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隨筆
背景描述:
面對當今學生脆弱的心靈,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挖掘教材的潛在的因素。
案例展示:
教學片段一:吸取教訓,結合生活,熏陶感染學生的情感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覺得其中有一句描寫出了學生的慣有想法,那就是小女孩沒賣出一根火柴時,有家不敢回,認為“爸爸一定會打她,而且家里和街上一樣冷。”很多教參書都認為小女孩的家里沒溫暖,有的學生干脆認為她爸太狠了,可是我覺得事實并非如此。
我教過兩屆學生都遇到過學生上午做錯事,老師教育他,結果中午就沒回家,害得老師、家長全出動找人,找了半天,找來學生一問才明白:原來學生只是認為老師可能會告狀,即使老師沒說,同學也會把這事轉達給家長,那回家去家長一定會打他的,他一怕,就干脆不回家了。
學生僅僅是猜測,就作出如此輕率的決定,何況我從來不會“告狀”,開家長會我也反復強調家長對六年級的學生盡量別體罰,可還是發生這讓人意料不到的事,這跟小女孩的想法如出一轍!而我們怎能輕易作出判斷小女孩的爸爸太狠?這完全是兒童心態真實的描寫。
我們無法扣問安徒生,那小女孩是否與我的學生一樣的原因而有家不敢回,雖說那個家似乎沒什么好。但我們的教學的確應該與時俱進,關愛學生的精神家園。上課時,我把上兩屆的學生的故事告訴他們。(當然,我在說上兩屆學生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告訴孩子,你們沒昏頭,可別再出現上兩屆同學中出現的離家出走的傻事來!)課堂上,學生能頗有感觸地說,家畢竟是愛的港灣,哪怕家里那么冷,也比街上好,即使爸爸會打她,至少還有生的希望可是她錯過了。為什么會這樣?都是太餓了,餓昏頭了,她太可憐了。這么引導孩子不僅不會背離文本,而且來個深層解讀,學生能入情入境設身處地地理解同情小女孩了。
教學片段二:適時點撥,化繁為簡,讓教學貼近學生的心靈
例如,對于文中兩個“幸福”的理解,資料出現的最多的理解為“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只有寒冷、饑餓和痛苦,這是作者對小女孩悲慘遭遇鳴不平,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的強烈不滿”等諸如此類的說法,學生對于如此復雜的說法,很容易得出小女孩生不如死了算的想法。
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如果小女孩這夜不會被凍死,第二天她會干什么?”讓學生認識小女孩一定會堅強地活著,哪怕每天依然是饑寒交迫!可是回到書本,我們又會發現,連這也僅是我們的一個美麗的夢罷了!畢竟她死了,死在大年夜!多么悲慘的小女孩!這樣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悲劇,同情?憤懣?改變?種種想法交織,更容易撞擊學生的心靈。再聯系生活周圍、世界上存在的各種現象,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關注生活,珍愛生命;去說,去想,去寫;去珍惜今天,好好地活,好好地學。
上完這一課,我又去與學生在一起重溫了《社會》課本關于安徒生那一板塊,透過故事,我們更能理解安徒生創作的真正激情來源除了畫,還有他那童年的不幸,進一步了解作者少年時的堅強與好學和那波折的成為作家的歷程,使學生得到情感的升華。
從學生的習作和他們后來的行動中證實,我的這一課的引導是非常成功的。當然,學生再也不會出現動不動就出走的情況了。
教學片段三:捕捉契機,注重延續,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的`價值。
教材中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過后編排了《窮人》這一課。我們應注重課的延續,在教學中可以聯系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當今學生思想的實際,捕捉契機,從前一課《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富人冷漠與窮人之間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之間的對比中加強情感的體驗。從學生的設計的“我的名言”可見一斑。如:
“幫別人不在于自己是否夠條件,而在于自己是否愿意付出”;
“愛是一個口袋,往里裝產生的是滿足感,往外掏產生的是成就感”;
“愛和快樂都是一種感受,一個人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生命的價值;被有困難的人需要時,才能體驗自己是多么偉大!”
總之,面對幼小脆弱的心靈,我們的教學,除了注重過程與方法上的引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之外,還要捕捉契機,聯系生活,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熏陶與感染,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正確認識生命及生命的價值。在教學中抓住共性,挖掘個性,加強同一單元內同一冊書乃至前后年級的各課的內在聯系。
當然,以上是個人在文本的人文性層面的一點見解。教是為學服務的,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只要是有益于學生的發展,我們都應該去做,大膽嘗試,大膽改革創新,關愛學生的心靈,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書隨筆03-17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07-30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5-20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反思06-26
賣火柴小女孩教學反思06-03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04-07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教案04-07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5-06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