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科學的論文

時間:2024-08-18 12:42:11 論文 我要投稿

科學的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的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的論文

科學的論文1

  一、企業納稅籌劃的基礎

  一是嚴格遵守稅法。企業的納稅籌劃應當在不違背稅法的前提條件下進行,違背稅法就是偷稅漏稅。因此,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時應當詳細研究稅法,依法合理納稅籌劃,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才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使企業的遠大目標和理想得以實現。二是追求整體效益最大化。

  二、提升企業稅籌劃工作的技術操作水平

  如果企業在不同業務方面具有一定的資金調整空間,則應當進行部分內容的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必須要借助一定的計算方式與分析工具。當計算與分析的結果為業務A的利率水平不高于業務B的利潤水平時,則應當將需要進行調整的業務內容合并到業務A當中,從而來降低稅負的水平然而,當A業務水平的利潤率水平高于B業務利潤率水平時,則應當進行反向的調整,將需要調整的業務合并到B業務當中。總體來看,調整過程可以遵循如下原則,也可以根據不同業務所具有的不同的利率水平,來將需要調整的項目或業務放到利潤率水平較低的業務中。這具體包括如下兩方面的內容。

  1、對于混合銷售所造成的稅收風險進行有效的規避

  在企業的很多項目中,一些銷售業務所占的比例通常比較高,為了有效避免稅務機關將這種比例較高的現象歸結為混合銷售行為,企業應當做好如下幾點工作。一是對合同進行有效的拆分處理。例如,當企業與其他企業簽訂合作合同時,應當將整個業務分成技術方面的設計、具體工程及銷售三個具體的業務,并分別進行合同的`簽署工作,在合同當中,也應當將涉及到的金額數量加以詳細標出。當然,如果實在存在合同拆分方面的困難時,也可以將三項業務在總合同當中以附件的形式進行單列。

  2、對于重點項目加以重視,并根據稅種的不同來進行具體的籌劃工作

  從這個視角來看,基本可以將稅種分為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及其他稅種,并結合不同稅種的要求,來進行具體的稅收籌劃工作。從營業稅來看,企業應當嚴格根據國家的相關產業發展政策中的規定,來進行具體的稅收籌劃。具體操作上,可以將技術提成所帶來的費用,歸結到營業稅的計稅抵消項目當中,從而來降低營業稅的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要根據技術轉讓合同,將相應的提成費用作為某種項目或業務的技術服務費用來處理,單獨計入這個項目或業務中。進行這樣的處理后,通常情況下能夠獲得稅務機關的認可,從而作為營業稅的抵消項目進行稅收剔除,然后再進行營業稅的計算。就增值稅而言,企業有必要對于國家政策進行系統的把握,將進口免征關稅與增值稅的優惠與抵扣進項稅等方面的優惠進行有效的區別,并積極研究各種不同的優惠政策對企業稅收籌劃所造成的影響。

  三、提升企業納稅籌劃組織工作水平

  1、強化納稅籌劃工作的組織保障

  一是企業管理人員應當對于納稅籌劃工作的重要性加以重視。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應當將納稅籌劃工作納入到日常的工作事項當中,通過詳細的工作計劃制定,從政策、方法、資源等多方面給予納稅籌劃工作以大力的支持。除此之外,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應當為納稅籌劃工作爭取到足夠的資源支持,從而從根本上避免該項工作處于弱勢地位的局面,逐步建立起自身應有的地位。這種地位的建立實際上也能夠更好的發揮出自身對于解決企業納稅籌劃難題方面的巨大作用,為納稅籌劃工作提供大力的幫助。二是需要營造起優質的納稅籌劃環境以往企業很多員工對于納稅籌劃僅是一知半解,抑或對納稅籌劃仍停滯于陳舊觀念中,亞待給予新的觀念。有效的解決之道是加強倡導、溝通與人員培訓,對象應涉及到企業的所有人員。只有全體員工均對納稅籌劃有了正確觀念,才能營造優質的納稅籌劃環境,也才是預算工作成功的最佳保證。

  2、促進企業與政府措施的有效融合

  一是對企業的建議。由于目前企業的會計處理受稅法規定影響,使得企業財務報表稅務化,而記帳憑證主義化的結果,使得企業經營實況嚴重受到扭曲,破壞企業財務報表的可信度。一些研究也發現,企業或因會計制度的不健全,使其財務報表的管理似乎更易操弄,而在不同動機與限制下,其所采用操弄方式也并不同。因此當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工作時,應了解企業課稅所得管理的方法,關注是否有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并且要注意相關的罰則,以免誤觸法律遭受處罰而得不償失。另外,企業在公司治理上應該避免股東對公司的影響力過大,而對其員工應該落實更多的教育培訓,這除了可讓員工增進其專業知識外,也可提升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

  二是對政府輔導機關的建議。政府應輔導企業健全會計制度,引導指正稅務會計領導財務會計的作法,這也成為增加我國企業財務報告可信度的重要工作。與此同時,應加強查核公司的交易對象是否為本身在境外成立的公司,以免造成公司與個人的盈余都放置于國外,使國庫稅收減少,加速貧富的差距。除了從外部對企業進行稅收查核外,也應該加強企業對會計法令的認識,多開一些相關的課程,讓企業的管理人員與稅務會計人員可以體會到會計的重要性,相對的也提升未來稅收查核上的速度。

  四、降低納稅籌劃工作的財務風險

  一是改善企業財務信息揭露模式。納稅籌劃工作對于財務報表的要求很高,導致報表編制范圍較大,企業編制時間、成本也均會增加。因此,應積極地培訓企業會計人員,確保他們能夠有效的運用計算機信息系統,編制集中的財務報表,而非委托會計師編制及查核,這違背會計師獨立性的審計角色。企業的財務信息、會計原則與政策、會計作業系統與流程的調整及整合問題是進行納稅籌劃財務工作的主要考慮因素,在企業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會引發企業內部存在多套帳的困擾,因而如何改善集團企業落實納稅籌劃的報表編制工作十分重要。

  二是落實會計師的獨立性、利益沖突的回避與揭露。在處于買方市場的競爭壓力下,會計師必須要有相當大的專業能力與獨立性,才能發揮保障信息質量的功能,目前獨立性規范對象僅限于簽證會計師個人,對于會計師事務所、所內其它會計師及查核人員的獨立性規范,還有待加強非審計業務,如財務稅務規劃、會計制度設計、內部管理制度規劃、管理咨詢服務、法務事件處理、企業并購處理等,是國內目前會計師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目前也尚無規范的法令對這一方面加以約束。受到事務所營業額的壓力,會計師的獨立性及客觀性容易逐漸向現實妥協,這將影響財務信息揭露的透明度。會計師如何維持其查核與核閱企業財務信息的質量,成為信息透明化必須正視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有效的促進企業納稅籌劃水平的提升,必須在將相關會計事物交由會計師處理的基礎上,還要重視會計師獨立性的實現。

  三是健全內部控制與審計機制。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工作中,除了應當借助會計師等外部控制因素之外,還應當在企業內部配置內部控制部門。以管理的觀點來看,這一部門設置的目的應在于執行內部業務的審查與控制,提早發現應改善的問題。問題的即早解決,也有利于納稅籌劃目標的合理達成。以內控或管制的觀點來看,企業應形成部門內部與外部多重的內控與控管系統。現行企業部門設置的相關內控或控管單位,基本上多是注重防止財務舞弊的現象發生。如果企業能健全自身內部控制單位的設置,并結合自身資源,在高層管理者充分信任與授權下,協助財務管理人員執行納稅籌劃的審核或控管,將有助于該項工作的順利執行,并減少外部控制與控管的困擾。因此,企業應加強內部審計工作,保障納稅籌劃工作的開展。

科學的論文2

  一、企業制度管理的科學性

  企業管理是人、財、物、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管理,其中對人的管理是關鍵。經濟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人,從早期的經驗管理到現在的科學管理,始終都無法脫離人這一主體。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只有將人管理好了,才能為整個企業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企業管理中,要處理好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需要依賴一定的制度去約束。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種類繁雜,主要可以劃分為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責任制度。在制度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整體實施的全面、規范,無論是高層的戰略性計劃,還是其他管理層的戰術計劃及生產工作計劃制度都必須統攬全局、把握細節、確保高質高效。目標制定要以員工、經營者及顧客、競爭者、政府共同利益為主軸,相互聯系、相互支持,追求效益最大化。組織上則要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從時間、空間上組合成縱橫交縱的關系網,使每一個成員都能職責分明地工作,為管理的整體功能的發揮提供重要保障。制度要充分體現決策機構的力量,根據外部反饋信息不斷自我調節,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選人用人制度要完善,通過選拔、配備和使用,做到人盡其才,使人才資源得到高度開發。企業管理制度中評價制度、激勵制度是非常關鍵的,其他制度必須體現激勵制度與評價制度的內容。評價是按照一定標準對工作性質、強度、責任、過程、效果等進行綜合評定;激勵是利用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有內在動力,提高工作績效。評價是激勵的基礎,激勵是評價的目的,評價是為了激勵,激勵是為了促進努力工作、開拓創新,為企業創造利潤。

  二、企業建立和運用激勵機制的科學性

  企業實行激勵機制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員工自身的需求,增加滿意度,以此促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與企業的發展目標密切結合,個人價值追求與企業的發展戰略保持一致。激勵機制的運用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所以,企業必須加強對員工激勵的高度重視,并切實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多種激勵機制,將激勵手段和目的相結合,不斷更新思維模式,建立與企業特色和員工需求相適應的激勵體系。

  1.內外激勵雙驅動方式。

  1.1建立科學、嚴謹的激勵制度。建立企業激勵制度,一定要廣泛征集員工意見,通過專家分析和論證,并獲得員工的認同后,才能夠出臺。并且,激勵制度必須能夠充分體現出科學、規范、公平、公正等原則,并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嚴格執行。在激勵機制的執行過程中,還需要配置配套的考核制度,以此確保工作開展的質量和效果。通過外在動力的推動,激勵員工的內在動力,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激勵制度的實施要做到與時俱進,并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和員工的不同需求等,不斷完善相應的措施。

  1.2運用各種手段激活滿足員工需求。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應該結合工作的實際狀況,熟練掌握員工的需求和動機,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激勵方式方法,促進激勵作用效果的提高。企業可以充分發揮物質激勵作用,滿足員工的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讓員工積極參與到決策工作中去,從而讓員工感受到管理者的重視和欣賞,深刻體會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產生一定的責任感。

  1.3建立獨特的企業文化,給予員工精神激勵。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成功的關鍵。只有具有強大的企業文化,才能夠充分發揮經營戰略的實踐意義。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促使企業內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從而促進企業順應社會的變化發展,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現代企業想要在企業再造和學習型組織建設中,不斷完善與企業實際相符的特色文化內容,不僅要重視員工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等精神內容的健全,還要注重企業視覺識別系統等物質內容的完善,以完善的、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凝聚員工力量,全面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2.企業管理者工作的科學性。企業管理者想要成功,就必須體現工作的科學性,現代化企業管理者應該重點掌握人、事、時間三方面的管理藝術。其中對人的管理應該發揮其優勢,嚴于律己,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對事的管理,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能夠整體帶動工作鏈的核心環節,對各種事物的處理要分清主次,統籌安排,重視各因素之間的結合和平衡協調,以此形成一體的管理體系。對于時間的管理,應該有計劃性地使用可控制的時間,確保能夠按時按質地完成工作任務。同時,領導人應該潔身自好、廉潔公正,注重和員工之間的交流溝通,尊重員工,在企業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完善的工作環境。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所謂管理藝術的應用,實際上就是科學管理的補充。在各種內外環境的制約下,不論花費多大的代價,不論工作怎樣精細化,企業的管理制度都很難完全與客觀事物發展要求相符合。所以,在運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講究管理的管理,顯得非常重要。管理藝術的成功運用,既能夠使工作得以有效實施,又能夠促使管理效果大大提高,從而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建立具有階段性和針對性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應該隨著時代和市場形勢的變化而隨之更新。不同時期的激勵機制不同,在80年代,企業十分重視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基本滿足。在90年代,新一代員工對物質要求相對較高,并且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就此看來,應該制定科學的、合理的激勵方案,根據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特點實行激勵制度。同時,還要提高激勵的針對性和具體性,想方設法深入了解員工的需求,分清其中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明確主要和次要等等。將激勵手段、方法與激勵的目標結合起來,以此達到激勵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企業發展的關鍵就是必須具備科學的管理制度,同時也要求管理者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豐富的藝術細胞,在創造企業獨特管理思想文化,創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全新管理模式時,切實結合管理科學和藝術,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齊媛媛。論制造型企業制度體系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xx(23)。

  [2]張海龍。淺談制造型企業體系認證與內部管理系統的融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xx(03)。

  [3]汪智齊。加強制度建設 提高制度執行力的實踐與思考-公司制度建設調研報告[J].神州。20xx(33)。

科學的論文3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學領域的有關知識;

  2、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篩選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發、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篩選信息,勾玄提要

  教學過程

  導入

  自然科學是是基礎科學,科學技術推動著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作為新世紀的學生,我們必須了解自然科學的有關知識,這一單元,我們就將閱讀幾篇自然科學的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能夠通過勾玄提要從中篩選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閱讀筆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掌握文章所要傳達的信息,才能逐漸積累我們的科學素養,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好基礎。

  第一課時《數學與文化》

  一、簡介數學與文化

  簡單介紹數學與文化的定義。

  數學: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模式與秩序的一門學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文化:文化是一個包括人在社會中所習得的知識、信仰、美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與習慣的整體。

  二、閱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邊閱讀邊將文章中的重點語段標注出來。

  三、總結文章要點

  師生共同總結:

  1、數學文化的`幾個特點

  2、數學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3、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4、數學中邏輯思維和感性思維的關系

  四、總結擴展

  快速閱讀《論數學(節選)》或《關于數學和科學的隨想》,結合自己學習數學的體會,談談對這一學科的認識。

  第二課時《熵:一種新的世界觀》

  一、引入“熵”這一名詞

  熵

  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商,標志熱量轉化為功的程度。

  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系統狀態的一種量度,某些物質系統狀態可能出現的程度。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的程度。

  二、閱讀課文

  三、總結文章要點

  師生共同總結:

  找出作者論述的要點,并作簡要分析。

  四、擴展延伸

  熵在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系統狀態的一種量度,某些物質系統狀態可能出現的程度。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的程度。結合課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第三課時

  自讀第三、四課,作閱讀筆記,寫出文章的內容提要。

  第四課時

  教師選取歷年高考科技文閱讀作為訓練題目,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

科學的論文4

  我最喜歡玩磁鐵玩具了。我家的磁鐵可多著呢!有長方形、水滴形、球形……這些磁鐵在我的手里就可以不斷地千變萬化,而且還有很多種玩法,用不同的磁鐵拼出不同形狀的玩具。

  有一次,我在專注地玩弄著磁鐵,一不小心把幾根回形針吸在了上面。于是,我對回形針感起了興趣,就把回形針和磁鐵不斷地磨擦。然后把一些回形針通過磁鐵一個接著另一個地吸起來連成串,結果把連在一起的回形針取下來時,回形針竟然奇跡般地擁有了磁性,仍乖乖地吊在一起。

  我迫不及待地查了資料,原來回形針是被磁化了。磁化過程是鐵器原以磁分子雜亂排列的,比如N極有四面八方的,它們的磁性相互作用相抵消,所以不顯磁性。而靠近磁鐵后,那些磁分子被吸成了一個方向,所以就顯磁性了。而普通的鐵器在磁化特性上,剩磁比大,磁化后,磁性能保存下來。

  爸爸媽媽下班回來了,我就拿著這些“寶貝”,說要給他們表演一個魔術。接著我得意地把一串回形針展示在他們面前,媽媽新奇地碰了它一下,結果全部散了架。雖然回形針有了磁性,但卻是很弱的。爸爸笑著說;“讓我來給你們表演一個魔術吧。”只見他拿出一張硬板紙,把磁鐵放在紙的'下面,把回形針放在紙的上面,磁鐵走到哪里,回形針就走到哪里,像兩個形影不離的好兄弟。爸爸說,磁鐵是有穿透性的。

  磁鐵真是太神奇了,我又做了很多游戲性實驗,發現磁鐵還能吸鈷、鎳,不能吸不繡鋼、銅。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游戲還挺好玩的。

  吃過晚飯,我們決定比賽,尋找磁鐵在生活中的用處,看誰找得多。媽媽說:“有禮品盒蓋、皮包扣。”“有門吸、磁性螺絲刀。”還沒等媽媽說完,爸爸就脫口而出。我想了一會說;“有指南針,媽媽的翻蓋式手機套。”就這樣一個說好了,接著又另一個……比賽結束了,我們一共說了好多呢。沒想到它的用途這么廣泛。

  通過這些游戲,不僅讓我鞏固了學過的知識,還讓我親生體驗到了磁鐵的神奇。讓我明白磁雖然人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可它的作用卻很大。

科學的論文5

  隨著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究式學習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科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目前,課堂仍是科學探究學習主要活動場所。提高科學課探究的質量,才能真正落實“以探究為核心”,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如何提高科學課探究質量呢?在試教河北版《科學》實驗教材后,我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 教師靈活運用探究模式

  探究學習一般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其過程與方法可概括為提出科學問題—做出猜測(或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或觀察、制作活動)—搜集整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和交流等七個環節。每一個環節可以是多種形式的活動。學生可加參與其中的某些方面、某些環節的活動,也可以完整的參加探究活動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所要探究的內容靈活掌握。一成不變的程式化教學會降低探究活動的質量,抹殺學生學習科學的樂趣。

  《紙飛翼》一課包含紙飛翼和降落傘兩個活動。二者頗有雷同之處。它們的探究目標都是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驗證不同的條件,知識目標都是怎樣使它們落得慢?學生依照完整的探究模式完成對紙飛翼的探究后,再按照原有模式進行降落傘的探究就會感到機械、重復,失去探究的欲望。為了避免這一狀況。在進行降落傘探究活動時,我跳過探究式學習的前幾個環節,引導學生直接進入“進行實驗”環節:學生分組制作一個降落傘;比賽,看哪個組的降落傘落得最慢。然后進入表達與交流環節,小組間交流制作心得,提出影響降落傘下落的假設,再驗證。這樣,幾個環節不拘一格,靈活的運用探究學習模式,加深課堂探究活動的層次,形成有效性探究。

  二、設計有難度的探究活動

  贊可夫說過:在嚴格掌握難度分寸的情況下,實施提高難度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其精神力量,獲得更開闊的發展余地。同樣,教師設計有難度的探究活動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增加科學探究活動質量。使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獲取科學知識,體驗學習科學樂趣。如果教師探究活動的設計過于簡單,就會使科學探究泛化,甚至活動變成游戲。這樣,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的科學知識很少。

  有關這一點,在一次區賽課中,我就聽過兩節截然不同的課。一節yjs 是《觀察指紋》,活動內容是印指紋;觀察和比較自己和他人的指紋。老師也只是簡單的“教教材”,并嚴格按探究的流程一步步進行著,但由于活動簡單,沒有探究的需要,學生早早就興趣全無了。

  另一節課是《使小電珠亮起來》,探究的內容也很簡單:學生通過聯接電路使小電珠發光。這一點,學生平時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怎樣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更大的收獲呢?上課的老師通過改變實驗器材來增加這一探究的難度:增加原探究活動所需的器材,在實驗器材中加入不通電的`導線、沒有電的電池、損壞的電珠、需要較高電壓的電珠等。學生在使用這些器材后產生了許多問題與發現:為什么有的電池不能用?為什么有的電珠用幾節電池才能發光?聯接時有一處器材中斷就不能使小電珠發光;可以使兩個小電珠同時發光……增加的實驗器材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創新空間。加大了這一探究的難度,提高了本課科學探究的質量。也讓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

  三、篩選探究內容

  科學探究課一般以主題探究的形式來展開。課堂上,學生在提出問題五花八門而且形式豐富。在時間上不允許一一進行探究的,有的問題已不需要探究,如:一些實驗器材的使用方法。因此,當學生提出想要探究的內容后,及時的篩選出合適的探究內容,能調整探究內容和探究環節的組合;提高課堂科學探究質量。篩選探究內容應以開放性為原則,樹立“用教材教”的意識,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探究內容,避開圍繞純知識的探究內容。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學生興趣所向和利用實驗器材來引導學生篩選探究內容。

  根據學生興趣篩選探究內容最好是實驗器材充分易得的探究活動。學生根據興趣組合成不同的組,自主觀察,自己發現,自由研究,使學生科學態度得以端正,科學探究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如在《制作紙飛翼》活動中,教材目的是通過活動引入對比實驗,改進紙飛翼,使它落得慢。由于對比實驗方法的學習很簡單,但講授時學生不一定聽得仔細,設計實驗時也不會很好地應用。于是,我改在實驗中讓他們自己體會對比實驗的要點。學生發現紙飛翼下降有快慢,旋轉有快慢,下落時有些傾斜等特點。我提出問題: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紙飛翼?學生有的選旋轉快、有的選落得慢等等。根據他們所選的探究內容,以四到五人為單位組成小組進行研究:怎樣制作才能達到你的要求?怎么設計實驗證明你的改進方法對?在實驗設計中指導學生控制條件進行實驗,這樣自然地引入對比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內容大大突破了教材要求,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對探究過程有很深的理解。

  利用實驗器材篩選探究內容是受實驗器材、實驗時間局限,對學生提出的某些科學問題難以進行探究。如《蚯蚓》一課中,學生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在課堂上不能進行探究:為什么蚯蚓有紅色、棕色?這是動物的保護色,要長時間的探究才能發覺其中的奧妙;蚯蚓吃什么為生?實驗桌上的蚯蚓處于驚惶狀態,不會進食……對于學生提出的探究內容,我給出實驗器材:白紙、放大鏡、尺子、線、大的玻璃片和毛玻璃片。讓學生選擇:你覺得這些器材可以幫你解決哪些問題?選好探究內容后,領取實驗器材進行研究。把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留待課后探究。使探究活動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外。體現了科學探究時空的開放性。

  提高科學課探究的質量,教師不僅要從教學設計和探究內容上下功夫,還要加強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使學生明白探究不僅是學習方式也是學習內容,并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價值取向。使每一次探究都有內涵,有吸引力。

科學的論文6

  地理新教材增設了開展“研究性學生”或“研究性課題”的活動,其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發現、自主學習的天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與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性學習一般要經歷問題情境、實踐體驗和表達交流三個階段。在問題情境階段中,學生要通過比較、選擇、確定某個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稱之為“選題”。由于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重過程、重體驗、重應用的學習方法,而且選題的恰當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關系到研究成果的大小和好壞,因此,教師在這個階段應主動介入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去,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選題。

  一、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選題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兩種,當對某一種事物感興趣時,學習者往往會將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儲存在“長期記憶庫”里,因此,教師應該利用各種科學的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將知識信息灌輸到學生的長期記憶庫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風趣幽默的語言、豐富廣博的知識,都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所以,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創設不同的教學環境,充分利用中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以及模仿能力文秘站:強的特點和優勢,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在地理教學中適當地做些實驗,能使學生興趣大增。如在火山形成時,我做了一個模擬實驗,將碟子置于塑膠火山模型上模擬火山口。在碟子放幾匙重鉻酸銨并在其中插入鎂條,用火柴點燃鎂條,于是火山噴發的奇觀就展現在學生面前。觀看了模擬火山的噴發,大家個個激動不已,躍躍欲試,于是我還布置一些有趣的地理實驗,讓學生課外去做。如講到澳大利亞的自流井時,我鼓勵學習發揮聰明才智,在家進行自流井模擬實驗。很多學生把自己設計的實驗模型和寫的實驗小論文帶到學校進行交流,有的學生還談到了對自流井如何開發利用的問題。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選題

  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選題,從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到地理知識就在生活中。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很豐富,能促使學生體驗,細致觀察和深入分析。如講到“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時,有的教師將學生組成幾個研究小組,調查農村的污染種類和城市污染種類及污染程度,但是這些學生有的來自城市,有的`來自農村,生活環境各不相同,所以,我認為每組學生研究的側重點在選題的因有不同。我與他們進行了共同的分析和重組,其中來自農村的幾個學生有的家里有塑料大棚或用地膜種植蔬菜,他們對農用薄膜的污染感觸很深,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的話,比較容易獲得確切的數據和資料,后來他們就確定了“農用薄膜的污染”作為共同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由于來自城市的同學對此所知不多,所以他們便退出該小組,選擇了“生活垃圾對城市的污染”等課題。

  三、結合當前的選題

  在研究性學習中,果能引導學生對他們最關心而又似懂非懂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以強化學生的學習的動機。如在美英對伊拉克宣戰前夕,國人關注的熱點是伊拉克到底有沒有核武器、美英會不會向伊拉克動武等問題。對此,我先讓他們了解伊拉克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信仰、氣候、境內地形出口的特產、四周鄰國等,然后引出的問題:

  (1)伊拉克為什么石油資源如此豐富?

  (2)運往西歐最便捷的路經過哪些海、海灣、運河、海峽?

  (3)美英為何要打擊伊拉克?學生們看新聞查資料,然后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選題。

  針對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肆虐、沙塵暴頻繁這一熱點問題,我以《沙塵暴探源》為題,進行了一次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這一活動,同學們了解了沙塵暴的產生、我國沙塵暴的源頭及路徑,還知道沙塵暴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沙塵顆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塵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長,沙塵暴能緩解酸雨,沙塵暴有利于抑制全球氣候變暖。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問題,正是他們平時想知道又不甚知的問題,研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空間。

  四、結合學生的專長選題

  每個學生在能力、專長上都各不相同,如有的社會活動能力強,有的組織管理能力強,有的學生觀察事物準確而又*密,有的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強,有的表述問題的能力強。這樣在選題時,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幫助他們確定合適的課題。比如調查《農村污染的種類及內容》課題,需要從廣泛的調查中搜集資料,比較適合社會活動能力強的學生來研究。《互聯網對青銅峽旅游的影響》則比較適合具有電腦方面專長的學生來研究。學習《世界環境問題》中“地球出汗了”,讓富有表演專長的學生模擬或表演并陳述出汗的原因,學生饒有興趣,積極對問題進行探索、研究。通過搜集資料、分析教材等多方面的活動,學生很快地把握了問題的實質。

科學的論文7

  【摘 要】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實踐型人才的重要內容,要求以學員為教學的中心,加強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力度,并根據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目標進行教學與技術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規劃,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為進一步完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提供建設思路。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 技術專業 實踐教學體系

  人才的培養要著眼于學科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并依據學科的教學體系的結構為基礎,把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切實做到以提高學員的實踐能力為關鍵目標,并注重學員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中的現狀與問題

  1.1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方式落后

  在進行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中,教學者的教學思想理念和教學模式受制于我國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學中采取了灌輸式的知識教學,以主導性的地位讓學員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大部分學員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師在實驗內容上的安排來進行被動學習,學習過程十分死板,在實驗中完全根據實驗指導教材中的詳細步驟模仿式的一步一步操作完成即可的過程,雖然也讓學員參與了實驗實踐學習,并能得到實驗原理的結果,但并沒有發揮學員的學習實踐動手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實驗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故障,學員在很多情況下則失去了解決能力,這種教學過程是不能與當前社會對電子信息科學技術人才需求的發展相適應。

  1.2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結構不合理

  當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中,實驗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觀察性和驗證性實驗,并沒有針對部分理論科學內容進行探究性的實驗和設計性的實驗教學計劃,而對于電子信息科學的實驗內容所涉及到的其他學科之間的系統性實驗,僅僅通過觀察性和驗證性的實驗并不能有效完成,尤其是對于一些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要求高的`設計性實驗更難完成。所以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的多項綜合性的實驗實踐教學,不斷完善教學結構,才能提高學員的實驗學習的質量和水平。

  1.3實踐教學評價機制還有待健全和完善

  建立健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是有效通過專業性理論知識和實驗教學的結合后的綜合型學習情況的考察,這與學員的學習水平的高低是否能充分適應工作之后的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需求。但當前實習崗位和任務分配及管理過程還沒有建立起全面而完善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在學員進入企業單位實習和崗位培訓鍛煉之后的實習過程并沒有一定的規劃和目標,過于盲目和任意。另外畢業設計雖然從客觀上而言,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嚴格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學員為了找工作或者備考深造造成對畢業設計的忽略和不重視,造成部分學員并不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內容去用心認真完成畢業設計,致使學員的整體學習能力的評價和考核也失去了根本性的意義和價值。

  2 提高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對策

  2.1 建立新興的學習技術平臺和綜合實訓體系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持續建設專業實訓室,給專業提供一定的技術平臺,來對多門學科課程進行專業的課程教學實踐,通過實訓室,為教學者和學員都提供了充分的技術平臺支持,來對專業課程的各個項目予以優化和升級,建立學習型課程。近年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在不斷推廣和加強綜合實訓體系的構建,讓學員通過綜合實訓來完成課程項目來鞏固知識體系和提高電子信息科學的實踐職業技能。另外,教學者要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來制定可行性的實訓計劃,讓學員在實訓中提高自我實踐和自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不斷提高學習的效率和實踐技能水平。

  2.2加強構建實踐教學內容和體系

  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的發揮,并將這種作用貫穿到實際的教學中去,讓學員通過實踐不斷提高專業學習技能。對于電子信息專業來講,學員在學習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具備對實踐操作訓練能力,不斷通過實踐教學的引導和學員的自主實踐訓練,完成對理論知識的不斷深化和理解,從而掌握和應用到今后的工作需要中。因此教學者要根據教學情況,創造必備的教學環境和條件。

  2.3通過電子競賽提高學員的科技創新實踐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工作,應大力提倡和支持學員科技創新活動。學校可建立開放實驗室,讓學員自主動手去大膽發揮自己的創新實踐能力,進行電子創新的實驗操作;還可以成立有關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組織協會,展開電子科技創新的比賽和活動,還可在假期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作為教學者,要鼓勵學員多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科技創作和相關社團活動。電子設計競賽是電子信息類專業提高學員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所以學校方也應積極為學員創造競賽的條件,包括實驗場地、實驗儀器設備等的提供,鼓勵學員通過專業方面的電子科技創新競賽的鍛煉,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2.4用項目導向法設計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實踐課程

  課程教材的內容學習是教學的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學員知識學習的基本參照,為了提高學員的電子實踐學習能力,可設計專業實訓時,通過引入典型工作任務,再將典型的工作任務轉換成一個個實訓項目,來激發學員自主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實際質量水平,把教學者的理論知識教學與學員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相結合,提高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的同時,有助于學員在電子專業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

  3結語

  綜上所述,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需要與時俱進,并發揮學員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重視學員的自我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優化配合,吸引和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學員的專業實踐能力,更好的適應社會實踐應用能力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邱文軍.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M].教育教學論壇,20xx:157-158.

  [2]徐斌.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討[A].科技文匯,20xx:65-66.

科學的論文8

  摘要: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作為教學目標,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在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同時,為學生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本文分析了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期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

  關鍵詞:

  初中生物;發散思維;培養

  發散思維是指多方位、多層次以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它的主要特征包括精細性、流暢性、獨創性以及變通性。其中,流暢性是指思維十分靈敏迅速;變通性是指思維可以隨機應變,并且觸類旁通;精細性是指精細分析事物的原理或者整個過程;獨創性是指針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至關重要。

  一、連環設疑,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傳授生物學知識以及應用生物基本原理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不同層次和不同方位的問題以及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吃饅頭,要求學生細嚼慢咽,親身感受整個過程,然后提出相關問題,如“食物里面什么營養物質會被消化?在什么地方被消化?最終流向哪?”“食物的消化應具備哪些條件?消化發生在什么地方?”通過環環緊扣的提問,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學生接受長時間訓練之后,就會逐漸減少對教師的依賴,養成獨立思考、探索知識的良好習慣。

  二、質疑問難,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哲學家陳獻章曾指出:“前輩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質疑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激發學生不斷質疑問難的熱情,引導學生思考、領悟、疑問以及學習生物知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質疑習慣,循環往復,最終養成發散思維。此外,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學生和教師的表現發表個人意見。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人的性別決定》一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學生想知道兩性人是什么樣的人、兩性人的體內染色體與常人是否存在差異、增加或者減少性染色體會出現什么后果等方面的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先贊賞并且肯定學生的疑問,同時簡單介紹有關兩性人的知識。問題的答案不是這個環節最重要的內容,教師要利用這些問題,有效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獲得獨到的見解,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構建新師生關系,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應倡導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在人格、知識以及能力方面得到和諧發展,讓學生轉變成終身學習者和自主學習者。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探求生物知識,充分發揮創造力,學生不再是教師的聽眾,更不是課堂教學的配角,所以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初中生物教師需要將增強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并將提升學生發散思維作為根本,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個人空間,并且尊重學生的人格、愛好以及個性,秉持著友善、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每位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教師應給予他們足夠的'重視及關懷,讓所有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都可以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和學的過程,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營造一種寬松自然的教育環境。如在《測算和采集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的實驗教學時,初中生物教師可以親身融入實驗過程,并且和學生一起探究問題:“居民住宅小區里面的塵埃是否少于煤樓?”“樓層越高是否塵埃越少?”“室內塵埃是否少于室外?”“雨后空氣里面的塵埃是否少于雨后?”然后和學生一起探究這些問題。等到學生測出結果后,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分析,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結果的興趣,然后主動分析、解決問題,最后獲得結論。當處于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時,學生就能暢所欲言,自由抒發自己的意見,同時敢于糾正其他學生的想法,經過探討之后獲得最佳方法,實現提升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

  四、合理設計練習,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不能完全依照常規,而是要尋求變異,從多個角度以及不同方向分析相關材料信息,通過各種方法、途徑深入分析并且解決問題。部分練習題的訓練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能夠通過串聯知識,實現舉一反三以及觸類旁通的教學目標。習題設計的方法有:首先,一題多變。使習題里面的情節、條件以及問題發生敘述形式、擴縮、比較以及順逆的改變。這樣,學生就能在不同情況下,從不同角度了解問題;其次,一題多議。教師可創造問題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各個方面的技能以及經驗,并且組織學生議論,產生思維撞擊。如對于“為什么子女會和自己的父母比較相似”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表述。如基因怎樣控制性狀、什么是基因、人體基因和DNA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等。

  五、結語

  在開展初中生物教學工作時,教師應從不同方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注重開展實踐活動。同時,教師還需進行探究型教學,激發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黃慧.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J].成功(教育版),20xx,(12).

  [2]庫里曼考開.發散性思維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xx,(6).

  [3]唐述亮.發散性思維在初中生物課堂上的應用[J].東方青年教師,20xx,(38).

  [4]凌麗紅.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6).

科學的論文9

  人類早期的活動能力、也就是破壞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部地區小氣候的改變,所以幾百萬年間人與自然還能相安無事。但是工業革命以來情況發生爭劇變化。工業化意味著大量燃燒煤和石油,意味著向地球大氣排放巨量的廢氣。其中二氧化碳氣體造成大氣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烴氣體能破壞高空臭氧層,造成南極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層變薄。此外,工業化排放的污染氣體也使人類聚居的城市成了濃度特高的大氣污染島……人類在發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闖下了彌天大禍。不少災害看起來似乎是天災,而實際上卻往往是屬于人類自己造成的人禍。被破壞的地球大氣正在對人類進行可怕的報復,大自然是絕不會因為人類的無知而原諒人類的。

  1992年6月,世界各國元首、政府首腦云集巴西里約熱內廬,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上簽字。為什么氣候變化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科學問題,會變得如此令人關注?

  原來,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和毀滅森林,使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內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濃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氣中CO2含量將增加一倍。據聯合國發布的評估報告,那時全球平均氣溫會比現在上升1.0~3.5℃,這將引起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從而淹沒大片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還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嚴重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開始重視這種狀況及其危害后果,共同商討削減CO2排放量的問題。

  什么叫溫室效應

  全球的地面平均溫度約為15℃。如果沒有大氣覆蓋,根據地球獲得的太陽熱量和地球向宇宙空間放出的熱量相等的原理,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地面年均溫度為-18℃。這33℃的溫差就是大氣像被子一樣保護地球造成的。這就是溫室效應。

  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它發射的電磁波的波長很短,稱為太陽短波輻射(其中包括從紫到紅的可見光)。地面在接受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溫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冷卻下來。地球發射的電磁波因溫度較低而具有較長的波長,稱為地面長波輻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在經過地球大氣時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來說幾乎是透明的,而它卻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它自己也向外輻射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因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達地面的部分稱為逆輻射。地面接受逆輻射后就會升溫,這也可以說是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就是大氣溫室效應的原理。

  地球大氣的這種保溫作用,很類似于種植花卉的`暖房頂上的玻璃(溫室效應也可稱為暖房效應或花房效應),因為玻璃也具有透過太陽短波輻射和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保溫功能。

  溫室效應源自溫室氣體

  我們知道,并不是大氣中的每種氣體都會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出的所有波長的長波輻射,只有一個很窄的區段吸收很少,這個區段被稱為“盲區”。地球主要通過這個盲區把從太陽獲得的熱量中的70%又以長波輻射形式返還宇宙空間,從而維持地面溫度不變。我們所說的溫室效應,主要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數量和品種,使這盲區即能返回宇宙空間的70%的熱量的數值下降,使留下的余熱增多而使地球變暖的情況。

  不過,CO2等溫室氣體雖然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但它們在大氣中的數量卻極少。如果把壓力為一個大氣壓、溫度為0℃的大氣狀態稱為標準狀態,那么把地球整個大氣層壓縮到這個標準狀態,它的厚度是8000米。目前大氣中CO2的含量是355ppm即百萬分之355(ppm為百萬分之一),把它換算到標準狀態,就是2.8米厚。在8000米厚的大氣中就占這2.8米厚的這一點點。甲烷含量是1.7ppm,相應是1.4厘米厚。臭氧濃度是400ppb(ppb為ppm的千分之一)換算后只有3毫米厚。一氧化二氮是310ppb,2.5毫米。氟里昂有許多種,但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氟里昂12也只有400ppt(ppt是ppb的千分之一),換算到標準狀態只有3微米。由此可見大氣中溫室氣體是極少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人為釋放的溫室氣體如不加限制,很容易引起全球迅速變暖。

  早在1938年,英國氣象學家卡林達在分析了19世紀末世界各地零星的CO2觀測資料后,指出當時CO2濃度已比世紀初上升了6%,并指出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存在變暖傾向,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為此,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凱林于1958年在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山海拔3400米的地方建立起了觀測所,開始了大氣中CO2含量的精密觀測。夏威夷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幾乎未受陸地大氣污染的影響,觀測結果有相當高的可靠性。

  從冒納羅亞山觀測到的1958年4月到1991年6月大氣中CO2濃度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出1958年時大氣中CO2含量不過315ppm左右,而1991年已經達到了355ppm。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人類每年燃燒55億噸化石燃料(每噸約產生4噸CO2)中,大約只有一米進入了大氣,其余一米主要被海洋和陸地植物所吸收。一旦海洋中CO2達到飽和,大氣中CO2含量將成倍上升。從圖上還可發現CO2含量還有季節變化,冬夏可以相差6ppm。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廣闊大陸上植被冬枯夏榮的影響,因為植物在夏季大量吸收CO2因而使大氣中CO2濃度相對降低。

  根據對南極和格陵蘭大陸冰蓋中密封的氣泡中空氣的CO2濃度測定,古代大氣中CO2含量一直比較穩定,大體是280ppm左右。只是從18世紀中葉,即工業革命前后開始逐步上升。人類用了240年時間,使大氣中CO2濃度從280ppm上升到355ppm。

  甲烷是僅次于CO2的重要溫室氣體。它在大氣中的濃度雖比CO2少得多,但增長率卻大得多。據聯合國政府的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1996年發表的第二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資料(簡稱《報告》),從1750~1990年共240年間CO2增加了30%,而同期甲烷卻增加了145%。甲烷也稱沼氣,是缺氧條件下有機物腐爛時產生的,例如水田、堆肥和畜糞等都會產生沼氣。一氧化二氮又稱笑氣,因為呼入一定濃度的這種氣體后會引起面部肌肉痙攣,看上去像在發笑一樣。它主要是由于使用化肥、燃燒化石燃料和由生物體所產生的。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在平流層中雖有減少,但在對流層中是增加的。氟里昂氣體是氯、氟和碳的化合物,它在自然界里本不存在,完全是人類制造出來的。由于它的溶點和沸點都比較低,不燃、不爆、無臭、無害、穩定性極好,廣泛用來生產制冷劑、發泡劑和清潔劑等。地球大氣中濃度最高的氟里昂12和氟里昂11含量雖都極少,但這些年增長率卻很高,均達到年增5%。根據1987年國際《蒙特利爾議定書》,它在大氣中的濃度將在21世紀初開始逐漸減少。

  應當說明,CO2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雖比CO2小得多,有的要小好幾個量級,但它們的溫室效應作用卻比CO2強得多,它們對大氣溫室效應的作用,根據IPCC第二次《報告》,都只比CO2低一個量級。這是值得注意的。

  溫室效應的后果

  如前所述,工業革命前大氣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長的速度,到2100年將增加到550ppm,即幾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許多氣象學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會增高多少?

  目前采用的具體辦法是,根據大氣運動規律和物理狀態變化規律,設計成數值模式進行計算。但由于人們對大氣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還不夠完善,采取的簡化設計辦法也不同,因而各個模式的計算結果常相差很大。為此80年代美國科學院組織了評估委員會,對這些模式的結果進行研究和綜合評詁,最終得出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1.5~4.5℃。這就是對本問題最有權威的組織——聯合國IPCC第一次《報告》中采用的數字。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顆粒會遮擋部分陽光使之無法到達地面,使地面氣溫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值據IPCC估計可達-0.5瓦/平方米,即相當于CO2增溫效應(+1.56瓦/平方米)的1/3,比甲烷的增溫效應(+0.47瓦/平方米)還略大。主要根據這個改進,IPCC1996年公布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氣溫的升溫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溫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

  模式計算結果還說明,全球平均增溫1.0~3.5℃并不均勻分布于世界各地。赤道和熱帶地區不升溫或幾乎不升溫,升溫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數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引起另一嚴重后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范圍地區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后海水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詁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20~140厘米(相應升溫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修改為15~95厘米(相應升溫1.0~3.5℃),最可能值為50厘米。即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IPCC的第二次評詁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于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后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吁。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我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加大,氣候將趨于干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地區干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一些災害,例如低緯度臺風強度將增強,臺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或加劇一些傳染病流行。以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痰疾發病率已翻一兩番,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痰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并非全是壞事。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質產量。還有的專家指出,在我國和世界歷史上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干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

  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屬于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盡管如此,對于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已發展到了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就往往難以逆轉。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采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全球對策

  大氣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變暖,對策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減少目前大氣中的CO2。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廣泛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停止濫伐森林;用太陽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CO2。還有利用化學反應來吸收CO2的辦法,但在技術上都不成熟,經濟上更難大規模實行。

  第二方面是適應。這是無論如何必須考慮的問題。例如除了建設海岸防護堤壩等工程技術措施以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計劃地逐步改變當地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以適應逐步變化的氣候。日本北部因為夏季過涼,過去并不種植物稻,即使種了產量也很低。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種,現在即使在最北的北海道也不僅能長水稻,而且產量還很高。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氣候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只要能及早預測出氣候變化趨勢,我們是能找到適應對策并順利實施的。

  第三方面是削減CO2的排放量。這是在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領導人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要目的(框架是指比較原則,有待進一步具體化的意思)。公約要求在20xx年發達國家應把CO2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技術,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CO2的排放量。近百年來全球大氣中CO2濃度的迅速升高,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排放造成的。發展中國家首先是要脫貧、要發展,發達國家有義務這樣做。

  由于公約是框架性的,并沒有約束力。而削減CO2排放量直接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有的發達國家不僅沒有減排,還在增排,現在看來,20xx年根本不可能降到1990年水平。在1997年12月11日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3次大會(日本京都會議)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展開了尖銳緊張的斗爭。最后,發達國家作出讓步,難產的《京都議定書》終于得到通過。議定書規定,所有發達國家應在20xx年把6種溫室氣體(CO2、一氧化二氮、甲烷和3種氯氟烴)的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減少5.2%。這雖與發展中國家的要求的到20xx年減少15%和到20xx年減少20%的目標相差很大,但畢竟這是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

科學的論文10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過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開始,也是學生探究科學興趣的所在。而好奇心則是問題產生的根源。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課程。我們要通過科學課程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要想學生學好科學課,就要保護其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可貴,是一切科學創新的基石。我們從小學開設科學課,就是為了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如何保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既要有一顆童真的心,也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以科學老師特有的睿智,認真地傾聽和感受學生的發現、期待、熱情和想象,蹲下來傾聽他們的心聲。在實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課堂教學的“效率”, 而在課堂上隨意打斷學生的回答、對孩子專注的話題漠不關心、為了“正確”答案誘導學生猜測出老師想要的答案。要減少對孩子們興趣盎然的'探究活動的約束,從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

  其次,用孩子的眼光看科學。孩子眼中的科學和成人眼中的科學是大不一樣的。科學世界在孩子們眼中永遠是妙趣橫生的。 在他們眼中,科學是一群螞蟻在搬幾倍于它們體重的一塊肉骨頭,是蜘蛛能在一夜之間織成一個大網,是校園的鳳凰樹在秋冬季節下起了金黃的小雨。假如我們能用孩子的心態來看待事情,那么,許多平時你習以為常的事情,你便會發現很神奇,甚至會覺得孩子很了不起。只有用孩子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發現、用孩子的心態思考他們所遇到的問題,那樣,教師才能走近孩子,才能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關注他們的興趣和需要。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拘泥于課堂教學內容,及時地把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有科學探究價值的趣事、奇事,在科學課堂中得到探究。

  再次,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有人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與生俱來的探究欲。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僅是科學教學的目標,探究也是科學教學的主要方式。在平時的科學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讓學生以身邊事物為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最有效地掌握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的探究方法,學會從問題開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經歷探究的過程。

  只有學會了探究的方法,提高了探究的能力,學生才能在科學研究中嘗試到成功的滋味、探究的樂趣,從而使科學的好奇心增強。所以,在科學課堂中,我們也應注重科學課堂師生的交往,多開展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廣泛交流,與學生共同參與觀察探究活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展開探究的翅膀,學到更多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培養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打開每個學生的心窗,每一扇窗的后面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窗的開啟,都是無法預測的創新。

科學的論文11

  現代科學教育不同以往將培養科學精英主義作為科學教育的主要任務,而是注重全體公民科學素養的普遍提高。基礎教育階段作為學校教育的起源,對學生的終生教育有著引領和啟蒙的重要意義。為此,世界各國紛紛對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加大成本投入、研究力度。本文建立在科學教育與科學世界、生活世界、科學史哲密切聯系的大背景下,有機結合三維目標展開論述。

  一、創設真情流淌的生命課堂

  學習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如今的學習從屬于認知、理解的智力范疇,已滲透、擴展到情意、價值觀等非智力領域。學生的科學學習過程是知識積累、能力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意發展、人格健全的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聯系科學與人文的紐帶,可以深化教育,促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同時,又能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完善學生個性成長[1]。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尤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樹立科學正確價值取向,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探討STSE的關系中的真善美。

  當今,人們在充分享用著科技所賜予的豐碩成果時,也體驗著種種科技異化帶來的惡果。各種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物種滅絕等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通過STSE課程,有助于學生更客觀、更全面的地認識科學,啟發學生思考技術、經濟、社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力。一方面,通過科學技術發展對社會的雙重作用,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科學技術的正面效能和負面影響。在科學課學習中,教師針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如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造成全球性危機的問題,選取適當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原因分析、策略研究、方案設計等系列過程,學生逐漸從思想上正視科學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才不會將崇尚科學變異成對科學的宗教崇拜。在學生自主討論和教師的引導總結中,不斷讓學生意識到這一切問題的出現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科學技術不僅不是萬能的,而且其發展方向的迷失會給人類文明帶來極大的威脅,甚至可以達到毀滅性的程度[2]。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重視確立正確的科學價值取向。教師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專題學習和研究,學生可以從多種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評價,嘗試做出價值判斷和道德分析。從牛肉生產到人類的繁殖,從自然保護區到‘克隆羊’,從水中充滿雌激素的河流到布滿核放射塵埃的谷地,這些人類自己所創造的環境。其中涉及的問題客觀的說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在沖擊和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倫理觀念及其他社會觀念。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倫理道德之間的問題,分析科學技術的使用是否尊重生命?是否尊重人性,克服了人性危機,確立了人的尊嚴?是否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教師與學生不斷深入追問和反復的價值判斷、道德分析中,引導學生趨向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

  (二)持嚴謹的態度對待科學學習。

  學生結合科學史哲的學習,逐漸轉變以往對科學學習不正確和簡單化的觀點。學生能認識到科學知識的成長不是一個常態的、線性累積過程,也不是一種新的事實、理論不斷加成的過程。科學在不斷發展中,不僅體現為“累積式”的量變,還是“革命式”的質變過程。由此,科學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累積,而是新舊范式的轉變過程。學生要促成這一轉變:首先,樹立問題意識,即學生在進行認識活動時,通過對認識對象的深刻洞察、懷疑、批判等多種方式,產生認知沖突,經過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時,出現了一種具有強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實問題或想做出發現式創新的一種心理狀態[3]。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不斷積極思維,對問題作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直至問題解決。其次,養成證據意識,尊重事實,重視客觀求證,以嚴謹的態度尋找證據,學生所展示的證據越多,就越能引發對原先想法的反思,從而促成假設、預測、推理、解釋、交流、質疑等思維活動的積極展開,有利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最后,加強學生細心、耐心、恒心、包容心等心理品質。

  二、構建縱橫聯通的智慧課堂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系起來,并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即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學科的知識結構。學生在不斷完善認知結構的同時,也能夠獲得認識事物的一些普遍方法。

  (一)梳理學生心中的科學。

  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它由多學科知識高度聚合而成。一定意義上說,學生學習知識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組成的'系統,通過對概念的學習加深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學會如何使用“概念圖”、“V形圖”等科學思維工具之后,借助少數大概念為核心建構科學概念體系,幫助探討事物之間的關系,關注事物的復雜性和整體性,認識和體會知識的形成和重構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教材中重復性與割裂性的內容編排,打破原有教材的編排體系,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教材內容重新整合為層層深入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過程中,自主把握科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借助科學思維工具給自己栽種一棵棵知識樹。通過構建知識網絡,讓學生抓對立、清異同、悟聯系,梳理自己心中的科學。這樣不僅有利于清晰明了的掌握科學概念,還能更樂于參與科學實踐,對重要原理的深入探索,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推演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整合理解能力。

  (二)激發學生成長的科學。

  科學知識,既是靜態的又是動態的,既要建構一個個知識網絡圖,又要于行動體驗中不斷進行動態修正和知識創新。隨著吸納、類化、整合知識的增多,它不斷膨脹并向外輻射,從而使學生的知識層次愈高,知識覆蓋面愈廣,知識的遷移性和普涉性愈強[4]。學生在建構知識網絡的同時,也在科學實踐中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經由思考、探索、研究等活動,以求真、求善、求美的有機統一作為吸納知識、類化知識和整合知識的價值標準,剔除迷信和教條的內容,刪改愚昧和偏見的理解,不盲目崇尚非理性權威的共識,通過質疑、追問、辯護、反駁、反思等行動對自身的想法負責,對科學知識進行類化、整合、凝練、提升,賦予它新的發展因子。學生在不斷完善認知結構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感悟科學知識、科學現象、某一科學知識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從而感悟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

  三、鋪設思維碰撞的實踐課堂

  皮亞杰說過,動作是智慧的根源。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以科學思維為核心的腦力活動和動手操作活動有機結合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各種科學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觀察、試驗、猜想、驗證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只有“實踐”才能獲得真知,才能讓猜想與假設轉化為真理。學生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生的,并隨著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從而讓學生的“雙手”閃爍出創造性思維的光芒。

  (一)擺脫形式主義的探究,重視科學觀察活動。

  當前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探究”將課堂科學探究等同于學習“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實驗)方法”,科學探究被程式化地分解為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探究方案、搜集證據、作出解釋、討論交流等步驟反復運行,步驟化的探究活動沒有引發學生更多的科學思維,學生僅是“依樣畫葫蘆”的進行探究活動。科學實踐通過扭轉課堂探究活動模式化傾向,轉變固定的、按部就班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不在于追求普適的、固定的“科學方法”,擺脫探究的形式化,注重探索科學家的真實探究活動,開放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思維活動的源泉在于觀察活動,科學課上學生的大多數科學學習活動都可以被理解為某種意義上的觀察活動。分類是有比較的觀察,測量是精確的觀察,實驗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觀察,分析是對觀察結果關系的認識,解釋是對觀察現象的闡釋并產生理論。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不同的學生由于自身的知識背景不同,決定了觀察到的現象、獲得的數據、所作出的解釋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觀察活動中,學生對觀察重點的把握,對觀察現象真假的辨別以及產生原因的預測,對觀察現象和數據的記錄,與其他同學針對觀察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及對觀察結果的驗證,等等,通過這些科學觀察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二)發展科學思維,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發展空間,小學四年級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質變期,若能抓住關鍵期充分挖掘和培養小學生的思維品質,借助開展形式多樣的創造性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解放學生的大腦,發揮想象力,有益于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在小學科學課中,各個學校都采用了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科技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開設小發明課,開展競賽活動,征集最優方案,組織課外小組、觀摩、參觀,專家開講座等。科技活動是一種基于問題、項目、任務的探究性學習,在各種科技活動中,學生矚目生活的需要或是迸發的奇思妙想,檢索到自身想要解決的問題,產生發明選題,并鎖定選題進行發明設計與實踐。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缺點列舉法”、“對比類此法”、“逆向思維法”、“問題追蹤法”等方法,啟發自身的想象力,在同伴協作與互助,以類似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全身心參與實踐,在操作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改進自己的方式方法、方案設計,尋求最優方案設計,最終解決問題并向公眾呈現自己發明和創造的成果。通過學生的小發明、小創造及小論文的作品,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即一種實體思維,逐漸向于理論性邏輯思維轉變.

科學的論文12

  [摘要]科學的本質特征在很多方面形成的基本共識為學校進行科學本質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科學的本質特征具有兩面性,不同年級學生對其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學生的科學本質觀具有循序漸進性,隨著年齡層次的增長,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越來越接近科學的本來面貌,因此,學生們對科學的本質的理解具有年齡階段性。在科學教育中,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的要求也應該注意年齡階段性,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科學本質觀有不同程度的把握。

  [關鍵詞]科學本質觀;年齡階段性;科學教育

  對科學的本質的認識、理解就是科學本質觀。關于科學的本質,一直存在著爭論,但大多數人相信的確存在著科學的本質問題。科學教育界經過討論后一致認為,科學的本質的構成成分應該是學校科學課程中基本的、中心的內容。隨著科學教育的發展,對科學的本質的描述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家文件和科學課程文件中。

  一、科學的本質特征的兩面性

  科學的本質特征具有兩面性和復雜性,對于科學的本質的同一特征存在著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和現代現實主義傾向兩種觀點,有些觀點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描繪的特征更適于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創作,現代現實主義傾向描繪的特征更適于自然科學。對美國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和《科學素養的基準》中有關科學本質的論述進行整理和提煉,可以發現許多對反映科學本質的兩面性的說法。

  實際上,對科學本質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不應該把兩種傾向的觀點完全對立起來,科學的發展本身就是這兩個方面的辯證統一,科學本質的基本特征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正如《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中所說的:

  雖然科學家反對能獲得絕對真理的概念,并認為其中不確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絕大部分知識都具有持久性。

  科學的本質是通過觀察驗證。但是,科學理論只適用于已經觀察到的現象是不夠的,理論還應能適用于那些創立理論時尚未觀察到的`現象,也就是說,科學理論應具有預見性。

  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一樣,要借助于能帶來知識的信息和觀點,這一般要通過具有相關學科專長的人來實現。但是,在科學史上,著名的權威也曾多次出現過錯誤。

  二、學生對科學本質認識的年齡階段性

  作為科學哲學家、科學歷史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就是要認識科學事業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但對于學生就不應該完全如此,因為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與年齡相關。比如,年齡較小的學生憑經驗描述結果,而年齡較大的學生更注意通過實驗驗證理論或發現有關的機理。在校學生學習科學不能夠反映科學家們的所有科學活動,向初學科學的人特別是中小學生提供哲學上非常精確但又不過分復雜的關于科學的本質的描述是不合情理的。因此,對科學的本質特征的兩面性的理解要與科學教育的年齡階段性相適應,例如,科學的相對真理性不應是小學階段的兒童所需要理解的,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也應只讓其初步了解,因為他們還沒有能力辨別和理解什么是客觀、什么是主觀、什么是真理,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學生們對有些復雜的抽象的概念在理解上的欠缺,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驗的積累而逐漸減少,孩子們長大后,會像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認識過程一樣——從絕對化到相對化,逐步認識科學的局限性。

  正基于此,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三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科學本質的標準;《科學素養的基準》分得更細,對4個年齡階段結束時要求知道的科學的本質做出了規定。筆者對上述兩個文獻對科學的本質的同一構成因素的各年齡階段的要求進行了整理研究后發現,對同一個科學的本質的構成因素的要求,年齡層次越高,越趨向于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的觀點。例如對“科學的相對性”的理解,《科學素養的基準》要求:

  到2年級結束時,學生們應該知道“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同樣的科學研究,一般就采用相同的方法。”這里的關鍵詞是“一般”和“相同”,這明顯是現代現實主義的觀點;

  到5年級結束時,學生們應該知道“科學研究可以采用許多不同的形式。”這里的關鍵詞是“可以”和“不同”,這是介于現代現實主義傾向和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之間的觀點;

  到8年級結束時,學生們應該知道“科學研究沒有固定的步驟,但通常包括一些共同內容。”這里的關鍵詞是“沒有”“通常”和“共同內容”,這明顯是后現代相對主義的觀點;

  到12年級結束時,學生們應該知道“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有不同的傳統,但有些共同信念。”這里的關鍵詞是“不同”“有些”和“共同信念”,這與前一個階段相比更具有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因為關鍵詞“有些”比“通常”更具有不定性;而關鍵詞“共同信念”比“共同內容”更加不具體和抽象,“共同信念”是指科學所有領域的進步都依賴于智慧、勤奮的工作、想象力、甚至機遇,而“共同內容”是指搜集相關事例,運用邏輯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設,對所收集到的事例進行解釋和判斷。

  因此,學生的科學本質觀具有循序漸進性,隨著年齡層次的增長,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越來越接近科學的本來面貌。 三、科學本質教育的年齡階段性

  根據前面的論述,筆者認為,科學教育的不同年齡階段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的要求應該是不一樣的,總的一個原則是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對學生來說,科學本質的定義應該便于他們接受、理解,并且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應該明確地把學生或公民對科學的認識與依據科學所做出的決定聯系起來,這樣也能得到科學哲學家、科學歷史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的一致認可。

  (一)小學階段

  在小學階段,讓兒童認識現代科學的理性、漸進性和普遍性是最重要的,不應該讓學生了解科學的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的觀點,應該教給他們現代現實主義傾向的經典的客觀真理的科學主義觀念,讓他們在幼小的心靈充滿著對科學的向往、對科學家的崇拜,激發起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二)初中階段

  在初中階段,可以適當地讓學生了解一些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的科學本質觀,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的本質。仔細解讀我國《科學課程標準(7-9年級)》要求學生認識的科學的本質一些特征,可以看出,這些科學的本質特征雖然包含了科學本質的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的觀點,但主要還是科學本質的現代現實主義傾向的觀點。筆者認為,對于學習科學的新手(特別是小學生),過分地強調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的科學本質觀,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是不利的,對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更是不利的。

  (三)高中階段

  對于基礎教育的最后階段即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辨別能力已基本成熟,例如,高一學生的科學本質觀偏向于后現代相對主義科學本質觀,尤其在科學具有暫時性、創造性與主觀性方面。因此,高中生所認識或理解的科學的本質相對較多的應是后現代相對主義傾向的科學本質觀(但不是全部)、科學本質的兩面性以及科學的本質特征的辯證統一性。

  科學本質觀的年齡階段性決定了科學本質教育的年齡階段性,也就是說,在科學教育中,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掌握不同的科學本質觀,正如美國《科學素養的基準》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的要求中所說的:

  (幼兒園至二年級)在形成科學世界觀之前,這些早期主動參與的科學經歷,可以產生自然界統一信念的一個方面:同一性;

  (三年級至五年級)當孩子們繼續對這個世界展開調查時,通過著重解釋不一致性,使一致性的前提得到強化;

  (六年級到八年級)讓學生開始涉及諸如科學知識的延續性問題,特別是科學的可變性問題,并非為是過早。應該讓學生既知道科學知識的量變,又知道質變;

  (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專題研究可以使學生有機會來考察如科學理論和科學實踐的局限性等問題;考察不同的科學形成的不同的知識特性;并考察已有科學的確定性和對這種確定性的突破之間的緊張關系。

  可以用《科學素養的基準》中的一句話對這個問題作個結論:“在低年級時,無須對這些問題(筆者注:指科學事業)進行清晰的討論,但是,隨著學習不斷進步,應越來越多地涉及這些問題。到學生畢業時,他們應能自如地用通用的語言談論科學事業的本質,并且能夠理解新聞中討論的科學問題。”

科學的論文13

  如果說光是一群人的狂歡,那么影便是一個人的孤單。深情相聚后的離開,發現很多人都轉向了孤單,工作,學習,生活都如此。

  從小到大,幾乎沒有一個人生活過,唯獨有過兩天晚上一個人在家,也是燈火通明了一整晚。那時身邊總會有一群人,在家時有家人,在學校時有同學。所以,我害怕孤單,害怕孤單的陰影。放假時,我總會早早的離開,不是為了早早回家,而是為了不被一個人丟在寢室,做最后一個離開的人。那時的時光,總會有溫暖的陽光,懶洋洋的灑在我身上,心情總是一片光明,生活中也是一片光明。

  驕陽似火的六月,我們就那樣匆匆踏上了離別的征程。這一切實際上是四年前已經注定了的,但是仿佛又都是在夢里,一切來得那么突然,那么讓人猝不及防。沒有時間板著指頭歷數離別的日子,直到車輛載著我停在下一站的目的地,每個工作日不能夠再在那條熟悉的梧桐樹下的柏油路上閑逛時,才恍然大悟,離別是真的,那些最熟悉、最依賴的人是真的離開了。此后,便是山長水闊,相隔多地。想念時,只有孤影相伴。

  離別的'痛苦,離別之時那個艱難的轉身,那滴晶瑩的淚花,遠不能表達。思念,不舍,往往是后知后覺的。無論離別時說的有多么難舍難分,哭的有多么肝腸寸斷,等到離開以后才明白,這只是萬千難過中的一刻。曾經舍不得扔的東西,歷經千辛萬險,悉心呵護才能隨身帶走的東西,這一刻,看著卻透出幾分凄涼。或許當初應該什么都不帶走,什么都換上新的,此刻也不至于會如此傷感。可是,沒有人能夠這么做,因為孤單的陰影是曾經相聚的光明留下的。

  熱切盼望的雪天,再不如往前那般吸引人的眼。就算是抱著暖手寶,三兩個人蜷縮在教室痛苦地看高數,心中也對室外的雪充滿了向往與喜愛。然而,眼前閑暇時光甚多,每天除了七個多小時的上班時間外,都是空閑,特別是周末來臨,一整天一整天的閑暇,以前從未有過。可是,此刻窗外飛舞地正起勁的雪花,對我來說卻又視而不見。我說,怕冷,其實還不如說是害怕孤單。

  光與影是不是會有一種和諧的旋律,或許會有,就如相聚和別離。時間久了,習慣了,適應了,就是一片和諧,但這是一種無奈。或許最理想的狀態是這樣,相聚的光明想要的時候都在,孤單的陰影需要的時候出現。每天都是一群人熱熱鬧鬧的在一起,時間久了會失去自我;每天都是一個人獨自思考,時間久了會成為一名患者。而在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時刻出現的光與影,大抵是最幸福的。

科學的論文14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1.校內硬件資源的擁有情況《科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了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配置的問題。鑒于科學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每所學校必須開設科學專用教室,并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學校內的實驗室、科學教室、圖書館、閱覽室及其配備資料等都是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硬性條件,能有助于豐富教師的課堂,為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提供支持,還有助于拓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針對校內硬件資源存在的問題,主要通過對教師的問卷進行了調查。從學校設實驗室、上網設備、實驗儀器、飼養條件進行調查。一是從實驗室的擁有情況看,紅河州120所農村小學中,實驗室的擁有情況不容樂觀,其中有實驗室的占20.8%,沒有實驗室的占79.2%。經過訪問大部分的學校都沒有符合國家基本標準的科學實驗室,一部分學校是把以前的自然實驗室當做現在的科學實驗室,所以空間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部分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是有其他房屋改建的。二是從實驗室儀器的擁有情況看,實驗儀器很少的學校占74.2%,有一些的占11.7%,基本能滿足教學的占7.5%,齊全的占6.7%。可見教學實驗儀器是制約著紅河州實驗教學發展的瓶頸。小學科學教學儀器嚴重短缺,很多實驗課和實踐課不能正常開展,只能是紙上談兵。三是從上網設備的擁有情況來看,總體比較樂觀。“十五”期間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工程項目中,86.7%的農村小學配備了上網設備,沒有配備的占13.3%。通過訪談這13.3%的小學也在努力達標,以盡量完善教學資源。四是從科學教學實驗室和教學儀器方面,情況不容樂觀。數據顯示種植條件沒有的占52.5%,可以用花盆種少量植物的占38.3%,有一塊地的占9.2%;飼養條件沒有的占85.0%,可以飼養1—2種小動物的占12.5%,可以飼養3種以上的占2.5%。根據訪問了解到大多數農村小學沒有專門的圖書館,更沒有有關科學教學的圖書供教師和學生閱覽。從上面的問卷和訪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紅河農村小學教學硬件設施資源嚴重缺乏,不利于小學科學課教學的順利進行。

  2..教師對科學教學的態度情況在這樣一些科學教學條件匱乏的農村小學,在職的教師是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動手制作教具、準備教學材料、制作教學課件的教師分別占34.2%,57.5%,51.7%。偶爾動手的分別占45%,27.5%,29.2%。有時動手的分別占17.5%,10.8%,15.8%。經常動手的分別占3.3%,4.2%,3.3%。從經常動手為科學教學制備條件教師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師對科學教育的態度不是那么理想。通過訪問,由于繁重的教學任務,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幾乎沒有科學教師帶領小學生進行野外實踐或考察等活動。

  3.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情況學生的`興趣作為素材性課程資源,是能夠進入課程并對課程實施產生積極作用的課程資源。小學生對“你喜歡科學課嗎”的回答,選擇“非常喜歡”的占30%,“喜歡”占40%,“沒感覺”占16.7%,“不喜歡”占13.3%。通過訪問“進行課外觀察活動嗎?”,回答“經常”、“偶爾”、“從來沒有”的分別占12.5%、25%、62.5%,這就說明學生缺乏親身體驗自然的機會,也無法體會課外活動的樂趣。而在科學教育中學生進行課外觀察活動占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興趣與學生的課外觀察活動作為兩個變量進行分析后,說明小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二、結果討論

  1.資金投入不足

  儀器設備匱乏很多農村小學實驗儀器很少,甚至有的學校一套也沒有。僅有一兩套的學校,只有在老師做演示實驗時才拿出來,學生只有瞪眼睛看老師演把戲的份,沒有機會去自己親自動手實際操作,這樣的教學條件無法實現新課改中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素質要求。

  2.對科學課重視程度不高

  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的影響,科學課一直被稱作“副科”,很多地方僅以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成績來決定一個學生的能力。據調查,小學科學課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擠占用現象。即使是上實驗課,也是教師照本宣科或讓學生自己看書;同時,不執行課時計劃,一節課上幾節課的內容,根本不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另外,在科學教師的安排上,不少學校讓語文、數學等科目上教學成績不好的老師或年齡大的老教師來擔任。可見,在廣大農村小學,科學教育得不到各級教育者的重視,其地位并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

  3.評價制度以考試為主

  當前中國的教育弊端,很多地方仍以分數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成績和學校的辦學質量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們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下狠抓書面成績,考慮到科學實驗課的實驗做得再精彩,也無法搬到試卷上,于是他們便取消實驗,專攻書本知識,根本就沒有顧及到學生在做實驗時的樂趣,這無疑損害了學生熱愛自然以至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懷。

  4.教師素質偏低

  據訪問調查紅河州建水縣的農村小學只有一所農村小學有專職的科學教師,而且只有一位。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多為中老年教師或農村代課教師,且多數教師未經過系統的專門培訓,對科學實驗教學很難勝任。教師編制過緊,工作繁忙,很難有時間進行業務進修,提高自己。他們沒時間也不肯花時間和精力去鉆研教材,更談不上進行小學科學實驗課的科研工作了。隨著時代的進步,他們將無法承擔時代所賦予的素質教育的重任。

  三、應對建議

  1.政府應加大資金的投資力

  課程財物資源是科學教學活動的基本支持,缺乏必要的財力、物力支持,科學課程活動就會失去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經費緊張是每一個農村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感受最深刻的,想搞一個活動,或課題研究,沒有充足的資金是做不到的。在與老師的交流中,一位老師的發言很有代表性,他感慨地說,自己從事科學教育十多年,對這門課十分的鐘愛,而且學校地處山區,各種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所以每年都要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考察,并制作標本,他所自制的教具曾榮獲過市州級一等獎。但由于經費的原因,許多良好的課外活動都沒法進行或半途而廢,如果要學生承擔,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重;教師自己出,一次兩次還可以,多了也承受不起;找學校要,學校領導對資金的利用問題也很無奈,事實上學校并沒有撥出專門的活動經費用于科學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

  2.學校應強化

  教學實驗儀器的管理對現有實驗儀器的管理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在所調查的小學,儀器的管理往往被忽略。一些學校沒人管理儀器,有的學校是科學教師監管,這樣一來由于管理不當,許多儀器出現生銹、損毀、流失,霉變、腐蝕等現象,導致大部分的教學儀器和藥品不能使用。所以為提高對現有教學儀器的利用,管理工作不能忽視。管理好儀器設備不是目的,其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用好,通過管理給師生提供良好的儀器設備,隨時給師生的教學研究、教學活動提供方便。支持并歡迎、鼓勵、提倡和幫助師生使用儀器設備。總之,做好服務,使實驗教學儀器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

  3.轉變思想觀念

  選配好任課教師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的影響,科學課是“副科”這一思想仍為嚴重。所以要轉變科學是“副科”這一觀念。據了解,不少學校的科學課是有上不好語文、數學等科目的老師來擔任或有年齡大的老教師來擔任,這類教師沒有扎實的科學專業知識,研究教材的時間相對較少,所教內容不嚴密,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培養目標。通過和任課教師的交流,發現能夠完整學習課程新標準的教師寥寥無幾,更嚴重的是有的教師連課程新標準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更談不上理念轉變了。為此,需要學校為這部分教師提供培訓學習和教研的機會,讓每一個小學科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有所改變、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4.完善評價機制

  激發教師積極性課程評價是課程教學的瓶頸,評價方式引導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既制約著教師的教,也制約著學生的學。評價不僅是教師自我評價,更多的來自學校、家長,同時這種評價又往往是決定性的。而廣大農村小學其教學思想比較落后,包括學校領導及其他教師,喊著素質教育的口號,實施的還是應試教育,仍然唯成績是舉,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許多學校領導由于達標要求,仍然以分數來評價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學水平;一些家長認為只要語、數、英能考高分就行,并不在意孩子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的長進,如果教師教不出符合他們要求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當然不高。所以教師為了達標,就不會在科學這樣的科目上大花時間,而是專攻語數英。對此,教學部門和管理部門要摒棄以學生的考試分數考評教師的做法,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5.重視教學資源的開發

  一是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教學資源。

  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學校內進行的,豐富的校內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根據以上的數據顯示,很多農村小學目前存在設施設備缺乏現象,主要體現在缺少科學教具、模型甚至科學活動的場所及實驗室場所。因此,學校應該明確科學課的要求和科學課程的特點,根據教學需要加強實驗室建設、購置儀器設備、掛圖、投影片、音像資料,組織科學學習興趣小組等活動,有條件的還可以在校內開發建立小型的植物園、動物園等,豐富學校科學課程的教學資源,方便學生進行校內科學探究活動。另一方面,有些學校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設備的功能,造成浪費。因此,發揮現有設施設備的多種功能,提高教學中的實際利用率,是有效利用科學教學資源的主要途徑之一。學校還可以舉辦群眾性的科學教育活動,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科學意識,這些活動由于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對兒童很有吸引力,可以寓教于樂,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教師應該注意對教學資源進行適當選擇和整合,利用不同的資源去滿足教學的需要。

  二是善于利用社區科學教學資源。

  社區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其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校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農村社區中可利用來作為科學教學資源的主要有社區的山川、河流、農業用田用地、工廠、養殖場、種植技術園、樹葉、花、果實、蝸牛、蝌蚪等。這些社區資源都是可以利用的,貼近自然,發揮農村小學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資源,在學校實驗教學儀器短缺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這些社區已有的資源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社區科學教學資源可以充分實現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的目標,使學生走出課堂、學校。

  三是合理利用學生家庭中的教學資源。

  家庭中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有的家庭養花、種菜、養家畜,家長平時會提及有關作物栽培、家畜飼養等知識,學生耳濡目染會積累不少感性知識。利用家中的科學教學資源,需要是家長理解科學課程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意義,理解科學的重要性,清楚家庭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中所起的作用。當然,利用家庭中的教學資源要適度,不能因此給學生及家長造成沉重的負擔。

科學的論文15

  科學探究不僅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還是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基本載體。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當中,由于小學生存在年齡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在認知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無疑會使不同學段的小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當中呈現出各自的鮮明特點。因此,不斷探討分析不同學段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特點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探究的概述

  從本義上來看,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在探究自然界科學規律的過程中所開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動。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對于科學探究的含義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學前心理學教授龐麗娟、陳琴認為,科學探究是個體通過自主地研究和調查來認知自然的活動,并對其進行解釋。而大學教育學著名教授徐學福認為,在課堂上實施科學探究時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即基本精神和基本程序,兩者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達成統一。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科學探究時,不僅需要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進行模擬來開展探究教學,與此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領悟到科學探究的本質,幫助他們逐漸形成科學的態度。另外,美國利昂·萊德曼教授認為,科學探究與科學過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但科學探究也同樣包括過程技能的發展,比如,觀察、猜測、推斷以及分類等。根據對以上科學探究概念的梳理,可以從兩個角度對科學探究進行理解和解釋,一是,科學探究屬于一個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經歷一定的階段。二是,科學探究是科學方法和思維方法的過程技能。其中,科學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測量以及分類等;思維方法主要包括比較、歸納以及演繹等。本文立足于將科學探究理解為是一種認知過程來進行分析。

  二、科學探究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必要性

  1、科學探究是有效培養小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基本載體

  在國際科學教育中,科學素養是一個理想目標,盡管目前并沒有達成一個公認的定義,但是能夠歸納出它的共同因素。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科學素養應該包括科學的價值觀和態度、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思維方法、必要的科學知識以及有效運用科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目標。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通過科學探究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科學知識,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掌握科學知識的建構與發展。與此同時,借助科學探究能夠使學生逐漸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并且,借助科學探究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從而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學可以以科學探究為依托,不斷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2、科學探究是小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關鍵途徑

  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在科學學習中進行的各種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充分領悟科學家們在研究自然界的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系列方法。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關鍵途徑之一。科學探究活動是讓小學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科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也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過程,需要小學生明確能夠探究的問題,設計出具體的探究方案,收集到有利的證據,并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明顯包括某些過程技能。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科學探究是需要科學知識與其緊密結合的一種認知綜合能力,而并不是簡單的等同于過程技能。同時,由于科學過程往往是在小學生對具體的科學知識進行思考時才會發生,因而科學探究過程與科學知識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小學生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當中,除了過程技能以外,合理的想象、科學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維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科學知識在形成過程中原本就是一種不斷循環和不斷補充的過程,能夠使科學知識得到不斷完善與發展。學生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依托,無疑能夠培養他們對科學知識更加全面的認識。

  三、不同學段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特點

  1、不同學段小學生提出問題的特點

  問題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如果沒有明確的科學問題,也就不會有科學探究過程。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想使探究的問題得以明確,首先必須提出問題。兒童的天性就是好問,他們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越多,則表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越強烈。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所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其內容絕大多數是以具體的科學教材為依據而進行的,由于小學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因而探究的問題則應該來源于小學生自己,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努力地為小學生創設良好的條件,鼓勵并積極引導小學生在教學范圍之內提出自己感興趣而且想研究的問題,而要想為小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則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小學生提問的發展特點的基礎之上。例如,教師在進行三年級《螞蟻》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首先提出了問題:"關于螞蟻,同學們想研究什么呢?"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提出了各種自己感興趣且想研究的問題,如,"螞蟻的身體長什么樣?""螞蟻怎么搬東西?"以及"螞蟻喜歡吃什么食物?"等等。而在進行四年級《食物中的營養》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提出了類似的問題:"關于食物同學們想了解哪些問題呢?"小學生積極踴躍地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我們吃的米飯有什么營養?""我想知道哪些食物最有營養?"以及"為什么吃了食物我們就可以長高?"等等。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從對研究對象本身的判斷與認識而提出的問題。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提出了與日常經驗相關聯的問題。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小學生已經開始了對事物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提問,開始思考為什么的問題。

  2、不同學段小學生形成假設的特點

  科學探究在明確了探究問題之后就需要對問題可能的答案進行假設。在科學探究當中,小學生提出假設是一種預見性活動,對探究的方向產生著一定的決定性作用,并且在整個科學探究過程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小學生根據探究的問題提出假設是一個高度思維化的過程,小學生在提出各種假設的基礎之上,以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將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在實際推理過程當中試圖分析出合理的假設。針對小學生假設能力來說,年齡階段無疑是科學假設能力的內在環境,使科學假設能力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層次性。例如,教師在進行三年級上冊《水和食用油的比較》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在假設環節,小學生提出的假設是:"將食用油倒入水中,油會浮起來""水流動較快,而食用油流動較慢"。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學生假設內容側重于對事實現象的預測,在認知結構上已經存有部分抽象概念,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但是還無法擺脫客觀世界,在作出假設的過程當中往往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還需要依托具體的形象或事物。而教師在進行高學段五年級上冊《運動與摩擦力》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首先提出了問題:"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這時,學生紛紛提出了許多假設,如"可能與用力的大小有關,用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可能與物體的重量和大小有關"等。由此可見,高學段的小學生所提出的假設內容往往集中在對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上,與中學段的學生相比較,對事物現象的假設已經上升了到一個新的梯度。高學段的學生在形成假設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完全擺脫具體內容的束縛,同時能夠通過抽象的邏輯加工對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做出假設。

  3、不同學段小學生設計探究方案的特點

  在科學探究中,設計方案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它明確了整個科學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常教師會在小學生獨立完成驗證方案的思考之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探究方案進行初步設計,然后再通過集體討論對初步設計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設計方案在科學探究中是最能夠體現小學生創新思維的環節,小學生在進行獨立思考的過程當中,必然會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想方設法來驗證自己的假設,這無疑給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個性發展空間,充分激發了他們繼續探究的欲望。而在實際教學當中,對于不同學段的小學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設計方案的特點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教師在進行中學段三年級上冊《它們吸水嗎》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通過小組討論之后進行了設計方案的匯報:小組展示:"滴"的方案——用滴管分別往平放著的金屬片、塑料片、木片、紙片上分別滴水,對四種材料的吸水性進行比較。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他們設計的方案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的嗎?激發了其他小組的提問,如"滴水的時間不同會影響實驗結果""滴管距離紙面的高度不同會影響實驗結果"等等。由此可見,中學段的學生在進行實驗的設計時已經能夠考慮到控制變量,但考慮的變量還比較少,對影響實驗的間接因素還缺乏充分地思考,還需要對實驗的本質進行進一步的學習。而教師在進行五年級上冊《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時,某小組給出的設計方案是用5個紙杯,在紙杯的底部鉆一個小孔,并在其外面涂上不同的顏色,然后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插入孔中口朝下,將其放在臺燈下面對溫度的變化進行觀測。由此可見,與中學段的學生相比較,高學段的小學生在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時不僅能夠充分考慮到影響實驗的大部分因素,同時還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從而能夠設計出更加完整的探究方案。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學方式。科學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將科學結論教育轉變為科學過程教育,從而實現以知識體系為中心向以探究為中心的轉變,充分強調讓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來學習科學知識。現階段,在國際基礎科學教育中已經達成了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共識,各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小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探究過程中獲取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使他們得到相關科學技能培養,并且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的本質,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葉寶生,曹溫慶。哲學重演律對兒童科學教育的啟示。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2)。

  孫可平,馮蘭。腦科學視野下理科教學中科學探究教學有效性的辯議。全球教育展望,20xx(10)。

  許應華,徐學福。論科學假設能力的結構與培養。課程·教材·教法,20xx(04)。

  徐婷婷,葉寶生。淺談表達與交流在科學認識活動中的重要意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02)。

  孫明國,楊勝涵。微微打開一扇窗:例談認知沖突的把握。湖北教育:科學課,20xx(01)。

【科學的論文】相關文章:

科學的小論文08-15

科學小論文04-30

關于科學的小論文12-11

鹽的科學小論文09-06

豆芽科學小論文03-12

[集合]科學的小論文08-15

(合集)科學的小論文08-16

【薦】科學小論文08-17

《論科學美及科學審美作》的論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