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文獻綜述大全(14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文文獻綜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文文獻綜述 篇1
[1]陳康榮 幼兒舞蹈訓練與幼兒舞蹈創編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xx
[2]黃式茂 幼兒舞蹈教學指導 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0
[3] 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4] 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滕繼堯,譯.南京出版社,20xx.
論文文獻綜述 篇2
引言
本文選擇從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旅游電子商務”為主題,對在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到的1096篇相關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報紙論文和會議論文進行梳理和歸納,將我國學者關于此領域的研究主要概括為:
基礎理論方面,主要包括旅游電子商務的概念及模式,旅游消費者行為;應用理論方面,主要包括旅游電子商務現狀、問題和對策,旅游電子商務網絡營銷,新技術的應用。而這五個方面的研究均會涉及到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目的地、旅游酒店、旅游網站等具體的利益相關者。有關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的研究最多,旅游電子商務概念及模式方面其次,而旅游消費者行為方面最少。
一 主要理論成果
(一)基礎理論研究
1. 旅游電子商務的概念
對于旅游電子商務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側重點給出了自己的界定。大部分學者是從傳統電子商務和旅游服務的角度進行界定,比較國內不同學者關于此概念的界定后,楊路明給出的定義較為詳細和全面,也是至今被學術界最為廣泛接受的定義,即旅游電子商務是利用各種先進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旅游商務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1].
2. 旅游電子商務的模式
由于對旅游電子商務模式的研究有多種不同角度,如其業務模式(產品角度)、運營模式(管理角度)、盈利模式(價值角度)和服務模式(客戶角度),故其分類也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國內此方面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旅游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研究,主要是對現有模式進行總結和歸類的基礎上,探討未來旅游電子商務模式的新模式。曾小春(2010)從價值創造、產品和服務、盈利模式的創新方面探討了我國旅游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創新的途徑。(2)區域旅游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也包括某具體地區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康(2012)對以政府為主導的區域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協調機制進行分析。(3)旅游企業如旅行社、旅游網站等的電子商務模式研究,其中對于旅游網站業務模式的研究是熱點。付剛(2013)將我國主流旅游電子商務網站分為平臺型網站和專業旅游網站,并對個別典型網站的業務模式進行深度剖析。張亞明[2]以旅行社為例分析了服務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
旅游電子商務模式的創新不斷促進旅游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不同的旅游電子商務企業要根據企業自身的規模及信息化發展程度來選擇合適的`經營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一些成功旅游企業的商業模式。未來個人消費旅游的主要需求將集中在個性化、體驗式旅游方向,所以C2B模式將會是旅游電子商務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鑒于此,企業可以選擇特色化和個性化經營模式、以散客為主營業務的經銷模式,在注重體驗式專業化旅游產品開發時可以運用科技和文化創意來提高旅游產品附加值。此外,旅游企業間也應通過加強合作,實現旅游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從而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3. 旅游消費者行為研究
國內關于旅游消費者行為的研究雖然比較少,但相關研究涉及到的內容卻很廣泛,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需求行為研究。孫倩燕(2008)提出構建移動電子商務旅游信息平臺推進自助游的發展。(2)感知行為研究。許展晶(2012)從用戶感知的角度出發,研究旅游景區網站服務質量因素對顧客滿意及行為意向的內在作用機制。(3)在線信息搜尋行為研究。楊敏(2012)認為旅游卷入程度和信息搜尋動機是導致在線旅游信息搜尋行為意向的關鍵。(4)購買決策行為研究。李莉(2008)認為影響旅游產品在線購買行為的決定因素主要有旅游網頁類型、自我效能、特定領域創新和網絡知覺。(5)在線評論行為研究。王萍(2013)將擴展的信息系統繼續使用模型與電子口碑傳播意愿相結合來分析用戶繼續使用旅游網站的影響因素。
旅游消費者需求是旅游電子商務發展和創新的立足點,游客的感知和在線評論行為對游客的出行決策有重要影響,所以旅游企業想獲得持續發展和創新的動力,不僅要深度挖掘旅游消費者需求,還要對游客在線評論進行有效管理,以提高服務質量,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應用理論研究
1. 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研究
關于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問題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區域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研究、跨區域合作研究及我國旅游電子商務宏觀分析。(1)區域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研究,按地域主要分為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旅游電子商務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是對浙江省、海南省、福建省、山東省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研究。對中部地區旅游電子商務的研究居于其次,主要是對安徽省、湖南省、山西省旅游電子商務的研究;西部地區主要是對云南省、四川省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研究。(2)跨區域合作研究,主要是閩臺、東北亞區域及中越旅游電子商務研究。(3)我國旅游電子商務宏觀分析主要是集中于旅游電子商務市場需求狀況、旅游企業信息化程度及人才培養方面,其中技術水平的限制,網民數量與層次的限制,在線交易的制約,缺乏深層次的客戶信息挖掘和社會信用問題是制約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五大因素。
綜上,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1)宏觀層面上,法律環境還不完善、網絡安全難以保證、缺乏相關復合型人才。(2)微觀層面上,旅游電子商務網站不完善、旅游企業之間缺乏有效合作。
關于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對策方面的研究,我國學者如陳露[3]、侯青蜓[4]、李繼紅[5]主要從區域性旅游電子商務和整個旅游電子商務產業方面給出相關策略,在認清整個旅游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企業而采取有效發展策略。
綜上,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策略主要概括為以下內容:
(1)宏觀層面上,完善法律環境、提高管理水平以消除信息安全隱患、培養復合型人才。(2)微觀層面上,豐富旅游網站的內容、旅游企業間建立戰略聯盟。
2. 旅游網絡營銷研究
旅游網絡營銷是網絡營銷在旅游業具體深化的應用,而網絡營銷研究的理論基礎為旅游網絡營銷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國內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方面:(1)旅游網絡營銷的模式創新研究。王天擎(2014)探討了利用公眾平臺進行品牌塑造、資源整合和實行差異化精準營銷的微信O2O營銷模式。(2)旅游網絡營銷的策略研究,包括宏觀策略、區域策略、目的地策略、旅游企業包括酒店、旅行社及景區營銷策略研究。高峰(2010)闡述了如何將旅游產品的促銷融入旅游企業的信息服務中去的旅游營銷組合策略。唐書轉(2013)通過實證研究建立了旅游景區自媒體營銷PLEIMO模型。
目前移動旅游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旅游企業應積極布局基于移動網絡的旅游營銷并完善在線旅游產品的移動交易。微信、博客等網絡社區也成為旅游體驗和旅游信息交流的陣地,旅游企業要及時推出包括定位、個性化服務、參與促銷等一系列功能的手機APP,探索基于網絡社區的營銷新模式。
3. 新技術在旅游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技術和理念的不斷創新是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力量源泉。
對新技術應用的研究主要是在旅游信息化研究方面,特別是景區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景區的“智慧”發展。從關鍵技術的角度來看,其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方面:(1)感知與識別技術,如二維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郭靜靜(2011)探討了RFID技術在景區票務管理、資源管理、客流管理、人員管理、景區安全管理方面的應用。(2)網絡與通信技術,如基于位置的服務(LBS)、近距離無線通信(NFC)技術、4G移動通信技術。嚴雪(2013)從線上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和線下移動支付終端兩方面分析了4G網絡技術的環境下的移動旅游電子商務平臺的總體框架。(3)云計算技術。姚國章(2013)從分析“智慧的旅游”和云計算技術的內在特點出發,針對我國如何推動“云計算”在“智慧的旅游”中的應用提出了建議。(4)虛擬現實技術。鄢志武(2009)分析了旅游景區網站如何利用三維全景虛擬展示。
二 存在問題與研究展望
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了萌芽、起步、發展、完善階段,現在正處于新的探索階段,故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存在著一些新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 研究領域不平衡
國內關于旅游電子商務研究還多集中于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而此方面的研究大部分也僅僅是從宏觀上進行探討分析,并沒對實際應用的路徑進行分析。在當前國內發展“智慧的旅游”的大形勢下,以旅游消費者為基礎尤其重要,而目前國內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還較少。此外,環境也是影響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對法律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等方面的研究過于籠統而不夠深入。
2.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有差距
對旅游電子商務營銷的理論研究落后與營銷策略的實際應用,特別是眾多新媒體的出現,使實際的營銷策略更加多樣化。信息技術在旅游景區的實際應用方面也落后于信息技術本身的發展。
3. 研究方法單一
對旅游電子商務整體狀況的研究主要還停留在描述性階段,定性研究要明顯多于定量研究,雖然在最近幾年實證研究、實例分析、量化的研究開始被學者們所重視,主要表現在對旅游消費者行為研究方面,但應用的總體比例不高。
4. 研究深度不夠
針對旅游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如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旅游電子商務網絡營銷,所提出的策略大多都比較籠統和抽象,只是在理論層次上對問題進行分析,并沒對如何具體應用這些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做詳細的論證。
(二)未來研究建議
1. 拓寬研究領域
旅游電子商務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涉多個學科領域如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旅游營銷學等,其學科性質決定了其研究實踐性強、應用較廣的特性。旅游電子商務的研究需要鼓勵多領域的學者參與,并且要針對目前研究的不足,從旅游消費者角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旅游企業方面。
2. 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旅游電子商務理論研究要密切聯系實際,對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和新模式進行及時跟蹤剖析,例如對目前C2B旅游電子商務模式、旅游移動網絡營銷、智慧的旅游背景下景區信息化的發展等新生事物的研究要跟上實際發展需要。
3. 完善研究方法
在充分借鑒國外旅游電子商務研究的理論及成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國內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把握好該研究領域發展的最新動向,同時為提高研究的科學性,未來研究要更多的應用實證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
4. 強化研究深度
對一些涉及到策略研究的問題,要結合研究對象的實際發展狀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實現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僅僅在宏觀層面上給出方向。特別是在具體旅游企業發展旅游電子商務方面,要深入地從多方面去發現問題從而提出有效可行的對策。
三 結語
在發展智的慧的旅游的背景下,未來信息技術對旅游業的滲透將更加深入,其影響范圍將繼續擴大并延伸至整個旅游產業鏈。未來研究要重視智慧的旅游的發展及新技術的應用研究,真正做到旅游電子商務的學術研究與行業發展并重。
參考文獻:
[1]李繼紅,王成,楊路明。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1(12):171-172.
[2]張亞明。服務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研究-以旅行社為例[J].企業經濟,2013(9):5-10.
[3]陳露。西部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3(4):48.
[4]侯青蜓。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的市場結構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6):308-309.
[5]李繼紅,王成,楊路明。我國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1(12):171-172.
論文文獻綜述 篇3
新公共管理理論近年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無所不在,豐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動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樣理應場面熱鬧,新論迭出。但通過檢索和分析相關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人而全面的研究。
一、現有研究成果狀況
筆者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輯”目錄下進行文獻檢索,通過對20xx-2015年間與本題相關的文獻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關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因而觀點紛呈、莫衷一是;
2、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體現了研究者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發展趨勢的認可和重視;
3、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文獻檢索結果較少,反映出研究者對這個研究問題角度的忽視。
二、現有研究的基本觀點和認識
(一)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盛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體指導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了由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轉變,注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統一,強調管理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兩大類,重視人力資源管理。
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認為“從實踐來看,它是政府針對現實問題的政府行為和政府管理的一種新理念、新模式;從理論上說,它是以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為基礎,對行政與管理概念、內涵的重新解讀,對經濟理論、私營部門和技術變革的關系進行再次梳理。”中央財經大學周湘林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公民為本、市場化、結果導向、分權協作、民主參與、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導原則,旨在促使政府職能從‘劃槳’回歸‘掌舵’,并走出規制導向的困境。”雖然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基本相同點主要有:政府職能的轉變,以人為本,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競爭,明確的績效標準和措施等。對我們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啟示和幫助作用。
(二)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現狀
從已有文獻來看,當前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著重點在政府與髙校的關系上。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把當前政府與髙校關系的問題主要歸為兩類:
1、政府對高校行政的干預;
2、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
表示近些年來,由高校外調入高校任職的干部逐漸增多,髙校政府對高校的嚴格管控,因而髙校中出現行政權力一家獨大,讓高校中逐漸缺乏學術氛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命應采取何種模式管理高校的問題。通過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國政府與高校之間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現為“政府服務”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約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與高校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上,協商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并通過中介機構的評估,幫助雙方判斷和辨明對方是否盡到應盡之責,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責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質量產出責任。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師績效評價角度、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等,目前尚不足,還有待深人完善。
(三)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處。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髙駿敬在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引人競爭機制方面提出建議。主張建立現代化高校,樹立服務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級對下級的絕對管理模式,可以引人市場機制,并可以從人事制度人手。在完善髙校管理隊伍建設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上海外國語大學吳慧針對目前高效管理隊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觀念陳舊、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標粗放等問題提出完善措施。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對責任和結果的強調及突出資源配置、競爭機制、對服務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吳慧認為應轉換職員任用機制,在管理上強化崗位聘任和崗位考核,打破職務終身制,增強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髙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辦事效率。
我國髙等教育長期以來屬于緊缺的公共產品,髙校的規模和數量在短期內還是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隨著現在高校的復雜程度、參與社會領域的深入,對高校本身的管理也應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專業化。因此,對高校管迤的完善在今后也應更加深人的研究
三、對現有研究的基本評價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從總體上來看,現有成果対于政府與高校間的關系稍重視,而對于結合具體問題的系統研究較少,客觀分析問題的多主動建樹少,而且從成果(文獻)產出數量上看也不豐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
第一,對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視。
新公共管理理論已發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運用并不妥善,學術地位并不高,這主要體現在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很少。也許,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因此理論研究很少顧及至此,但是,任何實踐都應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夠。
比如對政府與高校關系的問題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層面,具體針對不同類高校的實施方法的研究成果還極為少見。同時,研究視野還比較狹窄,除了對政府與髙校關系、政府職能的問題有些研究之外,對與高校管理密切相關的教師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極少。
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創新性不足。
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分析問題階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這種缺乏創新點的管理模式在建國之初或是改革開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現在在一體化、全球化的新世紀背景之下,沒有創新便沒有進步。
論文文獻綜述 篇4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后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 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 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 等等。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至少有以下好處:
①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科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 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
②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科研選題及進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 的撰寫也是為今后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③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于獨立工作能力和科 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對于畢業設計的課題綜述,則 要結合課題的性質進行書寫。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
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 ”、“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 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 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后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 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 、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寫文獻綜述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即選題,搜集閱讀文獻資料、擬定提綱(包
括歸納、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于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
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 那么困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算 法、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
選定題目后,則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于搜集文獻的有關方
法,可以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獻要求 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后,就要對這些 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 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 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 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 ,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于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 ,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
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 、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 ,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
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
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
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 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 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 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 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
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 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準確無誤。
三、注意事項
由于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于“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
同于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 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 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 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于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 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⒋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 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并能準確地反 映主題內容。
論文文獻綜述 篇5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學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逐漸成了企業選拔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業已成為各大高校深刻研究的課題[1-3]。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綜合學生特點和專業特征,推出“三元驅動”的實踐教學體系(以下簡稱“三元驅動”)[4],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進一步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盡快樹立起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意識,主動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勇于嘗試,以此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元驅動”實踐教學體系的切實推行,為大學生夯實了就業基礎,使得大學生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大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數量與就業質量。
1“三元驅動”的構成
在對計算機類專業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內涵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以培養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建立起“三元”驅動的多層次遞進式的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能實踐教學體系。
“三元”驅動是指:
(1)在一年級學生初學編程階段,采用“興趣驅動”的實踐方法,以編寫簡單的游戲為主要實踐方向,以引起學生編程主動性為目的,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二、三年級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階段,采用“競賽驅動”的實踐方法,鼓勵學生參加ACM程序設計競賽和工信部軟件人才程序設計競賽等比賽,適合學生提高編程熟練度、掌握算法分析和設計的技巧,為將來從事軟件開發培養內功;
(3)在三、四年級專業課的學習階段,學生接觸到了廣泛的專業知識,采用“項目驅動”的實踐方式,讓學生參與實際科研項目的開發,為其提供貼近實際的實踐機會,對其牢固掌握專業知識,為將來直接融入IT領域的軟件系統開發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三元”驅動的實踐教學體系,針對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不同學習階段的具體特點和遇到的問題而設計,與課程和學生知識程度相匹配,與學生的心理變化過程相適應,“三元”驅動的實踐體系既呈現階梯關系,又可以獨立深化,結構靈活,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可協調性強,易于實施。
2“三元驅動”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
計算機類專業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最為緊密的一類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廣泛的理論基礎,還要具有比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想。從近年來許多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擇業困難來看,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三元驅動”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大學生畢業求職起到了明顯的積極推動作用。
2.1增強了學生的求職信心:近些年來,企業選擇人才的時候,慢慢從高學歷轉向高能力,企業發展看重的是員工實際創造出來的價值,而不是一張僅僅代表身份的學歷證書。企業選拔人才的標準有了轉變,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也必定會發生轉變,否則將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甚至遭遇嚴酷的淘汰。大力推行“三元驅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
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的時候,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5],這三者也是企業考核人才的基本內容。(1)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高校中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全面而系統地掌握了本學科、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方法,掌握了從事相關職業所需要的技能與相應的知識,適應工作需要,具備運用所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專業能力又具體分為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兩個方面。(2)實踐能力是指在生產經營、科學研究、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能夠將書本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來。大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時就需要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包括新技能掌握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制度執行能力五個方面。(3)創新能力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核心,敢于沖破傳統思想和陳腐觀念的束縛,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論、新概念,發現和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的能力。
只有具備這三種基本能力,學生才能有信心去求職,進而才能競聘到自己喜歡的職位。學生在校期間,在“三元驅動”的培養模式下,從大一到大四,依次接受了“興趣驅動”、“競賽驅動”和“項目驅動”的專業訓練,四年的積累使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畢業擇業期間,面對高要求的企業也能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在就業環境如此嚴峻的背景之下,能做到“擇業”,而不是“被擇業”。我院20xx屆某優秀畢業生在擇業的時候,同時收到百度、搜狐、騰訊等多家IT巨頭企業的就職邀請,這一情形說明“三元驅動”的培養模式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2提高了學生的競爭能力:IT行業里有多種認證考試,表明自身達到的技術水平。“三元驅動”從大一開始就讓學生產生自我檢驗的意識,定期參加各類認證考試,檢驗自己之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在這種意識的推動之下,從大一到大四,有一部分學生成功通過了國家等級考試、各類工程師資格認證、思科認證、華為認證等。就業時,企業非常看重這些實踐性特別突出的技術水平的認證,這對他們的選擇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學生也會憑借這些“標簽”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根據我院就業率統計,近三年的畢業生,從事IT行業的比例分別為74%,76%,83%,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充分表明,“三元驅動”的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畢業生的`競爭能力。
2.3提升了學生的就職層次:“三元驅動”中的項目驅動,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接觸實際項目,學生對項目的有關環節有了初步認知,清楚項目的架構和組成,甚至對項目管理層面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擇業的時候,學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項目實習的經歷完全可以讓他們勝任所選的工作,獲得企業的認可。一般來說,計算機類專業的畢業生到企業之后,都要有三個月到半年的培訓時間,培訓結束視培訓成績再確定具體工作。未經歷過項目驅動的學生,到企業后,培訓期一般在半年甚至更長時間;而經歷過實際項目鍛煉的學生,培訓期一般在三個月內,大大縮減了適應期,對企業和學生本身都有利處,所以,企業非常喜歡吸納在校期間有實際項目經驗的畢業生。我院20xx屆某優秀畢業生,在畢業后兩個月的時間內,就有了兩次加薪調整,該畢業生在校期間,對“三元驅動”的教育方式適應良好,并且較早進入實驗室跟進實際項目,積極參與我校“挑戰杯”等專業類的競賽,成績優良。截至到目前,我院20xx屆畢業生已有多名學生簽約到大型IT企業,且年薪已逾十萬,這是同學歷的其他專業難以企及的。
3就業對策分析
在“三元驅動”的培養模式下,學生在專業素質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應屆畢業生開始擇業的時候,采取一系列輔助措施,積極為學生搭建就業平臺,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畢業生擇業成功率,并積極保證高素質學生有較高薪資待遇。
3.1邀請企業進校園:常年與多家IT企業保持合作關系,在畢業生求職階段,邀請多家企業的宣講隊伍走進校園,根據企業的需求,學生可以獲取求職思路,引導他們理智、正確地擇業。這種對策一般可以帶來兩種就業方式:(1)一部分學生在校園宣講會上,主動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然后,從學生進行畢業設計開始,企業就可以考核學生的專業素質,考核期兩個月左右,95%的學生能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2)在企業招聘團隊進校的時候,學生帶著自己獲得的校級、省級或國家級等相關專業競賽的獲獎證書,或者帶著自己開發的軟件產品,演示給企業的招聘人員,得到認可的學生當場就可以簽訂就業協議。
3.2鼓勵學生出校園:對于在校園招聘沒有達到“雙選”結果的學生,鼓勵他們走出校園,勇敢地到更廣闊的就業環境中去尋找就業機會。特別是對于那些處于專業邊緣的學生,走出校園顯得尤為重要。走出校園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網投,二是參加各大城市的招聘會。網投是一種相對便捷、網絡范圍大的求職方式,但是企業接收到的網投數量巨大,被HR篩選出來的幾率相對較小,如果沒有過硬的專業素質,或者是非常優秀的軟件開發產品,往往就會被淹沒在網投洪水里,沒有機會與企業做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各大城市的招聘會,特別是針對高校開展的招聘,對畢業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業渠道。鼓勵學生三五成群結伴而行,輾轉在各大城市的高校招聘會,幾次奔波下來,就業人數還是很可觀的。
由表1可知,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人數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期間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現低谷)。由此表明,專業技術型人才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這說明“三元驅動”的培養模式對專業人才培養有重要作用;同時,對畢業生的就業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大提升了畢業生就業數量與就業質量。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三元驅動”的實踐教學體系適用于計算機類專業大學生的培養,并充分激發了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使得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科研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水平,強化自己的創新思想。近幾年的就業情況統計表明,以“三元驅動”教學體系為核心的大學生就業對策研究,適用于畢業生的求職過程,使得畢業生在面臨求職時,能充滿信心;在擇業時,能有較高層次的選擇,并可擁有較高的薪資待遇。
參考文獻
[1]高陽.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探索——基于團隊項目實訓[J].經濟論壇,20xx(1):194-196
[2]林春.試論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和做法[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xx,24(5):10-11
[3]李同卓,張洪良,鄧珊.從實踐能力培養談大學生就業問題[J].科技教育創新,20xx(19):253-254
[4]唐國維,富宇,李井輝.IT專業大學生軟件開發技能創新培養模式研究[J].石油教育,20xx(3):96-99
論文文獻綜述 篇6
研究生學位論文文獻綜述與開題報告應按以下統一格式撰寫:
一、課題名稱(即擬研究課題的名稱)
二、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該部分應對課題來源、選題的依據、研究目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等做出充分的說明。
三、文獻綜述
該部分是對擬研究課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動態和述評。應對所研究的課題做一研究綜述。
四、研究基本構思
該部分應包括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途徑和預期目標以及論文工作的時間安排。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理論框架
該部分應列出詳細的論文綱要,要求結構嚴謹,有創造性。
六、參考文獻
該部分應詳細列出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中外文獻資料索引。
論文文獻綜述 篇7
1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綜述
1.1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現狀
自從1955年世界教師專業組織會議率先研討教師專業問題以來,教師專業發展成為了國內外教育界關注的熱點,研究成果大量涌現。從已有的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文獻我們不難看出,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相當廣泛,研究比較深入的有:教師專業發展及其相關概念的辨析、教師專業素質及專業精神、教師專業制度、教師角色的定位與變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教師專業發展的范式、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策略、教師專業發展與新課程實施效果的研究等。
近幾年,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專業發展的水平成為了新課標能否順利踐行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引發了新一輪研究熱潮。國內專家、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聚焦在下面兩個領域:一是教師實際經歷的專業發展的變化過程,側重研究教師專業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各個方面發展經歷哪些階段等;二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方式,主要研究在教師專業發展有關理論指導下,給教師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環境和條件,才能更好地幫助教師順利地走過專業發展必須經歷的各個階段。這兩方面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對教師成長過程的研究,有利于找出教師成長過程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總結出完善教師行為的方式和途徑,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行為在較短的周期內得到優化;有助于教師對自己的成長過程有所了解,從而有效地規劃自己的專業人生;有利于學校管理者和教育培訓者依據教師成長的規律實施管理和培訓,從而更好地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1] 相對而言,目前對教師專業發展實際變化過程的研究較為成熟。
1.2教師專業發展變化過程理論研究概述
教師專業發展變化過程理論的研究源于職業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際研究。該理論是一種以探討教師在歷經職前、入職、在職以及離職的整個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階段性發展規律為主旨的理論。[1]
國外學者關于教師專業發展變化過程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福勒(Frances Fuller)的“關注階段論”、卡茨(Katz)的“教師發展時期論”、伯頓(Burden)的“教師發展階段論”、費斯勒(R.Fessler)的“教師生涯循環論”、斯德菲(Steffy,B.)的“教師生涯階段模式論”、利斯伍德(K.Leithwood)的“教師發展階段論”及休伯曼(Huberman,m.)的“教師職業生命周期論”等。[2]
國內關于教師專業發展變化過程的研究較少,主要有傅道春在其論著《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中概括出一般教師成長為優秀教師所經歷的“積累期、成熟期和創造期”的變化過程,以及鐘祖榮在其論著《現代教師學導論--教師專業發展指導》中將教師專業成長過程概括為“準備期、適應期、發展期、創造期”四個階段。[3]
1.3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方式研究概述
生態心理學認為,教師與其所處的環境是相互嵌套、相互依存的,并組成一個多元嵌套的,層次遞進的,有結構和秩序的,能夠自動調節的生態系統。教師能否走上專業發展之路、能在專業發展的路上走多遠,不僅取決于教師自身尋求發展的心愿,還取決于教師所處的環境,以及教師和環境的交互作用[4]。
目前學術界關于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方式可以歸結為兩類取向:教師個人發展取向、學校組織發展取向。
持教師個人發展取向的專家、學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應該是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激發責任感,積極開發自身潛能,建構性地確認職業發展目標,選擇職業發展內容、途徑和策略,通過自我監控、評價和反思等方式,自覺主動地調節和引導自己的教育教學方面的動機、認知和行為方式,從而獲得發展。
持學校組織發展取向的專家、學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制度、環境、文化和教師自主參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沒有教師的自主參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就不可能實現;沒有來自環境的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只能是水中月霧中花。持該種取向的專家、學者及教育管理者均強調學校組織層面的因素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深刻而持久,即學校中的教師管理必須從環境的創設、環境與教師的交互、鼓勵教師自主發展方面下功夫,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透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發現:對有意識地促進和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還比較薄弱,特別是對教師自身在專業發展中的作用有所忽視,對教師管理中如何促進教師對自己專業發展負責方面也較少涉及。
2國內教師管理研究綜述
我國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主要借鑒了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論,其理論和研究主要是以經驗總結為主。在教師管理研究領域,目前國內學者和教師管理者傾向于探討理性管理在教師管理中的應用、人本管理在教師管理中的應用及理性管理與人文管理在教師管理中的'融通等方面。
2.1理性管理在教師管理中的應用
不少學者針對我國教育發展及社會所處的階段,提出我國教師管理有一個從經驗、人治管理到理性和法制管理的轉換過程。因此,科學和理性精神是現階段我國教師管理的取向。因此,這部分學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將古典管理理論及其效率為本模式以及教育管理科學理論、理性管理模式運用于教師管理,以使教師管理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2.2人本管理在教師管理中的應用
由于“理性管理一般以‘分’為本--見分不見人,重分不重人;以‘章’為本--見章不見人,重章不重人;以‘權’為本--權力至上,以權為政,重權不重人。”[1],國內不少學者和教育管理專家對理性管理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以人本主義管理理論來進行教師管理。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教師是一切要素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資源,是決定管理成效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教育管理中,只有強調以“教師”為本的管理,即確定和尊重教師在管理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教師的個性特點,讓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為滿足教師的成長和發展而設計和組織,才能使教師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投入工作,全面、自由地獲得發展。
2.3理性管理與人文管理在教師管理中的融通
理性管理與人本管理這兩種教師管理范式因其對“教師”定位的不同導致兩者在較長時間內被視為不可協調的矛盾。兩者是否真的無法融通?教師管理能否既重視教師個人的價值、自由,又保證管理的功效?國內學者及學校管理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在這方面研究中取得較大成果的是袁小平先生,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著作《從對峙到融通--教師管理范式的現代轉向》中。袁小平先生認為學校作為一個組織系統離不開管理,必須以理性管理為基礎,學校工作才能走上規范化的軌道;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要融入人文管理,以關懷教師的成長為終極指向,學校管理才不會為管理而管理。在教師管理中,理性管理是基石、基礎,人文管理是升華、是指向。[2]
2.4發展性教師管理
在新課改背景下,理性管理與人文管理的融通勢在必行,這是因為教師管理與新課改理念存在嚴重的沖突,具體表現在:分數管理的盛行與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管理目標之間的沖突、對教師評價主體單一性與評價主體多元化之間的沖突、以章為本、管重于理的現狀和“以人為本”、“以校為本”的理念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的存在勢必阻礙新課改的實施。解決上述沖突的根本途徑就是要改革教師管理的模式。
在新課改背景下,實施發展性教師管理成為學校管理的新模式。發展性教師管理是指用發展的眼光關注教師,采用服務性管理策略來有效地促進教師的主動發展。其特征是“為了教師”、“服務教師”、“發展教師”。由于發展性教師管理能樹立發展性教師觀,因而能為教師創建學習型專業共同體,為教師的發展實施服務性領導,對教師實施有助于教師發展的評價,從而激發教師自身發展的潛能,使教師最終走上專業發展的道路。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為視角,以理性管理與人本管理的融通及發展性教師管理理論為基礎,具體探討制約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管理因素,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策略。
本章小結
本章首先分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現狀,認為已有的比較深入的研究有:教師專業發展及其相關概念的辨析、教師專業素質及專業精神、教師專業制度、教師角色的定位與變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教師專業發展的范式、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策略、教師專業發展與新課程實施效果的研究等。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分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師專業發展變化過程及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方式兩個方面。相對而言,前者的研究較為成熟,后者的研究較為薄弱,特別是對教師自身在專業發展中的作用有所忽視,對教師管理中如何促進教師對自己專業發展負責方面也較少涉及。接著分析了國內外教師管理的研究現狀,揭示了古典管理理論以其制度的法制化、組織的科學設計和管理方法的標準化等優勢,克服了傳統教育管理中的人治方式、任意性、經驗性和低效率的問題,對教育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當然,古典管理理論也并非無懈可擊,其忽略人、忽視組織的多樣性和開放性還是受到了眾多的批判。人本主義管理理論是針對古典管理理論對組織中人的忽視而提出的。人本主義管理理論重視組織中個體成員的合理需要的滿足,認為人是一切要素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資源,是決定管理成效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教育管理中,只有強調以“教師”為本的管理,即確定和尊重教師在管理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教師的個性特點,讓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為滿足教師的成長和發展而設計和組織,才能使教師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投入工作,全面、自由地獲得發展。理性管理與人本主義管理這兩種教師管理范式因其對“教師”定位的不同而導致兩者在較長時間內被視為不可協調的矛盾,兩者其實是可以融通的。另外,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教師管理與新課改理念存在嚴重的沖突,學校迫切需要實施發展性的教師管理。通過以上對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管理研究的概述,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標--以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為視角,以理性管理與人本管理的融通、發展性教師管理理論為基礎,具體探討制約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管理因素,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策略。
論文文獻綜述 篇8
文獻綜述是在對某一特定學科或專題的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撰寫出的關于學科或某專題的文獻報告,它對相關文獻群進行分析研究,概括出該學科或專題的研究現狀、動態及未來發展趨勢。
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學術報告或論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一、選題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于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那么困難。
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寫文獻綜述,所選題目宜小些,這樣查閱文獻的數量相對較小,撰寫時易于歸納整理,否則,題目選得過大,查閱文獻花費的時間太多,而且歸納整理困難,最后寫出的綜述大題小作或是文不對題。
二、搜集相關文獻
選定題目后,下一步就是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主題有關的文獻,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
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
三、歸納、整理、分析
搜集好與主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后,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分析和整理。然后確定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獻。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
四、按規定格式形成論文
在完成上述三個步驟后,緊接著就是按照文獻綜述的格式寫作,形成最后的文獻綜述論文。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而文獻綜述是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作。
注意事項
一、搜集文獻應盡量全面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文獻綜述的前提,否則可能以偏蓋全,甚至是誤導讀者。
二、所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搜集到的文獻可能觀點相同或在可靠性或科學性上有差異,作者在引用時應該注意到所選用的文獻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
三、忠實于原始文獻作者所引用的文獻應該貫徹忠實于原始文獻的原則,不應該添加個人的觀點和評論,不能篡改原始文獻的內容。
四、標注參考文獻文獻綜述的末尾必須著錄所引用的參考文獻,所著錄的參考文獻應該是能夠反映文獻綜述主題的,而且應該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
論文文獻綜述 篇9
[1]何濱.電子化助力政府采購創新發展[J].采購.20xx(11)
[2]許敏.協議供貨采購的價格控制[J].采購.20xx(08)
[3]丁大晴.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xx(03)
[4]鄧曉軍.完善采購制度對策分析[D].黑龍江大學20xx
[5]張素琴.完善溫州市政府采購制度研究[D].同濟大學20xx
[6]梁春賢.關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政府采購制度的探討[D].河北大學20xx
[7]黃保亮.入世后我國政府采購立法構想[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xx(06)
[8]湛中樂,楊君佐.政府采購基本法律問題研究(上)[J].法制與社會發展.20xx(03)
[9]劉清恩,趙樹寬.政府采購的尋租經濟學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xx(01)
[10]王岳江,賀正強.政府采購中的'委托代理問題與監督機制研究[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xx(06)
[11]張曉紅.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的經濟審視與政策選擇[J].采購.20xx(12)
[12]袁占林.構建我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探討[J].山西財稅.20xx(01)
[13]劉源,孫博,管澤鋒.國內外關于政府采購基本理論研究的文獻述評[J].采購.20xx(02)
[14]王琦.供應商的質疑權及相關問題探討[J].采購.20xx(05)
[15]孟大文.非對稱信息下防范合謀的政府采購機制設計[J].財經問題研究.20xx(11)
[16]章輝.政府采購領域治理商業賄賂的博弈分析[J].財政研究.20xx(11)
[17]趙福軍.政府采購過程中的行為分析[J].財貿經濟.20xx(09)
[18]張素倫.走向“陽光下的交易”--論我國政府采購法的完善[J].商場現代化.20xx(26)
[19]郭平,王岳江,賀正強.政府采購中委托代理問題及其模型檢驗[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01)
論文文獻綜述 篇10
[1][美]莎克蒂高文.創造性思維的全新路徑[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xx:16.
[2]馮雙白,于平. 吳曉邦舞蹈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307.
[3]陳康榮.幼兒舞蹈訓練幼兒舞蹈創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
論文文獻綜述 篇11
美國的《財富》雜志每年都會發表“企業社會責任評估”報告,我國也越來 越重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工作。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 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強調央企應做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近年來像白酒塑化 劑、食品行業工業明膠等頻頻出現的企業產品質量、環境污染等問題,使得企業 社會責任引起了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學術界也有學者十分注重企業社會責任研 究,認為其是除市場和政府以外調解經濟的“第三只手”。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國外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已經相對成熟,應用 研究也迅速發展,所發表的相關文獻數量以及觀點眾多,在此本書僅介紹企業社 會責任理論研究過程中最具標志性的研究成果。
(一)國外學者主要觀點。
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這個概念從學術角 度最早由美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Olive Sheldon,1924)在《管理的哲學》中提出,企業社會責任要與公司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并包 括道德因素。多德(E。Merrick Dodd, 1932)提出公司作為一個經濟組織,法律 之所以允許和鼓勵經濟活動不是因為它是其所有者利潤的來源,而是在于它能服 務社會。企業不僅受到商業管制法律的影響,還會受到公眾態度以及企業自身對 企業社會責任態度的影響。曼尼(Henry G。Manne, 1962)認為企業既沒有權利 也沒有能力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和政府之間的職權應該明晰。密爾頓?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70)認為如果公司管理者履行社會責任,就必定意味著其做 法違背雇主的利益,是為了普遍的社會利益揮霍他人的金錢,并強調企業唯一的 社會責任在于提高利潤。彼得?德魯克(Peter F。 Dmcker, 1984)提出企業要想 能應對社會挑戰,就需要認識到要賺錢就要行善,只有當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能 夠產生利潤時,這些社會需要才能得到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只有把社會責任轉 化為商機,才可能真正履行社會責任。但是,國外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和 內涵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釋,但至今無統一認識。從外延上,按照企業社會責 任與企業責任的關系。一部分學者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責任從屬概念(或稱 同級觀),通過對企業的各種責任比較來把握企業社會責任,以布穆爾(James。 J。 Brummer, 1991)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企業責任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 責任和社會責任,其中社會責任是基于社會期望或利益所形成的,是企業行為的 最低社會標準;以加里加、邁樂(Garriga, Mele, 20xx)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即 企業社會責任應該是企業超過了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限度而擔負的道德上的責任 和義務;斯蒂芬?羅賓斯與瑪I3B ?庫爾特(Stephen Robbins, Mary Coulter, 20xx) 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自律責任,是企業內在的、自愿的、主動的 責任選擇,是指企業在沒有外部壓力和政府管制的條件下愿意從事正確的或是合 乎道德的、有利于改善社會福利的事情。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涵蓋各 種企業責任(或稱層級觀)。其代表性的觀點是卡羅爾(Archie B。 Carroll,1979) 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觀點,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對企業 提出的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狀。底層為企業的經濟責 任,其次為企業的法律責任,最后為企業的道镩責任,包括道德標準、規范,反 映了股東、員工、消費者和社區關心公平公正的期望,以及對利益相關者道德權 利的尊重和保護等;頂層為企業的慈善責任,即企業自愿地促進人類福利的發 展,體現了社會對企業的最高要求或愿望。蘭托斯(Lantos, 20xx)提出,企 業社會責任由道德性、慈善性和戰略性責任組成。賈邁利(Jamali,20xx)在 卡羅爾和蘭托斯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3 + 2”模型,將企業社會 責任分為經濟、法律、道德三種強制性的社會責任和策略、慈善兩種自愿性的社 會責任。
(二)國內學者主要觀點。
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晚,并且大多是基于國外已有研究發展而 來,在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內涵和基本內容方面代表觀點有:盧代富(20xx)認 為,在公司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擔的倫理上的道德責任, 包括了將公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收益回饋給社會而進行的各種慈善捐贈活動、公 司所舉辦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公司為社會利益而約束其追求利潤目標等。 陳留彬(20xx)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在對股東負 責,獲取利益的過程中要主動承擔其對員工權益、環境、社會公益、環境等的責 任。李偉陽、肖紅軍(20xx)提出成功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所需滿足的四條標 準,并據此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和解析,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 指企業為實現自身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遵循法律法規、社會規范和商業道德, 有效管理企業運營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 合價值最大化的行為。黎友煥(20xx)從動態角度,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在社會 發展的特定時期,企業對其利益相關者所應該承擔的關于經濟、法規、倫理、自 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關方面的責任。郭洪濤(20xx)在綜合考慮中國國情以及已 有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在自身利益最優化的過程中 為改善社會福利,如提高商品質量、增加勞動者收入、改善環境、合理分配收人 等所采取的主觀行動意向。周祖城(20xx)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為了維 護和增進利益相關者的正當權益、造福于社會而應當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整體承 擔的包括底線責任和超越底線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張梅潔(20xx)認為,企業 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對股東和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這種責任高于法律的要求并且是企業自愿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承擔這種責任有 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能夠使企業獲得長遠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理論。
近年來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顯得更為具體和豐富,眾多研究者立足于 各自的學科目的,從不同角度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原因、理論價值、存 在方式和實施問題等進行分析論證,形成了多種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社會責任 理論。
(一)利益相關者。
弗里曼(Freeman,1984)提出了經理們對利益相關者擔負受托關系,他將 利益相關者理解為那些在企業中擁有利益或對企業有要求權的團體。而伍德 (Wood, 1991)是第一個正式從理論研究上將利益相關者理論納入廣義企業社會 責任里的學者,并提出相關利益者不僅根據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們對公司社 會責任原則的理解與可接受度以及與企業社會表現的關系來對企業社會表現做出 不同的評價。克拉克森(Clarkson, 1995)建立了一個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 的分析框架,他認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詹姆斯(James,20xx)指出了企業對各個利益相關者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企業應該對顧客、股 東、員工、社區、供應商以及競爭者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我國學者郭文美和黎 友煥(20xx)認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除了盈利外,利益相關者的相關利益 也同樣重要,例如,為消費者提供產品質量保障,關注環境和公益事業等。張兆 國等(20xx)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解釋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問題,并試 圖建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理論框架,以及從實踐中促使企業增強社會責任 意識,加強社會責任管理,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在于:企業應當對利益相關者承擔 責任。利益相關者不僅包括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個人和群體,也包括能 夠被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主張企業對顧客、員工、股東 和社區等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應承擔責任。較之于其他理論,該理論把企業社會責 任與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企業社會責任落實到企業與其利益相 關者的關系中,落實到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中。因此,利益相關者理論是學者們 引用最多,發展最為成熟的理論。
(二)社會契約。
社會契約理論也被用來論證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的合理性,唐納森和鄧菲 (Thomas Donaldson, Dunfee, 1994)援引此理論分析企業社會責任,提出了在企 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一系列的“綜合性社會契約”,企業自成立時起就與社 會之間形成了契約,規范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這個契約包含一個社會固有的假定 和期望,如果企業忽視其社會責任,就會影響到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并試圖用 這一理論框架將企業倫理研究的實證方法和規范方法協調統一。喬治?斯蒂納和 約翰?斯蒂納(George A。 Steiner, John F。 Steiner, 1997)認為,雖然社會契約是 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卻暗含著企業應該要符合大多數公眾的共同期望的一個 潛在含義,社會契約主要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擴展概念,因為它不加任何限制 而增強了企業對社會的一些義務。我國學者對綜合契約理論也做了不少研究,林 軍(20xx)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出現與發展是企業與社會之間不斷變化的社會 契約關系。社會契約理論從合約的角度出發,闡明了企業社會行為要符合社會道 德要求。黎友煥(20xx)則對企業社會契約和社會契約兩個概念做了區分,企業 社會契約主要是指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契約,是社會約束企業和企業利益相關者行 為模式的一種假設和規則,企業必須要在其與社會的契約中,通過遵守一定的規 則才能進行社會實踐。而社會契約則要求企業要努力去改善經濟和社會,并且要 求這種行為要符合社會公眾的期望值。
(三)企業公民。
企業公民的概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被提出,到20世紀90年代得到廣 泛的傳播,而企業公民理論是由米爾維斯(Mirvis)等于20xx年正式提出的。該 理論從人性假設出發,把企業看成是社會的一部分,認為企業同個體公民一樣, 是“經濟人”、“社會人”、“道德人”,在擁有社會公民權益的同時,必須承擔對 社會的責任,符合了 “責任鐵律”。并且企業公民理論本身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 論、社會契約理論等理論之上的,能夠很好地解釋和說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內 容和主要對象,因此現階段受到許多國內外學者的推崇。
范·盧杰克(VanLujk,20xx)認為,之所以產生企業公民的概念,是企業 重新認識了其在社會中的準確位置,那就是基本等同于社會中的公民,并與公民 共同構成了整個社會。韋多克(Vedok,20xx)指出企業公民是企業社會責任和 相關剎益者理論的結合。羅格斯登和伍德(Logsdon,Wood, 20xx)從企業戰略 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個“企業公民混合經營模式”。阿黛爾(Adele,20xx)站在 經濟全球化的角度,認為全球企業公民是看待跨越國家和文化界限的企業社會責 任的一種方式。企業公民理論一經產生,很快便傳人我國。吳伯凡等(20xx)認 為企業公民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企業作為營利性經濟組織也是社會的成員,因此, 企業應當樹立公民意識,在享有各種權利的同時主動承擔對應的社會責任。李彥 龍(20xx)認為,利益相關者理論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而企業公民理 論是基于企業的人性假設,不僅具有穩定性,而且體現了 “經濟人”、“道德人”、 “社會人”的層次特性,更加適合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
(四)戰略性社會責任。
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概念最早由伯克和洛格斯登(Burke, Logsdon, 1996) 提出,隨后波特等學者(Porter, 20xx)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更為廣闊的 企業戰略與社會關系的視角出發,提出企業和社會必須從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考慮對方。企業不應將經營活動與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立起來,而必須尋找到經營決 策與社會政策的交融點,并以此來選擇與其特定業務相關的社會責任,最終將社 會責任整合到自身的核心戰略框架中。國內學者眭文娟、譚勁松等(20xx)認 為。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在本質上是企業的一種戰略決策,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共同 影響并與之協同演進,并首次將戰略管理中的協同演進觀引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中,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戰略與組織績效相互作用的協同演進模型。
戰略性社會責任理論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將社會責任提升至企業戰略層面研 究,認為企業和社會相互依存,但沒有一個企業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解決所有的 社會問題。因此,只有通過戰略性地承擔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企業才能在 對社會施以最大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收獲豐厚的商業利潤。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證研究。
國內外學者除了進行規范性研究外,也從實證研究領域對企業社會責任與企 業財務績效的關聯性進行了深人的研究。麥克奎爾等(Jean B。 McGuire, Alison Sundgren, Thomas Schneeweis, 1988)概括了巳有社會責任和企業財務績效之間 關系的種種觀點,提出了自己對兩者之間相關性的研究方法,并通過相關性和回 歸分析說明了企業歷史績效、企業風險程度和企業社會責任高度相關。奧佩勒、 卡羅爾和哈特菲爾德(Kenneth E。 Aupperle, Archie B。 Carroll, John D。 Hatfield, 1985)通過構建新模型,進行因子分析、陡坡檢驗的方法得出結論:企業社會責 任傾向和財務績效間沒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性;具有前瞻性的、對社會議題關注 和董事會中設有社會責任委員會的公司,與其他公司相比營利性沒有統計上的差 異。邁克爾?霍姆維斯特(Mikael Holmqvist, 20xx)提出企業通過改善員工的工 作環境此項社會責任活動,不僅可以減輕員工的發病率,促進員工的身心健康, 還可以通過與員工關系的改善達到控制員工團體的目的,進而促進企業生產率的 提局。
國內學者近幾年來也越來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財務績效的關聯性問 題,周焯華、江卉(20xx)從企業社會責任給公司帶來的商業收益這個視角來測 量企業社會責任,采用了一個多步驟循環分析方法來評估企業的CSR活動產生 的效果。李新娥等(20xx)引入時間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 長期績效的關系,并借鑒國內外分析方法,設計了一套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指 標,以美國企業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長期 績效之間正相關。魏想明等(20xx)選取國內電器行業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以企業績效為因變量,社會責任為自變量,建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發 現企業績效的變動方向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變動方向一致,公司績效與企業社會責 任呈正相關關系。
四、結論與展望。
從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梳理中可以發現,不同理論之間也存在著內在邏輯 聯系,企業實施社會責任戰略,將對企業未來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第一,企 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要有責任心,要將履行社會責任看作一種“信仰”,不能將 之“功利化”。第二,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要特別注意社會輿論,但又不能 太在意社會輿論。第三,企業要學會與黨和政府“分享”社會責任、利益,實 現和諧共處。企業還應認識到權益的主體是政府,企業只是在輔助政府做這方 面的工作。
國外理論研究已經進入了成熟期階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領域, 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內涵、基本內容、基本理論進行研究,極大程度上豐富了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但另一方面造成了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內涵的不統一和企業社 會責任理論研究范式的割裂和混亂,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理論的發展,因此,學術 界需要整合多學科視角和方法,構建一個系統的、一體化的核心范式或理論框 架。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還落后于國外,現有的研究成果還比較薄弱,除 了和國外的研究一樣缺乏系統性外,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我國的研究很多都 是借鑒或直接引用國外專家、學者的觀點和研究成果,缺乏對理論的更深層次理 解和創新。而實際j;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市場經濟、社會經濟制度 很大程度上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并且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規范性的概念,西方 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內涵及理論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的哲學和倫理觀,存在價值 判斷,而我國的哲學、民族文化自古有別于西方。因此,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 研究必須在自己的哲學基礎、經濟基礎和制度上,應該在本土化的基礎上進行 創新。
論文文獻綜述 篇12
在寫文獻綜述的時候,要系統的查閱和自己畢業設計選題,直接相關的國內外文獻,搜集文獻盡量的全,盡量選擇自己學術期刊或者是學術會議,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文獻綜述的題目不宜過大,范圍不宜過寬,在引用文獻的時候,要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在文獻綜述的時候,要說明畢業設計選題方向的發展,歷史,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趨勢等等。文獻綜述在邏輯上要合理,要做到由遠及近,先用引用關系較遠的文獻,最后才是關聯最密切的文獻。要圍繞主題對文獻的各種觀點作比較分析,不要教科書式的向有關的理論和學派觀點簡要地進行匯總陳述一遍。
評述,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對原作者論點的誤解。文獻綜述要條理清晰,文字通順簡練,采用的文獻中的`觀點和內容要注明來源,模型,圖標,數據要注明出處。文獻綜述中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鼓勵學生多發現問題,多提出問題,并且指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畢業論文的文獻綜述主要是為自己進行設計的,提供文獻方面的幫助和指導。所以只要自己所做題目的相關文獻找準找全,然后對這些文獻中的觀點,方法,原理,材料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文字就可以了。
一篇好的文獻綜述要有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并且能夠準確地反映出主體內容。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地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者是爭論焦點。使讀者對于全文技術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游戲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內容,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按照您的順序來進行綜述,也可以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以按照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哪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以及比較分析。
論文文獻綜述 篇13
[1]姜濤.舞蹈文化及舞蹈創作之我見[J].改革與開放,20xx(10).
[2]莫賢超.從生活到舞蹈創作―――淺談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J].科教文匯,20xx(35).
[3]王小萍.對幾個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創作的探索[J].青年文學家,20xx(4).
論文文獻綜述 篇14
【摘要】冷鏈物流是物流領域中發展非常迅猛的一個分支,其包括原料生產、加工、運輸、配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的全過程。在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可能因為操作不當而出現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問題,這其中尤以食品和藥品的冷鏈物流最受人們關注。雖然近年我國的冷鏈物流發展迅速,但是就整體而言還與國外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本文總結了國內外關于冷鏈物流研究方面的文章中相關觀點和做法,并對我國的冷鏈物流發展發表了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關鍵詞】冷鏈物流;國外;國內;食品冷鏈
1冷鏈和冷鏈物流
冷鏈(coldchain)是指為保持新鮮食品及冷凍食品等的品質,使其在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配有專門設備的物流網絡[1]。冷鏈所適用的范圍包括,初級農產品,加工食品,特殊商品如藥品。冷鏈包括低溫加工、低溫運輸與配送、低溫儲存、低溫銷售四個方面。食品在產地收集后,經預冷、加工、儲存、包裝后,運到銷售終端最后賣給終端消費者[2]。典型的冷鏈供應鏈流程如
冷鏈物流(也叫低溫物流)(Lowtemperaturelogistics)是一種特殊物流形式,其主要對象是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產品),所以國內外都普遍稱其為易腐食品冷藏鏈(perishablefoodcoldchain)。冷鏈物流是以冷凍工藝學為基礎,以人工制冷技術為手段,以生產流通為銜接,以達到保持食品質量完好與安全為目的的一個系統工程[1]。冷鏈物流要求綜合考慮生產、運輸、銷售、經濟和技術性等各要素,協調相互間的關系,以確保易腐、生鮮食品在加工、運輸和銷售過程中保值增值,實現全過程的冷鏈處理。因此由時間(Time)、溫度(Temperature)和耐藏性(Tolerance)組成的“3t”是冷鏈物流的核心內容[3]。
2國內外的冷鏈物流發展現況比較
2.1冷鏈物流的執行標準
為了確保那些需要經過“冷鏈”來運輸的特殊物品,諸如食品和藥品,加拿大政府制定了嚴格的標準。禽類加工環境溫度低于10℃,冷藏與運輸溫度不得高于4℃。另一方面,實施嚴格專業的認證制度,實行市場準入。加拿大全國目前共有經認證的有機農場2500個,有機食品加工企業150家,有機產品認證機構46個。再如對肉食品生產企業要利用HACCP(食品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管理體系認證)來監督和控制生產操作過程,不但要求檢查農藥殘留量,還要檢查生產廠家的衛生條件,對工作溫度、肉制品配方以及容器和包裝等做了嚴格的規定。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推進有機食品、HACCP及ISO等專業認證制度、原產地保護和地理標識管理等,是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3]。而在國內,類似法規政策則相對少得多,同時在同類法律法規下,政策也相對過于寬松,例如對禽類物品的加工溫度控制就沒有那么嚴格,大部分流入市場的禽類制品都是在常溫下生產加工的。國內近年來在食品方面有量的突破但是沒有質的飛躍,從而導致大量的質次價廉的易腐物品涌入市場。這也是中國的農產品在世界貿易中屢屢受挫的一個重要原因[4]。
2.2冷鏈技術比較
冷鏈技術的應用在冷鏈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冷鏈行業的制冷技術只相當于國外80年代的水平,冷凍冷藏質量監控、環境溫度和潔凈度控制、衛生管理和包裝技術仍與國際標準有較大的差距[5].而同時期的國外冷鏈技術的發展相當成熟,在冷藏品運輸過程中大多采用了自動溫度檢測設備以及自動溫控設備,能實時的監督冷藏箱內的溫度變化從而保證運輸的物品不會發生質變。這種差距直接導致了我國食品物流成本占到總成本的70%[6]。
2.3冷鏈物流的冷藏設備比較
我國在鐵路方面,冷藏車只占2%左右,而且絕大多數是陳舊的機械式速凍車皮,規范保溫式的保鮮冷藏運輸車廂嚴重缺乏。我國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為0.3%,在發達國家,美國為1%,英國為2.6%,德國為3%,目前,我國接近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在上面蓋上一塊帆布。冷藏運輸率約為10%~20%(冷藏運輸率是指冷藏運輸在運輸中所占的比率),而在美國、日本、歐盟,冷藏運輸率達到了80%~90%[5]。由于在運輸過程中損耗極高,物流費用占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每年的冷藏物流所造成的損失至少有750億元人民幣。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易腐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超過其總成本的50%[7]。
2.4冷鏈物流市場化程度比較
我國的'冷鏈物流市場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中國易腐食品除了外貿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國內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業務都是由生產商和經銷商完成的,食品冷鏈的第三方物流發展十分滯后,而且第三方物流服務不能到位,缺乏一批有影響力、全國性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目前絕大多數的冷藏物流供應商只能提供冷藏運輸服務,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冷藏物流服務,和普通的第三方物流相比較,冷藏物流除了要考慮服務價格和對分銷渠道控制因素以外,生產商更多是要考慮控制產品的質量和服務的質量[5]。例如我國知名的雙匯、三全等食品巨頭,大多靠自己的冷鏈物流來完成服務。雙匯集團的自營物流公司有200多輛冷藏食品車輛,這些車輛的日常維護保養費用十分巨大,而且有一定程度的運力浪費,但大多數第三方物流企業很難達到雙匯肉類食品物流配送對時間、儲存條件等的要求,雙匯不得不自營物流。特別是在奶業界當中,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的發展更緩慢,目前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乳品企業為數不多,蒙牛、三元、廣東四明燕塘乳業等已在運用和拓展這方面的業務[8]。國外冷鏈物流市場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如美國幾乎所有的易腐物品行業都將冷鏈物流這一行業外包給一些有實力的冷鏈物流公司,這樣使得市場更加專業化,同時也節省了冷鏈物品流通的成本,有利于促進易腐物品的流通保值與安全[4]。
2.5流通形式的不同
國外食品一般是從生產企業進入流通企業,或稱為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業,然后再到消費者的手中,但我國走的是交易市場的路子。20xx年,我國的銷售總額大約是4萬億元人民幣,而其中通過交易市場的發生額就已經將近4萬億元人民幣,扣除在統計過程中計算重疊的部分不難看出,我們的銷售絕大部分都是通過交易市場來進行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如果都要依靠冷鏈來運作的話,就需要很多的冷藏冷凍設施。如果交易市場不具備這些設施,就相當于將冷鏈的“鏈條”攔腰切斷。這個道理就像是漁夫將海里的魚打撈上來后,為了保鮮就立即冷藏,但他發現在后續的運輸過程中卻無法繼續冷藏,使其冷藏的投入化為烏有[9]。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物流標準術語[J].中國儲運,20xx(3).
[2]高旭琳,等.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冷鏈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xx(4).
[3]王強,等.國外冷鏈物流發展的主要做法與經驗[J].物流技術與應用,20xx(2).[4]匡勇,等.國內外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比較研究[J].科技和產業,20xx(3)[5]秦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冷鏈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xx(11)
[6]何靜,等.我國食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xx(13).[7]李志軍.從食品安全看冷鏈技術的應用[N].現代物流報,20xx-07-17.
[8]郭法霞.淺論我國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J],河北交通科技,20xx(12)[9]鄔躍.讓冷鏈物流“熱”起來[J],中國流通與采購,20xx(7)
【論文文獻綜述】相關文章:
論文文獻綜述11-18
論文文獻綜述怎么寫03-12
文獻綜述03-13
體育專業論文文獻綜述范文01-26
文獻綜述論文寫作過程07-07
文獻綜述范文03-12
有關文獻綜述06-11
范例——文獻綜述03-11
文獻綜述例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