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竭力求得改變,為什么卻常常徒勞無功隨筆
實改變VS虛改變
實改變的特征:
1.明確知道并認同自己需要改變的“點”
2.有具體可行的計劃
3.使用適合自己的方式
4.持之以恒地身體力行
虛改變的特征:
1.心血來潮,三分鐘熱度
2.雷聲大雨點小,計劃措施不實用
3.想法很多,卻遲遲邁不出步子
4.為了改變而改變,忽視了其實質意義
你只是“想要”改變,卻并不“認同”改變
“我不想再這樣懶下去,拖延癥太誤事了。”小Q又嚷嚷了。每次公司最晚交報告的是他,說好的跑步計劃、專業學習目標也都被拖成紙上談兵……小Q已經第N次決心改變拖延的壞習慣了,卻總在實行時動力欠佳,得過且過,最后連“改變”本身都一并被拖延沒了。然后又縮回自己舒適的“懶窩”里無法自拔,繼續安慰自己“何必那么辛苦,反正這樣日子也能過”。
Tips:保持痛感,去醫院看一看,你會更加懂得健康的含義;去敬老院看一看,你會更加懂得衰老意味著什么;去孤兒院看一看,你會更加明白親情的可貴;去更牛的公司看一看,你會更加明白優秀意味著什么……保持痛感,才會讓你不再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從而保持清醒、誘發改變。
你只是急于改變,卻并沒有真正了解自己
曾看過一期電視節目,講的是一個普通小伙想要成為明星的故事:小趙家境一般,人長得也不帥,但卻有一個想成為像梁朝偉、陳道明一樣有名的明星的燦爛夢想。他沒有找一份固定工作,長期漂在橫店當群眾演員。節目進行了一項職業技能測試,小趙也并未表現出過人的表演天分和潛力。小趙的母親哭著求他,希望他回歸到正常生活,但小趙那無動于衷的表情,讓人心驚,更讓人心碎。我絲毫都不懷疑小趙想要通過表演來改變人生軌跡的決心,我擔心的是他從未真正去了解過自己。
Tips:讓別人來幫助你認識自己。當然,這事兒得交給專業的人來干,比如找專業的生涯規劃師或者你信得過也靠譜的前輩,讓他們來給你一些建議。如果你不想麻煩別人,網上也有很多關于性格和職業能力傾向的一些測試,它們未必準確,但卻可以在你對自己缺乏了解的情況下,為你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從而減少盲目。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當你去做一些重要事情之前,提前寫下預期的結果,等事情結束以后,將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進行反饋分析,從中發現哪一部分做得好,你的長處在哪里,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發現自己接下來還需要學習些什么,以及有哪些習慣需要改。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認知自我的方法。
你只是沒有足夠堅持
R前陣子興奮地說“發現一家很棒的瑜伽館,我要把線條練得美美噠,以后不許叫我小胖”,“我最近愛上畫畫了,感覺自己很有這方面的天賦呢,我決定把自己的藝術細胞擴散到全身”……沒過多久R就有氣無力地說:“我太高估自己了,被‘打回原形’了。”我不解,問她怎么了。原來瑜伽班是報了名,可是練了半個月她發現并沒有什么效果,就沒再去了;素描教材、畫夾也買齊了,剛開始照著畫冊還畫得不錯,但一畫實物就不行了,漸漸地就放棄了。其實改變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當你量的積累達不到,就很難實現徹底改變。
Tips:將長期目標和短期刺激相結合。比如你想讓你女兒堅持跳舞,你不能只是跟她說“堅持練習你長大就可以成為舞蹈家”這樣的長期目標來畫餅,而是要告訴她“你練到熟練,下周就給你買你喜歡的那條裙子”,結合短期刺激來激勵她,這樣她才更容易堅持。
不要把自己當成超人。有些人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根本不給自己留空間,那陣勢好像要把自己變成超人一樣,但這里面矛盾的地方在于: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永遠是無限的,我們的精力卻是有限的,而當你耗干你的精力以后,你在你想要改變的事情上就未必有足夠的精力去堅持了。管好自己的精力分配,才能更容易堅持。
【你也曾竭力求得改變,為什么卻常常徒勞無功隨筆】相關文章:
你也曾竭力求得改變,為什么卻常常徒勞無功03-03
聽說你也曾來過我的世界隨筆02-03
那時的我也曾偷偷愛過你雜文隨筆06-30
你是否、也曾詩歌07-22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隨筆02-10
情感隨筆:朋友也曾孤單過04-05
也曾霧霾也曾晴散文02-21
你在等待改變,變化也在等著你散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