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農業推廣論文

時間:2024-07-17 09:03:07 論文 我要投稿

農業推廣論文(精)

  現如今,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業推廣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業推廣論文(精)

農業推廣論文1

  1農業推廣組織內部結構的優化

  組織內部的系統因子很多,例如目標、人員、技術、設備、層級、制度等等。組織內部的結構是指組織內部各系統因子之間的組合關系。組織內部結構的優化是指所有系統因子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理性和效率的最佳組合。作者曾經從各類組織以及一些具體組織本身的各種系統因素的優化情況進行了靜態的考察(高啟杰,20xx)。

  1.1行政型農業推廣組織

  1.1.1夯實基層農業推廣組織

  我國行政型推廣組織體系建設中,基層歷來處于薄弱環節,表現在人員數量少、素質低、工作和生活條件差、制度建設不健全等多個方面。近年來,國家雖然不斷強調基層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出臺了不少文件和意見,但是狀況始終沒有根本性的好轉,近期的關鍵在于合理設置機構和創新人事及經費管理制度。

  1.1.2拓展服務內容,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我國近代農業推廣剛產生時就是與歐美接近的廣義推廣,只是新中國成立后,內地開始使用農業技術推廣一詞,并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從國際經驗看,還是從我國農村發展實踐看,恢復農業推廣的本義已是基本趨勢。除了農業技術外,與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各種實用知識、技術、信息皆應列為農業推廣的內容,而且現代農業推廣更需針對農村居民開展教育與咨詢服務。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理清我國農村各項服務的思路,并且逐步在正式文件中恢復使用農業推廣一詞。

  1.1.3加強農業推廣人員管理

  農業推廣人員是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要實施者和推動者,其綜合素質直接關系到推廣工作的效率。未來政府的推廣組織體系要想有活力和效率,關鍵在于其推廣人員是否勝任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加強農業推廣人員管理涉及人員編制、選用、培訓、考核、獎懲、員工關系與福利、工作條件改善等多個方面。行政型農業推廣組織管理的核心就是優化各類推廣人員的培訓、激勵和考核體系,提高推廣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1.1.4加強體系內的分工與協作,合理配置推廣資源

  現行的政府推廣組織體系包括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科技部、教育部、金融系統、物質供應系統等多條線。合理配置推廣資源不僅涉及現有各個子系統在不同級別推廣組織的職能劃分,還涉及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同時還涉及資源在不同部門、地區、產業的分配,更重要的是,還須完善資源配置機制及相應的管理制度。

  1.2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

  1.2.1深化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高校與企業有效結合的機制目前的科技與教育改革中,政策鼓勵加強高校改革與創新工作,鼓勵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教育投資的主體是國家。農業大學的定位,不只是培養大學生和研究生,更應當培養農民企業家、培養各級各類的農民干部、職業教育工作者、科技和推廣人員。我國擁有高等農業院校和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數百所,高校師生在農業技術推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現階段,鄉鎮企業、龍頭企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農業大學需要通過整合各種現有資源,利用現有成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等多種企業運作和市場運作方式,強化自我發展和持續發展,構建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體系。

  1.2.2明確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的本質特征和根本任務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突出農業推廣工作的教育性特征,遵循農村社區綜合發展與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原則,其基本宗旨是通過知識分子和農民的有機聯系與結合,科學技術成果與企業和社區用戶的結合,發揮農業院校的人員、技術、信息及成果優勢,引入市場機制,整合各種現有資源,注重知識傳播和社區水平的能力建設。在教育型推廣組織運行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農業推廣人才的教育培訓和科技成果轉化為根本,以公益性的社會服務為宗旨,以服務于三農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

  1.2.3優化農業推廣管理部門的結構設置,充分發揮教育型推廣組織系統內部各個主體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目前大學推廣組織體系建設的突出問題是農業推廣責任不明確,機構設置較亂,多頭管理和無人管理現象嚴重。未來需要加大對各類推廣主體的定位和監管,確保從事農業推廣的師生、企業、科技園區等單位及主體能夠成果共享和優勢互補。需要對各推廣主體的工作進行定位,建立不同的崗位考核標準和管理制度,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到農業推廣組織中來。與此同時,還要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機制,確保各推廣主體開展技術合作。

  1.2.4創新運行機制與實施方式要充分發揮高校在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中的積極性,目前應當特別關注高等院校與“場站園企”的結合。在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有校辦“場站園企”的傳統,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連接高等院校與農村社區發展的橋梁。要分析和解決新時期這些“場站園企”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加強其原有基地作用和職能的發揮。在強化校企合作模式時,不可忽視高等院校與龍頭企業的結合,應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互競爭與合作的互動型技術與資本支持體系。通過教育型農業推廣體系將政府和非政府的科研院所、企業公司和社區農戶連接起來,創建新的知識和技術創新體系。教育型農業推廣體系主要依靠學校的技術信息資源以及人才資源采用多種方式把先進的農業知識與技術傳播到農村社區,可以采用科技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與咨詢服務、技術承包、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組建科技型企業等多種方式。

  1.3科研型農業推廣組織

  1.3.1管理層要合理引導科研人員的分化與流動加強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科研院所的改制將使部分科研人員或單位轉制為企業,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運作與管理方式相差較大。為此,在轉制過程中,管理層應當重視對科研人員的綜合評價,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引導人員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揮特長,也可以通過課題制促進人員自由流動與組合。院所必須高度重視引進和培養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和職業經理。

  1.3.2優化部門與單位設置科研單位內部結構設置長期參照機關事業單位,已不適應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考慮因地制宜地調整部門與單位設置,例如增設農產品加工研究室、市場營銷研究室甚至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室等。

  1.3.3創新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長期以來,科研院所沿襲傳統管理體制下形成的“事業管理+經營者控制型”模式,國有經營性資產管理和知識產權的管理改革滯后。為此,必須改變傳統管理體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管理轉制企業。這需要有清晰的產權制度,根據產業競爭特點因企制宜地確定企業產權的合理構成及主導產權。

  1.4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

  1.4.1注重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并且使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實施能力和產出能力均衡發展從長遠來看,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針對目前我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實施能力和產出能力不平衡的現實(高啟杰,20xx),近期特別需要挖掘和提升產品相關技術向其他產品領域擴展的能力、售后服務能力、銷售網絡和營銷能力、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程度、市場研究與開拓能力、技術創新的頻率、對客戶的了解程度及客戶管理能力、企業研發資金投入水平等。這需要加強資金的積累和籌集,加強企業自身的技術積累;制定企業的創新發展戰略;采取多元化的激勵方式,提高技術人員和關鍵員工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過程中,尤其要重視企業自主創新平臺和自主創新機制的建設。

  1.4.2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企業的制度創新當前應特別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治理結構以及內部管理制度的完善。轉制型農業科技企業要做到事企法人分離,明晰產權,明確國家投資主體地位,構建兩權分離的科學有效的治理結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前向一體化型農業科技企業要進一步加強內部組織管理,規范企業財務管理,完善分配制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改善企業制度創新的`內部環境。在農業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上,要轉變觀念,強調企業的“團隊精神”,實現引進人才與原有人員的優化組合,建立市場化的薪酬導向制度,關注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

  1.4.3強化農業企業發展的社會責任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農業企業應當認識到,服務三農是其發展的根本目標。要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明確企業的根本責任是社會責任,企業在創造利潤、對出資人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債權人、員工、客戶、社區和環境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因此,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需要在推廣服務供給中轉變“收益最大化”的服務理念,將農民的利益與企業利益統一起來,在成本得到補償的前提下,減少各種形式的隱性收費。同時通過改進推廣服務的方式與方法,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推廣服務。

  1.4.4建立風險防范機制,科學選擇企業推廣服務的組織方式農業是高風險行業,由此決定了農業企業的高風險性。這需要農業企業增強風險意識,設立風險防范基金,建立風險預警及應對體系,以加強應對企業所處行業的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政策風險的能力。

  1.5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

  1.5.1要有明確的組織目標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從其創始之初,就應有自己的使命和價值觀,并確立組織活動應達到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途徑。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是建立在自助、自擔責任、民主、平等、公平與團結的價值觀基礎上的,其目標主要包括: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改變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地位、解決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彌補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后的不足、滿足農民對多樣化推廣服務的需求等。

  1.5.2遵循基本的組織原則(1)互益性原則是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區別于其他推廣組織的根本性原則,組織的活動不應以營利為目的,組織必須把滿足農村人口的需求、解決他們生產與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作為組織服務的基本宗旨。(2)與科層組織不同,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是由其會員控制的民主型組織,因而內部沒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而是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會員主動參與組織的政策制定和決策過程。(3)信譽是支撐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對于組織治理結構的安排、重大決策的實施、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等活動,應貫徹公開、透明的原則。

  1.5.3建立健全的組織制度一些規模較小的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多采取簡化的模式,規范的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應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則,設立會員大會與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執行機構。同時,要賦予農民充分的參與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保證農民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建立起會員所有的產權制度,形成會員與組織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

  1.5.4形成規范的組織管理規范是組織運行的準則和指南,通過規范來明確組織的目標及運行方式,防止組織的無序經營及對組織資源的浪費。要明晰組織內部的產權關系,正確地界定組織內部參與各方的權利與義務,防止在組織內部出現搭便車的現象,造成組織運行的低效率。要吸引專業的技術能手和能人進入到農民組織內部,使他們成為參與和促進組織創新的主力軍。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對會員的管理,應包括建立會員檔案,定期對會員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業法規政策的教育和培訓。還應建立固定資產帳,對農業生產設施、設備的購置、維修、改裝、處置等做好記錄,確定固定資產適當的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

  2農業推廣組織之間的互動與協調

  2.1正確處理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關系

  這需要有關政府部門轉變職能,避免政府對各類推廣組織尤其是非政府組織過多的行政干預,由直接指令、控制轉變為協調、監督和服務,從而調動各類推廣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各類推廣服務組織應當在明確分工與職責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目標與共同利益驅動下的互動。

  2.2充分發揮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在整個農業推廣體系中的紐帶作用

  政府可以借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的平臺,探索農民培訓的有效方式與途徑,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組織與決策能力、社會參與意識等,發揮“公司+協會+農戶”模式的作用,在企業和農戶之間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利益損失。要認識到過度依賴政府支持不利于農民組織的獨立發展,需要農民組織有良好的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

  2.3突出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在配置資源中的重要地位

  要在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加強和改進以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以及企業和農戶的合作,通過企業自主創新平臺的建設,提高合作技術創新與推廣的效率和效益。企業的自主創新機制涉及創新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機制等多個方面。我國農業企業應當建立一套能夠有效進行決策、指揮、控制和信息反饋的組織與制度,形成既能夠調動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又可以協調創新過程中各個環節有機運行的組織系統。

  2.4進一步完善科研、教育和推廣服務相結合的機制

  科教推相結合的做法在美國最為成功,在我國也已經實施了較長時間。然而,迄今為止,這種結合的方式和效果令人滿意的并不多見。未來既需要教學、科研單位在人事、績效考評、福利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也需要地方富有成效的合作以及宏觀環境的改善。與此同時,還需要建立科技成果、信息與利益共享機制,確保各方開展合作。

  2.5以推廣服務模式創新促進組織間的互動與推廣體系建設

  近年來,我國各地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農業推廣服務方式與方法,涌現出了“農業科技110”、“農業科技直通車”、“農業科技傳播站”、“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制度”等多種新型服務模式。實踐證明,其中不乏成功的做法。今后,應當在總結、完善和推廣各種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教育、財政等政府部門之間以及它們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協作,打造信息、人才、設備等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各項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領域和不同單位之間的流動與共享。

  3農業推廣組織與宏觀環境的溝通

  農業推廣組織的外部環境包括一般環境和任務環境。下面將農業推廣組織系統的宏觀環境分成4個部分分別加以分析(高啟杰,20xx)。

  3.1政治與經濟環境

  在4類宏觀環境因素中,政治與經濟環境因素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推廣工作的開展及其效率影響最大。其中的政治環境主要包括政策與法律環境,國家對農業的各種大政方針,農村的經營體制,土地所有制及使用權,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形式等都對農業推廣有著重大的影響。有效的推廣工作需要與政府的規劃、戰略和政策聯系起來,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到推廣工作以及對推廣工作的支持。就農業推廣工作的活動范圍和感性認識兩方面而言,有兩大經濟因素非常重要。一是靠推廣服務人員向農民傳播新技術,提高生產率,農民面臨獲利機會;二是一個國家的農業所處的總的經濟環境。在農業推廣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求助于推廣機構的興趣就會越小。不同的經濟體制對農業推廣工作的影響也不一樣。

  3.2社會與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能直接影響推廣機構的組織工作和活動,許多實證研究都強調了技術采用過程中來自社會與文化環境的障礙。推廣機構如要有效地開展工作,就必須在社區一級開展活動。推廣人員在社區所處的位置對推廣工作很重要,農村社區、鄰里及家庭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對整個農村社區信息的傳播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3.3行政與組織環境

  世界范圍內農業推廣工作的行政和組織安排是不同的。例如,在美國,推廣機構和農業部(有時是和縣政府)建立正式聯系,但基本的行政管理關系還是同大學的聯系。而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推廣機構在行政上隸屬農業部。在兩種情況下,推廣機構的形象和使命都要受到政府其他機構負有的其他推廣職能,以及推廣機構負責人在行政系統中的地位的影響(Swanson,1984;高啟杰,20xx)。從保證效率的觀點出發,推廣機構及其活動的負責人就應該有資格參與政府部門的推廣決策和規劃,在制訂推廣項目計劃時,既要考慮技術因素,又要兼顧國家政策及其他行政問題,同時應該面向村里的農民和農戶,并使他們參與活動。

  3.4區域與生態環境

  很多國家都在不同的區域與生態環境下建立作物研究與實驗站,以使作物品種適應各種生態環境。推廣機構要同這些針對特定地點開展的研究活動建立和保持有效的聯系。在對農作制度和農民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研究計劃的重點,推廣人員和研究人員適當地組合在一起,可以為二者的配合提供機會,這種相互配合無疑可以有效地提升農業推廣的效率。可以說,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農業推廣的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就現階段推進農業推廣組織體系建設而言,加強農業推廣服務軟硬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在完善政策和法規體系的基礎上,保障農業推廣事業發展所需的各項資源投入、能力建設、制度建設,同時完善相應的社會環境,推進農村市場化進程,促進推廣資源的流動與有效配置,營造公平競爭和互利互信的市場環境,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及其組織、決策與社會參與能力。依法推廣是發展農技推廣事業的根本保障。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現行農業技術推廣法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頒布的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辦法顯得很不適應。應盡早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并出臺配套的實施辦法,使農技推廣工作的法制建設能夠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法律法規修訂中,要鞏固已有改革創新的成果,進一步明確執法主體、推廣機構的職能任務、保障措施和違法處罰條款等內容。

農業推廣論文2

  化肥與農藥的不合理使用與這些現象有很大關系,相應也會引起土壤板結及有機含量減少等現象。而現代物理農業較化學農業不僅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而且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同時可以全面有效防治生長作物的蟲害與病害,改善農村生產環境。特指物理技術與農業生產的綜合應用對農業和其相關產業的影響。現代物理農業能提高農民收入及農業產出率進一步提高該部分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并為促進農業較先進的生產力與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供服務。部分地區依靠一些先進實用的裝備建造了高新農業示范區和以觀光農業為主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產業,使得農業結構加速調整同時開始全面的改造傳統農業產業。

  遼寧省現代物理農業發展中存在總體科技水平低,低水平重復研究現象嚴重等現象,故當今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其發展體系里主要問題有如下4點:

  1、技術研究基礎不扎實例如植物聲波助長技術,從理論上沒有得到嚴格的論證,需要在科學技術研究方面進一步的突破。現在用于農業生產的.物理技術越來越多,可是沒有著眼于農業生產的需求去解決實際環節中的急需重點,去攻關一些技術,而是就技術談技術,紙上談兵出現多對一的現象。例:種植業的的物理技術許多,而畜牧業,水產等技術很少。

  2、企業在裝備研究的科研生產能力不足大多數的現代物理農業裝備生產科研能力弱,產品質量不穩定,這制約省內線代物理農業的發展。

  3、各項技術推廣應用不平衡比如說電子殺蟲、種子磁化等技術已在國內大范圍推廣應用,但是土壤連作障礙處理技術尚在試驗,這一項項不利于現代物理農業的技術的推廣。總之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在國內部分省市推廣應用,天津、大連等整體推廣應用較好,其它就發展較慢。

  4、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在各層次的認識不一在省內發展時間很短,農業主管部門,科技人員與農民對其應用的認識需要提高,同時大多技術是以‘著不到,摸不著”的作用方式用作業對象,無法如同化肥、農藥直接作用于農作物,這也影響了其推廣和應用。

  由實際證明,現代物理農業適合遼寧省省情,是一種切實可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新模式,通過研究在促進其發展的前提下提出以下4點應對的方法;

  1、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它涉及磁學、聲學、光學、電學、熱力學等物理學和環境學、農學、生物學等多門學科,部分技術機理研究缺少的技術,應該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并證明其有效性。

  2、裝備生產能力提升技術實現的載體是裝備,它的可靠質量與完備性能對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相關生產企業應由客戶反映的問題與情況對現有裝備改進,積極組織科研技術力量,盡可能的提高其性能和質量同時提高其技術含量及企業生產力,提供給客戶性能優良質量可靠先進的裝備。裝備開發和應用需要技術依據,應加快制定一些現代物理農業裝備的生產技術標準,更好的指導技術應用。

  3、示范推廣力度加大擴大產、學、研之間的聯合、協作,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提升科研機構和高校對相關裝備技術企業的技術輸入及應用能力。設立全國性的技術示范工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園區,同時政府應加大對其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支持其技術轉化用以解決技術實用化的問題。各級農機部門應申請設立其技術示范和推廣項目,結合現存農業技術服務推廣應用體系,提速技術普及進度,增強技術培訓,減小技術轉化成本,加快技術的轉化速度。

  4、裝備應用扶持制度的建立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裝備納入國家及地方農業機械購買補貼目錄,以提高補貼標準增加對農民購置相關裝備的扶持力度,鼓勵他們購置于使用這些裝備。用以加快其推廣和應用。

農業推廣論文3

  摘要:隨著傳統農業(水稻、玉米、小麥、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向現代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快速推進,蔬菜產業已成為區域性(縣域)農業生產者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提高區域性蔬菜生產者現代農業科技素質,推廣良好農業規范技術措施,在田間生產領域樹立科學、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是促進區域性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前提,也是減使農藥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農藥減量;途徑;對策

  澄江縣地處滇中腹地,屬于典型的農業生產小縣,耕地總面積9.6263萬畝,由于區域內具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交通運輸便利等客觀條件,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生產者農業種植經濟收入欲愿的增強,20xx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67萬畝,占耕地總面部的58.9%,全年蔬菜復種(產出)面積為20.29萬畝次,總收入達7.88億元占第一產業總收入的50.67%,蔬菜生產已成為縣區農業經濟持續增收的引擎器。由于蔬菜生長周期短、經濟價值高,促使周年持續生產、壩區蔬菜復種指數為4~6茬,有利于病、蟲的發生為害,同時次生病、蟲害演變成生產中的主要病蟲害,在生產中表現出:發生種類多、危害大、為害重的嚴峻趨勢。而生產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蔬菜生產專業知識背景,田間生產管理技術的主要獲取渠道為: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者間相互交流及自我經驗,從而促使生產者盲目、泛濫、超劑量、高強度(高頻率)使用化學農藥投入量,加劇了蔬菜商品潛在風險的突發性及不穩定性。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國內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發生,社會消費群體越來越高度關注生自身消費食品的安全性,同時也是對生產者、生產企業及國家職能部門最強烈的訴求,因而上升到國家治理的層面。因此,構建現代農業科技體系,完善推廣服務平臺,全面提升生產者的農業科技素質,從田間生產著手改變產業生產現狀,樹立:生產—市場—消費相互促進的市場經濟理念,科學、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是區域性蔬菜產業持續發展、生產者經濟持續增收的關鍵。

  1構建現代農業推廣服務體系

  蔬菜生產具有生產周期短、經濟收益高、因而在具有水利、氣候、交通、農耕種植水平高的各生產區域(縣區)蔬菜產業已成為名附其實的農業經濟引擎器。區域(縣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受限于國內宏觀經濟的調控及創新能力的驅動,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消化能力,土地流轉在區域內大規模的推行難以進行。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10~15年)內農業生產的主要組成模式仍以家庭單元生產為主。生產區域內人多地少、適宜蔬菜生產的耕地資源稀缺,土地復種指數高,全年持續循環生產,農業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多、危害日趨加劇。而生產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幾乎缺乏生產專業知識背景,自我田間生產管理決策信息主要來源于:生產資料經銷商,缺乏自我判斷的決策能力,迫切需要生產者主動學習掌握現代農業科級知識及生產管理各項技能。因此,構建現代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維護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保障農業經濟持續增收,以生產者為主體,需求為目標,把現代產業生產知識(信息)、技術技能、科技成果通過試驗、示范、引導、咨詢等方式,傳授給參與者使其自愿改變不良的生產行為及固有觀念,從而提高田間科學生產管理及決策能力,適時、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實現自我生產、生態環境、社會消費三為一體的良性協調發展模式。

  2推動農業產業有害生物預警控制體系建設

  區域內蔬菜產業全年生產的種植模式,有利于農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為害,同時由次生有害生物演變為主要有害生物,發生猖獗為害,生產者為維護預期經濟收入的持續性,增加農藥的投入使用成為生產管理中唯一有效的選擇手段,從而加劇了商品蔬菜安全潛在風險的不確定性。為此,著力于構建蔬菜產業植保預警控制體系,借助現代農業科技技術,信息資源等,及時監測農業有害生物發生為害特性及趨勢,為生產者提供科學、及時、準確的有害生物防控信息、對策及措施,最大限度上減少農藥投入使用。依托產業基地、生產經營實體開展有害生物統防統治、綜合統治技術示范、推廣應用工作,輻射帶動家庭單元生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動自我生產管理模式向現代農業發展管理方式的容合,從而改變以往生產者獲取農業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及技術的岐道,避免生產中盲目、泛濫、超劑量、高頻率使用農藥生產現象的再發生,因此,加強產業植保體系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著力點,維護區域性蔬菜產業良性、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

  3推進田間實踐、循環學習的培訓模式

  蔬菜屬于外來物種,不同于本土農業種植業,其生長周期短、品種多樣化、經濟效益高、生態系統脆弱不穩定、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多、世代重疊、對蔬菜生產具有危害重、損失大等特點。蔬菜生產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知識,區域內生產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幾乎無專業知識背景,但他們具有很強的`田間生產實踐經驗,渴望獲取、掌握生產管理中的專業知識技能。因此,開展創新型農業科技培訓新模式,以田間生產為課堂,遵循成人非正規教育原則: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與自我生產需求相聯系,學習的過程是學員自我激活參與、循序漸進的進步過程。采用參與式、開放式、接觸式(以田間生產為學習教材)充分激勵培訓學員提高學習意愿,積極主動參與蔬菜全生長季節培訓。面對生產中的現實問題,抓住生產關鍵環節(生育期)中存在的共性(生產者難以自我判斷、解決的)問題,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相互學習的過程)。培訓中提升生產者田間調查技能訓練,對田間重要(主要、常見)的病、蟲的發生為害進行系統性的持續觀測,從而掌握識別病、蟲害發生為害特點。挖掘、培養學員:田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樹立田間生產管理的自信心——獨立判斷能力(田間管理決策能力)。學習掌握現代農業生產資料基本知識(化肥、農藥等)及自我獨立學習的能力。掌握應用簡單的田間試驗服務于生產。最終促使自我行為的改變(生產者田間管理的決策信息主要來源于農藥經銷商轉變為——科學的獨立判斷能力),開創蔬菜生產新局面:樹立科學、合理應用農業生產資源的生產理念。培訓的過程是田間參與實踐(技能活動)——與自我生產相聯系吸取新知識(信息)和經驗——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生產——又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田間參與實踐是循環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知識技能積累掌握的有效途徑。組建創新型農業科技培訓團隊,整合現有專業人才資源,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科技素質,充分調動區域(縣級)科技專業人員的能動性、主動性,重塑:重專業知識、重技能、重實踐的工作氛圍,建立產業發展服務職能模式,探索構建產業生產技術支持體系,確保培訓運作經費保障機制。選擇在蔬菜生產主要區域(村、組)組織生產需求者進行2次全生長季節的田間實踐、循環培訓,帶動輻射周邊生產,是提高生產者農業科技知識及生產管理技能唯一有效的培訓模式,也是減施農藥最有效的對策及措施。

  4小結

  隨著區域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特別是蔬菜產業具有經濟效益高、生產周期短、復種指數高的特點,在適宜生產區域內成為農業支柱產業,全面替代傳統種植業。因此,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科技推廣體系,提升生產者科技素質,科學、合理運用農業生產資源,維持農業產業良性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收,實現農藥“零”增長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農業推廣論文4

  隨著我國社會綜合發展能力的不斷提高,社會中的各項事業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和完善,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農業對我國社會的總體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了更好的完成我國農業事業的發展,農業推廣相關部門應注重對農業科技檔案的建設工作。在農業科技檔案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注意提高檔案建設工作的完成質量,使科技檔案管理工作能夠真正做到為技術推廣工作服務。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即將針對如何做好農業科技檔案工作進行簡要的論述。

  1做好相關的法制工作

  我國對于檔案管理工作,曾制定過明確的法律規定。《檔案法》就是一項重要的檔案管理的相關法律規定。在實際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進行過程當中,檔案管理工作人員首先應該先對這項法律進行準確的了解和認識,再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展開相關的檔案管理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必須都能積極的履行自己應盡的法律規定的義務。

  2優化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團隊

  一支優秀的團隊是工作高質量完成的一個重要基礎。在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進行當中,應充分重視對于檔案管理團隊的優化,明確各個團隊成員的工作責任,培養團隊工作人員的對于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整個管理團隊能夠出色的完成檔案管理的相關工作。

  2.1明確工作職責

  為了確保檔案管理工作的高質量完成,檔案管理人員首先需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在工作中,能夠通過實驗總結出一套自己獨有的.工作規律,從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當遇到很那解決的問題時,應該用謙卑的態度,虛心請教其他工作人員。另外,在工作人眼正常進行工作之前,首先應該接受完整的工作技能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應盡快熟悉自己的工作任務。與此同時,為了便于之后其他人員檔案的隨時應用,檔案管理工作人員應建立起一個數據庫,方便檔案查詢工作的進行。

  2.2干部的管理意識

  一支優秀的團隊,離不開一個優秀的領導隊伍。在檔案管理工作的進行過程中,干部及相關負責人員應該不斷增強自己的工作意識。積極的參與到國家及上級政府舉辦的各種培訓活動,及時了解工作中可能會應用到的最新的知識和技術,并將自己了解到的關于工作的最新動態及時傳達給下級工作人員,這樣將能夠使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都有所提升。

  3加強檔案建設,促進事業發展

  3.1建立健全檔案管理組織機構。1995年,本中心由農業部原全國農技推廣總站、全國植保總站、全國種子總站、全國土肥總站四站合一后,就加大了對檔案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了以中心主任為組長的檔案工作領導小組,并在機構、人員編制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配備了專兼職檔案員;在辦公用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安排檔案專用辦公室、閱覽室和庫房,做到了辦公、閱覽、庫房“三分開”,為集中統一保管檔案創造了條件,以確保檔案工作有序進行。3.2加強規章制度建設。依據《檔案法》和農業部有關規章制度,結合單位實際,制訂了《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檔案工作管理辦法》、《專(兼)職檔案人員崗位責任制》、《檔案庫房管理制度》、《檔案借閱制度》、《檔案鑒定銷毀》等規章制度。為確保檔案管理制度落到實處,中心在創建文明處(室)、公文管理、干部考核管理、重大事項督辦等相關規章中明確了檔案管理的責任。3.3強化檔案收集整理工作。為了使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不遺失,本中心及時做好組織協調工作。一方面,對“四站合一”時成捆成堆、凌亂無序的檔案資料進行搶救性清理,按照分類方案,重新進行登記、分類,整理、立卷。形成了4個閉口全宗,共計1227卷檔案;另一方面,收集、整理新的資料和檔案,為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目前,該中心檔案室保存的農業科技、文書、財會、聲像、書稿等各種門類檔案達5000余卷。20xx年以來,各類檔案的歸檔率達98%以上,檔案的齊全完整率達到99%以上。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應用,科技檔案成果轉化的不斷加深,本中心提出“要建成一個與農技推廣事業發展相適應的、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管理科學、有效服務、實行全面質量管理的檔案事業體系”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加強科技檔案的收集、整理,強化基礎檔案建設和管理工作,全力推進檔案管理現代化和檔案信息開發利用,為農業科技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4結語

  農業的發展程度將在很多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的總體發展水平。實際的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中,工作人員應該積極的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將高新科技合理的應用到檔案工作中,提升檔案工作的完成效率,使檔案工作能夠韓浩的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從而不斷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

農業推廣論文5

  摘要:伴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時期農業技術的綜合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關于技術的推廣工作水平并不理想。對此,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水平,本文簡要分析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思考

  當前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時代,農業生產工作的著重點已經轉移到了調整與優化農業結構,以此提升農產品的效益以及質量,還可有效提升農民的綜合經濟收入。想要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經營水平,需要高度重視技術方面的創新與推廣。

  1、強化市場指導

  在農副產品商品化以及市場化的發展環境之下,農戶增收的需求也隨之不斷地提高。但是,農民對于市場經濟的表現存在比較突出的盲從與畏懼心態,一方面是害怕,對于一些新的品種不敢嘗試,缺乏對于市場的開拓意識以及競爭意識,存在嚴重的畏懼心態,大面積的土地用于傳統作物種植,同時連年減產,導致更不敢參與市場指導。另一方面在于項目選擇的盲從,經常出現別人種什么我就種什么,例如前兩年河南省固始縣大量種植月莧草,許多農民都盲目跟從,導致嚴重虧損問題,從而對市場形成明顯畏懼心理。農民對于市場的畏懼以及盲從,從根本上來看是市場信息以及反饋機制的不成熟,也就是農民無法獲得相關的市場信息。農業服務部門需要積極承擔起農民信息服務這一基礎職責,并將其納入農業技術推廣范圍。在具體工作中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各級農業部門特別是縣鄉層面上,從農經站基于依托,配備專業人員構建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完善信息服務體系;二是從市級到縣級需要適當增加投入,構建計算機網絡并為農民提供種植與養殖等市場供應支持,從而實現信息服務的指導幫助。

  2、強化專業農業技術推廣

  產業化經營屬于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各個地方的農業生產化支柱產業并不相同,所以在經營中需要注重核心技術的推廣。例如,生產無公害蔬菜、藥材。強化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首先需要積極轉變生產理念,對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求,提供各種技術的研究、示范以及推廣支持,拓展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其次,便是做好人才培養,鼓勵廣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投入到新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借助試驗示范以及知識更新等途徑,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益。最后是注重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基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配套綜合性的種植技術,涉及品種選擇、耕作制度以及栽培模式等組合,構建技術標準,促使生產規程更加完善,提高技術推廣效益。

  3、強化資金支持

  基于國情與農業技術發展現狀,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需要突出公益性元素,此時只能借助政府的扶持與資金的支持,并基于政府的監督管理,強化投入資源的利用合理性。另外,還可以借助專項資金的設置,提升農業技術服務的相關占比配額,并借助補貼獎勵資金的方式提供支持,引入社會資金,借助招標的方式實現人才的吸引,尤其是短期內無法收效的一些環節需要借助政府資金的支持保持工作的持續與穩定,例如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綜上所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目前來看仍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此,今后需要針對性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視度,并基于重視度、資金支持以及人才等多方面進行改進優化,完善體制強化、培訓教育、科技素養提升等工作,從而確保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穩定性,為農業生產與農業經濟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農業推廣論文6

  1江蘇省農業科技推廣成效

  江蘇省根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圍繞穩定發展農業生產,打造農業強省的目標,創新工作舉措,強化科技轉化運用的支撐和導向作用,著力攻克影響高產穩產的技術難點,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增加糧食總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1.1糧食總產實現建國以來首次連續8a增產糧食生產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實現建國以來首次連續8a增產。20xx年江蘇省糧食總產達330.8億kg,創新世紀以來最高水平,居全國第四。糧食單產414.6kg/667m2,連續6a保持在400kg/667m2以上,創歷史新高。水稻單產553kg/667m2,連續18a保持在500kg/667m2以上;小麥單產322.9kg/667m2,實現了新的突破。

  1.2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到位率穩步提高圍繞“四主推”和全省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全省各地切實加強農作物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應用,在關鍵生育時期,深入種田大戶,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指導與培訓,強化技術服務。20xx年全省水稻、小麥、油菜優良品種覆蓋率分別達83%、90%、98%;全省種植面積66666hm2以上的水稻品種有14個,其中,超級稻678000hm2,占30%,粳稻1956666hm2,占86%;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1949333hm2,優質化率達85%以上。全省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高產栽培技術和油菜秋發冬壯高產栽培技術分別占50%、25%左右,其中機條播小麥占21%,水稻機插秧915333hm2,精確定量栽培、麥秸全量還田輕簡稻作和塑盤旱育拋秧分別達1521333hm2、1044666hm2、196000hm2。

  1.3農作物科技綜合展示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對新技術集成示范引領作用顯著增強一是充分利用并拓展農作物綜合展示基地功能,依托展示基地面向農技人員、合作組織和種植大戶宣傳培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充分發揮展示基地熟化集成、展示示范、觀摩培訓等功能,是農民親近的田間學校。20xx年在全省不同生態區域共建立了12個水稻科技綜合展示基地,共展示水稻品種55個,展示技術12項,展示新產品15個、新模式5套,有效推動了全省農作物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的推廣。二是建成了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大幅提升示范帶動能力。20xx年認定2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0xx年認定了4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總量達到71家,建成面積102000hm2,占規劃面積的68%。全省農業園區示范帶動433333hm2,有效地促進了全省各地現代農業的發展。

  1.4實施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專項,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平臺20xx年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共設立超級稻技術集成示范、水稻優質高效栽培、麥棉油超高產栽培、發酵床養殖、動物疫病綜合防控、家禽健康養殖、蠶桑高效養殖、果茶花高效生產、設施蔬菜高效生產、食用菌高效生產、智能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等12個重大技術推廣專項協作組,每個協作組設1名首席專家,由首席專家加強協作組內項目實施的組織與實施管理,顯著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步伐。

  1.5每年培訓農民200多萬人,極力培育一批新型農民農業農村人才的培養也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全省3萬多名縣鄉農技人員已普遍輪訓一遍,20xx年已開始第二輪培訓。每年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參訓農民達200萬人,每年培育持有涉農專業學歷教育畢業證書或農業崗位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農民10萬人。在農民培訓工程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技推廣體系的作用,組成有100名成員的講師團,積極開展培訓。針對農村剩余勞力不足、素質弱化的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造就新一代知識農民。

  1.6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切實把新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自20xx年我省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以來,全省選擇16個縣進行試點,20xx年率先在全國全面推進,實現產業全覆蓋,20xx年實現村村全覆蓋;共選聘技術指導員160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戶20多萬戶,輻射帶動農戶400萬戶。領導高度重視,廣泛宣傳發動,深入到戶指導,創新入戶模式,嚴格督促檢查,績效公開,較好地解決了技術成果轉化“最后1km”問題。

  2江蘇農業推廣存在問題

  2.1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江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與技術推廣到位率不高,雖然不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但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時傳到急需的農民手中,形成閑置,無法融入產業。

  2.2農業推廣管理體制不健全各級農業推廣機構接受農業行政部門和上級推廣機構的雙重領導,導致農業推廣機構受行政干預影響嚴重,系統內的管理弱化。上級農業推廣機構對下級農業推廣機構只能是業務上的指導和建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權,系統功能和管理作用發揮不夠。

  2.3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數量及素質有待提高推廣人員是農業技術傳播的主要載體,推廣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關系到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成效。但由于農技推廣工作艱苦,尤其是基層的推廣人員待遇低,基本生活、工作條件差,造成人心不穩,跳槽或改行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推廣人員知識面太窄,技術陳舊,知識結構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際經驗尚不如長期在實踐中摸索經驗的農民。

  2.4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留守務農的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由于城市產業的發展與城鎮化的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到城市務工,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婦女和老人,而這些勞動力的知識水平整體偏低,對接受新技術的熱情不高,動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鮮事物,農業生產只能重復較低層次的簡單再生產,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

  2.5土地經營分散化江蘇省目前采取“一家一戶”式的土地分散經營模式的仍占大多數,土地經營規模小,影響了農業科技進步、科技成果運用及土地產出的增加。

  3加強江蘇省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建議

  3.1明確推廣機構職能定位,科學合理設置推廣機構江蘇省應在強調突出公益性職能的大原則下,進一步細化明確省、市、縣、鄉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職責定位,省級農技推廣機構主要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市、縣級機構應逐步將工作重點放在公益性的農技推廣服務上,與其他各類新的基層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形成差異化服務。

  3.2改革管理運行機制,合理配置人員對農技推廣的人員配置,要通過實施項目管理、全員聘任制、競爭上崗、嚴格考核、業績評價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淘汰機制,真正調動推廣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一線人員待遇,引導、鼓勵農業技術人員到基層推廣機構,到第一線工作。

  3.3保障對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的`經費投入充足的農技推廣經費是做好農技推廣工作的保障。各級政府應對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經費給予充分保證,加大省級財政投入,通過省級財政增量投入調控和引導市、縣、鄉鎮相應地加大投入。同時逐步建立對農技推廣機構的穩定支持與項目支持相結合的支持機制,建立和完善評價機制,將技術推廣經費的使用置于有效的評估之下,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率。

  3.4大力培育多元化新興農村科技服務組織推進新型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首要任務就是培育和壯大多元化的基層農村科技服務主體,提高各主體的服務能力,并促使各類服務主體公平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充滿活力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新格局。可以扶持農村專業技術經濟合作組織,鼓勵科研院校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激勵各類企業參與農村科技服務。

  3.5建立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加強技術引進、試驗與示范工作建立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并將該中心建成集農業生產各專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農業機械等)的新技術引進與示范基地。由于各區域中心承擔了多數專業的技術引進與試驗示范活動,因此,中心站也是一個技術與信息交流的場所,成為農業新技術的擴散中心。所有區域中心試驗站的人員構成應該以目前縣鄉兩級技術推廣人員為主。

  3.6建立有效的農技推廣激勵機制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基金,引進競爭機制,對農技推廣基金的使用實行項目競標制,并成立農技推廣基金會,鼓勵所有農技推廣人員根據農民的技術需求,申報相應的農技推廣項目,使最有能力從事農技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領銜實施農技推廣項目,以取得好的推廣成效,提高農技推廣經費的使用效率。

  3.7構建農科教企聯合協作的推廣機制支持和引導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優勢,依托農技推廣部門、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的服務渠道,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整合農村科技服務力量,將服務直接聯入農戶。

農業推廣論文7

  摘要:農業科技推廣是將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太谷縣以省級戰略山西“農谷”建設為契機,開創農業科技推廣創新模式。對此發展新模式進行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產業融合;模式

  1太谷縣農業發展背景與頂層設計

  太谷縣位于山西省晉中市中部,是傳統農業大縣,總面積1050km2,轄3鎮3區6鄉198個行政村,人口32萬人,耕地面積2.9萬hm2,先后成為首批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山西省唯一省部共建新農村示范村聯系村所在縣、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旅游示范縣、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全國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全國生態綠化縣及全國武術之鄉。作為擁有山西農業大學、省果樹所等駐地院校(所)的傳統農業大縣,太谷縣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太谷縣以省級戰略山西“農谷”建設為契機,規劃“一城、三園、五區”發展框架。“一城”即農谷科技創新城,“三園”即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特色農產品加工交易園和北方林果科技園,“五區”即紅棗苗木特色產業推廣示范區、綠色養殖產業推廣示范區、設施農業推廣示范區、生物技術推廣示范區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通過“農谷”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聯合南山休閑農業旅游區,形成百里三產融合發展帶,打造全域性產業升級版,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

  2太谷縣農業科技推廣與產業融合創新模式

  2.1莊園經濟模式

  依托南山百里林果帶旅游線路開發,充分利用充足的生態資源和撂荒耕地、閑置“四荒”資源,以南山生態公園、烏馬河濕地公園為基礎,引導民營資本集中流轉土地進行生態開發,實現了土地與資本的結合、農業與生態的結合、資源與產業的結合、城市與鄉村的結合、一二三產的融合。目前,全縣南山一帶已形成美寶、梅苑等各類功能莊園共12個,社會投資20億元,實現年收益1億元,解決就業崗位近千個,以莊園輻射帶動周圍23個山村改變生產經營方式,促進了貧困地區農民的增收。

  2.2“康養+休閑”模式

  依據地理、人文、產品優勢,大力發展康養文化。以廣譽遠為代表的南山醫藥食品園區,將康養文化、保健產品與休閑旅游相互融合,開辟了一條健康保健之旅。龜齡集酒、定坤丹、牛黃安宮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溶栓膠囊、葡力膠囊等保健品蜚聲國內,形意拳傳播世界,影響深遠。梅苑山莊滑雪場、棋盤山漂流、鳳凰山登高,已成為健康休閑旅游必選活動。總投資21億元、占地面積23.5hm2的孟母文化養生健康城,以孟母孝道文化為底蘊,致力于打造教育與旅游相結合的孟母傳統文化傳播基地和母親文化展示中心。

  2.3“歷史文化+休閑旅游”模式

  挖掘太谷歷史,將璀璨的晉商文化、名人軼事、古宅院落等傳統文化與現代休閑旅游融合,打造積聚傳統文化內涵的歷史之旅。依托晉商文化、孟母文化、近代名人(孔祥熙、杜潤生、趙鐵山)等歷史文化資源,建成了孟母文化廣場、孟母祠堂、孟母書院,挖掘整理了上安古村落、杜潤生故居、青龍寨等一批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已建成占地面積600m2的太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展示了戲曲音樂、中醫中藥、武術游藝等國家、省、市、縣非遺項目100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7項)。

  2.4“經營主體+園區+旅游”模式

  以企業為主體,依托特色園區,拓展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怡園酒莊依托200余hm2葡萄種植園,形成“企業+園區+旅游”的發展模式,開展品酒、觀光等休閑業態,實現了一產的接二連三發展。興谷棗業公司擁有紅棗種植基地667hm2,形成了集農家樂、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綜合休閑區,通過微商、淘寶、金合網等平臺,年實現網絡銷售500余萬元,極大地增加了產業附加值。

  2.5“企業+品牌文化”模式

  依托優勢產品資源,全力打造企業文化品牌。已分獲“國家地理標志”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太谷餅、壺瓶棗等為延伸的`企業文化逐步建立,鑫炳記、榮欣堂、鼓樓等太谷餅企業建立了太谷餅文化園,集中展示了從手工到現代化的太谷餅制作工藝,通寶醋業文化園將醋的功能價值體現到極致,黃河中藥建設的中醫藥博物館將中醫藥發展過程進行了集中展現。

  2.6城鄉一體化模式

  以產業為依托,以鄉村小鎮為亮點,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實現城鄉一體化旅游格局。“一線六鄉二十點”旅游線路涵蓋了9個特色園區、300個農家樂、13個山寨、7個小鎮,拉開了城鄉休閑旅游框架。綠美園林苗木園區擁有種植基地266.7hm2,是華北最大的白皮松種植基地,在其帶動下,白燕村、王村等4個村實現了以苗木花卉為主導產業,小白鄉成了名副其實的苗木花卉和紅棗之鄉;杏林生態莊園QQ農場深受市民喜愛,認領供不應求。總之,太谷縣堅持把農村產業融合作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競爭力、發展農村新經濟、培育農村新動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優化融合發展環境,激發資源要素活力,實現農村產業相融發展大格局。

農業推廣論文8

  1幾種以高校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的比較和分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為專家研究、實驗、示范、推廣建設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條件,讓專家們直接面向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現實問題展開應用技術研究,從而帶動產業帶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專家大院模式拓展為一體兩翼模式,示范推廣的同時開展三個層次的系列化培訓,并進行綜合信息咨詢服務。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政府的主導作用強,產業方向明晰,提供的設施條件優良。湖南農業大學“雙百工程”模式強調高校科技團隊直接與農業基地一一對接,并建立長期工作機制,在管理制度、合作機制建設上都有一定突破。“雙百工程”模式推行項目責任管理,以制度來規范、約束科技服務人員的工作內容、方式、效果,使農業高校為農服務走向了主動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規范管理軌道。

  2依托高校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的啟示

  2.1高校參與農業推廣優勢突出

  1)人力資源。至20xx年全國獨立建制的普通高等農業院校和高等農業職業院校達到74所;同時,在全國高等院校開設農學專業的大學達150所。20xx年371244人,其中博士在校生7302人,碩士在校生32336人,本科在校生188067人,專科在校生143539人。農業科技推廣需要優秀的人才與智力支持。涉農類高等農業院校、職業院校教師、學生成為農業科技推廣的主力軍、生力軍。

  2)物質資源。高校非常重視科研基礎設施建設。許多高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直接定位于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對生產性實驗實訓設備投入多,建設力度大。

  3)科技資源。科研是高校一項重要的職能。高校教師、研究人員往往有完成科研項目、撰寫科研論文、參與技術研發等的科研任務和考核要求。從對科技成果的貢獻率來看,我國高校相較其他科研院所、企業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近20年來,農業高校先后轉讓重大科技成果915項,大部分已在農業生產中獲得應用,且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農業高校在推廣、服務中同時獲益

  1)推動教學。與理論學科、基礎學科教學相比,作為科技型、實踐型的農業院校,需要將教學與農業工作對接、融合,在實踐中教學、在推廣中學習,在應用中研究,實現教學、科技、服務三位一體。教學貼近實際,一是將農業推廣的知識體系融入專業教學體系,納入課程體系建設范疇,二是在教學階段上設置專門的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到農村去,進行具體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這種教學兼有科技服務的功能,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將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2)推動科研。高校產生的科研成果,通過科技推廣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成果的價值與效益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并可帶來相應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廣大農民在應用科研成果時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可通過科技推廣人員反饋給高校,成為高校進一步攻關的科研課題或教育教學案例。

  3)推動就業。農業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可有效提升學校的影響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基礎。農業高校學生在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與農民、農村、農業工作有了近距離的接觸,讓他們對我國三農現狀有一個真實的了解,增進與農民的感情,體會農民的困難與需求,逐步樹立用科技改變農村面貌的理想,有利于推動農業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

  2.3政府的引導和支持非常重要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政府部門尤其是當地科技部門的引導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部門在推廣過程中有三個主要職能:一是產業規劃布局,二是相關政策、信貸、農資、市場運銷體系的配套,三是管理協調。只有技術,沒有政策、信貸、農資、市場運銷體系的合作,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推動不了,在小范圍實驗示范成功了,推廣效果也不會好。技術的推廣要符合當地的產業規劃布局,同時也要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避免權益損害。鼓勵和支持高校參與農業推廣,政府可以將一部分農村公共服務職能如培訓、示范、推廣等下放或委托給院校承擔。在資金引導上,政府勢必要加強投資,如設立專項培訓和科研、推廣經費等對涉農高校給予支持。

  2.4推動高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涉農高校普遍存在農業科技人員市場意識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農業高校的科研項目以基礎研究為主,應用性研究數量不占優勢,且現有的應用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獲取不到良好的經濟效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業科技人員轉化成果的積極性。因此要大力推動涉農高校建立與市場緊密對接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在科研項目的遴選、確立、評價上進行有效引導。

  2.5必須建立長期服務機制體制

  農業項目根據產生效益時長,可分為短期項目、中期項目、長期項目。大多數項目從土壤改良、環境改造著手,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科學測驗、科學規劃,盲目跟風,只見短期效益,看不到長遠效益,頻繁換產、換項目,將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損害農戶利益。所以我們必須建立長期服務機制,根據作物生產周期、品種更新周期,在一個較長時段科學評價推廣項目的效果。

農業推廣論文9

  摘要: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整體結構體系還需完善、投入力度普遍偏低三個方面入手,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常見問題進行解析,并以此為依據,從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完善現有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結構、加大資金投放力度等方面,提出促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基層

  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常見問題

  1.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農業技術推廣團隊普遍存在老齡化的問題,針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來說,其具備較高的專業性,而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因為缺少充足的工作經驗以及社會閱歷,無法擔任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這就使農業技術推廣團隊無法融合一些新鮮的血液。此外,在開展人才招聘時,往往將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安排在非農崗位上,造成了一些專業人才在無形之中的浪費,從而使當前大多數崗位被非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據[1]。

  1.2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整體結構體系還需完善

  在開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時,為了提升推廣水平,構建完善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構建完備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的方式,將農村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技術方式進行轉變,增加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經濟更好發展,縮短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但是,結合當前情況來看,在應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時,相關的探究部門、職責機構以及農村聯合機制缺少完備性,無法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到我國農村之中,所以,怎樣才能實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轉化,構建完善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問題發展,是當前農業部門首要處理的問題。

  1.3投入力度普遍偏低

  以某市為例,經過調查顯示,近幾年來,我國農業資金朝著逐年遞漲的趨勢發展,但是推廣費用卻明顯減少。結合中科院農業政策探究部門統計調查顯示,農業部門自20xx—20xx年期間,經費總收入情況和財政部門撥款情況年均增長率為3.1%和3.04%,和西方國家進行比較,資金投放力度明顯偏低。其中,在有限的投資費用中,有75%的資金用于工資的發放以及其他應用,只有10%的資金應用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的農業技術部門,普遍存在推廣經費匱乏的問題,因為缺少充足的推廣資金,導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無法順利開展。

  2.促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優化措施

  2.1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

  2.1.1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理論與實踐水平

  各個政府部門應加強農業技術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定期開展農業技術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讓其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其自身專業水平,從而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條件。此外,還要安排城市專業技術人員下鄉工作,給城市、鄉村的農業技術人員的交流提供平臺,開展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相關科研的探究工作,進而提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綜合實力[2]。

  2.1.2提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除了要高效應用農業專業知識人才之外,還要開展農業技術部門人才的編制工作,確保農業技術團隊編制不被非農業專業人員所占用。同時國家有關部門還要發布相關的優惠政策,提升中級以上標準技術人員的薪資待遇,起到挽留人才的效果。

  2.2完善現有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結構

  要想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處理,國家有關部門就要加大資源的投放力度,組建完備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團隊,切合實際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各項要求進行滿足。此外,在開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時,為了保證推廣工作的'全面落實,還要制定完善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優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框架,從而確保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2.3加大資金投放力度

  20世紀90年代,我國有關部門就頒布了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法律機制,同時在機制中,對推廣經費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在財政預算范疇內,既要滿足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經費需求,還要確保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逐年遞漲。因此,為了保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有關部門就應全面了解開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示范基地的構建力度,采購相應的辦公設施,為公益性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加大資金投放力度,出臺相應的法律機制,防止出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私自挪用現象。

  3.結語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作為一項繁瑣的工作,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同時還要具備充足的物力資源以及財力資源,這樣才能保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全面落實。因此,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的投放力度,構建完善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實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全面改革,在根本上提升農村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孔繼林,劉昌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討[J].基層農技推廣,20xx(1):6-7.

  [2]陳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xx(16):27.

農業推廣論文10

  摘要:我國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體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著管理職能劃分不合理、工作機制運行不靈活、人員隊伍結構不理想等問題,地方政府、部門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予以調整和優化,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朝著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發展。

  關鍵詞: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和農業技術推廣的日益擴大,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與農業生產規模的迅速發展不相協調的是當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管理體制、工作機制、人員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因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強農技推廣體制管理和機構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1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職能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必須制定和實施農技推廣計劃,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成果,并予以試驗、示范和推廣。在農作物的生長方面,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要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等農業生物災害的監測、預報、指導防治和處置工作,并監測農作物苗情、耕地質量、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要進行植物檢驗檢疫。同時,還應當管理、保護農業資源,引導、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機構,協助農機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的監管工作,開展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協助處理農機安全事故[2]。在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方面,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和產地環境監管工作,全面推廣農業標準化技術,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落到實處,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使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得以順利進行。

  2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主要問題

  2.1管理體制不合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仍舊屬于鄉鎮政府及其部門的管轄之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自主決定權和話語權,所有日常農業技術推廣和管理工作由鄉鎮政府進行安排和組織[3]。然而許多鄉鎮政府由于缺乏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視和認識,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程中疏于對相關人員和事務的管理,甚至有些鄉鎮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工作熱情,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無法正常、順利地開展。

  2.2工作機制不靈活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缺乏切實、有效的管理機制和人員激勵機制,沒有將工作業績、推廣效果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進行掛鉤,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努力工作和繼續學習深造的動力,認為無論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如何,個人收入、獎勵等都不會有任何變化,許多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兢兢業業工作多年,卻無法進行職稱評定,大大打擊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根據工作人員的工作崗位、工作職責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機制,沒有將推廣人員按照工作內容不同進行合理劃分,導致農技推廣工作缺乏系統性、層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員結構不理想

  由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待遇管理、編制管理、職稱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農技推廣機構無法吸引真正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推廣才能的人才,致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結構不理想。許多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技術人員都主要由年齡較大、農業技術知識不全面的當地剩余農業人口構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刺激,技術人員沒有針對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開展及時的、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結構老化、落后,無法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了鄉鎮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4]。

  3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問題解決措施

  3.1結構管理方面

  針對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制上存在的管理職能劃分不清的問題,應當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獨立出鄉鎮政府部門,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可建立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推廣企業,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開展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實行公司式管理和運作,徹底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性質、智能、人員管理模糊不清的問題。對于那些與鄉鎮政府有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無法完全從中脫落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可將行政、服務部門保留在鄉鎮政府中,把其具有經營功能的部門和人員與其他政府資源、社會資源進行結合,成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企業,由地方工商部門實施監督、管理,嚴格按照經營范圍參與市場競爭。原有的農技推廣行政部門仍由鄉鎮政府管理,屬基層事業單位,與新建農技公司屬兩個完全不同的法人組織,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組織、經濟上的交叉關系,農技推廣部門人員與政府其他部門人員同屬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員管理方面

  為了充分適應和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科技生產的需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企業應當在技術人員和經營人員的.選用上采取崗位競聘制,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層應組織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根據目前農業技術發展狀況,制定人才評定、評測計劃、方案和內容,在農技推廣機構內部和鄉鎮所有農業人員范圍內選取具有良好農技專業知識和較強農技推廣經營服務能力、經驗的優秀人才,擴充農業技術推廣隊伍[5]。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上,行政人員和其他服務類職能部門人員應當由獨立出來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或鄉鎮政府統一管理,屬事業單位編制,而技術人員、經營人員可實行獨立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或農技推廣企業人事代理式管理,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更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對于屬事業單位編制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其工資、獎金、財政補助等各類經濟收入按照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相關標準由地方政府負擔,并納入鄉鎮政*財政預算,其他人事代理編制的農業技術推廣技術人員、經營服務類人員的待遇由獨立出來的農技推廣機構或新成立的農技推廣企業承擔。在工資分配上,應當進一步加強績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將工資、獎金等參考標準納入單位、企業總體工資制度和標準內容范圍中,并向全體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公開,避免各種由于收入管理過程不透明而產生的問題和糾紛。同時,應當充分考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基層性和廣泛性,將相關人員待遇收入、職稱評定與工作業績、推廣成果掛鉤,在實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員工的工作態度、工作成績等將員工彼此之間的收入差距拉開,督促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繼續學習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鄉鎮農業技術發展和農業生產擴大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了加快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速度和效率、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相關政府和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決當前農技推廣機構體制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積極推行體制改革和人員結構優化,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和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建華,陳公賢,陳宏輝.新形勢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分析[J].基層農技推廣,20xx(6):20-22.

  [2]李安寧,王德成.我國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發展問題探討[J].中國農機化學報,20xx(5):1-4,16.

  [3]曾慶鴻.論貴州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J].基層農技推廣,20xx(10):1-3.

  [4]代麗云.我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xx(12):61,72.

  [5]羅信純.論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xx(2):22.

農業推廣論文11

  1農業機械推廣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加強對農業機械的研究是一個必然的方向,由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必須要使用各種機械和先進的技術,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農業項目,還會使用先進的大型機械設備進行生產。因此,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必須要加強技術研究和推廣,但在當前的農業機械推廣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1缺乏農業機械推廣意識

  缺乏農業機械推廣意識是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農業機械推廣過程中,農業部門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很多農業部門對農業機械推廣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農機推廣意識,使得各種農業機械得不到有效地推廣。另外,由于推廣的意識不足,因此對農業機械推廣的投入不足,推廣難度大。在實際農業工作中,政府部門對農業機械推廣工作所持有的態度還不夠積極,導致農業機械推廣的各種保障政策不夠完善,在這方面的投入也還有所欠缺,因此不利于農業機械的推廣。

  1.2農機推廣體系不夠完善

  農業機械推廣體系是農機推廣成果的保障,而今農業機械推廣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當前很多農業機械推廣人員的能力技術水平仍處于比較陳舊的階段,對于各種新技術的掌握能力不足,因此在農業機械的推廣過程中,使得一些技術推廣工作受到阻礙,農民不能掌握更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影響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

  1.3農民掌握的農機技術比較落后

  農業機械的`推廣率與農業生產水平有很大關系,而農業機械的落實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但是,當前有的農民自身對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認識不足,很多農民都沒有加強對新型農業機械的學習。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還是采用比較傳統的方式,有的地區甚至還采用原始的方式進行耕作,對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農業機械推廣的策略

  2.1改變傳統管理理念,加強對農機推廣的重視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農業也要實現現代化發展,為了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要加強對農業機械的利用。農業機械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在農業機械推廣過程中,應加強農業部門對各種新技術推廣和普及的意識,從而使得農業生產過程可以逐漸實現現代化、高效化。另外,各種新的農業機械的推廣也會涉及到農機,因此也需要加強對農機推廣的重視。針對當前農業機械推廣的投入不夠的問題,應加強解決。由于我國農民的收入不高,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盡量做到免費。同時,當前我國在推行農業機械過程中也應加強對各方面的投入,比如人才隊伍的投入、推廣人員的福利保障等,以穩定、壯大農機推廣隊伍,使得農業機械的推廣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2.2加強完善農業機械推廣體系和制度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應加強農業機械推廣體系和制度的完善。農業機械推廣的監管力度不夠,是造成農業機械推廣問題的主要原因,要想保證農業生產過程實現現代化生產,則需要構建一套更加科學合理的體系和制度,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工作的落實。比如對于農業機械推廣人員的責任進行確定,并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考核,使得各項推廣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再比如對于農機人員,應引導他們多下鄉,給百姓提供一對一的幫助,使得百姓可以掌握各種機械的使用方法。

  2.3加強對農民的教育

  農民是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力量,當前很多農民對新技術的認識不夠,是導致農機推廣受到阻礙的原因,對此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使得農民能夠對新技術有一定的認識;另一方面,要定期給他們宣講各種新技術,并指導他們對各種技術進行實踐,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也可以引導一些意識比較先進的農民在當地舉辦培訓班,對各種技術進行宣傳,配合農機人員的宣傳和推廣工作,使得農業機械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2.4不斷提高農機推廣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推行現代化生產,農機推廣人員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農機推廣人員應具備專業化的技術知識、管理知識,能夠熟悉各項技術的推廣工作。同時,也應加強對他們的培訓,使得他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水平,從而能夠掌握高效的方法給農民推廣各種新技術。對此,農機人員應定期接受相應的培訓,掌握各種新技術,并且要學會提煉其中的要點,簡明扼要地將其傳授給農民。此外,農機推廣人員要及時給農民灌輸先進的生產理念,確保農業機械化推廣的順利進行。

  3結語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現代化生產是一個重要的部分,農業機械是保證農業實現現代化和高效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要積極加強對農業機械的推廣,但是當前農業機械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推廣的制度不夠完善、農民的意識比較淡薄等,這些都會導致農機推廣工作受到影響。對此應及時加強對各種問題的處理,加強農機推廣過程中技術人員的培養,并且構建完善的推廣體系,使得農民能夠接受更多現代化的教育,提高農民的意識,落實各項技術的推廣工作,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

  單位:云南省峨山縣農機管理服務站

農業推廣論文12

  綠色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產物,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農業環境被嚴重破壞,給我國農業生產及農業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國認識到農業環境的重要性,并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行綠色農業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發展效果的同時也形成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在相關理論體系的指導下,農業技術的推廣及相關推廣策略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綠色農業理論簡述

  綠色農業的概念范圍相對較廣,其中不僅包括了綠色植物業,還有園藝類農業、菌類農業等,這些農業類型的性質雖然有所差別,但是對于農業經濟的作用卻有一致性。在綠色農業的應用方面,還包括了無公害性質的綠色農業產品,即綠色食品。

  傳統性質的農業技術創新工作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應用農業技術及如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等,沒有考慮農業生態這一層面。綠色農業理論體系,需要相關部門對農業技術進行綠色創新,使我國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方向轉變,合理應用綠色技術。目前,綠色農業在我國得到了大范圍推廣,不僅使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能合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作物種植者的經濟收入,進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綠色農業理論體系下農業技術的推廣及其推廣策略

  (一)主要農業技術的推廣

  1、糧油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綠色農業的實施、發展,糧油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因此,在綠色農業理論體系下,推廣農業技術的時候應重視優質糧油技術。優質糧油技術的應用、發展需要合適的環境及自然因素等給予支持,如土壤因素、光照時長等。優質糧油技術的推廣需要既滿足生長環境的具體需要,又保證自身結構的完整性。對于水稻品種來說,要注重其外觀及營養成分,保證水稻的品質較高;對于玉米品種,推廣人員應選擇蛋白質含量較高、油質豐富的品種;對于小麥品種,推廣人員應保證其內部面筋的具體含量及蛋白質成分等。

  2、無公害栽培技術

  在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中,無公害栽培技術的推廣是核心組成部分,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環境較好,農產品的具體生長過程符合有關標準,毒害物質的殘留量在可控范圍內,農產品的安全性較高。因此,無公害農產品目前得到了廣泛關注,其栽培技術的推廣也變得更為重要。

  某地在推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著重推廣了無公害農產品的栽培技術,其主要內容如下:

  首先,在選擇無公害農產品的栽種地時,推廣人員主要選擇了土壤肥沃且透氣性好、水源充足、空氣環境較好、交通便利的區域。在確定好栽種區域后,推廣人員還采取了“連片種植”的栽種形式,保證無公害農產品的栽種面積在66hm2以上,便于統一管理。

  其次,推廣人員還很重視選種工作,主要選擇的作物種子都是抗病害能力較強、抗逆性較強、產量較高的品種。在選種后,推廣人員還對作物種子進行了高溫晾曬,并將其浸泡于藥劑水溶液中,以此殺死種子中殘留的細菌成分。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無公害農產品受病菌、細菌的侵害。

  最后,推廣人員還著重對種植工作加以推廣、分析。推廣人員告訴種植戶,在種植無公害農產品的過程中,可以實行“水旱輪作”,盡量避免同一種作物的連茬種植。此外,推廣人員還表示,種植戶可以根據不同作物的自身狀況來安排種植時間并選擇恰當的種植方式。種植戶應當嚴格控制無公害農產品的種植密度,避免農產品在栽種過程中過于緊密,以此確保無公害農產品得到陽光的充足照射。此外,推廣人員還指導種植戶培育壯苗,合理進行移栽。若種植戶種植的是豆類作物,應在作物展開第一片真葉的時候將植株進行移栽;若種植茄果類作物,可以選擇9月—11月期間進行作物移栽,這樣就可以保證無公害農產品的作物生長情況較好。正是由于該地區的農業部門工作人員做好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才使無公害栽培技術在當地得以大范圍應用,推動了綠色農業在當地的合理、有序發展。

  3、農業管理技術

  在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中,農業管理技術推廣也較為重要。傳統模式的農業種植,有時并不關注農業管理技術,造成農作物產量較低,種植戶的收益無法得到合理保障。針對綠色農業,其農業管理技術主要可包括灌溉與施肥兩個主要方面。在農作物灌溉方面,沙質土壤一般可以進行常量灌溉,黏質土壤應采用深溝排灌形式,地勢較為低洼的土壤環境可以選擇小水頻灌形式。夏季時可以每日進行多次灌溉,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且不可在中午時分進行灌溉。在施肥方面,應盡量選擇生物肥料,也可選擇復合肥及有機肥,根據不同作物的需求控制相應的施肥量即可。

  4、病害防治技術

  推廣人員可以利用農業措施加強病害防治效果,如在農作物生長環境中進行滅蛹,以此殺死蟲卵,避免農作物遭到害蟲侵襲。推廣人員應當指導種植戶對農作物的病害枝條、腐爛枝葉等進行及時的剪除、殺蟲及清理。推廣人員還可以指導種植戶利用物理措施與生物措施。若采用物理措施,需要種植戶使用殺蟲燈、誘殺劑、誘殺板等捕殺害蟲;若采用生物措施,種植戶可以選用合適的生物藥劑、或在種植環境中放養雞鴨、害蟲天敵等,以此達到病害防治目標。

  (二)具體推廣策略

  1、加強宣傳

  若想采取相應的'策略,以此保證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首先就需要農業部門加強宣傳。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種植戶長時間采用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種植,對于綠色農業技術既不了解,也沒有興趣去學習如何應用。因此,農業部門應積極宣傳綠色農業技術,讓種植戶認識到綠色農業技術的重要意義,明確知道綠色農業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其個人收益,也能實現農作物的高產、豐產。農業部門可定期指派推廣人員深入基層,到各個鄉、鎮、村開展宣傳,還可以與當地的媒體等展開合作,加大宣傳力度。

  2、結合實際

  一些地區雖然積極推廣了綠色農業技術,但是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綠色農業技術也沒有得到合理的應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的過程中沒有將其與當地的農作物種植環境相結合。因此,農業部門在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時,應先對當地綠色農業的開展情況、發展趨勢、作物生長情況、作物分布情況等加以分析,還要將當地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納入考量范圍。在此基礎上,農業部門才能選擇相應的綠色農業技術加以推廣,確保所選擇的農業技術與當地的農業生產相匹配,避免兩者存在嚴重脫節。

  結語:

  綠色農業不僅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種植的效率與產量,還可以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綠色農業的相關理論體系背景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關部門應當大范圍、高效率地推廣包括糧油技術、農業管理技術、病害防治技術、無公害栽培技術在內的農業技術。與此同時,農業部門還要采取相應的推廣策略,保證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

農業推廣論文13

  1滎陽市農業技術推廣存在主要問題

  1.1基層農技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調研表明,滎陽市基層農技人員文化程度偏低,技術職稱偏低,年齡偏大,專業知識單一,專業能力不足。僅有的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多為植保、畜牧、農學等,缺乏市場經濟廣泛需求的有關專業知識和目前急需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等專業人員。普遍存在著后續教育和培訓較少的問題。有些年齡偏大的基層農技人員甚至連電腦和基本的儀器設備都不會使用,嚴重影響了農技推廣工作的質量和效率。1.2激勵農技推廣隊伍的政策措施不力。當前,在滎陽市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才隊伍組織結構不合理且斷層。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并沒有較高的學歷和文化層次,也沒有較為專業的農技專業知識,缺乏較為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沒有良好的人才引進渠道,基于農業技術推廣條件不好、待遇低等原因,農業院校畢業的大學生也不愿意從事農業技術工作。此外,由于滎陽市房價比較高,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工資較低,導致很多引進的大學生也不愿意長留;從事農技推廣人員工作條件不好,職稱評比比較困難,各種補貼不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高級技術人才引進和團隊的'穩定性。這主要是激勵政策措施不力。1.3農技推廣者忽視了農戶的主體地位。一些基本農業技術雖然被農戶采納,或應用到田間地頭,但是實際上并沒有產生預期的效益;農技推廣人員雖然與農民接觸交流過,但農民的興趣很低;盡管建立了很多農業示范田、帶動戶,但是產生的影響很小。其最主要原因是:農業技術推廣者沒有把農民作為推廣的中心、主體。技術推廣人員只關心能不能完成上面任務要求,不關心農民真的需要什么;只重視形式上是不是把技術推廣下去,發了多少宣傳資料,而不重視推廣技術對農戶的意義和是否符農民的心意;有一些人甚至對農民提出按步照搬他們樹立的典型、樣板的要求。在這種推廣模式中,推廣人員決定推廣內容、方式和進程,而農民則處在被動的角色,他們被動的接受和服從,出現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和邯鄲學步等一些現象,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技術推廣,影響推廣的效果,并且傷害了農民的學習積極性。

  2促進滎陽市農業技術推廣對策

  2.1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素質。針對滎陽市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總量不足,知識結構不合理的實際,應有計劃分批次地對現有的農技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對現有人員進行經常性和制度化的繼續教育。圍繞農技成果的適用性,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采取分層次的方式加強對農技人員的培訓,增加其深造機會,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素質,比如經常性的請農業專家進行農業科技專題講座,積極組織在職農技推廣人員參加農業類函授和自學考試,組織農技人員去外地參觀學習培訓等,使在職的農技推廣人員的學歷結構、專業技術職稱結構趨于合理。2.2優化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對于滎陽市來說,一定要充分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促進人事制度變革,從政策和激勵機制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農業技術推廣當中來,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快速發展;在管理從業人員時,一定要落實資格證書管理制度,構建持證上崗、競爭上崗的用人機制,優化人員配置,促進優秀人員的合理流動;構建比較完善的繼續教育培訓制度,為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員提供定時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促進他們業務素質的提升。2.3確立農技推廣必須以農戶為主體思路。農技推廣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是對農民在農技推廣中角色的正確理解和對待,農民才是真正的技術推廣或技術采用的主體,并不是技術推廣員,更不是政府官員。基于此,農技推廣者應讓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技推廣和運營機制中,農民在制定推廣計劃、評價推廣和實施推廣計劃時,要發揮積極的作用,要有一定的話語權。作為農民需求和專家科研項目溝通橋梁的農業技術推廣員,應將農民的訴求反饋給專家,并把新技術傳授給農民。在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為主導的新的體制機制中,一定要重點突出專家深入到基層和第一線,讓推廣計劃更扎實實施落地。

  3結語

  在滎陽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努力下,積極推廣現代農業技術,起到了顯著的示范作用。滎陽市農業技術推廣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面臨基層農技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農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將嚴重影響滎陽市農業技術的推廣。希望滎陽市今后在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素質、優化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等方面上做文章、創新農技推廣新模式,促進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楊彥強 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工程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參考文獻

  [1]陳輝,趙曉峰,張正新.農業技術推廣的“嵌入性”發展模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1):76-80.

  [2]孫美美,陳永富.浙江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現狀及創新模式選擇[J].中國農機化學報,20xx(03):321-323.

  [3]寧麗平,黃志強.隆回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xx(06):85-87.

  [4]高道才,林志強.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1):93-97.

農業推廣論文14

  1前言

  提高農民農業科學種養水平,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渠縣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新技術,通過強化科技引領、強化項目整合、強化主體帶動等細節性工作引領,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開拓新的天地。但是,考慮涉農項目的天然滯后性,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還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文章分析問題,指出改革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2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長久以來,國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形成發展與計劃經濟體制之下,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市場不斷變化的發展格局,對國內農技推廣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嚴重滯后與農業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業技術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一句話,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目前存在不小的問題,額待我們去探索解決。這其中,第一個問題——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制約推廣力度。世界農技經費投入,統計調查: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約占農業總產值的0.6%~1%;發展中國家農技推廣經費,約占農業總產值的0.5%;而國內農技推廣經費,占有比例不到農業總產值的0.2%。第二個問題——農戶接受新技術能力差,中國農民綜合素質低,技術接受能力差。而且,新技術需求的動力性不強,直接影響到農業技術推廣的成果轉化。除農戶本身文化素質低之外,還有一方面原因,在農業內部,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更加懂得比較科技投人的成本和預期收益,只有當他們認為預期收益高于預期成本時才會選擇新的生產技術,農業科技使用的高風險性又使得他們在有限的資本和勞力的投向上顯得更為謹慎,農戶對可替代的新技術選擇反應遲鈍,缺乏內在的需求動力。第三個問題——傳統農技推廣,無論自推廣項目、推廣技術等,都難以滿足農戶的`生產需求。較長一段時間內,國內農業科研、推廣工作,以提升農產品數量為主要目標。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積極性不高,影響農技推廣效率。在現行農業推廣制度下,農業技術推廣及開發的速度,效果,服務質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廣主體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掛鉤,農業制度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此外,農村村落分散居住,組織化程度低,村委領導能力受限,農技推廣渠道單一,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都導致農技推廣的高成本,導致技術推廣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割裂。

  3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進一步發展建議

  3.1確立農戶主體地位,農戶自主選擇農業新技術

  今后農業技術推廣中,應確立農戶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戶采納新技術的自覺性。今后農技推廣,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農民始終是農業經營的主體,始終是農技需求的主體,更是農業市場參與的主體。由此,農業技術的推廣,不能單純的變為政府的單行推廣行為,應注重農戶的自主參與,改革創新農戶參與機制。同時,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部門,應及時把握市場需求動態,選擇正確的供求信息,切實調動農戶自主選擇的積極性,引導戶主選擇最新的農業技術。

  3.2農技推廣與中介組織結合,提升農技推廣的效率

  創新農業推廣體系,發揮政府農技推廣隊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不但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絕大多數國家農業發展的共同經驗。政府的技術推廣可以委托協會等為農服務的組織來進行。農技、農經、農機等站所可以劃歸協會等組織管理。各級推廣機構在切實履行公益性職能的前提下,可以興辦經營實體,實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運行機制。鼓勵科研、教育單位及企業、農業技術協會、種養大戶等參與農技推廣,大力培育多種成分、多種形式的農技服務組織,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把技術推廣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密切結合起來,提高推廣效率。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形成“技術推廣站(農業科研單位等)——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的推廣模式,使農業專合組織成為聯接農技推廣主體和農戶的橋梁,降低推廣成本和技術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術的推廣效果。這樣的技術轉移過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證了農民獲取技術獲的費用較低,另一方面保證了農民能夠自主選擇技術,還增強了農民接納高新技術的能力,從而實際效果更為顯著。

  3.3發展引導農技推廣,規范農技推廣行為

  政府專項財政支持,酌情增加資金投入,設立專項農技推廣基金,通過完善制度增加財政支出,用于農技推廣的金額支出。今后資金的支出,應逐漸轉向科研、推廣等領域,至少確保達到國際化平均投入的水平標準。注意農戶知識更新,加強農戶技術培訓,將科研、教育、推廣等緊密結合起來。今后農技推廣的基本目標,在于提升農戶的綜合素質,切實提升農戶駕馭新技術的能力。同時,注意調動農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注意創新技術培訓的方式和方法。注意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在技術推廣的實踐工作中,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始終服務于“三農”一線,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有必要重視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通過不斷培訓更新期專業知識,提升其綜合素質,適應農業產業發展技術推廣的發展需求。注意規范農技市場,規范農技推廣行為。

農業推廣論文15

  1前言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以對本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探討,以期求得進一步加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2基本情況

  劉家溝鎮共61個行政村,7.6萬畝耕地,其中蘋果、葡萄等果樹達5.5萬畝。農業部門共有農技、農機、果樹、水利、林業五個站所7個人,其中1人被政府借調到非農站所工作,五個站所合成一個大站———農業綜合服務站。現在我們的財、權都歸鎮政府管,基本沒有什么經費,一切要聽從政府安排,從事本業務工作有點象“第二職業”。近幾年,全國各縣市區不斷加大科技推廣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過大力實施"科技示范培訓"、"陽光培訓"、"綠色證書"等農民培訓工程,開展科技示范縣、科技下鄉等科教服務活動,農民科技意識明顯增強,科學素質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農業生產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思路,我鎮大力發展葡萄與葡萄酒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初步形成了沿煙濰公路的“十八公里葡萄長廊”的葡萄與葡萄葡萄酒產業帶,南部蘋果及鮮食葡萄產業帶。

  2.2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市場化體系初步建立

  近年來,我鎮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打造中國葡萄酒特色產業鎮為目標,構建規劃了集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設及生態觀光旅游于一體,沿206國道兩側,橫貫東西18公里的葡萄種植及加工、觀光產業帶———“十八公里葡萄長廊”,成為蓬萊市三大支柱產業之一———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的重要支撐點。目前,全鎮共有中糧長城、菲律賓康達、金六福香格里拉、法國瑞楓奧賽斯、朋珠等18家國內外葡萄酒企業落戶我鎮,占全市葡萄酒企業總量的32%,帶動建設標準化葡萄基地3.6萬畝,已建或在建歐式、中國傳統式風格各類酒堡、酒莊8處,年產葡萄酒5萬噸,產能占全市總量的50%,銷售收入4.5億元,年利稅2億元。整個葡萄長廊的建設帶動了周邊20多個村的6000多戶農民從事葡萄種植及加工,每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000萬元,農民收入800萬元以上,為推進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2.3農技推廣體系逐步完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鎮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7人都具有初級以上職稱,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4人;學歷層次都是大學本科。廣大農技人員在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開展農業技術服務、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4信息網絡逐步完善,農情傳達逐步暢通

  有線電視、移動電話、寬帶等進村入戶,鎮里建有農業信息服務站,各村有信息員,健全了規章制度,通過網絡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服務。

  3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農技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農民意識及其它客觀原因的制約,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3.1農業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著推廣力度

  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但我國不足0.2%,人均經費更少。劉家溝鎮也是除了保證工資外,基本上沒有經費投入,由于人財物都下放到了鎮里,工作一切圍繞政府中心工作開展,從事本業務工作有點象“第二職業”。

  3.2我國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術的需求動力,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

  一方面,農民的文化素質制約了他們對高新技術的接納能力。另一方面,在農業內部,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更加懂得比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預期收益,只有當他們認為預期收益高于預期成本時才會選擇新的生產技術,農業科技使用的高風險性又使得他們在有限的資本和勞力的投向上顯得更為謹慎,農戶對可替代的新技術選擇反應遲鈍,缺乏內在的需求動力。

  3.3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從推廣項目選擇機制、技術上不能適應變化中的農戶生產需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推廣基本是以提高農產品數量為主要目標。現代農業面對的是一個買方市場,消費需求多樣化,品質高端化,農業生產處于大的結構調整中,同時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最終接受者的農戶隨著生產與經營行為的改變,他們對技術需求的行為也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傳統的糧食生產技術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對經濟作物生產技術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來對高產技術的需求對優質技術的需求,由節約資金技術的需求轉變為節約勞動技術的需求。但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是以提高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的產量為主要目標,建立在“地區目標群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具有完全同質性”這一假設基礎之上的,自然不能同農戶的生產需求相適應。

  3.4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積極性不高,影響農技推廣效率

  在現行農業推廣制度下,農業技術推廣及開發的速度,效果,服務質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廣主體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掛鉤,農業制度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3.5農技推廣資金來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機制

  隨著農村各項改革日益深入,農技推廣部門逐步走向企業化、市場化、社會化,不再享有財政經費,難以承擔技術推行服務的公益性職能。當前除了各級對農業的政策性資金外,基本上沒有任何資金可用于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技推行體系建設、服務條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資金支持。

  3.6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技人員知識老化

  近幾年專職從事農技推廣的工作人員逐漸減少,目前各鄉鎮農技人員有部分被抽調去從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專職從事農技推廣的工作人員嚴重不足,劉家溝鎮也不例外。現有的鄉鎮農技人員多數僅僅掌握所學專業知識,只會簡單的農業適用技術指導,缺乏市場預測、行情分析及經營管理指導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訓的機會少,知識老化,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發展要求。

  3.7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約現代農業發展

  當前農村土地較少,發展種植、養殖調地很困難,想規模發展必須拿出專門人員負責協調土地。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增大了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制約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

  3.8政策上非常重視,實際操作上薄弱

  根據本鎮及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央及地方在政策上看視十分重視農業及農技推廣,各種惠農政策、農業示范縣等各種推廣手段層出不窮,實際上這么多政策、這么多工作都需要最基層的鄉鎮去落實、去干,但鄉鎮農技工作人員嚴重不足,資金不足,要完成這么多的工作是不可能的,而且每次改革都是針對鄉鎮農業部門,人員每年都在減少,多年不補充新鮮血液,象劉家溝鎮真正從事農技工作的只有2人。

  4建議與對策

  4.1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培育造就新型農民

  4.1.1融合教育資源,動員全社會力量

  要進一步整合優化現有農民教育培訓資源,建立政府組織、農業部門主導、農科教結合、社會廣泛參與、資源合理配置的農民教育培訓網絡。動員和支持各類科研機構和有培訓能力的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農民培訓,形成良好的培訓氛圍,促進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穩步有序發展。

  4.1.2創新推廣理念,改進推廣方法

  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科技宣傳等各種形式和載體,加快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擴大先進文化在農村的覆蓋范圍。利用遠程教育等網絡資源覆蓋面廣的優勢,直觀、快捷地向廣大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培訓等服務

  4.1.3拓展培訓范圍,突出培訓重點

  著力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民技術員、骨干農民、農民企業家和能工巧匠隊伍,使他們成為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

  4.1.4尊重農民意愿,拓寬培訓內容

  要根據時令季節,開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藥、秸稈還田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要繼續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擴大陽光工程的培訓規模,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4.2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穩定農技推廣隊伍

  加強對農技人員的使用管理,農技人員必須在其位、盡其職,撲下身子,真抓實干,工作業績與工資、職稱評定直接掛鉤。大力推行農技人員繼續教育制度,每年對現有從事公益服務的農技人員進行分層次、多內容的繼續再教育,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使其成為基層農技推廣帶頭人。加強農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推廣條件,下撥適當的經費,幫助基層農技推廣部門添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和辦公設施,不斷提高農技推廣的現代化水平,使農技人員辦公有場地、工作有設備。

  4.3加強科技示范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積極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科研部門、大專院校聯合開展科研攻關,開展科企合作,發展農科教示范企業。鼓勵農技人員領辦、創辦各類農業技術示范園,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引導農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引進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先在科技示范園區試種試驗,成功后再向農戶推廣,探索一條引進、試驗、繁育、示范、推廣、加工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路子。重點抓好科技示范戶的選拔培養,帶動更多的群眾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業科技的轉化率和入戶率。

  4.4建立農村科技服務平臺,提升科技服務能力

  縣鄉技術人員成立科技服務隊,村級成立由科技村主任為組長的科技服務組,圍繞主導產業,通過分層次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開通農科熱線、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指導服務。指導農民創辦各類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合作經濟組織運營,切實發揮服務功能,提高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

  4.5健全農業信息系統,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村村通有線電視,大力推進村村通寬帶,設立科技服務熱線,為廣大農民提供及時、有效、可靠的技術、政策和市場等信息服務。利用現有的有線電視、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等資源,定期組織黨員干部、科技示范戶、村民代表、青年人收聽收看農業科技節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推進農村生產信息化,提高農民開拓市場的能力。

  4.6發揮政府職能,加大扶持力度

  發揮政府指導、引導職能,尊重農民意愿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社,推動土地流轉集中,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減少農業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對大力號召發展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借鑒糧食直補的做法制定優惠政策,給予生產者一定的補貼,調動農民調整結構的積極性。對長期工作在一線的農技人員、鄉村人才給予一定補貼,在提拔重用、職稱評聘、工資待遇等方面給予傾斜,通過引進激勵機制、強化內部管理來調動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穩定農技推廣隊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安排專項科技經費,用于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和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和農戶小額貸款機制,加強銀企、農企聯合,切實解決好資金制約這一難題,確保"科教興村"計劃順利進行,并取得明顯成效。

  作者:姜顯錫 單位:山東省蓬萊市劉家溝農業綜合服務站

【農業推廣論文】相關文章:

農業推廣論文11-14

農業推廣論文05-24

農業推廣論文15篇11-14

農業推廣論文(15篇)11-14

農業推廣論文精選15篇12-17

農業推廣論文通用15篇12-17

農業推廣論文通用【15篇】05-25

農業推廣論文(集合15篇)12-17

農業推廣論文精華[15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