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4-06-07 12:43:50 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職業教育研究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

  摘要:構建職業教育體系是保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分析了煙臺現代職業教育的現狀,提出煙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途徑,并針對體系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

  1煙臺市職業教育現狀

  1.1中等職業學校規模遞減

  從山東統計年鑒得到煙臺市中等職業學校數據可知,近幾年該市中等職業學校規模減少,學校數量遞減,在校生人數由20xx年10萬余人到20xx年7萬余人。

  1.2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相脫節

  高等職業學校生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來源于高中,二是來源于中等職業學校。高中學生與中職學生的知識體系結構有明顯區別。高中學生系統學習數學、英語等基礎課程,中職學生更多掌握一定的技能操作,在對公共基礎課程的掌握不足,和高中學生有較大差距。出現的問題是,高等職業如何培養知識結構明顯差異的兩類學生。

  1.3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的貫通不合理

  目前煙臺市沒有高職本科教育。高等職業學校只培養專科生,這些畢業生通過全省統一專升本考試進行普通高校完成本科教育,或通過成人高考,獲得本科文憑。然而,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有本質的區別,二者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有較大不同。高層次的本科職業教育在普通高校完成,這本身就不合理。普通本科院校側重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利用普通高校的教學資源不適合培養職業教育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4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經歷的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包含學校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社區教育、崗位培訓教育、繼續教育等多層次的教育形式。但目前,我國尚未出臺終身教育法,教育法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終身教育法缺失的情況下,各地區終身教育投入不足,終身教育具體實踐活動缺乏法律依據,得不到社會力量的有效支持。

  1.5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

  混合所有制引入教育領域是在20xx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在教育領域發展混合所有制學校,有利于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公辦學校引入非公有制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學校,引導社會力量進入職業教育領域,企業作為辦學主體的一方,參與學校的管理及人才培養方案設置,預先培養并錄用符合其需要的人才,真正把產教融合起來。

  2煙臺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途徑

  2.1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煙臺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生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加強職業教育改革,注重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學生職業勝任力,把煙臺市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市。

  2.2建立層次結構清晰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2.1建立貫通中職教育-高職教育銜接渠道首先,對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要進行合理規劃,在原有基礎上,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實保障中職、高職合理的比例規模,針對性地培養中級和高級技術型人才。其次,在保障中、高職人才培養規模的基礎上,通過采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內容改革等方法不斷促進中高職的有效銜接,建立中職教育-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渠道。

  2.2.2堅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把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發展重點,要重視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統籌發展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合理規劃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加大高職招生規模。進一步優化教育體系,切實加強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同時,在確保職業教育規模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互溝通,通過推行中職與普高學分互認,學籍互轉等方式,積極促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交流”,堅持兩者的協調發展。

  3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面臨的主要問題

  3.1工作機制阻礙了體系構建的進程

  良好的職業教育體系工作機制,是構建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因素。但是在實際的構建過程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工作機制存在相應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中高職業學校之間溝通不暢,管理放松,職業教育發展目標模糊,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無法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關聯,使得職業教育與行業和企業的自然聯系脫軌,最終無法很好的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

  3.2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否落實到位是職業教育成敗的重要標準。目前,職業教育形式主要是校本教育,企業沒有充分參與職業教育和教學,“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夠成熟,這主要源于傳統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主以課堂、以學校為中心。另外,企業的主要目標在于創造收益,其與學校的目標利益無法得到均衡,因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教學的熱情不高。

  3.3資金保障力度缺乏

  由于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普通教育的發展一直備受國家重視,普通教育可享有的資金明顯多于職業教育可享有的。各職業學校在資金較缺乏的情況下,會存在學校基礎設施投入缺乏,“雙師型”授課教師匱乏,教學過程中需要的實習實訓基地嚴重不足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

  3.4缺少切實可行的職業教育評價機制

  職業教育評價機制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并沒有形成職業教育的有效評價機制。一方面,評價職業教育質量的標準不明確,評價指標模糊,阻礙了職業教育評價的實際運行;另一方面,對于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不夠重視,缺乏職業教育評價的有效機制。

  4煙臺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完善對策

  4.1完善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

  地方政府應當協助建立以行業為導向的機構,指導職業教育的發展,盡可能發揮行業專家和行業組織的作用,鼓勵行業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指導,參與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并評估其人才的培養質量。要支持企業、行業組織或者參與組織職業教育機構,加深產教的結合,發揮行業辦學主體的重要作用。

  4.2以就業為導向,加強校企合作

  對于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被看作是“經濟起飛的神秘武器”,其本質是工作與學習,校企合作的結合。職業教育一定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力爭建立二者責任同擔,利益長期分享的合作模式,培養能滿足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因此,各職業學校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加強產與學的合作,為經濟建設服務,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3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職業教育資金保障機制

  資金的投入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有重要保障,要提高職業教育生均拔款水平,適當增加教育資金用于職業教育的力度。政府應當對職業教育經費投入進行績效評價制度,同時進行預決算公開、審計公告制度。另外,可以建立職業教育多元化投資機制,在保證政府經費基礎上,鼓勵職業學校吸納民間資本,建立職業教育經費多渠道籌集機制,保證職業教育教學的健康快速發展。

  4.4建立督導評估機制

  對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政府應該設立職業教育活動周,在活動周時,相關單位要全面、深入的進行職業教育的宣傳工作,力求經濟社會發展新能源的融合,公民創業、人民創新。同時地方政府要建立專門的職業教育專項評估以及督導機制,重點關注和督促縣區政府的相關政策措施,包括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金使用力度、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肖化移,柳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觀察與思考,20xx(7):13-16.

  [2]王健.構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對策研究[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15):77-79.

  [3]高紀元,邱泠坪.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問題的研究[J].職業教育,20xx(18):48-51.

  [4]崔景貴,尹偉.江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歷程、路徑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6):21-27.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2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追求融入城鎮化進程,他們沒有返鄉務農的意愿;追求融入現代化進程,更愿意成為現代城市文明的一員,享受現代化進程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可是在他們身上卻面臨很多問題。本文結合實際調研,探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為獨生子女且沒有務農經歷,不愿干臟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為賺錢、回家蓋房子、娶媳婦生孩子,而是帶有“闖天下、尋發展”的目的。可是沒有接受過正規職業教育的農民工,又將如何融入到這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到底愿不愿意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新生代農民工的真實想法,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總結探討了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問題,具體有:

  1、政府宣傳不夠、缺乏政策引導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調研了解,很多新生代農民工沒有接收到職業教育的相關信息,參加的職業教育培訓也比較少,也不了解什么是職業教育。以上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宣傳不夠。新生代農民工多數在外打工,經濟基礎較差,很少考慮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職業教育,而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宣傳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難落實到具體的農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導和落實的,作為農民工的弱勢群體,必須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們,讓他們看到職業教育對他們未來的收入影響,只有這樣在政府的宣傳下,在政策的`激勵下,才能夠有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走進職業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到城市。

  2、職業教育不接地氣,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考慮最多的問題,不是學什么?不是干什么?而是會獲得多少收益,作為職業教育,讓他們體會到了嗎?讓他們感受到了嗎?回答是肯定的,沒有,要不然怎么會有這么多的人沒有接受職業教育呢!職業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職業教育,讓他們學會掙錢的本領,而進行職業教育,就應該農民工們看到讓門想要的技術,讓他們看到通過職業教育以后的收益有多大,通過這種直觀的說法,只希望讓大家明白,新生代農民工的期待是什么?通過調研我們也了解,很多職業教育不接地氣,既然要服務新生代農民工,那么專業設置就應該符合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需求,職業教育開設航空維修專業,職業教育開設輪船維修專業,職業教育開設空乘專業等,可是多少農民工能用得上。農民工需要的很多職業教育給不了,那么又怎樣讓他們愿意參與職業教育呢!

  3、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企業經驗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現場工作經驗,所以開設的職業教育課程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有限,這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沒有吸引性。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學到具體的應用技能,希望通過職業教育能夠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這些華而不實的教育,無法實現新生帶農民工的預期目標,當然也就影響了新生帶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

  二、吸引新生代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具體措施

  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問題,直接影響城鎮化建設進程,如何讓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團隊調研情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政府補償政策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都遠離家鄉,為了賺錢而四處奔波,沒有經歷和資本參與職業教育,這將極大的影響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那么政府可以考慮建立流入本市農民工職業教育補償政策,通過政策補償,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各種福利,讓他們看到融入城鎮的希望。通過這種職業教育補償政策,讓這部分流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熱情的參與職業教育,提升這部人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讓他們落戶城市,肩負起城市建設的任務。

  2、建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建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通過職業認證的方式,把新生代農民工轉化為城鎮化建設的技術工人階層。職業資格的認證,讓新生代農民工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自身的社會地位通過職業教育,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通過提升職業資格的技術含量,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水平。

  3、建立課程與師資準入制度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只涌入城市的強大隊伍,必須要將盡快的將他們進行轉化,轉化成城市的建設者。必須要開設實用性強的課程,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能力和素質,他們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就開設哪方面的課程,確保他們快速提升自我。與此同時,要配備強大的師資隊伍,要符合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師資隊伍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建立課程與師資準入制度,誰開發的課程受歡迎就采納誰的課程,哪位教師受到的評價高,就讓誰參與。政府要嚴格執行準入制度,嚴格考核,嚴格把關,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質量。

  4、建立企業宣傳與教育責任制度無論是什么樣的企業,什么樣的單位,只要存在新生代農名工,就要進行職業教育宣傳,引導參與職業教育。監管部門要定期了解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情況,企業要承擔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責任,對沒有承擔起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宣傳的企業,要進行追責。通過這種制度的建立,確保每一個融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身邊實時都有職業教育,時時都能夠參與職業教育。綜上所述,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問題,直接影響城鎮化建,我們要動用一切力量,讓他們轉變觀念,我們要讓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讓他們快速提升生活品質,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3

  [論文摘要]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漸趨一體化,外語學習已形成一種浪潮。翻譯人才的需求將十分迫切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這一新形勢下,作為培養學生翻譯能力的專業課程,必須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及實用性。為了提高翻譯的地位以及翻譯學科的建設,對翻譯教學的理念及實踐應該有所突破與創新。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翻譯特色

  翻譯教學是英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但是眾所周知,翻譯教學仍然是各高校英語教學中比較薄弱的環節,翻譯的重要性井未得到應有的認識。英語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譯即翻譯能力,“譯”被列在最后。“翻譯”似乎處于一種被忽視的輔助地位,僅在高年級開設筆譯課,課時量少,一周僅兩節,且一般僅開設一年。

  在多數院校,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仍占據主導地位.教師講解太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較少。即使是評講課,也基本上以教師為住,學生爭論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與時間不多。傳統的翻譯教學中教師言必稱“信、達、雅”,認為翻譯教學只是教給學生翻譯的知識和技巧,教會學生某一詞語或某一句式的翻譯,重點是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匯差異及語言結構差異。學生對翻譯的理解似乎就是借助字典將英漢兩種語言進行形式上的轉換而已。教師在課堂里以一成不變的模式反復講評學生的英譯漢和漢譯英練習,容易使翻譯課枯燥無味。

  新形勢下,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那就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切實重視用文翻譯的聯系,改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本文就如何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實用型翻譯人才提出幾點建議與想法。

  高等職業院校翻譯人才的培養必須從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手段及師資隊伍建設抓起,而且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養出社會期望的翻譯人才。

  1 教學計劃的制定要詳實可行

  首先要確立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必須要以我國“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為指針;同時制定教學計劃又必須符合本地區和本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在確定教學計劃時,從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學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學制與學分要求、主要課程等方面作了具體要求:

  培養目標

  英語翻譯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良好的英漢雙語轉換能力,能夠在外事、旅游、法律、商務等領域從事口譯和筆譯的復合型高級專門翻譯人才,較好地適應我國對外開放需要,為文化交流與經濟建設服務。

  培養要求

  翻譯專業學生必須接受基礎語言技能訓練、翻譯基本技能訓練,掌握翻譯理論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系統地學習口譯與筆譯的技巧,具有較高的翻譯實踐能力,勝任一般的口、筆譯工作。同時,學生須進一步學習漢語文學知識,提高漢語應用能力;廣泛了解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獲得作為譯員的基本知識與文化素養。

  培養模式

  在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我們實行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素質教育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結合的實踐能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圍繞翻譯教學建設了一系列相匹配的多媒體助教型課件和錄像片,提高了教學效果。創建出新型的“4+2”人才培養模式,保持了學生在知識體系上的延續性與拓展性,保證了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加強了學生在研究方面的實踐與創新技能。

  2、課程設置注重系統性完整性

  課程的設置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體現,它規定著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只有開展需求分析,制定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課程設計時我們考慮:(1)了解事實階段,包括對社會上語言使用情況,社會社對外語的`需求,社會和個人對外語的態度;(2)課程設計者在對外語的社會和個人需求進行分析之后,確定可行的教學目標;(3)將教學目標轉化為教學計劃、確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4)精選或編寫教材。

  對國內外高校的本科翻譯教學計劃進行深入的比較和分析后,我們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在原來翻譯方向的基礎上,重構和完善了課程體系,形成了一個特色鮮明、體系完整的課程方陣。在設計課程時,以核心必修課程為重點,以專業技能課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參與性、個性化培養為特點,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本專業特色的“層次一模塊”化課程結構的培養計劃。課程安排重視了科目的系統性與完整性,課程的前期著重做好語言技能的訓練、翻譯基本理論的傳授和翻譯基本技能的培養,后期側重培養綜合翻譯能力。基本原則是在翻譯通才的基礎上體現口、筆譯的專才品質。 翻譯專業教學計劃分為核心課、必修課、選修課、和翻譯實踐四個模塊。“學習翻譯的一條主要途徑是翻譯實踐”,我們加大了翻譯實踐訓練的時間比重,將建立模擬翻譯工作室,把商務談判、國際會議等場景引入課堂,使學生熟悉工作后將要扮演的角色。利用社會資源,增加學生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機會,如,參加洽談會、國際賽事、招商引資等活動,使他們盡早適應工作需要。

  課程設計時我們還考慮到了“強調目前的學習與未來使用”的問題。要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一要靠課堂教學,二要走出“象牙塔”,加強真實環境下的實踐鍛煉。通過把課堂向課外、向社會延伸,與邊防、海關、外事、外貿、廠礦企業聯合,辦成翻譯“大課堂”,彌補翻譯實踐不足。

  3、教材建設要科學體現特色

  翻譯教材建設應充分體現翻譯的學科特性:

  (1)翻譯專業教材首先應充分體現層級性、系統性,將技能培養的初、中、高過程以及翻譯知識的綜合性要素包含在教材的設計中,以“層次化、系統化、對象化、實用化、立體化”的方式開發和選擇系列翻譯教材。

  (2)克服教材中的知識老化現象,在題材、體裁上盡可能多樣化。本套教材整體內容覆蓋了從理論到實踐,從筆譯到口譯,從文學翻譯到外事翻譯、政論翻譯、法律翻譯、新聞翻譯、科技翻譯等多學科內容;在體裁設計上包含散文、詩歌、以及書信、演講辭、公告等。編寫教材時體現創新性,結合最新教學手段(網絡、多媒體技術等)開發立體教材,呈現多層次、多視角和高品位的學術特色。

  4、充分利用現代化敦學手段

  在翻譯專業教學中,我們應該大力推廣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重視加強翻譯教學的硬件條件建設,包括專門的翻譯教學教室,以適合口譯和筆譯教學的需要。我們還要根據課程特點建立課程網頁,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盡快建立教育技術中心、語言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同聲傳譯室、與校圖書館聯網的中外文閱覽室為教學改革提供保證。鼓勵師生開發利用網絡資源,解決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涉及各種文體的問題、學科術語問題等。新的課程體系運行后,鼓勵教師積極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開發相應的翻譯教學課件,以使課程體系更好地發揮出優勢。

  5 優化師資隊伍,形成梯隊建設

  優化現有的師資隊伍,形成覆蓋多學科、知識結構合理的翻譯教學的教師群體,特別突出法律翻譯、經貿翻譯、科技翻譯、外事翻譯等市場急需的翻譯人才的培養。翻譯教學科研人員均應為專業出身,可以通過聯合培養、進修等方式,使師資力量與學歷層次得到改善,形成一個職稱、學歷、學緣、年齡合理的人才梯隊。開展學術交流,鼓勵教師進修提高。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培養翻譯人才的終極目標應該符合社會期望、適應社會需求。翻譯專業建設的一切工作都應緊緊圍繞如何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翻譯人才上做文章。通過調查,我們認為本科譯者訓練,必須在科學的理論框架內,最大限度地貼近翻譯實際,培養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4

  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不斷發展和探索變革的階段。本文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內涵進行了解析,對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學生培養模式進行了對比,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和帶動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變化,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多年來不斷更新和優化,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澳大利亞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教育模式,該模式將終身教育作為基本理念,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為引領,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融通。經過近40年的發展,澳大利亞的TAFE教育已成為世界上公認的做得較為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之一。

  一、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內涵解析

  1.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社會發展對各類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培養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適應崗位需求的技能,促進學生就業與發展。澳大利亞政府認為“澳大利亞未來繁榮與澳大利亞勞動力技能和生產能力密切相關”,提出“澳大利亞享有持續的低膨脹增長并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取得勝利,必須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建設一支高技能隊伍”。研究預測,20xx-2016年期間,澳大利亞將有250萬人獲得職業教育與資格培訓,其中約170萬人獲得三級以上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格證書。因此,澳大利亞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為“培養高水平的實用型技術人才,最大限度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職業培訓的技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由各行業協會根據市場所需求的能力制定出各行業的國家能力標準;職業培訓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性;對學生的職業培訓考核結果只有“Competent(有能力)”或“Not Yet Competent(無能力)”兩種,職業資格的認定以各行業能力標準為準繩。

  2.以行業技能委員會為主導,開發職業教育培訓包

  培訓包由澳大利亞國家行業技能委員會統一制定并頒布,培訓包是對從業者的技能進行認證和評估,其目的在于界定從業者在工作崗位上有效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識,但并不規定從業者接受培訓的形式。培訓包包含國家認證部分和輔助材料,輔助材料又稱非國家認證部分。國家認證部分包括“能力標準”、“職業資格”和“評估準則”,這是各州必須遵守的全國統一標準。輔助材料包含“學習策略”、“評估材料”和“專業發展材料”等,各地方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設置和安排。

  3.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培養崗位適應性人才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是在學校和相關企業的共同作用下,實施校企培養或學校和多企業結合的培養,即按照企業需求和崗位要求,由TAFE學院和企業共同確定對學生的培養模式。TAFE學院一般都設有董事會和行業咨詢委員會。董事會起到聯系學校與企業的紐帶作用,其作用是把握適應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辦學方向和制定相關政策。部分學校成立了有關行業委員會,學校同這些組織商定開展職業培訓的內容和培訓模式。各別學校還設有校企協調員,其主要職責是收集產業信息、促進校企合作、聯絡企業參與培訓項目。

  4.以職業資質獲取為手段,實施開放式培養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是在建立終身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國家資格證書制度,實現了職業教育內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和大學教育之間很好的銜接。現行的澳大利亞資格證書框架體系(AQF)如下表,有12級資格證書,主要包括證書、文憑和高級文憑三類。其中證書分四級,一級和二級屬于入門級的證書,獲得此類證書的人員可申請相關行業的初級工作;三級證書則屬于較高級的證書,獲得此類證書的人員可申請從事相關行業的中級管理者;四級證書則可從事經理級別的管理。文憑和高級文憑需要在獲得四級證書的基礎上,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即可獲得,其從事的是更高級的管理工作。澳大利亞資格框架規定,各級證書必須具有前后銜接性,即獲得高級別的證書須先取得低級別的證書。

  學生可以從高中二、三級開始同時進入TAFE學院學習,高中畢業時除了獲得高中教育證書外,還可以獲得某個職業的一級或二級證書。學生還可以在TAFE學院獲得職業文憑后,直接進入大學本科二年級或三年級進行學習,學分互認。另外大學本科畢業生也可以進入TAFE學院學習,以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術等級證書,研究生畢業也可以進入TAFE學院,學習6個月的課程,即可獲得相應證書。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TAFE學院的招生不分職前職后,不分年齡大小,不分學歷層次,鼓勵人們多次學習、不斷學習,建立了“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的終身教育模式。澳大利亞學生學習方法是開放的,到TAFE學院學習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全日或半日、函授或遠程教育等學習方式。只要通過考試評估,就可以獲得證書和文憑。

  5.以技能考核為中心,開展多樣化考核

  在整個考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員的具體情況在不同環節選擇多種合適的方法。主要的考評方法有觀察、口試、現場操作、第三者評價、證明書、面談、自評、提交案例分析報告、工件制作、書面答卷、錄像及其他。被評價者的.證據是多樣化的,主要有直接證據、間接證據和輔助補充證據。直接證據是指在規定情境中的職場表現,即對其是否準確無誤地完成一項工作任務進行評價,如:餐飲專業的學生,可以在酒店、餐飲店或餐飲實習操作室等制作食品,等等。間接證據是指當無法對被評價者完成的實際任務加以觀察時所用到的由被評價者提供的“證據”,如參與項目工作、完成評價者委派的任務后的工作報告或調查報告、對工作場所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及事件的模擬情況的處理。輔助補充證據是指評價者查閱第三方證據以了解其職業能力,如根據學生過去學習時獲得的證書或所留下的證據提供的職業表現報告。只要被評價者能夠提供上述這些證據,即可通過考核拿到專業資格證書。

  此外,考核方式中還有一種重要的先前學習認可(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RPL)機制。RPL是一種對個人通過正規或非正規的教育與培訓、工作經歷、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技能與知識予以認定的機制,如先期的學習成績以及在企業工作的經歷,都可通過認定并折算為學習時間,從而可減少后續學習年限。

  二、啟示

  1.圍繞職業關鍵能力培養,開發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1)以能力為本位,加快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開發。課程體系的開發應以企業和行業所需要的實際技能為根本,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拓展到培養學生從事某職業或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最終形成學生的職業關鍵能力。只有圍繞職業關鍵能力培養,才能使我們的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真正能夠適應和滿足社會的需求。

  (2)以行業為主導,促進課程開發主體的多元化。澳大利亞的TAFE 課程體系具有多元化課程開發主體,不僅有行業和企業的專家、政府官員、教育專家、課程教師等參與,家長及學生也是開發的主體之一。我們應以此為參考,有效地確保開發建設的課程在滿足企業與行業需求的同時,能夠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家長、用人單位三方滿意。

  (3)以社會需求為根本,不斷調整課程設置。貼近社會經濟生活來發展職業教育,使課程設置與經濟發展同步,這是當今社會對職業教育課程的基本要求。

  2.積極改革教學方法,樹立開放式教學觀

  (1)以學生為中心,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樹立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輔導者和助手的理念,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構建互動式課堂,建立師生平等互動的教學模式。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更要走進實訓室、實踐教學基地,親自體驗和動手操作。因此,我們要改革創新實訓形式,確保實訓項目的實操性和時效性。

  3.推進考核方式多樣化,采用綜合評價方式

  (1)對學生的評價中要努力尋求新方式,每一次考核或測試都能夠盡可能覆蓋多種相關能力要素,可采用問答、實際操作、社會調查、創新設計、操作體驗報告、參與群體活動、實習及綜合畢業實踐報告等為主要形式和內容的考核評價方法。

  (2)積極合理的利用實訓基地或企業作為評價場所,用工作現場考核替代傳統的考場考試,讓企業的專家、工程師、技師等人員參與到考核中來,以實際操作水平和工作表現來考核學生的能力。

  (3)注重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測評,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可以采用,如行為觀察、成長記錄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一個相對全面、真實、準確的評價,并將評價與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掛鉤,使其更具有職業導向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提高。

  4.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

  澳大利亞的高職教育早已突破了學歷教育的范圍,運用終身教育的理論,融合學歷教育和培訓,淡化學歷教育與崗位培訓、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的界限,將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因此,我們要以終身教育理論為指導,擴展高職教育的概念范疇,把生產一線人員、下崗工人、待就業人員的繼續教育與高職教育相結合,使高職院校成為社會人員終生學習的場所。在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的同時,逐步完善中職、高職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銜接。

  結束語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不斷發展和探索變革的階段,有必要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的模式和經驗。通過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生培養模式的分析,可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有助于探索出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符合我國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5

  高等職業教育側重于學生的“職業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職業型專業人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存在教育形式單一、辦學特色不突出、辦學理念模糊、職業定位不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快速發展。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在專業設置上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突出辦學特色、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對高等職業教育模式改革有重要意義。

  一、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側重于學生的“職業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職業型專業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職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培養目標與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側重于學生崗位技能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操作技能的教學,理論課程相對簡單,更加偏重實驗課程的教學、學生的實習指導以及實訓實操的開展;二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中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更加有針對性,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與本科高校有著本質的區別,本科高校的課程體系設計通常從學科的角度出發,往往帶有一定的理論研究性質,而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設計更多的是從職業崗位需求的角度出發,以社會需求為課程體系設計的導向;三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中實踐教學更加突出,對就業市場的需求更加敏感,其教育教學中往往以培養生產型、服務型一線人才為核心目標。

  二、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育形式單一;二是辦學特色不突出;三是辦學理念模糊、職業定位不準。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快速發展。

  (一)教育形式單一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是承接九年義務教育而展開的。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主要有這樣幾個途徑:1.小學—初中—高中—高職(大專);2.小學—初中—中職—高職(大專)。從上面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結束后大部分學生就為自己的學生生涯畫上了句號,很難繼續深造。高等職業教育形式的單一在很大程度上給想繼續深造的學生帶來了很多困難。

  (二)辦學特色不突出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與高等本科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但是,當前不少高等職業院校存在辦學特色不突出的情況,甚至直接照搬照套本科院校的辦學模式,偏離了高等職業院校為社會培養職業型人才的辦學宗旨。

  (三)辦學理念模糊,職業定位不準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還存在辦學理念模糊、職業定位不準的問題。不少高職院校將高職教育與普高教育的辦學混作一團,過度強調高職院校的“大學性”,忽視了高職院校的“職業性”;過度強調高職院校的“學術性”,忽視了高職院校的“實踐性”以及對重點特色專業的建設。

  三、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為:一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實踐教學脫節;二是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三是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重視度不夠。

  (一)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目標脫節

  高等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目標與實踐教學的脫節是造成當前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特色不突出、辦學理念模糊、職業定位不準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都是圍繞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的。同時,不少高職院校的實訓課以及實習課的開展并未深入分析課程中學生必須掌握哪些技能,需要哪些設備,實踐教學的開展與人才培養目標出現嚴重的脫節現象。教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進行實訓課程的教學,結果學生走上社會后發現在學校學的東西根本沒有用,企業生產技術早就更新了。

  (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同樣是制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理論教學是對實踐教學的支持。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部分高職院校追求所謂的“學術”發展,重理論、輕實踐,造成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脫節。

  (三)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重視度不夠

  當前,高職院校在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上僅僅局限于單一職業的崗位技術能力培養,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重視度不夠。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職業技術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職業技術不斷更新。某一職業的相關技能與知識體系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多只接受了單一職業的崗位技術能力培養,不具備綜合職業能力,進入社會以后很難適應這種變化。

  四、高等視野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實踐

  (一)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開展應當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兩者不可偏廢。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可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應當逐步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與比重,實現實踐教育與理論教學之間的互補以及合理搭配。與此同時,實踐教學薄弱的高職院校應當注重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加強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的建設,不斷完善校內實訓基地的配套條件,更新實訓設備,提高院校實訓基地綜合實力,真正重視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工作。

  (二)在專業設置上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突出辦學特色

  以企業對人才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是高職學院大力培養企業亟需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服務企業和社會、促進學生良性就業和學院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學院應從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出發,建立通過勞動力市場需求分析,人才預測,吸引行業企業專業人員參與,合理開發和確定專業的專業設置新機制,真正做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緩解學校辦學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側重于學生崗位技能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操作技能的教學,同時理論課程相對簡單,更加偏重實驗課程的教學、學生的實習指導以及實訓實操的開展。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部分就業問題的解決。這一條循環的合作鏈是高等職業院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的重要基礎。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6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起點;個人教育需求;以人為本

  論文摘要:“就業導向”的研究起點既可以是“職業對人”的需要,也可以是“人對職業”的需要。僅從前者出發,自上而下地考察,不但會使就業導向的研究范圍受限,而且助長了片面追求就業率的做法。從后者出發,則是自下而上地尋找有利于改善職業院校就業前景、增加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辦學機制與制度因素,而不是越過求職謀生這一最基本的需要,直接從全面發展的目標入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應當結合起來。

  近年來,有關“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的話題一直受到關注,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經過歸納可以看出,現有的“就業導向”研究大致是沿著兩條基本思路進行的:其一是從社會的經濟需求出發,強調職業教育的就業功能;其二則力圖避免功利性,主張在就業之外突出人的全面或長遠發展。

  由不同立場出發的理論探討均有其合理之處,但也均有片面的地方。

  一、經濟需求引發就業導向的理論剖析

  從經濟需求出發,產生“就業導向”觀念的邏輯可以簡單概括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是由經濟驅動的,就業導向能夠使人才培養滿足經濟需要(更準確地說是契合崗位技能要求),因而職業教育應該以就業為導向。由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密切,許多學者習慣從經濟的視角解釋職業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頗具國際影響的理論,如“人力資本論”和“人力規劃說”成了他們的立論基礎。按照人力規劃,經濟發展決定產業目標,產業目標決定勞動力需求,將這種需求進行細化即可作為教育規劃的依據。人力資本理論則說明教育投資可以獲得一種具有生產能力的潛力,當然,只是潛力而已,并非等同于時下流行的理解—職業教育把可能勞動力轉化成現實勞動力,為經濟建設提供強大而直接的人力支持。

  根據經濟增長目標作出系統的人力規劃是有必要的,政府(特別是市、地一級政府)據此對職業教育事業進行統籌,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協調就業市場供需,規范辦學機構的行為,防止盲目擴張。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人力規劃,其著眼點在于職業對人、而不是人對職業的需要,單從人力規劃的角度談論就業導向,需要考慮的不過是在各種類型的崗位上安置合適的勞動者,而非個人獲得工作的具體方式。由此出發,研究職業教育就應集中在教學領域,重點關注受教育者能否達到崗位要求,以及該如何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增加人力資本。一旦出現了就業困難,即多半歸咎于學校培養手段欠缺、學生專業能力不足,還有擇業過程中的種種落后思想,歸因雖然容易,提出的對策卻往往無的放矢。

  事實上,勞動者技能低下并非導致失業的必要條件,就業市場上行為主體的選擇也都有各自的充分理由。例如,現今求職者所持的教育憑證常常無法準確反映本人的知識與能力,用人單位因此希望通過提高學歷門檻來減少風險,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排擠,于高職表現得尤為明顯。教育體系內外諸多因素的限制,注定了解決就業問題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在某些專家眼里,就業導向真的成了“人職匹配”的萬能藥,“一導就靈”,只要校方“緊跟經濟發展趨勢,貼近生產管理一線培養人才”,就能大幅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如此等等。且不論職業教育是否具有絕對的就業功能,單是把就業導向等同于“就業率導向”,便早已招致了大批教育工作者的激烈反對。鑒于這些反對者幾乎無一例外地主張職業教育重在學生的個體發展與素質培養,以下姑且稱之為“素質本位論者”。

  二、‘.素質本位論者”批判的得與失

  “素質本位論者”對于就業導向抱有另外一種思路。在他們看來,職業教育的利益主體不僅是國家或社會,也應當包括受教育者個人,必須從經濟發展需求和人的發展需求兩個方面看待職業教育的使命,而不只是把它當作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素質本位論者”普遍排斥“即插即用”的就業導向,認為它不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只見“人力”不見“人”,只顧眼前利益,漠視長遠利益,最終也無助于就業問題的解決。對廣大畢業生而言,這樣的就業導向簡直無異于學校將他們一次性地打發到企業中去,然后就撒手不管,任其下崗。為了正本糾偏,不同的研究人員反復提起若干相似的建議,包括拓寬知識基礎、灌輸職業意識和加強創業教育等,目的皆在于增強學生素質,實現“人的發展”。

  考慮到就業確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的重大問題,“素質本位論者”大多不再從根本上否定就業導向,而總是試圖兼顧就業與發展,尋求經濟與人之間乃至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之間的平衡歲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敘述方法: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高于以往的要求,職業院校要為學生負責,就不能不有針對性地改革現有的教學環節……以下便一如經濟需求引發就業導向的論證邏輯,只是在手段上有所不同,素質與發展的內容被補充到具體的任務技能之外。

  基于“人”和基于“人力”的研究方向似乎正逐漸合流,“素質本位論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由經濟驅動”這個前提,而把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就業導向能否使人才培養滿足經濟需要。在指斥任務本位局限性的同時,通過充實就業導向的內涵,或者進行分階段、分層次的探討,不少開頭強調發展功能的文章都設法將“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的結論包容進去,單是“就業率導向”遭到了反對。

  前提決定結論。“經濟驅動職業教育”這個共享前提,決定了“素質本位論者”與眾多從人力資本出發的研究者的對立只是策略性的,爭論的實質只是課程內容的豐富或專門,以及評價標準的綜合或單一,即通過何種手段可以使受教育者達到何種目的,至于受教育者究竟從何而來,則照例是被忽視的。"

  三、個人教育需求能否作為研究起點

  幾年之間,普通教育的快速擴張已令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受到限制,即使已被錄取,也常有學生不來報到。適齡青少年為什么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難道僅僅是因為傳統文化造成的鄙薄技能的`偏見嗎?筆者以為,回答上述問題與研究就業導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職業教育的發展動力與有效需求

  最近有學者將職業教育的驅動力細分為多種,經濟因素不過是其中之一。令仁文嘗試采用一種更加簡單的二分法,將推動職業教育進展的外因歸結為“職業對人”與“人對職業”兩個方面,前者指的是經濟部門對生產服務第一線人才的需要,即通常所說的經濟需求,后者則是適齡青少年通過選擇教育類型與層次逐步完成職業定向,實際反映了個人的教育需求。經濟需求和個人需求共同構成了職業教育的有效需求,研究者倘若不能全面地認識,或者將二者混為一談,論證就要至少失掉一半的合理性。

  有的研究者也曾注意到學生及其家長的人學選擇,卻又輕易地把它視為主觀需求,輕易地把公眾對于普通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偏好等同于偏見,而不去進一步尋找觀念產生的深層原因。按照功能主義社會學理論,“社會化”和“選拔”同為現代學校教育系統的兩個基本功能,通過社會化,個人不僅在技能上,而且在人格上都能勝任社會角色,個人社會地位的升遷則要通過選拔功能來實現。單從經濟發展思考就業導向的人只看到技能的培養,“素質本位論者”也只兼顧了社會化的兩個方面,而恰恰是為人忽略的選拔功能使得受教育者必定傾向于具有良好前景的教育機構,這也恰恰是那些所謂“偏見”存在的客觀基礎。存在決定了意識,而不是相反。

  (二)個人教育需求的層次與就業導向

  個人教育需求是現實的,又是分層次的。借鑒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對職業既有較低級的求職謀生的需要,也有較高級的個體發展(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在目前情形下,受教育者求職謀生的需要普遍沒有且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他們必然要主動地關心求職,關心就業,⑥為了謀求更高地位的職業而在可能范圍內選擇教育路徑,即便個人的興趣和特長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可見,只要勞動仍然作為謀生手段,職業仍然代表社會地位,就業的愿望即是職業院校學生(及潛在學生)全部需要的基礎。如果愿望難以實現,求學者“用腳投票”,遠離職業院校,那么再好的教學改革設想也都沒有用武之地。就業是民生之本,跳過了就業,個體發展只能是空中樓閣。某些“素質本位論者”動輒從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高度批評就業導向,如此立論是否真正“以人為本”就很值得懷疑。

  (三)“以人為本”與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

  按照“以人為本”重要思想,職業教育必須從大處著眼,將人的全而發展作為奮斗的終點或方向,又必須從小處著手,盡量滿足適齡青少年的人學要求。既然就業前景是學生優先考慮的,并且實現就業的愿望是追求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于就業導向的研究就必然存在著一條以個人教育需求為起點,探討如何確保受教育者根本利益的路徑,正是它將職業院校的“人口”陽生)與“出口”(就業)直接聯系起來。

  從個人教育需求出發,決定就業導向成功與否的關鍵莫過于畢業后的出路。理性的求學者不止看重就業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就業的質量,只要還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就會通過學校或專業之間就業機會與就業質量的綜合比較作出自己的決策。職業院校的“出口”決定了“人口”,由此推出的就業導向即應著重研究怎樣為求學者呈現一個良好的愿景,以及采用何種方式消除就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鑒于就業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用人單位的參與,又高度依賴社會制度因素,就業導向的研究便不僅包含著產學合作,而且會涉及有關就業的制度安排,例如實行就業準人制度,憑證上崗,或者是制定學歷最低工資標準,防止人才高消費。研究起點決定了研究視野,對個人人學選擇的考察最終必然落腳到學校教育體統之外,而在相當程度上,職業院校的教學領域倒不妨以“黑箱”視之,因為就求學者而言,某些具體的教學環節并不在其考慮之列。

  以個人需求作為就業導向的研究起點,首先是充分理解“以人為本”,尊重人對職業的需要,進而去探尋滿足需要的條件,直至研究宏觀層面的制度因素,這與那種從職業對人的需要出發,據此改進教學手段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有著明顯的區別,可以說是一條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從全面性的角度衡量,無論是單純的自上而下,還是單純的自下而上,都難以涵蓋就業導向研究的全部內容,而只是代表了研究的一個方向、一種思路,它們不是充分的,卻是必要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偏于教學過程,自下而上的研究重點則在教學之外,雙方互為補充。

  四、簡短的結論

  緩解就業壓力不能單靠提高教學質量,人的發展也不全是學校教育的結果,因此從人對職業的需要出發,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主要是自下而上地尋找有利于改善職業院校就業前景、增加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辦學機制與制度因素,而不再將議論的焦點鎖定在教育系統甚至是教學領域。

  任何視角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種局限性,所以就業導向的研究起點不應是單一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理應結合起來。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7

  構建學院科學、規范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學院加強教學質量建設、推動內涵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非常值得職業院校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基于現代職業教育,分析了教學質量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

  一、引言

  隨著我國世界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提高,國家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進入嶄新的時代,職業院校辦學模式日益多元化。同時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越來越高的要求,也推動著職業院校對教學質量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20xx年6月 教育部辦公廳制定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20xx年12月 教職成司制定了《高職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這些足以說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問題的重視。

  二、教學質量影響因素

  (一)師資隊伍方面的影響因素

  一是現代職業教育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師生比嚴重低于本科院校,學校在引進人才方面,大部分是重點學院校接受研究生畢業生,新進教師比例大,比如某職業院校近三年引進的教師占全校教師的41%。二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基本基于學科體系,對職業教育的認識程度比較低。實踐教學能力差,不能真正承擔起頂崗實習的指導任務,能夠指導實訓的老師上課時班級人數又過多,促使教學質量下降。三是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教學手段單一,課堂組織管理松散,對學生上課遲到、早退、講話及玩手機等現象不聞不問。四是教育學生的方法簡單粗暴,惡意批評學生學習能力差,不主動學習;對學生缺少關心和交流;還有的教師不及時批改作業或批改馬虎,最終導致學生產生排斥和厭學情緒,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生方面的影響因素

  隨著生源數量銳減,高等院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受職業院校激烈競爭和各行業市場等因素的影響,職業院校學生錄取的門檻普遍偏低,部分專業之間差距非常明顯,導致不同專業的學生入學時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自我約束能力有較大差異,同等條件下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較大區別,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難以兼顧每一位學生,無法使每位學生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學生對“就業前景”不是很滿意,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三)實訓條件的影響因素

  一是隨著學生數量不斷增多,校內的實訓設施無法滿足全部學生的學習要求,往往一節課結束后,還有部分學生沒有親自動手操作儀器,沒有自己獨立完成任務。有些特殊專業,其實訓設備的購置受到行業和企業的限制,無法完成實訓內容,不能實現與未來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二是實踐課程安排不合理,教學組織困難。校外實訓基地無論是在種類、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滿足各專業、各課程、各教學環節的需要,使學生實習、實訓受到一定的影響。三是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科學性。

  (四)教學質量診斷機制不完善

  教職成司在20xx年12月制定實施了《高職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辦法。20xx年教育部確定了9省27所高職院校為診改工作試點學校。診改工作也是“十三五”期間高職質量工程的重點。該項工作目前正處于啟動階段,部分學校對其思想認識程度不夠,面臨作業流程不清、工作重點不明確、評價要素不全面、評價范圍狹窄、評價主體失位等諸多問題。

  三、教學質量保障措施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專兼合理的教師隊伍,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學校、院系、專業等層面要建立科學的.、一致、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制定專兼職教師、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聘用資格考核標準,提高教師質量意識、教學改革主動性。多渠道引進高層次的實踐技能名師作為專職實訓教師,多聘請技能嫻熟、經驗豐富、業務精湛的企業骨干作為兼職實踐教師,豐富專兼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二)構建二級系部監控與反饋機制

  二級系部是教學工作的直接指導部門。在高職院校實施院系二級管理體制,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教學質量監控與反饋系統,是保證高質量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關鍵和傳感器。只有充分發揮二級院(系)的督導作用,才能激發職工積極參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實時全面監控,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三)加強實踐教學監控體系建設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針對社會市場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從專業的崗位技能設定出發,組織校內外專家認真編制實踐課程標準,按照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實訓、職業能力訓練的要求,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規范實踐教學考核辦法,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充分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

  (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只有構建完善的質量標準和評價制度、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才能確保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一是建立多方位的評價機制,以學生和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評價為主體,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學校人才培養評價為效果,發揮教學狀態數據的常態監控作用,依據自我評估和狀態數據形成年度質量報告,建立課程評價的的有效機制。建立每3年至少完成一次的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保障制度。

  二是引入第三方教學質量管理平臺,組織開展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形成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始終的及時性評價、由系部組織的階段性評價和教務處實施的結果性評價三種評價方式,尋求最適合學院自身的PDCA質量組織體系。

  三是樹立由教師主導、教學部門監督、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統籌指導新型評價關系,使教評的主動權回歸到教師手中。同時,制定教學評價獎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評工作,避免草草應付,或者帶情緒進行評價,確保評價的公正、公平。

  四、結語

  在快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今天,迫切需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更加深刻地認識質量保障制度建設的意義。質量保障體系及其具體的保障措施,不能僅從單方面著手解決和具體實施,它要求我們在新的形勢下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的思考,開展院校自主常態化多層面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8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對職業教育模式下的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引起了更高的重視。本文討論職業教育背景下,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模式。從生源分析、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授課方式,校企聯合等多方面,探討軟件開發人才培養模式,為各職業院校,IT培訓機構提供借鑒。

  互聯網信息時代,對軟件開發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長。信息技術和互聯技術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各行各業都迫切需求掌握昀前沿技術的軟件開發人才,在這種背景下,探討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模式具有深遠的意義。人才培養模式是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對象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在當下計算機互聯網日益成熟的環境下,職業教育工作必須將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同時考慮學生的就業問題;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上要注重從原來的專業學術向職業技能和就業思維轉變,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設置相應的教學方式,合理的開辟校企聯合途經以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背景下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模式。本文討論職業教育環境下,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這里所涉及的職業教育,包含兩種類型:一種為 IT培訓機構,一種為職業技術學院和技師學院等全日制的院校。

  一、職業教育的生源分析

  生源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生源的數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昀基本條件,不管是培訓機構還是職業院校,其生存與發展與生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對于職業技術院校來說,隨著初中畢業生數量變多,普通教育無法實現隊伍如此龐大的教育教學,中職院校的生源也隨之增多,尤其在 20xx年,我國職普招生比例首次達到

  1:1的狀態;但受到社會就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就業壓力增大、高等院校和普高的擴招等多種原因影響,職業院校的生源較之前有一定數量的減少。與職業院校的生源不同, IT培訓機構的生源更為廣泛,主要有應屆畢業大學生、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也有一些中學畢業的學生,但相對來說數量較少,前兩者占比較大。

  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IT培訓機構與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具有較大的'相似度,因為軟件開發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習者成為具有一定計算機軟硬件維護、網絡組建、維護管理的高級實用技術型人才。通過學習軟件開發的相關課程,熟練掌握計算機相關的多方面知識,比如軟件方面的使用和維護、硬件方面的組裝和檢測、網絡方面的一些時下熱門、流行的技術特點,掌握網絡安全的運維知識并且具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包括對一些網絡工程方案的設計、網站的組建等;在培養學習者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加強學習者的職業意識,尤其是職業院校方面的培養,因為學校里的學生不具備這方面的意識和經驗,需要格外加強對其崗位要求、職責方面的培養,而 IT培訓機構要對應屆畢業生做相關崗位要求等相關知識的普及,大學生雖然比中學生具有更多經驗,但也對企業中的多種要求了解不足,因此需要加強這當面的教學;對于有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做簡單介紹即可。

  兩種教育單位之間的培養目標較為一致,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的實現效果卻并不相同;在職業院校中,由于近年來生源較少,一些偏遠地區的教學條件不足等原因,致使培養目標不是很理想;而 IT培訓機構多為社會性的單位,師資力量以及教學設施等較為齊全,相應培養目標較為理想,但 IT培訓機構的培訓費用一般較高。

  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授課方式

  首先來說課程設置,由于職業院校屬于較為常規的教育單位,除了軟件相關的專業課程之外,還有一些文化課程的設置,學習者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還需要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但在課程的安排上還是以相關的專業課程為主,文化課程起到對學生基本素養的教育,作為輔助學科;IT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與中職院校的就有所不同,因為培訓機構針對某一領域某一科目的培訓具有很強的專一性,對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更多的是注重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深度挖掘,在課程的設置上只做專業課程的安排,不做其他過多的延伸設置。

  另外在授課方式上兩種教育單位也有較大的區別,IT培訓機構對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中的授課方式,基本上都為實訓課程,無論是理論講述還是實踐操作都通過多媒體設備,學習者一直都處在計算機、軟件的環境內,對于課時的知識可以及時掌握,并且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更準確地發現一些常規問題,并且在課堂上得到解決,強化學習者的專業技能。中職院校的授課方式更多的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尤其是一些教學條件不是很理想的學校,將理論與實踐課程分開,即先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然后根據課程的安排,在機房進行實踐練習,知識銜接不緊密,使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很理想;但在一些教學設施完備的學校,授課方式也為全程多媒體教學,使得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職業教育的校企聯合

  校企合作可以讓職業院校學生取得更多的實際工作經驗,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職業技能,使學生畢業后能很快地實現由學生向社會合格人才的轉變,幫助職業院校學生順利就業。在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上,IT培訓機構和中職院校的實現形式是一致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其在企業中做相應的頂崗實習,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者可以更好地將已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學生的動手編程能力、獨立完成軟件開發工作的能力、系統綜合分析能力和面對需求的應變能力等,類似的多方面崗位能力都能得到培養和鍛煉,這是崗位實踐活動之外其他任何教學活動都無法培養的。

  五、結語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在當下甚至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相應的學習這方面知識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在職業教育環境下,不管是 IT培訓機構還是中職院校,對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上都要做出一定的改善與創新,為學習者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教育單位要確保與時俱進,便于為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當下昀熱門昀新興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習者的職業道德和相關的版權、軟件安全等法律知識,培養出更多的與社會、企業要求相符合的軟件開發人才。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9

  從不同學者對職業教育制度的解釋來看,關于職業教育制度目前還缺乏較為規范統一的認識,對其概念理解還有待進一步深化。與此同時,要對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就必須對職業教育制度進行規范化界定。筆者認為,職業教育制度是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了更好地協調職業學校在辦學過程中與各方利益相關者(學生、教師、教育行政機構以及社會其他組織或機構)的關系,以保障職業院校的正常運行和發展,人們所制定的社會各方成員共同遵守的職業教育活動行為準則以及道德規范體系。根據這一理解,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就是指在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為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以及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受教育權利,所制定的協調城鄉職業院校利益關系的政策和制度體系。理解這一制度還要明確兩點:一方面,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是為解放和發展城鄉職教生產力服務的;另一方面,是為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服務的,以推進城鄉職教資源的交叉互動,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我國城鄉職業教育制度供給現狀

  (一)制度固態化嚴重

  1.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不利于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統籌發展要求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農村職業教育關系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關系著農民的增收,關系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而當前的職業教育制度與城鄉統籌發展脫節,脫離農村、農民、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嚴重背離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思想。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擔負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的職責,使其掌握一定職業技術,順利轉移就業;此外,職業教育還要擔負起傳授現代農業知識,使農民具有現代農業技能,進而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職責。但是,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嚴重滯后,辦學機制和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不夠完善,導致城鄉統籌發展缺乏來自農民自身的推動力。

  2.職業教育制度僵化,缺乏靈活性

  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了分配利益,維持和穩定現有秩序,協調各方利益,調解沖突[6]。職業教育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了更好地分配教育資源,促進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國家制定統一標準化的職業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職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我國不同地區的城市和農村不管是在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是在社會環境、發展戰略機遇上都存在差異,不能適應統一的制度要求。但是當前我國城鄉職業教育制度供給沒有考慮各地的實際情況,整齊劃一的制度供給模式不利于在實質上推進城鄉統籌均衡發展。發展較快較好的地區想要更進一步發展,但受到舊有制度的約束,致使當地的優勢得不到切實發揮;而發展相對較慢的地區則達不到制度要求的發展水平,辦學條件落后,“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實踐操作基地和實習設備匱乏等一系列問題仍普遍存在。因此,增強制度的靈活性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

  (二)制度供給不足

  教育發展離不開教育制度的保駕護航,職業教育發展自然也離不開職業教育制度的保障。并且制度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其制定是與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代表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經濟發展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對職業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精、尖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然而,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制度供給不足,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也未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情況及時制定相適應的制度。從目前來看,我國職業教育在立法制度、教育經費投入制度、辦學制度等方面都還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具體來說,我國職業教育制度在市場調節機制方面不夠健全,企業參與辦學較少,辦學制度不夠靈活,缺乏職業教育特色,教育經費投入制度不夠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投入監督機制。這些關鍵領域的制度缺失嚴重阻礙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我國職業教育制度在農村職業教育供給方面尤為欠缺。作為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之一的統籌城鄉發展,農村的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所在。“三農”問題的解決就是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而職業教育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培養具備現代農業知識的新型農民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制度供給不足,沒有制度保障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舉步維艱。因此,要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就需要在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教育經費投入、師資配備以及企業參與辦學等各方面加強制度供給。

  (三)制度供給不平衡

  1.職業教育制度供給存在城鄉差別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深受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職業教育制度的供給也帶有城鄉二元特色。與農村職業教育相比,城市職業教育發展具備更多的優勢條件,首先,辦學條件方面,城市職業教育在優勢制度的保障下,擁有先進的實踐操作基地,與企業聯系也更為緊密,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技能水平;而在廣大農村地區,職業院校嚴重缺乏“雙師型”教師和實踐操作基地,參與辦學的企業也很少。其次,教育經費投入方面,城市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明顯多于農村,城市職業教育經費來源廣泛,主要有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撥款、參與辦學的企業投資、社會民間組織的贊助等;而農村職業教育經費絕大多數是靠政府的教育撥款,其他方面的來源則很少,再加上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本來就起點低,需要教育經費開支的地方很多,有限的教育經費不能滿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由于職業教育制度的城鄉供給不平衡,導致農村職業教育和城市職業教育相差甚遠,也就談不上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的發展。

  2.職業教育制度供給的城市偏向性

  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就業就不平等;就業不平等,收入就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就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就不平等,依次循環往復,形成了一個閉環的環路。”羅伯特達爾也認為:“不平等來源于制度的偏狹,一種是制度排斥,另一種是利用制度來制造不平等。”[7]當前我國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城市偏向,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也深刻影響著國人的思想觀念,優先發展城市,農村支持城市發展,集中農村資源支持城市工業發展等觀念根深蒂固。職業教育制度供給的城市偏向性主要表現為各級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度設計時忽略了城鄉之間在教育發展環境、教育資源、辦學條件上的差異,基本上以城市教育和工業發展需求作為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標準,難以發展出具有農村特色的職業教育,更難以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城市偏向型的職業教育制度供給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政府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的'供給或設計中發揮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發展的職業教育制度,進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的建議

  (一)制度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要扭轉我國城鄉職業教育制度建設不均衡、農村職業教育制度滯后的局面,有效的制度設計非常必要。制度作為一門科學,在其設計過程中要遵循自身的規律和原則,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同樣也要依照這一原則。“政府本質上是一個安排者或提供者,是一種社會工具”,其主要職能是“決定什么應該通過集體去做,為誰而做,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怎樣付費等問題”[8]。這就要求政府必須秉承公平正義、和諧的原則,并通過建立一套系統、合理的制度體系,對公共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合理安排。

  1.公平原則

  任何制度的設計都承載著一定的道德和倫理價值,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寫道:“在制度設計中首要價值就是公平正義,猶如真理是思想折射的首要價值一樣。”[9]眾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沒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公平。然而,我國城鄉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受到效率優先政策的影響,并且這種效率優先政策逐步被放大,其影響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教育領域也深受影響,使得原本就薄弱的農村職業教育與城市職業教育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要改善這一局面,對職業教育的制度變革勢在必行。一方面,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能夠保障城鄉居民平等接受教育,保證公民的受教育權益和自我發展機會;另一方面,統籌城鄉職業教育也能為農村居民以及婦女等弱勢群體提供繼續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機會。從國外的教育和社會發展經驗來看,職業教育在促進教育公平以及給予人們受教育權利和機會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時,要牢牢抓住制度設計的公平性,把公平原則作為教育制度設計的邏輯起點和最終落腳點,保證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

  2.和諧原則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的辯證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輔相成以及共同發展的關系。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必須遵守和諧原則,這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制度環境的基本準則。在制度建設過程中,應以和諧社會的價值理念為指導,積極推進城鄉職業教育交叉融合和均衡協調發展,增強城鄉職業教育的區域服務能力。與此同時,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的目的還在于盡快改變我國城鄉教育之間的制度性落差[10],加快和諧教育制度格局的構建。

  3.系統原則

  設計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僅要求政府與職業學校之間的溝通配合,還要充分把握城鄉一體化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統籌發展的歷史節點。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的設計不是孤立存在的,關起門搞制度設計不僅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在城鄉職業教育制度設計時要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進行綜合分析,切實將城鄉的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以及內外部條件結合起來[11]。同時,也要求在理論視野上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制度的系統性,并且在實踐層面遵循系統性原則進行制度設計。制度系統涵蓋理念、對象、規則和載體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制度設計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缺一不可[12]。制度設計中的理念要素代表的是對所設計出的制度進行的價值期許和定位,不同價值理念定位下所創設的制度體現出不同的性質。對象是指在制度設計過程中對制度進行的范圍指向,也是對制度所涉及的范圍、領域進行界定和劃分。規則代表的是制度的具體內容,由一系列的準則、標準和規范等組成。載體指的是制度的實現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法律條文、規章以及正式制度。這四個要素在制度設計中是相互聯系的一體化系統,各要素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因此,為了更好地建設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需要對制度要素進行系統性把握,以保證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二)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著力點

  1.制度設計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的一致性

  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在其巨著《社會契約論》中寫道:“基本公約不僅沒有摧毀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的法律的平等來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身體上的不平等。”[13]制度作為公約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因此,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證城鄉居民平等享受職業教育服務的機會和權利,改變我國職業教育城鄉失衡現狀,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用,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在對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進行設計時,要明確城鄉職業教育目標的一致性,著眼于為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培養服務,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服務[14]。明確了制度設計的目標方向后,就要以區域統籌為重點,著手建立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框架結構。首先,國家相關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目標以及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樹立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全域理念,在統籌城鄉職教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全面、綜合地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其次,在市域范圍內,要切實根據中央教育部門制定的制度建設架構,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對城鄉職業教育進行統籌管理,落實對城鄉職業教育管理的政策一致性。最后,在縣域范圍內,要暢通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互動通道,以農村職業教育為重點,完善補償性政策所對應的制度安排,實現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基層制度設計目標。

  2.制度設計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利益協調性

  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的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不同利益間的協調性,這里所說利益協調性主要是指設計出的制度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要能夠很好地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眾所周知,社會制度是各種利益的集合體,同時也是調節各方利益關系的準繩,職業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其設計也包含了一定利益階層的利益,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是其中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制度設計中,在強調公共教育利益的同時,還應協調各方利益關系。這里的各方利益關系主要包括城鄉之間、城鄉職業院校之間、職業院校與師生之間以及職業院校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具體來說,城鄉之間以及城鄉職業院校之間的利益關系主要涉及到國家對教育投資以及公共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職業院校與師生間的利益關系主要是學校內部教學管理和教學運行過程中各種利益的協調;職業院校和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包括學校的人才培養供給與社會所需之間的關系。總而言之,如果這些基本利益關系在制度設計中處理不好,必將影響制度的有效性和權威性,也不利于我國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順利推進。因此,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制度設計中必須注重利益主體間的協調性,同時也要加強職業教育制度設計能力建設。

  3.制度設計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的雙向性

  這里的雙向性是指職業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具體包括師資、教學資源、信息以及資金等要素在城鄉職校間的流動。目前,城鄉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城鄉教育資源的二元化,即城市與農村教育基礎設施配置以及師資資源的不均等化。具體到教育類別角度,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在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中也表現出不公平性,主要體現在城市職業教育學校規模優于農村,城市職業教育師資配備以及教學基礎設施優于農村,使得城市職業教育教學資源整體上都優于農村。而要改變這一現狀,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城市與農村統一協調發展,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中,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的雙向性,在這個過程中,要增強城鄉職業教育資源的雙向流動,可以適當對農村職業教育進行制度傾斜。在前期階段,職業教育要素的流動以從城市到農村為主,當城鄉差距縮小到一定程度時,雙向交流就進入正常、有序、均衡、互補的質態,使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形成有機的統一體,真正實現“城鄉共建、城鄉互補、城鄉共享”。

  4.制度設計要注重城鄉職業教育發展速度的協同性

  我國城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很大差距是一個公認的事實,由于長期受到原有重城輕農政策的影響,城鄉職業教育在發展速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職業教育發展速度遠快于農村,如在制度層面不加以干涉,這種差距還會持續加大。因此,在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中要注重二者發展的協同性,推進城鄉職業教育協同化發展。這里所說的協同化發展,不是暫停城市職業教育的發展,等待農村職業教育的追趕,當然也不是單一地理解為城市支持農村或者說農村依附于城市。相反,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追求的是一種協調的發展和動態的均衡,是城鄉職校攜手共同發展、共生共榮。同時,也要認識到城鄉職業院校在原來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平衡,這就要求在發展中還需要適當的差別對待。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緩慢,很大原因是過去幾十年間重城輕農的歷史“欠賬”問題,所以要加快完善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補償性制度,彌合城鄉職業教育的發展差距。

  總之,職業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是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政策制度設計是價值層面最為根本的保障。與此同時,充足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入是實現城鄉職業教育協調統一發展的重要物質手段。為了更好地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在制度設計向農村傾斜的基礎上,還要適當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統籌城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設計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實現城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要逐步消除阻礙其發展的制度和體制壁壘,構建一個城鄉職業教育和諧共生的制度環境。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0

  [摘要]職業教育有別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更強調技能性、實踐的操作性。這就從根本上要求職業教育的教師有較高的實踐技能能力,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仍以學歷學位的高低作為選拔職業教師的基本標準。教師知識體系仍以理論知識體系為主,實踐環節薄弱,這導致培養的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后,缺乏實踐技能,仍需重新學習培訓,學校所學知識和社會所需的技能不能銜接,這就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職業教育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建立職業教育合理的教師選拔機制,主要包括嚴格選拔,注重教師的企業實踐經驗與經歷,職業院校的老師應定期接受到企業的實踐培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強校企合作,從企業選拔職業院校實習教師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問題;選拔機制;途徑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職業教育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帶動我國人才培養的層次化、多樣化,職業教育培養大批職業技能型人才,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高尖端技術人才、學術型人才等知識密集型人才,從人才儲備的完整性、系統性的角度而言,社會的發展更需要有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一個社會人才的密集程度,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同我國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一樣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更強調技能性、實踐的操作性。這就要求在選拔職業教育教師時,更應該注重教師實踐經歷與經驗。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仍以學歷學位作為選拔職業教師的基本標準。教師知識體系仍以理論知識體系為主,實踐環節薄弱,這導致培養的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后,缺乏實踐技能,仍需重新學習培訓,學校所學知識和社會所需的技能不能銜接,這就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導致社會資源配置的低效。職業教育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因此探討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選拔機制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職業教育教師選拔機制存在的問題

  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構成是關系到職業教育辦學很重要的核心部分。職業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是高于普通全日制的教育的,它要求教師要具備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操作上,在理論上要具備一定的高度駕馭實際操作能力。因此職業教育教師的招聘與考核不能僅僅從某一方面確定其標準。我國目前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仍然以學歷的高低作為進入職業教育領域門檻的標準。教師真正來自于企業的具有實踐操作經驗的比例很少,而依據學歷的高低作為考核招聘教師的教師隊伍的往往具備過硬理論知識體系,但實踐操作能力比較薄弱。職業教育的教師要在具備理論知識的同時,具備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才能突出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由于職業教育突出職業性的特點,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訓對職業教育發展也是非常必要的,職業教師隊伍應該進行不間斷的職業體系的培訓,才能真正強化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職業性素養,職業教師隊伍實踐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才能使職業教育發展真正和企業的實際發展現狀相對接,但從我國目前職業教育教師培訓體系上看,培訓的力度不夠,培訓的形式以講座、參觀為主,沒有更深入、細微的了解企業的變化動態,仍然是泛泛的了解這種淺層次的培訓。教師在實踐技能體系環節的知識儲存不足,直接導致學生培養的狀況不理想,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職業教育合理的教師選拔機制

  我國職業教育教師的選拔一直以來以學歷學位為基準的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的選拔用人機制,以這種方式選拔的教師往往有過硬理論知識體系,但實際操作能力薄弱的特點。由于職業教育教師實踐技能的缺乏,導致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指導實踐實訓的能力較差,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所以我國職業教育面臨重新設置合理的職業教育教師的選拔機制。

  (一)嚴格選拔,注重教師的企業實踐經驗與經歷

  我國職業教育在用人機制上應盡快出臺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和特點的職業教育任職資格要求,建立職業教育教師用人的新標準制度,把教師的實踐經驗與經歷作為硬性的規定寫在標準里。在德國、澳大利亞等職業教育發展前沿的國家,入職教師基本上需要經過嚴格的技能的`培養并且必須具備在企業的工作經歷,德國職業教育教師分為企業教師和專任教師,入職前,在主體中學學習9年,畢業后接受2-3.5年國家認可教育職業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企業教師到企業工作3-5年獲得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后,再到全日制2年獲在職4年的師傅學校或專科學校學校,參加“企業教師資格考試”并取得相應證書,從而具備企業教師資格;專任教師是在完全中學學習12年畢業后,到大學學習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到企業至少實習1年,通過國家考試者,再到職業學校和教師進修學院進行為期2年的預備見習,成為實習老師,再次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者,才能有資格成為職業學校的老師。德國教師的入職選拔是非常嚴格而且規范性很強,借鑒德國經驗,我國在選拔職業院校教師時,也應該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教師的崗位設置上,設置企業老師與職業專任老師,在制定職業教師的選拔標準上,應該嚴格確定實踐經歷的時間,在招聘教師選擇范圍上,更傾向于招收工作經驗較多的企業人士。隨著校企合作的緊密程度加深,企業中有許多有經驗的工程師,經過一定的師范培訓后,就可以成為職業院校的企業實習實訓老師。

  (二)職業院校的老師應定期接受到企業的實踐培訓

  因為國家政策、技術、社會環境等發生不斷的變化,因此企業的經營是在不斷在動態地發生變化中的,新的事物不斷形成,要求職業院校老師要不斷更新固有的知識體系和內容,與社會的發展變化相同步,因此,職業院校的老師定期的社會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更多的企業接受職業院校老師的實踐實習。不管是20xx年的《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還是《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的意見》,都提到要推進加強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但這些促進企業支持職業院校教師實踐的政策法規還不夠健全,沒有強制約束力,沒有明確企業的責任,操作性不強,這使得企業支持教師實踐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因此,從政府的層面上,制定明確、詳細地政策法規,使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接受教師的培訓是解決目前職業教師實踐環節薄弱的有力保障。第二個層面,職業院校應該支持學校的教師參加脫產與半脫產的培訓,在脫產期間不改變教師的工作待遇,同時,對于培訓優異者給予相應的獎勵。第三個層面,接受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的企業應按照規定,認真對待學校教師的培訓任務,不能只是流于形式,為職業院校教師安排工作崗位,選取企業有經驗的一線操作者,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對職業院校教師以企業工作實習員工的身份在崗位上工作進行輔導、講解。在教師實踐學習期間,和企業其他員工一樣,參加企業員工考核。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強校企合作,從企業選拔職業院校實習教師

  近幾年來,我國也頒布了很多相應政策,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教育部日前印發《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提出,到20xx年,職業院校集團化辦學參與率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企業參與集團化辦學達到一定比例,初步建成300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骨干職業教育集團,建設一批中央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的職業教育集團,基本形成教育鏈與產業鏈融合的局面。要健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利益鏈”為紐帶,促進校企雙贏發展。這種改革舉措無疑將推動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打破目前職業教育的瓶頸。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從規劃到落實,從政策到措施,還必須找到有效的切入點。還需借助于政府強大的推動力,確定各個主體的利益邊界。多渠道引入職業教育的投入資本,實施股份制,進行實體合作,讓企業的投入資本進入到職業院校,實現校企更緊密的結合方式,對積極參與投入資本到職業院校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扶持,稅收上的減免,推動更多的企業關注與參與職業院校的發展,校企的有效結合,會改進職業院校實踐環節薄弱的問題。對職業教師隊伍的建設有重要意義。企業選派一些人員參與職業學校的管理工作,同時,選拔一些技術工程師、有經驗的操作人員,進行師范教育培訓后,作為職業院校的實習實訓老師。這些技術工程師、操作人員擔負著雙重職責,既在企業履行原職責,又承擔著職業學校的管理、教學任務。校企這種更深入融合的方式,對雙方來講是共贏。對企業而言,投入資金到職業院校,參與職業院校的管理與建設從中既可以獲得收益,與此同時,可以利用職業院校的平臺,作為企業員工的培訓基地。弘揚企業文化,擴大企業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職業院校由于企業的參與,增加了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教師來源的渠道,同時,職業院校的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到企業參加實踐。

  [參考文獻]

  [1]季敏.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制度的國別比較與企業[J].職教通訊,20xx(26)

  [2]于秀娜.淺談國外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特點[J].科技創業,20xx(11)

  [3]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s3059/201507/t20150714_193833.html,20xx-07-02

  [4]張歡,任程坤,陳志平.國外發達國家高職院校師資培養策略分析[J].高教學刊,20xx(13)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1

  淺談職業教育教學方法

  摘要: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補充,中等職業教育現代教學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線的中等職業教育現代教學方法體系。針對中職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多年課堂教學工作經驗,本文提出分層次教學方法、啟發式互動教學方法、現場實訓的教學方法、采取模擬教學法等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創新

  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補充,雖然我國在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間。根據多年的管理教學實踐來看,中職生學習層次參差不齊,針對學生實際,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采取分層次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個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還有人說:自信是成功的一半。這就更加說明了自信心與成功的緊密聯系。所以在學習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會缺少前進的動力,甚至是失去前進的動力。有多少人因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職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不能用統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學生感覺學習很困難,感覺自己永遠都做不到,最終選擇了放棄學習,從而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層次教學法。例如,成績差的,要求起點低一點,掌握最基礎的要點即可;成績好一點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礎知識;成績很不錯的,除了掌握最基礎的知識以外,引導鼓勵他們掌握更深的理論,為以后的升學打好堅實的基礎。這樣不同的要求標準,使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也能感覺到我能學會、也能學好,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

  二、采取啟發式互動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動機的主動學習,其效果極好,因為主動學習學到的東西不會忘,印象深刻,引發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而無動機的被動學習,那樣往往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學習效果極不好,尤其是對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職生,學習效果更差。

  所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對于中職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生的思維境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動學習的態度,在學習中發揮獨創性,才能培養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為了使學生達到這種主動學習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種適合現在中職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啟發式互動教學方法不免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因為啟發式互動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從而也達到了我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使他們主動地在興趣的海洋中遨游,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采取現場實訓(項目)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的實質是就業教育,是飯碗教育,而就業教育的實質是能力培養,而能力培養的實質是學生在課內外實驗、實訓、實習中,理論服務與實踐、理論與實踐學習循環交叉進行,動手能力的鍛煉。而現在傳統的以知識學科體系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也就是說,目前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需求和人們的期望值三者之間并不是統一關系,而是相互脫節,已無法培養出專業型高技術人才,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筆者以為應該采取現場實訓的教學方法,因為它改變了傳統理論教學模式,代之以任務式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主,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中的“教學做合一”。任務(項目)式教學指教師根據項目的實施過程,對學生進行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因為采取這種教學方法是為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前提供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時不斷聯系認識實習,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認識現場實訓,為培養專業型、應用型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項目教學法,提高學生與他人的合作能力

  項目教學法是老師和學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職業教育中,項目是指以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的任務。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及生產組織形式對職業教育要求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組工作的方式,即每個小組共同制定計劃、共同或分工完成整個項目。在許多情況下,參加項目教學工作小組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和工種,甚至不同的職業專業領域,目的是訓練他們今后在實際工作中與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部門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擬教學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模擬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為目標導向的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模擬教學分為模擬設備教學與模擬情境教學兩大類:

  1、模擬設備教學,主要是靠模擬設備作為教學的支撐,其特點是不怕學生因操作失誤而產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誤可以重新來,而且還可以進行單項技能訓練,學生在模擬訓練中能通過自身反饋感悟正確的要領并及時改正。

  2、模擬情境教學,主要是根據專業學習要求,模擬一個社會場景,在這些場景中具有與實際相同的功能,及工作過程,只是活動是模擬的。通過這種教學讓學生在一個現實的社會環境氛圍中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崗位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綜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別是一些屬于行業特有的規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強化,有利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發展,我們要在原來的教學方法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在職業教學方法的探討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改革要從多方面著手,因為教學方法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面廣,但實際上還是在于我們自己的“接納、學習、研究”。我們要通過教學改革的現場觀摩學習,網絡學習的機會,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增加緊迫感、責任感,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研究,設計具有個人特點的新課改下的個性化教學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顯著的效果。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2]史義城,劉其偉,曲鋒,劉曉云.創業教育[J].,20xx.4.

  [3]包蕾,鮑吉龍,余輝晴.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的思考[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2.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2

  信息化發展是國家的一大發展趨勢,相應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大突破性理念,它對于優化教育手段,促進教育公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于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因為面向對象的特殊性和教學課程的獨特性,導致信息化教學成為教學的熱點。以高職院校為對象,分析其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研究。

  職業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更加突出了現代化和科技化的教學理念,這也給受教育者好的影響,讓他們在無形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和意識,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們的操作、實踐能力,這就決定了其主要方向是以學生的綜合動手能力和實際作業能力為主。所以,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就要以增加培養學生實際實踐能力為重點來進行。尤其是近些年來,許多高職院校積極使用改變教學方針,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革,積極探索、大膽突破,為學生獲得良好的職業教育方面有著不俗的成績。并且在改革中使用多種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的手段,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改革成果。本文就對高職教學改革中現代教育化技術的應用做出一些研究。

  一、職業教育教學設計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術帶給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掌握信息技術,也是未來公民和任何職業的基本生活環境。作為職業教育的教師,教學設計中涉及的諸多因素都發生了變化,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已經成為教師的必備技能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教育的特點更能體現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優勢

  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上與普通教育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很多教學內容是表現生產工藝、生產過程的,現場教學有一定難度,還有一些大型設備的結構、原理、操作、維修等通過傳統方法很難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而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信息化教學設計,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學環境的變化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了硬件保障

  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的教室安裝了多媒體計算機、投影機和電子白板等設備,機房和實訓中心安裝了多媒體系統,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硬件保障。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優勢,借助各種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三)教學資源的變化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豐富的資源

  信息時代,教學資源不局限于教材和參考書,新媒體的出現極大的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直觀、形象、生動。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將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理論以及日常看不到或拍不到的情景再現,讓學生得到理解和感知。通過模擬仿真系統,可以對一些不能實際操作的設備進行模擬操作,獲得傳統教學不可能達到的教學效果。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教學資源的形式更加廣泛,隨著后示范校建設的推進,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數字化資源庫的建設與利用,都將為教師實施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豐富的資源。

  (四)教學對象的變化對信息時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尤其是中職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如喜歡動手操作,喜歡在游戲中學習,喜歡體驗式學習,喜歡觀看有意思的動畫和視頻,不愿意聽老師講課,在學習方式上,已不滿足于在課堂通過教師講解和看書獲取知識和信息,環顧課堂,我們會遺憾的發現學生上課很少帶教材,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手段更加多樣,這也對信息時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吸引學生回歸課堂,通過信息化教學設計,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將成為教師的必備技能。

  二、職業教育教學設計信息化步驟

  俗話說,教無定法,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沒有唯一固定的方法。但是在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還是有一些步驟可以參考的。

  (一)收集軟硬件教學資源

  收集整理現有的軟硬件教學資源,可以自己開發,也可以利用網絡或其他老師開發的資源,不一定每一個資源都親自開發,浪費時間,也沒有必要,即使參加大賽,也可以選擇已有資源,但要注明。若現有資源不足,或滿足不了要求,再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開發。

  (二)根據課程類型選擇教學環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當課程類型確定后,就可以確定教學場所,如專業課程可能在實訓中心,體育課可能在體育場,計算機類課程可能在機房,還有一些理論課程在多媒體教師等。確定好教學場地,對信息化教學環境進行必要的分析,要選擇相對完整的信息化教學環境,還要合理。我們不能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將體育課選在教室上,也不能在為了教學設計中加入信息化,讓學生來回在操場和教室穿梭。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體現了信息化,卻是不合理的、經不起推敲的。

  (三)分析教學對象

  確定教學對象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對學習模式的適應性,學習的興趣點,關注點,對學習的參與習慣,參與度,參與形式等。以采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

  (四)根據教學內容,判定教學設計類型。

  通過教學內容來確定課程的類型,按課型一般有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理實一體化等不同類型,基礎課還是專業課也有所不同,即使都是基礎課,語文課與體育課差別也很大。不同的課程類型采用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手段是不同的。

  (五)確定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內容及課程標準,確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等。確定重點難點,考慮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點,化解難點。采用何種方式進行化解,確定信息化的類型。

  (六)確定教學策略并分析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有多種,如理實一體化策略、做中學做中教策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跟進策略等等。我們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一種或兩種即可,不宜過多。

  一般除了重點難點,教學內容中還存在許多知識點、技巧點、技術點、能力點、互動點、考核點、演示點等等,分析這點教學內容,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考慮如何加入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練習技能,拓展視野、參與互動、激發興趣、考核評價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七)數字資源及信息化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過程是由多個教學活動組成的,我們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如利用網絡,移動學習終端,進行課前預習;利用數字資源和投影設備,進行重點內容引入設計;利用網絡、學習終端、耳麥、QQ群、論壇、微信等交流,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設計;利用網絡,教學評價軟件,進行學生學業評價設計;利用網絡、學習終端、游戲軟件等,進行課堂或課后練習、訓練的設計;利用拍照、視頻錄像,進行現場評價和示范操作設計;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個人空間等進行個性化瀏覽學習資源設計,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研究

  在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我們應該明確一個基本觀點,絕大多數職業教育課程,通過信息化教學設計,都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并不是說所有課程,或一門課的所有教學活動,都需要在信息化環境下進行教學,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哪些需要,借助何種信息化手段,應用的比例如何,都是要在教學設計之初進行分析論證的。這也是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下面我們就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策略談幾點建議。

  (一)統一管理,通盤考慮全院信息化建設

  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院校各部門開發建設自己的應用系統,缺少一個專門機構對全院的信息系統統一規劃,系統零散,生命周期短,降低了系統的使用效率。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統一布局,科學管理,分布實施,把這些功能分散的系統集中到一個獨立平臺,整體構建和應用一體化數字化教學與管理綜合環境。

  (二)信息化手段用來解決教學中的中重難點問題

  信息化手段一般用來解決教學中重點、難點問題,這點比較好理解,尤其是投入很高的信息化手段,我們一般不會花很大力氣解決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始終牢記,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不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

  (三)強化評價環節,優化教育資源建設

  隨著信息化資源的積累,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良莠不均。高職院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該重視信息化資源評價環節,強調建設,重視評價。制定出全方位的評價體系,涵蓋實踐課程、理論課程的信息化;涵蓋課件建設、精品課資源建設。把優質的資源從眾多的資源中提取出來,學習推廣。對優質的教學資源建設隊伍給予評價,并給予獎勵。

  (四)信息化的使用一定是必要的、恰當的、合理的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切記,信息化教學設計絕不是多媒體素材的堆積。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在選擇何種信息化手段時,首先應該是必要的,可有可無的寧可不用,否則可能會顯得牽強。此外,應選擇能夠充分表現該段教學設計對象的最恰當的媒體表現形式,也不是越先進或越貴越好。當然,如果兩種媒體都可選,那就選擇技術含量高的,體現先進性。

  (五)更新高校教師的理念,全面加強數字化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的應用多媒體和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解決日常講授過程中學生難于理解和不容易講授的知識點,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和立體縱深層面來領會知識點。把教師傳統的教書過程發展設計成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師輔導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精神。特別是職業教育重視實踐環節教育,摒棄了復雜理論知識的推導,強調知識的經驗積累,通過信息化輔助教學就能夠更容易的實現教學目標。

  (六)統籌考慮,科學合理建設教育信息化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復雜課題,對于從教人員是全新的挑戰,它不僅是教學手段、教學設備的創新,還是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觀點和教學思想的創新,沒有了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的再提高,也就沒有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最終標的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當前職業院校熱衷購買實訓設備,上項目,實訓室和實訓資源在建成之后無后期跟進、后期維護。所以各高職院校的領導隊伍應該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在教育創新發展的高度來全局規劃學院的信息化建設。

  (七)信息化設計應該以學生為中心

  現代教育理論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信息化應立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等等,這些都是從學生如何學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教學設計。既要考慮如何運用相關的信息技術手段去實體現教學內容,還要考慮如何用信息技術手段去幫助學生去學習,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八)積極引導,鼓勵教師加強教育技術應用研究

  高職院校建立鼓勵機制,引導教師重視以專業為中心的教育資源建設研究,鼓勵教師參加多媒體課件比賽。全方位提供教師參加先進教育技術講座培訓機會,根據每位教師不同的計算機基礎,制定出不同的目標和方案,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加強教師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理解,確保教師熟悉日常教學的基礎上,認識和掌握各教學平臺的功能。鼓勵教師從事信息化建設科研課題的研究,鼓勵教師重視教學資源的積累。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意識,學院的信息化才能全面進步,才能將教育技術作用全面的融入到教學管理和實踐中。

  結束語

  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是教育改革的支撐,能夠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只有全面深化信息化技術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是對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有力保障。職業院校加強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人才培養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良好的質量。高職院校加強信息化建設不僅是自身內部的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影響非常深遠,涉及到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相應改革和完善。只要我們能深刻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緊迫性,大力普及現代教育技術,高職教學改革必定會取得成功。隨著職業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教師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設計將成為高職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3

  能力本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方面的課程改革體育專業滯后于其他專業,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體育類專業課程進行課改已是勢在必行。本文對體育類基礎性課程體操進行改革,以能力本位對體操課程進行設計,以期推動體育類課程進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一、目前職教課程改造理念

  高職院校體育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其課程基本是照搬本科模式,培養畢業生不能適應崗位要求。因此,在對體操課程進行改造之前,有必要理清現代職教課程改造相關理念,再按其標準對體育專業課程進行職教改造。現代職業教育課程評價新標準為:該課程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標”,課的內容是否以項目、任務為主要載體,課程是否以學生為主體[1]。所以職教課程改造的原則是以上三條內容為重要依據,即課程必須突出能力目標,課程用項目和任務來訓練學生的能力,課程以為學生教學的主體。職教課改不再是以知識、能力、素質為多重目標,課程的實施過程必須圍繞相關能力目標,以能力訓練為其主要線索。現代職業教育課改中的課程項目有別于體育運動的項目。體育運動項目指的是體育運動中分的門類或種類,而課程項目則指的是“以實際的'職業活動、企業工作為背景,按照認識論的要求進行改造過的一件具體工作”。不難發現課程項目是要求課堂以準工作崗位的具體工作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完成知識目標學習和能力培養。

  二、體操課程設計

  (一)課程目標設計

  1.能力目標根據崗位需要,從業者必須掌握的能力。

  2.知識目標體操的內容豐富,但實際崗位要求從業者具備相應的知識。

  3.素質目標掌握單、雙杠、技巧和支撐跳躍基本技術。

  (二)課程內容設計

  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要求課程內容以夠用為原則,參考崗位實際,體操課程內容。

  (三)進度設計

  體操課程是體育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又是基礎術科課程,器械內容多難度大,根據體操動作學習到掌握,須較長時間,所以體操課時的分配會向器械內容傾斜。項目1、2可以在課堂中推行,項目3則需課后學生按分組進行。由于篇幅限制,僅對項目3設計意圖進行說明。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能力訓練項目中,且由簡至難原則,在沒有進行體操術語介紹和講解之前,讓學生通過視頻自學第九套廣播體操,一星期后以六人一小組檢驗自學效果。學生自學過程中肯定會出錯,由于學生出錯也是一種學習資源,所以檢驗完之后進行說明和示范,給予正確評價。再進行難度較大的《七彩陽光》教學,學生在初步學習后,動作不能立刻掌握,或多或少存在些問題,再以廣播操《七彩陽光》競賽形式促進學生相互間扣動作質量、扣相互之間動作整齊性,按評分要求設計隊形轉換以及進出場設計、既當運動員又充當裁判員參與評分。不難看出項目3是一復雜的綜合能力訓練項目。

  三、課程考核

  傳統的體操課程通常期末重點考核器械動作技術,廣播操作為期中成績,考勤與熱身實訓為平時成績。現代職業教育則以考核能力為主,考核的形式有較大改變。平時成績(占10%)以考勤、技術動作完成情況而定;期中成績(占20%)以人身帶操完成情況判定分數;期末成績(占70%)即由綜合項目3完成情況進行打分。在項目3中的分數判定標準為:小組廣播體操賽成績為基礎分(50%),加上抽簽方式抽取《七彩陽光》廣播體操一節進行教學成績(50%)。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4

  摘 要:筆者立足于現代社會職業能力發展需要的方向,對于學生的學業評價體系做出分析,從評價體系的指標構成、依據及影響三個方面來對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學業評級體系進行說明與研究。

  關鍵詞:指標構成;依據;影響

  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又被稱為“技術型”的教育,這是基于它的主要教育課程設置和最終評價體系所決定的。而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不同于其他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就是它的職業培養性,同時職業培養性也是學生評價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評價體系的指標構成

  1.職業的實踐能力。職業的實踐能力就是指學生對這個職業的適應度,即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以后,對于和本專業相匹配的工作是否能很快進入工作的模式,是否能盡快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這都是學生離開學校進入工作所必須歷經的階段。現在很多的高校大學生在畢業之后都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而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則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或者說這種問題出現的頻率相對較少,這是學校課程設置的一大優勢。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校主要培訓的就是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也就是技術性能力,相對于其他高校來說,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學校技術的專業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

  2.社會的適應能力。進入社會就要有足夠的實踐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在學校,專業能力的高低并不能決定社會的適應能力,無論哪行哪業都是實踐出經驗,經驗就是在這個社會的重要“行駛證”。在職業能力導向的高校里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學生今天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明天就在社會上進行實踐,而且最終期末考核的時候,專業課和實踐課成績各占一半,這都是職業能力導向高校的特點,也是這類高校對于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學生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是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

  二、評價體系的依據

  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對于學生的評價體系主要依據于這個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社會上對緊缺人才的需要,就是這兩點決定了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對于學生評價體系的建立標準和評價設置。

  1.學校的辦學宗旨。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的辦學宗旨就是要與現代社會的職業能力相掛鉤,實現人才向社會全面的輸送,體現學校的培養能力和學生的職業能力。我們常說,有的學校是培養作家的地方,有的學校是培養建筑設計師的'地方,有的學校是培養機械制造師的地方,各個專業導向不同的學校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這些就體現了學校不同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宗旨。

  2.社會人才的需要。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總是不定時、不定期、不定量的,無法去預測對于人才需要的準確指標,只能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而對人才需要重點做出基本趨勢的推斷,根據政策、法規、新聞,預測社會人才的需要方向,而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在政策這一方面就占了絕對的優勢。高等教育是社會儲備人才的搖籃,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的重視與日俱增,職業能力導向的高校更是社會緊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職業能力導向的高校往往需要較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相關職業理論的學習,并且在社會的實踐中可以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所以這類高校的專業設置會經常更新,更新的主要來源就是社會人才的需要。依靠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認清社會人才需要的方向,結合國家大政方針的導向,對于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有精確地定位。專業人才對于社會的發展永遠是最重要,所以社會人才的需要成為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依據。

  三、評價體系的影響

  1.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等教育學生評價體系對于學生的主要影響就是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這個評價體系里,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專業能力成長的階段和程度,對于這個專業的適應能力,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是評價體系帶給學生的重要信息。學生可以根據這些重要信息,針對自己的不足和能力不夠的地方重新建構自己的專業能力,同時這個評價體系也可以幫助學生對于自己的能力適應性做出判斷。

  2.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儲備了資源。高等職業教育是社會人才儲備的重要場所,沒有人天生就對某一個專業有經驗,都是經過專業的培訓才實現的,那么基于職業導向的高校就是為社會上需要的人才進行培訓的地方。在這個地方,通過學校的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由原來的一無所知到最后的專業精英。一旦社會相關方面的人才出現緊缺,可以直接將學生由學校送到工作場所,不需要學生在人才招聘市場摸索,節省了學生和人才需要公司的時間精力和人力物力,實現了高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直接人才輸送,也為學生的工作和學校的評價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閆寧.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學業評價。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5

  20xx 年7 月,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維修專業被人社部批準為新增全國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專業,也是內蒙古唯一入選此次汽車維修專業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試點院校。20xx 年9 月,在汽車維修專業20xx 級新生中選取了兩個班開始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20xx 級秋季新增兩個班級實施一體化教學,取得顯著效果;20xx 級秋季再增兩個班級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

  1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1.1 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

  傳統的教學課程分為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操課。實行一體化教學,首先要改變課程設置,依據人社部于20xx 年頒發了汽車維修專業一體化課程標準,主要是把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操課進行融合。融合后的一體化課程可稱之為汽修專業能力課,課程標準的制定,方便了我們的教學改革。根據我們在調研中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增設了《汽車維修接待》,讓學生在校期間了解汽車維修接待的程序,學習與客戶溝通的禮儀,掌握汽車維修人員的職業道德。我們組織教師在現有汽修專業一體化教材基礎上,與汽車維修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開發了《一體化課程教學資源庫》,資源庫的使用,使任課教師之間實現了資源共享,也方便了學生自主學習,有利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1.2 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1)送出去

  組織專業教師學習一體化教學的內涵,明確一體化教學的操作方法。幾年以來已有多人多次參加各類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培訓及教學能力培訓: 行動導向教學實務操作培訓、杭州技師學院一體化教學能力培訓、北京工業技師學院一體化骨干師資培訓、廣東省技工院校一體化培訓講座等。

  (2)請進來

  請專家來校指導,在趙志群、張治忠、朱軍等名家的指導下,推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改革,以任務驅動、項目引領、合作學習來組織課堂教學,注重感知和操作,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3)加強校內培訓

  組織教師相互學習,理論教師向實習教師學習實際操作技能,實習教師學習理論教師的和課堂教學組織方法;對一體化教師進行集訓,分組分模塊進行實操及教學方法培訓。

  (4)寒暑假走進企業

  鼓勵專業教師寒暑假參加企業生產實踐活動,提高教師技能操作水平;加強專業教師參加汽車最新技術的相關培訓,以掌握當今世界汽車發展的最新技術、工藝及最新汽修設備。包括國家級頂崗實踐培訓,新技術專項培訓、本地4S店頂崗實踐等。

  (5)與技術人員充分交流

  與相關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開發與教學實施;積極吸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到學校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把企業的工作情景盡量還原到教學中來;通過座談會、教學研討會、觀摩課等有效方式,加強校外兼職教師與校內專任教師的學習和交流,促進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應用。

  1.3 工作站資源配置

  (1)工作站具備的功能:理論教學、實訓操作、資料查閱、小組協作、成果展示等。

  (2)配置原則: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相結合、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相結合、學習資源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開發相結合。

  (3)建設一體化教學場地。開展一體化教學,就要改造教學場地,根據一體化教學模塊劃分教學區。汽車維修專業一體化教學場地分區配置:講課區、討論區、實操區、工具區、資料區、展示區等。在每個教學區要配備所需要的實習設備和教學設施,如:講課區配備桌凳、多媒體設備;討論區配備資料柜、計算機、網絡;實操區配置相應模塊的設備等。

  1.4 重視校企合作

  一體化教學,除了要教會學生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外,還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服務精神。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加以培養,密切的校企合作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盡最大可能把設備和技術引進來,這樣才能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強化,更接近于企業。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通過真正的實景工作,熏陶出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服務精神。

  1.5 考核與評價

  一體化課程教學特色是全面實行理實教學一體化、教學內容源于企業真實任務、教學模式遵循企業真實情境、強化學生基本功訓練、突出實踐操作能力、訓練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傳統的考核和評價方式已經不再適用這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改革以來采用的考核與評價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1)多元評價主體: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

  (2)多種評價方式:筆試、實操、口試等;

  (3)過程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工作頁、出勤、平時表現等)、終結性考核(統一理論考試、實操考試等)。

  2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2.1 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由于一體化教學過程較多地采用項目教學、案例引導、任務課題、小組合作、課堂評價等方法,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教學課堂的一道特色風景線,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課堂上學生被動學習或厭學現象,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效果。學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通過一體化學習過程,學生學會了獨立編制工作計劃,提高了綜合職業能力。

  2.2 提高了教師的一體化課程教學能力

  在編制教學文件過程中提高了教師的能力。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是一體化課程開發的關鍵因素,從企業調研、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轉化、學習情境描述,到課程設計及學習材料的編寫,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教師的開發能力,課程開發過程鞭策了教師能力的提高。教師的開發能力在開發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一體化教學專業技能。

  2.3 一體化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體化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行動為導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足的場地、設備和資料、便捷豐富的信息獲取方式、校企合作為一體化教學提供資源保障。經過系統的一體化課程教學,學生參與度高了,而且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規范操作,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2.4 一體化工作站初具規模

  經過兩年多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積累,汽車維修專業一體化工作站已經初具規模。各個一體化工作站配備多媒體、計算機、互聯網及維修手冊等資料。在一體化工作站,實訓過程采用企業車間的7 S管理方式、環境渲染、任務引領,使學生如身臨企業實境。并采取模擬與仿真的設備或采用企業資助設備來輔助一體化教學。總之,經過一個過程的努力逐步做到教室與車間、學生與工人、教師與師傅、作業與產品、教學與生產的`有機結合。

  2.5 帶動相關專業改革,為其它專業提供教學觀摩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在實施改革獲得成效的同時,也在全院積極普及一體化教學理念,推廣一體化教學方法。校內培訓、改革交流會,一體化教師的公開課,對一體化教學的推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轉變了教師的傳統觀念,讓教師明確了自己的工作目標,使教師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同時,改革以來多次為其他同類院校提供教學觀摩和教學研討交流等。

  3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經驗與體會

  3.1 一體化課程教學的關鍵,是教師

  沒有一流的師資,就不可能建設一流的課程,也很難培養出一流的技工。即使有一流的課程,如果沒有一流的師資,也不可能培養出一流的技工。所以,要制定合理的一體化教師選拔制度。要制定合理的方式組織一體化教師靜下心來弄清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內涵,對一體化課程改革的認識要精益求精;要組織一體化教師參與一體化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操作技能等內容的培訓;要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進行職業崗位的調研和培訓,要定時間、定任務、定要求、定考核,鞭策教師真正在課程教學中融合校企的元素內容;一體化教師工作非常量大,要制定相應激勵機制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

  3.2 一體化課程教學的難點,是學生

  一體化教學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是此層次的學生基礎差,不喜歡學習,另外,學生的身上也有很多自身的毛病,對于教學的組織,和上課的紀律把控,要費很多精力才能保證任務的實施。這就要求我們要擅長發掘學生的優點和特長,比如說,學生不喜歡學理論但是動手能力強,調皮但是心理素質好等,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課程設計及教學活動的組織。此外,教師要多幫助學生了解本行業,本專業的就業前景,使學生對自身以后的工作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也使學生初步在內心建立自己的人生規劃。

  3.3 一體化課程教學的重點,是評價

  一體化課堂評價要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確定評價手段。如何將評價環節制定得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如何讓學生的評價更加公平、更加客觀,是需要在長期的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地去摸索和努力的。要因地制宜選擇評價手段和量化標準。評價方式應以激勵學生為主,特別要強調的是評價一定要體現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學生參評、教師點評等要素。通過評價方式的轉變,激勵更多學生進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體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為學院教學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學院將更加求真務實,精益求精,將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堅定不移的實施下去,將進一步結語經驗,邊實施、邊改進,不斷充實、不斷完善,發揮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職業教育的論文07-16

職業教育教學論文08-04

談加拿大職業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啟示的論文09-30

研究銀行論文03-07

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效果探析論文09-30

旅游發展研究論文08-24

存貨管理研究論文08-24

薪酬管理研究論文08-24

如何撰寫研究論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