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論文1
一、網絡媒體環境促進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質量提高的策略
1.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
網絡媒體換環境中,學生接觸到的東西會更多更全,觀察事物和事態發展的能力會不斷提高。由于網絡媒體技術的創新性和獨特性能夠吸引青少年的好奇心,將其應用于初中語文這門他們認為最麻煩的課程中,將會改變廣大中學生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態度。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的多樣性和實時性,學生可以在其中積累更多素材為寫作打好基礎。當下中學生喜愛網聊、愛看玄幻小說、酷愛自己在網絡上的各種空間,初中語文作文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聊天工具與學生活動激勵學生在空間和微博上發表文章,并對其進行指導和完善,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讓學生體會寫作的樂趣。教師也可以與學生家長溝通,發揮學生身邊親情的力量,提高學生創作作文的熱情,當然這與教師及時引導是分不開的。使學生在網絡上廣泛閱讀,積累素材;及時發表自我感想,進行創作;教師跟進指導和鼓勵,良性循環,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高教師教學素質,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作文教師要時刻謹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培養過硬的專業素養和高尚的職業素質。在網絡媒體環境中積極學習運用網絡媒體技術,將其巧妙地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關心學生在網絡媒體環境中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現,防范學生利用網絡媒體技術進行抄襲。教師需時刻保持自身先進性,不斷學習,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網絡媒體技術的應用。初中語文作文教師可以考慮將視頻圖片加入教學內容中,增加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例如,安排學生寫一篇有關賞秋菊的作文,則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各種菊花的圖片或視頻,也可以將古今描寫菊花的`好詩美文的朗誦在課堂上播放,如果時間不允許,則教師可以把資源拷貝給學生讓他們課后欣賞。教師通過這種直觀、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寫作熱情的同時,提高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和收集匯總信息的能力,這也是培養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需要。可以說,初中語文作文教師的教學素質直接影響網絡媒體環境中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質量。
3.拓展課堂教學方式,優化作文評比模式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課堂始終是教學的“主戰場“。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離不開課堂的支撐,不過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受到時空限制,在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中教師和學生未能充分了解雙方,溝通不暢,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很難實現預期教學目標。而在網絡媒體環境中教師與學生實現零距離溝通,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教學,實現了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師可以在網上通過郵件或聊天軟件將作文題目和要求下發給學生;學生也能利用網絡與教師實現線上溝通了解,教師針對學生問題提供不同解決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受重視的感覺,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自主學習。這種不受時空限制,師生良性互動的教學模式拓展了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為傳統課堂教學方式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對寫作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學生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佳作,在網上與讀者互動,對自己寫作中的不足進行改正,充分展示自我個性。改變原本只是教師對其作文進行評價的模式,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由于事關自己網絡人氣,學生不僅會自發改正錯誤,還會主動與人討論和糾正,在這個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其寫作能力。
二、結語
網絡媒體環境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必將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初中語文作文教師要抓住時機、迎頭趕上,實現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全面發展的目標,跟上素質教育改革的腳步。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當前網絡媒體環境,教師和學生要認識到網絡媒體環境的優勢,把握其應用策略,在實際教學及生活中將語文作文教學與網絡媒體相結合。將網絡媒體運用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寫作素材,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聯系,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課堂教學方式中,以此實現教師教學現代化,學生學習自主化。
語文論文2
一、學生分工明確
在進行分組以后,教師要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給學生安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是這個小組必不可少的一員,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責任感,會不由自主地認真地完成自己法任務。只有這樣所有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高。一般一個小組需要4到6位成員,而學生也是要不同層次都有的,學習能力差一點的就做點簡單點的工作,例如給文章分層,把握文章整體思路等,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即使地提出來,能力稍微強一點的學生則是擔任講解合作閱讀的內容,呈現小組合作的結果,能力好的同學就要根據同學的了解點評哪些地方還存在不足,哪里做得比較好,并且即使解決能力稍微差一點的同學所提出的問題。
二、各個小組間進行交流
當每個小組的鑒賞閱讀取得一定的成果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間的交流,每個小組派個成員上講臺上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結束以后先是本小組的學生進行評價或者是補充,讓偶再由其他小組的成員進行評價,指出他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
三、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題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可以進行探索,研究,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在探究的時候,就可以使以小組的形式展開,為每個小組設計一個研究的課題,例如一個小組專門探索魯迅先生《吶喊》小說集中的人物形象,一個小組可以研究曹禺的話劇《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還有的小組可以思索巴金的《家》中的藝術手法,這樣每個小組研究的方向不同,到時候,等每個小組都研究的差不多了,教師可以組織在班級里進行成果展示,詳細的講解每個小組的收獲,那么這樣,同學們不僅可以掌握自己所研究的名著,還可以對其他的名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樣就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在短短的時間內有巨大的收獲,教學效率明顯會提高。也可以讓學生在同一個課題上進行研究,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比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給《麥琪的禮物》重新編寫一個結局,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在班級里進行分享,看看其他人的想象與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可以給自己怎么樣的提示,看別人的想法哪里比較好,哪里是有明顯的缺陷的,例如不符合事實的,進行再創作的時候,也要有一定的依據,切不可脫離原來的'文本,與前文不符。
當學生的閱讀研究以后,在展現成果的時候教師的態度一定要好,對于學生的研究成果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對他們認真的投入研究的精神給予嘉獎,然后在對學生的研究結果進行點評,首先要花大部分的時候尋找學生研究成果的可圈可點之處,這樣就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尤其是那么成績不太好,對學習已經不抱什么希望的學生,適時的表揚會激發他們學生的熱情的,讓他們重新投身到學習中去,然后才是指出研究的不足之處,但是一定要注意口氣,一定要委婉一點,不要無意間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高中的學生自尊心是很強的,容不得一點的傷害,最后,教師在進行總結,給出自己的觀點建議。而且在研究的過程和展現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營造平等,寬松,自由的環境,這樣可以使得學生身心愉悅,可以暢所欲言,這樣的話,課堂氣氛一定會很活躍,教學效果會有極大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而進行小組的探究性閱讀則更是錦上添花,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智力,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小組合作是一個集體的活動,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參與了整個過程,學生的實踐能力肯定都會普遍提高,而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會不斷地加強,同學之間的關心也會更加的親密,社會交往能力也必然會提高的,班級凝聚力也會提升。這樣學生就可以使得各方面都得以均衡的發展,而不是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語文論文3
一、引言
審美活動或行為是人類的高級精神活動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價值的歷史文化景觀。華夏美學哲學是人類文化景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長期歷史演化過程中,先民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農耕文化環境中,形成了具有顯著民族特色的美學哲學思想和理論,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哲學思想體系。這些思想和理論對于構建個體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美學教育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學哲學在型塑人類精神結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對于美學的教學和訓練,一直是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內容。從現實層面來講,良好的美學素養不僅能夠改善人的身心狀態,而且在具體工作中能夠激發創造性思維,實現創造更高價值的目標。
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此階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將會對其終身生命歷程產生直接影響。目前,由于應試教育模式及經濟社會轉型環境的影響,中學生中存在諸如價值觀缺失、人文素質低下、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現實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一定措施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從提升學生整體人文素養及傳統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問題進行分析,以下內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討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討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華夏傳統美學教育的基本內容,第四部分討論推進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具體措施,最后是總結與討論。
二、加強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基礎人文素養的需要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的`軟實力所在,是增進生命個體生存與發展質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過華夏美學哲學教育,學生可以認識先民理解美、創造美和追求美的歷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從而將個體生命放在與宇宙萬物共生的高度來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一種大氣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類右腦和左腦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區和功效,而對于右腦開發則對于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顯著作用。美學思維及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正好是右腦的功能所在,經常性地持續地推進美學教育和訓練,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有助于克服各類現實困難,取得創造性成果。
(三)傳承傳統文化和美學哲學的需要
中華美學是和西方美學具有顯著區別的哲學體系,其顯著的整體思維、氣韻為先、剛柔并濟等美學哲學理論和特點,和西方美學具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反映了華夏先祖的精神風貌。這些精神氣質和風貌,應該通過美學哲學教育傳承下去。
(四)為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礎的需要
在當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是學生畢業后走進社會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全球文明發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學哲學素養和美學哲學訓練,能夠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動中發揮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增進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經濟社會活動中的各類不確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損失。
三、語文教學中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根據現行初中語文教材,選擇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結合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等知識來推進美學哲學教育,是較為可行的選擇。筆者認為,根據華夏美學的發展歷程,可以適度給學生介紹如下美學哲學的內容。
(一)遠古圖騰
遠古先民的巫術禮儀和圖騰活動,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學精神的源頭。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在遠古人們的觀念中,實際上是巨大的龍蛇,這可以看做是中華先民“龍”圖騰的開端。“龍”因其變化莫測、氣象萬千的形象和氣質,能伸能屈、進退自如的活動方式,成為中華先民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審美意象。
(二)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時代是華夏文化發展的特殊時代,也是古代社會最大的急劇變革時期。其理性主義一方面擺脫原始巫術宗教的種種觀念傳統,一方面開始奠定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這主要表現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儒道互補一直是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的基本線索。從藝術形式來看,主要是充滿厚重的北方文化特色的《詩經》,這也成為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三)楚漢浪漫主義
這主要是指在中國南方發展起來的和北方文化具有顯著區別的文化精神和藝術形式,其主要代表便是屈原的《離騷》。通過感悟生命、自然和歷史,又通過超越生命、自然和歷史,屈原的藝術世界是一個既鮮艷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繽紛世界。美人香草、百畝蘭芝、菱荷芙蓉、方澤衣裳,望舒飛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屈原把最為生動鮮艷、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能出現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想象,與最為熾熱深沉、只有在理性覺醒時刻才能有的個體人格和情操,最完滿地融化成了有機整體。這是抒情詩歌的真正光輝起點。
(四)魏晉風骨
魏晉時代的文化藝術以“人的覺醒”為主要特點。“生年不滿百,長懷千歲憂。”“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圣賢莫能度。”總之,魏晉時期的精神風貌擺脫了對外在的權威追求,開始了內在人格上的覺醒和追求。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
(五)唐代的詩歌、書法和繪畫美學
唐代是華夏詩歌藝術的高峰時期。其表現出的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酣暢淋漓、汪洋恣意的想象,一瀉千里的表現手法,等等,構成了盛唐詩歌藝術的基本內容和創作方式。同時,顏真卿等的書法將楷體書寫發展到新的水平,表現出一種剛正廉直、大義凜然的美學境界。在繪畫上,精密嚴整的工筆畫得到較好發展,為宋代書畫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六)宋代的長短句、山水畫藝術美學
在文學藝術上,蘇東坡將宋詞推向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主要是追求一種質樸無華、自然平淡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人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并將其提高到了某種哲理的高度。“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繪畫藝術上,山水畫和花鳥畫成為宋代文人和藝術家表現的主要題材,并和佛教等哲學思想產生了某種融合,追求一種“無我之境”。
(七)明清戲曲、小說及園林美學
明清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市民社會逐漸繁榮起來,產生了具有扎實生活基礎的市民化藝術形式。如吳承恩的《西游記》、湯顯祖的《牡丹亭》,這些作品更多來自民間藝人的加工和普通百姓的傳播,主要內容更加生活化、大眾化,也更容易被普通民眾熟悉和欣賞。而曹雪芹的《紅樓夢》,更是將市民社會的全貌給出精湛的藝術表現,也將古典小說藝術推向了高潮。同時,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建筑藝術進一步發展,皇家園林就是其中主要代表,其整體上仍然注重天人合一、注重等級秩序、注重人文思想和建筑藝術的融合,形成了和西方建筑發展截然不同的路徑。
四、推進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若干措施
(一)制定推進華夏美學哲學教學的課程教學計劃
根據現行語文教材的內容,在初級和高級中學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的教學計劃來推進美學哲學教育。
(二)適度增加或調整語文課程中的美學哲學內容
在教材改革過程中,應該適度增加或調整美學哲學教學內容,讓華夏美學哲學教育成為貫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的內容之一。目前,可以通過引入經典詩歌、繪畫、戲曲等作品的形式來增加美學哲學內容。
(三)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種形式加深美學哲學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念誦藝術哲學經典著作等形式來推進美學教育,這也是提升學生文學功力和文化涵養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定期檢測和評估美學哲學教學效果
采用《教育心理學》中的一些測評方法,對學生在接受美學哲學教育前后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結構進行評價,發現有利于促進精神境界提升的積極做法,逐漸積累并上升為常態化的做法,改正其中的不足和缺點,不斷推進教學模式創新,增強美學哲學的教學效果。此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以學生身心狀態的變化為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標志。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2]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4.
語文論文4
一、當前蘇教版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所存問題
(一)興趣較低,閱讀面也較為狹窄,同時積累量也相對比較少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記誦狀態,在知識遷移上容易受到約束和限制,缺乏一種宏觀審讀,也就更談不上個性悟讀或者審美解讀,最終造成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上非常茫然,一切為了考試而學習,未真正領悟到古詩詞所蘊含各種藝術美,自然而然其自身文學素養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教學策略過于單一和形式化
古詩詞自身具備內容含蓄、語言凝練、表達巧妙、文句變形且語義跳躍等特征,而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話那樣淺顯易懂。對于大部分古詩詞而言,并不是簡單地通過文句挖掘就可明白其內在所蘊含意義,而這無疑也為學生學習古詩詞加大了難度。據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舊采用是一種“填鴨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導致古詩詞自身語言所具備靈活氣韻得不到展現,使其審美趣味逐漸下降,最終使學生創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響、限制,造成其教學質量低下。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和實施
(一)基于古詩詞自身文體特點所采取策略
1、在技法上進行突破。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語言也在發生著一定變化,若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望文生義來理解古詩詞,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古詩詞理解上產生誤區。在古詩詞中,其語言較為含蓄,通常情況下,作者不會將自己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過諧音、比喻、用典、互文、擬人或者借代等方式來表達。鑒于這種特性,筆者認為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想突破這種語言理解障礙還必須得掌握相應藝術技能,從整體出發,根據語境進行聯想,對詞義進行動態地介紹,將一些困難古詩詞轉變成為容易理解語言。比如高適《燕歌行》、《封丘作》這兩篇詩歌中,有“煙塵”和“風塵”這兩個詞語,盡管二者只有一詞之差,當時在詞義上確有很大不同。在教學時,教師可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借助于工具書,使學生能夠明白《燕歌行》中“煙塵”指是戰爭,而《封丘作》中“風塵”即可理解成為流言蜚語和地位卑微者生活,又可理解成為戰亂。
2、結合古詩詞自身意境,進行情境再現。在古代,詩人將客觀物象來作為其創作素材,通過加工與提煉以后,將其轉變成為滲透著詩人自身情感藝術形象。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明白這一特性,注重學生感官激發,進行古詩詞意境再現,正確引導學生在這種意境中來解讀作者所想要表達一種思想,借助于具體物象,使學生可從不同形態上來審視詩詞所蘊含內涵,通過日常體驗與觀察來逐步增強學生對于物象感受能力,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詩詞現實意義。同時還應將意象進行歸納和總結,辨別不同詩詞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不同,正確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所呈現出意蘊進行細作與辨析,通過學生自己辨析,使其能夠更好地領悟作品所反映出來意象之美,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多聯想,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表面語言符號進入到相應情境中去,從而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二)教學方式融通與創新
1、在進行詩文閱讀時,應從整體出發把握詩歌,結合詩人所處時代、社會環境以及其自身生活狀況等,這樣才能夠在一個大語境中,從淺到深地認識和理解詩詞所蘊含意義以及作者創作這篇作品宗旨。比如進行山水詩這一專題教學時,在對盛唐時期“王維和孟浩然”所創作山水詩和中唐“韋應物和柳宗元”所創作山水詩之間異同進行比較時候,應該引導學生對當時唐朝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明白盛唐與中唐之間二者在本質異同,使學生就能夠認識到盛唐時期,“王維和孟浩然”所創作山水詩更多是表達作者對于生活和自然喜愛;而在中唐時期,“韋應物和柳宗元”所創作山水詩則更多反映出了作者低落和無奈心情,表達了作者自身清淡高遠以及孤寂意趣。
2、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在進行詩詞鑒賞時候,教師應該利用母語這一課程資源意識來增強古詩詞和日常生活、社會以及世界之間聯系,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學藝術所具備各種象征。同時還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古詩詞教學場景,從而增強學生自身感性認識。
3、加強學生實踐創作能力,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深刻認識到古詩詞內涵,更加客觀且全面地理解作者自身情感,繼而提高其對古詩詞進行鑒賞能力。要注意是,在進行寫作與創作過程中,這種“寫”并不是指簡單仿寫,而是把一些簡單閱讀行為變為一種形式多樣且靈活創造性行為,同時還可在原古詩詞上進行改寫。比如在進行王維《山居秋暝》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文章中所呈現出意象以及詩歌自身特征,借助于創造性聯想以及具體形象補充,讓學生利用散文式語言來進行描述,使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王維詩歌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意象。
語文論文5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掃清閱讀時的字、詞障礙,查找資料對所學課文時代背景有全面了解,通過閱讀批示理清文章條理,找出疑難問題。二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探索語言文字的內涵,通過反復閱讀,揣摩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悟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關鍵詞: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主導作用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閱讀應當是學生自主獲得知識感悟,接受實踐閱讀的過程,教師給予的是指導,在閱讀中接受情感的教育,思想的升華,獲得真實性的閱讀感悟,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點。”那么,如何去充分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1興趣導入,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開展教學內容前,加強課前導入,有助于學生提前熟悉課堂,加深對課堂學習主題的了解。尤其是利用多媒體手段導入新課時,可以啟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進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同時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迅速進入課堂角色,積極投身學習情境。巧妙地加以引導(圖片、問題、影音片斷),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教師可以巧妙借助多媒體,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學生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利用課件展示遼闊無邊的草原景象,讓學生在歌聲與圖片的熏陶中,感受草原之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讓學生在觀看完課件之后,有感而發。在感受了草原之美以后,教師巧妙導入,抓住學生的興趣,進行提問,誰看過草原,你腦海中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作家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繪我們美麗的大草原呢?通過開篇設疑的教學方式,能夠巧妙地激發學生的.閱讀好奇心,在學生帶著好奇心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進行思考,教師在學生閱讀之后,進行提問,你們讀到了什么,這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閱讀中獲得知識。
2指導質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提問式教學活動是依托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來實現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提問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為教學設計主線,讓學生在實際課堂中,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讓學生將思維中抽象概念轉換為具體的問題,進行提問。因為具有疑惑的部分,學生才會產生想要探索的沖動,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疑問探究中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引導要講究藝術性。在語文學習中教師還可以設置任務,讓學生自主組織教學互動,參與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讓學生先進行預習,熟悉課文內容,制定計劃,讓學生親身體會課文中的角色的特點,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五名同學分別扮演課文中的重要任務,其余的同學充當旁觀者,五名同學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表演,整整一堂課下來,效果非常好,關鍵人物的性格特點顯而易見,并且五個人物扮演者對課文的內容熟練掌握,并且拓展了不少的課外知識,給其余同學帶來了知識的累積,這樣不僅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地環境下就將課文熟練掌握,并且了解了情節脈絡,故事背景。像這種有故事內容的課文,教師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開發,想象,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所以,教師依據教材課文內容的不同,可以設定多種情景,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學會自主探究,因此,自主學習從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開始。
3開展討論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將自我思想和想法進行不斷的完善和修正,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培育學生疑問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問題,例如“人類如果失去了聯想,將會變得怎樣?”讓學生能夠主動的開始討論,展開充分的聯想,思維得到進一步發散。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他們邊讀邊想,邊讀邊悟,這時他們就產生一種獨特的感受,并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達出來。這時,讓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討論,或分小組,或同學互議,或自由組合,他們會各抒己見,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行充分的表達。但是教師在組織學生自主討論的過程中時,要及時地參與學生的討論,充分認識學生所想,悟學生所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討論在展開聯想的同時不偏離主題,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中獲得真實性的體驗,從而得到語文知識教育,獲取知識能力,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
4啟發想象,增強思維的創新能力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就要給予學生空間和時間,能夠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創新,獲取相關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4.1應用優美語言,誘發小學生的想象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引導,在閱讀到某些優美以及作者思想感情豐富的地方,教師可以讓學生由課文內容展開充分的想象,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描繪出的這樣一幅景色,以及作者通過這段景色的描寫,想要表達什么內容。在學生閱讀時,教導學生對課文加強了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通過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學生能夠獲取語言知識積累,在語文寫作中可以加以運用。例如《草原》中寫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讓學生學會這種寫作手法,對于這種優美的語句,可以讓學生進行積累,摘抄,甚至記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聯想,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
4.2生動朗讀課文,喚起學生的想象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的過程中,一定要善于應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學生能夠將想象力展現出來,同時教師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能夠快速地融入其中,在教師描繪畫面時,能夠身臨其境。教師的語言如果不夠生動、形象,就難以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學生就不能感同身受。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可以通過聽錄音,范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去體會文中所抒發的中朝兩國人民同生死共患難,親如一家人的主題思想。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不但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調動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不斷涌現。
5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學生才能更好地挖掘課文深厚的內涵,使學生樂于學,學生的自主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語文論文6
一、情感教育之余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1.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經過一些調查分析,目前我國的語文教學模式還是秉承這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只能成為教師座下的傾聽者,難以有自己的學習空間,只能被動的受教師控制。而教師也只是單純的以分數的高低為評判學生的標準。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大部分的學生都難以對學生產生興趣,視教師為猛獸,師生關系一度緊張,而語文成績更是難以提高。筆者認為導致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
2.小學語文教學同情感教育的聯系
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平臺,故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要徹底落實語文教學同情感教育的有機整合。這主要是取決于情感教育與語文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之于有效的推進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教育的激發功能,讓學生通過情感教育對語文產生興趣,繼而誘發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中,關心學生,體貼學生,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將教學的責任感感染學生,以此強化學生對學習的信心,在教師的呵護下提高語文成績。而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情感教育視為累贅,就只是讓學生不斷的學習,對于學生的心理變化、思想變化忽視,那么很有可能直接導致了師生關系變得僵硬,教師與學生產生隔閡,學生只會消極的對待語文學習。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對于所有的學科均帶有著一定的情感性,在情感與理智之間,往往是情感為主導,故而在學習語文時,一般會以自己的喜好而進行學習。故而,小學語文教師更應重視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運用豐富的情感教育去教導學生,對小學生給予充分的尊重,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善意與關心,讓他們在健康積極的環境下進行語文學習。
二、情感的總述與內涵
情感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心理現象,它深深的根植于人的意識之中。在現實生活中,情感有著理智性、社會性與易變性等特征。情感所具有的特征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好變化。故而,在基于學生的情感的基礎上,語文新課程的設計要同學生的生理、心理相結合,遵循語言學習的管理,在最適宜的程度上與每一個學生的要求相吻合。因此,新課程下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于學生的`情感必須要重視,如此方能創設和諧、科學、輕松的語文課堂。
三、情感教育投入于小學語文教學
在教育過程必須要將情感教育納入,讓情感教育變為教育的一部分。這主要是因為情感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充分關心著學生的態度變化,情感化與情緒化的方向,對于學生個體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些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投入情感教育,以下就是筆者自身的一些建議。
1.落實情感課堂教學,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將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是語文教學落實情感教育的重要措施。語文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非常重視的,亦是首要任務,而重視學生的情感同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更是重要措施。故而,教師在進行語文備課時,不但要將所要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劃出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效的將學生可能會遇到的疑點、難點進行分析,以保證學生課堂學習中獲得最大的收獲。當然,除了這些,教師還需要將課文中的中心內容與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學生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便使學生真正理解自己所學的內容。落實情感教學是教師讓學生可以在輕松和諧的課堂學習的重要基礎,上課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鼓勵,例如學生回答的問題教師應多多給予“很好“”很棒”等話語以表達自己對學生的肯定。而在這樣具有情感的、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學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成績。
2.完善課堂教學方式,誘發學生情感
進行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而要有效的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筆者認為應將情感滲透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對此,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在不經意間向學生進行情感的傳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故事表演、成語接龍、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形式來活躍課堂,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情感。當然,在設計活動形式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學生興趣、德智發育等方面,要實現在有趣的活動中讓學生進行語文學習。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已是時代的需要,是與時代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當然,情感教育的方式豐富多樣,僅以筆者的一些建議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的教師進行探索,才能實現情感教育與小學語文有機融合。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每一位學生充滿關懷,讓學生明白觸景生情和動之以情,真正的發揮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的作用。
語文論文7
一、生本教育的優勢
過去傳統的各科課堂教學是在師本教育理念下進行的。師本教育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方式往往使學生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特別是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需要學生不僅能良好的掌握語文基礎知識,還需要學生能夠真正的把知識融會貫通,并且讓學生在讀書中能夠培養出自己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這種強化學生素質教育改革的模式使得傳統的師本教育已經無法適應課程教學的要求,而重視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教育成為了目前新課程教育改革最為所需的。
二、生本教育體系下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方法
1.教師要逐漸培養不教而教的理念
所謂不教而教,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教學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逐漸培養學生如何科學、合理的進行學習,要讓其掌握各種學習方法。在初中語文課教學中,不教而教的理念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內涵。初中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把不教而教的教學理念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通過采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努力向學生進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灌輸,讓學生慢慢的把各種學習方法都能夠掌握,讓學生由被動受聽轉為主動求教。
2.教師課堂教學內容要從知識為中心轉為能力為中心
在生本教育體系下,教師要從傳授學生知識為中心逐漸轉化為以傳授學生能力為中心。教師要逐漸克服師本教育的傳統教學做法,具體指的是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逐漸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創造能力等等。首先,教師要正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所謂自學能力,指的是學生通過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自我學習過程中熟練的運用各種工具書以及網絡進行語文方面的預習。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通過提問、引導、組織各種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環節進行學生自學能力方面的檢驗,讓學生從自學中感受到自我對于語文知識的真正駕馭。其次,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所謂表達能力,指的是學生口語、文字等方面的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相關鍛煉和實習的'機會、同時結合一定的語文興趣課開展專門的口語、文字表達競賽等活動,促進學生真正的掌握相關能力。表達能力的掌握不僅使學生能夠將語文知識真正用于實踐當中,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對于語文相關知識的認知。再次,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具體指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對相關知識的看法,并大膽質疑,慢慢的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也相應的得到提升。
三、結語
生本教育融入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促進初中語文課堂素質教育的改革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生本教育提倡的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種科學的、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觀念,為新課程教學改革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全面有效的開展提供了指路明燈,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展示自我,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養成。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也得到了大范圍的提高。
語文論文8
一、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學習環境
學生對環境感受很敏感,一個壓抑環境會使學生不愿意思考,對于剛接觸內容會不感興趣,不管教師運用什么樣方式教學,始終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而在一個輕松環境中學習,學生感覺不到壓力,必然會獲得快樂體驗。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對每一個未知知識都充滿好奇,會主動地去接觸知識、分析知識,從而獲得對知識理解和領悟。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愉快輕松環境是使學生愉快學習首要條件。
二、師生之間關系要平等、民主
在愉快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他們互相尊重、相互傾聽,學生對教師不再存有懼怕心理,而是為了獲得教師鼓勵和表揚主動進行知識研究與探索;教師對學生不再是把知識劃分成一個個細節灌輸到他們腦子里,而是使學生在探究式學習方式下不斷進步。這種平等、民主師生關系,使學生對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學習熱情高漲。
三、制造一種生動活潑課堂氣氛
課堂中活躍氣氛和教師情緒是分不開,所以教師在走入課堂時就要面帶微笑,先用表情感染學生,使他們放松心情,然后再進行課堂氣氛調節,使學生情感和要學習課文內容情感保持一致,這樣對于學生融入到課文中去體驗作者情感是非常有益。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采用導入內容既能調節學生情緒,又能和課文內容緊密相連,從而使學生能用正確情緒去體驗課文中描寫事物,體會其中蘊含感情,在滿心愉快中度過每一堂課。
四、善于調控扣人心弦教學節奏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高中學生生理發展狀態來把握教學節奏,既要保證學生通過學習有所提高,又不能節奏太快影響學生接受和吸收。因為高中生大腦思維正處于發展時期,他們思維通過外界刺激會產生強烈反應,對語文知識接受和理解同樣如此。在新形勢下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大腦興奮中心激發學生注意力,同時運用有趣提問來加強他們有意注意,使學生在這一時期學習能力逐步增強。需要注意是,在對學生進行有節奏教學時,不僅教學速度要保持一定節奏,教師語言也要具有藝術性,充滿節奏感,以此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具體而言,教師語言節奏還要根據不同課文內容進行改變。內心情感變化平緩或感情色彩灰暗時,語速要減緩;內心情感強烈或感情鮮明時,語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揚揚、有波有瀾,給人以無窮美感。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激發興趣,達到愉快教學目。此外,教師還要善于借助教學內容節奏來調節整堂課節奏。教學內容節奏指上課內容詳略、多寡、取舍、安排等。在設計教學內容節奏時,教師必須考慮學生承受能力,使課堂富有一種和諧音樂美感,形成教學高潮。
五、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語文課文中內容依靠文字來進行理解,有會存在一定難度。隨著經濟發展,學校教育和教學設備也在不斷完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把文字轉化成直觀圖畫,這樣可以把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通過朗讀課文之后結合多媒體展示畫面走入課文,感受課文深刻內涵。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如果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領會其中對景色描寫文字時,他們對景色理解不會很深刻。而利用多媒體來展示其中景色,可以讓學生直觀體會到荷塘月色美,以及作者在運用文字方面深厚功力,有助于提高學生遣詞造句能力,同時還可以從視覺和聽覺上給學生以沖擊,培養學生對文字中蘊藏含義敏銳性,提高他們在文學方面能力。總之,在課堂上進行愉快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用充滿情感態度來對待學生,還需要教師用充滿藝術語言來感染學生,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有很大促進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找到真正適合學生學習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語文論文9
一、引言
對于普通話,國家有明確的規定,應大力推動普通話,加強各民族間的交流和溝通。應用普通話可以減少各民族之間的隔閡,克服個民族間的語言障礙,加強各民族的交往。在推廣普通話中,學校語文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語文素質、語言能力等均有促進的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具有重要意義。
二、語文教學與普通話
語文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學生的語言素養、語言能力的培養有重大作用,而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個性鮮明,追求時尚,尤其是當前網絡語言在學生群體中盛行的狀態下,學生的語言使用產生嚴重的傾向[1]。學生語言的使用越來越不規范,語言交流水平呈現下降的趨勢,所以在學校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勢在必行。普通話是漢族人們的共同語言,以北京語言為標準音,將北方話作為基礎語言,以現代白話文相關的著作為語法規范。推廣普通話是中國發展中的一項任務和工程,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措施。普通話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語言,其推廣應用,可以消除各民族語言間的溝通障礙,在文化建設、經濟發展中,均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發展,普通話的推廣和應用成為了社會發展中最為迫切的需求。為了提高中國全民的文化素質,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大力推廣普通話。在語文教學中,大力的推行普通話,是中國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需求,關系著中國全民的利益,也是中國發展中各項舉措推行的基礎,可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普通話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內容,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普通話的推廣,對學生的素質、文化知識的培養和提高有重要意義,所以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推行普通話教學。
三、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的影響
作為一名學生其基本素質和能力,就是講好普通話,在當前的學校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學中,普通話已經作為了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必須具備說普通話的能力[2]。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不僅對學生有要求,對老師也有一定的要求,普通話是教師教學的職業語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使用職業語言,滿足教育教學中對專業用語的`要求。針對不同學科的教師,普通話水平的要求不同,語文學科的教師,其普通話水平要高于其他學科教師的普通話水平,需要在二級甲等以上,二級甲等只是語文教學普通話水平的最低標準,屬于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作為語文教師普通話水平應該在二級甲等的基礎在進一步的提升,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大力的推行普通話教學,不僅對學生的普通話能力有影響,還對教師普通話水平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學校的語文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共同語言的規范教學,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學到的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方言是語文教學中的最大語言障礙,在語文學習和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方言,就會產生不通、不規范、不順、不流利、不準確等問題。因為經常使用方言,對標準音的掌握不夠,必然在說普通話的時候會出現結巴、不通暢等問題。普通話本身具有較強的美質,而且標準的普通話,其語音、發聲等有許多的優點,例如普通話中的元音,分別較廣,音節又非常的響亮,四聲分明,具有非常強的音樂美感。自然流暢的普通話表達,其語言具有精妙典雅的特點,加上語法較為規范,進而給人一種美感。在語文教學中,廣泛推廣普通話,可以幫助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使用優美、準確的語言,將文章中的情感、意境、思想等表達出來。普通話的四聲分明,抑揚頓挫,音節均勻等,詞匯豐富、句式靈活等等,有多種優點,在語文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文章內容,體會文章中各種美,可以將學生的語言規范,促進學生語文文化素養的形成[3]。
四、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
普通話現在已經成為社會交際中的一種共同語言,其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普通話的推廣教學,成為時代、經濟、政治發展的共同需求。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第一,在經濟建設中有重要作用。自從中國實施改革開發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普通話作為全民通用語言,促進了經濟建設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等。當前普通話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不斷提升,世界人們在看中國,中國人們在看世界,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活動頻繁,其他國家對中國普通話的學習熱情高漲。普通話作為信息交流的工具和載體,在中國各方面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第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在素質教育中,學生的語言素質,是其他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語文教學是學生語言素質培養的重要活動和措施,語文教學不僅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語言知識,還促進學生語言素質、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規范意識需要加強,而普通話教學是學生語言文字規范化的重要途徑,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語文素養,規范學生的語言文字等,因此需要加強普通話在語文教學中的推廣。第三,考試需求。當前中國學校教育中,針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常用的方法為考試,考試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文化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等進行檢驗,尤其是高考。在語文考試中,有語音考察、形近字考察、多音字考察等,加強學生普通話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規范語音、規范用語、規范語法等,普通話在考試中語言表達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規范使用普通話,可以體現出準確、生動等語言形象和特點,所以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教學[4]。在當前的語文教學、社會發展中,普通話教學的重要性,在其他方面也有重要的體現,例如環境適應需求、社會文化發展需求等等。普通話在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需要在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學中得到加強和推廣。
五、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的策略
我們已經知道普通話在學習、工作、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明文化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加強普通話的推廣。語文是語言學習、語言素質形成的重要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進行示范教學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榜樣作用和示范作用,為了加強語文教學中普通話的推廣,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加強示范教學。為學生示范標準的普通話,對普通話閱讀技能等進行傳授,提高學生的普通話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普通話示范教學,還可以利用新聞媒體。作為新聞主持人普通話水平在一級乙等以上,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新聞媒體,為學生播放新聞主持人的新聞播報視頻、語音等,為學生示范標準普通話,引導學生學習普通話、規范普通話等。
2.學生普通話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需要對學生的普通話溝通交流能力進行培養,首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普通話溝通交流的反應。掌握學生的心理,對普通話的學習和應用有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聽、說能力。語言學習的四步驟為聽說讀寫,四者有機結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所以在普通話學習中,需要加強學生的聽、說能力,增強學生的普通話溝通交流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增加朗誦、表演、演講、辯論、對話等環節,給每一位學生提供普通話學習成果展示的機會,在學生展示普通話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或者是點撥。
3.應用普通話進行朗讀教學
語文學習的好壞,并不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決定的,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學好普通話有一定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溝通、表達,通過使用普通話溝通表達,可以增強學生普通話學習的自信心,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朗讀則是一門語言藝術,運用普通話朗讀,可以生動地展示文字中的情感,所以語文教師需要加強學生朗讀中普通話的應用和培養。在朗讀中規范學生的讀音,其次培養學生的音韻、音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提高普通話水平和語文素質。
4.充分利用網絡媒體
在當前這個社會中,網絡媒體普遍存在,而且也成為人們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在學校教育中網絡媒體已經普及,所以在普通話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普通話教學除了課堂上的教學時間外,其他時間的教學很少,而改變學生的語言習慣也不是一件短時間內完成的事情,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網絡媒體,進行普通話教學。將普通話教學的課件上傳到網絡媒體的服務器上,使學生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普通話學習。
5.增加學生普通話的學習、應用機會
普通話的學習,重點在于應用,在語文教學中,當前普通話教學的時間較少,而且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機會除了課堂之外也較少,為了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需要增加學生的普通話學習機會和應用機會[5]。加強學生的普通話訓練,可以組織學習小組等,讓學生相互監督和檢驗普通話學習成效。為了給學生提供普通話的應用機會,可以組織一些朗讀比賽、辯論比賽、演講比賽等,在學生普通話應用的過程中,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正音等。
六、小結
當前普通話已經成為中國的標準語言,也是中國各個民族的共同語言,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社會、文化、經濟等發展中的必要需求,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素質培養和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推廣普通話教學,需要從學生、教師等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普通話學習和應用的機會,規范學生的普通話,促進社會主義文明社會的建設,以及學生語言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語文論文10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創新思維能力是學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加之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所以相對來說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還是比較簡單的。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以積極響應素質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文主要對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措施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思維能力
語文是學生進行日常的交流以及學習其他課程的最為基礎的學科,語文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其他學科的成績。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小學語文的教育都是單一枯燥的,也很少的看見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創新。現如今,新課改之后,已經將素質教育變為教育中的重點,所以教師應該積極的朝著這方面努力,爭取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一大批的創新型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促進國家發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首要條件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夠在課堂上跟著你的思路走,然后逐步的養成創新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置一些比較巧妙的問題,將學生的身份轉變為探索者的身份進行學習。只要教師能夠非常良好地運用這些問題,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學習的興趣就會被大大地激發起來,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整節語文課中都保持著比較高的注意力,積極去探索課本中的答案。例如:在進行《草船借箭》這一篇課文中的教學之前,首先我們應該向學生們設置疑問,比如說“草船怎么借箭呢?草船難道不會被箭射穿嗎?草船是怎樣借箭的呢?”當教師提出草船借箭的時候,學生會感到不可思議,同時這樣的問題也能夠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大大地提高,對于這一問題的答案充滿好奇,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認真地閱讀課文,并且詳細的分析,最終找出草船借箭的方法,同時學生還能夠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進行充分的思考,進行聯想,進而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二、鼓勵學生進行質疑是必要條件
學生只有敢于質疑才能進一步的進行創新,敢于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所必須的品質。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于自己有疑問的地方積極地提出來,敢于質疑,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求知欲的刺激下培養創新的能力。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質疑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尋找疑問的意識。自信心是進行只要的關鍵條件,如果學生對于自己不自信,那么他就很難提出質疑,相反如果學生比較自信才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勇敢的質疑。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發現學生的進步,并且進行積極地表揚和肯定,逐漸學生的自信心會慢慢地建立起來。學生的自信心建立起來之后,讓學生具備一些獨立學習以及獨立進行思考的能力,這樣在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發現疑惑并且對于疑惑進行提出和質疑,然后再學生自信心的幫助下一步步探索最終尋找到正確的答案。另外一方面就是對于學生尋找疑問的意識就是要使學生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時刻的保持一個尋找問題的意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逐漸的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對于未知產生興趣,教會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不只是拘泥于一個答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及時評價是關鍵條件
學生需要進行激勵,需要滿足他們的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這樣學生才能夠將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學生想要自己得到表現的機會,讓自己掌握的知識得以發揮,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這一點,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引導學生去對自己的做法以及活動進行評價,或者是教師應該積極的對于學生上課中的狀態表現能力進行觀察,對于學生一些表現比較好的地方應該毫不吝嗇的加以肯定以及表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好好地保護同學的一些極具想法極具創意的成果,并且熱情的肯定學生的想法。學生的有想法有創造力的一些成果中得到了教師的肯定以及夸獎,學生就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榮譽感,這樣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會促使學生再次進行具有創造力的想象以及提出一些問題,在這樣良性的循環之中,學生就能夠在無形中將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例如:在進行《坐井觀天》的學習中,教師提出“如果青蛙真的從井底跳出來,那么他們會看到什么呢?”有的學生回答“青蛙會看到真正的世界,覺得自己錯了”,有的學生說“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想象力進行表揚。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學生新時代下的新要求,另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件耗時非常長的事情,所以教師應該堅持不懈,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思考,勇敢提出質疑,給學生們創造寬松的愉快的學習氛圍,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白三月.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華少年,20xx:17.
[2]王秋燕.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xx:03.
[3]都燕.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析[J].文學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xx:05.
語文論文11
一、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1.1多元化的試題模式
第一,命題形式體現趣味性。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的試卷不再像一張張冷冰冰的面孔,而是像老師們一張張親切的笑臉,教師通過在卷首、試題要求以及考題中容易出錯的地方寫下親切、溫馨的鼓勵與提示,使整張試卷顯得風趣且富有人情味,表明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體現師生平等的思想。
第二,命題注重考查學生綜合素質。“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體系所提出的三維目標,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評價體系改變了傳統的只重視考查基本知識的模式,在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考查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心理素質以及情感態度的培養,有利于小學生個性的發展,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
第三,命題靈活多樣。一是要求命題主體的靈活性,比如由教師、學生個人、學習小組以及家長等多角度進行考試命題,以保證試題的新穎性與廣泛性。二是要求形式的靈活,將動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納入小學生評價體系。
1.2動態的考試考查模式
第一,結合課堂教學。眾所周知,課堂是小學教學的主要平臺,通過“隨堂考”的形式,不僅能夠檢測出整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真實的學習能力與水平,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而且有利于考查活動的落實,并通過分散考查,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
第二,結合其他活動。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而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的開展則可以幫助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展示自我,比如通過組織詩歌朗誦會、體驗小老師、編排課本劇等活動式,對學生進行考查與評價。
第三,建立成長記錄袋。其中應該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精彩日記以及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等,這些東西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成長歷程,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的培養,而且能夠作為教師因材施教的依據。
1.3和諧的評價氛圍
通過師生互動與交流,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完成考試計劃的制定、考試題目的擬定以及考試落實。另外,教師通過成立學生評委會并對其進行專項培訓,使其與教師一起承擔評價工作,以減輕因考查項目過多而給教師帶來的沉重負擔與壓力,營造和諧的評價氛圍。
二、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優化
2.1著力優化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的優化是對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優化的關鍵。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主的評價體系,阻礙了小學生潛能的開發與利用,制約了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必須優化評價內容,全面地對小學生進行評價,對識字能力的考核,應該從形、音、義三個方面進行;閱讀能力則應該包括朗讀、精讀以及略讀、閱讀等;另外,要注重對小學生常用知識、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基礎寫作能力以及聽說能力等的評價,科學、合理、準確地對小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評價,促使其發揮自身優勢,激發其學習興趣,促進其綜合發展。
2.2全面優化評價標準
對評價標準的全面優化是對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優化的重要內容,作為教學評價的衡量尺度,評價標準是教學評價進行的前提與基礎。過去,由于受到傳統的落后的教育體制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過分追求一元化,毫無例外地將小學生放在同一個標準體系下進行評價,統一要求學生,這樣的評價標準壓制了小學生的個性,使其差異性無法體現,嚴重打擊了小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使教學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大打折扣,影響其激勵作用的發揮。由此可見,必須全面地對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標準進行優化,明確評價標準,轉變思想觀念,爭取實現評價多元化。
2.3不斷優化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的不斷優化是對小學語文評價體系進行優化的客觀要求。眾所周知,只有評價方法科學合理,才能保證評價標準的靈活掌握,才能實現正確評價。為此,我們必須對評價方法進行積極地改進,堅持“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的評價模式,實現定性與定量評價的有機結合。具體來說,定量評價是量化地評價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比較出學生在整個班級的具體位置;定性評價則是對小學生的日常表現、學習結果與學習目標差距所進行的檢查與評定。然而,定量評價很容易會導致學生內部的競爭,且十分激烈,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兩極分化,給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以及全面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對評價方法進行改進與優化,可以結合小學生語文教學的特點與目標,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有創造性地、靈活地運用評價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小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2.4積極發揮教師作用
對教師作用進行積極的發揮是對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優化的必然要求。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負責教,學生則主要負責學,然而,想要改進和優化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起科學的、正確的評價體系,就應該積極地發揮教師的作用,鼓勵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另外,由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影響著教學活動的發展方向,而且關系著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因此,應該不斷對其進行評價與研究。具體地,通過建立科學的、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以促使教師作用的發揮,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從而實現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教學評價體系的優化。
三、總結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實現,有利于考試功能的發揮,促進學生學科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學生的綜合發展,必須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并不斷對其進行優化,尤其是要注重對其評價內容、評價標準以及評價方法的優化,同時積極發揮教師作用,以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語文論文12
看過人教版一冊的語文教材,感覺是明快活潑、童趣十足;用過人教版一冊的語文教材,才體會到其中獨運的匠心和超前的理念。人教版的實驗教材,構筑在人教社多年編寫小學語文教材的經驗積蓄的基礎上,又在領會和物化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精神中實現了突破。它是小學語文教材堅守與突圍、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沖突的產物,因而也是最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的結晶。對其主要的亮點和其中所體現的新理念試分析如下。
一、從拼音編排的多樣化,看語文特性的強化
不同版本的第一冊語文教材在拼音的編排上都是煞費苦心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拼音部分的內容前置還是后移;拼音部分是否提前滲透識字教學的內容;聲母Y、W的教學是否提前等。
人教版新教材在漢語拼音的編排上顯得更成熟,內在結構顯得更多樣化。它并不在追求外顯特征的鮮明變化和轟動效應,而是實實在在的從語文教學的特性出發,強化了拼音的實踐性和工具性,充實了漢語拼音的語文因素,擴大了拼音教材的教學功用。
1.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強調拼音的拼讀助讀作用。
漢語拼音是漢語文的一個輔助系統,主要功能在于正音和輔助識字,是語文學習的拐棍。因此,教材很明顯地把拼音的重點定在音節,及早出現完整的音節,強化拼讀。例如:把Y、W提前到與i、u、ü同時教學,使學生能盡早進行音節yi、wu、yu的拼讀,并與極具生活氣息的情境畫面相配合,實現語音與生活的結合。在教材中,要求學生拼讀的音節,大多不是僅僅展現拼讀過程,而是以結果的形式呈現,以音節的整體性來體現強調拼讀的意圖。
最具有創造性是在拼音部分的教材中編排了《輕輕地》等十一首注音兒歌,并用紅色標注新學的音節,既是一種鞏固音節的訓練,也強調了拼音的助讀作用,使學生能在拼讀中嘗試閱讀,滿足孩子學習生活的需要,體會閱讀的快樂。
2.和提前識字緊密結合,體現漢字的語文基礎地位。
漢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盡快地讓學生進入漢字系統的學習是語文教材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盡快識字也是符合一年級孩子心理需要的,孩子們渴望的是盡快能認字,往往對漢語拼音感到頭痛和莫名其妙。教材從拼音部分的第3課b、p、m、f就開始識字“爸爸、媽媽、我”,并逐步地從詞語過渡到短句,從短句過渡到幾句話,實現了拼音向漢字的及時過渡,體現漢字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的思想。
漢語拼音部分要求認讀的漢字達到70個,但是只要求認識,即能讀正確,知道字的大致意思,而不要求書寫。
3.和說話情感緊密結合,實現語文的綜合教育功能。
和以往的人教版教材相比較,相同的是拼音教材所配的插圖大都既提示字母的音,又提示字母的形,不同的是新教材安排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例如:如第二課“a、o、e、y、w”的插圖,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畫面,媽媽正在屋前晾衣服,屋前有一棵y形的小樹,小弟弟正在池塘旁邊喂魚,有一只烏鴉正站在池塘邊的大樹上。
畫面的整合所帶來的是教育功能的擴充,它的意義不僅限于提示字母的音和形,更重要的是它傳遞著一個信息:拼音教學要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啟動學生的情感,要和學生的說話相結合,在說話中帶動字母的學習,音節的拼讀。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在這里得到了較好的表現。
二、從識字環境的意蘊化,看人文特性的體現
人教版教材的識字分別編排在三個部分:一是結合漢語拼音識字,要求認70個字;二是在歸類識字部分識字,要求認105個字;三是隨課文識字,要求認225字。其共同的新亮點是識字環境的文化氣息濃郁,意蘊深厚,較好的體現了識字與人文關懷的統一。
1.在韻文中識字,感受古典的語言美
《一去二三里》這首古詩作為第一課的識字教材,承載的當然不僅僅是認讀12個生字書寫3個生字這樣的任務,簡潔的字詞留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優美的意境帶給學生無窮的'美的感受,而朗朗上口的韻語詩句傳達著漢語言特有的聲韻美。相類似的課文還有《比一比》、《畫》、《靜夜詩》等。
《口耳目》一課的編排體現了編者強烈的漢字文化意識,可謂匠心獨運。一幅小鳥圖、一個甲骨文漢字“鳥”、一個現代漢字“鳥”,這中間濃縮的是漢字幾千年的變遷,滲透的是漢字象形的造字規律,隱隱傳遞的是中華文化的精華。相似的還有《日月明》一課中“日月明,魚羊鮮,小土塵,小大尖……”等。
3.生活情景中識字,領略真實的漢字美
《在家里》、《操場上》、《自選商場》、《菜園里》等課文通過插圖和文字創設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結合,反映了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時代生活等,拉近了識字與孩子生活的距離,更容易讓孩子喜歡識字,愿意運用漢字。
三、從課文選擇的童趣化,看兒童心理的關注
教材的選文,體現著編者的審美品味和價值取向。新教材大幅度更新課文,反映出編者對教材的精益求精和新的教材選文理念。新教材在繼承人教版教材一貫的典范性標準的前提下,又竭力體現出課文鮮明的時代氣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一冊的教材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課文的童趣化趨向,注意從兒童生活出發選文,引導兒童認識周圍社會和大自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讀一讀新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感覺是在和一個個聰慧天真的孩子聊天。“小兔小兔輕輕跳,小狗小狗輕輕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們好”這是孩子的視野,孩子的語言,孩子的想法。“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這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游戲,孩子的幽默。“媽媽,這個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禮物。您總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給您!”這是孩子的聰明,孩子的心愿,孩子的可愛。
選文注重童趣,是對兒童的最大尊重,對兒童世界的最大關注。想一想,連我們大人都會被這些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所感動,孩子們能不喜歡嗎?孩子喜歡課文,那是我們的教材帶給語文教學改革的最大財富,也是教材給先進的語文教學理念所提供的最寬敞著陸平臺。
四、從練習設計的綜合化,看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讓一年級的孩子盡快適應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練習設計上有了新的突破,傾向于綜合化。
1.從學習途徑的綜合化體現自主。新教材的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激勵孩子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最顯而易見的表現是題目以“我會”的形式出現,“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說、我會畫”,貫通多種學習途徑,多通道學習語文。《四季》的課后練習是“你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把你喜歡的季節畫一畫。”更是融想象、說話、畫畫等為一體。
2.從問題設計的開放化體現探究。開放的問題意味著答案的多元化,孩子們作答可以聯系課文內容,又不拘泥于課文內容。學生需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例如:《雪孩子》一課的練習“想一想,雪孩子還會回來嗎?”《小松鼠找花生》一課的練習“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嗎?”等。
3.從練習設計的生活化體現合作。新教材設計了許多向學生生活擴展和延伸的練習,例如認姓氏字、認牌匾字等,溝通了課本識字和生活識字兩個系統;又如《自己去吧》一課的練習是“最近你學會了什么?是怎么學會的?”使課文內容和學生生活溝通。把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在教學中,同桌或小組間的相互交流,成果的展示,心得體會的發表等使合作學習有了一個最好的基礎。
五、從裝幀版式的人性化,看教材功能的擴張
教材的裝幀設計和編排版式不僅僅是單純的外在形式的美觀范疇,也不僅僅只是美術編輯、美工設計的職責,它是最外顯地闡釋著教材的編寫思想,反映了編寫人員的整體的教育修養和人文素養。人教版新教材的裝幀和版式顯示出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教材采用大32開本,具有現代氣息,又符合一年級孩子的閱讀視野要求。教材字體的選擇、字號的大小、行距的設定比較科學,使人閱讀時感覺寬松而不局促、舒服而不壓抑。教材色彩鮮艷明快,整體采用冷色調,讓人感覺寧靜平和。教材插圖除“天安門升旗儀式”采用照片外,均采用手繪兒童畫,貼近兒童,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易于為孩子接受,并且在排版處理上多處運用漸變,形成圖文一體又清晰可辨的效果。所有這些,使人教版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擴張,對兒童的心理、審美、健康等都有積極影響。
語文論文13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獲獎
所謂的“技巧”,指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課堂紀律評比40分鐘內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的目標。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深受傳統教育思想與模式的束縛,只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們: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節。開始時的“幾分鐘”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開始時的“幾分鐘”抓不好,就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的完成,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教學的成敗。因此,學生需要活潑生動的課堂;需要教師用導入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需要教師巧妙地設計導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入學習準備狀態。只有這樣,教師精心設計導入,以新穎有趣的導入觸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探索心理,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引發了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為了探索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學設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如何設計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我們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課題的實踐意義
(一)、導入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環節。這是眾多教育專家和廣大一線教師總結長期實踐經驗得出的結論。課堂導入是教學過程中的開始環節,也是創設良好課堂教學情境的重要一環。課堂導入、新課講授和課堂總結等是密不可分的,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導入得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
(二)、在教學過程中,導入起著十分具體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導入環節雖然在每節課中所占的時間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課堂導入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加涅根據信息加工心理學原理提出了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學過程劃分為9個階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標、提示回憶原有知識、呈現教材、提供學習指導、引出作業、提供反饋、評估作業和促進保持與遷移。引起注意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因素。
(一)美學原理
審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種心理要素組成。在審美感知中,視知覺和聽知覺是兩種最主要的感知。審美感知具有敏銳的選擇性、整體性特點;審美感知中已有某種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參與,其中情感的作用最為明顯。審美心理的特點啟示教師課堂導入的設計應遵循新穎性、愉悅性、直觀性、審美性等原則。
(二)《語文課程標準》
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下,教師積極提供學習的策略,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和教師角色。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和教材成為學生的“對話者”、“商談者”,充分尊重、理解學生,平等的對待學生。
教學方法上,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地位。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教師指導學生為自己的人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
三、課題主要研究內容及方法
(一)。課題研究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導語設計,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迅速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情境,使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
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二)。語文課堂導入的'功能
1.激發學習興趣的功能
引人入勝的開頭,能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了特殊的認識傾向,即發生了興趣。興趣是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內驅力之一,它會明顯地提高人的活動效能。由于學生飽嘗歡樂,心情舒暢,當然就會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斷發展,使認識逐漸深化。
2.促進智能發展的功能
用附合和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刺激”作為課的起始,能增加學生歡樂之感的情緒體驗,能鼓舞學生深化學習,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力。教師能通過寓教于樂,()發揮情感的調節功能,直接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
如果課的起始就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為全節課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并能在此基礎上,使教學內容進一步展開、發展、開拓,把課的進程不斷向高潮推進,產生良好、積極的“連鎖反應”.
4.調劑學習情緒的功能
有趣的開頭能使學生積極聯想,豐富想象,訓練思維,熱烈討論等,不僅使教學民主化,而且使學生感到教師的親切、和藹。心境處于愉快喜悅狀態的學生,會排出師生間傳統的緊張關系,消除一些學生對教師產生的“疑團”(例如:恐懼、畏懼、不敢接近、不敢質疑等),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5.發揮美感的功能
語文教學是一種美,通過教師的指引讓學生感受美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現語文內在的美。通過多媒體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觀地為學生提供語文美的內涵,喚起學生美的情趣,撥動學生美的心弦。
(三)。語文課堂導入設計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導入應當針對的教教學實際是指要針對教學內容而設計,使之建立在充分考慮了與所授教材內容的有機內在聯系的基礎上,而不能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贅疣。有位教師在講《說謙虛》一文時的導入就設計得很精到。
2.啟發性原則
“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啟發性的導入設計應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想象余地,讓學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個別想到一般,收到啟發思維的教學效果。
3.新穎性
一般說來,導入所用的材料與課文的類比點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竇,越能吸引人。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令學生耳目一新的”新異刺激“,可以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感知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指向。新穎性導課往往能”出奇制勝“,但應切忌單為新穎獵奇而走向荒誕不經的極端。
4.趣味性原則
充滿情趣的導入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劑課堂教學的氣氛和節奏,師生間往往在會心的笑聲中達到默契交流。這樣導入是極具情趣的,但只具情趣尚嫌不中,俗話說: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學生笑過之后,教師應進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導課的上乘佳作。
5.簡潔性原則
課堂教學的導入要精心設計,力爭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迅速而巧妙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來。這個導課總共不到5分鐘,卻因其簡潔凝煉、巧妙、新奇,成功地激發了學生急切想學習課文的強烈愿望。
(四)。語文課堂導入的形式
1.開門見山導入法
這是閱讀教學常用的一種開講方法,揭示課題后,單刀直入,由題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師就講:這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訪問內蒙古時寫的一篇訪問記,學習這一課我們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認真學習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和變化的特點,把文章寫得又生動又具體。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課文的梗概,有助于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2.設置懸念導入法
借鑒說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術,其奧妙就在于講到最扣人心弦的時候,有意避而不講,吸引聽眾非聽完不能滿足心愿這個要害處。說穿了,就是善于設置懸念,緊緊吸引聽者的注意力。總的來說,設置的懸念要做到三個字,即”精“、”新“、”奇“,一下擊中學生的興奮點,促使構成學習掌握知識的意圖。具體而言,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濃縮全文,也要以從中截取片斷;在技巧上必須發人深思,留有無窮余味,能引人入勝。
3.比較舊知導入法
也叫同中求異法。運用于講讀教學之中,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運用于新課導入的時候,在比較上是有所不同的
。提醒學生帶著舊知識去學習新知識,再通過自己比較,體會而摸索出帶普遍性的知識規律。這就是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比較提醒時,不能貪多求全,根據所學新知識的重點難點確定一點即可
語文論文14
摘要: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許多落后的教學模式,對學習語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筆者本著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探究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探究式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筆者本著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探究式教學模式。
一、在教學中主動營造愉快氣氛,快樂教學法
一份好心情會讓我們做事的效率提高,事半功倍,贏得先機,在教學中也不例外。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愉快的教學氛圍給學生和老師帶來的不僅僅是上課環境,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思考。所以,合理的教學氛圍是十分重要的教學背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策略,對于教學有很多的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合理的教學氛圍下進行教學,懂得寓教于樂。而不是像傳統的教學那樣,不做任何的娛樂活動或者是在上課也沒有一點點活躍氣氛的行為,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覺十分的壓抑,不自然,造成呆板式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策略要求的這一點,將能夠很好地幫助小學語文教學活躍氣氛,比如,小學語文中有一篇文章《坐井觀天》,講的是井底之蛙的故事,提示我們不要狹隘的看待這個世界,不要總是沉浸在自己狹小的空間里不能自拔。在教授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組織學生將這一課改編成小品來上,這樣一來,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對于教學也是極為有利的。
二、讓學生學會自主分析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直接圈出教學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在盲目的情況下記住這些內容,這類的教學模式并不重視提問或者是引導學生,教學和以往的八股文沒區別,不科學也不合理。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策略中,我們極力倡導教師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通過老師不斷地嘗試新方法,把學生拉到自主學習這條路上來,幫助他們自主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比如說,同樣是在上《坐井觀天》這一課的時候,教師不再像以前一樣單純地教授,直接告訴學生這篇文章所含的道理。而是在教學開始時,把問題先拋出來,讓學生自組討論,然后再讓他們把討論的結果大膽地表達出來,然后老師再進行班級點評。在討論過程中,老師盡量靠邊站,學生只能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如果實在解決不了,就把問題留下。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都會比以往活躍很多,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也能夠張馳有度,把一節課的效率提高。
三、走出傳統教育的局限,擴展新的教學天地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中,教學課堂始終局限在一個狹小的教室里,學生端端正正的坐在講臺下面接受教師的教育,而教師努力做好教學前期的備課準備,在上課的40分鐘里,努力地講授該堂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收到的實際成效是微乎其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策略中要求適當地加入一些輔助性的室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學習。所以,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認為主要要做好的事情有以下幾點。
(1)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單一的教師講授方式不應提倡,以往老師總愛把講授作為重要的上課環節,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即我們常說的:聽、說、讀、寫四項全面發展。但是傳統教學給予學生的只有閱讀和寫作,考試的時候主要是以閱讀和寫作為主,所以常常有教師對學生說,拿閱讀和寫作者得天下。確實,在以往的傳統應試教學中,學生要想得高分,那就花費大量的精力在閱讀和寫作上。但是,小學語文也是一種語言的學習,一門語言并不僅僅是包括閱讀和寫作,以往的教學完全忽視了剩下的兩項是不提倡的,會導致許多小學生在表達能力上都很差,聽的能力也不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究式學習策略中,必須從上到下要求轉變這樣的教學模式,將聽說兩項也納入到教學之中。
(2)突出學習的內涵,讓學生除獲得知識之外還得到做人的道理。教學好壞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學生的未來,而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不僅可以傳播中國自己的優良文化,也可以用在日常交流之中,是一門有內涵也實用的學科。那么,作為一門這樣的學科,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自然不應該僅僅局限在狹小的書本里,我們應該放開視野,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綜合學習,綜合了解這門滿腹內涵的學科。
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一些重要的思想傳達給學生,一些積極的正能量、積極的思維方式,通過課文很好地教授給學生。例如在學習《白楊》這一課的時候,學生不僅僅應該懂得白楊是一棵怎樣的樹,也應該明白白楊象征著什么樣的人,學生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應該把白楊作為榜樣。認真做好自己,成為一個像白楊一樣的人。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無形之中又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種綜合教學是符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要求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單單可以幫住小學生更好地掌握好語文知識,同時也能樹立更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于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很有好處。隨著現如今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變化,教學也要適應性地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入自主探究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再加上教師在關鍵時刻對學生進行引導,必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馮愛秋,周華麗.小學語文學習態度狀況的調查分析及建議[j].中國語文教育.20xx(15).
[2]張朋會.小學語文學習現狀及反思[j].中國小學教育.20xx(04)
語文論文15
摘要:教育創新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必將帶給中學語文教育全新的氣象和嶄新的面貌。中學語文教育創新要根據創造性發展原理,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方法,造就創造型人才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中學語文 教學 創新
語文是社會精神發展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載體,在人類日常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獲得知識的必需技能,是衡量人才知識與素質的標準之一。
“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具有創新的能力”,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中學語文教育往往忽視在語文教育上的創新,沒有很好地通過教育培養出學生語文的創新和能力,知識經濟時代并不是成功者大眾化的樂園,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僅在于是否能掌握知識,關鍵在于其是否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最具價值的一種能力,因為它總是產生新的知識和方法以及其他的種種新事物。創新能力是未來成功者的重要能力,不斷增強自我的語文創新能力是語文學習者面臨的一種大的挑戰,培養語文創新能力是所有語文教育活動的基本方向。然而現如今大部分教師僅僅放在了培養學生書本知識能力方面,單純的灌輸書本知識和教條主義,而忽視了自己應該在教育上有所創新。
一、因時而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由于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樊籠中,學生形成了思維定視,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中心思想、主要人物、寫作特色等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有自己的的想法,要形成創新教育首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的被動教育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從而能培養創新意識。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因時而異,如今的社會新詞匯、(給力、hold住、木有)新語言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自己在教學中應該增加新興的文章和詞匯。,因此,在這些新出現的內容上,教師們也要對其作出針對性和時代性的講解,使其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要運用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新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學習。同時,現如今在英語大潮的沖擊下,語文教育已經陷入一個十分困難的局面,而社會對英語的需求和對中文的忽視更是讓語文教育雪上加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對一些涉及到語文教育方面內容加以眼神,不僅不會讓課堂顯得生澀,而且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俗語,成語等都是課堂調味和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法寶。
二、以人為本,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教學方式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同的時代就要不同的對待。從古時候私塾到如今的新式課堂,都是根據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對傳統的教學觀點進行揚棄的繼承,同時根據新內容新特點創立新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當下的語文教育中,大部分以課本和試卷為主,方式過于單調和死板,偶爾有學生之間的討論,但是由于教師不能給予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和思考方向,因此結果也是事與愿違的,適得其反的。其實對于新的內容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的,但是由于傳統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難以將這些想法流暢的表達出來,這就限制了學生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聽取學生的一件,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一個平臺,對其正確的方面積極給予鼓勵和表揚。不應該單純的以課本思想為準則,為中心,要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一種思想。教師只是一位引導者,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我們要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這樣才真正的做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樹立目標,引領學生創新技能
赫爾巴特說過:教學以個性為起點,以德性為終點,任何一門學科在教學時要考慮到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是否有利于陶冶情操。語文教育更是如此,其情感特別有益于學生的人格培養,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技能。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存在,分數已經是教師和學生的唯一目的,題海戰術已經屢見不鮮。現代教育要求學校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語文教育正是培養一個人良好的品質和強烈的社會、民族責任感的利器。語文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髓匯聚在一起,當然不是學生只為的分數工具,而是學生前進路上的指向標。如果一味的追求分數,只注重書本,由此一來,學生的頭腦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和限制。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新的目標,從而引領學生的創新技能。例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個人的詩句、和與之相關的成語進行啟發,從而引領學生樹立創新的技能,這樣才會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結語:語文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這就彰顯出語文教育創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語文教育,只有僅僅跟著歷史發展的浪潮,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育創新的能力 。只有全方位的在內容、方式、目的等各個方面全面向新時代邁進,才能讓語文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創新。21世紀的語文教育,不僅是傳播知識,更應該承擔起育人的任務。從而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其創造潛能,使之成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傳凱 中學語文教育的“三基”問題[J].教學與管理. 20xx-11-20
[2] 馮友國 中學語文教育淺談[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xx(4)
[3] 王大端 淺析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與實施[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xx-02-25
[4] 趙滿麗 中學語文教育淺談[J].文學教育(中) 20xx-02-15
【語文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論文12-02
語文教學論文12-15
語文教學論文05-21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07-27
關于小學語文閱讀的論文07-29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7-14
談語文積累教學論文09-24
初中語文論文12-01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7-15
論文:教語文其實很簡單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