心岸雜文隨筆
人是浪跡天涯的游子,心似漂泊煙波的小舟。六十載,終于再回故里,泊舟心岸。
我獨坐小山包,斜靠老櫟樹,往事如煙。這里是我從老屋到兒時啟蒙學堂必經之處,也是我每天看日出、觀炊煙,等候上課鈴聲的地方。我八歲就學,每當屋后坡林布谷鳥一聲長一聲短地催鳴,或成群云雀合唱傳遍山村時,接下便是父親爽朗的喊聲:“老大、老二下地,老三放牛,細崽上學啰!”
我披衣倚窗,父親扛著犁耙,趕著老牛,走進了那輪從山崴娩出的紅暈,留給我一個越來越小的背影。交臂面來的是母親,他們一個微微點頭,一個莞爾一笑。此刻的母親或馱來一布兜小竹筍,或背回一袋山茶子。她每天雞叫二遍就起床,汲水淘米,點火煮飯。米飯上甑后,灶堂續滿木柴,趁蒸飯這一刻,她或屋后山坡撿茶子,或溪邊雜莽扳竹筍,或村前山嶺摘橡子。歸來映入我眼簾的母親,總是一身疲乏,但卻一臉微笑,滿帶希冀。她撂下負重的山貨,給我盛來米飯,端來蒸蛋,夾雜些昨晚剩下的臘肉湯汁什么的,還要趕炒個把蔬菜。最后,她站在門口揮揮手,目送我上學。
山頂俯瞰,四下空曠,滿目丹青。太陽爬上山坡,溪流躍金,花草吐艷,阡陌勾勒出梯田禾苗的層綠,湖泊投影出蓮藕的尖尖翠角,還有油菜花金黃色塊的鑲嵌,田頭地角映山紅的點綴……晨輝映襯下的畫卷雖然美麗,但我鐘情的是房頂裊裊升起的炊煙。
此刻的母親還在繼續操持一家人的早飯(家鄉習俗起床勞作再吃早飯)。那搖曳著舞姿的炊煙,是母親炒菜燒水,養育十幾口人生成的畫作。透過升騰的炊煙,我看到藍布圍裙像織布梭般流動的腳步,看到灶堂前藍布頭巾下烤得通紅的面頰,看到用盡全力將飯甑端出,騰出頭鍋炒菜,摞進二鍋保溫的瘦弱身影……
那勾魂的炊煙,先旋轉在結滿蜘蛛網的瓦檐,后爬上樹木掩映綠波蕩漾中的屋脊,徐緩纖裊,然后開始散淡。或與池塘蒸起的霧氣牽手,或與飄移的云朵結伴,最后消失在百鳥歸窠、淡墨逶迤的山巒。
我時時夢想搭乘縈繞心尖的炊煙,悠游走四方。母親知兒心意,當然也是她的祈盼,總是竭盡全力用她的辛勞與心血為兒子鋪就一條“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心路。夢想與祈盼化作現實,我終于在母親倚門送別中,從小山村走向縣城、步入省城、涉足她了無所知的.地方。又在她的期盼中風塵仆仆來到她早早守候村前大樟樹下的身邊。一次次、一遍遍地演繹著,這是母親希望與牽掛的糾結,是兒子夢與根的渴望。工作后總被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纏繞著,回家甚少,現想起心還是沉沉的。
歲月蒙眬了記憶,記憶忘卻了歲月。我尋思著,是誰播下了集居的種子,孕育了家庭,萌芽了寧靜而古老的村莊?是誰使母親難以割舍的守望與游子難以釋懷的鄉思永不瞑滅?啊,是炊煙。它像臍帶,一頭連著母親,一頭連著兒子。有炊煙的地方就有母親,就有守望;有炊煙的地方就有游子的惦念,就有顛簸小舟停泊的心岸。
炊煙,你是理不清的鄉戀,剪不斷的鄉愁!
那時放學后的傍晚,我仍會依戀在小山丘,收撿山村的遺韻。眼下夕陽映紅了老屋,炊煙緩緩地蠕動著,像在噴繪一幅水墨畫,構思一首安寧與閑適的詩。院子里雞鴨鵝的相互追逐與逗斗嬉戲,使倦了的老屋有了些生氣。母親“咕咕咕”的一陣呼叫,鴨群一搖三擺“呷呷呷”地跑來,雞群連跑帶飛“咯咯咯”搶先躥到主人身旁,圍著母親轉著圈。當母親撒出一把一把的谷粒,頓時剎然無聲,各自低頭覓食。在夕陽的剪影中,在炊煙的伴合下,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鄉村中土氣里帶淳樸,芳香中帶苦澀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道。
忙碌了一整天的母親,舒緩了一口氣,站在家門口,翹首以盼親人的歸來。似乎心有靈犀,聽到了母親的呼喊,看到了炊煙的召喚,扛犁荷鋤的父親與兩位哥哥,還有那頭老牛,走進霞光,繪出一幅夕陽晚歸圖。他們說笑哼曲,緩緩而來。
多少年過后,母親獨立門口的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斷地上演著,一縷一縷的炊煙在她的身后曼妙輕舞,母親就那樣目盯遠方地站著,站著,心里裝著對親人的眷念與期盼。
今天我回來了,雙親卻走了,留下的是思念,銘記的是鄉愁。記得他們生前唯一的囑托,一個要安寢在游子歸來第一眼就能看見的大路旁,一個要長眠在一抬頭就能看到老屋的山坡。生盼死念,催人淚下。我想這一刻,他們一定看到了遲歸老屋的游子,晚泊心岸的小舟。
常回家看看,多種一顆親情種,多拾一回遺忘夢,多獻一份對父母的孝心,多留一份對故土的眷念,就會少一分對親情漸疏漸淡的懺悔,少一分對漸去漸遠故土的鄉愁。
【心岸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認識心雜文隨筆12-19
懂你的心雜文隨筆01-02
春天的心雜文隨筆01-02
糧心-雜文隨筆04-11
心在流血-雜文隨筆04-11
追隨我心的雜文隨筆12-06
不走心的隨筆雜文12-19
放開你的心雜文隨筆01-07
心之雨雜文隨筆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