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媒體融合論文

時間:2022-12-01 19:23:40 論文 我要投稿

媒體融合論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媒體融合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媒體融合論文

媒體融合論文1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進步,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快捷傳播為特點的新媒體出現在大眾的生活中,并成為了大眾追捧的對象。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能夠借助網絡平臺讓信息傳播具有交互性,普通大眾也能參與到新聞傳播與評論中。

這就改變了傳統媒體只能單向傳播新聞的模式,讓新聞傳播更加快捷便利。新媒體這一優勢在體育新聞傳播中運用的更加廣泛,觀眾在觀看比賽時能夠發表自己的見解,也能自己生產“新聞”,使體育新聞的趣味性大大提升,改變了原來呆板枯燥的新聞傳播模式。

  一、體育新媒體和舊媒體的區別

  (一)舊媒體、新媒體的概念

  任何新與舊的概念都會隨時間的流逝而進行互換,新舊媒體也不例外。例如報紙剛出來的時候,在當時的那個時代來說報紙就是新媒體。但是廣播出現之后,報紙就成為了舊媒體。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新舊媒體。

  (二)新舊媒體的區別

  新舊媒體組成不同:就當下時代來看,舊媒體是指以報紙(第一大媒體)、廣播(第二大媒體)、電視(第三大媒體)為突出代表的三大媒體。當然,它也有所外延,比如書籍、戶外廣告牌、雜志等都屬于舊媒體。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隨著網絡的發展而演變產生,既繼承了舊媒體的優勢與特點,也更加具有時效性和交互性。新媒體在美國連線雜志中被這樣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這充分說明了新媒體傳播的主體不在僅僅是新聞媒體工作者,普通大眾也能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新舊媒體優劣勢不同:首先,新媒體將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數字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融合于一體,它自然繼承了這些技術的優勢。新媒體的新聞傳播更具有時效性,能夠讓受眾參與到新聞傳播中去,普通大眾也能夠制造新聞,成為新聞的傳播者。但是由于網絡的交互性,新媒體的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與此相對應的傳統媒體就不存在這一問題,傳統媒體經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以南非世界杯為例,僅僅派出的一線記者就高達400多名,這就為世界杯的轉播與記錄創造了良好條件,嚴格的信息采集和信息處理也讓新聞信息較為真實,可信度較高。

  二、新舊媒體融合對體育新聞傳播的意義

  (一)大眾參與到體育新聞傳播

  借助微博、博客、空間等互聯網平臺,觀眾可以發布自己對新聞的看法和感受,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給觀眾造成一種雙向交流的感覺。同時,隨著新媒體的推廣,更多的體育明星和體育教練也開始在新媒體上分享自己比賽的感受,把最為直接的、最為真實的感受傳達給觀眾,而觀眾進行評論和轉發,讓觀眾感覺到自己身臨在這場體育賽事中。最為重要的是,新媒體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傳播者,觀眾能夠對賽場中的“突發事件”進行報道,這也被社會戲稱為“草根記者”,正是由于草根記者的出現,觀眾能夠更全面的了解賽事情況。

  (二)提高體育新聞傳播娛樂化

  新媒體出現后,體育新聞變得更具娛樂性。娛樂化是體育新聞傳播的趨勢所在,娛樂化的賽事新聞不僅增強了大眾對體育新聞的興趣,也會讓一些原本不關注體育新聞的人喜歡上體育新聞。傳統媒體的體育新聞報道大多集中于賽事情況的分析,賽況結果的反思,嚴肅的報道形式使報道缺乏趣味性。但是新媒體對體育新聞的報道已經遠遠不滿足與此,在報道賽事的同時也會關注體育明星的花邊新聞、緋聞女友等,這大大增強了體育新聞的可讀性,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

  (三)有助于媒體體育產業的發展

  21世紀的體育產業被稱之為朝陽產業,體育產業與十幾個產業密切相關,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傳媒產業。傳媒產業的發展推動著體育產業的發展。同理,體育產業的發展又增加了體育新聞的可讀性,這將大大提升媒體行業的發展。在新媒體出現后,體育新聞的傳播渠道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體育,這也帶給了媒體體育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傳媒巨頭都紛紛引進多媒體進行新聞傳播,這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單一視聽傳播新聞模式,讓多媒體的網絡傳播被大范圍的推廣開來。

  三、新舊媒體融合下,體育新聞傳播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新聞傳播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

  體育新聞傳播要實現時效性、便捷性、交互性就需要與現代化技術緊密結合起來。數字化技術為體育新聞傳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存儲庫,可以使海量的體育新聞能夠被實時傳播。現代通訊技術提升了體育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可以使各類體育新聞能夠被迅速發布。網絡技術可以使新聞真正實現一個人對其他人的傳播,每個人都能成為新聞的制造者,能夠評論和發布新聞。

  (二)觀眾成為主體,轉變了單向傳播模式

  要想讓體育新聞有更多的觀眾,促進體育新聞的發展,就要積極轉變原來傳統的單一傳播新聞模式,讓大眾也能夠參與到新聞討論中來,利用多種平臺,讓大眾能夠對體育賽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讓大眾也有權利發表新聞,關注受眾的精神需求。讓消費者滿意,這是任何一個商業社會都不能違背的真理,體育事業也如此,要滿足大眾的需要,讓觀眾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轉變單向傳播模式。

  (三)體育新聞傳播渠道多元化

  新媒體蓬勃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消亡。相反地,新媒體的出現促進了傳統媒體吸收新媒體的先進經驗,不斷進行相互融合,拓寬體育新聞的傳播渠道,觀眾能夠通過電視、筆記本、報紙、網絡、微博等多種途徑觀看賽事報道,各媒體之間能夠共享資源,能夠進行跨媒體聯動,共同服務于體育新聞傳播。結束語新舊媒體在報道體育新聞時都有著自身特有的優勢和特點,但是也存在著各自的弊端,只有兩者相互借鑒補充,才能更好的傳播新聞。在新舊媒體相互融合的今天,體育新聞的傳播渠道、傳播模式、傳播手段都有了極大的改變,新舊媒體的融合將極大的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未來的體育新聞傳播將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利用新舊媒體,充分實現其傳播的時效性和交互性。

媒體融合論文2

  以前黑板上的教學是我們一直沿用的傳統的教學方法,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與信息網絡的普及。出現了許多新穎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方式,例如電視教學、計算機網絡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教學的過程當中。其中的多媒體教學更加新穎與獨特。它不僅可以綜合運用文字、圖像、聲音顯示知識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時空限制,把學生帶進虛擬的世界,也使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論變得形象生動。

  一、多媒體教學應用在高中政治的表現

  多媒體教學是教師特意通過電腦,使用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輔助資料實現知識、信息的傳遞、接受與反饋,以達到師生彼此共享、互動、共識的教學活動和過程。

  利用多媒體教學不但可以使課堂內容豐富飽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思維活躍。能使高中思想政治中的抽象、枯燥的理論變得更加容易理解與記憶。經過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比課堂上聽老師比較死板的教學講的效果更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非常有利于激發高中學生學習、求知的欲望,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獲得知識、保持知識的能力。

  其優勢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的熱情與興趣

  高中政治課是一門基礎課,也是學校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教育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簡單說教的現象,而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能激發學生誘導同學們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學習政治課的熱情。(政治教學論文 )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愛黨、愛國情感。

  2.利用多媒體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把多媒體技術引入高中政治課堂,可以極大地豐富改善教學內容,并為教學提供了教學資源,通過文字、音像等資料的引用,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客觀事物、理解原理。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專業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我們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很方便地在教學過程中大量舉例,靈活地處理材料,給政治課堂教學帶來高效、逼真的學習環境,使枯燥抽象的政治學習變得富有趣味和吸引力,更加增強了政治課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3.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現在教師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改進教學的輔助手段,從而減輕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工作壓力,這不僅僅有利于教師保持足夠充沛的精神,使每一堂課講深、講透,而且更有利于教師利用更多的時間進行其它創造性教學方法的探索。

  二、多媒體教學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弊端與負面影響

  盡管多媒體具有相對于其他教學所獨特的自身優勢,然而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若認識偏差或使用不當,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容易產生種種弊端。

  1.過分依賴多媒體

  多媒體只是教育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手段,并不是教學的全部。但是,有些老師錯誤地認為多媒體是萬能的。過分地依賴多媒體,把一些不必用多媒體教學的內容也搬上了課堂教學的屏幕,這不但浪費了教學資源,而且教學效果也適得其反。

  2.缺少了師生間必要的交流

  長時間的多媒體教學的導致了師生的交流變少。通常在多媒體教學中重視視聽效果,而忽略了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反饋。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操作電腦,這就同于與學生之間產生了疏離感。同時,又不能像過去站著講課那樣,面對學生,可以利用眼神和表情與學生進行交流,所以更增強了疏離感。

  3.沒有真正的領悟知識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各種影像文字接連出現,使學生無法在課堂的時間內充分理解消化。導致雖然所有的內容都看到了,但是沒有真正的領悟,沒過多久就忘掉了。

  三、針對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1.多種教學手段相互結合、相互補充

  雖然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比較陳舊,但是相比多媒體教學也各有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在高中政治的教學中要將兩種教學手段結合在一起,互相補充。因此,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手段的主要方法與途徑。

  2.提升老師的專業修養

  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是需要老師制作課件然后展示給學生,這就要求了老師的專業素質與對教學認真的態度,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要尊重課本的內容,不能脫離教材。在展示的時候,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內容讀一遍,而是要對學生加以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可以讓高中政治走進學生的生活中,發展學生的能力。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但我們也應注意到多媒體教學手段并不能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要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多媒體教學與教師相比,多媒體教學主要在教學中處于輔助地位,即使多媒體完成了許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務,也不能代替教師的全部工作,教學過程的很多細節仍需教師來組織實施。因此合理的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教育教學顯得特別重要。

媒體融合論文3

  科技推動變革,在教育領域同樣如此,隨著教學環境的改善和教育理念的推進,現代多媒體技術正以飛速的普及趨勢滲透到各科教學中。生物學科對此也獲益不少,其本身系統性較強,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內涵,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多媒體的融入則使嚴謹的科學概念變得具象化,單一的課堂變得靈活多樣起來。實施中,教師要對多媒體的特點準確利用,抓住學生的特定心理,做好意識帶動和思維啟發。

  一、感官牽引,生動導課,提升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最突出的便是聲、光、影、音等特點,能夠對學生形成感官刺激,凸顯出新穎、生動的一面,將學生帶入趣味的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寬廣教學視野和直觀展示效用,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點。

  1.豐富信息,吸引學生注意力。

  生物學科中遍布著思維緊湊的概念、原理,也從中透露著深刻、明確的精神情感。因此,不管從思想層面,還是學科元素來說,都具有很高的信息價值。特別是高中學習階段,學生的思想認知已經逐漸成形,邁向自主成熟。在教學中,學生對信息面和信息量的需求都達到了新階段,多媒體的生動展示方式和便利信息渠道,能夠幫助學生得到課本外的豐富信息,增加學生對知識點的聯系和認知。教師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選取正確的多媒體展示方式。例如,學習高中生物《生態環境的保護》單元時,我以多媒體課件形式向學生展示了多幅相同景觀的前后對比圖,如:20世紀50年代和近年從太空中俯瞰地球的變化;黃河奔騰的雄奇和黃河斷流圖;草原的昔日豐茂,動物繁盛和如今的沙漠化、蕭條化等。此外還播放了代表性名人對呼吁保護環境所做的演講片段。豐富擴大的信息方向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加深印象,激起深入探究的學習欲望。

  2.立體剖析,突破學習難點。

  生物學習中面臨著許多復雜的生化反應、生命理解等,對學生來說,既要求邏輯嚴密性,又要結合直覺感知性,因此,要想透徹接受頗具難度挑戰。多媒體課件的融入應用能夠將課本中單一的知識陳述形式轉化成集圖文、動畫、聲像等于一體的立體詮釋形態,為學生的吸收過程增加了生動趣味性,還能將難點、要點簡潔化、具體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理解需求,為學生構建出完整的知識結構,實現從理論到應用的學習轉化。例如,在高中生物《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教學中,細胞分離和染色體變化讓很多學生都感到難以具體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體工具的細化演示效果將減數分裂的過程分段演示,讓學生能夠清晰、有層次地觀察到DNA和染色體的實際變化,并從動態演示中自主發現精子、卵細胞形成的分別不同,讓書本概念在學生腦海中具象呈現。立體的知識導入形式讓學生感受到跨越難點的自信,從而消減了學習畏難情緒,啟發出探究興趣。

  二、有效反饋,多元交互,活化課堂氛圍

  多媒體在生物課堂中的應用體現出計算機與網絡為引導的現代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將課本內容形象化展示,還能為教學過程提供智能化的便捷操作,讓師生間、生生間的信息反饋能夠更迅速地被傳達,由此而抓住教學實際重點,獲得學生的實時接收效果。此外,由多元化信息反饋引出的課堂交互,讓教學課堂匯集多方意見,讓學生丟掉負擔,開放意識,參與交流,構建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做好分層有序的教學設計,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工具的智能性與對話性。例如,在進行高中生物《免疫調節》的學習中,我利用電子白板的網絡發散性搜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運用圖表功能對HIV和T細胞濃度這樣的知識點制作了曲線分析圖,并將新聞元素與圖表分析整合對比,以“你對艾滋病的了解有哪些?你對抗擊艾滋,關愛生命有什么想法”等問題作為思維牽引,因勢利導,讓學生依托材料進行討論,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空間,讓師生雙方在意見來往中提煉學習精度。

  三、開放思維,模擬實驗,豐富學科實踐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生物學理論的創立以及生物知識應用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但和物理、化學實驗所不同的是,生物實驗的環境、條件限制十分明確,不少實驗都需要自然條件以及時間條件的配合,這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太現實的。但多媒體技術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它的模擬成像能夠幫助學生完成觀察,而且其逼真的體驗效果和清晰的實驗步驟能夠讓學生獲得不遜于真實操作的自主實踐能力,開放的模擬空間也能夠有助于學生放飛思維,累積實踐意識。例如,學習高中生物《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時,因為客觀原因,對光合作用實驗的實施,我利用多媒體模擬了水的光解,和產生氧的過程。在清晰逼真地演示實踐同時,我還針對學生的理解難點進行重復演示,給予學生更充分的觀察空間,這也是真實實驗所達不到的便捷優點。學生透過模擬實驗很輕松地認識到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氣不是來源于二氧化碳,而是來自于水。多媒體技術與生物教學的融合,為拓展教學空間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放了富有生命力的教學理念,在科學引趣、人性關懷、能力挖掘等方面實現了質的提升。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積極掌握多媒體操作先進方法,多實踐反思,將教學應用落在實處。

媒體融合論文4

  視覺傳達概念包括視覺符號和傳達兩個部分,二者共同組成了信息傳遞的過程。科技的進步發展使視覺傳達不斷進步,從最初的二維擴大到三維甚至四維,傳達方式也豐富多樣,開始向多媒體領域延伸。依托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設計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大眾傳媒,由于其傳播面廣、交互性好等特點,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的結合,使信息傳播突破了傳統地域與文化的阻隔,無論是效率、速度還是范圍都產生質的飛躍。多媒體處理和集成技術是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所能進行合作的關鍵所在,二者在具體實踐應用中遵循著形式美法則從而實現更加完美的結合。

  一、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中的形式美法則

  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二者之所以完美結合,是基于二者的目標均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視覺傳達功能的最大化,多媒體設計使視覺對象成為真正可讀性強且形式新穎的媒體,根據視覺傳達對象的生理與心理特點,通過正確處理視覺構成元素之間的關系和秩序,從而完成對形式美法則的認識與應用,這也是多媒體設計時所必須遵循的法則,是視覺傳達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法則。

  所謂形式美法則,是指從形式條件層面對某一事物或視覺形象的美丑做出評價,這種評價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共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活動中逐漸積累并形成的共同認知,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它代表了美的形式規律。

  在人們創造美的過程中,以形式美法則作為指導規律,將會使美的創作更加具有指導性,通過遵循并利用形式美法則,也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美的享受和追求,讓視覺信息傳達的過程成為欣賞美、傳遞美的過程,有利于美的再創造。多媒體設計作為視覺化媒體,平面構成和色彩是兩大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設計時在統一中追求變化,在變化中追求統一,更好地傳遞視覺審美信息,提升受眾接受度,就是多媒體設計的目的。面對多媒體設計的兩大主要構成因素,在設計時要遵循以下法則:和諧,設計各要素之間關系時要達到整體協調的效果;對稱,通過對稱設計營造莊重、典雅、安定、協調等美感,符合人們的視覺審美習慣;均衡,根據設計元素的色彩、輕重、大小變化合理調整視覺要素的分布,達到均衡效果,尤其是動態均衡,營造強烈的審美視覺效果;對比與統一,通過協調視覺元素的位置、數量、形狀形成統一或對比效果,達到彰顯主題的目的;節奏與韻律,通過仿照音樂、詩歌上的韻律感營造視覺上的韻律感,通過調整視覺元素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達到令人賞心悅目的目的,比如,古希臘的黃金分割,營造協調美感;聯想與意境,通過聯想等方式營造特殊意境,達到構成特殊視覺美感的效果,視覺美的產生可更好地催化信息傳遞。形式美法則作為多媒體設計和視覺傳達所遵循的規律,需要靈活體會運用。另外,對視覺流程和最佳視域的應用也是更好傳達信息的有效保證,根據受眾心理審美需求和視覺習慣確定視覺元素的呈現順序、位置與色彩等,完成重要信息的傳達。

  二、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相結合使得信息傳遞更加高效

  多媒體設計所追求的美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共識,是對形式美規則的應用。多媒體設計過程中需要對設計版式、文字、圖片、色彩等多種視覺元素進行排列組合,達到和諧均衡的效果。多媒體設計中的版面設計應遵循和諧統一的原則,主次分明,根據內容主次確定視覺重心,通過設定版面框架,達到協調統一的目標,或者通過適當留白增強設計的節奏與韻律。多媒體設計中視覺效果的傳達直接受到文字排列組合的影響。合理的文字編排可增強視覺沖擊力,章節、小標題與復合型標題的合理使用會增強視覺效果,字體、字號與色彩設定和變化會成為設計中的亮點。多媒體設計中圖片的巧妙運用不僅能夠調節版面,增強文字說服力,且能夠更加直觀的反映事件,所以根據主題內容、設計思路合理選擇圖片,可營造良好的藝術效果,增強設計的意境與內涵。多媒體設計中色彩的基調對于烘托主題思想而言十分重要,關系到環境氛圍的營造與表現。從色彩效果來看,紅、黃、橙,色彩鮮艷,突出畫面,藍、綠、紫,色彩暗淡,烘托畫面;從情感效果上來看,紅、黃,熱情奔放,綠、紫,平穩安靜。設計時色彩的巧妙使用可更好地傳達思想情感與內涵。

  多媒體設計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代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所以多媒體設計中的視覺傳達也有著自身獨特的特征。比起傳統視覺傳達手段,多媒體技術涉及音頻、視頻、文本、圖片、編程、數據庫等,強大的集成性決定了各類媒體資源的處理和整合變得更加高效,通過對設計所需信息的篩選和加工,并建立起相互間的邏輯聯系,就能夠實現視覺信息的有效傳達。多媒體設計中,通過最佳視域和視覺流程的靈活運用可達到最好的視覺導向,這種導向性主要表現在同一個多媒體版面上,文字、圖片、色彩等多個視覺元素的搭配、組合與應用,從而產生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增強受眾群體對美的感受,帶來強勁的探索需求。多媒體設計的目的是傳達信息,視覺傳達同樣如此,可以說好的視覺傳達設計離不開多媒體技術,這決定了二者之間的交互性。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之間的互動性意味著媒體雖然體現了設計,但同時也帶來了局限性,設計雖然受制于媒體,但同時也是促使新媒體產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在深入分析二者交互性的同時,要關注受眾群體的審美需求和心理感受,積極挖掘創新,通過完美結合不斷發展新媒體。多媒體設計要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滿足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需求,多媒體所帶來新穎的交流方式增強了視覺傳達的趣味性和動態性,使多媒體設計和視覺傳達變得更加人性化,從而使其發揮出交互性與引導性,使信息的傳遞更加高效、快捷與和諧。

  三、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結合的應用與趨勢

  多媒體設計其實隸屬于視覺傳達設計,是后者這個大概念下的一個細分設計領域,二者之間的重疊交互性意味著相互間經常密切合作,二者間的完美結合也使多媒體設計變得更加多元化、豐富化,視覺傳達效果更加出眾。以印刷品為例,多媒體印刷品是獨立于平面印刷品的新型傳媒推廣方式,不過多媒體印刷品仍舊處在起步階段,是平面印刷品的補充,后者目前還是不可替代的宣傳主流。但與之相比,多媒體印刷品具有多種優勢,是將媒體技術和視覺傳達相結合所創造出的新型宣傳方式,雖然目前還并未成為主流,但是已經有了極大的影響力。普通的平面設計印刷品,具有精美直觀、可隨時翻閱的優勢,多媒體印刷品則必須依靠手機或電腦等智能終端才能夠查看,無形中限制了印刷品的推廣與使用;多媒體印刷品具有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媒體形式多樣化等優勢,這正是其超出平面印刷品的優勢所在,二者互相結合的情況下可各自發揮自身優勢,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這也是將視覺傳達和多媒體技術進行完美結合應用的一個典范。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以平面視覺傳達為主要方式的平面印刷品是對多媒體印刷品缺陷的一個補充,多媒體設計的印刷品則是對推廣宣傳等更深層次的提升手段。

  多媒體設計的出現拓展了傳統設計的應用領域,在平面設計上多媒體設計與普通設計并無較大區別,一些所使用的設計環境和所遵循的設計規則、習慣都較為相似,所以許多平面設計師也可以很容易轉為多媒體設計師。多媒體設計現在作為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分支,為平面設計向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發展提供了支持,使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平面設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多媒體設計在應用領域方面各具特色,比如,綜合展示展覽、輔助教學系統開發、非常規宣傳策劃等,但相對使用領域有限,更多的承擔著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輔助作用,極具特色的應用往往讓人印象深刻。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藝術設計之間的密切聯系意味著二者的完美結合將會帶來更多更好的設計作品,多媒體設計是視覺傳達在設計領域應用的未來進化方向,視覺傳達則為多媒體設計提供指導原則。作為近年來才逐漸成熟的設計類別,多媒體設計主要服務于平面設計中的宣傳品設計,尤其企業宣傳品是重點應用領域。視覺傳達在企業宣傳品設計中有著大量的經驗,宣傳冊、宣傳單頁、樣本、年報、包裝設計等,無論是設計形式還是設計手法都在花樣翻新,鏤空設計、多折頁設計、立體設計等都為多媒體設計隨后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與思路,毫無疑問,即使再出色,設計上也無法突破自身形式單一、信息量小的弊端,這一問題的解決正是得益于多媒體設計的出現。多媒體設計的出現正是基于平面印刷品的弊端,通過與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經驗的完美結合形成了如今互動性強、形式多樣化、信息量大的新宣傳方式,彌補了以往宣傳上的弊端,很快進入宣傳領域,并且被大型企業、政府部門等廣泛采用。多媒體技術目前的發展瓶頸在于缺少優秀的人才,隨著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的深度結合實踐,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設計隊伍,通過技術積累和人才積累,從而使多媒體設計獲得更好的`發展,使視覺傳達在設計領域發光發熱。

  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二者的結合是藝術與技巧的完美結合,想要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就必須遵循形式美原則,根據二者的特征,利用多種手段服務多媒體設計,應用新媒介服務新領域,從而將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服務于新媒介傳播。

  參考文獻:

  [1]胡飛。基于網絡媒介的交互設計研究[J].傳媒,20xx(3)。

  [2]鬲波飛。網頁設計之視覺信息傳達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S2)。

  [3]袁紅兵,袁毅。對多媒體課件視覺傳達設計色彩的再認識[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3)。

  [4]邢益波,榮鵬鵬。網絡多媒體技術與視覺傳達設計[J].傳媒,20xx(7)。

媒體融合論文5

  摘要:媒體融合的環境, 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通過對媒體融合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 提出了媒體融合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媒體融合;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新興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應用, 大學生的信息傳播方式、交流方式等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一種以“受眾”為主導特征的信息傳播生態已經形成, 對高校的“定時定量、學校掌控、主導受到”的信息傳播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特別是在各種媒體融合的環境, 校園信息傳播的格局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一、媒體融合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1. 各種媒體信息錯綜復雜, 擾亂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

  在各種媒體相互融合開放的環境下, 海量的信息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快速的傳播, 其中不乏色情、暴力、虛假信息等, 造成了新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正能量信息與負能量信息、有效信息與垃圾信息并存的局面, 導致大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受阻。而大學生正處于成長關鍵期, 在生理上、心理上、思想上還不是完全成熟, 還不能有效的對網上信息進行甄別, 在面對海量的信息時, 就顯得無所適從, 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而在媒體融合的發展過程中, 出現了去中心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各種思潮容易在不同的媒體中進行傳播, 而大學生在利用各種媒體獲取信息時, 不能有效分清、也不易抓住當前的主流價值的思想導向, 影響著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價值判斷。

  2. 媒體融合影響了大學生參與戶外活動的積極性

  新媒體能夠實時的、動態的將當前最新的信息推送給用戶, 而新媒體所承載的信息內容是無時無刻、動態發展與變化的, 大學生只要“一機在手”, “足不出戶”, 就可以實時的了解到外界的信息, 并能夠隨時隨地轉發或者評論這些信息, 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如何有效的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解決的問題;首先, 媒體融合的動態性與開放性, 導致一部分大學生沉溺網絡游戲、聊天等, 對學習與課外活動等參與興趣降低, 這樣就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 不能自拔, 對學習、課外活動等積極性降低, 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其次, 大學生“宅”在寢室, “捧”著手機上網、打游戲等現象已經十分普遍, 而高校思想教育在這方面的研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的現象。

  3. 媒體融合弱化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權威性

  媒體融合的去中心化, 使得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與其他人進行線上線下交流, 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靈活、多元化的交流方式, 大學生可以就某一個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 使得教育者與受教育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 大學生既可以是思想教育交流的“教育者”, 也可以是“受教育者”的身份, 利用社會化媒體工具與其他用戶互動, 這樣就會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 同時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 可以隨時隨地的“度娘”進行查詢問題答案, 與傳統的“有問題問教師”的習慣不同的是, 通過“度娘”獲得的問題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的,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權威性。

  4. 高校對媒體監管不到位, 導致學生社會責任感降低

  社會化媒體相互融合后, 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媒體工具、并以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交流、溝通, 而且在虛擬化媒體網絡交流中, 大學生可以利用匿名的方式與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 在這種虛擬化、“誰也不認識誰, 誰也不了解誰”的社會化網絡環境下, 增加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風險, 容易出現一些違背大學生倫理道德的思想觀念、甚至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如果高校不能有效的對這些媒體進行監管、加強高校思想教育的輿情管理, 一些不良分子就會利用大學生辨別能力較差的這一弱點, 發布一些虛假信息, 容易對大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 就會降低與弱化大學生對人與人之間信任感、責任感的認識, 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媒體融合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媒體融合改變了大學生的交流與溝通的方式, 使得思想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 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

  1. 構建“線上線下互動”的思想教育模式

  各種媒體的相互融合, 使得大學生能夠充分的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交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有效利用各種媒體與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 通過引導, 開發出各種思想教育的微視頻, 根據大學生使用社會化媒體的習慣, 針對大學生的個性化特征, 精準的為大學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結合社會化媒體的優勢, 利用各種QQ群、微信群、博客、微博等媒體工具, 創建思想教育的活動主題, 鼓勵并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線上的討論活動中, 發表自己的理解與看法, 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將豐富多彩的線下思想教育活動通過線上宣傳, 提高思想教育的影響力, 實現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針對當前大學生容易沉溺網絡的情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的利用社會化媒體進行線上宣傳, 在線下多多組織大學生集體活動, 例如可以通過黨員教育、班級文化建設、郊游、主題班會等一些集體活動, 還可以組織一些戶外活動, 鼓勵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 讓大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下進行交流,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 充分利用“教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各種社會化媒體的融合,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 大學生也有可能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 這就需要高校能夠充分利用好大學生的這一身份特征, 對一些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讓他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巧, 然后由這些大學生利用社會化媒體工具與其他大學生進行交流, 幫助大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問題, 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新興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學校積極開發和建設微信平臺或者QQ群體等, 將成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學生納入到平臺中, 讓他們利用新媒體的優勢, 在公眾平臺中發表思想交流的主題, 引導其他學習者進行發言與討論, 開展新聞宣傳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時教師也需要實時關注學生的發言, 積極引導學生,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創新和豐富網絡傳播方式, 將“教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拓展, 將傳統的被動式思想教育模式轉變為師生互動的思想教育模式, 充分發揮社會化媒體融合背景下“教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作用, 拓寬高校利用社會化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3. 打造“傳統媒體+社會化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

  目前, 各個高校采用傳統媒體進行思想教育的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 而且大部分高校對于傳統媒體運用具有悠久歷史和積淀, 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中, 可以將傳統媒體的思想教育方式嵌入到現代媒體中, 例如可以將傳統的宣傳畫思想教育方式拍攝成圖片, 然后利用社會化媒體進行宣傳, 使得社會化媒體也能夠起到思想教育的功能與作用。高校的校報、系報、廣播站等傳統媒體都是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媒體之一, 在學生群體中具有廣泛的閱讀量與強大的影響力, 將傳統媒體與社會化媒體結合在一起, 打造高校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能夠有效的提升傳統媒體與社會化媒體的功能, 擴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力。各種媒體的融合成為網絡化交流工具, 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一個便捷、高效的思想交流平臺, 教師可以將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上傳到社會化媒體交流平臺中, 也將運用傳統思想教育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 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同時, 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應該充分把握“傳統媒體+社會化媒體”相結合的優勢, 把握時機, 因勢利導, 選擇合適的思想教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利用傳統媒體在線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運用社會化媒體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到線上的交流討論中, 進而能夠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效果。

  4. 打造高校全方位立體化媒體思想教育環境

  目前, 社會化媒體已經滲透到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學生只需要利用手機, 就能夠完成選課、查看學習資源與考試成績、完成網上圖書館的圖書訂閱、參與網絡課程學習等功能, 有利于大學生節約時間, 提高學習效率,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媒體融合也使得大學生處在一個磅礴復雜的媒體環境中, 各種正面信息與負面信息交織在一起, 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 高校需要將學校的網站、構建的輔導員思想教育媒體平臺、高校新媒體工作管理部門、大學生思想教育交流平臺、傳統媒體等結合在一起, 形成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環境, 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便捷的思想交流服務, 運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 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感, 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 促進各種媒體工具不斷的融合, 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增強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能動性, 高校應該充分的利用各種媒體工具, 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觀念, 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宣傳, 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的立體化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葉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念創新研究[J]倫理學研究, 20xx (1)

  [2]孫帥.試析校園媒體整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與作用[J]中國電力教育, 20xx (5)

  [3]楊學玉, 應中正.論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輔導員, 20xx (2)

  [4]劉永杰.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時代報告 (學術版) , 20xx (3)

媒體融合論文6

  隨著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的普及和微博、微信的出現,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挑戰,媒介融合研究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擺在當前學界和業界重要的現實課題。不少學者曾就媒介融合的定義、媒介融合中新聞規制的變革、媒介融合與新聞人才培養等做過非常精辟的論述。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U高校媒體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方面具有深遠影響。一些學者就高校媒體媒介融合的宏觀研究、報網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對媒介融合和內涵與外延的認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國學者I?浦爾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將“媒介融合”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戈登歸納了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等五種媒介融合的類型。

  陶喜紅進一步指出,“融合”這一概念與大眾傳播真正意義上的聯姻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中葉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鄭保衛、樊亞平、彭艷萍研究發現,“媒介融合”屬于互聯網興起之初所產生的取代論和共存共榮論相互爭論時期。這里所說的融合,是指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和平共處,聯合發展,顯然它與現在舶來意義上的媒體融合屬于不同的概念。

  (二)認識的深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聞實踐的不斷發展,我國學術界對媒介融合這一概念的認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吳海榮從研究個案出發,認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觀的產業、人力層面的相對集中,又可指微觀的新聞制作的各個環節的資源共享。⑴李紅祥認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從技術/軟件融合、產業/市場融合、內容/服務三個層面加以界定。m蔡雯則認為媒介融合的深層次含義是指在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推動下的通過新介質形成的各類型媒介的匯聚融合。

  在表現形式上,媒介融合應該既包括硬的新聞實體的融合,又表現為軟的媒介技術、管理體制的融合。王聞俊從動態過程的角度出發,認為媒介融合包括組織結合、收購合并、傳播手段、媒介形態等四個階段,孟建、趙元珂認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傳媒業界跨領域的整合并購,并借此組建大型的跨媒介傳媒集團;媒介技術的融合,將新的媒介技術與舊的媒介技術聯合起來形成新的傳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態。

  二、高校媒體融合研究現狀

  相比之下,學界對高校新聞媒體的媒介融合研究相當薄弱。當前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宏觀媒介融合研究、報網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觀高校媒體融合研究

  張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體的媒介融合主要體現在內容、終端、組織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認為,高校校園媒體應該從內容重整和組織重構兩方面人手。在內容重整上,重視整體策劃,注重互動。在組織重構上,組建全校統一的新聞管理機構,建設一支專業化、全能型的采編隊伍。婁雷認為,高校的校園媒體資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聞主體、經營主體的融合,也包括不同傳播技術、傳播方式的融合,在組織構成、人員配備、職責分工等方面相互協調,優勢互補。

  °高校傳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體的發展訴求,又是當代高校宣傳工作的發展需要。梁燕燕認為,高校傳媒可探索構建“新聞中心——實訓基地”模式,將新聞中心開放為高校新聞學科的實踐教學平臺,將校園宣傳任務分解為高校新聞學課程的實訓作業。此舉既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高校傳媒缺乏專業人才的問題,同時又極大改善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困境。

  (二)高校報網融合研究

  高校“報網融合”是不同新聞主體、傳播技術、傳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資源共享為基礎,實現立體化的新聞報道、捆綁化的客戶服務和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李秀芹認為,高校報網互動有利于校報與網絡的“快”與“慢”、“容量大”與“容量小”、“交互性”與“單向性”的優勢互補,是高校校報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工作理念上,張碧紅認為應該實現媒體的重心從報紙轉移到網絡,搭建讀者網友的互動社區,通過打造“新式在線編輯部”、注重校園網事“深加工”、整合校園宣傳資源等方面,推進高校“報網融合”創新發展。

  趙立兵,楊寶珠研究了高校校報與微博的融合發展,認為微博等新媒體的及時性、現場性、互動性等優勢,能夠與高校平面媒體的權威性、深度性、全面性進行有效互補。在具體融合路徑上,主要表現為“微新聞”、“微專題”、“微采訪”、“微活動”、“微服務”等形態,推動高校校報的新發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經營管理層面,高校校園媒介融合,有利于實現新聞業務上的資源共享,增強校園新聞的輿論引導能力。趙明認為,高校校園媒體的融合應該從新聞媒體從業者及新聞工作體制人手,在新聞工作體制方面,整合校園媒體,實現資源共享,學校宣傳部門在體制上保證組織運作。

  王世華認為,從傳播內容、組織架構與人員構成來看,高校的媒體融合遠沒有成功,作者指出,應明確現有媒體的主從關系,不同媒體形成優勢互補,避免同質化,同時還要實現組織機構、運行模式與從業人員的有機融合,從理念、組織機構、運行模式、從業人員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體融合的髙校“全媒體”。

  三、結語

  媒介融合是當前學界的研究熱點,從一開始被引人的舶來品,到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的本土化研究,學界都有較為深人的分析,研究視角也十分豐富多元。相比較而言,高校新聞媒體的媒介融合研究過于薄弱,這與高校新聞媒體及其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與高校新聞媒體的實際發展狀況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聞媒體在內的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對該問題的研究和思考。

  對髙校新聞媒體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研究、報網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內容,呈現縱深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是總體上數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界對于高校的新聞媒體及其媒介融合領域不夠重視。高校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宣傳工作,巳經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戰略工程。而高校新聞媒體及其媒介融合的實踐發展,是這一戰略工程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這一領域的實踐探索和學術研究。

  高校新聞媒體的媒介融合研究,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總結和反思優秀的高校新聞媒體的融合實踐經驗,既能夠為其他高校新聞媒體的發展提供借鑒,同時開拓新聞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形式,提高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的實踐操作技能。從理論上講,能夠有效檢驗新聞傳播理論在高校新聞實踐活動中的運用,提供了高校新聞媒體媒介融合的新知識,此外,依托于媒介融合研究的宏觀學術背景,高校融合新聞研究、媒介融合與新媒體形態、高校媒介融合效應分析、媒介融合與高校新聞人才培養,都可以作為將來研究的重要內容。

媒體融合論文7

  多媒體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選擇與教材相匹配的音樂,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通過聽覺和視覺帶給學生感官刺激,在音樂渲染下,學生更容易進入語文教學的環境中,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感悟,陶冶學生的文學情操。

  一、合理選擇音樂營造氛圍

  音樂媒體與小學語文融合的關鍵就是要注意音樂的選擇,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對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和情感價值進行挖掘,捕捉、提煉情感觸發點,并選擇與之相匹配的音樂,借此將學生帶入到語文文本的情境當中。例如,在學習《找春天》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課前給學生播放《春天在哪里》這首歡快的音樂,學生受到音樂的感染,課堂氣氛十分愉悅,接著教師引入今天所要學習的課文,帶領學生一起尋找春天,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的激發出來,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二、利用音樂進行情感升華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限制,他們缺乏生活閱歷,在面對情感較為豐富的作品時,無法很好地理解,這就需要利用音樂將文章中深刻情感傳遞到學生的心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選擇與文章匹配的背景音樂來為學生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更好的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其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學習《伯牙絕弦》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選擇《高山流水》一曲作為背景音樂,在絕妙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明白知音難覓、知己難求,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絕弦時內心的感受了。

  總之,將音樂媒體與小學語文進行融合,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研究出有效的應用策略,在進行融合時要選擇適當的音樂媒體,利用音樂把學生帶入教材的情境當中,讓學生能與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獲得情感體驗和升華。

媒體融合論文8

  摘 要:面對“媒體融合”的趨勢,面向市場,努力培養傳媒業未來發展所需的全媒體、復合性、應用型和創新型的新聞傳媒人才,為此高校應建設“三跨”兼“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構建寬口徑、厚基礎、跨媒體、精專業的課程體系;組建多功能、跨媒體、可融合、全程覆蓋的仿真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媒體融合 新聞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

  近幾年來,伴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與網絡傳播的迅猛發展,媒體融合的趨勢日趨明顯。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如何才能培養出新一代的新型傳播人才?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嶄新課題。

  一、打造全媒體、復合型、應用型和創新型傳媒人才

  (一)培養具有全媒體業務技能的應用型新聞人才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人才觀的改變,已經是一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蘇志武指出的:“媒體融合”時代應當培養“全媒體記者”,即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并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的新聞傳媒人才,在媒體融合時代,非常需要這種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二)培養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專家型新聞人才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院長吳廷俊認為:“復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立體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實的傳播理論基礎,又具有現代傳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編與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幾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聞與傳播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這種“全能”不只是懂得技術的運用.還包括不同形態的傳播特點與理念,包括知識面的復合。

  (三)打造具有創造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創新型新聞人才

  美國耶魯大學雷文校長被問及中國學生有什么缺點時說:“中國學生太聽話了。”一所期待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學,首先應該有一種能容忍并鼓勵學生進行學術質疑和批判的人文環境。在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雷文校長在專題演講中表示: “目前中國大學本科教育缺乏跨學科的廣度和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一)提升師資隊伍整體能力——建設“三跨”兼“雙師”型師資隊伍

  1、調整知識結構——組建跨學科知識、跨文化思維、跨媒體技能師資隊伍

  中國人民大學高鋼教授認為,新聞學科的師資隊伍丞需形成以下的知識與能力基礎:(1)跨學科知識基礎。不僅是對同一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核心知識系統的了解,更需要對其他跨部類學科的了解和掌握;(2)跨文化思維基礎。對于國際范圍內的業界與學界發展動態的了解與把握,對于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與尊重;(3)跨媒體專業基礎。應該了解網絡數字信息時代新聞傳播的技術改變,多媒體信息組合傳播的主要技術方法,各種媒體形式之間的能量互換方式和傳播效果控制原則等。

  2、強化實踐技能——高校和媒體合力打造“雙師型”師資

  目前,我國高校中既具有高層次新聞傳播理論素養又具備實踐技能的師資極度缺乏,新聞教育中教學和實踐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必須加強與新聞媒體的實質性合作,實行雙向共管互動培養模式,強調理論傳授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融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貴曾說:“要培養既具有高層次新聞傳播理論素養又具備媒體實踐技能的“雙師型”師資”。

  (二)構建全新課程體系——建設寬口徑、厚基礎、跨媒體、精專業的課程體系

  1、寬口徑、厚基礎——堅持通識教育與新聞傳播專業教育并重

  面對今天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和媒介融合進程推進的新聞業的變化,基于傳統新聞業結構模式和運營方式形成的新聞教育的課程體系面臨著變革。中國人民大學高鋼教授認為,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需要考慮通識教育與新聞傳播專業教育并重的課程體系建造。即形成“寬口徑、厚基礎”的課程體系。

  2、跨媒體、精專業——構建“平臺+模塊”型課程體系結構

  目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缺陷明顯:專業課程內容陳舊、專業方法課程欠缺、與實踐連接薄弱、新聞學科的課程體系整體上面臨著加強新穎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改造。鑒于此,我們可以借鑒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模塊化課程設置改革方案,構建“平臺+模塊” 型的跨媒體、精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三)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組建多功能、跨媒體、可融合、全程覆蓋的仿真實踐教學體系

  1、硬件——建設多功能、跨媒體、可融合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中心

  媒體融合時代,在網絡數字技術環境中,教學平臺的建設已經不僅是傳統概念中的實驗平臺和實習平臺的建設,而是包括日常教學平臺建造在內的多種專業功能、多種使用目標的融合性教學平臺的構建。這種多功能、跨媒體、可融合的教學平臺是未來新聞教育依托的設施基礎。

  2、軟件——構建“五位一體”全程覆蓋的實踐教學體系

  加強實踐教學是培養具有全媒體技能型新聞人才的關鍵。如何把新聞專業實踐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本文認為,高校應嚴格規范教學實踐活動,建立了強大的實習網絡,構建課內訓練、課外練習、校內實踐、校外實習、社會調查與服務等“五位一體”的全程覆蓋的實踐教學體系。

  3、環境——構建模擬仿真媒體作業環境

  “只有下水才能真正學會游泳”。學生只有身臨其境于真實的媒體環境中才能學到真本領。新聞實踐教學還應嘗試進一步打破課堂教學平臺與實驗教學平臺的界限,讓更多的新聞實務課程的日常教學,在仿真的媒體環境中進行,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

  綜上所述,努力培養傳媒業未來發展所需的全媒體、復合性、應用型和創新型的新聞傳媒人才是高校新聞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高校應建設“三跨”兼“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構建寬口徑、厚基礎、跨媒體、精專業的課程體系;組建多功能、跨媒體、可融合、全程覆蓋的仿真實踐教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J].今傳媒,20xx(1).

  [2]楊溟、張強.打造“全能型”復合傳媒人才[J].新聞與寫作,20xx(10).

  [3]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四大基礎元素的構建[J].國際新聞界,20xx(7).

媒體融合論文9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不可比擬的優點已經成為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模式。但它絕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完全代替“三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只有將“三板”教學與多媒體教學進行有機的融合,才能發揮其最佳效果,讓地理課堂熠熠生輝。

  那為什么不能對多媒體教學產生依賴性呢?

  一、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弊端

  1.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力的分散與轉移

  計算機整合了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影、音、文字信息,使得畫面生動活潑、色彩鮮艷,直面感官很強烈。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學生往往會被圖形、聲音、動畫等搶了注意力,而忽視了其所要表達的信息。所以往往一節課下來,學生根本就不知道上課講了些什么內容,更不要談學到了一些什么。

  2.忽略師生互動,以“機灌”代替“人灌”

  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做出好課件就是上好了一堂課,認為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仔細聽、喜歡聽就是上好了一堂課,就是教學效果良好。因此,把大量精力用來修飾課件,挖空心思在音樂選擇和畫面上下功夫。完全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完全被機器取代,成為計算機的操作手,而不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實施者。教師雖不再滔滔不絕地用語言進行灌輸,但卻用機器不斷灌輸。同時,如果在地理教學中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的力量,只注重地理信息的單向流動,只關注教了多少東西、教的內容完整不完整、教的方法科學不科學、教的過程流暢不流暢,而忽略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學生接受與否,當然談不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了。

  一堂地理課,圖片、影音材料一大堆,學生上課不像上課,反而像在看電影。失敗的多媒體教學課與失敗的傳統教學課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師生交流的必要性。

  3.知識的呈現是暫時性的,知識量大,不易消化

  多媒體教學只是在講什么知識時,才會呈現出與其有關的知識,講完了就會換成其他的知識,所以其呈現知識是暫時性的,這樣就會使得一些學生可能這節課講完了,他們不一定還記得講了些什么內容。再加上多媒體教學它往往可以呈現出大量的知識,而很多老師也喜歡加一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信息,對于不能很好地把握哪些知識必須掌握,哪些知識只要了解就可以的初中生來說,無形中增加了其負擔,反而不易消化本節課的內容。

  多媒體教學存在諸多弊端,說明了我們的教學方式不能只依賴現代教學,而要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傳統的“三板”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將兩者融合起來,就可以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二、傳統“三板”教學的優點

  1.用三板呈現知識脈絡

  教師通過板書,把地理教學內容要點進行分類、編碼,簡明扼要地展示給學生,便于他們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要點以及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經過精心設計的板書,對學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識,培養發展地理思維,復習、鞏固、運用地理知識等,都有重要作用,并且能夠準確地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正確、完整地表達地理知識結構體系,突出教材重點、難點、疑點、關鍵;設計合理的板書,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并有利于他們理解、掌握地理知識,對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2.用“三板”化繁為簡,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多媒體教學展示的地圖往往是正規的、精確的、復雜的地圖,對于初中生來說,看這樣的地圖,往往不知從何下手。而通過“板圖和板畫”則不同了,學生可以親自看老師在黑板上作簡圖,簡圖雖簡,但其包含主要的、重要的信息,而學生通過觀看這種化繁為簡的地圖,可以很快地讀圖、析圖,更有助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地圖,培養其作圖能力。

  現代教學的缺點和傳統教學的優點,使得在初中地理教學上不得不兩者進行有機結合,相輔相成,更不能產生對現代信息教學的依賴性。

  本案例在設計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板出“中國的地勢和地形”圖,之后,教師可以邊講邊畫邊寫,使用簡明的板畫板書,讓學生的第一印象清晰、明了、形象,使學生感到賞心悅目,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這個板書既有知識的生成,又能體現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難點。

  通過這個案例的學習,讓我們教師能夠意識到,單純地利用現代教學或傳統教學方式,并不能讓學生輕松自如地學習地理,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媒體融合論文10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電視廣播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種類不斷增多,為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信息技術和電視技術的高速發展中,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成為當今廣播電視行業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通過新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播音主持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為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提升找到理論基礎。

  關鍵詞:媒體融合;播音主持;職業素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也日益劇烈,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必須迎合新媒體發展的需要,嚴格按照新媒體的形態進行改變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自身的品味,只有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媒體技術的發展,才能不斷的融入新媒體的環境,實現播音主持人質的升華。

  1媒體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人的現狀

  由于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人是公眾人物,因此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須具有良好的形象素質、語言素質、心理素質以及政治素質,在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主持人必須以正確的姿態去面向受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然而在融媒體發展的今天,播音主持人卻出現了不協調的聲音,現狀相對比較尷尬。

  1.1全局意識和競爭意識有待提高

  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在一些聊天平臺涌現了大批的主播,這些主播挑戰著廣播電視播音主持的權威,然而,目前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仍然以正統自居,缺乏全局意識和競爭意識,看不起網絡平臺的媒體傳播,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斷的適應著人們的生活,網絡媒體主播平臺不斷的規范傳播的內容,形成良性循環,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可網絡媒體主播平臺,隨著人們逐漸的認可,網絡媒體的主播平臺已經占據了廣播電視的半壁江山,因此在融媒體的背景下,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人的全局意識和競爭意識嚴重缺少,所以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人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提升全局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形象,提高自身競爭力。

  1.2綜合文化素養和服務意識有待加強

  播音主持工作要求播音主持人員需要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能夠即使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較高的文化素養需要從事播音主持工作人員,擁有相對廣泛的知識層面,不斷掌握各個方面的知識,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系統,能夠通過自身的知識系統及時的應對突發事件。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目前播音主持人員的服務意識有待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有待增加,這為新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的發展帶來了阻力,因此播音主持人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綜合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才能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不被淘汰。

  2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

  播音主持人是電視廣播節目的核心,主持人自身水平和基本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節目的質量,關系到節目收視率是提高還是降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必須緊抓播音主持人的基本職業素養,使播音主持人在新媒體的挑戰下,不斷的發展,迎接未知的挑戰,抓住眼前的機遇。

  2.1要求對播音主持人的專業技能進行提升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在融媒體的背景下,如果因循守舊,不能突破現狀,提升專業技能,完成自身質的飛躍,那么必將會在融媒體的挑戰中失去方向。播音主持人必須緊緊掌握自身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播音技巧,對播音技巧要多加練習,精益求精,保證自身的發聲字正腔圓,特別是在運氣吐氣中做到應用自如,力度恰當,節奏勻速,從而讓自己的語言更加有魅力,更加充分的體現出語言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渲染力。播音主持人只有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才能在播音主持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順應融媒體發展的需求,不斷迎接新媒體帶來的沖擊,抓住新媒體給予的挑戰。

  2.2要求播音主持人跟隨時代潮流,加強對全媒體知識的掌握

  融媒體的背景下,新媒體種類日益增長,呈百花齊放的狀態,給廣播電視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在這一時期,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須跟隨時代的潮流,不斷的掌握全媒體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緊緊把握融媒體帶來的機遇,掌握新的媒體技術,并能把新媒體技術應用到廣播電視平臺中,提升廣播電視平臺的收視率、收聽率。只有通過不斷跟進時代的潮流,對全媒體知識不斷的進行的學習和思考,并通過自身對媒體知識的了解,不斷的把全媒體知識應用到傳統的廣播電視平臺,不斷為受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才能不斷應對融媒體帶來的挑戰,緊緊把握新媒體技術所賦予的技能。

  2.3要求播音主持人員必須擁有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同樣也是播音主持行業發展的靈魂,在融媒體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在掌握全媒體知識的前提下不斷的進行創新,將全媒體知識融入到播音主持行業中,培養自身的藝術風格,讓節目更加的有魅力,不斷的吸引收聽(視)率,提升節目的影響價值,比如:《快樂大本營》,也就是一個正常的娛樂節目,但是通過主持人的不斷創新,不僅在語言上,還有在形式上,給予觀眾美學上的沖擊,使觀眾能夠與主持人之間的互動,提高了收視率,提升了電視節目的影響價值。因此在播音主持行業,創新才能突破現有的瓶頸,不斷的開發新的電視(廣播)節目,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能夠在媒體融合中不斷的進步,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3電視播音主持人的素質提升策略

  在廣播電視媒體中,播音人員的素質關系到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在融媒體的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必須把播音主持人的素質提升作為重點工作,加大力度培養播音主持人的綜合素質,不斷進行對播音主持人基本技能的培養,挖掘他們的潛力,不斷創作出更好的廣播電視節目,提高廣播電視的收視(聽)率,提高廣播電視媒體的影響力。

  3.1注重播音主持人素質全面訓練

  播音主持人是廣播電視傳媒行業的前臺執行人員,其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廣播電視團隊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播音主持人素質的全面訓練尤為重要,首先,強化播音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播音主持中能夠做到吐字清晰,使語言的魅力淋漓盡致的展現到聽眾面前,增加語言的渲染力。其次就是注重專業形象的設計和心理素質的訓練,通過對播音主持人形象的設計和心理素質的強化,才能使播音主持人以正確的姿態和形象面向觀眾,能夠及時有效的滿足不同觀眾欣賞價值的需求。最后是提高播音主持人的能力,擴大播音主持人的知識面,使其全面了解不同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通過對不同專業領域知識的掌握能夠及時應對在播音主持過程中突發事件的發生。

  3.2播音主持人積極參與到基層組織活動之中

  基層組織活動是播音主持人能夠接地氣的重要手段,在廣播電視行業,組織基層活動,讓播音主持人走進城市基層生活,走進邊遠山區、走進農村,不斷的感受基層群眾的需求,通過基層群眾的需求創作出更加接地氣的作品,使播音主持人在工作中能夠游刃有余的播出更適合人民群眾需求的作品,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增加節目的收視率,增加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收,實現廣播電視平臺的價值。總之,在廣播電視領域內,播音主持人是整個行業的門面,只有不斷提升播音主持人的各項技能,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才能使廣播電視的節目更加容易讓觀眾接受,才能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的價值。

  4結論

  在融媒體的背景下,媒體行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廣播電視媒體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因此廣播電視媒體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提升節目的價值,實現節目制作中質的飛躍,做到節目質的飛躍,必須從播音主持人著手,加強對播音主持人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加播音主持人對各種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提高播音主持人的文化底蘊,使播音主持人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要在工作的過程中深入基層不斷積累社會經驗和實踐經驗,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修養,在媒體融合的潮流中提升自己,迎接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抓住新媒體的機遇。

  參考文獻

  [1]宋付力.媒體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提升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xx(1):112-113.

  [2]李超.電視專題節目主持人專業素質對播音主持創作的影響[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xx.

  [3]李海璐.論媒體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職業素養的提升策略[J].采寫編,20xx(3):123-124.

  [4]央吉巴毛.試論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播音主持人職業素養的新要求[J].新聞研究導刊,20xx,8(10):129.

  [5]凌御佼.大眾傳媒視野下播音主持職業素養提升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xx(12):159,165.

  [6]王方.探索新時期播音主持的職業素質[J].西部廣播電視,20xx(20):92-93.

  [7]喻潔.利用播音主持課教學提高空乘專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考試周刊,20xx(86):199-200.

媒體融合論文11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和互聯網的不斷應用與發展,新媒體發展迅速。在信息網絡時代下,動畫創作者將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融合,不僅能夠促進傳統動畫在傳播內容、傳播形式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等方面的創新發展,還可以從文化視角重新定位傳統動畫藝術的發展趨勢,使傳統動畫藝術的內涵、表現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等均能夠獲得外延性發展。該文在此基礎上研究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融合的有效性和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動畫藝術;新媒體;有效融合

  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互聯網技術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在信息網絡時代下,新媒體發展迅速,人們的閱讀習慣和學習方式等均發生了變化,人們也更加傾向于使用互聯網獲取相關信息。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報紙和廣播等傳統媒體受到較大的沖擊,傳統媒體行業的受眾面縮小。傳統動畫藝術利用視覺暫留原理,通過連續播放靜態的畫面內容,形成一種動態的畫面感,具有鮮明的視覺變化效果。國內外優秀的動畫作品均是在這一原理的基礎上創作的。傳統動畫藝術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但是在表現形式和藝術效果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新媒體環境下,將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有效融合對促進現代動畫發展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因此,動畫創作者應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有效融合的相關內容和方法。

  一、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融合的原因與優勢

  1.個性化的表現形式傳統動畫藝術的發展主要依靠傳統媒體,但是在網絡環境下,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了新媒體發展的沖擊,這影響了傳統動畫藝術受眾面的擴大。動畫創作者將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有效融合,充分發揮新媒體表現個性化、受眾范圍廣、傳播模式具有交流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利用新媒體技術制作和傳播動畫片,能夠更好地抓住觀眾的眼球,符合觀眾的需求。動畫創作者運用新媒體能夠個性化地表現傳統動畫藝術的內容,根據受眾群體的不同需求,推出相應的動畫產品。2.擴大受眾范圍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人們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使用網絡閱讀、觀看視頻的人群不斷擴大,傳統媒體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受到較大的沖擊。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有效融合后,動畫作品能夠打破傳統動畫藝術在年齡方面的界限,根據不同年齡層觀眾的需求,融入社會性元素、文化性元素或地方性特色元素等,增加受眾群體,擴大受眾范圍。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融合,能夠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動畫內容,抓住時代特征,轉變傳統媒體環境下動畫作品的受眾結構。3.多元化的藝術特點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給藝術創作領域帶來諸多靈感。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有效融合,能夠在動畫作品中增加多種內容和藝術元素,使作品的表現更加多元和生動。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融合具有多元化藝術特點。一是增強動畫內容的擴展性和即時性,使觀眾在觀看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動畫創作者使用新媒體技術,能夠以先進的技術手段,對動畫中的人物形象、服飾、道具、背景音樂以及特效等進行特殊化處理,在呈現三維效果的同時,巧妙融入一定的藝術、文化、歷史、時代等元素,使觀眾能夠在視覺沖擊下獲得較好的情感體驗,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動畫播放的實時性。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融合,可減少對播放時間的限制。創作者在多媒體平臺上可以隨時加工和發布動畫,可以24小時實時在線播放。三是全息技術在傳統動畫藝術中運用具有智能化優勢。在新媒體發展中,全息技術的曝光率加大。創作者使用全息技術展示傳統動畫藝術,可以實現360度的保真效果,并且能夠在智能化感應系統中,使觀眾自主感應視覺距離等。在傳感器作用下,全息技術可以讓觀眾對動畫畫面產生觸摸感,同時使用沉浸式音頻,并從不同方向進行揚聲處理,使觀眾的觀片體驗大大升華。

  二、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有效融合的途徑

  1.藝術勾畫傳統動畫藝術具有多元化的藝術特征,在商業領域和文化領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傳統動畫藝術充分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文化、精神的弘揚具有重要意義。傳統動畫藝術的創作需要動畫創作者根據不同的內容、題材和主題構思人物、場景、事件等,由于藝術形式較單一,制作手法和技術相對有限,總體動畫效果不佳。創作者將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充分融合,則可以通過技術處理,在傳統動畫藝術作品中增加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元素,包括剪紙、戲曲、水墨和皮影等,對傳統動畫元素進行藝術化處理,使用現代技術進行多樣化展示,從而呈現出良好的視聽效果。在動畫創作中應用新媒體技術,創作者可以對動畫人物進行虛擬的勾畫,在藝術加工中使其更加符合故事環境,同時能夠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是傳統動畫藝術難以實現的。2.3D技術傳統動畫作品具有平面化的視覺效果,其播放形式主要是在電視上播放,往往難以吸引現代觀眾。對動畫藝術進行立體化的畫面處理,能夠呈現三維效果,保證了動畫播放的流暢性和連續性。3D技術在動畫創作中的應用,主要是在動畫畫面設計中增強立體感,形成較強烈的視覺沖擊,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動畫情節更加生動。如,使用3D技術制作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其角色形象融入了現代因素,動畫表現形式新穎,立體化、全方位地展現流行因素,吸引觀眾觀看。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要重點突出各自個性化特點,融入文化、美術等多種元素,打破傳統動畫藝術創作的局限性,結合3D技術,對傳統動畫藝術的表現內容進行細節處理,形成動感效果,促使傳統動畫藝術在新媒體平臺和網絡環境中獲得創新發展。3.使用特效創作者將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技術結合,可以在動畫片中充分使用特效,對畫面進行優化處理。特效在動畫藝術中的使用,能夠使動畫視覺效果更加豐富,使不同角色能夠在不同場景中展現生命力,繼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對于動畫中的高空、沖擊以及爆破等畫面,創作者使用特效可以更加細致地處理其中的細節部分,結合聲效,升華動畫片藝術效果,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獲得較好的聽覺感受和視覺感受。動畫創作者使用特效,能夠完成宏大場景的制作,在藝術和技術的充分融合中,促進動畫藝術獲得更大發展。

  結語

  信息網絡技術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現代人習慣使用互聯網獲取資訊,也更加傾向于在線觀看視頻、閱讀等。傳統動畫藝術主要利用傳統媒體如電視予以展示,其藝術展現形式存在局限性,表現手法較單一,傳播范圍有限。將傳統動畫藝術與新媒體有效融合,動畫創作者需要對傳統動畫藝術的內涵、藝術特點和文化價值等進行多元化的分析,充分發揮新媒體藝術優勢,綜合應用數字編輯、計算機動畫、三維虛擬、圖片修改、影音互動等,豐富動畫內容,更加生動地處理人物形象,滿足觀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翔.基于新媒體時代視角下動畫藝術發展的思考.藝術教育,20xx(1).

  [2]胡媛媛.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創作與審美的嬗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xx(1).

  [3]馬曉旭.新媒體時代下的傳媒動畫創作中的創新運用及綜合表現.美術大觀,20xx(10).

  [4]劉馨予,譚勇.基于新媒體語境下交互動畫藝術的功能性開發與研究.西部皮革,20xx(18).

  [5]劉姬晨.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的定位構思與設計藝術探討.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xx(5).

  [6]王玉.新媒體時代下的動畫藝術形式——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經濟研究導刊,20xx(36).

媒體融合論文12

  摘要:信息時代的基本媒介是融合化新媒體,其本質就是將傳統媒介的傳輸內容、傳輸媒介以及接收終端予以高度融合,新媒體在給予受眾以更加高效和優質信息支持的同時,變革了受眾接受方式,再次成為彰顯體育文化的新興媒介。新媒體給予體育文化的闡釋,呈現著以人為主體的體育人文關懷主題,是受眾多種感官刺激下的體育文化媒體展現,其聚焦的是社會情緒,傳播的是體育精神,因其能夠寓言于生活,故而成為社會文化內涵標志,新媒體是傳播體育文化的良好媒介。

  關鍵詞:新媒體;融合;體育文化;體育人文關懷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傳統媒介手段的絕對媒介份額逐漸讓位于新興媒體。當人們還在津津樂道地通過電視欣賞體育節目,詮釋體育給予人類的樂趣時,卻驚奇地發現體育電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絡等手段展現體育文化,受眾的接受方式已經變革性改變。

  1新媒體融合的內容

  縱觀國內的視聽新媒體變遷歷史,新媒體是基于通信技術的發展而實現的泛在化媒介。在形成這樣的局面之前,曾經的傳統模式基于以下3種形式[1]:電視臺→廣播電視網絡→電視機→視音頻媒體需求;移動運營商→通信網絡→手機→語音通信(短信)業務需求;網絡運營商→互聯網→計算機→文本閱讀、數據傳輸需求。由此可見,媒介傳輸的三駕馬車獨立并行存在。而現代通信技術和微元器件生產能力的提升,卻使得這三駕馬車融合成為一駕特立獨行的新媒介,源從各自為陣、封閉孤立獨立媒介轉換為新模態。具體而言,傳統媒介的三種模式融合,其本質就是傳輸內容、傳輸媒介以及接收終端的高度融合[2]。其內容融合,是指融合了數字化的語音、數據、文字、視頻等源數據;傳輸媒介融合,是指集中于同一傳輸介質的網絡數據傳輸,取代了原本屬于不同產業歸屬的三個東家而成為一體;接收終端融合是指智能化、小型化、個性化手持智能終端全面取代了原有媒體終端功能,并能夠依然獲得所需的各類服務支持(數據通訊、信息互換或娛樂支撐等),成為統領新媒介的多功能一體化智能終端。由此可見,這三種模式的高度融合促成了新媒體的產生,新媒體給予受眾以更加高效和優質的信息支持,但也促成了傳統媒體與之博弈生存空間的競爭發展路徑。

  2新媒體融合的意義

  傳統媒介的三網融合造就了新媒體及其發展,尤其是對傳播視聽數據的新媒體的發展舉足輕重,其影響有三。其一,終端泛在化。電視終端、顯示器、手機和各類個人手持終端等轉身演變為小型視聽媒介終端,尤其是成為時尚的體育文化的傳播載體。其二,受眾產生源數據。因迥然不同于傳統的廣電視聽媒體,新媒體富含的各類手機、數碼相機、攝像機等設備的接入,急劇擴張了媒介傳播內容的數量以及形式多樣化存在,傳播媒介源數據的生產和制作呈現泛在化特征,而非原有的單一專業化制作,也成為新媒體較于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無可替代的存在優勢。其三,受眾接入新媒體方式便捷化和多樣性。由于傳輸媒介的融合,受眾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接入新媒體,由此造成了受眾數據發布沒有了時空限制而無限制,受眾成為視聽新媒體的發布主力,并擁有了更多更大的信息享用主動權。盡管新媒體融合具有積極現實意義,但對于擁有電視節目制作歷史積淀的廣電媒體而言,堅守其歷史陣地,保有其積極電視體育轉播優勢話語權,就能夠在競爭中贏得必要的份額,其挑戰和機遇并存,發展和變革具有再生意義。

  3新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體育文化詮釋

  縱觀體育文化的傳播歷史,傳播媒體給予其巨大的推動作用。從傳統媒介發展到當前的新媒體,傳播媒介的飛速發展促使新媒體成為詮釋體育文化的偉大創新,新媒體傳播媒介與體育文化資源傳播的交融結合,通過選擇恰當的媒介傳播手段實時地使體育文化傳播的廣度、影響力得到更好的擴大,將體育文化的精神傳播到廣大體育愛好者和社會大眾中去,從而成為世人共同傳承體育文化的強有力的力量。新媒體融合的現實存在必將再次促進體育文化的發揚光大,畢竟,體育依然是支撐媒介傳播的主導力量之一。新媒體對于體育文化的詮釋有其媒體優勢和獨特的人文情懷。新媒體詮釋體育文化的媒體優勢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新媒體詮釋體育文化的媒體優勢在于消減了傳統媒介的時空缺憾。

  新媒體傳播的實時性特點,消減了體育文化的諸多載體與廣大受眾之間的距離隔閡,新媒體能夠完成多種媒體介質的融合(集成了圖片、聲音、圖像、文本等媒體形式),通過多種媒體介質的轉換融合,實時地將承載體育文化的媒體介質內容予以傳播,使廣大受眾能夠在第一時間欣賞到自己喜愛的體育賽事,并接受體育文化的熏陶。這種體育文化的傳播方式,受眾獲取的終端需求相對簡單并具有接受的便捷性特點。不僅如此,在這種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體育文化傳播模式中,體育愛好者同時具備體育文化信息的信源和信宿雙重屬性,而非傳統媒體的單一身份,但凡能夠成為受眾的運動個體(體育組織、體育愛好者)都有機會以體育賽事的參與者身份而參與體育賽事,在抒發其見解的同時彰顯自己對于體育文化的獨特感知。由此造就了傳承體育文化的體育賽事可觀賞性的進一步增強,同時,又使得傳播體育賽事的平臺極大地消減了受眾之間的心理抵御意識,在釋放受眾閉塞心理的同時,消減了體育賽事傳播障礙,由體育賽事將體育文化傳播的信源和信宿無隙聯結,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溝通氛圍。

  其次,新媒體詮釋體育文化的媒體優勢在于新媒體環境下的體育文化傳播具有多元化特點。

  體育賽事的傳播平臺通常是一個開放性的社交平臺,其基礎特點就是具有體育賽事信息的共享性,這也是其最重要的優勢,而該平臺所屬的受眾群體分布于社會各個階層,因此,其受眾給予體育賽事和體育文化的闡述表達和觀點或許截然不同,由此形成多元化特點。體育賽事的音視頻播出創建了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滿足了受眾觀看比賽的實時性和直觀性需求,成為廣大受眾享受體育賽事的首選方式。而且,無處不在的移動體育賽事的傳播平臺不僅能夠實現直播體育賽事轉播也能夠完成體育賽事的選擇性欣賞,這種方式極大地便捷了不同受眾群體的按需體育文化傳承需求。加之國內外眾多的體育賽事直播與錄播涵蓋的全面性和專業化的講解,廣大受眾的體育文化理解與傳承更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第三,新媒體詮釋體育文化的媒體優勢在于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

  廣大的體育受眾可以通過多種個人手持終端、客戶端、網頁搜索、即時通訊工具等按需隨時發布體育賽事信息并不斷更新。網絡搜索引擎的廣泛使用,使所有基于體育賽事及其體育文化傳播的新媒體鏈接和發布平臺能夠便捷地通過多種路由獲取和切換,使體育賽事和體育文化傳播變得更加快捷和自由,表現出低門檻傳播介質的特征。新媒體詮釋體育文化的獨特人文情懷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體育文化一直在踐行著對于體育媒介主題的闡釋[3]。

  以人為主體的體育媒介必然呈現著體育人文精神。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倡導的主題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由此彰顯對于人類存在的生命價值和意義[1]。現代體育運動競技比賽的世界性開展,通過運動的競技特點展現運動者的個性,宣揚運動者多維度的情感刻畫,以及體型、性格展現,延伸著體育內涵滲透,受眾體味體育競技帶來的價值觀表現,彰顯的是體育人文精神。毫不例外,新媒體所展現的眾多世界大型體育賽事無不呈現出對于體育人文精神的詮釋。面對困難,逆境而上,挑戰自身體格極限,沖擊競技項目技術難度,實現自我,都是體育英雄主義的真實寫照,無不隱喻奮發向上的人生奮斗。擁有健康體魄、熱愛生命、堅強上進也都是體育精神的展示。新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體育文化彰顯的就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以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理想等為主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則是推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機制,也是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故而是一個國家、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發展的核心。

  其次,體育文化一直以人文關懷彰顯為主題。

  以世界性體育賽事為主題的體育媒介富寓勵志性的人文精神關懷,這是對于體育追夢人的生命生存狀態的關照,也是基于人性的關照,是對彼此的默認,這種人文精神不是單純的體育精神,是一種作為人的一種愛。新媒體融合下的體育媒介聚焦的是社會情緒,傳播的是體育精神,彰顯的是體育文化[4]。新媒體融合下的體育媒介給予受眾的是多種感官刺激下的體育文化媒體展現。現代體育媒介所傳播的內容已經較為豐富,枯燥訓練、艱苦奪冠之路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時尚的體育使受眾感受運動生命存在價值的樸素旅行,成為展現國家獨特文化的國民文化精神,成為國際交流、溝通的跨國界媒介,成為受眾難以忘懷的人文精神與情懷的媒介載體。

  第三,新媒體融合下的體育媒介能夠寓言于生活,傳播傳統文化。

  新媒體融合下的體育媒介也是社會文化積淀的呈現,因其承載的文化內涵,故而是傳播體育文化的良好途徑。體育文化不僅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文明的進步,并且對人類綜合素質文明有著關鍵作用,是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體育產業的發展必然離不開體育文化的傳播,相比較而言體育電影又是體育文化傳播強有力的途徑。新媒體融合下的以體育賽事為主題的體育媒介,通過競技者展現競技素質,在激烈的競爭中呈現出競技者堅韌不拔的精神,也在暗喻和培養正在成長中新一代運動者的團隊意識及頑強拼搏精神。在激發新一代體育運動激情的同時,滿足著受眾對體育文化的渴求,也將團結、友善、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受眾心田,凸顯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是其社會文化功能的植根深入。

  參考文獻:

  [1]王菲.媒介大融合———數字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融合論[M].南京:南京日報出版社,20xx:69.

  [2]陳麗君.新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生存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xx.

  [3]李丹.新時期我國體育電影與體育文化的互動及發展趨勢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xx.

  [4]翁中清.從體育生物觀到體育人文觀的理性回歸[J].體育文化導刊,20xx,(5):92-96.

媒體融合論文13

  當喬布斯引領他的蘋果帝國市值超過美孚石油,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當一個成立僅僅6年的新媒體社交網站FaceBook 截至今年10月廣告收入已達到40億美元,傳統產業開始再次認識新媒體的價值。在中國,進行了20年的新聞改革,在新一輪新媒體的緊逼下,不得不加快融合步伐與轉身速度。新媒體倒逼傳統媒體新聞改革,已然不是“未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而這一輪改革的核心是圍繞著管理創新展開的,只有管理創新,傳統媒體才能找到與新媒體的最佳“融接點”。

  一、融合時代傳媒競爭的兩個變局

  去年以來,隨著國家層面推進三網融合戰略,以廣電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面臨著以“體制機制改革,行政管理”為核心的“管理變局”。三網融合帶來了宏觀層面的融合,包括機構融合、業務融合、產品融合、終端融合、流程再造等各個方面,而這些方面的核心是管理創新,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進行轉型的核心人物在于領導者,核心要素在于理念轉變,核心運作在于流程設計。

  第二個變局來自于競爭變局。由于新技術的不斷誕生、新媒體的不斷出現、新市場的不斷形成,原有的競爭格局被打破,新進者要求重新劃分市場,媒介生態被重塑。媒介競爭由先前的“實物之爭”走向“形象之爭”;由“獨家報道之爭”走向“獨家解釋之爭”。競爭變局的另一方面則是人才競爭,新媒體催生了一系列新職位,比如“SNS整合專員”,主要負責傳統媒體業務在SNS平臺(社交網絡系統)上的擴展與維護。隨著微博的大面積流行,新職業“微博媒介經理”也應運而生,在美國,這個職業從業人員62%是女性,38%是男性,年薪3-5萬美金,其中,71%的從業人員的工作經驗介于1-4年。他們的工作是早晨5:30就起床上微博,晚上看完最后一條微博才能安心入睡。傳統媒體通過設立專門職位來運營他們的新媒體平臺,渴望借此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方面湖南衛視先行一步,他們在旗下的北京中心專門設有“新媒體策劃經理”一職,負責其傳統媒介產品及服務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推廣及運營。

  二、傳統媒體管理者的理念創新

  傳統媒體管理者的理念創新,直接決定著其在進行新媒體轉型時能否跟得上技術步伐、市場節奏。理念創新首先來自對新技術發展的清晰認識。縱觀歷史,媒介發展史即是一部技術發展史,印刷術創造了“復制傳播力”,無線電技術開拓了“超空間傳播力”,影視技術引導了“鏡像傳播力”,網絡技術塑造了“全球傳播力”,而手機技術則強化了“貼身傳播力”,新技術深刻地影響著媒介演進。從另一方面看,新技術還影響著產業變革以及我們對于媒介的感知,比如喬布斯與他創制的蘋果五次深刻地影響著歷史:第一次是蘋果電腦Apple-I,開啟了個人電腦時代;第二次是皮克斯電腦公司,改變了整個動漫產業;第三次是iPod,改變了整個音樂產業;第四次是iPhone,改變了整個通訊產業;第五次是iPad,重新定義了PC,改變了PC產業。喬布斯偉大之處在于:讓產品成為媒介--先前是“媒介產品”,現在是“產品媒介”。

  此外,還有一系列原有理念的被刷新,舊有定義的重新定義:比如何謂獨家報道?獨家報道將不再獲有絕對競爭優勢。隨著“云計算”的實現,媒體競爭將超越先前的信息之爭,從絕對意義上看,任何人都可以從“云端”擷取他們所需的信息,A媒體拿到信息與B媒體獲得信息的時差幾乎為“零”,媒體獨家首發的時間優勢已然在“云端”被消解掉,媒體競爭從“信息的獨家首發權”轉向“信息的獨到解釋權”;

  又如,何謂新聞首發?之前傳統媒體即使有自己的新媒體平臺,但由于理念問題,新聞首發無疑被保護在傳統媒體發放平臺內。而未來的媒介競爭是在兩個平臺上同時展開的,即傳統媒體平臺與新媒體平臺。媒體的新聞首發不再是傳統母媒的特權,而應根據新聞的具體特性,選擇媒體矩陣旗下的任一媒介渠道作為新聞首發平臺;

  再如,何謂內容生產者?先前的內容生產者主要是指新聞專業人士,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大量的UGC(用戶貢獻內容)出現,于是“用戶”+“專業人士”共同成為媒介的內容生產者,擴大了原有的新聞生產隊伍。

  三、傳統媒體新聞管理創新的五個維度

  1.日常內容與突發事件報道的管理

  隨著新媒體的進化以及“云計算”時代的來臨,傳統媒體面臨著將原有和目前正在生產的媒介產品數字化、數據庫化,并將之分層存儲,以便分類使用、整合利用。加之主題化的專業電視和廣播頻率需求增加,使得媒體建立資產管理和數字版權管理體系迫在眉睫。之于管理者而言,要及早制定相應的內容管理方案,利用先進的數據管理技術,建立平臺性、網絡性的內容管理系統。從技術與內容雙重考慮,將媒體內部的每一個互聯網節點都聯通起來,以此實現統一的內容產品架構。

  新媒體時代,對于傳統媒體的內容管理者而言還面臨著“如何應對突發事件”這一命題。以“甬溫動車追尾事件”為例,當時浙江衛視、CCTV-2與CCTV-新聞頻道反應相對迅速,三個頻道采用的航拍畫面都來自“非專業”、“非新聞機構”的市民。新媒體時代,UGC這種“用戶貢獻內容”的模式真實且更廣泛地發生著。媒介如果想在突發事件報道上取得先機,就要在平時的內容管理系統設計上著重考慮,比如,如何能使在場的“非專業人士”最快速度回傳報道?如何能使報道盡可能達到技術播出水準?如何在突發事件報道時,調集多方資源,同屏呈現,豐富報道內容?以CNN對日本大地震的報道為例,當時CNN畫面被分割為5個部分,一個是地震現場主畫面,一個是主播通過網絡連線日本當地居民訴說地震情景的圖像,另一個是日本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同聲傳譯畫面,還有兩行滾動字幕。可以預見的是,由于有了UGC加入,專業新聞機構突發事件報道模式將作改變。

  2.內容生產流程的管理

  融媒體時代徹底改革了新聞的生產與消費,在這樣一個大趨勢下,媒介機構要想在競爭中勝出,就要對先前的新聞生產流程進行全新再造,以期煥發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美國興起的一次管理變革浪潮,其核心命題是“對組織的作業流程進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目標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關鍵績效上重大的改進”。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是媒體機構以一種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過程改變過去被不同介質割裂、不同部門管理造成的支離破碎的局面。

  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要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內容的生產將是多媒體化的,收集過程將是多媒介匯流的。其次,收集而來的新聞內容,需要經過一個“評估中心”,對新聞素材作出一流的價值判斷,以及去向判斷。再次,要解決新聞分發問題,手機、廣播、紙媒、電視、網絡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內容不同形式的新聞產品能沿著各自既定的渠道運行,從而保證了一件新聞產品的復次、多介質、全方位傳播。最后,要解決新聞產品抵達用戶后的反饋以及來自用戶信息(UGC用戶貢獻內容)如何上浮的問題,比如說建立call-center中心(呼叫中心),將受眾當作用戶來管理,形成新聞推送模式,用短信預告新聞事件的發生,并號召受眾及時補充在場所見所聞等等。

  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包含四個方面,首先是強大的“腦”指揮中心,負責新聞信息的價值判斷及其去向;其次是“交響樂團式的空間布局”,為了更高效地實現多介質的統一行動,融媒體的新聞操作平臺將在物理上有所突破,一個類似“交響樂團式的空間布局”有利于各媒介品種圍繞“腦指揮中心”協調作戰;再次是“多媒體化的采寫部隊”,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再造的基礎是單介質記者向多介質記者轉型,一個人身處新聞現場,能同時提供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各類產品,供融媒體矩陣平臺上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的全方位使用;最后,實現UGC內容的優化與上浮,這意味著要形成一套有效的UGC機制,鼓勵用戶方便、快捷、積極地貢獻優質內容。如湖南衛視的新媒體平臺金鷹網播客欄目--VBLOG,供用戶發布自己喜歡的視頻,網友上傳的節目大都與娛樂節目有關,很好地擴充了其母體平臺的內容。

  3.內容生產者的管理

  融合時代,媒體的內容生產者由“專業”與“非專業”人士共同組成,之于“專業人士”的管理除了先前管理理論上常常提到的“以人為本”等理念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看到這些“專業”人士在新媒體時代有可能成為擁有萬千跟隨者的意見領袖,他們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成就個人及母媒的聲望,比如一些新聞主播、評論員在新媒體平臺上的發言往往擁有廣泛的關注。如何將人們對這一個個分布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媒體從業者的關注有效地轉化為對于其服務的母媒的高效關注是管理者需要著重考慮的。對媒體從業人員的管理創新,關鍵在于要將媒體從業者看作是擁有啟動能量的“發動機”,讓他們能自我開掘出一片天地,塑造起一種聲望,并將這些關注度與美譽度成功遷移到母媒上去。

  融合時代,內容生產者的另一個主力軍是那些能“貢獻內容的用戶”,之于他們,更多的是要通過社交網絡系統等多個平臺“運營”用戶,以使他們對母媒產生信賴感與情感鏈接。湖南衛視在這方面做了多方嘗試,舉辦“金芒果粉絲節”,密切與粉絲的聯系;在金鷹網上推出SNS互動社區“芒果圈”,通過社交網絡平臺聚集人氣,發動用戶貢獻內容。

  4.用戶的管理

  媒介融合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以“讀者、聽眾、觀眾、網民”細分的受眾概念將被全新的“用戶”概念取代。未來廣播電視面對的是一個個有多媒體需求的“用戶”,而不是先前傳統意義上的“聽眾”與“觀眾”。到目前為止,互聯網的競爭,顯然不僅僅體現在技術之爭上,新技術的獲得將以越來越短的時間向零成本靠近。互聯網競爭的核心,又回到了大多數行業面臨的競爭的本質--關系--上來,“建立關系、維持關系、運營關系”,從而使“關系最終創造價值”。技術的門檻越來越低,直接的結果就是技術之外的門檻越來越高。Web2.0的運營核心不在于技術,不在于內容,而在于“人”。運營“人”的核心在于“關系”。這也是建立媒體SNS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管理用戶時,要關注系統性與回路設計,一方面使用戶能方便地參與到媒介活動中來,另一方面使用戶的體驗也能及時地通過回路設計反饋回來。如中央電臺“中國之聲”今年10月新改版后,推出《同步你來說》節目,所有節目環節均圍繞互動設計,以互動方式呈現。每期同步跟蹤正在進行的事件和網絡正在熱議的話題,展開當事方、評論員、聽眾、網友的實時互動討論、線索提供及核實報道,聽眾參與到節目中本身就是用戶管理的一方面,這使得電臺提供給聽眾的不再僅僅是先前的媒介產品本身,而是一種參與媒介內容生產的全新體驗,這有助于與聽眾建立情感鏈接。

  管理用戶的核心命題在于情感,只有用戶對媒介產品有了信賴與依賴感之后,才可能產生基于其上的附加價值。新媒體時代,這種情感鏈接除了在原有平臺上運作之外,比如說廣播可以通過聽友會來與其聽眾保持聯系,更重要的方面是通過新媒體平臺,特別是社交網絡平臺來運營更年輕的潛在用戶,讓他們產生黏度。

  5.輿論引導的管理

  融合時代傳統媒體管理創新還表現在輿論引導方面的創新。未來媒介生態表現出一種“微”特質,碎片化的信息通過社交網絡系統等鏈狀系統被連接與組合起來。媒體生存則是在這一個個“微鏈”中把握自己的傳播機會,創造可能的輿論熱點。未來媒體生活,除了競爭“信息的獨到解釋權”外,還要在紛繁的“微鏈”世界中排兵布陣,將記者一個個地發送到“微鏈平臺”上,成為一個個關鍵節點的組織者與傳播者。媒體把關不再是先前鐵板一塊的“一刀切”,而是在無數個中心節點上的疏通與引導。輿論引導創新主要表現在,媒介依托自身的專業記者與忠實用戶建立“微鏈”傳播矩陣,并在關鍵節點上“排兵布局”,通過“不做中心”而去影響無數個“小中心”,來實現輿論的高效引導。

  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這種新型輿論引導方式特點更加明顯,比如在“甬溫動車追尾特大事故”發生開始,微博主導了這場突發事件的的信息傳播和輿論焦點,傳統媒體在前40分鐘內來不及對事態做出任何反應。如果此前傳統媒體已然形成一張“微鏈”傳播格局,在每個中心節點上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并且通過影響無數個“小中心”而使自己的聲音不斷擴大,就不至于因為“失聲”而失去輿論主導權。微博粉絲500多萬的浙江省委組織部長蔡奇,在甬溫事故發生當天連發36條微博,通報浙江省組織救援的情況,贊揚溫州“的哥”、“的姐”免費送客人到醫院獻血。鄭繼偉副省長、浙江省衛生廳官方微博也實時通報醫療救援的進展,這些中心節點都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融合時代傳統媒體的管理創新除了上述的五個維度外,還有形象管理創新以及營銷管理創新等方面。管理創新要遵循以下幾方面原理,首先是“整體性原理”,在管理創新時要將管理置身于媒介生態這一個大系統中整體考量;其次是“動態性原理”,要充分認識到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加入,管理呈現出不斷更新的狀態;第三是“開放性原理”,即傳統媒介系統與新媒介系統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換時如何打通,如何共融,如何共榮?第四是“環境適應性原理”,環境是一個更高級的大系統,在管理創新時要考慮媒介管理與社會管理之間的適應性;最后是“綜合性原理”,管理創新要綜合考慮媒介系統的各個因素,尋找共同性和規律性。總而言之,融合時代,傳統媒體的管理創新要注重媒介組織的整體性和目標性,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要求管理者對新傳播要有足夠認知,對包括員工、用戶、客戶在內的不斷發展變化中的“人”要有深刻把握,對媒介生態能夠統籌考量,以此實現與時俱進的創新性管理。

媒體融合論文14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民眾對媒介的選擇性的逐漸增多,異軍突起的互聯網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三網融合時代已經到來。三網融合對電視媒體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并使其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其中包括視頻內容播出方式的變化、電視媒體傳播模式的變化、傳統電視媒體內容優勢、受眾收視習慣的改變等等。傳統電視媒體面對這樣一個大趨勢的到來,該如何順應需要,不斷開創電視事業發展新局面,使自身立于不敗之地,推動電視傳播可持續發展是值得我們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三網融合; 電視媒體; 電視傳播; 可持續發展

  從20xx 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開始,“三網融合”一詞漸入人們視聽之中。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其中互聯網是核心。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實現三網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對于促進信息和文化產業發展,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使電視媒體產生多方面的變化。

  首先,三網融合使電視媒體節目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視媒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地面、有線、數字電視。在地面和有線電視階段由于技術限制,電視媒體的轉瞬即逝、選擇性差等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可如今面對三網融合,電視要數字化,互動是數字電視的重要特性。電視媒體將進入全方位、立體化的模式。當然,這種模式可使電視節目能充分利用雙向互動的特點,在這個特征下,電視不再轉瞬即逝、選擇性差。受眾可通過點播、回看來觀看喜歡的節目。同時,電視節目形式更加豐富,受眾現場參與感更強烈。

  其次,三網融合使視頻內容播出方式發生變化。如今的有線電視可以提供電視回看、視頻點播等多種選擇方式,那么電視網、互聯網、手機網融合在一起,就是要用戶在任意時間、地點,用電視、電腦、手機、移動終端等收看從高清到標清等各種格式的視頻內容。三網融合是用戶的需求,是技術發展的產物,政策的逐步放開更是促使電信與互聯網行業都積極進軍電視媒體視頻領域。現如今的視頻傳輸,既包括傳統地面模擬電視廣播、地面數字電視廣播以及直播微星電視、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又有有線電視網、電信網提供的圍墻式交互數字電視,再加上互聯網上的網絡視頻,可謂是豐富多彩的,電視媒體處于變革與融合之中。

  第三,毋庸置疑的是,受眾收視習慣將產生較大變化。三網融合后的電視媒體功能也不再是單一不變的,受眾不僅能用電視撥打電話、炒股、理財,還能和朋友對戰游戲,通過在線學校學習交流等。面對日益增多的電視功能,受眾需要適應變化,改變原先的觀念及習慣,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者應盡快讓受眾改變對傳統電視只接受節目單一功能的刻板印象,電視媒體將成為真正的家庭信息及多媒體中心。

  面對這些變化,在三網融合趨勢下,電視媒體如何抓住這一機遇發展自己,對電視業未來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為此,我們必須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相應的措施。

  就目前電視媒體來說,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 提升節目質量,豐富節目種類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那么面對三網融合,我們需要的是日益豐富的節目內容以支撐,在大的視頻市場上,還是要以內容為主。電視媒體一直以來是大眾傳媒時代的一個重要宣傳陣地,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無論從節目內容上還是節目質量上都是網絡視頻內容無法比擬的。電視媒體除了自身擁有優質的節目內容渠道來源,而且還擁有經驗豐富的節目創作隊伍,這樣的硬件條件使得電視媒體制作的節目代表著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廣大受眾對電視媒體播出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十分認可。并且多年來電視媒體形成的尊重版權、依法播出的規章制度,對規范網絡內容版權市場起到積極的作用。有著良好的內容優勢,同樣也需要提升節目質量。近幾年來一些調查可知,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過渡后,畫質有提高,但最本質的節目內容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另外數字電視互動功能沒有被很好地開發,導致面對互聯網、手機電視等新媒體的崛起而流失了部分的受眾。因此,電視媒體因以市場需求為主來開發和編排節目做好市場調查,去了解消費者需求。

  2 了解受眾需求,做足市場分析

  三網融合對于電視媒體來說意味著節目已不僅是面向媒體自身提供的,更重要的是面向大視頻市場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受眾的需求、做充分的市場分析,對于不同網絡、不同渠道、不同用戶對節目內容的不同需求,只有滿足了用戶需求,才能夠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舉例而言,利用網絡,為了配合電視媒體的播出,先期在網絡上播放利于節目宣傳的片花,利用前沿的網絡平臺如微博來針對手機用戶市場提供節目中的精彩畫面和文字介紹,等等。通過多方面的市場調研分析搜集配合受眾的需求來確保在三網融合的大趨勢中占有一席之地。

  3 形成品牌化,不斷創新

  利用電視媒體獨有的內容和資源優勢,力求在制作上滿足大視頻市場需求,獨立創作完成,積極引進相應人才,提高整體素質,注重節目質量,做大、做強、做專,在掌握節目版權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品牌。而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創新的手段開發新的產業運作模式是電視媒體面臨的最大考驗。要摒棄傳統的單一的傳播形態。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采集來的文字、聲音、圖片、影像集于一體,在視覺傳達上打造形象生動、豐富多彩的信息產品。面對新媒體、新市場,需要有不斷的創新精神,開辟新媒體市場,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全媒體時代,使電視媒體存續自身的媒體地位。三網融合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創造了一種電視與互聯網共贏的未來發展模式。三網融合為電視傳播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給電視傳媒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這樣一個新局面,電視人應當不斷探索電視傳播的新型傳播形態,努力形成一種立體化傳播的新格局,并與其他各類媒介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才能推動電視傳播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中國電視傳媒業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珺君,吳朝陽. 加快三網融合進程的幾點思考. 通信企業管理,20xx(5).

  [2] 徐名文. 三網融合未來信息網絡的發展方向. 移動通信,20xx(19).

  [3] 韓鶴. 電視在全媒體環境下的突圍之策. 當代電視,20xx(4).

  [4] 郭宏峰. 三網融合給電視傳播帶來的契機. 中國信息界,20xx(5).

  [5] 曾藝. 傳統電視媒體如何應對三網融合新時代. 當代電視,20xx(3).

媒體融合論文15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組織進一步走向聯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無所不在,影響巨大的現象。那么在這一大前提下,該如何培養新媒體專業人才呢,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及所查知識進行闡述。

  媒介融合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所提出的各媒介實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由于衛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并且滲透應用到廣電通信傳統媒介逐漸被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形式取代,媒介終端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為媒介終端的越來越強大,我們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從而人們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內容切分,大眾時代變為了分眾時代,媒介受眾從以前的單向聽受者這一角色變為了對娛樂,咨詢,服務有個人要求的客戶,媒介和消費的互動接觸更為充分,傳媒這一產業正在以每天更加豐富的信息娛樂元素滿足消費者的所有需求。所以,順應時代要求,各媒介即將實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那么新媒體又是什么呢?新媒體是一個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概念,是在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的媒體形式,其中包括網絡媒體,搜集媒體,數字電視等等,新媒體也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還有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形態。總的來說,新媒體也就是數字化新媒體。而如今,在媒介融合這一前提下,新媒體專業人才欠缺。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在媒介融合這一背景下培養新媒體專業人才,為實現這一需求,該建立怎樣的機制。

  (一)培養“復合”性人才

  在我看來,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應該培養新媒體復合人才,因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滲透融合使得新媒體有融媒性,所以新媒體的專業人才應當有復合性,即掌握相關媒體的所有從業技能,例如廣播媒體的從業技能,印刷媒體的從業技能以及網絡媒體的從業技能,在實踐反面,應當將實踐面擴大拓寬,在網絡新媒體專業應安排同學適當了解新聞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在新聞學專業安排學生適當了解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網絡學等專業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在廣播電視學專業安排學習編輯出版學,網絡學,新聞學等相關專業知識諸如此類。從媒介組織行為和從業人員角度可將媒體融合分為5種類型“所有融合”、“策略融合”、“結構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我們要培養這5種類型都擅長的人才,現在培養出來的人多數只有后兩種,屬于低級人才,只能完成基礎工作,我們應當培養理論與實踐貫穿統一的人才,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滿足我國當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并且可以更為有效地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有效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二)改變教育模式

  從當前來看,新媒體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合當前發展,究其原因是因為現在的教育模式已經落后于媒介融合所引起的產業狀況變化一大截,傳統的產業模式是縱向的,印刷業、廣播電視業、電信業這些行業各自都有其各自的終端,且各行業有且只有一個終端,是縱向的模式。按照這種模式,學校的授課模式也是一種產業一種一種課程,除各產業的共同核心知識外,沒有任何重疊知識,其他課程新聞業重視報紙新聞生產,廣播電視新聞業重視廣播電視新聞的生產,編輯專業重視書籍,報紙雜志的編輯大部分學校看到了網絡媒體,但是卻沒看到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協作關系,沒看到新媒體的融合性,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不適合媒介融合新市場的需求。所以,在我看來,我們應當改變教育模式建立網狀模式培養類型。各產業知識融匯貫通,從內容,網絡,終端三個方面進行培養新媒體人才。媒介融合時代應把信息內容的生產,信息的傳播途徑及傳播手段作為一個重點,相對而言終端的的研發和革新了解就好不必過分研究。

  (三)加強人才的使用性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培養新媒體專業人才需要學校、政府、企業三方面合作,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更為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從學校方面來講,學校首先要保證師資的優秀性,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作為講師,自己首先要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體專業人才,因此其應該以身作則,自己要掌握新媒體的相關知識,其次要有適當的教學方法。接下來,學校要保證教學設備的完整性,關于新媒體人才培養所需的各種設備都要齊全。然后是,學校要有關于媒介融合成功案例之類的教材。最后,學校要為學生提供適當且正確的學習環境。

【媒體融合論文】相關文章: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路徑研究論文04-12

音樂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論文06-22

淺談傳統出版的跨媒體融合發展的論文02-11

媒體融合下播音主持的職業素養提升論文06-28

播音主持與新媒體的融合論文(通用6篇)07-26

融合時代傳統媒體新聞管理創新的五個維度論文07-02

探索新媒體技術與財會工作有效融合的發展方向與要求論文02-06

多媒體論文12-08

媒介融合動力分析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