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景觀設計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景觀設計論文1
論文關鍵詞:傳統美學無為內省景觀
論文摘要:從傳統美學的基礎上研究當代城市開放性空間的景觀設計,通過傳統美學的研究,為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提供關學依據,并為其指明發展方向。期望從美學角度出發的景觀設計可以端f-.L-4J’l對城市的審美態度,改變人們習慣的審美方式,從而培養人們新的審美觀。
城市是在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動中逐漸產生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們為了安全來到城市,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發展歷史已有數千年,隨著城市結構、功能和性質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對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單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會、自然、文化、歷史、審美等方面。傳統美學就是在城市轉變結構功能要求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為了更好地設計城市開放空間景觀,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提高居住品質,設計者應遵循傳統美學精神,發展現代景觀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人格,視自然為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其審美方式追求心靈體會,強調悟性。支配并影響中國美學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風及禪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講求樂觀奮斗;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脫世俗;屈原“雖就死而毋悔”,執著頑強;禪宗“萬古長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學〔}7。四大思想不僅揭示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真諦,更代表了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學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視和強調社會倫理。作為儒家美學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將儒家美學思想建立在“仁學”的基礎上,并從“仁學”出發,深刻解釋了美與善的關系,審美與藝術的社會作用。他的美學觀點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滿足個體需求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處處強調把這種個體需求導向倫理與規范。因此,基于這種基本觀點,藝術對于人所產生的愉悅作用被認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發揮的。這就要求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的設計考慮到城市居民個體的使用與需求。在初步設計時就應將居民個體的使用與審美作為設計準則之一。從個體的認知角度來設計開放空間的景觀并照顧到每一個人對審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個體藝術需要與群體和諧發展,也就是說城市開放空間的景觀應從居民個體使用出發,在空間上不完全區分個體空間與公共空間。從群體使用的角度保證居民個體使用與群體使用的和諧性,保障其可操作性與安全性。儒家美學的合理性在于能以倫理目的為導向,個體的需求必須與社會的群體規范達到統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發建造的新式田園山水建筑居住景觀(圖l}o
整個居住區從當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發,建筑風格在滿足當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時,延續了當地的建筑古風。從精神上愉悅居民,讓人們感受到當代文化的延續、地方美學的展示。并將居民的共同活動中心置于居住區的中心地區,以滿足整個區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圖2)。
當代城市景觀應同時考慮居民個體使用與群體使用的協調發展,從功能、結構與空間上充分調節開放空間景觀的整體性與協調性,才能真正達到滿足城市居民多種協調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學
道家美學的代表為莊子及其學派,他的美學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論基礎上。與儒家美學的觀點相反,道家美學致力于揭露美與善、美與真的尖銳矛盾以及美丑對立的相對性、虛幻性和不確定性。該學派認為一切人為的審美與藝術活動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就像道家創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就是說最大、最完美動聽的音樂是聽不到的聲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則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從道家美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景觀,國內大部分的人為景觀建設都是不完美的。立足于多元化發展的國際都市,我國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無不用其極,利用多種手段及設計方法,將城市景觀創造成現代化、國際化的人為景觀。設計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經過大量切分拼貼的'高級鋪裝材質。原有天然的材質因為其美觀與經濟價值的關系極少使用,這也造成了現代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發展的生態不和諧。在道家來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聲色,而是人與自然無為的“道”合為一體的絕對自由境界。城市開放空間的景觀也應該是能夠將使用的人與設計的環境合為一體,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觀。開放空間環境景觀的設計,應向著“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發展[[3)。在設計中盡可能保留自然無為的環境,在保留的基礎上改造環境,并盡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鋪裝,達到道家自然無為的美學要求。著名建筑師賴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從城市建筑景觀的角度充分利用當地的材料建設了不拘形式的、充滿野趣的建筑群[4]。
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長出的植物一樣的建筑景觀正體現了道家所謂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當地氣候炎熱,雨水稀少,但因為建筑景觀的材料均為當地的石材,而頂部則利用帆布板可移動通風,使得在建筑群里辦公居住的人悠閑自得。
3楚騷美學
楚騷美學思想是儒、道兩家的特殊結合。對于美的追求,楚風非常重視情感的熱烈表現以及想象的自由抒發。從形式上來說,它實際上是追求一種“驚采絕艷”的官能感受。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對現代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的設計也有影響。很多的城市開放空間為了追求所謂的“濃墨重彩”“山水園林”,刻意將開放空間簡潔設計。不改變空間的原有資源,只在重點部位大幅度建設綠化、水景,進行斷層設計。這種設計手法使空間的范圍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間閑置。整體開放空間景觀平淡無奇,設計無論從視覺還是聽覺,乃至嗅覺等多種感官感受上都沒有充分的體現。結合楚騷的美學觀點,城市開放空間景觀應該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態環境并進行空間改造,使小空間擴大化。設計思想創新,從人的功能感官出發,創建新型的開放型空間,滿足居民的多層次需求。
4禪宗美學
現代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從儒學、道學、楚騷吸收整體之美、無為之美與熱烈之美以外,還應從禪宗吸收內省之美。以中國歷史來看,從唐朝中期開始,佛學禪宗的美學觀念已深人人心。與道家自然無為的“道”相比,禪宗是以人的+/}`”作為依據,通過心的直覺與頓悟解放精神,從而達到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說把內心的自覺自由放在審美與藝術的最高位置,中國傳統園林景觀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圖4)。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應該從文脈的途徑進行設計,強調地域文化的特色〔’〕。設計之前詳細了解設計地域的歷史文脈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當地居民生活行為資料后深刻理解設計地域的相關背景,再著手設計。設計本身要能充分體現當地的風土民情,讓使用者居于其中時能夠體會歷史文脈特色,達到禪宗美學“內省”的目的。
5結語
城市形態的構成離不開環境、空間和社會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間離不開開放的空間景觀設計,而設計又離不開美學的滲透。從我國傳統美學的角度考慮城市開放空間景觀設計,應吸納儒、道、楚、禪4種美學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協調的整體之美、生態自然的無為之美、設計創新的熱烈之美、文脈延續的內省之美。這樣我國的城市開放空間景觀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城市環境的品質才能逐步提高,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改善居民的城市生活品質,加強社會的和諧發展。
景觀設計論文2
【摘要】通過景觀材料發展的歷史,對比古今景觀材料使用中關于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優秀案例,對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景觀材料現狀的反思與,尋找適合當代中國景觀發展的創新方向。
【關鍵詞】文化傳承;地域特征;生態;材料
一、序言
材料作為景觀設計元素之一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景觀設計從古典園林發展至今,對材料的研究積累了珍貴的經驗。早在《考工記》就有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之說。中國景觀設計在全球化的今天,受西方影響很大,材料的運用豐富而具有國際化特征,但也面臨傳統價值定位和民族文化延續的缺失。這是中國當代景觀設計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中國景觀設計材料的發展
景觀材料是設計師在創造過程中用來表達設計的物質載體,需綜合考慮形態、質感、色彩、肌理、光影、環保等方面,分為自然材料與人工材料兩種。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材料層出不窮,種類繁多,為景觀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創意可能。
(一)中國古典園林中材料的運用與價值:建筑、山石、水、花木可稱為構成中國古典園林的四大要素,在有限空間中通過移步換景,虛實變化,蜿蜒曲折,高低錯落,重疊滲透等手段,塑造出和諧的山水環境,為后世留下了寶貴遺產。
《園冶》中“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 “師法自然”的原則。園中一石一山一樹一草,無不精挑細選,精心擺布。一塊太湖石的選擇,都要從整體的比例,形狀,傾斜角度,肌理,色澤等各方面周密考量。同時還有配景植物的選擇搭配,與建筑的互動關系。園林中石材作為景觀材料可能同時具有造景,分割大空間,圍合小空間,界定視覺焦點,呼應建筑等作用。
設計師對材料的態度,不僅要物盡其用,更應智慧地創造物超所值的效果,帶著對材料本身屬性的尊敬而設計。
(二)景觀設計材料的現狀概述:人造新材料發展迅速,隨著國際交流而具有全球普遍性,具有適合批量生產,拆卸裝載,便于施工,易于維護等特點,在設計中比重漸大。但是,相似風格的現代材料普遍流通到不同區域,也使民族地域特征減弱乃至于消失。自然材料也面臨千篇一律的問題,隨著培植移栽能力增強,植物的轉移范圍更廣,規模更大。溫帶城市也可見大面積種植的熱帶棕櫚等。這樣的前提下,不同地域的景觀風貌易走向統一和單調。
三、中國現代景觀設計材料的使用狀況及案例分析
(一)背景綜述:中國現代景觀設計起步晚,發展快。中外設計交流日益頻繁,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以及與境外設計團隊合作等文化交匯為中國景觀設計注入新鮮血液。但是大量使用西方現代景觀材料,如歐式鋪裝,植物幾何造型等快餐式發展導致很多優秀傳統的丟失。
另外科技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綠色環保材料的發明,高技術的施工水平,植物新種類的培植都讓人感受到科技對景觀設計的推動力。
(二)實際案例分析:優秀的景觀案例都具有某些共性:因地制宜,生態環保,主體明確,具有地域特征,對傳統材料的創新利用,節約成本等。
中國設計環境對新創意有強大的包容力,但因此而拋棄了千年文化沉淀,問題就出現了。在材料選擇上舍近求遠,舍廉求貴,舍節儉求堆砌。導致很多城市的'景觀支離破碎,缺乏個性,文化異化危機日益嚴重。
1、優秀古典園林設計——獅子林(一材多用):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以其宏偉壯觀的人造山石群為經典,假山和水是獅子林的兩大核心材料。太湖石堆砌成自然起伏的山體,其中有小道數條,可自如穿行,享受山水之樂。這些石塊還用作建筑基座裝飾,嵌于臺階上過渡庭院與建筑空間;搭配疏密有致的植物,倒影于碧綠的湖水中,形成獨具特色的空間。
園林中疊石的造景效果發揮到了極致。不同的擺放位置,不同的構成方式,不同的配景,用單一材料創造了一個越品越有韻味的環境,這是一材多用的典范。
2、現代優秀創新景觀——沈陽建筑學院(東材西用):沈陽建筑學院的稻田景觀用農作物作為表現主體。創新地將廣泛存在于農村的稻谷搬進校園,形成了獨特的風景。超乎想象的搭配,其實某種存在的必然。一是實用性,在不要人進入的空間草坪與稻谷不影響功能;二是觀賞性,稻田給校園注入新鮮感,學生在麥浪中看書能獲得不同的體驗;三從文化特征來看,稻田景觀的蘊含中華民族千年農耕文化的藝術語言,呈現地塊原有風貌,充分展示獨特的地域性。這樣的景觀材料創新是一箭N雕。
3、國外經典案例——日本枯山水(它材我用):日本景觀繼承自中國而獨成一體,枯山水很少有多余的裝飾,沙石的造景效果被擴大,將它們虛擬成高山大海。它的精致,小巧、靜謐、深邃充分展現出日本的民族文化。
四、對于中國景觀設計材料發展方向的創新思考
1、本土性
景觀材料是反映城市形象的媒介。大自然將不同地區塑造成不同風貌,本土材料本身就象征了地域文化。就地取材不僅強化地域特征,又能節約成本,尤其減少植物的跨地區轉移,避免不必要的死亡,減少維護及運輸浪費,又能呈現獨特景觀效果。
2、生態性
生態不僅是指材料本身無污染,再生性好等屬性,還包括產生材料的過程耗能少,污染少,耐久,低維護,滿足環保標準。這樣的材料值得大量使用。
3、合理性
對新材料的使用要有所控制,通過高新技術來改善景觀,創造一個適宜居住的人工環境是發展趨勢。但是人是崇尚自然的,需要一種溫暖舒適的生存環境。在選擇新材料的時候,不可避之唯恐不及,也不可盡信其好,需周全考慮,慎之又慎。
4、在設計中,應該對材料的特性和潛力深度的挖掘,多重利用,實現材料的最大價值。
五、結語
總之,在景觀材料的運用中蘊含著豐富的創造力和文化內涵。在選材和實際操作中,對生態的保護,對文化的傳承,對地域差異的尊重是設計師必須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彭一剛、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劉濱誼、東南大學出版社
景觀設計論文3
摘要:水景在建筑景觀中的意義和作用是重大的,不僅擁有實際使用功能,改善局部小氣候、分割空間;同時還能滿足使用者的審美需求,產生親切感,豐富景觀環境的功能、為自然物種提供生存空間。水景多樣化的功能使得國內眾多設計師趨之若鶩。但縱觀近些年國內的建筑景觀設計實例,我們不難發現,在設計中出現很多的問題,使得水景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大打折扣。本文從水景元素在建筑景觀設計中的實際應用作用著手研究,發現目前存在于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水景問題并加以分析,嘗試根據各類問題提出能夠幫助其改善的諸多措施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建筑景觀;景觀設計;水景;設計問題
1.水景在建筑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在建筑及城市設計中,水是一個永恒的主題[1]。對于自然界的生命而言,水是生命存在的源泉,人對于水景有天然的親近感,建筑景觀中的水景能夠吸引更多的目光、為建筑景觀空間的使用者提供平靜的心理感受。就自然環境而言,水景的存在能夠有效改善建筑景觀小環境內的氣候、溫度和濕度,使體感感受更加的怡人;體量較為大的水景,例如湖泊、池塘、溪流等能夠為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就功能性而言,水景可以成為建筑景觀中的焦點景觀,豐富空間的可游覽性;可以有效的分割空間,將動、靜空間有機的分隔開卻又不生硬死板。就審美角度而言,建筑因其材料而顯得質感較硬,而水是一種形態多變的元素,可以有效的緩解建筑空間的生硬感。在中國傳統風水學中,水被認為是吉利的象征,有聚財和斂人氣的效果。
2.目前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水景問題
2.1盲目跟風抄襲
水景作為建筑景觀中的重要設計元素存在的歷史很悠久,國內外也不乏優秀的案例,在設計師設計方案是,參考優秀案例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就目前的建筑景觀設計市場的現狀來看,盲目跟風抄襲的情況十分普遍。無論地域特征、自然氣候情況、水源情況等因素,盲目將別處優秀的水景案例放置于建筑景觀中。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普遍干旱少雨,水的使用價格高,人類生活活動所需的水量都受到限制,如再設置大型的噴水池景觀,使用成本高,也是對水資源的浪費;北方地區冬季時間長、溫度低,水景干旱、結冰,使得水景失去了其觀賞和使用的實際功能。
2.2設計理念與治理方式的沖突
水景設計理念和日常使用管理方法之間的沖突是目前建筑景觀設計中的一個顯著問題。建筑景觀設計團隊在設計中以水景的美觀、使用功能和文化體現為重心,卻忽略了水景長期使用和管理中的方法問題,造成管理中問題重重。例如人工水景中的水質問題,將嚴重影響水靜的審美價值,在設計中缺少關于水景自凈能力和清潔便捷的考慮,使得一些封閉性的人工水景中出現水體污濁不堪。
2.3水與人之間的尺度把握不當
水與人之間的尺度問題不僅僅體現在設計的手法上,更重要的是使用過程中的安全問題考慮。人類,尤其是兒童,對于水有天生的親近感,可是有些設計師一味追求水景的景觀效果忽略了安全防護設施,導致有關水景的安全問題頻發,為使用者和建筑景觀的管理方帶來很多的困擾。
3.針對水景問題相關的措施
3.1始終貫徹“因地制宜”概念
建筑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給使用者提供使用的便利和舒適感,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是設計的關鍵性理念。我國北方地區根據地區水源情況,西北地區常年干旱,不宜設置太過大型的噴水池;東北地區水源較為充沛,但冬季時間長、溫度低,易于結冰,可以設置類似噴泉廣場一類的水景,夏季雨水充沛時,可做水景使用,冬季結冰后,可用作滑冰場。
3.2讓設計更加合理化
水質是水景設計是否成功的重要考量標準。在考慮設計成本和景觀設計手法的同時,多角度的考慮水景的日常維護工作,盡可能降低維護成本。將水景引入建筑的景觀環境需要對自身環境有充分的認識[2]。若水景周邊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源,可以通過溝渠、管道,將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連接,借助自然水景的自凈功能,讓人工水景中的水循環使用。若周邊沒有自然水源這種便利條件,在設計時應當酌情減小水景的體量,設置雨水收集和凈化裝置,提高水景的.可使用時。
3.3讓水景的尺度更加安全
在尺度把控方面其實沒有太過于嚴格的標準,這種把握的尺度更多的依靠設計者的經驗和細心。不同類型的建筑景觀有不同年齡段和階層的使用者。比如,在一些常有兒童出現的建筑景觀中,水景不宜過深,周邊需要加裝合適幼兒身高的防護欄,按規范要求,當水池深度大于60cm需增加防護欄桿,或防護措施[3];在一些老年人出入的場所,和一些酒店場所中,由于使用者多行動不穩,水景周邊應當加強防止水花飛濺、地面防滑設施;在學校里體量較為大的水景設計時,夜晚時分,某些區域光線較為昏暗,應在水景周邊多設置景觀燈一類的照明設施,防止因光線不足而失足落水。在水景設計時,尺度把握很關鍵,即要讓水景更容易被使用者接觸、增加親切感,又要保證使用者在親水的同時不會發生威脅人身安全的事件。
4.總結
水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生命意義重大,水景在建筑景觀設計中作用顯著。細致和全方面的考慮是水景設計師應當擁有的職業素養。因地制宜、量力而為、讓水景可供使用者親水的同時增強安全保障、將水景可使用性提升到與景觀功能性同等的地位、增強水景日常維護的功能結構設計考慮,這些都是讓水景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作用的措施。雖然我國將水景運用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歷史較短、發展起步較晚,但是在傳統園林設計中,水景的使用和設計手法已經非常成熟,擁有很多的寶貴的經驗。水景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除了可以參考國外優秀案例的同時,應當在我國傳統園林設計中,尋找可使用的經驗和方法,讓水景能夠在建筑景觀中給人們帶來愉悅的感受。
參考文獻:
[1]焦雷,邢燕.城市景觀中的水景設計探索[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xx,06:189-191.
[2]鄭進堅.建筑景觀環境中水景問題的思辯[J].廣東建材,20xx,05:102-104.
[3]彭海龍,劉頌.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住宅科技,20xx,02:5-9.
景觀設計論文4
1.園林景觀設計的簡介
1.1設計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所要遵循的原則大致有構園有法、功能明確、因地制宜、掇山理水、順勢通暢、植物造景等。
1.2設計要點
園林景觀設計的要點就是做到美觀、適用、經濟的辯證統一且綜合性較強,這三者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并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類型、不同的性質存在的差異而有所側重相輔相成。
1.3設計要求
園林景觀設計的相關要求有烘托相稱、平衡相宜、有目的的對比照應、有節奏變化的聯絡、有力的畫面鎮定、適度的強調加深、藏露結合的逗引引導、高雅含蓄的暗示隱喻等。
2.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綠化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的綠化植物常見的分類有喬木類、灌木類、藤本類、竹類、水生植物以及多桿香樟等,舉例來說大喬木有榔榆、樸樹、重陽木、白臘、國槐、毛白楊、懸鈴木、銀杏等,而中喬木有枇杷、木瓜、紅楓、櫻花等,而小喬木則有碧桃、紅葉李、梅花等;大灌木有榆葉梅、紫玉蘭、珊瑚樹、蚊母樹等,中灌木有貼梗海棠、麻葉繡球、黃楊、金葉女貞、小葉女貞、南天竹等;小灌木有紫葉小檗、金絲桃等;藤本類有金銀花、爬山虎、五葉地錦、木香、紫藤等;復軸混生竹有箬竹、苦竹、茶稈竹等,合軸叢生竹有佛勝竹、鳳尾竹等,單軸散生竹有斑竹、紫竹、毛竹、青竹等;水生植物有蘆葦、菖蒲、水蔥、藕、睡蓮等。就觀賞性來說又分為觀形類、觀枝干類、觀葉類、觀花類、觀果類等,舉例來說觀形植物有黃山松、鋪地柏、垂柳、合歡、五角楓、白皮松、雪松等;觀枝干植物有竹子、梅花、梧桐、櫻花、杏等;觀葉植物有紅葉李、楓香、金錢松、棕櫚、七葉樹、女貞等;觀花植物有玉蘭、木槿、紫丁香、牡丹、玫瑰等;觀果植物有金銀木、南天竹、山楂、木瓜、石榴等。而各式各樣的綠色植物在對周圍空氣進行凈化的同時,也各有千秋帶給人美的享受提升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性,而植物綠化應用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如下:
2.1花葉結合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需要結合觀葉與觀花植物從而對觀賞期作一定的延長,例如紅葉李有著紫紅的葉色且在秋季會變紅,與觀花植物進行組合搭配可以相得益彰且可以作為主景置于顯要的位置上供人觀賞。而常綠的樹種其觀賞的效果也存在差異,例如樟子松是淺綠泛黃而云杉則是灰綠色,通過對色度對比較大的樹種進行選擇搭配會使得觀賞效果更佳。
2.2層次分明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就美學的角度來說要做到層次分明,從分層配置到色彩搭配都需要采用不同高度、花色、葉色的植物,為了使觀賞期得到一定的延長也可以分層配置不同花期的.植物種類。
2.3四季過渡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要避免雷同和單調,要體現四季變化即春日繁花似錦而盛夏綠樹成蔭,秋日葉色多變而寒冬銀裝素裹使自然的美能夠融入其中并向世人展示。因此植物綠化要根據季節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配置,例如早春的時候配置丁香、連翹、榆葉梅、山桃等,而晚春的時候配置海棠、玫瑰、薔薇等;在初夏的時候配置紫薇、野蘋果等;在秋季的時候配置山里后、觀果海棠、五角楓、火炬等;在冬季的時候配置云杉、油松等。而總體的植物配置效果應當是四季有綠而三季有花,在林木的配置中也是多以灌木和喬木為主且多鋪設草坪。
2.4生態效益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造景除了是對園林形式美的追求,更要注重借此使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最大程度的發揮,使周圍環境的污染情況有所改善從而對自然災害的發生率作有效的降低,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園林景觀空間彈性的部分就是植物綠化,它是一種視覺的藝術給人以無限的美的享受,也是硬質景觀軟化劑是原價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想使景觀的效果達到最佳,就必須對植物造價的技術性、經濟性、時間性、藝術性、科學性等做到充分考慮和有機結合,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景觀設計論文5
【摘要】舊城區中的街道、風貌建筑往往具有不可恢復性,而且他們也反映了城市歷史的文化與地域人文精神。對舊城區的改造,滿足了人們對城市新功能的需要。有效、完美、經濟地解決景觀設計的歷史問題,是現代設計師必須認真研究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人文內涵景觀塑造城市歷史現代科技標志性建筑文化氣質
時代的進步正在推動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人居城市建筑中的景觀建筑同樣成為了城市生活中體現歷史文脈的重要部分。城市的發展進程的擴大,老城區和在其基礎上重新建立的新城區,現代化交通體系、電力、排水等的設備完善了這個社區的現代化水平,而在這些區域內的城市景觀卻往往被設計師所遺忘。舊城區中的街道、風貌建筑往往具有不可恢復性,而且他們也反映了城市歷史的文化與地域人文精神。對舊城區的改造,滿足了人們對城市新功能的需要。有效、完美、經濟地解決景觀設計的歷史問題,是現代設計師必須認真研究考慮的問題。但由于在習俗、歷史、資金、文化等方面的局限,改善景觀設計上的難度是十分巨大的。如何充分地再利用舊城區原有建筑,使歷史性這一重要的因素融入城市景觀設計之中,已擺到了國內外建筑規劃設計及其相關專業方面專家學者的面前。
科技的發展使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人類對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人類生存環境的質量、舒適程度有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在城市里享受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一切好處。現代化的交通設施和信息網絡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生活空間,縮短了人們交往的距離,提高了人們生活、工作的效率。社會的進步正朝著快節奏、高效率發展,人類正在走向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城市空間藝術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也有了跨時代的飛躍。信息化社會的城市,遠非工業化的城市所比。如果我們感悟一下文化名城北京、金融中心上海的昨天與今天,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城市已不再是簡單的生產聚合體,而是人們居住、生活、工作、休閑的藝術化了的空間。帶有現代科技的景觀造型,包括靜與動、聲、光、電等一體化的現代設備,使具有豐富歷史性的城市景觀,給人在心靈上的碰撞要遠遠超過一些嘩眾取寵的景觀設計。
城市歷史性街區的整體規劃,更多的運用了歷史城市原有的整體規劃軸線。巴黎同北京一樣,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不同的是,至今,巴黎市中心區最古老的區域仍舊保持著古城的歷史風貌。這一點完全歸功于巴黎人近二十年對巴黎老城區景觀不懈的修復。曾任巴黎市長的希拉克對歷史名城的景觀維護有著自己的見解,它說:“在巴黎有許多古老的建筑,我們的任務是維護它們,最重要的部分是巴黎市中心,也是全市最古老的部分,這需要我們最謹慎地從事,將它們一個建筑一個建筑的恢復過來。這里不能建新房,只是維修舊建筑。”因此,巴黎的城市景觀氣勢雄偉,可借鑒性強。
城市景觀以其實體而承載了精神的、象征的、歷史的內容,并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標志。北京的天安門,使人聯想到千年古都,端莊厚重、穩定團結、均衡、權威;而提到上海的外灘,就會想到近代的十里洋場,商業繁榮、自由和諧、多元共存。因此,一個城市景觀的生命力,更多的在于“建造者”是否能給予她更多的歷史性因素。建設一種和諧的社會不光是在社會制度上,還要在文化和藝術中,包容城市不同時期的各種文化特色,對景觀性、標志性建筑的保護會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氣質,不但滿足了精神上的`需要,也有利于人們更和諧的生活。
重視城市景觀塑造的歷史性是城市在改造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點,因為沒有特色的城市是一個平淡的城市,沒有特色的城市是一個缺乏魅力的城市。無論是安排整體規劃,還是修造單體建筑、城市雕塑,包括確定城市的標志性建筑,都要重視體現城市景觀的歷史性特色。要使人們感知到一個城市的特別之處,而不是步入一個城市覺得似曾相識。在實施城市更新、加快城市建設時,一定要處理好新景觀的建設與歷史景觀保護的關系。歷史文化名城把足以代表名城的格局、歷史風貌的名勝古跡,足體現歷史價值的街區建筑,作為保護的主要內容,使歷史名城的保護成為實施城市景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保護、挖掘和利用,使其成為新的城市景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新的生產力。在這方面上海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修葺一新的外灘樓宇,風格獨特的淮海路步行街,無一不體現上海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新近落成的上海新天地,在城市景觀的歷史性上作了有益的嘗試。歷史民居整體外觀的復原保存,現代景觀設計與歷史風貌的優雅組合,顯示了設計師的大膽創新。但更為明確彰顯的,則是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歷史性因素。與其說是設計者的成功,不如說是:注重歷史性的城市景觀設計的成功。
在注重城市景觀設計歷史性的同時,還應考慮到與其相關的許多因素。例如,自90年代以來,從規模、速度和內容方式上來看,全國的舊城改造均呈現出了嶄新的態勢。近年來,舊城改造之所以在一些大、中城市方興未艾,是有著深層的社會經濟背景的。這就出現了經濟方面的制約,試想:一個地處貧困地區,經濟極不發達的歷史古城,對它的景觀改造工程談何容易。同時城市的更新與保護常常又是許多歷史城市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這其中不僅有技術性問題,更重要的是長期積累的社會、經濟、政治的問題,使更新過程更加復雜。我們認為,對城市發展結構性的認識有助于理解和解決這個矛盾。由此可見,在注重城市景觀的歷史性的同時,還應注重其可操作性。
歷史性因素與城市景觀設計應當遵循內在結構與外在形態之間的辯證關系來進行,應當根據原有城市結構的特征,逐步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造城市景觀,使城市風貌得以延續和繼承。這就要求一方面在城市規劃決策過程中掌握城市發展規律,謹慎決策,切忌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在城市景觀設計的行為中,確保歷史性因素的注重,不斷汲取前人及其他城市的經驗教訓,不斷探索,從而在逐步調整舊城原有結構的同時,建造城市景觀,維護城市歷史風貌。
參考文獻:
[1]張綺曼鄭曙旸《室內設計資料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劉森林《波特曼與“中庭”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3]周武忠《尋求伊甸園——中西古典園林藝術比較》東南大學出版社
景觀設計論文6
摘要:
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一般都地處繁華的城市中心是集購物、旅游、商務、展示、文化5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動空間。本文對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的功能,當前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對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的建議。
關鍵詞:植物造景;商業步行街;人性化設計
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一般都地處繁華的城市中心,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購物街,而是集購物、旅游、商務、展示、文化5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動空間。如今,商業步行街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是反應一個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隨著城市建設的大發展,現代建筑所造成的熱島效應,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更加人們所重視。本文擬就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談點初淺的看法,拋磚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的功能。
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的功能因分類不同而不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一下幾種:
(一)實用功能。
商業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選用多種多樣植物,包括高大喬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們具有遮蔭、滯塵、降溫、降噪、增濕、凈化空氣等作用。尤其在炎熱的夏季,高大喬木那寬大的傘狀樹冠,把強烈的太陽輻射和熱能予與阻隔,在樹陰下,街上行人充分領略到植物對人類的人性體貼。由此可見,合理運用植物,可以調節、緩解和彌補現代城市建設給人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審美功能。
商業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園林植物與人工藝術創造的結合,又是物境與人文的結合,融合了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科學合理的植物造景對城市商業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諧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現代城市建筑冰冷單調生硬的直線條,給人以自然、寧靜、藝術的享受。
(三)調控功能。
人類源于自然,有親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設的高速現代化,使遠離自然的人們產生生理和心理失衡。優美的綠色園林景觀不僅能滿足人們的視覺享受,還能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學已經驗證:綠色植物對人的心理有鎮靜作用,使中樞神經系統輕松,并通過它對人的全身起調節作用。經常處在優美、安靜的綠色環境中,能使人皮膚溫度降低1——2℃,脈搏1min減4——8次,呼吸慢而均勻,血流減緩,心臟負擔減輕,同時人的嗅覺、聽覺、思維活動的靈敏性得到增強。
此外,花的顏色和花香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淺藍色的鮮花對發高燒的病人具鎮靜作用;紅色的鮮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綠色的花葉能吸收陽光中紫外線,減少對眼睛的刺激;茉莉花的芬香能使人消除疲勞而精神為之一振。“綠視率”的理論認為,如果綠色在人的視野中占25%時,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勞,可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適。
(四)經濟功能。
優美舒適的商業步行街植物造景,將使商業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氣,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銷售額,使商家獲得更為豐厚的商業利潤,從而使商業步行街更具商業價值,由此,將吸引更多的地產商、開發商、投資經營戶,以致金融、保險、證券、企業總部、外國領事機構等住入,進而促進城市的經濟繁榮。
二、當今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當今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有很多局限,概括起來表現如下:
(一)對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實用功能重視不夠。
商業步行街的規劃和設計師們在進行園林規劃設計時,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實用功能。這一理念又往往影響到對植物的種類選擇和植物造景設計上,使其設計難以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致使現在很多步行街的園林設計,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條街仍處于暴曬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綠色植物的遮蔭、調節溫度、濕度和凈化空氣的作用。
(二)植物布局設計不合理。
一是非植物景觀與植物景觀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業步行街非植物景觀設計過多,如水景、小橋、石山、樓臺亭閣、硬質藝術小品等,使本來就狹小的空間,顯得更加擁擠不堪,然而綠化量卻偏少。
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顯凌亂,沒有主題,體現在植物種類的選擇搭配和造景設計上。很多植物,尤其是喬木,被低矮灌木圍成的柵欄或磚石砌成的護欄大面積圈住,使游人難以親近到植物,享受樹陰的清涼。
顯然,其設計缺乏真正的人性關懷。商業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來就狹窄,不宜將植物連片栽種,而圈圍太多的游人禁區。其設計應以“點、線”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點綴。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間供游人活動,使人與植物融為一體,真正體現“天人合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
一些商業步行街的園林綠化設計中,喬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綠量不足,其生態調節作用降低。且在喬木的品種選擇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貴,而缺乏對其實用功能甚至是否適合當地生長條件的考慮,致使栽種的`一些樹木要死不活,長勢不良,未能體現其在原產地應有的風貌,更難實現其美化和實用功能。如在重慶常見栽種的棕櫚樹就是如此。時下還流行栽種“光頭樹”,即花巨資從偏遠山區移植古樹。為了移栽成活,幾乎將其枝葉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級枝干,形成“光頭樹”,以移栽古樹提高園林設計的品位和檔次。這種樹多數難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難以恢復其在原生長地的雄姿,更難收到枝葉繁茂、綠樹成蔭的效果,多半只能當個活樹雕欣賞,難起生態調節作用。此外,植物種類單調,季相變化小。步行街不宜種植草坪,也不宜種植過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單位面積上,栽種喬木獲得的綠量比栽種前兩種植物獲得的綠量多。喬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強。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間狹窄的城市商業步行街,適宜多栽喬木,向空中發展,立體綠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獲得最大的綠量。
三、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的建議。
面對當下中國掀起的商業步行街建設熱潮,本人對其植物景觀設計提出以下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商業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議。
城市商業步行街的植物配置應以高大喬木為主,灌木和草花為輔,當地樹種為主,適當配以外來優良樹種,注意不同葉色樹種搭配,這樣,既能增加綠量,遮蔭降溫,充分發揮其實用功能,又能豐富植物種類和色彩變化,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在樹種選擇時,應把握適地適樹原則,根據當地氣候、生態條件,歷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體現地方文脈。選擇易栽種成活,闊葉、綠量大、樹冠大、遮蔭效果好的樹種。如在重慶,最理想的當屬黃桷樹,其特點為生命力強,生長速度快,闊葉,葉片大小適中,疏密適度,樹下空氣通透而不悶濕,樹冠展開,遮蔭面積大,枝形和冠形優美。隨著年代的積淀,逐漸透出古典韻味,仿佛在向人們述說那久遠的故事,令人生出別樣情,顯示出與人巨大的親和力,被重慶市民推選為市樹,作為步行街主打樹種,又能體現地方特色。可選當地一些常綠果樹作點綴,如紅桔、廣柑、柚子、檸檬等蕓香科植物,既觀葉,又觀果,春華秋實,最能體現季相變化。還可選擇一些香花樹種如桂花、白玉蘭等進行點綴。每當香花盛開之際,悠悠蘭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氣爽,心情愉悅。至于外來珍稀樹種,則只宜作適當點綴,以豐富景觀。適當配置灌木和草花,以豐富層次感,增加色彩,賦予動感和變化,同時考慮香化。如在重慶,可選擇含笑、小枝梔、香水月季、六月雪、小葉女貞、小葉黃揚、芙蓉、杜鵑、郁金香、太陽花、萬壽菊、雞冠花、鳳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長壽花、報春花、矮牽牛、百合、彩葉草等作變化搭配。
(二)商業步行街植物設計建議。
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首先考慮實用功能,其次考慮美化功能。讓行人能與植物親密接觸,尤其是高大喬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區別于交通公路行道樹,整齊劃一,機械呆板,又應區別于公園的紛繁復雜,因商業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間面積有限。在設計上應突出“步行街”的特點。可視街道寬窄,在道路中央縱向種植2~4行冠形優美、遮蔭覆蓋面積大、常綠的高大闊葉喬木樹。使其形成林蔭道。可多個樹種搭配。其樹宜稀植,留出足夠生長空間,以充分展示其單株個體美,同時也給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動空間。圍繞每棵樹設置一圈精制而美觀的木條或花崗巖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樹陰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喬木沿街方向植株間或街兩側,即靠近街邊商店門面處,可間或設計灌木草花臺,花臺的面積和長度不宜過大過長,應以不妨礙游人行走或進出商店為宜。其花臺可用磚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藝花臺。除常用植物外,花臺中心還可栽植含笑,花臺四周栽植小枝梔等香化植物作矮籬笆。花臺中的艷麗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缽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臺中,以便隨季更替,不留觀賞空檔,使街頭周年呈現五彩繽紛,喜慶熱烈之氛圍。與街中喬木相互輝映,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盡顯其實用及美化功能。
總而言之,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自然景觀加以升華,才能創造出一個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適合人類生活與棲居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園林出版社,1994
[2]候慶云.淺談植物造景在城市綠化中的作用[J].北方園藝,20xx.2
景觀設計論文7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進步,我國醫療正經歷著一系列的變革。人性化的需求成為每個醫療機構的行為準則,以患者感受為設計主旨的醫院綠地設計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醫院綠地景觀環境弘揚人性,充分體現出了人文主義關懷,有助于使用者改善不良情緒,直至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醫療綠地設計應注意從植物的選擇、空間氛圍的營造、無障礙設計的處理、園藝療法的運用等方面著手,對該醫療中心進行全面設計,以營造更健康、舒適、生態的醫院綠地環境,從而提供更好的醫療環境。
關鍵詞:醫院綠地;療養;醫療;生態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因此醫院綠地設計逐步成為專家及設計師們的研究課題。美國的生態景觀先驅麥克哈格曾經提出“設計結合自然”的口號[1]。
1醫院綠地景觀在國內外發展現狀
關于醫院綠地景觀,國外的研究相對較早,美國一直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先后出現了很多杰出人物,如羅杰爾里希、克萊爾庫伯馬庫斯等推動了醫療景觀的發展,美國的醫療景觀項目對研究該課題的人與國家都起到很大的現實意義,在很多國家,不但醫療中心、療養機構存在醫療景觀,甚至還擴展到了居住區的小花園、街旁的'公共空間等。當前我國的醫院綠地景觀研究日益增多,但多以理論為主,集中于文獻資料,缺少相應的組織機構及優秀的工程實踐項目。如學者郭硫仁出版了《園藝及景觀治療理論操作手冊》、《治療景觀與園藝療法》等專著[2],在社會中推行閱藝療法,以拉近人與綠色杭物及然的關系,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
2醫療綠地景觀設計原則
2.1堅持健康優先、形式為后的原則
以醫療中心外部環境為重點的醫院綠地景觀設計應對患者、探訪者及醫院工作人員有著積極影響,具有促進壓力恢復、放松心情使人精神愉悅的功能,同時具備康復的潛力。醫院綠地景觀始終堅持以“健康優先、形式為后”的原則[3],若該設計其他功能與其發生沖突,以促進健康這一主要原則為首選。而醫療綠地設計會選擇對各種疾病有治愈作用的植物,以及考慮到無障礙設計對其的重要性。流動的水能夠產生負氧離子,景觀中的小噴泉環境能夠增加空氣負氧離子含量,調節空氣溫度、濕度,創造使人舒適的小氣候環境。由于不少病人存在辨識道路的障礙,這就需要在設計時使用簡單的環形道路體系,采用顏色相對較深的著色路面并采用防滑材質。道路也有著特殊的尺度要求,道路寬度應能保證一輛輪椅的轉彎與通行[4]。
2.2堅持生態與藝術相結合的原則
生態與藝術相結合既要求營造良好的自然空間環境,還要求把這一生態效果通過藝術化的設計手法表現出來,如設計突出植物生長狀態、指引路人的指示標語,提供專業人員的引導等。注重藝術原則的運用與體現,創造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調節的景觀環境,讓人們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價值,達到整體的平衡狀態[5]。
2.3堅持以人為導向的原則
以人為導向就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進行人性化的設計。比如從住院部大窗戶可以看到康復花園的景觀環境,在與室內的連接中有方便人進出的出入口;通過構筑物、植物實現對人身體的庇護,如休閑廣場的樹陣種植池下面使用防腐木的環形靠背座椅,比較溫暖但又沒有金屬座椅夏天的燙感,使人感到被關懷和被庇護的感覺;在行為方面促進人的社交及與環境的交流,為人們提供聚集和接觸自然的場所;座椅朝向可供參觀的場所[6],將座椅放置于安靜的場所,可供獨處和交流;道路鋪裝通過對材料、形式、尺度的把控來滿足人們不同的活動需求。跑步、散步、健身等;將芳香植物種植于凹地,有利于治病分子的聚攏。將芳香植物種于地形的頂部,有助于氣體的擴散[7];這些細節主要強調的是在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上,致力于改善人的體驗感受,使人舒適、滿足。
參考文獻
[1]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xx
[2]張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設計結合醫療———醫療花園與康復景觀[J].中國園林,20xx
[3]CharlesWaldheim,TheLandscapeUrbanismReader[J].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4]趙曉英,孫成權.恢復生態學及其發展[J].中國巖溶,20xx(1)
[5]周文麟.城市無障礙環境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6]南登崑.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xx
[7]李樹華.盡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園藝療法學科體系[J].中國園林,20xx
景觀設計論文8
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到現代景觀的設計當中,對于提高景觀的觀賞性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通過對現階段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進而對中國哲學傳統思想在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展開了深入研究。
前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自身的物質、文化需求也大幅增長,對景觀,特別是園林區域景觀的要求也愈加嚴格。如何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綠色、環保且含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園林景觀,已成為園林設計領域需要共同解決和面對的問題。本文旨在對當前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出說明,從傳統哲學的角度對其應用到景觀設計中的方法予以詳細探析。
當前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西方風格化現象嚴重。對當前部分園林景觀進行分析可知,其大都采用歐美的建筑風格以求增加景觀的可觀賞性與實用性,雖然這種“西化”的風格豐富了我國園林的設計思想,并將人們對多元文化的追求予以較好地呈現,但由于忽略了中國傳統園林景觀的內涵,即以自然為對象,增進人們同自然的距離,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進而導致部分園林景觀的人工因素大于自然因素,刻意地被修飾成西方園林風格,在降低了景觀實用性的同時,也降低了傳統文化的弘揚力度。(2)商業價值突出,忽視基本功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園林景觀的設計也逐漸將其商業價值予以凸顯,過度注重娛樂休閑設施的修建,而忽視了園林基本功能的完善,如園林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強、健康運動設施不齊全以及古景古跡被損毀等,由此使得園林的人整體質量大幅下降。(3)奢華現象嚴重。一些地區為了獲得良好的園林效果,并追求園林景觀的壯觀,不惜斥巨資修建數千平米的噴泉和廣場,從而使得地面鋪裝效果嚴重,并減少了園林中的綠地面積,使園林自然氣息受到了大幅削減。
傳統哲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辯證思想便是對立統一,即和諧與對立的結合,例如,傳統哲學思想中的“天人關系”便可理解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既包括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又包括了生態平衡的維持。而人本主義同自然主義的和諧、統一便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講的“天人合一”哲學觀,例如,“綠色小區”、“生態花園”的出現均是這一哲學觀的良好體現。基于此,將中國傳統哲學在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總結如下。
1.在自然環境中的應用
在對園林的整體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應盡可能確保現有地形、地貌與自然景觀不變的基礎上,建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園林景觀。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需要清楚認識到,自然環境的獨特性,在對自然環境進行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將人工因素融入到自然當中,進而在增強園林景觀現代氣息的同時,也將其良好的自然特性展現到人們眼前,提高園林景觀的可觀賞性。
2.在山景建造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哲學在描述山脈形勢時常有“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說法,通常,綿連起伏的山峰為勢,而單獨的山頭則為形。故而,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需要對景觀的整體布局予以充分考慮,通過對山景進行巧妙運用,從而創造出符合既有自然特色的山地景觀。還需說明的是,在進行山景設計時,不可為提高山的容積率,而將山谷填平,或是將山頭削平,因為如此操作便意味著對山脈自然景觀的破壞,同時,也會增加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的可能。
3.水景建設
古人對自然山水的渴求渴求可以用“仁、智”二字來描述,即所謂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進行園林水景設計時,應先對既有的自然水景進行準確考量和借用,通過對水景的合理設計拉近附近居民同水景間的距離,在增強人們自然保護意識的同時,也使其身心得以愉悅。對于人工水景而言,需在對營造成本進行準確考量的基礎上,將適用原則與美學藝術融入其中,從而構建出更為理想的園林水景。
4.植物配置
對中國傳統園林進行分析可知,植物在其中均具有廣泛的應用,例如,梅、蘭、竹、菊、松等分別具有其各自的情調和內涵。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應從地區氣候、地質條件等角度出發,選取代表地方特色和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進行種植,此外,還需積極征詢當地居民關于園林種植植物的相關建議,以本土植物為主,以引入植物為輔,在降低景觀設計成本的同時,使植物融入到環境當中,愉悅人們身心。
結論
本文通過對當前園林景觀建設過程中的“西化”現象嚴重、基本功能減弱與過度奢華等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并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關系的思想,從自然環境、山形、山勢和水景與植物配置等方面,對傳統哲學思想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進行探究。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園林景觀建設仍然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未來,有必要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到園林景觀設計中,在增強其可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同時,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和繼承。
景觀設計論文9
1我國校園建筑景觀現狀
我國當代校園建筑景觀對情感道德的感召力普遍較弱,整體呈現以下特征:
1)缺少對人與自然的尊重與關懷.這體現在校園建筑景觀更多地追求氣派豪華,而忽略了人的生理心理感受,以突兀的姿態凌駕于自然環境之上;
2)空間設置的精神追求不足.體現在空間設置或停留在追求使用功能的滿足,或失于浮華;
3)景觀要素雷同膚淺,且其藝術語言失當.這主要體現在要素題材選擇千篇一律,出現快餐化符號化傾向,或者一味追求高大光輝的楷模形象;而且藝術語言要么難以解讀,要么過于直白.人們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非但不能受到熏陶,甚至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負面影響.究其原因,是在校園建筑景觀設計中,“仁”文化內涵的缺失或未能有效地傳遞給觀者與使用者.
2“仁”文化的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在春秋時期劇烈的社會變革中,有識之士開始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仁”學思想由此產生.“仁”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孔子從春秋時期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舍、提煉、綜合,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2].“仁”文化看似古老,但對于當代社會的意義不容小覷.去除一些不符合時代精神的成分之外,它對于當代社會,從個人層面,有利于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從家庭層面,有利于培養穩定的親情關系;從國家層面,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3校園建筑景觀傳遞“仁”文化內涵的措施
3.1校園建筑景觀應當尊重人與自然
校園建筑景觀設計首先應當尊重人.“仁”文化的表現方式體現在以人為研究和關注對象,以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校園建筑景觀在滿足使用功能并追求各種理念的同時,要高度關注人的生理與心理感受,才能潛在地影響身在其中的人們對他人的關懷意識.應注意以下兩點:
1)在使用中避免產生功能上的障礙,如路線的迂回或相關功能的分離等,還應深入地了解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設施與空間;
2)建筑景觀的設計要素以中庸平和為宜,以親切宜人為準則,不要過于夸張,避免巨大空曠的建筑中庭、大草坪或其他場地,以免人在其中產生壓抑、冷漠、疲勞等不適感.建筑景觀的線條、色彩、質感、明暗等也應遵循適度原則.校園建筑景觀設計還應當尊重自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然環境對于陶冶人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基地的改造往往無可避免,也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最大程度地保留基地植被;
2)最大程度地尊重基地地形;
3)最大程度地尊重水體的自然形態與駁岸構造;
4)注意建筑的天際線與尺度,使之與自然景觀相協調;
5)建筑應當與自然景觀要素充分呼應,如開辟景觀視廊,確定建筑的良好景觀朝向,景觀分布利用盡量照顧整體而非局部,利用建筑的半室內半室外的'“灰”界面使建筑與外環境之間自然過渡等.正如王澍的象山中國美院建筑,以盡量不破壞自然環境為準則,把學校建在稻田的邊緣上,四周有開闊的空間,使“山與建筑的關系,從來不是景觀關系,而是某種共存關系”得到了生動地體現.
3.2校園建筑景觀需設置精神性空間
凡能觸動并提升“仁”之情懷及理念的校園建筑景觀,其中精神性的空間不可或缺.如我國古代書院建筑,皆設有對圣賢頂禮膜拜的空間.這類空間的設置,會對身在其中的人們產生一定程度的潛移默化地影響———由行為的“禮”生發情感的“敬”,直至升華為內心的“仁”.首先,應以盡可能多的開放空間實現多元化的人文交流,以新的建筑景觀形式實現對公眾空間的關注[5].這類精神性的空間,若用地所限,可與走廊或集散空間(如門廳、中庭等)、亭廊、步道等合二為一,但要注意賦予其足夠的寬度.如果單獨設置,則要滿足以下原則:須設置在重要的路徑節點上,可以被穿越通過;還應適于停留駐足,即留出足夠人們觀看和思考的空間.其次,應使校園建筑景觀的精神性空間成為富有節奏韻律的空間序列.任何優秀的建筑景觀,其空間都如完美樂章中的片段,有鋪墊華彩之區分,起承轉合之關聯.校園中承載“仁”文化內涵的精神空間亦應如此,使人們能為之所吸引感動.最后,精神性空間在空間感的建構方面,不能只滿足其作為人與展品的容器的作用,還要在空間形式上予以精心推敲,如空間的光線運用、形體運用及材質運用等.
3.3校園景觀要素應挖掘“仁”之題材
要有效承載傳遞“仁”文化,應深入挖掘校園景觀要素題材,使其能夠觸動人們的內心.首先應避免符號化、快餐化景觀要素的運用.相對于架上繪畫及傳統的文人畫而言,在公共場合聳立的雕塑往往成為一個時代現實的標識和符號,比其他藝術門類的樣式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6].設計師應將題材視野放得更加開闊,到更深厚的歷史、更廣闊的天地、更真實的生活中去尋找關于“仁”之題材,并對什么樣的題材能夠真正觸動人之內心進行充分揣摩(避免題材符號化、快餐化),使其充分包含令人感動、深思與奮進的力量.同時,校園景觀要素欲追尋“仁”的內涵,應當更加深入關注修養與品格、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生命、關愛自然等領域,使得即使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事,也能夠折射出“仁”的光輝.
3.4校園景觀要素應運用恰當的藝術語言
除題材的挖掘甄選外,校園景觀要素所運用的藝術語言也是決定要素“仁”之內涵能否有效傳遞的關鍵所在.首先要注意藝術語言不要過于抽象.以校園雕塑來說,先不論及那些抽象雕塑的內涵,就其抽象形式本身,也是難以為人所理解的,尤其對于絕大部分沒有經過造型藝術訓練的師生更是如此.當然,校園景觀要素避免絕對的抽象并不代表只包容具象的藝術語言.無論采用何種程度的具象或抽象的語言,只要不妨礙師生對其題材與內涵的理解即可.同時,藝術語言既要做到容易解讀,也應留給觀者以想象的空間.因為,要想真正使景觀要素題材與內涵能夠觸動觀者的心靈,除了容易解讀之外,必須通過更深入的藝術語言,使觀者回味其中的內涵,而非宣傳標語般讓人一目了然.另外,景觀要素是否容易解讀,與時代或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系.譬如,若將古代的辟雍環水或府學泮池之類,隱喻與君子美德密切相關的玉的景觀符號放在當代校園中,其內涵在很大程度上就很難被充分理解和接受,與之相比,校園的植物要素則更容易被觀者解讀.因為中國文化向有“比德”之說,尤其植物與人的“比德”關聯,一直流傳范圍較廣,如以梅蘭竹菊松柏荷花等隱喻君子人格,即易于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因此,校園景觀要素運用恰當的藝術語言,是有效傳遞“仁”之內涵的關鍵.
4結語
“仁”文化并非屬于抽象的范疇,它體現在許多具體的事物之中.同樣,在包括校園在內的許多場所中,對“仁”文化的表達,也可以通過許多具體的手法和措施,落實在建筑景觀的載體中.對“仁”文化的承載與傳遞不僅僅是校園空間的使命,也是更多城市公共空間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景觀設計論文10
摘要:校園景觀設計是最能體現校園文化、反映一所學校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學校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以湖北工業大學為例,探討校園景觀設計在整體規劃和建筑造型上結合其本校的校園文化,構造出一個具有求真、務實精神的大學校園。
關鍵詞:校園文化;校園景觀設計;湖北工業大學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校園,是提供師生學習、生活、工作的區域,是為國家培育各類人才的場所,重視校園景觀的設計與建設,發揮“行不言之教”的教育功能,體現校園文化,為師生營造一種自由、開放、舒適的思想承載平臺。校園景觀連接著學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僅只是包括自然的山水景觀、人為的雕塑、景觀小品等,還賦予其獨特的自身語言,它是校園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是最直觀的物質形式,設計的優良與否直接影響到師生的心理和情感,對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顯著的影響,設計時必須既考慮大學的整體形象,又要有人文內涵。
1校園景觀設計和校園文化的關系研究
1.1校園文化是校園景觀設計的前提
景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性在大地上的反映,了解人、人性以及人類行為最基本的規律是景觀設計的先決條件。校園文化是校園景觀設計的前提,湖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秉承“厚德博學求實創新”的校訓,教導學生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工作學習上求真務實、講究實干精神,是工科類學生應具有的文化底蘊。體現在校園景觀上,以工業文化長廊為例,運用圓雕、浮雕及模型再現等多種公共藝術手法并將工業文明的信息自然地融入到景觀道路中,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工業文化精神,具有鮮明的工業文化氣息。
1.2校園景觀為校園文化的體現提供實物載體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具有看不見、摸不著的屬性。如何將意識形態展現出來,則需要設計規劃者通過景觀設計予以表達和整體規劃。校園景觀不僅僅只定義為教學樓、宿舍、食堂和馬路,還應深入對人文觀念的理解。我校坐落在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江城武漢,主校區位于武昌南湖之濱,學校臨街處修建牌坊,東門入校處可見采用現代鋼混結構修建的教學樓,大樓中間下面架空,并設有3條出入通道,上部用箱型突出,校名刻在上部箱型突出部分,兩旁延伸分別建有一排建筑,結構對稱,功能簡潔。學校內外道路筆直通過校門隔開,遙相呼應。建筑風格樸素,頗有莊子所說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質樸建筑審美觀,這一點也與工科類院校理性和嚴謹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校園依河而建,巡司河環繞整側校園,門區各個要素與橋體、河流、大門、道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沿河路上,樹木郁郁蔥蔥,夏日可以遮陽蔽日。步行交通與綠化相結合,并放置人文雕像,校訓石碑等,塑造出層次豐富的道路空間。行走在校園當中的師生可以移步換景,感受校園文化和人物風采,設計者將學校的發展目標隱含在景觀設計中,做到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由此可見,校園文化需要景觀設計來體現。
1.3校園文化和校園景觀設計相互促進
景觀設計應挖掘學校自身特點,創造出具有人文氣息的校園景觀,滿足師生的使用需求和審美要求,使師生產生一種濃厚的愛校情懷。我校的景觀構成要素如垃圾桶、休息座椅、指示牌等均統一設計、遍布校園各處,設計風格反映出校園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與此同時,在特定區域修建工業文化雕塑(代表人物及其發明),讓廣大師生能夠從校園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工業文化是工科學校校園文化的基礎和底蘊,體現了校園文化和校園景觀設計的相互促進。
2展望
我校還需改進的地方是新建建筑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融合情況。大學校園是一個獨特而豐富的場所環境,它應體現出創新性、時代性,是創造出結合人文氣息和學術氛圍的校園景觀,讓師生充分了解我校的校園歷史和文化是師生愛校敬校的精神動力,從而打造出更多具有工業文明的標志性建筑,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下,希望我校的“可居性”、“可游性”、“可觀性”、“可學性”方面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趙麗芳,熊燕.人文內涵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實現途徑———以中南大學“伯云園”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xx,(7):117-119.
[2]梁晶.工業文化與工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接與融合[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xx,27(6):67-68.
[3]聶昕.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J].園林綠化,20xx,11:1506-1507.
[4]湖北工業大學校門淺析,文庫.
景觀設計論文11
摘要:河流在各大城市內部占了無可或缺的位置,其不但可以改良城市內部的空氣,調整相應的溫度,還可以帶來更多美麗的景色,使得城市居民擁有更多娛樂、休閑之地。因此,對城市內部的河道濱水景色實施設計要歸入到城市內部的進步計劃內。為此,依據對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設計進行了探究、摸索。
關鍵詞:發展;城市河道濱水景觀設計;變化
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是城市本身的代表,對城市內部的河道濱水景色實施整治,是政府機構開展各大工作內的關鍵步驟,應依據適宜的方式以對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進行設計,給人們添加更多娛樂、休閑的區域,同時成為城市對外體現當代城市樣貌的名片。
1現階段國內部分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的缺陷
其一,城市內部的各大河道由于城市開展施工、工業所需一類要素的阻礙而產生了改道,如此就使得河道原本的生態型環境發生了惡化,河水的潔凈能力有所減弱。其二,許多生產廠家為了尋求經濟收益,無視我國所頒布的各大法律規定,向河流內排出各類廢物、廢水,且政府機構監督不夠完善;城市居民將生活污水隨意排入河流,不注重水源污染這一問題,導致河流發生污染的狀況愈加嚴重,極大地加劇了城市內部河道的污染。其三,城市內部河道能夠被當作一大風景留存在城市內部,然而,政府監管機構在持續擴充城市各大生活、建筑物區域,極大地減小了河流本身的'流域范圍,且河流還會被分離為許多小節,喪失了其觀賞功用及價值。
2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觀施工期間應注重的事宜
在對城市內部的河道濱水景色實施施工期間,需注重的事宜體現在如下方面:其一,擔負城市計劃的有關工作者務必到現場以對城市內部的河道勘察,記下相應的汛期、水流總量與全部的水文訊息,并實施探究,保證橫穿城市內部的河流不會出現意外狀況,影響周圍區域民眾的生活[1]。確定了相關事宜過后,才可以對濱水景色進行施工。其二,應依據河流橫穿區域的具體狀況,以全方位計劃城市內部的土地。不可以僅尋求經濟收益,隨意占據河流所橫穿區域的土地,讓河流逐步喪失其本身的功用,使得城市內部的環境發生惡化,影響民眾平時的生活。因此,有關機構務必要依據具體狀況以對河道濱水景色實施施工與設計。其三,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相應的功用即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休息、娛樂的區域,因此就規定了濱水景色務必要分配科學,但也不可以僅尋求這一方面,設計、計劃有關企業務必應將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其四,對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施工務必應考慮到自然方面的要素。由于現階段社會過渡到了現代化,城市化與機械化層次較高,因此,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要具備大量的綠色植被,才可以在水泥鋼筋的當代城市內部構建出獨具生活氛圍的區域。現階段,城市內部的污染問題愈加不可忽略,空氣、水源一類污染屢見不鮮,因此,政府機構就應嚴謹審批工業企業,還應提升民眾對河流實施維護有關的觀念,禁止工業廢物、廢水排入河流內,防范河流污染的出現,使城市內部的河道濱水景色可以給民眾予以更優的體驗。
3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有關施工觀念的進步態勢
3.1生態型態勢
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觀進行設計,生態型態勢表現在生態型水源護岸、自然型河道模式與生態型水源換置等方面。
3.1.1生態型水源護岸。目前,國內的水源護岸對比原來產生了更多的區別,不但運用原本的壘砌、水泥一類方法,還變換成木樁,而后變換成了現階段的生態型護岸,全方位尊重水岸本身的自然特點,借助自然型原料,構建生態型堤壩。
3.1.2自然型河道模式。在對城市實施發掘期間,盡量放棄原本的毀壞型發掘,降低對河道實施人力方面的調節,不去過量協同城區內部的建筑物以截彎取直,而是全方位顧慮到河道本身橫剖面的泄洪需要而開展設計,以與河道處在多水期與少水期內的各式需要相符。
3.1.3生態型水源換置。“水景色綠化”這一方式已經變成了現如今水源生態型換置的合理方式,這類方式兼具了水源、水源換置及景色設計的需要,同時,還可以轉變原來隨意發掘而引起的河道儲水能力下降與儲排水均衡被打破一類問題。在對景色進行設計時,應設定橫穿南北岸相應濱水地區的綠色型生態區,借助植被本身的自然特征構建出灌木叢園及高大樹木園等,協同濕地以構成濱河生態型走道。
3.2人本型態勢
3.2.1構建立體型親水區域。應全方位顧慮到民眾所具備的親水特征,在實施設計期間要全方位顧慮到民眾自身的觀賞需要及水源的有關性,不應借助極高極大的防洪堤壩及防洪墻壁分離民眾及河道,而應借助親水有關理念,保證泄洪得以安全這一前提之下,構建水岸線有關的立體型設計,橫向不單應借助單獨的構造方法,縱向要借助岸線高度差距以充實區域相應的層次。
3.2.2健全濱水景色設備。應顧慮到民眾對于水岸線相關活動區域的功用需求。借助設定殘障人士坡道、盲道與殘障人士公共廁所一類設備,全方位凸顯出以人為本這一觀念。而濱水相關的休閑設備應全方位與民眾的觀賞需要與休閑需要相符。
3.2.3科學分配濱水交通。不但應充實步行一類交通本身的充足性及層次性,還要構建綠色車輛渠道,借助設定綠化設備以達成改良環境及減弱車輛廢氣帶來的污染一類目標。
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相應的設計可以借助設定文化主題版塊、健身運動版塊、休閑放松版塊一類方法加以完善,讓濱河景色相應的設計更有親民性。其中文化主題版塊可以設定在河道旁邊相應公園的中間,公園內部可以設定有關自然景色的了解區域,借助景色石之上的“某某公園”這幾個大字,讓民眾對景色標記具備相應的了解。借助設定相應的坡道與棧道,促使區域本身的高低區別得以顯現,借助石刻物品與各類植被版塊以凸顯出公園本身的景色[2]。健身運動版塊應沿著河道設定自行車道、步行棧道與羽毛球館一類功能區域,以與民眾自身的鍛煉需要相符。休閑放松版塊則可以將兒童設備當作核心,這類設備大多運用到提升這一版塊本身的樂趣性方面。
4結語
總之,城市內部的河道濱水景色在城市本身的整體計劃內占了無可或缺的位置,且城市內部河道濱水景色在實施施工期間要注重許多方面的缺陷,只有全方位顧慮到這類缺陷,才可以全方位凸顯出相應的功用。因此,應從具體的工作著眼,以對城市內部的河道實施全方位且細心的計劃,使民眾本身的生活層次得以極大提高。
景觀設計論文12
文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古鎮作為旅游的新興目的地而得到了社會分廣泛關注,古鎮的客流量明顯增多,對古鎮建筑、景觀的設計、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的保證古鎮景觀質量、實現古鎮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立足于生態設計文化理念,深入研究古鎮建筑景觀設計的相關方法,才能達到提高古鎮建筑景觀水平的目的。
1對生態設計文化的思考
1.1生態設計文化的基本內容
與傳統設計理念項目,生態設計文化更加強調自然式設計,就是盡量通過能接近自然的設計方法,通過植物群落的設計、地形起伏等,從形式上表示自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學術界最早將生態設計文化理念應用到實踐的是美國,著名學者奧姆斯特德在設計紐約中央廣場時,根據當地的地形、水系特點等,設置了一個長達3.4km,寬800m的廣場。該廣場在建成之后,為緊張忙碌的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并為紐約市創造了一定的生態效益,推動了城市的良性發展。
1.2生態設計文化的應用原則
在應用生態設計文化過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幾點原則:
1.2.1尊重場地歷史原則
尊重場地歷史原則主要是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要尊重場地的歷史,在不破壞場地原有歷史文化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有計劃的設計。例如,在廣東佛山粵中造船廠舊址改造中,俞孔堅教授帶領團隊將其改造成為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園。在該公園設計中,盡量的保留了場地的原始生態元素與文化元素,包括廠房的煙筒、龍門吊等都經過改造成為了公園的特殊景點,并且對于原場地的部分駁岸形式不做任何處理基本保留,對某些地帶的植物群落全部保留為公園景觀所用。這種改造方法盡可能的尊重了原有景觀,避免對場地做過多的修正。
1.2.2生態優先原則
在景觀設計中,要盡量使生態環境不會受到人類活動而產生變化。這種設計原則更多的體現在濕地、濱水公園等場景中。例如,美國學者在設計查爾斯頓濱水公園時,留用沿河一側的河漫灘,并盡量擴大其范圍。這種設計方法不僅保證了沼澤地,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
2生態設計文化在古鎮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2.1合理布置水體景觀
與現代城市相比,古鎮的迷人之處就是古街所呈現的宜人尺度,在這個“尺度”中,水景觀往往能配合古鎮的街道、建筑共同構建一個優美的景觀,“以水景帶動街道”已經成為古鎮景觀設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態設計文化下,所設計的水體景觀應該充分考慮到古鎮的及拿住特點,為了緩解游客局促、壓抑的感覺,盡量布置一些相對活潑的`水體,包括溪流、噴泉等。對于古鎮的水源,考慮到歷史小城鎮的選址多為依山傍水之地,因此在選擇水體源頭時,應該借助這一自然優勢,將自然中的活水引入到景區內,在古鎮內建立一個“活”的水體景觀,提高古鎮環境質量。
2.2營造生態駁岸系統
為了進一步提高古鎮生態質量,在建筑景觀設計中要避免選擇漿砌石、混凝土等僵化的駁岸方式,雖然這種駁岸方式有助于提高防洪水平,但是會明顯降低景觀的與類型。因此在駁岸處理中,可以按照下列方法進行改進:①盡量減少對岸邊環境與水體的影響,采用簡化處理方法,避免過度處理;②采用具有良好滲透性的材質作為護坡,并利用粗糙的石塊表面,為生物創造棲息空間;③在岸邊種植一定數量的水生植物,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其空間。這種設計方法不僅能凈化水質,還能美化濱水環境,呈現景觀的自然風貌。
2.3利用廢棄材料創造歷史景觀
古鎮作為歷史小鎮,其具有豐富的文化的內涵,并且體現了歷史、時間的色彩。因此在設計中,要盡量還原古鎮的歷史文化,讓“時間”的特色能體現在古鎮裝飾中。在景觀設計中,設計人員采用一些青磚灰瓦,毛石材等裝飾性弱的“舊”材料,可以體現景觀的歷史感,有助于歷史印象的加強;在對城鎮景觀進行更新中,盡量使用殘磚、枯井等景觀裝飾古鎮景觀,更好的展示古鎮風采。
3結論
生態設計文化在建筑景觀設計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對相關人員而言,在景觀設計中,必須要盡量還原古鎮景觀,讓古鎮所具有的自然文化氣息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古鎮景觀的可觀賞性,還能保證古鎮環境,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李璐.公共建筑室內景觀設計生態化分析[J].建筑知識,2015(06):72~73.
[2]陳可石,李靜雅,朱胤琳,等.文化景觀視角下“四態合一”的古鎮復興方法與路徑———以黔東南下司古鎮概念性城市設計為例[J].規劃師,2014(05):48~53.
[3]馮光澍.基于生態文化構建的景觀規劃設計———以黃姚古鎮相思林、荷塘景區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廣西城鎮建設,2013(12):101~105.
景觀設計論文1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環境、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混凝土建筑林立,城市產生熱島效應,市民很少能夠看到藍天白云,與自然環境的接觸減少。人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環境,接近和融入大自然。因此,居住區景觀設計已成為廣大居民和眾多房地產開發者們關注和重視的問題,居民希望能居住在舒適、安全、生態的環境中,但在實際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改進目前居住區環境建設中的問題,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高品質的需求,既是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出發點,也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
一、目前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強調形式,忽視景觀功能性
在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一些設計過于強調景觀的外在形式,忽視其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忽視人的需要和感受。例如,目前水景已成為小區環境景觀的重點,有的開發商要求建設大面積的水景。水景雖會帶來活力,但其運用應恰到好處,不能求大、求多,否則會產生不良的負作用。水面過大,占用居民活動面積。而且由于蒸發、滲漏、衛生清潔,需要經常補水、換水,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增加物業管理的難度和費用。在材料的運用上,一些設計者為追求形式上的構圖、近期效果,大量使用自然樹木,導致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而且由于樹木在短期內不易恢復,生態效果和觀賞效果都達不到要求。此外,過多運用鏡面花崗石、火燒板等,鏡面花崗石不防滑,雨天會給居民造成傷害,而且不透水,對地面排水、周圍植物的生長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還會增加建設費用。
(二)強調硬質景觀,忽視軟質景觀
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不僅要注重特色和效果,更要注重環境的生態性。現在很多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為了達到新穎、突出、快速見效的目的,過多強調硬質景觀的建設,如設置大面積鋪裝,過多的噴泉水池、雕塑小品、亭臺建筑等,大大縮小了綠地面積,忽視了綠色植物的生態功能特點和景觀特色,無法營造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缺少富有季相變化、色彩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同時,也會造成建設經費上的不合理現象。
(三)簡單模仿,忽視景觀的本土特色
目前,許多居住區景觀設計忽視了住區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住區內外的'自然環境特征,體現地方特色的鄉土植物,長期形成和積淀的傳統民風、民俗特征,歷史文化遺跡等人文景觀特征。比如在居住區建設中,常出現大動土方的現象,不論現狀條件如何,先挖山填水,再在平地上創造人工地形,沒有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一些設計師對基地的傳統文化內涵沒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只是簡單照搬國外的設計。在植物選擇上,未考慮其生長習性,只顧引進一些新奇的植物,對適應當地生長環境的鄉土樹種運用較少,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且使居住區環境景觀缺乏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
二、居住區景觀設計改進的措施與對策
(一)因地制宜的利用現狀條件進行設計布局
首先,應考慮基地內原有形態,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進行布局設計,因地制宜。其中,包括山水地形的處理、水體的設計、綠地及活動場地的布置、景觀建筑、小品的點綴等。如南京五臺花園即利用小區原有的陡坎設計成疊水噴泉。其次,考慮利用居住區外部的自然景觀資源。考慮人與環境的融合,建筑與景觀的融合,留出通透的觀景視線,將周圍優美的景物收入到居住區中,小區內外遙相呼應,創造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觀,如南京寶船聽濤小區即借外部寶船遺址公園景觀。
(二)以人為本,創造多樣的景觀空間,滿足各類居民的需求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要考慮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行為習慣,做到以人為本。具體表現在活動場地和交往空間的設置、休憩設施的尺度等方面,使居民在活動休憩時更加舒適、方便,創造一個親切、優美、便捷的居住環境。綠色活動空間的創造,應滿足不同年齡層次居民活動的需要。活動空間的總體布局,在空間類型及功能方面應做到動靜結合、相互搭配,將公共活動的開放空間和個別交往的私密空間相結合,形成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閉合空間互相穿插并存的布置形式。
(三)利用居住區的人文條件,突出其地方特色
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根據其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充分突出居住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充分利用適應當地生長環境的鄉土樹種,體現本土特色。對住區的歷史文化、人文古跡應該深入地挖掘,以凸現基地的人文歷史和文化積淀,突出小區的地方特色,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能感受到當地的文化與傳統。
(四)建設節約型園林,考慮建設與管理成本
目前,全社會正在建設“兩型社會”。“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在于節約資源,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以環境代價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在于生態低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反映到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中,就要在滿足居民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盡量節約資源、降低造價。同時,還要考慮到后期的管理和運行。節約成本應從幾個方面考慮:在平面布局上,水面的設計要大小適中,既要滿足景觀需要,又要注意節約建設和管理成本;在豎向設計上,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盡量少動土方,節約造價;在土建材料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性價比高的材料,同時,還要注意材料的生態環保性等;在植物材料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鄉土樹種,推廣當地草種,樹木規格不宜過大,要給植物一個自然生長空間和過程,提高植被成活率,減少對大環境生態的破壞。
(五)建設生態型園林,創造多樣性植物景觀
要提高居住區的景觀效果和環境質量,應該以植物造景為主。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環境,還能起到降溫、遮陽、隔噪、凈化空氣、改善小氣候等作用。通過對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的配置,形成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體現出植物的生態性環境效應。所謂植物多樣性,就是要建筑穩定的植物生態群落,其中有植物品種的多樣性和景觀層次的多樣性。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根據各種植物不同的生長習性,營建以喬木為主、木本植物為主體的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復式結構植物群落,形成植物群落自然的生態布局。既能增加居住區環境的綠量、提高植物的生態效果,又能滿足植物造景的需要。在植物選擇上,應遵循和順應植物演替規律,采用生長習性、形態等有較大差異的植物品種進行配植,避免種間的直接競爭。例如,疏林植物群落的配置可以利用林下耐蔭植物資源,喬木與草地之間的生態空間滿足了林下植被對光照、水分、養分的要求,并增添了林下層次。要注重適地適樹,選擇鄉土樹種,突出居住區景觀的地方特色。對于同種植物,其規格的選擇應大小結合,為植物群落的生長發展和自然演替留有一定的空間。在植物種植上,密度不應過大,應留出一定的林間隙地,改善幼樹的生長環境,增加光照和養分的供給,創造健康的能進行自我更替和演化的穩定的自然生態植物群落。此外,可以增加立體綠化形式,這是一種不占用綠地的種植方式,包括外墻綠化、屋頂綠化、棚架綠化、陽臺及窗臺綠化等。不僅能增加居住區的綠化面積,還能改善居住區的小氣候。
結語
景觀環境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而景觀設計師的目標,就是要為居民創造經濟上合理,生活上舒適、安全、方便、衛生的居住環境,以滿足居民物質的和精神的雙重需求。
景觀設計論文14
一、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分析
1.1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原則
道路綠化景觀是公路環保工程的重要構成部分,能夠反應出公路形象。為了獲得較好的城市生活環境,提升市民生活質量,因此必須樹立綠色交通的理念,進行生態公路修建。因此道路綠化景觀在施工過程要避免對自然的地形和地貌造成破壞,對當代環境進行保護,并且還要使其具有美感,使駕駛人員感到舒適,提升公路的使用價值,使公路發揮應有的功能。
1.2道路綠化景觀施工分析
道路綠化景觀施工內容主要有地形改造、鋪裝施工、建設工程設施、植物移栽等。道路景觀施工設計中要保證道路的主要功能:確保行車視線清晰。做到以下幾點:(1)道路交叉部位以及彎道內側樹木種植不能對駕駛員視線造成阻擋,確保足夠的行車視距;(2)彎道外側樹木要進行整齊種植,不能對駕駛員視線造成誘導;(3)道路設計中有相規定的寬帶和高度范圍作為車輛行駛空間,因此樹木種植不能進入此區域。(4)綠色植物選擇要求為:較強的抗逆性、抗旱性、抗病蟲害、方便管理;不對交通造成影響;樹木根系發達、適合多次修剪等。
二、道路綠化景觀施工內容
2.1施工前準備
(1)對施工圖紙和設計資料進行熟悉并審查;(2)認真做好四通一清工作,主要指供水通暢、供電通暢、道路通暢、信號通暢以及對場地進行清理;(3)清理場地,園林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對場地進行平整不僅是對垃圾進行簡單的清除,還包括清除雜草、清除灌木以及建筑垃圾,從而為不同地形施工創造基本條件。
2.2道路綠化大樹、草坪等景觀施工
道路綠化景觀實施過程中,要重視大樹移植工作,在挖掘樹苗時,要防止對苗木根系造成損傷。常綠樹木在移栽時要帶土球。土球直徑要為樹木直徑的8~10倍,確保土球保持完整,可以采用麻繩進行綁扎。由于苗木比較高大,運送過程中要將其傾斜放置。為了避免對下枝干造成損傷,要在運輸車輛上放好支架。苗木在種植時要根據深淺要求,將苗木置入坑內。栽植深度要高于原地面,避免產生積水。帶有土球的苗木要將草繩剪斷,一邊將其埋入一邊將其夯實。裸根樹木進行移植時,要保持根系舒展,不能使根部受到折傷,當填土到達坑1/2時,要提起苗木,再進行填土和夯實。樹木栽植后,要制作三腳架保護樹木。草坪也是道路綠化景觀的主要構成部分,并且對整條道路的.景觀產生影響,因此必須選擇合適的草坪類型,能夠抗病蟲害和易于管理。
2.3營造微地形相關施工
(1)同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進行結合。由于自然環境是最佳的綠化景觀,因此要同道路綠化景觀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進行有機結合,體現出當地的自然風貌和地形特點,從而做到返璞歸真。(2)進行適當的景觀構造。由于地形具有不同的高低、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外觀,因此地表特征變化多樣,這也為景觀的多樣提供了先天基礎。如場景較大時,要構造平緩的綠地、較大面積的草坪,從而呈現宏偉廣闊的場景;如場景比較小時,要打破整齊統一的景象,對微地形進行恰當處理,從而呈現更多的層次和空間,具有最佳的景觀效果。(3)將建筑景觀同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地形進行融合。人為的建筑景觀要同自然的地形進行有效結合,從而使建筑融入自然環境,從而使建筑同自然環境進行有機結合,將建筑和附近景觀有機的融合,從而體現出自然的狀態。
三、結語
城市道路建設中,道路綠化工作是其重要構成部分,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的質量直接對城市全部的景觀和生態造成影響。因此要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組織,提升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建設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構建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環境取得更好發展。我們要不斷研究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和施工技術,從而為我國城市綠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景觀設計論文15
中國傳統殯葬文化
1.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特點
(1)祭祀行為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逝者的喪葬是后輩對親人所盡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而祭祀,是最能體現殯葬活動儀式感的一種行為,數千年來祭祀活動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習俗,人們遵循著“喪盡禮,祭盡誠”的觀念,祭祀活動是人們緬懷逝者并希望逝者能安息而產生的活動,或是以慰藉生者的追思,或是對亡靈的恐懼和崇敬。(2)尊卑有序的殯葬禮儀儒家認為,孝的判斷標準為是否合乎禮。古人講究“葬之以禮”和“祭之以禮”,這里的“禮”不僅僅指紛繁復雜的殯葬禮儀,而是周朝傳統禮制,古人講究厚葬的同時,葬禮是奢華還是簡樸,要看身份,講究尊卑有序。儒家尊卑有序的殯葬觀表現在殯葬禮儀中,主要體現在稱謂、規格、陪葬品和陵墓這幾點上。(3)厚葬的風俗中國傳統中央集權制影響的帝王厚葬直接間接地影響著民間的辦喪理事。再加上中國人自古以來信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理念,又受儒家孝道的影響,許多人把辦理喪事視為對祖先盡孝的最后時刻,后人在置辦喪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亡者實施厚葬,是被視為盡孝的表現。
2.傳統殯葬文化對現代墓園景觀設計的影響
我國當代殯葬習俗和現代城市墓園景觀規劃設計,一直受到傳統殯葬文化的深刻影響。并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著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在當代,墓園承載著安葬逝者與傳播傳統殯葬文化的雙重內涵,所體現的供人們寄托抒發思念之情、撫平哀傷等特點同樣使墓園成為了一處具有生命教育意義的地方。
城市墓園景觀的研究意義
墓園是指在墓地上增加庭院和公園設施,并作為城市綠化的一部分。通俗來講,墓園是為逝者公民提供遺體或者骨灰安葬的公共場所。城市墓園景觀有其區別于其他城市景觀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1.城市化、人口老齡化加劇的雙重壓力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急劇增加,老齡化不斷增長,人類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逐漸減小,墓園的規模卻在不斷擴大,此時,傳統公墓在諸多方面已不能滿足城市的發展要求。人們墓園的要求已不僅僅是“方寸之地,墓碑林立”,這種簡單的墓地形式,人們希望死后也能生活在生態美麗的如畫園林之中。這兩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墓園建設的發展。
2.墓園景觀的特殊社會屬性
墓園景觀空間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社會屬性,它在埋葬死者的同時,更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場所,是歷史文化的承載體和逝者精神文化的傳承體。在我國,現代墓園的規劃設計除了與場地地理條件有關,殯葬習俗與傳統殯葬文化對設計的影響更大,墓園景觀空間的營造更是由人們的行為活動、祭祀方式所主導的。
3.我國相關研究的落后
我國現代城市墓園設計的相關研究比較落后。長期以來,我國殯葬設施的規劃設計更注重功能,在其人文意義及精神層面的探究卻不夠重視,受中國傳統殯葬觀的影響,人們對殯葬場所一直保持回避態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殯葬景觀設計的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城市墓園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問題。對解決人地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墓園景觀的設計原則
1.營造莊重肅穆的殯葬祭祀氛圍
墓園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場所,墓園的首要任務滿足人們祭奠死者,悼念、緬懷故人,中國人自古以來有祖先崇拜、靈魂不滅的觀念,同時遵從尊卑有序的殯葬禮儀,因此,中國的城市墓園不應盲目仿照西方那種親近自然的田園鄉村式墓園,墓園在與園林結合,重視生態效益的同時,應該尊重傳統的殯葬習俗,去進行規劃設計。墓園的深度和氣氛尤為重要,中國的城市墓園設計首先要營造莊重肅穆的殯葬祭祀氛圍。
2.景觀設計應滿足人們的殯葬活動和祭祀行為
墓園景觀空間不僅要考慮死者的安葬,更重要的是考慮生者殯葬活動與祭祀活動的.需要,中國人在進行殯葬活動時,非常重視祭祀行為。墓園景觀設計通過劃分出的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場所引起人們的心理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應,各種不同的空間是不同性質的區域,如園區內的骨灰廊骨灰亭等殯葬功能建筑空間,空間序列的組合,方向能極大地影響人們在環境中的流動狀態和行為活動。因此,景觀設計的空間序列應滿足人們的殯葬活動和祭祀行為。
3.設計應突出傳統殯葬文化
中國殯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墓園中的園林綠化是“形”,而殯葬文化如何在設計中體系則是景觀設計的“神”,墓園景觀設計的時候應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內涵,通過景觀反映出傳統的孝道、厚養薄葬等文化主題。
4.墓園景觀環境的生態化
墓園作為特殊的城市綠地組成部分,在保證殯葬用地的同時,減少硬質部分,增加綠化面積,提高綠化覆蓋率也是其規劃首要任務。現代城市墓園的生態功能是不容忽視的,墓園的規劃建設,應樹立整體優化的環境觀念,墓園環境應與自然和諧共存,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為城市創造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
我國傳統殯葬文化對現代城市墓園的規劃設計有著重要影響。墓園設計者應從悠久的殯葬文化歷史中,發掘設計理念,把握傳統民族殯葬文化特色,使墓園景觀空間滿足人們的祭祀行為活動,營造有文化特色、以人為本、人性化的墓園景觀空間。
作者:常曉宇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景觀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景觀設計論文12-04
河道景觀設計的論文08-29
景觀設計論文(15篇)12-04
景觀設計論文15篇12-04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11-27
景觀設計論文通用15篇12-04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探究論文06-23
新時代景觀設計的教學論文07-12
景觀設計論文參考文獻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