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雜文隨筆
教師作家郭軍平寫全國2卷高考作文之一:不識廬山真面目(986字)
看到這個考題,我忽然想起了蘇軾先生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笔前,我們常常遇到事情、遇到問題,總會容易犯困,執著于一念,而不能走出事情問題的困境。
這常常讓我們會蒙受很大的損失,因此,解決事情、解決問題我們不妨來個反思,能不能跳出事情問題的圈子,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呢?也許,正是古人所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跳出了問題的本身,說不定我們常常會眼前一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材料中的沃德,并不是專業的軍事家。作為一個門外漢,他是搞統計學的,但是對戰機防護的方案,他力排眾議,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不迷信眾人,不人云亦云,而是換了一個角度看問題,結果問題明朗了。事實證明,他的分析是正確的。
那么,為何作為一個門外漢或者非軍事專業人員就能洞若觀火、明察秋毫呢?就是因為他善于思考,善于反思,他看到了問題的關鍵:不是戰機彈痕多的地方防護要緊,要緊的是那些彈痕少的部位如果遭受重創,就要機毀人亡了。他抓住了“牛鼻子”,問題的關鍵,正如打蛇要打七寸一樣,他分析的很準。這種獨到的見解源于他的深刻觀察與數據統計?梢,他是踐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不是盲目跟風,盲目趨同。
盲目跟風,盲目趨同是生活中大多數人的表現。他們或許懶于思維,或許害怕標新立異受到眾人非難等。于是,他們就選擇了趨同跟風。別人說好,他也說好;別人說壞,他也說壞。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慣性思維,它不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更不利于問題能夠得到多方面妥善的`解決。
因為趨同,因為跟風,缺乏異見,這就容易讓我們解決思維的方案或方法減少,更容易讓我們陷在迷局里,看不到問題的癥結危害。于是,我們的視野就狹窄了,心胸就狹隘了,解決事情問題的方法或方案就少了。這樣,可能在重大工程或者重大國計民生規劃中就要多走些彎路,甚至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警語。當我們陷在問題困境之中時,我們是否轉換一下思維,調整下方案,說不清就常常能讓我們獲得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和驚喜。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薄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轉化思路,轉換角度,不執迷于一念,我們在苦苦思索,苦苦尋覓中最終會獲得一個圓滿的結局,就像蘇軾愛妾朝云對他的提醒一樣,一語點醒夢中人。從此,蘇軾在創作上走出了迷局,開創了一個柳暗花明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