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通用16篇)
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1
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并且能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欲望,又能聯系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導入
在導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建“憤”、“緋”情境,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后,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導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游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后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么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么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里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游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導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義。這里,既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學生受了藝術美的熏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2
在多年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而且在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已經提高到相當重要的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兩點總結:
一、創造有利條件,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創設各種方式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二、培養師生情感,使其親師信道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信道,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不再受束縛,使教學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發展,允許學生有想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要把問題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能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歸納的知識內容,教師絕對不說;能讓學生做的教師絕對不包辦;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答案的教師絕不再作指導。只有在不規范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才可以作補充說明,絕不允許教師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以上兩點看似簡單,卻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盡心盡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活上多關心學生,拉進師生距離,相信學生定能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到更多,他們學習的進步才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3
大數的寫法,一直以來都是大數教學的難點問題,不少學生無論教師怎么講,就是不能領會寫數的要領,寫出來的數總是錯誤百出。比較典型的錯誤主要有:
1. 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寫零,寫幾個零,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數位順序;
2. 錯誤的認為寫數就是簡單的把每級的數全寫下來,拼成一個數,如:二十五萬三千,寫成:2500003000。學生一旦出現這方面的錯誤會給二次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如何解決寫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呢,今天課堂上學生發現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案例]:
學生先自主探索大數的寫法。
師:同學們已經會寫大數了,你們能將寫數方法交流一下嗎?
生:先分級。
師:數都沒有寫出來怎么分級呀?
生:不能把漢字分級吧!
生:我是先寫億級的數,再寫萬級。
生:在讀法里先找“億”字,它前面就是億級,寫下億前面的數,再找“萬”字,寫下萬級的數,最后寫個級的'數。
師:找一個數試試看。
生:三百零五億四千萬,先找到“億”字,億級就是三百零五,寫下305,“萬”前面是萬級,再寫下4000,最后寫個級的4個0。合起來就是30540000000。
師:如果是二十五億零九萬零三百,按照這種寫法,先寫的億級的25,再寫萬級09,最后寫個級的0300,合起來就是20090300。
生:不能,這個數是二千零九萬零三百。
生:老師萬級寫錯了,萬級應該是四個數位,你只寫了兩個數位,還有千萬位和百萬位的零沒有寫。
生;每級都有四個數位,沒有的要用零來占位。
緊接著,我和學生嘗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寫了不少的數,學生發現這個方法真管用:在寫數時只要找到每級的數,再把各級的數從高位依次排列,就組成了要寫的大數,只是在寫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每級都有四個數位,哪一位沒有就用“0”來占位。
過去教學寫數都是借助數位順序表,但學生仍舊不能一一對號入座,時常出錯,可今天用學生發現的這種“找級”的方法,效果真的很明顯。通過作業的反饋發現:全對的占了近一半,大部分學生的有些細小的失誤,但不影響他們正確的寫數,58人中,只有三、四個學生需要進行二次輔導。
與教材上介紹的方法相比,可能這種方法還不夠完美,還有許多需要補充、完善的地方,但這畢竟是學生自創的,代表了他們自己的智慧,同時這也是最適合他們、最易被他們接受的方法!斑m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4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出的一些教學情境,我覺得非常適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保持著師生平等關系,不斷鼓勵與贊賞學生,形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增強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5
在教學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
要使學生一拿到數學新書時就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學生的興趣是它的基礎。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么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為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這在第一課尤為重要,特別是布置第一課的前置性學習中尤為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培養學生情感,使生親師信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知識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情感傾斜,關注學困生
對于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果教師在情感上多一些傾注,在課堂多一些關注,課后多一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可能會有所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6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7
使用糾錯本的具體做法
“錯誤”,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正,F象,而“糾錯本”的使用,讓“錯誤”體現出其內在的價值,更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從學校去年提倡數學中使用“糾錯本”以來,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糾錯本真正起到它的作用,即:讓學生研究錯誤,讓學生歷經由錯誤到正確的歷程,進而形成反思的習慣,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一開始,特別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并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味地將錯題及其正確答案抄在“糾錯本”上,卻不知道怎樣去分析錯題,因此只能以“不會、不細心”等膚淺的理由來說明錯誤原因。在解題過程中,究竟是概念不清還是誤解題意,是忽視了隱含的條件還是思維的定勢,他們沒有認真地反思自己原來為什么會出錯。由于錯解及其過程的缺失,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對自己當時的思路與想法逐漸淡忘,在翻看“糾錯本”的過程中也就不能對自己曾經的錯誤一目了然,因而很難提醒自己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時應該如何引起注意。所以在一開始,教師要當好學生的拐杖,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如何糾錯的模型,主要是幫助分析錯誤原因。
另外,在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學習順利的孩子,相對糾錯的題目就少,而學習困難的孩子,錯題相當多,如果只是將錯題抄上改正,只會讓學習困難的孩子越來越吃力,甚至討厭糾錯本,所以,也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錯題糾錯,讓好點學生幫助講解,達到共同進步的雙贏。
以上是我在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的嘗試做法,希望糾錯本能夠真正對學生達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的功效,當然,這需要長期的堅持。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8
導學案”如何導入新課怎樣有效地導入課題,精彩開始每一課,引發學生的興趣,快速進入角色,是教師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的課題。精彩的課題引入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他原有的知識,能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用恰當的方法導入新課,將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導學案的教學中,我們導課的第一環節是溫顧互查,簡單的說就是回憶舊知識,同桌互查舊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復習導入。這樣的導入方法能夠讓學生在聯系舊知識的同時,降低新知識的難度,能幫助學生順利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狀態中,能夠比較容易地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有好處,但是是否每一課時,每一種課型是否都適合用這種導入方法呢?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覺得并不是每種課型都能用這種導入方法,在每個獨立單元的新內容,第一次學生新接觸的新知識點,就沒辦法用。有些課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反而效果更好,對于計算類的課,就用復習的方法就比較合適。所以,我覺得“導學案”的導課方法,應根據課的類型靈活地選擇適合的導課方法,不應固定一種統一的導課方法,只要導課的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是積極的,對于教師的教學是有利的就可以了。當然,在導學案的運用上,我們還在摸索,相信在不斷地研究之后,我們一定會找到一種最適合導學案的導課方式。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9
教了幾年的小學三年級數學,從中我體會到了以下幾點:
1、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期,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教了幾年的`小學三年級數學,從中我體會到了以下幾點:
2、對于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
3、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到哪里啦,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4、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有時間要多幫助他們,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合作交流較少等。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學習習慣。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10
前幾天我校進行了評教評學活動,聽了三四年級幾位教師的課感想頗多,但從整體看這幾節課主要的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探索,以合作的方式總結出方法。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參與面較廣。教學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學生根據內容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新知。這樣很快喚起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一開始便以一種愉快的情緒進入學習情境,為能主動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礎。當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列出了算式后,他又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再班內交流匯報。通過學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了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不但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的理念,而且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將學生置于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來學習數學。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11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是學生在三年級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雖說算理上是差不多的,但從學生作業的情況反映來看,問題很大。主要出現的問題與教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差不多。
1.一眼看不出最大商幾。
2.有些學生把商去乘看成的整十數而不去乘原來的除數。
3.不注意看余數,余數比除數大或相等,照樣把結果寫上去。
4.計算過程中進位進過去的數不做標記,計算時忘加或加錯,做減法時順序搞錯,從高位減起,個位是0的往往不寫,還有就是退位減法老是減錯,借位點不加,算時忘記減1后再減。
5.寫橫式結果時余數忘寫或答案抄錯。
產生諸多錯誤的原因就是:有的學生基礎不好,有的是習慣不好,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主動參與到學習知識的探究過程中來,導致作業情況差。
計算教學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學生常出錯的,如何避免學生計算中出現的不該出現的錯誤,我覺得首先要強化口算練習,題量不要多,堅持天天練,所謂熟能生巧。練習的題目可以是兩位數乘以整十數,一位數乘以一般的兩位數,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及括號里最大能填幾這幾種題目。其次要匯集學生錯誤,讓全班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自主發現錯誤,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思考方法。
為了避免學生由于枯燥而產生厭學心理,還可以采取形式多樣的練習方式,如指名板演,同桌互批,盡量多的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在以后的教學中也還要常穿插除法筆算練習,使學生在堅持不懈的練習中提高筆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12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和比較小數大小的基礎上學習的。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一個比較適合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內容,本節課中我大膽放手,充分以學生為主體,主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學習一位小數加減法的算法,在教學時,盡可能多地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并引導他們自己總結計算要點,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本節課的實施主要有四個環節。
第一個是復習環節,從復習整數加減法入手,依此類推學習到小數加減法,學生容易理解、易于掌握。
第二個是探究新知的`環節,這個環節主要通過自學、合作交流、檢測來完成。從而實現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的目的。
第三個環節是鞏固應用的環節。通過分層次練習,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最后是課堂總結環節,幫助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作一個回顧和總結。
本節課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學生都能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法,能準確計算,能獨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同學滿十忘了進一等。今后得加強練習。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覺得以下幾個地方作的比較好;
1、教師語言簡潔明了。
2、設計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3、教師角色轉變成功。
在課中我把自己放在了組織者、引導著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學生應有的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學生,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沒有極大地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是當學生的答案出現差錯或者“離奇古怪”時,教師不應急于主觀猜測、簡單評價,草率收場,而應延遲評價,多給學生表達自我的機會,真誠地多問幾個“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這樣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火花就會隨之迸發而出,而課堂也會因這些美麗的“差錯”而變得精彩!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13
回顧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我的感觸很多,覺得教師的壓力過大,這種壓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初三畢業班,面向升學的壓力,班科任都有一樣的同感,無論教哪科的'教師都認為成績考不好,向學校無法交待,在社會上更是抬不起頭。多數教師感到整天很疲倦,起早貪晚,班任早上要從家5:30走,晚上9:30才能從學校回家,有時中午都不回家,這種長時間的工作,真讓人受不了。
另一種壓力是來自學生本身,對于即將畢業的初三學生,面對的是一場人生的選擇,整天貪黑起早,作業很多,卷子一張又一張,有時做都做不完,一次又一次的月考,更是讓學生神精緊張。考試的結果,有的學生成績還可以,而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怎么辦?只能是讓原本憂慮的他們更是雪上加霜。能夠堅持下來的學生,要參加中考,沒有堅持住的學生,只好等待畢業。
還剩下不足兩個月的時間,教師要與學生從心理上多溝通,讓學生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同時教師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使學生學習有一個好的心情。通過一個月的教學,感覺到,加強基礎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的學生對基礎掌握不牢,教師為了搶進度,忽略了基礎差一些的學生,所以成績不佳,學生厭學。盡管中考不足兩個月,但是還要重基礎,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80——90分,尖子生超過110分,使中等生吃好,尖子生吃飽。
下一階段正是綜合復習階段,要按計劃有目的復習,踏實走好每一步,使綜合復習切實有效!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14
24時記時法是在學生認識小時、分、秒后學習的一種記時方法,它在現實生活中用途比較廣泛,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非常緊密。通過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養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珍惜寶貴時間的良好習慣。
一、開發課堂教學時空,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是學生智慧和個性充分張揚的前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課堂教學之前并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景,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在情景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無論在動手還是動腦過程中,讓他們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理解新知,遠比教師“塞”給他們有效的多。教師始終站在“平等中首席”的角度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平融洽的氛圍中發表意見,學生原有的知識雜相互啟發中被激活了起來。
二、抓住課堂“生成”契機,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力和創造性能力,是喚醒學生學習智慧與內在個性的根本。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事先預設好的,它是“動態的”,“生成的”,它與傳統的讓學生適應教師的“教”不同,是要求教師去適應學生的“學”,它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是無窮的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因此,教師要充分根據學生的反應,恰倒好處地往我們期望的教學目標予以點撥、誘導,真誠的贊美、友好的提示,平等的交流,能夠使學生的內在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創造才能得到完美展示,學生真正能體驗到學習是一種樂趣,把學習當作是一種無上的享受。
三、強化課堂“火花”效應,加強學生體驗教學,促進學生主動構建,是智慧與個性不斷延伸的助推劑。
課堂中冒出的閃亮的火花是我們教學過程中所追求的,但是如果只是讓他一閃而過,豈不是十分可惜!所以,要讓這種智慧和個性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助推劑。教師在以后涉及到類似的問題時,再一次點撥與喚醒,是十分必要的,點燃他們曾經深有感觸的火花,他們必將十分樂意!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15
過去在教學面積這一知識內容時,發現學生經常混淆這些概念。吸取過去教學的教訓,今天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有意避開了長度單位和周長的有關內容,并且為了幫助學生深入掌握后一部分內容,在教學前,我預定了兩個課時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將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放在了第三課時,如此安排,只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少受遷移的影響,可往往事與愿違。
教學中有兩個環節,教學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使學生的學習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環節一
當學生發現兩個長方形A(長9厘米,寬2厘米)、B(長6厘米,寬3厘米)無法用重疊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時,怎么比較呢?學生在討論后發現可以借助學具來幫忙,可就在大家用不同大小的學具測量時,我發現了一些現象,有幾個組的同學因為課前準備的學具不夠,居然拿出尺子,量出這兩個長方形的長與寬并計算出了它們的周長分別是22厘米、18厘米,得出A>B。
環節二
當學生發現有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面積單位有哪些?不知道是受前面教學的影響還是受定勢思維的'影響,有不少學生指出面積單位有厘米、分米、米。
以上出現的這些問題雖然學生都能通過交流得以解決,但我一直很當心,關于面積和周長、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差異,有學生今后肯定會混淆不清,其實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學完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后,可以說學生掌握得都不錯,但一旦教學完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比較后,有一些學生開始有些糊涂了,特別是將二者混在一起,犯糊涂的學生更多了,為什么在教學中會出現如此現象呢?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是知識的遷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在教學中知識遷移有時是學生學習的得力助手,可有時卻又會阻礙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后一方面,如何克服,看來有意避開的方式并不可取,用什么方式才能變阻力為動力呢?如果換一種角度去思考,說不定這正是有用的教學資源,利用這一生成的資源,讓學生通過辯論、交流,說不定反而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 篇16
“求平均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感到:教學“求平均數”時,除了引導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解題思路和求平均數的方法,還應做到“四要”。
一、要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意義
“平均數”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和接受,往往會把求出的平均數與通常意義下實際生活生產中的數量相混淆。因此在求出諸如“平均每戶有2.5人”“平均每人植樹3.5棵”等答案的時候,對其正確性和合理性產生懷疑,在確認計算結果正確無誤的情況下,會寫出計算結果的整數近似值作為答案。為此,在進行求平均數教學時,可以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通過動態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
(1)“平均每人植樹3.5棵”是否表示某一個人的實際植樹棵數?
。2)一個水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身高1.4米的小明在這個水池里是否有危險?
(3)在奉獻愛心,資助貧困學生活動中,五(1)班男生平均每人捐款1.8元,女生平均每人捐款2.3元。是否說明男生小剛捐款數一定比女生小芳少?
二、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我們都知道無論算術平均數還是加權平均數,其數值總是介于最小數與最大數之間。根據這一特點。在求平均數時,先引導學生估一估平均數的數值范圍再計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減少諸如“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是6.7歲”的錯誤。這對于增強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都會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求平均數初期,我們可以通過直觀的教學手段,在移多補少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直觀地理解幾個數的平均數介于最小數與最大數之間。在教學較復雜的求平均數時引導學生先估計再計算。進而引導學生運用這一特點解決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如“有一列數,第1個數是35,第2個數是25,從第3個數開始,每個數都是它前面兩個數的平均數。這列數中第15個數是多少?”
三、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學生在解決“五年級二班分兩個小組參加植樹,第一組15人,平均每人植樹3棵;第二組20人,平均每人植樹2棵。全班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的時候,往往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不能用(3+2)÷2來求全班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因此,在學生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數的解題思路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的練習,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使學生從中發現更多的平均數特點或規律,消除學生在學習加權平均數時的疑問。
例如,我們可以向學生提供條件“根據初步調查,五年級一班男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錢是14元,女生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錢是12元”,首先引導學生提出求“五年級一班平均每人每月零花錢是多少元”的問題。進而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估計出平均數的范圍,再引導學生運用假設的方法加以驗證,從中引導學生發現以下一些規律:
當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多時,平均數比13大而比14;
當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少時,平均數比12大而比13小;
當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同樣多時,平均數正好是12和14的平均數,也就是(12+14)÷2=13。
四、要滲透統計意識和統計觀念
求平均數是進行統計的一個重要環節,人們在調查研究、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時常常需要通過平均數來反映某一事件的特點或規律。因此,在教學求平均數時,要把求平均數與統計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的廣泛運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滲透統計意識和統計觀念,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發展。例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本組同學的身高,并計算出本組同學的平均身高,制成的統計表。進而再計算全班同學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總而言之,在求平均數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得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獲取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他們的后繼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隨筆10-26
初三數學教學隨筆(精選10篇)06-18
三年級數學教學心得體會隨筆10-21
初中數學的教學隨筆范文(通用10篇)06-15
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心得隨筆10-21
初中教育數學教學心得體會隨筆10-21
高中數學教育教學隨筆(通用12篇)08-12
科學教學隨筆12-11
教學感悟隨筆02-02
小學數學老師教學隨筆(通用10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