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隨筆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以下是小編跟大家分享愛彌兒讀書隨筆,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愛彌兒讀書隨筆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于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里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么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后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后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于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于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么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于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回應,善于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讀后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游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游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篇二:愛彌兒讀書隨筆
提起《愛彌兒》,這本書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說的是書中的很多教育觀點對現在的教育有很大的沖擊力,細細品味起來,對其中的三個觀點不免有了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觀點: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開篇的第一句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作者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應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與此同時這句話也給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是自然界的產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專屬品,也不是教師的教育物,不屬于任何人。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要將知識技能強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過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會,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盧梭提到,每一個學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種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唯獨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這三種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產生意義,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觀點: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后,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采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聲。因為,孩子們是根據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為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其實背后是成人的態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靜,孩子也會很鎮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再比如:當嬰孩使勁伸手想拿東西的時候,因為拿不到,使勁地哭鬧,或者他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給他,作為成人又會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這樣孩子就不會支配或依賴成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第三個觀點:孩子在幼年教育時,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求學生涯,學了那么多的知識,其中只有10%成為了我自己的,還有90%早已還給了老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讀得再多,那也只是脫離自然、社會的文字游戲,當我們的老師拿著教科書,坐在教室前面,說著“空話”,還不如放下書本,用圖片、視頻來告訴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讓大自然來告訴孩子,這些都比我們老師教的要精彩的多。
愛彌兒雖然是盧梭所假設的教育對象,但是愛彌兒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他的“教育者”,作為教師要更多的解讀孩子,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孩子發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間。教育者們不妨來讀讀這本書,只有讀過這本書,你就會對教育有新的體會與感悟。從這本書中尋找教育的真諦,哪些教育才是最恰當的?哪種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種教育才能獲得成功的。我想每個人在讀這本書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見地,而我的讀后筆記只能代表我自己的個人觀點,希望能與你產生共鳴。
篇三:愛彌兒讀書隨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因此在當今的中國,教育子女也就成為了民眾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可是由于對子女的過度期盼,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過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們的印象中,“學得早、學得多、學得廣”對他們的將來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個,因此可以說這種教育觀念在我的腦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帶來的消極影響:會讓好奇變成無趣乃至是厭惡;會使我們受知識的支配;更會讓我們的學習變為被動、呆板和死讀……雖然知道這種教育觀存在著局限,但是對于如何改變、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愛彌兒》卻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這本書中愛彌兒是盧梭虛擬出來的孩子,通過對他的教育,通過對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的描述,讓我對盧梭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對當今的教育方法有了點感想。
“回歸自然,發展天性”可以說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線。他從第一卷就開始強調說造物主創造世界萬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類卻毀壞了這一切。人應當遵守著自然的法則,讓孩子健康、快樂、自主的成長。而這個觀點與當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過想想也對,我們從出生開始,人們真的已經開始改變了自然的法則,父母用襁褓把我們束縛起來,身為嬰兒的我們卻無能為力,唯一能換來的自由只有哭聲,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保護,但實際卻與之相反,迎接我們的很可能是嬌弱、疾病與危險。所以,在愛彌兒嬰兒期的教育里,盧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張嬰兒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嬰兒保持著自然的習慣,不要過分的限制他們的活動,但也不要寵溺,要此刻鍛煉他們的體質與勇敢、養成他們不依賴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說他告訴我們在此期間,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身體的保健和養護。
除此之外,我對書本上其它一些觀點也感觸頗深。就拿愛彌兒的童年期和青年期來舉例。在童年期中,盧梭告訴我們,兒童不是成人,要把兒童看作兒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的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生長,不要束縛他們,相信孩子內在的潛能,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來替代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們學這學那。作為老師,應懂得浪費童年期孩子的時間來教會他們如何發展外部感覺器官,使其獲得豐富的感覺經驗而不是一味的讓他們接觸知識,學習知識。對于這個觀點,我也表示贊同,我認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學習而沒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觀念,那學也相當于白學,不久就會把學到的馬上忘得精光,說不定還會造成對學習感到厭倦的反效果。兒童期就是玩的年齡,那還不如通過游戲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培養他們的感覺和體力,等到適合的階段再教給他們知識,也許這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也會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在青年期中,盧梭的觀點也并未改變,他始終認為教給學生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并不是很重要,因為只有學以致用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且知識不是教來的,而是學來的,他主張要把學習中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注重的只是判斷能力。不過在此時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為富有愛心的人。
其實,縱觀全書,每一卷里都包含著盧梭在愛彌兒不同年齡階段里對教育的獨特的理念,當然它也對當今社會的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它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更應該陶冶學生的情操,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讓孩子的人生充滿著樂趣和幸福。
篇四:愛彌兒讀書隨筆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變壞了”。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間題,認為教育應順應天性的發展,而且惟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策。在他看來,人類脫離自然狀態以后,便進人了喪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滿猜疑、沖突、貪婪、野蠻社會狀態。所以,他在愛彌爾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寧、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處于自然狀態中的人根本沒有“你我”之分;他們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份之念;他們有強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從不因此而損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他們強烈的自愛傾向轉化成憐憫同情之心,這時,人與人之間沒有敵視、仇恨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相斗乃至戰爭。
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成長和心理發育的自然法則,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使他們的各種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從而成為一個與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實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為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適應于自然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的天性,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盧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見、權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這也正是盧梭倡導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則的根據。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
其次,自然教育還要求“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為教師,作為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斗,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盧梭還非常強調閱歷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使用我們的器官、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對于生活的感觸,我們還要用行動多多增加自己的閱歷。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數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觸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到了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
教會孩子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丑,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著的價值,正如蘇霍林斯基據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
【愛彌兒讀書隨筆】相關文章: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04-20
《愛彌兒》讀后感15篇04-13
愛,于無聲處隨筆06-30
飛之彌高,懷之彌壯作文1000字12-31
讀書的雜文隨筆11-04
《駱駝祥子》讀書隨筆12-17
有關我愛梅花的隨筆08-12
愛會驅走孤獨的隨筆06-30
讓愛溢滿全世界隨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