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集合[15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1
1.大一的認識實習
認識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方式,是培養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必要環節。通過認識實習,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對各種系統的生產流程有進一步了解。同時,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工程意識;有利于樹立科學的就業觀。進而以理性務實的態度投入到專業課程的學習。我校始終堅持前校后廠的辦學特色,不僅設有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而且聯系建立了保質保量的校外實習基地;同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典型的生產工藝、設備,以及與企業生產相關資料錄制成影像,并聘請相關企業的技術骨干對相關內容進行的詳細講解;認知實習并非走過場,實習結束后不但要求大學生撰寫實習報告,而且還要以課題小組的形式組織答辯。這樣不但使大學生對相關生產線有了深入了解,而且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畢竟創新來源于現有生產設備的技術改造,如果學生連認知實習都沒有參加,創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大二的第二課堂和實驗室開放
2.1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又稱為興趣小組,是我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愛好參加到相應的興趣小組,從事簡單的科學研究進而獲得一定創新性的智力成果。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在教學計劃中要求每個大學生至少參加一個興趣小組。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專業指導教師的各種技術改造、科研課題、科技競賽等獲得相應成績。我校“第二課堂”是以“中國夢”理想信念教育為出發點,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從根本上能夠激發大學生的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2開放實驗室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驗設備的支持與配合,我校較早的實現了實驗室的開放式管理,在沒有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全校實驗室對師生進行開放,將各學科專業實驗平臺進行統一協調管理,這樣最大化的開拓了大學生知識結構,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實驗室開放不僅能夠使大學生進入到不同的實驗室,了解各種專業設備,而且還能夠組建跨學科創新團隊,為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相互了解提供了機會,為創造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保障,使大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實驗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團隊精神,提升了創新意識,增強了實踐動手能力,這正是培養大學生獨立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3.大三的畢業實習、畢業設計
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是實現專業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和環節。畢業實習是與認知實習相對應的環節,如果說認知實習是對本專業的感性認識,那么畢業實習就是對本專業知識的理性檢測,考察大學生在校所學知識是否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學校的辦學定位是否符合市場需要。大學生可以根據畢業實習中的實際問題選取畢業設計課題,這樣就避免了紙上談兵。我校的畢業設計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業設計是對大學生三年來學習成果的綜合檢驗。我校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大學生的畢業設計,在大學生完成畢業設計的過程中,要求指導教師全程跟蹤輔導,采用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對回到學校的大學生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對繼續在企業實習的大學生采用“校外導師”指導為主。為了保證畢業設計質量,學校要求課題組內每名大學生一個題目,優先采用來自生產實踐中的課題和導師的科研課題,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結束語
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結合“中國夢”理想信念教育,同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原則。在保證思想道德合格的前提條件下,把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創新能力,在創新能力的轉化過程中實踐動手能力又至關重要,三者必須有機的結合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我校通過上述環節,取得了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引導學生養成了嚴謹求實的態度、誠信奮斗的作風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總體上有了明顯的提高。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2
高中化學教學是一種以實驗為主的基礎課程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
一、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性
1. 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在新課標中,對化學教學更加重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 人腦的可開發性是非常強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相信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樣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塑造,同時也能使學生得到發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發揮,這樣能夠實現教學目的.
2. 建立自由的學習氛圍新課標要求化學教學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學習氛圍方面要更加自由和寬松. 在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習環境,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教師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化學水平,使學生在化學知識方面得到完善,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存在的問題
1. 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理論,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應用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不重視的情況,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還是沿用以前的方法進行教學,在很多的情況下,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想法根本就沒有給予一定的重視,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無法得到培養.
2. 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方式不完善高中化學是一門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實驗的科目.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有些學校,為了應付考試,通常在高中化學課程安排和實驗設施方面也出現了應付的情況,這樣就使很多情況下,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根本就沒有充分開展實驗教學. 有些學校出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經驗非常少的情況,有的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就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創新能力無法進行培養的情況.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建議高中化學教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同時也會給學生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整,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實現新課改的目的.
1. 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受到傳統教學方式和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化學教學中學生缺少比較完善的創新意識. 由于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強,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好奇心理,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通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例如,在講“沉淀溶解平衡”時,學生總是反映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化學教師就不能再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來教學,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師可以利用碘化鉛沉淀出現淺黃色,單一的課堂變得“有色彩”,學生在知識的記憶中就會留下痕跡,還可以讓學生大膽地去想象,這一實驗利用碘化銀是否可行,通過讓學生思考、發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問題,并對教師的講解提出疑問,等等. 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中,往往是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培養創新能力需要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或者是對知識進行大膽地質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化學實驗過程中,為了使學生關注實驗過程,教師可以在實驗過程中由學生提出問題,進行驗證,幫助學生了解整個化學實驗過程.
3. 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能力化學教學是一門十分注重實驗教學的學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化學實驗教學.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完善化學實驗條件,開展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學生自己親自驗證實驗原理,加深學生對化學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效果.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化學實驗教學的相關原理,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總之,高中化學是高中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課程.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從而使學生適應社會的需求。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3
摘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我國深化教育改革以及普及和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新課改的發展目標中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迫在眉睫。尤其是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不僅能夠推動教學水平的提高,而且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強大的催化劑的功效。因此,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不斷地完善和改革教學手段,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成為教育界中備受關注的熱議話題。
關鍵詞:中學數學創新能力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互動教學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和發展的大背景下,創設情境的教學手段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教學事實,在中學數學中深入貫徹和實施這一理念,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成長特征以及教學的最新需求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以貼近生活的情境為最佳,比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引入這樣一個生活實例:三樓的樓房著火了,消防員在救活的過程中了解到每層樓高3米,而梯子的底部距離墻基至少有2.5米,試問消防員要用幾米的梯子最為合適?在同學們積極的討論和思考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言語引導和幫助,引發學生在思考中運用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從而逐漸地引出勾股定理的有關內容,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也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其次,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之一就是想象,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比如在進行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掌握一般的解題方法,再引導學生應用轉化、假設、逆推等方法找出最佳的解題思路,開拓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為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打好堅實的基礎;再者,在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之時,教師不必急于將解題方法告知學生,而是引領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日常見聞,自己創設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情境,在不斷地探索和發掘中找出最方便的途徑,為教學的順利開展作良好的鋪墊;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經常性地深入到學生群體中,了解和掌握他們最感興趣的內容以及最新的關注動態,并將這些精華結合在教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去,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更大的平臺上得以鍛煉和發揮。
二、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魅力。
在科學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獨有魅力不言而喻,適當的結合于中學數學的教學進程中,可以為教學的進步和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提供新鮮的活力。
詳細一點來講,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比如在學習“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國際象棋的起源的故事放映出來:國王要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者,問他有什么要求,發明者說:請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放一顆麥子,第二個放2顆,第三個放4顆,第四個放8顆,以此類推,直到放到第64個格子,我需要的就是這些糧食。放映完這個小故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算算國王究竟能不能滿足發明者的要求,從而學生的探究性思維被大大的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其創新能力的鍛煉埋好伏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效率,我們都知道函數的學習需要圖像的配合,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圖像的演示,不僅節省了課堂時間,而且讓同學們在一目了然的課堂教學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對于教學的順利開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學生的作業、優秀解題思路展示、小組成績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主動積極性,讓學生在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中不斷地開拓思維,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
三、開展互動教學。
互動教學的實質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室的帶動下引導學生去探索和領悟知識,推動教學進程。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互動教學的采納是十分必要的。問題是思維的來源,也是學生創新和探究思維發展的活力,教師要合理創設探究課題,比如在講解“軸對稱”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事先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不同形狀的不對稱圖形,然后教師再將自己制作的`諸如圓、等腰三角形等完全對折,引導同學們思考這樣的問題:在兩個對稱點的前提下如何畫出對稱軸?它們之間的關系又如何?在同學們積極的思考和討論中,教師要適當的融入進去,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實踐互動教學;在互動教學的開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情況嘗試著將課堂“搬”出教室,帶領學生來到實際生活中發現和尋找數學的蹤影,并且引導學生學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當然,良好的互動教學的運用的前提是教師要對學生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要經常性地深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為教學的順利開展打好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鍛煉提供更多的活力因素。總而言之,互動教學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根據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的最新需要作適當的調整和完善,才能真正地發揮它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結束語:在普及和推進素質教育的浪潮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實踐總結和完善,才能獲取理想的成效,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中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探索和發掘,總結教學經驗和借鑒精華,為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提供更多的催化劑的作用,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海峰.《試論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育教學論壇.20xx(21)
[2]賀勇.《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xx(7)
[3]馬維民,孟令奇.《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4
摘要: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工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結合我國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教育的現狀,本文分析了我國工科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從日常教學培養中增加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投入各類科技競賽和科研項目,完善科技創新運行機制加強校企聯合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就業;創新能力
一、工科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回顧20xx年,科技創新在我國的發展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和歷史性的突破。在構建創新型科技強國的重要時期,我國對科技型創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對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統計20xx年全國高校大學畢業生增加到795萬之多,工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彰顯,很多工科畢業生對自己在就業中暴露的創新能力不足而不滿,那么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提高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顯得至關重要。同時,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國家的需要和時代的召喚,提升工我國科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具有深刻的時代特征和戰略意義。在當前條件下,將工科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提升作為高等教育改革創新首要目標和價值追求既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工科領域理論發展與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還是工科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追求自身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存在的問題
1.高校教學課程體系陳舊
大部分工科院校學生培養方案還是側重于課堂理論的傳授,缺乏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企業實習、工程訓練、課程實踐等重要環節表現較為薄弱,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能有效的保障和培養。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當中,創新意識無法提升,創新熱情不足。學生認為所學的專業知識不能有效的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認為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斷提升,大部分工科專業課程體系還相對陳舊,培養方案不能與時俱進。
2.學生思維單一,創新精神不足
工科大學生的思維結構相對單一化,容易被固定思維所束縛,不易產生一些的大膽的聯想和無法捕捉一些微弱的靈感。在遇到問題時,學生習慣性將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現狀分析,尋求解決方案,通常無法脫離以往的經驗性方法。在實踐應用中,沒有創新突破的決心和魄力,在解決難題時,表現的不夠堅定,往往會遇到困難而退縮,面對質疑而放棄。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棄的探索,將知識層面的認識不斷轉化為實踐層面的應用。
3.院校教師隊伍創新能力不足
大部分高校專職老師都是剛剛高校博士畢業就直接在高校擔任教師,沒有任何從事相關專業實踐性的工作經歷,缺乏在工作實踐中對專業知識的深一步的認知,因而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支撐不足。在面對問題時老師也不能提供新穎的思路,無法幫助學生做出一些創造性的指導。
4.建立長效的科技創新體系
工科大學生在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中,院校應提供大量的硬件實驗儀器,保證各個學科的學生能夠有效的利用這些儀器,這需要學院為本科生制定開放實驗室的制度。工科學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利用本學院和學校的硬件資源,方便進行實踐探索。高校應該深化合作共產,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高校建立以產學研基地的形式與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開拓了科技創新的新陣地。
三、工科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措施
1.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工科院校大學生教學任務的重要目標。要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創新的觀念,任課老師需要擔任起這一重擔。首先,任課老師要將創新意識潛移默化的轉移給學生,例如,教學的大膽創新,新媒體更替變化,教案的新穎改革。讓學生不斷的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方法,不斷的探索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院應從學生培養計劃方案中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加大學生通過實踐課程獲得學分。根據不同年級對理論知識的不斷完善,在教學中循序漸進的加入實踐課程內容,形成基礎實驗、綜合課程設計、研究創新實踐的進階模式。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理論知識,勤于思考,開拓創新,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創新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高端科技型企業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工科院校則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的重要陣地,應全面提高工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素質。
2.鼓勵學生積極投入科技競賽和科研項目
參與科技競賽活動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應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例如“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和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一系列科技競賽。學院課根據專業設置開展院系相關的科技比賽,全面覆蓋所有學生,讓學生對科技比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比賽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參加創新實踐與制作競賽等活動,營造創新氛圍,使學生在創新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提高自我的創新素養。學校應大力提供條件,鼓勵學生加入教師的課題研究當中,尤其是一些結合生產實踐的課題,學生在參與課題當中,搜集材料,開拓創新的分析和解決科研為題,可以有效的培養他們開拓創新能力。
3.學院成立創新能力培養的機制
學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要成立一套相對成熟和科學的培養機制和管理方案。根據不同的創新能力培養平臺,需要相應的培養機制。例如,筆者所在院級的科技比賽“理奧杯”,從大一新生普遍參與的“新生杯”到一年一度的“理奧杯”,再到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在學生科技培養中,大一參加“新生杯”,大二參加“理奧杯”,大三到全國的科技比賽,實現三個跨越。學院組織成立強有力的科技創新團隊,團隊老師和所有學生在思想上要有追趕卓越的意識,通過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學生不斷摸索,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創新,開拓新思路新辦法。
4.加強校企聯合,建立實踐基地
學校應加大校內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拓展學生的實踐場地,生產實習是工科大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擴展實踐內容,聯系生產實際,解決就業渠道提供了條件。長期以來,工科院校和企業之間的橫向課題逐年增加,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建立起了廣泛而緊密的合作關系。高校可以此為支點,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共贏合作,在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同時,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增加學生實踐機會,讓學生充分參與生產實踐,能夠更好地將專業知識與實踐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工科院校增加與企業、科研單位進行資源交流,為大學生提供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場地,可以實現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有利于培養全方面的科技人才。校企聯合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平臺,推動了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曉紅,朱曉明.工程技術綜合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教學的研究[J].實驗室科學,20xx,14(5):158-163.
[2]常曉,管亞軍,潘玉芹.工科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技創業月刊,20xx(9):57-58.
[3]姚層林.工科大學生創新素質構成因素的探析[J].高教學刊,20xx(24):29-30.
[4]周婷婷.工科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高教學刊,20xx(4):229-230.
[5]王遠洋.工科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芻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xx,28(11):68-72.
[6]昂洋,成杰.基于高校理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究[J].教育現代化,20xx(39):37.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5
一、教學目標設計: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三位一體”
傳統觀念認為,真正的知識是不以個人興趣、愛好為轉移的,也不是以時間地點為轉移的,是普遍有效的,因而也是價值中立的。知識也因此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而不是思考的對象。因此目前高校實踐教學仍然面臨著杜威當年所警告的“一種危險”:“正規教學的材料僅僅是學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經驗的教材脫節。永久的社會利益很可能被忽視。那些沒有為社會生活結構所吸收,大部分還是用符號表現的專門知識,受到學校的重視。因此,我們有了這樣一個通常的教育概念:這種概念忽視教育的社會必要性,不顧教育與影響有意識的生活的一切人類群體的一致性。把教育和傳授有關遙遠的事物的知識,和通過語言符號即文字傳遞學問等同起來。”
我們認為,一方面知識是情境化的,即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的情境中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建構而成的,是學習者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或假設。另一方面,知識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認識事物的結果。知識是學習者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按照如下循環而形成的:① 學習者對新知識進行主觀建構;② 經過學習者主觀建構的新知識通過媒介表征(印刷、手寫、口頭或電子方式)發表,給他人根據一定的客觀標準進行審視、評判而重新形成并為人們所接受,由此成為客觀知識;③ 客觀知識被學習者內化和再建構,成為個人的主觀知識;④學習者依據這一主觀知識進一步創造并發表新的知識。在這一知識建構循環中,還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問題發現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因此,實踐教學不應該以知識建構為唯一目標,而是應該實現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等三個目標的共同達成。基于上述認識,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結合本專業的特點,確立了實踐教學目標,具體包括:
在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基礎科學、專業基礎知識、工程技術知識以及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識;熟悉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等材料制備的整個工藝過程以及主要生產設備及機電控制、產品檢查及品質控制、產品的應用實際等內容。這些都是今后主動建構新知識的基礎。同時強調學生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批判和反駁,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①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即能綜合材料學科各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測試表征及分析手段,考慮材料生產成本、質量、環保性、安全性、可靠性、外形、適應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解決材料工程中的實際問題;② 一定的工程創新能力,即在合理解決工程實際難點問題的基礎上,能從中提煉出創新性的新思路、新方法,并通過協調溝通或者組建相關攻關小組,形成創新性的成果;③項目及生產管理能力;④ 有效溝通與交流能力;⑤ 新技術跟蹤能力。
在素質方面,除了要求學生熟悉行業政策法規,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之外,更加注重幫助學生形成團隊合作精神、批判精神,關注工程與環境、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教學內容優化:科學與人文、專業與通識、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自19世紀以來,科技理性在專業教育中逐漸占據了強大的支配地位。依據科技理性對專業知識的系統描述,專業知識具有四項基本屬性——專精化、界線明確、科學化與標準化,其中標準化最為重要,因為它“維持、影響了專業知識基礎與其實踐之間的范式關系”。專業工作者之所以成為專業工作者或專家,就是把標準化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問題上,使問題得以解決。正是這種“應用”把專業知識等級化了:標準化知識處于最高層次,而“具體的問題解決方法”(技術)處于最低層次。專業知識等級化導致了課程內容的等級化,并在專業教育的規范性課程設置之中得到充分體現:課程的排序和專業知識被應用程度的'排序保持一致。通常而言,課程的排序為:“首先是相關的基本和應用科學,其次才論及實踐工作中真實世界問題的應用技巧。”同時,社會和人文課程也被放置在課程體系中的邊緣位置。
為改變上述現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從而實現科學與人文、專業與通識、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首先對課程進行重組。我們在本科生綜合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公共基礎課程”、“材料學科基礎課程”、“材料專業領域課程”、“材料專業實踐”、“通識及人文素質教育”等五大模塊。這五大模塊的課程內容是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學生在每個模塊中都要修讀一定的學分。
其次,在實踐教學安排上,考慮到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實習之間的相互啟發與融通,我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認知規律,構建一個與理論教學體系相匹配,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由單項到綜合性、研究性與創新性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學生從入學到畢業,依次參與初步認識實踐、基礎性實踐、綜合設計訓練以及研究、創新性實踐等四個實踐環節。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方向為例,我們在初步認知實踐教學層次開設了“工程初步訓練”、“認識實習”、“水泥與混凝土工藝原理實驗”、“陶瓷工藝原理實驗”、“玻璃工藝原理實驗”等課程,使學生對材料的功能、種類、組成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基礎性實踐教學層次開設了“材料物理化學”、“材料現代測試方法”、“材料物理實驗”等課程,幫助學生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基本技能的訓練以及整個實踐環節的思維和過程訓練;在綜合設計訓練教學層次開設了“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材料物理化學與測試方法綜合實驗”、“陶瓷材料結構與性能綜合實驗”、“玻璃材料結構與性能綜合實驗”、“水泥和混凝土綜合實驗”等課程,以突出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在研究、創新性實踐教學層次除設立“畢業設計(論文)”之外,學生還可以參加“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廣東省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學生研究計劃”及由教師主持的國家、省級等各類研究項目,通過參與研究性、創新性工程實踐課題,學生的實際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第三,教學內容實現“兩化兩性”。“兩化”是指:一是系統化,即從專業方向和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打破課程的界限,構成科學合理的內容體系。二是模塊化,即按照模塊化課程結構設計思想,把教學內容分為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模塊。“兩性”包括:一是階段性,即設立實踐課時考慮到不同層次的需要及與理論課的協調,使每個學習階段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二是前沿性,即實踐教學內容及時反映材料科學與技術的最新成果,根據不斷擴展的研究領域及材料工業的需求,將科研成果或生產實際課題設計成學生實驗內容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
三、教學方法改革:凸顯學生主體性,重視默會知識和個體知識
傳統觀點認為,學校教學的責任就是由教師向學生傳授人類社會普遍化、客觀的知識。“教師的工作就是先把書本上客觀存在的、絕對正確的、確定無疑的東西復制到自己的頭腦中,然后設法呈現、講解、演示出來,一點一點地拷貝到學生的頭腦中去;教師的目的就是使學生頭腦中所接受到的東西與自己頭腦中的、書本上的東西一模一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掌握者,負責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學生是一個“自動化的”知識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單向的、灌輸式的教學是機械的,禁錮了學生的思想,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然而,情境性在所有認知活動中都是根本性的。知識的意義是無法通過直接傳遞而實現的,而是由學習者在情境中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當每個學生來到課堂時,就同時帶來了他們生活中獲得的默會知識和個體知識。正如杜威指出的,“……最好的一種教學,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現實生活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有助于概念理解和問題解決的開放式環境以及學生探究、互動和社會化的實踐環境,要提供與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相符、有利于能力形成、有組織的課程內容以及包含著活動參與方式和現實問題的教學內容。課程內容嵌套在活動情境中,活動情境融合于課程內容,如此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主動打破過去讓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照方抓藥”的教學模式,積極采取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實踐教學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針對不同實踐模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如對簡單儀器的使用、操作技能的培訓、驗證性實驗等,教師就安排學生到開放實驗室隨時開展實驗;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師一般預先提供知識范圍和儀器設備,并要求學生自己查閱資料,獨立設計實驗方法,自主完成整個實驗操作。以“材料物理化學實驗”為例,考慮到在很多情況下,為提高無機材料性能和開發各種新型無機材料,需要通過無機材料固相合成反應才能得到具有優良性能或功能以及顯微結構的新材料,該課程開設了“無機材料固相反應的綜合設計性實驗”,采取“設置問題的情境——確定問題——擬定解決問題方案——執行方案——總結與評價”等步驟,要求學生根據教師對實驗的要求,聯系所學的理論知識,自己選擇原料,擬定配方和合成工藝,綜合運用所學的各種測試手段和分析方法(如X射線分析、差熱分析和微觀結構的顯微鏡分析等),自行完成實驗的全過程。若課內時間不足,可在課外完成。通過這一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環節的訓練,學生加深了對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綜合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踐平臺建設:從實習場向實踐共同體拓展
正如瑞典蘭德大學Gustaf¨Ostberg教授指出的,“從科學觀點來看,大部分材料科學家尤其是工程師從事工程工作時相對沒那么復雜,但這些工程工作在其它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學生具備比大學教育所能提供的更為寬泛的能力”;“這種能力不能僅僅依靠通過大學或職業學院或研究所的課堂教學所獲取得到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知識,這些關鍵能力的主要附加要素或多或少來源于特定工業環境中的非正式教育”。學習的實質是個體參與實踐,與他人、環境等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形成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提高社會化水平的過程。校內學習具有個體化、抽象性等特點,但容易產生呆滯知識。而校外學習則具有合作性、情境化、具體性的特點,可以很好地彌補校內學習的不足。因此,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踐教學資源,積極為學生打造實踐教學平臺,將課內、校內實踐教學的“小課堂”延伸到課外、校外的“大課堂”,從實習場的設計向實踐共同體拓展。
一方面,優化實習場的設計。實習場的設計試圖通過創設基于工作的、模仿真實實踐活動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做中學”來實現知識的遷移。實習場既是一個虛擬世界,“相對來說沒有壓力、沒有困惑,也無須承擔真實世界里的風險”;同時也是一個集體世界,“擁有自己的各種資料、工具、語言和評鑒系統”,“展示了觀察、思考和行為的特定方式”。以“陶瓷材料結構與性能綜合實驗”課為例,該課程安排2~3個學生為一組,實驗時間為2周,要求學生在已有的陶瓷材料制造工藝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增強、增韌和新型原料的開發利用研究;小組成員通過查閱資料、制定實驗方案及實驗計劃、現場實驗、討論實驗結果、每天向老師提交實驗進展小結,進一步了解陶瓷材料的制備工藝——結構——性能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學生在實驗課中通過與資料對話、與老師對話、與同學對話、與環境對話,實現了真正的學習:既拓展了理論知識、加深了對陶瓷工藝原理的理解,又提高了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面,構建實踐共同體。實踐共同體則是真正實現學習和日常社會中的工作實踐融合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積極拓展校外實踐教學資源,與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廣東省梅州市塔牌集團有限公司、TCL集團公司、深圳市飛亞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廣州市粵秀混凝土有限公司、佛山市東鵬陶瓷公司、佛山塑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29家大型企業簽約建立了本科生“學生創新實踐與就業實習基地”,同時配備穩定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和良好的實習實踐條件,從而構建起融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學生就業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實踐共同體。例如,兩名學生在某陶瓷公司實踐調研時發現,陶瓷粉料制備車間近年來采用了水煤漿替代柴油新技術新建成一座噴霧干燥的熱烘爐,點火投產后卻發現水煤漿燃燒過后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在爐膛結渣嚴重,工人清渣勞動強度大;二是產生了大量的飛灰,隨著高溫氣體噴入干燥塔內,被夾雜在干燥的陶瓷料中,影響了粉料的干燥質量。針對這個問題,他們克服種種困難,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通過對水煤漿爐現場的觀察和試驗,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一是爐體設計的水煤漿的燃燒空間不夠大,二是水煤漿的內混噴槍使用的壓力過大,三是爐體的結構不利于煤灰的沉降。他們通過大量的實驗,提出了技術改進方案,并最終被公司采用。正是學生個體能夠融入企業工程實踐的共同體之中,并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才能在真實的工程生產情境中提升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
通過實踐教學改革的系統、全面推進,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活動的熱情高漲,每年參加“百步梯攀登計劃”(校級)、“學生研究計劃”(校級)、“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等各類學生科研項目的學生約占本專業在校生人數的15~20%。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也得到明顯提高:一方面在各類課外科技競賽中取得了優秀成績。自20xx年至今,連續四屆(每兩年一屆)均有本科生作品代表學校參加廣東省、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共有7件作品、28人次在比賽中獲獎,其中全國三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4項、三等獎2項。此外,本專業學生還獲得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第六屆“挑戰杯”甕福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金獎、20xx年首屆全國(U30)大學生混凝土材料設計大賽二等獎、“索尼杯”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全國“百萬青年創業計劃”銅獎等多個獎項。另一方面,學生認真總結自己的創新研究成果,積極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自20xx年以來,學生在《硅酸鹽通報》、《物理學報》、《塑料工業》、《化纖與紡織技術》、《中國陶瓷》、《水泥》、《粉末冶金工業》、《環境科學學報》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310余篇。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6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迫切要求。聯合國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像無形的繩索緊緊束縛著學生的手腳,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精神。但是,當今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技術迅猛地發展,知識的總量在數年內成倍增長,時代要求具有更高的自學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只有及時獲得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如何實施創新教育,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務之急。下面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及體會談一談。
一、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創新學習的前提
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中,首先必須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這是現代教學方法中一個基本原則。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探究來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要達此目的,就必須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例如:在講述中國古代史兩漢的“重農抑商”政策時,課前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怎樣理解‘重農抑商’政策?”“怎樣看待‘抑商’,這個政策在封建社會曾起了什么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討論。有學生認為:“以農業為天下根本,打擊商人囤積居奇,操縱物價,這樣有利于社會安定,這個政策應該肯定。”還有學生認為:“這個政策對于經濟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應該否定。”又有學生認為:“盡管西漢政府奉行了一套‘重農抑商’政策,但是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前提下,商品經濟仍然興盛發展,商業活動活躍,商人財力雄厚,甚至‘富于天下’。”我肯定了學生的發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還不夠全面。然后,我歸納學生的發言,作了這樣的分析:首先,說明我國古代一直把農業稱為“本業”,而把商業稱為“末業”,因此長期以來重視農業,輕視商業。其次,介紹西漢初年各統治者普遍重視農業的情況,最為典型的是漢文帝詔書中“夫農,天下之本也”,同時介紹從漢高祖起實行禁止商賈及其子孫為官,禁穿絲、葛、毛織衣服,禁止乘車騎馬,并加倍征收算賦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推行抑商措施。直至東漢,統治者依然規定商人不能兼營農業。這說明重農抑商是當時的一貫政策。第三,對于這個政策既要肯定它對西漢農業的恢復、發展和政權鞏固所起的積極作用,又要指明限制商業發展所起的消極作用,以及它對后世經濟發展的不良影響,特別是中國商品經濟長期不發展的原因與“重農抑商”政策有關。
之后,我又讓學生思考往屆的高考題──黃宗羲“農商皆本”一題,并總結說明“商亦本”觀念并不始于黃宗羲。古代中國人并不都愚昧地視“商”為洪水猛獸,聰明的古人早已看出農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凡“本”皆重之,凡“末”皆抑之。東漢末年思想家王符《潛夫論·務本》中的一段話就很有代表性:“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游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奇為末: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這樣,給學生開啟了創新思維的門戶。
通過這種教學設計,在于激發、鼓勵、支持學生養成獨立觀察、判斷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教會會學,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授之以漁。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乃至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學生的“學習”明確解釋為“學習如何學習”。顯然,掌握學法是現代社會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當今世界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也是現代教學論的新思想。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應把示范價值的教法轉化為學法。教師只有讓學生學會讀書,才能傳授打開信息之門的鑰匙,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學巔峰的階梯。
例如:中國古代史中有關農民戰爭問題。因封建社會各個朝代幾乎都爆發過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于是,我著重分析了陳勝、吳廣領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及歷史作用和意義,使學生理解秦末農民起義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那么,在以后學習“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參考秦末農民起義,分析其作用。學生就會以分析秦末農民戰爭作用和意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借鑒,從而得出這次農民起義同樣沉重打擊了當時的封建地主階級。同時辨別出兩者的不同,前者是“推翻”了暴秦,后者是“瓦解”了東漢政權,打擊了東漢豪強地主勢力,使其一蹶不振。每當講完同一類問題時,都要總結出這一類問題規律性的東西,找出共性和個性。當講完封建社會的歷次農民起義,我引導學生思考,盡管每次農民起義都有其爆發的具體原因,但是撇開具體原因,怎么總結出共同的原因呢?有的學生回答是“統治階級的暴政”,也有的回答是“遇到自然災害,統治者照樣催租交稅,農民無法照舊生存下去”。學生回答的眾多內容都僅僅從一個角度來談,不能全面概括。我進一步引導學生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共同原因,一學生回答“天災人禍”。縱觀歷次農民起義,其爆發原因盡管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因素,這一學生僅用四個字就將復雜的原因展示出來,回答得很到位。通過實踐我認為,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會學知識,學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練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教會”,到“學會”,再到“會學”的過程。只要讓學生自己“會學”,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斷地汲取時代的“活水”。
三、優化學習,讓學生抓住重點,挖掘出知識的內涵
以《美國內戰》一課為例,本節突出三個重點:一對矛盾、一個人物、兩個法令。
一對矛盾,就是“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在簡要概括了19世紀上半期美國北方、東部經濟發展的狀況后,向學生提出問題:“資本主義發展最需要什么?”(資本、
勞動力、原料、市場)引導學生總結資本主義發展史上規律性的問題,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理論問題。通過這四個條件,對南、北方史實的不同對比,史論結合,引導出當時產生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的必然結果,而黑奴制的存廢問題成為此矛盾的焦點,從而得出美國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
一個人物,就是領導美國北方資產階級取得內戰勝利的風云人物──林肯。林肯憑著勤奮、刻苦、好學,還有誠信的美德,終于從社會底層一步步獲得了參政的機會,并成為美國第16任民選總統,是時代造就了他。但他畢竟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者,內戰初期,他表現出了資產階級的局限性,結果北方失利。在人民群眾的推動下,他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這兩個法令,帶領美利堅民族向著恢復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目標前進,迅速扭轉了戰局,從而完成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兩個法令,即上述《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我提出設問:兩個法令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這是因為兩個法令解決了當時最實際的問題,具有最現實的意義。對奴隸而言,最渴望獲得的莫過于自由,廢除罪惡的奴隸制;對農民而言,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土地,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土地問題。因此,在自由和土地的旗幟下,匯集了成千上萬的民眾,他們肩并肩走上戰場,為自由和土地而戰。林肯頒布的兩個法令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心聲,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他作為資產階級政治家的偉大之處。
本節的三個重點問題:一對矛盾是導致這場內戰的根源,時代造就了林肯總統,兩個法令則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這就是三個問題的內在聯系。內戰結束后,美國迅速崛起,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教學中;抓住重點,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揭示教科書中并沒有明確展示的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學會到會學”的飛躍等創新教育的嘗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培養創新型的人才。筆者通過以上的實踐,教學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7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高校逐步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重點。當今是互聯網多媒體時代,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在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使我們得生活更加便捷,工作更加高效。近年來大學教育在我國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每年都有大量畢業生從學校流向人才市場,學生們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計算機領域的就業狀況更是不容樂觀,所以高校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計算機實踐操作能力。我國高校不僅要在計算機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還要創新教學觀念,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任務。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1高校計算機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我國高校一直沿用填鴨式的計算機教學模式,通過以教師為主題的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向學生機械式傳授計算機理論知識。這種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要想掌握專業的計算機能力,光靠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顯然是不足的,還需要突出實踐的作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根據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研究可知,現在很多大學生對計算機教材中枯燥單一的教學內容缺乏學習興趣,迫于就業壓力,他們更傾向于提高計算機的實際操作能力,將計算機技術與他們的專業相結合,使計算機技術有效的利用于專業工作中,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但是傳統的計算機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枯燥單一,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計算機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未造成教學質量低下,教學效果一般。1.2學生學習意識淡薄。學生從繁忙的高中課堂走向輕松的大學課堂以后,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學習環境都與以往產生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學生認為高中時代他們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已經很辛苦,到了大學以后就該放松下來,所以導致很多大學生出現自由散漫懈怠的學習狀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遠不如以前。并且,大學教學的課程安排與高中也大相徑庭,大多數學生對于專業知識也沒有初步了解,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大多數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修滿學分順利畢業,而對于學習內容卻并不關心,甚至對于提升自身專業能力也并不積極。長期以來的這種消極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思想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能力,甚至毫無實踐操作能力,畢業以后拿到的只是一張畢業證書,從而導致很多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雖然已經畢業,從學校走入社會,但是手里除了一張畢業證書,對計算機領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一無所知,不具備企業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能,從而無法正常就業,只能被企業和社會淘汰。
2高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
2.1創新計算機教學模式。在日常的計算機課程教學過程中,計算機專業教師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準確把握學生的自身學習規律與特點,研究出一套適合學生的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案,更新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提高大學計算機的教學效率,進而改善計算機教學效果。一方面,廣大計算機教室要熟悉所帶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應用水平和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接受能力,從而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并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切不可本末倒置,根據教師自己的教學經驗任意為所有學生制定一套教學計劃,這樣做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另一方面,計算機教師要科學的轉變教學方式,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形式轉變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和學習計算機操作知識與技能,比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或者實例操作等方式,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在實踐中提高計算機實踐操作的能力與水平。2.2營造積極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計算機教學工作中,在師生間營造出積極和諧的教學氛圍能夠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加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廣大計算機教育工作者要擅長為學生營造自由、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積極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而能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教學效率。一方面,計算機教師可以建立與學生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和平共處的友好師生關系,把學生當做教學活動的主體,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之處,尊重學生的性格與愛好,從而獲得學生的好感,學生之間培養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展開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高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進行正確評價與引導,這樣才有利于教師更好的開展計算機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計算機教師要有意識的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比如,教師可以把闖關游戲與學習內容相結合,一部分學習能容掌握了,解禁關卡后才能進入下一環節,不僅能夠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力,寓教于樂,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計算機學習的樂趣所在。
3結語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都應該培養創新意識。高校作為培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在大學計算機教學中,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我國高校只有在計算機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提高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出具備創新能力的計算機領域優秀專業人才,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延峰.高校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xx,16(15):203-204.
[2]程全洲,劉群英.高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xx(06):100-102.
[3]李榮利.淺析高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xx,32(06):43-45.
[4]楊麗坤.高校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xx,17(01):243-244.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8
從學生、教師、學校等方面分析了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提出了改革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措施,以滿足社會對環境保護及相關領域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環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演化規律的相應關系的學科。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推進,各領域均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資源危機和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人類對環境問題不斷認識和重視,人們的環保意識在逐漸增強,污染防治和治理力度在不斷加大。社會急需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環境保護高層次專門人才,作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資源、營造創新環境,使之更合理、更能強化和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是當前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一、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淡薄。在本科教育中存在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對學習缺乏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感認識不夠,學習動機不清、動力不足、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方面明顯薄弱。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教學強調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強制性教學方式,學生被安排在教室里被動的學習,這種注入式教學使學生缺乏主動思維和創新,學習按教材內容“依樣畫葫蘆”,限制了學生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更限制了學生求知的激情和創新思維的形成,把現有知識看成是絕對的真理,迷信權威,對高新技術以及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新進展、新動向不敏感、缺興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地提出和分析新問題,沒有創新性的學術新思想、新觀點。面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大量創新課題,無論是大學階段所學的知識還是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質,均顯得明顯不足,存在著自主選題難、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躍、研究方法偏傳統、攀登高峰沒勇氣、開拓創新欠實力等問題。
2.傳統教材的滯后,創新培養的力度不夠。傳統教育忽視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新能力的開發,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材內容往往滯后于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知識結構過于專門化、知識面狹窄、不能觸類旁通、視野不夠寬闊、思維不夠活躍、創新意識不強、教學內容陳舊和教學方法單一,使得大學生創新能力水平未能有效得到提升。實驗教學所用教材把實驗原理、步驟,甚至某些實驗現象都寫得一清二楚,使學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在設計實驗項目時,往往從單個實驗項目本身思考實驗目的,而從學科角度思考實驗項目之間的交叉滲透、相互融合較少。
二、科學的培養方案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根本
1.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導者,激發并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是教師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教學中提倡師生處于平等地位,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甚至與老師相反的看法,提倡爭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敢于向權威挑戰。加強正面引導,不輕易批評訓斥學生,循循善誘、不偏疏、不急躁、不粗暴,多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盡力創造觀察的機會和動手的條件,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發現新問題,能不斷產生新設想……。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教師要從“以教為主、課堂教學為主、考試為主”的舊觀念回歸到“以學為主、實踐教學為主、學生主動思考為主”的新觀念。教師從指導思想上必須明確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與教師的教學水平、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息息相關,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任課教師的教學任務,開拓學生視野、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專業學習熱情、建立師生間的雙向互動交流、改善教學效果,充分展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的培養;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創新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具備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及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及較好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熟悉環境科學專業的最新技術和進展,能準確把握相關領域的發展趨勢,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突出特色、鼓勵創造,從而不斷尋求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途徑。
2.改進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個人素質的提高主要是通過學習或實踐課程來體現的,因此,課程體系的構成是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先進的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學科融合、突出專業特色、淡化專業意識,著重加強綜合性教學實踐內容、強化綜合能力,培養多層次、多規格的環境科學專業復合型人才,使學生理論扎實、知識面廣、素質高、有創新意識、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拓寬課程選擇面,使學生可以跨專業、跨院系學習,實施主輔修學習制度;實施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將第二課堂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納入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課內和課外培養相結合,給學生全方位的科技創新和獨立科研探索的機會,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教師應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概念及時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力求內容組織的多樣性,注重從思想、方法、推理上培養學生渴望學習、善于學習的科學思維能力素質,不僅有利于創造性教學的實施,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過程中,注重講重點、講方法、講實例,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通過聲音、圖像等多種表現形式,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激情;利用課堂辯論、學生講課和專題辯論等方法增強學生學習信心,變被動的接受為積極的思考與參與;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填充式機械教學方法,采取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允許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打斷式提問、討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想象力,獨立思考的意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逐漸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實踐創新的能力。
3.加強實踐性教學,激發創新意識。環境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顯得特別重要,因而不可忽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環境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實驗、課程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設計)四部分。實踐教學是促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環節。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重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一套“立足基礎、突出特色、貼近現實、追蹤前沿”的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充分利用實驗室的科研、人才和設備優勢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在實驗教師指導下從事自主創新實驗,將實驗實踐教學與生產第一線相結合,讓學生盡快地接觸科研課題和生產實際,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再深入地去了解并尋找解決方法,實踐的過程同時也是對理論的再現與驗證。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實際能力,積累經驗,將課堂理論知識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轉變成真正的專業知識。創新能力是在創新活動中培養出來的,而創新能力的獲得和提高則需要通過實踐教學的途徑加以實現,充分利用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現實世界是最為豐富、生動的教科書,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將迫使他們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探索解決之道,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尋求最優解決方法,在這種過程中的成長是最快的,得到的鍛煉是最有效的,獲得的知識是最牢固的,讓學生從自己親身實戰中去尋找解決方法,補充理論知識,豐富自身經驗,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用實際行動秉承實踐育人的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設計方案、一起實驗分析、一起撰寫論文、一起體味挫折、一起分享成功;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量為更多的學生提供自主實踐、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通過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科技競賽,邀請知名學者專家來校舉辦講座、開展學術研討等,積極營造激勵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欲望的心理環境;引導學生圍繞預定的創新目標,在樣板啟示和積極的學與教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關注有關事物的屬性,提出啟發思考性問題,使用類比法分析推敲事理,并著重激勵學生的想象、敢于冒險和不畏困難的精神,及時幫助他們排除思維消極定式、從眾心理、自信心不足等自身障礙;學生在參加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中能自覺探索有關的知識技能,尋求發揮自己潛在智能最合適的領域,使所學知識向著有收益、有選擇、有創造的方面轉化。學生只有走向社會,才能開闊眼界,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才能激發自己的創造動機,把所學的專業知識緊密地聯系實際,使自己的才智得到較好的發揮。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創新離不開科學方法,在創新培養過程中教師應將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方法傳授”,以求“授之以漁”的培養效果。教育不能再墨守陳規,必須著力于學生的智力開發,著力于學生的創造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樹立全新教育觀念,把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作為教育的明確目標,培養造就大批具有現代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9
摘要:培養學生體育能力,是高中體育教學的核心。從體育教學規律出發,注重教育理念的創新,是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四個方面對此進行探討和闡述。
關鍵詞:教育理念教學創新體育能力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是其最顯著的標志。對于高中體育教學來說,要實踐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沒有教學理念的創新是無法想象的。因此,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更新體育教育理念,提高體育教師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體育教學的認識,推動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整體素質,培養終生體育能力。
在當前的高中體育教學中,存在著學生體育鍛煉能力障礙的實質性問題。由于我們在教學觀念上固守于傳統的以體育知識技能灌輸傳授為中心的教育,忽視了富有情趣的游戲和比賽,教學上常常是光練不玩的"演練式"、"重復式"的老套路,使學生失去了應有的情趣體驗和興趣積累,教學也失去了活力,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鍛煉,發展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要克服這些,我們體育教師應以終身體育的思想為行動指南,把培養學生運動興趣與習慣自覺地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充分地挖掘運動的內在樂趣,增強體育健身意識,調動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愛,保持良好的學習鍛煉熱情。在趣味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積極科學地鍛煉身體,使自己具備健壯的體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將來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
教師應該把學生良好的體育學習、鍛煉習慣的培養,放在第一位,提高學生的體育健身意識。主要要抓好四個方面:一是通過體育健身的事例,充分讓學生認識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明確體育鍛煉對于文化學習的促進作用,自覺從思想接上認同、從行動上實踐,形成終身鍛煉的思想;二是教給學生日常鍛煉的方法,引導學生善于利用晨起、課余、睡前進行體育鍛煉活動,參與全民健身運動;三是將踢毽、跳繩、掰手腕等民族體育項目引入教學中,看看誰踢毽更輕靈、更藝術;誰跳繩堅持時間更長、花樣更多;誰掰手腕更有你力量、更具技巧。四、經常性創造競賽活動,讓學生在體育競賽中的體驗到樂趣和快感,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水平,促進學生充分感受自我成長,為培養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只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學校體育才能成為一門使學生受益終身的課程。
二、創新教學方法,突出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高中體育教學向來重視技能與技巧訓練,訓練過程比較簡單枯燥。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思維方式,創新教法,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整合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挖掘教學潛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是目前高中體育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 創新教法,就是要放棄過去機械古板的教學模式,少一些講解多一些練習;少一些生硬性的傳統練習,多一些自主練習;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創新;少一些檢查與批評,多一些引導和鼓勵。這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鼓舞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斷超越自我。進行技巧練習的創新、技能示范的創新。其次,要求教師要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創新,創新活動形式、活動載體、活動組織,以故事情節和各種模仿練習來啟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第三,要求教師積極利用一切手段為體育教學服務,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帶動學習學習的效率。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發展學生智力、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新的教育理念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育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體育教學立足教學目標要求,創造性使用教材。在方法設計上,要積極從過去以教師單純"教"、"灌"為主,轉向在教師指導、啟發下的導法和學生"學為主"的學法設計;在訓練主體上,由過去學生跟著練,轉向學生"自主練"為主;在訓練目標上,由過去"育體"、"練身"為主的方法,擴展向同時"啟智、求知、調心、育人"的綜合多樣化方法體系。要改變由簡單的"一刀切",向促使學生在已有水平上都有所發展且能夠充分發展的方向邁進,使學生的一般發展、共同發展與特殊發展、差別發展相結合。在學生參與體育教學,實現個體發展中,發展其創新精神,提高其體育實踐能力。
四、創新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創新教學評價就是要從單一評價轉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綜合評價,綜合對學生的體能指標和練習質量進行考評,既重視學生在體育課上達到的絕對水平成績,更重視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進步幅度與努力求知程度。從評價主體上說,要努力改變教師為終結性評價者的角色,允許學生某一項目多次重復測試,取自己最滿意的成績,注重體育成績對學生成長的功能;要允許師生、生生進行多向的互動評價,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評價、學業評價。從評價手段,可以用眼神給予處于意志動搖的學習鼓勵,用話語給予產生迷惑思想的同學引導,用手勢給予獲得體育鍛煉較佳狀態(或成績)的學生鼓勵,書面成績考核要立足于實踐考核的基礎上進行。要盡可能通過考核評價的多種作用,實施體育教學過程中的良性反饋調節,實現體育教學目標。
體育是伴隨學生成長的終身教育。做為新時代的高中體育老師要富有敢于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更新教育思想、積極推動體育課堂教學優化設計實施,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恒久的體育鍛煉熱情,不斷推動高中體育教學的創新。
參考文獻:
[1]薛平安淺析高中體育教學發展趨勢《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xx年3期
[2]張國會高中體育教學改革之我見《現代教育探索》20xx年4期
[3]郭德中高中體育教學模式之創新《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xx年2期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10
美術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的審美創新意識和藝術創造能力搭建了新的教學平臺。
一、優組教學資源,營造創新氛圍
1.美術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形成資源互補和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模式。美術教學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了教學的傳統資源和現代信息資源的最優融合,實現了藝術資源的共享,為互補互動式教學模式找到了切入點,為營造創新氛圍和創新環境提供了基礎條件。教師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容量、多角度地為學生展開美術視野,克服了傳統教學中一塊黑板、一支彩筆的課堂局限。黑板變成了屏幕,彩筆變成了鼠標,美術教學實現了無紙化,把廣闊的美術藝術展示給學生,拉大了課堂時空,使美術課堂出現了全新的面貌。在屏幕上學習美術知識,直觀性強,條理性強,易接受、易記憶;在屏幕上作畫,方便快捷,容易修改,這樣,學生的藝術個性得到發揮,創新思維有了用武之地,創作激情下的豐富想象躍然屏幕之上。因此,教與學的配合更密切,師生對話更直接,課堂成為師生交流互動平臺,計算機成為開發學生潛能載體,教學成為美術知識與美術技能轉化中介,提高了學生審美思維能力和繪畫創新能力。
2.美術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激發學生審美創新激情。創新教育理念要求美術教學必須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培養創造精神和創新技能。一是把現代信息技術豐富的學習空間和超強的想象跨度優勢引入美術教學,使美術教學狀況和面貌大為改觀,促進了美術教學能量的最大發揮。美術藝術特點決定了視覺教學的重要性,多媒體的形象性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審美心理結構、審美智能結構和審美創新結構的建立過程。二是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層面,拓寬了學生的創新價值取向。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博采眾長,提高比較鑒賞的能力和水平,在創造心理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數據庫,形成一個審美創新素質發展的成長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既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運用知識的技巧和能力,又激發了創新動機,增強了創新欲望。
3.美術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提升課堂效果。現代信息技術帶動了課堂教法和學生學法的創新。美術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重組、挖掘和創新,不斷完善備課的'各種要素,豐富和充實課堂知識濃度和密度,課堂上用形象的示范取代了抽象的講授,教學的審美活動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課堂教學的新格局,用課堂的新教法推出教學的新成果。教法的創新必然會促進學法的創新,推動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學習方法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學習主動性的增強,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吸收者;操作實踐性的增強,學生不再是美術的客體旁觀者,而是主體創作者;思維構建性的增強,學生思維不再是教師思維的翻版,而是帶有自己個性色彩的改版。教法和學法的創新把學生學習過程中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定格于審美智能結構和審美創新意識的形成上,把課堂教學效果定格于美術知識與美術技能的轉化上。
另外,現代信息技術帶動了課堂結構和教學活動的創新,體現了課堂結構和教學活動高效快捷的優勢。現代信息技術加大了美術教學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豐富了備課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了課堂的有效密度。教師板書規范、整潔、條理,提高了課堂效率。教學環節切換率快,節省了學生的“待機”時間,供給學生充分思維的余地和創作空間,體現了講解、訓練、互動、評價等教學活動的開放優勢,美術教學引進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師生面對面信息交流的銜接,實現了講解與欣賞、繪畫與評價教學活動的鏈接,使美術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活動達到完美和統一。
二、優選課堂教學藝術,強化課堂共振
1.美術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教學的藝術創新。教學藝術的任務就是把信息技術的多功能資源優勢,轉化為美術課堂資源和學生知識結構的原材料,轉化為富有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的創作意象,轉化為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量,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美術教學藝術的內涵,實現了教學藝術的多樣化發展,發揮了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四位一體的定位優勢。在教學流程中,突破了傳統的“教師——教材”兩點成一線的束縛,發展成以學生為圓心、以教師和教材為圓周、以教學媒體為中介的教學定位格局,突出了學生因素和教學媒體的價值功能,教師把教材靈活的運用于學生與媒體之間。這樣就能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習的主動作用,激發學生審美創新意識和審美創新能力的釋放。教學藝術的創新激發了學習藝術的創新,學習藝術的創新又促動了教學藝術的創新,美術課堂教學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共振效應。
2.美術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了參與互動的審美情境。多媒體教學使教師的板書和范畫更加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把多層次、多方位的審美藝術集中在一起進行比較性教學,學生從中獲得了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創造性思維的潛力。多媒體的美術資源和動畫優勢,增大了美術教學的容量,使師生距離更加貼近,講練互動更加密切,學生的操作覆蓋面更廣泛。人人都有動手動腦的空間,學習的自主性和課堂的開放性得到有機的結合。人人都有獨立操做的平臺,教學活動由單邊形式變為參與互動的審美情境。
美術教師應不斷探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新路子,讓美術教學不斷呈現嶄新的面貌,讓學生的審美創新素質不斷增強和發展。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11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數學不再是一門單純的基礎學科,而是一門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并列的科學,數學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數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數學素質將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數學作為訓練思維的體操,對培養學生以創新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創新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學生的創新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則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創新能力;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數學思想方法
新世紀之初,知識經濟初顯端倪,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而其根本在于創新人才的競爭。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水平成為影響民族生存狀態的基本因素。落實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已是適應時代要求的當務之急。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必將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成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積極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更新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
成功的教學改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而教育觀念是教學行為的內在依據,為了有效地改進數學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更新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
首先,要樹立科學的學生觀。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對象,也是學習和自我發展的主體。一切教育影響,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積極參與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就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學生是具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創新力來自基本的`認知過程,每個學生都有創新的稟賦,而不是只有少數尖子生才有的一種特殊技能。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提供給每一位學生創新的機會,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可能創新。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傳統的“師道尊嚴”教育觀念容易形成教師權威意識,使教師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宰著,這極不利于學生創新個性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將日益通過經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來獲得。
再者,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第一,數學教學不再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更多關注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數學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促進學生的情感的發展、品德的形成,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意識并從中發展學生的能力。第二,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同化新知識、建構新意義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學生的數學知識應該基于個體對經驗的操作,與周圍環境的交流,通過反省來主動建構。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思考、探索、討論、交流的學習氛圍、知識背景和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隨著改革的深入,人們開始反思,開始重視我國數學教育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正因為具有扎實的基礎,相關的比較研究表明我國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事實上,通過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就可以實現從具體數學到概念化數學的轉變,發展符號意識;從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的轉變;從直觀描述到嚴格證明的轉變,建立嚴格的“邏輯思維意識”。由于在數學思維過程中,觀察、比較、類比、合情推理、抽象、歸納、概括等各種思維形式都在發揮作用,因此在數學基礎知識學習、基本技能訓練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這一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已經得到了證明。另外,在創新教育的實施中,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等,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過分強調學生自主活動,強調讓學生開展課題討論、獨立活動、合作交流、研究性學習、積累生活經驗等,就會變“自主發展”為“自由發展”。所以,當前數學教育改革,必須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應當在發揚傳統教育優勢的同時,進一步落實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現代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尋找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導與學生探究式學習之間的平衡,把握好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干預度”則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三、構建創新型的整合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教改的深化,隨著西方數學教學理論的引入,“大眾數學“、“問題解決”、“建構主義”等以借鑒西方教學為主流的教學改革浪潮對我國數學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涌現了許多新的數學教學模式,如:“MM”教學模式、愉快教學、活動教學、開放教學、探索教學等等,數學教學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透過各種教學模式,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遵循同一教學理論一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有著共同的教學目的,即:(1)更好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2)關注學生的情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3)擴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和創新能力。事實上,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存在唯一正確的教學模式,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應克服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傾向,提倡多種教學模式的互補融合,努力構建創新型的整合教學模式。現代教育觀念下的數學教育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和個性發展。創新型整合教學模式的構建將“納眾家之”: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實施創新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更新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數學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學生觀、正確的教師觀和教學觀,關注學生的全面的可持續性發展,從而有效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尋找傳統與創新的有效結合方式的同時,努力探索并構建創新型的整合教學模式,只有落實于素質教育之中的創新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著.學習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韓加架著.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能力.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xx
[3]皮連生著.學與教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4]卡爾梅科娃著.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20xx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12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時代進步的需要,要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自身首先要有創造力,這樣才能進行創造性教學。《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在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創造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就是不受現成常規思路的約束,努力尋求對問題全新、獨特的解答的思維,它是相對于傳統性思維、習慣性思維而言的。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需做到:
1.讓學生破除“權威定勢”。
迷信教師權威、專家權威,對問題不假思索、不敢質疑,是束縛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大障礙。要讓學生明白:老師是人,專家也是人,他們對問題的看法也會有局限性,他們有時也會有想不到的地方,也會有出錯的地方。例如,亞里士多德是古代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但他認為落體加速度是與重量成正比的。伽利略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驗,從比薩斜塔上拋下不同重量的物體,發現物體的加速度與重量無關,從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臆斷,確立了自由落體定律。
2.讓學生破除“從眾定勢”。
有些學生常這樣說:大家都是得的這個答案,大家都是這樣說的,應該不會錯吧。人云亦云,草率了事。其實,有些問題大家的看法不一定正確,需要獨立思考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如,一位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用手向上拋物體,物體離開手的瞬間,手是向上運動還是向下運動?很多同學通過試驗后都認為“手是向下運動的”,但正確的答案卻是“手是向上運動的”,如果隨大流就不能得到這個結論。在物理教學中可通過類似這樣的實例讓學生明白從眾不一定正確,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3.讓學生破除“經驗定勢”。
很多時候人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憑借自己的經驗對問題作出判斷,而這種判斷有時是正確的,有時是不正確的。如:有一個恒定不變的力作用于一個物體,這個物體應該如何運動呢?“經驗”好像告訴我們,這個物體會一直以相同的速度運動。相反,假如物體在做勻速運動,一般我們會認為是有一個恒定不變的力始終作用于該物體,如常見的汽車的運動似乎就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力學卻告訴我們:物體只受一個恒定的力所做的不是勻速運動,而是勻加速運動。日常觀察的物體是在有摩擦和介質阻力的情況下保持速度不變的運動,這時的確需要向它另外施加一個恒定不變的力。
由于觀察的不全面,造成了經驗的缺陷,根據這樣的經驗作出的判斷當然就是不正確的。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
創新技能主要反映在創新智能的控制和約束下形成的創新主體行為技巧的動作能力,它包括創新主體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等。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需做到:
1.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減輕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壓力。
物理實驗教學特別需要這種環境,不怕不會做,就怕不去做。在壓力小的環境下,學生就敢去做,不怕做錯。因此,對做錯了的學生不能簡單批評,更不能橫加指責,而要肯定他們做出的努力,引導他們找出失敗或錯誤的原因,鼓勵他們尋找新的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2.多做實驗,做好實驗。
該學生做的實驗,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要盡量提供機會讓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實驗后應盡量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報告,不必做統一規定、統一標準,以提高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表達能力。
3.注重過程,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
學生在課本上學習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讓學生直接接受這些成果是比較容易的,但這樣做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技能的培養。要有選擇性地讓學生探究某些知識,即使是重復前人的探究過程,對學生來說也是有益的,學生也能從中學到前人探究的各種技巧和方法。此外,我們還應該在物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對學生來說需要開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問題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技能。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激情,使學生形成創新人格
創新過程往往是艱苦而漫長的探索過程,它需要持久而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激情為動力。為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有關方面的培養。
首先,要教育學生立志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新人,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祖國建設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鼓勵學生以優秀科學家為榜樣,為科學而獻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時列舉一些科學家的突出事跡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讓學生知道,人類文明是在人類不斷探索、追求和創新中得到進步和發展的,正是許許多多崇尚科學、崇尚創新、追求創新的人們的不懈努力才創造了今天燦爛而輝煌的人類文明。要用這些優秀人物大膽創新、不畏艱險、不怕失敗、勇于進取的精神去激勵學生。
除以上幾方面外,在物理教學中我們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因為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思維的動力、創新的動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13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新常態下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國家戰略。利用遺傳學實驗教學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有效途徑,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采取了完善實驗教學設施、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建立公平合理的學習評價體系等措施,提高遺傳學實驗教學水平。
[關鍵詞]遺傳學;實驗教學;創新能力培養“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是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和實施的戰略舉措,也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徑。遺傳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是聯系生物技術專業各專業課程的重要節點。眾所周知,遺傳學和其他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科一樣,科學研究過程就是創新發展過程。因此,通過遺傳學專業知識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顯得特別重要。作為遺傳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傳學實驗教學不僅是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術的過程,更是教師利用綜合性、拓展性實驗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進行了探討。
1完善實驗教學設施
在遺傳學實驗教學中,綜合性、拓展性實驗對于實驗設備和實驗條件的要求相對較高,為保證實驗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應該盡量更新實驗設備、完善基本實驗設施,利用學校設立的專項資金對實驗室進行裝修改造,配備遺傳學實驗教學所需的儀器設備,如普通光學顯微鏡、恒溫培養箱、電子天平等儀器、高速冷凍離心機等。另外,通過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將學院共享中心擁有的熒光顯微鏡、熒光定量PCR儀等大型儀器設備在管理人員協助下對本科教學開放。
2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遺傳學實驗教學中面臨如下問題:實驗課時有限,難以安排較多創新性實驗;傳統實驗教學資料十分陳舊,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和拓寬。一是支持教師在進行驗證性實驗教學時,帶領學生對實驗所涉及的各種步驟進行優化調整,并利用研究數據確認可行性。由于試劑的配比、實驗條件的設置等都會影響最終實驗結果,因此這一優化調整過程既讓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又可在實驗過程中添加自主創新成分,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賦予了學生動手動腦的鍛煉機會;二是合理開設拓展性、開放性實驗,這對學生接觸前沿科技動態、進一步培養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拓展性、開放性實驗教學中,教師只負責準備基本的實驗試劑和儀器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將學生分小組后,讓小組內成員相互配合,完成包括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調配所需試劑和儀器等實驗流程,并要將最終實驗結果做成展板進行評比。這種模擬真實科研的實驗,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興趣和求真精神。此外,教學資料是實驗教學所需的基本工具。豐富的教學資料有助于提高實驗教學的教學效果。由于遺傳學是從細胞整體水平、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遺傳規律和機制,其研究內容的復雜性和研究進展的快速性決定了讓學生了解科研設計思路往往比掌握某個具體的實驗技巧更為重要。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經常向學生介紹遺傳學的最新研究動態,幫助學生分析高水平遺傳學研究論文的`設計思路,了解遺傳學研究中所涉及的與本科實驗教學相關的實驗技術與環節,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意識。
3改革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參與遺傳學實驗教學的積極性,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幫助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1]。例如,師生面對面交流實驗心得就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方式。由于理論課時間和形式有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難免存在障礙,而實驗教學則少有羈絆。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科研經驗引導學生參與實驗過程,共同探討實驗方案,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2]。鑒于有些遺傳學實驗的復雜性,若僅憑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就需要學生自覺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目前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利用手機教育APP整合的豐富教學資源和強大的數據庫,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實驗教學的課外自主學習。這一舉措既保障了實驗教學任務的完成,又突出了自主學習的特點,還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4建立公平合理的學習評價體系
在以往的實驗教學考核中,由于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的限制,導致教學效果的考核評價體系比較單一[3,4]。如何公平、有效、科學地評價學生學習實驗課程的效果,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在遺傳學實驗課程教學的成績判定中除了對驗證性實驗的結果、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考核進行計分以外,還對綜合性、開放性實驗中實驗設計的創新性與合理性、實驗過程的規范性與正確性、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等環節也進行計分。上述做法不再以實驗結果等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而是更注重學生在遺傳學實驗課程學習中的綜合表現,這樣才能公平、有效地評價學生學習實驗課程的效果。
5結語
為了提高遺傳學實驗教學質量,從強化實驗教學設施、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完善學習評價體系等方面對遺傳學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今后,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完善提高遺傳學實驗教學效果的相關措施,并在實驗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充實和更新,以期更好地為國家“創新創業”戰略服務。
[參考文獻]
[1]王金發,何炎明,威康標,等.“開放式、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創立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6,(6):97~100.
[2]黃紅英,鄧斌,周蕓.多媒體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西部科技,2009,8(6):18~20.
[3]程羅根,朱媛媛,周洲,等.遺傳學實驗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8):101~102.
[4]林娟,郭濱,蔡新中,等.綜合性大學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4):88~91.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14
摘要:中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關注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和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為廣大中職學生就業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知識多和實踐性強,因此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基礎上,作者結合目前中職院校的實際情況,結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新思路與新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設計能力,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職業技能;電工電子技術;實踐教學
電工電子技術結合中職培養目標,按照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內容,突出與職業崗位的聯系,積極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教與學向生產技術與生產崗位的實際需求方向靠攏,強化學生與職業崗位對接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減少驗證性試驗中的測量數據和指標為主,轉向完成工作任務及解決實際問題為主的技能訓練,即:使學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對知識點各個擊破,形成分析能力、認識能力,體現目標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動手操作等多種能力,最終提高中職學生的電工電子技術應用設計能力,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一、目前中職院校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考核方式不科學。電工電子技術這門課分為理論學習與技能培養,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的影響,很多中職院校一直對理論進行閉卷考試,對技能操作課不考核,技能課老師根據學生平時的實踐操作能力、技能操作過程中態度問題和完成技能實驗報告的情況給一個技能課分數,很多院校的技能實驗分數才占到總課時的15%~25%。技能課的評價體系也存在一定缺陷,很多教師在技能課上把考察重點放在學生課前是否預習,是否完成本次技能實踐實驗內容,記錄的數據是否合理,等等。實際上,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并沒有考查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和創新能力,同時對這門技能課的重視程度大大下降。
(二)電子電工技術技能實踐課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教學方法守舊單一。從技能實踐課教學內容看,一般的電工學實驗題目大都屬于基礎驗證性實驗,設計技能性實驗偏少。學生在做技能操作過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規定的步驟操作,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培養不利。在實驗教學方法上,大多采用老師板書,示范講授為主,啟發式教學較少,不利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自發地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同時實驗內容缺少趣味性,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低,嚴重影響其學習積極性。
二、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一)教師合理設置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中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重點進行創新思維方法的訓練,教師盡量做到每個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師生要共同營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以生文本”的教育理念下,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善于主動發現問題、自己動腦分析問題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層次[1]有難度地提問,鼓勵課堂中學生積極發言甚至做到暢所欲言,對于人數較多的班級鼓勵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敢于批判質疑,勇于立異創新。教師課堂教學環節設置合理而有創造性,便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二)強化師資建設,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技能實踐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目前中職院校教師自身素質有限,大部分電子電工技術專業的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居多,自身就缺少熟練的技術也沒有實踐操作的經驗,更無法教會學生熟練技能,導致學生學的電工電子理論知識和電工電子技能實訓項目脫節。提升教師技能與理論結合教學的能力,學生在技能操作訓練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中職院校需要強化師資建設,需要能同時勝任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習指導的“雙師型”教師,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技能水平,在實踐中能熟練處理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理論上應具有高級技工以上的證書,他們在教學中能有效地將理論和生產技能操作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操作技能。
(三)課程教學模式改變,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課程教學模式的改變為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3]。中職電工電子技術與技能課程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學生不應該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為中職學生提供廣闊的技能操作平臺,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把理論基礎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操作,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很多中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教學、校外實踐、實踐實習基地等多種教學模式,增加學生真正到企業鍛煉實習機會,同時開展中職生科技學術活動等,鼓勵學生多參加省級國家級技能操作大賽等,最終成長為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紫婷.構建分層次創新活動平臺,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27(7):11-13.
[2]周一飛.基于電工學實驗的學生能力培養[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xx,24(6):60-61.
[3]鄧子新.實驗室重在培養創新性的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xx,26(3):1-4.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15
摘要:作業作為廣告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有效的鞏固知識、促進教學等,同時作業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章將主要從四個方面分析廣告學作業設置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
關鍵詞:廣告學;作業設置;創新能力
一、作業的相關概念
(一)作業作業的概念有多種,辭海中將作業定義為“為完成生產、學習等方面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活動”[1]。《實用教育大詞典》中解釋到:作業是為完成學習任務而由學生獨立從事的學習活動[2]。因此筆者將作業理解為:作業是由老師根據教學目的和目標而布置,為鞏固知識、提高技能、促進教學等,由學生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
(二)作業的分類根據筆者對作業相關理論的整理分析,以時間為維度作業可分為兩大類: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
1、課內作業:又被稱為課堂作業,即老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各種任務和練習等。如口頭形式、書面形式、課堂討論、實際操作等。
2、課外作業:與課內作業是相對的,指的是學生在上課時間之外,根據任課老師的安排完成的學習任務及活動。
(三)廣告學的作業設置根據上述作業的相關概念,筆者認為“廣告學的作業設置”即針對廣告學的學生,任課教師為達到一定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相關技能,根據課程內容及廣告學學生的心理特點等,對課內及課外作業進行科學化設計與制定的行為。
二、作業的功能
作業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又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徑。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對學生而言:首先,作業可以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完成作業,便于學生對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使課堂知識得到更好的鞏固、拓展與深化,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并應用理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其次,完成作業的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作業中通過同學間的溝通,可以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通過小組分工,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完成作業的過程,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因人而異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和能力。
(二)對教師而言:通過作業的完成,可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中診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教師有針對性的改善教學環節;同時,作業設置題目的好壞,也是體現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作業的設置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提升、學生知識的掌握以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等。
三、廣告學作業設置的意義
對于廣告學作業的設置及探索主要有以下方面意義:
(一)可以使廣告學的作業設置更加合理,從而減少學生抄襲應付的現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及質量,使作業真正成為學生鞏固和掌握知識的有效手段。
(二)可以使廣告學的作業設置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作業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設置得當、巧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過對廣告學作業設置的研究,可以使廣告學專業的老師在作業設置方面多投入一些精力,使廣告學作業設置的探索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作業對教學及學生的促進作用。
(三)可以探索廣告學的作業設置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作業這個途徑,能夠養成積極主動思考的習慣,鍛煉他們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掘他們打破常規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出一個廣受社會歡迎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對于廣告學作業的設置及探索將有著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四、廣告學作業設置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
(一)是培養廣告學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創新能力是指“在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3]從定義中得知,創新能力是通過一定的技術和實踐而體現出來的。創新能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在后天不斷的實踐中得以鍛煉和提升。而作業正是一種“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而從事的學習實踐”,通過課堂和課外的學習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不斷訓練中得到提高。因此,作業是培養廣告學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可以促進對廣告學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教育百科全書》中提到:“…學生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與消化所學知識,并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與習慣,發展學生的智力與創造才能具有重要意義。”廣告學作業就是由專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而設定的一個個學習任務,學生完成作業時,需要根據要求進行自我思考、分析、同學間相互交流與討論等,發揮各自的優勢,從中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創新能力也正是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得到體現和發展,在平時點滴經驗的積累中得到提升。因此,廣告學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在不斷的分析和思考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也可以較好的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作業不僅是學生鞏固知識、理論結合實踐的重要方式,是教師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更是提升廣告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而這些功能的實現必須靠科學的作業設置為前提。因此,對于廣告學作業設置的探索研究,將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2]王煥勛.實用教育大詞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賀莉.淺談創新能力的培養[N/OL].吉林日報,20xx.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07-31
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論文03-04
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創新思維能力論文10-01
重視實驗教學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育論文03-09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論文03-08
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論文09-16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報告(通用9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