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故事選雜文隨筆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字文遠。范陽乃(河北淶水)人。他自幼好學,且有家學淵源。曾祖父臺之愛好天文;祖父祖昌是朝廷的大匠卿,負責營造,精通土木建筑,喜好數學和天文;父親祖朔之好歷算。
祖沖之在青年時期就在國家華林學省做科學研究工作。后從軍從政,官至長水校尉,僅次于將軍。他的興趣在科學,即使從軍從政,也從未放棄對科學的研究。是南北朝時期杰出的科學家。
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對孝武帝說:“太子要更令何承天撰的《元嘉新歷》,雖然比黃帝歷、夏歷、殷歷、周歷等以前十一家歷本要精密,但亦有粗疏,需要改進。”祖沖之就拿出由他自己所編撰的《大明歷》呈給孝武帝看。孝武帝不識天文歷算,對于新舊歷法的優劣難以辨明,他就命群臣和懂歷法的人去討論,結果引起一場舌戰。權臣戴法興說《大明歷》是“削閏壞章”,并揚言“古人已制定和修訂了歷法,一直是這樣用的,萬世也變更不了。”戴法興等人堅決反對采用《大明歷》。
祖沖之就在討論會上,以他的《大明歷》與何承天的《元嘉新歷》做了比較說明。祖沖之首先把歲差引進了歷法。所謂歲差就是是春分點和秋分點在黃道上的西移。祖沖之又具體說明:“由于日、月、星辰的吸引,地球自轉軸的方向發生緩慢而微小的變化,因此第一年的.春分到下一年的春分,從地球上看,太陽并沒有回到原來的位置,年年向西后移,二十四節令的位置也在動。”祖沖之繼續說:“太陽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謂之回歸年(也叫“太陽年”),就是一周天;太陽兩次經過某一恒星的時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就謂之恒星年一周歲。”祖沖之具體算出一回歸年的日數是365.24281481日(現代天文測出的是365.24219879日,僅差五十秒,即僅有六十萬分之一的誤差)。祖沖之這個精密的數字紀錄保持了130多年,到公元608年才被隋代的張胄元打破。祖沖之在《大明歷》中又改革了閏法。眾所周知,陰歷一年是354天,陽歷一年365天多一點。這就產生了閏月,以此來調整農歷,便于農作。
何承天的《元嘉新歷》襲用了“十九年七閏(十九年中加七個閏月)”。祖沖之經過科學計算得出結論,這種閏法,每二百年就會差一天,應該是“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閏”。祖沖之在《大明歷》中測定一交點月(月球運動在白道上兩次過黃道相應交點的周期)等于27.21223日(與現代測定的只差不到二百七十萬分之一)。有了明確的交點月,就能準確推算出日、月蝕發生的時間和位置。
祖沖之在討論會上的發言,得到了大臣巢尚的支持。巢尚用《大明歷》計算出公元436年------459年這23年間所發生的四次月蝕,其時間和月亮在天空的位置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戴法興在事實面前只好認輸。
孝武帝根據討論會上的辯論情況,認為祖沖之的《大明歷》是正確的,比何承天的《元嘉新歷》要科學,就決定采用《大明歷》。在準備公布實行時,孝武帝死去,結果《大明歷》未能實行。
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員郎散騎侍郎祖暅上奏說,他父親祖沖之的《大明歷》是正確的,應予實行。梁武帝蕭衍當時未同意。又過了五年,在祖暅重新提出后,蕭衍才命太史對比祖沖之的《大明歷》與何承天的《元嘉新歷》誰更正確。太史認為《大明歷》更精確。蕭衍才下詔實行祖沖之的《大明歷》。這已是五十年以后的事了。
祖沖之不僅是一位天文學家,而且是一位數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是很精確的。西漢劉歆求得圓周率為3.1547,東漢張衡是3.16,三國時劉徽是3.14,何承天是3.1428。而祖沖之是3.1415926----3.1415927之間。祖沖之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7位,比外國早了一千多年。祖沖之提出的密率為355/113,同樣比外國早了一千多年,直到十六世紀,才被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托尼茲兩人計算出這個密率。
祖沖之還與他兒子祖暅共同提出“等高處的橫截面積相等,那么兩個立體的體積也必然相等”的球體積計算公式,比意大利科學家卡瓦列利得出同樣的結論早一千年。祖沖之著有《綴術》數十篇,并注釋了《九章算術》。
祖沖之的力學知識也很豐富,重造了已失傳的指南車,制造加工糧食的水碓磨,還建造了千里船。祖沖之享年七十二歲。他不僅在中國古代就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位受世界各國人民敬仰的科學泰斗。
【《資治通鑒》故事選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資治通鑒故事選的雜文隨筆12-02
資治通鑒故事選五十一的雜文隨筆12-05
資治通鑒故事雜文隨筆12-02
資治通鑒雜文隨筆12-07
選麥種雜文隨筆12-07
A的故事的雜文隨筆12-05
雜文隨筆路是我自己選的03-14
他們的故事雜文隨筆12-02
雀兒的故事雜文隨筆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