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風俗談雜文隨筆摘選
過年回家的時候,我為父親帶回一瓶好酒。好不容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父親將面前的青瓷酒盅斟滿,一股醇厚的酒香四處彌漫。喝酒的時候,他端起酒杯,有意無意地將酒盅輕輕一傾,灑到地面上一些酒。我看到這幕場景十分不解,心想這么好的酒倒在地上實在浪費。我便問父親為什么這樣做。他微微一笑說這是農村的老風俗,喝酒之前,將酒灑在地上一些,這是尊天地,敬鬼神。父親的話讓我想起了故鄉形形色色的風俗。很多風俗已經被時代甩在了生活的邊緣地帶,我想再回顧它們一眼,隨便談談它們。
談起故鄉的風俗,我想主要說說婚喪嫁娶的風俗。村里假如有媒人給未婚男女牽線搭橋,事成之后媒人就會成為男女的親戚,逢年過節來往不斷。結婚那天媒人會被請到宴席的主座位置,宴席上也總少不了一盤紅燒大鯉魚。因此在我們魯灣想吃紅燒大鯉魚是想為男女撮合的代名詞。結婚前,男方的父母找算命先生根據男女的生辰八字算出成婚的良辰吉日以及諸多禁忌。結婚前夕洞房的喜床上整整齊齊地擺上鴛鴦被與鴛鴦枕,還要在被窩里塞上一把核桃和一把大棗。民諺說:一把核桃一把棗,小孩兒追著大孩兒跑,寓意著新郎新娘早生貴子,子孫滿堂。
結婚當天,有些人生肖屬性與新郎新娘相沖,便不能迎親送嫁。送嫁的隊伍里都會有一個壓轎孩兒,年齡十歲以下。我六歲的時候擔任過這一角色。當時是本家族的一個個姑姑出嫁,我掂著大紅綢布裹著的一盞臺燈,和新郎新娘一起坐在拖拉機掛車上。那時候農村迎親用的車輛大多是拖拉機掛車;我母親說她和父親結婚的時候用的是馬車。長輩們囑咐我說車停到男方家門口時我不要急著下車,將會有人遞給我紅包。假如紅包摸著太薄,即紅包里的錢太少,我要繼續索要。按照風俗,我不下車新娘是不能下車的。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任務重大。
當過路口、過橋、經墳地的時候,放鞭炮的人都會燃上鞭炮。到了男方家以后,拖拉機掛車先停在大門口。一個中年人點燃一掛長長的鞭炮繞著掛車轉圈,嗶哩啪啦亂響。我緊緊捂住耳朵,覷到一名男子一只手拿著鐵鉗夾著一塊燒紅的烙鐵,另一只手拿著水碗向烙鐵上澆水。烙鐵呲呲的響,冒出氤氳的白煙。今年家鄉的一個朋友結婚,我見新娘下車之前仍然有一個男子拿著鐵鉗夾著一塊燒紅的烙鐵繞著轎車走。我對這一古怪的風俗好奇,向長輩們詢問緣由,他們說世世代代都這樣做,他們也不知道原因。我們無理由地沿襲著古老的風俗。
說到這里,再回到二十多年前我當壓轎孩兒的那一天。我坐在拖拉機掛車上,望著看熱鬧的人群。一名婦女笑盈盈地走過來,遞給我一個紅包。我接過,順手一摸,感覺很薄,就說:我還想再要一個。那婦女微微一笑,順手又遞給我一個,說:下車吧。我感到好玩,說:我還要。婦女露出尷尬的神色。周圍看熱鬧的人都哄然笑了,笑嚷著說:快拿紅包來,新娘還要下車嘞。婦女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糖果塞到我的口袋里,笑著哄我說:孩子,下車吧,屋里還有一堆油炸果子呢,現在一群孩子在搶著吃。我聽后就一骨碌從掛車上跳下來,向著屋子里面跑去,卻發現屋子里根本沒有油炸果子,意識到自己被哄騙了。我回頭看得時候,看到新娘在彩紙紛飛里被新郎背下了車。
結婚那天,新郎忙得腳不沾地。白天要迎親勸酒、拜堂送客,晚上還要應對親友鬧洞房的奇招怪術,例如親友給新郎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新郎回答錯誤便當馬讓新娘騎,或者眾人鬧嚷著讓新郎褪掉身上的衣服,只剩下內褲在洞房里跑幾圈。不過現在故鄉結婚的風俗文明簡潔,很少會看到從前鬧洞房那種熱鬧、生猛的場面了。
我以為故鄉喪事的風俗以慎終追遠、懲惡揚善為宗旨,并勾勒生存的愿景,重溫生活的戒律。死者彌留之際親屬為其穿上壽衣,斷氣之后親屬號喪,并到十字路口焚燒紙錢送路。死者停尸在堂屋。我們那里的風俗是停尸三天后出殯。據說這三天內死者的靈魂一直在家與家人周遭游走。尸體前點著一盞油燈,晝夜不滅。這盞油燈似乎象征著人生,燈油像是人的時間與精力在分分秒秒地消耗著。燈油耗盡了,燈滅了。人的生命終結,曾經照亮世界一角的生命之光也熄滅了。出殯前夕,嗩吶隊在門前吹嗩吶,死者的親友在靈棚下鞠躬致哀,子女、女婿、外甥等親屬會在靈前進行莊重的二十四拜。出殯當天死者的長子要拿著招魂幡在棺材前摔老盆。老盆是我們常見的黃褐色的瓦盆。蹊蹺的是老盆下面都鉆個窟窿。村里人說人生前污染了多少水,死后到陰曹地府都要用老盆喝下去,留這個窟窿就是以便喝的時候污水流出來一些,也算是在閻王爺面前弄虛作假了。這也告誡活著的人們要節水節物,不要暴殄天物。
故鄉的風俗有很多,在這里我也不再逐一列舉了。我覺得故鄉的風俗像是框架,也像是戒尺,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偠灾,風俗是人們對生活的祈愿和對生命的尊重。
【風俗談雜文隨筆摘選】相關文章:
讓的雜文隨筆06-06
捆綁的雜文隨筆04-10
眼淚雜文隨筆06-21
書店雜文隨筆06-16
生命雜文隨筆06-18
我的愿望雜文隨筆11-30
娘親雜文隨筆(精選11篇)07-27
雜文隨筆我與好書交談11-11
于青海雜文隨筆(精選10篇)10-26
《秋室雜文·談時間》段落摘抄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