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環境治理論文

時間:2022-11-24 19:17:46 論文 我要投稿

環境治理論文(通用15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環境治理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環境治理論文(通用15篇)

環境治理論文1

  環保產業是是國家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隨著環保產業的發展,對環保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據國家人事部的有關統計預測,在我國未來幾年里急需的八大類人才中,環境保護技術人才名列其中。全國環保行業和產業每年需新增10萬名環保類高技能人才,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人才已成為我國最緊缺的人才之一。但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目前污染治理專業的教材建設還相對滯后,嚴重阻礙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因此,在新時期如何加強污染治理專業教材的建設,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1高職污染治理專業教材建設現狀

  目前,各高職院校普遍使用的污染治理專業教材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都把污染治理技術方法介紹作為主要內容。其編寫思路基本上順應了污染治理技術的方法及發展,并圍繞治理技術的原理及設計來進行論述。對污染治理方法的理論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內容較全面,體系較合理,圖文并茂。但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1教材重復建設現象較嚴重

  污染治理專業中各門課程的教材自成體系,相互不能銜接,內容重復現象嚴重。出版社為了擴大發行量,往往將同一專業的系列教材分給不同的高職院校負責編寫。而對于共性的問題,由于各主編理解的深淺程度與角度不同,彼此又缺乏溝通,結果某些內容在不同課程的教材中重復出現,造成學生知識的重復灌輸,有時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還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障礙[1]。

  1.2教材結構缺乏高職特色

  傳統的污染治理專業課程多著眼于知識的科學、系統與完整,較少關注知識在勞動生產中的應用,更加缺乏關注新知識的更新與職業規范訓練、職業道德的養成等。相當一部分高職污染治理專業教材沿用本科教材的編排體例,雖然減少了理論內容,增加了一些工程案例,但是教材延續了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實踐內容與理論知識沒能有機融合,不能突出高職教育特色。還有一部分高職污染治理專業教材只是簡單的對中職教材進行擴充,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造成高職學生理論基礎知識不夠用,解決實際問題時難以找到足夠的理論支撐。面對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如何跳出游走于本科教材與中職教材之間的模式,需要進行認真研究和改革[2]。

  1.3教材內容與生產實踐相脫離

  目前,污染治理專業高職教材的編寫隊伍仍以高職教師為主體,缺乏行業和企業專業的參與,高職教師大部分是專職教師,有著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但是缺乏實際工作經驗,也缺少對生產一線的調查研究和深入了解,對企業實際和行業特點的認識較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行業、企業的專家有較大的距離,所以教材內容難免與生產實際脫節,更不能及時反映企業中已采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有些高職教師仍未擺脫傳統的理論教學,編寫教材時注重理論教學的系統性卻缺乏對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的科學分析,沒有擺正理論與實踐的位置,嚴重背離了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1.4教材中實踐性內容普遍不足污染治理專業學生人才培養目標是能夠具有較高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在高職教學中份量極重。而目前市場上高職教材普遍沒有為實踐教學環節提供足夠篇幅,實踐項目教學在開展過程中沒有教材參考或只是參照教師編寫的實踐指導書,實踐教學缺乏質量保證。還有一部分實踐項目需要另購實踐類教材,增加了學生的負擔。

  2項目式教材建設原則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污染治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應當突出職業性、行業性的特點。面向基層一線的需要,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或管理人才。由此,基于生產過程的高職污染治理專業教材應遵循以下原則:

  2.1注重教材的整體優化

  污染治理專業教材編寫時不能孤立地對某一門專業課程進行思考,而要從整個專業的特點去考慮,從實現污染治理專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著眼,從人才所需知識、能力、素質出發。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把培養污染治理專業職業能力作為主線,并貫穿始終。編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課程前后的銜接,避免不同課程知識點的重復。還需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訓、實習教材的結合。要綜合研究課程教材與實踐教材的編寫計劃,使污染治理專業理論知識體系與職業的實踐技能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

  2.2注重校企合作編寫教材

  高職專業教材建設工作不是簡單的組織幾個學者經過幾次會議討論就可以實現的工作。好的教材需要有教師和生產一線的技術專家緊密協作才能完成。企業的參與必不可少,因為職業崗位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結構,只有企業才最清楚。在建設專業教材時,需要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吸納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到整個建設工作過程中來。教材編寫流程為:邀請行業企業專家進學院座談,并與教師共同研討教材編寫改革思路;主編教師提出編寫大綱和計劃,經討論后交企業專家審定把關;教師到企業調研,搜集資料,掌握行業動態;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探討共同編寫;編寫完或討論定稿后請行業企業專家終審[3]。

  2.3注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

  傳統教材是以學科邏輯為基礎組織教材知識結構的,而項目式教材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教材內容,突出“情境中心”和“任務中心”。即教材內容按照“總體任務——分解任務——相關理論知識——相關實踐知識——拓展知識——練習與實訓”的模式展開。編寫項目式教材時,緊扣環保行業背景,按照整個工作過程對項目內容進行序化,以確保滿足行業和企業的需要,從而有助于學生將來的就業與發展。這樣的編寫模式能夠體現“夠用為度、注重實踐”的原則,深入淺出,分散難點,降低理論學習的難度,更易于高職學生接受。

  3項目式教材建設方案-以《水污染治理技術》課程為例

  按照上述原則,來自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等30多位編寫人員紛紛參與了教材編寫。我們對廣東省內地區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以及省外具有代表性的環境保護及相關企業進行了調研。遴選其中三十家企業,以調查問卷、座談等調查形式獲取的信息來進行調研分析。調研活動中,與部分企業的人事負責人、企業老總進行了深入交流,并誠懇聽取了企業界對高職污染治理專業教材編寫的建議。舉辦《水污染治理技術》教材編寫研討會,對崗位所需能力、知識和素養進行對比、分解、合并,經過多方努力,校企合作編寫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材初稿。具有以下特點:

  (1)涉及理論、概念等一類知識內容時,注重穿插學習方法的介紹和講解,結合高職高專環境治理類學生的特點,注重知識內容的實用性和綜合性,刪減以往類似教材中較刻板的理論知識點,將更多的學時和內容重點放在實用設計方法、設計技能以及設計過程的闡述上。

  (2)重點突出“主題+項目”式教學方法和過程的展示,書中將展示大量的實際案例和實訓圖片。

  (3)由于“主題+項目”式教學方法的開展,學生在實訓及學習過程中接觸的項目綜合性及知識的交叉性較之以往更為復雜和全面,因此教材在涉及案例及不同類型廢水處理工程設計分析的同時更注重知識點的綜合性和完整性。

  (4)由于污水處理設計行業的日新月異,因此,案例將更注重行業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在《水污染治理技術》課程教材中,通過對傳統課程體系解構,將傳統的以知識學習為目標,改為以污水處理設計與運營管理崗位能力需求為培養目標,以項目為載體,通過完成項目及任務,實現崗位目標培養的完成,具體設計內容。

環境治理論文2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國政府在治理污染、環境保護方面己經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國環境狀況繼續惡化的趨勢卻并未能從根本上得以扭轉。因此,探尋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環境惡化的深層次原因,提出相應的環境改進策略,是促進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與內在要求。

  1制度約束是環境資源問題產生的根源

  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總是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進行。由于環境資源的公共屬性和“外部效應”,市場機制無法在環境資源保護方面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即所謂“市場失靈”,從而為政府干預即通過制度創設和供給降低交易費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于市場機制不能有效提供良好環境這一公共物品,政府應承擔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由負外部效應引起的環境污染、資源耗損等,由政府運用法律、經濟手段加以矯正,以控制經濟運行軌跡趨于正常狀態,同時也為市場機制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良好的平臺。因此,要實現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共生必須具備明晰的環境資源產權制度、健全的市場交易制度、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地基本控制制度。然而,我國在上述制度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

  1.1環境資源產權制度虛設

  我國憲法規定,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在經濟管理體制中卻沒有明確指出誰代表國家統一行使所有權,這樣的產權設置致使所有權的責權利無人監督落實,所有權事實上已被使用權所替代,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嚴重浪費,環境污染也因此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時由于環境資源產權不明確,還使環境資源難以進行有效的管理,因為當各方面利益發生沖突時,所有權往往從屬于經濟管理和行政職能,產權所有者利益不能實現,難以調動積極性,造成資源的浪費與破壞。所以,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環境資源管理體制,使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與市場經濟和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相適應的產權制度。

  1.2環境資源市場交易制度不健全

  在環境資源保護中,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正確反映環境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消除環境資源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和企業內部效率低下引起的社會成本問題。市場機制上述作用的有效性以市場完善、產權明晰為前提,以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為原則。但事實上,我國不僅環境資源產權不明晰,而且市場交易制度不完善。首先,許多環境資源(如大氣資源)不存在市場,這些資源的價格為零,無償使用這些資源己成為一種社會習慣。資源無價,使得資源耗竭速度和稀缺程度也就不能用價格信號準確地反映出來,政府難以用經濟手段加強對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助長了資源開發的無責任化傾向,資源日益稀缺也就成為必然結果。其次,有些資源(如水資源)雖然存在市場,但價格偏低,只反映了勞動成本,資源成本在開發總成本中往往被忽略,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的正常積累被削弱,使資源與開發者利益不是一種相容的關系,從而強化了經濟主體的個人利益,助長了短期行為。最后,有些資源(如能源)市場存在壟斷。由于規模經濟、法律政治因素導致的進入障礙、高信息成本等原因,使一些資源產業的市場形成壟斷,壟斷定價不是按邊際成本制定價格,因此帕累托最優條件遭到破壞,不可能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1.3環境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度低

  由于環境資源領域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各種經濟行為主體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就可能出現一些經濟主體擁有其他經濟主體所不擁有的信息的情況,即信息不對稱。這樣,在現實中污染者就可以利用人們環保知識的匱乏排放污染物或轉嫁污染,并且出于各種原因特別是效益方面的考慮封鎖污染信息。另外,地方政府出于對當地政治、經濟影響的考慮采取弱化的態度,導致對環境信息掌握和披露的局限性以及對污染現象發現的事后性和解決的滯后性。

  1.4基本控制制度的監控不力

  在許可證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企業環保考核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監測和環境統計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1)排污收費制度雖然在控制污染和籌集環保資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排污收費政策的效應來看,存在著以下突出問題:首先,收費制度不能保證收入來源的穩定性、可靠性。環保收入的主要來源——排污費屬于預算外資金,沒有納入預算內統一管理。在我國預算外資金管理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時常發生擠占、挪用、拖欠、積壓排污費的現象。其次,由于收費面不全,收費標準偏低,致使企業寧愿交排污費也不愿治理污染。最后,污染治理資金使用效益低下。現行政策規定排污費只能用于工業污染的末端治理,不能用于清潔生產和集中控制設施,治標不治本,從而影響排污費資金的投資效果。

  (2)缺乏企業環保考核制度。長期以來,GDP是衡量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GDP數值越大,綜合國力越強,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因此,對高質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就表現為對GDP增長速度的片面追求。但這一原理是建立在環境資源無限的前提條件之下,而未考慮把環境污染帶來的負影響作為成本之一計算到GDP中去,這種收入與成本的不對稱核算方式必將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在現實中,人們逐漸發現生活質量并不是與GDP增長同步提高的,其原因在于惡劣環境、生態失衡減少了社會福利。

  (3)環境主體在環護方面的有限理性。從本質上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的經濟活動。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受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無償使用等傳統觀念左右,采取各種手段無節制地開發自然,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出現了許多不可逆轉的環境變異。又因為環境是公共物品,經濟主體只愿享受環保所帶來的社會福利,卻不愿為治理污染付出任何代價,甚至形成了“治理環境污染是政府的行為”的觀點和習慣。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之下,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在內的環境主體不管在決策還是行為方面,都將環境保護排除在經濟、社會發展之外,長此以往,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的不和諧便形成了。所以,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直接或間接的后果,環境問題的治理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省悟和良知。因此,進一步加強環境文化教育,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己成為當務之急。

  2制度創新是實現環境資源與經濟共生的必然選擇

  要真正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促使外部成本內在化,就必須以改變現有制度的缺陷或不足為切入點。目前,我國各項改革己經進入突破性進展的階段,應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努力進行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制度創新。

  2.1產權制度創新

  按照責權利相統一原則,改造傳統產權制度,進行產權制度的創新。

  (1)環境資源產權制度創新。其實質是明確產權主體并使其利益得到實現,即保證國家的資源所有權在經濟上得以實現。要加強環境資源有效性評估,完善環境資源產權的交易轉讓市場,建立健全環境資源市場化機制。具體來說,包括資源核算制度、資源產權管理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制度、資源補償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創新。

  (2)企業產權制度創新。其實質是強化財產內在約束,按照權利和責任義務對等原則來構造產權主體。企業是經濟運行的基本單位,只有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產權主體、投資主體和法人實體,企業才可能真正獨立承擔投資風險,承擔環境損失費用,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這樣,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壓力和利潤最大化目標動力下重視環境問題,把環境損失納入成本核算,促進技術創新大幅度提高環境資源要素效率,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改變。

  2.2建全市場交易制度

  (1)逐步完善和培育環境資源市場,為環境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配置創造條件。市場通過引進規范、有序的競爭機制和健全、高效的價格機制保證了資源配置的高效率性,從而有助于環境資源資產化,以及共享資源的產權轉化。

  (2)建立有效的價格機制,控制環境污染。取消不合理的財政補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價格機制,使環境資源價格反映真實的全部社會成本。環境成本內化能夠有效地調整能源產業結構,刺激企業改進技術,達標排放污染物,有助于消除不利于環境保護的因素。目前急需對環境資源的自然價格進行合理的評估,為實現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和資產化管理提供基礎條件,實現環境資源的有效配置。

  2.3完善環境信息公告制度

  為了彌補環境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靈,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應建立起環境信息公告制度、環境聽證會制度并及時向公眾提供各種環境信息,讓公眾在知情的情況下,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監督企業排污情況,促進企業改革生產工藝,積極防治污染,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2.4基本制度創新

  在繼續貫徹執行“三同時”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環境監測制度的基礎上,當前急需進行以下幾方面制度創新:

  (1)建立規范、高效的排污收費制度。在沒有征收環境保護稅之前,改革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提高收費標準,收費標準要等于或略高于污染治理費用,變超標收費制度為達標收費制;超標排污加倍收費并予以處罰。同時,各級財政應加強對排污收費制度的管理,改變環保收費機構坐收坐支的財政狀況,實行收支兩條線,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綜合管理,并保證財政資金的有效使用,避免所收取的環保資金無效使用或挪作他用。與此相應,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在可實施情況下,各環境主體應有償使用或購買環境公共物品或服務設施。

  (2)構建完整的環境稅制體系,矯正負外部效應。首先,將排污費改為環境保護稅,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設計稅收制度。其次,完善資源稅。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將森林、草原、淡水、海洋等資源納入征收范圍,把各類資源性收費并入資源稅。鑒于土地也是一種資源,應將與土地相關的一些稅種如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并入資源稅中。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只要是采伐、墾荒、興建工程、生活設施建設用地等,都應根據土地的地理位置、開發用途、使用期限等征收資源稅。再次,運用稅收支出,誘導社會資金投入環保,促進環境產業的發展。最后,應將“可持續發展”貫徹于中國21世紀稅制改革。其他對資源、環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稅種,均應通過稅收減免的方式有效保護綠色產業的建立與發展,鼓勵企業引進環保技術進行清潔生產、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

  (3)實施許可證制度,對環境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帶來了巨額的收益、財富,因此不管是國有還是非國有的環境資源均屬于資產,均應作為資產來管理。在實行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應對環境資源實行有償開發利用、有償使用制度。目前我國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實行許可證制度,它包括開采或使用許可證和排污許可證。對于前者,必須根據環境資源的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確定其開采或使用的最高限額和利用方式,而且從環境資源的經濟特性看,這些限額必須是可以轉讓的,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對于后者,環境監測部門制定排污總量上限,按此上限發放排污許可證,許可證可以在市場上交易。排污許可證側重于總量控制,美國等國的實踐證明排污權交易制度是一種有效的經濟手段。它以最小的社會成本,實現了環境的目標管理。同時,環境資源管理部門應該有效地代表國家行使管理國有資源資產的權利,有權對環境資源的經營者征收環境保護稅和資源稅,以體現資源的價值和實現資源所有者的經濟效益。

  2.5重視環境文化創新

  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由人類的思維、決策和行為造成的,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獲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加大輿論宣傳,進行環境文化制度的創新。只有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把握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才能夠客觀地評價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可能造成的各種影響,并能自覺承擔自己對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有利于把保護環境由強制行為變為自覺行動,這是環境質量得以長久維持的內在因素。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xx

  2R·科斯,A·阿爾欽,D·諾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竇玉珍,馬燕.環境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xx

  4蔡守秋.論當代環境資源法中的經濟手段[J].法學評論,20xx(6)

  5武振.構建中國的環境稅收體系[J].財政與稅務,20xx(1)

  6沈君,孫卓華.生態環境問題的制度分析[J].商業研究,20xx(15)

  7陳書全.基于制度分析的環境問題及其治理[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xx(3)

環境治理論文3

  摘要 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展,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當代社會的重要發展理念,如何更好的實現低碳化的發展,對于現有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整治成為了相關形成部門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直接尋找平衡點,如何出臺有效的相關政策,解決現有水、空氣與土壤的污染的問題已經非常迫切。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污染;治理

  1引言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解決現階段人類生存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必然措施,更是人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理解。環境危機逐漸成為了現階段社會環境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低碳經濟是現階段經濟發展模式的發展與延伸,是我國社會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相關行政管理人員必須就現有社會的環境問題來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構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的就現有環境保護工作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改善,提高環境保護水平,真正的為我國發展指明科學的發展道路。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人類逐漸認識到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實現同步發展的重要性,也逐漸的認識到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不能脫離生態環境系統,必須要將環境融入生產當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深入的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就會造成一系列的污染。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發展模式過于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和破壞,使得我國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針對于這種負面效應,必須做好相關的治理工作,采用有效的手段來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同步發展,而低碳經濟就是解決這種矛盾的一項重要舉措。

  2低碳經濟的含義以及發展現狀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主要以碳生產力作為評定標準,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生產過程的低排放、低消耗與低污染。低碳技術是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的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效融合,是現代環境問題治理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低碳經濟囊括了節能、新能源、減排等新技術,是新時代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現階段,國際社會對于低碳經濟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并且相關投入不斷加大,低碳產業的迅速發展為發達國家帶來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相關低碳經濟的發展正處于相對起步的狀態,在相關產業的發展上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改進。

  首先,我國能源消耗水平不斷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所頒布的《20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xx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07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6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311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個百分點。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10689億元,比上年增長7.6%。能源消耗水平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3.7%。煤炭消費量增長3.7%;原油消費量增長3.4%;天然氣消費量增長13.0%;電力消費量增長7.5%。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工業和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帶來了更大的能源消耗,對于現代社會能源緊缺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其次,我國資源儲備量以及儲備水平提高了碳排放量。相關資料顯示,20xx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3.7%。煤炭消費量增長3.7%。我國整體資源儲備主要以煤炭為主,煤炭能源較其他類型的能源具有更高的碳含量。我國受限于資源儲備類型,相對其他國家來說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較世界平均水平更高。雖然現階段新能源的研究腳步不斷推進,但是短時間內,我國的能源消耗仍然以煤炭為主。

  最后,相關產業結構不夠完善、技術水平不足也是主要的原因。我國高消耗的工業化發展水平較快,相關生產技術水平不夠完善,并且基礎性原材料消耗較大,我國工業生產呈現高碳經濟特征。產業結構的不完善,造成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推進較為遲緩。與此同時,相關低碳技術水平不足,缺乏核心技術,與國際社會仍有較大差距。

  3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的數量分析

  據可查的最近的國家統計局20xx年11月4日發布的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xx年)數據顯示,我國20xx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684.8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21.6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32.3%;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67.6%;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117.6萬噸。其中,工業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911.7萬噸,占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90.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5.7萬噸,占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9.7%;20xx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2.9億噸,其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20.2億噸,工業固體廢物處置量7.1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61.0%。

  20xx年我國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8253.6億元,其中工業污染治理項目投資額500.5億元,“三同時”項目環保投資額2690.4億元,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5062.7億元,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20xx年全年GDP的1.59%。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強,相關投入增大,當年施工污染治理項目數為5390個,自然生態保護區總數2669個,自然生態保護區面積14979萬公頃。

  4低碳經濟視角的環境污染與治理對策

  4.1加強低碳經濟的宣傳

  在環境與資源的管理中,公眾具有重要的地位,只有保證公眾真正參與到低碳經濟發展當中,低碳經濟才會得到有效的推行。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通過不同的煤炭和渠道,對于低碳生活進行宣傳和倡導,在公眾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引導低碳經濟模式的轉型。現代社會信息化程度很高,只有保證低碳經濟的宣傳效果,才可以對于公眾的行為進行引導,提高其生態保護意識,維系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低碳消費的發展,可以有力的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是當今社會的主要消費引導趨勢。

  4.2政府與企業職能的落實

  政府與企業是低碳化經濟運作的重要主體,具有重要的自身責任。政府在日常行政活動中,要真正的以身作則,以低碳化的運作方式來為社會作出表率,并且積極的推廣相關職能的使用,通過加強相關環境治理與保護的立法,為行政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的依據。企業在日常生產過程中,要逐漸向低碳化發展過度,減少三廢的排放,并且通過對現有技術以及設備的更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真正的實現生產過程的低碳化。

  4.3加強產業結構調整

  我國發展速度較快,相關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整體經濟形勢變化較大。工業化占整體產業結構比例較高,是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產業結構調整與改革的過程中,要針對于工業化比例過大的問題,進行不斷地優化,并且從宏觀的角度進行統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只有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保證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重視不同產業的有序發展,才可以真正的將低碳經濟模式進行推進,避免以前粗放式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效應。

  4.4提高污染治理技術水平

  第一,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我國環境污染中較為嚴重的問題,在進行水污染治理的過程中,要對于我國水污染的狀況進行細致的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修復以及控制技術,構建完善的水污染評價、控制的技術體系。在水污染變化監測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監測方法,并且保證檢測與評估的可靠性。針對于水污染的一系列風險,要進行科學的評估,并且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體系。針對現有污染地區的水質特性,研發相關凈化技術,有效的針對于重點區域的水污染壓力進行解決,完善當地水資源管理體系。

  第二,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問題,對于我國農業生產有著較為嚴重的影響。在土壤問題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化學用品污染。在對于化學用品污染問題治理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要深入的研究化肥、農藥和農用高分子材料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并且結合其作用機理采用合理的控制技術。在進行污染治理的過程中,還要遵循土壤環境質量變化規律,因地制宜的執行相關治理方案。在對工業地區土壤污染治理上,要針對于不同污染物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案,并且采用新的監測、遷移、轉化等修復方式進行治理。

  第三,生態保護技術。生態保護工作是污染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一些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要保證實時監測生態質量,并且結合有效的生態維護措施,構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和管理體系。對于特殊生態安全要求以及保護物種的要求上,要不斷對現有技術進行創新,積極的以高水平的技術水平來實現生態保護工作的有效推進。在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要提高重視,并且以保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為生產原則,加強農業生產新技術的選用,并且及時的落實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工作。

  5結束語

  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是困擾人類全社會的重要問題,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全球生態環境。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各國實現經濟轉型,保證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針對于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我國相關部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進行引導,保證低碳經濟的順利發展,對于相關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提高核心技術水平,真正的促進低碳經濟快而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秋正.低碳經濟視角下港口物流對城市環境的負面影響研究——以寧波為例[J].生產力研究.20xx(05)

  [2]張輝,曹鳳中,樊小賢.建設低碳城市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的思路[J].黑龍江環境通報.20xx(01)

  [3]余海紅.“低碳經濟”背景下蘇州市污染物減排的推進機制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xx(07)

  [4]周靈輝,張丹寧,徐笑寒.強化政府環境保護職能促進低碳經濟良性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xx(09)

  [5]臧大巍.低碳經濟理念下的經濟發展狀況探析——山東低碳經濟發展狀況分析[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xx(05)

  [6]孫磊,趙佳穎.淺析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及動力——基于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J].商.20xx(19)

環境治理論文4

  水環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轉化所處空間的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社會的進步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實現環境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以及人與自然協調、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要想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深入探討區域、流域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區域水環境承載能力是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區域水環境能提供的最大的支撐力。如果區域在經濟發展中過度透支水資源,超出其支撐能力,則會使得發展不具備可持續性,甚至使當地的環境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因此根據地區水環境的獨特特色,深入研究區域水環境的治理保護措施,提出水環境治理的對策,對水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1.唐山地區水環境

  1.1唐山地區水環境現狀

  唐山市地處環渤海灣經濟帶的重要位置,是京津冀經濟區域的重要城市。并且礦產資源豐富。豐富的資源形成了該地區獨具特色的產業,以重工業,包括鋼鐵、水泥、陶瓷等高耗能、高耗水產業為支柱,由于生產技術落后,使得該地區污染嚴重。地表水環境的惡化造成了飲用水的緊張,因此地下水遭受過度開采,這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緊缺的現狀,破壞了生態環境平衡,造成了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深入研究該地區水環境的特點是必要。

  1.2唐山地區水環境特征

  一是水資源匱乏。唐山地區處在渤海灣中部,降水偏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54×108m3,全市淡水資源26.3×108m3,人均水資源總量為380m3,屬于嚴重缺水的城市。唐山的經濟支持產業主要集中在鋼鐵、陶瓷、煤炭、礦山開發等高耗能、耗水產業,工業用水的巨大需求進一步加劇了該地區水資源的匱乏。二是工業污染嚴重。唐山是重工業城市,分布著許多中小型煤礦、鋼鐵廠,這些中小企業主要利用落后的生產設備,借助資源優勢、人工成本優勢在市場中生存。其本身對技術改造、廢污水處理缺乏熱情,缺少投入,因此廢水廢物的偷排亂排現象嚴重。三是農業、生活污染不容小視。唐山地區緊鄰京津,外來人口增加和本地區人口稠密,使得地區水環境所承受的壓力增大。過于密集的人口產生的生活廢水,農業、養殖業產生的面源污染使得唐山地區的水環境進一步惡化。

  2.唐山地區水環境防治、保護對策

  基于上述分析,明確了唐山地區水環境的特點。下面將有針對性的提出該地區水環境治理與保護對策。

  2.1強化水功能區的水質管理

  唐山地區河流湖泊少,區域整體納污能力弱。應該積極劃分水功能區域,對不同功能的水域進行錯位水質管理,并在實際工作中嚴格管理水質目標。必要時必須犧牲部分產能,關停低技術、高污染工業企業。

  2.2控制工業污染

  地區政府應下大力度對落后工業企業進行整治,對高污染企業進行嚴格的排污控制,對小型企業、作坊式生產方式進行關停淘汰。在嚴格執法的同時,應該出臺措施鼓勵企業在技術改造、污水處理上加大投入,實現企業生產技術升級。

  2.3加大飲用水水源地的建設與保護

  飲用水源的保護涉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生活安全,地方政府必須要足夠重視,放到工作的中心位置。

  2.4加強水質實時監測

  政府應加大投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對重點地區、水域的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對重要的水庫、河流要合理布置監測點,選取合理的監測指標,建立合理的評價模型,對區域、流域水環境狀況做出準確客觀的評價,發現問題、找出問題根源,并及時做出反應,采取應對措施。

  2.5進一步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

  水利工程是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加大水利工程的投入,才能更好的治理和保護地區水環境。地方政府增加水利工程的投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設的監督機制,嚴把質量關。

  3.結語

  唐山地區水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只有認真分析該地區水環境的特點才能提出該地區水環境治理及保護的針對性措施。本文從水環境相關的主要因素出發,詳細分析了唐山地區水環境狀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并提出了該地區水環境治理與保護的針對性措施。

環境治理論文5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勢如破竹,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資金薄弱、技術落后等缺陷在發展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破壞和污染。如今,中小企業的環境治理已成為社會的一個焦點,同時也是國家急不可待的挑戰。面對即將來臨的20xx年G20峰會,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環境治理,尤其是杭州地區的中小企業,對其進行了大批的整頓。

  良好的企業環境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企業擴大經營利潤的重要保障。環境科學治理符合“人與自然、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始終貫穿于企業整個經濟鏈的過程。但環境時常被人忽略,無論是曾經西方國家的工業化時代還是我國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時期,環境都遭到了嚴重的“踐踏”與破壞,“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資金薄弱、技術落后、規模小等原因,在環境治理方面往往更力不從心。此外,中小企業還受到現實條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企業的發展在一定基礎上以犧牲環境,污染環境為代價。因此,國內外越來越重視環境與企業和諧發展的研究,下面就以我國杭州在20xx年成為G20峰會主辦城市的背景下,來探討如何治理中小企業的環境問題。

  一、企業環境治理的概念

  環境問題被廣泛認為是可持續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十一五”規劃《建議》曾提出:“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明確地強調了環境的重要性。當前,我國的環境形勢非常嚴峻,歸根結底在于周圍的企業超額地排放污水,廢氣而造成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現象。因此,在不阻礙企業發展的前提下,給企業在環境問題上加上緊箍咒刻不容緩,要讓企業在環境治理上下功夫。什么是企業環境治理?環境治理就是企業設置專門的環境治理機構,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等各種方式對企業每個生產環節所產生的廢氣、廢水指標嚴格監測及排放,企業內部各種機器設備的定時維修,以及各種資源的循環利用等方式來調整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企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相協調。其目的就是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實現最終的可持續發展。

  G20峰會即將到來,環境問題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企業在環境治理上的作用不容忽視,而企業自身的環境治理就更顯得舉足輕重。加強企業內部的環境治理,對企業自身而言,有利于更長遠的發展;對國家而言,符合“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中小企業內部環境薄弱的原因

  隨著9月G20峰會的即將到來,我國上上下下展開了嚴格的環境整頓,尤其是浙江杭州的環境治理,無論是杭州市內各個河流水質的檢測還是空氣質量,無論是城市中心的衛生還是農村地區的出租房衛生檢查,政府都高度重視。當然,中小企業也不例外,緊張有序的衛生檢查無疑對中小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壓力,隨之而來的是一批批中小企業宣告破產倒閉的訊息。那么,為什么中小企業內部的環境會如此薄弱?

  1、中小企業流動資金不充足

  據調查顯示,以杭州地區的中小企業為例,它們的規模大致在20人—200人之間,企業的注冊資本在50萬元—480萬元

  左右。中小企業將80%的注冊資金投入到日常設備的購買,廠房的改建以及員工的工資等。因為其本身資金就入不敷出,內部流動資金相比國有企業相差甚遠,如果當政府出臺一系列有關于加強環境治理的政策時,例如《環保法》,中小企業在政策面前往往更力不從心,甚至會有逃避的僥幸心態,若是投入大量的資金于環境治理方面,那么企業內部資金流動就顯得更為困難。若企業此時慘淡經營,整治環境的能力和精力也會更微不足道。

  2、中小企業環境治理機構不完善

  一個成功的企業是由多個階層機構所構成,大到總裁、副總裁、總經理,小到基層職員等,每個階層都有相應的負責人,每個部門也有完善的環境治理機構。例如一些優秀的大型國有企業,它們有明確的階層機構,對于每一項的生產工作程序都會嚴格的執行,對于企業環境問題的治理也有自己獨特的治理方式,廢氣、廢水等排污量指標嚴格控制,它們的經營目標更是追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中小企業機構層次不明確,且存在一人領導一人決策的現象,環境治理機構更不復存在。對于企業內部環境問題的治理,領導者也往往極易忽略。由此可見,健全企業內部治理機構,有利于企業更長遠的發展。

  3、中小企業缺乏正確的公司戰略

  社會上存在很多以營利為目的而成立的組織,一部分中小企業就是其鮮明的代表。部分中小企業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存在嚴重的錯誤觀念,在快速度追求經營利潤的同時忽視企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加拿大學者明茨伯格曾提出公司戰略具有應變性、風險性和競爭性。處在環保理念根深蒂固的時代,若沒有正確的經營戰略,沒有環境治理策略,沒有嚴謹的戰略分析,則企業也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正是因為中小企業缺乏這種企業環境治理的戰略,它們的'內部環境也會格外的脆弱,企業也處在倒閉的邊緣。

  4、高層管理者環境意識淡薄

  近年來,“富二代”這一詞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部分中小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則是富二代的真實寫照。他們通過繼承家業的方式來獲得最高層領導人的職位,其綜合素質、能力以及企業管理知識方面相比有所欠缺。此外,部分管理者一味地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以不斷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和收入為目標,忽視追求利潤之后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破壞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這些后果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企業需要投入2—3倍的資金去治理環境問題。由此可見,一般而言,若企業高層管理者存在錯誤的思想觀念,該企業內部環境也往往是十分薄弱的。

  5、其他社會因素

  相比較國有企業,中小企業渠道相對狹窄。首先,近些年來,國家的主要資金投入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國有企業的扶持,對于一些中小企業則是放任不管的態度,銀行對于中小企業貸款條件也是十分苛刻,中小企業可從銀行的貸款數額頗少,而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失去信心,在困難面前選擇后退。其次,政府對于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也不強,眾多企業紛紛選擇破產倒閉。最后,市場的不健全性,一些重要的信息在市場上存在滯后的現象,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三、中小企業環境治理的基本對策

  1、建立多種環境治理機構及環境協議

  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之后,全球建立多種治理環境的機構,例如世界環境組織(WEO)、可持續發展聯合會、國際海洋委員會等,各國之間也制定了環境協議,例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協定書》。借鑒歷史,我國政府可實行創新模式,與中小企業簽訂環境協議,也可在部分城市內設立企業關于各類環境問題治理的機構,頒發一系列的環境治理獎懲措施等,來提高中小企業對環境問題治理的重視度。

  2、加強環境管理制度的實施

  為促進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各部門仍要加強貫徹落實《環保法》,加強企業各方面的環境監督。吸收借鑒國外優秀的環境治理制度,例如ISO 14000 環境管理體系,1986年美國環保局頒布的排污許可證貿易政策等,嚴格監督中小企業的排污、排水、排氣量,通過檢測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環保程度,并且來降低排放量,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污染現狀,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完善市場機制和企業的融資渠道

  首先,政府應健全中小企業市場的融資渠道,比如政府可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扶持中小企業改革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于信譽較好的中小企業,銀行放寬貸款數額等來提高中小企業的流動資金數額,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

  4、制定正確的公司戰略

  面對大批中小企業倒閉的現象,調整公司戰略顯得更尤為重要。首先,中小企業應調整公司的經營理念,由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轉變為追求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領導者要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倡導綠色產業、綠色經濟。其次,管理者應對戰略進行重新定位,可以建立一個研發、生產、營銷、服務、治理完整的企業價值鏈配置系統,為企業營造和保持新的競爭優勢。最后,重新設計企業的組織結構,改變指揮混亂的現象,提高管理效率。

  5、切實推行循環經濟,走清潔之路

  1972的《人類環境宣言》中強調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環境問題不僅僅只是環境污染,還包括資源的浪費問題等。中小企業應從根本上治理環境,合理循環利用資源尤為重要。中小企業應從我國的發展潮流和自身的發展情況,制定出與國家相符合,與自身相適應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規劃,采用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清潔技術,對于一些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6、提高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對于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管理者長遠的眼光能夠使企業更遠的發展,管理者不僅要認識到現狀,還要考慮到該經營項目會造成的后果,并加以改進,提出具體的措施實施。例如汪恕誠提出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經濟價值的同時, 還必須應該考慮可能造成的水污染等因素, 要求正確處理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關系。

  治理環境是一項任重而道遠,并且需要一直持續的遠大任務,而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兩者之間息息相關,都極其重要。對于20xx年的G20峰會,中小企業要始終秉著“經濟與環境相持續發展、相統一”的原則,堅持“綠色產業、綠色經濟”的理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積極參與環境的治理,在推行循環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等措施的同時,努力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此來促進企業更大的經濟效益。

環境治理論文6

  一、引言

  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同時帶動了工業、城市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城市的數量和規模以及城市人口急劇增加,致使城市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對于城市環境噪聲等相關問題也越來越關注。由于對城市工業污染源的綜合整治,城市環境噪聲問題越來越突出,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身體健康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城市環境噪聲主要包括交通噪聲、工廠噪聲、建筑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等,其噪聲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日益擴大,對市民的生活環境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引人關注的城市環境問題之一。

  二、城市環境噪聲的來源及其危害

  (一)城市環境噪聲的來源

  噪聲是對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造成一定影響的聲音,它是多種多樣的,客觀存在的。我國城市化的過程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城市具有居住、工作、交通、旅游和休息這五大功能。隨著城市建設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長,交通也越來越密集,對城市環境也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城市環境噪聲的主要來源分別是:交通噪聲、工廠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以及居民生活噪聲,其中交通噪聲占我國城市噪聲源的30%以上,并且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二)城市環境噪聲的危害

  一般來說,人們的正常聽力在40dB~80dB的范圍之內,人們把那些不愿意聽到的語言和聲音稱為噪聲,把在一定環境內各種噪聲的綜合稱為環境噪聲。環境噪聲會對人體產生極為嚴重的危害。

  第一,環境噪聲會損害人們的聽力。各項實驗研究成果表明,噪聲超過85dB時,聽覺細胞就會受到損害。因此,長期生活在環境噪聲中,或者在強噪聲環境下工作,就會影響到聽力,造成聽力下降,甚至會造成耳聾,尤其是老人和病人,對于噪聲的干擾更為敏感。

  第二,環境噪聲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通常來說,噪聲超過90dB時,人們將無法進行交談,思維也無法進行工作,對于人們的工作和學習產生嚴重的影響。

  第三,噪聲會引起多種疾病。噪聲會影響到人們的新陳代謝,會使人們出現頭痛、睡眠障礙和神經衰老等疾病。此外,還會對內分泌系統產生不良的影響,極強的噪聲還會導致人死亡等。

  三、城市環境噪聲的治理策略

  城市環境噪聲的治理必須由政府有關部門立法,堅持以人為本,并用科學發展觀的觀點去認識它,治理它。噪聲源、傳播途徑、接受者是噪聲傳播的3個階段,根據這3個階段,可分別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城市環境噪聲進行治理,以下就對城市環境噪聲的治理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進一步完善城市噪聲標準體系

  為了保障城市居民能夠在適宜的環境下工作、生活和學習,消除人為的環境噪聲污染,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環境噪聲控制標準和有關法規。但是還要對噪聲標準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推動城市噪聲監測網絡建設。已經出臺的《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推動完善了我國環境噪聲標準體系建設。下一步可擴大標準適用范圍,進一步解決低頻噪聲和城市以外區域噪聲控制要求缺失等問題,明確標準適用對象,出臺如室外施工機械、低頻噪聲等專門的噪聲標準。對于城市噪聲監測網絡建設予以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加強噪聲源的控制

  加強機動車輛噪聲排放控制和交通組織管理。實施汽車定置噪聲檢測,嚴格控制并逐步降低機動車,特別是大、重型車的噪聲排放水平。對處于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內的道路,合理劃定重型、大型貨運車輛行駛路段或時間,實施限速、禁鳴等措施,對公交車、重型載貨車等高噪聲車輛的排氣、剎車等部位進行降噪治理。行駛的機動車輛,應當裝有消聲器和符合規定的喇叭,并保持性能良好。車輛噪聲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機動車噪聲排放標準。對違反規定的車輛,不得發給行車執照,不準通過年檢。特種車輛安裝、使用警報器,必須符合公安部門的規定,在執行非緊急任務時或者在禁止使用警報器的地段,不得使用警報器。

  (三)從城市環境噪聲傳播途徑上采取措施治理噪聲

  1、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區。對于某些興建噪聲較大的工礦企業,要考慮不同功能區的劃分,盡量避免居民區與工業區和商業區混雜,而應將其集中到某個區域,在對城市功能區域進行規劃時,可以在城市邊緣建重噪聲區,低噪聲區應遠離重噪聲區,而中等噪聲區可以靠近低噪聲區。

  2、對于新建的小區而言,要盡可能地將對噪聲不敏感的建筑物安排在小區周圍鄰近交通干線,形成周邊式的聲屏障。另外,在建筑物的施工過程中,要大力推廣和使用隔音好的建筑材料。

  3、在城市交通干道兩側,在可能造成環境噪聲的高速公路、鐵路、城市高架、輕軌鐵路旁,設置相應的聲屏障,避免噪聲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

  (四)接收處的防噪措施

  在治理城市環境噪聲時,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方面限制噪聲源的噪聲輻射,更重要的是從總體合理布局,利用綠化和地形等措施降噪。在接收處還達不到允許的噪聲標準時,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對于城市居民而言,可以佩帶耳塞、耳罩、防噪頭盔等護耳器;第二,減少在噪聲環境中停留的時間;第三,對于那些在使用噪聲較大的機械的生產車間內工作的操作人員,可以不直接操作機械設備,可用隔聲板設立專門的操作間,工作人員在操作間內工作遙控;等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環境噪聲是多種多樣的,客觀存在的,它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甚至會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在對城市環境噪聲進行治理的過程中,用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態度對其進行分析、重視和治理,并根據噪聲傳播的三個階段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城市環境噪聲進行治理,從而減小城市環境噪聲的危害,保障城市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環境治理論文7

  1. 河道水域環境現狀

  騰沖縣地處云南省龍川江、大盈江、檳榔江源頭區域。全縣國土面積 5845km2。包括中小河流 140 多條,湖泊 3 處(火山湖、青海、北海),建有水庫 39 座,共有水域面積 11.77 萬畝。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 97.19 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 14998立方米,這些水域水質曾經清澈可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增加,重攝取,輕保護。廠礦污水的直接排放、生活垃圾的亂放爛拋,河湖水域污染日趨嚴重。

  據 2012 年水質監測結果,龍川江在縣境內全長 190.2 公里(河頭山至速慶),徑流面積 3567.9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產水量 47.11 億立方米,河床平均比降 8.4‰ ,現狀水質 II 類。大盈江在騰沖縣境內全長 42 公里,徑流面積 1042.7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產水量 7.07 億立方米,現狀水質為 IV 類。檳榔江干流在騰沖縣境內全長 59 公里,徑流面積 1076.2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產水量 21.07 億立方米。流域內沒有較大工業企業,以農業生產為主,對水域水質影響不大,但主要支流水質也處于劣Ⅰ類邊緣。局部河段水流重金屬元素含量較高,無法用于灌溉,部分人畜飲用水源點氟化物、總磷等超標情況越來越多,水域水體環境的污染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威脅呈現逐步加重。

  2. 造成河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因素

  造成河道水域污染的因素較多,以我縣三大流域現狀調查分析,認為突出表現為:

  2.1 人們對河道水環境的保護意識差,生產生活垃圾、塑料袋、禽畜糞便等雜物亂堆亂放,近河村寨直接向河道傾倒,死亡動物向河里扔,既堵塞了河道,影響了泄洪,更造成了河道水環境的嚴重污染。

  2.2 在利益的驅使下,大多工礦企業重產出,輕環保。特別是近年來采選礦企業增多,廢水凈化處理不達標,甚至有的直接向河道排放,河道水域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局部地段原有魚類等水產資源滅絕。

  2.3 河道非法攔壩采砂,挖山、掘田洗砂,導致部分河流“水無一日清,”既影響了河道泄洪,也造成了河道堤岸坍塌破壞,更加劇了水土流失。

  2.4 農業生產投入品造成一定水質污染。我縣是農業大縣,由于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農田徑流污染日益突出,致使水體有機磷、有機氯、總磷、總氮含量增大。

  3. 河道水域環境防治的建議與措施

  我縣屬加速發展經濟時期,不規范工礦企業多、私挖亂采突出,轄區內河道污染源點多面廣。洗選礦企業的污(廢)水無序排放、生活垃圾的亂堆亂放,已對河流水域環境造成了較重污染,生態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鑒于污染源點多面廣,性質程度的差異,采取全面宣傳教育,突出重點整治。

  3.1 成立河道治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統籌指導全縣河道治理工作。

  3.2 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全民防治水污染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大河道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透明度,不斷增強環境安全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深入開展環境警示教育,增加公益性水環保廣告宣傳,在水域保護范圍內,不堆放雜物,畜禽糞便等不利于水域保潔的物質,不向河道內排放未達標的工業、農業、生活廢水。及時公布污染防治檢查情況,暢通環保監督熱線,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營造防治江河、水庫水污染,保護水資源的濃厚氛圍。

  3.3 實施河道、水庫等水域功能規劃。水域功能規劃要從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出發,考慮水域功能的歷史演變、現狀和水質變化趨勢,結合沿岸村鎮來做總體規劃。水域功能劃分要有靈活的一面,可以設一定的時限,允許在適當的時間進行調整;對功能區的實現,要有技術措施保證,并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以法規、規章形式頒布執行。

  3.4 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完善地方環境經濟政策。污染事件的發生,歸根到底,是利益作祟。如今守法成本高,而違法成本低。對于水利執法來講,經濟處罰難于實現,沒收機械不能從根本上制約一些企業(單位或個人)。因此要抓緊制定有利于河道、水庫水域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提高排污費標準,制定河道、水庫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政府研究出臺一些針對全縣范圍、重點保護區域等的水源保護管理辦法、規章和實施細則,以法律程序形式確立,采取執法手段執行。如制定《縣水源保護管理辦法》、《縣河道管理辦法》、《縣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辦法》,嚴格貫徹《環保法》,對污水的排污標準進行嚴格控制,尤其要加強對工業污水排放的監督和管理,對違法排放的工業企業要從重處罰。對集中排污口的各類污染源,加強跟蹤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加強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監測和水源的保護工作。對重污染企業采取“關停”措施;加緊治理輕污染企業,逐步走上良性循環軌道等。使企業、礦廠等成為環保型經濟產業,讓當地群眾放心滿意,造福子孫后代。

  3.5 整合執法力量,理順管理體制。采礦、非法采砂等致使我縣河道、水庫水域污染問題呈發展態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水污染防治管理分散,環保、水務、國土、畜牧、水產、公安、建設、衛生防疫等部門分割管理,執法保護管理難于到位。建議縣委、政府進一步充實專門的協調機構,整合執法力量,以流域為單元,以河流為主線,以城鎮為節點,建立流域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體系,強化流域管理的監督職能和協調能力,加強各相關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效防治河道、水庫水域污染。

  綜上所述,人們在利用水的同時,必須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對建好的水利工程要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修建水利工程設施時,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它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和可能對工程非受益區、其他產業部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對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須研究對策,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最后考慮是否可行;對不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重建要研究制訂目標和標準;要制訂人對自然資源,特別是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的行為規范,約束人在社會經濟中的不良行為和協調不同地區和不同利益集團的利害矛盾。總之,對水環境治理工程要建管并重,對用水行為要進一步規范,只有人與水和諧相處,才能保證小康社會建設順利建成。

環境治理論文8

  摘要:當前,我國的環境問題在礦山地質環境上表現得比較突出。環境污染、礦山地質災害以及環境與資源破壞等作為礦山地質環境的主要問題,對我國的環境與資源方面帶來一定的威脅。因此,本課題主要針對當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過程中的問題,分析積極解決這些問題的合理建議,以此能夠為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做出積極的貢獻。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

  目前我國的礦產資源的開采與利用范圍越來越廣,而隨之而來的礦山地質環境的問題也就日漸凸顯出來。而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礦產資源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促進我國的經濟繁榮以及社會的進步。所以,筆者主要針對于此進行方法論的研究,以此有助于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存在的問題

  1.1礦山基層管理部門與企業業主的環保意識較薄弱

  一些地方政府對資源開發比較注重,而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造成礦山地質環境遭到破壞。對于基層各級礦山管理部門來說,僅僅對業務管理比較重視,而對地質環境的管理與監督有所忽略,這就造成業主重視生產與利潤,對礦山地質環境的資金投入不夠重視等。

  1.2環境保護的工作監管機制不完善

  由于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環保、安監以及國土等行政部門。缺乏完整的職責劃分,分工不夠明確,無法形成合力等,因此應該做好執法機制的聯合工作,才能積極保護礦山地質的環境[1]。

  1.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存在著不健全的法規體系,執法能力較低

  當前我國關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另外,對于基層礦山地質環境的執法能力不強。主要表現為:首先,存在著不健全的地方礦山地質環境執法機構,很多省市缺少單獨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執法機構;其次,執法人員缺乏相應的業務能力與素質水平。如在評測礦山環境過程中,不能積極突出礦山地質環境的特點等。另外,在環保執法檢查過程中,對工業污染過多重視,而對礦山地質環境有所忽略等,不會運用生態環境的要求實施執法檢查等。

  1.4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的資金的短缺

  作為礦山地質環境出現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違反了生態環境規律,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與利用等。對于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有環境污染、資源與環境破壞以及礦山地質災害等[2]。其中環境污染主要有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與地下水污染等。而資源與環境破壞主要有地形地貌破壞、植被破壞、礦產資源破壞以及土地占用與水土流失等;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以及煤層自燃等。當前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特別是煤礦礦山的開采造成沉陷問題,以及建材礦山對地形地貌造成破壞等,已經屬于首先治理的問題。然而,目前我國在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方面的資金比較短缺,特別是關于老礦山、閉坑礦山等。因為礦產資源開發已經面臨枯竭,但是企業方面的負擔也比較重,這就造成企業無力恢復與治理礦山地質環境。

  2保護與治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合理對策

  2.1綜合治理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的環境

  首先,應該開展綜合勘查工作,對礦區環境的地質問題進行積極查明,對開發過程可能出現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預測;其次,在礦山建設階段應該遵循“三同時”制度,對礦山建設用地的審批應該嚴格把控,積極開展評估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與評價環境影響的工作;再有,在礦山生產階段,應該對采選活動加以規范,將環境破壞問題進一步減少,如果出現問題應該及時治理;最后,在閉坑階段,應該對礦坑廢水的污染與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進行根治與處理,加強“復墾還綠”的力度,做好礦山土地的復墾綜合治理工作,對耕地進行恢復與增加,以此達成復墾耕地與建設用地的平衡[3]。

  2.2健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做好政策方面的引導

  針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分析礦山地質環境的特點,應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下來,還要積極與其他法律法規相協調,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具有法律的保證。與此同時,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過程中還要積極遵循法律法規,積極促進環境的協調發展。還需要完善“誰復墾、誰使用、誰受益”的優惠政策,在業主復墾國家征用被破壞的土地后,得到使用權,政府需要進行登記,對復墾者的合法權益給予一定的保護。

  2.3增加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

  首先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基金,一方面,對征收資源稅與資源補償費、礦山占用費與排污費等稅費中劃出一定比例的費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金的建立;其次,礦山的生產也可以從礦產品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以此用作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資金的建立;再有,作為國有財政來說,應該抽取公共財政資金中的部分資金,用作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轉向資金,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財產等;最后,在一些地區與礦業行業中,借助礦產品價格的調整,將其用作礦山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的資金,并提取一定比例的礦產品的收益,將其作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建設資金[4]。除此以外,支持與鼓勵企業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投資,以此有助于資金不足問題的解決。將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入機制建立起來。作為來說,應該積極保護廢棄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發揮示范作用,進行相關優惠政策與資金的建設。針對亂采亂挖導致的環境破壞,應該主要憑借地方政府為主體,對地方積極性進行激發與調動;而作為新建礦山,應該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制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保證金制度,對土地復墾規定進行強制執行,主要讓企業承擔相應的治理資金。借助政府的示范引導作用,將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進行制定與推行,以此營造良好的多渠道投資的環境與氛圍。

  2.4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

  首先,建設合理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借助覆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監測與保護等方式,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的修訂工作,使之能夠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標準相符合。最后,可以將三部門標準化機構的協作機制建立起來,主要是環境保護、安全監察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從而能夠在征求意見階段使礦山地質環境標準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相符合,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的協調性與配套性[5]。與此同時,通過運用信息化與網絡化的優勢,對社會公眾的意見與建議進行廣泛搜集,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具有一定的適用性與實效性,能夠滿足當前我國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現實要求。

  3結論

  總而言之,當前礦產地質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嚴重起來。作為關乎我國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重要資源之一,礦產地質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因此,作為國家與相關部門來說,應該加強對礦產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的重視,積極采取科學的措施,改善我國的礦產地質環境。主要從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的綜合治理、完善礦產資源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礦產資源地質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以及建設礦產地質環境的標準化體系等方面入手,積極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廣泛聽取公眾的呼聲與建議,能夠進一步地促進礦產地質環境的保護工作的實施,以此為我國的資源環境建設提供一定的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申健,李巧剛,楊少華,王惠芬,劉曉曉.華鎣市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影響評估及治理建議[J].城市地質,2015,(S2):88-89.

  [2]劉祥.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研究[J].電子世界,2016,(01):106-107.

  [3]葛正斌.益陽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低碳世界,2015,(01):44-46.

  [4]楊繼鋒.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探析[J].才智,2015,(10):66-68.

  [5]李燕,陳秋伶.關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思考[J].江西煤炭科技,2015,(03):0-32.

環境治理論文9

  我國企業員工參與公司治理影響因素分析

  (1)宏觀方面。一是法律制度方面。首先,我國相關法律在立法導向上都缺乏對職工主動參與權的規定,與股權相比,職工參與權過于弱小且不完善。其次,我國法律規定針對的主要是國有企業或者國有獨資企業,對于其他類型的企業沒有進行提及。最后,法律制度對于職工董事、監事制度的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社會文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是全社會共同的奮斗的目標。以人為本理念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論前提。可以將企業看做一個小社會,作為在這個小社會中生活的員工,更應該享受到構建和諧社會帶來的益處。從每一個小社會出發,員工、股東、管理層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都加入到公司治理的行列中,加入到社會和諧的過程中,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將會更近一步實現。

  (2)企業方面。企業作為影響員工參與的中觀影響因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領導者方面。包括領導者對員工參與管理的支持態度、領導者的管理協調能力、領導者的性格和行為、領導者的授權意愿和管理理念、領導者對員工的尊重和信任態度、領導者與員工的人際關系等方面。二是組織方面。主要包括組織文化、組織的結構、組織的戰略、組織制度層面和產權治理結構方面的影響。孫月琴,何龍山(20xx)認為管理團隊中的團體動力學對員工參與管理有影響。在積極向上,開放創新,團結互助的組織文化中,更有利于開展員工參與管理,參與的強度和深度都會比閉塞的企業文化效果要好。

  (3)員工方面。主要指員工自身的素質方面因素,包括員工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員工對現在的工作內容感興趣程度、員工自身的知識水平、性格、能力、參與意識、成就取向等方面。

  我國企業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的模式改進

  (1)宏觀方面。一是現有公司法的立法價值取向是不合理的,建議公司法修改時,應摒棄股東至上的公司理念,代之以利益相關者多邊理論重構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對職工在內的相關利益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權利作出明確,為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在現有法律上,應該加強對除國有企業和國有獨資之外的企業的規定,應該是以法律形式而不是公司章程或者公司內部制度的形式規定員工民主管理的合法性和具體操作。以保證員工實施自己權力的合法性。三是我國職代會是職工的表意機關是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職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力機構,工會是職代會的常設機構,是職工行使參與權重要場所。要保證職代會對公司重大經營決策的知情權和建議權、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規章的共決權、對職工福利基金、公益金使用方案等有關職工生活福利重大事項的審議決定權、對各級經營者評議權、選舉和罷免職工代表權等。四是全社會都要加強構建和諧社會的意識,對于我們的企業所有者和領導者來講,更應如此。

  (2)企業方面。一是企業的管理者應該轉變經營管理觀念。經營管理觀念對于一個管理者來講非常重要,會影響到管理者進行管理的方式,因此,在實現企業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者經營管理觀念的轉變,從過去的絕對領導員工,向員工發號施令,不問員工的意見轉換到尊重下屬,聽取下屬的觀點,共同治理好公司的理念上來。二是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良好的溝通是高效率工作的開始。管理層與員工溝通和融合得越好,彼此對公司的內外形勢以及一些管理方面的信息才能充分了解,這樣能夠對公司的管理達到共識,員工才充分參與到管理中,而不是只停留于表面。三是完善公司的制度安排。首先,公司章程中應明確規定,建立職工董事、監事制度,使職工進入企業決策和監督的最高層。這樣從制度上就給了員工參與管理的合法性,使這種權力有法可以,有章可循,按照制度辦事。其次,加強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企業應該通過制度完善,確保職代會能真正為企業員工謀福利,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再次,企務公開制度。這主要是指將與企業的相關生產、銷售和經營財務信息公開,讓廣大員工及時了解公司的各項費用開支,重大經營活動和經濟狀況,提高了員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最后,構建科學的薪酬與績效體系。員工參與企業管理與決策,為企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企業應該為員工提供一種與其相匹配的報酬體系。薪酬制定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員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不能出現參不參與無區別,參與多少沒區別,要將員工參與的程度以及所提出建議的效益加入到薪酬考慮范圍內,可以作為浮動工資或者獎金等予以發放。一個合理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也是十分必須的,我們可以采用量化與非量化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績效評價,從而來刺激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將員工個人利益和組織整體利益相掛鉤,從而達到個人和組織目標的共同實現。

  (3)加強對企業員工的教育和培訓。一是企業應該加強對員工管理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以使員工自身素質得以提升,能夠更好的加入到公司的治理中來,為企業出謀劃策。二是企業要關心員工,讓員工感受到企業的關懷。企業要通過各種途徑關心員工,讓職工感受到企業的溫暖。節日的祝福,年終的旅游,了解員工的需求等,都會有所幫助。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在企業員工參與管理方面重視還不夠,雖然我國也有明文規定員工要參與到企業管理中來,但是大多數都是停在表面,并沒有真正將參與管理落到實處,我們并未找到一種最適合我國企業現狀的管理方式。對于企業員工如何參與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參與公司治理,這是我們今后研究的重點。國內的許多的研究都是理論型的,應該加強實證性研究,從定量方面研究具體企業的員工管理狀況。

環境治理論文10

  近年來,我國空氣污染呈加重趨勢,霧霾天氣頻繁出現,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空氣污染程度穩居全國前列,PM2.5超標呈常態化,空氣污染已成影響人民生活品質、影響我國國際形象的一大公害,治霾防霾刻不容緩。造成空氣污染的污染源很多,主要有工業源、交通源、生活源等。改善空氣質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還百姓一片藍天白云,交通運輸行業責無旁貸。

  1從節能減排的角度合理設置收費站

  我國很多公路收費站存在車輛扎堆等待繳費的情況,有資料顯示,汽車怠速3min消耗的燃油相當于正常行駛1km消耗的燃油,而且發動機在怠速時,燃油燃燒不充分,污染物排放量相當于正常行駛的數倍。因此,交通主管部門應當合理設置收費站及收費車道數量,避免或減少大量機動車原地怠速的情況,特別是大力推廣ETC不停車收費技術。

  2嚴格推行上路車輛準入制度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汽車保有量激增,相當一部分機動車排放不達標,屬于“黃標車”。一輛黃標車的污染物排放量相當于數輛達標汽車的排放量,因此淘汰黃標車勢在必行。黃標車的治理不僅在城市,在廣大農村地區,也應實行黃標車淘汰制度。同時,對汽車生產環節,國家應對進入市場的每一款車型進行檢測評估,嚴格按國家標準實行準入制度。對技術落后的車型,應嚴格限制其生產和銷售。只有從機動車生產和銷售環節把住關口,才能為交通運輸行業大氣治污創造有利的條件。

  3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實施公交優先戰略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實施公交優先戰略,顯得頗為必要而緊迫。有研究顯示,在北京市一個出行者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比乘私家車出行平均每年少產生4.1kg的碳氫化物,28.6kg一氧化碳和2.3kg的氧化氮。顯然,提高公交車在汽車保有量之中的比例可以很好的提高大氣環境質量,產生環境效益。

  4構建合理的交通運輸體系

  在我國的長途貨物運輸中,應積極謀劃交通大格局,特別是能源、建材等大宗貨物材料,在具備水運條件的地區,應優先采用水路運輸,在內陸地區優先采用鐵路運輸。對于水運、鐵路不能通達的地區,再轉由公路運輸。只有構建合理的交通運輸體系,才能使能源消耗保持在最低限度,創造最低的能源產出比,將貨物運輸環節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5大力發展新能源機動車

  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尚處于起步階段,傳統燃油汽車仍占主導地位,新能源汽車占比還很小,發展潛力巨大。政府應采取補貼等形式鼓勵人們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能源汽車。

  6結語

  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場關乎人民福祉、關乎國家形象的環境治理行動中,交通運輸行業理應主動作為,積極謀劃,采用創新的思維方式,從創新管理、技術革新入手,向傳統宣戰,在改善生態環境工作中,走在全社會的前列。

環境治理論文11

  在社會生態發展過程中,大氣環境是一個重要基礎,直接關系著區域自然環境質量,并且與社會群體健康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在當前社會發展新形勢下,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并呈現出連續性、廣泛性特征,給人類健康以及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都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1],此種情況下,加大力度探討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具體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

  1.1城市現代化建設速度過快

  隨著當前城市現代化建設速度的明顯加快,大氣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給人類生存環境以及社會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行都產生了極為鮮明的影響,國家高度重視經濟建設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導致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加劇,一旦治理不到位,勢必會給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甚至給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形成制約[2]。當前我國城市工業化建設速度較快,部分工業企業單純重視生產效率而忽視大氣環境保護,廢氣廢水排放隨意,導致大氣環境污染惡性循環。

  1.2機動車尾氣排放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私家車數量明顯上升,交通運輸壓力明顯增大的同事,機動車尾氣排放量也冥想加大,給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1.3生活垃圾排放

  社會生產生活中往往會產生多種類型的生活垃圾,包括生活污水、工業固體廢棄物以及農業秸稈焚燒等,都會給大氣環境造成一定污染和破壞,此種方式下所獲取的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是以大氣環境換來的,這些不可控行為會給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制約,所造成的后果最終還要由行為的主體人來承擔。

  2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具體策略

  2.1大氣環境的保護

  2.1.1 科學劃分工業產區

  新形勢下大氣環境的保護,應當充分做好區域規劃工作,科學劃分工業產區,尤其是在廠區修建的過程中,應當結合風向頻率等要素科學選取廠區位置,實現工廠密集處于城鎮生活處的明確劃分,減少工業廢氣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北方地區大型供熱站的修建,需要選取適宜測位置并計算控制好排氣煙囪的高度,一般講供熱站修建于郊外,在保證供熱效果的同時,促進排放廢氣的擴散和稀釋,從而降低對大氣環境所造成的污染[3]。

  2.1.2 減少并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量

  新形勢下大氣環境的保護,不僅需要對工業產區進行科學劃分,還應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汽車尾氣排放量的減少與控制工作,通過汽車單雙號限行等方式解路面壓力,將其汽車尾氣排放量給大氣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切實加強大氣環境保護。與此同時,應當加大汽車尾氣凈化的研究力度,對汽車尾氣排放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改善大氣環境。在實際工作中應當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的管理,確保持有相應標志的機動車可以上路行駛,通過定期檢測和動態檢驗等方式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量。除此之外,可以從機動車燃料的管理上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量[5],加強汽車燃油質量管理與控制,全面且動態的監督汽油運輸及加油站油氣污染狀況,切實降低有機物污染發生幾率,對大氣環境進行有效保護。

  2.1.3 加強綠化環境建設

  為有效開展大氣環境保護工作,應當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綠化環境建設,緩解當前綠化不足的問題,減少大氣環境污染。具體來講,在綠化環境建設過程中,可以擴大城市綠化規模,制定科學化的綠化環境建設方案,對城市規劃建設加以合理優化,調整綠化面積,加大力度種植綠化植物,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調節氣候,吸附大氣環境中的有害氣體,從而在新形勢下對大氣環境進行有效保護。

  2.2大氣環境的治理

  2.2.1 深入研發新技術,減輕環境污染

  為更好的治理大氣環境,為社會群體營造一個健康的大氣環境,應當深入研發新技術,包括有毒工業廢氣凈化技術、機動車尾氣排放凈化及控制技術等,基于原有技術實現升級更新,進一步提高脫硫、吸附、凈化的技術有效性,改善大氣環境治理效果,從而降低大氣環境污染,實現新形勢下大氣環境的科學化治理。

  2.2.2 加大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當前社會發展條件下,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工業生產中的生產燃料大多以煤炭為主,此種情況下使得工業生產中往往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包括二氧化硫及大顆粒有害氣體等,給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一旦工業廢水隨意排放,更加劇了大氣環境污染。因此在新形勢下對大氣環境加以治理時,應當加大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對工業生產進行科學化監督和管理,工業生產過程中應當積極完善廢氣排放設施及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對污水進行規范凈化處理,保證工業廢氣及廢水排放的規范性和安全性,保證工業污染源處理的有效性,切實改善大氣環境。

  2.2.3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顆粒污染物

  大氣環境的治理應當充分做好顆粒污染物的治理工作,由于固體燃料在燃燒后會排放出一定量的煙塵,給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并形成煙塵、粉塵和霧霾等污染物,嚴重影響大氣生態和人類健康。因此在大氣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干法、濕法、過濾法和靜電法等對大氣顆粒污染物進行有效治理。干法主要是基于顆粒污染物自身重力作用和離心力作用出發,通過慣性作用、離心作用和重力作用來實現除塵。濕法主要是利用水或其他液體將大氣顆粒污染物進行濕潤處理并收集去除,從而實現顆粒污染物的有效治理,一般情況下所應用的濕法除塵設備主要有噴霧塔、填料塔和泡沫除塵器等設備[6]。過濾法是指基于顆粒層過濾器和填充層過濾器等設備進行布袋過濾或帶式過濾,有效去除顆粒污染物,對大氣環境進行有效治理。而靜電法是指在高壓電場力作用下,充分考慮顆粒污染物的大小、數量、操作費用等多項因素,選取適宜的方式去除大氣中的顆粒污染物,從而實現大氣環境的有效治理。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氣環境作為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基礎,其保護與治理效果直接關系著人類健康及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社會發展新形勢下應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從大氣環境保護及治理兩個方面入手,減少大氣環境污染,真正推進社會環境、生態與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青.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探討[J].工程技術:文摘版,20xx,(12):00145.

  [2]朱嘉寧.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探討[J].科研,20xx,(40):6-6.

  [3]袁寶成.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xx,(35):189-190.

  [4]劉利斌.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xx,(28):6-6.

  [5]趙玲.新形勢下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方法探討[J].工程技術:全文版,20xx,(8):00251.

  [6]劉燕.在新形勢下大氣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相關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xx,13(12):80-81.

環境治理論文12

  [摘要]文章以青山水庫工程為實例,對工程建設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簡單的分析,著重介紹了青山水庫采取的生態環境治理措施,使其周邊的生態環境破壞得到有效地控制,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水庫;環境治理;保護措施

  1工程概況

  遼寧省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由青山水庫工程及輸水工程組成。青山水庫壩址位于葫蘆島市綏中縣北頭道河子村上游,壩址以上控制面積1650km2,占六股河流域的54%。青山水庫工程包括主壩、副壩、溢洪道和輸水洞;青山水庫輸水工程線路總長為71.032km。水庫總庫容6.67億m3,為大(2)型水庫,Ⅱ等工程,最大輸水能力為21.05萬t/d。水庫設計洪水標準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5000年一遇。工程的主要任務是以向葫蘆島市市區供水、防洪為主,兼顧改善流域下游農業供水條件以及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青山水庫解決葫蘆島市城市工業與生活用水不足問題,同時提高六股河中下游地區的防洪標準,改善了六股河流域下游枯水期及葫蘆島市的生態環境。

  2工程建設對周邊地區的環境影響

  2.1對受水區的水質及水資源的影響

  本工程運行后,將關閉遼寧渤海造船廠的稻池鄉老水源,年減少地下水取水量292萬m3;關閉高塔沿海平原區自來水公司的11眼井,年減少地下水取水量為296萬m3,并關閉部分城區自備水源井,減緩并能夠逐步改善海水入侵危害。本工程將促進葫蘆島市范圍內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使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有力地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2對下游河流水文情勢的影響

  青山水庫樞紐位于六股河中游,調水水量占壩址處多年平均徑流量的23%。然而,青山水庫壩址處多年平均徑流量僅占流域總徑流量的48%,壩址下游區間匯入水量達到了2.78億m3,距壩址約10km處的支流黑水河多年平均匯入水量可達0.91億m3,同時青山水庫為多年調節,在枯水期仍可以保證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泄。因此,從水量上看,調水將使得河流上游回水河段和下游河段水位流量發生變化,下游河段的水位會降低,水量將減少,但工程對河流水文情勢的影響是局部的,主要體現在枯水期。

  2.3對項目建設區域景觀的影響

  由于林地多分布在坡地,水庫淹沒的主要類型為農田。水庫蓄水后林地的景觀優勢度仍最高。同時水庫蓄水增加了水域面積,水生態系統具有更高的生產力,因此,在工程正常運行后,區域景觀仍具有較高的干擾阻抗能力和恢復能力。

  2.4對六股河魚類的影響

  由于六股河沒有珍稀、瀕危種類以及洄游性魚類,大壩的阻隔作用不會對魚類產生影響。水庫蓄水后,動水生境轉化為靜水生境,庫區內適應靜水環境的魚類種類和數量將會有所增加。由于淹沒區上游還有上百公里的河段,壩址下游有黑水河和王寶河兩條較大的支流,河道內適應動水環境的魚類仍可以找到適合的棲息地,因此本工程對魚類的影響較小。綜上所述,水庫的建設對項目建設區域的原生沙質海岸帶及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的影響相對輕微,但對六股河部分河段水環境、水生態、河口生態與水庫淹沒區和移民安置區環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庫區八家子河流域等礦區污染存在供水安全隱患。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環境治理措施,以確保青山水庫的水質安全和周邊生態環境不受影響。

  3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措施

  3.1青山水庫水質保護措施

  (1)為了確保青山水庫的六股河優質水源不受污染,市政府已劃定了青山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在保護區范圍內禁止排放對水質造成污染的廢水。(2)按照《青山水庫工程上游八家子礦區污染風險控制方案》要求,在水庫初期蓄水前,現已完成八家子鉛鋅礦尾礦庫大壩防滲加固、截洪導流和污染治理廢水回用工程,重點企業治理與關閉工程,受污染土壤和河道底泥清理工程以及礦區生態恢復治理工程。對六股河河源建昌雹神廟錳礦采取停產整頓治理措施,以達到廢水零排放。(3)為了確保青山水庫上游易受礦區重金屬污染的八家子河河水入庫,根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關于遼寧省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環審[20xx]572號)的文件要求,需要在八家子河中游修建八家子河丁家溝攔河導流工程,將八家河河水引到其下游綏中二臺子河內。該環保工程包括導流壩和導流隧洞及部分附屬工程。截至目前,八家子河丁家溝攔河導流工程已施工近半,其工程總投資約3.20億元,預計20xx年底完工。

  3.2青山水庫生態下泄流量保護措施

  為確保水庫下泄不低于0.79m3/s的生態流量,保證下游河道水環境、河道景觀用水和生態用水量的要求,水庫建立了生態流量在線監測系統,確保水庫在初期蓄水和運行期的不同來水保證率條件下,從56m蓄水至輸水洞底板高程62.7m期間的生態下泄流量的排放隨時有監控記錄備查。

  3.3青山水庫魚類保護措施

  為了對項目建設區域魚類進行保護,在青山水庫管理區內投資建設了魚類資源增殖放流站,開展鰱魚、鳙魚、香魚和黃顙魚等魚類野生親本捕撈、運輸、馴養和人工繁殖放流。該工程投資879.74萬元,預計20xx年6月完工。

  3.4青山水庫移民安置區環境保護措施

  青山水庫工程移民涉及興城市、綏中縣、建昌縣三個縣(市),移民總人口17349人,故移民安置的環保問題尤為重要。移民安置工作由以各縣(市)為主負責,青山水庫管理局為輔配合完成。目前,三期移民安置區已全部建完,除第三期移民要在20xx年11月末遷入外,其余已全部入住。安置區和集鎮的水土流失防治、水環境保護和垃圾處置等問題已全部解決。興城市大部分移民已入住興城市臨海產業園區附近的集中安置樓內,靠在周邊企業打工、打漁、經商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3.5庫區及其周邊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

  (1)為了加強庫區周邊生態環境治理,青山水庫在庫區、庫區上游周邊、移民后靠安置點開展了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工程。在20xx年春,水庫周邊栽植了大蒙古櫟、大五角楓、銀杏、云杉、西府海棠等樹木、花灌木、花卉共計64種植物,還有經濟林、景觀樹及蘋果、梨、棗等果樹,綠化總面積64hm2。同時,在庫區上游周邊的興城市三道溝區、建昌縣八家子區和綏中寬邦區三個區域建設水保林、經濟林、護路林、修建排水溝和作業路等。在移民后靠安置點建漿砌石擋墻、漿砌石排水溝及綠化工程等。(2)為了避免在庫區周邊有放牧、打漁、采砂等違禁行為的發生,保護水庫周邊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下一步要在整個庫區周邊預埋混凝土樁1500個,用鐵絲圍欄3000m將整個庫區圍禁起來,以防止外來人員及牲畜的入侵,便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4結語

  總之,為了確保葫蘆島市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青山水庫工程的生態環境不受污染,青山水庫管理局已經對其庫區及其周邊進行了切實有效的生態環境治理及保護,使水源地及周邊區域的環境污染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這樣既加強了流域治理,改善了水生態環境,又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使葫蘆島市的招商引資吸引力不斷加大,為城市的“筑巢引鳳”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作者:王桂娟 王桂秋 徐飛 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青山水庫工程建設管理局 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水利局 遼寧省葫蘆島市水利局

環境治理論文13

  摘要:

  根據北京地區環保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采取多種形式對北京多家不同類型的代表性企業進行調研,通過調研得知環保類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同時也說明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通過對北京市環保行業所需的環保技能型人才的就業崗位進行調研和分析,得出了各崗位從業人員的技術等級、學歷分布和工資水平等基本信息。從中發現需求量最大的學歷層次主要集中在大專和本科這兩個層次,因此這些層次的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培養的人才能較好的適應大部分的環保崗位需求。

  關鍵詞:環境監測與治理;人才;需求分析

  1環保產業的現狀和發展

  環保產業是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前景廣闊。為充分了解北京地區環保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采取通過專業咨詢公司調研、專任教師企業訪談和企業專家來校座談三種形式,對北京排水集團、中持環保(北京)發展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室內環境檢測中心、奧來國信工程材料檢測有限公司、博大水務有限公司等50多家不同類型的代表性企業進行調研,被調查的環保企業類型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民營股份制企業,同時還包括中國環科院、北京輕工環保研究所等事業單位。通過調研,充分了解到北京市環保行業目前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環保行業的發展趨勢。目前,在北京注冊的各種規模的環保公司約有400多家,每年需要環保類各級人才近4000人,這4000人的需求呈現出一個完整的金字塔型,其各自所占的比例如圖1所示。從圖1可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呈現金字塔形,塔尖管理人才只占20%,塔中環保工程師占40%,而塔基技能型人才需求占40%,若按每年的需求總數4000人乘以40%的比例計算,則每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多達1600人,高職院校正是培養這種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板塊,而目前北京市設置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只有3所,每年高職畢業生不足200人,與市場對高職人才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充分說明環保類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同時也說明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2北京市環保行業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通過對北京市環保行業所需的環保技能型人才的就業崗位進行調研和詳細的分析,得出了各崗位從業人員的技術等級、學歷分布和工資水平等基本信息。北京市環保行業目前所有的技能型人才中,初級工和中級工所占比例最大。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所占比例較低。一方面受考工結構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說明北京市環保行業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甚至可以說目前此類人才嚴重缺乏,分析結果見表1所示。除了對技能型人才的技術等級進行了分析外,還對北京市環保行業技能型人才從業人員所需的學歷層次進行了統計分析,其統計結果詳見表2所示。從表2可知,北京市環保行業技能型人才從業人員所需的學歷有研究生、本科、專業以及中專技校幾個層次。但需求量最大的學歷層次主要集中在大專和本科這兩個層次,分別占到56.5%和22.5%。此外還有部分中專及技校學歷的崗位需求,只占5.4%。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崗位占到15.6%,此層次對應的崗位主要是研發人員。通過對各企事業用人單位調研資料的分析,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畢業生主要分布在環境監測部門的現場采樣和實驗室操作,水處理工藝設計及操作以及環保設備的研發、銷售和技術支持等崗位,其中從事環境監測技術和環保設備研發助理、銷售及技術支持的畢業生人數占總需求人數的87%(見圖2),因此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重點培養以上崗位需求的工作人員,從而滿足環保行業技能性人才需求。

  3結語

  通過對北京各類環保企業調研,得知環保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通過對環保技能型人才的就業崗位進行調研和分析,發現需求量最大的學歷層次主要集中在大專和本科這兩個層次,因此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培養的高職層次人才能適應大部分的環保崗位需求。

環境治理論文14

  不難發現,在我國人口不斷增加以及社會經濟大規模展開的雙重壓力下,近年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總體形勢越來越嚴峻。與此同時,由于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村將更多的參與國際分工,特別是在新技術革命環境下,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無論是工業經濟還是農村生活的水平,儼然都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而不斷發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各種污染問題在農村地區層出不窮,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也日益惡化,當前所面臨的環境保護形勢也越來越嚴峻,眾多環境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廣大居民的身體健康。基于此,關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必然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基礎。

  一、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不可否認,“環境”無疑是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基礎,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夠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資源,同時也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針對我國農村地區來說,農村居民對環境的依賴程度儼然更高。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無論是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還是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之下,資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就目前我國農村環保工作的現狀來看,雖然開發建設了眾多藍色工程,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級政府也不斷加大了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對農村環保科學技術的應用也日益廣泛,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局勢下,相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明顯處于相對欠缺的狀態,這樣的問題直接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手段,以此來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環境質量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夠為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原動力”。

  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對策

  (一)以科技開發為支點,推廣切實可行的環保技術

  毫無疑問,要想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們就必須對現代科技技術引起高度重視。只有充分借助了現代科技手段,我們才能夠正確認識農村環境(如化肥、農藥、畜禽養殖、農膜污染等)狀況以及基本規律,從而采取更具針對性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具體來說:第一,加大對環境基礎科學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最大程度的為環保事業提供智力保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生態環境的開發和保護進行深入的探究,在對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上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大范圍的宣傳并推廣退耕還草還林以及修復植被等技術,同時,也要重視開發病蟲害的預防、多種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術,盡可能的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對外界災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過篩選、評價和推廣等環節,對最合適的環保技術進行可行性的確定和城市的污染處理水平相比較而言,在對農村環境污染的處理上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因為農村在設備的投入上承擔能力遠遠小于城市,即便能夠支撐起投入的資金,也會因為運營資金不足而中斷。所以,在農村環境治理的問題上,我們要綜合現實考慮,遵循操作性強的原則,爭取利用最小的成本進行集中處理。第三,加大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技術的合理運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通過對秸稈的合理利用、對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術,可以對廣大農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動進行一定的技術指導,從根本上減少因為農藥中化學殘留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在對污染物進行控制的同時,還要大力的推廣例如廢氣處理新技術、生物監測技術等在內的污染處理新技術,在對新興技術的研發和利用中,還要考慮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縮小成本為目的,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加大科學技術在農村環境保護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資源要傾向于農村環境保護技術。只有依靠科研資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進環境保護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從而使得環保技術的競爭力得以不斷的提高。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對環保技術的創新。

  (二)加強環境保護監測

  在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中,應當不斷加強管理監督的力度。對農村實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從源頭上嚴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對廢水、廢氣噪聲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對生態的保護等實行統一的監管活動。注重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監督生態建設以及生態修復工程。對生態保護區、森林公園以及風景名勝區進行監督和檢查,確保生態環境的穩定。還要注意對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監管。在對生態農業的建設工作中,保證各類生物的環境安全。對待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一定要實事求是的向上級進行報告,并及時的組織相關部門對污染事件進行調查和整改。對生態環境實施全方位的網絡監管活動,完善和強化環境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對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以質量報告的形式傳送給上級環境部門。同時建議實行評比制度,并樹立積極地典范,將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農村發展的重點。

  三、結語

  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離不開農村經濟發展作為前提,同時,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進步。所以,只有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環境治理論文15

  一、建立環境保護體系

  建筑施工企業在施工過程中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建筑面積以內的環境保護一定要做好,建筑面積以外的工廠盡量維持原狀,防止該地區環境污染附近的區域。由于工程建設過程中要積極開展塵、毒、噪音控制、合理的廢物排放,污水、施工廢水等,減少建筑活動的負面影響周圍的環境。施工企業建立在項目經理領導、生產副經理具體管理,各職能部門(工程部、材料部門、質量部門、等)在環境保護的管理系統。

  二、建立環境保護措施

  準備詳細的施工單位在施工計劃,施工區域和生活區域環境保護措施,根據混凝土施工計劃,同步與工程措施,防止污染環境建設認真的做好建筑面積和生活營地環境保護工作,防止施工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該地區附近的區域。

  1、采取措施來防止公害和污染。項目在開始工作之前,詳細的施工區域和生活區域環境保護計劃,施工方案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施工區域附近的居民和團體建立良好的關系。可能造成噪聲污染,事先通知,隨時通知施工進度,并建立投訴熱線,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防止影響到建設工作,優先考慮以防止污染;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材料在公路和水路運輸的工地現場,時間的選擇和安排人員清楚;污染引起的施工活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他們。

  2、保護空氣質量的措施。開挖過程中要預防和控制減少大氣污染的措施。盡可能采用鑿裂法施工,工程施工開挖中,地表土壤和砂卵石層可以直接使用礦山機械,通常用于巖石開挖。施工鑿裂法盡可能使用鑿裂紋方法適當輔以鉆探和爆破方法施工,濕作業盡可能減少產生灰塵的速度。鑿裂紋和鉆井施工采用濕作業盡可能減少灰塵;水泥、粉煤灰滲漏的預防措施過程中水泥、粉煤灰運輸裝卸、保持良好的密封,密封系統從罐車卸到儲罐,儲罐應安裝報警,所有出口與袋式過濾器,并定期檢查密封性能和維護;混凝土攪拌系統防塵措施。攪拌混凝土應該安裝除塵器,除塵設施在地板生產過程中同時操作使用。除塵器的使用、維護和檢修制度和法規,使其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機械車輛在使用過程中,加強維修和保養,防止泄漏的汽油、柴油、機油、確保進氣和排氣系統,運輸車輛和工程機械,使用高質量的燃料如0#柴油和無鉛汽油,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盡可能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運輸車輛將砂、混凝土、壓載和其他分散建設道路和現場工作區域。保持道路平整,排水暢通,并定期檢查和維護。清水除塵,道路灑水每天不少于4次,施工現場不得少于2次,建筑區域焚燒,會產生有毒或惡臭物質。因為工作需要,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采取預防措施,在實現。

  3加強噪聲控制。嚴格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選擇施工機械及工具。盡可能選擇低噪聲設備,需要使用的工程施工運輸車輛和司機,混凝土振動棒和其他工程機械噪聲監測,機械噪聲排放不符合國家標準,修理或交換,直到滿足要求。加強機械設備的日常維護和維修,減少施工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加強交通噪聲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車輛運輸時間,限速,喇叭聲音,避免交通噪聲污染的影響在敏感地區,合理安排施工現場,減少噪聲。混凝土和砂漿攪拌機的合理安排,如機械位置,盡量遠離居民區。空氣壓縮機及其他工程機械的高噪音盡量安排在室內或洞內工作;如果無法避免打開操作,應建立隔音、隔聲屏障,或減少施工噪聲;使用阻尼代表大型設備振動,為了減少噪聲源;加強設備維修和維護。

  4、水土保持。合理利用土地根據設計和合同的要求。不因堆放、運輸或臨時建筑的數量占據合同規定以外的土地,建設工作表面土壤妥善保管、臨時施工完成后,恢復原來的表面或覆土;建筑活動設置給排水溝和完善的排水系統和其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壞的植被和其他環境資源。合理砍伐樹木,,不是砍濫伐樹木,不破壞草地等植被等;進行土石明挖和臨時道路建設,根據地形、地質條件的工程或生物防護措施,防止邊坡不穩定,滑坡、崩塌,或水土流失;做好棄渣場管理措施,按照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的存儲和使用廢棄的壓載水,防止棄渣塊河,水溝,如通道,降低河道行洪能力。

  5、生態環境的保護。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工地內的生態環境破壞或砍伐樹木,嚴禁砍伐樹木在建筑工地外,在施工過程中,全體員工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宣傳和教育,提高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環境知識,注意保護動物和植物資源,盡量減少破壞現有的生態環境,創建一個新的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沒有野生植物的狩獵和日志記錄,沒有任何建筑面積水域捕撈水生動物;發現建筑區域內外在使用的鳥巢的或動物巢穴必須保護動物,妥善保護,并及時報告有關部門,有特殊意義的建筑工地的樹木和野生動物生存,建立必要的柵欄和保護;項目完成后,去除有必要保持設施施工臨時設施,清理施工區域和生活區域及其附近的建筑垃圾,環境恢復。

  三、結束語

  在施工組織設計和工程造價,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和有效的監督管理在施工過程中,為了減少污染,提高經濟效益。探討環境保護制度,建立環境保護措施。簡而言之,施工現場的環境保護工作不僅是施工企業的責任,同時也需要業主的支持。在施工組織設計和工程造價,業主應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在施工過程和有效的監督管理。

  作者:王治立 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礦產地質調查院

【環境治理論文】相關文章:

環境治理論文11-08

環境治理論文(15篇)11-08

環境治理論文15篇11-08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論文05-25

農村環境治理論文05-25

城區水環境治理論文05-24

礦區地質環境治理論文04-28

關于地質環境質量環境治理的論文04-28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參考論文10-19

長效機制環境治理論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