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黛湖灘雜文隨筆

時間:2021-07-02 09:16:53 隨筆 我要投稿

黛湖灘雜文隨筆

  黛湖灘在我的村北兩華里,是我少年時代天天去的地方。主要是去那里放牧耕牛,或者去刈割牛吃的草;早春的時候,也常常去“打青草”以做綠肥。放牧耕牛的時候,總是凌晨三點去,七點前歸來。“刈割牛草”或者“打青草”時,那將是“全天候”的事情了。因此,對于黛湖灘我很熟悉,說起來也覺得很親切。

黛湖灘雜文隨筆

  黛湖灘古時候叫“布袋湖”,由于時代的變遷,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沿山的“山河埂”(1957年始建)建筑起來以后,流到湖中的水少了,加上水利設施漸漸完善,致使“湖”變成了“灘”。

  黛湖本來是個面積很大的湖泊,成了灘以后,面積漸漸地縮小——四周略微高點的地方都被開墾出了水稻田;周邊的水系都被隔離開來,成了小型塘壩;如今,只剩下了“湖心”的地盤,僅僅是1600畝面積。2014年,大灘所在地的平鋪鎮政府招商開發,開發商在這里營建起“漁光互補光伏電站”○1,架設起了“太陽能”玻璃板,進行光伏發電;玻璃板下面養魚,進行“漁光互補”的開創性經營。灘上最大的大土墩上“周瑜點將臺”也創建起來,成了旅游景點。如今,荒灘変成了“寶地”,這便是“滄海成桑田”的歷史變遷。

  黛湖灘的名稱在歷史的長河里幾度變更。最古老名稱叫“布袋湖”,是很形象的名稱。因為這里是內地與外河接壤處,地勢低洼,山上與上游的水到了這里像是裝在“袋子”里了,什么袋子呢?布袋最普通,所以被叫做“布袋湖”了。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口語簡捷的原因,將個“布”字省略了,成了“袋湖”;再后來,人們根據湖是在群山的邊上,而江南的山終年都是青翠的,湖水映著青山,呈現著深綠的色彩情況,便寫成了“黛湖”。這些都是時間的推移,“順其自然”的變更。可是,現在卻有人將其寫成了“岱湖”。而這個“岱”字,是大山的意思,這里并沒有特別大的山,而且這是湖“變成了”灘,并不是“大山”,因此,這個“岱”字,便有著“名不符實”的嫌疑了。

  黛湖成“黛湖灘”以后,便成了周邊農民們牧牛、取草的地方。早年,還有滿灘的蓮藕和豐富的魚蝦。學大寨時期,當地的公社大張旗鼓地將荒灘開墾成水稻田,因此成立了“黛湖農場”,農場的場部就建在灘上高高的“土墩”上。開放后,公社農場撤銷了,已經開墾的稻田,讓志愿者“承包”著。由于地勢低洼,難以經營,有的地方又改成了漁業。

  黛湖是廣袤圩區的一部分,距離長久僅約二十公里。原始的河流、水網(沒有人工堤壩)四通八達,只要有一條小船,就可以很方便的通行在水網區。由于地處隱蔽,地形優良,三國時期是東吳的地盤,東吳便選擇在這里屯兵、練兵,所訓練的軍隊,居然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當時,東吳大都督周瑜練兵的“點將臺”就設在黛湖灘的大土墩上。

  這個大土墩約有五畝地面積,高出四周好幾米,當地人叫它是“船墩”。南邊和東邊是很深的水潭,說明這“船墩”是人工建筑起來的。因為土墩比較高,不會被洪水淹沒,深潭可以停靠較大的船只。東吳屯兵時,周瑜則常常在這里召集他的部下議論軍情,所以叫做“周瑜點將臺”。由于年代久遠,農場建立前,只是一座“荒土包”。但是由于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如今的開發商將其開發成旅游景點,彰顯了黛湖的歷史勝跡。

  關于三國東吳屯兵,本人寫了一篇《三國東吳屯兵的地方》○2的文章,發表于2007年1月22日的“大江晚報”B10版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另行參閱。

  2018年4月20日星期六,我與鄰友汪學友到許鎮,途中特別去了“周瑜點將臺”景點。

  我們到了那里,是上午八點鐘。我記憶中的“農場房子”早就被拆掉了,原址建成了相當氣派的“東吳屯兵點將臺”的景點。雖然說還沒有全部完工,仍在建設中,卻已經具有一組“相關景點”了。土墩的高臺上,原來是農場辦公處和大禮堂,現在被扒平了不少。建有牌樓、碑文、地文、亭子和周瑜塑像,東首比較低矮的平地上,原來是農場的生活住房,現在建成了一條走廊和北邊的一處廁所。這些景點規模雖然不大,卻已經有些意義,給游客說明著曾經的歷史。

  荒灘上建景點,而且還是很古老、意義豐富的景點,令我有些振奮。于是,我在那里用手機拍攝了一組圖片,意欲常常觀看,以瀏覽荒灘與景點的今昔。

  如今社會繁榮,農村也有著今非昔比的景象。“東吳屯兵的地方”規模宏大,許多地方具有景點意義。現在黃蓋的安葬處南陵縣“黃墓渡”,也建起了以黃蓋為主題的景點,與“周瑜點將臺”只是相距兩三公里。如果還能夠將附近比較重要的地方都建設成景點,使之成為配套旅游區,將是極其歷史意義的。

  要是能夠將這方面的景點配套起來,便可以給游人以無限的遐想,美輪美奐的“東吳練兵勝跡”的旅游區就更具旅游價值,更容易招徠天下游客。(本文1828字)

  2018年4月30日星期一

  ○1岱湖灘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奏響美好鄉村“漁光曲”

  光伏系統工程來源:大江晚報作者:朱金海李林克2016/2/2314:50:28

  關鍵詞:光伏發電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昔日周瑜任南陵太守時操練水軍的古“練兵場”岱湖灘,如今通過引入新能源企業,打造出水上發電、水下養魚的立體化漁光互補發電模式。近日,記者在繁昌縣平鋪鎮走訪時了解到,當地這種“一湖兩用”的創新形式,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多贏。

  2月19日上午,記者跟隨岱湖漁光互補并網光伏電站工作人員來到項目所在地——繁昌縣平鋪鎮岱湖灘。項目部位于湖灘一側的高坡之上,相傳這里正是三國時期周瑜在岱湖操練水軍所建的點將臺。站在高處向湖面望去,只見成百上千個多晶硅光伏面板被架設于千畝湖面之上,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呈現出“海天一色”的景觀。光伏電站項目負責人宋經理告訴記者,該光伏電站占據湖面面積1600余畝,總裝機容量60MWP,于去年3月份正式動工,去年底已實現一期全部、二期部分投產發電并網,截至目前并網容量達53MWP。“預計將在今年3月實現滿產并網,4月中旬就可向湖內注水養殖,到時景色還要更壯觀。”

  何為“漁光互補”?宋經理介紹,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就是利用江南地區豐富的魚塘、湖面及蘆葦蕩灘來開發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目前大規模建設光伏發電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土地資源問題。”宋經理說,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站利用高架樁基,將光伏組件立體布置于水面上方,向縱深索取安裝面積,湖面上空發電,在湖里,則大量投放那些喜蔭、適合“漁光互補”養殖的蟹、青蝦及四大家魚等。在提供清潔能源的同時,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這種一地兩用的創新方式,不僅讓光伏發電用地難題迎刃而解,還形成了多贏的局面。據了解,該光伏電站滿產并網后,預計年均發電量可達7440萬KWH,算經濟賬,僅發電年收入即可達到7000余萬元,上繳政府利稅達400余萬元;算環境賬,相當于每年減少了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算社會效益賬,光伏電站的建設,既能保證當地的生產生活用電,其增設的排水供水設施,還能提升岱湖的防洪灌溉功能。

  “引入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是近年來平鋪鎮進行‘生態立鎮’,打造綠色平鋪的一個縮影。”該鎮鎮黨委書記徐承璜說,在光伏電站項目完工之后,該鎮還將包裝此地的古點將臺,與光伏電站、周邊的美好鄉村示范點連成一片,共同形成一處集歷史人文、生態保護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景點,讓平鋪這個“優美蕪湖的鄉村樣本”當之無愧。

  原標題:一湖兩用奏響美好鄉村“漁光曲”

  ○2三國東吳屯兵勝跡

  原載《大江晚報》2007年1月22日B10版

  這里是皖南的繁昌縣與南陵縣交界的地方,一條大漳河將平整的土地劃成了兩塊。河西是繁昌縣地界,河東是南陵縣管轄。漳河兩岸。文化古跡眾多。最著名的是,當年三國東吳在這里屯兵,留下了許多名勝。一些比較小的古跡,在土地平整時,已經完全被平掉了,而大體上的地形,由于是形態所生成的,仍然存在。現在粗略地敘述如下。

  漳河兩岸水網如織,縱橫交錯,界面寬廣。包括了現在的繁昌、南陵和蕪湖縣的圩區,與長江、青弋江自成天然水系。三國時期,這些圩區不可能有圩埂堤壩,所有的水網都可以“一帆風順”地通達。不僅如此,水網之間,都有面積不等的“垾地”。這些天然條件具備了處所隱蔽,而水上交通卻很方便;水陸兼優,卻是自然水系,易旱易澇,不宜家居,卻是兵家屯田訓練的好地方。于是,當時的東吳在這里設立了兵營,成為了他們屯兵練兵的處所之一。著名的大將黃蓋公館,就設立在漳河東岸與洋河交界之處。如今那里還叫“黃公渡”。當時,他們不僅訓練著水軍,還應該屯扎著馬步兵:現在地名叫做牧馬垾、馬園墩、走馬墩、上馬場、中馬場、下馬場、攔馬埂,以及馬頭街,這么許多與馬相關的地名,且都綿延相連,還都是不出名的小地方,正是隱蔽屯兵的特征,為當時情況做了很好的說明。各處駐軍指揮機關都建立了小城,如今還有叫西邊城的村莊;甚至修建了戰壕,象現在的桂竹墩,中間一個土墩,約三、四畝面積,居住著頭十戶人家,四周都是壕溝,北邊還是雙壕溝。工程之大,不是少數人可以完成的。可見他們在這里屯兵并非權宜之計。

  漳河西岸、黃蓋公館向南十里的地方,有一處大湖,古老的名稱叫布袋湖。它的上游是河廣湖。從河廣湖發源地到布袋湖入河口,綿延約20里。因為進湖的水路多是河渠,而湖體卻是龐大的橢圓體,因此稱“布袋湖”。湖西都是群山。因此,布袋湖是容納山水的大湖。由于人們的口語原因,在漫長的年月里,居然將布字省略掉了,稱作“袋湖”;再因為,江南的山,終年蒼青翠綠,映襯著廣袤的湖水,呈現的是深綠的顏色,有文化的人根據它的特點,將它寫為“黛湖”。這便是現在這處大湖的名稱。

  周瑜24歲來東吳,在他任水軍都督時,著重在布袋湖操練水軍,使這塊土地展現了“用武之地”,赤壁一戰,打擊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軍隊,成了古代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也使周瑜成了千古不朽的歷史人物。上世紀八十年初,新林修建中學,挖掘地基,刨出了一畚箕銅錢大小的金屬片,當時有的'民工拿了一些玩耍,大部分上交給了縣文物部門。據鑒定,這東西便是當年周瑜練兵時用的銘牌。

  漳河西岸、布袋湖東岸,有個交通方便的村莊,叫俞垾,卻從來沒有住過姓俞的人,應該是周瑜辦公地點的“瑜垾”。他的北邊,是周邊最大的村莊,叫周陽垾(山南、水北為陽),這兩處連起來,就是“周瑜”了,應該是他的大本營。這樣,“西邊城”、“桂竹壕”都顯得“理所當然”了。這里距離黃蓋公館僅十多華里,一水之地,水上聯絡十分方便。

  周瑜為了視察和議論軍情,在布袋湖的中間,用人工筑成了兩個大土墩,各約八九畝面積(一個在現在黛湖中間,一個在現在的郭仁農場),是中高級軍官集中議事所使用的場地。土墩的周邊,是深潭,是當時取土筑墩造成的,可以停靠眾多的大小船只。黛湖中間的土墩,現在的當地人還叫它是“船墩”。

  為了訓練方便,他們還在湖的各處修建了不少可以靠船的碼頭。現在,靠湖邊的岸旁,許多地方深溝高岸,有的還延伸到垾地中間,應該是當時人工挖掘的“工事”;不然,湖邊哪會有“深溝高岸”的自然地形?若說是后代農民們為了水利而挖掘,卻不盡合理;因為這些深溝高岸,費工之巨,不是少數農民可以完成的,有的還不完全符合農業需要。

  沒有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地形,不能抗拒天災,易旱易澇。特別是洪水常來常去,來時成汪洋,去后才有“垾地”。不適合居民定居,當時的垾地應該沒有居民。正因為這樣,才是練兵的好地方。

  古時候的人,特別是帝王將相,對自己死后處所十分注重,稱他們的墳墓為“寢陵”。不僅企求風水吉祥,更要安全可靠。因為這里具有安全隱蔽的特點,周瑜和黃蓋都把自己死后的葬身之地選擇在這里。年僅36歲的周瑜病死后,孫權將他的靈柩從2500多里的岳陽,運到他操練水軍的布袋湖邊安葬。為了防備盜墓,出殯時在長江兩岸不同的地方72口棺材,一齊出殯,使人弄不清他究竟是葬在哪里。不過,根據今人李云升研究,漳河之西,現在被稱為“周墓”的地方,是他的墓地,比較可靠。他的研究根據是:

  周瑜精通周易八卦,生前為自己選擇了安葬之地,還安排了善后事宜。

  1、其墓址在現在茅垾的周墓村西南的楓墩上。那地方為什么叫“楓墩”?楓的同音字是“風”,風的對應詞是“雨”,雨同“瑜”音近;墩即土墩,引申為“墳墓”;因此,它實在的意思就是“瑜墓”。為了掩人耳目,那上面確實植了楓樹。現在成了一個自然村。而名叫“周墓”的村莊,卻不是真正周瑜的葬身之處。

【黛湖灘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讓的雜文隨筆12-15

雜文隨筆06-10

讓的雜文隨筆10-21

隨筆真的是隨筆的雜文12-01

羈旅隨筆雜文隨筆12-26

永生隨筆雜文隨筆12-23

隨筆日記雜文隨筆09-28

隨筆記雜文隨筆10-17

乞丐-雜文隨筆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