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1
__縣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山區農業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任重道遠,正確認識我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理清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思路,對于促進我縣農業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客觀評價我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__農村科技組織已初具規模,全縣共有農機維修點60個,各類農機專業服務組織110個,農機專業戶17戶,農機作業協會3個,農技推廣服務組織47個,從業人員105人;林業服務組織31個,從業人員60人。高級工程師3人,初級工程師19人,技術員級專業職稱7人,未評聘專業技術職稱28人,技術工人3人。農村科技推廣取得一定成效,全縣新建上流式浮罩沼氣池7340個,水壓式沼氣池2260個,“兩省灶”10486個,建成沼氣保鮮庫5個,太陽能220個,推廣“豬—沼—菜—果”生態農業模式近萬畝。全縣31個鄉鎮都建立了農村能源服務站,項目區建立了農村能源后續服務小區,配備后續服務技術員23名。
二、認真分析我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科技服務人才短缺。全縣367名農業技術人員中,僅有28人具有本科學歷,占總數的7,專科以下的有20專業不對口。且農業科技人員大部分集中在縣直部門,鄉鎮一線農業科技人員短缺,農業科技在生產中的作用難以發揮。
(二)農村科技服務機構作用輻射面窄。特別是鄉鎮一級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工作重點傾向于計劃生育和安全生產工作,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時間相對較少,科技服務職能難以發揮。農業科研單位自主研發能力低。全縣共有27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856名會員,覆蓋率達87,但人員素質低、管理混亂、橋梁紐帶作用不強。
(三)農業科技和適用技術普及率較低。農業生產方式仍以種養和人畜力為主,農機利用率僅35。全縣3951臺排灌機械,有355臺不能使用,825臺帶病作業,分別占的9.9、23。擁有水電站26處,電灌站169座,水輪泵56處83臺,完好率不足30,制約了科技在農村的普及和推廣。
三、努力探索我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新路子
(一)健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一是搞好實用技術推廣。政府要把握產業導向,充分調動農業科技組織、農民專業協會等各類農業科技推廣組織的積極性,大力倡導跨區域、專業性的.科技推廣合作,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加強組裝配套。大力培育、宣傳和推廣典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的大企業和大中專院校參與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推廣,逐步形成與主導產業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二是延伸科技載體服務。采取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和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工作。加快技術市場建設,鼓勵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技術交易活動,繁榮技術市場,完善技術合同登記,規范技術交易活動,優化技術交易環境。
(二)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選拔一批高素質農業科技專業人才,采用異地學習、短期培訓、學歷教育等形式,培養專業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綜合素質。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選拔一批緊缺、急需的域外高層次人才,提升、優化科技干部隊伍結構。樹立農業科技典型,利用報刊、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加大農業科技宣傳力度,使農業科技深入人心,提高全社會農業科技普及、創新意識,以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發展。
(三)營造農村科技服務環境。一是抓好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培育工程。規范農業協會服務功能,嚴格按照相關政策予以引導發展。特別要加強對已有農村專業技術經濟協會的支持和規范,積極引導有條件的鄉鎮建立主要農產品專業技術經濟協會。二是抓好農村科技服務能力建設工程。建立健全農民科技培訓網絡,廣泛開展農民培訓服務活動,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整體素質。三是搭建科技服務平臺。立足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區域特色,集中引進一批農業高新技術項目,提升自主培育水平,帶動周邊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打造__特色農業支柱產業。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2
1前言
林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屬于基礎產業,同時林業又具有景觀、文化、生態等功能,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現代林業是指充分的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和科學技術,高效率的發揮林業的多重價值和多重功能,培養全社會參與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從而實現人民對現代林業技術的要求。20xx年《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新農村建設,是國家建設的底層基石,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林業工作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賦予了林業一系列重大的使命。加快發展現代林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注重林業經濟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建設綠色化新農村的一個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因此,我們要搞好林業生態保護建設,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現代林業的發展現狀及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2.1現代林業發展現狀
中國林業市場深度分析報告指出,我國目前累計營造人工林9億多畝,造林速度增長飛速,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大人工造林國,對8.3億畝沙地和8億畝濕地進行了有效的保護,我國各級政府為自然保護和林業建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是進行了國家森林公園的試點工作,以具備條件的自然保護區為主,建立了普洱、普達措等八個國家公園;二是構建了林業工作的科學管理體系,形成了包括森林公安、林政、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體系完備的管理體系;三是形成了完整的規劃方案,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編制了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完善了森林增長和國土綠化空間規劃及全國濕地空間規劃等。
2.2現代林業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
發展現代林業對新農村的建設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發展現代林業是農村“生產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糧食生產的生態保障。目前,我國的農業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解決了全國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但是在現代林業科技發展上還處于落后的地位,只有不斷的提高現代林業的發展水平,充分的利用好沙地、濕地、山地、林地等非耕種土地,拓展農村生產發展的空間,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通過現代林業的發展,可以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綠色生態屏障,保障農業的糧食增產,構建農業的減災防災體系,激發廣大農民林業生產的積極性,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調整林業產業結構,發展名特優新產品,提高單位面積的效益,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其次,發展現代林業是農村“生活富裕”的可靠途徑,是農民創業增收的有效方式。現在在我國農村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通過大力的培育和發展多種林業產業,比如,可以發展經濟林、花卉苗圃、森林旅游等產業,深入發掘林業的潛力,加大開發力度,提高現代林業的科技含量,擴大農民的就業途徑、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農村的“生活富裕”。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經濟林標準化示范園,組織林農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申報認證工作。大力發展特色種苗產業。以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發展苗木產業項目苗木大縣為契機,著力抓好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最后,發展現代林業是農村“鄉風文明”、實現“村容整潔”的重要措施,村容整潔是新農村的重要特征,發展現代林業,庭院林業,增加村莊的森林覆蓋面積,綠化荒山,增加經濟林作物的種植,構建村莊農田林業防護體系,實現鄉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倡導高效現代經濟林業發展,實現村莊綠化美化,大幅度提高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改善村干部與村民關系,極大的促進了農村“鄉風文明”建設。
3現代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現代新農村建設中,現代林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各地農村對林業發展對新農村建設存在很多誤區,嚴重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速度。主要面臨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3.1政府主導作用力度不夠,相關林業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相關部門對現代林業認識不足,缺乏明確的思想和戰略目標。在發展林業經濟的過程中,沒有科學的理論方法的指導,隨意而為,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對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困難。在村中,村干部的影響力比較大,村干部缺乏現代林業產業意識,沒有對村民進行現代林業技術指導,進一步導致農民對林業的認識程度不夠。絕大部分的農民對于林業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種樹砍樹”的薪炭階段,導致農民對林業產業的發展沒有熱情。而在有些地方林業政策不夠透明,林農種下樹木進行采伐時,采伐指標分配不公開不透明,一般林農難以取得采伐指標,打消了林農種樹的積極性。
3.2林業產業的結構性不合理。
林業產業的品種比較單一,在林業產品中往往以木材、木制品為主,對林業產品的深加工力度不夠。而且在全國大部分的農村內種植樹種時,單一林種的林地較多,混合林地比較少,這就造成林木的互生互助機制難以形成,容易引發大面積的蟲害,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3.3林業產業資金投入不足,營林方式粗放。在新農村建設的大環境下,建設現代林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林業產業建設的資金是影響林業產業生產規模、質量和效益的重要環節。農村的林農自有資金嚴重不足,相關的貸款融資渠道不順暢,再加上管理環節中資金費用管理的欠缺,嚴重影響了林業經濟的發展。
4現代林業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現代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步措施:
4.1加強相關部門領導對現代林業的認識,合理配置林業組織結構。
首先我們要加強村干部以及林業主管部門領導對現代林業發展的認識,提高農民發展林業產業的意識。其次要堅持精簡、統一、效益與機構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相統一的基本原則,科學設置林業組織機構,建立部門間的溝通機制,切實發揮林業部門的職能作用。
4.2加大對林業產業投入,大力提倡科技興林。
設立林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提供銀行貸款和減稅免稅政策,形成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社會資金為輔助的'林業產業資金的投資體系。在加大投入的基礎上,引入現代科技手段發展現代林業,利用現代科技建立林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實現病蟲害、護林防火、施肥澆水的科學管理,支持鼓勵有能力的林業深加工企業創新技術,改進工藝,增加林業產品的附加值。發揮科技示范戶和林業科技帶頭人的作用,積極聯系相關科研院所,將相關的科技成功帶入農村,切實提高林農的林業技術。
4.3加大現代林業宣傳力度,提高村民的林業意識。
通過村廣播、網絡媒體、宣傳欄等多種手段,大力宣傳現代林業的重要作用,引起村民對林業產業的重視,讓村民認識到現代林業不僅能夠帶來經濟效益,還能帶來更大的生態效益。做好現代林業發展的宣傳引導和樹立典型,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的相關政策鼓勵農民參與,建立精密的市場信息調查體系,給農民提供正確的市場需求信息,引導村民種植高產、高效、高收益的現代林業產品。
4.4加大力度調整林業經濟結構、擴大相關林業產業發展。
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特點,積極開發適合地方的經濟林業作物,促進林業產業升級,轉變林業發展方式,逐漸向現代林業轉變,提升林業發展的檔次。大力發展觀光旅游林業產業,納入農村生態文化建設,如發展森林文化、濕地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開發林業的旅游觀光功能,實現新農村新林業的農家樂方式,調整當地經濟布局,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綜上所述,只有相關部門領導加強對現代林業的重視程度,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加大對林業產業的投資力度,實施科技興林工作,確定好現代林業在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作用,才能發揮好現代林業對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推動作用,才能有效的利用現代林業技術增加農民收入,維護好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才能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朝著健康美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姬君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規劃[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5).
[2]殷傳杰.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大有作為[J].中國林業,20xx(9).
[3]孫愛斌.我國現行的林業政策對林業經濟發展的障礙分析及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xx(1):67-69.
[4]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產業與林產品年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xx.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3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容豐富,是一項全面包容的系統工程,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進一步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同經濟、政治文明的協調有序發展。旨在通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內涵的界定,了解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據當前我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現狀與不足,找到未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的具體途徑。
近年來,我國關于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議題得到許多人的密切關注,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保證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鄉村文化建設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在未來發展道路中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提升。
1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涵義
從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到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我國對于農村建設發展意見一直向前推進,根據不同的現實發展狀況制定出相應的發展戰略,不斷提高發展目標,強調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必須同時和諧發展[1]。
因此,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涵義可以這樣界定:即在不斷擴大對鄉村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各種形式、符合鄉村地區生活狀態與特征的農民文化生活的建設,從而真正確保豐富廣大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這一重要目標。
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是以保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內核的,其廣義涵蓋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例如,農村地區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設、農村教育事業的進一步推行以及對農業、農民高科技知識的普及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讓農村在有良好的法制條件、較高的道德觀念、和諧有序的環境中進一步建設發展。
2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重要性
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內涵的界定與解釋,我們可以體會到鄉村文化建設內容的廣泛性,目標的遠大性。之所以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擺在如此重要的發展位置上,是因為其健康有序發展關系著社會主義發展全局,對于各項事業的推行具有重大意義。
2.1 新農村文化建設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
當前,我黨在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向前推行的主要目標就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共同努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就是要包括人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會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建設都能保持可持續協調發展,不出現“瘸腿”現象。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生力軍,農村地區和農民是發展的重要對象,在農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文化需求的不斷加深成為當前農村地區發展最主要的問題,農村地區長期處于保守封閉的環境中,教育水平往往無法跟上發展速度,基于這樣的狀況,農村需要文化,文化建設更離不開農村,如果不能將農村文化建設同經濟、法制建設協調起來,那么農村的全面健康發展將成為空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將難以實現。由此可見,作為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對于全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2.2 新農村文化建設為新農村整體建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是體現在各個方面的,而其中新農村文化建設為其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其健康有序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新農村文化建設能夠通過相關文化建設手段促進農村良好的文化氛圍營造,在這樣的文化氛圍內,很大程度地影響與改善了農民的固有傳統思想,各種優秀的文化作品改善著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民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提升,推動了農村地區良好道德風尚的椽筆,營造出更加和諧、樸實的民風。其次,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還將更先進的文化知識帶入到農村地區,讓農民在這樣的建設環境中學習到更多利于農村發展的知識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農村建設中,不斷激發農村群眾在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善自身生活水平。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讓農民自身的發展同農村地區的發展有機結合,共創未來。
2.3 新農村文化建設保障了社會和諧穩定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時期的經濟建設與政治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的穩定,而社會的穩定有賴于全社會各個地區、各個階層的和諧穩定。穩定,是一切發展都離不開的先決條件。作為我國人口分布最為廣泛的階層與地區,農村人口是維持農村穩定以及進一步維持全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農村地區長時間以來形成的傳統思想在文化建設不到位的情況下,面臨著不良文化的入侵,許多農村群眾對于各種觀念、文化的傳播顯示出懷疑、不安的態勢。所以,新農村文化建設迫在眉睫,我們需要不斷向農村普及最新的知識文化與觀念,讓他們的思想能夠與絕大多數社會群眾接軌,同時也要開展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質的工作,切實從源頭改善農村地區不良風氣、落后觀念的傳播。也只有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得到發展,才能進一步保障全社會的和諧穩定。
3 我國在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現狀
隨著我國對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與發展,近些年我們在建設中也收到了良好成效,農民普遍對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有深刻的了解,對于黨和國家制定的各種政策也有了良好認識,農村地區精神面貌與風氣習俗得到健康發展,農民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有了顯著提升,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整體規劃建設,也讓農民在這樣的'進步中切實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在我們不斷向前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還存在許多缺陷與問題,這些問題凸顯了我們工作中的不足,為我們日后繼續前行敲響了警鐘。
3.1 農村文化建設整體發展速度緩慢
我國在開展農村文化建設上整體發展速度仍比較緩慢,不能滿足建設需求,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農村教育資源匱乏,農民整體素質依舊不高。當前,我們通過比較與觀察可以發現,農村群眾與城市群眾文化素質仍存在很大差距,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群眾,文化知識的普及程度遠不如城市地區,農村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與城市相比有著極大的不平衡性。此外,農村地區教育團隊的素質不高也阻礙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其次,農村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嚴重落后于城市,文化供給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3.2 農村文化建設的不協調
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布局中,面向豐富,但具體到各個農村發展,顯現出其發展的不協調性,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不協調。許多農村在發展新農村建設規劃時,不能很好地將文化與經濟建設協調起來,在建設上通常顧此失彼,這樣的偏差會進一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其次,區域發展不協調。我們可以看到,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建設遠不如東部發達地區,從基礎設施到教育資源,這種落后是全方位的,體現了各個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3.3 農村傳統文化的沒落
我國是文明古國,具有豐富的歷史資源,農村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在當前不斷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我們很多情況下只注重新思想、新技術的傳播與應用,忽視了傳統文化的保留,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凝結的智慧結晶正逐步走向衰亡。
4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措施
4.1 加大對于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場地建設、基礎設施購置、人力物力方方面面,均需要有足夠的建設資金提供堅實保障。政府在保證這項工程的順利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將資金落在發展實處而不是擺樣子搞形象工程。我們在資金投入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發展的不同情況、不同需要來進行規劃管理,在充分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不同建設需要之后再進行資金的合理分配,對于一些極度貧困落后地區的建設,允許其他資本形式融入,多元發展。
4.2 加大對于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
首先,我們要對農村地區樹立起正確的教育意識,讓農村群眾充分認識到教育對于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意義,讓他們認識到經濟發展離不開教育的幫助。許多農村家庭現在尚處于發展階段,其對教育的投入程度遠不及城市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意識淡薄,認為與其花大價錢去讓孩子上學,不如讓孩子早點投入社會去賺錢,所以,我們要在農村地區及早地糾正這種錯誤觀念,讓農民群眾都能對教育有良好的認知。其次,農村教育事業離不開教育團隊,而教育團隊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當前,由于我國在農村教育事業上投入匱乏,導致許多有能力的教育人才不會選擇農村作為其發展目標,而是轉向環境待遇更加優越的地區,農村教育團隊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提高教師待遇,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也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
4.3 完善建設評估機制
在長期發展以來,我們對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缺少長期有效的評估機制,對于新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有良好反饋,以便日后更好地完善。對于文化建設,我們的考核標準也僅僅限于資金的投入是否到位、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成,對于農村地區是否真正將其真正有效利用則不得而知。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真正關心農村群眾的滿意程度和相關反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的推進,不可否認,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問題。未來,我們將持續不斷加強新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探索更多新農村文化建設途徑,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必定會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4
農村建設應以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為根本目的,加強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加強黨的先進思想和先進理論的宣傳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1998年10月,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應黨的要求,全中國開始實行新農村建設。我們將視線鎖定到到北京市延慶縣的名叫“龍聚山莊”的村子。在北京這個行政中心的生態區里,這樣一個村子從中脫穎而出。
“龍聚山莊位于北京素有“夏都”之稱的龍慶峽風景區,小區北靠冠帽山,東依石京龍滑雪場,南瀕萬畝媯川平原,整個小區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風景秀麗,綠化率高達45%,容積率0。38。龍聚山莊溫泉大社會以優美的環境和卓越的配套設施為現代人休閑度假、安度晚年、投資保值的理想去處”這是百度百科對龍聚山莊的介紹。是的,倚在半山的別墅,娛樂設施應有盡有,生態環境質量高。對于這樣的誘惑誰又能抵擋得住呢?但又怎能想象得到,十三年前的龍聚山莊竟是延慶縣最貧窮的村子之一。據說,龍聚山莊舊稱小魯莊,是一個又破又舊的小村子,這片樓房別墅區,之前是一片山地。現在看起來卻是如此的豪華大氣,可見,黨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視和村長對村子的所投入的感情。
龍聚山莊對新農村建設的第一步就是以住宅消費為突破口,在半山腰以及山底處建設別墅區,不僅使沒有工作的村民都有了可靠的收入來源更隨著城里人定居郊區,既緩解城區人口壓力,也拉近了城鄉之間差距,推動本村自身的城鎮化。使新農村建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帶動本地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些年來中國也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很多的城市人口都愿意去郊區生活。龍聚山莊也沒有放棄這個機遇,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入住龍聚山莊,村里開始擔心安全問題。便在村子內部招收保安,既保證了村民的收入來源也強化了村子內部的治安系統。
隨著不斷的投入與發展,龍聚山莊便回歸本原。讓每個村民都住好房,每個勞動力都能得到就業——這是龍聚山莊永不放棄的追求。山莊根據村民住宅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拆遷補償辦法。本著一切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去與村民溝通,盡可能的不讓村民吃虧。這一計劃極大程度的收攏了民心,也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腳步。
新村建設極快的與當地的其它產業相輔相成,合理布局,成功地帶動了各行業的發展,實實在在的提高了村民收入。龍聚山莊通過新農村建設,出現了很多的用人崗位,現在有很多村民在物業管理、建材運輸銷售、餐飲旅游、商品零售等部門就業,直接解決了本村勞動力220余名,本地區的勞動力1000多名。
新農村建設的加快,也出現了一個難題就是:老齡化問題嚴重。村里及時發現便制定了,老人養老和干部退休等一系列福利措施,現在50多戶60歲以上老年夫婦已免費住進老年公寓;3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在溫馨家園吃住養老。本村的學生和老人每年可得到村委發放的600-1000元的教育補貼和養老補助。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5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面臨著巨大的差異,其具體的主體性也得不到明確的保障,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時候我國的信貸需求變得比較多元性。因此,也就在客觀市場上形成了一種開放、競爭的金融市場。但是,這種金融資本的不斷發展,客觀上就更需要與農村地區的這種資金服務體系的多元化相靠接,以此來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也是未來農村地區發展的趨勢。
(一)健全農村地區小額信貸的監管體系和法律制度
當前,在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環節中,除了最基本的農村小額信貸金融機構,諸如農村信用等金融機構外,大部分的金融信貸機構都沒有清除的市場定位,沒有適用于農村地區的法律法規。即使在很多正規的金融機構中,農村地區的很多很多金融信貸機構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約束。因此,針對農村地區的金融信貸機構,應該對此出臺一些相應地政策,對農村地區的很多非金融小額信貸機構予以一定的'法律界定,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平臺和基礎。包括其具體的監管體系建構上,也應該針對此建立一個監管框架,并在此之下建立一種差異化的監管體系,以此來具體明晰不同主體的責任,從而確定相應的監管標準。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很多非政府性的金融信貸機構,在其實際的監管體系之下,對其不定期地進行一些信息公布,以此來指導這種金融信貸機構的風險監管體系。最終,確定好這種監管主體的職責,強化其實際的監督實效性。
(二)政策制度上應提供盈利空間和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在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發展道路中,應該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金融發展情況,對一些非政府性的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予以清晰地說明,特別是這種風險性和考量性的監管體系的建立,這種小額的信貸機構其實在具體的市場金融體系發展中,只允許進行貸款業務。而這些小額的信貸機構只是根據自身的實際金融資金情況進行適當的貸款業務,并沒有一定的損失,獲利空間都較小。而且,這些小額貸款機構都必須在內部監管和奉獻制度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標準,據此而制定適當的金融發展規則,從而使得這些業務經營在其具體的信貸融資渠道建設方面發生著一種資本的回報,最終促使其發展成為農村地區的社區銀行。也就是說,必須要加大這種市場化金融改革,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放開著中限制性的管理措施,以此來建立起一種貸款機制。
(三)建立小額信貸的市場機制,鼓勵形式多樣的金融機構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對農村金融機構進一步放寬其市場準入度,特別是在農村小額信貸的主體建設方面應該進行多種方式的開拓和建立,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新金融資本的進入。而且,還要積極倡導建立一種農村地區的信用社合作組織,對一些業務相對較為簡單、成本相對較為低廉等金融組織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積極開展相關方面的信貸業務,從而對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經濟發展提供一種充足的動力。而且,還應積極與一些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在農村地區建立一種小額的信貸金融機構,以此來為農戶更方便地開展各種小額信貸業務建立起一個多元化的小額信貸市場體系。
(四)推動小額信貸金融創新,提升金融風險管控能力
首先,是在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業務類型上,特別是積極探索這種小額信貸的金融業務產品上,應該在其具體的金融資本鏈條上下大力氣,在小額信貸的金融模式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其具體的金融產品包括互保基金、金融貿易等。在一些小額信貸產品的創新上,諸如可以根據當地農村實際的農業發展現狀,比如對林權進行抵押,對農戶的經營權進行抵押等等,都可以作為這種小額信貸產品的創新和發展,特別是在有效控制信貸風險的機制下,如何對提升農戶的信貸可得性方面加把勁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這種小額信貸的抵押擔保制度,在農村地區可以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將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房屋產權、林權、土地承包權等實際性有收益的產品來作為抵押物,并以相關的法律規章形式來對其予以明確的說明。此外,還要完善農村小額信貸信用擔保體系,由農村地區的一級政府部門專門設立擔保機構,針對農村地區的一些小額貸款擔保難的農戶來解決此類問題。是故,這種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前提必須保證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否則這種信用擔保措施也就很難實施到位。再次,針對這種小額信貸的風險管理機制,還應該在農村地區積極建立一種征信制度,從而更好地構建起一種小額信貸評價機制,以此來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其實,建立這種信用體系就是為了在這種財政保障機制上建立一種安全的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杜曉山.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實踐嘗試[J].中國農村經濟,20xx,(8).
[2]何廣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制度績效、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20xx,(11).
[3]李輝.實現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5).
[4]熊德平.農村小額信貸 : 模式、經驗與啟示 [J].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xx(3).
[5]朱國陵.南京地區農村小額信貸的實踐與思考 [J]. 經濟與金融 ,20xx(3).
[6]臧景范 . 中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小額信貸的實踐與發展 [J]. 中國金融 ,20xx(8).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6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都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走上了發展鄉村旅游的道路。石榴紅村通過自身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但是,由于受自身資源等條件的限制,該村目前的發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他地區可以借鑒石榴紅村的一些成功經驗,如政府引導、建設資金籌集的“四結合”模式等,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關鍵詞:新農村;鄉村旅游;“品牌”效應;可持續發展
本著依靠農民自身力量建設自己家園的原則,武漢市從2005年5月20日起正式啟動了“家園建設行動計劃”,該計劃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的生活改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新社區,計劃從全市2 087個村中挑選110個作為試點。該計劃把試點村從建設類型上分為三種:一是拆村新建型;二是整治提高型;三是舊灣改造型。石榴紅村在該計劃中被列為整治提高型,即對原有的房屋、道路、綠化等進行改造整治,使其達到社會主義農村新社區的要求。
一、現狀、措施與效果及成功經驗
1。現狀
石榴紅村位于武漢慈惠街道辦事處最西部,南臨漢江,北連107國道和漢渝鐵路,西與新溝農場接壤;該村占地面積200畝,民房73棟,公房1棟,建筑面積10 540平方米;居民總戶數73戶,共210人,是一個以培育和種植綠色蔬菜為主的農業自然村。從黃鶴樓出發到該村只有約20公里的路程,離武漢市區距離適中,發展鄉村旅游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2。措施與效果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該村積極發展特色鄉村旅游,并成為“新農村建設湖北省示范村”。石榴紅村已經整體改造成徽派建筑,并按照星級賓館的要求將村民原來的住房統一改造成了旅館,同時,請高校一些相關專家對村民進行了關于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還通過建立“廚嫂協會”提高了農民的廚藝水平。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石榴紅村各個方面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1)村容村貌。石榴紅村住房原為普通農村房屋,已經破舊不堪,政府按照徽派建筑的模式及“先中間后兩邊”的原則,先對該村中間20戶左右的舊房進行改造,再對兩邊50余戶舊房進行改造。目前,該村已基本全部改造成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特色鮮明,古樸和諧。
(2)基礎設施。現在,該村村內主干道都是水泥路、小道都是與整體文化氛圍相配的灰磚并建有足夠的休閑娛樂設施、充足的自來水管道、完善的供電系統(供電線路全部轉入地下)。政府對環保和綠化進行統一治理和規劃,村民更多地使用太陽能(部分路燈也采用太陽能技術)和天然氣等綠色能源。村民主要利用網絡技術獲得及時準確的蔬菜市場信息。
(3)村民收入。石榴紅村從2005年“十一”旅游黃金周開始接待游客,7天接待游客人數達3 500多人次,旅游收入達4萬元,戶均創純收入1 200多元,其中,純收入最高的一家達3 000元;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超過16萬人次。該村的年人均收入已達7 000元以上。
(4)醫療保障和社會保障。在統一改造的過程中,村內增添了醫務室,并配備了專業的醫務人員,每戶都享受了合作醫療,低收入者和五保戶人員也全部享受了社會保障。
3。成功經驗
石榴紅村的成功不僅在于抓住了“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和新農村建設這兩大歷史機遇,還在于實事求是地利用、分析和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和條件。總結起來,石榴紅村成功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政府積極引導。為了石榴紅村鄉村旅游的發展,政府結合成都紅砂村、上海前衛村等鄉村旅游發展較為成功的村的發展情況以及石榴紅村自身的條件積極地向村民宣傳鄉村旅游方面的知識及現實和長遠的利益。
(2)建設資金籌集模式。石榴紅村在建設資金上按照街隊出大頭、農戶出小頭、市區投一點、社會幫一點的“四結合”模式進行籌集。目前,整個石榴紅村建設投入資金已達600多萬元,其中,街、隊、農戶出資298萬元,引進外來資金320萬元。
(3)結合自身優勢,突出特色。石榴紅村是一個以培育和種植綠色蔬菜為主的農業自然村,本身無先天的可供旅游開發的旅游資源,同時,該村人均地較少(不足1畝)且建設資金缺乏,受這些條件的限制該村發展一直比較落后。但是,該村又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及綠色蔬菜的優勢,而且該村村民居住集中,政府利用這些條件進行了適當的政策支持和適中的資金投入,使石榴紅村得到了較好較快的發展。
(4)村委會始終堅持。在石榴紅村改造之初,大多數村民是反對的,村委會在這時候一家一戶地進行了耐心的疏導,通過讓村里老黨員先起模范帶頭作用的方式引導村民,其他農戶在看到開展“農家樂”的農戶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之后,紛紛加入到改造的行列。
二、目前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的問題
我們對全村一半以上的農戶進行了走訪,發現該村的農戶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即單純開展“農家樂”的農戶、既開展“農家樂”又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戶和單純以種植蔬菜為主的農戶,其中,開展“農家樂”的農戶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單純以種植蔬菜為主的農戶,這充分證明了該村發展鄉村旅游的道路是正確的。但是,目前石榴紅村鄉村旅游的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問題主要有:
1。根本性問題: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項目的開發問題
“旅游資源是指客觀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間,具有審美、愉悅價值和旅游功能,能夠吸引人們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所有自然要素(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歷史文化遺產或社會現象)。”石榴紅村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缺乏可供旅游的自然資源,目前,只有統一改造后的徽派建筑,景點少而單一,而石榴紅村一大優勢和
特色——綠色蔬菜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旅游服務項目是指與旅游相關的餐飲、住宿及休閑娛樂等,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這方面,石榴紅村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休閑娛樂項目不足和場所的閑置浪費,例如發展之初投資興建的休閑娛樂場所“親江樂園”就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關鍵性問題
(1)缺少“品牌”效益。石榴紅村目前最大的特色是統一的徽派建筑,沒有發揮該村綠色蔬菜的優勢、沒有突出“農”字,缺乏自己的“品牌”。據調查,很多游客反映該村許多“農家菜”沒有“農家味”。
(2)對政府和旅游時間的依賴性過大。政府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石榴紅村發展的保證,但是,長期下去將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來石榴紅村的游客主要集中在“五一”和“十一”長假期間,平時游客較少。
3。次要性問題
(1)交通問題。目前,石榴紅村有一趟公交車與外界聯系,單線一天4趟,沒有到達武漢中心市區,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在旅游資源和服務項目開發完善之后將逐漸凸顯出來。
(1)農民利益的協調問題。在發展初期,為了實現公平,村委會存在對開展“農家樂”的農戶平均分配客源的問題,重視了公平卻忽視了效率。但是,隨著農民市場意識的提高,效率問題將逐漸凸顯出來。
三、相關對策
圍繞石榴和徽派建筑設計有代表性的旅游形象標志和相關旅游產品,同時,通過網絡、廣告等各種形式加大對石榴紅村的宣傳,突出石榴紅村的重點與特色,做出品牌,提升品牌效應;圍繞“農”字,將一些古老的生產生活工具如水車、織布機、蓑衣等制作出來,開設“農家俱樂部”,增加旅游服務項目;引進市場機制,實行公司化運作,引導農民開展自由競爭;開通省內及省外旅游專線,市內還可增加原有公交的班次和增開公交線路,靈活解決交通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各地區都根據自身的不同情況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鄉村旅游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陸益龍,王成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比較——鳳陽縣小崗村和趙莊的經驗[J]。江淮論壇,2007,(4)。
[4]張俊衛,黨淑英。淺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J]。小城鎮建設,2007,(9)。
[5]陳福義,范保寧。中國旅游資源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6]佟玉權。品牌化營銷——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走勢[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1)。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7
0引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土地作為農業生產的一種最基本要素和稀缺資源,只有同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一樣遵循效益原則進行流動,才能實現要素問的優化組合,實現土地的高效益利用。另外由于農民觀念的轉變,農民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大批勞動力到城市務工或改為從事非農產業,出現土地閑置荒蕪等土地資源浪費的情況,農村面臨著土地流轉問題。因此,探索靈活、高效的土地流轉機制對加快新農村建設,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增加國民經濟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1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1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有利于推進城市化建設現行農村土地制度對農民的束縛是造成我國農村城市化步伐緩慢的重要原因。土地使用權的凝固化,直接導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效流轉,可將土地保障轉化為現金保障,農村土地和勞動力這兩大生產要素就會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從而使部分農民擺脫土地的束縛,專門從事非農業生產,進而推動城市化進程。
1.2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有利于農村生產要素、生產組織結構的優化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對農村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重組。由于農業組織化程度太低,沒有形成相應的經營規模,受市場價格變動風險影響大,且交易成本昂貴,導致農民無法參與市場利益的分割。土地流轉可以提高農戶作為市場主體的組織集中度,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和與他方談判的能力。
1.3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的改革,促進農村經濟中的非農活動的比重,使得大量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是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入的關鍵。實行土地集約化經營,既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又有利于先進科技推廣與農業機械化的實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2農村土地流轉分析
2.1農村土地流轉的模式20世紀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外資涌入沿海,廣東沿邊地區土地市場全面告急,以土地股份合作制為特征的南海模式應運而生。此后,全國各地先后涌現了以兩田制為特征的監利模式、以土地換社保為特征的嘉興模式、以農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為特征的蕪湖模式、以集資辦社為特征的昆山模式、以農地直接入市為特征的廣東模式、以農村土地資本化為特征的成都模式、以宅基地換房為特征的天津模式。這些模式都對當地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瑕疵。
2.2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2.2.1產權不明,法制缺陷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來看,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產權結構的使用權、收入享受權和自由轉讓權三個重要權能。但是在現實的土地流轉過程中,承包者只擁有土地的部分產權,即承包經營權,但這部分產權是否可以構成農民的財產權,目前尚無法律依據,導致土地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樣在市場流動。
2.2.2缺乏規范的組織管理當前,土地流轉管理部門沒有充分履行職能并根據《土地管理法》和農經管理部門的'職能設置。土地流轉時,既不向農經管理部門申報審批,也不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的結果是土地流轉的資金收入管理不規范,流轉后土地用途有失控之勢,流轉土地面積無法統計。土地流轉涉及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經營者多方利益,流轉必須按規范操作。
2.2.3土地流轉引發的糾紛持續不斷農地流轉雙方大多是用君子協議的方式確立流轉關系,書面協議只是少數,即使是書面協議,條款不規范、不齊全、不具體的情況也很普遍。由于無土地流轉協議、合同或土地流轉協議、合同規范以及土地流轉規模擴大等原因,在少數地區土地流轉糾紛仍在增加。這種狀況引發的糾紛往往難于處理,給農村社會穩定埋下了隱患。
2.2.4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尚不完善大部分農村地區又因缺乏社會保障制度,農民仍把土地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和農村就業的最后保障,寧肯種“粗放田”、“應付田”,甚至不惜暫時拋荒,也不愿放棄土地的承包權。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離土的安全感和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
2.3農村土地流轉的障礙因素
2.3.1制度的不完善及操作中的不規范現行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不完善,突出表現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到位與稀缺,雖然我國不缺乏涉及到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但畢竟政策不能代替法律。現行土地流轉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實際操作中的不規范性,既影響了農村土地流轉的進行,也嚴重制約了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2.3.2土地流轉市場體系的不健全農村土地市場不規范使得土地流轉混亂。第一缺乏與農村土地市場有關的法律法規,使得農村土地流轉得不到應有的法律保護;第二目前我沒有專業的中介組織管理農村土地流轉,使得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土地市場信息缺乏、市場操作不完善,交易無序進行,引起劉莊成本高、收益差;第三對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地方政府強加干涉,市場的調節作用在農村土地流轉中難以發揮,侵害到農民的利益,使得農村地區土地流轉糾紛不斷增加。
2.3.3農業生產的收益比較低與其他商品市場能夠相近,土地流轉過程中也存在著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轉入方獲得有較強農業生產能力和良好信用的土地非常困難,就算轉入的土地能力較強,轉入方還要應對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使得土地流轉收益低下。
2.3.4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土地流轉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落后的制約嚴重。現在,我國農村地區社保制度普遍滯后,似的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受到嚴重阻礙,農民長期束縛在土地上,客觀上減少了可流轉的土地量,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受到了影響,減緩了農業產業化速度,使得農民增收缺乏推動力,農業現代化建設也受到影響。
3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幾點建議
3.1正確把握土地流轉的原則,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確保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保證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嚴格執行,切實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和流轉主體地位。要在穩定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切實做到“三個不得”: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在流轉中不能改變土地所有權屬性和權屬關系。不得改變土地用途,農地流轉只能用于農業生產,不能用于非農開發和建設;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土地是否流轉和以何種方式流轉,完全由農民自己做主,并確保農民的土地流轉收益不受侵害。
3.2加強農地產權制度的創新產權的完整與否直接關系到經濟效益的高低,將農用土地產權合理界定,確保民的土地所有權主體地位,為農村土地活動提供法律依據,如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處置權等。土地使用權權能結構要進一步完善,強化土地使用法律制度,保羅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化、禁止承包土地頻繁調整等。加大對土地閑置用戶的懲罰力度。
3.3加強土地流轉的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在現行的農村土地管理體制下,結合《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流轉提出的要求,在進一步完善相關組織機構建設的基礎上,各行政職能部門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切實擔負起土地流轉的監督和管理,保證土地流轉的依法、規范、有序、高效。
3.4完善農地流轉的市場體系通過多手段的使用加強對農村風險源的管理,盡量保持農業生產穩定,建立政府、市場、企業、農戶、組織體等多元化復合結構的風險防范機制。相關政府部門要構建與農業風險防范管理相關的法律框架,制定統一制度,制定農業風險法等;制定最低限價,對農場品實行價格保護,提高農民收入;提供信息服務,使信息不足導致的風險數量降低。
3.5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穩定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大局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包括農村養老、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使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弱化。在保障農民出讓土地經營收益權時,加快建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費由經營收益權轉讓獲得的收益填充,使得出讓土地經營權的農戶成功的由土地保障過渡到社會保障模式。農民轉讓土地的后顧之憂解決了,農民真正的放下心了,土地集中的制度障礙自然就掃除了。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8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穩步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目前各地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雖然各地在區位、資源、環境、歷史沿革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所面臨的實際情況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條件適宜的地區積極發展農村小城鎮,是當前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這樣做便于農村人口進城定居,從事非農產業,一方面可以增加城鎮人口對于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增加農產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價值;另一方面,留下的農村人口可以增加人均占有的耕地資源,進而增加農民的收入。由于小城鎮建設是城市與農村重要的結合點,是農業產業化的服務載體,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地,因此,在當前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能夠發揮集聚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市場作用的農村小城鎮建設問題,特別是事關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建設規劃、產業格局以及功能設置等問題上,如果各級政府部門不能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布局,那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進程將會受到影響。
由于目前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依靠各級地方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推動,因此,為了加快我國農村小城鎮的發展步伐,各級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好自己的領導、管理及規劃職能。
一、做好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各項規劃
現實經驗告訴我們,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當中,要想科學合理地推進農村小城鎮的建設步伐,各地區首先必須做好具有符合自己實情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因為高質量的規劃能夠在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應根據因地制宜、節約用地、簡單實用的原則,按照合并小型村、縮減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基本要求,科學地安排布局農民的生產、生活空間,以及教育、文化、醫療等各種服務性設施。同時,在農村小城鎮的發展規劃中要高度重視小城鎮自身同外部己有的交通道路、水利設施、產業園區等各項專項規劃的銜接工作,通過規劃的合理銜接,最大程度地節約農村小城鎮建設的成本并使它們盡早發揮功效作用。
農村小城鎮建設規劃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土地利用問題。在開展農村小城鎮建設用地過程中,一定要理順土地利用與規劃之間的政策調整關系。一是要妥善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從國際經驗來看,農地轉化為非農用地,補償標準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而且價值評估過程必須透明。二是尊重農民對農地使用權的法律地位,征用農民的土地,一定要在農民自愿基礎上按照合法的程序進行協商。涉及到群體利益的,需要征求群體意見,需要大眾參與。三是研究制定類似于傾家土地利用與分區規劃法》的法律或條例,解決上述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
與此同時,在農村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保護農村基本農田的完整性,要注意協調好農村小城鎮總體建設規劃同農村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協調好的規劃,不僅要使農村的基本農田成為大中小城市與農村小城鎮之間永久的生態帶,而且還要使它成為鎮與鎮、村與村之間的田園風光隔離帶,努力把我們的小城鎮建設成為農民不喪失土地財產、農村不喪失文化根基、具有自己傳統特色的小城鎮。
在如何科學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問題上,各級政府部門的積極參與是完成好規劃編制的充要條件,而把突出節約資源的建設理念貫穿在規劃編制的思想當中,則應成為體現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地區編制小城鎮發展規劃的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在農村小城鎮規劃中占有重要成分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決模式。因此,所編制的規劃無論是在科學性還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還有很多不足。例如,目前大部分省、市、縣、鎮由于規劃水平低,規劃不合理和缺少有效實施手段,所導致的各級規劃不銜接,規劃沒有權威性以及村莊布局太散等問題就非常突出。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只有通過把做好農村小城鎮編制規劃的認識,真正放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框架里才能實現。
二、科學規劃農村小城鎮經濟建設中的產業格局
由于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同農業產業化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它們共同構成了推動農村小城鎮發展的成長要素,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在安排布局小城鎮經濟的產業規劃格局時,應從立足當地的資源條件、環境優勢和人文特點出發,大力培育以內生性(endogenous)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具有小城鎮經濟特色的農業產業。具體而言,我國在發展農村小城鎮經濟的時候,應將著力點主要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大力發展以具有生產優勢、市場優勢和地域優勢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有競爭力、帶動能力強、效益好的龍頭企業;二是要積極研究附近大中小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結合自身的實際能力做好承接城市工業產業的轉移工作,努力使小城鎮經濟的生產方式成為現代工業生產鏈中的一環,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增強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三是在發展農村小城鎮經濟的過程中,要根據己經積聚起來的農村人口和他們之間存在的實際需求,大力發展具有農村小城鎮特色的第三產業,通過發展各種具有符合農村小城鎮經濟特色的專項,提高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綜合競爭能力。
由于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模式具有多樣化特征,因此,在推動我國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應在培育發展具有地方優勢特色的經濟方面狠下功夫。農村小城鎮經濟中的產業格局布局,除了把發展重點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外,各級政府還應在發展諸如農村觀光旅游業上引導農民積極作為。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使我國的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能夠實現長期效益最大化,在安排和布局符合農村小城鎮經濟特色的產業格局時,各級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努力培育能夠引領農村小城鎮經濟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另一方面還要高度重視城鄉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之間的協調關系建設。在大力發展農村小城鎮的經濟建設過程中,要抓住小城鎮自身的比較優勢,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努力構建有利于城鄉互動的產業格局,不斷繁榮和壯大我國農村小城鎮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三、努力完善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功能設置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力及生產要素分布的不均衡狀況,因此各地新農村建設中的小城鎮規劃要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各地在編制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功能設置上,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槁一個模式。例如,東部發達地區的小城鎮建設在功能設置上應著力滿足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短缺功能的需求;中部地區的小城鎮建設應立足于不斷提高己有基礎設施的功能水平,為農民提供干凈整潔的生活和居住環境;而對西部地區的小城鎮建設來說,優先解決路、電、水、氣及農村教育問題,是其小城鎮建設功能設置中的重點。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需要路、電、水、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而這些又都主要由政府出面幫助農民解決,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大對農村小城鎮建設公共財政支出的同時,要重點對小城鎮的功能設置進行認真研究,理清本地的實際需求,把有限的物力用于能夠給農村小城鎮建設帶來真正福祉的方面。
在編制農村小城鎮規劃中的功能設置和建設配套問題時,一方面要在規劃中合理安排農村小城鎮的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另外一方面要在規劃中努力構筑能夠發揮城鄉一體化功能作用的生活垃圾處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網絡,使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其它現代設施能夠最大限度地向農村小城鎮輻射、延伸。與此同時,農村小城鎮自身的功能建設應從農民最關心的諸如改水改廁、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具體方面入手,把加強農村的基本農田建設、加強農村的防洪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同加強農村小城鎮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事業建設結合起來,讓生活在小城鎮中的農村人口能夠切身感受到小城鎮建設給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的變化,通過不斷完善農村小城鎮的建設功能和實現農村人居環境的逐步好轉,使農村小城鎮的各項功能建設,真正發展成為符合農民利益的‘民心工程”。
四、小結
由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村小城鎮發展問題是一項內容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促進其健康發展,應該注意到:
首先,科學且高水平地編制好規劃是建設好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前提。在小城鎮規劃中,一要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把小城鎮的建設目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統一起來。二要維護農村小城鎮建設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特別是在落實過程中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隨意更改規劃。如果要改,一定要履行相應的程序。三要避免各地建設規劃風格雷同、缺乏特色的狀況,小城鎮規劃的編制者一定要用創新意識,認真履行其編制責任。
其次,農村小城鎮的發展和繁榮要有獨具特色的產業來支撐。在推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各個地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一要找準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選準支柱產業。二要根據己經和正在形成的特色產業,積極培養能夠立足農村小城鎮的管理人才,使得在多種產業驅動下的農村小城鎮建設,不但要擁有必要的經濟支撐,而且還要擁有自己的人才支撐。
再次,農村小城鎮的功能設置應主要面向農民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小城鎮的道路建設過程中,一定不能把大城市的經驗照搬照抄,修建超出實際需要的寬大馬路和復雜的照明設施,如果功能設置不切實際,不但會降低政府投入的實效,而且還會增加農民對多余設施的維護費用。因此,在建設配套小城鎮公共設施的時候,一要遵循實用原則,力求節儉;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努力消除一步到位的思想。
最后,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強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指出,勞動力要素具有非同質性,素質低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素質高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條件。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農村小城鎮建設,其實現的主體都離不開農民本身。只有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使他們能夠承擔起適應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需求和城鎮化的管理要求,才能夠使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城鎮化的成果得到鞏固和持續發展。
農村小城鎮建設是實現城鄉經濟互動的橋梁,是真正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消除城鄉差別的重要紐帶。因此,做好農村小城鎮的各項規劃工作,是目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由于中國地大物博,東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不盡相同,加之各地農民的人均收入還很低,所以,各級政府在推動新農村背景下的小城鎮發展過程中,決不能僅僅依靠市場力量,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當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成為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小城鎮發展的主導性力量。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9
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和城鎮化進一步的發展,農村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形勢,農業的發展開始有了新的變化。農業經濟管理一次也開始逐漸了普及和推廣。本文從實際出發,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分析和探討。
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深受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現狀的影響。一方面,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問題始終備受黨和人民的關注和重視,如何實現農業的安穩和快速發展深刻影響到我國整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而另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的發展,本文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分析,探討何為農業經濟管理,以及如何進行農業經濟管理。
1、農業經濟管理的含義
農業經濟管理顧名思義即是對農業的發展采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方法進行科學分工、合理配置,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快速發展。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明確的界定和論述,但其核心是指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充分認識和界定當地農村和農業資源,并對當地已有的各種經濟社會條件予以利用,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實現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其主要的經濟意義在于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了農村和農業資源,促使農村和農業從單個的、零散化的發展走向規范化和集體化的發展。
2、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盡管農業經濟管理有著十分明顯的發展優勢,但需要承認的時,當前農村和社會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體落實還存在著認識不足的問題,導致當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中,農業經濟管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民對農業經濟管理認識不足,沒有充分意識到農業經濟管理所具有的優勢和前景。這一方面是受農民知識文化水平有限的影響,農業經濟管理所涉及到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甚至社會管理等學科的知識短時間內無法被農民所理解和認識。而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影響,盡管國家為了農業的發展出臺一系列的'政策與法規,但在地方政府卻沒有積極的落實,最終被農民所輕視和忽略。
二是當前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管理體制在近十多年來并沒有大的變化。固然有一些地區在探索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成為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標桿。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的農業地區在經濟管理體制上仍然存在著不足。
三是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水平存在差異。農業經濟管理是一個系統的管理過程,其并非是簡單的設計一個相關的管理職位就可以,而是需要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有著充足的知識儲備,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上都有著相當好的學識和文化功底。
3、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措施
結合農業經濟管理的含義和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的嚴重不足,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的改善策略,并論證相關的可行措施:
一是加強農村經濟轉型,促進農村發展模式的轉變,為農業經濟管理的推進和發展奠定基礎。當前我國農業的一個重要現狀是地區間農業發展存在較大的發展差異,農村區域的大小和地形地勢嚴重的影響到當地農業發展的現狀。隨著農村行政區的合并與改革,農村經濟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的轉型,從傳統的精耕細作轉向集體化的生產,促使農業從一個變動的發展轉向不再過分依賴自然氣候的發展,從而為農業經濟管理打下相關的基礎。促使農業經濟管理能夠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存活下來,并積極發展。
二是促進農業發展的現代化和規模化。當前農業的發展趨勢應是現代化和規模化齊頭并進,現代化包括了生產的現代化,如使用現代化生產器械進行生產和耕種。而規模化則是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包括當前比較成熟的一區一品或一鄉一品。
三是加強專業知識培訓,提高農民農業經濟管理的素質。農業經濟管理的主體是農民,其所涉及的管理對象也是農民。因此,在管理學的角度,我們不僅需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主體,即農業經濟管理者的知識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術素質,我們還需提高農民的相關知識文化素質,為農業經濟管理的推行打下基礎。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在當前具有極高的發展潛能和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受到了許多現實因素的限制,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逐步減少現實的阻礙,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在最大范圍內得以實行。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10
1、旅游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既是奇山秀水、名勝古跡、風情民俗等傳統旅游資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態、田園風光等現代旅游資源的分布地。依托農村地區在旅游資源方面擁有的特殊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大農業”與“大旅游”的互相滲透融合,是加快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一條有效途徑。
發展鄉村旅游,對于農業來說,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在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體系;對于農村來說,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以旅助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于農民來說,則有利于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實現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近幾年旅游業的發展給農村地區帶來了很大變化。如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鄉村旅游示范點給這些地區帶來了新氣象。位于西部地區的廣西恭城縣的紅巖村,20__年,80萬人次的游客給這個瑤族小山村帶來了農戶人均增收20__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萬元;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很高的魚米之鄉江蘇常熟市蔣巷村,從20__年以來著手開發農業旅游,20__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1.5萬元。據測算,該村經濟增長中的15是靠發展旅游業實現的。很多具體事例表明,是鄉村旅游將“三農”推向了市場,使其成為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從而與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了全面對接。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來衡量,大多數示范點基本達到了標準。
實踐已經證明,發展鄉村旅游,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發揮旅游業在建設新農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國家旅游局已確定20__年全國旅游的主題為“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并在年初召開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期間,召開了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座談會,要求農業旅游示范點與時俱進,率先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還要求各省區市旅游部門將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2、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況
2.1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分布地區。目前,我國各地開展的鄉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種類型地區:
①景區邊緣地區。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均處于鄉村的包圍中,這里多是我國鄉村旅游業開展最早的地區。基本是三個發展方向:其一是,以農民自籌資金承包的山林地為資源興辦旅游業。其二是,在旅游農業(為解決物質供給問題,在景區周邊農村圍繞旅游市場需求發展起來的特種農業。如特菜種植業,特種禽、畜、魚類的飼養業,商品花卉種植業,土特產品加工業和生產民族特色裝飾物的工藝型農業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觀光、學習、教育、參與等功能的鄉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區開展以家庭接待為主,融入一些鄉情活動的鄉村旅游。即稱之為民俗旅游的“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
②老少邊貧地區。老少邊貧地區的鄉村旅游業是繼景區周邊地區之后,在國家旅游扶貧政策的指引下陸續發展起來的。這些地區多為山區,至今還保留著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習俗。原始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景觀、原始的鄉情習俗,構成一個個特色濃郁,帶有極強的文化與生態色彩的鄉村旅游地。
③都市郊區。對于旅游業的發展來講,不同性質的城郊在鄉村旅游內容的構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發達的工業文明的輻射下,郊區已進入現代農業文明階段。現代農村聚落景觀、現代科技農業景觀、融入現代美觀念的各種觀光農園,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環境構成大都市郊區的農業觀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對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類采摘旅游和務農旅游。目前,郊縣鄉村旅游的開發已初見眉目的如湖北隨州市,這里是以我國傳統農業文化為特色的農業旅游區。
2.2我國鄉村旅游的現狀與問題。鄉材旅游作為旅游業的一個新領域顯示出“生命”初始的無限生機,旅游經濟的附加改變了農村單一經濟的結構,起到了興一處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在國內市場上,表現出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的極大依托性。這突出表現在游客對鄉村旅游部分活動項目的偏愛上。國內游客參加頻率和重游率最高的鄉村旅游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旅游;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采摘旅游;以春節、十五、端午、重陽等民間傳統的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俗節慶旅游。
據調查發現,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務,而鄉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濃。這些農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區周圍,為周末來郊野景區游玩的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務。為適應城里人的習慣,農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除傳統的農家飯外,也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調服務,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內容開展得并不多,甚至沒有。白天游客在景區里游玩,農家樂本應體現在夜生活中,然而這里的夜生活多數是看電視,有的家庭學著城里人買回VCD機乃至組合音響和激光燈,開辟簡陋的迪廳供游客享用。唯一有點農村野外風味的是晚間的篝火晚會。距離景區稍遠的村莊便無人光顧,體驗鄉俗民情的成份很低。
秋季采摘旅游是目前這三項活動中參加人數最多,參加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的構成面最廣的。這是觀光、參與性均很強的活動。我國開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為體味收獲果實的感受,同時享有所收獲的果實,有相當數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對果實的數量和質量的在乎程度遠超過參與收獲過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點(特別是果園)均堆放著被旅游者摘下又棄之的水果。從而可以看出,國內旅游者對物質滿足的需求多勝于對精神滿足的追求。
3、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
3.1鄉村旅游應沿著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方向發展。明確這一發展方向是使之規范化、健康、高速發展的根本保證。生態因素、文化因素本來就是鄉村旅游得以興起的根基。鄉村旅游開展所依托的資源,不是先人遺留下來的、死氣沉沉的、被稱作凝固樂章的靜景觀,不是靠恢復、模仿而再現的歷史場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環境的高度濃縮在有限空間中的民俗風情,而是世代伴隨人類繁衍、進化,充滿生氣與興旺景象的能將游人融于其中的環境、氛圍和活動。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貼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屬于人類的。同時鄉村旅游也是保護原始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在人們意識到環境的惡化將使人類失去棲息地,文化一體化將是人類最大的悲劇之后,鄉村旅游成為城里人青睞、追求的新方向。我國的鄉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觀賞、采摘的表象繁榮上,必須走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相結合的道路,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挖掘民族文化中豐富的營養,才能持久而興旺地發展下去。
3.2開發高質量的鄉村旅游產品,帶動、引導國內市場需求向高層次發展。什么樣的產品是高質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類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這一指導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思想原則在這里受到最嚴格的檢驗,也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在現代科技農業觀光產品中,應加強傳知授教的教育內容,使游人通過旅游獲得現代農業科技知識;開辟生態農業區,應為游人提供參與活動的充分空間,培養扶植生態農業接待戶,以旅游經濟的附加來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在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老少邊貧地區,要加強開發區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參與型旅游產品的開發,以適應國際市場日益擴大的需求。
3.3加強鄉村旅游的研究。目前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景預測上都面臨著兩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其一是現代與傳統的撞擊問題,其二是農業經濟與旅游經濟結合的形式問題。現代文化已進入工業文化和后工業文化時期,而傳統文化的保留區,基本還是停留在農業文化時期。兩種文化時期,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是社會意識等都存在著極大的差距。而最突出、最直觀的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這對于長期處于封閉、落后環境中的人們是不可抗拒的誘惑。而作為有過這種享受的人又無權阻止、限制這些剛剛開放眼界的人對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傳統文化就是在這種自覺自愿的向往美好的心態下,由于無人繼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匯的窗口,鄉村旅游又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交匯的最前沿。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要使這種沖撞化解,使現代與傳統得以交融。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11
一、增強集體的凝聚力,提升新農村的和諧文化
要使得社會主義的建設更加和諧、有序,必須有相匹配的文化作為支撐。所以群眾文化的作用也正體現于此。現階段農村的文化娛樂生活略顯得單一,農民的創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農民的文化生活比較落后,這些滯后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有助于調節每個農民的個體行為方式,同時也可以保持與維系該群體認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農民的認同感得到強化,樹立農民們的民族自信心,增強農村集體的凝聚力,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穩定,可以說,群眾文化的開展在構建新農村和諧社會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在農民群眾心中,他們認可的群眾文化是經過自己長期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帶有明顯的思想價值觀念,這些文化中也飽含了他們優良的傳統和先進文化思想,他們不僅認可這種文化,而且善于把這種文化表達出來,所以他們也可與通過這種形式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才藝,使得自己的心靈得以愉悅,使得和諧的風氣在當地形成。民眾的歡笑即是社會和諧的音符。因此,在建設新農村文化中,必須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可以增強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眾可以更好地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化解各種不和諧的“聲音”,起到維護社會穩定,構建新農村和諧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農村鄉風文明,規范群眾的道德與行為
重塑新農村鄉風文明也是《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的要求,作為意識形態精神性的文化式樣,群眾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擔著規范集體成員的作用。比如在不少群眾文化創作的作品中,宣揚儒家思想中忠孝節義、圣賢風范等作品占比很大,這些作品在有形無形中都承擔了勸善抵惡的功能。而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農民感受到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豐富了農民們的群眾文化生活,也讓他們通過文化娛樂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體會到文明,這樣的群眾文化有利于規范新時代下農民們的道德觀念、人生價值、行為準則、是非判斷等,使得藝術性與思想性達到高度的統一,所以說,群眾文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起到一個社會教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而依據國家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群眾文化需要在內容上不斷深化、創新,讓群眾在自愿、自覺地條件下,恪守的社會道德與倫理規范,并把自覺地把這種道德和規范傳遞到更多的家庭、群眾當中。
三、激發新農村文化的活力,提升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
群眾文化是農民生產、生活的產物,更是農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表達形式。群眾文化的開展,可以給新時代的農民更多的娛樂享受和審美情趣,而且群眾文化更多的是從農民自身的內在需求而創造出來的,帶有符合新時代農民的情感需求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更是滿足了農民們日常娛樂的需求。隨著現代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大力實施下,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民們對越來越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他們希望可以通過交流、參與的主動式文化活動,希望在休閑中獲得知識,在文化生活中修身養性,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從這個角度上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突出農民群眾在民間文化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在經過適當的支持與鼓勵農民群眾更多地參與到群眾文化的建設中來,可以幫助農民群眾提升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認可度、參與度與創造能力,切實增強農民群眾積極投身到文化建設的熱情,激發新農村文化的活力。
四、具有經濟功能,促進新農村繁榮發展
國家提出要建設新農村,而這種要求更深的內涵是推動農村的整體發展,其中就包括了經濟的發展。而可以積極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同樣對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因為“藝術也是一種生產活動,藝術產生的作品從內在條件上說具有商品的屬性”,群眾文化也以藝術展現為基礎的,更是適用于農民的自身需要和要求的。群眾文化可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由產品到商品的質變,就可以給當代的經濟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對新農村的建設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總之,如果可以在建設新農村文化的過程中,把握好一個群眾文化的原則,走推陳出新、貼近農民日常需求、文化特點的道路,可以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打好群眾文化的文化戰略,積極引導和開發群眾對文化的創造力,培養出一批符合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群眾文化形式,可以通過市場運作的有效機制,把這種群眾文化的優勢發展成為產業優勢,進一步促進該地區的繁榮發展。
五、結語
創建屬于社會主義的新農村,是我黨從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大局出發而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從文章的闡述中可以看出,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不僅是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內在要求,更是建設新農村文化的必然選擇。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12
摘要:隨著新農村建設理念的提出,新時期建設生態環境離不開園林植物規劃。文章對園林植物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要點進行分析,研究園林植物規劃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對園林植物規劃的規則進行研究,為園林植物規劃提供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園林植物;規劃;新農村建設;要點
園林植物規劃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通過園林植物規劃可以改善農村人民居住的環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
1、新農村建設中進行園林植物規劃的意義
城鎮居民園林綠化意識不斷地增強,促進了園林植物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建設新農村不僅要設計規劃園林植物,還要把農村的文化與經濟相結合。通過建設新農村,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農村建設事業全面發展。想要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必須進行園林植物規劃。在新農村開展園林植物規劃,不僅可以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還可以體現出新農村的文化氣息。因此,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要重視并大力推行園林植物規劃。
2、新農村園林植物的類型
在新農村進行園林植物規劃的過程中,適合園林綠化的植物品種就有200多種,以某個沿海城市舉例,常綠喬木包括刺柏、廣玉蘭、雪松、云杉等20多種;常綠小喬木包含石榴、金葉女貞、南天竹等10多種;灌木類的包含梔子花、月季、牡丹、杜鵑等;藤本類的包含紅皺藤、葡萄、爬山虎以及薔薇花等;觀莖類的包含佛肚竹、光棍樹、仙人球、虎刺梅、紫薇等。對于不同的園林植物來說,在適應土壤、氣候、環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差異性,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選擇園林植物要結合當地的環境特點,選用能適應當地環境的園林綠植,為園林植物規劃提供科學性的保障,推動新農村建設[1]。園林植物規劃不僅要選擇植物的類型,還要從生態學以及生物學方面對樹種進行選擇,需要符合經濟價值,并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隨著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進行村莊綠化工程越來越重要,但是農村地區缺少專業性的綠化人才,很多農村在進行綠化的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忽視了綠化前的準備,沒有設計和規劃農村園林植物,導致出現各種問題,綠化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開始綠化前,必須進行園林植物規劃。
3、園林植物規劃存在的問題
3.1整體規劃不合理
當前許多農村地區已經開始進行園林植物的規劃與設計,但是從整體方面看,并沒有起到作用,設計水平也比較低。首先,大部分農村在進行園林植物規劃的時候,使用的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結合當地的特色,甚至有些農村地區直接復制城市的園林綠化布局,沒有體現出鄉村的特色。農村建筑物的布局大多數使用整片排列的方式,每一家的房屋都統一排列,這對園林植物規劃產生了影響,降低了美觀性和綠化效果。而且,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工業區、商業區以及住宅區不斷增加,在建造時分布散亂,沒有合理布局,基礎設施以及農村道路建設的不合理對園林植物設計和規劃產生一定的制約,從而在整體上對園林植物規劃造成了影響[2]。
3.2沒有突出自然特色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園林植物規劃逐漸向城市園林綠化的模式靠攏,沒有從整體方面對新農村建設進行考慮,忽視了農村景觀的特殊性,滿足不了農村人民的發展需求,了實際的發展情況,無法體現出農村環境的特色,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對于在新農村建設中進行園林植物規劃來說,其有效性被很大程度降低。新農村園林景觀設計應該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既具有休閑性又可以兼顧農忙,不可以過度追求城市園林綠化效果,需要科學規劃農村園林植物。
3.3沒有長時效的景觀性
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各個地區的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村的園林植物規劃,并且在園林建設的過程中加大了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是,對園林景觀后期的維護和管理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農村人民保護意識不強,使園林景觀沒有受到有效的養護,出現了園林景觀被破壞的情況,導致園林景觀實效性不長,也沒有將園林景觀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
4、解決新農村園林植物規劃問題
4.1進行統一規劃
為了解決新農村園林植物規劃混亂的問題,各地區政府要規劃統籌,在規劃農村園林植物的時候,嚴格遵守長遠性、系統性的原則,綜合考慮林業、環保、園林等部門的建議。結合地形地貌進行園林植物規劃,對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將地方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展現出農村的特征[3]。除此之外,園林植物規劃不僅要發揮環保、審美功能,還需要遵循便民的原則,合理布置基礎設施,例如蓄水池、澆灌管網等,結合新農村的地域特征,進行園林植物規劃。
4.2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綠植
農村園林綠植規劃要選擇合適的樹種進行種植,優先選擇抗病蟲害性能高、抗逆性強、易存活、后期易管理的樹種,并且可以引進性能優良的樹種,與鄉土樹種相結合。合理搭配觀花和觀葉植物,展現出農村園林景觀的豐富色彩。在選擇樹種時,結合慢生樹種和速生樹種、落葉植物和常綠植物、草喬灌等,使新農村的園林景觀種類豐富,具有很強的穩定性[4]。
4.3增加園林景觀的時效性
我國大部分農村在園林植物規劃完畢后,沒有專門安排人員對園林景觀后期進行養護,管理方面不到位,影響了園林景觀的時效性,沒有充分發揮園林植物規劃的價值,對于追求可持續發展而言,必須整合農村的園林植物規劃,防止經濟方面出現不必要的損失。園林植物規劃不僅要考慮前期的資金投入,還要考慮后期的養護,在創建良好的新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減輕農村人民在經濟方面的負擔。
4.4展現農村特色
因為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存在很大差別,所以在進行農村園林植物規劃時,要滿足農村人民生活、生產等實際的需求,協調動物與植物、自然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結合具有農村特色的自然景觀、農村的經濟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科學地進行園林植物規劃,實現園林植物的休閑功能以及生活功能。同時,要遵守生態的重建、保護等規則,防止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盡可能保留農村原有的地貌、植被,在新農村建設完成后,確保生態系統可以快速恢復[5]。
4.5進行立體綠化
園林植物規劃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建筑布局,對于布局排列緊密的,要盡可能地利用角落、庭院與庭院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的區域,使用植物造景技術立體綠化,也可以將這項技術應用到農村開闊的地帶。而農村中水庫、河流的邊坡可以種植藤本類的植物,進行綠化覆蓋,用來美化風景。在進行園林植物規劃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村內,也要考慮到村郊,與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工程相結合,在農村周圍生態薄弱的地區進行育林工作,提升森林資源,在青山綠水中體現出美好的農村景觀。
4.6加強綠化的力度
在新農村建設中,園林植物規劃的綜合性比較強,各個地區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水平都不同,在進行園林植物規劃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各地區政府部門要主動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引導學者和有關機構對園林植物規劃展開研究,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園林植物規劃工作。政府部門在資金投入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帶領農村人民自覺進行綠化[6]。充分體現出林業部門的優勢,對園林植物規劃的質量把關,保證園林植物規劃可以有序實施。同時,還要成立專業的養護隊伍,建立健全管理農村綠化制度,使園林植物得到良好養護,在凈化農村空氣的同時,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有關部門還要提升農村人民的環保意識,保證農村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5、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會各界開始關注園林景觀,農村地區的園林植物規劃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園林植物規劃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升園林景觀的時效性,充分發揮園林景觀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楓.園林植物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J].鄉村科技,20xx(22):70-71.
[2]彭曉丹,梁秋亮.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貴陽市亞熱帶園林植物資源應用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xx,40(9):109-113.
[3]羅利河,黎鳳林.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要點分析與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xx(16):158-159.
[4]韋妍媚.風景園林中植物景觀設計的要點分析[J].神州,20xx(7):255.
[5]顏富.分析風景園林中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要點[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xx(11):1216.
[6]左乾乾.園林景觀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方法探析[J].中外企業家,20xx(2):69.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13
1、前言
就當下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加強農業科技檔案建設,有利于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朝著商品化方向進步。農業科技檔案建設,也是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它能夠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證新農村經濟建設能有一個科學的依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下經濟建設的焦點問題,加強新農村經濟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本文對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策略的研究,將注重分析當下農業科技檔案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使之更好地與新農村經濟建設保持一致性,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2、當下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農業科技檔案建設工作不夠重視,檔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難利用農業科技檔案更好地指導農業實際生產。部分科技人員不注重科技檔案建設工作,沒有意識到農業科技檔案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的重要性,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在建設過程中,相關制度不夠健全,相關資料收集存在遺漏性,很多重要的農業科技信息沒有進行有效記錄;第二,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無法落實到位,相關工作沒有一定的標準進行,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不規范,很難將之應用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當中;第三,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滯后性,無法適應當下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形勢。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不能對相關的農業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管理,無法對新農村經濟建設進行有力指導,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檔案存在較大的滯后性,難以滿足現實發展需要。同時,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難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檔案工作效率不高,難以真正發揮農業科技檔案的現實作用[1]。
3、加強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有效措施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工作已經成為我國當下經濟建設必須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夠更好地滿足新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對新農村經濟建設起到較好地指導作用[2]。
(1)對傳統觀念進行變革,重視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
傳統觀念的變革,樹立新的農業科技檔案發展理念,是推動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要注重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加強農業科技檔案工作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指導性地位,使之能夠在實踐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農業科技檔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樹立市場觀念,將檔案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現狀有機結合,積極工作,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實際需要。
(2)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切實推進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為發展前提和首要條件。對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制度進行完善,變革當下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檔案在整理和編排過程中,能夠符合相關標準,在查閱過程中,能夠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進而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
(3)提升檔案工作人員業務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加專業化
檔案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是保證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具專業化特征的基礎,也是促進農業科技檔案更好服務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注重專業化隊伍建設,讓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具有較好的專業化水平,能夠保證工作的效率化,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符合相關標準,在應用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進行科技知識查閱,指導實踐生產。同時,檔案工作人員要對農業知識進行有效地了解,對區域種植情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能夠更好地對農業科技知識進行有效宣傳,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4)注重農業科技檔案的利用效果,強化農業科技檔案對農業經濟的作用
農業科技檔案是記載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檔案,具有一定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并能夠很好地指導農業生產。新農村經濟建設,就是對傳統耕作方式的一種變革,使之更好地適應當下經濟發展需要,提升農業經濟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科技檔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發展,使農業生產能夠增產增收,提升農業商品化程度,更好地獲得經濟效益,進而提升農民收入[3]。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農業科技檔案可以更好地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理論基礎,指導新農村開展實踐生產活動,提升農產品的產量,更好實現農業經濟商品化發展目標。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14
1 新農村建設取得的進展和面臨的問題
1.1 值得注意的問題
(1)思想不統一。對于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性大家認識是一致的。但對于怎樣建設新農村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理解為村莊建設,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村莊建設上,而應當抓住重點,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2)急于求成。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農村,有的甚至與干部任期掛鉤,在任期內就要使新農村建設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目標。(3)存在消極思想思想。有些同志認為地方財力不足、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現在搞新農村建設農民投資投勞的工作發動起來比較困難,所以等待上級政府增加投入的現象仍然存在,主觀努力和積極探索不夠。 (4)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況,缺乏長遠的考慮和安排,在提高實效上下功夫不足。(5)個別地方存在不顧客觀條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現象。
1.2 正確看待當前出現的問題
(1)很多問題是原來就存在的。“三農”工作搞了這么多年,自然會存在和積累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新農村建設提出后才出現的,硬把過去存在的'問題歸咎為新農村建設是不符合實際的。(2)開始出現一些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也是很正常的,是前進中、發展中的問題,經過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3)要正確認識,加強引導。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宏大、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不出現任何問題和矛盾。我們必須正確看待這些問題,采取積極態度,及時加以引導和糾正。
2 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2.1 進一步形成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合力
2.1.1發揮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作用。切實發揮好黨委的領導作用和政府的導向作用,這不僅體現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輿論宣傳和組織動員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資金投入上。
2.1.2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目前,我們實行“市管縣”體制有利于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的延伸,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形成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2.1.3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應當承擔應有的投入,主要用于發展生產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一事一議”方法來決策。國家財政通過直接補助資金、補助原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鼓勵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眾學會運用“一事一議”等民主決策機制,尤其是基層干部要學會與群眾商量辦事,按民主決策程序辦事。
2.2 正確處理新農村建設中的重大關系
2.2.1正確處理試點與推廣的關系。推進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于如何選擇典型。總結以往在典型選擇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應注重在經濟發展處于當地中等狀況的鄉村中選擇典型。中等狀況的典型比較接近多數鄉村的實際,較容易在面上推車。同時,注意選擇不同類型的典型,分別加強示范引導。應當明確,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規劃制定、政策指導等方面給予幫助,在財政資金支持上應當實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這樣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2.2.2正確處理分散與集中的關系。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是促進農村人口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在村莊整治過程中,對目前看不準的項目暫時不要匆忙建設。對那些長遠規劃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選擇地推進某些建設項目。應注意避免重復建設和損失浪費,特別要防止現在花費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設、沒過幾年就要拆除的事情發生。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先從整治村容村貌做起,這項工作既是農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錢少、見效快。拆并村莊是一個逐步推進、水到渠成的過程,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維護農民的利益。
2.2.3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遠奮斗的重大歷史任務,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努力。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使階段性目標與長期性目標結合起來。新農村建設必須分階段推進,每個階段集中解決某個方面的緊迫問題,每個階段的建設和發展項目,都要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根據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和意愿辦事,發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
2.3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2.3.1穩定和完善基本經營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續性。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之所以能保持穩定就是因為穩定了家庭承包經濟制度。因此,要繼續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遷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經營權應當保留。對于舉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應當依照有關政策法規,實現合理流轉,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2.3.2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保持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傳統農業效益比較低,現代農業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發展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發展與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與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連接在一起,促進農業產業不斷拓展、農民收入和就業較快增加。
2.3.3加強農業設施基礎建設,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備足后勁。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
【新農村建設的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07-23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07-15
新農村建設標語10-25
新農村建設標語經典11-10
建設新農村調研報告03-18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8-01
新農村建設規劃方案11-04
建設新農村的作文300字09-28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