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年俗說成長雜文隨筆
伴隨著過年,有很多有趣的年俗,我們是在年俗中逐漸長大。比如大年三十要進行大掃除,把家里的每一個角落都要掃得干干凈凈。到初一,就不能動掃帚了,這一天是掃帚的生日,掃東西出屋,這一年就要“破財”。在這一天家里無論多臟,都得忍著。如果看不下去,就去外面轉悠,看到柴就撿起來,然后抱回家,這就是“抱柴(財)回家”。
在初一這天,千萬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小的時候,起床之前,媽媽總是很緊張地盯著你的嘴,對我們千叮嚀萬囑咐,只準說“好”話,不準說“壞”話。一旦不吉利的話出了口,馬上就得吐口水,“呸、呸、呸”,掩蓋這種不吉利。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開始,都希望“開個好頭”,討吉利,說話要說好話,吉利話,開心話。
過了年,又長大了一歲。長大了的標志,就是長高了。沒有人不想長得高高的,像一棵俊拔的白楊樹。在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贊》寫的那樣,“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
期望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在除夕的那天,媽媽會把我拉到門前,在門框上刻畫上一個痕跡。這個痕跡每年一條,相隔的距離參差不齊。看到不斷升高的刻痕,心里還是美滋滋的。刻痕就是長高長大的證據。
到了初一,家里的人都會聚在一起,大人們吃飯,喝酒,聊天,打牌,玩鬧,也會逗我們這些孩子玩。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孩子們比身高。孩子們站在一起,嘻嘻笑笑著扭成一團,大人們的手扒拉著,把我們拉在一起,背靠著背,看誰的頭冒出去,判斷誰高誰低。
年齡有差別,身高有高低。年齡差不多的,就暗中攢了勁,想要爭個我高你低。比一比,是你比我高一頭,還是我比你高一點兒的。高的自然開開心心,笑呵呵,矮的就嘟嘟著嘴,要掉眼淚。矮就是“失敗”,還因此被叔伯嬸姨們調笑幾句。
我的個子長得慢,屬于矮、圓類型,不僅比同齡的堂(姨)兄弟姐妹矮,甚至不及比我還小兩歲的弟弟。
“你吃的東西,都到哪里去了呢?裝到肚子里,變成石頭往地下墜嗎?我是喝一斤就嘴,你是一年一個千斤墜!哈哈哈——”
“笨蛋,大笨蛋,連自己的弟弟也長不贏。”
“長心眼去了吧?個子也要記得長才行啊!”
紛紛擾擾的言語,簡直要摧毀我的眼眶。我包著一眼泡的淚水,跑了出去。我聽說,只要找一棵最大的樹抱一抱,這一年就會長高。
我在村子里找樹,凡是大樹,我都去抱。很多樹都大,伸展著手,根本就抱不住。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棵樹,一棵是學校里的`泡桐樹,可能要四五個人才能抱過來,我抱著樹,臉貼在粗糙的樹皮上,嘴里喃喃著,“泡桐王、泡桐王,你長粗我長長,你長粗了能做梁,我長長了穿衣裳”。還有一棵是河灘邊的一棵大榕樹,那棵樹大得分出不少的根須枝丫藤蔓,都找不到該抱的地方。
抱了大樹,也沒有什么效果,只是心里多了一些期待而已。媽媽看我情緒不高,就說,“你要多跳。跳高,跳高,越跳越高。”
跳幾下,就會腿酸腳痛,不想跳了。在過年之前,媽媽拿了一根細長的荊條,朝我腳上抽。
荊條軟軟的,但抽在腳上像被蛇咬了一般,火辣辣的痛。我痛得直跳,“媽,媽,你干嘛打我呀!”
“打,就是要打。”
“打我的理由?”我著急地喊,“長不高,我也沒有辦法。”
“打,發。只有打,才會發。”
我不知道“發”的含義是發財。我以為“發”的含義是“發面”。一塊死面,“發一發”就能變得松軟,腫脹起來,長高起來。
我的個頭,沒有像面一樣“發”起來,在新年的身高比試中依然落后,依然成為嘲笑的對象。
我二哥娶了一個北方女人。這個二嫂和善,對我很好。她偷偷帶我到廚房,拿了一塊東西給我。
“什么呀?”
“你吃吃看。”
她給我的是一塊糕,在北方稱為年糕,是她從家來帶來的。年糕軟軟的,黏黏的,甜甜的,還挺好吃。
“吃吧,吃吧,到明年你就會長得很高,超過他們。”二嫂說。
“為什么呀?”
“年糕,年糕,年年高。”
我又有了一件利器,“年糕”,我對長高有了新的期待。但是,吃了年糕,我的身體還是那樣不緊不慢地長,落后兄弟姐妹們。
后來我離開了故鄉,每到過年,沒人跟我比高矮了。長大以后,我回到家鄉去,那些跟我比試過高矮的堂(姨)兄弟姐妹們,居然大多數比我矮。我心里一下子自信爆棚,感覺興奮。那些兄弟姐妹們都責怨距離讓他們失去了比試的對象,忘記了生長。哈哈,生長也會有遺忘的時候。
【話年俗說成長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成長的雜文隨筆12-18
木蘭說雜文隨筆12-27
說橋雜文隨筆01-10
說秋雜文隨筆01-11
說心境雜文隨筆01-18
說偏好-雜文隨筆04-11
成長的誤區雜文隨筆12-19
成長的味道雜文隨筆12-28
成長的疼雜文隨筆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