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農業推廣論文15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業推廣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業推廣論文1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大力發展的產業,因為發展好農業是發展其他產業的基礎,我國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的發展。但是我國基層農業的水平較低、創新力度較弱,導致基層農業存在的問題較多。分析了基層農業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供參考。更多農業基礎科學論文相關范文盡在職稱論文發表網。
關鍵詞:農業基礎科學論文
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對于我國農業發展有關鍵作用。傳統農業的農耕技術較弱,在種植過程中因為技術原因,往往產量較低,同時會出現很多病蟲害問題,尤其是山區農業技術更為落后,選擇針對性的農業推廣手段進入基層,有利于提升農村生活水平,對于推動整體的農業技術發展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現存問題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是我國科技興國的重要體現,利用科技可減輕農業工作的負擔,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村的農業生產力。向農戶普及有關的農業技術,可為我國早日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應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盡快改善農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以下是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幾點問題:
1.1農民接受能力不強
受傳統農業發展的影響,新農業技術的推廣受到農民的排斥,很大一部分農民不愿意使用新技術,而且引入新技術需要較大成本,對于農民來說經濟負擔較重,不愿意增加成本。
1.2人力支持不足
我國的人力資源是非常富足的,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是基層農業技術得以有效推廣的重要部分,在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過程中,人力配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大多是“老齡化”工作者,缺乏年輕工作者,現有工作人員對于新技術的更新不能及時吸收,而且接受培訓的技術相對較少,一些隊伍的專業理論知識達不到要求,整體綜合素質有待提升,所以在推廣工作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往往達不到推廣效果。由于缺少有力的人力支持,導致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出現瓶頸,不利于基層農業技術的發展。
1.3資金支持不足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投入都在其他產業,在基層農業技術的投資方面與其他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投入的資金不足。經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對一些省份進行調查發現,基層的農技單位1996—20xx年經費總收入以及政府撥款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8%和2.7%,遠低于同期國家17.0%的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與8.1%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也低于3.2%的同期農業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而且投入的資金也不能完全利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受資金的影響,推廣工作的展開途徑不夠全面,使用的推廣方法較傳統,導致農業技術本身的技術性不能有效進行展示,無法很好地展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1]。
2推廣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的途徑
2.1搞好宣傳,培養農民的學習意識
有些農民受傳統思想束縛,不愿接受新鮮事物,這就需要有關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對新技術帶來的好處以及產生的具體效益進行講解,同時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與想法,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由于一日三餐的維持都依賴于農業,新技術應用不當會給他們帶來損失。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有關的媒體工具,對新技術及其帶來的好處進行宣傳,讓大家進行培訓觀摩,倡導大家用科技知識武裝農業。
2.2增強隊伍建設
根據目前我國農業的實際情況,應該加大農業的資金投入。農業是維持一切發展的基礎,在推廣機構,可以增加高素質的人員,聘請有從農經驗的人員,鼓勵應屆畢業生學習農業技術,增加他們進入一線的實習機會。可以通過適當調整薪資待遇的方式吸收人才,通過實行考核、組織培訓等方式加強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完善人力資源制度。另外也要提高有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因為只有自身符合工作要求,才能對農民進行有效的指導,否則會適得其反。
2.3加大資金投入,加大科研力度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技術較落后。在西方發達國家地區,很早之前就使用機械進行生產。對于我國而言,一方面經濟技術相對落后,另一方面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基層農業水平一直沒有得到提升。農業的發展需要引進高新技術,而且要不斷發展農業技術,加大農業技術的資金投入,不能止步不前。要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原有技術上針對農業的問題加大科研力度。對于我國基層農業的推廣,不能由于資金問題而導致推廣不到位,要建立多元化的集資方式,以推動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政府要結合不同地區進行款項的分配,而且要做到專款專用,以防款項挪為他用,導致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能很好地實施。我國是農業大國,且基層農業占比較大,基層農業的改革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村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2]。
3結語
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是一項長久的工作,涉及到的領域較大,面對的人群較多,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導致很多工作人員出現畏難情緒,從而出現人力資源支持不到位的現象。我國要大力鼓勵青年人員加入到推廣工作中來,提高有關的薪資待遇,吸引人才,改善農業技術,對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之間差距、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較大的意義,應當對其有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何鵬飛.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問題及策略[J].中外交流,20xx(05).
[2]張長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xx(07).
農業推廣論文2
化肥與農藥的不合理使用與這些現象有很大關系,相應也會引起土壤板結及有機含量減少等現象。而現代物理農業較化學農業不僅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而且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同時可以全面有效防治生長作物的蟲害與病害,改善農村生產環境。特指物理技術與農業生產的綜合應用對農業和其相關產業的影響。現代物理農業能提高農民收入及農業產出率進一步提高該部分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并為促進農業較先進的生產力與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供服務。部分地區依靠一些先進實用的裝備建造了高新農業示范區和以觀光農業為主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產業,使得農業結構加速調整同時開始全面的改造傳統農業產業。
遼寧省現代物理農業發展中存在總體科技水平低,低水平重復研究現象嚴重等現象,故當今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其發展體系里主要問題有如下4點:
1、技術研究基礎不扎實例如植物聲波助長技術,從理論上沒有得到嚴格的論證,需要在科學技術研究方面進一步的突破。現在用于農業生產的物理技術越來越多,可是沒有著眼于農業生產的需求去解決實際環節中的急需重點,去攻關一些技術,而是就技術談技術,紙上談兵出現多對一的現象。例:種植業的的物理技術許多,而畜牧業,水產等技術很少。
2、企業在裝備研究的科研生產能力不足大多數的現代物理農業裝備生產科研能力弱,產品質量不穩定,這制約省內線代物理農業的發展。
3、各項技術推廣應用不平衡比如說電子殺蟲、種子磁化等技術已在國內大范圍推廣應用,但是土壤連作障礙處理技術尚在試驗,這一項項不利于現代物理農業的技術的推廣。總之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在國內部分省市推廣應用,天津、大連等整體推廣應用較好,其它就發展較慢。
4、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在各層次的認識不一在省內發展時間很短,農業主管部門,科技人員與農民對其應用的認識需要提高,同時大多技術是以‘著不到,摸不著”的.作用方式用作業對象,無法如同化肥、農藥直接作用于農作物,這也影響了其推廣和應用。
由實際證明,現代物理農業適合遼寧省省情,是一種切實可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新模式,通過研究在促進其發展的前提下提出以下4點應對的方法;
1、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它涉及磁學、聲學、光學、電學、熱力學等物理學和環境學、農學、生物學等多門學科,部分技術機理研究缺少的技術,應該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并證明其有效性。
2、裝備生產能力提升技術實現的載體是裝備,它的可靠質量與完備性能對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相關生產企業應由客戶反映的問題與情況對現有裝備改進,積極組織科研技術力量,盡可能的提高其性能和質量同時提高其技術含量及企業生產力,提供給客戶性能優良質量可靠先進的裝備。裝備開發和應用需要技術依據,應加快制定一些現代物理農業裝備的生產技術標準,更好的指導技術應用。
3、示范推廣力度加大擴大產、學、研之間的聯合、協作,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提升科研機構和高校對相關裝備技術企業的技術輸入及應用能力。設立全國性的技術示范工程,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園區,同時政府應加大對其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支持其技術轉化用以解決技術實用化的問題。各級農機部門應申請設立其技術示范和推廣項目,結合現存農業技術服務推廣應用體系,提速技術普及進度,增強技術培訓,減小技術轉化成本,加快技術的轉化速度。
4、裝備應用扶持制度的建立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裝備納入國家及地方農業機械購買補貼目錄,以提高補貼標準增加對農民購置相關裝備的扶持力度,鼓勵他們購置于使用這些裝備。用以加快其推廣和應用。
農業推廣論文3
眾所周知,農業科技能促進農業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當下我國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結合出現嚴重脫節,農業科技不能更好的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使得農業發展滯后,這嚴重影響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1新經濟形勢下農業科技推廣存在的問題
1.1農業專業性人才流動性大,缺少人才力量支撐。從事農業的隊伍中,專門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比較少,部分人員在系統學習農業技術推廣后,會因工作調動等因素而離開本崗位,農業隊伍穩定性較差。而非專業人員占據的比例較大,這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帶來一定的影響。
1.2農業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我國對農業投入力度不夠,對農業人才的培養不足,使得農業技術在基層中推廣滯后,加之基層服務設施落后,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3我國普遍存在種植規模小、經營管理方式單一、經濟效率低下現狀。當前,我國農耕方式主要是以家庭方式為主,經營方式單一,種植規模小,隨意性比較強;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比較單一,不利于機械化管理和集約化經營。一些優良的種植物品種不能及時得到規模化種植,農業的經濟效率低下。
1.4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低下,培訓力度不足,培訓難度大。當下我國的農業發展形式中,農民占據重要的位置,但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低,農業技術掌握率小,使得農業生產效率低下。還有很多農村地區,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與孩子,這就增加了培訓難度。
2新經濟形勢下做好農業科技推廣的對策建議
2.1做好人才創新培訓工作,健全人才培訓機制。政府要健全人才培訓機制,吸引更多優秀農業人才,鼓勵人才創新,努力營造出人盡其才工作氛圍。農業科技的推廣需要人才的注入,而人才的儲蓄正是農業技術推廣重要鋪墊。有了專業人才帶頭,大批的農民會產生信賴感,并且愿意加入到科技創新隊伍中,為實現農業生產化奠定基礎。
2.2政府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投入,改善基層設施環境,為推廣農業技術創造條件。農業經濟基礎的地位不可動搖,強化農業地位的重要性,需農業科技作為保障,而科技的創新推廣使用是關鍵。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逐步改善鄉鎮基層推廣部門的基礎設施和工作條件,以吸引人才,穩定隊伍,發揮才干,增強農村科技服務功能。
2.3實施新型合作種植模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新型的農村合作社建立是實現農業集約化發展的基礎,可以借助入股或者租賃的方式將農戶緊密聯系在一起。首先,建立種植示范區,使用農業生產化管理方式,推動農業集約化更好更快發展。其次,培養農業種植大戶,通過租賃其他農戶的農田進行大范圍種植,引進優良的.植物品種,確保農業生產效率。最后,種植戶和農業合作社聯手,將分散的農田充分利用起來,發揮土地應有的價值。
2.4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農民整體種植技術的提升,是衡量農業科學技術落實的重要標準。因此,需加大對農村青年人群的培訓,建立科學的培訓機制,整合技術推廣、科研以及教學資源,充分發揮科、農、教三體結合。做好對骨干農民群體的培訓,實行“一帶一”方式,逐漸擴大農業對技術的掌握范圍。
3結語
總而言之,農業是我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生的重要保障。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是實現脫貧致富重要手段。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基礎設施健全;加強人才培養,建立健全農業人才福利機制,發揮出人才作用,讓科技興農步伐更快邁開。同時,也要做好農民的培訓和人才培養工作,讓更多的農民掌握最新農業科技,在進行作業生產時,能學以致用發揮科技力量。
參考資料
[1]米曉,張保軍,楊改河.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制約因素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1):34~37.
[2]劉穎芳,陳阜,寇建平,等.我國主要糧食產區農民技術推廣培訓狀況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xx(03):17~19.
[3]吳翔輝,羅新潮.借“星火”之勢,播科技種子———湖南圖書館科技興農六年回顧《圖書館》,20xx(06):65~67.
農業推廣論文4
摘要:農業科技推廣在把新的農業科技成果轉變為實際成產力方面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隨著全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變升級,這一體制已經很難適應市場經濟下農村發展的形勢。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現行農業推廣體系的現狀,然后揭示了我國現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固有的局限性,最后是根據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幾點對應對策。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現狀;對策
1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發展的基本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然而我國農業科技資源沒有統一布局,大批科技成果沒有被農民運用到實際生產中,發揮它的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中國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在農業和農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農業推廣網絡,發揮了科技的強大發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糧食產量,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了地區農民收入的差異[1]。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存在很多問題,越來越不適應目前我國社會注意下的市場經濟,這是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1.1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內涵
“農業推廣”這個概念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有人使用,1949年后通常叫“農業技術推廣”,現在大家慢慢開始采用“農業科技推廣”的說法[2]。農業科技推廣是綜合運用試驗、教育、帶頭應用和解答疑問等方法把可以應用于農業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識傳播擴散于農業生產整個過程的行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也隨之發展,與之對應的農業科技推廣的內容也在逐漸的發展和變化。
1.2現行農業科技推廣體制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任務真正得到國家注重,建立了各級科技推廣體系,初步形成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我國農業高速進步,總產值連續二十年平均增長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長只有2.1%。我國目前實行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該體制由中央—省—地(市)—縣—鄉鎮五級農業推廣組織組成,在機構設立,經營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導。這種體制不可否認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進了我國三農發展。雖然多年來我國也在推廣機構組織形式、推廣機制上不斷改革,一些新的推廣主體和模式也在不斷產生和發展,但是以政府機構為主導的推廣模式一直沒有改變。
2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當下采用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是以政府機構為主體的簡單推廣方式。這一方式的長處是能夠自上而下的貫徹執行全國農業發展總布局,很容易具備農業推廣的條件,但是這一模式問題也很明顯,即機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問題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輕推廣的傳統觀念嚴重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理所當然的把農業科研擺在了國家重要戰略的位置。根據資料顯示,1979~1998的十年時間,各省級行政單位認定的科技成果高達50000多項,促進了農業的極大進步[3]。相比而言,我國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重視度卻不夠。造成這一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視推廣工作。
2.2運行機制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我國農業推廣體系是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運行原理全部是根據計劃方式形成的,推廣項目的選擇和推廣范圍的設定表現的不是市場發展的要求,而是傳達的是政府行為。而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本身有權選擇生產經營和技術內容。但是政府主導的'推廣模式,農民只能被動的接受推廣的技術,霸占了農民作為市場主體的權益,從而導致推廣效果不好。
2.3農業科技推廣力量弱,人員素質差
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推廣人才建設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數少、素質技能低、結構不合理等。因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廣人員只有較少的科學文化知識,不能勝任農業科技推廣的任務,這必將極大阻礙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
3完善我國農業推廣體制的對策
3.1增加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資金扶持
政府部門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實公益性推廣任務的基本經費。然后加大農民技術推廣經費投資,讓廣大農民充分認識農業科技推廣,促使農民增收致富,這是因為我國農戶家庭承包責任制的特點和大部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很低決定的。
3.2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在國際上發展的一大趨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廣方式轉變為由下到上的模式。這一模式的長處是推廣的科技滿足了農民的實際需求。這種體制具有很大的優點,它能施展大學的科研、信息和人才優勢,可以實現農業科技快速推廣和運用,具有形式多樣和機動靈活的特點。
3.3提高農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
完全運用目前存在的各級各類農業院校,調整推廣人員的相關知識儲備,培育高素質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踴躍開展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課程,不斷提高勞動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焦源,趙玉姝,高強.我國沿海地區農業技術推廣效率及其制約因素[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2(4):12-18.
[2]鐘秋波.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創新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xx.
[3]王勇.農業機械推廣過程中的重難點及策略[J].南方農機,20xx,47(12):10-11.
農業推廣論文5
隨著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成為新時期的主要任務與奮斗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提高他們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吸納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現代農業對科學技術依存度日益增大,需要有更多的農業推廣人才。因此,無論從提高農民致富帶頭人的素質與推廣技能方面,還是從為社會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方面,有效地學習好農業推廣學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部分高校開設農業推廣學課程以來,農業推廣學科在農村發展與推廣理論研究和實際問題分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校從20xx年開始開設農業推廣學課程作為農學、植保、園藝、資環等專業的選修課。幾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探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成功模式,力求使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培養出適應我國現代農業推廣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根據農業推廣學課程的內容和特點,我們進行了幾種教學方法的嘗試,現總結如下:
一、農業推廣學的課程性質
農業推廣學是建立在農村社會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行政組織學、傳播學、行為科學等多種學科基礎上的一門邊緣性、交叉性、應用性綜合學科,是研究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傳播擴散規律、農民采納規律及其方法論的一門科學。是研究推廣人員如何對農民進行組織、教育、咨詢、服務,使其改變行為,促成科學技術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門科學,也是一門實踐的科學,發展的科學。
二、農業推廣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農業推廣學的研究對象是農民及其行為。重點研究農業推廣亞系統如何與農業科研亞系統有效聯結問題;推廣亞系統內部的問題;目標系統農民群體的問題。
該課程用系統科學、行為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知識作引導,提煉農業推廣學的基本涵義與性質、任務,研究對象與內容、范圍,學科功能與研究方法;用決策學和傳播學等知識作引導,提煉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社會及其環境因素的協調原理,農業科技的預測、決策、咨詢原理,農業科技的溝通、采用、傳播原理;用系統工程學、教育心理學和技術經濟學等知識作引導,提煉農、科、教相結合,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農業科技經營、服務、承包、開發相結合等方式方法,闡述開展推廣工作的組織、計劃、評價方法及推廣人員的思維、表達、操作技能。
三、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的農業推廣學課程教學手段的改革與探索
教育面向現代化,特別是高等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以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推廣的類型、方式及性質均發生了改變。新時期對農業推廣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校的農業推廣學科必須緊跟時代脈搏,及時準確地反映新時期、新階段對農業推廣的新要求和新挑戰,無論是農業推廣理論研究,還是農業推廣學教學與實踐,都必須不斷改革、充實和完善,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1.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育以育人為本,要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課程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靈活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將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和研究型學習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全面、深入地體現了每一章節的知識點、重點內容、反映最新的推廣案例資料等,同時通過板書進行邏輯推導,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學生對推廣學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采用課堂討論、情景設定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另外,積極鼓勵學生閱讀有關書籍和文獻。一方面可以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素質,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就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再通過課堂作業和課程論文等形式鼓勵和督促學生閱讀和涉獵大量有關文獻資料,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農業推廣又是一門實踐的科學,學好農業推廣這門課程要在實踐中尋找路徑。所以,對學生而言,了解實踐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案例分析,同時加強習題、調研報告及課程論文等綜合教學方式。對學生完成的課程論文從選題、內容、格式規范、創新4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分,其結果使各個專業的平均成績均達到良好水平。
2.加強農業推廣學的實踐教學
農業推廣學教學除在課堂上引用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推廣經驗作為教學案例外,其課程體系應該緊密結合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與特征等調整和改進課程教學內容,實踐性教學應放到一個重要地位。
在完善實踐教學方面,努力改革實踐教學環節的形式和內容,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專業技能,我們努力實現實習基地資源的共享。我院除結合農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積極籌措基金建立實習基地外,還利用平時進行實踐、科研、社會服務之機,通過多種渠道,廣設校外實習基地,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進行農業推廣的實踐活動提供廣闊的平臺。我院先后與黑龍江墾區的853農場、850農場等20余個現代化國營農場及科研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協作關系,在許多科研與示范項目中引入了農戶參與式推廣的理念和模式,與現代農業推廣學的內容十分吻合。
在學生進行生產實習的同時,將農業推廣問卷調查、農業推廣寫作、農業推廣講演、農業推廣培訓、農業推廣經濟效益評估、農業推廣示范等農業推廣技能訓練等內容納入實習教學中,聘任當地有經驗的'技術員為實習教師,借助社會力量來加強實踐性教學。以此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將來從事農業推廣試驗、示范、指導、培訓技能、農業推廣技術咨詢、寫作、語言表達等方面所必備的工作技能,有效地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農業科技,應用于農業生產。另外,學校在教學管理上加大力度,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主動地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并提交調查、實習報告;對學生提交的報告,要組織考評,給予評分。運用參觀訪問教學方法,布置學生考察、訪問農業示范推廣項目實施過程中農戶參與的做法和經驗,討論其效果和實踐感受,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
高等教育除了培養人才以外,如何為農村發展服務,如何發揮自己的推廣功能,在我國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近年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承擔了多項國家、省及農墾總局重大農業推廣項目,通過這些項目在墾區和地方的實施,傳播了先進的農業知識,培養了農民科學生產的技能,服務了墾區與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實現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極大地促進了墾區及地方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這是大學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成功范例。
3.因材施教,課程與專業相結合
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教學對象、經濟地區等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以滿足教學活動的多元需求。授課內容與專業相結合才會激勵學生積極思考,結合本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系統學習,同時也有利于專業知識的鞏固和完善,為完成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農業推廣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結合社會現實教學才能發揮指導實踐的功能。因此,農業推廣學的教學宗旨并不是要學生記憶很多的理論和原理,而是要培養學生如何應用這些理論和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本專業的知識和農業推廣學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農業推廣論文6
1農業推廣組織內部結構的優化
組織內部的系統因子很多,例如目標、人員、技術、設備、層級、制度等等。組織內部的結構是指組織內部各系統因子之間的組合關系。組織內部結構的優化是指所有系統因子在一定的時間內達到理性和效率的最佳組合。作者曾經從各類組織以及一些具體組織本身的各種系統因素的優化情況進行了靜態的考察(高啟杰,20xx)。
1.1行政型農業推廣組織
1.1.1夯實基層農業推廣組織
我國行政型推廣組織體系建設中,基層歷來處于薄弱環節,表現在人員數量少、素質低、工作和生活條件差、制度建設不健全等多個方面。近年來,國家雖然不斷強調基層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出臺了不少文件和意見,但是狀況始終沒有根本性的好轉,近期的關鍵在于合理設置機構和創新人事及經費管理制度。
1.1.2拓展服務內容,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我國近代農業推廣剛產生時就是與歐美接近的廣義推廣,只是新中國成立后,內地開始使用農業技術推廣一詞,并在實踐中不斷強化。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從國際經驗看,還是從我國農村發展實踐看,恢復農業推廣的本義已是基本趨勢。除了農業技術外,與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各種實用知識、技術、信息皆應列為農業推廣的內容,而且現代農業推廣更需針對農村居民開展教育與咨詢服務。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理清我國農村各項服務的思路,并且逐步在正式文件中恢復使用農業推廣一詞。
1.1.3加強農業推廣人員管理
農業推廣人員是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要實施者和推動者,其綜合素質直接關系到推廣工作的效率。未來政府的推廣組織體系要想有活力和效率,關鍵在于其推廣人員是否勝任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加強農業推廣人員管理涉及人員編制、選用、培訓、考核、獎懲、員工關系與福利、工作條件改善等多個方面。行政型農業推廣組織管理的核心就是優化各類推廣人員的培訓、激勵和考核體系,提高推廣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1.1.4加強體系內的分工與協作,合理配置推廣資源
現行的政府推廣組織體系包括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科技部、教育部、金融系統、物質供應系統等多條線。合理配置推廣資源不僅涉及現有各個子系統在不同級別推廣組織的職能劃分,還涉及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同時還涉及資源在不同部門、地區、產業的分配,更重要的是,還須完善資源配置機制及相應的管理制度。
1.2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
1.2.1深化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高校與企業有效結合的機制目前的科技與教育改革中,政策鼓勵加強高校改革與創新工作,鼓勵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教育投資的主體是國家。農業大學的定位,不只是培養大學生和研究生,更應當培養農民企業家、培養各級各類的農民干部、職業教育工作者、科技和推廣人員。我國擁有高等農業院校和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數百所,高校師生在農業技術推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現階段,鄉鎮企業、龍頭企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農業大學需要通過整合各種現有資源,利用現有成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等多種企業運作和市場運作方式,強化自我發展和持續發展,構建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體系。
1.2.2明確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的本質特征和根本任務教育型農業推廣組織突出農業推廣工作的教育性特征,遵循農村社區綜合發展與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原則,其基本宗旨是通過知識分子和農民的有機聯系與結合,科學技術成果與企業和社區用戶的結合,發揮農業院校的人員、技術、信息及成果優勢,引入市場機制,整合各種現有資源,注重知識傳播和社區水平的能力建設。在教育型推廣組織運行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農業推廣人才的教育培訓和科技成果轉化為根本,以公益性的社會服務為宗旨,以服務于三農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
1.2.3優化農業推廣管理部門的結構設置,充分發揮教育型推廣組織系統內部各個主體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目前大學推廣組織體系建設的突出問題是農業推廣責任不明確,機構設置較亂,多頭管理和無人管理現象嚴重。未來需要加大對各類推廣主體的定位和監管,確保從事農業推廣的師生、企業、科技園區等單位及主體能夠成果共享和優勢互補。需要對各推廣主體的工作進行定位,建立不同的崗位考核標準和管理制度,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到農業推廣組織中來。與此同時,還要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機制,確保各推廣主體開展技術合作。
1.2.4創新運行機制與實施方式要充分發揮高校在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中的積極性,目前應當特別關注高等院校與“場站園企”的結合。在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有校辦“場站園企”的傳統,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連接高等院校與農村社區發展的橋梁。要分析和解決新時期這些“場站園企”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加強其原有基地作用和職能的發揮。在強化校企合作模式時,不可忽視高等院校與龍頭企業的結合,應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互競爭與合作的互動型技術與資本支持體系。通過教育型農業推廣體系將政府和非政府的科研院所、企業公司和社區農戶連接起來,創建新的知識和技術創新體系。教育型農業推廣體系主要依靠學校的技術信息資源以及人才資源采用多種方式把先進的農業知識與技術傳播到農村社區,可以采用科技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與咨詢服務、技術承包、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組建科技型企業等多種方式。
1.3科研型農業推廣組織
1.3.1管理層要合理引導科研人員的分化與流動加強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科研院所的改制將使部分科研人員或單位轉制為企業,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運作與管理方式相差較大。為此,在轉制過程中,管理層應當重視對科研人員的綜合評價,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引導人員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揮特長,也可以通過課題制促進人員自由流動與組合。院所必須高度重視引進和培養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和職業經理。
1.3.2優化部門與單位設置科研單位內部結構設置長期參照機關事業單位,已不適應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考慮因地制宜地調整部門與單位設置,例如增設農產品加工研究室、市場營銷研究室甚至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室等。
1.3.3創新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長期以來,科研院所沿襲傳統管理體制下形成的“事業管理+經營者控制型”模式,國有經營性資產管理和知識產權的管理改革滯后。為此,必須改變傳統管理體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管理轉制企業。這需要有清晰的產權制度,根據產業競爭特點因企制宜地確定企業產權的合理構成及主導產權。
1.4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
1.4.1注重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并且使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實施能力和產出能力均衡發展從長遠來看,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針對目前我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實施能力和產出能力不平衡的現實(高啟杰,20xx),近期特別需要挖掘和提升產品相關技術向其他產品領域擴展的能力、售后服務能力、銷售網絡和營銷能力、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程度、市場研究與開拓能力、技術創新的頻率、對客戶的了解程度及客戶管理能力、企業研發資金投入水平等。這需要加強資金的積累和籌集,加強企業自身的技術積累;制定企業的創新發展戰略;采取多元化的激勵方式,提高技術人員和關鍵員工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過程中,尤其要重視企業自主創新平臺和自主創新機制的建設。
1.4.2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企業的制度創新當前應特別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治理結構以及內部管理制度的完善。轉制型農業科技企業要做到事企法人分離,明晰產權,明確國家投資主體地位,構建兩權分離的科學有效的治理結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前向一體化型農業科技企業要進一步加強內部組織管理,規范企業財務管理,完善分配制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改善企業制度創新的'內部環境。在農業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上,要轉變觀念,強調企業的“團隊精神”,實現引進人才與原有人員的優化組合,建立市場化的薪酬導向制度,關注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
1.4.3強化農業企業發展的社會責任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農業企業應當認識到,服務三農是其發展的根本目標。要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明確企業的根本責任是社會責任,企業在創造利潤、對出資人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債權人、員工、客戶、社區和環境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因此,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需要在推廣服務供給中轉變“收益最大化”的服務理念,將農民的利益與企業利益統一起來,在成本得到補償的前提下,減少各種形式的隱性收費。同時通過改進推廣服務的方式與方法,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推廣服務。
1.4.4建立風險防范機制,科學選擇企業推廣服務的組織方式農業是高風險行業,由此決定了農業企業的高風險性。這需要農業企業增強風險意識,設立風險防范基金,建立風險預警及應對體系,以加強應對企業所處行業的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政策風險的能力。
1.5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
1.5.1要有明確的組織目標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從其創始之初,就應有自己的使命和價值觀,并確立組織活動應達到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途徑。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是建立在自助、自擔責任、民主、平等、公平與團結的價值觀基礎上的,其目標主要包括: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改變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地位、解決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彌補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后的不足、滿足農民對多樣化推廣服務的需求等。
1.5.2遵循基本的組織原則(1)互益性原則是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區別于其他推廣組織的根本性原則,組織的活動不應以營利為目的,組織必須把滿足農村人口的需求、解決他們生產與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作為組織服務的基本宗旨。(2)與科層組織不同,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是由其會員控制的民主型組織,因而內部沒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而是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會員主動參與組織的政策制定和決策過程。(3)信譽是支撐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對于組織治理結構的安排、重大決策的實施、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等活動,應貫徹公開、透明的原則。
1.5.3建立健全的組織制度一些規模較小的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多采取簡化的模式,規范的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應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則,設立會員大會與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執行機構。同時,要賦予農民充分的參與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保證農民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建立起會員所有的產權制度,形成會員與組織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
1.5.4形成規范的組織管理規范是組織運行的準則和指南,通過規范來明確組織的目標及運行方式,防止組織的無序經營及對組織資源的浪費。要明晰組織內部的產權關系,正確地界定組織內部參與各方的權利與義務,防止在組織內部出現搭便車的現象,造成組織運行的低效率。要吸引專業的技術能手和能人進入到農民組織內部,使他們成為參與和促進組織創新的主力軍。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對會員的管理,應包括建立會員檔案,定期對會員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業法規政策的教育和培訓。還應建立固定資產帳,對農業生產設施、設備的購置、維修、改裝、處置等做好記錄,確定固定資產適當的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
2農業推廣組織之間的互動與協調
2.1正確處理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關系
這需要有關政府部門轉變職能,避免政府對各類推廣組織尤其是非政府組織過多的行政干預,由直接指令、控制轉變為協調、監督和服務,從而調動各類推廣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各類推廣服務組織應當在明確分工與職責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目標與共同利益驅動下的互動。
2.2充分發揮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在整個農業推廣體系中的紐帶作用
政府可以借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的平臺,探索農民培訓的有效方式與途徑,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組織與決策能力、社會參與意識等,發揮“公司+協會+農戶”模式的作用,在企業和農戶之間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利益損失。要認識到過度依賴政府支持不利于農民組織的獨立發展,需要農民組織有良好的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
2.3突出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在配置資源中的重要地位
要在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加強和改進以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以及企業和農戶的合作,通過企業自主創新平臺的建設,提高合作技術創新與推廣的效率和效益。企業的自主創新機制涉及創新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機制等多個方面。我國農業企業應當建立一套能夠有效進行決策、指揮、控制和信息反饋的組織與制度,形成既能夠調動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又可以協調創新過程中各個環節有機運行的組織系統。
2.4進一步完善科研、教育和推廣服務相結合的機制
科教推相結合的做法在美國最為成功,在我國也已經實施了較長時間。然而,迄今為止,這種結合的方式和效果令人滿意的并不多見。未來既需要教學、科研單位在人事、績效考評、福利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也需要地方富有成效的合作以及宏觀環境的改善。與此同時,還需要建立科技成果、信息與利益共享機制,確保各方開展合作。
2.5以推廣服務模式創新促進組織間的互動與推廣體系建設
近年來,我國各地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農業推廣服務方式與方法,涌現出了“農業科技110”、“農業科技直通車”、“農業科技傳播站”、“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制度”等多種新型服務模式。實踐證明,其中不乏成功的做法。今后,應當在總結、完善和推廣各種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教育、財政等政府部門之間以及它們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協作,打造信息、人才、設備等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各項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領域和不同單位之間的流動與共享。
3農業推廣組織與宏觀環境的溝通
農業推廣組織的外部環境包括一般環境和任務環境。下面將農業推廣組織系統的宏觀環境分成4個部分分別加以分析(高啟杰,20xx)。
3.1政治與經濟環境
在4類宏觀環境因素中,政治與經濟環境因素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推廣工作的開展及其效率影響最大。其中的政治環境主要包括政策與法律環境,國家對農業的各種大政方針,農村的經營體制,土地所有制及使用權,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形式等都對農業推廣有著重大的影響。有效的推廣工作需要與政府的規劃、戰略和政策聯系起來,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到推廣工作以及對推廣工作的支持。就農業推廣工作的活動范圍和感性認識兩方面而言,有兩大經濟因素非常重要。一是靠推廣服務人員向農民傳播新技術,提高生產率,農民面臨獲利機會;二是一個國家的農業所處的總的經濟環境。在農業推廣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求助于推廣機構的興趣就會越小。不同的經濟體制對農業推廣工作的影響也不一樣。
3.2社會與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能直接影響推廣機構的組織工作和活動,許多實證研究都強調了技術采用過程中來自社會與文化環境的障礙。推廣機構如要有效地開展工作,就必須在社區一級開展活動。推廣人員在社區所處的位置對推廣工作很重要,農村社區、鄰里及家庭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對整個農村社區信息的傳播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3.3行政與組織環境
世界范圍內農業推廣工作的行政和組織安排是不同的。例如,在美國,推廣機構和農業部(有時是和縣政府)建立正式聯系,但基本的行政管理關系還是同大學的聯系。而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推廣機構在行政上隸屬農業部。在兩種情況下,推廣機構的形象和使命都要受到政府其他機構負有的其他推廣職能,以及推廣機構負責人在行政系統中的地位的影響(Swanson,1984;高啟杰,20xx)。從保證效率的觀點出發,推廣機構及其活動的負責人就應該有資格參與政府部門的推廣決策和規劃,在制訂推廣項目計劃時,既要考慮技術因素,又要兼顧國家政策及其他行政問題,同時應該面向村里的農民和農戶,并使他們參與活動。
3.4區域與生態環境
很多國家都在不同的區域與生態環境下建立作物研究與實驗站,以使作物品種適應各種生態環境。推廣機構要同這些針對特定地點開展的研究活動建立和保持有效的聯系。在對農作制度和農民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研究計劃的重點,推廣人員和研究人員適當地組合在一起,可以為二者的配合提供機會,這種相互配合無疑可以有效地提升農業推廣的效率。可以說,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農業推廣的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就現階段推進農業推廣組織體系建設而言,加強農業推廣服務軟硬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在完善政策和法規體系的基礎上,保障農業推廣事業發展所需的各項資源投入、能力建設、制度建設,同時完善相應的社會環境,推進農村市場化進程,促進推廣資源的流動與有效配置,營造公平競爭和互利互信的市場環境,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及其組織、決策與社會參與能力。依法推廣是發展農技推廣事業的根本保障。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現行農業技術推廣法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頒布的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辦法顯得很不適應。應盡早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并出臺配套的實施辦法,使農技推廣工作的法制建設能夠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法律法規修訂中,要鞏固已有改革創新的成果,進一步明確執法主體、推廣機構的職能任務、保障措施和違法處罰條款等內容。
農業推廣論文7
高等農林院校是農業科技推廣的中堅力量,是對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補充。 農林高校要通過增強社會服務意識,堅持產學研辦學模式,創新推廣載體,建立專家團隊,完善目標考評機制的途徑來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自我國加入WTO以后,國際化對我國農業發展和農產品的流通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農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就必須進行機制改革和體制創新,完善現行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建立一種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以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新體系。高等農林院校集人才、知識、信息、技術等優勢于一身,在科技興農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為完善我國現有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不足,應積極探索建立以農林院校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一、我國農林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問題分析
(一)經費不足,投入分散
目前,我國農林高校農業科技推廣的主要經費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由于高校推廣的項目并不能得到政府的完全認可,所以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面臨經費不足,從而導致推廣時間加長。從管理部門來看,在國家層面上有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安排農業科技資金,由于渠道分散,無法實行統籌的安排。
(二)推廣隊伍不穩定
高校參與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推廣人員基本由本校教師組成,他們所推廣的項目單一且具有很強的正對性。當一項農業技術推廣完成后,原先的隊伍就會隨之解散,所以推廣的人員是不斷變化的。而且高校教師不可能像農業技術推廣專職人員那樣實時提供技術服務,從而使得推廣效果大打折扣。
(三)農科教分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我國目前的高等農業院校在農業教育中不能將科研、教育、農業相結合,在實際應用中無法滿足農業的發展需求。由于經費的匱乏,許多高校為獲得政府的科研經費只依據文章的數量來評判科技實力,而不能研究出具有實用效能的科技成果。
二、我國農林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對策
(一)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國外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加強立法工作是保障大學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為保障農業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我國政府雖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科技推廣法》,但并沒有將大學的農業科技推廣活動納入到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中。鑒于美日的經驗,首先,我國應進一步完善改進《農業法》和《農業科技推廣法》等法律為農業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其次,修改《知識產權法》中的關于農業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保護農業技術創造者的合法利益,刺激農業技術創造者的積極性。最后,規范相關政策,讓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活動列入到推廣工作之中。
(二)綜合開發農業科技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的整合有利于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農業科技推廣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增強農業生產力。農業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充分利用高等農林院校的人才優勢和專業優勢,與當地的農業技術推廣專職人員協同進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作為一種社會資源,農業科技人力資源不能只靠其自然產生和形成,必須在社會組織及個人的努力下,實施教育、培養手段,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并逐漸形成勞動能力,使其科技素質不斷提高,使其潛在的科技能力得以開發。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為留住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應建立相關激勵機制,為其提供經濟保障。
(三)改革農業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在組織制度上,推廣體系應保持其自身的對立性,不應簡單地與已存在的科研系統進行嫁接或成為其他組織系統的附屬物。這就要求高校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應排除外部行政系統的干預,進行獨立的資源推廣。在管理機制上,實現產、學、研、推相互合作,研究開發農民迫切需要的農業技術,以市場為導向教授學生實用的科學及推廣知識。
三、結論和展望
高等農林院校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農技推廣過程中農林高校應明確自己在推廣工作中的職能定位,爭取多方力量協同合作,改進課程設置和評估機制,不斷完善農技推廣模式,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做貢獻。
農業推廣論文8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關系著科技、政府和農民這三方之間的積極聯系,也是增進政府和百姓攜手共創和諧社會的紐帶之一。然而隨著農業技術市場的制約情況以及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遇到的諸多限制問題,可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在時代潮流發展中遇到了瓶頸,和當前新時代新形勢不能完美的跟進。因此,為了更快速地完成農村現代化、農業技術科技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必須要積極實行,克服苦難。
1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1部分地方政府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支持較少
部分地方政府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方面不能積極的重視起來,這其中主要有三個原因導致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出現了問題。第一,基層計入人員技術素質偏低,人員任用存在公平性問題;第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團隊工作人員的資金待遇不能及時得到保障,政府扶持基金撥付進度滯后;第三,部分地方政府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認知度不高,相關法律法規更新進度落后,因此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不能得到資金支持進行更深的發展改造。
1.2農民接受新科技興趣不高
我國先進的農業技術給廣大農民帶來了更多收入,然而根據各地實際推廣情況來看,雖然大體上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受到了肯定,但仍有一部分農民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保持懷疑。這其中主要是因為:第一,先進的基層農業技術裝備需要高素質高學歷人才來進行操作,費用也相對較高,所以對于基層務農人員來說,操作水準和資金水平是很大的掣肘;第二,高科技技術裝備回籠資金周期長,對于靠農業營收的農民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第三,傳統農業技術使農民對此產生強烈依賴感,先進農業技術宣傳不到位,使得農民對新技術信任度低,這也就給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帶來了缺少勞動力這一問題。
2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措施
2.1提升農民對高科技設備的`認知度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說服農民參與進來才能積極的實施農業技術,因此提升農民對先進技術的認知是首當其沖的。
2.2政府加大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投入資金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缺乏資金,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政府為保障農業技術推廣團隊的正常工作,應當盡可能的利用資金給農業技術推廣給予幫助,政府需要保障農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和經費、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專項基金以及通過融資行為為農業技術推廣獲得資金補助。
結束語
為了更好地建設和諧農村,政府需要多關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積極開展活動,培訓好專業的基層農業推廣團隊,給農民以保障;加強對基層農民農業種植方面思想的督促,讓農民知道與時俱進才是正確的等等。本文分析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隨后根據問題進行研究找出整改措施,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錦上添花,希望可以給相關人員帶來幫助。
農業推廣論文9
1現代物理農業技術運用取得的成效
由于采用物理農業技術,在蔬菜大棚中生產的蔬菜較對照溫室提前10天上市,黃瓜較常規種植增產30%;發病率降低83%,辣椒較常規種植增產25%,發病率降低85%;達到的綠色的標準,西紅柿較對照棚相比畝產提高16.7%,提前15天上市,全生長過程中未施用農藥,實現了蔬菜的綠色無毒化生產,對照棚中施用了7次農藥,較對照棚節省農藥施用費70元;同時,由于示范點采用現代物理農業技術生產的綠色蔬菜由于無農藥、化肥殘留,品質好,在阿勒泰市直接進入超市,實現了“農超對接”,銷售價格高于普通蔬菜20%以上,為種植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技術推廣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2.1成立項目領導、技術小組及時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領導小組,負責機具的選型、引進、適應性改進、技術指導、組織實施、宣傳培訓等工作,為該技術的推廣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和技術人才支持。
2.2多方位加強宣傳和技術培訓工作組織技術人員編寫了《現代物理農業化技術》培訓教材,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用于技術培訓及宣傳。通過“科技之冬”、技術培訓、新聞媒介等形式對現代物理農業技術進行培訓、宣傳,培訓農民400余人次,培訓農機技術人員60余人,發放培訓教材200余份。通過強有力的宣傳,使現代物理農業技術得到普及。
2.3責任到人,跟蹤服務在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機技術人員各負其責,嚴格按照所分管的工作履行職責。深入示范點,實地考察大棚情況,根據所選大棚面積確定了機具的型號,技術人員從設備安裝調試、作物生長前期、中期管理、后期生長等各個環節進行技術指導,及時解決各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保障了設備的正常運轉及效果的正常發揮,同時做好對比測試數據的收集整理等。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通過技術推廣實施,雖然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的認可存在一定難度。現代物理農業技術改變了以往農民所習慣的化學農業模式。相對于化學農業的直觀、見效快的特點來說,物理農業技術中的'空間電場的效果,在農民看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農民接受此項技術還需要一個過程;二是推廣應用見效周期相對較長。物理農業技術相對于其他農業技術來說是一個見效周期較長的技術,在一個生產周期結束時其增產、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體現;三是技術服務不能滿足農民需求。現代物理農業技術是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機具一旦出現故障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維修或更換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務不能滿足此項要求,且配件更換需從生產企業發貨,需要的時間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機具的使用效果;四是機具價格較高,農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個蔬菜大棚中將物理農業裝備全部配齊需要投入上萬元,農民接受此價格存在一定難度。
3.2對策
3.2.1與農業合作社配合推進此項技術的推廣速度。農業合作社在農民中的影響力較大,借助農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可大大加快現代物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
3.2.2通過媒體、舉辦現場會、培訓班等方式加大現代物理農業技術的宣傳力度,一方面使農機技術人員掌握該項技術,另一方面讓更多的農民了解、認知此項技術。
3.2.3建議生產廠家、銷售企業做好物理農業技術的售后服務工作。
3.2.4采取措施降低現代物理農業設備的使用成本,以使這項技術得以快速推廣應用。
農業推廣論文10
摘要:目前,青海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現狀是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起步實施、農技推廣機制實現突破農技推廣隊伍能力建設逐步加強。但也存在著農技推廣服務人才建設與全省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仍不同步、農技推廣服務投入不足、農技推廣服務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相對滯后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完善多元化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農牧業推廣機制、建立高效的農牧業服務機制三點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現狀;問題;措施和建議
1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現狀
1.1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力推進農牧區綜合改革,全省現有各級農技推廣機構715個,其中省級9個,市州級36個,縣、鄉農技推廣機構670個,其中縣級190個,鄉(鎮)480個。各級農牧業技術推廣機構中,種植業機構117個、畜牧獸醫機構372個,漁業機構8個,農機機構37個,綜合機構181個。全省農技推廣體系現有人員5848人,其中省級674人、市州級567人、縣級2646人,鄉(鎮)1961人。在職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4318人,占總人數的73.8%,高級職稱的663人,占總人數的11.3%;中級職稱的2272人,占總人數的38.9%。省州縣鄉農牧業推廣體系基本健全,我省農牧業主導產業的技術推廣能力得到有效覆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辦公和服務能力得到了改善。
1.2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起步實施。在加強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的同時,按照市場化要求,積極引導企業、科研院所、各類涉農組織和農民技術員等社會力量,通過項目投入、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等手段,豐富農技推廣的渠道,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目前我省確定的產業化龍頭企業93家,其中國家級17家,所有企業均和下面的基地、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形成了聯結機制,技術應用是他們相互聯結的一個主要內容,我省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有8876個,參與農戶接近60萬人,省財政重點扶持合作社每年有200個以上,通過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市場化運作、農牧民組織化參與,企業+基地(或合作社、大戶等)新型經營模式,每年有7.5萬人受到技術培訓,近50~60萬農牧民從中受益。全省共選派科技特派員2574人深入農村牧區開展科技信息及創新創業服務。
1.3農技推廣機制實現突破。20xx年搭建了農牧業科技推廣與創新三級平臺,建立了省、縣、科技示范戶、輻射戶一體的農牧業科技轉化快速通道,實現了與國家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補助項目的有效對接。一是通過依托省級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優勢力量,整合全省“農科教、產學研”優勢資源,建立省級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圍繞全省十大特色優勢農牧業產業,建立馬鈴薯、油菜、蔬菜、蠶豆、麥類、牛、羊、生豬、飼草料、漁業10個優勢特色產業的省級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共組建了55個相關產業技術功能室,聘請10名省級產業首席專家、省級平臺科技人員達到214人;二是依托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在全省除玉樹果洛地區的28個縣(市、區)搭建了農業科技推廣平臺。目前28個項目縣都建立由縣級首席專家、推廣專家組、農技推廣機構和50~100名農技推廣人員構成的縣級技術推廣平臺;三是每個項目縣遴選2~3科技示范基地、500~1000戶科技示范戶和輻射帶動戶搭建了科技示范應用平臺。28個項目縣共培育科技示范戶2萬戶,輻射帶動農戶28萬余戶,認定科技示范基地70個,推廣各類先進技術300多個,近120萬農牧民受益。
1.4農技推廣隊伍能力建設逐步加強。依托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人員進行培訓。選派我省135名農牧業高級職稱人員參加由農業部主辦“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培訓班;按項目要求委托青海大學農牧學院對全省基層農技人員開展了6000余人(次)知識更新培訓;目前已有300余名特崗人員、2574名科技特派員及“三區”科技人員活躍在基層一線開展農牧業科技服務。
2存在的問題
2.1農技推廣服務人才建設與全省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仍不同步。一是農牧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上由于年輕專業技術人員難以補充,致使隊伍結構失衡、知識更新緩慢,隊伍老化現象十分嚴重,農牧業技術推廣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二是對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程總體思路認識不到位。培訓工作轉型升級后,各地對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程中培育、認定和扶持“三位一體”的總體思路認識不夠到位,在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上過于謹慎,培育的落腳點沒有完全放在農牧民受益上。各縣出臺的扶持政策含金量不高,資金扶持方面表現出力不從心,農牧民參與培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培訓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必要工作條件。
2.2農技推廣服務投入不足。一是農技推廣業務經費投入明顯不足,農技人員實際用于推廣工作的經費十分有限。全省縣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普遍存在著辦公經費保障不足,辦公條件簡陋,缺乏交通工具、電子辦公設備及辦公運行費用問題。由于縣級財政困難,普遍沒有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經費,農技推廣工作形成了只能依靠省上下達項目,有項目就開展農技推廣工作,沒項目不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局面;二是雖然已經明確了各級農廣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但長期以來由于缺少投入,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普遍存在培訓場所條件設施簡陋,缺乏多媒體教學設備和交通工具,給進村入戶深入開展培訓和實訓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影響了培訓工作規范實施。
2.3農技推廣服務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一是全省農村牧區綜合配套改革和獸醫體制改革以后,鄉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以鄉鎮政府管理為主,業務工作由縣級農牧行政部門進行指導,從近年運行情況來看,鄉鎮服務中心農技推廣崗位的公益性職能相對弱化,人員呈現兼業化和從屬化傾向,平均投入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的時間僅40%左右,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帶來不利影響;二是順應公益性要求的、適合我省不同生態區域和發展程度、體現農牧民滿意程度的農技推廣投入機制、運行機制、考評機制還沒有被普遍建立。尤其是績效考評制度在具體執行當中,由于受各地實際情況、執行者素質等因素影響,隨意性大,很難落實到位。不能把績效工資納入考核范圍,考核難度大,獎罰制度難以兌現,不利于提高農技人員積極性。農技推廣人員活力不足,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薄弱,工作中對農牧民的實際訴求和利益較少顧及,特別是受管理體制因素等影響,縣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缺少有效支撐和有效抓手,基層科技推廣和普及工作落實難度增大。
2.4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相對滯后。隨著現代農牧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新型種養殖大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牧業企業等對生產環節中的農資、植保、農機、加工運輸、農產品銷售以及技術、信息、金融、保險、經紀等專項服務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現有推廣體系在職能發揮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明顯,各類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的問題亟需破解。
3措施和建議
3.1完善多元化服務體系。建立以農牧業公益性服務為主體、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科技服務體系,逐步構建起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銜接有序的多元化農牧業技術服務體系。
3.2建立多元化的農牧業推廣機制。創新農牧業技術推廣模式,以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為載體,大力提升現有農技體系的服務能力;實施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條件建設項目,增強基層站所的履職能力和推廣服務支撐能力。提升現有農技推廣機構和涉農科研院所、教育機構等推廣主體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農牧業科技企業、專業協會、技術中介組織、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等非公服務組織農技推廣職能,積極培育各類市場化技術推廣主體,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機制。
4建立高效的農牧業服務機制
立足全省農牧業科技一盤棋的總體思路,打破人才等科技資源的地域、單位、學科和專業等界限束縛,將省級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覆蓋到全省主要農牧產業,突出制度建設,進一步充實農牧科技研發、推廣隊伍,加大人員培訓力度,切實改善基層農技人員工作條件,解決職稱評聘等問題,全面落實農牧業科技平臺各項工作制度,鞏固和提升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成效,加大農牧業科技創新力度,構建農科教、產學研緊密銜接的科技創新機制,加快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切實提高良種良法的研究、推廣、應用水平。完善基層推廣體系與改革建設補助項目運行機制,嚴格落實《項目合同制》、《農技推廣負責制》、《農技人員定期培訓制》、《三方績效考評制》和《多元化推廣服務制》等五項制度,改革考核辦法,運用現代化的服務手段,通過在線反饋等多種交互形式,不斷完善激勵機制,提高農技推廣服務效率。
農業推廣論文11
摘要:我國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體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著管理職能劃分不合理、工作機制運行不靈活、人員隊伍結構不理想等問題,地方政府、部門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予以調整和優化,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朝著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發展。
關鍵詞: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和農業技術推廣的日益擴大,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與農業生產規模的迅速發展不相協調的是當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管理體制、工作機制、人員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因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強農技推廣體制管理和機構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1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職能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必須制定和實施農技推廣計劃,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成果,并予以試驗、示范和推廣。在農作物的生長方面,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要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等農業生物災害的監測、預報、指導防治和處置工作,并監測農作物苗情、耕地質量、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要進行植物檢驗檢疫。同時,還應當管理、保護農業資源,引導、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機構,協助農機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的監管工作,開展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協助處理農機安全事故[2]。在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方面,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和產地環境監管工作,全面推廣農業標準化技術,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落到實處,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使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得以順利進行。
2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主要問題
2.1管理體制不合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仍舊屬于鄉鎮政府及其部門的管轄之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自主決定權和話語權,所有日常農業技術推廣和管理工作由鄉鎮政府進行安排和組織[3]。然而許多鄉鎮政府由于缺乏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視和認識,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程中疏于對相關人員和事務的管理,甚至有些鄉鎮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工作熱情,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無法正常、順利地開展。
2.2工作機制不靈活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缺乏切實、有效的管理機制和人員激勵機制,沒有將工作業績、推廣效果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進行掛鉤,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努力工作和繼續學習深造的動力,認為無論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如何,個人收入、獎勵等都不會有任何變化,許多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兢兢業業工作多年,卻無法進行職稱評定,大大打擊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根據工作人員的工作崗位、工作職責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機制,沒有將推廣人員按照工作內容不同進行合理劃分,導致農技推廣工作缺乏系統性、層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員結構不理想
由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待遇管理、編制管理、職稱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農技推廣機構無法吸引真正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推廣才能的人才,致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結構不理想。許多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技術人員都主要由年齡較大、農業技術知識不全面的當地剩余農業人口構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刺激,技術人員沒有針對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開展及時的、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結構老化、落后,無法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了鄉鎮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4]。
3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問題解決措施
3.1結構管理方面
針對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制上存在的管理職能劃分不清的問題,應當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獨立出鄉鎮政府部門,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可建立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推廣企業,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開展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實行公司式管理和運作,徹底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性質、智能、人員管理模糊不清的問題。對于那些與鄉鎮政府有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無法完全從中脫落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可將行政、服務部門保留在鄉鎮政府中,把其具有經營功能的部門和人員與其他政府資源、社會資源進行結合,成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企業,由地方工商部門實施監督、管理,嚴格按照經營范圍參與市場競爭。原有的農技推廣行政部門仍由鄉鎮政府管理,屬基層事業單位,與新建農技公司屬兩個完全不同的法人組織,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組織、經濟上的交叉關系,農技推廣部門人員與政府其他部門人員同屬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員管理方面
為了充分適應和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科技生產的需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企業應當在技術人員和經營人員的選用上采取崗位競聘制,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層應組織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根據目前農業技術發展狀況,制定人才評定、評測計劃、方案和內容,在農技推廣機構內部和鄉鎮所有農業人員范圍內選取具有良好農技專業知識和較強農技推廣經營服務能力、經驗的優秀人才,擴充農業技術推廣隊伍[5]。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上,行政人員和其他服務類職能部門人員應當由獨立出來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或鄉鎮政府統一管理,屬事業單位編制,而技術人員、經營人員可實行獨立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或農技推廣企業人事代理式管理,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更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對于屬事業單位編制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其工資、獎金、財政補助等各類經濟收入按照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相關標準由地方政府負擔,并納入鄉鎮政*財政預算,其他人事代理編制的農業技術推廣技術人員、經營服務類人員的待遇由獨立出來的農技推廣機構或新成立的農技推廣企業承擔。在工資分配上,應當進一步加強績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將工資、獎金等參考標準納入單位、企業總體工資制度和標準內容范圍中,并向全體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公開,避免各種由于收入管理過程不透明而產生的問題和糾紛。同時,應當充分考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基層性和廣泛性,將相關人員待遇收入、職稱評定與工作業績、推廣成果掛鉤,在實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員工的工作態度、工作成績等將員工彼此之間的收入差距拉開,督促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繼續學習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鄉鎮農業技術發展和農業生產擴大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了加快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速度和效率、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相關政府和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決當前農技推廣機構體制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積極推行體制改革和人員結構優化,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和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建華,陳公賢,陳宏輝.新形勢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分析[J].基層農技推廣,20xx(6):20-22.
[2]李安寧,王德成.我國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發展問題探討[J].中國農機化學報,20xx(5):1-4,16.
[3]曾慶鴻.論貴州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J].基層農技推廣,20xx(10):1-3.
[4]代麗云.我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xx(12):61,72.
[5]羅信純.論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xx(2):22.
農業推廣論文12
近年來,農民“增產增收”的問題成為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而發展特色農業正是改造傳統農業,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戶走上發展“特色農業”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為禮縣是一個農業大縣,雖然農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農業特色不明顯,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調整結構,提高效益是禮縣農業增效的重要途徑。
一、禮縣特色農業布局
禮縣是甘肅南部的農業大縣,受資源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糧食、藥材、果品和畜產品上。禮縣近年來圍繞“東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藥材、整縣畜牧、川壩蔬菜”的產業布局,在農業生產上堅持把特色產業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破解“三農”難題的抓手,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漢水流域為主要分布區的蘋果產業基地,目前,面積為286200畝,產量達43509噸。以縣城以南為主的核桃、花椒產業基地,20xx年末實有核桃樹746.97萬株,產量達20xx噸。花椒362.4萬株,產量達182噸。禮縣西部為主要分布區域的中藥材產業基地。播種面積38000畝,總產7048.9噸。隨著產業基地的不斷發展,禮縣特色產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斷提升,深加工企業也已落戶禮縣,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盡管禮縣特色農業近年發展迅速,但和全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縣相比,禮縣特色農業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正確分析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對及時彌補特色農業發展的不足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有重要的意義。
二、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狀況
㈠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禮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l0.6℃,年最高氣溫33.9℃,年最低氣溫-15.8℃,年降雨總量425.6毫米,年無霜期181天,日照總時數1929.6小時。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農作物品種繁多。縣城以東屬高原丘陵地帶,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禮縣重要的產糧基地,縣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氣候陰涼,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發展中藥材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下四區光照充足,氣候相對溫暖,川壩地區水資源較為充裕。
2.人力資源優勢。禮縣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據統計,20xx年禮縣農村人口總規模為48.64萬人,禮縣鄉村勞動力達24.6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15.3萬人,按禮縣農村9.9萬戶計算,平均每戶擁有勞動力2.5人。以上數據表明,禮縣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
3.政策法規優勢。縣委、政府每年設立800萬元特色產業發展基金,出臺果蔬保鮮庫建設、規模養殖、土地流轉等以獎代補激勵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發展長城果汁、鼎鑫食晶公司等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啟動禮縣石橋漢陽與禮縣永興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同時完成了禮縣大黃、禮縣蘋果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國家綠色食品與無公害產地認定,禮縣爭創為國家級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縣。20xx年以來陸續通過并頒布了《甘肅省農作物種子條例》、《甘肅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甘肅省草原條例》、《甘肅省動物免疫標識管理辦法》、《甘肅省農藥管理辦法》等。同時,還啟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植物檢疫、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這些政策法規為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提供了制度保障。
4.價格優勢。禮縣擁有豐富的蘋果資源,蘋果的生產成本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的蘋果的生產成本為2.0元/公斤,禮縣優質蘋果的生產成本僅為1.0元/公斤,禮縣除殘次果銷售均價1.6元/公斤,比世界平均價格低50%,具有明顯的價格競爭優勢。
㈡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劣勢
1.生態環境劣勢。禮縣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只有425.6毫米,且時空和區域分布不均,雨熱不同步。干旱、暴雨、冰雹、霜凍和干熱風等氣象災害的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干旱出現頻率最高,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帶來很大影響。此外,暴雨、冰雹、霜凍和干熱風也是不可忽視的氣象災害,禮縣每年均有發生。近年來,農藥、化肥、農膜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大量使用,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解決禮縣糧食自給和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農田污染。
2.勞動力素質劣勢。禮縣農村勞動力總體上文化素質偏低。文盲或半文盲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3%,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8.8%。
3.農業科技劣勢。科技含量低,機械化運作水平不足,發展現代農業步伐緩慢,將直接制約禮縣農業發展,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羈絆。農業科技在禮縣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比例明顯偏低,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還不夠大,真正成效顯著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技術微乎其微。在資源利用中,農業用水比重占據主要地位,但農用水的利用率長期偏低,機械化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不高。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禮縣農民的勞動量,還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潛在損失,嚴重制約到了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4.信息劣勢。信息化各要素指數在禮縣處于弱勢,信息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信息服務的渠道不暢通。在面向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特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大戶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方面,提供農業政策、新技術新品種、農產品供求、生產資料價格等信息服務的能力欠缺。農業生產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信息化人力資源發展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禮縣信息化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制約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5.規模劣勢。禮縣除蘋果產業外,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小,產業協會和組織協會層次低。目前,禮縣特色農業體系中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企業只有隴南長城果汁飲料有限公司一家。農產品加工整體水平較低,加工轉化率只有10%;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不大,覆蓋不廣,參與農戶比例不高,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響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
6.體制劣勢。農業經過30多年的改革,許多制度都圍繞市場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和創新。但從整體來看,目前禮縣農業發展中仍面臨許多制度瓶頸,這在禮縣農業發展上表現尤為突出。以小農為本位的農業經營制度已嚴重阻礙了農業規模經營和規模效益的提高,制約農業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三、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建議
㈠加大資金的投入,扶持龍頭企業
1.加強對現有龍頭企業資產的管理。首先要盤活現有資產存量,注重對現有企業的改造、擴建、兼并以及集團化經營,走內涵擴大再生產之路。在此基礎上強化企業管理。龍頭企業要認識到處理好與農戶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是其擴大資金來源的根本途徑。
2.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充分發揮社會閑散資金對農業的支撐作用。
3.財政和信貸支持。支持的重點是解決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瓶頸因素。主要用于對龍頭企業、基地、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科技進步、市場體系、農產品價格等方面的支持。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經濟發達地區資金或城市大中型企業甚至城鎮居民資金加入當地特色農業建設,發展外向型農業,以多種形式吸引外資,興辦“三資”企業。
5.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項扶持基金。目前,我國對不同類型的農村,設有各種各樣的扶持資金,如對貧困地區、糧棉大縣、重要農產品商品基地、菜籃子工程等都有扶持。在利用國家的這些資金時,要按特色農業的發展原則來進行組織,這樣,既可提高國家扶持資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
㈡優化特色農業內部結構,促進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放在區域布局、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三個方面。區域布局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是繼續加快蘋果、花椒、核桃、中藥材規模化生產基地和出口生產基地建設,品種結構調整主要是調整生產用地面積和投資比重,實現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品質結構調整要實現產品更新換代,跟上市場需求步伐。在現有特色農業發展集聚的基礎上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按照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努力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形成產業集群。同時有選擇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外資項目進入農業集群。健全以行業協會為中心的中介機構,提高集群的組織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務,建立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融資體制、物流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
㈢強化農業科技投入和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
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扶持,大力引進和挖掘農業技術人才。邀請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與特色農業基地進行聯合,在農產品革新和勞動力培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其輻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和激發民間創業動力。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在科技傳遞,區域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因此,禮縣特色農業要特別重視品牌功能,在大力擴大“先秦貢果”知名度的基礎上繼續打造知名品牌,以打造明星企業和名牌產品為突破口,提高區域競爭力。建立特色農產品的品牌質量控制體系,進一步加大品牌質量認證。企業要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制定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收獲、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農產品綠色品牌質量,這是保護區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㈣推進農村經濟體制和制度創新,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
政府要加快對農村土地有償流動制度化建設,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完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要加大農業減災投入,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專項生產基金和市場風險基金,推行農業互助保險模式。風險機制是農業產業抵御自然、市場和政策等方面的風險的功能。降低或消除風險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保障。風險機制的作用:一是通過有效的措施使各種風險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風險基金保障制度,以便在遇到風險時做到化險為夷。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要依法行政,加大農業執法力度,提高農業行政執法效果,使特色農業各項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軌道。在這一過程中的政府要制定全面地為農戶服務的方針政策。
農業推廣論文13
生物技術是對生物體進行改造利用的技術,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持續提高,生物技術也不斷發展,在更多的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農業種植中應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原理改造農作物生物機體,能夠增強農作物的抗病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對推動國家農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1].
1 農業生物技術
主要介紹我國現階段農業生物技術發展與應用現狀,并對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應用的作用進行了討論。
1.1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現狀
生命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根據自身需求來開展生物改造。作為一門覆蓋范圍十分寬泛的學科,生物技術保羅了分子生物學、無機化學、遺傳學等學科的內容,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主要是對植物自身基因特性的應用和不良基因的改造,提高農作物對不良生長條件的適應性,減少農業投入同時獲得更高的產量[2].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主要目標就是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獲得最佳的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同時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
農業種植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我國近些年也開始關注農業生物技術,投資幅度不斷增加,各項新的生物技術逐漸產生,但是在推廣工作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1.2 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作用
1.2.1 增強農作物抗病蟲害能力
病蟲害是農作物減產受損的重要因素。例如,農人談之色變的蝗災,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蟲害爆發嚴重者會造成顆粒無收。因此,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一定要認真落實,生物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能夠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量,避免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同時保證了農作物食物的安全性。
1.2.2 增加作物產量
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這就是生物技術在我國農業種植中最成功的應用。我國土地資源匱乏,城市建設、工業建設和水土流失都在不斷蠶食著有限的耕地資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是國家十分關注的問題,而雜交和基因改良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的應用能夠明顯提高作物產量,緩解國家糧食緊張的現狀,對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1.2.3 改善作物質量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食品安全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現保質保量的農作物生產依賴先進的生物技術,如有機食品、遺傳工程學食品通過生物技術改變了農作物的營養成分,提高了農產品的營養價值,如轉基因大豆,雜交無毛桃、嫁接水果等產品,都是綠色、安全的高質量農產品[3].
2 農業生物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2.1 農業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2.1.1 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生物技術,轉基因大豆油更是家喻戶曉。轉基因技術的基本原理就是將某一種農作物的優秀基因轉移到某一種不具備該基因的農作物種類中,用以提高產量、質量,或者用于改善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這項技術的核心是基因的提取和嫁接[4].
轉基因技術剛剛出現時遭到了多方反對,部分科學家認為轉基因糧食會威脅民眾的生命安全,給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實際上,至今還沒有出現食用轉基因食品出現的問題案例,關于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言論多是跟風的謠言,甚至于別有用心者的危言聳聽。作為一項在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方面有著巨大潛力的生物技術,可以預見轉基因技術將在更多的農作物中得以應用,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產量,為民眾提供足夠營養豐富、安全、健康的農產品。
2.1.2 組織培養技術
組織培養技術是在無菌環境下將植物組織培養成為整株植物的生物技術,該項技術能夠大幅度提高植物繁衍速度,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目標植株,將優秀植株的.抗性抗倒伏能力發揮出來。植物組織培養要在合適的環境下進行,考慮到陽光、照射以及空氣濕度的影響,根據標準要求配置培養基培養液,確保培養基是處于無菌條件下,避免污染;同時,還要做好褐變處理,保證植株能夠順利生長。
2.1.3 生物農藥技術
生物農藥是一種新的農藥技術,將生物新陳代謝產物用作農藥,有著無公害、無污染、可降解、效果好的優勢,用于殺蟲能夠有效減少農作物與環境污染;同時,有效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成本,代替了缺乏或者價格高昂的農藥制作材料。
2.2 農業種植生物技術推廣策略
2.2.1 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
生物技術的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要求經營性服務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運作,實現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資供應、新技術應用與市場營銷等活動的社會化運作,尋求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多元實現形式;同時,需要加大對多元服務組織的培育扶植,加大對農業科研、教育和農民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追求多樣化、多元化的推廣形式,豐富推廣生物技術內容[5].
加大生物技術推廣的投入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要強化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支持,不斷完善經費保障制度,為農業生物技術推廣公益職能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由各級財政對公益性推廣機構提供經費支持,將其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同時,要加強對農業生物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統籌規劃,為生物技術推廣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并鼓勵農業技術人員的自主創業,提供必要的經營性技術服務實體,為接受技術推廣的農戶提供一定的優惠扶持政策,提高農戶采用生物技術的積極性。
2.2.2 開展農民農業技術培訓
技術推廣的關鍵內容是使老百姓能夠真正掌握利用該技術,為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需要積極開展針對農民的生物技術培訓,將基層農業生物技術真能整推廣到農民中,確保農民真正理解并認可該技術,生物技術才能真正為農民所利用,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需要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生產技術,鼓勵專業和技術人員進行生物技術推廣指導與現場演示,開展各種有效的農業生產基礎技術培訓,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幫助農戶了解農業生物技術,認識到新技術的優勢,農戶才能從心理上接受新技術,愿意采用新技術從事農業生產[6].
2.2.3 完善技術推廣相關法律法規
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相關法律法規,實現農業生物技術推廣的規范化,制定并不斷完善農業技術推廣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管理,提高不同經營性技術推廣服務組織的規范性,形成農業生物技術推廣服務信用機制,加強自律。
3 結語
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對提高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產量,保護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意義,能夠明顯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在不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獲得了更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韓濤。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推廣及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xx(18)。
[2]張平平,劉大為。探討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和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xx(36)。
[3]秦麗萍,黃夏英。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實踐應用分析[J].福建農業,20xx(5)。
[4]桑彥軍。淺析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推廣及其作用[J].甘肅農業,20xx(5)。
農業推廣論文14
摘要:近些年我國農業事業快速發展,農業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對種子管理服務工作提出更多要求。農業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與基礎,糧食產量作為農業的重點與核心,需要保證種子更新換代才能確保產量。本文主要分析做好種子管理服務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推廣;種子管理;工作要點
現階段,我國種子管理方法不斷完善,種子品種選育成效顯著,應不斷改善與優化種子生產經營狀況,為推進我國農業發展貢獻巨大力量。因此,在新形勢下依舊需要發展種子行業,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本文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展開相關分析。
1種子管理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專業的人才隊伍是促進種子管理服務工作建設與發展的基礎。但就我國種子管理情況來說,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特別在一些偏遠或經濟不發達地區表現尤為明顯。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鄉鎮種子管理中高級與中級技術人員僅為13.22%,其余均為中級以下技術人員。人員結構不合理,種子管理部門中高級技術人員僅占極少的部分,制約種子管理工作的開展。所以,要想提高農業種植質量和產量,要先對種子經營人員的素質進行提高。種子銷售人員在進行種子銷售時,要有相關的材料證明,否則就不具有銷售資格。但有的銷售者因為個人專業素質的`原因,在證件不足的情況下,就假借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名義,對種子進行低買高賣。在很多情況下,這些種子本身就有問題,比如,生產日期、生產場地、有的甚至不符合國家質量標準和當地土壤環境,而種子銷售者根本不顧及這些問題。
2種子管理服務工作優化措施
本部分主要從3方面論述優化種子管理服務工作的措施,包括制定種子品種展示計劃、完善信息服務工作、加大種子管理投入,將其歸納總結如下。
2.1制定種子品種展示計劃
實際中為保證農戶權益,可以通過建立新優品種展示田方便其選擇品種,規范種植與精心管理種子經營者登記備案的品種,從其中篩選出適合所在區域種植的品種,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與推動廣大農民選購優質品種。根據所在區域生態情況,提出農作物品種區劃意見,為農民朋友提供良好平臺與數據支持。為減少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使農民能用上放心種子。應采取定期及不定期方式,單獨或與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配合,對農作物種子市場進行檢查。種子經營者應該加強自律,除了遵守《種子法》,還應該提高要求,確保經營過程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充分發揮“種子協會”的作用,有效彌補法律不足。種子經營者也要加大售后力度,為農民朋友提供技術支持,確保產量與質量。
2.2完善信息服務工作
現階段我國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因此種子技術推廣必須充分借助信息傳播技術。想要快速準確提取技術推廣信息,必須構建完善技術信息方面的信息網,實現全國種子技術知識相聯,為鄉鎮種子技術服務站提供詳細準確的種子技術信息,為基農工作開展提供支持。引導種子技術推廣全方位發展,給農戶提供優良服務。如果農戶可以借助現代化設備獲取信息,有助于提高推廣工作的效率與質量。比如,農戶可以通過新聞媒體按時提取新技術與產品。借助這種信息服務措施,不但可以拓寬眼界,還可以讓農戶主動運用新技術。還可以極大程度提高農戶對種子的認知,在購買種子時,可以買到符合土壤要求的季節性種子。
2.3加大種子管理投入
種子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項艱巨任務,種子管理者應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與需求,確保種子質量與農業增產。這就需要加大管理部門的資金投入,嚴格培訓相關人員,促進種子管理人員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的提升。現階段計算機技術已經得到普及,在人們生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種子管理者可以借助網絡拓寬銷售途徑,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管理,運用網絡靈活經營。針對不同的種子,采用不同的經營模式,摒棄傳統的經營理念,拓展經營模式,才能提高銷售量。我國的大型種子企業還應該經常性地召開全國范圍內的座談會,研討什么樣的種子適合什么地方的土壤,爭取利潤最大化。
3結語
農業推廣中種子管理服務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求種子管理服務部門不斷提高重視程度與工作質量,結合實際完善自身各方面的建設,也唯有如此,才能推進農業事業的快速發展。希望通過本文論述,為種子管理服務工作質量提高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陳瑜.種子管理的重要性及發展對策[J].鄉村科技,20xx(21):112-114.
[2]曹曉云.推廣品種加強市場管理促進種子產業發展[J].農業信息,20xx(21):92.
[3]周迎春.思茅區種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xx(21):62.
農業推廣論文15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隨著相關政策的實施更是進一步增加我國的人口數量,因此人民對糧食的需求量巨大。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糧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創新變革,發展新農業機械技術以實現對農業的增產。近些年來農業科技人員一直進行農業增產技術的研究工作,其中農業機械技術就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而且農業機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對農業的增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對技術的基本論述
農業機械技術作為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是通過拖拉機等機械機具對土壤耕作進行機械化作業,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翻耕技術,而且這項技術具有很多的優勢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廣。首先實施農業機械技術不僅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而且降低了土壤的密度從而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其次,由于農業機械技術的農作物作業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使得土壤能夠更好地保留雨水,讓土壤的'表層更加松軟使得農作物存活率大大提高。通過對農業機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大力推廣和應用能夠減少農業生產的成本,而且大面積的應用農業機械技術不僅能夠有效的減少油料費用和生產成本從而給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而且農業機械化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使得農作物大幅度的增產,有利于農業的良好發展[1]。
2針對技術推廣過程中問題的探討
2.1機械設備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逐漸加快,使得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業領域的機械設備設施研究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因此相關的設備設施一直在更新換代。相關部門在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的過程中由于機械設備的落后使得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效果不明顯,得不到農民的認可,阻礙了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2]。
2.2農民對機械技術的認知度不高。由于當前大部分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使得農業機械技術在推廣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礙。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以及年齡偏大使得接受新機械技術的能力不高,對于傳統的耕作方式更加依賴,因此不利于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3]。
3對策與處理措施
3.1提高對機械機具的使用和維護培訓。農業機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過程中由于農業機械作業要使用拖拉機和整地機等機械作業機具,因此必須提高相關農業人員的培訓,讓他們能夠熟練地操作機械機具,做好機械機具的維護和保養工作,更好地發揮機械機具的作用,保證農業機械技術作業的效果從而讓農民生產更多的糧食,讓農業機械技術得到農民的認可。相關部門可以在農閑時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培訓工作,向農民發放相關的技術資料,指導農民進行田間機械作業保證有效地提高農民的操作水平進而提升農業機械技術作業的效果,增加農民對于農業機械技術的認知度和認可度自然有利于農業機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和推廣[4]。
3.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業機械技術的重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宣傳和培訓力度,投入更多的補貼資金,指導和補貼以及扶持農民購買大馬力拖拉機等機械機具。并對相關的機械設備設施進行更新換代,從而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工作的效率,增強農民對農業機械技術的認識,加快該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和推廣從而促進農業領域的進一步發展[5]。3.3加強監督和管理。要想提高農民對于農業機械技術的認可程,必須提高農業機械技術作業的質量和效率,保證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效果進而增加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程度。因此做好農業機械技術作業的管理工作很有必要。農機部門和農機合作組織以及農機大戶要明確機械化作業形式,從而保證農作物機械化作業的深度和田面的平整度以及土壤的通透性,對農業機械化作業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的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進行解決從而保證機械作業的質量[6]。
4結束語
通過對當前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狀況的研究,可以發現農民的文化程度以及機械設備等都制約了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強監督和管理并加大扶持力度,從而提高農民對農業機械技術的認可度。
參考文獻:
[1]查干巴拉,張民.當前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現狀及對策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xx(11):17.
[2]董育新.隴西縣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及對策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xx(19):20-21.
[3]盧建興.當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與發展對策[J].鄉村科技,20xx(12):48.
[4]宋斌.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xx.
[5]潘榮翠.農業機械技術推廣問題分析與對策[J].福建農機,20xx(3):30-31.
[6]王勇.農業機械推廣過程中的重難點及策略[J].南方農機,20xx(12):10-11.
【農業推廣論文】相關文章:
農業推廣論文11-14
農業推廣論文05-24
農業推廣論文15篇11-14
農業推廣論文(15篇)11-14
農業推廣論文精選15篇12-17
農業推廣論文通用15篇12-17
農業推廣論文(集合15篇)12-17
農業推廣論文通用【15篇】05-25
談農業科技的推廣及應用農科論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