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慣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習習慣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習慣論文1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明確指出:“教育是什么?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中,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學有所成”的重要保證,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那么,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良好的識字和寫字習慣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也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所以要從小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畫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發現識字策略、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策略,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園內、在家里、在社區……只要見到漢字,就要自覺地識記。
二、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么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么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最常用的工具書為字典、詞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三、傾聽、交流的習慣
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雖然“滿堂灌”教學不可取,但培養學生們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只有靜心聽取了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表達自己的意見,聽是與人交流的關鍵性一步。在學生已有聽說能力的基礎上,要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包括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態度和良好的語言習慣。
四、勤于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策略,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扎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為此,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使學生可以卷不離手,曲不離口,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
五、讀書看報的習慣
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我們要不斷推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刊,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廣泛的閱讀興趣。
六、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了解現實生活的策略,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說過的,“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下來。這樣的記錄很重要,它能鍛煉你的文字表達能力……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沒有這些積累,就寫不豐富。這樣日積月累肚子里的貨就多起來。”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生的重要,我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學習習慣論文2
1讓課堂教學過程有“預習”
自主預習是學好知識最基本的途徑。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多,說明他們探求問題的范圍越廣,認識到的東西也會越多,掌握的也更全面。知不足,然后可以解困也。如何指導學生的預習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教師應傳授預習方法。首先,形式要多樣。例如:實踐、訪問、查找資料、上網查詢等都是預習的一部分。其次,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本課的目的,特別要讓學生注意課前的預習提示以及課后的練習題。課前的預習提示以及課后的練習題都是圍繞課程的主要內容而設計的。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預習。在教學中充分重視課前自主預習,培養學生的自主預習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主預習,根據不同的年段和不同學生的層次,設定不同的目標。比如:(1)畫出不懂的字詞;(2)圈出重點語句,核心概念;(3)表述本節課主要學習的內容;(4)說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5)針對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參與課堂的討論;(6)查找與本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7)適當談談自己的收獲。學生充分的課前預習有利于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良好互動,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進一步開展。
2讓課堂教學過程有“趣味”
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必須將枯燥的知識變得富有情趣。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是把他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受到的現實進行整合,直接影響并且遷移到自主學習的層面上來。如:筆者在教學四年語文《永生的眼睛》時,讓學生想想:“眼睛會永生嗎”?怎樣做才會使“眼睛”永生?課文是怎樣讓“眼睛”永生?對于學生起初的回答,老師可暫時沉默。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大多數同學回答并提出如下的問題,“美國作者琳達.里弗斯她家幾代人捐贈器官?共捐了幾次?此時筆者再出示課件。課件是這樣的:(1)課文插圖;(2)作者與家人的對話片斷;(3)“我”的表情;(4)“女兒”的表情等。如此一來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自覺地學習,使課堂更具生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讓教學過程有“情感”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俗語說:“感心者,莫先乎情”。教師不僅要研究教學技巧,還要研究教學情感。布盧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過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材料感到焦慮的更好。”如果師生之間心理相融,感情真摯,學生對教師就會更加尊重,對教師的教學的接受能力也會更強,因“信其師”,才會“信其道”。當“永生的眼睛”再次出現時,要求學生講清課文的整條線索———課文講了在什么時間、幾代人如何捐贈他們的器官。學生深受觸動,甚至含著眼淚舉手,夾雜著復雜的情緒、富有感情地回答了課文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老師都把全部情感投入到課文里,與作者產生共鳴,很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讓課堂教學過程有“互動”
學生自主學習應當是師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更好地“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主動質疑的膽量。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的自主學習應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是直接或抽象的把答案告訴學生,這樣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能力才不會被約束。我在教“永生的眼睛”這課時,筆者要求: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可以是不理解的,可以是想象的;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與此同時按教育家徐特立“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學生做好批注和記錄……課堂上,把問題有層次性,有目的性地拋出來,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解決;小組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由師生共同解決,充分發揮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5讓教學過程有“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在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中,課前的布置、課中的互動,還有留下的幾分鐘為學生答疑解惑,這與以前的教學模式大不一樣。如此一來,學生的想法更全面,這個預期的目標基本達到。(此句仍有不當)當《永生的眼睛》這篇課文的教學進入尾聲階段時,同學們問,“老師,我們以后可以捐獻器官嗎”,“當然可以”,筆者回答,“不過,這要跟家人進行慎重的探討。”這節課既達到了雙基訓練的目標,還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思想教育。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根據心理特點,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之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可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通過“有預習、有趣味、有情感、有互動、有目標”的自主學習,學生已懂得了如何自主學習,老師以往采用的注入式知識已遠遠不能夠滿足他們的學習的需求。對于老師課堂上的預設,他們已游刃有余于這種預設,并且超出了這種預設。老師在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地自主學習,要放棄急功近利的思想。注入式的課堂教學方式,絕不能成為學生學習上的拐杖。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才能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更好地提高自身素養,積淀人生智慧。
學習習慣論文3
曾歡,是一個剛轉入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平時上課愛發呆,上課讀課文時不張嘴,下課一個人到處亂跑,經常不寫作業,偶爾寫作業卻書寫潦草,學習用品經常不見。看到他才二年級就有這樣不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我決定去一次家訪。去了家訪后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他會這樣。原來他出生后一個月父母就出外打工了,一直和爺爺奶奶留在農村。爺爺奶奶沒文化,而且特別疼他,事事順著他。所以在農村他整天就是在外面玩,上了學后也是特別愛玩,整天不寫作業。父母在外打工深知沒有文化的日子不好過,所以決定把小孩接出來留在自己身邊培養。但是小孩不習慣和父母住,所以在他們面前總是沉默寡言,膽小怕事,從不和他們溝通。如果不是老師的家訪他們永遠不會知道曾歡在校的表現。為此他們決定多和孩子溝通,多和老師溝通,一起幫助曾歡改正。現在的曾歡已經會寫作業了,而且還愿意當小老師領著同學們讀書了。
曾歡是幸運的,因為他現在不是留守兒童了。
可是我國農村卻還有許許多多的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特別不好。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家庭教育上:
(一)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的職責,多數低年級留守兒童是由祖輩監護,沒有文化,他們很少,甚至沒有時間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他們認為只要一日三餐讓孩子吃飽,有個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不讓孩子挨凍受餓就算盡到了監護的責任,至于孩子的學習那是老師的事情。這種錯誤的想法在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中占到了大多數。其實教育孩子不只是某個人或某部分的事情,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一件重大事情。
(二)有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問題,家長認為現在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認為讀書花了幾千幾萬,畢業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們一起早點出來打工賺錢,至于上學則是義務性的混完,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任其發展。
(三)家長無力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過分依賴學校。農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似乎責任不清,一方面教師承擔著學校教育的義務,另一方面農村的家長們又將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推脫給學校。家長們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沒時間教育孩子,而對孩子的教育,臨時負責管教的長輩們的教育理念又無法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因此,學校就成了他們的“救護站”、“110 服務臺”.當孩子犯錯誤后大多數家長選擇了立即向老師尋求幫助,而不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是老師的事,與己無關,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學校和老師,一味感嘆孩子沒遇上好老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農村學生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責任,并能較好地擔當起這一責任的農村家庭只占少數,大多數的農村家庭認為只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在學校。有的家長和代理監護人甚至說“:孩子在學校,家長出錢學校管,自己還操什心?”這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大增加了學校對這樣的學生的教育難度。在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的習慣中,由于學校單方面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小學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農村留守兒童這個全社會關注的的群體,我們必須從低段就要抓好他們的學習習慣,為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師傾注愛心,促進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尤其是對“問題生”和“學困生”要有足夠的寬容耐心和引導。
(二)社會各職能部門要協調配合,發揮合力,大力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營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會氛圍。下鄉,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廣播、有線電視、宣傳專欄、印發家教知識小冊子、舉辦形式各異的家庭互動實踐類活動。使家庭教育實現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教育性的統一。注重家庭教育組織網絡的建設,形成鄉鎮、街道、學校的三級家教組織網絡,建立家教領導小組、社區(村)家長學校、家教指導服務站、“母親課堂”等家教組織,為深入開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組織保證。
(三) 辦好家長學校,大力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家長學校的領導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長學校建設,通過對這些示范家長學校的重點指導,總結經驗,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廣,使家長和學校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動家長學校的興辦和發展,提高家長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同時要加大對家長學校等家庭教育培訓的投入,保障家長學校的培訓經費,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從而保證家長接受家庭教育知識,引導教育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
總之,農村是我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家庭教育關系到農村下一輩人的成長與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應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要從小學低段開始抓起,為留守兒童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習習慣論文4
中國的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也有教育家說,養好習慣者成,染壞習慣者敗。可見,良好的習慣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在《英語課程標準》里也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英語學科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它既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那么初中生要養成哪些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怎樣才能培養他們養成這些習慣,這是每一位教育同仁們必須面對的要潛心研究的一個問題。
當然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經過反復的訓練,有科學家計算過,一個好的習慣要至少重復21次才有可能鞏固。對于初中生來說,正處于一個貪玩的年齡階段,學生的自覺性比較差,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嚴格的要求,及時的督促,只有當學生把教師的要求逐漸內化成學習習慣后,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發揮作用。因此,本人在從事英語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下面我將自己在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體會總結如下:
首先是常規學習習慣培養。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學生學習的知識主要來源于課堂,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對于學好英語這門課尤為重要。學生要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要快速的做筆記,參與課堂活動,積極的思考回答問題,概括起來即眼看、耳聽、腦想、口說、手寫要做到多管齊下。要使學生形成這種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教師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師在課堂上的任何指令,教師的口語、體態語言都要保持一致,要獨具特色,使學生一看就明,一聽就懂,心領神會。長期堅持下去,師生之間就會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這樣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就隨之養成。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學習習慣
良好的課外學習習慣應該包括課前預習找出不懂的問題、課后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養成這樣的好習慣,這對于學習英語來說,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前預習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學生在預習時肯定會發現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樣他們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自覺地去解決初學時的疑惑,這也是在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辦法。另外我要求學生凡是當天所學的內容必須要利用當天的時間來復習,其實復習的過程也就是同遺忘作斗爭的過程,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隨著時間的流逝所學的知識就會忘得越多,只有及時的復習才能夠更多的留住知識,所學的知識才能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以上的學習習慣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及時改正錯題的習慣,清楚整潔的書寫習慣等等。
其次是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培養基礎英語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英語、讀英語的習慣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從口頭開始的,然后才變成文字,既然語言都是有聲的,那么,聽和讀在英語的學習中就非常的重要。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聽、多讀,要培養學生樂于聽英語、樂于讀英語的習慣。我經常利用自習時間,讓學生聽一些經典的英語散文朗讀磁帶和一些英語歌曲,利用電視和多媒體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多觀看英語節目,多給學生提供聽的機會,讓學生認真聽,告訴他們,想要學好英語先要學會聽,善于傾聽,聽純正的英語發音,并且讓學生盡可能的聽磁帶跟讀,就是要勇于張開嘴。因為朗讀不僅可以培養語感,幫助記憶,還可培養良好的英語發音和語調,為學生提高口語能力奠定基礎。
二、培養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習慣
無論課堂內外,教師都要積極的幫助學生創設一個溫馨和諧的交流氛圍,讓學生能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中,積極地去說,積極地去用,鼓勵學生多說,多用,幫助學生消除畏懼感和緊張感,讓他們能夠大膽的說英語、大膽的用英語交流,不要怕出錯,更不要怕被人笑話,喚起他們說英語的欲望,讓他們自己去體會說英語所帶來的成就感;也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給學生創建展示的舞臺,多鼓勵少批評,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養成敢于用英語交談,樂于用英語交流,時時講英語、處處說英語的良好習慣。
除了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說英語,用英語外,在課外也要培養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習慣,要給學生制造一些機會,讓他們能快樂的說英語,用英語交流對話。比如,現在我就要求我的學生見了我之后要用英語和我打招呼,同學之間交談,能用英語表達出來的句子一定要用英語說;再有遇到同學的生日或者某個節日,親自為自己的親朋好友制作一張英語卡片,用英語寫上美好的祝福,以及舉辦英語手抄報,小型的英語演講比賽等等。這些別出心裁的設計,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用英語的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也拓展了英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三、培養學生記單詞、背句型和重點段落的習慣
單詞幾乎是學生學習英語的“絆腳石”,在英語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單詞,要交給學生記單詞的方法,比如制作單詞卡片,編記單詞的順口溜。其次是句型,在初一年級,學習的新句型很多,要求學生養成一有時間就背,一有時間就記的良好習慣,只有在大腦中的積累的多了,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運用,這也是英語教學的最后目的。另外讓學生多看英語課外書,把在書中看到的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就可以摘抄下來,豐富所學的知識。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持之以恒。英語學習也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從一開始就重視英語學習,并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的習慣,才能越學越想學,越學越輕松。
學習習慣論文5
語文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養成的方法、態度、意識、行為等。小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學習活動最重要的方面,提升語文學習的質量,也有利于健康地發育成長。引導學生把學習語文的基本技能轉化為良好的習慣,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歸宿。尤其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自制能力差,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顯得更為重要。
一、引導學生用心自主地學習
學習態度端正,注意力集中,自覺性高,才能取得學習成效。智力發展水平相近的學生,在同一堂課里,聽講的收獲不同,這和他們的知識基礎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關,但問題的癥結大多在于聽講習慣的差別。
1.用心學習。新學期一開始,要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善于自我控制,排除干擾,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在課堂聽講時,積極主動,邊聽邊記憶,不東張西望,不搞小動作;在讀書時,一詞一句地讀,字字句句都見于書、入于目、發于心、出于口,一絲不茍,善始善終,養成用心學習的好習慣。要有進取的精神,目的明確:能根據學習上的任務或文章的特點,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鉆研重點問題,掌握重點詞句,理解思想內容,學習表達方法等;善于理解:能自覺地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在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從而逐步學會看書和習作,并從中汲取指導實踐的力量。
2.主動自學。自學能力,主要指獨立學習的能力;預習是過渡到自學的必要步驟;掌握學習方法,是自學能力培養的起步。學習需要科學的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如同一座橋梁,是通向勝利的彼岸。在知識劇增、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要靠不斷學習,才能繼續培養新的能力,適應新的生活。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小學生用功的重點,應該放在做學問的方法上。
3.學會自讀自悟。在自讀中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從那里“悟到什么”要寫出來。在這一認識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悟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和獨創精神,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鼓勵學生用心積極思考
1.邊聽邊想。專注的注意力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必要前提,所以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保持理解的心態,大膽地展示自我,是學好語文的重要一環。
課堂上不僅要學會聽,還要學會動腦思考,理解內容,領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善于識記;聽同學發言,能迅速評判,汲取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聽別人講話,對聽不清楚的內容,或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能及時提出來,并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2.邊讀邊悟。課文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除了從課文中學習語言以外,還要接受文化底蘊,特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接受人類崇高情感的熏陶。如《一束鮮花》一文,作者在緊張工作之余,與朋友外出度假。途中正準備讓花店給母親送生日鮮花時,巧遇一個小男孩。小男孩的舉動改變了作者原來的想法,決定親自把鮮花送給母親。學習本課時,可引導學生抓住描寫作者與母親的對話部分和與小男孩的對話部分,反復朗讀,體會母親對兒子那種偉大的無私的理解的愛,體會兒子對母親那種深切的思念之情。 3.學會參與。小學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現欲望強,總以為自己說的、想的是對的,可抓住這一特點進行訓練。一是聽同學回答問題不隨便給與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觀點,也要以“我認為——”、“我想補充——”等方式參與交流;二是教會學生超越教師,課堂上把思考和批評的權力交給他們。所以課堂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場面:學生和老師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敢和老師對話,敢提出和老師不同的理解——這樣學生既學會了傾聽又學會了思考。
三、鞭策學生勤于積累
知識是靠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學習新知識,要以舊知識的積累和運用為基礎。另一方面,在知識量劇增的現代社會里,隨著儲存知識和檢索手段的現代化及知識信息傳遞周期的縮短,機械記憶將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學習的重點不應放在掌握一定知識的數量上,而應放在隨時取得所需知識信息的能力和習慣上。
1.細致觀察。在作文教學中,常常碰到這樣一種情況:材料本來是學生見過或做過的事,但寫起來仍然空泛、不具體。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事物沒作細致的觀察,頭腦中缺乏事物的具體形象。學期一開始就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一是注意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二是在觀察比較中學會抓住事物的特點。
2.廣泛閱讀。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過程就是在擴充和積累語言,也是提高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學期一開始可建立一個“自由讀書卡”,卡中寫明書名或文章題目、故事情節、優美詞句、閱讀感受。另外,還要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和日記。
3.注重背誦。背誦是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理解文字能力、積累語言、培養讀書習慣的有效途徑,能啟迪智慧、增加修養、激發才華。可見背誦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背誦,學生能積累大量的佳辭妙句、精美篇章,充實大腦,并從背誦中領悟作者的造詞造句、謀篇布局、情感表達等寫作技巧。鼓勵學生背誦,除了背誦課文要求的內容以外,還要鼓勵學生背課文讀物中的詞語、句子、段落、古詩。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積累得挺多,要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一種“儲蓄”,就像蜜蜂采集千枝萬朵的花蜜,雖一點一滴,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也會成為大學問。通過精讀、背誦,會不斷消化、吸收到大量的詞語,學到許多布局謀篇的章法,逐步掌握各種各樣優秀的寫作范例,下筆時,一旦觸發靈感,就會意到筆隨、妙語連珠。
學習習慣論文6
【摘要】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習慣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授以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及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自學習慣三方面入手,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學習興趣;自學方法;習慣養成
“終身學習”已成為世界發展之勢。作為農村小學的學生,本身在學校所獲得知識就有限,加上社會知識的貧乏、家庭教育的空白,想靠教師單方面的灌輸,已遠遠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因此,我們新時期的教師不能只是“授之以魚”,更應該“授之以漁”。按照國家素質教育大綱要求,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為學生走上“終身學習”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至高境界。針對小學生年齡小、見識少、能力低的特點,離開了我們正確的引導和培養,是很難自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小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兒童去使用工具,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這個工具去掌握知識的。”
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要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習慣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授以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及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自學習慣三方面入手,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1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最大動力。首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好語文的重要性:它是今后學生文科甚至理科學習的基礎。有了扎實的語文功底,以后才能有在學校出類拔萃,事業有成的機會。其次要使學生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學習本身是一個艱辛而枯燥的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在開學初,我讓學生制定除老師安排以外的學習計劃,按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學習內容,讓他們有了明顯可以量化的學習目標。
在以后學習的過程中自我檢查、反思,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獲得自主學習的快樂,效果顯著。然后在班上通過平時表現和階段性測試,對優異者以“貼小紅旗”的方式樹立學習榜樣,鼓勵學困生向優生學習,形成結對學習的良好氛圍。最后對學生語文學習上的點滴進步,我都及時發現、適時表揚,讓學生在自己的閃光點中激發學習興趣。
2授以有效的學習方法
2.1課前有效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們教師不僅要備好課,而且要具體指導好學生的課前預習。首先要求學生課前認真閱讀,務必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思考,對難懂的字詞句段及時劃出,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好習慣。要求學生及時借助工具書、參考書,對查出的字詞結合文章活學活用來讀通讀懂課文。然后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段、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在草稿本上進行逐一批注。這樣有利在老師的講授中自我檢查,從而查漏補缺,加深理解。
2.2上課時,教師起穿針引線的作用。針對問題的難易,讓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回答,并及時對預習效果進行點評,在激勵中讓預習習慣得到有效保持。
2.3課后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語文的學習重在理解,而學生理解的對錯、深淺,必須通過作業來檢驗。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極為重要,教師要和其他學生一起進行監督、檢查。嚴懲抄襲、杜絕抄襲,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如在作文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打草稿再自己修改后請作文寫好的同學修改,最后交上來的正式作文質量明顯比一筆上賬的要好得多。
3讓自學習慣成自然
美國心理學家赫爾認為“習慣不鞏固,學習等于零。”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了自學的學習方法,但因種種原因,天長日久就又回到被動學習的老路上去了。我們教師不能只顧傳授知識而坐視不管。新課程大綱中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獨立完成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我作為六年級的語文任課教師,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在培養和鞏固學生自學習慣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3.1在上課時,先指名學生讀文檢查他是否預習讀過課文,并及時給予口頭點評。然后針對不同學生,根據授課進度提出不同問題進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生字的讀音、部首、結構、形近字、組詞等對學困生提問或調板;對近義詞、反義詞讓全班學生舉手回答;對重點句子理解、歸納段意、總結中心,讓中上游學生回答并互相補充,達到完整為止。當然,對于這些提問必須在杜絕查看參考書的情況下進行。這樣才能真正檢驗學生預習效果的好壞,不足之處及時得到補充,繼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做到持之以恒的提問檢查,學生就會把自學習慣視為自然之事。
3.2平時充分利用語文尖子的榜樣作用,推選他們為“小老師”。在自己學好的同時,幫助和監督其他同學獨立完成作業和背誦課文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每天詢問“小老師”有關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做好的及時表揚,做得差的嚴厲批評和教育,督促他養成自學習慣。
3.3對于每次檢測的成績進行綜合分析,表揚優異成績保持者和進步生,并在學習園地的“心愿樹”上貼上自制的小紅旗,激勵后進者,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風;及時詢問和教育退步生,查出問題的根源,讓優生和進步生幫扶,教給其有效的自學方法。使學困生在不斷改進中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逐步縮小與優生的差距。
總之,我們教師不是萬能的上帝,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教給學生。教給他們自學的方法,讓它形成習慣,得到長久保持,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相信每位學生掌握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那才是一輩子的財富。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將受益匪淺。讓我們為了孩子,為了達到教育的至高境界而努力奮斗吧!
參考文獻
岳峻峰;淺論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xx年
學習習慣論文7
摘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幼兒園體驗之后,幼兒開始要進入小學校園。幼兒園生活與小學校園生活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差距,導致很多幼兒在進入小學后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應,而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幼兒園階段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立足于幼小銜接,對如何培養大班幼兒的學習習慣進行分析。
關鍵詞:幼小銜接;大班教育;學習習慣
幼小銜接,簡單來說,指的是銜接孩子在幼兒園學習與小學學習的過程。幼小銜接是當代幼兒在學習道路上必經的一個階段,也是會決定其進入小學后整體學習狀態、學習基礎的重要條件。所以,幼兒園教師需要對升入大班的幼兒加以指導,基于幼小銜接視角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
一、聆聽習慣的培養
培養幼兒的聆聽習慣,可以使其在進入小學之后認真聽講,遵守老師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也可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自身素養的提升提供穩定支撐。相比于幼兒園階段來說,孩子升入小學后,所接觸的學習內容會更多,難度也會更高。并且,在小學階段,一堂課的時間為40分鐘。在近一個小時的課堂上,孩子要接受大量的信息。同時在一整天的學習活動中,孩子會接觸到不同的科目,而每個科目所傳授的信息也是不同的,多以理論為主。但在幼兒園階段,幼兒所接觸的學習方式大多為游戲,在兩者完全不一樣的前提下,幼兒進入小學后極容易產生抵觸心理[1]。對此,教師應基于幼小銜接,做好前期引導,培養其聆聽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開展“有趣的姓名”這一活動。活動中,幼兒依次走上講臺,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名字以及名字的來歷。其他幼兒認真聆聽,在幾個幼兒為一組完成介紹后,教師可隨機點名剛才介紹過自己的幼兒,并要求其他幼兒講出這名小朋友的姓名以及他姓名的來歷。以此培養幼兒的聆聽習慣,也可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鍛煉其記憶能力。
二、閱讀習慣的培養
閱讀是推動幼兒智力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需要通過閱讀,刺激幼兒智力的進一步發展,使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可為其進入小學開展學習活動做好鋪墊[2]。首先,教師可創設讀書區域,并在這一區域內為幼兒提供一些適合其閱讀的繪本。其次,教師可不定期地組織幼兒開展讀書交流會。活動中,幼兒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紹自己閱讀過的一些故事,談一談自己的想法,讓幼兒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書寫習慣的培養
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幼兒的書寫習慣,也是教師應關注的一大重點。教師需要通過適當的指導,促使幼兒掌握正確的書寫方式。這一習慣的培養可以讓幼兒更好地應對小學階段老師所布置的一些任務或者作業,同時也可保證幼兒的身體處于健康狀態,不會因為不良的書寫習慣、書寫姿勢而傷害到自己的身體。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教師可設定一些嚴格的規章制度,利用規章制度對幼兒的書寫姿勢形成有效管控。在長時間的堅持下,使之養成肌肉記憶,轉化成良好的書寫習慣[3]。
四、提升專注能力
幼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來提高幼兒的專注能力,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幼兒比較貪玩,身邊的事物都能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許多幼兒在進行閱讀和繪畫時不能夠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專注能力的訓練,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還能夠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提升幼兒專注能力時,可以通過繪本閱讀的方式來進行,在課堂上為幼兒安排閱讀時間,首先教師結合繪本中的內容,對幼兒進行故事情節的講述,然后再以聲情并茂的形式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高度集中注意力,讓幼兒將這種專注的態度投入日常的學習活動中。在趣味性的講述活動之后,教師要求幼兒自主進行閱讀,鼓勵幼兒在專注的學習狀態之下對繪本中的畫面和故事情節進行想象。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之下,幼兒能夠切實提高專注能力,最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黃珈琦.幼小銜接視角下大班幼兒學習習慣研究[J].電腦迷,20xx(12):189.
[2]王婷婷.在幼兒園游戲中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J].好家長,20xx(96).
[3]嚴虎.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實施策略芻探[J].成才之路,20xx(36).
學習習慣論文8
習慣,是一個人內在的極其重要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他將輕松地步入更高層次的學習,會獨立學習、認真思考,分辨是非,找出要點,學有所成。反之,不良的習慣將阻礙他們正常、優秀的發展。
小學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學習,他們的學習觀念淡薄,還不知道知識和學好知識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方面,他們已經習慣了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玩玩樂樂、跳跳蹦蹦;另一方面,剛過了兩個月的暑假,嬌慣自由。因此,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覺得,我們一年級的教師得以愛心、恒心來引導孩子們漸漸步入正軌,逐步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我根據教材內容和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著重培養以下幾個方面的好習慣。
一、培養學生課堂常規的習慣
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難免改變不了幼兒園的習慣,課堂上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對于他們來說一時很不習慣,所以做好小學生的常規,就顯得有些困難,怎樣才能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應做到:
第一,不要太早著急學習課程,要把常規放在首位,因為如果你不把常規搞好,小學生就會很不守紀律,在班上亂跑、亂叫,所以只有把紀律搞好了,你才能正常上課,才能引導學生認真的學習知識。
第二,如果有一項常規沒做好,就要反復的提,反復的練習,嚴格把關,直到做好為止,例如坐姿不端正,就讓他們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五分鐘,看看誰坐的最端正,夸夸他們,并在每節課上都反復練習,時間一久,就會養成習慣。也可以采用多提醒,常抓不懈,比如我們班的葉周一鳴,個頭小,上課總是坐不住,小手老是不停地動,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舉手隨口回答問題,我每天不知要提醒他多少遍,現在終于有點成效了。
第三,讓他們養成上課看黑板的習慣,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識,以便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二、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已從被動的學習轉向自主的學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學生學會求知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應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1、首先是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
讓學生聽清聽懂老師的要求。小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生素材的感受與興趣。教學中要讓他們聽清聽懂老師的要求,就要善于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例如,教學“數一數”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主題圖,歡快、溫馨、富有童趣的畫面帶給學生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更是對多彩的小學生活的熱切向往。此時此刻,此材此圖,學生對于老師的要求“觀察圖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數出圖中人或各類物體的數量”聽得既清楚又明了,于是他們就興趣盎然地說開了、數開了:這是兒童樂園,有1個滑梯、2個秋千、3只木馬、4架飛機……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于學生聽清聽懂老師的要求。
2、讓學生專注傾聽其他人的發言。
一年級小朋友剛入學時最大的一個弱點就是當別人發表意見時,不懂得如何認真傾聽。有的一心想表現自己,他高高地站起來,邊舉手邊不停地喊“我來,我來”,有的隨心所欲地看書,有的甚至吃零食、玩玩具。此時,我們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任其自由散漫,課堂的學習效率將大打折扣,而且會滋長某些不良習慣的蔓延。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就示意發言的同學停一下,并說:“還有幾個小朋友沒準備好呢!比比誰聽得最認真!”“比一比,他的說法跟你是不是一樣,歡迎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樣多次及時的提醒與交流評價,學生能逐漸養成認真傾聽教師和同學發言的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說的習慣
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說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于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
1、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
班級里,總有那么一些膽大敢說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說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于那些愛探索、肯帶頭的學生,我都給予及時的表揚:×××同學膽子真大,回答問題時聲音真響亮;×××同學真愛動腦筋;你說的棒極了等等。對于那些不善于發言,怕發言的學生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并加以適當的點拔、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說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他們能開口,哪怕聲音再輕說得再離譜,我也會以鼓勵的口吻對待,讓他感到自己也能說,即使說錯也沒關系。比如,當敢說者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復述、模仿的機會讓給怕發言者,并給予鼓勵:“你也說的很好。”以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再如,課中對于那些較簡單的問題,我把說話的機會也讓給怕發言者,并及時鼓勵:“你答得非常正確,很有進步。”當有的學生回答錯了,我就隨機應變:“你能大膽發言了雖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確,但已有進步了,老師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確。”對于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老師能表揚他鼓勵他,他會覺得非常開心非常光榮,由此會增加說的勇氣和信心。
2、讓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
一年級學生,知識面窄,語言貧乏,尤其是數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達,他們往往能夠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確表達出來,根據這一特點,我總是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寄于一定的數學情境之中,讓學生邊操作邊表達,循序漸進地把話說清楚,說完整。例如,在教9加幾時,我創設了小朋友感興趣的小猴賣桃子的情境:10個一盒裝的盒子里有9個桃子,盒外有4個桃。要求小朋友幫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幾個桃?借助這一情境,我分三個層次訓練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第一層次:讓學生借助桌上的學具邊操作邊表達:從盒外的4個桃子中拿出1個桃子放進盒子,盒里的9個桃添上1個湊成10個,10個加盒外3個得13個。第二層次:教師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的過程,設計好板書,為學生提供思維圖式,讓學生看著思維圖式,清楚完整地表達計算過程。第三層次:脫離各種模式,借助表象進行思維,讓學生看到9+4就能說出計算過程和得數,那就是看9加4,把4分成1和3,9和1湊成10,10加3是13。一定的情境,直觀的操作,循序漸進的、有層次地訓練,為學生把話說完整說清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一年級學生在做課堂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會做做玩玩,心神不定,尚未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而這一習慣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我為了指導學生寫字,做了一塊專用的小黑板,畫有四線格和田字格,教學生把字寫規范。我經常組織學生展開比賽,展出寫得漂亮的作業。特別是優秀的在旁邊加紅。學生對老師的獎勵敏感度極高,經過這種評分制度的實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加強了,努力地想得到教師獎給他們的紅。教師也可以要求小組同學共同督促,使學生認真地完成作業。
雖然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級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扎根、結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習慣,必須從點滴做起,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必然讓學生終身受益。
學習習慣論文9
隨著流行音樂的泛濫和孩子對外界接觸日益頻繁,孩子對音樂的觸角更加敏銳,對音樂表現出來的喜好也更加明顯。有個別個性突出的孩子甚至在課堂上學習兒童歌曲時表現出抵觸心理,這讓我不得不開始思考: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孩子即喜歡流行音樂又不排除傳統音樂?
在兒童早期,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僅僅是有趣的歌詞和跳動的韻律,所以早期的音樂教育可以是模仿、對白,也可以是運動釋放。進入小學后,學習模式發生轉變,它不僅是對音樂的感知和對歌詞的表現,甚至還有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理解和實踐。我建議從一年級就開始注重循環培養孩子學習音樂的好習慣,有效提升學習效率,真正做到讓孩子可以發自內心去喜歡和聆聽音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音樂好習慣:
一、靜下心聽音樂
為避免浮躁,我課前播放輕音樂或他們熟悉的流行音樂,孩子可以在走廊上聽,也可以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聽。對于一些充滿好奇的孩子,我可以隨時回答他們關于音樂的小問題,遇到大家都模棱兩可的問題時,我不介意在孩子們面前承認我不會,我在下課前的幾分鐘把問題交給在座的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和我一起借助電腦或身邊的智者去得到答案,不少孩子還會用郵件把答案發送到我的郵箱,我建議他們把答案放在自己的博客或QQ空間里,作為資源共享。
有了那么多人的共同關注,音樂已經成為了一種相互間可以交流的話題,誰也不愿意在共同的話題中沒有發言權。
二、邊聽邊動學音樂
音樂課上可以動,但在習慣沒有培養好之前,我建議小動。學習1234567時,我把樂音寫在了孩子坐的椅子上,學到哪個樂音坐哪個椅子的孩子聽到后就要站起來,位置會按照游戲的需要不停地轉換。隨著音樂速度的變快,孩子們掌握樂音的熟練度也提高了。
最有趣的莫過于腳趾游戲,我建議孩子們給自己的其中七個腳指頭分別寫好樂音名字,然后用小棒敲擊,比如在學唱《兩只老虎》時,就可以按照樂音的順序依次敲擊1231,1231……通過游戲,學生很樂意接受傳統音樂。
三、邊聽邊想折音樂
音樂課需要感知各種節奏,而節奏不外乎體驗快慢疏密的特征。我課前需要發給每位孩子幾張大小相等的紙條,告訴他們每張紙條代表著一個四分音符。然后我講自己編的這個音符的故事,故事中描述著音符的特征。孩子邊聽邊回答提問,認識音符。
折紙,一件和音樂有關的事情,但借用故事讓孩子們邊聽邊想邊折,就很輕易地讓孩子理解了音符的特征,隨后就可以開始聽琴學課本上相應的歌曲啦。
不光是課本上的兒童歌曲的節奏可以拿來折一折,甚至是孩子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只要找到歌譜,遇到這樣的節奏也可以拿來折一折,自己消化復雜的節奏。真正讓課堂的知識延伸到課外。
四、邊唱邊找認清音樂
隨著年級升高,歌曲中的音符越來越豐富,樂音的高低也很豐富,教學中一般慣用聽唱的方法學唱高低不同的樂音,但我選擇游戲。先在地上畫上一些線,線分三種顏色,中間7條為白色,從低到高依次代表1234567,往上7條線為紅色,從低到高依次代表1234567,不同的是每個樂音頭上都有一個小圓點。而在白色線下面我畫了7條藍色的線,從高到低分別代表7654321,不同的是每個樂音腳低下也都有一個小圓點。游戲中,孩子們邊唱邊跳到那個相應的樂音線上,無形中他們結合鋼琴聲理解了這些樂音是有高低之分的。然后我再借助故事,告訴孩子們樂音頭上的那個小圓點叫高音點,高音點越多這個音就越高。樂音腳下的那個小圓點叫低音點,低音點越多這個音就越低。而帶低音點、不帶點、帶高音點三者的關系,孩子們早在游戲中就發現高低排列了。
有了對音高音低的概念,再聽琴的時候孩子們會更加仔細,聽辨樂音的高低更加用心。
五、邊唱邊演探討音樂
高年級有一些作品可以通過表演來探討甚至延伸,我曾經在一次活動中借助孩子熟悉的兒童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要求孩子用自己的歌聲來抒發對作品的理解。活動中我運用了速度的變化輕而易舉地演繹了不同感受的歌曲效果,孩子們發現原來每一首歌曲不一樣的表現方法可以導致不同的聽覺感受。課后他們就開始關注起對一些課堂上學過的歌曲的重新演繹,一些熱衷于流行音樂的孩子還大膽地添加了RAP。
六、邊找邊交流理解音樂
高年級有很多欣賞,如李叔同的作品,如果不課外添加教材,學生最多只是熟悉《春游》和《送別》兩部音樂作品,而李叔同本人絕對不僅僅只是在歌曲方面頗有造詣的人,所以,課后我請孩子們借助電腦搜集李叔同的相關背景及生平,讓學生盡量多地了解這個多才多藝的人物。孩子們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間,可以直接將搜集的內容存放在上面,方便自己的好友閱覽和交流,起到了我課堂上看不到的作用。
雖然目前音樂課本上有一些歌曲有點脫離孩子目前的生活,歌曲唱的有點空洞、摸不著菱角,但是我想從小培養好了音樂習慣,他們還是可以從音樂的本身去愛上作品,對音樂課堂也是一種良好的循環,能大大提升音樂學習的效率。
學習習慣論文10
"學習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學校教育究竟要讓學生學習到什么,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從終身教育的方向來看,學校教育重要的不是教授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學會一種學習能力。而談到學習能力,我們就無法回避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該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強化學生語文基本功的培養,使學生終身受益。
一、高度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明確地將"傳道"放在了"授業"和"解惑"的前面。而"道"的形成,不僅需要師的"傳",更需要生的"行",也就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與形成。"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只有高度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才能為學生終身學習、均衡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深入分析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存在的問題
影響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1.缺乏求知欲和學習動機
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缺乏求知欲,他們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走神、發呆,不愿做作業,尚未確立穩定的、自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
2.合作學習的意識欠缺
許多學生能做到專心聽教師講課,但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時卻急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很少能認真去聽別人回答些什么,尤其是低段學生,不善于聽取同學的發言,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往往喊著"老師我",為吸引教師注意力不惜手舞足蹈。
3.沒有養成獨立、自主思考的習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這部分學生表現為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習慣于依賴教師和獨立能力強的同學,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較差,學習方法欠佳,在課堂中,不能自始至終、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三、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自身修養
教師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會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許多教師平時很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出現不良學習習慣時,沒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時矯正,而且講課枯燥、提問缺乏藝術性也容易導致學生上課不聽講,()讓學生失去主動發言的興趣。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應讓教師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業務方面加強教學反思,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心得,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討論。德行方面,我們要不斷地反省自身,一言一行須得體,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四、多種方式、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
1.書寫工整的習慣
學習語文課之始,我們就開始關注學生的寫字姿勢,強調"一尺一寸一拳頭",逐步在學習實踐中養成"姿勢不正確不動筆"的習慣,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字體工整。
2.認真閱讀的習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不僅要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增加閱讀量,更要指導學生在閱讀前學會自主選擇適合自己情況,并且有益于自己發展的書來學習;閱讀時,應當講究閱讀的質量,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事實證明,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與他們閱讀的量成正比。
3.動手練筆的習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鼓勵學生用真話講真人真事真感受,將每天的所聞、所見、所想以日志、周記、作文等方式記錄下來,有助于擴散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寫出自己的理解,表達自己的看法。
4.觀察生活的習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文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些都是生活對于語文學習重要性的真實概括。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讓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觀察善于思考。源于生活這股活水,學生隨心而至,寫作自然豐富多彩,精彩紛呈。
五、家校結合,切實打好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堅實基礎
習慣的培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僅僅依靠一通表揚、一頓批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不切實際的。不僅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的堅持,更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共商習慣養成對策;給家長寫信,具體指導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制定習慣養成家庭評價制度,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給學校等等。這樣,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
今天我們播種好的習慣,明天學生收獲幸福人生。還有什么比看著學生像小苗一樣健康、茁壯的成長更讓教師感到欣慰的呢。
學習習慣論文11
【摘要】: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更是學生今后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終生學習的基石。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就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客觀評價和認真聽講這四個學習習慣。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習習慣培養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培根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那么何為習慣?習慣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釋義:指由重復和不斷的強化而長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更改的行為、傾向,并且能為完成某種工作而鞏固下來的一種需要。概括起來就是長期養成的不易更改的自動化的行為傾向和需要。那么學習習慣就是學生在長期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一種自動化行為傾向,包括學習的技能,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時間,學習的筆記,看書的重點等等行為。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更是學生今后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終生學習的基石。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作為常年工作在一線教師崗位的歷史教師,在就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方面有幾點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多種不同的教育工作者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著名教育家孫云曉在其著作《習慣培養六步走》中就談了這么五條:一心向學的習慣;專心致志的習慣;嚴格執行學習計劃的習慣;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講究學習衛生的習慣。筆者通過多年的認真觀察和研究,結合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具體概括為以下四個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自主學習,勇于探索的學習習慣;積極思考,善于提問的學習習慣;客觀評價,能于交流的學習習慣;認真聽講,復習歸納的學習習慣。
一、自主學習,勇于探索的學習習慣
自主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主動學習而是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于知識的深入探究和為探究活動而做的諸如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等的活動。
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教師必須革新觀念,由傳統的“教”學生變為“導”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寬松的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歷史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在講述某件史實時,不能只單單看其表明泛泛而論,而是還要深層次的探討其深層次的原因,背景推動力和影響等,另外某個史實也必須需要其他的相關資料來進行佐證和補充(包括史籍、圖片、實物、遺跡、遺跡等)。這些要就就決定了教師在平常授課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充分通過引導,提供交互式的對話平臺等方式,引領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通過一二堂課的示范和講座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
二、積極思考,善于提問的學習習慣
這是緊跟著第一個習慣的第二個良好習慣。在學生探究學習資料和收集資料的時候由于學生個人能力和認知水平所限,必然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甚至錯誤,可能會對整個歷史事件進而產生誤讀,從而產生完全相反的學習效果。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一旁時時的引導和幫助,時刻關注學生在進行學習時的每個階段,并在關鍵時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提問。在學生比較容易出錯的地方或是比較重要和關系到全局性的地方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在學生收集到了新資料的時候這樣提問:這是一段什么樣的材料,為什么用這段材料,用了之后有什么問題,在學生通過推論得出一個結論時候提問:為什么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可不可以推出別的結論,還有沒有別的材料可以推出該結論等問題。
三、客觀評價,能于交流的學習習慣
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常常需要對某個歷史人物或某個歷史史實進行客觀評價。在教材中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是有比較確定的評價的,而有一些是沒有的評價的只有一些模糊的描述和大致的經過。這就要求學生在對待那些有確定評價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迷信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沒有評價或評價模糊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評價。當然在進行這些評價時許多學生可能存在著片面化,單一化,情緒化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就必須要團隊合作來進行交流和探討,以期能達到盡量全面和盡量客觀的評價。盡管小組討論后提出的評價也不一定是全面的,也有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與傳統教學相比,更多是創見,是團隊合作精神的體現。評價顯然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體現。所以學會合作交流并能給予歷史人物和歷史史實以恰當客觀的評價能夠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來學習知識并靈活運用知識。
四、認真聽講,復習歸納的學習習慣
這是最重要的學習習慣。也是作為學生必須學會的最基本的學習習慣。雖然課堂已經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師的主導地位是不可動搖和無可取代的。教師在必要時刻的提醒和引導往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而教師這種作用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的學習中都是其他模式或形式所無可替代的,因此在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地位確立的同時,教師的主導地位是不應該動搖的。在課堂上尊重教師的主導地位的最重要表現就是認真聽講,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維持良好的紀錄,及時制止開小差,亂講話等影響課堂紀錄的行為,保持一個寬松卻紀錄嚴明的課堂氛圍。布置適當的課堂作業,使學生保持一種相對緊張的學習氛圍和動力。教師在課后可以進行小結,大體歸納本堂課學習的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分析和歸納具體的知識點。在學生準備材料時也可以布置相應的分析歸納題目,讓學生養成歸納的習慣。課后作業中布置相應的復習題目,在上課去利用一定時間回顧之前的知識點,讓學生溫故而知新,養成復習的好習慣!當然最后一條學習習慣是放之各學科皆準的好習慣,也是學生所必備的基本素質。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必備的素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非智力因素。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堅持不懈的教學實踐中,在日積月累中逐步形成和實現。因此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的堅持下去。相信良好的學習習慣必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從而完成學生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完成教學的最根本宗旨。
參考文獻:
【1】孫云曉習慣培養六步走【j】少年兒童研究所,20xx年3月。
【2】付忠蓮淺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成功(教育)20xx年1月
學習習慣論文12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對于初中生品德的養成和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既有關聯又有區別,須著重從這兩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習慣與品德。
關鍵詞:品德;教學效果;家校配合
利用思想品德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對孩子的發展終身受益。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孩子、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
一、思想品德課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思想品德課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個人學習習慣不好,效果就往往事倍功半。
三、家校配合
習慣是在長時間、多方面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單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需要家長的配合。比如:可以利用家校通、人人通實現與家長的互通,及時將上課的表揚與批評名單通過家校通、人人通發送給家長,讓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在校情況,及時進行配合教育。
思想品德課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的養成,一開始可能有點“累”,但只要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努力,用不了多久,就會成為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最終幫助孩子們在各方面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
學習習慣論文13
摘要:我認為一年級剛開始學習的知識點并不難, 大部分基礎內容在幼兒園都學過。所以, 對于剛開始上一年級的新生而言, 讓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他們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我認為可以重點從以下幾點入手。
關鍵詞:培養習慣; 一年級新生;
一、課前有效預習的良好習慣
數學書是孩子們獲得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怎么讓一年級學生更加有效的利用數學書預習知識呢?老師首先要在教學的過程中, 引導學生并教給他們有效的看圖方法。接著, 借助家長的力量來共同完成預習任務。老師會根據每一節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預習的內容, 讓孩子們回家通過書或者聯系生活中的事物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或者一些書上的問題, 讓家長給孩子們讀題, 要求孩子們看清書上圖畫的意思, 一些對話提出了什么問題, 讓孩子們把思考問題的過程說給家長聽, 或者思考這個問題和今天學習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多方面讓孩子們在知識和心理上都做好準備, 在第二天數學課堂上完整的表述出來, 展現自己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長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活動, 自然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有了興趣學習數學就更加事半功倍, 同時也為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了書本的學習外, 在各方面條件成熟的情況下, 可以讓孩子們多接觸有關數學的課外書籍, 來發現更多的數學問題。
二、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一年級新生處在一個特殊的年齡中, 他們的思維更具形象性。大家都知道上課聽講能力的強弱, 是決定學生接受新知識多少的首要因素。一年級學生上課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 (1) 無意識的注意力占主導地位; (2) 意志力和自覺性比較差; (3) 思考方式沒有邏輯性; (4) 動手操作的規范能力差。為了培養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 以保障數學課順利有效地進行, 教師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引導: (1) 首先要讓學生們學會傾聽, 傾聽老師的發言, 也要傾聽同學的發言, 要能聽懂他人的想法, 教師可以時不時要求學生復述老師或者學生的發言, 用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要認真聽講; (2) 其次要讓學生學會用自己話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邏輯思維要清晰有條理, 學生說完自己的想法后, 老師可以用些許詞語進行改善讓他們重新復述, 最后用完整的語言說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3) 在數學課堂上, 教師對學生主要采取正面引導的方式, 當發現表現好的學生, 教師用真誠積極的言語或者通過鼓掌等舉止來表揚他們; (4) 在數學具體的教學中, 老師會提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制作課件中多采用豐富多彩的圖畫或動畫, 用一個個小故事連接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也會通過各種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新知識的練習, 長久下來, 學生就會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5) 最后, 要教會學生教學用具的操作, 對于用具要輕拿輕放, 每次用學具前要認真聽老師提出的明確要求, 按順序進行操作, 老師也會在操作過程中檢查學生的行為, 對其進行有效的指導。
三、課后認真作業的良好習慣
學生認真完成作業不僅能鞏固課堂上新學的知識, 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而且對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積極的意義。由于一年級的特殊性, 在做課堂作業的時候, 學生經常會寫寫然后做各種小動作, 心神不定。為了課上養成認真作業的好習慣, 我會先將自己寫的規范的作業給學生看, 展示一些優秀的作業, 然后給予蓋章獎勵。一年級學生對老師的獎勵有很大的興趣, 所以學生對作業的積極性也大大加強了。
對于一年級的回家作業, 光靠老師是不夠的, 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所以有機會我就會向家長滲透一年級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并和家長交流一些輔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爭取做到家庭輔導和學校教育的和諧統一。學生在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上有以下幾點需注意:
(1) 家長認真讀題, 學生仔細聽題。作業的時候要求學生邊聽邊想, 理解題意。
(2) 規范書寫。課堂上教給學生正確的作業方法, 例如:寫數要清楚規范等, 在熟練情況下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3) 細心計算。計算是小學最基礎的技能。我們要長期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 培養數感。計算時要沉著冷靜, 切勿草率心急, 不管難、易都要仔細看清題目, 認真對待。
(4) 檢查改錯。做題有錯是難免的, 不要怕錯的同時, 也要求學生在做完作業的時候要認真檢查, 能夠及時發現錯誤并改正。
學習習慣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堅持。一年級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 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 記憶力也很好, 所以只要老師引導得法, 家長配合得當, 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非難事, 也會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習習慣論文14
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筆者所在學校也是如此,從最開始的洋思中學,到杜郎口中學,從昌樂二中再到西峽一高,按理說如此多成功學校的“成功模式”,認真學習之后就能推進學校教學的發展,為何如今的成效仍不顯著呢?甚至還出現了質疑的聲音。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跟風學習,大多都以模仿為主,僅有表面的精彩,而無內在的改變,是問題所在。本文以初中數學教學為例,從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入手,就如何讓“小習慣”影響“大模式”談談自己的看法。
課堂模式的對學生的要求是學生能夠自學,完成課本上的練習,能夠質疑,提煉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夠解疑,通過合作學習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能夠編題,突破考試的瓶頸。試問,如果學生連基本的學習習慣都沒有養成,如此的要求學生能實現嗎?初中生數學學習基本習慣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
1閱讀的習慣
眾所周知,數學教材是經過許多教育專家反復編寫,又經過許多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后認為是科學的,可行的才最后確定下來的,在教科書中,不僅積累了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成果,而且還不斷的吸取新的知識。
目前很多老師不重視閱讀,因此學生一般都沒有讀數學書的習慣,或者讀書時抓不住重點,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領會不深。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開始,正如葉圣陶所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要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就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粗讀、細讀、精讀。
“粗讀”就是先通讀教材,大致了解學習的內容,不忙于思考和解答具體問題,把各個知識點搞清楚,對主要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則用記號標下來,知道教材主要介紹了哪些什么樣的知識點,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要記下來。
“細讀”就是具體細致地逐句閱讀。把教材中各個問題弄明白,各個知識點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難懂的地方要反復多思多想,并與舊知識聯系起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意義識記。
“精讀”就是在弄清各個問題的基礎上,對其中重難點作深入地分析,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評注。也就是說,讀書要經過從粗到細,再從細到精。在閱讀教材的時候,要先了解各知識點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了解各部分的主要概念和定理,做到胸有成竹,縱觀全局,然后經過細讀,具體掌握其中的內容,詳細理解每個知識點,弄懂每個概念或定理的含義,最后再進行一次精讀,把具體的概念、定理、法則、公式歸納整理,并與原有的舊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以結構為綱,綱張目舉,條清縷晰的新的認識結構。
2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學生學習新課的前奏。預習的好壞,往往能影響到學生聽課的結果。通過預習,學生不僅能帶著問題,抓著要點來聽,而且還能使他們擠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解決問題,從而使聽課的效率更高,收效更好。
有些學生預習,尤其是薄弱學校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預習,可以為學生擬好預習提綱,提出問題,讓學生按提綱預習讀或帶著問題預習。擬定提綱時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提出的問題要帶有啟發性,能啟迪學生的思維。
“學而不思則罔”,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成為自己的知識,就必須要求學生要有思考。預習中的思考首先是歸納性思考,即把學得的知識按知識間固有的邏輯線索,整理歸納,分清知識的“主干”和“分枝”,準確地把握知識的聯系,進行聯系性思考,考慮每個概念、定理間的關系,抓住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使新知識同化到已有認知結構中
3質疑的習慣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數學教育是培養學生觀察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不要急于將知識強加在學生頭上。西峽一高的“三疑三探”課堂模式就把學生的質疑放到了主導的位置,他們培養的學生之所以能夠被北大、清華等全國著名高校青睞,學生因學會質疑,從而具備非凡的探究能力應該是關鍵所在。所以,從學生角度看,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提出問題,說明他們主動參與了學習過程;從教師角度看,學生提出了不明白的問題,教師清楚了學生的疑點、難點所在,可以有的放矢地解決,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1在預習中創建“問題場”,讓學生想問
有專家指出:要形成一個“好”的問題或要讓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師必須創造出對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能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緒氛圍。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問題場”。
3.2教會學生在何處提問、質疑
學生有了膽量且有了一定的興趣后,并不等于就能問得恰到好處。從原則上說,學生的問題應當圍繞學科教學任務去提。學生能否問在知識的重、難點處,關鍵還在于讓學生是否掌握提問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分門別類地給予指導。
(1)引導學生從新舊知識聯系處提問、質疑
數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許多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與發展,如在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上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
(2)在預習中引導學生在矛盾處提問、質疑
在原有知識的結構上或認知上出現了矛盾,學生自然就會去思考“這是為什么呢?”這也就是學生開始提問了,為下一步解決問題創造了條件。
葉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說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今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想課堂模式改革真正的深入課堂,讓教師能充分體會到新課改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的課改理念,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上列舉的學習習慣,只是拋磚引玉,筆者希望通過對教學過程中細節的把握,來促進課堂模式改革的進步,如何讓“小習慣”影響“大模式”,通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學習習慣論文15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學習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而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尤其是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針對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原因和改善策略作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家庭教育
一、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主要表現
1.課前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
課前學習習慣存在的不良問題首先便是難以形成預習的良好習慣,預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的積極影響是廣所周知的,可是小學生基礎知識不多、學習自覺性也較差,課前預習工作實施起來仍然難度很大。其次便是上課鈴響心卻難以收回,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通常會在課間進行一些劇烈的活動,追逐打鬧使得情緒和身體都很難再短時間內得以平復,等到上課鈴聲響了便很難把心及時收回到課堂上來。
2.課中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聽課方面,由于小學生的精神集中時間相對比較短,在聽課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周遭環境、事物的影響,容易做一些小動作、東張西望嚴重影響聽課效率;其次是課堂上的發言情況,有些學生對課堂提問表現的極為積極,,有些學生對答案沒有信心便悄不吱聲,有的同學雖然內心有回答問題的欲望,可是膽小要么不敢舉手要么回答聲音很小;最后是與同學的課堂合作情況不好,如今小學生中基本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缺乏團隊精神,不怎么喜歡與同學一起交流合作。
3.課后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小學生課后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小學生不能夠獨立完成作業。據了解很多小學生寫作業的時候,家長都會陪在身邊,幫忙看、讀題目、叮囑他們字跡不要潦草或者坐姿要端正之類的;二是小學生幾乎不會自己去檢查作業,這個學習環節都是家長來代替完成;三是小學生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大部分的小學生回家寫作業都是在家長的督促下進行的,他們很少積極主動的離開電視機自覺的去想要完成家庭作業。
二、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原因
1.家庭不正確的教養方式
一個孩子其成長發展的情況怎樣,很大情況上取決于家長的教育。但從筆者的調查結果看來,對孩子教育不上心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在孩子們面前不注意收斂自己的壞習氣,把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傳染給孩子。很多家長雖然知道要教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可是自己卻沒有帶好頭,沒有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還有一些家長在生活中過分寵愛孩子,不利于之后吃苦耐勞學習習慣的養成。
2.家長的文化程度
直接監管孩子學習的家庭人員的文化程度對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如果他們擁有良好的文化教養,那么對于孩子們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無疑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若是他們自身都存在著一些學習上的陋習,那么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肯定會是很大的。父母親外出打工無法監督自己孩子學習生活這已經是現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留守兒童”在此一方面的學習問題較為突出,他們的學習通常是在爺爺和奶奶的看管下進行但這個階段的爺爺奶奶文化程度高的并不多。
3.家庭精神氛圍的影響
雖然家庭中的文化氛圍對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很重要的影響,但是家庭中的精神氛圍也事不容忽視的重要一點。家庭精神氛圍即整個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世風格和價值取向的融合而表現出的一種整體家庭風貌。這種整合后的精神氛圍對整個家庭之中所有成員的行為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對處于小學學習習慣養成的孩子來說影響力遠遠大于家庭中物質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三、通過改善家庭教育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因此很多家長便想錯誤的認為家長主要負責孩子的監護責任,而孩子的教育責任則主要是學校和老師的。其實,相比于學校與老師,家長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導師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雖然小學生大部分的是時間實在學校度過的,可是父母與家人才是與孩子關系最為密切的,孩子對生活學習中很多事情的認識、了解,都是通過自己的父母得知的。所以家長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創建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是心靈的港灣,是成長的避風港,是人一生中所處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因此一個家庭的風氣對中孩子人格的塑造和習慣的養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行為習慣會受到其家長的正確的引導和熏陶,便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相反,一個生活在充滿陋習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必不可少的會被家中的不良風氣所感染,養成一些不利于個人發展的壞習慣。因此,家長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利于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教育
孩子學習教育不僅僅是校方的責任,家長需要對學校方面安排的學習任務,布置的工作全力配合,全力支持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工作。平時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會,定期與老師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達到家庭與學校兩方面相互配合、共同為了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努力的局面。
四、小結
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孩子今后的終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身處小學階段的他們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家長應該抓住這一良好時機不遺余力的做好家庭教育,培養出孩子優良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劉曉.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幾點思考[J].江西教育,20xx(5)
[2]劉曉燕.從家庭學習談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J].教育教學研究,20xx.6
【學習習慣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學習習慣的培養的論文02-18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好習慣論文07-01
好的學習習慣在于培養論文02-18
語文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論文06-24
學習的動力,從良好的習慣開始論文04-27
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論文06-13
家庭教育對學習習慣的影響論文03-31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促教學的論文02-18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論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