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主要人物傳記雜文隨筆
一、劉邦與項羽
項羽的叔父項梁帶領項羽等人起兵造反。
有一次,項梁和項羽見到皇帝,項羽對項梁說,你可以“取而代之”。嚇得叔父趕緊用手捂住了項羽的嘴。
這次叔侄兩個舉旗反秦,看來是真的要“取而代之”了。一路打濮陽,奪定陶。章邯得到援兵之后趁勢打擊項梁,項梁在定陶被章邯戰亡。
巨鹿之戰續寫著“取而代之”的傳奇故事。宋義為巨鹿之戰的大將。
但宋義延誤軍機,虐待士兵,吃喝玩樂,被項羽殺死。項羽從此做了起義軍大將。以五萬兵力破釜沉舟,只讓士兵帶三天糧食,速戰速決,戰敗章邯的二十萬大軍。
章邯既要面對項羽的軍事壓力,又有秦二世的猜疑,最后投降了項羽。這就是成就項羽為西楚霸王事業的著名巨鹿之戰。因此項羽成了反秦起義兵的總首領。
正當項羽及各路諸侯與秦主力奮力廝殺之時,劉邦轉兵向西拿下了關中。
原來有約在先,誰得了關中誰為王。這下可急壞了項羽。于是項羽發兵幽谷關(潼關)。
幽谷關劉邦緊閉城門,便有了著名的鴻門宴。楚懷王用計令項羽、劉邦相爭。項羽過于自信,先揮軍直搗秦軍主力戰最強大將章邯,然后再計劃進攻咸陽。劉邦卻暗兵西轉,直赴咸陽,子櫻出降。
項羽預備擺設鴻門宴,在宴中擊殺劉邦。鴻門宴,項羽、劉邦雙雄對決,這場盛宴決定了日后誰是最終的王者。
亞父范增做好了殺人準備。無奈劉邦對項羽好言相勸,項羽缺乏的是政治戰略,被劉邦蒙蔽后喪失了殺掉劉邦的機會。
但后來項羽的大軍還是進了關中。
關中地區物產豐富,有關中大平原,豐沛的涇河渭河之水,糧食充足。而且有四塞做保險,易守難攻。
這四個關口分別是幽谷關(即潼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有涇河渭河以及山西的黃河蒲津渡口做屏障。陜西四面環山,華山,秦嶺和隴山蕭山等。地勢非常有優勢。
然而,項羽卻把秦都燒毀。并且說了這樣的一段話,“富貴不歸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乎?”。
項羽選擇了做霸王沒有稱帝,選擇了徐州而舍去了長安咸陽為都。衣錦還鄉回徐州,榮歸故里見江東父老,這個衣錦還鄉就是從項羽的時候傳給后人并沿襲至今的。
韓生勸說項羽無效,罵他“沐猴而冠”,被項羽知道了,便殺了韓生。
項羽做了霸王,封賞了十八路諸侯。封劉邦為漢王,在丞相張良的努力下,通過項伯得到了漢中。
章邯為雍王,管理秦地,司馬欣為塞王,也是陜西甘肅一帶,董翳為翟王,管理著三秦大地。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山西大同一帶。張耳為常山王石家莊一帶,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江西一帶,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北京保定一帶。田市為膠東王青島臨淄淄博一帶,田都為齊王濟南一帶,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劉邦封了巴蜀,這里曾是沖軍法配之地,無人愿往,項羽故意把它分給了劉邦。在張良的努力下又得了漢中。項羽的這次封侯,為日后的烏江自刎留下了伏筆隱患。
漢軍多山東人,來到巴蜀和漢中,許多軍兵逃跑。但劉邦臥薪嘗膽,背信棄義,聯合韓信,彭越等人,許下若言,天下合作共同治理。于是韓信等人奮力拼殺。并按照劉邦手下的謀士們設計的計謀行事,詐降,攻打項羽糧倉,韓信占領河北分散項羽力量,韓信調兵遣將設下十面埋伏等展開戰斗,歷時五年最終讓項羽進入絕境。
項羽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們都說性格決定一個人的成敗。項羽的失敗也與他這樣的性格有關。
那么,項父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呢?項羽講義氣,太自信,剛愎自用,有勇無謀,缺乏政治謀略,許多事做了才想,甚至做了也不想,與范增比較,缺少厚黑學,所以在劉邦和張良用計挑唆二人后,項羽與范增分道揚鑣。
楚霸王手下除了范增沒有幾個謀士。說明他這個人一貫是自作主張,不喜歡聽別人的話。許多時候許多大事都不與人商議,也沒有什么人參與,狂傲的性格最后讓他成為孤家寡人。
項羽的叔父項伯跟隨他的時間最長,但沒能對項羽起到大的作用。項伯與張良私交甚好,關鍵時刻還給項羽起了壞作用。
任何人都不能觸及項羽的尊嚴,容人之量不如劉邦。包括殺韓生,烏江自刎,他都聽不進別人勸說,也就沒有了渡江圖謀東山再起的機會。
在韓信跟隨項羽的時候,僅讓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大將軍韓信做了一個保鏢,韓信即使對項羽提供好的建議,項羽也不會重視一個保鏢的意見。韓信的才能得不到發揮離開了項羽。這對項羽成就帝王之業是巨大損失。不善用人是他不能成就帝王之業的最大短板。
但是,即使如此項羽的人性應該比劉邦要好。
反觀劉邦這人的胸量,要大的多。比如劉邦在彭城戰敗,逃跑的時候遇到了失散多年兒女。馬車跑得慢,劉邦怕追兵趕上,便把兒女幾次踢下馬車,幾次被車夫拾起。劉邦一怒之下要殺車夫。在車夫勸說下勉強留下,后來這對兒女成了太子和公主。車夫提拔為交通部長。
有人說,劉邦乃大風起兮云飛揚的主兒,太精辟了。劉邦這斯,夜黑殺人,日風放火。人性差,一痞子,人品不及項羽。
再如,某日劉邦正在與戚夫人親熱,正好被一大臣請示工作時看到,很難為情,大臣轉身就走。劉邦追了過來,按下大臣的脖子,大臣不敢抵抗,只好彎下腰。此時劉邦抬腿跨過大臣的腦袋,戲娛了一番后問大臣“我是一個怎樣的君王?”大臣回答“你就是商紂王那樣的亡國之君”。
劉邦聽后沒有不悅,反而哈哈大笑,放走了大臣。
如果是項羽,他絕對不會那樣戲弄大臣。因為劉邦相當于如今的國家最高領導,大臣也相當于一個副總理,這么高級別的人物,怎么能做如此輕飄的事兒呢?項羽肯定不會這樣做。但是,如果大臣對項羽說了那樣的話,肯定不像劉邦把他放走而是殺死。這就是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性格差別。性格決定勝敗,劉邦這樣的痞子性格卻反而能成事,項羽這樣一向規矩嚴謹的正人君子卻最終失敗。
劉邦有權謀,會用人。劉邦手下文有張良蕭何陳平,武有韓信樊噲等不計其數的人才。
你看劉邦與戚夫人,也遠沒有項羽與虞姬那么高雅悲壯。
司馬遷在史記里寫項羽的時候數十次都有寫他怒,大怒,一生中沒有見到過項羽笑。唯一的一次大笑就是那個船夫亭長勸說項羽渡江以謀東山再起。項羽大笑刎頸自殺。可見項羽的性格是一個,常不開朗的人。
他是不是一個抑郁癥的患者?倘如是今天,我要是遇到項羽,就讓他服用艾斯西肽普蘭試試。自殺傾向是抑郁癥的一個表現。
在項羽經歷過大大小小七十余場戰爭中,有三場戰爭必須需要說,那就是巨鹿之戰,彭城之戰和滎陽之戰。
滎陽之戰歷時兩年有余,史記有“拔滎陽”“燒紀信”“烹周苛”“誅樅松”“圍成皋”“拔成皋"等諸多過程的記載,可謂幾進幾出,幾失幾得,反反復復。史記中對比于劉邦的記載是這樣的:“漢王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漢王獨與數十騎遁”“漢王逃”等等。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戰爭的艱難。項羽在大大小小的戰斗中雖多取勝,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絕境。
這三場戰爭決定著項羽的生死命運。項羽為人比劉邦更要光明磊落。一生基本只靠勇猛頑強奮力拼殺,很少動心機,從不耍陰謀詭計。是一條剛正的漢子與英雄。
項羽與虞姬的愛情也和商紂王與妲己不同,也和唐明皇與貴妃不同,項羽不是沉迷于酒色的人。
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故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提到的內容很少。而民間流傳的這曠世之愛卻成了固化的版本,說書唱戲的內容都幾近相同。
和歌的唱詞項王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等所有人皆都泣哭。
那么,作為跟隨項羽數年的女人,也是項王最愛的女人不是不知道項王僅用五萬兵力,在巨鹿之戰中打敗秦朝。又用三萬兵在彭城之戰中大勝劉邦五十六萬大軍。而今,虞姬為何不在逆境之時鼓勵自己的丈夫背水一戰,絕處逢生反而是刎頸殉情,這樣豈不喪失了項王的斗志?事實也證明,項羽是有機會突破烏江另起爐灶,東山再起,報仇雪恨的。
結果二人雙雙自絕,以情而止了錦繡江山。難道真的是虞姬所說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真的沒了出路?而項王也是天之亡我,不愿渡河,即使不說事業,也可惜了那僅三十一歲的年紀。
有關項羽和楚漢戰爭的成語很多,如拔山扛鼎,才敵萬人,取而代之,披堅執銳,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亙古未有,衣錦還鄉,婦人之仁,付之一炬,一決雌雄,楚河漢界,單槍匹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別姬,卷土重來,江東父老,作壁上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莊舞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意在沛公,沐猴而冠,儒子可教等等。鴻門宴也是一個三字成語,它可以寫成鴻門之宴四字成語。表示難喝之酒,難赴之宴。而鴻門之宴的鴻門是一個地名,在西安潼關東面不遠的陜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鴻門堡村。
二、劉邦與韓信、蕭何
韓信出身貧寒,少時游手好閑。長得身高馬大,卻沒有謀生本領,因此常遭人輕蔑。不會經商,不能種田,謀一小職,也不有作為,常被人說他靠撮來之食養活。
韓信時常佩戴刀劍,一日遭一屠夫戲笑。屠夫說,你雖然身高馬大,佩戴刀劍,但你膽小如鼠。你敢用劍殺死我嗎?你若沒膽量殺我,你就從我的胯下鉆過去。
韓信思量良久之后,選擇了從這個人的胯下穿身而過。如此便留下了他人的笑柄。但也作為美德傳世了忍辱負重的美名。為后人提供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最得力之素材。就連韓信這樣的人都能忍受他人的胯下之辱,我們拿什么與蓋世無雙的韓信可比。有什么樣的委屈不能包容?
韓信早期追隨項梁,項梁敗后改隨項羽,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作用得不到發揮的韓信投靠了劉邦。劉邦安排他做中郎,負責接待賓朋的工作,其實也就是現在的辦公室職員。
蕭何多次與韓信交談,了解了韓信的能力與抱負。答應在漢王面前舉薦。時間過去了許久,也沒看到劉邦啟用他的跡象。
劉邦封漢王,不少山東兵走到新鄭的時候就開始逃散。韓信也隨著逃跑人員跑了。
蕭何知道后,月下騎追。有人看到蕭何出走,誤認為蕭何也跑了,便報告了劉邦,說是蕭何逃跑,劉邦大罵。過了兩天之后,蕭何又回來了,劉邦大喜。于是,蕭何講明原委。蕭何說,大王如果只想做一個漢王,我追與不追回韓信到也就無所謂了,如果大王想做天下,那沒有韓信,你是萬萬達不到目的的。在蕭何力薦之下,劉邦舉行儀式,封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拜將后,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韓信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事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得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只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
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于江南,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衰弱!
在這種情況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
三秦封王的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項羽。項羽坑殺秦朝降兵二十余萬人,只有章邯、董翳、司馬欣免死,秦地的人們無不痛罵他們。
您入關中,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百姓無不擁戴你在關中為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如今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后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準備出擊。韓信的這番議論,實際上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漢元年十一月,漢王乘項羽進攻齊地田榮之機,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
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韓信為大將,曹參、樊噲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機,采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余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
【西漢主要人物傳記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雜文隨筆06-10
讓的雜文隨筆12-15
讓的雜文隨筆10-21
隨筆記雜文隨筆10-17
隨筆真的是隨筆的雜文12-01
隨筆日記雜文隨筆09-28
羈旅隨筆雜文隨筆12-26
永生隨筆雜文隨筆12-23
被誤解的經典-雜文隨筆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