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形勢與政策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1
很多大學生就業時特別強調要專業對口,認為大學花費了幾年時間所學的雜混業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離開了自己所學的專業而選擇其他行業,那就白白浪費了大學的時間,專業情節依然影響著求職的。心理,實際上大多數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標準是:注重應聘者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至于專業是否完全對口,并不過分計較,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知識與現實需要難以吻合,求職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則難以找到合適的職業,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畢業生,應看重行業的發展前景,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勇于進入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職業。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體制轉軌時期,隨著結構的調整,必然也會使某些行業迅速發展,如第三產業的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社會服務等,就業人數將會明顯增加。由于我們的教育結構不能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然會使某些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大學生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會比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與適應。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2
一.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與中國對日政策的發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刻,在這一時期作出了改革開放和把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與進行現代化改革開放相適應,中國對外政策包括對日本的政策進行了調整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對外政策的調整有利于中日關系的發展,日本是經濟大國,資源小國,對海外資源的依賴性和依賴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大,加上國際局勢動蕩,對日本影響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應,就近取材來滿足其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
本在國際上的影響仍十分有限,它既無法同美,俄那種政治影響力遍及全球的超級大國相比,也無法與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圖在最有前途的亞太地區擴大政治影響,亞太地區既是日本的主要資源供應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場。日本企圖從政治上“擔負起穩定亞太地區的使命”。從這一指導思想出發,日本加強了亞太外交,積極在這一地區發揮作用施加影響。在國際重大問題上,積極參與,尤其在經濟上大大增加對亞太“熱點”地區的投資。加強經濟合作。
二.中日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雙邊關系的發展
中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為中日兩國友好關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間的互訪增多,中日經濟貿易迅速增長,經濟合作的加強。文化的交流等都促進了中日關系的良好發展。
三、新的歷史條件下潛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傾向
中日兩國友好合作關系有了顯著發展,總體來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發展是順利的,都給雙方帶來了好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摩擦,這些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和政治兩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對待過去的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如何處理與臺灣的關系這是中日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
經濟上,大多是業務問題:一是兩國由于體制的不同,在契約的觀念,市場開放程度,交涉權限等方面產生的差異,二是隨著殲擊機往來的擴大,引起的貿易不平衡。三是在技術合作方面,日本企業嚴密控制先進技術的出口和轉讓,采取賣產品不賣設備,賣設備不賣技術的做法,這不能滿足中國在技術引進方面的要求。
1.史教科書事件
日本為了替軍國主義者發動的戰爭開脫罪責,近些年來,頻頻發生篡改歷史教科書事件,引起了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的強烈反對。
篡改侵華史,美化軍國主義不僅違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精神和原則。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華戰爭向中國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關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國人民和亞洲人民的憤慨。中國人民用確鑿的事實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書問題的實質是日本能否正確對待過去那段歷史,這是中日關系中重大原則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有關方面在這次教科書上始終未能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2.“滿洲建國之碑“事件
3.關于日臺關系的問題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3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門課程突出將理論教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特點,著重培養大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灌輸式”、“說教式”的傳統教學方法顯然已不能滿足這門課程的教學要求。本文將針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參考成人學習理論,對創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設計與實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成人學習理論;教學研究
“形勢與政策”課是國家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門十分注重理論教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課程,對于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全面準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納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
2004年和200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先后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課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建設得到了重視,在課程規范化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尤為受到關注,但對于課程教學方面的討論稍顯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根據一些研究者開展的關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大學生對教學效果表示滿意,目前課程教學依然以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為主,教學效果甚微。[2]
2015年7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教社科[2015]2號),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注重師生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注重發揮實踐環節的育人功能,創新推動學生實踐教學;堅持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創新發揮第二課堂的教育作用”等內容。因此,“形勢與政策”課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和組織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主動性,提高其學習效率及對理論的運用能力是符合當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建設要求的重要議題。
一、成人學習理論
成人學習是一種改變由經驗形成知識和行為的學習過程,是認知結構組織與再組織。成人比兒童具有更多的經驗,對理解新鮮事物并掌握其認知結構具有更強的能力。成人學習有四個法則。
第一,效果法則:成人在愉快的環境和氛圍中學習,效果最佳;
第二,聯想法則:成人更愿意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強化對認知對象的掌握;
第三,有備法則: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時候才會選擇學習,強調學習的目的`性;
第四,練習法則:成人需要通過大量實踐練習來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成人在學習過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導性學習,更愿望交流、反饋,主動性和參與性突出。當成人的興趣和經驗得到滿足時,其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出來。大學生已屬于成人的范疇,成人學習理論可以適用于“形勢與政策”教學實踐中,根據成人學習的法則和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有利于激發其學習動機,提高教學實效性。
此外,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模型也能給予“形式與政策”課教學設計很好的啟發。按照運用不同學習方法的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所學內容的比例(詳見圖1),直觀地展示了不同學習方法的學習效率。他指出,學習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包括“聽講”“閱讀”“視聽”“演示”,而學習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包括“參與討論”“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向別人講授”或“立即在實際中使用”。由此可見,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教師的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的
“教社政[2004]13號”文件明確了“形式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就是要著重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進行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勢、任務和發展成就教育;進行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進行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教育;進行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教育。[3]
緊接著,“教社政[2005]5號”文件明確了“形式與政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4門必修課承擔著基本理論的教學任務,而“形勢與政策”課則承擔著將理論與現實對接的重要任務,著重培養大學生應用基本理論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學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通過最新國內外熱點難點焦點事件的解析,幫助大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將知識內化成為思想,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實現健康、全面的發展。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不僅在傳授知識,更在傳授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學會用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方法觀察形勢,用因果聯系挖掘事物的本質,了解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把握形勢發展與政策制定的必然趨勢,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政治覺悟,做到真與善的統一。[2]
因此,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更加需要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更加需要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強化其對方法的應用體驗,幫助其實現知識的內化,并獲得審視判斷形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說教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是很難有效達成本門課程教學目的的,而成人學習理論的觀點與實現“形式與政策”課教學目的的要求較為吻合,增強課程的參與性、實踐性、互動性,改變學生原來由經驗形成的知識結構和行為,全面提升“形式與政策”課教學的實效性。
三、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組織
在成人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明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任務和目的,可以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兩方面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增強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一)教學內容的組織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多而廣,時效性強,課程時間跨度大,但每個學期安排的課時卻很有限。因此,精選教學內容是上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核心環節。根據成人學習法則中的聯想法則和有備法則,大學生學習更愿意接受與他們現實生活貼近,特別是與他們成長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因此,“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要以問題為導向,更多地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與大學生切身相關的問題引導到當前社會、國家發展形勢,從分析形勢具體到解讀政策,最后教育落腳點仍然要落回到大學生摸得著、夠得到的實際生活中。授課教師要善于選取現實中的案例,尤其是大學生身邊人身邊事,以小見大,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同。政策解讀不接地氣,不但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會遭到大學生的抵觸。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從選定主題開始,即確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主要內容,然后以此作為內容主線,篩選各類翔實的支撐論證素材。根據成人學習的特點和學習金字塔中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效率排序,“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的組合,尤其是要開展師生互動教學,因此,教學素材的數量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如圖表、視頻、翔實的數據和完整的案例,這樣才能滿足不同教學方法對素材使用的要求。此外,“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時政性,教學素材必須來源于正規的官方媒體和渠道,是國家和社會對外正式公布的數據和事件,能夠正確代表國家和社會主流的觀點,切不可隨意在網絡中搜索、下載未經證實的素材內容。
(二)教學活動的組織
教學活動組織實質上是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主動作用教學內容的過程及其方式。時間和空間都極為有限的傳統課堂教學活動已不能滿足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求。學習金字塔中更為高效的團隊學習、參與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方式需要不斷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
因此,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活動應充分利用高校的現有資源,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輔以網絡課堂、實踐課堂,形成立體化的教學模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利用互聯網延伸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微話題討論、優秀視頻和讀物推薦、學習成果分享、教學答疑等活動,進一步豐富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
形勢與政策教育還要與校園文化活動、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在廣泛接觸社會的實踐中增強對國家、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課堂教學應著重發揮主導教學的作用,以教學主題引導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形成層次豐富,內容聯系緊密的教育活動鏈。同時,還要注意及時收集學生在參與各個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典型案例和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充分的分析與評述,倡導、鼓勵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價值取向,及時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錯誤的觀點,進一步鞏固和升華教學成果。建立立體化教學模式符合“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目標的要求,也符合具備成人學習特點的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提高本門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包泉.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與教學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116-117.
[2]蘇琪.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14:14-15.
[3]周樹輝.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開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127-129.
[4]林鉆輝.成人學習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創業課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5):128-130.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4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通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并對其調查,了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采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并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于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后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數據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后,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并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說,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后,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里?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后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脫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后,一般來說,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愿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復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于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扎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占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里,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致,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復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于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于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采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了解目標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并不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盡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于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信息,甚至對目標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于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么,然后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5
[摘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理念,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需要。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實施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缺失、師資力量欠缺、項目宣傳力度不夠等,還需要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課程體系,打造宣傳服務平臺,探索具有校本特色、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活動。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訓練計劃;獨立學院;人才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起源于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教育界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就提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的目標,其顯著特點是注重使學生獲得新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獨創精神。英國政府也將大學生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視作優秀領域,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引導和規范,通過專利轉讓、創辦科技園、開展合作研究項目等多種形式為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服務。
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起步較晚,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越來越依賴于科技的創新和人才的培養,我國也逐漸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普及。20xx年,在中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作思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源頭,應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努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下簡稱“大創”)是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一種有益的嘗試,多個省份的高校也相應推出“省大創”“校大創”項目。筆者結合自身指導學生參加20xx年天津市“大創”項目的經歷,對項目實施中的收獲與思考作一探討。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學生的影響
1.興趣驅動,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大創”項目是在導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完成各項創新創業工作,因而學生有很高的自主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創”項目很多都以學生關注的熱點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自身優勢進行選題。但對于專業知識和創業經驗都有限的大學生來講,項目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除了教師的必要指導之外,學生都需要獨立探索和鉆研,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媒介搜集信息,然后整合有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出現的問題。隨著項目的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會不斷提升。
2.團隊合作意識增強
目前在校大學生都是“90后”,與“80后”相比他們有著更加鮮明的個性,加之獨立學院的學生家境普遍較好,因而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成員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的同學負責網絡線上宣傳、推送育兒知識,有的同學負責線下活動,如親子活動、幼兒武術教學等,還有的同學負責文案、經費使用等工作。工作中大家一起分擔遇到的困難,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從中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3.社交能力得到鍛煉
而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變成了“宅男宅女”,平時“宅”在宿舍里,放假“宅”在家里,通過網絡不用出門也可以解決吃飯、購物、休閑娛樂等問題,這無形中就缺少了與他人交流的機會,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了交際障礙。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需要合作共贏的'社會,與人溝通已不再是一種職業技能,而是一種生存方式。在開展項目尋找市場客戶時,學生體會得尤為深切。他們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洽談中,要一邊聆聽一邊分析對方的需求,還要用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盡量展現自身團隊的優勢,爭取達到共贏。經過幾次成與敗,學生們在與人交談時,少了幾分稚氣,多了幾分成熟;少了幾分沖動,多了幾分沉穩。
4.創新素養不斷提升
從項目的選題、項目申請的撰寫到項目的實施,學生們經歷了多次頭腦風暴,每一環節都不是簡簡單單百度一下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大量理論與實踐的論證。只有勤動腦、敢創新,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經過項目的錘煉,學生們已經漸漸掌握了一些方法,創新素養也不斷提升。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存在的瓶頸問題
1.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缺失
首先,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并不等同于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或創業計劃大賽,也不是鼓勵學生休學創業,而是為了培養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精神和能力,為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一種核心素質。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創新創業教育上更多的價值取向還是偏向于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困難,這就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價值缺失。其次,一些“大創”項目并非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是指導教師的研究課題,教師借此項目豐富自己的業績,這也違背了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學生對“大創”項目認識有偏差,盲目申請,但后期或因無法兼顧專業和科研,或因缺乏毅力難以堅持到底。
2.師資力量欠缺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會受專業知識、創業經驗和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的限制而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放棄,最后導致項目失敗。所以,指導教師在項目實施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實際情況來說,指導教師的指導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指導教師的科研任務過于繁重,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全程指導;指導教師大多是年輕教師或輔導員,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創業實踐經驗,因而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往往給不了建設性意見,失去指導的作用。
3.項目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許多學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學生并不了解。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指導教師找一些成績優異或能力強的學生組成一個小團隊,團隊成員共同完成項目,因而只有少部分學生受益,大部分學生只能當看客,因此難以形成大的教育氛圍。
三、對獨立學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議
1.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創新創業教育依賴于專業教育,應將其與人才培養體系有效對接,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教學內容方面,創新創業課程應形成體系,諸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就業形勢與政策”之類的系列講座應安排固定的時間、有系統的規劃,并且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與此同時,還應探索以年級為維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教育形式方面,首先要打造校園創新創業教育宣傳服務平臺,積極宣傳相關政策信息,向學生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等,達到普及創新創業理念的目的。其次要開展具有校本特色、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活動。現階段類似大學生創業的大賽雖然很多,但缺乏針對性,且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在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進程中,應從學校類型、教育發展階段以及所處區域差異出發,形成有特色、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直接影響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高校要鼓勵教師進行創業實踐,通過實踐活動獲得最直接的經驗,為日后指導學生提供鮮活的實例和經驗。還要為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教師提供相互借鑒和學習交流的平臺,不斷豐富其理念,拓寬其思路,提高其專業能力。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素養。創新創業教育就像一個新生命,她的孕育必然會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大創”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進一步推進還需要更多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1]王革,曹勝利,劉喬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峰論壇綜述[J].中國高教研究,20xx(6).
[2]李潔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索[D].長春工業大學,20xx(5).
[3]許德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xx(7).
[4]金京姬.關于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的幾點建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xx(33).
[5]劉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科學,20xx(27).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6
一、經濟學專業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定位
(一)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基本特征
依據世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發達國家的經驗,及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應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國是大勢所趨。普遍認為,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基本特征為:(1)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專業實踐能力;(2)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3)具有自覺學習能力;(4)具有掌握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遼寧工業大學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定位
1.市場需求。遼寧省“十二五”規劃提出要發展臨港經濟與發展地區經濟相結合;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建設,也將促進臨港經濟發展。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將加快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和長吉圖地區開發開放,積極構建暢通的物流體系。這些都將觸發臨港相關行業如國際物流、貨運代理、船舶代理、理貨、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等的蓬勃發展。而從而形成了對既有經濟分析理論基礎、又懂國際貿易與運輸組織的高級復合應用型運輸經濟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缺口達數十萬。遼寧工業大學坐落于錦州,錦州港是我國渤海西北部唯一全面對外開放的國際商港,同時也是遼寧省重點發展的區域性樞紐港口,是中國通向東北亞最便捷的進出海口,錦州港冬季凍而不封,全年有效營運。服務社會是高校的辦學宗旨,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因此,遼寧工業大學為錦州港發展培養應用型運輸經濟人才,從而實現高校為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發展確定專業設置的目標。
2.目標培養定位。遼寧工業大學經濟學專業是20xx年獲遼寧省教育廳批準,設立經濟學(運輸經濟方向)專業,于20xx年8月份正式招生,定位為運輸經濟方向的經濟學專業,是為了避免現階段我國各院校經濟學專業傾向培養理論研究為主的目標,結合實際情況,我們進一步將經濟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國際運輸經濟人才。為使經濟學專業培養的學生符合時代和市場的需求,符合遼寧工業大學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辦學宗旨,我們經過多方調研,進一步確定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定位為:適應社會需要,具有經濟理論基礎、熟悉國際運輸業務操作,并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高級應用型運輸經濟管理人才。通過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微宏觀經濟理論、產業經濟理論和交通運輸經濟理論及與其相適應的管理、營銷、法律等綜合知識,具有國際運輸組織管理、貨運代理、國際物流、理貨、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的具體國際運輸業務實踐技能,畢業后可從事國際物流、貨運代理、理貨、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等相關行業的.工作。
二、工科院校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工科院校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應注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加強課程體系優化的同時,在各主要教學環節滲透實踐教育思想,構建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訓練平臺,形成了厚基礎、重實踐、應用及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專業培養方案
遼寧工業大學經濟學專業20xx年獲遼寧省教育廳批準,設立經濟學(運輸經濟方向)專業,于20xx年8月份正式招生,因此本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國際運輸經濟人才。根據市場對國際運輸經濟人才需求的特點,經濟學專業利用學校現有的專業和教學資源,優化專業培養方案,形成了大學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大體系。在專業教育體系中,形成了運輸經濟專業教育、運輸經濟專業業務能力培養和運輸經濟業務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三個階段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并力求方案的先進、規范和可操作。
(二)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由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兩部分組成:基礎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必須課、公共選修課和軍訓、公益勞動,約占總學分1/3。依托學校公共基礎課平臺完成。注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及拓展學生視野和人文素養。專業教育。包括學科技術基礎課必修和選修課、專業必修和選修課、實踐環節及創新學分等。注重形成運輸經濟專業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體系及業務實踐與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時俱進地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包括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及考試方法等,如多媒體教學、專業課考試方法改革和專業題庫建設等。
(三)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指導性教學計劃中的實踐環節和學生課外創新學分,占教學計劃總學時的約1/4,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了培養和訓練經濟學(運輸經濟)專業學生的信息獲取與終身學習能力、發現和分析問題與決策能力、人際關系(交際)能力、專業技術和實踐能力、創新和創業能力,從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專業綜合技能訓練三個層次建設實踐教學體系。第一層次:專業基礎技能:經濟、管理理論分析與操作能力、統計計量分析能力、經濟法及國家政策法規靈活運用能力;第二層次:專業技能:即具有國際運輸組織管理、國際物流、港口物流、貨運代理、理貨、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物流管理信息處理及經營管理與決策能力等國際運輸業務實踐技能;第三層次:專業綜合能力:創新和創業能力。三個層次是依次遞進的關系,前一個層次是后一個層次的基礎,每個層次都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組織進行教學;前兩個層次實踐項目由課程提出,并根據每門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實踐的功能的層次性,確定具體的實踐項目內容;綜合技能訓練以綜合性、設計型和創新型實踐為主。
三、工科院校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策建議
工科院校經濟學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本校經濟學專業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有:
(一)專業師資力量方面
遼寧工業大學經濟學運輸經濟專業方向專業老師雖然都是經濟學碩士及博士,但研究方向均非運輸經濟方向。因此,在加重教師的教學工作任務的同時,也相應削弱了該專業教學水平。對此,在安排授課任務時盡可能結合任課教師研究方向,在邊工作邊學習的同時,組織教研室教師研討新開課程重點難點,另外我們還在聘請其他院系與我們專業有關的教師為我們上課,以更好完成教學任務。
(二)專業實踐教學方面
遼寧工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培養目標為國際運輸經濟人才,相關教學與實踐環節均以此為目標,但目前國內沒有相同經濟學(運輸經濟方向)專業的院校,僅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有經濟學(國際運輸與物流方向)專業與我們相近,因此國內相關實踐教學軟件與可借鑒方法缺乏,同時實踐經費短缺,對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是有影響的。對此,在遴選了可以找到的符合本專業實踐教學特點的幾乎所有軟件,雖仍不盡滿意,但可以完成實建筑期刊踐教學任務,并且在教學同時,針對存在問題不斷提出整改方法。另外,盡可能多方聯系與本專業相關企事業單位,建立實習基地,解決了部分經費問題。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7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輔助方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肩負著重要使命。本文針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存在的師資隊伍參差不齊、教學方式落后、課堂氛圍不活躍、缺少實踐等問題,且藝術類學生較個性化,思想難以管控,因此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如何改革,已經成為高校迫切研究的課題。
自1987年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程被教育部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他的學科地位、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授課方式等問題均有了落實和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時事政治。然而形勢與政策經過了30年的發展,在理論教學以及實踐方面已經具備一定水平,但是多年的教學反饋顯示,大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認可度不高,而藝術類學生個性化、自律差的特點,使得這門課程在教學過程面臨嚴峻考驗,筆者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引領者,通過一定的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實踐,總結了以下的問題以及改進。
一、當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的設置不合理。“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卻不是很重視,采取應付的態度,課程內容不按照學生特點指導、上課人數過多、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采用原有班級成員上課,且人數不統一,有的班級人數過于偏多不利于學生學習。藝術類學生課程繁重,形勢與政策課程基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時間,學生的課堂出勤率不高,甚至有教師在上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時候在網上隨便找一些過期的資料向學生讀一讀,或者下個視頻播放就可以了。
2.課程不被重視。目前形勢與政策課程在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開設,但是本科之后研究生階段就不開設形勢與政策課程了。這門課程雖然在本科開設,但是大部分高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是低于必修專業課程。目前高校開設的專業必修課有思修、馬哲、毛概等,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年年改進,教材也在更新換代,而形勢與政策課程并沒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有一些高校在上課時候都不需要教材,有一些高校即使有教材,但是征訂的教材發到學生手上之后,這些內容就已經不是最新的國家實事熱點問題。
3.課程師資力量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形勢與政策教室均是由輔導員擔任,大部分的高校輔導員并非思政類專業畢業,本身缺乏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且授課教師年輕化,基本都是剛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的教師,加上大多數高校并沒針對這部分輔導員進行統一培訓授課。由于輔導員是一個任務繁瑣的工作狀態,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處理學生日常事務,而形勢與政策這個課是一個以國家熱點、時事性強的課程,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積累和掌握相關內容。隨著藝術類招生規模的增大,使得許多高校的輔導員配置沒有按照國家規定執行,許多高校達到1∶300的比例,甚至出現一些高校是1∶800的比例,這就使得輔導員的日常工作更加繁忙,學生大量的生活問題需要輔導員花費時間引導,這就造成部分輔導員備課不充分。
4.課程考核單一。目前很多高校在進行“形勢與政策”課程考核都是采用遞交論文的形式完成,而學生的課程考核是隨堂成績再加上論文的成績而定,而論文的成績一般所占比例很大,很多教師在進行上課的時候基本都不會進行考勤,且藝術類的學生平時專業課程學習較頻繁,在對待公共課學習就會較為松散,所以上課到勤率較低。在課程作業方面,學生一般都會在網上進行復制,然后粘貼成為自己的論文,把別人的觀點直接引用來用。這種考核形式使得學生在對待課程作業就存在隨意性,不利于學生更好掌握最新的國際問題,分析最新政策的積極性。
5.課程教學手段有待加強。目前大多數形勢與政策課程以理論課的形式開展,授課形式都是教學為主,一方面上課教師基本都是對著課件念字,而且都是生搬硬造,對著概念一字不漏念出來,沒有自己對這個事情的個人見解。另一方面在課程學習當中,缺乏實踐活動,本來就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會顯得更加枯燥無味,學生會更容易疲勞,課堂效果也不明顯,即使在課堂當中想采取互動、體驗式的教學方式的話,最終因為人數眾多或者資金不足而難以實現,導致該課程吸引力不高。
二、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學改革思路
1.明確課程授課方式。應該根據藝術類學生特點對形勢與政策內容進行設定,藝術類學生大一對大學生生活不了解,應該在大一期間開啟他們關心社會熱點、國家大事的萌芽,全面解讀我國的安全、經濟、政策、文化和社會等問題,大二、大三藝術類學生相對比較適應大學生活了,而且與本班同學之間有所交流,所以這個階段的年級學生課程可以設置主題小組討論、辯論賽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開學習。另外,可以把形勢與政策跟專業課一樣的性質,利用大學生白天的時間進行教學,實現小班上課的形式,這樣大學生的到課率會有所提高。
2.明確課程長期教育的定位。我們目前都覺得研究生屬于思想境界比較高的階段,沒必要對他們進行形勢與政策的指導。實際上,他們研究生階段只要沒走出社會,還是要進行形勢與政策的教育的,讓他們更加了解社會動態、國家熱點。研究生都是經過再次淘汰從而繼續進行學習,他們當中的大部分都是學習中的佼佼者,但是不一定代表就是思想覺悟教高的學生,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理想信念這些都是需要密切關注的,因為在研究生階段很有必要繼續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另外,形勢與政策應該盡快修訂專門的教材,這樣課程才會被學生引以重視。
3.精細任課教師隊伍。完善的教師隊伍是確保課程質量的.保證,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除了輔導員之外,應該結合思政類的教師隊伍,共同探討研究形勢與政策的授課方式,通過傳幫帶的作用建設好形勢與政策教師隊伍。在精細任課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原有輔導員教師的基礎上,對于新任教師要進行以舊帶新的方式帶動,等到實習結束才可安排新任教師進行授課;二是鼓勵輔導員教師們多走出去學習跟參加比賽,以賽代練,在參與當中跟其他省份優秀教師交流學習,互相促進,互相提高;三是建立教研室備課小組,通過組長帶動組員的作用,在每個學期開學初以及開學末進行教學體會交流活動,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經驗;四是邀請校外相關研究專家進校開專題報告以及講座。
4.建立健全的考試考核制度。避免單一的評價體系,可以采用實踐結合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而不是單純的課堂加論文的形式。應該把考核貫徹在不同形式的考試考核當中,學生的上課考勤、課堂回答問題、上課討論積極性、社會實踐活動等情況結合考核。同時,這門課程應該是一個全校性各部門相結合的一個課程,教務處負責提供足夠的上課教室;學工部可以邀請相關專家進校進行講座報告;宣傳部可以利用網絡宣傳和發布相關最新國家熱點、時事政治。
5.結合新媒體創新教學模式。單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藝術類大學生的需要,在這個科技發展快速的年代,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必然的教學手段,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匯報,通過PPT、視頻來結合某個主題進行課題匯報;另外利用新媒體的方式,通過目前比較熱門的APP軟件,如易班、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采取線上討論或者線上問答的形式開展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另外可以通過藝術類學生喜愛拍攝的興趣設定某一主題讓學生進行創作,舉辦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來吸引藝術類大學生對于形勢與政策內容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張甜甜.試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思路與實踐[J].高等教育,20xx.
[2]崔大勇.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探析[J].現代交際,20xx.
[3]鄭勇妮.探析獨立學院《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效果[J].科技教育,20xx.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8
摘要:當今世界,國際局勢似乎也變得甚為微妙,有點“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態勢。總體來看,國際上以美、日、俄、中和歐洲諸國為主軸,在歷史和國際競爭的舞臺上,任何兩國都在為自己的利益進行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角逐與對壘。。“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繼續發展。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將是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
關鍵字: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 世界多極化
一、和平中謀求發展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產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后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后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征,那么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重大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于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于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蕩,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
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國共同發展。
三、世界多極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臺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于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范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于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四、國際形勢變化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對我國來說,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于挑戰,有利于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征、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于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
再次,對中國保持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的不利影響呈增大趨勢,已成為中國在本世紀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隱患。涉臺外交在維護中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分裂勢力在兩岸關系中制造種種突發性事件的任務與日俱增。美軍積極調整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是為其全球戰略服務的,但客觀上使中國問題的環境更加復雜。面對挑戰,中國必須不斷發展自己,提高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使我軍建設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
最后,世界經濟保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積極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9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深入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要素聚合、資源整合、產業融合成為當下鄉村經濟發展最大化集聚效應、產業效益、治理效能的應有之義,也應成為醫療救助、脫貧攻堅、社會治理各領域的有益探索,推動生產生活和城市治理穩步前行。走實現全面小康的“三效”合之道,在精準“融點”、鏈接“斷點”、引爆“燃點”上下功夫,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發充實。
精準“融點”,社會服務最大化集聚“效應”。疫情防控期間,各領域、各行業、各要素探索落實、匹配銜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方方面面,是群眾實際生活所需所求所盼的精準之策、民心之舉。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這條路。決勝全面小康要凝聚共識、集聚合力,把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出來,因戶因人施策、因時因勢調整,保證整體前進趨勢,踐行“一個都不能掉隊”誓言,追尋全面脫貧致富的美好愿景。我們黨在近5年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踐中,找準找實社會服務與民生工程“結合點”,實現將政策兜底、移民搬遷、醫療救助、教育就業等和全面脫貧目標任務融合發展,想辦法、出實招將鞏固脫貧成果和靶向治療融會貫通。要統籌構建“多矩陣、新方位、全景式”社會服務體系,與基層黨建、資源配置、結構優化、產業基礎等深度融合扶貧開發一體化推進,擴大輻射帶動“聚焦點”攻堅動力,讓群眾參與到共建共享小康成果轉化中去,無縫對接、同頻共振,實實在在體會到實惠便利。
鏈接“斷點”,空間平臺最大化產業“效益”。各級政府為支持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面恢復社會生活秩序,落實落細減免商鋪租金、提供稅收優惠等,致力于在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找差距、補短板,實現長期短期效益“雙突破”。正如火爆的電商直播“帶貨”、為鄂“下單”有力激活了產業活力,同時有序有力“帶活”了市場經濟,多渠道、強鏈接,最大化產業效益,解決了產銷不對路、內需不循環等難題。要以問題為導向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多方面、多領域搭建共享適用于產業鏈、“云經濟”穩定發展的新媒體平臺,全面暢通內需動態循環,實時“捆綁”空間要素和各項指標,有效鏈接供與需、產與銷、長與短、危與機等之間“斷點”。要致力于“六穩”“六保”,落實實業、產業、就業發展“風口”的目標任務,充分發揮“孵化”基地、農業合作社、扶貧車間等的互補動能與綜合效益,在更廣前景、更寬領域延伸產業鏈優勢,讓脫貧成果轉化效益始終占領改造升級、平穩轉型的“新高地”。
引爆“燃點”,消費流動最大化治理“效能”。激發消費活力是產業融合發展至今的顯著優勢,基層治理就是要牢牢把握好群眾利益,始終把“人民至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消費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等在全面小康路上提供著基礎性保障和實時性監測,能夠突破“瓶頸”、引爆“燃點”,實現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效能最大化。要在市場行為模式的帶動下,多領域配置要素、整合優勢資源,有效暢通進貨渠道和提供銷售支持,為基層組織引領、網格管治賦能增效,發揮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作用,勇開先河、多向發力,將“三治”融合社會治理新模式引向深入。
要精準識別“準入量”,嚴格把控“退出關”,將社會購買力“燃點”陣地前移,壓實主責主業,在抓脫貧過渡期主要矛盾和用科學方法論發現問題、研判風險上動腦筋、下功夫,再動員、再部署,為實現“兩手抓”能“兩戰贏”提供制度保障和治理服務。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三效”合之道在全面小康路上烙印著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和卓越智慧,還要在跨地域、跨層級、跨領域、跨部門、跨產業中有更多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探索發現政策與人財物等融會貫通的效應、效益、效能,力求在脫貧成果固本培元的基礎上有力抓好統籌協調,有序運轉再出發。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10
一、考核概要
《形勢與政策》論文考核方式的成績采用兩級制:合格或不合格。合格學生取得相應學分,不合格學生重修課程。考核成績由兩部分組成:課堂考勤和論文考核。
二、課堂考勤
課堂考勤由授課教師隨堂隨機抽查。“曠課”2次或2次以上的學生的成績直接記為“不合格”;“早退”2次或2次以上的學生的成績直接記為“不合格”;“嚴重遲到”(上課遲到大于或等于5分鐘)2次或2次以上的學生的成績直接記為“不合格”。“曠課”1次的學生的成績、“早退”1次的學生的成績、“嚴重遲到”1次的學生的成績均由任課教師根據授課教師對此類學生的課堂評價以及此類學生的課程作業狀況自主地、綜合地裁量。如發生選課學生遇特殊情況不得不請假的情形,則需選課學生在上課(確定需要請假的那節課或那講課)之前,將學院或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已經蓋章同意的請假條交予授課教師;過后補假或不補假,均視為曠課。
三、論文考核類型(只選擇一種類型作答即可)
(一)思考題類型。在“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形勢與政策教育網”“課程教學—作業考核”欄目中查詢相應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思考題”,并只選做其中一道題目即可。
(二)學習感想類型。同學們如對某一老師所講的某一專題非常感興趣,可圍繞這一專題暢談自己的學習感想或見解。
(三)讀后感類型。在仔細閱讀“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形勢與政策教育網”上的'相關內容后,若有所悟,可以寫一份主題明確的、論證合理的、觀點科學的讀后感。
四、論文規范(此項規定對任何一種類型都適應)
(一)使用統一發放的西南科技大學答題紙(16開)作答;使用其它紙張作答會影響成績。(答題紙1人1張,形勢與政策研究室一般不補發,請同學們妥善保管。)
(二)論文必須是手寫稿;提交打印稿的同學,其成績不合格。
(三)答題紙上必須準確無誤地、字跡清晰地寫明自己的姓名、學號和專業班級;學生信息自身填寫出現問題而導致學生成績無法提交的,由學生本人承擔相應后果。
(四)論文字數不得低于1000字;低于1000字者,其成績不合格。
(五)論文不得相互抄襲;經過比較,發現多篇論文的內容雷同或相似率超過30%的,所有雷同或相似的論文都評定為不合格。
(六)論文必須有標題,摘要和關鍵詞不做強制性要求,若引用參考文獻必須注明出處。(我們建議,同學們引用的參考文獻最好都來自西南科技大學形勢與政策教育網上的文章或評論)
(七)論文里若出現違背四項基本原則、抵觸黨和國家現行政治、路線、方針的言論或者出現政治立場不堅定、價值取向不正確、道德觀念不高尚的確切跡象時,論文完成者的成績直接被記為不合格;并且有關問題將被迅速反映至論文完成者所在學院。
(八)論文應有鮮明突出的寫作主旨、科學嚴謹的邏輯推演過程、實證與規范緊密結合的論據鏈條、正確客觀的結論;進一步講,主題要鮮明、體系要完整、結構要緊湊、論據要合理、論證要科學、對策要實效、意義要鮮活。
五、重要說明
(一)未上交論文或者未按規定時間上交論文者視為“缺考”,成績不合格;因特殊情況無法及時上交論文的學生,需有相關證明并及時提交給收卷教師,否則,亦視為“缺考”,成績亦為不合格。未將論文上交至任課教師(自己教務系統上顯示的該課程的教師是為任課教師)處而導致的成績問題,由涉事學生自己負責。
(二)重修、補修《形勢與政策》課的同學應盡快聯系任課教師,并在課程教學時間段內,將論文交予該老師,逾期未交,視為缺考,成績不合格。
(三)本細則只適用于采用“論文考核方式”的選課學生,且解釋權歸形勢與政策研究室所有。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11
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問題的爭論,自20xx年第2季度開始就一直不絕于耳,媒體炒作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來,隨著20xx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著20xx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再度“熱”起來。由于這種討論對于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一、關于經濟是否過熱的不同判斷
大多數爭論不休的問題,多半與問題的含義或邊界不清晰有關。這次關于是否“經濟過熱”問題的爭論也是這樣。從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看,宏觀經濟是“過熱”還是“不過熱”,即總需求(增長)是不是超過總供給(增長),只能有兩種不同的判斷。但是,當前對這個問題卻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觀點可概述如下:
1.認為經濟存在著過熱的趨勢或苗頭
最初引起對經濟過熱問題爭論的,就是有些經濟學家提出了這種觀點。提出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經濟增長速度過快,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其背后則是貨幣供應和貸款增加偏多。如到20xx年7月底,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同比增長23.2%,均達到了偏高水平。對此,連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于20xx年7月15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明確提出,中國需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以避免出現通貨膨脹。同時,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國外經濟學家也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出現過熱的兆頭。
2.認為經濟只出現局部過熱
另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只是出現了局部過熱,而不能說是全面“過熱”或總體過熱。局部過熱的主要表現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增長速度超過了30%);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建材、汽車等)投資和發展過熱;很多地區的開發區建設(圈地)過熱;地方政府主導性投資過熱。這種觀點可能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大多數國外報刊和國外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評論也傾向于這種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的過熱主要是一種投資性過熱。
局部過熱論的另一種看法是過量供應的貨幣流向了資產市場,導致以房地產為首的資產市場過熱和價格上漲,而消費品市場則不出現過熱和價格上漲問題。
3.認為當前的經濟過熱是一種“非典型”過熱
有些學者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過熱狀態,但這種過熱與過去不同,與世界多數國家的過熱也不同,是一種無通脹的經濟過熱。
這種觀點提出,不要籠統地講經濟過熱,要將經濟過熱區分為合理性經濟“過熱”和非理性經濟過熱;要弄清究竟是合理性經濟“過熱”占上風,還是非理性經濟過熱占上風。并且,從目前經濟“過熱”的微觀機理看,內生性的市場推動型是主要的,外生性的政府推動型是次要的,這是此次經濟過熱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從總體上看,目前出現的經濟“過熱”既有合理性也有非理性,但前者超過了后者;它既屬于內生性的市場推動型的經濟過熱,又屬于外生性的政府推動型的經濟過熱,但前者超過了后者;它既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很大不同,又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某些相同,但前者超過了后者;因此,是一種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較大區別的非典型性的經濟過熱。
不過,這種看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將“經濟過熱”問題這種對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增長的客觀現象的判斷,轉變為一種主觀的、微觀的分析,似乎已經偏離了宏觀經濟學的分析軌道,不完全是在討論同一個問題。
4.認為經濟不存在過熱問題
不同意或堅決否定經濟存在過熱問題的,也有一大批經濟學家。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依據如下:
----現在說經濟過熱不符合實際。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上漲水平,根本不存在著過熱的問題。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和投資空間,開發西部現在只是起步階段,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也才剛剛開始,如此廣闊的市場完全可以使投資增長持續下去,中國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的這一輪擴張,與10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20xx年與1992年經濟擴張的機理不同;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尚未達到改革開放以來9.4%的年均水平,不能對當前經濟運行總體上做出“過熱”的簡單判斷。炒作經濟“過熱”對經濟的運行非常有害。
----判斷經濟過熱的依據不存在。如:經濟增長速度低于潛在增長能力;價格上漲水平仍然較低;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處于低迷狀態,股票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資料價格的短期內上漲屬于恢復性上漲;最終消費增長乏力,居民消費傾向較弱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資金供給沒有出現緊張,利率仍處于歷史最低水平;貸款增長快是前幾年因惜貸而導致的存貸差太大的結果,是貸款緊縮后的恢復性增長,而貨幣供應(從M0到M2)的變化離開貸款的變化并不能說明我國經濟運行的實際問題;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沒有引起投資價格的明顯上漲;國民經濟運行整體的供求格局仍是供大于求;除了電力、鋼鐵等供應相對較緊張外,沒有出現明顯的“瓶頸”制約;經濟運行領域沒有出現明顯的.“泡沫”;處于高增長期的房地產、汽車、鋼鐵等產業供求協調增長,發展速度雖高但沒有出現過熱,更沒有引起經濟運行的過熱;個別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短期內大幅度上漲有特定的原因,更多的是結構問題,而不是經濟過熱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過程本身否定“經濟過熱論”。理由是:我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相對于前幾年增長速度的連續下降,現在的反彈是經濟自身發展規律性的表現,不能人為地回避甚至違背這種勢頭;看宏觀經濟形勢不能只盯著一年、一個季度,不能對短時間的變化妄下結論,而應看到長期趨勢;要在今后20年實現全面小康,必須保持年平均7.2%的增長速度,而有些年份高速增長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能拿我國經濟的增長同國外簡單類比,我們的經濟增長中有水份,有重復計算的問題;目前的經濟增長中存在著五個同步現象,包括: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同步、與經濟效益提高同步、與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同步、與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同步,以及國內經濟增長與涉外經濟增長同步。
----以新一輪經濟擴張期的特點否定“經濟過熱論”。論據有兩個方面:一是這輪經濟擴張期不會出現傳統型經濟過熱。因為部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沒有傳導到消費價格上,消費品價格不會出現普遍上漲趨勢;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商品供求的能力增強;生產要素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如勞動力利用程度偏低,大量企業設備利用率很低,金融結構存貸差依然呈擴大趨勢,扣除長期建設國債拉動因素的經濟自主增長能力不強。二是這輪投資高增長具有合理性,出現“無通脹型經濟過熱”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我國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投資高增長和投資率提高具有合理性;投資高增長還帶有較大的恢復性增長性質及受外在因素的作用;部分行業的投資高增長以有效需求為依托;虛擬經濟沒有出現泡沫現象,不會出現資產價格推動型的經濟過熱。
5.認為經濟還熱得不夠,或仍在過冷區間運行
持這種觀點的依據主要有三個:其一是就業率的情況。根據目前失業率的指標,經濟不但不熱,而且是冷的。其二是現在依然存在產品過剩,甚至資金過剩。其三是人民幣客觀上存在著升值的壓力。一國的幣值如果貶值,則會通貨膨脹,即導致經濟過熱;一國的幣值如果升值,則經濟面臨緊縮壓力,即有趨于偏冷的壓力。在人民幣存在升值壓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就不是處于過熱,而是趨于過冷。
6.認為經濟是過熱與過冷并存
這種觀點列舉
了當前經濟中出現局部過熱的一些現象,又分析了依然沒有熱起來的一些問題,如投資與消費的對比,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對比,經濟增長速度與居民收入增長的對比,以及其他一些結構性問題,指出我國經濟是在沒有完全走出通貨緊縮的條件下出現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處于一種可能走向過熱又很容易回到過冷的狀態。 總的說來,認為經濟出現過熱跡象的,包括過熱趨勢或局部過熱的,意見并不完全一致;而否定經濟出現過熱的,則不僅態度堅決,頗有“義正詞嚴”之勢,而且從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反駁的理由或論據。然而,其中有些理由或論據并不能真正否定經濟存在過熱現象,甚至與否定這種現象沒有直接關系。
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問題的爭論,自20xx年第2季度開始就一直不絕于耳,媒體炒作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來,隨著20xx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著20xx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再度“熱”起來。由于這種討論對于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二、20xx年宏觀經濟走勢與宏觀政策取向
經濟學家們對20xx年宏觀經濟走勢的看法,以及以此為依據的關于宏觀政策取向的主張,基本上是以對20xx年以來經濟是否過熱的判斷為基礎的。
1.關于20xx年宏觀經濟走勢的不同看法
對20xx年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宏觀經濟仍可能出現過熱的趨勢。持經濟過熱論的經濟學家認為,20xx年的經濟過熱趨勢將繼續對20xx年的宏觀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如果政府不及時采取宏觀調控措施或調控政策效果不大,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加快,經濟過熱將進一步發展。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在香港發布的《20xx年中國經濟展望》中提出,20xx年中國經濟將出現過熱,原因是中國已經有很高的M2/GDP比率和呆壞賬率,出現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和貨幣供應的增長;而20xx年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而在匯市作出的干預進一步惡化了這些問題。其地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在《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的文章還認為,中國經濟因過度投資而過熱,20xx年年中很可能將不得不正式緊縮銀根。日本《日經產業新聞》的一篇文章也認為,20xx年中國將進入一個針對經濟高速增長而出現“弊端”的“調整年”。
第二種觀點:宏觀經濟不但不會過熱,而且可能趨于過冷。有的經濟學家認為,20xx年中國面臨著導致經濟緊縮的10大因素,如果處理不當,經濟不但不會過熱,還會趨于過冷。這10大因素是:城鎮失業問題將非常嚴峻;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會太快;消費增長預期不會十分樂觀;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收縮影響;政府主導性的投資沖動將會減弱;外商投資增速不定,民間投資啟動難度很大;出口增速可能會受到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的影響;改革土地制度會使投資成本上升;清欠民工工資將抑制欠債上工程的熱度;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將抑制經濟的過熱。
第三種觀點:宏觀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繼續走出通貨緊縮的困境,但不會出現(總體)過熱狀態。大多數國內外研究機構和經濟學家對20xx年的中國經濟持有這種樂觀的看法,其中包括否定經濟存在過熱的經濟學家,也包括認為20xx年經濟出現局部過熱的多數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在20xx年,世界政治經濟環境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自主增長的內在機制將繼續加強;消費結構升級會帶動消費需求明顯回升;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長;進出口恢復平穩增長,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工業在增幅略有回落中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有望較大幅度提高;物價水平在社會總供求的變動中小幅回升。總之,宏觀經濟在政府適度調控政策的作用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但不會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有的國內預測報告進一步認為,20xx年的經濟增長還將有利于增強對就業增長的帶動作用。一些國外研究機構(如高盛等)發布的中國經濟預期報告也認為,居民消費增長正在推動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居民消費增加減輕了投資和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壓力,將使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2.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的各種預測
從對20xx年中國主要經濟指標的預測看,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多數經濟學家的看法基本上一致(見表1)。特別是對GDP增長速度的預測,幾乎都沒有脫離8%~9%的增長區間。認為經濟存在過熱趨勢與否定經濟過熱的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數驚人地相同,說明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定,政府會繼續采取適度的宏觀調控政策,并且調控措施會有效地發揮作用。
8%~9%的GDP增長率,既是對20xx年9.1%增長速度的回落,又高于20xx年8.0%的增長水平,即20xx年的經濟增長態勢將回到介于前兩年之間。這樣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預測數表明,20xx年中國經濟不可能回到過冷和通縮狀態,同時,也還不會出現明顯的過熱和通貨膨脹。
3.對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與不同點
對20xx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是以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和預測為基礎的。對主要經濟指標尤其是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趨于相同,使各方面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表現出較大的一致性;而對經濟是否過熱的不同判斷,則使各方對宏觀政策的具體傾向性或著重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宏觀政策基本取向的一致性是: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更加重視總量調控和結構優化,正確把握調控的時機和力度,引導經濟平穩運行;合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保持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貨幣信貸結構;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發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協調配合的綜合效應。
然而,由于對宏觀形勢的判斷不一致,在以上大的整體政策框架下,經濟學家們對于宏觀政策的具體傾向性或著重點,還是存在著明顯不同的看法。主要的差異表現在:同樣認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但“經濟過熱論”者要保持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有所收緊的貨幣政策和相應的財政政策,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準備金利率,控制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長幅度,以調節和控制總需求;降低建設國債規模,減少社會投資需求;同時控制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控制投資和發展過快的產業。
而“否定經濟過熱論”者要保持的是近幾年一直在實施的具有擴張性質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雖然提出要適時適度地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但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考慮保持穩定、促進發展和推進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建設的要求,應繼續發行一定數量的長期建設國債,重點發揮國債資金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基礎教育和基層政權建設、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證在建重大國債項目的建設;在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方面,雖然提出要注重“預調”和“微調”,但強調要促進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增加對促進結構調整、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有些政策建議進
一步認為,在20xx年,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政策中不再擔綱主力,貨幣政策的地位和作用要相應加強,在整體經濟不存在過熱、生產要素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就業壓力日趨嚴峻、企業設備利用率仍然較低、儲蓄率仍高于投資率、金融機構存貸差呈擴大趨勢的條件下,貨幣政策要大力支持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使現實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接近潛在增長水平;而對于當前油、煤、電等供應緊張的問題,解決的思路是擴大供給而不是抑制需求,不應依照經濟是否過熱進行簡單的總量調整。
“局部過熱論”者則認為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宜大動,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既不能轉向收緊的政策,又要隨著經濟的回升而逐步淡化轉型,并更多地加強經濟政策的結構調整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但是,針對存在投資過熱的問題,經濟學家們提出的政策建議也有所不同:有些認為,對于地方政府主導性的投資過熱和某些產業的過度投資,宏觀上要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來加以控制和導向;而另一些則認為,這種現象屬于微觀的資源配置問題,政府沒有必要進行干預,特別是不能通過行政手段去解決,應當由市場去處理資源的微觀配置問題,或至少是先讓市場機制去調節。同時,有些經濟學家強調,當前宏觀政策的關鍵,是大力推進投融資體制、金融體系等方面的改革,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以促進投資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文章:
《形勢與政策》課程論文02-27
形勢與政策論文11-08
形勢與政策的論文800字01-30
關于形勢與政策論文07-03
形勢與政策論文優秀02-20
形勢與政策論文當前經濟形勢02-27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01-16
形勢與政策論文(精選10篇)02-25
有關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