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1
摘要:本文主要是針對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以及完善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的有效措施這兩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和介紹,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入改革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完善措施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會計學領域中逐漸衍生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模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對于我國來說,在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方面,還處于早期探索階段,目前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社會實踐和理論研究,針對這一現象,還需要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深入探索與研究,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現狀
1.披露的信息內容不完整
在相關調查結果中都能夠看出,很多企業在進行信息披露的時候,都會存在著不完整的問題,常常會應用斷章取義、避重就輕的方法,僅僅將有利于自身企業的內容進行披露,而對于一些具有負面影響或者是沒有達到標準的內容選擇性忽視,即使有的企業在披露的內容中也會包含這一方面的內容,一般也只是進行簡單的描述,缺少實質性分析。對于這種體現出一定選擇性的披露行為來說,會對利益相關者造成誤導。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國在社會責任會計方面沒有制定和頒布相關的法律規范,這樣就會缺少報告、披露以及計量方面的統一標準[1]。而且對于披露方式和工具來說主要是公司網站、財務報告、上市公告書、招股說明書等,多是采用文字敘述的方式,這樣必然就會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導致信息披露不充分。除此之外,對于企業中的社會責任信息來說,實質上與其利益相關者需求之間不具有一致性,比如社會公眾希望了解的是產品安全信息,然后是環境保護信息;但是企業的職工希望了解的主要是職業發展前景以及教育培訓等方面的信息。總的來說,當前大多數企業在披露信息的時候更注重的是自身的公益事業、環境責任以及經濟責任,這樣自然也就難以符合利益相關者的實際要求,兩者之間的信息缺乏相關性。
2.企業相互之間披露的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當前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類型主要包括環境與安全報告、社會管理計劃與環境監測報告、環境報告、企業公民社會責任報告、企業公民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社會責任報告等多種類型,而且對于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來說,側重披露的內容以及報告模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房地產行業中,所披露的信息內容主要是服務方面;造紙印刷業和電力煤炭領域中,所披露的信息內容主要是環保方面;國家控股企業,如金融保險行業等,所披露的信息內容主要是社會貢獻、產品安全、員工福利等方面。由于不完善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體系,我國企業的信息披露目前還是處于自愿階段,其披露標準缺乏統一性。很多企業在進行信息披露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是自身的實際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相互之間的協調,這樣就難以有效的比較兩者之間的披露信息。
3.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
一般來說,在企業中不具備專門的社會責任會計核算,而是在傳統會計事項中對社會責任信息進行核算,這也就導致只能夠披露現有的會計科目,比如在營業外支出中納入了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捐贈與贊助。這也就直接體現出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缺乏必要的基礎,同時其披露的形式也過于簡單化,導致難以完整的體現出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影響著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二、完善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的有效措施
1.加強對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準則的`制定
國家相關財政部門應該加強制定相應的會計制度,頒布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規范要求,這主要是為了保證所披露出的會計信息質量。在會計準則中應該詳細的對披露信息質量、報告類型、披露時間、披露類型、披露內容等方面的信息內容進行明確規定,做出統一的規范標準,在披露自身有利信息的同時,也應該客觀的披露出相關的負面信息,滿足社會公眾的利益需求,對其負責。企業對所披露出信息內容的完整性、準確性以及真實性負責,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信息內容的空白和問題,加強信息內容之間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相關性。除此之外,對于理論界來說,也應該適當的增加研究形式,打破原先的單一報告研究形式,同時注重與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計量學等相關學科之間的配合,實現共同發展。比如結合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來進行實證研究和調查統計,明確相關的價值量,通過有效的研究管理審計和管理會計,來尋找最佳的成本效益點,并促進內控措施的進一步完善。
2.加強對多種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探究
社會責任會計與傳統會計相比較來說,無論是在計量方面還是在內容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企業在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時候,并不能僅僅只是單一的應用傳統財務報表體系,還需要加強對多種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探究。比如可以組建相關的會計信息中心,即互動式的會計信息披露模式,在其中能夠包含著所有能夠提供的信息內容。換句話說,可以將其當作是信息超市,信息供給者所提供的信息就是“超市”中的“商品”,人們可以對商品進行自由選擇。
3.有效改善現有的財務報表
企業在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時候,可以編制獨立的報告形式來完成,這樣所披露出來的信息內容會更加的真實、完整,這也是未來信息披露形式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中包含著企業社會責任績效信息和社會責任會計要素信息,前者不能用貨幣進行計量,后者則可以運用貨幣計量,因此在獨立報告中的基礎和核心主要就是社會責任現金流量表、社會責任利潤表和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其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比如文字敘述、表格等,在報表中披露的信息內容主要是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針對一些用定量反映難度較大的信息內容來說,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附加上相應的社會責任財務情況說明書、報表附注等其他信息。但是針對一些企業規模較小,或者是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有限的企業來說,這種方式的可操作性不強,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相關的社會責任披露添加到傳統財務報表中,比如將環境資產、人力資產等方面的內容增加到資產項目當中去。
三、結語
總的來說,針對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首先需要加強對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準則的制定,統一相關標準規范,使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加強對多種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探究,這對提高其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最后是需要有效改善現有財務報表,這樣一來,就能夠通過多種多樣的模式方法來全面的披露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內容。
參考文獻:
[1]沈弋,徐光華,王正艷.“言行一致”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大數據環境下的演化框架[J].會計研究,20xx,09:29-36+96.
[2]董淑蘭,王永德.農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評價研究[J].商業研究,20xx,06:194-203.
[3]何賢杰,肖土盛,陳信元.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公司融資約束[J].財經研究,20xx,08:60-71+83.
[4]萬壽義,劉威,李笑雪.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我國滬市A股的實證檢驗[J].會計之友,20xx,21:23-31.
[5]葉陳毅,聶莎莉,李娜.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探討[J].企業經濟,20xx,06:170-172.
[6]孫紅梅,蔣娜,岑磊.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J].會計之友,20xx,03:12-13.
作者:趙晶 單位:訥河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2
【摘要】企業的高速發展帶動國家GDP的增長,我國也由此躍升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名。雖然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根本目標,但企業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也造成了諸如環境污染、偷稅漏稅、偽劣產品等社會問題。社會作為企業成長的依托,使得企業在發展的同時相應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作為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陳述,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針對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信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社會責任 披露
一、引言
逐利是企業的本質,因此企業會把工作重心安排在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上。但企業在發展的同時往往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比如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公益事業的履行與發展等等。本文針對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信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陳述,并提出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二、社會責任報告相關內容
企業社會責任(CRS),是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核心產物。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戰略方針、行動計劃與愿景規劃等非財務績效而成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能夠反應利益相關者對經濟、環境、社會的社會責任信息需求,是企業樹立自身形象、協調利益相關方的重要載體。上交所規定“上證公司治理板塊”樣本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公司以及金融類公司必須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同時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公司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和每股社會貢獻值;深交所也要求深證100指數的樣本股公司必須同年報一起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自20xx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元年至今,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總量從32份增加到了1703份,標志著我國企業在披露社會責任信息過程中取得了長足進步,反映出廣大企業已經開始深刻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對未來有明確規劃的企業已經將社會責任報告作為構建商業潛力的重要砝碼,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提升企業價值。
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披露形式不規范
目前我國對于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依然處于初步階段,沒有形成統一完整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參考了各式各樣的標準,披露內容上傾向于使用文字和圖片予以表述,缺少定量指標,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中只能披露概念與愿望,對于使用者而言效用大大降低。如環保設備只能體現為固定資產、承擔社會責任產生的成本和收益只能在營業外支出和營業外收入中列示。
(二)披露內容不全面
縱覽我國上市公司已經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在選擇披露內容的選擇上仍然會傾向于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信息,對阻礙企業發展的信息只有寥寥幾筆“問題與改進”。大部分社會責任報告都忽視了對債權人、供應商和安全生產的責任,難以樹立企業形象。社會責任信息內容信息凌亂,難以全面反映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同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對各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具體指標不夠全面。例如在員工利益中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員工待遇和培訓,對于員工工作環境安全、參與工會運轉情況、業績考核與晉升渠道、帶薪休假、職業病防治、事業安置等信息披露不足。
(三)缺少社會責任第三方審計
我國至今依然缺少社會責任報告強制性審計的法律法規,企業在對待社會責任報告第三方審計的問題上還是自愿的態度,20xx年只有14.2%的企業對報告進行第三方評價,并且在接受第三方評級的企業中,標準也并不統一。目前我國企業編寫社會責任報告時主要參考的標準就有GRI、上交所指引、社科院指南、深交所指南等等。這使得企業在編寫社會責任報告時失去了積極性、降低了社會責任報告的可信度,而且使企業在標準的選擇上也會出現困惑。
四、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對策
(一)統一社會責任披露標準
總體來看,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有很大增長,但質量上有待進一步提高。形式上,目前的社會責任報告還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報告使用者在閱讀過程中花費大量精力甄別和篩選信息,所以制定社會責任報告標準時,需要從形式上進行規范;內容上,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需要完整統一的標準,打破目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多樣化、碎片化的現狀,建立統一標準,使得披露過程和內容有章可循。
(二)完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
政策制度方面,加快健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配合有效的獎勵和懲罰措施,改變企業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和有選擇的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情況。
(三)加強社會責任信息的審計與監督
相較于會計報表的內審和外審監督制度,對于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也是必要的。將社會責任報告評級與企業內部審計想結合,同時委托中介機構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一方面可以敦促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時按評級標準執行,另一方面確保所披露的內容真實公允。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也可以保障社會責任信息充分并且真實,提高使用者效用,以便進行相關決策。
五、結束語
無論是從企業自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還是出于對我國宏觀經濟背景的考慮,統一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完善企業全面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內容,加強社會責任信息的審計與監督,對改善其披露現狀有著很好地效果,也有利于企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雪晨,張林.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探析[J].商業經濟,20xx,22:121-122.
[2]顧楓,張瑞.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市場論壇,20xx,11:54-56.
[3]韓振宇.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的信息披露問題探討[J].中國商貿,20xx,02:165-167.
[4]傅樵,唐越.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商業會計,20xx,05:86-88.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3
企業社會責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內容,企業能夠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就實現了,同時也只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企業社會責任向著其理想狀態發展,思想政治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通過提高企業素質將承擔社會責任由一種外在的壓力轉化為企業內在的經營理念,才能保證企業自發的履行對其他相關利益主體的責任,達到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理想狀態。那么在實踐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怎樣發揮其作用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呢?
(一)理論熏陶
即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來闡述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加深企業對社會責任更深層次的理解。企業社會責任是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的具體化,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要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推動其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就要培育企業的政治觀念,讓其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的理想狀態是企業與員工、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社會資源環境以及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員工、消費者與企業以及企業與社會都是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因此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揚過程中應該貫徹集體主義價值觀和以人為本的觀念。
集體主義的內容是:一方面,從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另一方面,在維護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當兩者之間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在必要時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作為個體的企業要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以促進社會發展為總體目標,在這個前提下制定自己的發展計劃,也只有以這以目標為前提才能保障作為社會個體的企業的利益。“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如果企業以利己主義為價值觀,惟利是圖,必將擾亂社會正常發展秩序,沒有穩定的外部環境企業發展也將成為空中樓閣。如果企業以眼前利益為重,無節制的消耗浪費資源、漠視環境污染,有限的社會資源終將有一天被損耗殆盡,企業將失去持續經營的基本前提。科教衛生、社會福利等都關系到社會的長遠發展,企業應該關注這些公益事業的發展,社會進步了,企業也能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為自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資源。
員工是企業的主體,企業要維護員工利益,重視員工對企業發展的作用,通過改善員工的工作條件、提高工資和福利待遇、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和發展自我展現自我的平臺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的內聚力,通過挖掘人的'潛力來促進企業發展。另外,企業的利潤是通過消費者來實現的,所以企業要樹立顧客至上的理念,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
(二)實例誘導
即以典型事例來感化企業,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闡釋企業社會責任能加深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但它只是一個抽象的說理過程,不一定能促使企業將這種理論的上的認識轉化為實踐,所以需要用典型事例來誘導和感化企業,產生承擔社會責任的動機,并將這種動機付諸實踐。所謂典型實例就是本企業或其他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有代表性的事件。這種活生生的實例更能震撼人心,引起企業的共鳴,激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
很多企業是善于抓住典型事例感化企業,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楷模,和海爾集團就是其中之一。1985 年,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一次突擊檢查中發現了76 臺不合格冰箱。當時研究處理辦法時,張瑞敏做出了有悖“常理”的決定:開一個全體員工的現場會,把76 臺冰箱當眾全部砸掉!而且,由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親自來砸!聽聞此言,許多老職工當場就流淚了。創業之初,企業連員工開工資都十分困難,況且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別說正品,就是次品也要憑票購買,此決定遭到大家的強烈反對,但張瑞敏力排眾議,不變初衷。結果,就是一柄大錘,伴隨著陣陣巨響,真正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目前,海爾成為世界知名冰箱品牌。
在這一事例中張瑞敏高瞻遠矚,意識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并且在發現不好苗頭時果斷采取震撼人心的措施,刺激員工的質量意識,防范于未然。雖然那時候物資缺乏供不應求,即使質量不過關也不存在產品銷售不出去的問題,但是張瑞敏意識到企業必須保障產品質量,維護消費者權益,這是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發展并不斷壯大的保證,在企業創業之初的艱難時期,通過這種“殘忍”的手段讓員工醒悟,讓企業的質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覺醒,抓住關鍵時機感化人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后續的引導與監督
從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層次認識到采取行動是第一次飛躍,第二次飛躍則是將社會責任感轉化為一種內在信仰,將它作為企業文化的主體發揚光大并傳承下去,這一飛躍的實現需要思想政治工作適時的引導與監督。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后可能獲得良好的社會評價,提升了自己的社會形象,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時候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必要的分析,使企業認識到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好處,并鼓勵企業要再接再厲,堅持不懈,通過承擔社會責任充分挖掘企業的發展潛力。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歷史不長,相關的評審制度不夠健全和完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短期內不易顯現,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而且承擔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使得企業在競爭上處于不利的地位,這時候可能會產生對社會責任的誤解,甚至放棄承擔社會責任,思想政治工作將前功盡棄。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時開導并對此結果進行剖析,分析其真正原因是制度不健全,而且從履行社會責任到產生社會效益到被社會認可并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能取得立桿見影的效果。從長遠看,承擔社會責任將會給企業帶來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開導企業不能因為短期內的損失或者無效果而放棄,要繼續堅持,并使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成為企業的經營策略之一,成為企業永葆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成為優秀的企業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在不同的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不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任務和目標也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企業,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并善于覺察在社會責任感形成并轉化為實踐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適當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為企業“排憂解疑”,使得企業社會責任被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廣泛接受并認可,為它在企業的成長和穩固保駕護航。
總之,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與法律制度共同構成企業社會責任的保障機制體系。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性實質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能夠對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進行指導、激勵和協調,同時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其固有缺陷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承擔起這種責任。企業黨組織是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應該積極對企業進行教育,通過提高企業經營者與管理者的素質,進而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對企業進行開導、解惑答疑,保證企業對社會責任有一個全面、系統和深層次的認識,積極主動的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企業要從自己的長遠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把承擔社會責任作為一種企業文化永遠的傳承下去。全體社會成員要積極主動的監督企業,對無視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的企業給予輿論譴責,輿論譴責是企業社會形象的一大天敵,而企業社會形象是企業興衰存亡的關鍵,在健全的輿論監督體系下企業必然會為維護良好的社會形象而寧愿增加成本自發的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4
摘 要:自從20世紀2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興起以來,它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發展歷程。它與房地產企業的結合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是從理論上來探討和呼吁其承擔社會責任。從實證上通過構建一個房地產企業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來分析它們的社會責任承擔狀況并不多見。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通過對他們的需求回應來構建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房地產企業重視社會責任問題。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 企業社會責任 利益相關者 指標體系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企業在當今社會已不再僅僅扮演一個創造物質財富的角色,而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巨大影響力。它們希望可以憑借享受的種種特權,攫取更大的利益;但另一方面,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升,他們對企業的期望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創造物質財富,提供就業機會,照章納稅,而是更多的關注其是否能夠為社會的進步、環境的改善、社區的福利以及弱勢群體的保護等方面有所作為。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了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性因素。
房地產開發企業,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定義,它是以贏利為目的投資開發房地產項目,從立項、規劃、土地出讓或轉讓、拆遷、建設、到銷售等一系列經營行為的企業組織。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又是一個事關民生的行業,更應在這次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大潮中,抓住機遇,調整內部組織結構,改善與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實現企業自身與社會的雙贏。
一、 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企業社會責任的思想最早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由謝爾頓提出。但是那時的企業社會責任思想是非常抽象的,認為企業不能僅僅滿足于創造利潤,還應在更大范圍的社會利益上有所作為。迄今為止,對企業社會責任人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概念。我覺得應該從房地產企業的整個開發過程視角來看待它的社會責任,一個房產開發過程包括項目決策階段、前期準備工作、工程建設階段、項目銷售階段以及交付使用階段。在每一個階段,房地產企業需要與不同的機構和群體打交道,比如說,在前期準備階段,它要獲得土地使用權,需要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協商談判;在拆遷過程中需要對拆遷戶承擔責任。而所有這些與房地產企業產生互動的群體和個人就構成了它的利益相關者群體。
二、 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的影響
1984年,弗里曼在他的著作——《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式》中明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所謂利益相關者就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組織目標實現過程影響的個人或群體。縱觀利益相關者理論從產生到發展的整個歷史演進過程,其間始終貫穿著這樣一個核心理念,即企業除了股東之外,還存在許多利益相關者,如管理者、員工、供應商、客戶、政府、社區、環境等,他們也同股東一樣,對企業進行了某種專有性資源投入,并承擔著由此帶來的風險。因此,企業必須有效的處理好它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通過滿足他們的合理利益要求(而不僅僅只是考慮股東利益),來使企業得到永續發展。而且通過利益相關者理論,由于確定了一級指標,可以很便利的通過構建一個指標評價體系來分析和探討企業究竟應該向誰承擔責任以及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但是根據弗里曼對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幾乎所有的個人和組織都可以成為房地產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因為他們都或直接或間接的`受影響或影響之。鑒于此,米切爾指出了鑒定企業利益相關者的三原則:(1)合法性,即某一群體是否被賦予法律上的對于公司的索取權;(2)權力性,即某一群體是否擁有影響公司決策的地位、能力和手段;(3)緊急性,即某一群體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公司管理層的關注。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以及專家咨詢,將三個原則的指標得分相加,確定出了房地產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拆遷戶、股東、債權人、社區、政府、員工和消費者。下面通過一個房產項目開發全過程一一分析房地產企業對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責任。考慮到項目決策階段主要是進行項目的市場調研,可行性研究,沒涉及具體的利益相關者,所以不加討論。
三、 從項目建設的完整周期剖析房地產企業的利益相關者
1.前期準備階段
房地產企業在前期準備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取得項目開工建設的一系列許可證和取得項目建設用地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此時,對土地審批及建設部門的責任是占主導地位的。此外,對拆遷戶的拆遷補償也是重點。其實對拆遷戶來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城市房屋拆遷估價指導意見》明確拆遷估價機構的選擇應當公開、透明,應采取由被拆遷人投票決定。但在實際拆遷過程中,大部分估價機構都是由拆遷人單方面決定;有些拆遷單位甚至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直接指定估價機構,被拆遷人的權利完全被剝奪。這不但為開發企業提供了利潤來源,同時也為拆遷戶的暴力阻拆埋下了隱患。所以這一時期,房地產企業的主要社會責任就是“五證齊全”以及尊重拆遷戶的意愿選擇估價機構。
2.工程建設階段
工程建設階段是開發商委托建筑公司進行項目建設的階段。該階段是房地產開發的重要階段。房地產開發建設是在一定的地域時空條件下進行的,不可避免的會對周邊的社區和環境產生影響,如何最小化對他們的影響是這一時期房地產企業需要關注的。社區承擔著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社會服務的功能,如水電供應,治安保衛等。公益捐贈應該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實踐,通過捐贈,可以增進社會福利,改善社區環境,促進社區發展,同時企業形象也能得到改善,建立良好的社區關系,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房地產企業作為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大戶,應該在環保和節能方面發揮帶頭作用。東麗湖·萬科城,萬科的節能創新典范,包括建筑外圍護結構節能、地熱資源的利用、太陽能利用、防止熱島效應的技術措施、雨水收集系統、建造中水處理站等很好的詮釋了綠色節能型建筑。
3.項目銷售階段
銷售階段是開發商出售房屋,回收資金實現贏利的階段。一個樓盤銷售的成敗決定于消費者的認可。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房地產企業的形象和所建房屋的質量,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了理性消費時代,消費者不僅關注他們所購買房屋的質量,而且在意企業在建房過程中體現的人文精神、道德素質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房地產企業應在保證房屋質量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向顧客提供真實的產品信息、建立咨詢渠道、健全售后服務體系,認真及時地處理顧客投訴。
在這一階段,房地產企業除了要對消費者負責之外,還需要履行對政府的責任。因為實現銷售獲得了收入,需要納稅。房地產企業應與政府充分溝通,相互理解,誠實守信,照章納稅并積極響應政府的相關政策。
4.交付使用階段
很多房地產企業沒有自己的物業公司而是委托專業的物業公司進行社區的管理。但是如果售后服務處理的不好,同樣會影響房地產商的形象。建外SOHO“停電們”事件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此外,股東作為企業名義上的所有者,債權人作為企業的重要外部投資者,員工作為維持一個企業運作的核心部件,在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每一個階段中都關系著他們的利益。對房地產企業來說,首先應該保證股東的資金安全,這是底線;其次在資金安全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資產的增值,定期向股東發布企業經營和投資方面的真實信息。銀行作為房地產企業的債權人,在項目開發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房地產項目開發的大部分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而且預收款中大部分也是銀行對購房者發放的住房貸款,據統計總共約有70%的資金是來自銀行系統,因此銀行在其中承擔著巨大風險。房地產企業應恪守合同要求,嚴格執行合同,按時還本付息,定期向銀行發布企業經營信息,保障銀行借貸安全。員工是構成企業的細胞,他們直接參與了房地產項目開發的全過程,企業對員工的責任一方面在法律意義上保障實現員工的勞動報酬獲取權;另一方面在道德和倫理層面上做到對員工進行系統的培訓,為員工的個人發展創造條件。
四、 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的選擇
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的分析框架主要有四種經典模式:(1)Carroll(1979)的企業社會責任四維度模型;(2)John Elkington(1995)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重底線模型;(3)以KLD(20xx)為代表的社會責任主題框架;(4)以Clarkson(1995)為代表的利益相關者模型。
以上四種評價模型中,與前三種評價模型相比,利益相關者評價模型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也更加符合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要求。Wood(1995)認為利益相關者理論是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最為相關的理論體系,非常適合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模型。首先,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為人們所熟悉,得到多方認可;其次,按利益相關者來展開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在結構上是相對清晰的,采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評價指標體系在應用于評價和披露過程時也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另外,利益相關者框架也能全面地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主題框架。
五、 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
上面分析了房地產企業在項目開發的各個階段對各利益相關者所應承擔的責任,為了具體評價房地產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就需要將這些責任具體化。從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各自目標出發,客觀的選取評價指標,對其進行綜合評價。這種指標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應明確為獲取利益相關者支持企業發展戰略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明確他們各自的需求;其次,明確如何度量房地產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目標,即從每個利益相關者的角度選取指標進行評價。
根據以上分析,再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指標選取原則,篩選出了房地產企業對利益相關者(股東、債權人、拆遷戶、員工、消費者、政府、社區、環境)所應承擔的17項主要社會責任。
1.基于股東的績效評價指標
為確保股東的資金安全,必須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即有關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層的權力制衡機制;資本保值增值率反映公司運用股東投入資本獲得資本增值的能力。該比率越高,意味著企業運用 一定的資本為社會,尤其是股東所做的貢獻越大,對股東的責任履行得越好;為使股東了解企業情況,保持投資熱情,必須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
2.基于債權人的績效評價指標
對銀行來說最大的愿望就是貸出去的錢能按時收回。資產負債率是指企業一定時期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該指標是評價企業負債能力和償債能力的綜合指標。現金流動負債比是企業一定時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與流動負債的比率,這一比率是從現金流動角度反映企業當期償付短期債務的能力。
3.基于拆遷戶的績效評價指標
拆遷是房地產正式開發階段的第一環節,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后續的工程,而對拆遷戶來說,為了經濟發展需要,拆遷不可避免,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按照房屋市場價得到合理的補償,而自主選擇拆遷估價機構是實現合理補償的核心環節。
4.基于員工的績效評價指標
員工收入提高率是本年度員工平均收入總額與上年度平均收入總額的比值,反映了員工對企業增長的利潤的分享程度。員工收入包括其從企業獲得的工資、津貼、補助、加班費等一切貨幣是實物形態總和。此外個人發展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員工越來越重視的一項內容,員工人均年教育經費就反映了企業對員工個人能力發展的重視程度。
5.基于消費者的績效評價指標
對消費者來說,房屋質量永遠是第一位的。沒有人會選擇為了少花錢而去購買一棟危房,相反他們會在保證房屋質量的前提下,尋求盡量低的價格。顧客投訴率反映了房屋質量的好壞。它是房地產企業接受顧客投訴的數量(包括電話投訴,書面投訴以及網絡投訴)與該企業總共投放市場的房屋數量之比。產品價格率是反映了房屋質量和價格的綜合。此外,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在企業品牌提升和消費者滿意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基于政府的績效評價指標
按照卡羅爾的金字塔模型,房地產企業對政府的經濟責任可用資產納稅率衡量;法律責任可用稅款上繳率衡量,它反映企業對國家相關稅收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倫理和慈善責任可用就業貢獻率衡量,反映房地產企業運用全部凈資產為社會公眾提供就業的能力,該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為社會提供的就業能力越強。
7.基于社區的績效評價指標
因為房地產項目開發主要是對社區內的環境產生影響,因此我將社區和環境合二為一。環保資金投入率直接反映企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單位利潤能耗量直接反映企業為獲利對資源(包括各種材料、水、電、煤等)的消耗程度。捐贈收入比反映企業對所在社區的關心程度。
根據上述內容,將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目標層,是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最終表現。第二層次為因素層,分別從股東、債權人、拆遷戶、員工、顧客、政府和社區七個角度來衡量影響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因素。第三層次是指標層,具體闡述房地產企業對各利益相關者所承擔的責任。由此,我們構建出了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體系。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5
一、企業倫理道德與企業社會責任
(一)企業倫理道德
企業倫理道德的提出最早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我國對于企業倫理道德的研究與西方國家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企業倫理道德是企業走向良好發展道路的指南針,可以引導企業向符合社會認知的方向發展。企業倫理是企業經營本身的倫理,凡是從事經營活動的組織或團體都存在著企業倫理問題,其中的“倫”指的是人倫,即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理”指的是行為的準則,所以企業倫理就是指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和法規。很多人認為企業只以賺錢為目標,不需要考慮企業的倫理道德,因此有許多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無視法律法規,對自己的產品進行虛假宣傳,以次充好,欺詐消費者,使企業在消費者中不能樹立良好的形象,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企業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長久良好地發展,除了應遵守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還需加強企業內部的倫理道德建設。
(二)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需要對社會履行的一種責任。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認真履行社會所賦予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可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環境責任、社區責任和慈善責任等。
1.經濟責任。經濟責任是指企業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而獲取利潤的行為,這是企業的基本責任。企業作為一個盈利性的組織,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生產產品或者提供服務將投資變成更大的回報,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企業想要獲得利潤,就必須承擔應當擔負的責任,企業的經濟責任是企業承擔其他社會責任的基礎。
2.法律責任。企業在市場中獲得利潤的前提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不能為了獲得利潤就置國家的法律法規于不顧,從事違法犯罪的生產活動,所以企業的法律責任是企業獲得利潤的前提。企業要主動遵守國家制定的產品質量標準、排污標準等,摒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企業要積極主動地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繳稅,不損害國家的.利益。
3.環境責任。環境責任是指企業通過各種方法獲得利潤的同時要保護當地的環境,不能因為企業的發展對環境造成破壞,并且要協助政府來治理當地環境的一種社會責任。企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要注意對環境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嚴禁浪費資源,使企業生產與周圍環境不產生沖突。
4.社區責任。社區責任是指企業與所在社區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企業在發展的同時要能夠做到與社區緊密結合在一起,幫助所在社區解決就業問題,積極響應社區舉辦的公益慈善活動。企業也要主動向社區公開企業經營的相關信息,讓社區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起到對企業監督的作用。
5.慈善責任。慈善責任是指企業的領導者以社會人的身份對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給予金錢等幫助的一種社會責任。企業是社會組織的一部分,不僅應當追求自己的利益,還要能夠帶動社會及其他成員的利益。企業承擔慈善責任在前期可能會損害部分損失,但從長遠來看,承擔慈善責任有助于企業在社會上樹立良好聲譽,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企業倫理道德與社會責任的區別
許多人認為企業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根本就是一回事,二者并沒有什么不同,鮮少有人對這兩個概念進行詳細區分。其實這兩個名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們有著不同的背景和對象。
(一)背景不同
企業倫理道德的提出是由于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經常會發生違反社會道德的事情,對企業的利潤造成了損失,為避免和減少這種情況造成的損失而提出的。通過在企業內提出倫理道德,使企業員工明白倫理道德的重要性,并對員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構建倫理道德的防火墻。通過企業各級員工的努力,減少生產經營活動中違背社會道德事情的發生,從而避免企業遭受損失。
社會責任的思想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之父” Bowen在1953年首先給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明確定義。社會責任的提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企業的發展必然會面對一些社會上的壓力,而承擔社會責任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二)對象不同
企業倫理道德是在企業內部提出的,面對的對象是企業的各層級員工,要求各級員工要在倫理道德的范圍內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不違背社會的倫理道德,通過各級員工的努力創造良好的企業內部氛圍,使企業能在良好的內部環境中發展。企業的社會責任則更多地是面對企業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如合作者、消費者、競爭者、所在社區和政府等,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在利益相關者中樹立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三、企業在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倫理道德建設的缺失
由于我國的倫理道德建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所以除了一些大型企業外,存在對倫理道德的意識十分模糊,管理者只注重經濟發展,對于企業的道德建設認識不足等問題。有的企業內部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領導者缺乏對企業倫理道德的清楚認知,員工之間缺乏良好的氛圍,造成企業中違反倫理道德的事情時有發生,對企業的文化建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有的企業內部結構簡單,沒有專門負責倫理道德建設的員工,致使企業內部缺乏良好的倫理道德建設,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二)企業對環保責任的缺失
在我國傳統經營理念中,企業一般只考慮自身利益,不顧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只要有利益可得,就會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取,即使破壞周圍環境和過度開發資源也在所不惜。一些企業周圍的環境被破壞得面目全非,亂砍濫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河流被污染,許多水中生物滅絕,大氣污染嚴重。面對這些環境問題,一些企業依然我行我素,對環境問題視而不見,為了獲得利益而變本加厲的破壞環境。
(三)企業對員工責任和消費者責任的缺失
有的企業存在與員工簽訂不平等合同、克扣工資、非法壓榨員工、性別歧視、教育歧視等現象,讓員工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造成員工不能用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去工作。企業為了獲取利益還會通過以次充好、抬高產品價格等方法來欺騙消費者,對產品的售后進行虛假承諾,對消費者不負責任,導致消費者對企業失去信心,使企業喪失信譽,從而造成巨大的利益損失。
(四)政府監督的缺失
政府對企業倫理道德建設和社會責任承擔的監督力度不夠,導致很多企業只顧獲取利潤,而忽略了倫理道德建設和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宣傳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夠,導致企業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管理不到位。
(五)法律責任的缺失
企業為了使利益最大化,通過各種非法手段進行偷稅、漏稅,給國家的稅收造成很大的損失,同時企業也觸犯了法律,損害了企業信譽和社會利益,使企業的競爭力下降,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
四、加強企業倫理道德與社會責任的對策建議
(一)企業定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
企業可以聘請道德建設較好的企業領導人開展講座,通過講座讓企業的員工了解什么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建設的好處等。企業要成立專門負責倫理道德建設的部門,定期對員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的倫理道德水平。對表現良好的員工給予相應的獎勵,以促進員工間倫理道德的建設。讓員工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企業倫理道德的執行者和管理者,使員工能夠自覺地提高個人的素質,以最飽滿的精神和最大的積極性進行工作。
(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
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向人類敲醒了警鐘,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企業不能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獲得利益,而應跟隨時代的步伐作出策略調整。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不斷開發新產品,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對環境的破壞。企業在生產產品時,要盡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減少各種工業污水、廢氣的排放。企業要積極地投入到周邊環境的治理中,為環境治理提供最大的幫助,做到既能從自然中索取,也能回饋自然。
(三)善待員工與消費者
員工是企業的內部“上帝”,企業要發展必須先要有優秀的員工,企業只有讓員工有安全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才能夠獲得員工的支持。因此,企業要真誠的對待每一位員工,不壓榨員工的勞動,對所有員工一視同仁,讓員工能夠在企業中感受到溫暖,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企業利潤的最大化要借助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實現,因此企業要生產最好的產品,做到真材實料,物美價廉。在宣傳產品時,要做到實事求是,不做虛假宣傳,不夸大產品的效果,讓消費者能夠理性地選擇產品,同時要做好售后服務工作。
(四)政府要積極督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政府在企業倫理道德建設和社會責任監督中起到一個執法者和監督者的角色。政府可以依據法律法規建立關于企業倫理道德建設和社會責任承擔的相關制度和評估標準,依靠媒體和輿論的力量,根據評估標準定期對企業的倫理道德建設和社會責任承擔進行評估,對于表現好的企業給予稅收和政策優惠,以鼓勵企業進行倫理道德建設和承擔社會責任。對于表現不好的企業,依法進行嚴厲的懲罰,引導企業轉變方向,朝著積極建設倫理道德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向發展。
(五)強化企業的法制建設
承擔法律責任是企業獲得利潤的前提,要強化企業的法制建設,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從事違法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得為了獲得利益而置國家的法律法規于不顧,應主動遵守國家制定的產品質量標準、排污標準等,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稅收進行繳納,不損害國家的利益,不生產和銷售偽劣產品來欺騙消費者,積極主動地承擔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劉鳳軍,楊崴等.中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xx(12).
[2]楊帆,吳江.國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評介[J].暨南學報,20xx(5).
[3]谷慧敏,李彬等.中國飯店企業社會責任實現機制研究[J].旅游學刊,20xx(4).
[4]劉娉.管理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倫理[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xx(2).
[5]劉思華.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戰略思考[J].市場論壇,20xx(2).
[6]石小玲.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探討[J].現代商業,20xx(26).
[7]劉建花等.消費者響應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機理研究[J].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xx(11).
[8]張靜.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xx(7).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6
摘要:我國關于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相對較晚,在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而實際經濟中該方面的信息被關注度日益提高。為解決這一矛盾,該論文針從實際出發,針對我國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缺乏、社會責任會計理論體系不健全、披露成本高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現階段我國農業企業推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所面臨的困難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困難及對策
1我國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影響因素
1.1外部動因。
信息的外部需求是農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一大動因,根據外部影響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外部動因進行分類:強勢影響動因、半強勢影響動、弱勢影響動因。強勢影響因素主要是指政府部門的相關文件政策。半強勢影響因素主要是媒體和大眾輿論的力量,這些因素能夠引起強大的社會反映,制造強大的社會壓力,從而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和企業體制創新。弱勢影響因素主要是指的消費者,消費者是影響農業上市公司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但是也是最弱的,只有當涉及自身的利益時才會引起反應。
1.2內部動因。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從農業上市公司來看,其內部主動披露的原因可以從企業文化、利益提高、組織結構和創新需求方面來考慮。企業成立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其經濟效益的提高,這也是企業進步的主要原因。從亞當斯密強調分工以來,企業的社會價值就是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的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
2我國農業企業在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困難
2.1我國農業企業自身缺乏社會責任意識。
查閱現階段大多數農業企業發戰略,不難發現,他們沒有把承擔社會責任納入自身發展目標中,在大多數農業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很少把社會責任包括在內,有效的責任型政策更是無從談起,并且有較少的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由于農業企業在內在驅動力不足,在這樣的情形下是無法正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情況。農業企業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視或弱化了其向社會提供食品安全指標。農產品在原材料質量保證、生產環節、技術保障、安全生產方面的信息披露很少。
2.2社會責任會計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備。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研究相比西方國家落后近40年,在很多領域處于空白或者起步階段,沒有完整的理論基礎做支撐,無法形成體系,建立標準。現階段的大多數成果是在國外社會責任會計理論的基礎上繼承而來,但缺乏創新,沒有同我國經濟基礎緊密結合,不適應中國農業企業的發展水平。再者,與傳統的會計理論比較起來,社會責任會計是不能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但實踐中企業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和相應的程序,該問題也是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計量中的一大難題。
2.3較高代價的社會責任信息公布。
對于會計人員而言,這是新的披露領域,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專門研究和學習,開始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注入財力、物力、和時間。并且核算內容比較復雜,有些不易量化:公農業企業受益的社會余暇貢獻,是否保護生態環境負責、是有益于社會公益負責、是有利于提高人力資源負責度以及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負責度情況等等,投入相對較高的財力才能完成社會責任會計成本報告的制作。
3推進我國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3.1提高企業自身信息披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要把自愿同強制性的原則相結合,根據自身企業的披露水平,現在較為可行的披露方式為相關信息明細項目增加在原來會計報表項目上。同時,激勵農業企業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來公示各自相關信息,通過這樣的步驟就會慢慢的完善這個報告體系。農業企業應該認識到披露信息同時也是在履行本身的職責,在此過程中可以促進其樹立自己希望的形象。與固有的標準相比,社會責任標準以及成為保持農業企業做大做強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指標。此外,要加強農業企業領導者對自身社會責任的管理,將其理念融入企業理念文化中。為了使企業員工認識和行動相對一致統一,必須對企業的人員進行全面的社會責任教育和培訓,讓企業成員把這些責任規范從內心里加以認可。
3.2構建和完善相在我國比較適合的社會責任會計體系。
完善會計準則,提供統一的規范。社會責任會計要想有自己的獨立的核算體系,也要逐步跟進責任特點進行分析,建立相應的框架體系。由于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不完善,所以我們在吸收西方和借鑒先進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與我國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然后在結合本身已有的比較成熟的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制定適合本國自身國情和本土企業特點的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社會責任會計準則。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必需性和緊急性,必須在會計實務界和理論界都得到充分認可。請相應專業的權威人士對社會責任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是國家部門理所應當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有條不紊制定出符合當前的社會情況的準則。
3.3適度加大社會投入,加強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培訓。
會計人員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結合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特點和農業信息需求做出相應的改變。一個比較現實可行的辦法,在會計人員之后的繼續教育和學習培訓中,把與社會責任有關的知識學科添加融合進來。會計雇主對會計人員知識的期望要求,已經不僅僅限制于傳統會計信息。會計人員應該在原有會計信息披露基礎之上,拓寬其領域,在社會責任方面與農業進行特點結合,深入分析農業企業業務與社會責任之間的聯系。會計人員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要只是企業自身的投入,政府應該加大這方面的培養力度,適度降低企業披露成本。國家也應認真思考社會責任和會計行業發展要求、合理規劃、認真實踐、拓寬服務、看清趨勢,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建設。
參考文獻:
[1]朱晉偉,李冰欣.食品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J].會計與審計研究,20xx(5):123-128.
[2]馮韋.基于可持續建設理論的建筑工程招標文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xx:12-13.
[3]黃群慧,彭華崗.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33-35.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7
1.承擔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責任
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誠信缺失正在破壞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營,由于企業的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隨時可見,消費者因此而造成的福利損失每年在2500―2700億元,占GDP比重的3-3.5%。很多企業因商品造假的干擾和打假難度過大,導致企業難以為繼,岌岌可危。為了維護市場的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企業必須承擔起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社會責任。
2.承擔科學發展與交納稅款的責任
企業的任務是發展和贏利,并擔負著增加稅收和國家發展的使命。企業必須承擔起發展的責任,搞好經濟發展,要以發展為中心,以發展為前提,不斷擴大企業規模,擴大納稅份額,完成納稅任務,為國家發展做出大貢獻。但是這個發展觀必須是科學的,任何企業都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也不能只顧局部,不顧全局,更不能只顧自身,而不顧友鄰。所以無論哪個企業,都要高度重視在“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
3.承擔可持續發與節約資源的責任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特別緊缺的國家,企業的發展一定要與節約資源相適應。企業不能顧此失彼,不顧全局。作為企業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場上,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關注節約資源。并要下決心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要響應中央號召,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用好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以保證經濟的運行安全。這樣,我們的發展才能持續,再翻兩番的目標才能實現。
4.承擔保護環境和維護自然和諧的責任
隨著全球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日益惡化,特別是大氣、水、海洋的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面臨危機,森林與礦產過度開采,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很大威脅,環境問題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企業一定要擔當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的重任。
5.承擔公共產品與文化建設的責任
醫療衛生,公共教育與文化建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極為重要。特別是公共教育,對一個國家的脫除貧困、走向富強就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醫療衛生工作不僅影響全民族的身體健康,也影響社會勞力資源的供應保障。文化建設則可以通過休閑娛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我們的國家,由于前一個時期對這些方面投入較少,欠債較多、存在問題比較嚴重。而公共產品和文化事業的發固然是國家的責任,但在國家對這些方面的扶植困難、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應當分出一些財力和精力擔當起發展醫療衛剩、教育和文化建設的責任。
6.承擔扶貧濟困和發展慈善事業的責任
雖然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還存在很多困難。特別是農村的困難就更為繁重,更有一些窮人需要扶貧濟困。這些責任固然需要政府去努力,但也需要企業為國分憂,參于社會的扶貧濟困。為了社會的發展,也是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我們的廣大企業,更應該重視扶貧濟困,更好承擔起扶貧濟困的責任。
7.承擔保護職工健康和確保職工待遇的責任
人力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也是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保障企業職工的生命,健康和確保職工的工作與收入待遇,這不僅關系到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關系到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為了應對國際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也為了使中央關于“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落到實處,我們的企業必須承擔起保護職工生命、健康和確保護工待遇的責任。作為企業要堅決作好遵紀守法,愛護企業的員工,搞好勞動保護,不斷提高工人工資水平和保證按時發放。企業要多與員工溝通,多為員工著想。
8.承擔發展科技和創自主知識產權的責任
當前,就總的情況看,我國企業的經濟效益是較差的,資源投入產出率也十分低。為解決效益低下問題,必須要重視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降低煤、電、油、運的消耗,進一步提高企業效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盡快改變技術落后狀況,實行了拿來主義,使經濟發展走了捷徑。但時至今日,我們的引進風依然越刮越大,越刮越嚴重,很多工廠幾乎都成了外國生產線的博覽會,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確沒有引起注意。因此,企業要高度重視引進技術的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發,加大資金與人員的投入,努力做到創新以企業為主體。
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的雙重責任
首先,企業應該承擔并履行好經濟責任,為極大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最直接地說就是盈利,盡可能擴大銷售,降低成本,正確決策,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
其次,企業在遵紀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和勞動保護法。完成所有的合同義務,帶頭誠信經營,合法經營,承兌保修允諾。帶動企業的雇員、企業所在的社區等共同遵紀守法,共建法治社會。
第三,倫理責任是社會對企業的期望,企業應努力使社會不遭受自己的運營活動、產品及服務的消極影響。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綠色企業,增大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為環境保護和社會安定盡職盡責。
最后,是企業的慈善責任。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直接關系人民的最直接利益,也直接決定著社會安定與否,和諧與否。很多地方在發展社會事業上投資不足或無力投資,這就需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本,企業應充分發揮資本優勢,為發展社會事業,為成為一個好的企業公民而對外捐助。支援社區教育、支持健康、人文關懷、文化與藝術、城市建設等項目的發展,幫助社區改善公共環境,自愿為社區工作。
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除通過增加投資,新增項目,擴大就業外,最重要的是提倡各企業科學安排勞動力,擴大就業門路,創造不減員而能增效的經驗,盡量減少把人員推向社會而加大就業壓力。過去只有ISO9000和ISO140000國際認證,現在對企業社會責任也有了一個旨在解決勞動力問題,保證工人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的國際認證標準體系。這一標準明確規定了企業需保證工人工作的環境干凈衛生,消除工作安全隱患,不得使用童工,等等,切實保障了工人的切身利益。現在眾多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獲得ISO8000國際認證,不僅可以吸引勞動力資源,激勵他們創造更多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管理可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獲得美譽度和信任度從而實現企業長遠的經營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社會公民對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通過技術革新可首先減少生產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可以降低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企業還可通過公益事業與社區共同建設環保設施,以凈化環境,保護社區及其他公民的利益。這將有助于緩解城市尤其是工業企業集中的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嚴重,人居環境惡化間的矛盾。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緩解貧富差距,消除社會不安定的隱患。一方面,大中型企業可集中資本優勢、管理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對貧困地區的資源進行開發,既可擴展自己的生產和經營,獲得新的增長點,又可彌補貧困地區資金的不足,解決當地勞動力和資源閑置的問題,幫助當地脫貧致富。另一方面,企業也可通過慈善公益行為幫助落后地區的人民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事業,既解決當地政府因資金困難而無力投資的問題,幫助落后地區逐步發展社會事業,又通過公益事業達到無與倫比的廣告效應,提升企業的形象和消費者的認可程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發展歷程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企業不僅要對贏利負責,而且要對環境負責,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20世紀50年代-70年代,贏利至上社會經濟觀認為,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第二目標,企業的第一目標是保證自己的生存。“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必須承擔社會義務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他們必須以不污染、不歧視、不從事欺騙性的廣告宣傳等方式來保護社會福利,他們必須融入自己所在的社區及資助慈善組織,從而在改善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 關注環境
8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運動開始在歐美發達國家逐漸興起,它包括環保、勞工和人權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導致消費者的關注點由單一關心產品質量,轉向關心產品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和勞動保障等多個方面。一些涉及綠色和平、環保、社會責任和人權等的非政府組織以及輿論也不斷呼吁,要求社會責任與貿易掛鉤。迫于日益增大的壓力和自身的發展需要,很多歐美跨國公司紛紛制定對社會作出必要承諾的責任守則(包括社會責任),或通過環境、職業健康、社會責任認證應對不同利益團體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代至今 社會責任運動興起
隨著經濟的發展,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已經逐步演變為全球性的社會運動。
1。公司的社會責任是法律責任還是道德責任
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關于善惡、正義非正義的觀念和依此評價指導人們行為的規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也是對人們行為要求的最低限度,如果違反,可能要承受一些不利的后果。雖然公司的社會責任問題兼具法律性和道義性,但從立法者的意圖來推斷,將其明確規定在新公司法中,就是把其視為法律責任。
5.利益相關者的范圍
利益相關者應當包括公司的職工、債權人、上游產品的提供商、消費者、環境、公司所在的社區等等。我國公司法通過讓職工參與決策和管理,簽定勞動合同等方式使公司的決策更加民主化,更好的保護職工的利益。立法機關還制定了《消費者保護法》、《環境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單行法律保護這些利益群體的利益。但現實生活是紛繁復雜的,有很多難以預見的情形發生,而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公司法第5條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原則性規定,可以在出現這樣的情況時起到彌補漏洞的作用。如在捐贈問題上,公司董事會作出的決議也許可以援引這個條款免責。
小結
公司應當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但同時也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但二者并不是等量其觀的,公司始終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不同于公益性質的社團,只需承擔其能力范圍內的責任即可,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來獲取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出讓自己過多的利益,這樣會損傷公司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而且我國的經濟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像發達國家那樣已經完成了財富的積累,可以更多的關注社會責任問題,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很多公司還不具有承擔過多社會責任的能力。其實從長遠來看,公司重視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對公司的經營是有幫助的。
既然公司法已經明確規定了公司應承擔社會責任,就說明這個問題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盡管現在這個規范還很模糊,執行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可以通過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典型案例等多種途徑得到解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公司的社會責任可以像其他法律原則一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8
摘要:本文從企業社會責任對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出發,分析了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和諧社會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理論
1.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的謝爾頓提出,他把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內。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公司經營戰略對社區提供的服務有利于增進社區利益,社區利益作為一項衡量尺度,遠遠高于公司的盈利。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在中國目前也有不同的定義。有的的學者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就是指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營利或賺錢作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有的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指公司經營的某一事項符合社會多數人之希望,為滿足與實現該期望而放棄經營該事項的營利之意圖。筆者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可以理解為公司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為了保護其他利害關系主體利益所應履行的某種義務。
2.企業社會責任的性質。公司的社會責任是道德上的責任還是法律上的責任一直是學者們討論的話題。在對其進行探討的初期,更多的學者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是道德層次上的問題。公司的社會責任最初是一種道德責任,發展至今,其性質已演變成為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兩者并重兼而有之。隨著公司對社會整體影響的進一步加大,許多本來是道德上的責任將會上升為法律上的責任,由法律對其加以規定。而隨著公司社會責任意識的加強、道德水平的極大提高,從前是法律上的責任也有可能不再由法律來調整,而作為一種共識由道德加以調整。所以,筆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兼具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雙重性質。
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1.強化公司社會責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只有各個單位穩定協調發展,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社會基層和諧工作做得如何,各個基層單位是否和諧,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尺度。沒有社會基層單位的和諧,社會主義整體和諧就不能實現。因此,公司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偉大工程的基礎工程。
2.強化公司社會責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司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公司的法律意識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公司治理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貫穿了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精神,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等都是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內容。
3.強化公司社會責任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關鍵步驟。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企業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承受者,直接擔當著社會生產或再生產的任務。經過近幾年的公司改革,我國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生產力水平都有很大提高,這是不爭事實。但是,企業也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分配關系未理順等問題,治理任務仍然艱巨。解決上述問題,除了繼續深化改革、解決體制上的障礙以外,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端正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三、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企業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處于特殊的地位,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也倍受關注,但是目前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并不是很盡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企業高管對社會責任認識不夠。在我國,許多企業經營者和管理人員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在他們眼里,產品和利潤遠遠高于社會利益。他們缺乏“企業公民”意識,將履行社會責任視為企業為社會額外多作出的貢獻,將履行社會責任與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對立起來,片面地理解社會責任的內容,將社會責任僅僅局限于慈善捐贈行為。
2.政府督導力度不足。企業是我國發展地方經濟的.主體,也是地方政府服務的主要對象。一些政府僅以自己的財政收入為目標,只看到了與企業目前經濟利益的關系,而沒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企業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為了保護地方經濟利益,政府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作用不能充分發揮,沒有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3.企業實施社會責任處于被動地位。在我國一些企業也扮演社會角色,在公共事業、教育領域等進行資助,但大多數是處于被動,是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并非是企業自主、自覺的社會道德行為,更沒有把資助與企業發展戰略、市場開發戰略結合起來形成可持續的制度化的運作機制。
4.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中中介組織力量薄弱。由于歷史的影響,我國中介機構大多數仍處于半官方的狀態,我們國家的中介組織發展嚴重不足,在政府和企業之間出現真空,沒有一個良好的鏈條將其連接起來,這就需要政府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
四、解決現實問題所應采取的措施
1.完善相關法律。為了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政府應從維護社會利益和保證社會運轉的需要出發,以社會公眾利益代表和社會公眾管理者的身份通過國家立法和行使政府權力的形式,建立規范的明確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有關法律、法規約束體系,從《公司法》、《勞動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中突出強調企業必須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使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
2.完善監督體系。沒有全社會參與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社會,沒有全社會參與的公司社會責任監督要想不斷引向深入也是不可能的。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監督必須堅持專門機關與廣大消費者相結合的方針,必須注意充分發揮全社會在經濟監督活動中的積極性,不能片面強調專門監督機關的作用,而忽視廣大社會組織和1人民群眾的重要監督作用。尤其是在當前專門監督機關人員、財力、裝備和技術手段不足的情況下,鼓勵社會監督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
3.建立利益相關者模式。企業的本質是利益相關者的契約集合體。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實現或者被組織目標實現過程影響的人,企業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經營者、員工、債權人、顧客、供應商、社會等。各利益主體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過程中要受到其他利益主體的制約,不能無限度地任意擴展而侵犯其它利益主體的利益。
4.制定符合國情的評價體系。地方政府要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的內容,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要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對企業經營行為要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評估。表彰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同時,大力強化執法力度,嚴懲違法行為,引導企業轉變觀念,朝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的法理思考與立法建議[M].
[2]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出版社,1999.
[3]劉連煜.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xx.
[4]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法律出版社,20xx.
[5]楊瑞龍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應用[M].經濟科學出版社,20xx.
[6]劉冀生.科學發展觀與企業社會責任.檢察日報,20xx-11-02.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9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
企業社會責任(CSR)最初是在19世紀的歐洲提出的,到目前為止,這一概念在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定義。盡管如此,各國的學者對這一概念的基本認識是一致的,即是企業在發展自身、創造利潤的同時要承擔對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與義務,遵循職業道德、重視社會利益、保護生態環境等。本文探討的是旅游企業的社會責任,由于旅游產業的特殊性,使得旅游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呈現出與其他企業不一樣的特征與路徑。
二、旅游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舉目成就,企業倫理問題也逐漸引起了各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旅游企業都意識到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但依然有一些企業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遵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與作為企業需要承擔的使命,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一)市場誠信缺失。在旅游經濟發展中,旅游企業需對旅游投資者、游客、企業員工、對社區和公共環境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然而在實際經營中,一些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目光短淺,誠信缺失,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比如旅游企業不顧旅游投資者的利益,資金做不到專項專用,契約到期不支付投資款項;拖欠其他企業業務往來所發生的資金;在賬務方面做假,偷稅漏稅;欠債不還;對消費者欺詐,不能提供所承諾的優質產品和服務等,從而給廣大利益相關者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二)侵犯職工利益。在實際經營中,很多旅游企業經營者為獲取更多的利潤,刻意延長員工勞動時間,不給員工提供必要的培訓及發展機會,員工工作環境惡劣,拖欠工資,沒有給員工上必要的保險等,從而逃避對員工的責任與義務,給工作人員帶來精神和物質的'傷害。
(三)忽視生態環境。旅游經營者在開發旅游產品過程中,往往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從而忽略生態和環境的保護,比如過度開發,對旅游資源保護不力,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和環境效益,從而造成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不和諧,目前這個問題已經表現得非常嚴重了。
(四)采用不正當競爭。旅游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了自身利益,在與其他企業競爭時,往往采取最原始的惡性競爭方式,比如通過降低價格吸引游客,同時為了獲得利潤,企業又不得不通過降低服務質量,有的企業采取損壞其他企業聲譽的方式開展競爭,這些都給消費者和其他企業帶來不良的后果,進而影響到社會的效益與和諧。
三、和諧社會視域下旅游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路徑
(一)加快體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規。我國的旅游企業真正走向市場起步較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與內部利益的平衡,旅游企業在自身治理方面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因此,加快體制改革與健全法律法規是我國旅游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出發點與根本保證。具體手段如下:第一,加強監督力度,提高企業經營的透明度,通過社會輿論導向促使旅游企業的經營活動合法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第二,建立旅游行會與協會,實現旅游業內的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機制。
(二)加強文化建設,完善信譽機制。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企業成長離不開好的文化環境。旅游產業所提供的是一種以服務為主的無形產品,因此旅游企業的文化是一種服務型文化。旅游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同于其他企業,它不生產有形產品,而是以服務為中心開展經營活動,旅游企業生產的產品是人直接面對人的服務。旅游產品的這種無形性特征與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特征都決定了旅游企業既要高度重視自己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質量,又要重視提供服務時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與心理感知。因此,通過加強文化的建設建立企業的信譽,以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與認知度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創新服務產品,滿足游客需求。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所在,這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同樣適用。旅游企業在滿足現實游客需求的同時,要比顧客自己更早地洞察他們無法表達的深層需要,并利用自己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來滿足這種需要。通過這種方法,旅游企業可以發現許多潛在的需求,為企業的生存提供很多的機會;同時,企業也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對潛在需求進行分類,這種需要可以根據存在原因分為兩類:一是因為購買力不足,使得顯性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處于潛在的狀態,這類的潛在需要在購買力得到滿足后就可以轉化為市場需求;二是因為消費者自身對需求的模糊性而導致的隱性需求,這是一類需要企業加強引導的需求,因此旅游企業必須通過不斷開發新的旅游產品,開拓新的旅游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實現對消費者社會責任以創造更為和諧的消費環境。
(四)開發生態產品,增強環境意識。在旅游發展中,經營者要倡導綠色開發,增強生態意識。首先,開發過程生態化。旅游經營者在開發過程中,要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積極開發既能保護旅游資源與旅游環境,又能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綠色旅游產品,如綠色飯店、綠色餐飲、生態旅游產品等,這是增強對環境的社會責任以及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次,經營過程生態化。在經營過程中保持供需的平衡,采取有控制、有選擇的經營模式,盡可能保持和維護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大力發展旅游生態化,并以此來增強旅游者的環境道德意識和環境責任感,促進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最后,經營觀念生態化。旅游企業要確立綠色觀念,進行綠色管理,發展循環經濟,形成人、企業、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五)提升游客素質,倡導旅游文明。旅游行業的特殊性在于旅游產品消費與生產的同一性特征,即旅游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游客的消費同時進行,因此旅游業相對其他行業而言提供了更多的人與人的交流溝通機會。因此,為了能夠創造更為和諧的旅游環境,作為載體的旅游企業就成了連接旅游資源與旅游消費者的文明橋梁,也因此旅游產業發展就對旅游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六)維護員工利益,堅持以人為本。企業要充分發揮企業工會的作用;嚴格遵守《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加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管理活動。
四、小結
由于旅游業的發展取決于整體社會環境的改善與各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旅游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其必然選擇。
(一)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是各種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因此要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對和諧社會的貢獻,必須限制行業規模的無限擴張。
(二)旅游業的發展總是依托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因此旅游企業必須在決策中更多的考慮企業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影響,最大限度地降低負面影響。
(三)旅游企業是服務型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服務水平的前提就是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因此,所有的旅游企業,包括飯店、旅行社、景區景點等各種旅游組織都必須承擔起對環境、社會的各項責任,在經營中實現不同利益主體的動態平衡,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永續發展。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10
20xx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中國社會保障的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主要論述了相關政策規定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要以五大社會保險為主,提出了進一步建立與我國經濟水平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得以基本建立,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面臨許多困難。
一、企業社會責任
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指的就是企業對社會以及對員工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其中,對員工利益的保障是企業社會責任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內容要求。企業在發展和盈利的同時,不僅要對員工的最低工資、勞動時間、相關福利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承擔保障員工權益的責任,而且還要對社會和其它利益相關的方面承擔責任。這些都能通過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合法經營、安全生產、依法納稅、保障企業員工的社會保險權益、提供相應的員工福利、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積極支持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等各方面予以體現。而企業如何肩負起這些社會責任,是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尤其是目前我國部分企業還存在著延長工作時間、克扣員工工資、使用童工等諸多問題。因此,我國的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我國企業社會保險責任的現狀和問題
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險相關的'政策法規規定,企業應該為職工參保各項社會保險,并且按時繳納各項保險費用,相關部門有權對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懲處。但是,目前我國的部分企業在承擔社會保險責任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多個方面:
(1)非公有企業參保率比較低。這些企業的職工參保率不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薄弱。
(2)勞動合同簽訂率低,使得企業的社會保險責任難以落實。特別是部分中小企業,即使是簽訂合同的企業,也存在合同內容不規范的現象。
(3)地方的政府和企業以及職工對社會保險責任認識不足。一方面,企業不愿意承擔社會保險責任,通過少報繳費工資數額和虛報參保人數,拖欠社會保險費。還有部分企業,隨意延長勞動時間、拖欠員工工資,不簽訂用工合同或者將社會保險轉嫁到職工身上等現象時有發生。20xx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全國范圍內重點開展了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用人單位遵守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與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等專項執法活動,全年共檢查用人單位202萬戶次,涉及勞動者0.9億人次,對235.7萬戶次用人單位進行了書面審查,涉及勞動者1億人次,查處各類勞動保障違法案件41.9萬件。另一方面,員工對自己的社會保險權益意識不強。部分員工不清楚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不知道企業的社會保險責任。此外,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助長了企業對社會保險責任的漠視。部分地方政府不夠重視企業的社會保險責任,只是注重當地經濟發展從而助長了企業淡漠社會保險責任,使得社會保險責任無法有效實施。
三、企業參加社會保險面臨的困難
1.實力強的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困境
對于發展較好、經濟實力比較強的企業來講,管理者認為企業職工不會出現失業的風險,因此只參加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不愿意參加失業保險;而對于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來講,由于部分企業經濟效益差,職工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他們更加注重參加失業保險,所以這些企業往往愿意參加社會保險統籌。但是因為他們經濟壓力大,所以經常欠保。于是當前就出現了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不愿意參加失業保險,而經濟效益差的企業愿意參保卻沒有經濟支付能力的現象。
2.企業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與保持良好社會形象的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對于競爭形勢不利的企業來說就更加看重企業的資金流向,對于社會保險的投入比較消極,但是企業還需要保持良好的社會形象,所以仍需要花費資金投入來承擔社會責任。
3.企業利潤空間減小,稅費過高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中國在世界工廠的地位也受到了動搖,部分企業既要面對國內市場的競爭還要應對世界范圍內的壓力,面對當前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提高,企業的利潤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企業不僅要承擔勞動力成本還要承擔相關的稅費,面對這些壓力,很多的企業選擇了逃避社會保險以此來減輕企業的負擔,因此,職工的勞動權益狀況越來越差。
四、加強企業社會保險的制度建設和觀念強化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認識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所以我們在制度設計方面和觀念建設上要進一步加強,為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創造條件。
(1)調整社會保險費率。針對目前我國經濟水平發展較低,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相關部門在制定社會保險費率上要因地制宜,使之發展與社會相協調。
(2)將社會保險與企業利潤掛鉤,可以按照采用員工工資或者企業利潤收費的方式。這樣就解決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社會貢獻不平衡的現象。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調動企業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
(3)加快推進社會保險的立法工作,加強執行力度。社會保險需要通過法律來進一步規范和約束,通過加強執法力度有利于企業對社會保險責任的落實。
(4)分步推行,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國家,企業和個人來共同承擔責任的原則,有利于減輕企業的負擔,提高職工的個人保險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五、結束語
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逐步完善,并得到不斷的發展,盡管我國的社會保險責任承擔存在諸多的問題,還需要企業、社會和個人不斷加強社會保險責任意識,遵守相關保險制度,互相監督,只有切實的將社會保險落到實處,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11
盡管在監督房地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重慶市采取多管齊下、全面推動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必須看到就整體地產行業而言,多數地產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眾多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強
根據重慶市房地產開發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網(重慶市城市建設綜合開發管理辦公室主辦)提供的信息,截至20xx年底全市登記在冊的房地產企業共有3132家,其中僅有43.19%的企業取得相關開發資質,超過半數企業僅根據工商、稅務機關的要求對公司進行了注冊備案而沒有意愿與意識去申請相關資質。眾多企業選擇性的回避了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而將更多的資金、資源投入到土地、融資等運營板塊中。其中,取得重慶市房地產50強名譽的開發公司在社會責任意識與履行責任方面與僅取得相關開發資質的企業有著明顯的差距。例如以龍湖地產集團、金科集團、協信集團為代表的地產公司積極參與慈善捐款、社會公益活動以及社區活動,通過參與社會活動提升企業形象并在無形間拉大了與一般地產開發商在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方面的差距。這體現了企業對社會責任理解的差別,部分地產開發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意識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企業社會責任執行不到位
同樣,根據重慶市房地產開發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網統計的.數據,在有統計的15項企業不良記錄中超過半數事件是由于企業拖延辦理工程結算或拖欠工程款而導致施工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其次是未達到合同約定交房條件的及相關規定,強制交房的或延期交房,引起集訪事件;或未按規定辦理質量、安全監督手續及施工許可手續,或超過許可范圍擅自開工建設的;或企業對購房者投訴的問題推卸責任、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由此可見企業即便加強了社會責任意識但在實際執行中如何加強監管如何督促企業執行各項社會責任依然是一件艱巨的任務。依靠政府監管、媒體監督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真正能讓企業認真執行相關社會責任還需要靠企業自身。
(三)、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發布有待加強
目前,重慶市房地產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主要來源于重慶市房地產開發信用體系建設網、重慶市房地產開發協會以及相關媒體的信息發布。各渠道均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系統并對相關企業進行評估與信息發布,但各評價體系的標準不一、評價內容不同,導致信息發布后公眾對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實度發出質疑。政府類信息平臺的專業化程度高、信息反饋快、統計數據全面等優勢使其成為監督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但常常因為政策因素或經濟因素而不能平等對待所有地產開發企業。社會媒體信息平臺的輻射面廣、社會公眾認知度高使其成為監督企業執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輔助手段,但該平臺專業程度不足、數據不完善使其發布的信息應用程度有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加快建立獨立于政府、社會媒體以外的第三方專業研究機構對房地產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監督是完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發布的有力補充手段。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12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改變。這種新變化就要求企業不能僅僅重視經濟利益的提升,同時還要更加重視自己的社會責任,并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越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在當今社會也就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企業社會責任的建立也超脫于企業單獨的義務構建,而變成了一種營銷策略,成為了提升企業社會效益進而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策略。企業應當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之中,適當加入體現社會責任的內容,讓企業順應時代潮流,促進企業發展。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管理模式關系分析
企業管理模式并不存在孰優孰劣,只有是否合適,也就是說,判斷企業管理模式的標準主要是看企業管理模式能否符合企業發展的根本利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就會存在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本文對于企業管理模式的討論,是基于企業社會責任這個議題導向下進行的,因此也主要結合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管理模式進行分析。基于企業社會責任下的企業管理問題分析如下:
1.企業戰略管理并沒有充分考慮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
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一般都會考慮制定什么樣的戰略以及怎樣實現這些戰略,并且通過這些前期準備為后期戰略目標的實現指出切實可行的實現之路。企業戰略管理存在的目的服務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根本目標就是要踐行企業戰略。然而,在企業的戰略制定工作中,忽視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企業發展戰略更關注如何提升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以及企業的名譽。在當下這個時代,如果不能夠樹立企業社會責任并且踐行,那么在企業的中長期發展中就會忽視這方面的建設。
2.企業架構中缺乏保障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
企業的組織架構通常是指企業實行內部管理的組織架構,現在企業在制定企業管理架構計劃的時候主要根據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根據企業內部分工,也就是根據銷售、財務、營銷等工作性質劃定企業管理組織架構;其次,根據企業所經營的具體項目來制定企業各個部門內部的項目管理部門,這一類管理組織具有明顯的扁平化特征。于是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企業內部沒有專門的'保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管理機構,同時這方面的管理工作也會有所欠缺。
二、不同企業管理模式下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情況
1.企業管理模式分類
當前我國常見的企業管理模式主要分為六種,其中最常使用的分別是親情化管理模式,隨機化管理模式以及制度化管理模式,三種模式各具特點,針對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與發展現狀進行慎重選擇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社會責任的整體踐行效果。
2.不同管理模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情況分析
隨機化管理模式是指在企業日常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往往存在領導者獨裁的情況,對于制度的遵守程度較差或者過分干預中層領導的決策,這種管理模式的結果往往會導致企業無法很好的實現社會責任,降低信譽度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其廣泛存在于一些中小型私企與個別國企中。
親情化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于各種創業初期的企業當中,由于缺乏資金再加上利益關系方面的內容較少,所以創業團隊往往都是通過哥們情誼凝結在一起的,但是隨著營業額的增長與利潤的提升,親情化管理的實際效果就會淡化,不利于其實現社會責任與價值。
制度化管理通過建立一定的制度體系來實現企業的內部有效管理,這種管理模式通過量化勞動與收入的形式來規范員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效果,但是由于制度建設往往導致缺乏主觀能動性,其運用的好壞還是要依情況而定。
三、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管理模式的優化互推作用
1.在企業管理模式構建中體現企業社會責任
想要在企業的管理之上豐富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就必須要在理念上進行豐富。因此,在企業針對社會責任改進企業管理模式之時,首先就要創新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企業需要根據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成就,將企業社會責任放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子上來,找到與之相契合的企業管理模式,來有針對性的展開管理活動。企業只有根據自己的管理現狀,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與管理方式,創新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才能夠顯著改善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自覺踐行社會責任,提升責任意識。
2.提升企業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
要想最大程度改進企業凸顯社會責任的企業管理模式,就要讓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樹立強大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要進行企業管理模式改革無法離開企業管理模式改革,更加無法離開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企業管理人員與企業員工是企業管理搭建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每一個員工都能夠提升思想認識,同時提升知識積累,積少成多,鞏固在社會競爭大環境下樹立的社會責任意識,這樣就能在企業日常工作中自覺履行義務,自覺踐行責任,得到社會的認可,同時形成企業強大的競爭力。
3.構建新的企業管理模式要重視效率
企業在進行基于社會責任下的企業管理模式改革時,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充分證明企業在進行的管理改革是切實有效的,是能夠通過改革帶給企業切實利益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采取相關管理手段,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社會利益,同時也會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改進基于社區責任下的企業管理模式改革,可以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之中提升企業的社會認同,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全社會中留下一個良好的形象,讓企業能夠更好得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自身競爭力。
4.轉變企業經營行為
企業根據管理模式變革改變自己行為,其外在表現就是企業的經營行為發生改變。要想將基于企業社會責任下的企業管理模式運作到實際經營中,就必須根據這些變革改變企業的經營行為。企業在經營中應當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重視社會責任的實現,不僅要實現經濟目標,還要實現社會目標,要把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作為企業的重要發展目標。權益而在經營中,要重視環保和科學發展,通過自身努力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5.促進企業內部良好氛圍的形成
好的企業環境能夠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也能夠更加促進企業履行義務,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與能力。在良好的、正能量的、科學合理的企業氛圍,能夠讓企業責任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同時還可以促進更多新理念新方法的誕生,讓企業管理走上正確高效的途徑。企業要對社會責任的管理方式進行革新,就必須要合理合適的企業環境進行配合。企業要在內部構建關愛尊重員工的企業氛圍,先尊重關愛自己的員工然后才能夠關愛和尊重社會。良好的企業環境需要讓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有建言獻策的機會,要珍惜企業員工的個性,特別是鼓勵和支持企業員工踐行社會責任的正能量行為。良好的企業環境必須要管理層和每一名員工的共同參與,只要全員都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企業才能夠更好地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四、總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企業間的競爭也逐漸多元化、多維化,同時企業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企業應當在經營管理中增加社會責任因素,大力建設基于企業社會責任下的企業管理模式建設,為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過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旭紅.基于責任管理淺析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J].中國集體經濟,20xx,05:33-34.
[2]吳梁豪,蘭善超.基于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新型企業管理模式[J].經營與管理,20xx,02:72-74.
[3]王舒平.企業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及其實施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xx,03:55+60.作者簡介:紀曉麗(1980- ),女,遼寧阜新人,大連科技學院管理工程系講師,從事經濟管理研究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13
【摘要】企業的社會責任由來已久并且已經日益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重視。簡要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中外對企業責任內涵性的研究以及中外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最后涉723"如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內涵性 研究方法
一、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研究
(一)形成階段。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最早于1924年由英國人歐利文?謝爾頓提出。他提出企業經理們需要采用三個社會標準來進行管理,在這三個標準中引入企業責任和社會正義,希望企業更加注重公共福利。之后至1953年霍華德?博文(Howard Bowen)發表了名為《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人們才開始了這場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現代討論。20世紀60年代,戴維斯強調“責任鐵律”,即“商人的社會責任必須與他們的社會權利相稱”。因此,社會責任是指“企業考慮或回應超出狹窄的經濟、技術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議題,實現企業追求的傳統經濟目標和社會效益”。
(二)爭論階段
CSR之學術論戰主要有兩次。
第一次論戰:20世紀30年代,貝利一多德之間關于企業是否要承擔社會責任的論戰始于對企業經營者職能的討論。貝利認為,股東是企業的唯一委托人,企業管理者應該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而多德教授則認為,企業既有社會服務功能又有營利功能,企業管理者作為多方受托人,應該樹立對職工、消費者和社會大眾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次論戰:20世紀60年代初,貝利一曼恩之爭使得貝利一多德之爭得以延續。曼恩批評貝利沒有講清楚為何企業管理者的職責是執行在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分配企業財富的問題,貝利則認為企業經營者適合擔當企業利益相關者受托人和財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漸轉變,有條件地接受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的觀點。
二、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研究
(一)國外學者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研究
多德等CSR早期開創者認為,CSR是企業在利潤最大化目標之外所負義務的`概括,這一提法因其含義模糊而無法獲得認同。麥克奎爾1963年明確地將CSR延伸出經濟和法律范圍之外,認為“社會責任的觀點假定企業不僅有經濟和法律責任,同時有超越這些義務的社會責任”。到了20世紀70年代,CSR概念得到了擴展。1979年,卡羅爾提出了一個至今仍被廣為引用的概念,即“企業社會責任包含了在特定時期內,社會對經濟組織經濟上、法律上、倫理上和自行裁量的期望。”卡羅爾認為這是金字塔型結構,經濟責任是基礎,法律的、倫理的以及自行裁量的責任依次向上遞減。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又不斷衍生出公共責任、企業社會績效、經濟倫理、企業公民等一系列概念。
(二)國內學者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CSR研究較晚,最早的是1990年袁家方主編的《企業社會責任》,20xx年以后,CSR研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到目前為止,我國對CSR的研究還僅停留在對國外相應研究進行梳理、歸納的階段,未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總體來說各國學者對CSR認識的共同點:1.都認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企業是社會整體的一個部分;2.都認為企業應該在法律和規則許可的范圍內運行;3.都認為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應該考慮經濟利益;4.大部分認為企業除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之外,還應該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
三、如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
(一)利益相關者管理
1984年,弗里曼在《戰略管理:一個利益相關者方法》中寫到“經理們對利益相關者擔負受托關系”,他將利益相關者理解為那些在企業中擁有利益或對企業有要求權的個體。此后,利益相關者理論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按照該理論,一個負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同時關注所有合適的利益相關者的合法利益而不僅僅是企業股東的利益。利益相關者管理試圖將在企業中擁有利益的團體整合為管理的決策制定者。
(二)事項管理
被沃迪克和魯德(1986)定義為,“公司能夠識別、評價那些可能對公司有顯著影響的社會的和政治的事項并對此做出反應的過程”。通過事項管理,企業能夠識別社會事項對企業的潛在影響,從而引導企業對那些有重要潛在影響的社會事項做出反應。通過事項管理的方式來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需要社會力量的推動。如果社會不能動議某個事項迫使企業承擔相應的責任,那么企業就會逃避它本應肩負的社會責任。因此,這類企業可以被認為是相當功利的。
(三)企業社會責任認證
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證,最普遍的是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SA8000,即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證體系。這是由企業自愿申請認證的一套社會責任評價體系,適用于各種社會組織、團體,但目前主要在生產型企業中開展認證和監察。SA8000以一致的標準制定了一系列涉及企業對勞工保護方面的最低要求,包括公司不應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公司不得對員工使用或支持使用強迫性勞動、公司應尊重員工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等內容。有關企業怎樣承擔社會責任的理論或觀點,有的是原則性的框架,有的則是相對具有操作性的。由于研究較晚,理論方法還比較缺乏,需要各國學者積極的探索。
四、結語
本文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研究方法即如何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等進行了梳理,發現:1.絕大部分學者認為企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2.絕大部分學者認為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應該在法律和規則許可的范圍內運行,除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外還應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3.有關企業怎樣承擔社會責任的理論方法還比較缺乏,各國學者應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導生產管理實踐。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14
一、引言
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既看到了王老吉在抗震救災中的慷慨解囊,也遭遇了諸如問題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等屢屢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差異顯而易見。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已有的研究主要從企業的經濟( 產權) 性質、企業規模、技術創新、財務績效、國家政策等方面來考慮。Steiner( 1971) 提出,社會責任的履行可能受到企業高管的深度影響,在對待影響企業戰略利益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上,企業高管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本質上反映了高管對于該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意見。高階理論在有限理性的基本前提下揭示了高管特征與企業戰略選擇及績效關系,國內外以此為理論基礎,針對高管、高管團隊與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組織創新等方面的研究已經相當廣泛。雖然早在 1995 年 Thomas 和 Simerly 就提出以高階理論的視角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但僅有少部分學者的研究( Browne,20xx; 孫德升,20xx;陳守明,20xx; 張正勇等,20xx)涉及這一議題。立足于中國情景的實證研究方面,陳守明等( 20xx)利用 20xx 年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實證研究了企業家人口背景特征與企業社會績效的關系; 張正勇等( 20xx) 利用上市公司數據驗證了企業家人口背景特征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盡管陳守明等( 20xx) 和張正勇等( 20xx) 的實證為高管特征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可信的結論,但是該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企業家人口背景特征與社會績效的關系,而學者們普遍認為,高管團隊的集體人口背景特征比企業家個體特征具有更強的理論解釋力和預測力。因此,本文以農業上市公司為樣本,考察高管團隊特征,而非企業家個體特征,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以期提高理論的解釋力和預測力; 本文借鑒了高階理論的研究范式,避免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單純經濟學分析和爭論,為相關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企業內部視角,同時也彌補了現有的文獻研究的不足。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將作為重要戰略選擇的企業社會責任納入高階理論的分析框架,可以得到高管團隊特征與企業社會責任關系的模型。高管團隊面臨著錯綜復雜的戰略情境,其中包括來自股東、客戶、政府和環境等各方利益群體的要求,這些都成為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壓力和動力。在高管團隊可觀測的人口背景特征( 年齡、教育、任期、職業背景、財務狀況及異質性等) 和不可觀測的心理因素( 價值觀、認知模式、認知方式和個性等) 的影響下,企業高管出于自身的有限理性形成對社會責任信息的過濾,最終形成對企業社會責任認知,做出企業社會責任戰略選擇,進而影響企業在獲利性、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績效。據此,我們有如下假設: H0: 高管團隊特征影響企業社會責任。
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決策過程中,高管團隊成員的背景特征和成員間的異質性都有可能對決策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進一步從這兩個維度進行理論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設。
( 一) 高管團隊背景特征變量與企業社會責任
高管團隊的背景特征變量不同,可能表明高管團隊成員在需求、認知、經驗和管理理論的水平上存在差異,從而會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產生重要的影響。如已有的研究表明,年長的管理者較少有創新精神,更趨于保守,所以傾向于遵從行業標準或歷史經驗,選擇遵紀守法、承擔社會責任這類風險較少的決策。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財富的積累,管理者可能會利用企業資源從事社會責任活動為自己獲得慈善家的美名從而滿足其個人在社會價值、自我實現等高級的非經濟的需求。此外,高管團隊的平均年齡越大,說明團隊成員隨時間積累起來的工作經驗越豐富,社會關系脈絡也越廣,處理各種復雜情況的能力越強,從而越能平衡和兼顧多方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高階理論指出,教育水平與開放的思想、信息的處理能力、對不確定性的承受能力及判斷復雜情形的能力相關。Wierema 和 Ban-tel 也認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企業家越能有效地整合復雜信息、分析新的情況。因此,本文認為高管團隊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意味著他們具有更大的自信心、更強的學習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越傾向于形成較為一致的、有利于公司長期發展的社會責任戰略決策。作為重要的人口背景特征之一的職能背景,在其與企業戰略關系的實證研究中被給予了比較多的關注,也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意義的結論。擁有生產型職能背景的企業家通常強調有計劃的成長,傾向于通過設備更新、工藝改進等企業內部高效運營的方式來實現增長,卻較少地關注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而擁有市場、銷售方面等輸出型職能背景的企業家接觸的利益相關群體相對更為廣泛,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更加游刃有余。因此,他們具有承擔超過股東利益之外利益更強的意識和能力。近期的一些研究還關注到高管薪酬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如 Deckop 等發現 CEO 薪酬在短期內和企業社會責任負相關,而長期則正相關; 李平等( 20xx) 的研究發現: 高管團隊的平均年薪與企業強社會績效和企業總體社會績效顯著正相關,與企業弱社會績效負相關。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知: 當高管得到期望的報酬時,即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他們會追求對非物質方面的需求,其中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推動企業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綜上所述,我們有以下的假設:
H1: 高管團隊成員平均年齡與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
H2: 高管團隊成員平均受教育水平與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
H3: 高管團隊成員生產型職能背景與企業社會責任負相關
H4: 高管團隊成員平均薪酬與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
( 二) 高管團隊成員異質性變量與企業社會責任
團隊異質性包括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團隊任期、職能背景等多個維度。已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團隊異質性與公司戰略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在已有研究中教育異質性、任期異質性、年齡異質性和職能背景異質性是普遍采用的異質性變量。其中,年齡和教育等與工作相關度較低,稱為非工作性的團隊異質性,而任期、職能背景等與工作相關程度較高,被稱為工作性的團隊異質性,而以往的研究發現不同類別的異質性對企業戰略的正向和負向影響是有差異的。非工作性的團隊異質性,能帶來更豐富而多元化的觀點和視角,幫助高管團隊做出高質量和富有創造力的決策,對企業戰略具有正向作用; 而與工作相關的團隊異質性通常在決策時會使得團隊成員更容易產生意見分歧,沖突也更加尖銳,從而對企業戰略產生負向影響。限于篇幅,本文在研究中選擇年齡的異質性和任期的異質性分別代表兩類不同的團隊異質性。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不同年齡段的高管團隊成員由于自身所處的年代的差異,會關注到不同的利益相關群體。由此,年齡異質性較高的高管團隊可能會關注和滿足更多的利益相關者的要求,更傾向于承擔社會責任。任期異質性雖然可以以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企業經驗為基礎形成多樣化觀點,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決策,但同時由于人員彼此之間不了解,更容易激發沖突,從而忽略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甚至難以理性和客觀的看待企業責任的履行,不利于企業做出履行企業責任的決策。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們有如下假設:
H5: 高管團隊成員年齡的異質性與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
H6: 高管團隊成員任期的異質性與企業社會責任負相關
三、研究設計
( 一)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為剔除行業噪音和控制時間因素的影響,本文選擇同一行業、同一年度的樣本進行研究,選取20xx 年農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行業選擇以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為基礎,基于產業鏈的視角,將農業上市公司定位為大農業范圍概念,包括農林牧漁上市公司和食品業上市公司。樣本數據來源于國泰君安的 CSMAR 數據庫和各公司年報,根據因變量和自變量相關原始數據缺失和異常情況,剔除相關的公司,最終選擇了110 家樣本公司。
( 二) 變量的定義及測量
1. 因變量: 企業社會責任績效( CSR)
企業社會責任的測量工具豐富多樣,常見的方式有財務評價、聲譽評級、指數法等。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在利益相關者的理論框架里,企業社會責任通常被解構為對股東、對員工、對債權人、對供應商、對政府、對社區和對環境等的責任。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按照評價主體導向性、資料可獲得性、可比性和動態性原則,借鑒社會責任財務指標設計思想從財務報告中選取相關數據,構建各利益相關者責任指標,然后采用功效系數法核算社會責任指數,最后將各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指數加總,即得到企業社會責任績效。各利益相關者指標如下: ①對股東的責任: 資本保值率( X1 = 期末股東權益/期初股東權益) ; ②對債券人的責任: 利息保障倍數( X2 = 息稅前收益/利息費用) ; ③對消費者的責任: 營業成本率( X3 = 營業成本/營業收入) ; ④對供應商的責任: 應付賬款周轉率( X4 = 主營業務成本/應付賬款余額) ; ⑤對員工的責任: 員工獲利水平( X5 = 支付給員工以及為員工支付的現金/營業總收入) ⑥對政府的責任: 政府貢獻率( X6= ( 所支付的各項稅費 - 稅費返還 - 政府補助) / 營業總收入) ⑦對公益事業的責任: 公益事業貢獻率( X7 = ( 捐贈支出 + 贊助費) /營業總收入)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企業環境責任相關的數據披露的缺失和不完整,故在本文中不涉及這一維度。本文將所有公司同一項社會責任指標的值進行五等分,再算出每一等分的平均值,稱為基值。數值最高的 1/5的平均值為優秀值,用同樣的方法依次算出良好值、平均值、較差值。然后分別賦予基值分數,按照數值由高到低分別賦予 80、60、40、20、0。企業社會責任指標得分 SXi 由基值分和調整分組成,即 SXi = 基礎分 + 調整分,其中,指標的基礎分為本檔基值分數。調整分 = ( 指標實際值 - 本檔基值) /( 上檔基值 - 本檔基值) × 20,20 為檔間距。若指標數值位于最高檔時,上檔基值為滿意值,若指標數值位于最低檔時,本檔基值為不及格值。社會責任績效得分為加權平均分: CSR = Σ12i = 1aiSXi; 其中,ai為各指標權重,本文采用平均賦權的方法。
2. 自變量: 高管團隊特征變量
學術界關于高層管理團隊的定義并未達成一致,多是基于研究數據的可得性和可靠性來對其界定。本文參照邱茜( 20xx) 的定義,并結合 CSMAR數據庫和公司年報的數據將高層管理團隊定義為:剔除董事和監事的所有管理人員,包括總經理、總裁、CEO、副總經理、副總裁、執行總裁、董事會秘書、董事長特別助理和總裁助理等數據庫或年報上披露的其他管理人員。高管團隊特征變量有: ①平均年齡( a_age = 團隊成員年齡總和/團隊成員數) ②平均受教育水平( a_edu = 團隊成員學歷值總和/團隊成員數; 中專及中專以下、大專、本科、碩士及碩士以上,分別賦值 1、2、3、4、5) ③生產型職能背景( i_func= 生產型職能背景的成員人數 / 總成員人數; 會計和生產運營為生產型職能背景) ④平均薪酬( a_sala =團隊成員年薪總和/團隊成員數) ⑤異質性用 Her-findahl 指數來表示,H = 1 - Σni = 1p2i其中 H 代表異質性程度,Pi 指每個類別人數占高管團隊總人數的比例,H 值越大,說明異質性越高。年齡異質性( h_age,年齡按 30 歲以下,31 ~ 40,41 ~ 50,50 歲以上分別賦值 1、2、3、4) 和任期的異質性( h_term,任期按 1年、1 -2 年、2 - 3 年、3 - 5 年、5 年以上,分別賦值1、2、3、4、5) 。
3. 控制變量的選取
眾多的研究表明,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企業自身的因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選取企業規模和企業財務績效兩個因素,企業規模用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企業財務績效用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負債率表示。
( 三) 模型設計
基于以上的理論分析和變量設計,本文通過回歸分析檢驗農業上市公司高管團隊特征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之間的關系,回歸模型為:CSR = b0+ b1* a_age + b2* a_edu + b3* i_func+ b4* a_sala + b5* h_age + b6* h_term + b7* SIZE+ b8* LEVE + b9* ROE + ε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 一) 描述性統計分析與相關系數分析
企業社會責任、高管團隊的特征變量、控制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 Pearson 相關系數如表 1 所示。企業社會責任平均水平低于 40 分,標準差為 17.993,表明樣本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水平較低,履行度差異較大,這與現實中的實際情況比較吻合。從相關系數矩陣可以得到下列結論: 在六個自變量中,平均薪酬、生產型職能背景占比分別在 0. 1 水平上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任期異質性在 0. 05 水平上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其他幾個變量與社會責任沒有顯著相關性。其中,平均薪酬與社會責任是正相關關系,而高管生產型職能占比、任期異質性與社會責任負相關,初步印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部分自變量之間,自變量和控制變量之間存在一定顯著水平的相關性,但是相關系數最大為 0. 395 < 0. 8,因此可以認為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 二) 多模型回歸分析
為驗證高管團隊特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本文在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時,將 CSR 作為因變量,自變量分步進入回歸方程,首先用控制變量與因變量( 模型 1) 進行回歸,然后分別加入高管團隊背景特征變量( 模型 2) 和高管團隊成員異質性變量( 模型 3) 進行回歸,最后再加入所有自變量( 模型4) 進行回歸,模型 1 到模型 4 都通過了 0. 01 水平上的 F 檢驗,說明這些模型的整體是顯著的。在僅含控制變量的模型 1 中,企業資產負債率( ROE)在 0. 01 水平上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企業資產凈收益率( LEVE) 在 0. 05 水平上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說明這兩個控制變量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解釋力較好,加入這些變量有利于更準確地分析高管的人口背景特征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但是企業規模( SIZE) 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其對模型的解釋力較弱。
模型 2、3、4 中每加入一定的變量,都提高了對因變量的解釋力,假設 H0 得到支持,即高管團隊特征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一定影響。
在模型 2 和模型 4 中,高管團隊特征變量中平均薪酬、高管團隊成員生產型職能背景與企業社會責任都在 0. 05 水平上顯著,假設 H3 和 H4 得到數據的支持; 平均年齡和平均受教育水平與企業社會責任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所以假設 H1 和 H2 沒有得到證實。
在模型 3 和模型 4 中,任期異質性分別通過了0. 05 水平和 0. 1 水平的系數檢驗,所以假設 H6 也得以成立; 而年齡的異型性與企業社會責任沒有顯著相關性,所以假設 H5 沒有得到證實。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立足高管團隊視角,選取我國 20xx 年農業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樣本,實證研究了高管團隊特征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其一,高管團隊特征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顯著,這既進一步支持了已有學者 ( Browne,20xx; 孫德升,20xx; 陳守明,20xx) 的結論,也說明了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起步階段,社會責任已經引起了高管的重視。其二,高管團隊平均薪酬與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說明薪酬在激勵決策層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三,高管團隊生產型職能背景、任期異質性與企業社會責任負相關。這可能是由于以生產型職能背景成員為主的高管團隊,會更關注內部增長,而較少地關注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從而影響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我國企業普遍缺乏協調高管團隊內部沖突的能力,因此,企業高管成員的任期異質性的負面沖突效應往往會大于正面認知影響,從而導致任期異質性與企業社會責任負相關。最后,高管團隊平均年齡、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年齡的異質性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原因有: 教育水平的統計信息可能存在失真,比如一些高管直接花錢購買碩博學位; 此外,在統計受教育水平的信息時,一些高管的最高學歷仍然在讀,而統計結果顯示的是其已獲得的學歷,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受教育水平無法通過顯著性檢驗。樣本公司高管團隊平均年齡的均值為 45. 35,標準差僅為 4.05,年齡異質性為 0. 46,高管團隊成員年齡相近,經歷相仿。因此,無論是年齡的平均值還是年齡的異質性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影響都不顯著。
基于前文的實證研究結論,本文認為在管理實踐中,要優化管理團隊結構,降低生產型職能背景的成員比重和高管成員任期的異質性。同時,團隊的管理中還應注重引導樹立科學的文化觀和制度觀,提高高管團隊異質性的正面認知影響,減輕負面社會影響,從而達到優化企業社會責任決策的效果。此外,完善企業高管業績考核標準,將社會責任績效和財務績效共同納入考核范圍,發揮高管薪酬對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正向激勵作用。
雖然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但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們未來的研究方向。本文在測量企業社會責任和高管團隊特征時,測量的數據主要來自于公開的財務報告,未來研究可以拓寬樣本獲取方式,如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和實驗等方式,獲取一手的研究數據資料; 本研究只是初步反映了高管團隊特征與企業社會責任兩者之間的作用機理,現實情況中很多己被證實的諸如經濟、文化背景、企業管理等方面的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還沒有整合進本文研究模型中,因此未來研究仍需對研究模型作進一步的完善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15
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于1991年正式在中國的9所試點高校招生,20xx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了30所大學開辦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教育。這兩個教育項目在中國的開辦,給企業家們提供了一個回歸校園,更新知識的機會。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重新走進課堂,學習專業的管理知識。然而,面對時下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事件頻發的現象,學校作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人格的陣地,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教育努力塑造、培養企業家社會責任感,即在傳授管理知識的同時,將培養具有商業道德及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作為培養目標之一。
一般而言,西方的企業家或職業經理人大多接受過MBA/EMBA的教育,在西方的商學院中更是十分重視商業倫理教育,畢業生具備較好的職業道德與素養。在市場中,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們受道德和法律的雙重約束,逐步形成了具有商業道德、社會責任的競爭氛圍。在我國,MBA/EMBA教育起步較晚,在教育過程中嚴重忽視了對學生的商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教育,導致一些畢業生缺乏基本職業道德,更談不上創辦一家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盡管一些培養院校已經意識到了MBA/EMBA教育項目開設商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MBA/EMBA培養院校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教育重視程度仍不高。
多數MBA/EMBA培養院校已有意識地開展MBA/EMBA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但是,由于三十年來中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上對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使得不少培養院校仍將培養學生的管理理論,提高學生管理技能作為MBA/EMBA培養的重點。不少培養院校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不是MBA/EMBA教育的`主要任務。從MBA教育的數據來看,在中國具有MBA培養資格的238所高校,只有85門的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被設為必修課程,僅有58門為公共必修課,27門為專業必修課。而EMBA培養環節中,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的開課比率則更低。
第二,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的課程授課內容系統性不強。
開設該門課程的MBA/EMBA培養院校對課程內容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該門課程的課程講授內容系統性不強。培養院校根據學校的特點確定授課內容,講授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有些學校從法律的角度解讀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有些學校將領導力與商業倫理聯系在一起講解,有些學校僅從商業倫理的角度解讀一些基本概念等。目前,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沒有形成符合當前情況的權威教材,市面上有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的書籍大多參照國外教材內容,對當今中國商業社會新形勢、新特征涉及較少。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的講授的內容大多停留在授課教師的個人理解層面。
第三,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授課形式缺乏創新。
由于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在MBA/EMBA教育中一直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各培養院校并沒有在該門課程的授課形式上下功夫。實際上,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堂學習,能夠讓學生真正承擔起社會責任、樹立正確的商業價值觀,應該將教育滲透到學習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通過不同的授課形式,營造良好氛圍。然而,在MBA/EMBA培養院校中,沒有采用新穎的授課形式,不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
針對MBA/EMBA教育中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教育出現的問題,有如下改進對策:
第一,MBA/EMBA培養院校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培養具有社會責任商業道德的企業家及職業經理人作為首要的培養目標。
目前,全國 MBA 教育指導委員會已將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教育納入 MBA 培養評估體系,促使MBA/EMBA培養院校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從選修課轉變為必修課。培養院校應積極相應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號召,將培養具有社會責任商業道德的企業家及職業經理人作為首要的培養目標。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教育貫穿整個 MBA/EMBA課程體系。培養院校可以結合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具體內容,根據培養院校不同的學科特點及優勢,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如: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的重要性。
第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授課內容。
MBA/EMBA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授課內容應包含: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基礎理論、分析方法、管理對策等。基礎理論部分應該介紹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的分析工具,管理者進行倫理選擇的依據。管理對策指管理者在進行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中所采用的符合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的行為。教材方面,中國MBA/EMBA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教材應由中國教師借鑒國外優秀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結合MBA/EMBA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編寫。建立我國在獨特市場經濟和商業環境下的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統一的規范。對于案例的撰寫,應能夠體現中國商業現狀,抓住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第三,采用多樣的授課形式,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培養院校在開設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課程時,除了采用教師課堂授課、案例討論方式外,還可以采用辯論賽、角色扮演、觀看電影并評析、企業現場調研、移動課堂、主題講座等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提高處理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問題的能力。可以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為社會做一些公益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培養院校應定期對所有MBA/EMBA授課教師及工作人員進行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教育,從學院、教師與學生等各個層面全面滲透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教育。
總之,MBA/EMBA培養單位應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教育,并應根據院校發展的特點,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并改進MBA/EMBA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教育。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相關文章:
企業社會責任畢業論文01-31
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論文(精選5篇)06-22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07-11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03-23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范文06-12
企業社會責任承諾書03-07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范文(通用5篇)06-11
主流意識形態的守土責任社會學論文09-04
關于社會責任議論文800字(精選34篇)10-19
師德論文之愛與責任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