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心理健康論文

時間:2023-06-23 17:46:26 論文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論文15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論文15篇

心理健康論文1

  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網絡負面信息的傳播也越來越廣,國內高校學生心理亦是普遍脆弱化,甚至出現更嚴重的情況,像研究生下毒、大學生自殺等諸如此類事件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傳遞更多的是負能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說明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出現一種亞健康狀態,這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因此,我們要推廣積極心理學,從根本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給予高校學生積極的影響,使其人生充滿正能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國家的壓力。

  一、什么是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首先在美國興起的一場心理學運動,發起者是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塞林格曼。積極心理學倡導人類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作出新的解讀,并以此激發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從而使每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向屬于自己的幸福港灣。因此,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作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于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境況下的人們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教育的啟示

  1.豐富了高校心理教育的內容

  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主要側重于學生的心理防治,專門針對于問題學生,比如研究他們心理出現問題的時間、誘因等。而積極心理學則是以更加寬容、更加開放性的態度看待學生們,引導他們向積極方面看,更加符合個體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推廣,會改進高校傳統心理教育的方式、價值取向,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高校心理教育內容。

  2.積極心理學為高校心理教育者提供了積極力量

  積極心理學創造著人的快樂、幸福,首先接受引導的心理教育者也會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引導、傳遞這種快樂幸福感,身為體驗者,他們也更有資格和權力去影響學生心理向積極方向靠攏,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正是因為積極心理學為這些高校心理教育者提供積極力量,他們得以成為中堅力量,從而做了學生積極的標桿。

  三、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的作用

  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高校中開展積極心理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思維想法到實際行動都會得到一定的改善,杜絕學生不知道人生有什么意義,或者對學習甚至其它不感興趣等問題,而長期堅持開展積極心理學,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地去思考怎么獲得快樂幸福,怎樣獲取傳遞正能量,怎樣使自己的人生健康向上。而投入到實際生活中,學生則會更加想要體現自己是積極的,主動的去學習知識,主動與別人友好相處,主動對需要幫助之人伸出援助之手,這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在向世界、向社會釋放自己的善意和正能量,而他們也會得到同樣的反饋,從而獲得幸福感,這很符合積極心理學的觀念。

  2.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現階段,高校有不少學生出現心理亞健康,由于他們受到來自家庭、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壓迫性對待,使得他們人生充滿灰暗,無法體會別人帶來的正能量,只能以負能量來自產自銷,甚至人生價值觀都出現極其扭曲的狀態,最終成為社會的毒瘤,為社會所拋棄。所以積極心理學的開展對于挽救學生的價值觀,改變他們的消極心理狀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心理學教會他們摒棄消極心理,改變他們慣有的思維方式,是他們覺得人生是有著積極意義的,人生是快樂的,也可以是幸福的。這在根源上解決了價值觀偏向的問題,可以說積極心理學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對學生心理健康也起著很總要作用。

  3.可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受到積極心理學長期的引領和暗示,學生的思維方式形成了慣有的積極方式,引領著他們凡事往積極方向想、做,這會逐漸的改善學生人格中不太健全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學生的人格就健全了。

  4.對于學生個體發展有好處

  性格決定命運,所謂的性格就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而積極的心理學可以使人對現實和行為方式產生和以往不一樣的感觀,他們會不受控制的向積極方向靠攏,那么他最后的發展可見一斑。所以積極心理學可以促進學生個體發展。

  四、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作用的方法

  1.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是人們獲得心理健康的最基礎部分,所以要高校心理教育從根源上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使得學生在生活、學習或其他方面得到滿足感,另外可以通過積極的實踐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

  2.開展積極的教育活動

  高?梢栽谛睦斫逃矫嬖鲈O一些教育活動,加強與學生的活動互動,及時收到他們對于自身心理健康問題的反饋,有則引領教導之,還可以通過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擁有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校還可以不定期開展講座,可以將宣傳欄中積極心理學方面改為固有的一部分,總之,就是將積極心理學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中。

  3.有固定的心理咨詢室

  高校中必須有有一處固定正式的心理咨詢室,要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學生可以有地方可傾訴、咨詢自己的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要有耐心,有熱心的接待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告訴他們,咨詢心理咨詢師是正常的。心理咨詢師還可以用積極的心理來強加干預學生的心理,使他們接受積極心理學,通過不定期的來向咨詢師詢問、治療,可以強化積極心理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人總要有可以期待的幸福、快樂。高校學生作為當代年輕一輩的主力軍,其心理健康對整個社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特別重視積極心理學,因為積極心理學對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的作用,無論是擁有正確的三觀、還是能積極主動地追求自己高質量的生活,總之最后,減輕的是社會和國家的負擔。

  參考文獻:

  [1]修濤.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19):19-20.

  [2]熊淑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06):215-220.

心理健康論文2

  論文摘要:隨著高職院校近幾年的迅猛發展,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成為阻礙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明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的新進路,對于提高高職院校專業技能型人才質量,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完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健康教育

  學生心理問題在當今高職教育發展中越來越備受關注,而在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證,一旦忽視了學生心理問題干預,不要說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甚至連基本的生命也可能無法挽回。作為“以生為本”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也必須要找到一條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的新進路。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現狀

  (一)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

  高職學生學習方面的壓力來自多個方面,首先,高職學生都來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礎薄弱,對學習的自覺性與能動性把握不夠,大多數學生出現厭學情緒,不思進去,得過且過。其次,進入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對于如何適應大學學習環境沒有一套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職院校的學制是三年,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職學生無法應對,課程安排的過于緊張,使得本來基礎就很薄弱的學生學起來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們的厭學情緒。

 。ǘ┣楦袉栴}處理的不當導致心理變異。

  大學期間學生的心理正處于成熟與未成熟得過度時期。缺乏生活閱歷的高職學生,對愛與被愛缺乏正確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學校園里頻繁出現交往不得體、為感情打架、為愛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網絡的隱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紀是網絡的時代,同時也是年輕人的時代。網絡的推廣不僅給我們年輕人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同學們不能正確的使用網絡,常常被網絡中那些扭曲的東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尋找心理滿足,填補現實中的心理空白。

  (四)面臨著就業壓力。

  近年來,高校擴招。造成大學生就業人數急劇上升,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就顯得更為困難。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因此,就業問題給學生帶來較大的精神和心理雙重壓力。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高職學生心理問題主要存在方式,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問題呢?這將是我們有效解決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內因。

  二、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響。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教養方式,F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視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相當多的家長在子女考入大學后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其次,家庭的人際和諧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調查案例中發現,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產生與父母關系不和,(如父母離異或父母性格怪異,或者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主要親屬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父母或其他長輩營造的家庭氛圍、家庭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有直接關系。)另外,家庭的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們面臨著巨大貧富差距的考驗,如果家庭教育引導不夠,一些家庭經濟貧困的大學生就會浮躁、自卑,進而產生偏執、虛偽的心理傾向,甚至引發假、丑、惡等不良行為。

 。ǘ┥鐣h境的影響。

  社會的變化、網吧的大量存在、生活節奏、社會風氣、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還有當代社會的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斗的不良風氣,給“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造的不良影響,經常使他們產生學習無用,上學僅僅想要的是一張文憑等等的錯誤理念。

 。ㄈ⿲W校環境的影響。

  學校的生活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學生們在校園里要獨立面對學業上的壓力、生活上的自理,還要面對來自不同地方、性格各異的同學,協調各方面的人際關系,這些壓力使有些學生感到很不適應,往往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尤其是剛剛入校的新生,如果他們對上述問題處理不當,不能及時求助于同學或老師,長此以往,必將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四)個體因素的影響。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一般處于18~23歲之間,屬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現人格不健全,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問題。嚴重者,還會出現強迫性神經癥。

  三、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新進路

  通過以上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解決當前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新進路有以下幾種。

  (一)在學校管理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進學生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學校管理工作既要體現教學的作用,也要發揮學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終為學生創造和諧、愉悅、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同時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和輔導工作。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講授心理知識,使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幫助他們縮短心理適應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識。舉辦心理講座,幫助學生集中解決特定時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例如家庭的變故,感情問題,就業問題以及如何面對挫折等等,指導學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團組織。

 。ㄈ┙W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預防,要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在學生出問題之前進

  行心理援助。這是有效預防學生心理問題和因心理問題出現的突發事件的方法。(當然這需要根據各個學校的情況而制定計劃,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我們在各年級各班安排心理委員進行每月的月會,通過月報表排查有心理異常的學生,對學生心里突發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預)

 。ㄋ模┓e極開展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工作。

  對入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測,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以及心理健康報告制度,并實行跟蹤;針對學院特點以及高職生的心理特點建立學生心理危機的應對預案,主動對重點人群開展心理輔導,預防或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加強輔導員心理咨詢培訓,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心理輔導咨詢工作。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齊心協力高職學生輔導員思想教育指導工作的常規與瑣碎較易導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務性工作而忽略本質,有很多時候是無法真正觸及90后學生的內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夠留在表面。本文通過采用心理訪談、文獻查閱等方式對當前高職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發現90后學生內心深層的想法,不斷探索,尋求更多良策將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 王鑫龍.擴招后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 20xx(7).

  2 熊飛. 1044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文教資料, 20xx(36).

  3 郅利聰等.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測試分析報告[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xx(6).

  4 譚淑新等.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社會科學論壇, 20xx(2).

  5 鄭日昌,鄧麗芳,張忠良,郭召良.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究, 20xx(2).

  6 英]朱莉婭.貝里曼等:《發展心理學與你》,陳萍、王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心理健康論文3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身為父母,身為老師總是對孩子給予太多的期望,或是期待他能夠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愿望,或是期待他能光宗耀祖。最起碼也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雖然有這種想法沒錯,可是,身為愛他們的人應該明白,這些期望太過遙遠,對于尚在孩提時期的孩子,這顯得有些過于“高瞻遠矚”了。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是需要被關注的。因此我結合幾個案例來談一下。

  案例一:最近幼兒園里經常會傳來響亮而清脆的哭聲,一遍又一遍響徹教師的走廊,每天早上上學的時候都會哭,老師都會關心的抱抱文博,希望能止住那讓人心疼的哭聲,以及那委屈固執的哽咽。可是這一切都無濟于事。

  還多孩子都有愛哭的毛病,一些父母老師對此并不在意,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孩子愛哭,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表示他的痛苦,孩子不愿說出內心想法,慣用哭來獲取所求,孩子感到壓力大,還有就是母子脆弱癥。當然也可能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一種心理反應,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內向,經不起挫折。

  首先,不要怕孩子哭,要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哭泣時,父母首先不要怕,更不要因此就把他想要的東西都拿給他,以至于讓他有有一種錯誤思想――想要得到什么東西就哭。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安撫他們后緊接著要學著轉移他的注意力。因為孩子年紀越小他的情感就越不穩定,注意力也就越容易轉移。讓孩子情緒轉移最佳的方法就是活動轉移,讓他的情緒得到宣泄,也可以有意識的提起孩子平時感興趣的事,比如給孩子講個故事,或帶她玩平時喜歡的游戲等。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情感上愛他安撫她。哄勸孩子千萬要有耐心,不要嚴厲斥責、指責,更不能打罵孩子。否則,愛哭的毛病只會越來越厲害。

  第二,要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目的。

  當孩子在哭泣時,、在安慰他的基礎上,要他主動把委屈說出來。如果孩子哭得稀里嘩啦,讓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那這時候我們就要安靜站在一邊,等他平復后,耐心聆聽孩子講述自己哭的原因。不要催促也不要表現的很不耐煩。要了解孩子哭得目的,有的孩子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哭泣,而有的孩子是真正的受了委屈哭泣。如果是前者,態度堅決的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是非常錯誤的。如果是后者,那絕對不能因此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如果長期如此,他會習以為常,以這種方式要求為他做一些事或想得到某些東西。

  第三,告訴孩子愛哭是錯誤行為,還要注意表達方式。

  對于那些動不動就哭的孩子,有必要想他解釋清楚哭泣是一種錯誤行為,教導他遇到問題應該立即想辦法去解決。孩子哭時安慰她,教育他,這不是解決孩子脆弱心理的根本措施。想讓孩子逐漸堅強,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他的心里承受能力。一些父母老師總是對孩子說:“不要哭,別哭”這樣反而提醒了她,可能他已經平靜下來了,有提醒了他。所以要注意自己教育孩子時的表達方式。

  案例二: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喜歡享受成功的喜悅,牧軒這個3歲半的小姑娘也不例外,在學校里,幾個小朋友一起比賽跳皮筋,贏得時候她就高興地拍手,可是當他輸的時候就哭鬧。

  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出生起就被父母的細心呵護包圍著,在一片贊揚聲中長大,他們對輸是沒有概念的,所以,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總認為他們的生活就該“萬事如意”,所以當他們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會出現輸不起、承受能力差的情況。孩子的好奇心過重和嚴重缺乏安全感都會導致孩子輸不起。

  首先,要察言觀色,具體指導

  應當教育孩子,讓他建立起尊重他人的觀念,但是,不要訓斥孩子,否則,孩子很難接受,根本聽不進那些大道理。

  第二,要適度安慰,講清道理

  當孩子受到挫折耍賴是,需要對他進行適度安慰,等他的情緒稍稍緩和下來,在學他剛才霸道的樣子,讓他體會別人的心情。

  第三,將心比心,巧妙溝通

  孩子自身能力有限,他的挫折承受力就比較低,一不開心就會把責任歸于別人,這個時候,情緒疏導是很重要的。要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在加以教育。通過設身處地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給孩子提供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這樣,孩子就會發現自己錯在哪里,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改變。

  案例三:澤涵3歲半了,大小便不成問題,可是在學校午睡的時候經!爱嫷貓D”,更頭疼的時候,有的時候早叫起來去小便可是站在床鋪前動作很慢,等穿上鞋子就已經畫了地圖。

  很多孩子都有尿床的毛病,對于這種隨處小便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的異常行為,常使孩子感到羞愧、恐懼,精神負擔加重。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對孩子加以斥責和嘲笑,否則會加大他們的心理壓力,更讓事態嚴重。要認識到,孩子尿床并非大毛病,實際上,5歲以下幼兒在白天或者晚上發生不自主排尿是一種普遍現象。有幾方面原因造成,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孩子白天過于疲倦,老師父母總是訓斥孩子,孩子對環境十分敏感。

  首先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坐便盆,讓孩子形成依賴,認為只要坐便盆才可以。對廁所具有排斥性。

  第二,不要過早的進行排尿訓練

  為了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排尿習慣,有些父母從幾個月就開始刻意地進行排尿訓練,但是孩子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語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復雜的訓練,刻意反而會讓孩子因為排尿紊亂而尿床。

  第三,不要責罵孩子

  孩子出現尿床時,千萬不要責罵他們。老師父母的責罵,除了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對幫助減少尿床毫無用處。要知道,尿床這件事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成長中的必然,不會因你的責罵就不發生了。

  第四,不要刻意的起夜

  為了不讓孩子尿床,有些家長在夜里反復叫醒孩子,讓他排尿,這是不對的',孩子不想尿父母偏要讓他尿,這事讓他多么厭煩的事情啊。但是有的父母去不管孩子的哭鬧、掙扎,一定要他尿完了才能離開便盆,這反而讓他對尿尿這件事產生緊張和恐懼心理,從而加劇孩子尿床。

  案例四:振涵總喜歡把手指放在嘴里,就連午睡時,為了不讓老師看見都偷偷的把頭蒙在被子里,而且,情況越來越厲害,老師一直給他改,可是已看不到又放進了嘴里。

  孩子進入4歲后還吃手,甚至出現咬手指甲,咬被角的等現象,這可能就是行為問題,需要進行矯正。孩子吃手指是對愛的呼喚。由于爸爸媽媽或看護人很少與孩子肌膚接觸,很少陪孩子說話,當孩子感到饑餓、患病是不能得到及時的撫慰,吃手指是孩子的一種自我安慰方法。壓力大的話孩子也會吃手指,如果對孩子要求過嚴、經常訓斥、打罵孩子,家庭關系緊張,等等,在較大的心理壓力下,孩子會通過吃手指來排遣內心壓力。孩子吃手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擺脫孤獨,現在的家里一般就一個寶貝,孩子免不了孤獨。如果孩子長期接觸不到新鮮事物,不免會感到孤獨、寂寞和乏味。此時,孩子就會用吃手指來排遣孤單和寂寞。吃手指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也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給孩子小嘴找個依靠。當孩子吃手指時,父母可以給他一塊磨牙餅干,讓他的小嘴啃啃。

  第二,讓他多參加活動,多結交伙伴

  孩子吃手指可能因為孤獨。所以,可以讓孩子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多交朋友。盡量別讓他一個人能閑著,他就想不起來吃手了。

  第三,就是父母多陪陪孩子

  父母要多摟抱、多陪伴孩子,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梢越o寶貝講睡前故事,讓孩子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這樣孩子就不會再想著吃手的事了。

  第四,為寶貝營造寬松、溫馨 的氣氛。要想孩子不吃手,最好給孩子營造一個讓溫暖、舒適、穩定、寬松的成長氛圍,讓孩子快樂成長。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但只要我們擁有這種精神,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從幼兒細微的心理表現人手,引導幼兒行為、疏導幼心理,讓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兒都健康快樂地成長。愛孩子就要讀懂孩子的心。

心理健康論文4

  【摘要】

  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很脆弱,自尊心很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本文就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議論,旨在從學校和教師包括家長的角度更加重視和積極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加強

  中學生是不成熟卻趨于成熟的青少年,在這競爭激勵的年代里,不僅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底蘊,還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當下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這個階段是他們第二次成長高峰期。這個階段無論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識等都在迅速發展,是人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關鍵時期。這階段的學生最容易出各種問題。作為他們的老師應該充當好管理者的角色,還必須知道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需求,幫助他們形成良好品質及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的學生由于自身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以及來自社會和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領,很容易使他們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結果。

  一、為什么中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少年在成長中都會產生逆反心理。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自尊心、自認為是大人了,有極強的自我意識,不愿意服從長輩,喜歡自己的獨到見解,不愿受別人引領和指導,有些青少年過分自我意識很強,惟我獨尊,對于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幫助接受不了。有意背道而馳,他們能力和價值主要體現在反抗和不遵重。這種心理如果不正確的引導,他們求異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就會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很難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的不良心態。

  2.青少年就會產生脆弱、孤獨的不愿意讓人接近的心理,F在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業,很多父母顧不上他們,與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時間少,就會產生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交流,把自己封閉起來。大多數孩子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沒有吃過苦、受過罪,經不起挫折,在學習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內心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產生焦慮、抑郁心理。這種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不知所措,精神狀態低入谷底。

  3.應試教育更多的注重書本知識,而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現在競爭有很激烈,更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升學競爭壓力大,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迫切的愿望加重學生心理負擔。頻繁的測試、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壓狀態,超負荷的學習讓學生精神緊張,心情抑郁。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痛恨自己能力,失去了對學習的渴望和信心。此外,大多學生都是單親家庭,或親人不在身邊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現在這些不健康的心理,與當代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不相吻合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現在老師應該擔當的任務。

  二、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學生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敏銳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察覺學生行為。在平常的教學中、課外活動、學生的交流和交往的過程等所有方面,都認真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精神面貌、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建立心靈信箱,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到心靈信箱里,老師定期查看,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2.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聽學生心聲。老師經常通過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傾聽他們的內心想法,了解學生的心理的思想問題。談話是最親切和最直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悅色、你要舍得放下教師的架子和學生平等地交流,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重要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雙方之間的一種交往與認識過程。談話雙方的心理特征、態度、期望、動機、知覺、情緒和行為等對談話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3.要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中學生的心理挫折主要源于成績的不佳和同學關系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不良心理給以指導和幫助,這樣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級作風。剛上初中時,很多學生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很多同學產生了厭學情緒,內心嚴重受挫。對于這類情況,就要讓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要及時有效地告誡他們,有遠大的理想是件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通過名人成功的案例教育和激勵他們,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一些困難,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習成績也提高很多。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要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對待每個學生付以真誠的情感,尊重他們感化他們,讓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熱愛學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到的!案腥诵恼吣群跚椤,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愛的情感播種到學生的心田,讓每一個學生在新教育形勢下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師生間才能做到心心相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5.要指導家長“賞識教育”。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學校要和家庭緊密配合,以教育開展的效果為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實踐,為了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心理健康論文5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著力點。20xx年教育部印發的修訂版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作了具體闡釋: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綱要》字里行間為心理健康教育所指明的積極的發展趨向清晰可見,但是長期以來,在以消極取向為主流的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學校健康心理學教育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表現出種種問題;诖耍e極心理學相關概念的引入,必將以新的視角,彌補先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為完善學生心理素質注入不竭動力。

  一、積極心理學及其基本思想

  積極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末,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率先倡導,該理論以積極因素為著眼點,以追求幸福為主題,注重關懷人的精神價值,強調人類自身固有的、積極潛在的建設力量,試圖扭轉心理學背離其研究宗旨、即將轉入病理學學科性質的局面。主張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提倡通過挖掘人類自身的內在資源,激發自身力量和優秀品質來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獲得美好生活;關注處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發展、生活。積極心理學致力于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其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積極的主觀體驗,二是積極的個人特質,三是積極的團體和社會制度。

  二、消極心理學取向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片面化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僅達到了使學生不受心理疾病困擾的最低標準,無法滿足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高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偏離,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對象局限在個別、有問題學生身上,不僅埋沒了其本具有的幫助學生“自我實現”的積極價值,反而凸顯了其關注弱點和錯誤的消極傾向,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前瞻性、預防性功能被掩蓋,應用范圍被限制在“補救作用”的狹窄空間,削弱了其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正向力量的積極影響,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推進學生全面發展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實踐形式有待整合

  目前各地學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遵循的主體思路是以問題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切入點,以消除紊亂為最終目標。在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教育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建立學校心理咨詢室,對少數或個別學生的'心理不適應和障礙問題進行單一的咨詢輔導或診斷治療。這種方式有很強的針對性,但不免有使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的傾向,同時,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問題著手,如果尋根究底的話,有可能造成“拔出蘿卜帶出泥”的危險,若是以消除負性癥狀為目標,則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嫌,難以幫助學生建構對對抗心理問題起根本作用的積極的個人特質。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注重心理理論的講授和心理問題的預防。此種方法雖然有利于心理學知識的普及,但學科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偏重影響學生的認知,對學生的主觀感受,尤其是積極的個人體驗引導不足,難以深入觸動學生心靈。

  3)不定期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活動,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舉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設計心理情景劇等。靈活多變的心理健康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參與性,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學校是打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旗號開展德育工作,更有甚者是為了滿足應付檢查、評比、達標等活動的一時之需,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總的來說,現有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消極心理學取向指導下雖形式多樣但有待整合,表現出對學生積極的主觀體驗調動不足、對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積極品質的引導力量不夠、對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組織環境的創設尚不完善等問題,實效性需進一步加強。

  三、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

  (一)豐富和深化積極的主觀體驗

  學校無論以何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應該注重豐富和深化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以此來催化其知、情、意、行的良好發展,幫助學生養成對刺激事件進行積極解釋的習慣,從而為發展學生的積極力量、積極品質和積極人格奠定基礎。此外,學校可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自身情緒變化,提高其體驗積極情緒和情感的敏感性,幫助學生逐漸掌握由一種積極情緒啟動其他相關積極情緒的能力,形成多種積極情緒的共振效應,進而擴大積極體驗的影響,使學生學會在接受積極事件帶給我們愉悅的同時, 通過主動的發現和用心的關注,來引起、延長和增強積極體驗。

  (二)挖掘和塑造積極的個人特質

  有研究表明,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積極心理品質越多,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就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集中在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開發、訓練和培養。對于普通學生,注意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多使用積極詞匯給予鼓勵和肯定,科學運用心理測驗幫助學生關注自己的優勢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能簡單地將其看成被動的接受治療者,而是將其作為具有自助能力和自我恢復功能的主動決策者。

 。ㄈ﹦摻ê蜖I造積極的組織環境

  學生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環境主要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他們的個人體驗和積極品質的塑造得益于三者的通力合作,其中其主導作用的是學校。因此,學校應創設積極向上的校風,構建和諧寬松、健康陽光的群體心理氛圍,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對學生和教師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保健,同時加強學校和家長和相關社會機構的溝通交流,形成以學校分管領導為統領,以專業心理教師為核心,以班主任為骨干,以學科教師為主力軍,以家長為后援的多位一體式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環境。

心理健康論文6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國基礎教育逐漸打破了單一的知識傳遞、能力訓練與文化滲透的模式, 并給予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更高的關注, 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社會發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學生在心理環境塑造中會受到社會、家庭、網絡、校園暴力等多方面的沖擊, 這對其未來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 深厚的人文價值使得其與心理教育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 應積極面對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做好心理輔導, 以幫助小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關鍵詞:小學; 心理健康; 語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極有必要, 對于有效應對當前小學生所存在的以自我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問題不可或缺。教師應根據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轉變教育理念, 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條件;明確教育目的, 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抓住教育要領, 滿足學生心理發展需要。

  一、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自卑、焦慮、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種種心理問題使得一些小學生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出孤僻、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暴躁、偷竊、逃學、甚至校園暴力等行為, 這些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通常會被打上“差生”的標簽, 但是“貼標簽”并不能幫助教育工作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 從心理角度出發, 對小學生的諸多不良行為進行分析, 我們才能夠更好地了解當代小學生的心理狀況, 并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更能夠在心理健康發展上給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語文是一門蘊含著豐富人文情感的學科, 諸多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感刻畫為我們探索心理問題提供了路徑。在小學階段, 基于課程目標, 許多教師都將語文課程作為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本學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夠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讓學生在文字的帶領下認識并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其次, 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 讓學生在文化氛圍的熏陶中, 學會總結、反思, 強化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最后, 能夠豐富語文教學內涵, 讓語文學科突破文化知識的限制, 從人文角度實現情感挖掘, 進而拓寬學生的語文視角。那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教師應如何實現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簡要探析。

  (一) 轉變教育理念, 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 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 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首先, 教師應注重師生關系的改善, 傳統教育模式中, 師生關系的隔閡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教師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心理障礙, 因此, 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 用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 并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給予幫助;其次, 樹立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 從時間上對教育進行重新定義, 明確當前某些不當的教育行為會對學生造成的心理陰影, 并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 構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最后, 教師應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語文教學素養前提下廣泛涉獵心理學知識, 從而為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準備。

  (二) 明確教育目的, 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

  心理健康問題與個體的思維發展與意志品質塑造密切相關。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語文學科中的情感資源, 為學生的思維培養與意志品質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教學實踐中, 教師一方面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鍛煉小學生堅強的意志, 結合文學閱讀引導學生正確定位自我價值, 避免因為一時的失敗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擊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 思維是心理活動中的重點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 教師應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以促進學生對自我心理問題的思考、分析與解決。

  (三) 抓住教育要領, 滿足學生心理發展需要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對心理問題進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語文教學中加以體現。首先, 教師應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語文教學目標, 這其中不僅包括學生智力的發展、文化素養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體驗;其次, 構建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 及時反思自我, 并獲得有效的心理指導, 如在《窗前的氣球》《假如》等課文的閱讀教學中, 教師應通過情境構建,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系, 并從社會性發展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品質;最后, 打破單純的語言講解, 將學生帶領到實踐中來, 讓學生在親自動手、認真觀察、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改善心理環境, 并提高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

  總之, 從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來看, 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峻。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培養局限在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訓練上, 而是應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 挖掘學科中的教育資源, 在小學生心理環境構建的初級階段, 引導學生逐漸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從容地面對社會、面對他人、面對自己, 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楊亞文.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學周刊, 20xx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華夏教師, 20xx (5) .

  [3]韓玉雙.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 20xx (S2) .

  [4]鄒紫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學科學 (教師版) , 20xx (7) .

心理健康論文7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經成為我國心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只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有所了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從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方面闡述了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其中理論研究包含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模式研究;實證研究則包括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相關的研究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最后展望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趨勢。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特征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開展二十多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由于受到師資隊伍、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急需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完善。

  1、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把握好大學生心理特征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根據相關的調查和研究,大學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一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過分的'追求物質享受,忽視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忽視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一些學生存在著嚴重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傾向,金錢欲望和享樂欲望強烈,思想道德觀念淪喪,這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學習,也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第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與以前相比,目前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著下降趨勢。由于現在家庭的獨生子女較多,家庭教育又不當,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在學習和生活中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有很大的心理反應。由于學習成績不理想,感情受挫,求職受挫而引起的退學、自殘等現象時有發生。第三、心理疾病比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存在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一些大學生存在著焦慮癥、自閉癥、強迫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不僅影響大學生與他們之間的溝通,對他們今后的就業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第一、課堂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應當通過課堂教學,這樣有利于與學生之間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幫助學生解答疑惑,提高教學效果。但是目前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嚴重不足,有些學校的課時較少,有些學校師資力量缺乏,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水平較低。教師水平較低,大多數是非專業的老師,心理咨詢醫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出于形式,效果較差。第三、輔導員工作能力欠缺。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缺乏,難以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為了應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今后在實際工作中,為了更好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輔導,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進一步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幫助學生消除不良心理癥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學校應該轉變思想觀念,進一步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開設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隨著人們思想認識的提高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建立專業化的課程體系是必須的。應該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增強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教學工作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心理疾病的類型,并掌握正確的消除心理疾病的方法。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建設。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團隊,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關鍵。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重視和普及,教育團隊建設也在進一步推進。心理健康老師應該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掌握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技巧,懂得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專業、系統、全面的心理健康網絡將成為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渠道,它不僅能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還能夠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心理教育網絡效率高,聯系方便,適應性強,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結束語

  總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認識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積極采取相應的策略,從多個方面入手,消除大學生的不良心理癥狀,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使他們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當中。

心理健康論文8

  一、音樂療法概述

  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運用音樂進行治療的先例,例如漢代的史學家司馬遷就在《史記.樂書》中寫到音樂能夠“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1]但是音樂治療是在美國最早發展為一門學科,其標志是1950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音樂治療協會。1974年,世界音樂治療聯合會成立,自此以后音樂治療作為一門學科得到了快速的發展,F在音樂治療師在國外已成為一種職業,得到了社會的廣發認可。我國的音樂治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到20xx年就已有超過500家醫療單位開展了音樂治療。[2]所以在高校中應當認識到音樂療法對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運用音樂療法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當前很多學者對音樂治療給出了自己的界定,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著名音樂治療學家K.Bruscia,他認為音樂治療就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被幫助者達到健康的目的!盵3]從這個界定可以看出,音樂治療所運用的主要手段是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例如聽、獨唱、樂器演奏、合唱、各種音樂詞曲創作等多種音樂形式,這些音樂形式是治療的媒介或者橋梁。再者音樂治療不是一個簡單的治療,而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干預過程,通過這個復雜的過程來使接受治療者達到健康。在本研究中,音樂療法主要是為了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輔導,借助學校的音樂教育以及各種音樂活動,有專門教師運用音樂治療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的各種心理輔導,其目的旨在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音樂療法的理論基礎

  音樂治療與其它的心理治療存在明顯的差異。一是體現在媒介上,一般心理治療以語言為媒介,而音樂療法則是以各種音樂活動形式為媒介。二是體現在效用機制上,心理治療是通過語言的影響,糾正受治療者的不正確的觀念,實現治療的目的。而音樂治療則是以音樂為媒介,通過對接受治療者施加影響,引起其情緒的變化,改變其精神狀態,改變其認識,促進其心理問題得到糾正。從物理學來看,音樂是一種機械波,這種現實存在的能夠被人感覺到的聲波會對人體的各個部分形成影響。有研究發現,當具有“音樂性”的各種聲波作用于人體時,會對人體的各個部位都造成影響,人體的胃、腸、肌肉、心臟、腦電波等隨之產生和諧共振,各器官節律趨于協調一致,各器官的紊亂狀態隨之改善,從而解除疾患,促進康復。[4]有理論認為音樂對人的影響機制為首先作用于人的情緒,使之產生各種不同的情感,然后通過情感的作用引起人的生理的變化。還有理論認為音樂首先作用于人的生理,通過生理上的變化引起人們心理上的變化。而事實上開看,這兩種影響機制并不是不相交集的,而是隨時產生交互影響。根據以上的影響機制可以看出,音樂對于喚醒、聯系甚至整合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產生不可替代的力量,音樂是人們實現自我表現以及釋放自己情緒的重要的特殊手段。對于音樂治療而言,一般認為音樂能夠改變人們的情感,通過情感的改變來改變認知,在音樂治療的具體操作中,正是運用音樂對于改變認知的能動作用來實現治療的目的。

  三、音樂療法對于促進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一)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

  當前在諸多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中,情緒不穩定是很重要的表現,且大學生自身對情緒不穩定缺乏調節能力,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的調節,就會進一步激發情緒的不穩定性,容易造成各種情緒上的困擾,導致各種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會出現極端事件。不同的樂曲可以產生鎮靜安定、輕松愉快、活躍興奮等不同作用,這些作用會對人的內環境產生影響,可以起到排憂、鎮痛、降壓、催眠等效果。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樂曲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例如對于那些在情感上憂郁、沮喪、精神萎靡等狀況的學生,在進行音樂治療時可以選擇情調歡快、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的樂曲,如《喜洋洋》、歡樂的天山》等。對于情緒上不穩定,存在一定程度焦慮感的學生,可以選擇那些情調優雅、節奏緩慢的樂曲,如《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梁祝》等古典傳統曲目。

  (二)提高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

  在日常的學生管理過程中,經常發現有學生存在表達上的障礙,這樣的學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沉默寡言,有時甚至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學生對自己的表達能力表現為不自信,對自己的評價也較為消極,甚至是對自己持否定的態度,這部分學生不能正常的與人進行溝通,存在一定的人際關系障礙。對這樣的學生而言,采用音樂治療的方法促進其心理健康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音樂對其施加影響,使音樂成為實現自我表達的一種途徑,這一音樂途徑的實現可以借助于集體音樂活動,例如在合唱活動中,可以通過歌曲的演唱來實現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情感,可以是毫無顧忌的來表達這些情感,在合唱這樣的集體活動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及別人的認可,這種成功經驗的體驗以及別人認可帶來的成就感能夠促進自我概念的形成,對于積極的自我評價的形成是非常具有正向作用的。

  (三)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對于合唱、合奏等集體音樂活動而言,要想取得演奏的成功就需要成員之間需要具有較好的合作關系,演奏舞臺也就是一個成員之間相互交往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要是各個成員之間不具有合作精神,沒有集體意識,這個社會就會呈現出雜亂無序的狀態,也就會直接導致演奏的失敗,這種失敗會影響演奏者,使其產生心理上的不快感。而為了避免這種不快感的產生,就會產生一種必須要進行合作的力量,這種力量會監督參加者進行很好的合作,抑制了個人的那些可能不利于演奏無序的行為。所以,音樂參與對于缺乏集體意識,缺乏合作精神的學生而言,對于其消除與同學們之間的隔閡,促進心理上的包容性,提高其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都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人類認識世界有兩種方式,其一是通過科學的邏輯思維,其二是通過藝術的形象思維。根據腦生理科學的相關研究,人的大腦可以分為左右半球,左腦主要主管理性與計算,主要負責語言、邏輯、數學計算和次序的安排等工作。右腦則是主要負責感性及藝術,主要起到處理節奏、圖像構造、想象幻想等創造性的活動。當前我們的教育所重視的是左腦功能的體現,不注重右腦功能的開發,且常時間使左腦處于緊張的狀態,促使身體加快衰老,比較容易出現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影響身體健康的癥狀。左腦的過分專注,會造成右腦的開發不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人的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所以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當重視右腦功能的開發,而開發右腦的重要途徑就是音樂,可以通過音樂活動來促進右腦的開發,右腦的開發能夠提升人的想象力,對于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應當重視運用音樂活動對人的右腦進行開發。

  (五)塑造完善人格

  人格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心理素質狀況,心理素質的好壞也能體現出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于大學生而言,大學階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階段,應當積極通過音樂來促進大學生人格的不斷完善。優秀的音樂作品所展示的美體現出了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中的美,切實體驗音樂中的美,能夠起到發現自我升華途徑的重要作用。通過自我升華,可以實現心靈的凈化,超脫對物質的過分追求,活動精神層面的和諧,提升自我境界。例如《春江花月夜》,這首樂曲優美的旋律,給我們呈現的是美麗壯觀的山水風景。《黃河大合唱》則是能震撼人心,使人產生強烈愛國的新認識。這些美妙的音樂體驗,對于大學生凈化心靈,提升精神追求層次,提升個人境界都具有積極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音樂治療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可以從情感、自我表達、合作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塑造完善人格等各個方面對大學生形成影響。因此在日常的大學生管理過程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音樂治療的運用,積極發揮音樂治療的功能,促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對于社會有用的合格人才。

心理健康論文9

  不久前,讀了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積極心理學》這本書,作為一名學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觸動很大,仿佛有一縷陽光透進,以一種獨特的視角,照亮彼此的心扉,讓你發現之前對心理學的認知,多有狹隘之處;在過往的工作經驗中,也有頗多值得深思反省之處。

  一、心理學與積極心理學

  我們知道,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而存在發展,僅僅有百余年的歷史。在過去,心理學主要是以研究各類心理問題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心理學潛在的觀念將人類的本質嵌套進一種病態模式———身體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環境殘酷、不良基因影響等,忽略了對正常人群的研究。這種消極心理學的研究模式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人類心理問題的消極層面,而忽視了人的積極品質、自我實現,以及社會的和諧等影響,導致了心理學的片面發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到: “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心理變態者、神經病患者等,那么他對人類的信心逐漸變得越來越小,這樣的研究,只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因此,這種消極的心理學模式,不可能全面、真實地理解和解釋人類的本質。

  而積極心理學的創立,修正了這種心理學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開挑戰。它向心理學家和大眾呼吁:心理學不僅要關注心理疾病,也要關注人的力量;不僅要修復病損,也要幫助人們構筑生命的美好;不僅要致力于治療抑郁的創傷,也要幫助健康的人們實現人生的價值。正如美國當代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所說:“當代心理學的研究者們,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青少年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公眾稱心如意,使社會和諧美好”。

  積極心理學基本的假定是,人類的美好和卓越,與疾病、混亂和痛苦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它反對心理研究中關于“障礙”“問題”“失敗”的消極心理研究傾向,而是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優點與價值,傾向于用心理學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對最理想的人類機能進行科學的研究,探究和發展人的潛力和創造力,致力于構建一個積極的支持環境。

  二、積極心理學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分析方法,使我們能夠通過以積極的品質、力量和潛力為研究對象,重新認知和理解一個人的心理與行為。這無論對于心理科研本身,或者是教育工作實踐,都提出了新的思路與挑戰。如果能從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視角,設計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則會發現令人欣喜的角度與視野。

  近年來,學校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條件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多數沿襲了20世紀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各類心理問題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矯正,忽視了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品質的開發,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積極心理學提供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視角,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增加學生的幸福感為主要目標。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種心理問題,以預防各種危機事件的發生。它關注的不是人本身,而是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而積極心理,強調幸福感的教育,通過幸福感的體驗,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形成良性的循環。

  另一方面,來自工作的實踐也告訴我們,人際關系問題、情緒情感問題、學習困難問題、就業壓力問題、個性與人格缺陷等是導致學生心理適應不良的幾大主要問題。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只是表面現象,其根本原因是學生價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沒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樂體驗。而我們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對學生心理適應不良或危機時,我們慣用的干預手段往往就是介入輔導和密切防控,注重問題的預防和矯正解決,缺少對學生積極品質的開發和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

  而積極心理學展示了一種積極教育的方向與途徑,通過重塑或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模式,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取得平衡,在治療和矯正的.同時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促進他們真正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是積極人性論的倡導者;它應該真正體現教育應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并生活得幸福。

  就學校心理教育而言,要統籌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單一性和多樣性。單一性是指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考慮不同的個體主觀能動性和差異的基礎上,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和完善;而多樣性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關注壓力、焦慮等問題,更重要的還要關注幸福感、滿意度、樂觀等積極指標的發展和培養。

  目前多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以心理問題為專題,通過統計、分析問題的原因,然后給予解決消除問題的建議、方法和策略等,最后讓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討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倡,每個人都可以是積極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者,都有其解決問題和發展的支持資源,擁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和成長能力。這種理念,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包括:積極的情緒體驗教育、積極的認知方式教育、積極的意志品質教育、個性完善教育、適應性教育、人際技能教育、生涯發展和適應教育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

  因此,在重新塑造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層次和內容的基礎上,構建新的、適合當前社會發展和學生心理特點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該首先成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借助學校、家庭、社區的力量,通過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以及指導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會發展資源,對學生的心理施以積極的影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還應該與家庭聯動、宿舍社區聯動、后勤社區聯動以及各學科教育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組織支持系統。

  其次是全面教育的互動模式。心理輔導(咨詢)的對象不應僅僅針對于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包含所有的學生,實施發展性和預防性相結合的教育策略和方式,多途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開展工作。如何拓展覆蓋其他學生,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快樂、興趣、挑戰性,干預的關注點在學生體驗主觀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建構積極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滿意度,促進其人格和個性更加完美,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開展的形式和內容上體現出更專業化的思考和設計。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特別是以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積極心理學》這本著作的問世,開拓了整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徑。而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依據,以積極心理機能為培養目標,以積極的心理體驗為主要方法,構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立體化的系統網絡,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發展。

心理健康論文10

  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表明,自我概念積極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自我概念對心理健康有預測作用。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應構建個人—學!彝ァ鐣奈灰惑w的教育網絡,樹立實踐光榮的文化氛圍,完善實驗實習條件,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專業實踐、社會實踐以及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加強交流與溝通,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在實踐中了解自我,提高自信心,以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從而達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中職生積極自我概念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園精神氛圍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創建和諧班集體

  大多數中職生是中考的失敗者,與同齡的高中學生相比,具有潛在的自卑心理。同時,多數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從而加重了他們的自卑情結。而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中職生情感的家園。班主任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讓班集體充滿和諧與愛心,建立真誠友好的人際關系,使全體同學攜手共進,使每個成員都能充滿信心地自我發展。

  2.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實踐機會

  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學校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校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活動中自定目標,合作完成,從而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價值感。同時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多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端正生活態度,制訂學習和生活目標,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棄。

  3.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

  學校應高度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學校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體育、藝術和文化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等設施的建設及對各種研討會、報告會、講座的管理,不給錯誤觀點和言論提供傳播渠道,堅決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中職生的侵蝕和影響。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友好的交際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培養健全人格。

  二、根據不同影響因素的特點,增強自我概念培養和心理健康輔導的針對性

  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以及全社會應該積極關注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根據性別、年級等因素,結合中職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調適能力,著力培養身心健康、有一技之長的合格勞動者。

  1.根據性別特點,對女生開展專題心理健康輔導

  與男生相比,女生心理比較脆弱。女生又大多選擇文科類專業,而文科類專業的就業形勢嚴峻,這直接影響到女生的心理體驗,使女生更容易出現抑郁、恐怖等心理癥狀。因此,學校對女生的教育應更為細致周到,可以采取講座、輔導等形式對女生進行心理專題教育,教給她們生理衛生方面的基本知識,幫助她們學會保護自己,使她們清楚男女的生理差異和心理差異,明白男女智力雖互有特點,但總體發展沒有高低之分,幫助女生樹立自尊、自強和自信心。

  2.針對不同年級,實行分層教育

  對一年級新生來說,學校主要是開展適應性教育。環境的改變、集體的重組對新生來說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點,可能還是轉折點,也是教育的關鍵時期。學校應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新生熟悉學校環境、了解職業教育的特征,盡快適應新環境。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應側重于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二年級學生心理波動較小,這時應傳授學生人際交往的技能,幫助學生克服交往障礙,教育學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積極開展青春期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友誼。學校可以開設一些心理健康類的課程,如女性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創造力培養等,供有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側重心理發展教育,激發其內在活力。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以側重于職業角色教育。三年級學生面臨著即將步入社會的心理調適和心理危機,異常激烈的就業競爭會使大多數畢業生感到焦慮。相關研究結果也表明,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二年級學生。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擇業觀,教育學生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使學生樹立扎根一線建功立業的思想,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崗位,腳踏實地追求自我價值的發揮;消除不健康的擇業心態,增強他們承受挫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3.幫助農村以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實現助困與育人相結合

  家庭經濟條件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較大。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鎮學生,尤其是農村中的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令人擔憂。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一要嚴格執行國家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按時足額發放資助金;二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事業收入的5%用于減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補助生活費等;三要積極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尤其是農村的非獨生子女家庭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聯系實習、就業單位,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四要在貧困生中開展“受助者助人”、“愛心傳遞”等活動,號召他們關注自己周圍的困難對象,讓他們通過公益活動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五要注意選拔貧困生的優秀代表,抓典型,樹榜樣,設立貧困學生獎勵項目,表彰勤工助學先進個人;六要營造“貧寒中成長起來的優秀學生更光榮”的氛圍,組織各類貧困生學生社團、成立特困生協會,可以讓貧困生找到自己的群體,找到一種歸屬感,在這個群體里大家是站在相同的起點,相互之間不會有歧視和被歧視的嫌疑,還可以相互鼓勵、相互扶持。

  4.更新教育觀念,改革評價機制,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懷

  學校應將差生的轉化工作列入教師的考評細則。樹立“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評價,既要橫向比較,更要縱向比較,對差生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正面評價。教師的態度和評價對學生影響較大。中職生的學習成績普遍不是很好,教師應拋棄應試教育中主要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觀念,設法發掘他們的長處,并給他們以施展才能的機會,特別是在開展非學業競爭性比賽時,要盡力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建立自信,使他們看到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感受到教師和同學對他們的'肯定和認可,看到自己的希望。同時教師要以此為突破口,培養他們的進取精神,鼓勵他們向學業方向轉變。

  三、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客觀評價自己,通過讓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樹立科學的審美觀,正確認識成長過程中的生理特點

  生理自我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外貌、技能等方面的自我評價。中學階段是個體生理發展的高峰期。生理的迅速發展與心理發展的滯后這對矛盾使一些學生過分地關注自己在外貌、體形等方面的變化。一些生理發育的正常現象,如體形變化較大、發育稍早或稍晚等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心理焦慮。因此,作為家長,要細心關心青少年的變化,多和孩子交流,和他們一起分享成長的經驗,打消他們的顧慮,減輕他們的憂慮。作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向學生傳播科學的生理衛生知識,讓他們了解個體生理發展的過程及其特點;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學會欣賞美,更懂得創造美,從而幫助學生積極、正確地評價自己。作為學生,不要盲目地追求外在美,應該注重內在素質的培養,追求內在美。

  2.積極反饋,增加學生成功體驗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能力上的差異,要多給學生一些正面評價,使每個學生均能獲得符合其能力的成功經驗,經歷成功無疑是培養積極自我概念最有力的催化劑。在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學習成績仍然是衡量一個學生的重要指標。取得好的成績,不僅會給他們帶來愉快、興奮等積極情緒體驗,而且能得到家長和教師的贊揚、同學的認可,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正確歸因,培養優勢,合理預設期望值

  合理制訂目標使個體通過主觀努力達到成功,能夠增加成功體驗的強度和頻度,促進自我概念的提升。教師要利用自我調控的心理機制,安排學生做難度適宜的作業,在此基礎上逐漸增加問題的難度,并利用青少年爭強好勝的特點,不斷鼓勵他們向自我挑戰,使他們在努力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挖掘潛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心,促使積極自我概念由點發展到面,從而改變內心消極的自我畫像。作為學生,要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要允許自己犯錯,更要學會從錯誤、失敗中獲得成長的力量。不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要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懂得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4.家長應為中職生形成積極自我概念和健康心理提供有力支持

  家長的教育方式、管理方法對孩子的家庭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影響較大。因此,作為家長,要更多地關心、照顧成長中的青少年,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感受和體驗他們的內心世界。在平時的生活中,應積極地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合理需求。同時,家長還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對孩子身上的缺點與不足,少一些埋怨、懲罰和責罵;多與孩子進行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增強孩子作為家庭一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促使其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的心理。

  總之,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于學習和生活的始終,融合社會、學校、個人和家庭等多個方面的力量,形成以個人教育為基礎,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補充,以社會教育為強化的系統模式,全力配合,通力合作,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論文11

  當前,學校中的心理健康事件一直為我們所關注,由于心理問題所造成的慘劇也是屢有發生。心理健康應當從小抓起,這才是根本。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能否有效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系著小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同時還關系著他們價值觀、人生觀及是非觀的形成[1]。在此,本文從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相關落實方法兩個方面出發,針對小學班級管理中的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師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基于小學生心理不成熟,在看待事物的過程中容易從偏激的角度出發,混淆是非。再加上現在的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的過分溺愛使其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挫折承受能力較低。這些不良因素都將影響著學生今后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當前小學教育中的不足,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體系,健康、快樂的投入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與此同時,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是認識觀、是非觀及道德觀的形成時期,教師若不加以引導,很容易使其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成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則能有效的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為其今后的成長奠定結實的基礎。

  二.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方法

  教師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方法與技巧,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與技巧,才能在管理的過程中達到預期效果。針對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榜樣法

  小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有著較強的模仿力,基于教師的威嚴,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及今后的學習。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結合著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樹立榜樣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心理認識,為其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相應的基礎。例如:在二年級1班中午午休時,一個同學主動做值日,在灑水之后,用笤帚仔細的將教室打掃干凈。在下午上課時,教師及時的對這名同學做出了表演,同時號召其他學生向他學習。其他的學生聽到后,都會意識到“為班級服務”的重要性,教師以此來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優良品質。

  (二)溝通法

  在整個班級管理中,經常出現學生不服從管理的現象出現,教師若進行嚴厲批評,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同時還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過激的行為舉動。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成長。對此,教師若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的與學生進行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2]。例如:五年級的學生多數比較好動、調皮,因而在管紀律中比較費勁。教師這時若進行嚴厲的批評,不僅不會取得一定的效果,相反會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而教師在課下與學生積極的溝通,從日常生活中關心學生,在學習中幫助學生,則能輕而易舉的解決這種問題。

 。ㄈ⿲嵺`法

  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要想徹底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在日常管理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以便能服從管理。而教師在落實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身心體驗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其在認識自己錯誤的同時,還能積極配合教師的日常管理工作,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四年級的班級管理中,一些男生多表現為叛逆、調皮、不服從管理,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若一味的批評指責,不僅不會達到預計的管理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此時,教師可以講這些學生中的一名調任為紀律委員,把班級的紀律交給他管理。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進行指導。這樣,就能在 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其在今后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能夠更多的為他人著想。

  (四)結合法

  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長作為其第一任老師,在行為舉止上對其都有著一定的影響。而教師作為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人,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而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單純的依靠班級管理是遠遠不足的,它需要教師結合著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員,對小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輔導,使其能夠認識到問題的存在,同時在家長與教師的幫助下進行改正。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生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棟梁,國家未來的希望,其心理是否健康,不僅關系著小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同時還關系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我國整體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小學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中,結合著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日常生活習慣,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從小具備健康的身心,為其今后的成長奠定結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沈毅, 孫陽, 宋洋. 校園心理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以長春市西新區中小學為例[J].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xx, (12): 55-57.

  [2] 張殿卿. 班級成長活動——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探討[J]. 學園:教育科研, 20xx, (22): 181-182.

心理健康論文12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正日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1997年5月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實驗研究”課題顯示, 13.76%的初中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有關調查進一步表明,初中女生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更多地為人際關系、孤獨傾向、身體癥狀、學習焦慮等方面所困擾和煩惱,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也比男生低。因此,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針對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才能使她們擺脫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一.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中最為嚴重的是人際關系問題。初中女生涉及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與同學關系,與父母關系,與教師關系三個方面。

  1. 同學間的關系問題。初中女生內心有強烈的交友需要,但由于一些女生心胸狹隘,同學關系不融洽,孤獨傾向是不可避免的。

  2.與父母關系的問題。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當孩子學習成績與家長的期望有所偏差時,有些家長采用簡單的訓斥甚至打罵,加劇了該年齡段固有的心理沖突和矛盾。

  3.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的認知偏差給女生造成的壓抑心理。初中女生心理特別脆弱,更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和理解。如果教師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就會使她們的心理遭到嚴重創傷。

  學習問題是困擾初中女生的第二大心理問題。

  課業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術,采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這種情況,一方面,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于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致使學生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另一方面,對分數的錯誤看法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青春期心理問題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擾中較為又一普遍而又嚴重的問題。

  初中階段性器官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女生主要表現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產生青春期閉鎖心理。青春期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早戀。初中學生開始對異性出現好奇與向往,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一些女生就會涉足早戀。

  由于初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際關系問題、早戀問題、社會適應問題等方面產生的心理沖突比男生更為突出。因此,我們尤其要正確認識初中女生的心理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策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針對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師和家長必須引導她們正確認識身心發展特點,掌握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1.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女生產生這些心理困擾,既與社會、家庭、學校教育有關,又與她們自身生理發展有關,如學習競爭加劇,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所造成的.煩惱與憂慮,以及部分教師、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觀念造成的心理壓力等。這些都需要初中女生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輔導是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發展的因素,培養其健全的和諧的心理品質,使其自覺調整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只有她們心理素質得到提高,才能自覺克服、糾正其心理困擾。對初中女生進行心理輔導,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其一是把心理輔導課程化。教給她們一些自我調控的方法,正確認識已有的困擾或障礙;其二是組織心理輔導活動,進行個別輔導與咨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團隊活動中滲透心理輔導內容。

  2.學會主動學習,發揮心智潛能

  要消除初中女生的學習困擾,首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大多數女生認為學習成績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夠或智力低下造成的,這就嚴重地挫傷其學習自信心,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有較強的自信心往往能激發其智力活動,使其智力活動的水平達到最佳狀態。所以,教學活動中,要多采用鼓勵、贊揚、期待、肯定等評價方式以建立學習自信心,調動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初中女生學習負擔過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負擔過重,只要加強學習輔導,注重學習信心的培養,傳授學習方法和策略,其負擔過重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她們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學習過程,其學習方面的心理困擾就會隨之消失。

  3.學會正常交往,引導健康情感

  人際關系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擾的一個重要問題。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女生,情感豐富卻難于駕馭,渴望交往又有較強的閉鎖性,這往往是她們產生人際困擾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交往教育,鼓勵女生在交往活動中相互認知,相互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對女生進行交往教育中,必須教育她們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執己見”、“自命清高”等認識偏向,做到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作為父母、教師要充分認識初中女生生理心理發展特征,理解她們在交往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引導,耐心細致地教育,以提高她們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

  早戀問題對部分女生心理困擾很大,嚴重影響她們的學習和生活。這些女生不能正確對待男女生情感,產生早戀。面對女生的早戀困擾,教師和家長必須全面誘導,及時疏導。應幫助她們建立正確的友誼觀,用全新的戀愛觀和性ai觀對女生進行性知識和性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論文13

  1閱讀療法的性質及作用機理

  閱讀療法一詞源于希臘語,由“圖書”和“治療”合成,也可稱“圖書治療”,顧名思義,是指利用閱讀圖書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體來將就是通過向患者推薦一些有益的相關書籍,使患者通過獨立閱讀或在治療者指導下閱讀,以緩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和生活質量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閱讀療法在西方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在我國,把閱讀作為一種療法至今仍無相關應用和研究的報道,雖然閱讀療法目前還不是一種成熟的、嚴格的科學方法,它的作用機理和應用效果還處在研究探索階段,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與作品的感情內涵引起不同程度共鳴的過程,從而或產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種崇高的理想,或改進處世的態度。作為高校圖書館理應借助圖書治療的方式,積極投身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去。

  2開展閱讀療法的緊迫性

  在我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大學校園,隨著我國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家庭結構和功能的顯著變化,社會應激事件增多以及大學生自身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當前我國大學生存在程度不同、類型各異的心理健康問題。據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心理困擾和障礙的發生率占大學生總數的30%,且呈逐年增高趨勢。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心理疾病,而且可以充分發揮當代大學生的潛能,改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提高人才的質量。

  3前閱讀療法在高校圖書館開展的現狀

  就目前閱讀療法研究的現狀看,圖書館開展閱讀治療采用的措施有:開設心理學講座及課程,在圖書館設置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創建“閱讀治療”閱覽室,培養專業咨詢館員,建立圖書館網絡環境,實施分類導讀等等。然而現有的措施仍不夠完善,我國閱讀療法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深入。

  4閱讀療法在高校圖書館解決的措施

 。1)分析讀者的需求

  根據讀者的需求力爭做到“在適當的時間,給適當的讀者,提供適當的圖書”。閱讀治療的過程,是閱讀者與讀物以及閱讀咨詢師的指導相互作用的過程,因而我們的研究工作就要從讀者、讀物及閱讀咨詢師等方面入手。我們以對弱勢群體(包括有生理缺陷、家庭不完整、生活貧困、學習成績差及個人感情出現問題等學生)服務作為閱讀療法開展的切入點,針對各類群體的特殊需求,為其推薦相應的讀物,同時根據各年級學生的需求和圖書的類別等,在圖書館設立相應的書架:如新生入學必讀、畢業就業指南等,目前在圖書館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在圖書館的宣傳欄粘貼出分類的導讀文獻書目,以便于廣大學生借閱,而且我們正在分析和研究導讀文獻的調查結果。直接、更有效的書籍。

 。2)分析讀者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

  我們以對弱勢群體(包括有生理缺陷、家庭不完整、生活貧困、學習成績差及個人感情出現問題等學生)服務作為閱讀療法開展的切入點,針對各類群體的特殊需求,為其推薦相應的讀物,同時根據各年級學生的需求和圖書的類別等,在圖書館設立相應的書架:如新生入學必讀、畢業就業指南等,目前在圖書館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在圖書館的宣傳欄粘貼出分類的導讀文獻書目,以便于廣大學生借閱,而且我們正在分析和研究導讀文獻的調查結果。

 。3)了解圖書和讀者,了解讀者的心理及其需求

  我們圖書館員對讀者的研究,除了對進入圖書館的人數統計和相關圖書流量的考察以外,還需要知道讀者要什么,如何去把握讀者需求,以及怎樣反映讀者需求。為此,我們要培養一批具備圖書館實踐的專業方法與技術的圖書館員,試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挑選讀物,以擴展選書和讀者指導課程的范圍,在經過廣泛、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將這些讀物作為閱讀療法的推薦參考資料使用。同時我們還要具備專業的心理學知識,真正從心理學角度讀懂每一位大學生讀者的內心,做到供其所需。

 。4)醫療實踐、精神和心理治療實踐、中小學教育以及社會工作相結合

  圖書館閱讀療法的研究與運用,還必須與醫療實踐、精神和心理治療實踐、教育以及社會工作相結合,以進一步促進閱讀療法研究和實踐的發展,而這也將同時促進圖書館弱勢群體服務的發展。就我們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來講,應和大學里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和人文管理學院等院系聯合制定一個計劃,來裝備那些已有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經驗的學生,開設一門用中醫理論來指導的閱讀療法的必修課程,或對那些殘疾的或患有情感疾病的學生開設一門提供閱讀治療指導的選修課程,而且圖書館還應該將閱讀療法的課程和培訓系列化。

心理健康論文14

  一、在職業女性中作為醫護人員,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一些調查結果顯示:醫護人群中存在著較普遍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身心疲憊:90%以上的被調查者感到身心疲憊,特殊的職業環境造成的高緊張度、高風險度、高責任度無疑是其主要成因。眾所周知,醫護人員由于職業的特點,不僅在崗時要保持高度緊張,而且下班后也不得不常常處于一種緊張狀態,如術前要考慮病人的手術方案和術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補救措施,術后要牽掛病人的反應和并發癥,每天數十種幾百片藥物的查對,終年無定時的緊急情況召喚,睡眠質量差,常年沒有完全的精神放松,是導致醫護人員心身交瘁的主要原因。

  壓抑感:醫護人員常年工作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護理人員常年目睹的是血、尿、糞、膿,耳聞的是呻吟、哭訴,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雙重受損的病人,這種特殊的職業工作環境和不良情景因素的長期刺激,成為威脅醫護人員心身健康的潛在的危險因素。

  強迫傾向:從心理衛生角度看“強迫癥”是一種疾病狀態,但由于醫護人員的職業責任“人命關天”的理念,操作規程的“強制性”特點,專業“查對”制度的嚴格性,使醫護人員尤其是護理人員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強迫觀念,以至“強迫傾向”在部分醫務人員中有所表現。

  第一、有積極向上的心境。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表現在對事業、生活充滿信心、情趣,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兢兢業業工作,并由此產生責任心、成就感、榮譽感,基本上沒有心理障礙,在繁忙的工作和艱苦的環境中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第二、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心理品格。自信而謙虛謹慎,寬容大度,舉賢任能,對別人的成功不存嫉妒之心,能和別人分享快樂,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合作精神,有正義感和獻身精神,不具有性格上的缺陷。如美容問題的爭議。"女為悅己者容"那么有人認為女性美容是為了給男性看的。但我認為美容可以增強自信心,為什么是給男性看的呢?

  第三、有堅強的意志。有為達到目標不懈努力的心態,有恒心,在逆境中堅持進取。人的心理行為的基本過程是由需要引起動機,形成緊張感,又引起行動,導致滿足或挫折。當人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折,它是指人們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礙。因此,要有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成績時不沾沾自喜,有遇挫折時時不垂頭喪氣,重新調整自己的目標,開始新一輪的追求。

  心理學博士申荷永夫婦提出公式: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壓力+身心疾。/(心理應付技巧+自信心+社會支持),心理壓力和身心疾病是威脅女性心理健康的`消極因素,心理壓力來自于事業上的挫折、家庭關系的緊張、人生的挫折、突發事件的產生。心理壓力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威脅。如何加大分母?社會支持包括設立婦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婦女熱線咨詢服務、婦聯系統信訪、維權服務機構、,以及社會政策、法律、道德上將性別意識納入主流,促進男女平等,使女性發展有良好的社會環境。

  汕頭大學校女職工委員會進行了《汕頭大學女教職工壓力及減壓》的問卷調查,總體情況良好,如性格特征,以含蓄溫和和外向開朗為主。調查顯示,中年女性多數感到壓力較大,面臨的最大壓力來自工作,其次是子女大家教育。采取比較正確的減壓方法,最常用的減壓方法是向家人和朋友傾訴,積極交流和溝通。這說明我校女性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二、女性的情感問題

  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情感問題。女性為什么會產生情感問題?1998年美國發表"全國婦女組織情感宣言",可見,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這是因為有些婦女的情感問題這個純個人或私人領域問題已經變成了社會問題。如影響社會的安定、家庭的質量、下一代的培育、婦女的社會地位乃至一個社會文明的進步狀態。提出這類問題也說明了社會的進步。因為在婦女沒有社會地位的時代,我們是不可能坐在這兒座談女性情感問題的。婦女情感問題是一個涉及面廣內容復雜的問題。涉及到婦女的智商、情商、心商。智商,(IQ):智力年齡/生理年齡,是一個人學習、事業能否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情商(EQ):情感智力,是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性品質因素,婚姻、家庭、職業生涯,凡此人生大事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情商的高低,情商高的人了解自身感受,具有控制沖動和惱怒、理智處理事件的能力,面臨各種考驗都能保持樂觀狀態,有學者認為,智商20%,情商80%;心商(MQ):人的成功除智力因素、非智力的情商因素,還有心理健康、潛心能因素,人的心理潛能高于生理潛能,有學者甚至認為,普通人的大腦只用了一部分,大部分處于沉睡。情感問題具有依附性。它不僅僅是情感問題,它受到社會環境、個人性格、自身的經濟地位等等的影響,依附于一定的社會氛圍。一般而言,社會流行或崇尚什么,婦女的情感就依附什么女性完整的情感理論包括事業情感、夫妻情感、兒女情感,分事業型、兼顧型、生活型。我比較認可事業、生活兼顧型。分析女性產生情感問題的原因,大致有這樣幾種心理:

  一是托付心理。在婚姻戀愛中將自己所有的希望、要求、需要、快樂寄托于對方的身上,處處依賴對方,以為我的健康幸福全系于你,如果我不快樂了,一定是你的"責任"-你沒有"照顧"好我!于是,抱怨連天、怨聲載道,大嘆命苦、遇人不淑,典型一個"受害者"的苦難形象。這種"托付心態"產生的社會心理基礎是個人的"自我價值不足"--是其在成長的過程里沒有培育出良好的自信、自愛與自尊。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社會教化女性,要"三從四德",要做個"貞潔女子"、"賢妻良母"。諸如此類的宣導已在女性的潛意識深處刻下了"我只要成為他的人,我一定會得到幸?鞓罚"的信念。還有滿大街飄動的流行情歌在信誓旦旦:"愛你一萬年!"……這些流行的時尚加上文化在骨子里的滲透,令許多女性迷失了自己,頗以為只要"嫁個愛我的人",我便可幸?鞓芬惠呑!事實上,這是對女性的極大"傷害",暗示了女人只要依附于某個男人,或者依附于婚姻,就一定會快樂幸福。無論在婚姻內,還是婚姻外,每個人的幸福與快樂,都必須依靠自己才能擁有及幸福長久,每個人都有十分的力量照顧他人生的快樂,假如一個人為了愛你而照顧你,給了你五分,他只剩五分來照顧他自己。如果你不去學習照顧自己,你的能力只有五分,全憑對方給你的五分來照顧自己,一年、二年、三年,如你還沒有成長到八分、十分的能力,對方因為要照顧他自己的人生,而收回或減少對你的照顧,那么將是你痛苦的來臨日!這種對伴侶、婚姻、家的關切度遠超過了對自我的關愛,忘卻了對自己的關心與愛,即是對伴侶的愛、對婚姻的愛、對家的愛!--因為"你"就是婚姻和家的主體之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是沒有資格去愛別人的!因為那樣的"愛"沒有品質、沒有內涵、沒有深度!被你"愛"的人終久會被"愛"得窒息或逃離而去!存有"托付心態"的人,等于把人生快樂的"遙控器"交給別人,注定要被動受苦!

  二是自我封閉心理。自我封閉心理大多是從婚后的開始的,尤其是有了孩子或與父母一起生活,又承擔較多的家務的女人為甚。這時的女人,已儼然為標準的家庭主婦的生活模式。每日奔波于睡覺、做飯、照顧孩子或老人、工作這四點之間。這些為"愛"而放棄自己的"生活空間"--朋友、愛好、事業的女人們,她們生活的快樂嗎?幸福嗎?充分的資料顯示,她們過得并不幸福、快樂。封閉自我的女性學會了沉默、服務、羅嗦、焦慮、等待、閉談感受,與先生的感情在微妙的發生變化。這些女性因為婚姻和家的存在,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家和老公的身上,忽略了、甚至不惜放棄終愛的事業、喜歡的愛好、親密的朋友,甚至委曲求全以維護婚姻的穩定。因為結婚,因為愛,而統統的放棄了!家成了生活的全部,婚姻則是生命的重心。因為這樣的選擇,她們在老公心目中的感覺在悄悄的"變化"著:變的婆婆媽媽、不再可愛、小心翼翼、對老公的吸引力銳減,于是,婚外戀等現象可能發生了,而女性自己負起什么樣的責任?我們究竟可以學習并提升的又是什么?

  三是自我心理。在婚姻生活中,二人在理念、價值觀及需要發生碰撞的時候,往往固執已見、不肯退步,堅持"我是對的"之觀點,如果另一方稍加施壓,便反唇相譏。在婚姻的二人世界里,難免會有認知及價值觀的差異,爭吵與沖突也是正,F象。問題是,有沒有清晰沖突的最終目標是要達成"一致","一致"的結果是滿足二人的需求。盲目的堅持"我是對的"或"我就是這樣的"之觀點,是把自己擺在比對方高一頭的位階上,一幅不合作的態度。其實,心理學研究發現,凡缺少彈性,堅持"認死理"--"我是對的"的這類人,內心大多是恐懼的、自卑的,其實害怕別人的不認可,而保護自己,往往贏了"小我",輸掉"我們",得不償失啊!

  以上這三種心理,我們應如何應對?其一,對自己負責,積極的自我成長,建立自信,生涯規劃,主宰自己的生活及選擇,信任用自己的力量來分享生命的價值;其二,婚姻、情感只是人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生命中一道絕美的風景線,是一個重大的抉擇。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完整與豐富還需要其它重要的因素,朋友、成長、事業、心靈等內涵,幸福人生的秘訣在于"整體平衡"或"平衡式的成功",即在事業、婚姻、學習及朋友當中綜合平衡,而不厚此薄彼。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幸福快樂;其三,不固執己見,學會放下"自我",善于"讓步",才會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柔軟與可愛。同時,是人生的智慧,更是生命的成熟!

  當然,最重要的是正確等待家庭、婚姻、道德。托爾思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于走進婚姻家庭情感的女性,當昔日的激情與火熱,由平淡如水的親情代替時,需要以平常的心態來對待,用道德約束自己。我認為,人的生活總需要陽光些吧!我還認為女性需要相對獨立我非常欣賞當代女詩人舒婷《致橡樹》中的詩句:我必須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心理健康論文15

  一、引言

  怎么樣看待中職生,乃至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視角,“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關于心理健康相關學科,按照西方學者的說法,其研究主流依舊是以消極、被動、補救和治療為特征的一種病理傾向。在這種背景下,積極心理學于20世紀末興起,最早可以追述到人本主義,甚至榮格。其倡導者Seligman等人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激發與開掘人的積極力量,幫助人們走向幸福。面對傳統心理健康研究的消極病理傾向,積極心理學主張關注人類積極的品質,挖掘人類的潛能使人們走向幸福和成功。對于心理健康,積極心理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心理健康不僅要關注人的各種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還要更多地關注人的積極品質或積極力量。人的積極品質或積極活力的培養過程就是一個克服各種心理問題的過程。面對傳統以病理假設和問題假設以基礎的中職生心理健康研究,積極心理學也為中職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本研究將運用心理測量法和調查法,對鄂爾多斯市400多名中職生進行研究,并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對測量和調查結果進行解讀.

  二、研究一:某市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調查

  1.研究方法

  用SCL-90對該市三所中職學校不同專業和年級的460名學生進行分批團體施測。最后回收得到有效問卷403份。并將測量結果與劉恒等人(20xx)制作的SCL-90中國中學生常模進行比較,并進行t檢驗。

  2.研究結果量表的得分高于全國的中學常模

  但是,考慮到常模里面包含了一半的初中生,而有文獻證明,高中生的SCL-90量表的得分高于初中生;將這個結果與林東等人對廣西的普高生研究比較可以發現:某市的中職生在敵對方面得分顯著高于廣西普高生,但是在人際關系和恐懼方面得分低于廣西的普高生,在其余方面沒有統計上的差異;而與康延海等人對?诘'普高生的研究比較發現,某市中職生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方面得分顯著高于海口的普高生,而在人際關系方面得分顯著低于?诘钠崭呱E懦龜硨Ψ矫娴牡梅郑渌猪椖呈兄新毶腟CL-90得分與文獻中提到的高中生互有短長,所以,除了中職生有更強的敵對性,可以認為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普高生在其余方面沒有本質區別,這說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同齡學生中不具有特殊性。

  三、研究二:良好的人格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積極作用

  1.研究方法

  對研究一中的被試,進行大五人格簡化版(NEO-FFI)測驗。并將測驗到的各維度與SCL-90各分項作相關。

  2.研究結果

  大五人格中神經質、外傾性、宜人性、嚴謹性與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關系,換個角度也可以看出,良好的人格可以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中,通過培養的中職生的積極人格,可以對他們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個結果與康延海等人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四、討論與分析

  1.對研究方法與工具的討論

  資料表明SCL-90一共有10個維度,本研究只用了9個維度,還有一個表示睡眠和飲食的“其它”維度沒有使用,原因是,為了方便與劉恒等人20xx年制作的SCL-90中國中學生常模進行比較,而這個常模里面不包括“其它”這一維度,查文獻發現,中學生的SCL-90量表中,缺少有關“其它”維度的常模數據。本研究采用被試內研究,對同一批被試的兩種參數作出相關。這種做法有利于更一進步的了解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為了更直接的說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中學生中屬于正常存在,本應該選擇一批某市的普高被試與本研究的被試比較,然而,由于諸多原沒有選擇普高被試。這是本研究進一步完善這個研究的增長點。

  2.對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前人研究中職生心理問題時,多懷著病理假設。本研究,放棄了傳統的病理假設,轉用了積極心理學視角。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上,積極心理學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啟示,也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積極心理學興起的價值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設和規則,而在于在于它為心理學、為人類、為社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認識的視閾,拉開了心理學為人類命運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大幕,其內在的意義在于詮釋了從社會、人性等角度出發,以穩定、始終不變的追求正向價值的立場作為其真正主題和趨向,引領和幫助人類從問題假設病理假設的深淵中擺脫出來,使更多人能夠過上相對幸福、有尊嚴、有意義和高貴的生活。本研究也并未在中職生心理健康上有什么新發現,和其它研究一樣,也發現中職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一些問題,甚至相對于同年齡的普高生,中職生的在SCL-90中的敵對維度表現出更強的陽性。然而我們應該怎么去看待和解決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呢?

  3.對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討論

  首先,前面的數據證明,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并不同同年齡的普高生更嚴重,更特殊。甚至,中職生的人際關系可能比普高生更為優良。其次,俞國良等人的研究發現,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年級、學業和生活多方面的影響,中職二年級最低,中職一年級和三年級很高。這說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未必是內在固有的問題,可能會隨著外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用發展的眼光看,隨著中職生們的成長,他們的心理都可能會趨于健康。再次,作好心理輔導,提高中職生的情緒智力水平,培養中職生積極的人格,營造積極的班風,良好的師生關系,都有利于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后,關于中職生特有的敵對問題,敵對問題是一種由于低自我價值感和低自我評價產生的防御機制。這與我國當前中職生經歷過中考失敗的實際情況相吻合。增加中職生們的成就體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水平,提高中職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接納水平,可以減少中職生的敵對行為。

【心理健康論文】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論文08-21

心理健康論文12-01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2-21

心理健康為主題的論文10-27

心理健康教育結課論文08-24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09-14

心理健康論文參考文獻11-17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論文09-05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