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育靈性教育隨筆
無論您在哪個季節走進我們的幼兒園,您都會看到滿院子正在快樂做事的孩子們。
春天,孩子們在悠然地賞花,看小草偷偷地冒出小芽,等待蟲兒們陸續地出現在春陽下;他們自在地喂魚、喂小兔子、看小雞仔們嬉戲;他們聽鳥兒唱歌,給鳥兒筑巢;他們專注地觀察、投入地寫生……
夏天,孩子們捉螞蚱,撿蝸牛,粘知了,逮蝌蚪,摘野花,采野菜;在自己的農耕小田里除草、捉蟲、幸福收獲;在林中捉迷藏,在雨中狂歡;他們盡情地玩水、玩沙、玩泥巴,或者圍坐在草地上聽故事……
秋天,孩子們或是正在采摘黃澄澄的柿子和紅彤彤的山楂,或是正在撿拾脆生生的鮮棗兒和剛落下來的核桃;他們與秋風嬉戲,與落葉共舞;在樹木的枝干上,您看到的不只是樹葉,還有自己爬上去的孩子……
冬天,孩子們瘋狂地玩雪、玩冰、堆雪人、打雪仗、凍冰花……
看到這里,也許您會納悶:您講的是公園還是幼兒園?您講的是事實還是童話?
這就是我們的幼兒園,秉承自然教育的理想創造的一個富有童話色彩的幼兒樂園。要了解這個自然教育的童話,先要了解我們的教育哲學和理想。
秉承“天人合一”的教育信念和理想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老的思想信念,也是我們實行自然教育的哲學基礎。人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自然之子。所以,自然環境對孩子的生命成長、心靈啟迪至關重要,尤其在養護孩子的“真善美”及“智慧和靈性”等方面有著社會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作用。美國當代著名的海洋地理學家雷切爾·卡森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愛默生也曾說過,“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而我們的教育理想就是,給孩子創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孩子真正地體會到大自然萬事萬物的神奇和美妙,體驗到在大自然里嬉戲和探索的快樂和幸福,初步感悟到人在自然里的位置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播下天人合一的種子。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過一種內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完整統一、幸福快樂而又富有意義的童年生活;讓我們的'老師過一種平和潤澤、幸福完整,通過成長自己而引領大眾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們的教育宗旨就是,以自然育靈性,以大愛啟智慧,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和幸福奠基。
“無中生有”創建自然生態資源
為了實現我們的自然教育理想,自2004年辦園初,我們就因地制宜為孩子們建了一個生態園,大體分為游戲區、觀賞和探索區、養殖區、種植區四大區域。
游戲區里我們準備了沙、水、泥、土、石等自然游戲材料,讓孩子們自由自在地玩個夠。在這里他們一會兒是建筑師,一會兒是工程師;一會兒是燒烤店的燒烤師,一會兒又是蛋糕房的蛋糕師……在探索和創造中,感受著這些自然材料的魅力和特點,感受著自己和這種種不同物質的聯系。
觀賞區和探索區里,我們種下了杏樹、梨樹、桃樹、櫻桃樹、核桃樹、李子樹、山楂樹、棗樹,無花果樹,櫻花、梅花、海棠、紫薇、丁香、木槿、凌霄、牽牛、荷花等大量的花草樹木。這些花草樹木隨著季節的變換呈現出不同的美麗景色,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很多有趣的昆蟲和鳥兒來這里安家。在這里,孩子們自由地享受著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美、愉悅與安寧,深切地體驗著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帶給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事物的不同影響。
養殖區里,我們養了雞公雞婆雞仔一家和兔子、鴿子,它們和諧相處其樂融融。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喂養它們,觀察它們,模仿它們,研究它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建構著自己對動物的認知體系及情感態度。
種植區里,我們為孩子們開辟了一塊塊袖珍農耕小田。在這里,孩子們種下他們滿滿的好奇和期盼;在這里,他們了解各種植物不同的種植方式、生長及生存智慧;在這里,他們感受體驗著植物生長周期里不同階段發生的不同的故事;在這里,他們品嘗著勞作的滋味和收獲的快樂;在這里,他們通過觀察、探究、測量、記錄、寫生、泥塑、烹飪、表演、照料、養護等各種方式建構著自己對自然事物的認識以及與自然的關系。
看著鳥語花香的自然生態園,人們很難想到,它當初竟是一片廢墟瓦礫。
德州躍華學校是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一條龍辦學的民辦學校,幾個學部都在一個校園內。1999年創建的初中部和高中部;2002年創建的小學部;2004年創建的幼兒園。校址的前身是一塊麥田。2004年3月我來到這個學校時,幼兒園正在挖地槽階段,整個園區都是建筑工地和建設其他學部時殘留下的建筑垃圾。工程完畢以后,大堆的垃圾被集中清理以后,留下了目前生態園的前身——泥土里或埋藏著或混雜著瓦礫石塊且凹凸不平的十來畝地。這塊地不光荒蕪雜亂,還很肥(由于各種原因,一度以來,這里是某些人大小便的地方。為了取消這項功能,耗費了我4年多的時間——每天早晨我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著鐵鍬去掩埋大便)。在如何處理和利用這塊荒地上出現了分歧,有人主張硬化,即用瓷磚或大理石鋪砌起來;有人主張軟化,即用塑膠地墊裝飾起來。而我對投資人說:不要動這塊地,給我們留著,這塊地能長出咱們幼兒園的特色——自然。
投資方尊重我的意見,把“原生態”的生態園留給了我們。1O年間,我們一寸一寸、一層一層、一點一點把泥土里的建筑垃圾往外清理;1O年間,我們一樹一樹、一草一草、一花一花地開始裝扮我們的生態園。10年后,那塊荒地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美麗、靈動、趣味盎然。
生態園變美麗了,每天放學后,家長和孩子都要在生態園里逗留嬉戲,人走以后,總是留下一些人為垃圾。所以我們團隊有一種習慣:每天早晨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生態園撿拾垃圾和檢查場地的安全。我一直堅持“人園互養”:園子養育我們的心靈和智慧,我們則用心維護園子的整潔和美麗。
“順勢而生”構筑自然教育課程體系
秉承“天人合一”的教育哲學思想,我們理解的幼兒園課程,就是讓孩子們做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所謂有意思,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覺得有趣兒;所謂有意義,就是對孩子生命的發展有正向的作用,本質上要體現真善美的價值取向。
可以說,1O年的自然環境創設歷程,同時也是我們自然課程資源開發和課程方案建構的過程。我們團隊經過了幾輪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形成了一套以季節為線、以利用本園自然資源(花草樹木、沙水泥石、飛鳥爬蟲、季節氣象)為主、以利用社區的優質自然資源為輔,包括托小中大四個年齡段在內的園本自然教育課程。
1、課程內容圍繞自然的季節變化開展。
我們的課程以主題活動為主,圍繞季節的變化逐漸展開,如《美麗的春天》《好玩的夏天》《多彩的秋天》《有趣的冬天》等。每個主題活動,都包含幾個一級次主題,每個一級次主題一般又會包含著若干個二級或者三級甚至四級次主題。比如小班《美麗的春天》中下設的次主題有《螞蟻》《好吃的薺菜》《花兒開了》《暖暖的》《綠綠的》等。在每個主題里,我們會提前預設一些集體教學活動、小組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和親子活動。同時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生成一些新的活動,包括一些項目活動,如《從蝌蚪到青蛙》《蚯蚓》《下雪了》……以及很多種植活動,如《向日葵生長記》《南瓜種植記》《小麥種植記》等。
除此之外,也會開展許多非主題背景下的自然教育活動,如項目活動《李子生蟲了》《救治小金魚》等;游戲活動《天女散花》《樹葉風箏》以及一些自由的玩沙、玩土、玩水、玩泥巴的活動等;生活中我們會創設很多的機會讓孩子體驗、感受自然的變化和美妙之處,如散步的時候觀看天空的云朵、欣賞美麗的花朵、撿拾美麗的落葉、觀察美麗的霜花……
2、課程組織關注幼兒各種直接經驗的獲得。
我們的課程注重孩子各種經驗的獲得,尤其是直接經驗的獲得。所以,我們的課程更多是現場的、活動的、直接體驗的,以孩子們的體驗、感受、探究及直接經驗的獲得為主。在這個原則下,我們首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是:孩子在這個活動中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為了孩子們的“做”我們可以做什么?怎樣做?做到什么程度?
我們的自然教育課程雖然更多的是從自然事物切入,但是通過活動的不斷推進,會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健康、藝術、語言、社會、科學等多種領域的經驗。比如,在《蟲子如何過冬》這個主題活動中,雖然以科學作為切入口,但是,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猜想、閱讀、調查、統計、實地觀察、采訪、繪畫表征、創編劇本并表演等各種活動,所獲得的經驗是多元的、融合的。
3、課程實施注重融合多元的學習方式和途徑。
我們在課程實施中,鼓勵孩子們通過觀察、調查、實驗、閱讀、繪畫、記錄、交流、討論、交往、分享、模仿、表演、建構等多元方式去學習;同時,孩子們也會通過區域活動、集體教學活動、小組項目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和家庭親子活動等多種途徑去學習。
4、課程價值追求教師、孩子、家長、社會四位一體的共同成長。
社會、家長和教師作為外在環境,對孩子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家長和教師的成長,是影響孩子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為了讓外圍環境最大程度地發揮正向作用,也為了引導家長和社會不斷地獲得正確的兒童觀、課程觀和學習觀,我們一直把“教師、孩子、家長和社會四位一體的共同成長”作為自然教育的一個核心目標。為此,我們不斷地把家長和社會上的相關人員拉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來。有耕耘就有收獲。目前,我們幼兒園已經取得了全體家長參與課程常態化、家長志愿者在園工作常態化、部分家長開始參與幼兒園決策等比較理想的家園共育效果。
5、課程終極目標追求兒童的和諧與幸福。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幸福。作為人生的第一個階段,童年也應該是幸福的。所以,讓孩子們擁有幸福的童年和全面和諧的發展,是我園課程架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幸福的童年應該與天性相伴,幸福童年意味著天真無損,幸福童年意味著充實和滿足,幸福童年意味著挑戰和追求,幸福童年意味著自由和創作,幸福童年意味著安全和健康,幸福童年意味著有愛相伴。所以,在我們的課程建構和實施中,我們尊重甚至敬畏孩子們的天性,努力踐行“以孩子為師”“愛是最好的教育技巧”的思想,我們在保障孩子安全和健康的基礎上,努力給孩子創設適宜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同時給孩子們足夠的活動、表達、創造的自由和空間。
在自然課程實施中,我們始終堅守“兩個自然”的立場:堅守課程真實的外在自然環境;堅守孩子內在生命的自然天性。為此我們努力防止“偽自然”的現象發生。
一是防止課程設計的“偽自然”。所謂“偽自然”就是只有自然的“殼”,沒有自然的“實”。以《螞蟻》為例,如果課程設計只是以“螞蟻”為話題,拼湊了一些與螞蟻有關的各領域活動,如畫螞蟻、唱螞蟻、閱讀與螞蟻有關的故事等,而沒有給孩子們一個生態的研究螞蟻的現場或比較真實的模擬場的話,那么,這樣的課程就是“偽自然”的。
二是防止課程實施的“違自然”。課程實施的方式、途徑和策略,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如果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無視孩子內在的發展規律,損害了孩子的天性,抹煞了孩子的個性,那么,這樣的課程就是“違自然”的。
【回歸自然育靈性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播撒靈性的種子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1-24
關于回歸自然的隨筆03-20
放飛靈性的翅膀:《自然之道》教學隨筆03-20
育子心得-生活隨筆04-25
靈性的詩歌11-30
為幼兒插上音樂靈性的翅膀教育心得04-11
呵護靈性美文10-01
狐貍的靈性的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