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論文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程改革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程改革論文1
[摘要]目前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在課程設計上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其教育效果,主要問題在于不斷更新的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如果計算機課程不與之同步改革及發展,其教育效果則無法實現與時代的同步。本文首先針對計算機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性進行了論述,然后分析了當前課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向,最后針對其改革提出了發展策略,以期能夠對有效提升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課程的質量與水平起到有效推動作用。
[關鍵詞]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改革;發展
計算機教育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加入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方法都經歷了不斷的改進與變革,當前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也得到了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更是突飛猛進,幾乎所有行業都與計算機密切相關,因此中小學基礎教育對計算機教育的關注度也不斷增加。只有探尋新時期的計算機教育創新方法及模式,才能更好地將計算機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全面發揮,實現對中小學生計算機技能的穩定提升。
一、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性
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一直是與時代同步的任務,而且中小學生在接收學校教育之前,大部分就已經接觸過計算機技術和操作,可以說這些已經與計算機有過接觸的中小學生無論是在中小學教育之前,還是在中小學教育階段,都與計算機的學習活動密切相關,除了在課堂上接收計算機的操作學習與訓練之外,日常生活與計算機的聯系更為密切,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中小學生塑造出正確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技巧,那么必然會影響到其計算機應用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只有針對當前的計算機技術形勢實施一定的課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將中小學計算機教學的質量有效提升。
二、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安排現狀
(一)缺少與實踐教學的密切關聯
實踐教學是計算機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僅僅以大量的理論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手段,而缺少實質性的能夠與計算機操作相關的實踐教學,必然會無法使計算機教學取得應有的效果。目前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課程設計上,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理論教學,而這些理論內容往往缺少與實踐操作的密切相關性,使理論在操作中的實踐價值較低,而且教師的教學活動又沒有針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展開,更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嚴重脫節,極大的影響了中小學生計算機能力的綜合提升。
(二)課程設置的動態性不足
計算機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面臨著不斷更新的技術與不斷發展的功能,要實現計算機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制定與計算機技術同步發展的動態性課程計劃是必要的,只有將課程與技術發展動態性連接起來,才能使計算機教學取得實質性效果。目前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課程在設置上的動態性不足,主要是由教師對教材的調整能力較弱決定的,由于缺少能夠實施動態性的課程規劃,學生接收的計算機教育也往往無法實現與時代技術的同步更新和發展。
(三)課程設置不利于差異性教學
計算機在中小學生中的影響仍然是極不均等的,有的學生偏愛計算機操作,對計算機強大的功能充滿著興趣與開發欲望,這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較高,但對于教學課程的興趣差異也比較明顯;有的學生在計算機的操作興趣上相對較低,但對于教育所學課程也能夠均衡接收,這些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學生無法在當前統一的課程安排模式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改革與發展策略
(一)創新計算機課程
計算機課程的創新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由于計算機技術水平不斷發展,課程安排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與技術發展水平相同步。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計算機課程的設置缺少創新性,大部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已經完全不適合計算機教學的需求,因此要實現計算機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就必然能夠與技術的創新同步,實施一定的課程創新。例如在學習基本軟件的操作時,學生應當得到一定的自主性選擇空間,在軟件操作上不必以過于嚴格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的實踐行為,而是給以足夠的自由發揮機會,以布置一個特定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自行尋找解決的途徑,不同學生尋求的不同解決途徑,將會成為創新能力培養主要手段。此外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實施動態性教學課程的創新也是極為必要的,對學生布置的實踐操作或課后練習任務可設置為兩個或幾個選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計算機使用習慣進行自主選擇,既保留了對學生自主性的尊重,又能夠為學生提供選擇適合自身計算機實踐練習需求的機會。
(二)提高對計算機課程本身的關注度
在網絡化技術的支持下計算機的功能得以更大發揮,如果學生的計算機教育不能與網絡技術有效結合,其教學效果也必然是無法完善的。根據當前計算機教學中對課程本身設計安排的習慣,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對計算機課程本身的關注度,使之能夠多元化發展,將能夠與計算機能力相關的技術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培養對象,必然能夠使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改革實現對教育效果的有效推動。例如運用網絡化手段開拓計算機教學課程內容,使學生在網絡資源的學習與影響下,實現對計算機操作能力的不斷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更具實踐性的能力。
(三)提高與課程與學生的互動性
計算機課程與學生的互動性具有極大關聯,教師應當通過互動性手段為學生實施課程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學習者的角色,而非被教育者的角色。例如運用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開發能力,學生能夠通過問題引導及時提出個人的見解,最終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問題的解決。
四、結語
計算機課程設置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作為一種新時代背景下的科技產物,計算機技術有著極快的發展速度,因此對于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來說,也只有根據技術水平的發展不斷調整和更新教育課程,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代技術密切相關,使中小學接收的計算機教育能夠具有實質性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鑫.論計算機教育與創新教育[J].才智,20xx,25:186.
[2]李冰.中小學計算機教學的實踐思考[J].才智,20xx,27:105.
[3]唐光偉.試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相關措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10:231.
課程改革論文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新課程方案是在學校中通過校長領導下的教師隊伍進行創造性的勞動而變成現實的。校長的管理理念及所產生的行為將直接決定新課程在學校中的實施狀況,新課程中的新教育理念與創新要求要求學校管理發生相應的變革.
一、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無論是改革教育的弊病,還是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往往都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入手,通過改革基礎教育課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些國家都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家競爭實力的戰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國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七次課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現行的體系。增加了“選修課”、“活動課”,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必修課”的模式;初步推動在統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樣化,引入了地方課程,初步改變了國家對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好的教改典型。這些成績為當前的課程改革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但是,課程是必須不斷改革、不斷建設、不斷創新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弊端明顯地突現出來。教育觀念滯后,人才培養目標同時代發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適應;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課程內容存在著“難、繁、偏、舊”的狀況;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于反映現代科學、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的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于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于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和不良影響,說明了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2、新課程的特征。新課程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體現著素質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課程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第二,新課程強調“三維”結合。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整合,強調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改變以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第三,課程結構體現了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改變了原來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第四,課程內容現代化、生活化與適應性。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了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第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改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學生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獲得合法的地位。同時,新課程標準通過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新課改中校長應有的管理行為
中小學校長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識素養、現代管理理論和學校管理能力,還要建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辦學理念,具備戰略思維能力,富有變革精神和創新精神。新課改中校長的應有管理行為包括:
1、幫助教師建立新的角色模式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中小學校長應關注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以及通過實施新課程而達到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幫助教師盡快地成為新課程的有效執行者和積極建設者。校長應鼓勵、支持教師參加相關的課程改革的培訓班,參加相關學科的課改展示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結合。幫助教師對新課程能夠準確地理解、誠心地接受、熱情地投入,并有效地運行。讓教師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檢驗、完善和發展新課程,并加速實現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新的課程改革必定引起一場教育因素的重組活動,其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師和學生。而教師就是變化的核心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轉變是變化的中心。校長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和實施前景,幫助教師明確自己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新課改的教師角色要求是:第一,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程改革條件下知識傳授者角色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教師傳遞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交流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合轉變;由重教學結果向重教學過程轉變。第二,教師應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感情與想法;與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認知的能力。第三,教師首先成為研究者。每一位教師都應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研究與改進,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校長應幫助教師學會判斷教師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養成自我反思、設計教育教學行為、從事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在教學研究中體驗成功。
2、引導學生變革學習方式
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校長應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是人們在學習時所具有或偏愛的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在學習中,有的學生傾向于借助具體形象進行記憶和思考,有的學生傾向于抽象的思維,運用概念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有的學生必須在絕對安靜的環境中才能專心學習,有的學生為了家長、教師的獎勵而學習,有的學生卻能夠從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和成功。這些特點,校長都應該促使教師對其進行全面、具體的了解,并付諸教學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學習中成長。
3、處理好“三級”課程的關系,開發校本課程
作為校長,應注意發現和體驗學校管理重構對于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性,確立新的學校觀和管理觀,理解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在新課程與學校發展之間建立積極有效的聯系。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明確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與國家課程之間的關系,在新的課程管理體制下,教師、校長、教研員以及各種教育力量如何加強合作,新課程對教師有哪些新的要求,對當地的風俗、政治、經濟、文化進行分析研究,組織人員開發校本課程,創出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校長為領導,教師為主力,課程專家為指導,包括家長和社區人事共同參與的,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以學校為基地,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課程開發工作。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學校明確自己的教育哲學,調動全體同仁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以減少教育沖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現象,同心協力地實現既定的目標,促使學校特色的形成。
4、改革課程評價的模式
評價改革首先是評價指導思想的變革。《綱要》指出,評價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擇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明確將評價改革作為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并提出了評價改革的方向,這是新世紀對教育評價的新要求。為了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們必須建立符合素質教育的評價與考試制度。作為校長,應了解認識一些新的評價方式和思路,進而產生改革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參與到評價改革中來。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新課程提倡建立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校長應樹立發展的評價觀。對于學生的評價,《綱要》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對教師的評價,要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師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使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綱要》指出,要“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的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校長應努力探索如何使評價更具有激勵功能,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發展性評價觀,從而提高學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5、促進課改與學校同步發展
新課程的最終發生地是學校,新課程只能在學校中生成,課改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學校的發展。人們常說,有一個好校長就意味著有一所好學校,新課程的實施是否成功,學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長起著關鍵的作用。新課程促進學校概念的變化,教育變得豐富多彩、復雜多變。校長要不斷地學習、思考、探索,更新學校管理的理念,獨立性地思索、創造性地制定學校發展計劃,創造性計劃是創造性工作地開始。校長應重視學校的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強化校本管理機制,提高社區參與程度,通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和能動性,最終達到提高教育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目的。中小學校長必須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到實處,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課程改革論文3
摘要:光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一門承上啟下的核心課程。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并結合光電子技術課程的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通過把課程內容與具體的應用實踐及科研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使得這門課程更適應于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光電子技術;教學改革
光電子技術是由光子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相互融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以研究光子與電子相互作用并產生獨特性質的一門新興科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們在光電子理論基礎上研制了各種光電器件。這些光電器件已經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而以光電器件為基礎帶動起來的光電子產業一直是我國重點支持而且發展最快的高科技產業[1-2]。因此,我國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光電類技術人才。近幾年來,很多高校都設置了與光電子相關的專業,比如: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光電信息技術專業等以用來培養具有相關知識和技術的光電科技人才。光電子技術課程就是這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3-4]。該課程的特點是涵蓋內容廣,理論性和應用性并重,既是把前期所學基礎理論知識(如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固體物理等)的進一步深化,又是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具備相關光電子技術的理論知識,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應用創新能力[5-6]。因此,該課程是此類專業的一門承上啟下的核心課程。這就對該課程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知識儲備相對較低,對理論性較強的部分接受程度也比較低。同時,應用型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也相對比較薄弱。這些都限制了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與掌握。因此,我們需要對光電子技術這門課程進行相關改革,以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一、教學內容重構
課堂教學內容需要依據教學目的及具體教學對象而設定。與研究型大學不同,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化;主要培養的是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因此,我們對教學內容的設定就不能完全依照于研究型大學的教學內容,而是需要根據應用型、技術型、地方性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新設定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因此,我們減少了理論知識的講授,除了光源及光輻照度等理論知識外,更偏重于光電器件基本原理的介紹,并增加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內容。調整后的光電子技術課程主要包括:光源及光調制等理論知識、光電探測器件、光伏器件、光電成像器件、光存儲器件、平板顯示器件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對部分內容進行了更新,去掉已經過時的器件介紹,增加當前社會關注度比較高、應用前景更強的光電子器件。比如:去掉了陰極攝像管等比較陳舊的內容,增加了QLED、OLED等當前研究及應用的熱點內容。
二、教學方法改革
1.理論講授
光電子技術課程主要是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等課程的延伸。因此,該課程除了要介紹與光電子技術相關的光源及激光等基本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對光電子器件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功能參數介紹,讓學生掌握各種光電子器件工作原理。光電器件不但應用在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方面,還是當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內容。因此,我們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把教師本人的科研成果及最新的科學研究前沿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把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課堂上介紹給學生。比如,在顯示器件章節,我們重點介紹了柔性顯示器件及量子點顯示器件,進而擴展到柔性電子學;還可以介紹GaN發光器件,并重點介紹我國在這方面的成果,比如南昌大學的硅基GaN器件的研究成果等。學生就可以通過教師的科研成果了解到最新的科研進展,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更迎合了應用型院校的辦學宗旨。同時,還能夠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學了解相關的考研方向。另外,利用少量的時間初步介紹科技論文的檢索方法及各種論文數據庫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課下檢索相關方面的科研動態和應用成果,為后續小組討論做充足的準備工作。并把其作為章節作業及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2.器件性能
Matlab仿真實驗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仿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且計算機仿真技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Matlab正是在這一應用背景下產生的數學類科技應用軟件,它具有頂尖的數值計算功能及簡潔易學的科學便捷式工作環境和編程語言。因此可以讓學生利用Matlab軟件的相關知識,對相關光電子器件的光電響應特性等進行仿真,并在課堂上把仿真結果與實驗測試結果相比較。同時,還可以對不具備實驗條件的光電器件進行仿真實驗,把這些仿真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補充,彌補了實驗教學條件不足帶來的影響。并把利用Matlab仿真作為章節作業或者課程設計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器件性能的理解還可以增加課程章節作業的靈活性。
3.小組討論
光電子技術課程講授的內容都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大部分也是當前科技前沿研究的熱點,比如,太陽能電池、顯示器件、光電探測器件等。因此,我們可以把與當前研究熱點相關的課堂內容選為小組討論課。比如當前國家對環境保護及清潔能源問題比較關注,我們可以將太陽能電池的內容作為小組討論的內容,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提出若干個相關問題。讓學生課下收集與太陽能電池及清潔能源相關的素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既可以討論成熟工藝硅太陽能電池,還可以討論國際研究熱點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更可以討論國內主要太陽能電池公司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等等。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相關內容的了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對當前該行業的就業或考研前景有充分的認識,對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有進一步的規劃。另外,由于相當部分的本專業同學都加入了電子創新協會,部分同學還參加了全國智能汽車大賽、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并獲得了獎項。因此,我們可以組織這部分同學介紹他們在設計智能汽車時用到的各種光電器件及其設計原理等,介紹他們如何把課堂理論知識具體應用到實際的智能汽車設計中。除了老師指定的討論內容外,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小組討論的課題。通過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學會團隊的分工合作與溝通。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團隊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是學校應用型高校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
4.利用智能手機輔助課堂教學
上課玩手機一直是很多高校課堂上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很多高校組織了無手機課堂等活動,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老師利用手機建立課堂微信群與學生進行交流答疑并且還可以利用手機進行課堂點名簽到等。這些都是互聯網下對課堂教學的探索。我們知道,光電子技術課程內容與手機的關系更為緊密,手機中各個組成部分都是與電子信息類專業相關的電子器件、光電子器件及各種傳感器件等,即整部手機都是與電子信息類專業密切相關的。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強制性的無手機課堂改為利用智能手機輔助課堂教學。光電子技術課程的每一章節都可以認為是手機部分元器件基本原理的介紹。因此,我們把每一章節都變成手機組成部分的原理介紹。例如:手機的手電筒是LED發光器件、手機照相是成像器件及原理、手機屏幕是顯示器件、手機電池是能量轉換及存儲器件、自動調節屏幕亮度的是光敏三極管、指紋識別是電子耦合器件等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大大方方地拿著手機上課,并且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手機上網查詢與光電子課程相關的各種手機元器件,讓學生講授各種器件的基本原理。
5.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在應用型高校教學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實現應用型高校培養目標的主要手段,也是學校理論學習與社會企業實踐相連接的關鍵環節。通過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所學到的抽象的理論知識真正的應用化、具體化。我們將光電子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分為實驗教學部分和企業見習部分。實驗教學部分包括光源與光照輻照度參數測量、激光模式分析、光敏電阻伏安特性、時間響應特性、變換電路實驗、液晶電光效應、晶體電光調制、太陽能電池光電特性測試、光電二極管特性、光電三極管特性、光電池偏置電路與特性參數等實驗。這些實驗基本上覆蓋了課程主要內容及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光電子器件。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和具體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研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另外,其中的設計性實驗和綜合型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化對光電子技術深層次規律的理解和領悟;企業見習部分是組織學生去相關的光電子企業參觀見習,了解各種半導體光電器件的生產工藝、器件檢測、器件封裝和組裝過程,體驗未來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更增強了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度。
三、考核方式改革
筆者所在院校大多數課程成績是授課教師根據平時出勤考核與期末試卷的成績按照3:7的比例給出的。但是,這種考核方式更適用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因此,我們降低期末考試在該課程考核中的比例。把本課程的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考核方式為小組討論、章節論文及作業和期末考試的綜合。其中小組討論占20%,章節論文及作業占30%,期末考試占50%。期末考試以理論性試題為主。同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實驗教學的重視,我們對光電子技術課程的實驗教學單獨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實驗前期的預習、實驗設計和操作、實驗數據處理等三方面。通過這種考核方式既提高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自學能力和綜合創新實踐能力。
結語
根據巢湖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具體情況,結合光電子技術課程的課程特點,我們嘗試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做了一些調整和改革探索。教學內容的調整既考慮到了課程本身的屬性又平衡了教學培養目標的要求。這種調整既能夠使學生掌握到基本理論知識及其應用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最新的'學科發展科技前沿,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減輕學生課程壓力的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過對巢湖學院20xx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通過對上述幾方面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改革不但提高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掌握。同時,還對學生的就業及考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然,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課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朱京平.光電子技術基礎[M].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2]龐永師,林昭雄,陳德豪,等.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2):145-148.
[3]劉紅梅.“光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xx(3):159-160.
[4]羅敏.“光電子技術基礎原理”教學方法探討[J].求知導刊,20xx(10):137-137.
[5]劉紅梅.信息光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xx(31):95-97.
[6]狄紅衛,張永林.光電子技術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xx(6):36-39.
課程改革論文4
一、教學資源建設
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是提高課程授課質量的重要保證,完善的教學資源為教師授課、學生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開展教學資源建設中,不僅要重視教材、教案等傳統資源的建設,更要做好網站、視頻、慕課、微課等信息化資源的建設。
1.教材建設
目前工程材料大部分教材都是針對機械類及近機械類專業的綜合用書,應用型本科院校一定要充分考慮自己學校的特色、專業內涵的不同、學生特點等因素,編寫系列教材,體現“質量為本、特色取勝”的辦學思路。
2.師資隊伍建設
課程建設主要依靠教師,要圍繞課程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富有活力、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真正把課程建設工作引向可持續發展。為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特別是對于年輕骨干教師,可進行在職教師再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科研和工程實踐能力,并加強教師團隊公開課學習觀摩、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提升教師教學效果和整體業務水平。
3.教學網站建設
為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強大功能,應加大投入,完善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建設和完善教學網站。在現有課件的基礎上,制作更形象化和生動化的動畫,以促進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把相關的錄像和典型的工程案例穿插于課件中,使課件內容更貼近于工程實際,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學網站的建設,應及時更新教學課件,逐步建立工程材料試題庫、動畫庫、視頻庫、輔助教學文檔等教學資源,并設立作業區、討論區,開通師生互動平臺。
4.實驗室建設
與本課程配套的實驗室,有力學實驗室和金相實驗室,可開設硬度實驗、鐵碳合金平衡組織的顯微分析等實驗項目。為滿足本課程教學和本領域科研以及服務企業的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可配置相對完善的實驗設備,如可購置安裝金相分析軟件,以方便對金相圖片進行采集、處理和分析;可建立熱處理實驗室,以方便學生進行熱處理實驗和教師進行相關的科研工作。
5.慕課、微課資源應用
慕課、微課作為近年來高校教學領域最新改革熱點,應用型本科院校一定要根據自身特點積極參與慕課、微課建設與應用,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給教育帶來的便利,立足實際情況,現階段應該以引導教師和學生合理利用慕課、微課資源為主。目前,工程材料課程可用慕課資源主要是國內“985”“211”院校的慕課資源,一方面這些資源從授課教師、課件、講授質量都是最優秀的資源,但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也存在內容偏深、講授簡單的一面,因此在慕課應用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知識基礎、自學能力、自學積極性等因素,把慕課應用與課堂講授結合起來,既讓學生享受到優質慕課資源帶來的優勢,又能夠確保最終的教學效果。
二、結語
總之,工程材料課程的改革,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目標,全面進行課程體系和內容、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的改進。保證適度的基礎理論知識,突出工程材料的應用性和實用性,加強實驗和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需要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提高教學效果。
課程改革論文5
全文從三個角度進行入手:首先,分析當前計算機應用教學的重要性,分析當下計算機教學的現狀;其次,根據計算機應用教學的發展,探究導致這一現狀的重要原因和存在的問題;最后,為解決計算機應用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明方向。
一、當下計算機應用的重要性和教學的現狀
在我國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信息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我國越來越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讓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才能,同時還要能夠靈活運用計算機技術[1]。在計算機技術得到廣泛的重視后,各個高校都陸續開始注重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培養,確保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但是,現在各個高校在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情景還不夠樂觀,很多學校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教學都是為了湊足學分而進行教學。同時,各個高校在傳授學生計算機基礎技術知識時,太過于重視學生對于理論的研究,而忽略了學生在實際當中運用計算機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學生雖然計算機技術應用方面的理論水平較高,但是實踐應用能力欠缺,不能夠滿足社會對于計算機人才的需求。
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在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都會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單純地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而在實踐課程的學習和應用當中相對匱乏。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學習積極性沒有得到較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教學水平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1.計算機應用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很多教師都會對教材進行一定的解析和講解,讓學生能夠從書本中學到一定的計算機應用知識。雖然計算機應用課程書本上的一些知識具有豐富的內涵,但是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不能夠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之處,對于其自身的發展和其未來創業有多大的幫助。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在傳授知識當中不能單單依靠書本當中的知識和教學模式,而是要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從而不僅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還要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積極性,讓更多學生都愿意學習這門課程,切實提高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的收獲。
2.教學過程當中缺乏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沒有形成教學與實踐的良好互動。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本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到這門課程之后增長見識和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投入過多的時間在基礎知識的傳授上,而對于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鍛煉有所欠缺,沒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課程進行自我知識的檢驗,使得學生不能在實踐當中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內容不足,從而更好促進學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也沒有充分考慮到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地對學生灌輸計算機知識,且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理解這些知識是怎樣應用到實踐當中去的,因此也不能使學生從這門課程當中獲到最大的收益。
3.教學內容缺乏豐富性,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最大收獲。計算機教學當中,教師進行知識傳授時都是采用“黑板教學”、“PPT教學”、“word教學”。當教師把這些教學內容放在PPT、word上進行教學時,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文字來獲得。由于這種教學內容缺乏豐富性,因此其不能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在課程當中學習的積極性。于此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與內容偏少,不能使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從而造成學生在課堂之上獲得知識不足,不能夠在有限的課上時間讓學生學到最為全面的知識。而想要解決這種困境,就需要教師進行創新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不僅可以學習到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能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三、大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大學計算機應用知識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名符合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下,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1.突破常規的教學思路,在滿足教學需求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各個高效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模式都是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傳授,而學生只能被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吸收,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不能從教學當中充分學習到豐富的知識,并進一步加強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如讓學生在課堂上作為“教師”,由學生親自進行一些計算機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幫助其他學生真正地學會和掌握這部分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個人會增強對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重視,自己開始認真學習這部分內容,以便其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學生從內心深處也會加強對于教學內容的重視,從而為其更好地學習某些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也不會再受到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束縛,可以從教學當中解放出來,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正確學習,從而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豐富性。
2.設計一套符合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手段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夠提供豐富的知識,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形式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之上學習到最為全面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運用視頻教學、計算機自動提問系統等。在進行知識傳授時,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向教師進行反饋,從而讓教師將教學的每個細節都做到完美無缺。教師及時地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為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也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在自己專業學科當中建立自己的計算機系統,讓計算機知識服務于學生當前的學科需求,從而在提高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成為該專業領域當中的拔尖人才。
3.充分融合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知識,為今后研究領域打下堅實基礎。將計算機技術與學生的實際專業進行結合是提高其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專業領域之中運用計算機技術,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它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創新。在專業領域之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可以把計算機知識的統計學、計算機模擬和計算機運算在學生專業領域之內進行一定的應用,可以為學生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做一定的鋪墊。例如:在工程學科上,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模型構建、工程造價估計和評估等,都可以讓學生在工程實施之前了解到大致的模型基礎,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在以后的建造過程中出現其自身也不了解的問題和難點。此外,將計算機基礎知識在與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一定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其所屬的專業領域內進行一定的創新,從而可以更好地讓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實踐當中去。
4.搭建學生社會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鍛煉自己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在實際應用計算機知識時,需要大學生投入到具體的實踐活動當中進行運用。只有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學生才能從實踐當中發現自己在學習哪些內容的短板,知道哪些計算機知識內容對于自己的個人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的重視,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以及怎樣進行學習,而且學生的個人發展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而可以為學生創建出更好的未來發展藍圖,為學生更好地將計算機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做好充分的準備。
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真正地學好并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學生真正成為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教師從教學思路、多媒體教學、融合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知識、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這四個方面著手,認真進行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鐘琦,武志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xx,(02).
課程改革論文6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工程力學;改革
論文摘要:近幾年,隨著獨立學院的崛起和發展,使得進入獨立學院就讀的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各個獨立院校面臨著規模迅速膨脹,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的現象,給教學質量帶來嚴峻挑戰。其中工程力學課程的開設也就面臨新的挑戰。
工程力學是一門理論嚴謹、推理嚴密而又廣泛聯系工程實際的一門學科,是現代工程技術的基礎理論。它是我校光電專業、金屬材料專業、高分子專業和工業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培養學生抽象化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以及利用工程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習機械原理、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一系列后續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1-3】。我校作為獨立學院為確保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在課程建設上對其進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學方法的改革
工程力學課程的教學相對比較枯燥傳統的板書對于復雜圖形的講解很困難,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精美的課件,引入生動的動畫,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大課堂容量。多媒體課件的信息量大,授課內容形象直觀,可以節約教學時間,增加對教學內容的講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課時少內容多的問題。在使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學生是教學行為中的主體
教師的目標不是把課講好,而是讓學生學好。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不僅僅是將知識通過各種渠道灌輸給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常常會出現教師不停播放課件,邊播放邊照本宣科地讀課件,大部分學生聽得則是昏昏欲睡。在工程力學課堂教學中,提倡老師將板書、肢體語言等多種手段與課件播放相結合真正實現“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
(二)教師要制作富有個性化的課件
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應制作適合自己的課件。雖然有現成的課件可以使用,但再精美的課件不一定適合自己。通過教師自己制作課件,可以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同時保留每位教師的風格和特色。教師在授課和制作課件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思考和做筆記的時間,要盡量使課件思路敏捷,文字簡潔。同時,教師平時要注意素材收集,方便靈活應用。作為教師應是上課之前要備好課件,下課之后還要根據上課的情況不斷完善和補充課件精益求精。這樣的反復過程,不但提高了課件的質量,而且對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要提倡學生做筆記
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記筆記的學生越來越少,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學生能聽得懂,但在課下無從下手復習。記筆記時應該對講課的重點內容做記錄,對老師強調的難點和不易掌握的內容要記錄。至于基本的概念在教材中直接做標記即可。在利用多媒體上課時,老師不應該只局限于三尺講臺,可以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在屏幕顯示中要經常穿插一些其它的教學方式,如板書、課堂討論、習題等,使學生能得到適當休息,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
二、工程力學課程考試的改革
基于工程力學課程通過教學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自學和創新能力的目的,考試的形式可以使多種多樣的,例如論文、開卷考試、階段測試、試驗和實地考察、答辯、專題討論、口頭演示、同學評價、圖片演示、設計、制圖或模型、個人研究項目、小組研究項目、自評、資料分析、書評、課堂表現、實習和社會實踐筆記或日記、口試以及閉卷口試等。
(一)小組研究項目
用力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每一個老師講課時都會講到的內容,當課程講到一半或快結束時,就可以出個實際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研、建模、計算編寫研究報告等,因為學生的時間有限,這類題目不宜過大,給學生的時間大約是1個月左右,老師定期指導,才能夠保證質量。
(二)論文
對于工程力學中比較新的問題,可以采取讓學生編寫小論文的形式結課,以實際工程為背景選擇問題,學生需要使用多種交流手段(如社會調查、上網、去圖書館、走訪、實驗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進行歸納、分析,還可以自行設計并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記錄試驗、調查和資料收集篩選的結果,注重學生自我積累考核證據,甚至是可以采用綜述性質的論文,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某個問題的研究前沿。為保證考核的準確性,要求教師對每次課業和每次課內外活動都要給出明確的等級評判標準。
(三)期末考試采用多種方式結合
在對工科各類專業學生所授《工程力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采取了相對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和評價方法。首先把該課程分為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際案例分析三個環節來進行,每個環節上都有不同的考試方式和評價辦法。理論教學多采用筆試考試方式實驗教學多采用實驗操作演示及實驗報告考試方式;實例分析多采用論文和答辯考試方式等。過程考試與集中考試相結合,增加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次過程化考核成績累加起來,算作學生的平時成績。學生最后成績的得出,按照平時成績30-50%,期末集中考試成績50-70%算。隨著考試條件和手段的進一步改善,可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
三、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規范教學過程
工程力學課程建設要做到目標明確,教學要求規范,課程內容統一,教學大綱符合標準化、現代化要求。按照我校工程力學課程的任務及其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制定出了符合我校特色和適應各專業教學目標要求的完整的、規范的工程力學教學大綱。并結合我校工程力學的教學狀況,制定了工程力學課程建設的長遠規劃、工程力學教學規范,從教學大綱、進程計劃、教案、講授、批改作業、命題、考試等全過程實行全方位把關,保證教學各個環節規范合理,有效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二)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
工程力學實現由單純傳授知識到重視培養能力的轉變,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使課堂成為學生智能培養的舞臺,營造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加強互動,調動學生主動思維、積極思考。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加強習題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互動、啟發和學生溝通交流,還要給學生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堅持精講精練,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貫徹“少而精”的原則,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改變過去多而不細的方法,將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理論和分析方法教給學生,并通過必要的基本訓練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為發揮其創造性留足時間和空間。教學的重點內容是關鍵所在,教師講解的應當是各章節的主干內容,著重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徑和轉化條件”。而對一般內容或者比較簡單的章節則可稍加指點。次要的、煩瑣的內容少講或不講。課程的理論部分精講,例題僅講解題思路,同時在課堂上可以舉一些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定性例子,也可以引入一些工程應用的具體實例等信息,突出工程概念的培養和力學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由于學時減少,不能用大量時間來多練,因此,力爭做到少而精。
四、結語
通過一年的課程建設,我們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明顯效果。下一步還需對工程力學課程建設不斷探索、實踐和完善,力爭使工程力學課程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盡早建設成為我校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趙芳枝.以大學考試改革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xx.1.
[2]劉起霞,崔紅麗,陳麗.力學實驗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跨世紀,20xx.1.
[3]侯作富,等.理論力學精品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時代教育,20xx(3):49~50.
課程改革論文7
1更新教學理念
搞課程改革,確定改革理念是很重要的。通過學習研究相關的文件精神,教研室確立了“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的改革理念,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徹執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2整合教學內容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材上各論內容基本上是按照細菌典型形態來編排,這樣每部分內容看起來相對比較完整和獨立,但這樣過分強調內容的完整性,反而與實際工作脫節,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經過教研室老師們反復研究,同時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排序,確立了以病原體主要寄生部位和感染的系統為主線進行教學的教學順序,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與護理工作崗位需求的有效融通。
3改進理論課教學方法
以往的教學,更多采用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老師和學生之間很少有互動,學生很少能參與到教學中。現在,在教學工作中,我們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從過去的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另外,針對不同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教學等,在重點章節我們嘗試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進行授課。課前給學生看一些老師提前錄制好的微課,給學生提供課前學習任務單,課前學生按照任務單進行學習。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解決問題,將內容進行內化和升華。經過這樣不斷的練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自主學習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逐漸養成自學的習慣,對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團體協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促進作用,這些能力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本課程內容牽涉到院內感染、消毒滅菌、細菌耐藥等內容,因為本課程開設的時間是學生的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還沒有在醫院實習過,對醫院的環境還是相當陌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還是很膚淺的,而這些內容又是對他們以后的護理工作非常重要。為了使學生對這些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們指導學生在課下對我們漯河市的醫院進行調研,通過調研完成醫院細菌耐藥、消毒滅菌現狀及院內感染狀況等調研報告,以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認識和理解。近幾年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領域發展很快,而且和本學科內容相關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比較多,鑒于學時有限,有些內容不能在課堂上詳細講解,但學生對這些內容又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們就為學生開設醫學研究前沿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公共衛生熱點問題等學術講座,開闊學生的視野。近年開設的學術講座有:幽門螺桿菌專題、禽流感專題、細菌耐藥專題、HIV專題、廣州管圓線蟲專題等,深受學生喜愛。
4重新整合實驗課授課內容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更多的是體現學科特點,忽略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我們在編排實驗內容時,根據護理專業的崗位需求,合理設計了與護理專業將來的工作相關的實驗內容。如手指消毒前后細菌的檢查、空氣中細菌檢查、紫外線殺菌效果觀察、高壓蒸汽滅菌效果的觀察等。通過這些實驗,使學生嚴格樹立“有菌”和“無菌”的觀念,這對他們以后從事護理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
5課程改革考核方法
考核評價方式是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環節。為了加強過程管理,我們改變以前的只靠期末一張卷子定成績的考核方式,將考核方式分為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過程考核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團隊協作等方面,占期末總成績的20%。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期末考核包括理論考核和實驗考核,其中理論考核主要反映學生知識目標掌握程度,占考核總成績的60%,實驗考核主要反映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占總成績的20%。經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改革,老師的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滿意度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高專教育中永恒的主題,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地創新思維,開拓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醫學人才而努力。
課程改革論文8
摘要:手風琴課程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中一門重要的課程。當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教學中不夠突出“職業化”特點,教學模式創新不夠,還未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導致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提升受到極大限制,不利于高職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職院校的特點,在音樂教育的總方針之下,對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課程改革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
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建設與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同時,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不適應當今時代發展要求的問題,所以,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1]。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是培養優秀小學手風琴教師的搖籃,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礎教育的成敗。對于高職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其教育目標也和普通示范學校有所不同,也就決定著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改革和其他學校有所區別。在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改革與實踐中,應突出“職業化”特點,結合手風琴教學特點等,明確改革方向,以逐步改善當前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
(一)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不夠明確
向社會輸送合格的普通音樂教育的教師以及指導教師是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激發學習積極性,并認識到音樂中蘊含的美感與魅力,做好“以樂感人、以樂育人”。人才培養定位直接關系到音樂教育的方向與價值,然而,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目標并不夠明確,課程目標大多是讓學生具備獨奏能力。而具備即興演奏能力是手風琴靈魂所在。另外,伴奏能力、重奏能力、手風琴理論知識的講授能力也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的重要能力,這些恰恰是學校較為忽略的地方,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勝任手風琴教學工作。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不夠明確嚴重困擾著高職院校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二)課程內容和實踐相脫離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旨在通過課程教學時學生獲得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需的實際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從而為其職業化道路提供有力保障。所以,課程內容與教學均應突出“職業化”特點。但是,實際上課程內容忽略了實踐性的訓練,著重演奏技巧與難度訓練,往往使學生對手風琴學習望而卻步,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校就業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教材建設單一且匱乏
根據河北省高職院校手風琴教材的相關調查,發現高職院校大多使用《全國手風琴演奏考級作品集》《手風琴曲集》《中等師范學校手風琴教材》等教材,而這些教材在近十年內均未有太大變化。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有使用其他教師的一些自編教材,但沒有形成系統性、科學性,同時也不具備嚴密性與完整性。這樣就使得手風琴教材和基礎教育聯系不那么緊密,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造性難以在就業后的實際教學中得到盡情發揮,造成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對教師的多元化需求。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手風琴課程模式改革對策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中的諸多不足,在新時期的課程改革過程中,應重新認識并定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探索有效的改革措施。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模式改革的探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一)重新定位手風琴課程目標,突出職業性
首先,應明確課程目標。為小學、培訓機構培養合格教師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手風琴課程的培養方向。音樂教師必須具備音樂教學、音樂技巧等能力,尤其是具備手風琴指導能力與伴奏能力[2]。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學生的演奏與伴奏、合奏與重奏的能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其具備教授他人的能力;具備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講”的能力,在課程中要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樣才能駕馭日后職業教學中的各類需求;讓學生掌握手風琴基本理論知識及演奏方法,具備為小學生及培訓機構學生歌曲配彈伴奏的能力,從而為今后職業教學工作做鋪墊。其次,明確手風琴課程教學定位。作為高職院校,要突出其職業性、崗位服務性,這是職業院校的課程定位的依據。手風琴在高職音樂教育專業應作為一門基礎實踐課程,這將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崗位需求。同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練好基本功,提升音樂素養,明確高職手風琴課程教學旨在培養合格的小學、培訓機構教師,并不是職業音樂家。有了這一認識后,會促使教師與學生將專業課程培養目標和自主學習目標有機統一起來,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二)教學內容多元化
高職院校要培養具備一定音樂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教學能力,并且能在小學與培訓機構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實踐型人才。高職院校在開設個別課程外,還應開設合奏課與重奏課、集體課、伴奏課、實踐課等,構建多種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參與意識。個別課為學生量身定做一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合奏課與重奏課則是手風琴課程的拓展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與能力,讓他們能充分體驗到聲部間的協調,從而更理解音樂,體驗到手風琴學習的樂趣,并能提升自身聽覺訓練,更容易讓學生們做到各聲部演奏時游刃有余。集體課可以針對手風琴課程教學中某一具體問題進行“精講”,做到對癥下藥,從而大大提升教學效果。伴奏課能讓幫助學生掌握手風琴學習的必備的伴奏技能。而增加實踐課內容是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必不可少的課程。在實踐課教學中,教師能有效彌補以往傳統教學的弊端,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從而促使學生提升自身手風琴演奏能力以及應用能力。這些課型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學習動態,有針對性進行教學,同時,有利于學生間互相討論、對比,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興趣。在教學形式內容方面,高職院校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加入“即興”,融入伴奏,無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將來就業教師還是文娛部的手風琴表演者都必須要具備即興伴奏的能力,才能把手風琴技能真正應用到就業實踐中去。加入小組合作編排,將水平相等的2-6位學生分為一組,更好調動學生學習手風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與提高,并在合作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缺點,及時改進,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全面培養。
(三)教材的多樣化改革
在教材的選擇上,首先,要注重基礎性內容,著重在易上手、普及教育上下功夫,而在選擇手風琴的課程曲目上盡量的多元化、寬松化,避免因手風琴曲目選擇的單調性而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其次,手風琴教材既要強調基礎性又要體現科學性與系統性,還要反映出時代性。一種藝術若想得到長時間的發展,必然要具有時代性與民族性。第三,可探索小學生歌曲即興伴奏教材,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后要面對小學生,所以,要彈唱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歌曲,而市面上缺乏這方面的教材,因此,可根據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及職業需求等,研究小學生即興伴奏教材與課程,為今后工作奠定基礎。最后,在拓展與拓寬手風琴教材的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專業學生的整體情況與今后職業特點等,有針對性選擇教材,又要充分考慮到手風琴教材在風格、類型與內容等方面的多樣性,以便促進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順利開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特殊性,為進一步提升手風琴教學質量,豐富其教學形式,提升其教學效果,需進一步加強手風琴課程改革與實踐。因此,教師應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手風琴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不斷進行探索、實踐與研究,針對這些問題,從手風琴課程目標與定位、教學內容、教材等方面對高職院校手風琴課程進行全面改革,以逐步改善當前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支持。
參考文獻:
[1]崔花.手風琴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為例[J].當代音樂,20xx,(23):44-45.
[2]王欣欣.關于《手風琴》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體會[J].戲劇之家,20xx,(03):251.
[3]萬玲.高職院校手風琴教學的改革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xx,(31).
課程改革論文9
[摘要]“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程。該課程內容多而雜,既有法規條文也有倫理性的職業道德。在教學中,學生感覺枯燥、難懂,因此教學效果較差,使該課程在學生以后職業生涯的重要性無法體現。基于此,筆者對該課程展開了基于“互聯網+虛擬職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虛擬職場;混合式教學模式;財經法規
引言
隨著經濟形勢不斷發展變化和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完善,企業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財務工作者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原則性,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素質修養;同時還要求財務工作者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抓業務,強素質,以適應企業的發展以及經濟形勢的變化。
1“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目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作用就是教會我們在業務中怎樣做才合法合規。但是由于課程主要是在講法條,導致學生學起來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差。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發現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
1.1教材內容形式落后,部分法規過時
教材還是按照章節去編排,沒有體現工作過程,知識點零散化,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本課程以往的教材內容法多條雜,案例少且陳舊;同時教材內容展現形式多是文字,圖片少,不能激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另外在法規條文方面,部分法規條款已更新,但教材還是舊版,知識陳舊過時,不能起到規范作用。
1.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多采用案例教學,近幾年在教學改革中,也采用過情境教學,但本質上還是案例教學,教學效果都沒有很大突破,收效甚微。
1.3教學學時不合理
通過調查了解到,不同高職院校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教學學時設置存在很大的差異,從總體來講,本門課程總課時量在30個課時左右,嚴重不足,這與本門課程龐大的知識體系、零散知識點的課程特征是完全不匹配的。
1.4理論與實踐脫鉤
“法”是為了規范并約束“行為”,在教學中無論采用案例教學還是情境教學,都沒有讓學生去操作業務,只是從案例中去理解法規條文,導致理解不透徹,不到位,學生畢業后在業務中還是頻頻出錯。因此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就是:學了等于沒學。
2“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改革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根據課堂教學經驗并結合當前企業對財務人員的要求,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提出基于“互聯網+虛擬職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該模式的實施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2.1建立基于“互聯網+虛擬職場”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和虛擬職場教學平臺
建立資源庫,是進行網絡教學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教師教學資源庫和學生在線學習資源庫。資源庫中包含課程簡介、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計劃、教學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職場業務操作視頻,使學生對該課程的性質和定位有所了解,并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一定把握。并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和逼真,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學習法律法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有趣。而虛擬職場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仿真職場環境,切實增強了學生的執業意識,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2構建適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將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在線的網絡教學這兩種典型的教學形式進行有機融合,強調的是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技術”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針對本課程,筆者認為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擬達到的教學目標”應用“合適的教學方式”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1)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內容設計,是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本前提,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將整體教學內容依據“職場化”要求重新編排,并對每一個教學內容進行學習資源建設,制作微課、慕課以及導學單。(2)根據教學內容定制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需要的環節,確定每個環節采用哪種或哪幾種教學方法,以及每種教學方法如何實施等細節。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既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3編寫配套教材
根據我國高職高專職業培養目標,在基于“互聯網+虛擬職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指導下,把“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與“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等課程相結合,將業務融入理論當中,學生在業務辦理流程實踐中輕松地把“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制度運用到理論知識點上,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孤立知識點變得生動具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將已經過時的法律法規進行刪減或者說明,將新的法律法規編進教材,做到與時俱進。另外,在教材內容的展現中體現多樣化,圖文表相結合,顏色設置上突破原來的黑白設計,不同顏色表現不同內容,增加學生的閱讀熱情。這樣的教材不僅僅是理論的載體,也是實訓業務的載體,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到一起,不僅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也體現在教材編寫中。
2.4進行教學評價體系的設計
2.4.1立體式的評價內容
在教師方面,教學評價體系包括教學資源的評估、教學過程的評估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具體來講:教學資源可從教學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學生學習次數等方面進行評估;教學過程可從教學方法、教學管理、交互情況、作業答疑等方面進行評估;教學效果可從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感興趣程度以及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評估。在學生方面,除了檢驗其課本內容學習程度,還將學習態度、自主能力、提問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納入評估的范圍。
2.4.2動態化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評價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書面考試成績的靜態評價結果,而是轉向對整個“互動”教學過程的動態評價。網絡平臺的課程作業、在線測試、題庫管理和試卷管理等多環節的數據信息匯總,既能對教師在某時間段、某個教學內容、某種教學行為的成果進行有效評測,也能對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收獲進行評測。其中很多精細的數據指標能夠明確地將整個或階段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串聯起來,凸顯其中的優勢和不足,為教師、學生群體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可靠的參考。它還支持教學對本組學生的評價;支持學生對本組其他學生的評價;支持學生自評;動態化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得到相對全面客觀的評估。
3基于“互聯網+虛擬職場”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該教學模式是以網絡教學資源為依托,以虛擬職場為教學環境,以職場業務操作為主線,將教學內容貫徹到業務中。該教學模式對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有如下效果。
3.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理論指導的同時掌握會計工作任務的具體實操流程,知曉相關法律法規的運用。這樣便會使課堂效率達到非常顯著的提高,同時也對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進行梳理。
3.2突破傳統的時空限制
利用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教學,師生之間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交流與溝通,從而也解決了教學課時不夠的問題。
3.3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每次課都會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確定適合的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避免教學程序化的缺陷。學生每次課都有不同的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4完善的教學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以往的教學評價體系比較單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體系更加完善,學生在課前、課上、課后各個階段的表現均可體現,比如,課前準備工作體現學生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的質量;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以及課后的思考、討論等各個方面。這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可以不斷推動師生之間的交流,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實踐個性發展、發揮內在潛能、培養綜合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教師能夠尋找到教學的薄弱環節,對癥下藥,并且不斷進行自我剖析,自我重視,以求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最終目的。也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品嘗進步和成功的滋味,構建有效的學習策略,找到適合學生個體的學習方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長期性發展。此外,混合式教學模式評價體系,將被動評價轉變為主動參與,為教學雙方提供自我反思、自我發展的空間,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知識、技能得以更加全面的施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邱海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構建改革———從職業素質與專業能力相融合的角度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xx,38(4):114-118.
[2]孫玲,趙建梅.“互聯網+”時代下改進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20xx(31):64-65.
[3]汪林文.基于VBSE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分析會計人才培訓體系構建[J].速讀旬刊,20xx(6).
[4]劉高鵬.高職會計信息化課程實踐教學研究———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塊化實訓教學[J].現代商貿工業,20xx(15):126-127.
課程改革論文10
摘 要:湖北省市場營銷策劃大賽的要求的廣告創意方案及廣告運作推廣理念與“廣告學”課程中的廣告創意思維、廣告策劃思維及廣告創作藝術等內容高度貼切,且與課程教學目的及要求不謀而合。將大賽引入教學過程中,從教學方法與考核模式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有助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營銷策劃;廣告學;教學;改革
一、傳統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現行《廣告學》課程教學中,主要以老師的理論講授為主。課程中雖引入了一些國內外經典廣告案例,但與當前市場環境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廣告作品產生的背景,往往產生陌生感,不能置身其中,造成對相關知識缺乏認同。其次,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引入的廣告均為已經制作完成的作品,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的參與到廣告創意設計過程中來,對整個廣告作品的設計流程缺乏完整的認知,所學知識較為零散,不能融會貫通。
二、引入營銷策劃大賽的依據
“湖北省大學生市場營銷策劃大賽”是由團省委指導、湖北省市場營銷學會主辦的省內市場營銷級別最高、認可度和參與度最強的學科競賽。大賽主要由專業學會牽頭組織,每年與知名企業聯合舉辦,通過專家企業家現場精心指導,使學生在競賽中獲得成長。大賽每年都會要求各參賽團隊策劃并制作適合比賽主題的廣告作品,并進行實戰推廣。營銷策劃大賽要求廣告創意方案及廣告運作推廣理念與《廣告學》課程的廣告創意思維、廣告策劃思維及廣告創作藝術等內容高度貼切,與《廣告學》教學目的及要求不謀而合。
此外,大賽以當下真實的商業市場為背景,從最初的廣告創意設計到最終的廣告作品推廣,讓學生全程參與。通過將“湖北省大學生市場營銷策劃大賽”引入《廣告學》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相關課程理論,針對特定企業及產品,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進行廣告調研與預測、策劃、制作適合比賽主題的廣告作品,并對廣告作品進行實戰推廣,讓學生理解并熟知廣告作品創意及設計流程,培養學生的廣告創意、策劃思維,提升廣告設計能力,鍛煉學生以尋找社會實際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
三、教學改革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體系改革。《廣告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是我校市場營銷專業核心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由于本門課程的教學重點在于“廣告市場調研與預測”、“廣告創意”、 “廣告策劃”及“廣告作品設計”等內容,如何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對廣告訴求對象的需求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形成廣告創意,設計制作優秀廣告作品進行推廣,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更要具有較強的實踐運用能力,這些只能通過不斷的社會生活經驗以及市場實踐經實踐才能逐步掌握。
由于每年挑戰賽的課題都不相同,搜集匯總各個院校的參賽廣告作品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廣告調研與預測、創意、策劃及設計思維的方法,且歷年積累的資料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教學內容。而組織學生參與比賽,將課堂與比賽融為一體,則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在《廣告學》教學中把學生必須掌握的各項基本技能通過組織參加相對應的比賽,來開展具有較強針對性和高度逼真性的專業知識理論教學、技能操作應用訓練與實際能力演練考核,能夠建立以方法實用為主要目標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體系。
(二)教學學時改革。目前,《廣告學》課程共40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1學時,實驗教學9學時,建議增加實驗教學環節課時數,以比賽課題或者其他實際課題為綱,將廣告的調研與預測、創意、策劃和設計的訓練貫穿于整個課程中。同時,由于我校市場營銷專業《廣告學》課程開課時間為大三學年的第二學期,而這與廣營銷策劃大賽開賽時間剛好吻合,這就能夠要求學生以大賽的內容為實踐項目。學生針對比賽項目,通過撰寫廣告策劃書,制作廣告作品并進行實戰推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廣告策劃與制作的實踐水平。讓實踐教學環節與課程相結合,讓學生能夠結合課程主題,有的放矢開展課程實踐,讓學生在課程實踐中理解理論知識,培養課程要求的實際技能。
(三)學生成績考核方式改革。目前《廣告學》課程考核體系主要以理論考核為主,忽略了實踐能力的考核。為讓學生熟練掌握廣告創意、策劃和設計等實際性技能,增強學生對市場需求適應能力,建議改變《廣告學》課程的考核方式,增加實踐環節的成績權重。通過讓學生參與大賽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四、結語
結合比賽項目設計廣告學教學內容,對教學實踐進行改革,可以培養學生的廣告調研與預測、廣告創意、策劃思維及廣告設計技巧能力,讓學生體驗廣告策劃創意的全過程,為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文鍇.基于市場營銷專業“廣告學”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改革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01).
[2]蘇娜.關于對“廣告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培訓,20xx(05).
[3]高穎.論技能比賽引導會計專業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xx(21).
課程改革論文11
武漢科技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是在原耐火材料專業的基礎上形成的。耐火材料專業創辦于1961 年,是國內高等院校最早設立的耐火材料專業之一,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原冶金部及湖北省重點學科、優勢學科,是湖北省“楚天學者”首批設點學科,是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湖北省品牌專業。進入新世紀,國家教育部提出“厚基礎、寬專業面”的人才培養原則,與此同時,隨著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對耐火材料的功能化要求和國家提出節能減排基本國策。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知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我們對“材料物理性能”這一專業基礎課教學進行了改革。
一、本科生培養模式改革
21 世紀是高科技的世紀。材料技術是現代高科技與經濟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材料又往往是高新技術的突破口。在工業經濟時代,尤其是以高科技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在材料產業政策、科學研究、教育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都給予重點支持、優先發展。材料與材料科學的高速發展,不僅推動了高科技和經濟的進步,而且還不斷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同時,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飛速發展,各種材料的生產和銷售以及與之相關的企業對具有材料背景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從而出現了很多對口的材料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
因此,必須改變過去過分依賴于行業背景的課程設計,改變原來以無機材料的熱、力學性能為重點的授課原則,以培養學生大材料思想為目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說來,要培養學生在材料領域寬廣的知識面,使其理論知識不僅只局限于耐火材料所涉及的力學、熱學性能,還應擴展到功能材料及高新材料的理論知識領域,建立大材料的思想。使學生樹立不僅能夠從事耐火材料的相關工作,還能從事其他功能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工作的意識。學生眼界的擴大,必然會使理論知識寬廣,就業面擴大。
二、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教學思想與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是教學方法與經驗的結晶,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具有廣泛的輻射作用。因此,課題組在充分調研國內外最新的同類教材基礎上,結合多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立體化建設電工電子系列教材。教材建設在縱向按課群進行系列化建設,在橫向按紙質教材和電子教材等進行立體化建設,并提出“四個體現”的教材建設思想。在教材概念上,體現教材不僅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更是人類思維方法和認知過程的載體;在教材體系上,體現課程內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課群間相互關系;在教材內容上,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先進性,正確處理經典與現代的辯證關系;在輔助工具上,體現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注重仿真軟件和最新器件的作為。
目前使用的教材是1992 年關振鐸、張中太和焦金生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無機材料物理性能》。近20 年來,無機材料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近來新科技的發展,對無機材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據國家教育部人才培養原則,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在課程設置上對專業理論和特色課程有所側重,同時兼顧新材料及功能材料。本課程追蹤國際國內在無機材料領域的發展動態,將新型結構材料、光電材料、磁光材料、薄膜及納米功能材料等內容補充進來,擴展了課程領域。
三、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
根據行業需求進行課程設置。課程的安排是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與用人單位合作,以能力培養為基礎來設計的。在進行社會行業的調查中,首先考慮學生畢業后從事何種職業,根據工作的要求對教學中的課程進行專項的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將課程學時壓縮到46 學時,加強應用背景和理論概念講授,強調無機材料在社會生活及國家科技中的重要性。選擇性的將新能源材料、光電材料與技術、電磁材料、納米材料與技術等新興領域研究的成果引入課堂,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同時以耐火材料為特色學科,將耐火材料前沿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起來。確定課程中無機材料熱、力學性能部分占60%的課時量,其他功能材料部分占40%這一原則。實行多元化教學,推行全方位自主學習理論。在材料物理性能教學中,努力把素質教育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教育實踐中,讓學生能夠掌握材料物理性能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目標,建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介紹材料物理性能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采用研究、整合、師生互動、反思等多種教學法,并適宜地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采用課堂報告、網上答疑、E- mail 通信、課下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營造有利于創新教育的教學環境。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小講座、小討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勇于質疑發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材料物理性能的歷史演化的講授,突出創新能力、科學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掌握材料物理性能基本知識和理論的同時, 能夠掌握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方法及其具體應用。
堅持科研促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理念,采用啟發式教學、研究性教學及實踐性教學相結合的三段式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多思、多想、多做、多探索的“四多”精神。
四、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教學水平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學校發展的迫切需要。為了提升材料物理性能的國際化特色,提高教學水平,推動研究的學術水平,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課程組教師數次到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從事合作研究。積極引入國外和港澳臺地區高校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和優質教學資源,提高“材料物理性能”課程的國際化教學水平。借鑒香港中文大學在材料物理領域的教學方法,在教案、講義、幻燈片、學生交流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了集中備課、資源共享、師生交流的局面。加強雙語教學,訓練學生的國際化思維方式和語言能力。加大教師國外培訓、培養的力度,提高專任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外語水平。一方面使教師隊伍趨于國際化,另一方面也促使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向著國際化方向發展。
課程改革論文12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 中職文化基礎課 課程改革 重要性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們已意識到了課程建設對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許多專家、學者和職校以及身處教育一線的經驗豐富的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嘗試各種符合當今中國職業教育規律的課程模式,以多元整合課型理論為依據進行課程開發與改革,努力突出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的特色擴即以勞動力市場需求、職業現實需求和學生未來需求為基礎。
一、以就業為導向的本質含義
當今,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現狀的日趨嚴峻;隨著高科技被廣泛應用,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綜合化程度越來越高,由此引發發達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升學要求越來越高;就業學生轉換崗位和職業的頻率也越來越大。勞動者一輩子從事一種職業的可能性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顯示出勞動者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不能僅僅是為了培養某一個崗位能力而接受某一種單一的知識、能力的訓練,否則當學生在需要繼續深造或轉崗時只能面臨被淘汰的結局。所以我們提出的以就業為導向實際上是一種廣義的含義,是從學生的全局發展、終身發展出發,是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的前提之下提出的。
二、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在中等職業學校課程建設中的地位
中職文化基礎課課程主要是指德育、語文、數學、外語、計算機應用、體育六門必修課和其他不同專業相關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類課程。
中等職業學校作為我國國民教育序列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輸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質勞動者的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教職成司《關于實施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掌握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學習和終身學習所必須的文化基礎知識,都要求中等職業教育要高度重視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把握時代脈搏,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地搞好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只有搞好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才能保證其它課程的建設得以順利地進行;只有搞好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按照時代需要更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打好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的知識基礎;只有搞好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才能讓學生擁有較好的文化理論功底,使接受繼續教育或更高一級的學歷教育成為可能。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是其它課程建設的前提,在中等職業學校課程建設中處于基礎性地位。
三、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
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是相輔相承的關系。文化基礎課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對文化基礎課的建設提出具體要求。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選擇合理就能保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專業知識的發展又為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知識更新指明了方向。在我們進行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和開發時,必須重視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保證課程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才能發揮好文化基礎課教學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服務的作用。
四、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文化基礎課課程改革的現狀概括
鑒于現狀,所以中等職業教育必須加強基礎理論教學,通過區域課程開發滿足學生今后在本區域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順利發展的需要,通過校本課程開發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協同專業結合區域、學校的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課程改革與開發,以達到真正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和實際效果的目的。充分滿足本區域學生、家長和社會對中等職業教育,特別是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的需求,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過程中,既要滿足后續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對文化基礎知識的需要,又要滿足所有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所以我們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的課程進行必要地改革與嘗試。同時在蘇州大學數學學院副院長朱漢林教授、吳茂慶教授和蘇州市教科所殷堰工書記的指導與幫助下、聯合兄弟院校進行關于中職文化基礎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嘗試,目前課程改革正處在第一階段的測試與評價階段。通過在20xx級中職新生中使用我校自編開發的新教材,一個學期以來的效果是極其明顯的,學生學習文化課的興趣明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較為明顯地提高。同時我們也看到新編中職文化教材在我校的使用與推廣,有助于推動我校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學校文化基礎課校本課程的開發正好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在這次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力求徹底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五、調查與分析
為了檢驗我校進行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際效果,我分別在我校20xx級中專生和20xx級中專生中各抽取1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而兩個年級的各100名學生分別是各班隨機抽取的學生,而且盡量保證每班在各分數段的學生都能有所抽到,盡量控制實驗的無關變量對實驗數據的影響,以期能真實地反映實驗效果。另外為什么會把這兩個年級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呢,因為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的新教材是從20xx級新生中開始試行的,而50級還是沿用原來的老教材,由此兩個年級正好作為實驗的對照組。同時也對全校的文化基礎課教師進行調查分析。
(一)面向學生的問卷題目分別是:
1。你認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在后續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學習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不重要C。其他
2。你認為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學習難度如何,
A大。B。不大C。其他
3。你的文化基礎課考試有沒有不及格科目,
A。有B。沒有
4。你認為影響文化基礎課學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教師水平不高B人學水平低C。教材、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
5。你畢業后準備如何發展,
A。就業B。繼續升學C。自己創業D還沒考慮好
6。簡答:你認為哪門文化基礎課或哪個知識點給你印象最深,為什么,
7。你覺得文化基礎課最應該學什么,也就是什么內容對你最有用,
另外,還讓學生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教學模式和最希望學到的知識等內容。通過調查我們看到學生認可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對后續的學習有作用,也就是想學好文化基礎課。但是普遍認為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沒有做到結合學生初中學習基礎,做到深入淺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接近一半的學生有不及格科目出現。學生認為改革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材是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質量的重要環節。學生繼續升學比例的提高也要求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和高職接軌。 (二)面向教師的調查問卷:
1。您認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今后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重要C。其他
2。當前使用的教材是哪種版本,
A。國家教材B。省市自編教材C。學校自編講義
3。您認為影響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是,
A。學生人學水平問題B。課程建設問題C。其它問題
4。您認為當前文化基礎課課程是否符合學生今后學習、升學、就業需要,
A。符合B。不符合C。還可以
5。您認為當前文化基礎課教材適用性如何,
A。很好了B一般C。不適用
6。您認為當前文化基礎課教材是否反映了新的科學發展成就,
A。是B。還可以C。不是
7您認為當前文化基礎課課程是否滲透了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要求,
A。是B。還可以C。不是
8。您認為自己學校是否有能力自編教材,
A。有B。沒有
9。請您談談對自己所教課程、所用教材的總體看法。
10。請您談談你對今后文化基礎課課程建設的設想。
另外還對教師是否愿意以及如何參與課程開發、現用教材的適用性、如何處理專業課學習和升學考試對文化基礎課要求不統一等問題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可以看到,教師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在學生今后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看中。認為影響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人學水平問題與課程建設問題二者并重。對當前文化基礎課課程是否符合學生今后學習、升學、就業需要產生了明顯的分歧,這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開發發出了明顯的需求信號。而且很多教師表示了樂于參加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課程開發的意愿,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議。
本學期在試用我校開發的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文化基礎課課程改革前提的新教材后,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教師們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對新教材的體會之下,我們將進行第二輪的校本課程的修改與完善。
六、本次校本課程開發中應遵循的原則
我們在開展這個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應充分遵循以下原則:
(1)以校為本的原則。貫徹學校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宗旨,彌補國家課程的單一性,以滿足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多樣性與差異性的缺陷,反映出本學校的特點和條件,從而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2)學生優先的原則。考慮學生差異,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差異性,將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要求融人到學校的課程計劃之中,從而把學習和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他們的能力和個性得到更充分、自由和生動活潑地發展。
(3)合作互補的原則。首先是學校與課程研究部門和課程專家之間的合作互補,其次是指學校之間以及一所學校內部教師之間的合作互補。
七、關于對中職文化基礎課課程改革的思考
當我們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著課程改革的同時,必須承認的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具體分析一下,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文化基礎課老師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其實這個問題已非常嚴重地制約著課程改革的高效進行。從教師隊伍說,國家下大氣力在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中培養“雙師型”教師,其重要益處之一,就是打通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的壁壘,就是要在專業課中引人相關的文化基礎,在文化課中與專業的需要相溝通,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用能力和授課效益。因此,讓文化課教師了解專業、熟悉專業,結合專業需要開展文化課教學是職教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只有通過跨專業教育,才能徹底解決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的問題。而筆者也認為跨專業教育可以有多種形式,如:自學、校內培訓和校外進修等。其中校內培訓可以組織本校相關專業的教師給文化課教師培訓,這樣可以加強文化課教師和專業教師的溝通和聯系,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化課在中等職業學校中的重要作用。
課程改革論文13
摘要:協同創新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校企協同創新課程改革的困境與對策,以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和其教學酒店協同創新的實踐為例,提出了“利益-知識—教學”為基礎的協同創新課程開發理論,并進行了酒店市場營銷課程的改革實踐。
關鍵詞:協同創新;課程改革;酒店市場營銷
高職教育的發展可以為企業輸送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隨著全行業不斷的技術革新和產業結構調整,與校外主體的協同創新已成為高職課程改革的重要發展路徑。
一協同創新:高職教育改革的方向
協同創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最早由PeterGloor在《群體創造:基于協同創新網絡獲得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協同創新即“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PAGloor,20xx)。基于協同創新的教育領域研究自20xx年左右在我國出現(胡高,景虹等20xx),隨著研究不斷細化,穆車等(20xx)利用協同創新理論對研究校企合作的高等教育進行了研究。嚴雄(20xx),趙連根(20xx)等對“產學研協同創新”在教育領域的開展以及協同創新機制進行了論述。薛傳會(20xx)、李偉(20xx)以及喻江平(20xx)等就協同創新理論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和資源整合作用進行了定義和闡述。綜上所述,協同創新的內涵本質是:協同創新是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由于協同創新的概念包含的主體廣泛,本文主要針對學校和企業之間進行協同創新的研究。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特殊主體,承擔了為社會和行業培養高素質實用性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職教育中的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需要在校企協同創新的基礎上,打破校企組織壁壘,充分釋放學校、企業之間的活力,探索建立新的課程模式,形成校企一體化的協同創新平臺,這是高職院校深化內涵建設道路的必然選擇,也是高職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困境與對策:基于協同創新的酒店市場營銷課程設計與實施
《酒店市場營銷》是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普遍開設的的專業核心課程,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市場營銷學》,該課程是一門將市場營銷普遍原理與酒店行業特殊性相結合的課程,通過學習酒店中的真實市場營銷工作,提高學生在酒店行業中的市場營銷能力,培養酒店職業技能。
(一)《酒店市場營銷》課程改革的困境。高職課程改革長期以來面臨的諸多困難如課程定位的目標過于宏觀,課程設置模仿學科設置框架,校企缺乏深度合作[1]等,其重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雙方都缺乏足夠的動力,即在校企協同的過程中,雙方本身都存在投資惰性,希望以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2]。在課程設置和改革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了解行業,學校需要酒店提供相應的資源與配合,而酒店是以盈利目的的經濟實體,如果酒店認為不能獲得數量更多的實習生甚至額外的收益,則很難促使酒店積極配合學校進行酒店自身經營之外的教育投入,包括對教學工作的配合等。因此,過去在《酒店市場營銷》課程的改革過程中,教師在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學習,希望學生借助酒店場景進行教學時,但校企合作的往往不夠深入,導致課程設置的任務不夠貼切酒店真實工作場景,致使課程內容的崗位針對性不足,學生的職業能力并未顯著提升,這是以往課程改革的困境所在。
(二)基于校企協同創新的《酒店市場營銷》課程改革設計與實施。面對以上課程改革的困境,南京旅游職業學院酒店管理學院在進行《酒店市場營銷》課程改革過程中與學校的教學酒店——御冠酒店進行合作,基于協同創新理念進行了課程設計與改革創新。何郁冰(20xx)提出了“戰略-知識-組織”三重互動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初步構建了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3]。董平(20xx)提出了“目標-知識-教學”三重互動的協同方式用于高職課程開發[4]。在產學合作中,企業如果能以低于內部開發的成本獲得知識,而學校也能夠獲得期望的教學資源等,雙方就有了利益基礎,協同創新就能順利展開。南京御冠酒店是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的校辦性經營企業,酒店同時也是培養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實訓基地。自酒店籌建到營業至今,與酒店管理學院確立了服務于師生,服務于教學的宗旨,學院在向酒店輸送人力和智力資源的同時,酒店也為學院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場景和教育資源,兩者具有校企協同創新的良好先天條件。本文結合南京旅游職業學院與教學酒店的教學實踐改革,提出了“利益-知識—教學”為基礎的協同創新課程開發理論框架并進行了實踐。
(1)利益協同:基于協同創新的課程內容設計酒店和學校有各自的優勢資源,共同利益的獲取是協同創新的基礎,利益分配時協同創新中最關鍵的問題[5]。在課程內容設計之初,酒店與學院確立了教學資源共享、教學成果共享的基本原則,教學有義務服務于酒店的生產和實踐,酒店有權使用課程教學和改革中取得的成果,酒店也應當為教學提供各項資源支持。在利益協同的基礎上,酒店協助教師對酒店市場營銷崗位進行了深入調研,明確了酒店市場營銷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需求,并列舉了典型工作任務,雙方共同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設計。除了市場營銷的基本理論講授,課程內容圍繞酒店市場營銷的真實工作開展,將酒店在經營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融入了課程,對傳統酒店市場營銷課程體系進行了革新。
(2)知識協同:基于協同創新的訓練項目設計知識協同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核心,屬于知識管理的協同化發展階段,是知識在合作組織間的轉移、吸收、消化、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創造[6]。酒店和學校是知識互補的利益協同者,教學不僅是學習,也是創造新知識的過程,酒店忙于生產經營的同時也亟需不斷更新的有效信息助力于企業發展,而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也為校企之間的知識共享提供了極大便利。《酒店市場營銷》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在實踐中既可以學習理論知識,也能夠產生新的創意作用于酒店市場營銷與推廣工作,因此校企雙方圍繞課程內容主線設計了三個主要的訓練項目如表1,并最終將項目成果轉換為可供酒店參考、吸收甚至運用的知識。通過以上三個訓練項目的實施和開展,酒店能夠與師生協同作業,及時通過教學得到經營所需的市場信息、行業動態,并能夠借助教學中產生的新知獲取創意,彌補了酒店人力和智力資源的局限性,從而大大提高了酒店對課程教學的參與對積極性和配合度。自教學酒店營業以來,通過以上的課程教學項目,酒店員工和師生共同為酒店進行了數次市場營銷活動策劃并制定了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如酒店開學季活動、中秋節活動等,除了商業計劃書,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圖文海報,與教學團隊反復溝通商榷營銷推廣軟文,最終通過微信等渠道進行了活動推廣,實現了市場營銷計劃從文案到落地的全過程參與,體會到了酒店市場營銷的真實工作任務。
(3)教學協同:基于協同創新的教學組織設計在知識交互和團隊溝通工作中,合作組織的管理架構和協調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7]。因此,在動力驅動機制得以建立的基礎上,校企雙方需要在教學中打破組織壁壘,形成緊密合作的跨組織教學團隊,共同進行教學作業,并形成多方參與、多元評價的教學體系。在學院的組織協調下,校企雙方成立了教學委員會對教學活動予以支持,在此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院教師和酒店職業經理人形成了混合式教師團隊,授課過程引入企業真實案例,并共同為項目作業進行評價和打分,評分標準注重衡量項目作業成果在酒店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采納性,結合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最終形成課程考核結果,并可以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在教學過程中,平行班級以小組作業的方式展開競賽,數十個項目作業中最終被教學酒店真正采納的非常有限甚至只有一個。為了引導學生展開良性、公平和公開的競爭,提高項目作業質量,校企雙方通過技術手段搭建了投票平臺,將同一個主題的項目作業在平臺上公開展示并邀請教學團隊之外的全校師生進行票選,最終票數最高的小組作業可以被教學酒店采納并予以發布在酒店微信公眾賬號上進行上線銷售和推廣,項目作業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轉化為企業生產力,真正實現了協同創新。此舉對于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有效地激發了師生團隊的創新思維,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快速提高。
三成效與啟示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酒店市場營銷課程團隊通過“利益-知識—教學”為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對課程進行了開發與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通過一年多以來的實踐,校企協同創新力度加深,合作深度加強,該門課程的教學團隊活力被有效激發,學生的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和被認可,學生在參與“市場營銷策劃大賽”、“商業計劃書大賽”和“職業能力規劃大賽”等相關比賽中屢獲佳績,不少學生在就業初期就獲得了高星級酒店市場營銷相關崗位的垂青,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實現了職業教育的初衷。但課程在改革與設計實施過程中,牽涉到的組織眾多,需要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反復溝通與協調;校企雙方頂層設計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對信息技術手段和團隊素質要求較高,尤其是要求教師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和行業實踐能力,否則不具有搭建協同創新平臺的對話能力。因此,在校企雙方達成利益協同和優勢互補的共識、前期準備工作充分的基礎上,本課程的校企協同創新的課程改革經驗是值得推廣的。
參考文獻
[1]王婷婷.基于協同創新的高職項目課程改革研究[D].廣東技術示范學院碩士論文,20xx.
[2]匡家慶,蘇煒.校企協同視角下的酒店管理高職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xx,6:82-85.
[3]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xx,30(02):165-174.
[4]董平.基于校企協同的《銷售管理》課程開發與實踐[J].廣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11(4):79-83.
[5]畢穎.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協同創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xx.
課程改革論文14
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的人才為主,對課程的考核歷年來以傳統考核方式為主,應用型本科如何對《高級財務會計》課程進行考核改革是值得探討的,本文主要從《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本身的特點與應用性相結合進行的改革探討,從而達到考核改革的目的,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一、問題的提出
《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是會計學專業中難教難學的課程之一。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廣東省會計專業專升本自學考試中《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每次的通過率不到8%,甚至有的辦學機構的通過率為零,可見此課程的難度。面對高級財務會計的高、深、難、特四大問題,作為應用型本科探討如何實現此課程的教學目標、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考核內容、實施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考核辦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考核改革的總體思路
考核改革的總體思路與路徑,可概括為四句話:明確課程功能→確定課程講解內容→確定考核重點→選擇科學方法。
明確課程功能,是要清楚一門課程設置的作用,應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在明確課程功能的基礎上要確定課程講解的內容,進而明確課程的教學任務,確定考核的重點。重點考核的內容也就是重點的教學內容、重點的培養與訓練的內容,其內容不同教學的方式、培養的方式、訓練的方式則不同,考核的方式亦有所不同,故應由考核的內容及培養目標的要求選擇科學的、適當的考核方式,同時大膽地打破傳統的過時的考核觀念與方法。
三、確定課程的教學內容
課程的考核內容與其教學內容相掛鉤,《高級財務會計》課程在教材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問題的具體闡述詳見許義生教授發表的“關于高級財務會計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討”一文(《財務與金融》,20xx,3)。總體概括為教學內容界定不清、課程內容體系混亂、課程內容貪大求全三個問題,沒考慮到專業定位、專業培養規格對專業知識的特定要求。
因此架構科學、合理的高級財務會計的課程體系,應依次處理好單一性內容與綜合性內容的關系、課程內容與會計要素的一般排序關系、簡單內容與復雜內容的關系、課程內容與會計核算程序的四種關系。依此架構思路,高級財務會計的教學內容為下表中列示的十二章內容。[JP]
四、改革后教學內容、考核內容與考核方式的選擇
12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的計算、稀釋每股收益的計算[]
期末筆試客觀題[BG)F][KG2]表中的四次平時項目考核是為了突出會計的應用性而專門設置的,針對外幣財務報表的編制、股份支付的賬務處理、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或前期差錯更正的賬務處理和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
五、課程總成績的評定方式
(一)改革前的考核方式
總評成績=平時成績(課堂提問、課后作業、考勤)30%+期末成績【筆試:客觀題(判斷題、單選題、多選題)40%、經濟業務題20%、綜合題40%】70%
(二)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三級式)
總評成績=平時一般考核(課堂提問、課后作業、考勤)20%+平時項目考核(四個項目考核)30%+期末考核【筆試:客觀題(判斷題、單選題)20%、[KG3]業務操作題(經濟業務題20%、[KG3]綜合題60%)共80%】50%
考核改革后,客觀題去掉了多選題,使客觀題的比例只占了20%;綜合題比例提高了20%,突出了會計的應用性,訓練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掌握。
六、考核改革的成效與不足
(一)考核改革后教師教學情況的變化
1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學生在學習高級財務會計學之前,已學過了會計學原理和中級財務會計學等專業主干課程,已具有了專業基礎理論和一般專業技能,高級財務會計學的應用性更強,教學目標旨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處理特殊會計業務的能力。
2教學重點更加突出
重點考核的內容也就是重點的教學內容,每章的教學重點在上表考核內容中已經列出,這樣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更能有的放矢,突出了教學重點。
3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在考核改革前的教學方式基本是教師滿堂灌,大部分學生似懂非懂本課程。考核改革后,主要突出課程內容的應用性上,主要采用自學反饋法、重點引導法、問題導向法和類比引導法四種方法(詳見許義生教授發表的“關于高級財務會計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討”一文),有利于教與學的統一。
(二)考核改革后學生學習的變化
1學習目的更加明確
考核改革前,基本上集中到期末才考核一次,學生的習慣都是到考前兩周才開始突擊復習去應付考試;考核改革后,平時增加了四次項目考核,使得學生想學一些知識來提高自身的技能,而不是單純地應付考試為目的。
2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從學會計學原理開始,有的學生沒有打好基礎,導致對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難度比較大的后續課程產生厭學情緒。老師滿堂灌,雖傳遞了大量的信息,但學生真正消化、理解并掌握的內容卻很少,并且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很少。在采用上述的四種教學方法時,老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邊講邊練,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隨時消化課堂所講的內容,并隨時表揚做對的學生,鼓勵較差的學生,慢慢地從學生內心取消掉對高財高不可攀的心理,從而降低了知識的難度。考核改革后,通過多方位的促學手段,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習方法更加正確
(1)加強課堂提問環節
將課堂提問分為三類:一是針對考勤的提問,重點提問平時有逃課行為的學生,防止一些學生的遲到或缺勤;二是課前復習舊課的提問,可按學號順序提問到所有學生;三是課中的提問,檢查學生對課堂講解內容的掌握情況,主要是對講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這樣便于提高學生的到課率、督促學生課后的復習、加強課堂的聽課效果。
(2)平時項目的考核是在每章內容講完后進行的,這樣督促了學生課后要去看書鞏固,使學生慢慢地形成課后去復習的習慣。考核改革后,通過課堂提問力度的增強、四次平時項目的考核,端正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指導書的問題
現有習題集的整體狀態是客觀題占了絕大篇幅,企業實際的業務操作題較少,浪費了學生很多的時間。考核改革后,期末考試的題型也發生了變化,客觀題只占了20%,業務操作題占了80%,突出了應用性,因此還沒有這樣應用性較強的與之配套的習題集。
因此,要加強教材與教學指導書的建設,加強教師間的配合協作,才能使教學內容一致化、教學方法模式化、考核方式統一化。
課程改革論文15
【摘要】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法律基礎知識薄弱、教師缺少教學實踐經驗、教材專業性不強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通過教學互動、調整教學內容、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電子商務法教材建設等途徑進行電子商務法教學課程改革。
【關鍵詞】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教學改革
電子商務的迅猛崛起促進了電子商務法的發展,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電子商務法的保障[1-2]。對于電子商務專業的大學生了解和掌握電子商務法是非常必要的,在電子商務法培養方案中,目前大多數高校把電子商務法列為一門必修的專業課程。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學習電子商務法可以系統的掌握相關的理論、法律制度等,培養學生利用法律知識解決電子商務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4]。電子商務法課程的設置擔負著培養電子商務學生法律素養、法律意識的使命。目前電子商務法尚缺少系統的理論,沒有完善的立法可供借鑒,要提高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的教學質量,關鍵是對電子商務法課程進行優化改革,使課程教學效果達到最優。本文結合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的教學實踐,對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通過廣大高校的共同努力,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在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在教學方法、教學經驗、教材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缺少老師與學生雙向互動
在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實踐中多以任課教師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教,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教育過程不是單向的傳輸,而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教學主體自由的交流、討論,深化對知識要點的理解。電子商務法涉及的法律基本知識比較枯燥,教師如果一味的只注重教,而缺乏與被教對象的思想溝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則容易產生疲勞、厭倦等負面的情緒,學生一旦失去對所學知識學習的激情,那么教學質量必然大打折扣。教學案例時效性不強,部分老師使用的案例是七八年前的案例,教學案例不能滿足現階段的教學需要。
(二)學生法律基礎知識薄弱
大多數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僅開設電子商務法這一門法律課程,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沒有學習任何法律的相關課程,學生的法律知識十分欠缺,給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帶來了很大困難。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缺少法律常識,對一些法律術語難以理解,教師不得不占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補充法律基本知識。目前大多數高校電子商務法課程只有36課時,教師花費太多時間講解法律術語,介紹法律基本知識,這樣必然影響電子商務法課程的教學計劃。有的高校電子商務法課程在大二開設,學生對電子商務相關知識了解較少,然而電子商務法課程涉及電子商務的方方面面,學生在沒有掌握電子商務專業的情況下學習電子商務法顯得尤為吃力。學生由于缺乏法律基本知識,學習電子商務法課程十分吃力,逐漸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教會學生法律基本知識以及電子商務法知識變的十分困難,教學質量很難得到提高。
(三)教師缺少教學實踐經驗
電子商務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電子商務法課程的開設歷史較短,電子商務法課程的任課教師選擇具有電子商務和法律教學經驗的老師較為理想,然而,現實教學實踐中極少有教師同時具備電子商務和法律兩個學科的教學背景。很多高校電子商務法任課教師是由電子商務專業老師兼任,部分教師對法律知識知之甚少,缺少法律教學實踐經驗和相應知識儲備,對相關法律術語不能講解透徹,對學生的疑惑不能很好的給予解答。部分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師資力量薄弱,電子商務專業課程甚至由其他學科教師承擔,電子商務教研室缺少師資進行電子商務法研究。近些年高校不斷擴招,師生比例進一步下降,教師教學任務也在不斷加重,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更是緊缺,有的老師同時承擔四五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師們沒有時間學習電子商務法律知識來增加專業知識儲備及實踐經驗。
(四)教材專業性不強
目前可供電子商務專業選擇的電子商務法教材較少,電子商務和電子商務法發展迅速,而教材更新確很慢,教材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要。教材普遍忽略對電子商務法理的分析,僅僅對具體概念和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教材中涉及到實際電子商務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時沒能用相應的案例進行佐證,學生對所學知識僅處于感性認識,難以理解相應的法律條文。開設電子商務法課程是為了與電子商務實踐的需要相聯系,然而由于電子商務法教材專業性不強,教材時效性較差使得此課程難以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
二、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近年電子商務法發展迅速,電子商務法保障電子商務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進行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新形勢的挑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進行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改革。
(一)教學互動,雙向溝通
教學方法是一門藝術,優秀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模式不但教師辛苦,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也不高,課程教學效果較差。教學互動,雙向溝通,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參與課堂的設計、參與問題的討論、參與課程的總結。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可以避免傳統教學的教學盲目,使得教學真正的做到教與學的結合。電子商務法課程宜采用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等靈活多樣的互動教學方法,學生參與課程的設計及討論,調動學生大膽探索其他能夠提高教學效果的新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的把電子商務法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對于重點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設計相關問題,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找出問題的答案,教師對問題進行講解分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要點。案例教學在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課程中應精心設計案例討論,發揮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果。
(二)調整教學內容,加強法律基礎知識學習
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調整電子商務法教學內容,鑒于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法律知識薄弱,建議在開設電子商務法課程前開設一門法律基礎課程,這樣學生在學習電子商務法時已經掌握了法律基礎知識,學習電子商務法時就不會那么吃力。或者在電子商務法教材中添加法律基礎知識章節,同時適當增加課時數,這樣教師有較多的時間講解法律基礎知識,又不影響電子商務法課程的教學。電子商務法課程應在高年級開設,高年級學生有了基本的專業素養,理解能力較強。電子商務法課程的課時數根據專業的不同進行彈性設置,例如對法學專業學生可以適量減少課時數,而對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則應增加課時數,上課時數和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靈活性。
(三)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
高校和教師應該共同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強任課教師的再學習、再教育。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高校教師走出去接觸企業,與企業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向實踐學習。電子商務法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合理利用慕課、微課等網絡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能力。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空暇時間,多關注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的最新動態,與學生就熱點問題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在互動交流中提升教學能力,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到知識。
(四)加強電子商務法教材建設
加強電子商務法教材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材內容要具有時效性,能夠緊跟學科發展的最新趨勢,又符合教育規律。加強電子商務法教材建設,提供豐富多樣的優秀教材供師生選擇,國家政策上要鼓勵出版社和高校在出版質量較高的教材,解決優秀教材短缺問題。電子商務法教材的國際化需要進一步推進,借鑒國外優秀的教材,為我國教材的創新增添活力。教材建設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不能千篇一律,同時根據學科的發展及時進行修訂,充分發揮教材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別黎.電子商務專業電子商務法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和微課的結合探討[J].電子商務,20xx,(2)
[2]王文博.淺析電子商務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J].時代教育學理論,20xx,(3)
[3]劉善連.高職院校電子商務法教材體例設計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3)
[4]方文超.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實訓創新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xx,(6)
【課程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課程改革論文03-16
課程改革論文11-22
城市林業課程改革論文06-11
關于新課程改革的論文04-10
高中課程改革結業論文06-14
高職體育教學課程改革的論文06-13
關于獨立學院課程改革的論文06-11
課程教學改革探討的論文06-14
新課程改革關注人論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