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精選14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1
教材分析
盛情邀約,即呈遞請柬,邀請校領導、老師、各班同學及學生家長等參加學校藝術節中的某個活動,這是藝術節實施中的一個必要流程。
請柬,作為感情聯系紐帶的禮儀性書信,經過古老文化的積淀,蘊涵著深刻的人文內涵,寄托著深情厚誼,彰顯著獨特的視覺美感。本課內容是對前一課的海報設計和小學階段賀卡設計教學內容的梯級延伸;因此,可適當弱化“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相關知識、制作技法的學習,適當加強“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研究。可積極挖掘和緊密結合學生生活、校園文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請柬文化的體驗與傳承當中,順應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學習態度、價值觀的養成的同時,循序漸進地提高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本課在內容的編排上沒有過多地涉及涉及和制作方面的知識,而是側重于介紹請柬設計的獨特要求,為學生留有更多的空間進行協調統一的設計練習。拓展環節通過同一主題系列作品的展示,為下一單元——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欣賞學習進行了適當的鋪墊。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請柬的`內容、意義、書寫及制作方法,設計制作一張校園藝術節請柬。
2、通過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請柬的設計制作過程和具體步驟,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
3、使學生了解重大活動的基本禮儀,培養學生的基本禮儀規范,增強學生的社交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請柬的一般知識,學會請柬的設計方法。
教學難點
設計并制作出有創意和特色的校園藝術節請柬。
教學方法
直觀感受、討論、欣賞、觀察、發現、情景、講授、演示、比較等。
評價要點
1、是否掌握了請柬的書寫格式要求和設計技巧。
2、是否利用所掌握的請柬知識和技能,設計、制作出符合校園藝術節主題的請柬。
3、是否熱心參與學習活動且學習興趣持久。
4、能否將所學請柬知識及設計制作方法運用于學校藝術節的實際活動中。
課前準備
教具:多媒體教學軟件及設備、請柬實物、卡紙、彩筆等。
學具:卡紙、鉛筆、橡皮、彩筆、剪刀、固體膠棒、其他各種裝飾輔助材料。
教學設計示例
一、動畫導入
播放動畫經典故事《森林音樂會》,請學生思考:小動物們是通過什么方式得到音樂會的消息的?進而導入本課課題:盛情邀請——請柬的設計。
二、新授內容
課件出示學習目標,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
【環節一】了解并掌握請柬的內容、意義、書寫格式等基礎知識。
1、請柬的意義。
(1)設問:舉行活動為什么要送請柬?(引導學生說出請柬的意義)
小結:請柬又叫邀請函,也稱請帖,是單位、團體或個人邀請有關人員出席隆重的會議、典禮等活動時發出的禮儀性書信。
(2)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園藝術節就要召開了,同學們能否試嘗自己動手制作一張精美的請柬,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請柬的類型。
設問:同學們都知道,請柬來源于生活。那么在生活當中,你都見過哪些類型的請柬?
(引導學生說出常見的請柬類型:結婚請柬、生日請柬、會議請柬、活動邀請函等,課件出示圖片)
3、請柬的形式
(小組合作探究)各小組打開桌面信封觀察分析手中的請柬具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從請柬的類型、色彩、圖案、結構等方面進行觀察和分析,并說出請柬的結構形式:單貼、雙貼、組合貼)
4、請柬的內容。
結合請柬欣賞,總結出時間、地點、邀請人和被邀請人等相關內容。
5、請柬的書寫格式
出示兩種不同書寫格式的請柬,在觀察和對比中,引導學生發現請柬書寫格式:橫式寫法和豎式寫法。
拓展介紹: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片狀,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閱讀,所以,書寫也就形成自上而下、從右往左的順序。后來,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隨著中西文化的涌入,拼音文字與中文混寫現象的增多,人們橫向閱讀和書寫的習慣逐步養成,請柬的書寫也出現了橫式。根據人們的喜好,豎式寫法還常被運用在請柬上。
6、請柬作品欣賞。
課件出示3—5幅作品,分析其優缺點,提出改進建議。
【環節二】合作探究請柬的設計制作步驟。
1、小組合作分析手中的請柬,探究制作步驟。
2、教師示范制作步驟。
(1)構思,確定活動主題和結構形式
(2)剪出襯底圖形
(3)裝飾美化
(4)寫上請柬文字內容
3、小組展示請柬,總結請柬的制作方法。(剪刻粘貼、繪制、電腦設計等)
【環節三】小組合作進行請柬的設計制作。
1、提出設計制作要求。
(1)為學校舉辦的校園藝術節設計一張請柬。
(2)可用繪畫、剪刻粘貼等方法。
(3)內容要與設計統一,信息準確完整,書寫格式規范。
(4)設計新穎,別出心裁,色彩搭配和諧。
(5)注意刀具安全,保持教室衛生。
2、學士制作,教師巡視指導,計劃書展示典型作業,指出優缺點以供借鑒。(播放背景音樂,展示以往學生優秀作品,自動切換)
【環節四】作業展示評講。
1、組內互評,推選本組1—2件優秀作品。
2、班級小組展評,講解設計思路及制作過程。
三、課堂小結
1、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請柬知識和制作技巧,總結精彩亮點和需要改進之處,為以后的學習提供借鑒。
2、教師總結教學情況。
四、知識拓展
運用計算機常用應用程序——windows中的“畫圖”或Photosshop軟件等,設計制作請柬。
五、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是對前一課的海報設計和小學階段賀卡設計教學內容的梯級延伸;因此,可適當弱化“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相關知識、制作技法的學習,適當加強“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研究。可積極挖掘和緊密結合學生生活、校園文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請柬文化的體驗與傳承當中,順應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在突出情感、學習態度、價值觀的養成的同時,循序漸進地提高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掌握同類色與鄰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使其學會辨識同類色與鄰近色。學習運用同類色、鄰近色的相關知識去完成一幅裝飾畫或生活用品設計。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講授,用對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類色與鄰近色的概念與特點。利用信息化教學,通過欣賞感受和討論交流等合作學習,學會辨別和運用同類色與鄰近色。通過藝術實踐掌握同類色與鄰近色的調配與搭配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主動、細致地觀察生活的習慣,感受同類色與鄰近色的美感。培養他們熱愛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態度,能運用所學知識主動美化生活、表達情感。提高色彩美感意識,促進正確審美情操的建樹。
教學重點:
同類色與鄰近色的`概念與美感特征。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同類色與鄰近色的差異。
教學方法:
分析法、討論法、觀察法、練習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
由復習色彩的三原色、三間色、復色以及色彩的三要素等色彩知識回顧導入,啟發學生分析得出同類色與鄰近色的基本概念。
課件展示。
同類色:色相性質相同但深淺不同。
鄰近色:在色相環上相鄰近的不同色彩。
二、新課。
課件展示同類色和鄰近色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圖片,分析其中的色彩關系。啟發學生思考同類色與鄰近色在色彩上效果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雖然鄰近色與同類色都具有和諧的色彩效果,但鄰近色搭配顯得活潑強烈些,而同類色則更加柔和統一。它們的美感有相似之處又不是完全一樣的。
小結再次強調同類色與鄰近色的概念,讓學生明確二者的特點。
三、練一練。
找出教材圖片中的色彩,分析它們用了哪種色彩關系?
1、小水壺;
2、小盒子;
3、青蛙皂盒;
4、電吹風;
5、燭臺花瓶。
通過色彩模板與學生作品加強學生對同類色與鄰近色的感受。
課內作業:發放模板,讓生選擇一個模板并用喜歡的同類色和鄰近色填充,看看兩組效果。
課外作業:應用同類色或鄰近色給家人設計一套生活用品,或給自己設計一件日用品。
四、課堂拓展。
1、學生作品展評。(先自評,后互評,再師評)
2、網絡鏈接電腦涂色小游戲,讓學生嘗試用鼠標涂色,拓展課堂內容,增強學習樂趣。
教學反思:
在分析圖片時要注意學生的參與,盡量啟發學生思考、找出答案,形成知識,并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同類色與鄰近色豐富和諧的美對于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使本課學習有益于學生一生。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3
教學內容:
《獨特的裝扮》年級七年級下冊
課時
2課時
教學活動(含過程與方法)
1、導入
看視頻《變臉》。展示四川戲劇中變臉的情節導入課題直觀感受,激發興趣。
2、觀察了解
1、展示面具圖片,學生欣賞。
【思考討論】
有什么感受?你還見過那些面具?這些面具都有什么特點?
教師小結:特定形象面具、劇情要求面具、娛樂活動面具。
2、面具知識簡介(起源演變等)
教師:面具是一種古老的原始藝術,最早的面具起源與遠古時代的原始部落里。
實物展示:攤舞面具。
【思考討論】
你看到這些面具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有這種感覺?從哪里可以看得出來?原始人為什么要帶這么恐怖的面具?
教師總結:儺舞,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廣泛流傳于各地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舞者佩戴形象猙獰的面具,裝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地呼喊,奔向各個角落,跳躍舞打,搜尋不祥之物,以驅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
利用圖片和提問,學生思考面具的相關知識,欣賞“儺舞”面具,分析其特點,古代面具的共性特征。
3、探究分析
欣賞一組我國民族面具(邊欣賞教師邊作簡要介紹)
1、對比探究三種我國民間面具。
◆貴州安順地戲面具。
地戲,俗稱“跳神”,是貴州省安順市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漢族民間戲劇,其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據《續修安順府志》記載:“當草萊開辟之后,人民習于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于是乃有跳神戲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農之深意。”
2006年5月20日,安順地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變人戲面具
陜西社火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獅子、龍燈等通稱靠扮演、造型、技巧取勝民間藝術形式讓演員扮演成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形成故事組合,通過各種高難度動作和嚴密構思顯現出奇藝術感染力,特別這種藝術和陜西秦腔緊密地結合起來,源于古老黃土地文化,更具有獨特魅力。
◆藏戲面具
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紅色象征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象征活佛,藍色代表正義、勇敢,為勇士相,而半黑半白象征兩面派等。
【思考討論】
以上面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教師: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上提煉概括,角色塑造典型化;造型裝飾一般采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色彩飽和、對比強烈。
2、探討面具制作的方法
教師:設計過程大致可分為構思造型、選擇材料、工藝制作等幾個步驟;展示面具制作的步驟;學生收集各種素材及材料,為下節課面具制作做準備以點帶面,對比探究我國三種地方面具的特征、背景,使學生了解民俗,感受傳統面具的魅力所在。
4、拓展提高
展示國外各種不同面具及民俗
【思考討論】
非洲、威尼斯、日本面具有什么典型的特征。
教師總結:面具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曾長期存在與世界各國各族的社會生活中,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折射著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開闊學生視野,了解其他國家面具的特征,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面具造型。
5、設計制作(第二課時)
學生活動:
小組合作,根據藝術節演出活動的需要,設計一件有特色的面具,選擇適當材料制作完成,注意面具與表演的功能匹配。
教師:展示面具制作的方法、步驟,交代注意事項,教師巡回指導學生實踐與展示,運用不同材料和方法,根據表演內容設計制作面具,小組合作完成。
6、展評表演
播放音樂,學生佩戴自己制作的面具進行集體表演。各小組選代表進行化裝舞會的單獨表演學、玩結合,感受熱情洋溢的校園藝術生活。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設計藝術的多樣性,掌握聯想的技巧。
2、過程與方法:了解生肖造型的知識,利用生活用品進行聯想和創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藝術創作與生活密切相關,增強學生創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不同的材料展開聯想。
難點:根據不同材料特點靈活運用,創作生肖造型。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1)通過畢加索的“牛”和花瓶添加的造型展開聯想,激發學生興趣。
(2)教師提出本課課題:《生肖的聯想》。
2、新課講解。
(1)對十二生肖進行排序,排列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2)回憶十二生肖造型。請同學說一說十二生肖中你最喜歡哪個?并簡要說說其造型特點。
3、圖片欣賞。
(1)讓學生欣賞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并產生聯想。
(2)請學生回答自己所聯想到的.`生肖,并進行討論。
4、教師展示。
(1)教師巧妙的用生活中的材料、快速做出生肖的造型。
(2)簡單向學生講解制作注意事項。
5、學生展示。
(1)要求學生試著用幾何形體(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聯想出生肖的形象。
(2)請學生上講臺進行講解,師生共同進行評價。
6、課后拓展。
任選材料和方式,巧妙聯想,大膽創意,設計一件以生肖為主題的作品。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使學生對立體物象的表達方法有一個準確的認識,特別是透視的表達方法。
(2)、通過學生練習進一步討論,使學生對透視的表達方法(成角)能做到基本掌握。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成角透視中的視點確定。
(2)、準確的.描繪透視圖中物象的結構。
三、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具準備:16開圖畫紙一張,HB鉛筆、橡皮等。
2、教師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美麗動人的景色,富于生活氣息的農家小院、層層疊疊的城市建筑、綠蔭與鮮花簇擁的街道、峰巒起伏的風景等等,我們用什么樣的表達方法表現生活中的動人的景色呢?下面就請有勇氣的同學大膽的來抽取表現的題目,根據給出的元素把物象的空間關系表現好。
1、太陽、山、水、樹。
2、街道、兩排樹。
3、氫氣球、天空。
4、6個人物在拍合影。
(同學們想出了很多表現物象空間的方法,那么我們來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物象空間?)
(二)、欣賞分析,掌握新知:
1、物象空間概念:指包含有具體事物形象的三維立體空間。(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
例如:我們上課的教室就被稱作室內空間;游戲、運動的草坪和操場通常又被稱作室外空間。
2、運用手繪線條圖像表達出的物象空間顯得清晰、簡潔、美觀,因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欣賞美術作品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體會美術作品的立意與表現。
過程與方法:學會從多角度欣賞與認識美術作品,理解美術作品與自然、文化的多重關系。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美術作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其立意與表現方式及手法。
難點:怎么理解美術一種“富于創造力的造型藝術”。
教學方法
欣賞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不同肌理的石頭、課本、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二次備課
課前閱讀教材,初步理解本課的學習內容。
(一)引導階段:
1、教師活動: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為背景音樂,觀看祖國壯麗山河的實景圖片,教師適時引導學生一起欣賞毛主席的著名詩詞《沁園春·雪》。
2、教師活動:快速畫出中國版畫的輪廓線。提出討論:這樣的圖形作為歌頌祖國山川美景的圖畫可以嗎?說說你的`觀點。
3、教師總結: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也是一種造型藝術。符號化的形象很難傳遞出深厚的情感,想通過圖形引發觀者的情感,想通過圖形引發觀者情感上的共鳴就需要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點明課題。
(二)發展階段:
1、教師和學生欣賞教材中的繪畫作品《江山如此多嬌》,教師介紹尺寸、繪畫技巧,組織學生對作品進行觀察分析:
(1)從構圖角度分析:近景、中景、遠景分別是什么?
(2)從色彩角度分析:畫中怎樣體現出季節、時間段的?
(3)圖畫中的形象分別具有哪些象征意義?
(4)畫家們是通過怎樣的視角表現如此宏大的場景的,換種表現視角行不行?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2、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幾塊不同質地的.石頭,找幾位同學觸摸之后對其質感進行評價,以便更好的理解畫家對山石肌理感的表現。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紅日的霞光對畫面整體氣氛的烘托作用。
學生思考、體驗“肌理”的含義。
3、多媒體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和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教師講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在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作業布置
結合本課欣賞的作品,談談自己對美術是一種創造美的藝術的理解。
教學反思
1、《江山如此多嬌》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賞美術作品從哪幾方面著眼?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與公正的價值觀。
(二)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美術鑒賞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蘊。
二、教學重點:
了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理解象征性和立體派的藝術手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查閱相關資料;準備鉛筆、課本。
五、教學方法:
欣賞法、理解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聯系學生在生活中繪畫時對情緒的體現和認識,體味情緒與作品風格的.關系。
2、提出問題“這節課我們也來欣賞一幅繪畫作品,你來設想一下,他們是在什么情緒下創作繪畫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學習新內容:
1、直觀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帶來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應從幾個方面入手。
3、學生介紹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資料。
4、欣賞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時期畫家作品,認識立體主義的作畫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賞析作品:
1、結合課件展示,引導學生觀察牛、馬、母親、燈、舉燈的人、跳樓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態,用形容詞或短句描述其帶來的心理感受,并討論、分析畫面形象的象征意義。
2、理解象征性藝術手法的應用。
3、分析作品色彩、構圖對作品主題表達所起的作用,對作品進行歸納性評價。
(四)、總結賞析辦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說出現在對作品的感受及學習收獲。
2、總結賞析這類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練習活動:
聯系1937我國人民生活的悲慘狀況,激起學生的情緒,嘗試用象征性的藝術手法、半抽象的繪畫方法表現自己對戰爭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學生展示作品,并進行自我評價與解釋。
2、拓展知識,表達戰爭感受的形式是多樣的,如戲劇文學、音樂等。
七、板書設計
格爾尼卡牛頭:德國法西斯馬;西班牙無辜百姓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使學生初步學會欣賞藝術作品。在思考和討論中培養學生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評述能力。
3、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藝術創作的題材、內容與技法都源于生活,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及其藝術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學難點:
以美術作品作為切入點,使學生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學準備:
教師:教材,教學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學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關資料,如各類藝術作品(實物、圖片資料、音像資料等),部分學生亦可準備語言表演或肢體表演的`節目。
五、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具,安定課堂。
(二)導入。
1、影視欣賞:動畫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較:動畫片中的兔子形象與生活中的兔子的異同。
3、點出本課重點,并板書"藝術生活"。
(三)美術作品賞析。
1、國畫作品《蝦》(齊白石)①映示國畫作品《蝦》(教材P4)齊白石是我國著名的藝術家,他在詩、書、畫、印幾個方面都達到很高成就。齊白石作畫反對拘泥于形似,主張作畫要形神兼備。他認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畫的蝦來說吧:人們都覺得畫的像極了,蝦體透明,會游、會跳動。不過當我們拿畫中的蝦與生活中的真蝦相比,它們又有很多不同。
②《蝦》的藝術處理:齊白石依據真蝦總結出極為簡練的畫法,使其所畫之蝦又不同于真蝦。真蝦的眼睛看上去是一個小點,他卻以濃墨橫筆將蝦眼畫的非常突出,顯得極為精神;真蝦的腿有很多,他刪繁就簡,僅畫五條,就顯得多而生動。所以他畫的蝦,既讓人感到是充滿生命力的.在覓食游動的活蝦,又讓人體會到蒼勁有力的筆法和濃淡干濕變化的墨色的藝術美感。
③《蝦》的藝術特色及其藝術魅力。
齊白石所畫之蝦的頭與尾是俯視效果,腰身是側視效果,是由兩處最具蝦的形象特點構成的。正是由于畫家集中和強化了蝦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畫的蝦比真蝦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畫家根據長期的觀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蝦變成了藝術的形象。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9
教學目標:
1、用點、線大膽組合成一張完整的畫面。
2、運用不同的點線,自由表達自己想象中的畫面。
3、引導學生把生活中常見的建筑、人物以及各種自然物體、用點、線、面概括成完整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能否用點、線、面組合成一張完整的畫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出示多種工具描繪出的`各種點、線、面。
A、你覺得這些點、線、面有趣嗎?
B、你在什么地方見過他們呢?
2、揭示課題:彩線連彩點。
師:你覺得彩線和彩點連在一起會是怎樣的呢?
二、欣賞作品
1、教師展示大師康定斯基的作品:
師:你從畫中看到了那些東西?他們是怎樣組合排列在一起的?
2、展示兒童有關于“彩線連彩點”的繪畫作品和手工作品。
三、造型和表現
1、請學生思考:
A、你想用點、線、面來表現畫面嗎?
B、想一想,你準備用他們來表現哪些東西?
2、分小組嘗試運用點、線、面來表現自己想表現的畫面。
采用單線、涂色及剪貼等各種形式來表現自己對事物的感受。進一步了解線的組細、點的大小、色彩的.變化、畫面的構圖……
3、組織小組之間相互學習,并對創作的難點重點“畫面要完整”進行進一步講解。
4、教師出示相關的作品幫助學生理解。
四、練習和評價
1、提出本節課練習的'要求。
學生練習,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喜歡的形式表現彩線連彩點的形象。
2、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
3、教師適當評價,對課堂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和鼓勵。
4、組織學生作好課堂結束的收拾和整理。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多彩的學習生活》第二部分:《校園伙伴——人體的結構與比例》。設計本單元的目的在于立足貼近學生生活的校園,培養學生對校園的感受,增強學生對學習生活、校園生活的熱愛。本課“校園伙伴”單個人物寫生,是為后面“在校園中健康成長”這一課題作美術知識技能儲備。
學情分析
學生能以線條的方式進行繪畫表現,但在本課之前,對人物速寫知識所知甚少。有1/3學生剛從鄉下來到我校就讀,包括縣內的學生,在小學大多老師并沒有給他們上過“三停五眼”。故本課決定分解成四課時進行。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了解人物頭部的比例,觀察人像頭部特征,感受優秀作品中線條的表現,然后臨摹老師黑板頭部畫或者根據人物攝影圖片作寫生(嘗試),第二課讓學生了解人體不同姿態的比例,學習“活動二”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了解人物頭像比例,進行頭像繪畫練習。
2、學會寫生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和造型能力。
3、興趣點:觀察表現性格特征各異的同伴。
4、通過人物頭像寫生練習,感知人物頭像的臉部表情和特征,體驗生命的可愛!培養學生關愛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習繪畫的觀察方法,提高繪畫技巧。
難點:如何改變不正確的觀察習慣,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
教學過程:
一、通過攝影與繪畫導入:(板書課題)(6分鐘)
1、欣賞各種人物的不同表情特征(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男女老幼“不同伙伴”的特征。)
2、欣賞學生和老師的速寫人物畫、藝術大師的.人物速寫作品。
讓學生談感受(主要是繪畫中,對線的藝術感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各個大小伙伴的相貌,使學生了解人與人之間具有獨特的肖像特征,并敢于在觀察的前提下學習藝術大師及老師的繪畫方法和技巧去表現具體的'人物形象。】
二、人頭比例學習(10分鐘)
放人頭比例示意圖像
學生活動:
1、讓一個同學上講臺,班長以此同學做模特,帶領全班同學做“手量一半”(是眼睛部位)及“手量三停”操。(左手掌平蓋于頭頂,右手掐指量)
2、讓每小組分別推薦一名同學上來畫找頭部一半的位置。
3、另派一名同學上來畫找出“三停”的位置。
(讓全體學生在下面觀察發現,并找對錯。)
4、請一個同學上來當模特,讓全班同學觀察模特和老師的“五眼”是否一樣?
師生活動
1、教師同學共同總結出繪畫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型先大后小,線先長后短……)
2、老師在黑板畫出一正面人物頭像(師在黑板上演示繪畫過程,讓學生看著并與師共同說出繪畫步驟。)
【設計意圖:以游戲操的方式和老師演示,讓學生加深對人頭比例的理解和繪畫步驟的認識,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概括人物頭像,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促進的能力。】
三、作業練習(18分鐘)
1、學生臨摹老師畫的人物頭部像。
2、照課本人物圖片或自己及同學校卡頭像繪畫。
【設計意圖:因學生繪畫人物基礎差,第一課時以臨摹的學習方式完成作業較好,基礎好的方畫同學的照片。關注伙伴,學會觀察方法后為下一節寫生作必要的儲存形象準備。】
四、作品展示(3分鐘)
學生互評,老師點評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11
教學目標
1、了解對印原理和制作的方法。
2、通過討論、探究、小組合作,學生能大膽嘗試多種對印方法,主動探究用自己喜愛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對印作品。
3、通過探究學習,體驗集體制作的樂趣,學會交流,分享成功的快樂。
重點
掌握涂色方法和壓印的方法。
難點
如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個性特色的作品。
教學準備
底版、水粉用具等
教學方法
演示等
板書設計
對印的樂趣
1、折紙對印法
2、單紙對印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中,經常會有一些美麗的紋理引起我們的興趣和遐想,你知道這是什么的紋理嗎?
那這些實物上的紋理是怎么復制到紙的上呢?
板書:對印的樂趣
二、講授新課
1、介紹對印
對印是獨幅版畫的一種制作方法。通過在底版上涂色、壓印得到豐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
2、折紙對印:
(1)欣賞書中的《瓶花》、《蝴蝶》這兩件作品是怎樣對印出來的?
(2)學生講解制作要點
3、單紙對印:
(1)欣賞書中的《熊》等作品。
(2)介紹單紙對印的方法
(3)出示所形成的圖形:像什么?變轉角度像什么?
(4)展示有新意的作品,請同學介紹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獨特之處,以及畫面的色彩層次和肌理變化給人的感受。
三、課堂練習
分析畫面構圖方法
四、展示、小結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沒有形成具體形的同學,看看你的畫面有沒有可取的`部分?能不能和小組同學組合出一件對印作品?
看演示,猜想。
思考,討論。
小組研究后回答。
欣賞后研究對印方法。大膽嘗試。
談一談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比較單紙對印與折紙對印的異同。
觀察。
看教師完成的圖形展開聯想。到前面添加使之成為一個具體的事物。
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紹制作過程。
結合想象出的內容適當添加。
展示,評價。
小組合作完成一件新作品。
課件出示各種紋理。
板書。
提問:什么是對印?
小結。
提問,引導學生制作。
小結對印要點:
1、顏色飽滿
2、水分適中
介紹單紙對印
演示。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提問:印完后可以如何布置畫面才能使畫面更有情趣?
引導。
利用各種紋理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大膽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把以前了解到的版畫與本課的對印知識相聯系起來,并為以后的版畫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實際操作練習,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對印時要注意色彩及水分的控制。
通過教師的演示,解決本課的重點。
以教師完成的作品引導學生聯想,并鼓勵學生到前面自己動手添加,解決本課難點。
指導學生注意畫面的構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與別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五、教學修改、反思
本課面對的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對印在小學的美術課中便已嘗試過,既熟悉又充滿誘惑力,而且對印的方法易于理解、接受和操作,容易激發學生的制作欲望和興趣。但由于過多的接觸了一些具象知識,學生的想象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本課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進行創造活動。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12
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借助圖,理解黃山奇松的奇美,能夠想象美、感受美。
2、情感目標:知道黃山奇松是黃山四絕之一,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信息素養目標:集圖、音、像等信息于一體的課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會黃山奇松的美和奇。
難點:怎樣抓住“奇”來寫和描述黃山奇松、奇石的。
教學設計:
1、導入。
(1)教師提問:“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哪“四絕”聞名于世?
(2)師生回答: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聞名于世。
2、欣賞。
(1)教師展示課件,讓大家欣賞黃山的美麗圖片。
(2)請學生回答:黃山到底有什么奇特之處讓人們情有獨鐘呢?
3、教師講解。
(1)教師展示課件,向學生講解黃山的歷史與風景景觀。
(2)具體介紹“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
4、品讀詩句。
(1)展示課件,播放迎客松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這樣的?
(2)讓學生思考回答描寫迎客松的.相關詩、句。
5、實踐。
(1)找一幅黃山美景的藝術作品,讓學生欣賞。
(2)讓學生上臺講解這幅畫是如何體現黃山之美的。
6、拓展。
(1)課后收集資料,分清自然美和藝術美。
(2)學習建議:是否感受到了黃山的美?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13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對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嘗試多種對印方法,用自己喜愛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對印作品。并通過分小組制作,體驗集體制作的樂趣,學會交流,懂得合作與分工,分享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的重點:掌握涂色方法和壓印的方法。
(三)教學的難點:如何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個性特色的作品。
(四)課前準備:
學習材料:底版(玻璃、木板、布料、塑料板、不易吸水的紙板、墊板)、顏料(水粉、水彩、油墨、油畫顏料、調色油)、漿糊或膠水、涂色工具、作業紙(不吸水的掛歷紙背面,光滑的名信片或賀卡等)。
(五)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通過畫、印等方法,制作對印版畫。對印是獨幅版畫的一種制作方法。通過在底版上涂色、壓印得到豐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使學生了解對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嘗試多種對印方法,用自己喜愛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對印作品。并通過分小組制作,體驗集體制作的樂趣,學會交流,懂得合作與分工,分享成功的`快樂。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愿望。引導學生在對印表現活動大膽、綜合地運用色彩。嘗試多種對印方法,表達興趣與情感。對印中最大的問題是水與色的關系問題,教師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指導:水多時引導學生壓印再疊印效果較理想。水少時便于一次壓印同時旋轉。多種顏色印紋涂色時盡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活動的方式與教學方法:
(一)設疑導入:
教師在玻璃板上涂色,放紙壓印,讓學生猜猜:紙上會出現什么呢?教師揭紙展示,學生愕然,原來是一個怪怪的人臉,學生在哄笑中激發了興趣。也可將自然界形成的石紋、石形、木紋、葉紋等變化萬千的圖形造型做成課件讓學生觀賞,同樣可以起到誘發學生從自然形成的紋、形中發現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請學生仔細閱讀書上講授的兩種制作方法,抓住關鍵點,自己動手嘗試對印制作方法,針對可能出現的困惑和技法上可能出現的問題,事先提幾個問題起提示和思考作用:不同厚薄的色彩產生怎樣的效果?不同輕重的壓印產生怎樣的效果?不同的底版產生怎樣的效果?先涂深色再涂淺色或先涂淺色再涂深色會產生怎樣的效果?怎樣得到自己想要的圖形?通過思考和嘗試,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學習,提升學生的感悟和認識。
(三)拓展創新:
教師在玻璃底版上從冷到暖地有序涂色,覆蓋上比涂色大一倍的紙,用右手掌按住紙面中央,左手拉住靠近身邊的紙角一起旋轉45度左右。產生變化豐富并具動感的肌理。請學生也來試試看,能不能發明一種新的對印方法,要做到別具一格。完成后請學生大膽地到臺前介紹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獨特處,以及畫面的色彩層次和肌理變化給人的感受。其他的學生也可談談對他人作品的視覺感受。
(四)作品展示:
對本小組的'作品匯總進行集體討論,看看某些具有自然景觀效果的或某些類似于人物、動物的對印作品,能否經添加形成一張具象作品。對于某些不能添加的作品,能否結合其他同學的作品經過剪裁,組合成一張抽象作品。討論之后或集體創作或指派一人主筆,完成本組作業。凡有創意的作品給予展示,全班評出最有創意獎。
學習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對印中最大的問題是水與色的關系問題,教師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指導:水多時引導學生壓印再疊印效果較理想。水少時便于一次壓印同時旋轉。多種顏色印紋涂色時盡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壓印時紙張不可移動,可用小夾子或雙面膠固定。(加說明圖例)
(三)當采用吸水性強的材質做底板時。顏色要水少色濃。
三、教學評價
評價方式:采用2個步驟進行,首先觀察學生對制作與拓展創新教學活動方式的參與熱情,其次觀看學生的對印作品。
評價點:
(一)學生是否對對印制作有興趣?是否體驗到快樂?
(二)能否在美術活動中大膽地運用色彩壓印,得到各具特色的對印效果?
(三)能否憑借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否提高?
(五)有沒有發明出新穎的對印方法?
(六)能否進行自主學習和發揮合作精神?
(七)是否與同學密切配合,積極參與對印的創作活動?
(八)能否運用各種技法,有創意地進行創作活動?
(九)按下表評價自己的作品(用短語自評)。
自然天趣肌理效果色彩搭配獨創性制作方法師生評價。
四、教學點評(教學反思):
本課程屬于[造型。表現]課。在教學設計上更注重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愿望。引導學生在對印表現活動大膽、綜合地運用色彩。嘗試多種對印方法,表達學生的興趣與情感。由于本課的難度較低,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的拓展創新,同時還能用語言文字表達和深化創作主題。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14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中國民間泥玩具,了解和接觸一些民間泥玩具的知識。
2、在欣賞過程中,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的興趣和熱愛祖國民間藝術、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接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中國民間泥玩具的特點。
教學難點:啟發學生認識、感受中國民間泥玩具的藝術風格和特點。
教學準備:
1、教具:計算機、CAI課件、大屏幕投影、實物展示臺、部分民間玩具實物。
2、學具:各種民間玩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欣賞民間玩具實物,引入課題。
2、出示課題。
二、欣賞泥玩具
(注:所有圖片欣賞的玩具都通過電腦及大屏幕進行展示,部分比較小的實物玩具通過視頻展示臺欣賞。)
1、導言:中國的民間玩具,歷史悠久。泥土是我們周圍最不起眼的東西,但千百年來,我們的民間藝術家卻用它雕塑出許許多多造型優美、形象可愛的藝術品。
2、欣賞《彩色羊》《大雞》《花小狗》《娃娃魚》《麒麟送子》。
小組討論:
①問: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②問:這些是用來做什么的'?有什么特點?
(玩具,樣子很可愛)
③問:它們主要用了哪些顏色?
(紅、黑、黃、綠、藍)
三、藝術實踐
模仿民間泥玩具的造型特點和色彩,創作一個可愛的泥玩具。
教師指導創作。
四、小結
同學們,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的手創造了這么多好看又有趣的民間玩具,給我們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美的享受和歡樂。我們該怎么做呢?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美術下冊教學反思09-01
七年級美術下冊教學反思09-01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學計劃04-27
七年級美術下冊教學計劃11-03
七年級下冊美術教學計劃09-24
七年級美術下冊的教學計劃09-13
七年級美術教案01-05
七年級美術下冊教學反思9篇03-15
有關七年級下冊美術教學計劃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