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物品編號3394號雜文隨筆
如果有什么著作可以代表人的“慈悲”與“憐憫”之心的話,我一定會推薦歷史學著述。如果有什么行為可比擬修行的話,我也一定會推薦閱讀歷史學著述這個動作。歷史學家與歷史著述之間的關系,不是針對過往的,而是針砭當下的。若我們將閱讀歷史學著述當作知曉更多的途徑,那么這種知曉的盡頭就是“慈悲”與“悲憫”。即便面對的是殘酷和不堪的歷史,當歷史以歷史著述的形態呈現時,歷史學家都會將歷史的過去和未來聚焦在人的當下。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的不值得過。也正因這樣的先賢提示,才會我們不會落入只見人群、不見人物的空虛中,也不會讓我們在黑暗的荒原上載歌載舞。歷史學對于人生而言也是一種審視,歷史的關懷永遠在于當下,哪怕歷史學家講述的都是相當久遠的故事,傾聽故事的人永遠都是活在當下的人。
當我們從一冊又一冊的歷史學著述中經過時,對于每一個有記錄的時代和人,歷史學家都會不由自主的嘆息,他的嘆息是糾結于“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的辨析,卻無法言說“我們往何處去”的預見。
當我們想知道“慈悲”與“悲憫”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并豐滿我們的人生時,請閱讀歷史學著述吧!在那些文字中,歷史學家無論怎么樣克制和收斂自己的情緒,到底還是會顯現出蛛絲馬跡出來!
有些歷史學著述往往需要重讀才能明白作者當初設計時的良苦用心!逗诟瓯凇肪褪俏医谥刈x的著述之一。
在初初閱讀《黑戈壁》之時,我更關注這本書中的重點人物----黑喇嘛。當再次重讀之時,我才明白楊鐮教授講述的重點其實還是黑戈壁-----這片面積約為16萬平方公里的荒野。如果將時間回推到20世紀20年代,楊鐮教授在《黑戈壁》一書中所講述的故事,更接近這樣一種狀態,有一顆石子無意中投入水中,在名為黑戈壁的波心中蕩起層層漣漪,而波紋逐步擴散開來直到覆蓋到整個亞細亞中部。在16萬平方公里上的黑戈壁發生的詭異風云,卻波及并攪動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中央亞細亞地帶的歷史。
戈壁(gobi)一詞源自蒙古語,原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黑戈壁乃是因為在這一片土地上布滿了黑色的礫石。它的位置就在東起額濟納河,北抵中蒙界山,南臨河西走廊西段,西依天山東段的一個大約16萬平方公里的區域。黑戈壁從地理定義上來看毫不起眼,甚至是鴉雀無聲的。對于它的`地理區域界定對于許多人來講都是陌生的。不過到了楊鐮教授的眼中,這一片土地卻是了解中亞歷史的關鍵。而且是中央亞細亞的關鍵。如果打開世界地圖,中文讀者或許甚少意識到中央亞細亞的歷史與中國歷史的緊密程度。在距離黑戈壁中心位置碉堡山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名為明水古城的遺址-------那是漢帝國時期就修筑的最為遼遠的邊境城池。
而楊鐮教授在講述黑戈壁和黑喇嘛的故事,是將其放置在中央亞細亞這一個地理格局中觀察的。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么黑喇嘛的故事才有特別的味道,就不再是僅僅只是一個任人物的傳奇了。由黑戈壁激蕩而起的故事會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去,跨國界山,飛躍天山,沖出沙漠,抵達更為廣闊的地域。因這個故事而影響到的人與生活不計其數。這一點讓我想起“阿拉伯的勞倫斯”在《智慧七柱》中無意中提及的一句話“在這片沙漠之中,每一粒沙子都有其主人”。
將視野從黑戈壁擴散到中央亞細亞時,我們才會明白為何在20世紀20年代前后,斯文赫定、拉鐵摩爾、黑喇嘛、尕司令、哈密虎、老將軍會先后在這一片土地上經過和出現。這些人身上所顯示的經歷,均圍繞這黑戈壁而產生交集。其他的諸多人等都已經被這片廣袤的土地消解得一干二凈,只剩下這些在當年名聲顯赫的人,用各自的命運講述了這一片土地所發生的波云詭譎。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都相當的不完整,或是各說各話。在每一個版本的故事里,上述這些人都試圖證明自己的選擇。不過亞西亞實在是過于遼闊了。他們中有的人成為回蕩在風聲中的回聲,有的直接被風吹散了。連一丁點蹤跡都沒有留下。
楊鐮教授在闡述《黑戈壁》的歷史時,正是努力搜集這些迄今還留戀在這片大地上的風聲的余音。從更遠的地方帶回他們的消息。讓黑喇嘛再次回到黑戈壁的碉堡山上俯視商道,讓拉鐵摩爾再次行走在“絲綢之路”的古道上,讓斯文赫定再次停留在那些水泉邊休憩,讓老將軍又一次站在遙遠的西域邊陲,守護著天山南北。
同時在這部《黑戈壁》中我們還能看到楊鐮教授自己,他自己也在回到自己的記憶中,回到自己牧馬轉場的青春中,回到那些道聽途說來的故事的沉迷中,回到自己心中無數次想象的地名和地圖中。在《黑戈壁》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多次看到楊鐮教授記錄奔馳在荒野之中的內心,在看似平靜的文字里面,他的青春與時光縈繞著他!這一點只有楊鐮教授自己才能明白!
對于《黑戈壁》這本書來講,它最大的缺陷來自對于地理的描述。在這本書中少見地圖的標識,哪怕是手繪的。那些冗長的、冷門的地名一再出現時,在讀者的心中其實只能帶來更多的困惑,它們-----都在哪兒呢?可能只有軍用地圖,或是斯文赫定繪制的地圖上,中央亞細亞才會露出面紗之后的容顏出來。
斯文赫定在后來將他的記錄形成了《亞洲腹地探險八年》這本書中,他最大的成就應該是中亞地圖集。他的地圖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期間依然精準。拉鐵摩爾的中亞之行最終呈現的是相當有名的一本著述《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而“絲綢之路”這個歷史名稱就是由拉鐵摩爾提出的。老將軍楊增新在20世紀死于刺殺。哈密虎堯樂博斯最終死在臺灣。尕司令馬仲英最終消失在中亞,他的下落迄今不明。而黑喇嘛也死于刺殺,他的首級保存于俄羅斯圣彼得堡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文物編號3394號。
楊鐮教授的《黑戈壁》不是有關“黑喇嘛”故事的復述,而是再一次回到亞細亞的中央地帶,中亞的歷史與地理密不可分,地理因素是自然天成的,很多時候,它本身也是一種無法逾越的宿命。對于楊鐮教授在《黑戈壁》中呈現的亞細亞中央地帶,其實帶給讀者是更為廣袤的迷惑。對于這一片看似熟悉的土地,我們對它的了解還抵不過年年吹襲的大陸季風知道的更多!
【館藏物品編號3394號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讓的雜文隨筆07-01
雜文隨筆06-10
讓的雜文隨筆10-21
隨筆真的是隨筆的雜文12-01
隨筆記雜文隨筆10-17
隨筆日記雜文隨筆09-28
羈旅隨筆雜文隨筆07-02
永生隨筆雜文隨筆07-02
乞丐-雜文隨筆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