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指標體系論文

時間:2022-11-14 14:39:16 論文 我要投稿

指標體系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指標體系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指標體系論文

指標體系論文1

  供應商管理庫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是指供應商等上游企業基于其下游客戶的生產經營、庫存信息,對下游客戶的庫存進行管理與控制。供應商管理庫存是為了適應供應鏈一體化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庫存管理模式。

  供應商該以何標準來選擇網上零售商,目前國內外還缺乏此類研究成果,結合我國網上零售商的特點以及VMI模式實施現狀的研究成果則更少,理論上的缺乏使得實踐難以有效執行。基于此,本文構建了網上零售商選擇指標體系,旨在解決理論缺乏與實踐亟需的矛盾,為供應商選擇網上零售商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網上零售商選擇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全面性原則。網上零售商的選擇是一項系統工程,供應商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全面、準確地反映供應商各方面的情況,并且能將每個評價指標與指標體系的總目標有機地聯系起來,組成一個層次分明的整體,以便反映評價對象的優劣。

  代表性原則。由于供應商對網上零售商的選擇評價是對各種因素綜合進行的結果,涉及多方面的問題,若把這些問題都羅列進指標體系,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在充分反映網上零售商信息的前提下。所選指標應具有代表性,盡量避免各指標內涵重疊。

  定性與定量結合原則,定性指標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易產生理解偏差;定量指標對很多模糊指標不能很好地進行描述,兩者優勢互補,選擇指標體系應采用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原則。

  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特征分析及選擇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選取我國網絡購物買家在購物網站購買商品種類,以及我國網絡購物賣家出售商品種類最多的前十三類商品作為調查對象開展在線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了VMI模式下我國網上零售商的基本特點,并據此構建了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的選擇指標體系,簡介如下:

  (一)市場能力

  描述網上零售商開發市場的能力,間接體現了該網上零售商的業務能力及競爭實力,可通過市場控制能力和市場擴張能力來衡量。

  (二)服務質量

  網上零售商是接觸消費者的終端,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服務質量直接影響供應商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服務質量主要反映在商業信譽是否好,服務是否及時等方面,這些都會影響產品的銷售情況。商業信譽依附于商品交換過程中,是網上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發生的一種商業關系,在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的商業信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對網上零售商的信賴程度。良好的商家形象為網上零售商鍛造品牌效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主要體現為顧客重復購買行為以及消費者對網上零售商服務的接受程度。網上零售商不再管理庫存,衡量網上零售商的服務響應有別于傳統零售商的數量響應和交貨時間柔性,主要體現在平均訂單等待時間和新產品信息更新速度等方面。

  (三)經營環境

  經營環境主要指網上零售商經營的電子商務平臺的質量,經營環境的好壞主要反映在系統可靠性、操作便捷性、溝通便捷性等方面,這些因素能顯著影響消費者對網上商店的系統質量評價,進而影響網上零售商的銷售業績。作為電子商務正常運作的技術支撐,交易平臺的系統可靠性主要包括支付技術的安全性,比如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都比較關心自己銀行賬戶的安全問題,以及信息的保密程度,一旦發現隱私保密度不高則會撤離該電子商務網站。可靠性還涉及交易信息的正確性,包括商品的數量、質量等,具體可用支付安全度、隱私保密度、平均技術錯誤率等衡量。另外,能留住消費者的網上零售商,其運行平臺必須操作便捷。度量操作便捷性的具體指標有:個性化欄目設置、方便有效的超鏈接、支付系統的易操作性等。網絡購物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消費者對網絡購物流程不了解,購物網站是否提供可視化的購物指南會影響該網站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溝通是達成交易的必要環節,消費者在購物時是否能很方便地詢問產品的相關信息或即時討價還價等都將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消費者的這些溝通需求是否能滿足采用溝通的便捷性來衡量。

  (四)內部特征

  描述網上零售商的自身條件,其經營特征將影響供應商產品的銷售情況;合作特征關系到VMI是否能夠實施,反映了供應商實施VMI模式風險的大小;技術特征反映了網上零售商的經營效率;財務特征反映了合作風險大小以及發展潛力。網上零售商的經營在互聯網上進行,其員工的技術特征不僅能反映其店面的經營效率,更重要的是這是衡量其未來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在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不需要持有商品庫存和負責商品的配送,只需銷售商品和傳遞信息,因此對于網上零售商來說,應該重點考察其運營效率、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主要考核指標。

  結論

  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調查,分析了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的特征,并據此提煉出一套有效可行的網上零售商選擇指標體系。關于該選擇指標體系需作兩點說明:

  第一,與VMI模式下傳統零售商選擇指標體系可通用的指標有:市場能力及其二級指標、服務質量及其二級指標、內部特征及其二級指標;需作修改指標有:刪除服務質量指標下的三級指標——退換貨費用分配方式、內部特征指標下的財務特征視具體情況應增加相關指標;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選擇指標體系特有的指標有:經營環境下的二、三級指標,傳統零售商是實體店形式,衡量其經營環境的指標與網上零售商完全不同。

  第二,與非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選擇指標體系不同之處。本指標體系的全部指標都可應用于非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的選擇,不同之處在于各指標所占權重不同。但是,目前市場為買方市場,在非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在零供關系中處于優勢地位,因而往往都是網上零售商選擇供應商,這種情況下有價值的研究則為供應商選擇指標體系的構建。

  綜上所述,VMI模式下網上零售商選擇指標體系的提出豐富了網上零售商選擇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時為供應商企業在實施VMI時如何選擇合適的網上零售商提供了理論指導。VMI的應用在我國網絡購物中仍處于初級階段,隨著其應用的深入,文中提出的選擇指標體系需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指標體系論文2

  人力資源在21世紀越來越受到重視,新時期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優秀的人才資源是企業長久發展的支撐。績效考核以企業組織所制定的標準為依據,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員工的工作行為和結果進行收集、分析、評價和反饋,同時相關人員對員工進行評價。績效考核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維護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正常運作,而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則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核心。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做好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企業必須要構建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一、構建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要根據人力資源本身的特點來構建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由于人力資源的性質是特殊的,所以其績效考核方式應該采取領導與群眾的綜合考核方法,秉承客觀、公平的原則。

  2.全面性原則

  人力資源經理績效的考核指標體系應該要反映人力資源經理績效的各個方面,因此要按照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來重點考核人力資源經理的工作業績,全面考核人力資源經理的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

  二、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企業的戰略目標可以分解成為各部門目標以及各職位目標,進而對職位目標進行分解最終確定績效考核指標。只有通過職位分析才能分解職位目標,而職位說明書劃分了職位職責和具體內容,是構建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基礎。

  構建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首先要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確定績效考核指標比重,然后檢驗績效考核指標一致性,計量并標準化績效考核指標。績效考核指標初步制定后要通過反復試測來反饋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的問題,修改過后進入下一輪檢驗,通過循環完善最終構建起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績效考核體系。

  三、構建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1.對人力資源經理的職位分析

  人力資源經理的績效水平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人力資源經理的職位目標是參與協助制定、組織執行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人力保障。人力資源經理的職位目標可以分為8個職位職責:人力資源規劃、人員培訓開發、人員招聘配置、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員工關系、職業生涯、部門預算;為了完成這8個主要職位的職責還需要分為22個細分工作,其中有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制度和健全培訓制度等。

  2.確定績效考核指標比重,檢驗考核指標一致性

  績效考核指標比重的確定要分兩步走:(1)確定一級指標的比重。一級指標的比重要通過德爾菲法來確定,該方法主要是讓人力資源管理專家不斷填寫設置比重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不斷地反饋信息使專家意見趨于統一,最終得出合理方案。(2)確定二級指標的比重。確定二級指標的比重要使用層次分析法(又稱 AHP法),該方法主要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比重確定過程中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化的難題。在指標比重確定中列出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矩陣中各元素是成對比較指標的結果,是主觀估計所得的;而相對重要程度是在數據資料、專家意見和評價主體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研究所得的。綜上,判斷矩陣并非是一致性的矩陣,還需要對其一致性進行檢驗。

  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十分重要,因為只有判斷矩陣的一次性讓人感到滿意時在層次分析基礎上分析的結論才是科學合理的。

  3.計量與標準化績效考核指標

  (1)對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進行計量可以使得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更具操作性,本文采取“里克特5點等級法”將測評指分為5個等級,分別是A級:10分、B級:8分、C級:6分、D級:4分、E級:2分。(2)確定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等級。每個評分者的評分乘以相應的比重就是最終所得分,根據最終所得分可以判斷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的等級。等級也分為5個,分別是優秀:90至100分、良好:80至89分、中等:70至79分、及格:60至69分、不及格:60以下。

  4.反復試測、修訂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經過以上過程后初步形成了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接下來要對指標體系進行反復測試,在試測的同時應當注意:(1)明確試測的目的是對指標體系進行檢驗;(2)要注意所抽取的試測對象要全面,需要包括人力資源經理、其上級、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主管和相關專員等;(3)加強對試測人員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程序、注意事項以及時間的控制等;(4)試測要在適合的環境下進行,最大程度上保證試測的有效性、準確性;(5)試測結束后撰寫總結報告,對測試結果進行及時、真實地反饋,分析試測的結果并對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提出反饋和建設性意見。(6)對修訂后的考核指標體系進行下一輪的檢驗,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直到最終構建起適應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四、結語

  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人力資源績效考核體系更是在企業管理中越來越凸顯出其作用和價值,無論是對于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還是提高企業的總體管理水平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本文探討的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對于人力資源經理的聘任、培養、考核具有重要意義,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更是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劉睿.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J].企業經濟, 20xx (1).

  [2]李晾,毛園園.人力資源經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J].經濟, 20xx (12).

指標體系論文3

  20xx年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為促進高校發展,預算安排資金1,352.5億元,比上年增長24%。巨額的教育經費首先要保證其使用的效率性。建立健全教育標準和績效評價制度,制定科學評價政府、學校和教師的教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一、我國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嘗試性研究。在通用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方面,吳建南和李貴寧(20xx)以公平和效率為主線,將指標體系從教育財政支出的總體情況、目標達成情況、合規性情況、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五個方面進行了設計。呂煒、王偉同(20xx)依據財政教育支出績效的內涵以及教育支出本身的過程特性,構建了一套多層次的指標體系,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各省財政教育支出績效狀況進行了經驗檢驗。

  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有:劉國永等(20xx)在比較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高等教育績效評價的基礎上,與江蘇省財政廳共同研制了《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編制了指標體系的填報說明。嚴全治(20xx)選取省級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增量水平、高等教育事業費投入的穩定性、省區內高等教育發展的協調程度四個一級指標,選取我國31個省區市1999~20xx年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省級政府高等教育財政責任履行狀況考評指標體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方向越來越精細化,但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教育領域內進行的探索,教育指標體系的研究與社會環境銜接略有不足。另外,在編制指標體系時,部分非財政投入指標有時也被納入到指標體系中來,投入與支出指標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匹配現象。

  二、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設計

  教育投入產出分析法是運用一定的方法,對教育支出的配置、運行過程及其成效進行投入產出分析的一種方法。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其資金來源主要為財政投入。因而,財政高等教育支出是整個教育系統投入-產出分析的起點,也是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開端。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投入產出的載體,有權管理和使用財政教育資金,同時也要接受政府的監督,因而其資金的使用配置過程也是指標體系設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財政高等教育產出與高校職能的履行緊密相連。高校的職能主要包括人才培養、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圍繞高校的這三大職能設計指標體系,可以保證指標體系的客觀性和完整性。最后,進行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的目的是促進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圍繞高校的發展設計指標體系可以保證指標體系的全面性。另外,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為納稅人上繳的稅款,政府作為社會公共服務部門有權管理和使用財政經費,但同時也要接受納稅人的監督。為了確保指標體系的系統性,本文從行政管理角度對政府、財政高等教育支出行為構建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三、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一)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的理論基礎。20世紀六十年代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為財政高等教育支出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該理論中舒爾茨明確提出人力資本的收益高于物質資本,并強調了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加大對人力資本投資,在受教育者個人身上表現為受教育程度的積累。高等教育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xx年崔玉平用教育綜合指數法計量出我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48%。因而,高等教育投資是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將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委托代理理論是契約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主要研究內容是委托代理關系。所謂的委托代理關系是指一個或多個行為主體根據一種明示或隱含的契約,雇傭另一些行為主體為其服務,同時授予后者一定的決策權利,并根據后者提供的服務數量和質量對其支付相應的報酬。授權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權者就是代理人。在高等教育財政支出活動中,政府作為納稅人的受托人,有權管理和使用財政高等教育資金,但為了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政府作為受托方要接受納稅人的監督,進行績效評價。

  (二)項目評價指標設計

  1、投入類指標。根據投入產出分析法,任何產出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投入類指標是整個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評價分析的基礎,本文從總量指標、水平指標以及增長狀況三個方面進行設計。其中,總量指標主要包括財政高等教育投入總額、高校事業收入及社會服務收入三部分;水平指標主要包括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高校生均財政教育經費兩個方面;增長指標則主要包括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增長率、生均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率兩個方面。

  2、支出類指標。高校如同高等教育領域的生產車間,只有對各個方面的投入達到平衡才能促進教育“生產”的有序進行。支出類指標就是從資源配置角度對財政高等教育支出的績效進行評價。本文將從高校教育事業費支出、科研和社會服務支出、教育基建支出、償還債務本息四個方面來設計支出的總量指標。從指標的相對性方面,我們主要從高校教育事業費和高校基建經費各自占總教育經費比例、高校公用經費和高校人員經費各自占教育事業經費比例來設計。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主要從生師比、專任教師教職工比、生均校舍面積、生均圖書冊數、生均教學設備臺數以及教學用房屋場地和教學設備利用率幾個方面進行設計。

  3、產出類指標。產出是高校辦學活動的直接成果。根據投入-產出的邏輯思想,教育資源投入之后,經過高校這一“生產車間”,必然會有一定的產出。產出類指標和效果類指標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內容。高校的產出成果主要是畢業生和科研成果兩類。對于畢業生的培養我們主要從畢業率、學位獲得率、首次就業率、考研率幾個方面進行考察。對于科研成果,我們主要從科研成果的數量、科研成果發表刊物等級及獲獎情況三個方面來考察。

  4、效果類指標。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效果類指標是高等教育的間接成果,也即社會服務。本文將該類指標劃分為人才培養績效和社會績效兩個方面。教育的發展、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會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本文就從學生學習成績狀況、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獲獎情況、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及社會實踐情況三個方面來研究高等教育對于人的培養績效。高等教育通過對人的培養,提高人的技能,促進就業率的提升,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和社會績效,促進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同時也能提高畢業生本身及社會對于高等教育的滿意度,這就是高等教育的社會績效。

  四、結束語

  盡管我們說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要遵循客觀性、全面性原則,但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部門,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影響很大,很多因素難以定量化,因而對于能夠評價財政教育支出績效的相關指標,應建立相應的數據搜集機制,而對于不能具體量化的指標則要用問卷調查法等進行考察。另外,績效評價的發展也有賴于社會整體制度的優化和進步。

指標體系論文4

  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高低可以體現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科學的農業指標體系的建立對現代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起積極的引導作用,因而建立指標體系時應注意其指導性。現代農業指標體系的建立要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不僅要從生產力、技術水平方面考慮,也要考慮農村經濟發展程度,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程度,反映農村城鎮化的水平,這樣才能全面反映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

  一、現代農業指標體系的發展

  (一)現代農業的概念。20xx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現代農業是指用現代化的物質條件和科技水平來改造農業,構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采用現代經營形式,樹立現代發展理念,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通過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進而提高土地和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產出率、勞動生產率。

  (二)現代農業指標體系的研究。目前在我國有三大類評價指標體系:第一類是由國家級研究機構提出用來進行宏觀指導的指標體系,其主要作用是指導各地農業現代化的建設。

  第二類是由各地政府所制定的指標體系,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指標體系。

  第三類是由在該體系方面的專家學者通過各自研究成果提出的指標體系,但由于其各自的理解和所研究的具體方面不同,因而提出的指標體系也不一樣。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指標由不同層次的子系統指標構成,各子系統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運用系統學原理,可把指標體系看成是一個全方位開放、有效運行的大系統,具有整體性、動態性、時序性、關聯性、協調性等特征,從整體發展的角度來使總體優化,進而促進指標體系的逐步完善。

  2、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要體現現代農業的本質、內涵和特征,要綜合體現出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要反映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和其潛在發展能力,同時指標的選取要盡可能采用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指標,指標值要采用科學的計算方法,數值來源要科學可靠。

  3、指導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與設立,可以反映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和關鍵部分,可以為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指導作用,同時明確農業發展未來工作的重點。

  4、實用性原則。各項指標的確認與國家對于農業方面的方針政策不能分開。突出重點,分清層次,合理安排好結構,同時指標的設計簡明扼要,采用適當方法消除冗余指標,數據要容易獲得、真實可靠,便于應用和計算。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1、農業勞動生產率:反映了農業生產水平的發展狀況,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中所用數值為農業總產值與農業從業人數的比值,單位是億元/萬人。

  2、投入產出率:即項目投資與收益的比率,文中所用的是農業產出增加值與農業中間消耗的比值乘100來表示,單位是%。

  3、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這是農業的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體現。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越高,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越低。本文所用數值為(農業總產值/GDP總量)×100%。

  4、城鎮化水平:直接反映了農村面貌。城鄉差距大是我國一直存在的問題,一個地區城鎮化水平越高,說明該地農業現代化水平也越高,本文中用城鎮人口的數量與總人口數量的比例來反映城鎮化水平。

  5、農民人均純收入:直接用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來表示,收入水平的高低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直接指標。

  6、農民人口素質:是指從事農業的農民的知識水平,受教育水平,或相應的文化素質,文中采用農村人均勞動力受教育年限來反映農村人口素質水平。

  三、指數平滑法預測農業發展水平

  (一)指數平滑法。指數平滑法(ES)中,時間序列的態勢穩定且具有一定規律性,因而時間序列可以被合理地順勢遞延。利用這種規律,我們可以認為過去的態勢在某種程度上會延續到最近的未來,并且通過對不同的值賦予不同的權值,使其既能反映過去資料的信息,又能使預測結果更加的符合實際情況。

  該方法的原理是:對不同時間點的值賦予不同的權重,對最新的觀察值賦予最大權重,而對其他值賦予遞減的權重,任一期的指數平滑值都與本期實際觀察值和前一期指數平滑值有關,是由二者的加權平均而得到的。因此,該模型得到的值既是最新信息的反映,也能看出歷史數據。

  1、一次指數平滑法公式(1)為二次平滑模型基本公式,利用其可以得到二次平滑預測值,求解代入(2)(3)可得到at,bt兩參數值,然后代入(4),可進行預測,T為預測時間跨度。

  本文采用二次指數平滑法來預測現代農業指標值。

  (二)運用指數平滑法預測農業發展水平。本文的數據樣本區間為20xx~20xx年,數據來源于20xx~20xx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這些指標的發展是呈線性的,因而用二次指數平滑來對其進行預測,根據二次平滑模型,分別取?琢=0.6,0.7,0.8,0.9作為平滑參數,經試驗調整,取0.9較適合。

  根據以上的計算結果,得指數值的二次指數平滑預測模型為:由該模型可以來預測20xx年以后的數據,取T=0,則可得到20xx年的數據,取T=1,2,3,4,則可以得知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的數據。

  四、結論

  農業指標體系的建立對于指導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業發展,保證我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具有建設性意義。通過對農業指標值的預測,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業的發展,進一步挖掘農業發展的潛力。本文由于自身能力以及時間限制,只對農業指標體系中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指標值進行了預測,但已充分看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快速上漲以及農業的快步前進。通過運用指數平滑法來預測,也可以看出此方法在預測方面的優勢。

指標體系論文5

  對畢業論文質量的評價是對高校畢業生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的狀況及其綜合素質的檢驗,也是對教學質量及培養目標實現程度的檢驗。應用型碩士院校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堅持全面性、專業性和應用性的原則,按此確定各具體評價指標及其權重,應力求能客觀、準確反映畢業論文的質量。

  關 鍵 詞: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xx)05-0078-04

  撰寫畢業論文是碩士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承載著綜合檢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否達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客觀準確地評價畢業論文質量,對檢驗教學效果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應用型碩士院校經管類專業為對象,設計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 全面性原則。 即評價指標選取應能全面反映論文的質量。畢業論文的質量主要通過選題、內容和答辯三個方面反映出來。選題規定著論文研究什么問題,選題不當,或研究的問題沒有意義,或作者無能力駕馭,就不可能寫出好的論文。內容是評價論文質量的主要依據,需要從它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通過答辯可以進一步了解作者對所研究問題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并可驗證有無抄襲之嫌。同時,為了降低主觀性對畢業論文質量評價的影響, 論文評價指標體系通常都包括指導教師評價、 同行教師評價和答辯組教師評價。 [1]

  2. 專業性原則。 一是研究的問題必須是與學生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 如此才能反映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達到了學校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是研究方法和寫作方法應符合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寫作的范式。 如社會科學的論文需注重采用實踐調查法,應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3. 應用性原則。 應用型碩士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畢業論文應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既要注重論文的學術價值,更要注重論文的應用價值,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指標與指標體系設計

  根據上述構建原則, 應用型碩士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分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三個層次。 一級指標包括選題質量、寫作質量和答辯質量3個指標,一級指標下設8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下設21個三級指標。見表1。

  (一)指標釋義

  1. 論文選題指標

  論文的選題是論文寫作的起點,是判斷論文寫作意義和價值的重要依據,選題質量的高低能夠反映出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程度,決定了論文的寫作難度等重要內容。在選題質量一級指標下設置“選題內容”和“選題范圍”兩個二級指標。

  “選題范圍”指標用于評判選題范圍的合理性,即在選題的研究范圍和研究角度方面碩士學生是否能夠駕馭。

  “選題內容”指標包含選題的“實踐性”和“與本專業的相關度”兩個三級指標,其中“實踐性”指標用于評判選題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與本專業的相關度” 指標用于評判選題與本專業培養目標一致性的問題, 即選題是否符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否能夠達到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培養和鍛煉的目的。

  2. 寫作質量指標

  寫作質量是反映學生大學四年學習成效的核心內容,包含了論文的架構、邏輯、寫作內容、選用方法及格式等內容,因此,在寫作質量一級指標下設置了“論文結構”、“論文內容”、“技術方法”和“論文格式”4個二級指標。

  “論文結構”二級指標內又包含了論文的“邏輯性”和“合理性”兩個三級指標。論文的“邏輯性”主要用于評判論文結構的嚴謹性問題,即從論文的整體架構上來看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前后邏輯順序是否適當;“合理性”主要用于評判論文各部分內容分析詳略是否適當的問題,即對于論文核心內容部分是否給予適當的篇幅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論文內容”二級指標下設置了“實用價值”、“知識運用”、“論文表述”和“創新性”4個三級指標。“實用價值”指標用于評判論文是否能夠有助于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知識運用”指標用于評判論文是否能夠綜合應用理論知識,對所研究問題進行分析、論述,研究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具體,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論文表述”指標用于評判論文的語言通順性,立論的正確性,論據的充分性,論證的嚴密性及結論的正確性等問題;“創新性”用于評判論文的研究方法、手段是否有一定的特色或新意,結論是否有新見解等。

  “技術方法”二級指標主要用于檢測學生在論文寫作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以及在論文寫作中不可或缺的語言與計算機等工具的運用能力,因此下設的三級指標具體包括“研究方法”、“文獻檢索”、“計算機操作”、“英文運用”和“統計工具運用”5個三級指標。“研究方法”指標用于評判學生是否能夠熟練運用本專業各課程中的方法、手段和工具開展論文的設計和實施工作;“文獻檢索”指標用于評判學生是否具有獨立檢索中外文獻資料,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整理,并能對所研究問題的現狀進行綜述,提出存在的問題或進一步發展方向的能力;“計算機操作”指標用于評判學生是否能夠熟練應用Word、Excel等軟件進行論文寫作;“英文運用”指標主要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準確參閱英文文獻,對論文標題和摘要的英文翻譯是否準確到位;“統計工具運用”指標用于評判學生是否能夠借助統計軟件、統計圖表等工具對問題進行分析。

  “論文格式”二級指標主要用于評判學生是否遵守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規范,下設“排版規范性”和“表述規范性”兩個三級指標。“排版規范性”指標評判學生論文是否符合碩士畢業論文格式要求;“表述規范性”指標用于評判論文內容表述是否清晰、全面,是否能夠將論文重點內容表述清楚,突出論文的核心觀點。

  3. 答辯質量指標

  答辯質量一方面能夠反映出學生對自身論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能夠用于檢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 根據答辯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在其下設置了“內容自述”和“問題回答”兩個二級指標。

  “內容自述”二級指標下設置了“語言表達”和“內容表述”兩個三級指標。“語言表達”指標用于評判學生在答辯過程中的表達能力;“內容表述” 指標評判學生在答辯過程中是否能將論文內容進行清晰、 全面的表述, 是否能夠將論文重點內容表述清楚,突出論文的核心觀點。

  (二)權重設定

  權重對于指標體系評判的準確性有很大影響。本指標體系的權重是經20位具有豐富論文指導經驗的教師充分研討獲得。 首先將100分在三大一級指標間進行分配,其中,選題質量指標為30分,寫作質量指標為50分,答辯質量指標為20分;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分數分配見表1。

  (三)評判標準

  對于每一項指標的評分,能夠“完全符合”指標釋義的情況下獲得滿分,“比較符合”的得分為該指標滿分的80%~90%,“基本符合”的得分為該指標滿分的60%~70%,“一般” 的得分為該指標滿分的50%,“不太符合”的得分為該指標滿分的50%以下,“完全不符合”的得分為0。分數保留到整數位。

  對于選題質量和寫作質量兩部分指標, 要求由論文指導老師和同行評閱老師分別評分, 每部分指標的總分由兩項分數的加權求和得到, 其中論文指導老師評分權重為70%,同行評閱老師評分權重為30%;對于答辯質量指標,以答辯組老師的平均分為統計標準。

  畢業論文的最終成績由三大一級指標分數的加總求得,評定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個等級,分數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為優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間的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間的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間的為及格,60分以下的為不及格。

  三、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建議

  1. 指標體系要向學生公開。 畢業論文質量評價關系到學生能否順利畢業。因此,在學生進入畢業論文撰寫之前,應向學生說明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意義,并公開畢業論文的評判標準,解釋各項指標的涵義,讓每一個學生理解各項指標的評判依據,從而達到引導學生重視畢業論文寫作,認真完成畢業論文,最終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 [2]

  2. 評價過程要公平透明。 由于畢業論文質量評價工作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為保證評價主體在評價過程中對各指標理解和評分尺度把握盡量一致,參與論文評價的教師應在評判前對畢業論文質量評價體系進行深入討論,對各項指標的具體內涵和標準達成共識,在評價過程中做到公開透明。

  3. 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 在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進行評價后,要及時進行結果反饋,力爭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在今后的教學工作和指導畢業論文工作中及時改進。

指標體系論文6

  摘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發展都是與電力發展分不開的,而其中超過80%的電力由燃煤電廠提供。目前燃煤電廠是我國的一項主要污染源,在燃煤電廠實行循環經濟勢在必行。本文從物質流分析為基礎構建了燃煤電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燃煤電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電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所在,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燃煤電廠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物,因此燃煤電廠成為我國大部分地區主要污染來源之一,這種情況下燃煤電廠實施循環經濟不僅可以滿足環境保護的需要,同時也成為一條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之一。下面主要結合當前我國燃煤電廠的主要發展情況,針對其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分析。

  1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可以從物質流分析、生態經濟效率兩個層面上著手構建該體系,首先,物質流分析可以作為構建行業、企業、區域及國家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我國在這方面理論經驗豐富,以物質流分析為出發點,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研究對象,其中涉及到的指標體系也是不盡相同的,但是從總體上來看都可以歸納到資源消耗、經濟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護等領域中。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基于生態經濟效率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重點強調循環經濟中經濟效率、生態效率的實施。現有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有關該體系的理論及實證研究,主要是指對循環經濟的再利用、資源化,其基本過程是利用資源利用效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及資源消耗等構建指標體系,或者以經濟—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的視角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可以將循環經濟及其評價看成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其體系的構建關鍵在于促進各方面協調發展,利用循環經濟發展度對循環經濟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當前有關中國循環經濟指標的研究比較多,主要分為省級區域、城市兩種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通常需要從城市經濟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對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估。

  2燃煤電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物質流分析

  定量分析物質流動是物質流分析的核心所在,旨在通過定量分析了解社會經濟體系中物質的流量及流向。一般以物質流分析為基礎,建立物質流管理,具體來說需要通過調控物質流方向與流量,提升各項資源的利用率,以此來達到預期設定的目標。從這一方面來看,它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宗旨存在一致性,物質流分析為循環經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物質流分析與管理都作為循環經濟中的核心調控方式而存在。燃煤發電廠主要有燃煤供給系統、蒸汽系統、電氣系統等設備,燃煤發電系統主要包括燃燒系統、電氣系統、控制系統等部分。縱觀燃煤電廠生產流程、物質流分析可以看出,在實際生產中有大量污染物排出,這些廢氣、廢渣及分成等污染物均來自燃燒的過程中,可見在燃煤電廠生產過程中,燃耗系統是產生污染物的主要環節,同時它也是事實循環經濟以及進行循環經濟評價的關鍵環節。燃煤電廠物質流河段主要對碳和硫進行分析,按照生產流程進行核算,計算物質流平衡賬戶添加平衡項。

  2.2構建的基本原則

  燃煤電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遵循下面的基本原則:(1)科學性原則。體系的構建必須全面、準確、客觀的反映出物質利用情況,符合可持續發展宗旨的同時避免指標之間重疊,進而將評價指標、評價目標有機聯系到一起,形成層次分明的整體;(2)可操作性原則。體系建立時應盡可能的選擇容易獲取數據、便于計算、可以綜合反映電廠發展水平的指標,這樣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才能更強;(3)資源利用原則。馴化經濟作為一種重要的實踐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資源化、減量化及無害化,所以利用該指標體系可以綜合反映出電廠的資源利用效率;(4)政策相關性原則。各燃煤電廠的生產技術水平都存在著一定差異,同時也存在一定共性,面對各種燃煤電廠中存在的問題,指標體系中應同時包含資源利用效率、資源生產力等相關指標;(5)敏感性原則。應用該指標體系可以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因此指標的敏感性直接影響著決策的有效性。

  2.3燃煤電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該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燃煤電廠各項經濟活動效率的重要指標,同時應用其也可以對燃煤電廠的循環經濟發展程度進行評價,按照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為參照,本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以物質流分析方法為出發點,同時注意對我國燃煤電廠的具體情況、相關環境保護政策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3結語

  綜上,燃煤電廠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肩負著非常艱巨的節能減排任務,一方面要著力調整能源結構,以降低能源結構中燃煤電廠及其他火電廠的比重,另一方面應嚴格按照電力——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相關要求,建立起有效的循環經濟管理模式,從最大程度上減少煤電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最終推動發電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元生,宋河,湯新發,田麗霞,萬有為.基于G_1-GRA的火電廠綜合性能評價模型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41(02):99-102.[20xx-08-11].

  [2]賈國柱,劉圣國,孟楷越.基于改進DEA模型的建筑業循環經濟效率評價研究[J].管理評論,20xx,26(04):14-21.[20xx-08-11].

  [3]趙永椿,馬斯鳴,楊建平,張軍營,鄭楚光.燃煤電廠污染物超凈排放的發展及現狀[J].煤炭學報,20xx,40(11):2629-2640.[20xx-08-11].

  [4]孫冠中,董艷艷,黃奎,李薇.脫硫脫硝一體化工藝和AHP在工藝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科技通報,20xx,32(05):197-201+206.[20xx-08-11].

指標體系論文7

  安全管理工作是評判一家煤礦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說安全管理工作關系到煤礦企業經營管理的全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提升煤礦企業安全管理水平,就要本著科學務實的態度,從煤礦企業自身實際入手,在改進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煤礦企業安全管理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需要用量化、可見的指標明確和固化,煤礦企業通過建立安全管理指標體系可以有效的了解企業安全管理現狀,發現企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升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安全生產的大好形勢下實現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經濟效益的增長。

  1煤礦企業安全管理評價的具體內涵

  煤礦企業是事故風險較大的企業,一直以來被安全事故所困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是煤礦企業共同的要求。需求一種有效的方式把安全管理落到實處,是煤礦企業急于完成的事情。安全評價的實質是充分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和相關理論,對煤礦企業安全管理工作進行綜合性評估和積極的預測。通過科學評估和評價的結果,采取合理、適當的措施和方法應對潛在的事故風險,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積極有效的安全對策、措施和解決方案,有效促成相關工程體系和系統的安全。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可以對企業現行安全管理措施評價,對企業自身的安全現狀有較為詳實、全面的了解。

  2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的原則和方法

  2.1相關指標選取的具體原則

  任何時候安全都是煤礦企業的大事,可以說安全管理的實際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煤礦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強的系統,科學、合理的建立這一體系,不僅有利于企業的安全管理,同時也可以根據發現的問題幫助煤礦企業強化生產管理和經營管理。

  ①尊重科學,不背離客觀規律。煤礦企業在設定評價指標時應該貼近實際,符合客觀規律,能夠經得起推敲,有明確合理的內容和評價指向。

  ②系統性和關聯性原則。任何指標的設立都不能脫離實際和具體的環境,同樣的安全指標體系選取指標要以煤礦安全管理為中心內容建立相關的評價體系,系統本身要具有嚴謹的層次結構,實現各模塊之間的有機統一,增強關聯性。

  ③兼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原則。建立評價指標系統的過程中,評價指標的普遍性要充分體現同時也要兼顧特殊性,兩者不能割裂和對立。

  ④保持獨立性原則。指標的選擇必須可以說明或反映被評價對象自身某一方面的特征,相互之間不能混淆。

  2.2指標體系的確定

  評價指標的選擇原則確定后,結合我國現行的各項政策法律和法規,通過大量實地調查和有針對性的研究,進行對應分析和相關歸類總結,以煤礦安全管理為核心要素和總體目標來確定一級評價指標:煤礦企業的環境要素、設備、人員、和信息的安全管理,每個一級指標下面又分別設二級指標,共23個可量化和細化的二級評價指標。

  3系統中評價指標的權重情況

  煤礦企業的安全管理系統在建設時在結合自身情況的同時應充分采納合理化建議和專家意見,通過各種指標選取來設計和安排判斷矩陣開展權重計算工作,通常而言,層次分析法的計算理論、方法和步驟可以較好的分析和計算相關指標因素的權重。

  3.1分析和判斷中運用層次分析法的理論和方法

  先把復雜問題分解成各個組成因素進行分析,這是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然后厘清各個要素的關系,根據相互關系的判斷來形成要素之間的層次結構。各要素在比較和分析中判斷其重要性,在進行比較和判斷之后逐步確定各要素在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位置排序。對系統進行分析和設計以及決策時要充分運用層次分析法,一般要先建立好層次結構的相關的模型,然后構造組成對比較陣,再通過計算權向量并做好一致性檢驗,最后計算組合權向量再做好組合一致性檢驗。

  3.2指標權重結果

  各個評價指標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層次分析法逐一進行排序,進而通過排序來確定出相對的權重。煤礦企業運用層次分析法各種指標進行排序的過程中,要本著尊重事實,廣泛采納意見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實際工作,做到評價指標不脫離實際,不脫離具體工作,立足實際工作,指導實際工作。

  4建立煤礦安全管理的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模型

  采用哪種模型,要看對象系統的具體情況,對象系統如果需要進行評價的要素繁多且其中模糊因素不在少數,那么就應該考慮選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于包含要素多,模糊要素所占比例高的系統采用模糊評價法可以準確的反映實際情況,評價結果也更貼近實際工作兼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權值通過計算和分析得以確定后,可以結合實際工作狀況用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通過相關的評價和分析可以較為清晰的得出煤礦企業實際需要的評估值,應用于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4.1建立合理適用的模型

  ①通過適當的研究和分析確定因素集和評語集。

  ②通過評語進行結果標記。通過計算和分析后,為了對最后的結果進行清晰的區分最后的結果要易于區分,使結果在充分量化的情況下得以確認。通常可以在實際工作中對相關結果按5級標準給出對應的評判結果。

  ③有合理恰當的方法確定隸屬度。以上工作技術后,還要通過專家的綜合評判,主要方式就是針對對象集中所有的指標進行對應等級的綜合評判,最終隸屬度可以用該指標屬于專家的人數與專家總數比值計算方法予以確定。

  ④通過相關指標評分科學建立模糊矩陣。煤礦企業可以邀請相關專家按照等級評分標準來對各項指標進行打分,將相關指標以數值的形式實現定量化。做好各位專家在各評價因素細項評分的統計工作,就可以通過分析和計算得出各項指標或因素的模糊評價矩陣。

  4.2單因素評價

  該項評價需要兩個重要條件,一個是系統各主要因素的模糊評價矩陣,另一個是主要指標相對于該因素的權重,兩者的乘積即為單因素評價。

  4.3通過綜合分析和評價得到最終結果

  ①各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評價結果。通過單因素評價的相關評估工作之后,各指標在指標層上相關的評價結果就可以得到了。

  ②各因素在準則層上的評價結果。通過以上工作后,對于通過一系列評估和測算工作獲得的指標層上各指標的評價結果構成的模糊評價矩陣,通過與指標層各指標權重向量的乘積,即為準則層上各因素的評價結果。

  4.4最終評價結果

  煤礦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最終評分是一個代數值。它是用目標層的綜合評價結果與評價等級量化向量的乘積。評價分值越高,該煤礦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綜合表現就越佳,也表明該企業有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反之,則該企業的綜合實力越低。

指標體系論文8

  隨著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攻堅階段,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轉化兩大問題成為國家尤其是科技主管部門更加關注的領域[1]。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鑒定、登記、評價、管理、轉化的政策體系,有效提升了我國政府的財政資助項目(課題)產生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但如同每年公布的《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所顯示的,在現有的統計、分析制度架構下,我國科技成果統計仍只關注成果本身而非科技成果轉化,這使得國家和全社會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效果仍然缺乏有效的認知。盡管我國學術界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測度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探討[2-4],但卻缺少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進行監測評估的研究,而已有的相關研究所設計的監測指標存在直接相關性不足、不能進行全過程監測、涵蓋科技成果類型不全面、指標系統性不足、監測結果現實指導性不足等問題[5-8],嚴重影響了它們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為此,必須充分考慮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主體的需求,根據現實情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分析各類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并制定系統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監測指標體系,從而推動在更大程度上解決各類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監測難的問題,繼而推動科技成果更好地實現轉化。

  一、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內涵再辨析

  科技成果是一個中國特色明顯的概念,國內學術界對其內涵的理解仍未取得一致,但管理部門則基本形成了比較統一的觀點。1986年公布的《現代科技管理詞典》與《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關于科技成果的提法較為類似,都是指“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的結果”。而20xx年的《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暫行辦法》進一步指出,科技成果是“由組織或個人完成的各類科學技術項目所產生的具有一定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具備科學性、創造性、先進性等屬性的新發現、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新品種和新工藝等”。從上述概念及其演變過程可看出,科技成果有三大基本特征,即具有一定的價值(無論是學術價值還是應用價值)、一定的屬性(科學性、創造性、先進性等屬性)和一定的創新(新發現、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新品種和新工藝等)。由于是基于管理的角度,因而上述定義還強調了其產生來源是科學研究項目(或課題)。實際上,我國制定的有關科技成果的政策都著眼于政府的科研計劃項目(或課題),正好切合了提出這個概念的目的是服務于政府管理,這是在研究科技成果問題時首先必須牢牢把握的。

  科技成果,顧名思義應包括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大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1987)首次明確將科技成果分為三類,即科學理論成果、軟科學研究成果和應用技術成果,前兩者屬科學成果,后者屬技術成果,這一分類一直延續至今。20xx年的《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暫行辦法》又根據科技成果轉移方向的差異,將應用技術成果細分為技術開發類應用技術成果和社會公益類應用技術成果兩類,這樣科技成果實際上就包括四類。科學被細分為軟科學和硬科學,而軟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理論成果分別是與之對應的成果類別。基于這一思路,本文將應用技術成果細分為軟技術成果和硬技術成果兩類,從而科技成果可進一步細分為六小類。同時,由于必須經過認定是科技成果的特征之一,只有通過專利申請授權、取得技術標準、發表論文專著、計算機軟件登記、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登記等科技成果鑒定方式,形成某種形式的知識產權,科技成果才能得到合法的保護繼而進行后續的轉化,因而最終進行轉化的科技成果還需要穿上一定形式的知識產權外衣。

  關于科技成果轉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1996)的定義是“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該法將科技成果轉化的重點落腳在應用技術成果,而未考慮科學理論成果和軟科學研究成果。由于我國的科技計劃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項目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基礎研究計劃、研究開發條件建設計劃、科技產業化環境建設計劃等五大類,其產生的科技成果廣泛覆蓋六小類科技成果。其中一些科技計劃的成果產生形式以科學成果為主,有些也涉及科學成果,雖然科學成果所產生的直接經濟社會價值不如技術成果,但其科學價值和間接的經濟社會價值也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卻往往被忽視。無論從重要性還是完整性等來看,都應將科學成果納入科技成果轉化序列。這樣,本文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定義應進行充實,即為提高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生產力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產生的具有科學價值或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與開發、應用或推廣或傳播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發展新產業、新學科、新政策等活動。

  二、各類科技成果的主要轉化過程

  科技成果的轉化并非一蹴而就,往往存在著多次轉化,盡管不是所有的成果都完成所有的轉化。同時,科技成果在完成每次轉化后的結果和表現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加之不同類別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也有較大差異,都需要詳加區分,以便更科學地設計過程監測指標體系。

  (一)軟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過程

  軟科學研究成果的主要用途為促進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受眾主要是政府決策者、機構管理者、機構研究者等。軟科學成果根據其表現形式可進一步細分為非(公開)出版物和公開出版物兩類,它們的轉化過程存在一定的差別。

  非(公開)出版成果包括研究綜述成果、調查研究報告、翻譯資料、各類政策建議草案等[9],由于不以公開出版物的形式展現出來,其受眾范圍非常窄,轉化過程是成果擁有者通過上報、贈閱、內部流通、宣傳等方式讓轉化對象了解成果內容,如果成果內容得到受眾的認可,例如研究報告被決策者或管理者批示、成果內容被轉載等,即可認為完成初步的轉化。如果受眾依據該成果制定出新的政策、改革現有的管理制度、產生新的學科及相應的學術研究基地(如產生新的研究機構、研究團隊、專門學會)等,則可被認為是完成了第二次轉化。

  對于以公開出版物形式展現的科學成果,如果被受眾所認可并被吸收到新的科技成果中,其形式包括論文和著作被引用、報紙文章被轉載、著作被翻譯再版等,可被認為完成了成果的第一次轉化。而如果完成第一次轉化的成果得到更大層面的認可,并對政策制定、管理改革、新的學科形成等產生了實質影響,則可被認為是完成了第二次轉化。

  完成二次轉化后,政策或管理制度變革可進一步創造大小不等的經濟、社會、環境、生態效益。它們可算是第三次轉化。

  (二)硬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過程

  硬科學研究成果分為基礎研究理論成果和應用研究理論成果,前者的主要用途為推動科學發展,受眾主要是機構研究者,后者則同時囊括推動科學發展和指導技術開發兩大用途,受眾主要是機構研究者、專業技術人員等。硬科學研究成果主要以公開出版物的形式出現,當然國防等機密性強的領域的一些成果也可能不公開(由于難以測度且數量很少,因而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具體的兩類硬科學成果的轉化過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一些差別。

  基礎研究理論成果被公開出版后,被吸收到新的科技成果中,例如被新的科技成果所引用,就意味著完成了成果轉化。應用研究理論成果被公開出版后,同時沿著兩條路徑進行轉化:第一條路徑是它被吸收到新的科技成果中;第二條路徑是它被具體用于指導技術成果的開發,也就是成為獲得新的技術成果的理論依據,都意味著完成了成果轉化。

  當然,硬科學研究成果在經歷了第一次轉化后,如果得到政府層面的響應,并推動政策或管理制度的修訂或制定,則將經歷其第二次轉化。同樣因其所產生的經濟、社會、環境、生態效益則可被看作第三次轉化。

  (三)軟技術研究成果的轉化過程

  軟技術研究成果細分為軟技術開發類應用技術成果和軟社會公益類應用技術成果,它們都不以實物體現,而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前者主要服務于經濟發展,受眾主要是企業及其中具體的研究者和服務人員;后者則同時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受眾包括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機構及其中具體的研究者、服務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兩類成果轉化的差別出現在第一次轉化過程中,軟技術開發類應用技術成果先完成產業化過程,而軟社會公益類應用技術成果則是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成果的應用推廣。

  無論是產業化或大規模的應用推廣,都將創造可觀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從而完成軟技術研究成果的二次轉化過程。

  (四)硬技術研究成果的轉化過程

  硬技術研究成果也分為硬技術開發類應用技術成果和硬社會公益類應用技術成果等兩類,它們的用途和受眾分別與軟技術開發類應用技術成果和軟社會公益類應用技術成果相同。硬技術研究成果中的具體兩類成果的轉化過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同時,隨著技術轉化模式的不同[10],每類研究成果的轉化過程也有細微的差別。

  硬技術開發類應用技術成果一般為實驗室階段的成果,它們還將先后經歷后續試驗、開發、產業化等階段,完成第一次轉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如果形成技術溢出效應,推動技術在更大范圍內擴散,將形成第二次轉化過程。完成二次轉化后將產生大小不等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從而完成第三次轉化過程。

  硬社會公益類應用技術成果的轉化有兩條路徑:一是,先直接應用于某個具體的工程建設中,或者在已明確范圍的區域內進行應用試點,完成其第一次轉化過程;在技術應用成功以后在更大范圍內或更多工程建設中推廣,就完成了第二次轉化過程。二是,先經歷后續試驗和開發,再在此基礎上開展應用推廣,前后也涉及兩次轉化過程。無論如何,它們最終也都會創造經濟、社會、生態和環境效益,從而實現第三次轉化過程。

  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完整分析表明,不同類別成果的轉化路徑存在一定的差別,但不同類別成果也可能在某個轉化階段具有相同的轉化路徑,其中軟科學研究成果和硬科學研究成果、軟開發類應用技術成果和硬開發類應用技術成果、軟社會公益類應用技術成果和硬社會公益類應用技術成果兩兩之間都存在類似的轉化過程,其共性遠大于差異性。需特別指出的是,在某類成果轉化過程中,可能產生不同于該類成果的其他成果類別,后者將按照上述科技成果的轉化路徑進行轉化。

  三、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監測體系設計

  國外在監測科技成果轉化或者說技術轉移方面擁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在設計指標體系時參考借鑒。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進行監測時還需要特別強調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為此本文還提出了一些指標設計的宗旨和原則。在此基礎上,本文分別針對三類轉化過程類似的科技成果設計了兩階段的科技成果轉化監測指標體系。

  (一)國內外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監測指標體系設計情況

  多數國家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監測沒有全國統一的完整體系,僅由非政府機構采用調查等方式對國家資助的實驗室、大學的技術轉移情況進行監測評估,監測指標的設計多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資金投入的效益情況,例如魯本斯坦和蓋斯勒將科學技術產出分為四類:即與銷售有關的、與節約有關的、與對利潤的影響有關的以及與技術解決方案的時間和成本有關的[11],其數據獲取的方法基本上是樣本調查。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NSF對聯邦實驗室的技術轉移活動進行了專門統計,涉及專利申請與授予、許可、合作研發等3個方面[12]。總體來看,國外監測的主體為民間機構而非政府,關注重點在技術轉移而非各類科技成果的轉化,主要的統計指標比較接近,也就是說基本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其不足在于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不夠。

  與國外相比,我國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統計,而針對科技成果轉化問題,1991年原國家科委編著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與對策》首次提出了評價指標體系和研究模型,將科技成果轉化率定義為技術成功率、工程成功率、商業成功率的三項乘積,并將這三項指標繼續劃分為多項指標,但該成果實際上并沒有獲得實際應用。整體而言,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仍然缺少為權威的指標體系,政府和學界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見。

  (二)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監測指標體系設計宗旨與原則

  根據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監測的已有基礎和條件,為更好地將政府資助科研項目(課題)所獲得的科技成果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本文提出過程監測體系應體現兩個根本宗旨:一是更好地監測不同類別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和效果,為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制定與實踐提供直接的依據;二是更好地與國際現有監測體系進行銜接,以促進開展國際比較和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國外對于技術轉移測度的原則(包括提出該體系的設計原則)包括具體、可測量、可接受、相關、隨時間而變化等方面[18],這些原則對建立我國的監測體系也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同時,還應注意到我國科技成果的概念與國外的差別,以及我國具體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監測所具有的一些體制優勢和不足。為此,本文提出設計我國的監測指標體系應遵循如下原則:監測指標要反映不同監測對象的差別、指標兼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指標兼顧系統性和簡潔性、指標兼顧國內實際又能接軌國際、指標體系可反映不同對象的轉移全過程等。

  (三)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監測指標體系的具體設計

  在上述設計宗旨和原則的指導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監測指標體系在具體設計時,還應該考慮的是,轉化過程類似的成果歸為一類,同時盡管有些成果可能會產生三次轉化,但由于第三次轉化的效益難以精確地計算出來,因而僅設計前兩次轉化過程的檢測指標體系。具體的監測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四、總結與討論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監測指標的統計或調查對象為政府部門資助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其他事業單位、轉制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下屬企業等,其規模以百萬計,參與人員更是以千萬計。因此有必要建立系統的數據統計分析體系。鑒于我國當前的大學、科研機構等普遍缺少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機構,為此建議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先依托國家科技計劃中的后評估項目作為試點,探索相關數據獲取的渠道和機構,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數據獲取機制并在全國推廣開來,如無特殊情況,要求所有申報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的機構要說明之前完成的財政支持項目(課題)產生成果的轉化情況,并提交相應的指標數據,將其作為項目(課題)申報的前提條件。當然,這是一個逐步完成的過程,同時,產業集群規模等指標更多要依靠調查來獲取,可借助第三方機構來參與完成。

  盡管國內的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都傾向于采用模型化的方法計算轉化效率,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科技成果轉化的概貌。但本文認為,政府部門才是最關心科技成果轉化程度的部門,因此應從他們的需求出發來分析指標數據,這也是國外的通行做法。為此,采取指標逐一分析的方式對監測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但可根據需要對不同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轉制企業等)進行分門別類,從而比較它們在轉化過程中的各個方面的具體效率和存在的問題。這種分類還有助于進行國際比較,從而厘清許多有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率的不確切認識。

  本文采用兩階段指標體系的監測方法,在具體監測過程中,對同一類成果不同階段指標監測結果的比較分析,主要用于反映其不同階段的轉化績效變化;而對不同類別統一階段指標監測結果則不做比較分析,但可以根據時間序列的變化來反映其轉化績效的時間序列變化。在此基礎上,可根據具體發生變化的指標監測值的情況來進一步分析變化產生的原因。通過持續的跟蹤分析,就可以將政府和社會的視線聚焦于影響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問題環節,繼而為提出后續解決方案提供科學的依據。

  總體而言,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監測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統一部門、地方、大學與科研院所、企業等的觀念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它們各自根據指標監測的需要,建立或指定一個專門的指標監測機構或管理部門,長期提供專門的經費支持,形成一套上下統一的監測數據系統和相應的管理制度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監測指標體系的建立本身只是一個手段,本質上是為了建立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指標監測制度提供一個切入點。

指標體系論文9

  摘要:構建由服務保障、服務執行和服務成效等組成的初中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并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并列、現狀評價與增值評價并存、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的質量評價實施路徑,為學校自評或第三方對課后服務工作進行考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2017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頒布,指出要把課后服務工作納入中小學校考評體系,加強督導檢查[1]。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初中生成長規律,構建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為學校對課后服務工作進行自我評價、家長或教育督導部門對學校的課后服務進行第三方評價提供參考依據,促進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一、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提取《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中的核心關鍵詞,結合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通過專家咨詢法確定初中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的一級指標為服務保障、服務執行和服務成效,并確定權重。經過試評價擬定10項二級指標、21項三級指標,并在實際評價檢驗后確定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見表1)。

  1.服務保障

  (1)組織保障

  組織保障是實施課后服務的首要保障,主要對宏觀決策、中觀統籌和微觀操作三個層面的文本及執行情況進行評價。①宏觀決策。學校是否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后服務領導小組,并負責課后服務的政策解讀和頂層設計;學校是否將課后服務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列入學校工作計劃,建立了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會臺賬,并單獨制定學校課后服務實施方案,為做好課后服務提供堅強的決策保障。②中觀統籌。學校是否組織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保衛處等部門和各級部成立了課后服務研究小組、協調小組等,統籌安排課后服務師資建設及培訓、資源開發及應用、過程及效果考核評價、課題研究及成果推廣等相關工作。各小組均應由分管的校級領導任組長,并明確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職責,定期召開研討會,統籌推進學校課后服務并做好會議記錄。③微觀操作。學校是否成立了由學校任課教師(含外聘教師)、有特長的志愿者和家長(家委會)等組成的工作小組,負責課后服務的具體實施。工作小組成員須進行準入資格審查并備案,嚴把師資質量關。為確保課后服務過程運行及育人效果落實到位,學校還應設置巡查督導小組,通過簡報等形式對階段性工作進行匯總公示。

  (2)制度保障

  ①管理制度。學校是否形成了完善的課后服務管理制度體系,各項制度要涵蓋課后服務的全程和全體,注重針對性、可操作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等。除制定計劃、過程考勤、總結評價等質量管控制度,學校還須制定經費管理制度(含學生活動所需物資的購置及服務教師的補貼費用分配等)、信息安全制度及各項制度運行中的督導監控制度等。②運行機制。學校是否立足家長接送需求及學生發展需要,建立家長提出申請服務需求,學生提出服務項目選擇意愿、班級進行資格審核和意愿統計、學校統一統籌實施的高效運行機制;學校是否建立了溝通交流渠道,并對每一環節都向家長進行反饋。在精準統計并嚴格保密的數據支持下,優先保障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逐步實現課后服務的全覆蓋。

  (3)安全保障

  ①校內安全。主要對各項安全制度是否明確了責任人員及職責、安全管理行為細化程度進行評價。如疫情期間門衛登記管理就包括體溫檢測及體溫預警應急處理流程,學生持假條在服務期間外出須要聯系班主任或批假人進行核實等。校內安全包含飲食安全,需要對中午在校就餐學生的飲食安全保障情況進行評價。②校外安全。對學校是否已經與綜治、公安、衛生、食藥監部門協調配合,建立聯系人(帶隊人、責任人)制度,切實消除服務全程中的隱患,確保學生在校外活動全程的人身安全等情況進行評價。校外安全還對是否已經讓學生簽訂安全責任書及校方購買學生意外險情況進行評價。

  2.服務執行

  (1)服務內容

  該指標主要對課后服務內容的規定動作———課業輔導的安排和選做、配套課程的研發進行評價,保證課后服務內容的品質。①課業輔導。課后服務最基本的內容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如自主做作業或自由閱讀。查閱課業輔導記錄,主要看學校是否設置了自主學習的時段和地點,是否安排了教師對個別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課業輔導(一對一輔導檔案),是否建立了對集體補課零容忍的監控預警和熔斷機制。②課程研發。課后服務的拓展內容是特色課程的研發與實施。對學校是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建立涵蓋德、智、體、美、勞的課后服務課程體系進行評價,主要考查課程的教育性(課程目標)、豐富度(課程門類)和可行度(課程方案的申報、評審和準入)。通過評價引導學校將立德樹人貫穿于課后服務全過程,研發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特色課程庫,滿足學生需求的差異性,揚長補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服務時間

  ①服務時長。服務時長的評價主要查看學校是否對家長接送時間的需求進行調查,并根據課后服務時間表查看結束時間。“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2]學生家長職業性質不同,正常下班的時間也不一樣,統一的結束時間也會加劇校園周邊的交通擁擠,所以學校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最遲結束時間(一般不晚于18:00)后,還要結合家長下班時間對結束時間進行分段延時的彈性設置。②時間分配。對課后服務時間的分配進行評價,引導學校把課后服務設置為2~3節課,采取長課和短課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愛好與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3],其中必須有自主的學習和體育鍛煉課節(一般設置為第1~2節),并根據實際延長走班的課間時長。中午的課后服務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午休時間。

  (3)服務地點

  該級指標主要對學校提供的校內外活動場地的豐富度及能否滿足學生活動的需求進行評價,主要采取座談、訪談和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①校內場地。主要通過實地考察并查閱各地點建立的記錄臺賬,評價學校是否開放班級教室、特種用室(學科教室、實驗室等)和室外場地(體育場、氣象站等)等作為校內服務的地點,能否滿足參加課后活動人員容量需要,且配備了滿足課后服務活動的設施設備。對設置午休空間的學校進行單獨加分,引導學校加大對中午時段課后服務的投入。②校外場所。側重評價學校是否積極開拓了校外服務場所,如各種場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科技館等)和社區文化場所(企事業單位),緩解校內課后服務壓力,給學生更多綜合實踐類活動的選擇。校外的社區服務、參觀研學等,要對活動全程進行評價,如是否嚴格執行了活動報備審批制度,是否提前設計好具體行程,并聯合校外各方按照預定活動目標執行了課后服務,最終是否對參與的學生進行了評價等。

  (4)服務形式

  ①服務類別。校內的課后服務應該根據面向的群體范圍不同,設置全員參與類、社團類、研究小組類等類別,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需求。對面向全體的基礎類課后活動,主要評價其受眾面是否照顧到所有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即使是自主學習、自主閱讀、影視欣賞和科普報告等,也要評價其是否夯實了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基礎。對面向社團的拓展類課后活動,主要評價是否開闊了學生視野,評價其覆蓋面及是否以輪換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得以體驗;對面向研究小組的探究類課后活動,主要評價其是否讓參與的學生驗證或得到了知識和能力。②服務層次。根據初中各年級學生的特點及需求,對課后服務的目標、內容和實施的分層情況予以評價。分層是手段,成長是目的,同是學習輔導,各年級進行分層:初一逐步學習適應,進行小初的銜接;初二側重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初三關注學習動力,為中考沖刺助力。由于各學科作業分層,參與社團的學生水平也存在差異,各類服務活動也打破原班級年級的限定,分層設置普及班、進階班和高級班等,探索基于學生水平層次的學分制及可晉級的走班制。

  3.服務成效

  (1)學生發展

  《指導意見》提到課后服務的目的時,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放在“幫助家長解決按時接送學生困難”之前,學生是否在減負的同時健康成長是評價的重要方面[4]。①課業減負。課業減負不僅要減作業的數量和時間,更要增加適時恰當的課業輔導。課業減負主要評價學校是否設置了菜單式可選的課業輔導,滿足全體及個性的需求,并抽查課后服務時間內作業完成的比例。學校應對個別特殊學生建檔立卡,對過程性材料及特殊學生的增值性成長進行評價,確保課業減負落到實處。此外,將學生作息時間(睡眠時長)、身體素質(含視力)和心理健康狀況等納入該評價指標,引導設置相關課后服務內容。②素養提升。學校是否制定了學生培養方案,以可自主選擇、自由調換的文藝、體育、科技社團等活動提升學生素養。對學生素養相關數據(原基礎數據、現發展數據等)進行查證,對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成果)進行評價,包含通過學生調查和座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的滿意度。

  (2)社會支持

  ①家長滿意。通過抽樣調查學生家長(所有家長,含未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家長,排除因學校服務力有限不能滿足家長需求)滿意度,包含延時后的接送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的對應度,對課后服務內容、形式及成效的認可度,是否真正給家長減負。查看學校課后服務過程中對家長意見的回應、解釋。家長滿意度以85%為底線,低于此值須立即整改[5]。②社會認可。對參與課后服務的社區、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場所進行調查,了解掌握其對所提供的設施資源的應用及保護、學生的安全意識、行為及取得的學習成果、學校的組織保障等進行的評價,以社會的參與度和認可度,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贏。調查課后服務志愿者(退休教師、非遺傳承人等)對學校課后服務的認可度,以及是否有學校的審查記錄、上報備案、安全保障和質量監控等。

  (3)創新特色

  ①創新舉措。學校是否有創新的工作機制和方法,如是否在給學生減負的同時也給教師減負,彈性上下班是否滿足教師的需要。學校能否借助網絡平臺,利用直播、錄播加微課等形式擴大課后服務資源的供給,讓不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和部分有需要的學生使用等。②特色成果。學校研發的課后服務課程、創新的課后服務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是否具備可推廣度,是否承辦了區域課后服務現場會,學生參與課后服務取得的學習成果參與各級評選中獲得的成績,均可作為課后服務評價的加分項。

  二、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

  1.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并行

  對照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人員、評價專家以及教師同行可以對學校的課后服務進行外部評價,直接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以及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可對課后服務進行內部評價,以適當的方式邀請家長參與評價[6]。側重點不同會讓評價更全面:教育主管部門的人員和評價專家、同行主要從學校管理角度進行評價,教師主要關注課后服務形式、時間安排及相關考核對師生的影響,學生則從減負的實效度和相關課程內容的豐富度等方面進行反饋。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并行,才能更好地發揮評價指標體系的引導、改進和激勵作用。可適當引用內部評價的結果進行外部評價,如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評價就可以調用學校內部進行的問卷調查數據,然后采用座談、訪談等形式進行抽查驗證,這樣既節約評價成本,還能讓評價結果更真實全面。

  2.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并列

  定量評價可以根據質量評價體系設定的指標和權重逐項賦分,最大限度減少評價的隨意性,但會忽略那些無法量化的課后服務信息,不能如實反映學校課后服務的質量。定性評價根據典型事例和總體印象進行質性評價,可以讓評價“有血有肉有溫度”,但如果過于側重定性評價,則導致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科學性和客觀性降低。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并列,可以依據系統全面的數據和典型有效的信息進行精準畫像,提高學校課后服務評價結果的可比性。如對“課后服務要優先保障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亟需服務群體”[7]的評價,定量評價主要查看“課業輔導”涉及相關學生的數量、“服務層次”的數量及是否涵蓋相關學生、“課業減負”中相關學生的滿意率等數據,加上定性評價關注的課業輔導和個別訪談記錄,就會讓評價結果更可靠。3.現狀評價與增值評價并存現狀評價主要指對照學校的工作方案和總結材料,依據評價指標評價課后服務的現實狀況,是對開展評價工作時的即時評價,沒有考慮到校情基礎等的不同。增值評價關注學校在開展課后服務的初始階段和結束階段(截至評價時間)所產生的變化,即通過學校相關工作系列數據的縱向比較,評價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效果。現狀評價與增值評價并存,可以公平地對不同基礎的學校課后服務進行評價。如“課程研發”主要考查課后服務課程的數量和質量,現狀評價關注特色課程的數量和學生發展需求的滿足度,增值評價比較課程的數量增加和質量提升幅度,看“進步了多少”。設備設施的利用率、學生及家長的滿意度等都可以同時進行現狀評價和增值評價,以綜合評價反映學校是否依據校情通過課后服務促進了學校和師生的發展。

  4.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

  過程評價是對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過程和學生發展的過程等進行動態評價,特別關注學生隱性素質的變化過程,過程是結果的前提。結果評價是對課后服務的效果和成果的靜態評價,主要側重可測量可量化的顯性項目,結果是過程的體現。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形成對課后服務全方位、多視角的立體畫像。通過伴隨全程的過程評價,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便于及時改正提高,挖掘亮點,樹立學習標桿并即時推廣。結果評價是目標導向的評價,驗證學校課后服務工作方案的落實情況和取得的成效,評價意見指導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后續改進提升。“義務教育學校重點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及學業負擔、社會滿意度等情況。”[8]將課后服務評價納入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初中學校的評價,建立“評價—反饋—改進”的運行機制,通過常態化和規模化實際應用檢驗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動態調整評價指標及其權重,挖掘評價數據中的教育價值,借助評價結果的反饋與利用,以期提升課后服務質量。

指標體系論文10

  近些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日益加快,道路交通地位的重要性也更加的突出,交通經濟得以全面的發展,在城市規劃中,人們對交通經濟問題的考慮也越來越多,城市規劃與交通經濟的關系也更加的密切,交通經濟涉及到的范圍與城市規劃也沒有更大的差別,因此,本文國從交通經濟的視角出發,深入細致的理論研究交通經濟評價的指標體系。

  1 概論

  人們對交通經濟的研究已經有了一段的歷史,特別是在國外的研究進程中,國外的研究學者對交通經濟問題已經有了一段時期的研究,但這一科學研究問題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就出現了半休眠狀態,這一休眠階段持續了一段時間,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市場上的銷售供應業的發展,城市交通也在擴展,交通利益問題也逐漸的顯現出來。在發展中國家,運輸領域的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人們開始意識到土地利用和交通的關系,并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以此來解決現階段的矛盾。因此,交通經濟在這一時期也重新發展起來,導致交通經濟和城市規劃的界限也突顯出來,這一問題也變得越來越模糊。但這一問題真正的成為學術研究專科是在20世紀70年代,交通經濟屬于微觀經濟的一個重要的分支,該領域與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研究中,交通經濟內容主要是運送人和物資,與車輛和交通設施的生產量的關系并不大,該問題研究的重點是交通運輸所包含的問題的實質。但對于我國來說,對交通經濟的研究還是不夠重視,對交通經濟問題的研究尚處于定性的階段,在城市交通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分析上,還未做出全面!系統的理論研究。隨著國家中的矛盾越顯突出,這些問題體現在交通需求和供給上,特別是城市交通的發展狀況越來越緊張,并且城市化進程又不斷帶來新的問題,因此,國家在交通方面的投入增多,例如人力!物力等,但由于城市交通規劃和建設缺乏指導性且可操作性差,城市交通建設盲目性的擴大,導致交通規劃投資效益降低,這主要是與交通經濟的研究理論有關,交通經濟問題研究也更加的落后,沒有明確交通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交通運輸建設和經營活動中缺乏理論和實踐研究,使其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 交通經濟的概念

  交通經濟的概念,是從交通和經濟兩方面考慮,研究的主要是城市交通規劃問題,包括規劃方案的成本、利益以及預測和評價等,還有就是針對研究問題來實施交通對策,運用經濟杠桿來調節交通的需求和供給。交通經濟的核心是人和物資的經濟問題,關注于交通系統的環境以及交通狀況的分布,要明確和清晰各個資源的費用!成本,在研究上已經逐步的定量化,以經濟學角度來看,數據更精確,目前,人們對交通經濟問題的研究和分析正向著對策和方案努力,試圖用不同交通政策和解決方案來運用到實際狀況中,根據不同的交通需求準確的預測經濟問題。

  3 交通項目經濟評價的指標體系

  一是城市交通項目在城市化的建設中逐漸增多,針對經濟問題的研究,其核心問題是對規劃項目進行綜合評價,針對不同的方案進行比較,包括交通項目的費用和效益,從而在交通規劃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人們需要對與交通項目相關的各個經濟因素進行清晰的認識,明確各項經濟因素。目前,城市項目規劃和建設還是很明確的,特別是交通費用方面,例如基建費用!搬遷費等,其中還有其他的費用,但這些費用在交通項目的效益上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這主要是由于交通項目的計費方法不盡合理。可見,交通項目的綜合效益的計算方法還是欠缺成熟,也是困擾人們的問題。由于城市交通項目效益不像工業建設項目那么明顯,使得決策難以實施。在實際中,我國已經進行重大的城市交通建設項目,采用費用一效益分析方法,通過實施科學的政策和完善的管理體制,從而得出適合的交通建設項目評價方法體系。

  二是交通建設項目的費用一效益分析。在經濟分析中,費用一效益分析主要是從兩方面理解,即為正和負,其中正的結果就是效益,而負的結果就是費用。根據對正、負的分析,來評價綜合的影響。其中分析方法可以劃分為三類,分別為以費用!效益的來源進行劃分;以量化的能力大小劃分;以項目影響的性質劃分。

  三是交通建設項目中的費用分類。建設項目的分類主要是對建設和系統運營,兩者都涉及到費用問題,可以細化為道路建設費、養護費用!路面更換費用等,同時,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也會涉及到一些費用,例如項目監督費、現場辦公費、設計調費等,對于這些費用應該進行綜合考慮和評價,在分析中,項目評價要結合市場、勞動生產的效率,量化各種效益,全面的評價一個項目的所有影響。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和質量不斷的提升,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人們生活中的便利設施就是以交通為基礎,人們出行要求快速、方便、安全,這一愿望在當今時代也越來越明顯,但隨著道路環境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惡化,其環境形勢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提升人們的出行質量和效率,就要針對交通經濟來規劃道路交通狀況,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提高城市交通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指標體系論文11

  摘要:現代遠程網絡教學是當前以及未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遠程網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本文分析了當前網絡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并在相關教學評價標準研究的基礎上構建遠程環境下網絡有效教學的評價體系,從教師、學員和網絡平臺三個維度出發,提出九項二級評價指標,為現代遠程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網絡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隨著我國終生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以及學習型社會建設,人們對學習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在此背景下,現代遠程網絡教育秉持終生教育理念,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憑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覆蓋面廣等特點,滿足了越來越多人接受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的需求,成為構建終生學習體系的重要手段。現代遠程網絡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師生之間教與學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更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更多地依賴于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此外,網絡教學資源無論是數量還是共享性方面都為學習者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有力支持。基于以上幾點,網絡教學中既需要考慮如何加強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監控與評價,又要探討如何對教師教學過程進行監控與評價,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遠程教學評價體系對現代遠程網絡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監督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前遠程教育網絡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遠程教育在我國的大力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遠程教學評價的重要性,在該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現有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中有些內容已不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和要求,如尚未形成統一、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還不夠合理,評價手段較為單一等。因此,遠程網絡教學評價的完善與應用仍任重而道遠。

  (一)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

  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是整個評價活動的核心和基礎,而當前遠程網絡課程的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未能形成統一、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些都會對課程評價和監控的有效性帶來影響。主要體現在:評價指標體系還不夠全面,未能涵蓋遠程教育的各個環節;許多評價項目和評價指標缺乏針對性,未能突出現代遠程教育的本質特點;不同專業的評價指標體系應有不同的差異,這在現有指標體系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大多數評價指標體系缺乏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評價,從而使評價效果大打折扣。

  (二)評價方法不夠合理

  當前,遠程網絡課程評價過分注重量化評價方式,忽視了課程教學中難以量化的學習情況等方面的評價,缺乏可以全面揭示和描述評價對象各種特質的質性評價。評價的參照標準主要采用相對評價或絕對評價,忽視了課程評價的差異性,缺少能夠將評價對象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或者把某一對象的各個側面相互進行比較的個體差異評價。

  (三)課程評價標準不夠科學

  課程評價的核心是評價標準的制定。在當前課程評價中,更多的是強調對學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核,而對溝通表達、團隊協作等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培養方面缺乏相應的評價機制,片面的評價標準與多樣化的學生發展要求越來越不適應,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四)課程評價主體單一化課程評價主體不應局限于教師以及學校相關部門人員,而以往課程評價往往忽視了課程評價的主體多元性,忽視了用人單位等社會評價主體的參與[2],導致評價角度受限,無法對課程進行更全面、更客觀的評價。這既不利于評價質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評價的全面性。

  二、構建現代遠程網絡教學評價體系的思路

  (一)選擇合理的評價標準

  現代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已不僅僅包含知識傳授,能力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被接受和重視,所以,我們在遠程網絡教學評價標準的設計中也應對這三大目標(知識、能力、素質)有所體現,以建立更為合理的多元化評價標準。

  (二)采用先進的評價技術手段

  在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時代,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遠程網絡教學的評價中來,可以充分發揮數據管理與處理方面的技術優勢,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三)注重過程性評價

  現代遠程教學評價中應重視教學全過程的評價,不再像傳統教學中只是單純重視結果即考試成績的`評價理念,而是更重視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以他們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表現為主要依據,包括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習過程質量的提升。

  (四)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現代遠程網絡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是學員,對其自主學習的評價應從多視角進行,評價主體已不僅僅包含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更需要包含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成員間的互評以及用人單位和社會評價等,不同的主體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與全面。

  (五)評價方法應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定量評價是通過數理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得出的評價結果往往具有精確、簡便、量化等優勢,但對于難以量化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卻無法得出相對準確與全面的結論。而定性評價則從學員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實踐應用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所以,在網絡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上,應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從而實現兩種方式取長補短,使評價結果更為科學合理。

  三、現代遠程網絡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現代遠程網絡教學評價的內容已逐漸從對學員課程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擴展到對學員全面、綜合性的評價,既要評價學員掌握的知識、技能等量化因素,又要對學員的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創造思維、團隊合作等非量化因素進行評價,從而形成一套更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對教師教學情況的評價、對學員學習情況的評價、對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對網絡教學支撐體系的評價等四個指標,每個指標又包括若干評價子項。

  (一)學員學習評價指標

  遠程網絡教學評價的主體是學習者,他們的學習活動及學習效果是網絡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對學員學習的評價主要從網絡教學活動的參與度、網絡學習資源的利用率、參與課程論壇討論、網上互動、網上答疑、網上作業與測試等學習環節進行監控與反饋,及時評價并反饋給學員,以促進學習者更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1.教學資源的利用情況[4]教學資源利用情況既包括課程本身的資源,也包括互聯網資源。對于學習者對教學資源是否充分利用的評價可以通過記錄學習者網絡在線學習時間、課程內容瀏覽次數、資源下載次數、查看和回復主題帖的次數等各項指標,從而了解他們對網絡教學平臺及其資源的使用情況。2.互動交流情況學員的相互交流情況即通過記錄學習者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各種交流工具進行交互的情況與程度進行評價。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論壇發帖回帖的次數與質量、向教師提問的次數、回答教師提問的次數與質量、回答同學疑問的次數與質量、小組討論與活動參與情況等,這些評價指標反映了學員對知識理解的程度及主動學習的情況,最終促進學員之間、學員與教師之間的交互與交流。3.學習成果評價對學習成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學員的平時項目完成情況和考試情況兩個部分。平時項目(作業、活動等)完成情況是對學員平時學習的檢驗,據此可以了解學習者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評價系統可以及時發出學生知識點掌握程度的曲線和項目完成情況的提示信息,從而幫助教師和學員隨時了解平時學習的情況。考試是對學員的階段性考評,評價系統可以根據考試成績生成知識點掌握程度及存在問題的報表,從而對學員的下一步學習提出促進意見。

  (二)教師教學評價指標

  遠程網絡教學評價的另一個主體是教師,對他們的督促和評價是網絡教學質量評價的根本。在對教師教學評價設置指標時應以充分體現網絡教學教師職能為前提,以促進教師的網絡教學能力為目的,在此基礎上設置分級指標。1.課程資源的組織與設計科學的網絡課程資源設計是網絡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對課程資源的評價主要從課程內容的選取是否合理和具有實用價值、教學目標表述是否清晰明確、理論與實踐是否充分結合、教學內容是否采用多種媒體形式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學習資源是否有難易之分以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內容設計是否方便互動等方面來衡量,從而獲得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把握與對學生需求的滿足程度等相應信息。2.教學活動設計網絡教學活動是為促進學員遠程學習而設計的,良好的設計有利于學員根據自身特征對學習過程進行實時調整和把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教學活動設計的評價主要包括活動目標是否明確、針對的活動對象是否準確適當、活動內容安排是否合理、活動參與方式是否多樣化、活動組織過程中是否對學員做到有效引導等。3.答疑互動答疑互動是指教師與學員的交互程度,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程度,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與學員交流學習經驗、對學員學習和活動進行指導、及時解答學員的疑難和困惑、對學員提供及時恰當的反饋、對學員的平時作業及時批改并提出改進建議等。

  (三)教學支持服務體系評價指標

  在現代遠程網絡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教學的后臺支持、技術支撐以及網絡平臺維護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教學能夠順利完成的基礎。教學支持服務體系評價主要從教師、學員、網絡教學平臺等方面來進行。。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大力發展網絡教學是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評價的意義在于促進發展。在網絡教學各項指標評價完成后,更為重要的是對評價結果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從而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方案,以便能有效地依據方案對日后的網絡教學資源、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等進行改進,這也是網絡教學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定計,應一也.非學歷遠程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xx(9):9-11.

  [2]楊亭亭,劉仁坤,王麗娜.基于遠程教育學習活動的學習評價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xx(2):46-52.

  [3]王宇.現代遠程繼續教育質量評價的策略建構[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3):1-4.

  [4]王鳳琦,胡淵.網絡教學評價體系的特征、模型及過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xx(2):30-33.

指標體系論文12

  一、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1構建基礎

  1.1.1科學性基礎。科學性基礎是判斷環境評價結果質量的標準。低碳經濟范式下的環保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從科學的層面設計,從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行把握。相關的環境數據來源必須準確,其次評估方法要科學,環境指標必須達到客觀反映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再次,低碳經濟的目標是通過提高資源可利用率、節能減排、降低環境破壞程度,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在減排、循環再利用的基礎上實行。

  1.1.2可操作性基礎。可操作性可將評價指標運用于實際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指標含義的明確性和計算方式的可操作性能夠指導和監督具體工作的實施。

  1.1.3動態與穩定相結合基礎。發展低碳經濟是動態過程,指標設置應隨著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內容也隨之調整和細化。從另一方面來說,為了掌握低碳經濟發展的各種數據并推測其未來的發展方向,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不能一直處于動態狀態下,在一定時期內必須保證相對穩定。動態與穩定相結合的基礎,既能了解低碳經濟發展的目前情況,又能推測其動態變化的走向。

  1.1.4政策性原則。要將國內的具體情況結合國外形勢,建立適用于我國國情的環境保護綜合評價體系。因此,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國家的相關政策,也要考慮相關國際公約。設計出與我國的產業發展及環境保護要求相適應,以及與國內外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環境評價指標。

  1.2環保指標評價的完善

  環境保護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其開展的情況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環保的評價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人們生產生活是否達到低碳的要求,及是否實現保護環境的目標,其內容涵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保投入、治污力度和減排效果等。主要的環保評價指標有:工業廢水達標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率;污染物排放削減率;空氣污染降低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其范圍涵蓋經濟、科技、資源、社會、環境等多領域,使各種角度、各種層次都受到環保評價指標體系的約束,使我國環境保護得到全方位的開展。

  二、結語

  目前我國正在實行的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在低碳經濟統計評價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低碳型經濟發展要得到保證,提高我國GDP指數;另一方面要保護環境,為了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就需要對環境保護程度進行實時的跟蹤與實時評估,對環境保護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因此需要從低碳經濟評價的特點和要求出發,根據以上的各種基礎及原則,結合實際應用中低碳經濟發展的內在含義,建立和完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從經濟、科技、社會和政策等多方面體現低碳型環境保護程度。

指標體系論文13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交通運輸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目前企業間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產品、勞務、技術、資本之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等無形的軟實力競爭,競爭的方式由單一戰術的競爭轉向全方位的戰略競爭。雖然現行鐵路運輸企業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考慮了安全責任、服務質量等戰略因素,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鐵路運輸企業想要提高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實施戰略管理。平衡計分卡就是一種有效的戰略管理工具,能夠從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創新 4 個維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展現企業戰略成功的關鍵因素,揭示企業績效管理的不足,提供改進的方向和思路,促進企業績效的持續改進以實現戰略目標。

  1 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構建

  平衡計分卡將組織的戰略落實為可操作的衡量指標和目標值,將價值創造的結果與動因聯系在一起,使企業的戰略目標位于管理活動的中心。在構建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時,首先應明確企業 4 個維度的戰略目標,然后用戰略地圖將企業獨特的戰略描述出來,最后在此基礎上將戰略目標轉化為可衡量、可分解、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績效考核指標,從而形成一整套與企業戰略緊密結合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1.1 戰略目標的確定

  平衡計分卡通過分析鐵路運輸企業自身特點和外部環境變化,制定鐵路運輸企業的戰略目標。從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和學習與創新 4 個維度對鐵路運輸企業整體戰略目標進行分析,4 個維度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來實現戰略目標,同時每個維度之間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1.2 戰略地圖的確定

  戰略地圖是以平衡計分卡的 4 個維度目標為核心,通過分析 4 個維度目標的相互關系繪制的企業戰略因果關系圖。其核心內容包括企業通過運用人力資本、信息資本和組織資本等無形資產 (學習與創新),創新和建立戰略優勢和效率 (內部流程),進而使公司把特定價值帶給市場 (顧客),從而實現股東價值 (財務)。戰略地圖的構建流程如下:①明確戰略地圖的 4 個維度;②構建每個維度的一級主題和二級主題,這也是制作戰略地圖的關鍵,一級主題是這個維度的小目標,而二級主題則為實現目標的核心舉措;③將戰略與戰略地圖結合起來進行系統性的檢討,確保戰略地圖能有效和完整地體現戰略的各項內容和思想 。

  2 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分析

  2.1 考核指標權重的確定

  層次分析法是指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計算出目標權重。層次分析法的優點是把定性與定量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將決策者的主觀判斷與政策經驗導入模型,并加以量化 。層次分析法適用于多目標、多準則、多時期等的系統評價。具體步驟如下:①將確定的考核指標進行指標遞階層次結構體系的建立;②將每一個層次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確定重要程度的比較值 ;③建立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指標的相對權重;④計算各層指標的組合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權重步驟如下。

  (1)確定準則層并進行打分。在平衡計分卡的鐵路運輸企業績效考核指標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問卷確定準則層的內容同時對同一準則層的指標進行打分。20xx 年底在 S 鐵路運輸企業辦公室、總工室、計統處、財務處、審計處、人事處、勞資處、職教處、機務處、運輸處,以及基層站段的計財科、收入科、技術科等管理科室和運轉車間、行包車間等生產車間進行問卷發放,共發出問卷 200份。同時,也將問卷發放至由其他鐵路運輸企業管理層和高校教授共 15 人組成的專家組。

  (2)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打分結果進行處理。利用 yaahpV10.2 軟件對收回的問卷進行計算并進行一致性檢測。由于每個部門的考核關注點不同,涉及到的維度和指標的重要程度也不同。因此,分別從管理部門和生產部門 2 個層面進行問卷處理和權重計算。

  (3)確定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權重。將處理并計算后的結果與所調研的鐵路運輸企業的領導與專家進行座談,并將初步生成的權重結果反饋到各個部門,經鑒定確定了 S 鐵路運輸企業的績效考核指標的權重。

  S 鐵路運輸企業在績效考核中對于 4 個維度的重視程度基本相同,這與傳統的只關注財務績效的思想相比,更加關注企業的總體全面發展。同時,將關鍵考核指標細化并賦予具體的權重,使考核有理有據,并且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對企業及員工都有很強的激勵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鐵路運輸企業在運用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體系時,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所確定的指標權重需要適時地調整,以實現企業的績效動態管理,達到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的目的和效果。

  2.2 考核指標體系的保障措施

  (1)結合預算,分解落實績效考核指標。鐵路運輸企業在實施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時,應與預算相結合,從經營效益、顧客服務、運營管理、學習與創新 4 個維度分解總體目標、選擇關鍵指標,建立目標及指標間的因果關系、確定目標值。同時將每個具體的考核指標由企業下達到部門,再由部門下達給每一位員工,確保員工的工作方向同企業的整體目標協調一致。

  (2)建立支持平衡計分卡績效管理的信息系統,實現績效動態管理。鐵路運輸企業有效實施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構建支持平衡計分卡績效管理的信息系統。一個全覆蓋、高效運行的信息化系統,能夠快速高效地進行數據采集,實時跟蹤考核對象的工作完成情況,及時進行績效的分析、反饋,適時完善和修正考核指標及其權重,實現績效動態管理。在匹配的信息系統的支持下,才能提高績效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促進企業有效實施戰略績效管理。

  (3)加強領導和員工對平衡計分卡的學習與溝通。實施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是一系列非常復雜的管理變革過程,它牽涉到企業每個層級和每一位員工。因此,各層管理者的參與和支持、員工的正確認識是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順利實施的保障。鐵路運輸企業應加強領導和員工對平衡計分卡的學習,定期培訓,積極宣傳,同時建立學習溝通與反饋機制,實現全員了解、全員參與。

  3 結束語

  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企業戰略和績效管理工具,可以有效解決企業績效考核與戰略脫節的矛盾。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鐵路運輸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企業戰略目標出發,靈活運用。以S鐵路運輸企業為例,通過分析企業戰略目標,繪制企業戰略地圖,在此基礎上將戰略目標層層分解,為 S 鐵路運輸企業構建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績效考核體系,強調績效管理和企業戰略之間的緊密關系,使得 S 鐵路運輸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更加明確、規范、完善,為鐵路運輸企業構建更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提供了依據。但是,由于給出的結果宏觀性較強,對部門和個人的針對性還不夠,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構建單個部門甚至個人的平衡計分卡,進而將平衡計分卡績效考核理念更好地傳遞到企業的各個層面。

指標體系論文14

  [摘要]我國中小學校長的領導職責與評價研究一直存在缺乏專業依據、指標體系不明確、重顯績輕潛質等諸多問題,已嚴重阻礙新世紀校長的專業發展。從校長的專業立場來看,校長應有六大專業定位,分別為:學校愿景規劃者、學習文化營造者、教師發展促進者、創新人才激勵者、內部組織管理者、外部環境協調者。明確校長領導職責的內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校長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激勵和促進校長個體和群體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校長;領導職責;專業定位;評價指標

  我國中小學校長已達到62.3萬名,如果加上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的校長,其總數超過100萬。雖說擁有百萬校長,但領導職責界定與校長評價工作一直存有缺乏專業依據、指標體系不明確、重顯績輕潛質等諸多問題,迄今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專業評價指標體系來對其領導職責進行評價。為此,本文從校長隊伍建設的現實需求出發,探究我國中小學校長領導職責的內涵與外延,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校長專業評價體系,為新世紀校長評價工作提供理論依據以及專業支持。

  一、校長的專業立場——教育領導

  校長專業立場是從事校長專業職責及其評價研究的根本問題,關涉到專業研究者的研究方式、方法和視角。倘若專業立場不同,研究起點、思路和結論都會有所不同,因此,明確校長專業立場是深入研究其領導職責和評價的首要問題。

  校長專業立場是由學校的本質所決定的。知識生產和育人的特性決定了學校在本質上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其他組織都可以依賴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來實現成員控制,但在學校中,就教師而言,再精細的規章制度都無法涵蓋他們的一切行為。教育領導則是確定教育組織的發展方向和愿景,對全體成員施加積極的影響,使其積極主動地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工作的過程與活動。在學習共同體中,教育領導及其影響分布于有結構的各種關系中,是以種種聯合力量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就需要在成員中合理分布領導職能,來完成教與學的工作任務。因此,校長在教育管理實踐中需要確立教育領導的專業立場。教育領導是一種超越個體、角色和行為的概念,是一種交互影響的歷程,是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合作者的集體行為,引領參與者能盡心盡力,導向學校教育發展的共同愿景。它主要包括價值領導、教學領導、組織領導三大專業范疇。

  (一)價值領導

  價值領導是由學校組織的本質特性決定的。學習共同體要求成員擁有共同的愿景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組織學習文化和信任、真誠的人際氛圍,能真正運用反思、探詢、傾聽、對話、討論等技巧來共同學習和實現專業發展。因此,校長要構建共享的發展愿景、價值信念、理想目標,通過專業權威和道德權威來完成學校教育的最終使命。要求校長成為學習型領導,民主、開放、授權,具有凝聚力和人格魅力,注重變革創新和專業發展,能帶來組織文化的改變及學校成員心智模式與行為模式的轉變。價值領導的特點是通過師生、學校社區、家長等對學校教育工作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參與意識,以共同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行為過程。

  (二)教學領導

  教學領導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領域,也是教育領導的重要方面。教學領導具有深刻的內涵,不僅是對教的領導,還包括學的領導,不僅注重校長的教學領導,還包括教師和學校其他成員對改進學校效能的重要作用,涵蓋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因此,校長要打造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機制,發揮教師和其他成員在改進學校效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師和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三)組織領導

  教育領導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在共同文化之下、在合作工作中發生的集體行為,教育領導的厚度在增加,但校長仍承擔終極責任。因此,校長必須通過在組織成員中合理分布領導職能,來完成組織內部管理和外部協調。內部管理包括事務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等工作,外部協調主要是通過與其他相關機構和人員的合作為學校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資源。

  二、校長的專業角色——六大定位

  校長的基本專業立場是教育領導,包括價值領導、教學領導和組織領導三大范疇,在各自的專業范疇中,校長具有不同的專業定位,扮演著不同的專業角色。

  (一)價值領導范疇:發展愿景的規劃者和學習文化的營造者

  在價值領導的專業范疇領域,校長的專業定位為發展愿景的規劃者與學習文化的營造者。發展愿景是為共同體所認可和分享的奮斗目標,是凝聚全校師生員工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重要因素,旨在以此引領學校變革,增強師生員工對學校發展目標的認同感,產生學校群體的凝聚力,確保辦學目標的實現。規劃發展愿景是校長實施價值領導的重要環節。

  校長成為終生學習者是履行學習文化營造者的首要條件。校長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過程,需要具有終生學習的愿望、能力以及不斷完善的精神,理解終身學習的深刻內涵,保持終生學習的態度,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結合自身的專業工作,不斷反思實踐,更新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校長要以自身的專業魅力激勵全體教師和學生,履行學習文化營造者的專業職責,營造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習文化,打造和諧的學習共同體。

  (二)教學領導范疇:教師發展促進者和創新人才激勵者

  教學領導是教育領導的核心,主要包括教的領導和學的領導兩方面。如同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學校的領導者……只有把教學和教育以及研究和了解兒童這些學校工作中最本質的東西擺在第一位,他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成為一個有威信的、博學多識的‘教師的教師’。”在教的領導方面,校長要成為教師發展的促進者,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第一責任人,主動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規律,指導教師設計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管理機制,打造教師專業發展的各種平臺,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最終實現教師個體和群體層面的專業提升和發展。

  在學的領導方面,校長應成為創新人才的激勵者。自主創新是第一競爭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綜合國力之關鍵。在學校教育層面,則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創新所具備的各種素質。只有自主創新的校長,才有自主創新的教師,也才能培養出自主創新人才。為此,校長要立足于中國文化傳統,堅持自主創新的專業精神,對學校發展方向進行準確定位,凸顯特色,打造差異性品牌,以實際行動激勵創新人才的成長和發展。

  (三)組織領導范疇:內部組織管理者和外部環境協調者

  組織領導是實施價值領導和教學領導的重要保障。校長要在組織機構和成員中合理分布領導職能,實施適當的組織領導,以保障學校各項事務正常運轉。組織領導包括內部組織管理和外部環境協調兩大方面,因此校長專業角色也定位為內部組織管理者和外部環境協調者。

  美國領導學家科特(Kotter)認為,“保證組織的秩序和一致性是管理壓倒一切的任務,而領導的主要職能是產生變化和運動。”教育領導主要是做正確的事情……強調的是激勵與創新……帶來變革。因此,內部組織管理者的重點是在組織成員中合理分布領導職能,建立領導者社群,構建高效的運行機制,保障學校組織有效運行。

  在組織外部的關系協調方面,校長要成為外部環境協調者。與相關機構和人員建立合作關系,獲得社會的了解和支持,為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爭取優質資源,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創建良好公共形象,打造為社會服務的特色品牌。

  三、校長的領導職責——專業要素

  職責是指職務上應盡的責任。筆者認為,中小學校長的領導職責是指中小學校長在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應承擔的職務與責任,主要包括校長工作的專業領域以及相應的信念品性、知識能力與行為表現,是校長專業發展的目標愿景、行動框架和評價依據。專業要素,意指分析校長專業職責的指標體系,包括:專業信念與品性、專業知能與智慧、專業運營與表率。筆者將按照這三個指標對校長的專業角色進行分析,具體闡述我國中小學校長應當履行的專業職責。

  (一)專業信念與品性

  專業信念與品性是指校長應具有的教育信念、專業精神與價值觀。作為學校愿景規劃者,校長應具備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能前瞻性地把握學校發展趨勢。作為學習文化營造者,校長應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捍衛者、繼承者和發揚者,具備終生學習的理念和不斷完善的精神,不墨守成規,能以開闊的視野和胸襟吸納外來文化。

  作為教師專業發展促進者,校長要具備寬容民主、公正公平、尊重差異、鼓勵競爭的精神。作為創新人才激勵者,校長要具備自主創新的意識和態度。作為內部組織管理者,校長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為外部環境協調者,校長要堅持和諧發展的基本理念,以服務社會為使命與職責。

  (二)專業知能與智慧

  專業知能與智慧是指校長在履行專業職責時所具有的專業知識與能力以及所表現出的智慧。作為學校愿景規劃者,校長要了解國內外學校改革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掌握現代管理知識,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具備制訂學校規劃和進行管理決策的能力,實現學校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性發展。作為學習文化營造者,校長要理解東西方文化的主要異同和基本特征,掌握終生學習的基本內涵,了解學校組織的本質特征,適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營造學習的文化氛圍。

  作為教師發展促進者,校長要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階段及其特征,構建學習共同體,創造性地開展教師專業評價工作。作為創新人才激勵者,校長要掌握創新的深刻內涵,了解創新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營造自主創新的學習文化。

  作為內部組織管理者,校長要了解知識管理的基本理論,有能力對學校人事、財務資源、公共關系進行管理,包括建立學校組織結構、選拔聘用教師、編制財政預算、合理分配學校資源以及制訂校園危機的預案等。作為外部環境協調者,校長要了解學校變革與發展的外部環境以及兩者之間的深刻關聯,與上級部門保持良好關系,合理利用社區優質教育資源,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樹立學校良好的公共形象和教育品牌。

  (三)專業運營與表率

  專業運營與表率是指校長在教育領導過程中體現專家型管理經營的才能和引領表率的魅力。作為學校愿景規劃者,校長要創設學校全體師生共同認可與接受的目標愿景,制訂相應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以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并能在實施過程中進行自我評估與不斷完善。作為學習文化營造者,校長最重要的專業行為就是把學校打造成為倡導終生學習理念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學習共同體,營造全體師生的精神家園。

  作為教師發展促進者,校長要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監督和評價,創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機制,建立健全合理公正的評價體系。作為創新人才激勵者,校長要組建促進師生自主創新的專業團隊,形成激勵創新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圍。

  作為內部組織管理者,校長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合理配置學校資源,落實全體教職工的工作職責,實現學校的高效運作。作為外部環境協調者,校長要與上級機關和相關機構保持良好關系,為學校發展爭取資源和支持,積極參與社區服務,為社會發展提供教育服務,增進社會外部對學校的理解與支持,打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和學校品牌。

  四、校長的評估指標——基本框架

  針對目前校長評價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在對國內外校長領導職責與評價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草擬如下評估指標的基本框架,供大家參考,以求拋磚引玉。

  綜上所述,新世紀評價校長應從六大專業定位出發,關注專業信念與品性、專業知能與智慧、專業運營與表率等校長評價指標。表1應列出的180項校長評價指標(表中實際上共列出54項,以起拋磚引玉之效果),涵蓋了校長具體學校管理實踐的各個方面。可以按照這180項指標來對校長進行外部專業評價,以便最后經過分數換算來衡量校長的專業水平。現主要設定四種類型的校長:60-70分之間的為入門型校長,70-80分的為一般型校長,80-90分的為骨干型校長,90-100分則為最高級別的專家型校長。

  筆者認為:在校長評價工作中,首要的問題是厘清其領導職責的內涵和外延,這是評價的基礎與框架,只有在專業職責的基礎上建構校長評價指標體系,才能真正激勵校長個體和群體的專業發展。

指標體系論文15

  一、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分析

  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是電子商務把各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不斷進行社會擴大再生產。影響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若要全部羅列出來就會將問題更加復雜化。本文認為,應當選取其中最重要的若干因素作為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結合經濟增長生產函數,在電子商務發展初期,影響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是人力資源、資本與技術的投入這三個要素。

  1、資本因素。有形的資本包括一些基礎設施和設備等。電子商務運行的一個最基本的支撐條件就是信息基礎設施、通信網絡的建設和健全。要想真正實現網上交易,要求網絡有非常快的響應速度和寬帶,這必須在硬件、軟件上提供對高速網絡的支持,這些建設是需要大量資金的積累和投入的。

  2、人力資源因素。人力資源因素主要由就業人員素質、就業人員占勞動力的比重和勞動生產率三方面構成。網絡資源環境下的人力資源組織,并沒有改變人力資源組織的目的,但是卻為人力資源組織提供了先進的組織和實現手段。在制定人力資源發展規劃時,通過網絡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使得人力資源發展規劃更有針對性、更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3、技術因素。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來實現的。在生產率的增長中,主要是技術進步、技術創新、資源配置和規模經濟等。生產率的增長實際上就是技術進步,這種進步包括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二、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的系統影響因素分析

  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子商務進入增長時期和成熟時期,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就以電子商務系統的核心因素和環境因素為主。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麥迪遜因素分析理論,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還受到制度、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利益集團、歷史和國家的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根據電子商務系統發展的條件、運作模式以及電子商務與網絡經濟的關系,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還受到金融市場和市場環境的影響。

  1、金融因素。電子商務的范圍很廣闊,包括訂貨、購置、網絡營銷和網上銀行等,其中金融服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網上銀行。網上銀行又稱在線銀行,是指利用Internet技術,向客戶提供開戶、銷戶、查詢、對帳、轉賬、信貸、網上證券和投資理財等業務活動,使客戶在家里就能夠安全便捷地管理信用卡、存款和個人投資等。在電子商務中,作為支付中介的銀行在電子商務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網上購物和消費。電子商務環境要求商場、廠家、政府部門、銀行以及認證機構連接成網絡,形成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通暢。客戶通過網上商場可以進行商品瀏覽、訂貨和費用支付等商務活動,也可以進行在線訂票、購物和娛樂等消費。(3)金融支付。傳統的支付方式有匯款支付、支票支付和轉賬支付,而電子支付發展后,其支付方式將擴展為企業信用卡、電子支票支付、電子轉賬支付和信用認證支付等形式。

  2、市場因素。市場因素是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重的主要因素之一,全新的市場商務模式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巨大的市場蘊藏著無限的商機。借助新的營銷手段,企業能夠取得競爭優勢。

  3、制度因素。(1)電子商務的經濟環境因素。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不僅與一個國家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有關,而且涉及到經濟結構、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問題,也涉及到知識思想、發展戰略、產業政策以及人們的觀念問題。(2)電子商務的法律環境因素。電子商務的顯著特點是全球性,它將改變全球經濟,并通過Internet讓更多的資源為更多的人所利用,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但正是因為它的這種全球性,讓電子商務面臨著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包括安全性問題、國際民事訴訟問題、知識產權問題以及電子合同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對建立新的法律環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4、國際化因素。國際化因素是指在經濟一體化、信息全球化前提下形成的電子商務的國際環境。電子商務將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列為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和信息產業的新增長點。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形成新的交換體制、架構新的市場規則、創建新的文化,將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

  三、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前面的分析研究,初步確定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為了推動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電子商務時代不可抗拒地向我們走來,雖然我們還面臨著不少問題和障礙,但是我們中國人向來是不畏艱難的。只要我們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地去做,就能夠在這個競爭的新時代中立于不敗之地。

【指標體系論文】相關文章:

指標體系論文(精選15篇)11-14

指標體系論文(15篇)11-14

指標體系論文15篇11-14

試探建立每股收益分析指標體系論文04-27

籃球教學能力分層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論文06-19

農業指標體系建立的積極意義論文06-16

煤礦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論文06-23

醫院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論文(精選7篇)05-14

對于基礎Web服務信息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論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