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風之力顯魅力的雜文隨筆
今年清明期間,在上海念書的孩子,發來幾張在上海公園,跟同學一起,趁小長假,在靠近河邊的公園,來了一個放飛心情,放飛風箏的活動圖片,由此,讓我想到了一些跟風箏有關的事,記述于后,跟朋友們一起分享。
風箏又名“紙鳶”、“風鳶”、“木鳶”,已經具有二千多年的制作歷史。北方多稱“紙鳶”,南方則稱“鷂子”由于風箏像鷂鷹那樣乎伸翅膀可以在天空盤旋,故以為名。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這首詩將風箏借力而上的特征,描寫得淋漓盡致,仿佛就在眼前的場景。
時間飛馳,歲月如梭,依舊記得1997年的一個春天,細細算來,一晃20多年過去。
當時,我家剛讀一年級的孩子,纏著我一起去市區南門廣場上,放一次鷂子。因為家里已經早早地習好了一個風箏,只是看看,卻一直沒有跟兒子一起出去放風箏,兒子的要求,是非常合理的。
正好,這天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春風吹拂,青草依依,大地回春,到處是一種春的氣息,召喚著人們,來到空曠的地方,放飛心情,親近大自然。
所以,吃過中飯,稍稍休息之后,我就騎著自行車,讓孩子坐在后面的座墊上,來到了位于平湖縣城南面的南門廣場,足有兩個藍球場那么大的地方,進行了一次親子互動,試放風箏的活動。
等到我們來到廣場門口,場地上已經集聚了一大批人,穿紅著綠,都打扮得非常漂亮,有爺爺奶奶帶領孩子、孫女的,有外公外婆帶領外甥的,有母親陪同子女的,一問,都是來放風兒的。
四處一看,風箏的種類也是非常之多,有貓頭鷹的、扇子式、小蜜蜂式的、三角形式的,現代的制作風箏手段高明,色彩艷麗,呈現出五彩繽紛,爭奇斗艷的情景。
我預先買好紅綠相間的風箏及配套的纏繞著黃色絲線的線盤,在家沒有預先組裝好風箏,一到現場,就急急忙忙想將風箏組裝起來。
我將三角形鷂子包裝拆開來,如何裝配、正在一邊看有關的說明書,一邊思考著,邊上幾個中學生小朋友主動來到我的面前,一聽他們的講話,看來是組裝風箏的熟手,我在邊上聽了他們說組裝風箏的要點,明白了其中的要旨,就開始自己動手組裝起來。
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三角風箏的組裝,我將繞線器上的線的一頭系在風箏,另一頭手握繞線器。
于是,我就開始試飛自己組裝的風箏,剛開始,風箏如同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不聽你的使喚,你想讓她飛起來,她就是不肯飛上去,風箏就是不停地打滾,孩子在邊上也是心生疑問,問道:“我去你,我們的風箏怎么啦,你是不是組裝得不對?”
于是,我又仔細地核對了一遍說明書上的要求,沒有差錯。
后來,我又憑借自己小時候,以前放飛風箏積累的平衡原理,稍微調整了一下風箏兩邊的引條的長短,讓兩面受力平衡。
隨著自己的努力調整,終于逐漸把握三角風箏的其中竅門,風箏似乎已經懂得了主人的要求,漸漸地聽話了,不再旋轉,而是隨風扶搖直上。
我協助孩子一起拉住繞線器,一面不停地放出更多的線,讓風箏越飛越高,一面又眼觀六路,盡量避開其他放風箏的人與風箏,以避免兩個風箏在空中發生不必要的碰撞,纏在一起,造成兩敗俱傷的悲劇。
放風箏本來是孩子的事,但孩子畢竟還小,大人的輔助之后,風箏上天了,放著放著,大人跟孩子一起齊上陣,甚至大人也會入迷,成為老頑童,成了今天南面廣場上放風箏的主角。
南門的廣場,空中不時飛舞著各種樣子的風箏,你的風箏放得高,我的風箏就要超過你,在春天明麗的陽光下,在周邊綠樹、花朵的襯托下,在男孩、女孩手拿線盤,在大人的協助下,在廣場上追逐中,不時傳來快樂的笑聲,放飛出春天特有的場景。
今天的風箏,人們大多數是花錢購買的,商家為了迎合顧客的各種不同心理,做出了各種各樣的樣式,顯得非常地精致與美麗。而想到自己童年在鄉下的時候,放飛的鷂子,往往是我們幾個童年的小朋友自己親自動手的作品,就會覺得土里土氣。
雖然,這些自己童年放飛風箏的舊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今日追憶,依然是那樣的歷歷,讓人產生幾分嘆息與感慨,感覺時間的迅猛與快速。
印象最深刻的是,筆者大約在十來歲的時候,我所在的生產隊幾個小孩子,在大人的指點下,在春天的季節,趁星期天,一起專門做了一個非常大的“板門鷂子”,寬約半米,高要一米多,在我們生產隊倉庫后面的機耕道上放飛。
春風護著鷂子一飛沖天,板門鷂子的受力面積大,那栓住板門鷂子繩子上的拉力是非常大,往往不小心,會將放飛的人一起拉上去,產生嚴重的失控與危險現象。所以,大人千萬叮囑:放這類大的板門鷂子,只有大人在邊上,才能同意放大的板門鷂子,以停止可能出來的意外。
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十來歲的男孩子,趁大人不在家,私自拉出那個大的板門鷂子,放飛賞玩。
開始非常小心地將繩子的一頭系在機耕道上的一棵石頭上,開始相安無事,隨著鷂子的上天,人們正在高興之時,春天的風兒也在逐漸增大,這時板門鷂子越飛越高,繩子承受的拉力也越來越多,后來,隨著一陣大風,板門鷂子將石頭一起往上提起,那個板門鷂子于是如同脫僵的野馬,擺脫了原來的平衡,板門鷂子一飛沖天,并迅速朝南面的方向,騰空而起,我們幾個小朋友在驚呼的同時,一點辦法也沒有。那個鷂子是:鯉魚脫卻金鉤去,搖頭擺尾再不回!
我們幾個小朋友,迅速跟隨板門鷂子逃跑的方向,穿過自己小隊的村子,跨過村南的孟金鳥橋,一路追尋,結果,那個板門鷂子的一個騰空翻飛,飛往了遠離我們所在小隊二里以外,歸屬于另外一個公社的一戶人家的天井里面。結果屋子四周無門可進,主人家沒有人,無法進去拿回這個板門鷂子,如果偷偷地私自爬墻頭進去,有被認為是小偷的可能,考慮再三,幾個小伙伴,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家。
后來,幾個上伙伴,只得將白天幾個孩子,偷放打通門鷂子的實情,告訴了家里面的大人,大人過去跟房屋的主人講了許多好話,才從這戶人家的天井的枇杷樹上,摘下了這個板門鷂子。
后來,幾個孩子的大人,都對私自放板門鷂子的孩子,進行了的批評,叮囑以后大人不在家,千萬千萬不能放這種板門鷂子,以避免出現意外。
記得小時候,自己所在的生產隊里面,有人會做一種獨特的風箏,風箏上天之后,在春風的吹拂下,風箏會發出一種持續的嗡嗡聲,著實讓人感覺非常的美妙,風兒超大,它發出的聲音就越大。小時候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是那個風箏卻是別具一格,讓人難于忘卻這個記憶,也是一個讓人費解的地方,這也是春天一個讓人每每想到,就感覺這個謎底是什么的問題,一直纏繞著自己的心里。
上世紀七十年代江南的鄉下,線是一個非常緊缺的物資,我們幾個小朋友,會偷偷地從家里面將母親縫衣服用的線,偷出來,作為放飛鷂子的線,有時做了一個大的鷂子,就用種田用的均田繩,當作放鷂子的線,這也是讓家人頭痛,卻又是無奈的一件事,往往到了種田時,均田繩又找不到了,只得買新的繩子來使用。
春天在春暖花開的美麗季節,陪自己的小孩子,找一個空曠的地方,一起放飛風兒,放飛自己春天的心情,玩一下一個久違了的童年游戲,讓自己的童心來一次激活,讓自己的孩子,進行了一次放風箏的實際體驗,積累了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的體驗,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放飛鷂子的技巧,培養自己子女的動兵能力,在游玩中,長了見識,增加了自己的處事能力,真的是一種親近大自然的'好方法。
其實,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生活在鄉下的小孩子,一般在星期天,幾個小朋友會集結在一起,下象棋,玩撲克,下四國大戰,而在春天,放風箏是一個不會遺漏的必做游戲,也是春天最開心的時候,風箏在天上飛的神奇,讓人產生許多美麗的聯想,從而,讓自己努力學好文化,掌握科學知識,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我們小隊的幾個小伙伴,會結伴制作心目中的理想風箏。
預先在竹園內用刀斬幾根細的竹子,用菜刀削劈開來,計算好長度與寬度,去生產隊長家里面要幾份舊的報紙,自己動手,在家里的煤爐上,用銅勺子沖一些漿糊,將鷂子的骨架,用線系牢,外面用報紙糊上,再在適當的地方,系上三根線,三線拉直做到平衡,這樣才能讓風箏放飛時,做到平衡不晃動。
風箏的下面兩邊,系上兩個長長的粗繩子,用于調節鷂子放飛時的左右平衡,一個風箏就告完成,那時的風箏制作顯得非常粗糙,但是他是我們小朋友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也是非常地珍視它,每次在田岸上放飛完畢,就將它好好地收拾起來,以便下次再放飛。
去年的一個晚上,自己在家觀看了一個放飛風箏的視頻,看到了江蘇南通制作板門大鷂子的場景,著實讓人驚嘆,也讓人恍然大悟,幾十年的心中的問號,在看到了視頻的解說之后,似乎一下子明白了風箏在放飛天空后,隨風發出聲音的原理。
原來,那個風箏上發出的嗡嗡響聲,南通專門做風箏的老人,有的用葫蘆鋸口制作,有的用竹子開口形成,根據音律的原理,開出一排排大小不一的風口,等到放飛時,就會產生不一樣的響聲,傳得很遠很遠,讓春天的放鷂子,增添了無窮的樂趣,這些民間制作高手的不斷探索改良,好上加好的努力結果,讓我們刮目相看,也讓當地的百姓一飽眼神,增添了許多的期待與希望!
但在臨近高考的關鍵時刻,南通的大風箏,因為聲音太大,你的開心,卻讓家中有人高考的家庭不干了,將專門制作風箏的人,告了一下,在有關媒體的關注下,制作這種風箏的老人,只得在高考之后,再放飛這特殊的風箏,以滿足自己的快樂!
【借風之力顯魅力的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躁風雜文隨筆12-13
晉風雜文隨筆12-12
致風雜文隨筆07-04
走廊的風雜文隨筆12-05
躲風雜文隨筆12-18
墨爾本的風的雜文隨筆12-21
風的味道雜文隨筆07-03
洞穴與風雜文隨筆07-04
有風過境雜文隨筆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