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論文9篇【經典】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1
引言
大學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承擔著推動我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使命。但隨著社會的轉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目標追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意識之間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問題上趨于急功近利;他們往往只注重專業學習,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的基本常識,也就不能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而遠大的理想。面對這些挑戰,大學生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文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大環境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其價值觀的塑造。在我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價值觀,才能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當代自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大學生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把握未來方向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大勢和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當代大學生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學習中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趨勢,科學定位人生。
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我們只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靈魂、社會主義意識大廈基石的作用。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從身邊做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改變我們現在經濟還不發達,科學技術還比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的現狀。要把握好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個人理想,為社會大理想做貢獻,用個人理想來促進社會大理想。同時,我們既要嚴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帶動周圍的同學朋友一起堅定這一偉大的理想。
三、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大學生時刻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獲得獨立、贏得尊嚴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中國走向富強、文明、和諧的力量源泉。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更是要知道如何去愛國,愛國不是要我們在發生中日矛盾時舉著旗幟到處游行,到處砸人家的豐田汽車;愛國也不是一大幫大學生在新浪網上叫囂著要愛國,卻發現自己的英語四級還沒有過;愛國更不是學校早上升國旗奏國歌的時候,操場上一片嘰嘰喳喳的聲音。我們可以從尊重國旗,尊重國歌做起,來體現我們的愛國之情;我們可以像周恩來總理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來表達我們的愛我之情。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們這些時代的接班人來發揚光大。同時,大學生還應該積極主動的去了解社會動態,國際新聞,了解社會的發展方向,積極思考創新,對社會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四、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只有知榮明恥,明辨善惡美丑,一個人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一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我們大學生要接受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規范。把社會主義道德實踐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陶冶良情操。并且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勇于指證他人的錯誤、不規范行為,為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而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總結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一定要牢記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融入到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以積極的心態和科學的方法,不斷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質和能力,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的精神,為了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奮斗。
關于形式與政策課程論文的說明
1、統一用A4紙打印。論文第一頁,論文題目用3號加粗宋體,正文用“小四”號宋體。請裝訂左側。請在論文右下角插入頁碼。內容摘要和關鍵詞用5號楷體,末尾的參考文獻用5號宋體。
2、論文立足于形勢與政策課各專題的學習,反映大學生對當前國內外形勢與黨的政策的認識與體會。字數不少于20xx字。
3、杜絕任何形式抄襲。若為抄襲或網上下載的材料,成績記為零。
4、 裝訂順序:論文封面、正文、參考文獻
5、 各班學習委員收齊本班的課程論文,按學號排序,并附上應收論文數目、已收論文數目和缺考學生名單,在X月X日前上交任課教師(學工處信息科)。電子稿由學習委員收齊打包統一發送至郵箱。
6、 任課教師需要按照考試中心要求登入教學管理系統成績數據庫,登入學生成績,學生完成相應學習任務且考察合格者,計相應學分。7、根據考試中心要求 ,任課教師需要以教學院部為單位將成績紙質稿(一式三份)以及學生論文紙質稿于放假前交思政部形勢與政策教研室。
8、成績評定的量化標準
考核成績評定分為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部分。
Ⅰ、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的30%,包括考勤、實踐教學活動的參與和表現。具體參見形成性評價成績構成審核備案表;并且保留相應原始材料;
Ⅱ、終結性考核占總成績的70%,課程論文形式,細化量化評分標準如下:
以百分制,分四個等級:
一等:(80分以上)切合題意、結構嚴謹、邏輯嚴密、分析深刻
二等:(60~79分)符合題意、結構完整、邏輯通順、分析到位
三等:(43~59分)基本符合題意、結構基本完整、邏輯基本通順、分析無原則錯誤
四等:( 0~42分)偏離題意、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無分析或分析有原則錯誤
備注:學生考試答題必須政治正確,否則計零分。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2
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問題的爭論,自20xx年第2季度開始就一直不絕于耳,媒體炒作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來,隨著20xx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著20xx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再度“熱”起來。由于這種討論對于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一、關于經濟是否過熱的不同判斷
大多數爭論不休的問題,多半與問題的含義或邊界不清晰有關。這次關于是否“經濟過熱”問題的爭論也是這樣。從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看,宏觀經濟是“過熱”還是“不過熱”,即總需求(增長)是不是超過總供給(增長),只能有兩種不同的判斷。但是,當前對這個問題卻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觀點可概述如下:
1.認為經濟存在著過熱的趨勢或苗頭
最初引起對經濟過熱問題爭論的,就是有些經濟學家提出了這種觀點。提出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經濟增長速度過快,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其背后則是貨幣供應和貸款增加偏多。如到20xx年7月底,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同比增長23.2%,均達到了偏高水平。對此,連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于20xx年7月15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明確提出,中國需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以避免出現通貨膨脹。同時,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國外經濟學家也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出現過熱的兆頭。
2.認為經濟只出現局部過熱
另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只是出現了局部過熱,而不能說是全面“過熱”或總體過熱。局部過熱的主要表現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增長速度超過了30%);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建材、汽車等)投資和發展過熱;很多地區的開發區建設(圈地)過熱;地方政府主導性投資過熱。這種觀點可能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大多數國外報刊和國外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評論也傾向于這種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的過熱主要是一種投資性過熱。
局部過熱論的另一種看法是過量供應的貨幣流向了資產市場,導致以房地產為首的資產市場過熱和價格上漲,而消費品市場則不出現過熱和價格上漲問題。
3.認為當前的經濟過熱是一種“非典型”過熱
有些學者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過熱狀態,但這種過熱與過去不同,與世界多數國家的過熱也不同,是一種無通脹的經濟過熱。
這種觀點提出,不要籠統地講經濟過熱,要將經濟過熱區分為合理性經濟“過熱”和非理性經濟過熱;要弄清究竟是合理性經濟“過熱”占上風,還是非理性經濟過熱占上風。并且,從目前經濟“過熱”的微觀機理看,內生性的市場推動型是主要的,外生性的政府推動型是次要的,這是此次經濟過熱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從總體上看,目前出現的經濟“過熱”既有合理性也有非理性,但前者超過了后者;它既屬于內生性的市場推動型的經濟過熱,又屬于外生性的政府推動型的經濟過熱,但前者超過了后者;它既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很大不同,又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某些相同,但前者超過了后者;因此,是一種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較大區別的非典型性的經濟過熱。
不過,這種看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將“經濟過熱”問題這種對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增長的客觀現象的判斷,轉變為一種主觀的、微觀的分析,似乎已經偏離了宏觀經濟學的分析軌道,不完全是在討論同一個問題。
4.認為經濟不存在過熱問題
不同意或堅決否定經濟存在過熱問題的,也有一大批經濟學家。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依據如下:
----現在說經濟過熱不符合實際。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上漲水平,根本不存在著過熱的問題。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和投資空間,開發西部現在只是起步階段,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也才剛剛開始,如此廣闊的市場完全可以使投資增長持續下去,中國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的這一輪擴張,與10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20xx年與1992年經濟擴張的機理不同;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尚未達到改革開放以來9.4%的年均水平,不能對當前經濟運行總體上做出“過熱”的簡單判斷。炒作經濟“過熱”對經濟的運行非常有害。
----判斷經濟過熱的依據不存在。如:經濟增長速度低于潛在增長能力;價格上漲水平仍然較低;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處于低迷狀態,股票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資料價格的短期內上漲屬于恢復性上漲;最終消費增長乏力,居民消費傾向較弱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資金供給沒有出現緊張,利率仍處于歷史最低水平;貸款增長快是前幾年因惜貸而導致的存貸差太大的'結果,是貸款緊縮后的恢復性增長,而貨幣供應(從M0到M2)的變化離開貸款的變化并不能說明我國經濟運行的實際問題;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沒有引起投資價格的明顯上漲;國民經濟運行整體的供求格局仍是供大于求;除了電力、鋼鐵等供應相對較緊張外,沒有出現明顯的“瓶頸”制約;經濟運行領域沒有出現明顯的“泡沫”;處于高增長期的房地產、汽車、鋼鐵等產業供求協調增長,發展速度雖高但沒有出現過熱,更沒有引起經濟運行的過熱;個別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短期內大幅度上漲有特定的原因,更多的是結構問題,而不是經濟過熱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過程本身否定“經濟過熱論”。理由是:我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相對于前幾年增長速度的連續下降,現在的反彈是經濟自身發展規律性的表現,不能人為地回避甚至違背這種勢頭;看宏觀經濟形勢不能只盯著一年、一個季度,不能對短時間的變化妄下結論,而應看到長期趨勢;要在今后20年實現全面小康,必須保持年平均7.2%的增長速度,而有些年份高速增長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能拿我國經濟的增長同國外簡單類比,我們的經濟增長中有水份,有重復計算的問題;目前的經濟增長中存在著五個同步現象,包括: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同步、與經濟效益提高同步、與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同步、與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同步,以及國內經濟增長與涉外經濟增長同步。
----以新一輪經濟擴張期的特點否定“經濟過熱論”。論據有兩個方面:一是這輪經濟擴張期不會出現傳統型經濟過熱。因為部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沒有傳導到消費價格上,消費品價格不會出現普遍上漲趨勢;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商品供求的能力增強;生產要素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勞動力利用程度偏低,大量企業設備利用率很低,金融結構存貸差依然呈擴大趨勢,扣除長期建設國債拉動因素的經濟自主增長能力不強。二是這輪投資高增長具有合理性,出現“無通脹型經濟過熱”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我國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投資高增長和投資率提高具有合理性;投資高增長還帶有較大的恢復性增長性質及受外在因素的作用;部分行業的投資高增長以有效需求為依托;虛擬經濟沒有出現泡沫現象,不會出現資產價格推動型的經濟過熱。
5.認為經濟還熱得不夠,或仍在過冷區間運行
持這種觀點的依據主要有三個:其一是就業率的情況。根據目前失業率的指標,經濟不但不熱,而且是冷的。其二是現在依然存在產品過剩,甚至資金過剩。其三是人民幣客觀上存在著升值的壓力。一國的幣值如果貶值,則會通貨膨脹,即導致經濟過熱;一國的幣值如果升值,則經濟面臨緊縮壓力,即有趨于偏冷的壓力。在人民幣存在升值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就不是處于過熱,而是趨于過冷。
6.認為經濟是過熱與過冷并存
這種觀點列舉
了當前經濟中出現局部過熱的一些現象,又分析了依然沒有熱起來的一些問題,如投資與消費的對比,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對比,經濟增長速度與居民收入增長的對比,以及其他一些結構性問題,指出我國經濟是在沒有完全走出通貨緊縮的條件下出現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處于一種可能走向過熱又很容易回到過冷的狀態。 總的說來,認為經濟出現過熱跡象的,包括過熱趨勢或局部過熱的,意見并不完全一致;而否定經濟出現過熱的,則不僅態度堅決,頗有“義正詞嚴”之勢,而且從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反駁的理由或論據。然而,其中有些理由或論據并不能真正否定經濟存在過熱現象,甚至與否定這種現象沒有直接關系。
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問題的爭論,自20xx年第2季度開始就一直不絕于耳,媒體炒作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來,隨著20xx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著20xx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再度“熱”起來。由于這種討論對于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二、20xx年宏觀經濟走勢與宏觀政策取向
經濟學家們對20xx年宏觀經濟走勢的看法,以及以此為依據的關于宏觀政策取向的主張,基本上是以對20xx年以來經濟是否過熱的判斷為基礎的。
1.關于20xx年宏觀經濟走勢的不同看法
對20xx年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宏觀經濟仍可能出現過熱的趨勢。持經濟過熱論的經濟學家認為,20xx年的經濟過熱趨勢將繼續對20xx年的宏觀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如果政府不及時采取宏觀調控措施或調控政策效果不大,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加快,經濟過熱將進一步發展。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在香港發布的《20xx年中國經濟展望》中提出,20xx年中國經濟將出現過熱,原因是中國已經有很高的M2/GDP比率和呆壞賬率,出現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和貨幣供應的增長;而20xx年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而在匯市作出的干預進一步惡化了這些問題。其地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的文章還認為,中國經濟因過度投資而過熱,20xx年年中很可能將不得不正式緊縮銀根。日本《日經產業新聞》的一篇文章也認為,20xx年中國將進入一個針對經濟高速增長而出現“弊端”的“調整年”。
第二種觀點:宏觀經濟不但不會過熱,而且可能趨于過冷。有的經濟學家認為,20xx年中國面臨著導致經濟緊縮的10大因素,如果處理不當,經濟不但不會過熱,還會趨于過冷。這10大因素是:城鎮失業問題將非常嚴峻;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會太快;消費增長預期不會十分樂觀;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收縮影響;政府主導性的投資沖動將會減弱;外商投資增速不定,民間投資啟動難度很大;出口增速可能會受到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的影響;改革土地制度會使投資成本上升;清欠民工工資將抑制欠債上工程的熱度;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將抑制經濟的過熱。
第三種觀點:宏觀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繼續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但不會出現(總體)過熱狀態。大多數國內外研究機構和經濟學家對20xx年的中國經濟持有這種樂觀的看法,其中包括否定經濟存在過熱的經濟學家,也包括認為20xx年經濟出現局部過熱的多數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在20xx年,世界政治經濟環境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自主增長的內在機制將繼續加強;消費結構升級會帶動消費需求明顯回升;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恢復平穩增長,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工業在增幅略有回落中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有望較大幅度提高;物價水平在社會總供求的變動中小幅回升。總之,宏觀經濟在政府適度調控政策的作用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不會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有的國內預測報告進一步認為,20xx年的經濟增長還將有利于增強對就業增長的帶動作用。一些國外研究機構(如高盛等)發布的中國經濟預期報告也認為,居民消費增長正在推動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居民消費增加減輕了投資和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壓力,將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2.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的各種預測
從對20xx年中國主要經濟指標的預測看,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多數經濟學家的看法基本上一致(見表1)。特別是對GDP增長速度的預測,幾乎都沒有脫離8%~9%的增長區間。認為經濟存在過熱趨勢與否定經濟過熱的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數驚人地相同,說明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定,政府會繼續采取適度的宏觀調控政策,并且調控措施會有效地發揮作用。
8%~9%的GDP增長率,既是對20xx年9.1%增長速度的回落,又高于20xx年8.0%的增長水平,即20xx年的經濟增長態勢將回到介于前兩年之間。這樣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預測數表明,20xx年中國經濟不可能回到過冷和通縮狀態,同時,也還不會出現明顯的過熱和通貨膨脹。
3.對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與不同點
對20xx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是以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和預測為基礎的。對主要經濟指標尤其是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趨于相同,使各方面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表現出較大的一致性;而對經濟是否過熱的不同判斷,則使各方對宏觀政策的具體傾向性或著重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宏觀政策基本取向的一致性是: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更加重視總量調控和結構優化,正確把握調控的時機和力度,引導經濟平穩運行;合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保持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貨幣信貸結構;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發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協調配合的綜合效應。
然而,由于對宏觀形勢的判斷不一致,在以上大的整體政策框架下,經濟學家們對于宏觀政策的具體傾向性或著重點,還是存在著明顯不同的看法。主要的差異表現在:同樣認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但“經濟過熱論”者要保持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有所收緊的貨幣政策和相應的財政政策,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準備金利率,控制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長幅度,以調節和控制總需求;降低建設國債規模,減少社會投資需求;同時控制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控制投資和發展過快的產業。
而“否定經濟過熱論”者要保持的是近幾年一直在實施的具有擴張性質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雖然提出要適時適度地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但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考慮保持穩定、促進發展和推進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建設的要求,應繼續發行一定數量的長期建設國債,重點發揮國債資金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基礎教育和基層政權建設、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證在建重大國債項目的建設;在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方面,雖然提出要注重“預調”和“微調”,但強調要促進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增加對促進結構調整、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有些政策建議進
一步認為,在20xx年,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政策中不再擔綱主力,貨幣政策的地位和作用要相應加強,在整體經濟不存在過熱、生產要素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就業壓力日趨嚴峻、企業設備利用率仍然較低、儲蓄率仍高于投資率、金融機構存貸差呈擴大趨勢的條件下,貨幣政策要大力支持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使現實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接近潛在增長水平;而對于當前油、煤、電等供應緊張的問題,解決的思路是擴大供給而不是抑制需求,不應依照經濟是否過熱進行簡單的總量調整。
“局部過熱論”者則認為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宜大動,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既不能轉向收緊的政策,又要隨著經濟的回升而逐步淡化轉型,并更多地加強經濟政策的結構調整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但是,針對存在投資過熱的問題,經濟學家們提出的政策建議也有所不同:有些認為,對于地方政府主導性的投資過熱和某些產業的過度投資,宏觀上要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來加以控制和導向;而另一些則認為,這種現象屬于微觀的資源配置問題,政府沒有必要進行干預,特別是不能通過行政手段去解決,應當由市場去處理資源的微觀配置問題,或至少是先讓市場機制去調節。同時,有些經濟學家強調,當前宏觀政策的關鍵,是大力推進投融資體制、金融體系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以促進投資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3
摘要:當今世界,國際局勢似乎也變得甚為微妙,有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態勢。總體來看,國際上以美、日、俄、中和歐洲諸國為主軸,在歷史和國際競爭的舞臺上,任何兩國都在為自己的利益進行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角逐與對壘。。“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繼續發展。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將是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
關鍵字: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 世界多極化
一、和平中謀求發展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產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后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后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征,那么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重大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于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蕩,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
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國共同發展。
三、世界多極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臺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于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范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于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四、國際形勢變化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對我國來說,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于挑戰,有利于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征、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于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
再次,對中國保持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的不利影響呈增大趨勢,已成為中國在本世紀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隱患。涉臺外交在維護中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分裂勢力在兩岸關系中制造種種突發性事件的任務與日俱增。美軍積極調整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是為其全球戰略服務的,但客觀上使中國問題的環境更加復雜。面對挑戰,中國必須不斷發展自己,提高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使我軍建設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
最后,世界經濟保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積極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4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xx年,xx年來,中國由貧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閉走向全面開放,由求溫飽初步走向小康,發展迅速,大大超出國際上多數人的預想。xx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中國正運用他獨特的魅力與激情實現著世界的和諧進步之路,實現著中國的自強發展之路。
xx年過去了,中國某個鄉村發生的事情成為世界媒體的報道焦點,地球某地的中國人成為全球新聞中的主角,似乎已經顯得平常。當我們將目光回溯到中國融入世界現代化潮流的起點,并用心去觸摸這xx年的變遷時,我們尤為深切地體會到,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更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一個偉大的轉折已經完成,中國與世界彼此相互影響的時代已經開啟。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刻歷史感的民族,對于“歷史性的變化”有著同樣深沉的感悟。整整200年前,拿破侖率領下的法軍大舉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狼煙四起。貝多芬于1808年完成了《命運》交響曲的創作,然而叩響中國命運之門的卻是又一個多舛的百年。整整一百年,韌性的抗爭書寫著崢嶸歲月,當光陰又過百年之后,2008年發生的一切告訴世界,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已經、正在并將繼續主動積極地在國際社會中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這一作用已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一.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國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約8%。中國的發展為國際資本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7800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在大幅增長。
二.中國發展有力促進了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
1978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增速達到16.7%,已成為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2001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額近5600億美元,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
三.中國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成員
中國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認真履行相應的國際責任。迄今,中國共參與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人次,現正在執行維和任務的有1900多人,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xx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在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的世界大勢之下,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
四.中國將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這是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戰略抉擇。這個戰略抉擇,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統一、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致力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在開放的過程中,中國開始學會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發展,并以一系列合作共贏的實際舉動逐漸打消了各方的猜疑與憂慮,創造了對自身發展更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用自己的真誠,塑造了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和平形象。xx年來,中國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了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五.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中國致力于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堅持按照通行的國際經貿規則擴大市場準入,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支持國際社會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國共同防范金融風險、維護能源安全,堅持通過磋商協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推動各國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六.中國將始終不渝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作為一個大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經濟、安全等諸多領域,中國真正融入國際社會,卻始于改革開放。走過xx年的歷程,中國已經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建設性作用。中國遵循聯合國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繼續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積極參與反恐、防擴散、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流行性疾病防治等領域國際合作,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成功舉辦奧運會,從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到推進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從加強東盟與中日韓(10+3)的合作到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從減免發展中國家債務到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從中俄、中越邊界談判的進展到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合作政策,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到與全球攜手應對眼前的金融危機,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得越來越積極,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躍然而起。
自強方能自立,自立凝結自信,自信轉而推動自強。“自助者天助”,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的積極變化得益于xx年來鍥而不舍的改革開放進程,其要義在于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自覺。歷經難以數計、形形色色的遏制、指責、臆斷及誤讀,中國沒有停下自強不息的前進步伐,也因而變得更為自信。
xx年來,中國在適應世界對自己的心態變化的`同時,也在學會如何與世界打交道。在涉及國家主權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們敢于斗爭、善于應對,打破了西方國家的種種制裁,遏制了反華浪潮,贏得了尊重。摩擦與碰撞歷練了中國人,中國不斷加深著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在一個接一個的“威脅論”、“崩潰論”相繼破產后,世界也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了中國發展的不同。從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世界看到了13億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從北京奧運會,世界體會到了13億中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不懈追求;從中國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世界感受到了13億中國人民的責任感和這種責任感給全球經濟走出危機帶來的信心。不止一個西方學者說過,我們無法再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對世界的意義。
各國關注中國的變化,也是在關注世界的未來。歷史表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對現有格局帶來重大影響,極少有西方大國不靠殖民掠奪,不靠戰爭而崛起。西方對中國的擔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此而產生的對中國發展道路的不確定感。
以往的歷史表明,中國更多的是被動地承受著來自外部世界的撞擊,并在撞擊中覺醒,在撞擊中探索強國之路。21世紀的到來是個偉大的轉折點,中國的發展表明,她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借鑒、學習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同時,也為世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寶庫不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與財富。
走過xx年開放路程的中國人深深懂得,世界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解和認同將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新問題、新摩擦甚至新沖突。這將是21世紀幾代中國人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同和諧,共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在歷史新階段的一面旗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堅信,只要堅持和平發展,我們就一定能夠贏得更多的理解與信任,為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5
誠信包括誠實和守信兩個方面,是分而為二,和而為一的道德規范,它出現在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之中,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誠實就是忠誠老實。《說文解字 言都》:“誠,信也。”《增韻 清韻》:“誠,無偽也,真也,實也。”它主要是對人處事時的道德準則,這一準則要求人們與人交往時說真話,向別人傳遞真實信息,不掩蓋或歪曲事實真相。
守信是遵守諾言實踐自己的諾言。言必行,行必果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精華,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謂信,即誠實無欺。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 。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看中誠信的品質。大學生在校學習只是一個暫時的階段性的過程,最終我們還是要走入社會,走入市場。在將來的求職中,誠信將成為用人單位對求職著的素質要求,誠信必將成為大學生的安生立命之本,這就要求我們要做誠信規范的力行者。社會對大學生的信任危機。社會把大學生一貫視為高素質人群,給以充分的信任和關心。
然而,當代大學生又是怎樣的呢?
第一,弄虛作假嚴重。如考試作弊屢禁不止;學術抄襲司空見慣;簡歷注水花樣百出;投機取巧追逐名例。
第二,信用意識缺乏。如騙貸逃貸;拖欠學費;隨意違法,
第三,人際關系淡漠。如缺乏對他人信任;沉迷虛擬網絡世界,脫離現實;盜竊他人物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適應能力差,輕生自殺或兇殘事件在高校時有發生。
高爾基說:“誠實是人生永遠最美好的品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許多人把名利作為人生追求的最終目標,常使用非法手段在各領域進行惡性競爭,在經濟領域中, 假冒偽劣,偷稅漏稅,強買強賣的現象司空見慣;在政治領域中,一些官員在金錢和權力的驅使下,得過且過,知法犯法,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不正直風對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建立產生了負面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雖然對事情的.是非對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自我控制和把握能力較差,尤其是看到社會上不誠信的現象屢見不鮮,“老實人”常常吃虧,他們很難守住內心的道德防線。為了獲得眼前的利益,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將“誠信”美德拋到九霄云外,最終導致了大學生的各種不誠信的行為。
學生的誠信問題,實際上是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誠信問題的反映。
如何解決大學生中存在的誠信問題?中央民族大學牟鐘鑒教授認為,大學生是目前最有希望的群體,學生可塑性很大,我們不能消極等待社會信用狀況的好轉,主觀努力還是很重要的。比如,對于不誠信者,不僅要使之受到輿論的譴責,而且要在行為上受到懲罰。我們在人才錄用上就堅持考察兩條,一是要有業務能力;二是人品要正。業務再好,人品如有問題,我們寧缺勿濫。通過這些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誠信是進入社會的通行證,那他自然就會去注意這些問題。通過實施一系列措施,培養學生的修養,讓學生自覺遵守準則,誠實守信。
誠信,是黨號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理念的堅實基礎,是中華文化傳統思想的靈魂,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誠信也是世貿組織的靈魂,擁有它就能創造財富,惡劣的信用環境會摧毀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因此,加強誠信建設的步伐刻不容緩。而我們這些高校的大學生也應該重視這個嚴肅的問題,加強自身修養,做到誠實守信!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6
摘要:大學生有較高文化素質、較強領悟力,并且對創業有著很高的熱情,同時創業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教育環境等也已形成,這些都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勢所在。但看到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大學生自主創業存在的自身和環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關鍵字: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環境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xx)11—179—02
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自主創業的背景下興起的,是與社會就業情況緊密相連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把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就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七大報告從戰略性高度肯定并宣揚了創業對促進就業的重要性,確定了我國今后就業工作的方向。自此,創業觀念在我國開始興起,改變著人們過去的就業觀念,使得人們重新開始審視就業問題。這也是現代大學生們要面對的問題。作為年輕的一代,大學生們如何把握創業機遇,迎接挑戰,清楚地分析自身與外部環境因素對創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一、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特點
從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情況分析,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首先,依賴性強。大學生自主創業從無到有無捷徑可走,若想取得成功必須依靠外部因素。大多數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相似,沒有優越的家庭資源可以利用和依靠。一般創業都是從無到有,需要大學生創業者大量的智力、物力、財力、人力和時間的投入,無巧可取,無機可投。其次,期望值高成功率較低。大學生創業者勇敢的開拓精神,鼓舞他們描繪精彩的創業前景,對創業充滿美好的期望,但是也要看清事實,由于大學生創業者存在許多先天劣勢,導致創業成功率與期望值不相符,需要大學生正確對待創業的結果。號稱日本“企業之神”的坪內壽夫的一句名言是大學生正確看待創業的詮釋:“只要肯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但大部分人還沒有去做,就說做不到,首先要除去這種心理。一旦努力作為,七成以上的成功率是跑不了的。”
二、影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自身因素分析
(一)大學生創業的自身優勢因素
大學生是最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是最具潛力的群體。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成功的商人都是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嶄露頭角。雖然他們缺乏經驗,但是他們更加具有開創精神,這是取得偉大成功的首要條件。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第一,年齡和思維優勢。年紀輕,精力旺盛,思維普遍活躍,自信心較足,對認準的事情有激情去做,敢想敢干。
第二,家庭優勢。沒有成家的大學生暫無家庭負擔,不會受到家庭事務羈絆,其創業易獲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第三,學習和文化優勢。大學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對事物較有領悟力,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強,有些東西一點即通。
第四,能力優勢。接受新鮮事物快,運用現代技術,特別是IT技術能力強,能夠應用各種現代信息通道,為自身服務。
(二)大學生創業的自身不利因素
大學生自主創業有自身的優勢,但也有自身的不利因素,這些不利因素影響著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順利開展。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這些劣勢是避免創業走向失敗的首要條件。其劣勢主要體現在:
首先,社會經驗不足,盲目樂觀。一些大學生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看不起蠅頭小利,往往大談“第一桶金”,不談賺“第一分錢”的重要;同時缺乏社會經驗和職業經歷,尤其缺乏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商業網絡是阻礙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的最大障礙。
其次,急于求成,眼高手低。大學生初出校門,市場觀念和意識較為淡薄,喜歡紙上談兵,創業設想大而不當,市場預測普遍過于樂觀;缺乏真正有商業前景的創業項目,許多創業點子經不起市場的考驗。
再次,信用危機。整個社會文化和商業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語說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同時缺乏商業信用,在校大學生信用檔案與社會沒有接軌,導致融資借貸困難重重很不利于年輕人的`創業。
最后,心理脆弱。尚未形成獨立的人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遇到挫折就放棄,缺乏對社會和個人的責任感,甚至畢業后有繼續依賴父母過日子的想法,有的學生在前期聽到創業艱難,沒有嘗試就輕易放棄了。
三、影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大學生創業的環境優勢因素
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今天,鼓勵、指導和促進大學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成為個人、家庭、學校和政府等各個方面共同關注的話題。大學生就業觀念已經發生轉變,自主創業的環境條件已經形成。
1。有利于創業的政策環境已經形成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為促進大學生創業積極制定相關優惠政策,保障大學生自主創業順利開展,并設立相關機構予以大學生創業指導和政策援助。尤其近幾年,國家實施創新工程,把創業立為就業之本,把大學生創業立為國家就業戰略工程。十七大期間對大學生自主創業進行了戰略性的論述。20xx年6月,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關于20xx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有關收費優惠政策的通知》后,上海、天津、重慶、黑龍江、遼寧、吉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陜西、甘肅、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紛紛出臺了類似的政策;后來又陸續出臺了優惠貸款的政策,這些政策被概括為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據介紹,對于申請創業的大學生,不但將免去其相關手續費用,而且相應的稅款也將得到減免。個體工商戶需繳納所得稅、營業稅、城市建設稅、教育費附加4項稅費,在不同的省市,對于自主創業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而言,這些稅費都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減免。
2。有利于創業的社會環境已經形成
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大學生又一種就業方式后,各大新聞媒體在國家指導下對其進行多年的持續報道,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利與弊,并及時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和形勢進行分析,指導大學生開展創業。特別是近幾年,各新聞媒體通過報紙、電臺、電視和網絡等多種方式大密度的正面報道,推動了大學生自主創業順利開展。
3。有利于創業的教育環境基本形成
大學生自主創業在我國積極推行以來,開展迅速,與其相關的體系也逐漸成形。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體系是大學生創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教育培養、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和素質的重要作用。1998年10月,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在巴黎召開,會后發表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提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不僅僅是求職者,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為牢牢抓住國際大學生創業教育轉型機遇期,推動我國大學生教育向創業教育轉型,中國教育部于1999年1月13日公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加強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創業教育開始正式走入大學生課堂。目前,多數院校已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部分院校教師還接受了創業教育技能培訓,提升了院校創業教育能力。
(二)大學生創業的環境不利因素
1。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市場環境不夠成熟
大學生自主創業伊始就開始接受市場的檢驗。雖然大學生創業受到社會和政府的鼓勵與支持,但仍然屬于市場的一部分,能否成功終究要經過市場的考驗。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創業的成功。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并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當前大學生在自主創業前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然而,事實證明多數大學生在創業初期缺少對市場的客觀分析。雖懷有滿腔的創業熱情,但這種熱情存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在創業初期,因缺乏客觀的市場分析和不明確的市場定位,使得他們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往往是一蹶不振。同時已創業的團隊間缺乏建立優勢互補鏈接,忽視團隊成員間的搭配、分工、知識技能互補,對團隊的未來發展沒有形成共識,這樣團隊就無法形成最大的合力,最終走向了失敗。
2。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融資渠道不暢,缺乏創業資金來源
在創業初期,資金是大學生創業的基礎,如何在創業初期做好創業融資,得到創業的第一桶金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大學生缺少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良好的社會關系,使得融資尤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中有50。12%因缺乏資金致使創業失敗。據麥可思調查結果顯示,“父母、親友投資或借貸”是超過一半創業者的啟動資金來源,政府的任何資助只有1%,微不足道,甚至民間的風險投資都是政府資助的3倍。高校畢業生的家庭承擔了創業初期所需資金投入的大部分,這對于家庭困難但有創業熱情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3。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技術環境不夠理想
大學生創業同許多其他創業者一樣,在創業時遇到許多幾乎無法獨自解決的難題。如何獲得技術支持,怎樣依靠技術取得創業優勢就是難題之一。大學生創業者從學生成長為創業者的過程,也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過程。盡管有許多優惠的創業政策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但技術環境仍然不夠理想。大學生創業者中擁有可以創業的技術的大學生只可能是少數。而對于多數學生,很難擁有可以創業的技術。技術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大學生創業。通常,大學生創業者通過國家、政府、院校機構獲得免費創業技術;或是通過購買獲得創業技術;或是通過技術投資獲得技術支持。一般情況下大學生創業者獲得的免費創業技術競爭力較小,雖然易于初期創業,但受到的競爭力較大不易發展壯大;購買獲得創業技術對大學生創業者的原始創業資金有較高的要求,較其他創業因素而言,支付購買創業技術的資金將更多,增加了創業難度;吸引技術持有者參與創業,也是可行的途徑,但由于大學生創業者資金少、企業運營網單一、承擔風險能力小,較難獲得技術持有者的青睞。怎樣改變這種劣勢,為大學生創業者營造良好的技術環境,是從根本上增強大學生創業競爭力的又一關鍵環節。
四、結論
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而創業是就業之本、發展之基,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途徑。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關注,已基本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因此,大學生在自主創業過程中,要將影響自主創業的不利因素最小化,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和合理的利用外部環境對自主創業的支持,形成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促進創業不斷向前發展。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7
一、政府加強投資引導,推進民間投資
新形勢下,我們要將政商關系理順,成功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管制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針對投資備案、審核、審批等制度要組織開展規范改革工作,積極將政府的核準范圍縮減,促使審批程序得到簡化,從而降低經營性收費及行政事業性收費,推動民營企業收費實現公平化,將非國民待遇現象消除掉。其二,財政相關部門建立起專業化的投資服務機構,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投資信息指導及產業政策支持。同時要開展民間投資的營銷策劃、審核報批、投資咨詢、管理決策等各方面的綜合服務,建立起包括技術信息、政策信息、市場信息在內的投資信息網,綜合篩選投資項目,健全民間投資服務體系,致力于為全社會提供充分的、準確的投資信息。其三,加強建設民營企業的權益保護機構,盡力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為民間投資營造出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財政傾斜于民生,保障并改善民生
(一)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和靈活就業
雖然每一年我國財政在就業方面的資金投入都有較大的增長,但這并不能滿足我國愈加嚴峻的就業形勢。因此,政府應當以公共理財理念為出發點,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行政管理費用支出進行大力的整頓和壓縮,將公共財政傾斜到民生領域,增加就業的財政資金投入,建立長效的就業財政機制,促使就業工作取得保障性強的、長期的財政支持。新形勢下,小群體創業及中小企業等在解決自身就業問題時為社會大眾提供了良好的勞動力需求空間。政府部門應當積極扶持它們,在信貸、資金及稅收等各個方面為他們提供支持,逐步形成中小企業群體,致力于將社會的不同素質、不同層次的勞動者廣泛吸收到這一群體里來,確定靈活就業的行業標準及范圍,完善稅費減免措施,從而健全財稅扶持政策。對于靈活就業范圍內的自謀職業人員,政府可以給予重點的財稅支持,鼓勵人們積極創業,從而有效帶動就業。
(二)加快社會保障改革,完善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政策支持
在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所有群體里面,農民工遭受的損失最大,一旦他們失業返鄉,就無法享受到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即便他們能夠享受家庭保障機制及農村土地保障機制等,但依舊無法將他們的生活影響降低,從而造成農村的消費能力低下,不利于實現刺激消費等宏觀的`經濟調控政策,嚴重時甚至會沖擊社會和諧。因此,政府應當加快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積極培訓農民工,鼓勵并支持他們自主創業,通過財政撥款加大對農村公用設施的投入力度,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其一,將農民工吸收到工傷保險體制里面,將農民工遭受的職業風險有效分散甚至化解;其二,針對農民工構建醫療保障體系,幫助因病陷入生活窘境的農民工化解風險;其三,構建養老保險政策,為農民工的晚年生活提供財政保障,確保他們能夠獲得真正的養老待遇。
三、健全消費稅政策,加快發展對外貿易
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改革并健全消費稅政策:適當擴大消費稅范圍,將裘毛皮制品、高檔美術制品、高檔實木家具、保健品等納入到消費稅征收范圍之內;一些洗滌、洗浴等企業消耗水資源較大,應當對它們征收消費稅;公共汽車輪胎、酒精等一部分人民生活、衛生的必需用品應當停止消費稅的征收。與此同時,要針對持續完善的消費稅制度構建立法程序,將國內稅收負擔進一步科學化、合理化,促進國內制造企業積極生產并進行出口貿易活動,加快發展對外貿易。
四、全力打好節能減排的攻堅戰、持久戰
首先,我們要以建筑、交通、工業等為主要對象,大力推進節能政策,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推進開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等,致力于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良好的節能風尚。其次,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力度,積極推動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重點區域環境治理、綜合整治重金屬污染等工作的開展。第三,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及循環經濟。抓好節水、節材、節地、節能等工作,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及能力建設并積極推廣示范,綜合利用礦產資源,加大回收利用工業廢物,進一步將生活垃圾資源化,等等。最后,針對氣候的變化及時制定應對措施,加大低碳技術的開發力度,并將高效節能技術進行推廣,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同時加強建設智能電網。加快綠化進程,努力構建低碳的消費模式及產業體系,全力打好節能減排的攻堅戰、持久戰。
五、結束語
我國是開放性的國家,即便是全球經濟有所復蘇,但我們依舊不能擺脫國外經濟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應當以新形勢的具體經濟發展要求為依據,積極探究我國財政政策的選擇,從而確保我國取得經濟可持續發展。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8
從90年代末開始的大學擴招以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畢業喏人數的不斷增加,造成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再遇上諸如前年的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更是難上加難。我覺得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要想解決它,就要分析清楚這個問題,再從根本入手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大學生們認清當前社會形勢,從而更好的解決就業問題。
其實造成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業困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包括經濟原因、社會原因和自身原因等。
首先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并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沖擊。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連鎖性破產,引發了金融行業的裁員風潮。金融危機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會對整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就中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沖擊不可避免,盡管由于資本市場“防火墻”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減緩。此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明顯的沖擊。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這對就業增長將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息。
其次社會原因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梁和骨干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這將是應屆大學生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企業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為什么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讓大家困擾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于求。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也崗位數量多的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論功底及其相應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持續的擴招可能進一步稀釋了大學既有的教育資源。對于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導致學生或許有專業能力,但是缺乏獲取職業信息,展示專業能力,適應實際工作以及應對職業轉換的能力。
如果說上述都是客觀原因,造成大學生就業難還有自身原因這個主觀因素;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名校的'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其實,這就象軍人打仗一樣。能帶兵打勝仗的將領,不一定受過什么好的教育,但通過實踐,他們可以帶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從學校里學出來的將領卻未必有那樣的本領。因為他們只是通過理論來看戰爭,很少付諸實踐,只是紙上談兵,真要上戰場的時候,有些事情跟紙上的并不一樣。所以,即使是名校畢業的學生,也不能自以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樣。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面對如此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當代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呢?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應方面共同努力,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政府方面政府要發揮它的宏觀調控作用,就要通過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進行調節。首先實現經濟穩定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量;其次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開展積極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的問題,需要多方合作才能更好的解決它。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9
作為一名大三的學生,隨著對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以及對專業形式的了解,面對剩余不多的學習生活,越發覺得學習時間的緊迫,感嘆時光的飛逝,感覺大學的生活越來越短暫,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有著更多的期待的同時卻不免有一些茫然與恐懼。慶幸學校開展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雖然在過去的教學中也曾經學習過,但大一時的懵懂以及大二時的不夠成熟讓我在學習之余還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學習的動力好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發減少。豐滿的理想總是在骨感的現實中變得那么虛無縹緲。有著一股刻苦學習的干勁卻偶爾也會
因為茫然而悄悄停下前進的腳步,未曾真正感到就業壓力的巨大。每天習慣花大量的時間認真專研自己的學習,覺得遨游在知識的海洋是一種無以言比的幸福。不愿意這么早就面對未來的社會,就像個不愿意長大的孩子一樣,偶爾會逃避似的.不去了解時事,不去關心當前的形式政策。但理智又把自己拉回現實,我是當代的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從我做起,才能談祖國之未來,民族之希望,我不能在這象牙塔里做只十足的井底之蛙。于是又不斷的給自己充電,不斷了解時事,緊跟時代步伐,學習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自己學習的信心與決心,發奮努力。通過對形式與政策課程的進一步學習,我慶幸自己還有戰勝逃避現實的理智頭腦,更感謝老師的授業解惑。偶爾茫然的自己似乎找回了信心與希望。面對未來,不再是那么懼怕。前進道路的方向更加清晰,目標也更加明確了。思想再次得到了升華,就算不那么偉大的說成是為了為國家,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而是為了能讓自己的才華得以施展,自己的人生過得更精彩而努力學習吧。老師的講解讓我更加理解當前形式與政策的重要性,增強了我對社會的緊迫感,讓我更加全面正確地了解和認識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式和任務,把握時代命脈,增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時代在進步,我也不能落后,跟緊時代的步伐,不做社會前進的絆腳石。深刻的認識到不全面的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的學習,我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斗,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有理想的人,努力奮斗,這樣才能爭取早日把自己培養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的人才。
【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文章:
《形勢與政策》課程論文02-27
形勢與政策論文11-08
形勢與政策的論文800字01-30
關于形勢與政策論文07-03
形勢與政策論文優秀02-20
(熱)形勢與政策論文11-18
形勢與政策論文當前經濟形勢02-27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01-16
形勢與政策論文(精選10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