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散雜文隨筆
嵇康被害臨刑前說:“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但他的《廣陵散》也是從別人處學來的,怎么會他死了,就絕響了呢?
早在東漢和三國初年就已經有人提及過《廣陵散》,比如:應璩《與劉孔才書》就有:“聽廣陵之清散”的說法,傅玄《琴賦》說:“馬融譚思于《止息》!碧迫死钌普J為《止息》就是《廣陵散》。孫該《琵琶賦》說:《廣陵散》等曲“每至曲終歌闋,亂以眾契!睉澈婉R融都是嵇康之前的人物,孫該和嵇康同時。嵇康被殺以后,《廣陵散》也并未絕響,自晉至唐、宋,仍然在流傳。潘岳的《笙賦》就說:“輟張女之哀彈,流廣陵之名散!崩钌谱ⅰ段倪x·嵇康<琴賦>》時,明確說:“《廣陵》等曲,今并猶存!蹦纤挝膶W家樓鑰的《謝文思許尚之石函廣陵散譜》則說他不僅親眼看到了《廣陵散》曲譜,還說此曲:“慢商與宮同,慘痛聲足備!敝劣跒槭裁疵麨椤皬V陵”?則前人沒有留下什么資料,我猜想是摹寫了廣陵潮的怒號之聲。
繆天瑞等人主編的《中國音樂詞典》說:現存《廣陵散》琴譜,源于明太祖之子寧王朱權所說“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于后”的《神奇秘譜》。就是東漢蔡邕《琴操》所載的《聶政刺韓王曲》。刺韓王的故事說聶政的父親為韓哀侯鑄劍,過了工期沒有鑄成,于是韓哀侯就下令把他殺了。聶政當時還未出生,長大后從母親口里知道后,立誓為父報仇,最終藏劍于琴,刺殺了韓王。蔡邕之說與《史記》記載的聶政為嚴仲子刺殺韓相俠累不同,但韓哀候在位也只有六年,所以蔡邕之說,可以視作文藝創作。盡管如此,其反抗暴政的共同主旨與嵇康之心是相通的',如果此說成立,也許就可以從中得知:嵇康之所以喜歡《廣陵散》的“夫哀心藏于苦心內,遇和聲而后發”了。
竹林七賢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是在服從真理、理想,還是服務于統治政權這一問題上的掙扎,在司馬氏集團和曹魏陣營的殘酷傾扎中應該如何表現,就是這個群體影響后人和留給人們的思考題。精神王國的任自然與世俗的王國的虛偽之間,有時相互間可以不屑一顧,所以阮籍可以說:“禮教豈為我輩而設!”嵇康甚至為此把生命置之度外,但他臨終也已經看得很清楚,正如阮籍對遲到的王戎說:“俗物已復來敗人意”時,王戎笑道:“卿輩意亦復易敗耳!”一樣,時過境遷,司馬氏集團留給他們的余地已經越來越窄,越來越多的人屈服成了庸眾。所以他說:“《廣陵散》于今絕矣!”他所堅持的理想將要止息。身后的事也只能無奈地隨俗了,所以他無奈地把兒子也托付給了已經絕交的山濤,但他不會想到,兒子以后會無謂地為白癡的晉惠帝獻出了性命!
果然,嵇康死后,阮籍也屈服了,還在袁孝尼家里為司馬昭寫了《勸進文》而銜恨而死,留下了一句“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浩嘆。和嵇康一起打鐵的向秀則硬著頭皮送上門去,還被司馬昭調侃說:“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逼得他違心地說了:隱居箕山的巢父、許由“乃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的話;劉伶也到王戎的幕府中當了一名“建威參軍”;山濤和王戎一樣,雖然向慕竹林的精神自由,在究竟現實是理想的附庸,還是理想是現實的附庸這個問題上,現實的成分占居了壓倒性的多數。所以在曹魏勢力占主導的時候,山濤就出仕了,一看到風向要變,他又回到了竹林,等到司馬氏占上風時,又再次走出竹林,腆著臉向表外甥司馬師要官做,讓司馬師恬不知恥地說了一句:“呂尚欲仕乎?”而七賢中的阮咸,山濤在舉薦他為吏部郎時說他:“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彼抉R昭以其崇尚虛浮之談、嗜酒如命為由而不用。不難想象:此時名士已經失去了市場,即便是想“移”,司馬氏也已經無需用來裝點門面了。
【廣陵散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廣陵散散文隨筆10-23
雜文隨筆06-10
讓的雜文隨筆12-15
讓的雜文隨筆10-21
永生隨筆雜文隨筆12-23
隨筆真的是隨筆的雜文12-01
羈旅隨筆雜文隨筆12-26
隨筆日記雜文隨筆09-28
隨筆記雜文隨筆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