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1-11 18:26:10 論文 我要投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一、引言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防治性,以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目標,卻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這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試圖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初步探索,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積極心理學概述

  1.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米海首先提出的,隨后,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領域,逐漸發展成了積極心理學運動。國際積極心理學網站認為,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包含兩層含義:其一,“積極”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尤其是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它的任務能使人類自身的積極力量得到充分關注和發掘;其二,積極心理學不僅要激發個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更要將目標延伸至社會制度以及大眾層面,使個人與社會都能感受到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和意義。

  2.積極心理學的誕生背景。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有著特殊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心理學發展背景。首先,從社會時代背景來看,一方面,現代人類社會種族和宗教沖突愈演愈烈,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只有每個人有著自尊、滿意、快樂等積極的情感品質,這些沖突才有可能消失,而如何建立這些積極的情感,成為積極心理學產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精神生活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協調促使人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自我認知也在提高,人們不再單純地追求物質生活的質量,而是向著更好的精神生活質量方向發展,更加渴望過有意義的幸福生活,充實自己的內心。這就要求找到一種科學的方法去實現向更高層次的跨越。其次,作為心理學的一部分,積極心理學的誕生也與心理學自身的發展有關。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心理學的研究面臨著危機。由于戰爭催生了許多心理問題,于是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對心理問題的研究上,這就導致主流心理學走向了以研究心理問題為核心的研究道路,變成了類似于病理學性質的學科,心理學發展走向了歧路。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是以正常人居多,而心理學卻不能為大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違背了心理學的使命和存在價值。因而,新的歷史時期,心理學面臨著新的抉擇。

  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時代背景和心理學背景,1998年,“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建立積極心理學的建議。自此以后,關于積極心理學的專門著作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時至今日,積極心理學在全世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已經成為當今心理學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3.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把主要任務聚焦于研究和培養人的固有的積極品質上,用更加開放的、多元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和能力,關注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質,通過培養或挖掘人的積極力量使之成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預防是應對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徑,而預防的關鍵則來自于對人的內部的積極潛力的塑造或喚醒。

  除此以外,積極心理學還強調,心理學的研究視野要兼顧個體與社會兩個層面,在對個體心理展開研究的同時,也應注重對群體和社會心理的探索。

  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開始蓬勃發展,展現出良好的勢頭,特別是近10年來,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為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在這30余年的時間里,大多高校心理工作者所做的是力求解釋和治愈消極心理和行為,而積極人格特質則鮮少被關注。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難以促進整個大學生群體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可能存在著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存在不平衡性。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總體上側重解決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沖突,而對心理發展和成長的引導重視不夠,忽視了他們的心理發展需求。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于使學生在認知、情緒、意志和個性等各項心理指標上健康發展,全面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偏治療性。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構建大多以消極取向為主導,這就導致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著眼于消極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而對人的發展性教育重視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發揮受到制約。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性和發展性功能,它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應當是培養和塑造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3.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象集中于那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而對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難以滿足。積極心理學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應當是全體學生心理潛能的全面開發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全面發展。

  4.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專業結構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在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群中,不乏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因為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學習,對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不足,在實際的工作中難免受德育工作模式的影響。另外,在我國,即使是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也大多是學習變態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消極心理學知識,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和方法上也不契合。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系統地掌握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學習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且隊伍組成不局限于專業人員,也可以包含教師和家長。只要教師和家長把培養學生和孩子的積極品質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有意識地培養和塑造,處處留心,那么積極教育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四、關于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初步設想

  整合目標。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心理問題的解決二者兼顧。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至少包含兩個方面:

  (1) 培養所有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質;

  (2) 幫助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解決問題。只有把兩方面有機融合起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獲得實質的提升。就這兩個目標來說,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為積極心理品質本身就具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倘若個體的積極品質能夠得到充分地發掘,潛在的積極因素得到激發,那么很多心理疾病自然而然地也就不會發生了。相反,如果學生缺乏積極的心理品質,導致內驅動力不足并作用于外作用力,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社會適應、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應把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實現其價值。

  2.豐富內涵。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依賴于學生自身、教師和學校的協同努力。學生應關注自身的積極品質的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積累和訓練;教師應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課外活動中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有所體現和側重;學校則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和任務重新整合定位,促進各方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

  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也需要學生親身的體驗。高校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體驗,也可以采用自助式心理輔導的方式,使每位學生在接受心理輔導的同時也去輔導他人,使學生既是輔導者也是被輔導者。這樣的角色轉換,使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扮演一個角色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3.拓寬途徑。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心理咨詢和校園文化建設三方面拓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1)建立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心理的積極層面,著重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心理品質和自我潛能開發的能力[7]。(2)強化大學生的發展性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幫助學生自我成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應將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等理論和技術運用到個體心理咨詢中,有意識地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為導引,建立和諧的咨訪關系,對來訪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激發他們自身的力量和潛能。(3)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文化作為學校隱性課程的一部分,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聯系。高校應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注意滲透積極心理學的因素,豐富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體現,促使積極心理學在校園里更好地傳播。

  4.優化師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1)強化教師的專業理論與心理咨詢的技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師應注意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有意識地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運用于實踐,使其在教學和咨詢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積極層面,更好地體現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2)培養教師積極的工作態度。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應認識到教師同學生一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將積極因素運用于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他們的積極力量,培養其積極品質,增強其積極體驗,使他們在工作中體會快樂和滿足。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調節,不斷提升、完善自我,多與學生交流,聽取學生的意見,增進對學生的理解,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好的實施。(3)推動教師與學生關系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學認為,教師和學生作為平等的個體,應當相互學習對方的優點,相互發掘和激發對方的積極心理品質。同時,教師也應以身作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5.營造氛圍。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環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展現于學校,但不只在學校有所體現,在家庭和社會也都有所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實施有賴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合性的積極環境,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嘗試,達到全新的模式狀態,才能使積極心理學更好地發揮作用,在本質上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郁郁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系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于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謶帧⒔箲]、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郁,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為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系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系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xx.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3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補充,該學派注重人的積極情緒和潛能優勢的開發。這與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發展、促進學生幸福的現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一直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側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心理危機干預方面,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培養的方面較少。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試圖構建發展性積極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簡述

  積極心理學思潮興起于世紀之初,先驅馬丁?塞利格曼指出,積極心理學是揭示人類優勢和促進個體其積極機能的應用科學。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并致力于科學地探索如何締造個體的幸福生活與和諧美好的社會。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情緒狀態與過程、積極認知狀態與過程和積極行為。

  培養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積極情緒的培養對個體心理健康起著核心作用,積極情緒可以增加個體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源又稱心理能量,它主要用來支撐一個人產生或進行名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及外在行為。積極情緒首先可以讓我們感覺良好,讓人感覺到輕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擴建認知領域的功能,擴展注意思維的多樣性,可以改變思維的內容,將壞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還可改變思維的廣度或邊界,拓寬我們的視野。三是可以改善人們對挫折及失敗的認知,提高抵抗壓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從消極狀態中的復原力。四是可以讓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給個體帶來最好的狀態。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ㄒ唬┓e極的教學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但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離了總體目標,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調整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上,以預防和干預心理問題為中心,這也造成了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和抵觸,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活動。

  積極心理學角度使教學目標更全面,更人文。它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價值取向。積極心理學將目標回歸,不止重視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干預,還重視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積極意志品質,積極情感體驗等。

  正因為目標歸宗,也意味著高校心理學健康教育者的視角要發生變化。教育者要建立積極的人性觀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積極面,幫助學生開放積極心理潛能。側重于發展性和促進性,幫助學生找尋優勢,合理運用優勢,提高自我價值。引導學生關愛自我、關心他人,發展積極情感,投入社會生活,提高主觀幸福感。

 。ǘ┓e極的教育內容

  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內容一般分為兩大方面。

  一是培養大學生的積極體驗。積極體驗是積極心理學中的微觀層次,但卻是夯實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讓學生對過去的經歷進行積極建構,獲得生活滿意度。提高學生對現在所從事學習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產生更多的興趣、滿足、愉快等積極情緒。還要注意對學生希望品質的培養,教會學生如何應對挫折,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力,使學生對未來和理想充滿希望。

  二是塑造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視野中主要通過對人格的分析來喚起人們的積極力量,從而幫助個體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人格的塑造是積極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學生能夠客觀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正確面對現實,積極應對挫折?赏ㄟ^激發和強化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來培養積極人格特質。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體系

 。ㄒ唬嫿ǚe極的心理評估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即是通過測評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出有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訪談干預追蹤,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難看出,這種評估角度為問題導向,以鑒別心理問題和障礙為主,僅注重心理問題的預防干預,忽略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發現與培養。因此,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應樹立積極的心理評估理念,加入積極心理品質的測評,加入正面指標,了解學生積極心理反應,如積極體驗、積極情緒、積極認知、積極的人際關系、創造性思維品質、主觀幸福感等,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潛能,令每位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二)完善積極心理學理念的課程建設

  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注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內容。以發展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機能為根本,激發學生內在積極潛能,幫助學生構建和諧心態和樂觀的人生態度。課程設計上,可借鑒國外成功案例。國外積極心理學課程著重于引導學生發現并運用自身的性格優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心理公開課――《幸福課》。課程構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釋幸福和主觀幸福感、如何增進主觀幸福感,如何培養樂觀心態,如何利用積極環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等。課程內容選擇上,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選擇與大學生關系密切的案例、熱點,以積極心理學角度解析,避免過度關注消極問題與案例。

 。ㄈ╅_展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形式豐富、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方面,以學生心理社團為依托,開展多樣的心理活動,比如探討時下熱點和大學生關注問題的心理沙龍、展示青春風采的心理微電影大賽、5?25心理文化節等。或者以積極心理品質,如感恩、希望、創造力、生命力、專注等主題開展心理活動。再者,定期展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傳授積極心理學理論和積極心理學品質培養方法。組織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團體心理輔導,增強學生積極心理體驗,讓學生盡快適應新生活新挑戰,學會人際交往技巧,培養積極的情緒體驗,正確應對壓力與挫折等。此外,構建積極的校園心理氛圍也十分重要,可以通過組織心理知識競賽、做好心理保健知識宣傳,利用好線上陣地進行宣傳,使積極心理學滲透入校園文化環境中。最后,聯動家庭共同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氛圍。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溝通,讓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狀況,并有效引導家長開展心理健康輔導,通過積極和正向觀念引導孩子正確的生活態度。

 。ㄋ模┓e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咨詢

  傳統心理咨詢注重心理問題的消除和修復,咨詢師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咨詢勢必會對學生產生消極暗示,并不利于學生的發掘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人?積極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發展來訪者的各種能力上。該理論秉承積極的人性觀,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積極心理品質,都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心理咨詢應調動這些積極潛能,發展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導向的心理咨詢,可通過一系列的干預訓練策略來增進個體的積極情感,識別并發揮個體的品格優勢。首先應建立積極的咨訪關系,咨詢師真誠地對待來訪者,充分共情,對學生無條件積極關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咨詢,應將學生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發揮學生正向的或積極的潛能,如幸福感、自主、樂觀、智慧、創造力等。在咨詢過程中,運用直覺與想象,運用故事作為咨詢師與學生的媒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消極因素得到抑制,積極力量得到培育與增長。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4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為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為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為主,主要采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論教育的形式,并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著重于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于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為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游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為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余,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并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復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

  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后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問題。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采用作品分析、行為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并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元洪,孔慶娜.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2):134-136.

  [2]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xx(4):151-15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5

  一、新媒體逐漸成為了大學生社交和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

  以智能手機為主的新媒體廣泛普及,已經以壓倒性的優勢占據了大學生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根據來源于某地方本科院校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智能手機使用率達到了近乎100%,甚至某些同學同時擁有2部以上手機。大學生電腦的擁有率也已經達到了60%以上,大學生的娛樂、信息的獲取、社交等活動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手機和計算機網絡(圖1)。

  90后大學生由于在心理特點上偏好追求新鮮和個性。在娛樂大背景下對于審美和娛樂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體驗,在接受新事物時更加注重審美和趣味性。網絡時代雖然給90后帶來了我們擔心的網絡成癮、學業倦怠等問題,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媒體獲取新聞資訊,或者借助網絡平臺獲取學習幫助和課外學習資源并參與社會獲得社會信息和社會角色(圖2)。姚本先,陸璐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就曾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領域不能僅僅局限在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咨詢上,應該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展開!币簿褪钦f,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是分時段分地點的,而應該是一種教育資源供大學生群體隨時學習使用,而這種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新媒體力量的參與。張鋒等人在《互聯網使用動機、行為與其社會-心理健康的模型構建》中曾試圖把互聯網使用的動機、網絡過度依賴行為以及社會健康、心理健康等問題之間的交互關系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在研究中指出,使用互聯網絡背后的動機包括獲取信息以及獲得情感支持。這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向于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心理健康技能的學習等都是恰好吻合,可以說,新媒體將是一片開展群體心理教育的沃土,利用好這部分資源,將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實效性。

  二、“新媒體”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手段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課、心理團輔活動、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文化活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等渠道展開。雖然新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中早已被關注,但是使用網絡媒介進行開展較有影響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在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單純依賴于課堂講授和專題講座。因此開展大學生心里健康教育活動也應該利用新媒體手段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手段。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將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新穎、豐富的手段形式,滲透到大學生的文化生活當中,不但形式更加靈活多樣,也能夠更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增加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實效性和影響力。多媒體手段的使用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補充,也能夠為其他的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鋪墊和宣傳等工作,起到相互助益的作用。

  樊富珉(1996年)等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心理疾病的防治,兩者相輔相成。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專業特殊性,需要多渠道、多形式的開展,除了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意外,更多的看重積極情緒情感的培養,良好自我意識、社會意識的建立,有效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等。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要求更加靈活,更加富有感染力,心理教育和咨詢更加具有私密性和個體體驗。新媒體力量無疑巧妙地搭建了這樣的平臺,能夠創造性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三、創新性使用新媒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手段

  根據目前大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習慣,為了更好的利用新媒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以下的幾種形式:1、開通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眾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知識、宣傳開展的各項心理健康活動、并提供網上的交流平臺和心理咨詢網上預約活動。將網絡和實體的咨詢形式相結合,取得相互接力的效果。通過建立咨詢師個人的微博、微信等媒介形式,可以搭建虛擬的網上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從內容和形式上也更容易親近90后團體的大學生。而由于網絡咨詢中,咨詢師往往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和人文風格能夠迅速拉近心理健康教育和普通學生的交流,實現了人與人私密的交流而不是一對多的宣講是教育,這正是體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所在。2、開通網上心理咨詢服務工作。對某些由于各種原因不愿進行心理咨詢面談的同學現進行網上的咨詢,成為校園心理咨詢的重要手段。由于網絡身份更加隱秘,使大學生更有心理安全感更愿意吐露真實的心態和問題。網絡咨詢的開展,由于其便捷性、隱秘性可能比面對面的心理咨詢室里的咨詢擁有更多的咨詢者,也更容易監控到突發的心理危機事件。3、成立網上的朋輩互助交流平臺,相似問題的同學在這里交流問題,獲得同伴的支持以緩解內心的孤獨和壓抑。具有相似的心理困擾的同學組成朋輩互助團體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

  四、總結與討論

  新媒體廣泛的應用已經成為大學生信息獲取、人際互動的重要渠道,巧妙地借助網絡平臺能夠利用圖片、漫畫、音樂、短文故事、微電影等更多新穎的宣傳教育手段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拉近心理健康教育與90后大學生的心理距離,更夠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具體生活當中,提高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實效性。雖然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經開始關注新媒體力量在大學生心理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但是對于新媒體與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具體手段和時間思路還需要結合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藝術、傳播學等方面知識和技能人才的相互配合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需要以后的研究中重點關注。

  [1]杜瓊,秦喆.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手機成癮研究.心理健康教育[J]第32期:99-100

  [2]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北京100191)調查分析IChinaInternet互聯網天地20xx年7月第7期No.7,Jul.20xx:71-89

  [3]蔣常香,毛莉婷,劉小青.體驗式教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學術月刊,20xx,(12)

  [4]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20xx,30(2):485-48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6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強調教育主體的參與創造,力主開展活動性的教育模式,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參照體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為解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運行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啟示。鑒于此,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務必積極吸收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精華,重構教育理念與價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內容和課程體系,創新教育的模式與方式,創設良好的互動環境和氛圍,構建重視教師與學生素質能力的評價體系。

  一、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是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主張和提倡一種建構式的知識理念,認為知識是人類主動建構而形成的,不是客觀產生的。

  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主張和提倡一種重視建構的學習理念,重視學習者本身已經擁有的經驗和知識,也重視學習者現有的知識體系,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生的思想和話語權,力主開展對話式的學習模式與方式,重視各種學習環境的創設。

  三是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主張和提倡一種建構式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習對于知識與意義的積極主動建構,主張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各種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主張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育者之間的多向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與方式。

  (二)建構主義教育的思想對當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師具備建構主義的理論和思想能力。這對于當下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們具有很大指導意義,那就是不斷用新的哲學理論來發展建構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論體系。

  二是要求創設師生互動的環境與氛圍。這對于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那就是要要創設學生喜歡的環境和場域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學務必要以學生為心,關注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學習基礎、學習方法與手段。這對于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那就是要求整個教育工作務必要堅持和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科學理念,讓之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學堅守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要求的相關原則。對于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那就是要求當下高校教師在開張心理健康教育時務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構主義原則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與價值取向落后陳舊。這種主要體現在當前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科學化的教育理念堅持不夠,導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和課程體系、教育模式與平臺等的科學化設計與建設 不夠;協調整合的理念堅持不夠,這就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學科教育、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等整;國際化與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強,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對外開放不夠,吸收發達國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不夠。

  二是教育內容與課程體系上滯后落伍。這主要體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很好地根據學生的變化和訴求來調適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和話語表達方式、課程構建;同時與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個學科的專業教育的內容體系銜接不夠,顯得很封閉單一,這就導致了當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和親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創新整合不夠。這主要體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選擇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學生的特點與需求,比如互動性教育模式沒有真正廣泛開展起來、學校與家庭協作教育模式沒有形成、網絡心理教育模式開展乏力等等,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四是教育的師資建設上質量不優良、數量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從事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教師專業性和科學性不夠,尤其那些非心理專業的教師們;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夠;另外真正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職教師非常稀少。據筆者調研,一些二本院校幾萬學生,就那么十來位心理專職教師。

  五是教育地位的邊緣化與面上重視的不對稱對等。這主要體現在學校重視的落實不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從學校領導層、學工系統與一般教師,雖然口頭上重視,其實在行動上沒有真正得到重視。這些都彰顯了高校各個層面的工作人員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認識和認同不夠,導致沒有形成一種真正齊心協力的共識和行動。

  六是學生本身的復雜性和社會環境問題也是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性難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種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環境和教育對象的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樣受到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的影響。當前的大學生群體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心態、就業心理與網絡心理問題異常嚴重,加之社會轉型下的一些負面影響造成高校學生的不平衡心態復雜,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從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視角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徑

  建構主義理論及其教育思想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視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推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發展。堅持學生為本的價值取向,要求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圍繞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成長情況去構建更新從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模式與方式、教育評價體系等各個層面;堅持科學化和系統化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務必要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成長規律和高等教育規律,力求科學化運行。同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個系統去處理,力求其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的整體協調運行;堅持國際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一定要始終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同時,要求高校將信息化理念貫竄于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化信息化運行。

  二是注重教育內容設計要切合學生實際,不斷增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這就要求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要注重根據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新特點、新要求,不斷調整和重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和課程體系;同時,注重這些內容的話語系統要切合當代青年學生的用語習慣。

  三是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不斷創新,努力構建師生對話互動的教育模式與方式,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氣。這就要求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充分采用現代網絡系統,開展網絡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動式發展;將大學生心理教育納入到整個學校專業教育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視域中,推行一種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從教育內容、教育目標、教育模式與方式、教育評價體系、教師隊伍等進行科學整合創新;多方設計和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和形式,推動體驗式教育模式不斷行進;注重校園環境、網絡環境和課堂環境、家庭環境等的建設和開發利用,充分構建一種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習的互動平臺。通過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斷增強其實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與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不斷增強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體性。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雙師型能力培養,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能力;同時,高校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大學生養成一種自我調適、自我排解心理問題的良好習慣。

  總之,建構主義理論為解決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提供諸多的思路和框架,從理論上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從實踐上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運行具有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們將用建構主義教育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還要注意克服建構主義思想的一些負面東西,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7

  引言

  如今我們處于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受益于網絡新技術,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環境,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網絡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出現了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基于此,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響

 。ㄒ唬┐髮W生的認知能力受到威脅

  網絡資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網絡環境中有很多不同的價值觀與信息,尤其是一些極端個人主義和消極待世的信息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三觀,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危害。很多大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所以鑒定網絡資源的能力較弱,就很容易在網絡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對與錯,價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ǘ┐髮W生人際關系趨于緊張

  網絡環境使得大學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讓大學生的心理情緒得到宣泄,對于減輕內心壓力很有利,但是這種網絡環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備直接交流的好處,如果一直處于網絡環境下進行虛擬化的交流會使得大學生的面對面與人交往的能力下降,會逃避與現實生活中的人進行交流,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學生還會出現極度壓抑、煩悶的甚至是自閉的心理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發展出現問題

  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可以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可以在網絡中嘗試所有在他們看來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長老師責備,或者是被同學朋友嘲笑,這樣他們的行為就會無限的放縱,其行為與現實中的差異就會無限拉大,大學生內心的不正確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夠在網絡環境中得以實現,讓他們對網絡環境產生依賴,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混淆虛擬網絡環境與現實環境,最終出現人格分裂,導致行為異常或者是出現心理扭曲。

  二、網絡環境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徑

  (一)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完善

  在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關的思想整治教育課程,促進二者在內容上面的有機結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并向學生傳授正面的網絡道德知識,讓學生的識別能力得到提升,能夠在網絡環境中識別出正確的觀念與價值觀,避免其心理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腐蝕,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當代大學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學生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心理問題十分突出,對于這些學生最好使用比較傳統的心理教育方式對其進行疏導教育,因此,在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時,需要將網絡心理教育和傳統面對面交流的方式進行結合,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從而保證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具備健康的心理。

 。ǘ┨嵘W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

  網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和習慣相適應。但是在教育過程中缺乏系統化,所以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化與全方面,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進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當代大學生已經習慣于利用網站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中的問題都愿意通過網站搜索來獲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與大學生要求相符的網站,在網站中創建心理測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塊,通過網站吸引大學生,讓他們主動的去查閱網站信息,積極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樣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讓更多地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讓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網絡心理咨詢服務。由于網絡環境具有虛擬性,所以大學生會樂于向網絡講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問題,通過網絡心理咨詢的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心理指導,幫助其改善不正確的想法和觀念,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ㄈ┐龠M網絡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經進入到了網絡信息化時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與網絡環境不相適應,因此,在新的網絡環境當中,為了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促進工作隊伍的建設,對工作隊伍進行心理知識訓練和指導,提高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與素質能力,同時還要將網絡環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結合起來,通過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準確而詳細的了解,從而保證工作人員能夠提出具體的應對辦法。

  三、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處于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經常會出現眾多嚴重的網絡心理問題,可能會出現上網成癮,或者是孤獨自閉等問題,最終導致學生休學或者是輕生等,網絡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和同學、朋友親人的關系更加融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得學生性情更加溫和,對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具有幫助作用,讓大學生能夠自覺的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成為具備高素質的人才,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四、結語

  通過上文論述可以發現,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大學生教育工作中必須要重視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以后的發展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會朝著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曉梅.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國青年研究,20xx,1:113-116.

  [2]何華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體系的構建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12:101-102.

  [3]冷震北.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現代企業教育,20xx,24:83.

  作者簡介:王猛(1972-),男,滿族,遼寧鳳城人,遼東學院,副教授,本科,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8

  1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不好掌握,教育的可操作性也比較差。需要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豐富的實際教育經驗,這就對高校教師的心理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注意觀察平時學生的極端心理狀況,也要不斷提高自身心理教學素質。

  1.1要切實提高高校教師的心理教育意識。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是目前不少教師對學生心理問題認識不充分、不到位。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這種忽略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不負責任,因此,高校老師要切實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識。

  1.2加強教師的自我修養。教師要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加強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結合優秀的教育學實踐模式不斷努力塑造高素質的心理,以教師自身的品質影響學生,在行動上強化心理教育榜樣。

  1.3教師要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教師是一種很高尚的職業,需要極強的奉獻精神和奉獻熱情。崇高的職業道德是教師恪守的準則,也是對教師自身行為的規范,當前教師的一些不端行為已經深深損毀了教師這一職業榮譽,為此教師必須重樹良好的職業道德。

  1.4一線教師應該使用一些心理教育技巧,強化教育的藝術性。心理教育其實是不容易操作的,而且教育質量也比較難評估,因此作為一線教師要加強相關心理教學技巧的運用,更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豐富心理教學模式,從多維度入手,提高教學的生活性,藝術性。

  2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學和心理學相關學科的知識,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高低與自身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密切相關。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在專業課之外應通過課外知識的途徑向大學生灌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多層次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發展變化的特點與規律,要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保健的正確方法,幫助大學生增加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掌握自我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心理調劑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體系

  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對學生心理層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專業的心理學課程之外,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空洞。有的與實際不符,有的沒有科學性,學生得到的心理關注很少。為此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3.1開設大學生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學校可以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心理輔導,講座要能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既能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衛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專題教育,又能對個別學生進行自我解脫的教育,幫助他們消除焦慮、過敏、自卑、恐怖、沖動等心理疾病。

  3.2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即將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歷史或現狀記錄下來,存入大學生個人心理檔案,以便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個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對全體學生進行個案教育,節約教育資源。

  3.3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提高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水平。組織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減輕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

  在今天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家里的第一代大學生。對于他們來說,進入大學本身就是一條不歸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只許報喜不許報憂。多少人被這個潛規則壓得呼吸不暢。大學生的肩上背負了太多的希望與期待。由于缺乏就業經驗以及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許多大學生倍受就業問題困擾。他們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或焦慮不安,或情緒亢奮,或怨天尤人,或優柔寡斷,患得患失。因此,應加強就業指導,減輕就業壓力,避免或減輕這種負性心理的不良影響。

  4.1要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就業心理素質。目前不少高等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質較差,不夠自信,不能很好的適應激烈的競爭壓力。對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自信,在求職過程中過于降低自身的標準。

  4.2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專題講座。充分利用就業指導中心教師的專業知識為學生服務。教師隊伍結構組成要合理,不僅具有專業的教師、法律教師,還需要心理教師的加入;同時,要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到校進行專業指導,講座要全面豐富,能夠引導學生運用正確方式排解和釋放就業壓力,不良情緒及時合理宣泄或轉移。

  5堅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與缺失,不注重大學生心靈與智慧的培育。使得很多大學生沒有承受壓力和孤獨的能力,沒有開放的人生觀念,造成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甚至有些人走向了極端。為此必須要切實把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深化二者的聯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使之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6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造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

  大學設置相應的文化教育課程,重視文化環境的建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潔的校園生活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學校不僅要有高樓大廈的硬件設施,軟件服務也必須跟得上。優秀的大學一定是校園環境干凈整潔,學習氛圍濃厚,學術自由生動嚴肅而活潑的,F階段大學的校風越來越差,經濟社會的市場之風深入滲透侵蝕純潔的校園風氣,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損毀了校園師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須要從文化建設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樹優良的學風,正本清源,回歸校園知識、學術的獨立精神,學生要有進取之心,教師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共同努力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打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7辦好家長學校,讓學生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家長在對學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高等學校要設立專人定期組織、辦好內容豐富的家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只是學生自己和學校教師的責任,作為學生第一任啟蒙老師的學生家長同樣責任重大。把對家長的教育納入到學校學生思想教育的規劃,多與學生家長溝通,相互探討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家長時刻保持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對其心理健康的發展負責。

  8結束語

  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今天,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對學生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不僅要培養專業知識精深的人才,也更需要心理素質優良,綜合素質健全的綜合性人才。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是需要經受考驗才能擔當重任的,為此當代大學生必須更注意鍛煉強健的體魄,在校讀書時也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努力汲取豐富的知識,只有博大精深的專業知識才能樹立知識的自信,同時,也需要大學生有積極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有著良好心理素質是做好工作的基礎。健全大學生的人格,磨礪他們堅忍不拔的意志,使當代大學生擁有承受巨大挫折和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所以,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質量的必要手段,也是當務之急。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9

  1互動式教學改革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探索實踐

  1.1關于互動式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

  互動式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課教師為主導,為學生為主體,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并且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與互動,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教學有其突出的自身特點:一是互動性,相對于傳統課堂教育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更突出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教師則由主講轉向引導與參與。課堂上師生關系處于平等地位,對話與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學習研討,通過頭腦風暴,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學習力,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教育需要有意設置一些互動游戲、案例分析、提問搶答、角色扮演等環節,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熱情。

  1.2我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背景

  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學院不斷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課,總計32個學時。

  進入20xx年,學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瓶頸,90后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顯下降,課程教學實際效果難以保證。有鑒于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做過大量調查研究后,決定在20xx級新生部分班級中試點推行互動式教學改革。

  1.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一次實踐運用

  根據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統一規劃,筆者針對所教的市場營銷161班進行教學改革的實驗。

  (1)教學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筆者堅持“啟發原則”與“參與原則”,即將引導啟發與學生參與作為整個教案方案設計的核心;二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在研究過營銷專業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對此筆者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寫好教案并適當調整教學課程內容;三是教學場地安排,結合于互動式教學特點,筆者提前申請了學院多媒體多功能活動教室,并且科學地布置好場地。

 。2)教學實施開展情況。首先,上課之初,筆者將全班42名學生隨機分成6組,每組7人。緊接著在筆者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破冰活動。10分鐘的熱身小游戲過程中,選舉出每位小組的'小組長,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隨后,筆者以一個視頻案例切入教學,要求各小組就視頻內容進行討論并且發言。教師借機觀察與推測學生學習的熱點、難點,進而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有針對性地引導與講解。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各類問題引導發學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課前筆者為學生列了1-2本參考資料,要求學生課后閱讀,下次課上進行分享與發言。

  (3)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評估。2節課的教學中,有熱身游戲、案例分析、交流討論與自由發言,學生認真投入,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也較為充分,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此次互動式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與幾點思考

  2.1課前的準備工作仍有不足,教學技能技術仍需提升

  盡管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從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到互動方式上都有認真的設計,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引導與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過程中也顯得有些生硬。這些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互動式教學不但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技能技巧,還要求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既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年齡、性格特點、知識水平、行為習慣有深入的了解。教師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為學生為主體,全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力。

  2.2互動式教學改革的預期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把控

  兩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積極性高漲,爭先恐后地發言,歡聲笑語不斷。但學生對課程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到位,則難以有效把控。在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讓問題切中要害,真正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掌握教學重點內容。同時教師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理解能力,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充分地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深入到教學核心內容中去。

  3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3.1互動式教學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其自身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互動式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而是通過師生雙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充分參與,對教學內容通過多情境、多內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動方式的探討,使每一名學生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良好個性品質的目的。互動式教學能有效切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特點,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在參與中磨煉自己的思想,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筆者認為互動式教學將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3.2進一步調動廣大高校教師運用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是關鍵

  筆者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互動式教學改革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保證實際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在這一教學改革中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態度起著關鍵作用;邮浇虒W要求教師地過去認真備課、認真組織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投入更多地時間設計教學環節和與學生良性互動,同時要也需要教師掌握更多地教學技能技術。與此同時還要教師克服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發揮互動式教學應有效果。

  3.3互動性教學改革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接受主體的教育過程;邮浇虒W改革則突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把握提問引導的質量,教師提問的水平直接關乎最終的教學效果。學生正是通過教師的問題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與探究;二是課堂上的專題討論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三是教師要掌握傾聽的藝術。教師通過通過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積極思想、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向更深的方向發展。四是教師要充分把握好互動的范圍,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用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努力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且盡可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互動性。

  參考文獻

  [1]劉野.互動教學內涵及實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xx(3).

  [2]許倩.課堂互動教學的分析與認識[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馮萍.談互動式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J].大學教育,20xx,(5):88-9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0

  一、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維和行為模式的影響

  1.網絡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對大學生認知能力的影響

  在網絡空間里,共享資源豐富,多種價值觀念并存,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網絡整合了各類教育資源,集成了教育的主體力量,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強大合力。但我們也看到,網絡中宣傳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內容大量存在,特別是某些國家借助其網絡優勢,向全世界大力鼓吹其政治標準和價值觀念;同時,散布、傳播反動言論、腐朽沒落思想的內容也常常出現。而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人生的思考和社會經驗還不豐富,政治鑒別力還不夠強,而且網上關于西方的政治體制、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宣傳帶有盅惑性,對本土文化的宣傳具有片面性,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分辨能力不強的大學生極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受到精神垃圾的污染,導致其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偏離正確的軌道,出現價值取向和道德認知的紊亂。

  2.網絡交往對象的非直接性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在網絡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主要是以文字、圖片、音像為載體的非直接性交往。通過網絡,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用各種方式與其他人接觸,就連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相同興趣和需要的人也很容易在網絡空間里聚集到一起,一些有問題的人也能在網上找到支持自己的族群。網絡環境的去利益化使得大學生可以面對剛剛結識的交往對象,大膽傾訴自己的內心秘密,說出自己的煩心事,而不用擔心遭到他人的嘲笑,很多時候還能得到交往對象的開導。這有利于大學生發泄不良情緒,緩解內心壓力,促進心理健康。然而,網絡中的人際交流畢竟是虛擬的。由于缺乏感性的聯系和直接的情感體驗,使得網絡信息具有較多的虛假成份。大學生如果長時間沉溺于網上交往,會大大減少參與集體活動和與同學交往的時間,使現實人際關系緊張。當人際關系遇到挫折時,如果總是選擇用網絡的人際交往來尋找安慰,沉溺于網絡交往而不能自拔,就會消極地對待現實中的人際環境,對身邊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陷入孤立的境地,產生孤獨、苦悶、壓抑等心理問題。此外,網絡人際交往的去責任化,讓一部分人的自然屬性凸顯,很可能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趁虛而入,使得網絡交往的安全性受到影響,這往往會加劇部分大學生的多疑、憂慮、防范等心理,誘發一些大學生更多的心理問題。

  3.網絡時空環境的虛擬性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

  “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形象地反映了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所處的時空環境能夠影響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模式,絕大多數人會在合適的氣氛中,表現出與自己性格不相符合的行為來。網絡心理就是在虛擬的網絡環境里人們的心理過程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的個性特征。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發展表現為穩定性與波動性并存,批判性與創造性并存,自主性與從眾性并存等特點。在崇尚和追求個性自由的時代,網絡強化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了大學生的平等意識和民主觀念,但網絡也讓大學生在行為模式上表現出極大的放縱和隨心所欲。網絡的虛擬時空,使得個體的內心準則和社會規范的制約而形成的行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復存在,從而人們的網上行為表現為一種解除抑制的特點,與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存在巨大差別,這就是網絡的去抑制性。網絡的去抑制性有助于個體深藏在潛意識中的不為正常社會意識所容許的各種需要和愿望的滿足,從而使得網絡成為某些人的“心靈避難所”和“能夠找到自我”的虛擬世界。一些大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逐漸混淆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使得本來虛擬的心理和行為世界變得真實,本來真實的世界變得模糊,從而出現認知混亂,產生人格異化,導致嚴重的心理變態和行為偏離。

  二、網絡環境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帶來的機遇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它是新形勢下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補充。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

  網絡突破了時空限制,有效地拓寬了教育途徑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固定的時空中,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講座和與老師面對面咨詢的方式進行的,而網絡的出現讓心理健康教育超越了時空界限,擴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蓋面。通過網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引導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可以遠距離地以咨詢者的身份接受學生的在線心理咨詢,對擁有相同或類似心理問題的同學進行集體解答。通過網絡,學生可以隨時查找自己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識,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參與心理健康論壇,接受在線心理測試、輔導,從而化解自己的心理問題。對于那些有心理問題但由于種種原因不愿公開自己心里秘密的大學生來說,網絡的優越性顯得尤為突出。

  網絡整合了教育資源,極大地滿足了信息需求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往往更多地是通過閱讀書籍,聆聽老師的口頭講授來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大學生要想獲得自己所需的特定心理健康知識是非常困難的。網絡可以將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連接起來,整合成一個龐大的信息庫,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利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同時,網絡還可以將文字、圖片、影像、動畫等結合起來,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通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從多個角度學到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可以就相關問題在網上展開討論。

  3.網絡調動了主體功能,較大地提升了教育實效

  由于互聯網具有便捷性、新奇性、虛擬性和大容量性等特點,網絡對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的特點開展教育工作。網絡利用超文本檢索方式,多媒體集成技術,信息量大,視聽沖擊力強,其便捷性、虛擬性、平等性、互動性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熱情,使他們以主體的地位參與其中。學生通過網絡就各種感興趣的心理問題,借助BBS、電子郵件、在線聊天、微博等方式,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平等互助,既充分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助人”的理念,也大大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網絡傳遞了心理動向,進一步增強了預警功能

  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人們在思想觀念上對心理健康本身存在偏見,以及大學生心理發展特有的閉鎖性,使得一些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不愿意或不敢向老師或周圍的同學吐露自己的想法,教師則難以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內心世界,往往一旦問題暴露,事態已經相當嚴重,要想挽救已回天無力,只能扼腕嘆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開放性使得網絡成為當前大學生傾訴和發泄個人情緒的主要空間。大學生常常通過多種網絡途徑,大膽地傾吐自己的內心隱密,直接而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抑郁與苦悶,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在網絡中傾訴自己的心聲,釋放心中的不良情緒。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及時、準確地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把握當前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中的心理問題對癥下藥,及時引導、溝通和化解,從而提高工作的針對性、靈敏性和準確性。對于問題嚴重的,甚至可以通過IP地址查詢,找到當事學生,直接給予關愛、幫助或治療。

  三、網絡環境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模式。當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積極探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育人、樹人”的任務。

  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傳統與現代、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以促進其整體素質提高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全體大學生實施的素質教育。大學生處于人生的特定階段,有其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而作為一門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亦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很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中加以研究和探索,積極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雖然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比擬的優點,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交流相對深入、教育持續連貫以及面對面實施教育等優勢,特別是當學生出現明顯的心理障礙如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等時,能循序漸進地予以有效地教育引導。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個性特點,將網絡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共同發揮長處,不斷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學生的成人成才,而學生成人成才的前提是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兩者的結合不但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會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學生真正實現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要增加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在教育策略和教育手段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適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手段,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學生的認知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能力特點和氣質類型,讓自己的育人理念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思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要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的心理朝健康方向發展。

  2.整體規劃,實施系統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導,又需要我們整體規劃、全面推進,實現重點突破,建構立體式、全方位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5]。首先,要建立滿足大學生需求的、有吸引力的網站。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應成為大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渠道。網站欄目與內容的設計應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大學生的不同需求。要通過開展各種網上活動和網絡心理測試等,廣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科學測評大學生心理,以活潑的頁面和豐富的內容吸引學生參與,從而提高網站的利用率。其次,開展網絡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咨詢人員,利用計算機網絡可提供的綜合信息服務功能,向現實身份和虛擬身份的來訪者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信息互動過程[6]。網絡心理咨詢具有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實施方便、經濟等優點,它可以是指導型心理咨詢,也可以是自助式心理咨詢。通過網上咨詢,能及時糾正求助者的認知偏差,克服其情緒障礙。第三,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高校應構建適應大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要、任務要求,有選擇地加以學習。這種教學體系,有利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合理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3.加強培訓與指導,建立一支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

  做好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的轉化和引導工作,不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專業技能,能了解并科學地分析網絡等現代技術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帶來的影響,還要熟練掌握網絡技術并將其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專業而且生動,富有感染力。要建立一支以專為主、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就要將高校輔導員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中來。輔導員是高校戰斗在學生工作一線的人員,他們熟悉網絡,又貼近學生,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要加強對輔導員隊伍的培訓與指導,形成輔導員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制度,經常性地開展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充分發揮他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加大對大學生心理社團的指導支持力度,構建大學生心理互助網絡體系

  要選派專業心理教師加強對社團工作的指導,對心理社團的整體運作、重大活動的統籌、社團干部的選拔等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讓社團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感悟,在活動中獲得進步,從而更好地促進社團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依托大學生心理社團組織,通過對成員進行培訓,學生之間能夠及時發現心理異常的個體以及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幫助,實現朋輩心理輔導,以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功能。

  要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自助互助,構建大學生網絡心理自助互助體系。大學生網絡心理自助互助體系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建立起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助與互助機制,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心理的共同成長,最終實3現自助助人的目標。借助于網絡平臺,師生可以實現網上的心理輔導、心理測試,可以在線交流,在線聽課,極大地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同時,通過開展心理互助活動,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調動學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朋輩互助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助互助活動中獲得切身體驗,提高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

  0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受到政府、學校和教師等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有關研究也逐漸增多,但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研究卻顯單薄。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的問題,因此,加強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研究,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1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界定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目的,影響和改變大學生的心理認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各種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資源等。①物質資源。包括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提供的各種場地、設備和材料等校內、校外資源。如校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場等;校外的專業心理醫院、心理服務機構等。物質資源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保障。②人力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教師、心理咨詢人員、心理輔導員、班主任、輔導員、心理信息員等。人力資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核心,其中課程教師又是人力資源的核心。③活動資源;顒淤Y源是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由學生自主參與的有組織的各種校內外心理教育活動和社會心理實踐活動。如團體輔導、朋輩心理輔導、心理知識競賽、心理健康月活動、“心路歷程”活動、心理電影賞析、心理劇表演、社區心理服務活動等;顒淤Y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的關鍵。④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各種心理學書籍、各種心理報刊雜志、心理網絡媒體、心理電影電視、心理講座等。信息資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延伸和補充。

  2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現狀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實踐教學資源分散、閑置、浪費等問題,特別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配置的問題尤為突出。

  2.1活動資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實踐教學計劃方案落實不到位。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開設36個課時,其中實踐學時18個。但有的地方高校只開設了18個理論學時,而沒有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和方案,或者有計劃和方案但由于相應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夠規范,實踐教學的計劃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實,實踐教學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斷層和落空。二是活動開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比較緊張,加上多合班上課使班級規模過大,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體驗課、活動課等往往沒辦法開展,而各種課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開展次數少且多流于形式,整體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質資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資源相對比較缺乏,且條塊分割、相互封閉,大量的物質資源或用于單一目的或為單一對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務機構、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地等多為社會所有;校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的只有幾小間用于心理咨詢的咨詢室,設施簡陋,圖書音像資料缺乏,心理訓練活動場地不足,且大多掛靠在學工處或校團委;學生能力培養基地大多分屬于各專業教學單位;校內的各種素質拓展設施也根據工作性質分布得較為零散。加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脫節,活動中往往缺乏統籌和協作,各自為政,資源重疊使原本稀缺的資源更加捉襟見肘,大大限制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功能的發揮。

  2.3人力資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現有人力資源沒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普遍感覺師資數量不夠、質量不高,專職人員少、兼職人員多,且大多來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醫務人員,因其缺乏堅實的心理學理論功底使其工作實效受到影響;學校的其他人員如學科教師、各類管理人員、學生群體等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力度不夠;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課程教師由于歸屬在教學院系,除了上課以外,較少參與實踐環節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關人力資源利用率不高,聯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經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之間也缺乏配合與協調。同時,校內以及校內與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之間也沒有形成合力。二是現有人力資源利用存在誤區。如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德育化、醫學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化、咨詢化、測驗化等現象比較嚴重,這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資源龐雜,作用有限

  一是紙本資源種類有限。學校圖書館、院系圖書室等地可供借閱的有關心理學書籍、心理報刊雜志種類相對較少,其中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雜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數字化資源龐雜,作用有限。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和渠道,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但當前網絡資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較薄弱,網絡資源或者沒有全覆蓋;或者專業學科知識的內容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針對性,效果不理想,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有限。

  2.5開發整合不足,優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顧現實基礎和條件,重物力資源開發輕人力資源開發,重外部資源爭取而不注重內部資源的優化。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存在資源配置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客觀上實踐教學資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形成具有歷史性,但各地方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都不長,自身資源積累有限,供給不足。資源“瓶頸”成為制約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觀上資源意識淡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及其資源整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義”的思維方式,影響著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資源配置,致使現有的實踐教學資源得不到科學、統一的規劃建設和實施利用,這是制約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整合路徑

  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資源整合的基本路徑就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視為一個系統,通過對系統各要素的加工與重組,使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合理的結構,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體優化,協調發展,發揮整體最大功能,實現整體最大效益。

  3.1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觀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形成的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實效不盡人意,固然與實踐教學的資源“瓶頸”有關,但更多與人的資源觀念有關,與在這種資源觀的指導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資源有關。因此,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資源觀是科學鑒別、合理整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前提和先導。首先,要堅持以心理科學理論為指導,反對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娛樂化、商業化、虛無化的傾向。其次,要樹立資源效益的觀點。資源永遠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取得實效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支撐,要節約資源,更要善于發現、挖掘、培育和保護資源。最后,要樹立“大教育”的觀點。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置于學校、社會“大教育”環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構筑社會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變學校資源、社會資源為課程資源,建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體系,實現師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長,一起發展。

  3.2整合優化資源結構,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強高校組織、人力資源整合。要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必須整合學校的各種人力資源,充分發揮各級各類人員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應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領導小組,由分管領導牽頭,統籌宣傳部、團委等黨委工作部門以及教務處、學生處、院系等教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整體規劃、制度建設、管理監督和控制激勵,保證實踐教學資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開展過程中,要加強各類人員的協調配合,利用現有條件,發揮整體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專職教師的專業優勢開展團體輔導;利用專兼職教師資源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利用大學生群體力量,扶持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團,積極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優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理論研究與學術交流等。通過整合各類人力資源,使其縱橫聯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活動。

  2)加強校園心理文化資源整合。校園心理文化活動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重要組成部分,對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有著重大影響。校園心理文化建設要秉承辦學理念,以校園各類活動為載體,營造積極、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圍;要充分發揮校內外各種人力資源的作用,經常性地組織內容豐富的心理講座,引導學生感知心理文化、領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舉辦心理沙龍、心理情景劇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辦心理健康報、手冊等,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人生。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勵大學生在積極參加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同時,經常關注自我心理狀況,豐富積極的心理體驗,維護自我心理健康,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3)加強心理網絡資源建設。學?梢栽诨ヂ摼W上創辦具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網站,開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主頁,設置領導介紹、師資力量、管理機構、實踐基地、活動信息、成果展示等相關模塊,統一規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資源,使其優化整合,實現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高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研究綜述[J].新課程研究,20xx(12).

 。2]鄧志軍.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整合與應用[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xx(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2

  摘要:貧富差距是當前高校存在的客觀現象,本文在分析高校大學生貧富差距的現狀及貧富差距影響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基礎上,探討弱化大學生貧富差距感的對策,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縮小學生精神上的差距,提升學生自身減貧的能力,盡可能地減少貧富差距產生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貧富差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一、大學生貧富差距的現狀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收入差距也不斷拉大。社會貧富差距的縮影便是大學生貧富差距。貧富差距不僅僅影響著貧困大學生這一“弱勢群體”的心理、就業等問題,也影響著富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問題。大學校園里日益突出的貧富差距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學生的貧富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消費的差異。高校貧困生一般是指那些經濟上困難,難以支付教育費用,甚至無力維持學業的大學生。經濟貧困的大學生,月平均生活費不超過200元,且花費幾乎全部用于基本的日常消費,還要靠四處兼職以維持學業和生活。而富裕的學生每月花費千元,且經常出入校外餐館,名牌、高端電子產品樣樣俱全。消費額和消費結構的差異也導致了消費觀的差異:以量入為出、講究實用主義的消費觀和追求享受、講究生活質量的消費觀。

  二是交往群體的差異。俗話說“人以群分”,貧富差距的存在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交際群體和人際交往質量。多數貧困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和社團組織,人際交往圈狹窄;富裕學生一般比較活躍,社會關系比較廣。經濟上的貧富差距直接導致了貧富大學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交際群體的分化。

  二、大學生貧富差距的消極影響

  貧富差距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沖擊著大學生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對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學校教育等造成極大的挑戰,進而影響和諧校園的建設與維護。本文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和UPI量表(大學生人格問卷)對云南師范大學大三學生19個學院,5946名本科學生(其中男生20xx名,女生3928名)進行心理測評,以探析貧富差距的消極影響。

  1.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條件相對富裕的大學生,由于其優越的生活環境,家長的百般呵護,進入大學生活后,可能難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從而產生焦慮和急躁的情緒。有的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優越感強,有的甚至高傲自大,生活散漫,只能享受成功的榮譽,卻無法承受任何挫折,一旦遭遇打擊,很可能做出極端行為。

  家庭經濟相對貧困的大學生,他們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同學間的貧富差距也使他們承擔著心理失衡的痛苦。貧富差距促使多數貧困大學生產生了抑郁、焦慮、敵對以及人際關系敏感等不良情緒。

  2.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

  貧富差距沖擊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一切向錢看”的功利主義價值觀使他們片面而簡單地將大學生活及今后人生全盤市場化,缺乏遠大理想,把實用和物質享受作為價值追求目標,學習沒有動力,應付考試,熱衷于談情說愛、吃喝玩樂。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高度重視貧富差距對大學生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縮小大學生的貧富差距。不論是富裕還是貧困的學生,都應正視現實,接納自我,都應明確自身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以獲取知識,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拼搏作為價值目標。

  3.對校園和諧的影響

  在貧富差距的長期影響下,學生群體的金錢觀、價值觀、是非標準等差異顯著,學生間的人際關系網絡也隨之發生結構性變化,貧富差距在學生群體之間形成了一條逐漸蔓延的裂痕,威脅著和諧校園的建設。

  三、貧富差距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索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新希望。研究貧富差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探究貧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內容、新途徑,緩解貧富差距造成的負面影響,顯得刻不容緩。

  1.針對問題,開展咨詢與心理輔導

  高校需要開設并普及心理健康相關專業課程,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的標準化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活動,以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學會有效地調適自我心理,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在充分了解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價值觀念、生存狀況的基礎上,對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其正視自己,接納自己,學會運用積極有效的心理防衛機制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

  2.加強研判,引導樹立正確的貧富觀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貧富差距拉大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有不合理因素,所以大學生應辯證看待,以平常心來解決貧富差距所帶來的問題。貧窮和富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大學生應該把握好時機,努力奮斗,拼搏進取,逐步改善自身狀況。

  此外,貧困大學生也可以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高?梢酝ㄟ^課程設置,開展工作必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可以為貧困生參加社會兼職創造機會。通過學校的幫助和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以提升學生自身減貧的能力。

  3.豐富載體,努力營造健康、溫馨的校園氛圍

  高校應為貧困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并為之建立相適應的心理傾訴和預警機制,積極營造健康向上、民主平等、溫馨和諧的校園氛圍,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樹立以道德品質、獲取知識為追求目標的良好風氣,有意識地打磨富裕生的優越心理和貧困生的自卑心理。班級組織參加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娛樂、體育等集體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團結互助、關心友愛的溫暖情誼,從而緩解貧困生的精神貧困,讓貧困生和富裕生和諧共處。

  四、思考與展望

  貧富差距的消極影響對和諧校園的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對貧富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社交、心理等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對于指引其人生目標,規范其個人行為,促進其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大學校園的貧富差距現象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貧富差距帶來的問題,探索貧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內容、新途徑,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田昊然.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創新[J].法制與社會,20xx(1).

  [2]楊雪萍.大理學院學生貧富差距問題調查與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綜合版,20xx,09(9):32-35.

  [3]李麗萍.貧困生需要“心靈雞湯”[N].中國青年報,20xx:3-17.

  [4]李大卓.大學生貧富差距問題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xx(02):47-4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3

  摘要:調查和分析在校大學生,其身體素質與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性,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預方法,通過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防范意識,構建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讓大學生能夠增強自信心,產生一種自我效能感,逐漸產生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和情緒。

  關鍵詞:大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成為當前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之一。提升高校大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是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任務,提高大學生身體健康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體素質。近些年大學生安全事故頻發,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心理存在障礙,有學者曾經統計過,目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病率最高達42%,其中都是以神經癥為主,并且患有神經癥的大學生數量高于一般的人群。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對其自身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

  一、研究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資料

  選取沈陽工學院在校大學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齡在20—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26±1.53)歲,從來不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75名,偶爾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70名,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對相關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資料進行查閱,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據問卷調查法對大學生進行調查,一共發放問卷250份,實際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為96.00%,將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分為正常組和非正常組。使用SCL—90自評量表對得分≥2分,≥3分的人數進行統計。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測試,對所有大學生進行統一的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的測試,測試指標為九項。最后,運用SPSS軟件,將所有數據填寫至SPSS軟件之中,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整理其所得結果。

  二、結果分析

  (一)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的狀況

  從表1中能夠看出,在身體形態方面的分析結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的身體發育等影響不大。但在身體素質方面卻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性,說明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運動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二)心理健康調查狀況通過SCL—90自評量表統計后得出,≥2分的是陽性癥狀,表示這樣的大學生存在著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應,≥3分的為中度癥狀,表示這樣的大學生存在著中度的不良心理反應。從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有160人在這一項上面得了≥2分,占總人數的66.67%,在這一項上面得了≥3分的,占總人數的28.33%。由此可見,在本次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

  三、討論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

  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發現,當前大學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主要表現在憂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精神病癥,以及人際關系敏感方面,這些癥狀都是因為大學生心理障礙體現出來的,很多學生與同學相處不融洽,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不喜歡參加一些集體性的競爭活動和項目,缺乏興趣、反應遲鈍。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在課余時間又很少進行體育鍛煉,參加也只是應付而已,慢慢地身體素質就會越來越差,上課時不積極,逐漸形成惡性循環。這些大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中的態度不積極,不參加體育鍛煉,很難在運動能力方面獲得提高,這也是造成當前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原因。

  (二)影響心理障礙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學生受到自身身心特點的因素影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相符,閱歷比較淺,社會經驗比較少,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會中不良思想的沖擊和影響,導致其在心理上產生沖突和矛盾。

  2.社會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才競爭比較激烈,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也相對比較復雜,經濟的發展給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帶來許多影響,再加上企業對人才招聘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大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關鍵因素。當代大學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陽”,時間一長,錯誤的思想會灌輸到他們的頭腦中,“無論是什么事都要以我為中心”,導致這些大學生在小時就被家長養成了一種優越感和自尊心,并且在獨立面對、處理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父母不正確的價值觀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逐漸養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斤斤計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狀態,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1]。

  4.學校因素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時候學生學習體育、參加體育鍛煉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對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很多大學生出現偏科的現象,逐漸地使大學生產生不同的心理障礙。

  5.身體素質因素

  有許多學生因為體形很胖,自身的身體素質較差,在學習一些體育動作時比較慢,比較別扭,感覺不如其他人,會擔心同學笑話,缺乏自信心,逐漸產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學生自我保健意識不強

  由于大學生自身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對其自身未來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導致大學生對自我保健知識和意識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較淺薄,多數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懂得如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這樣發展下去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對204名大學生進行詳細統計和調查后的結果發現,有66.67%的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問題,因此,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都比較好,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比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強,并且兩者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性。

  (二)消除心理障礙,提高身體素質的建議

  各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有效提高大學生在心理方面的防范意識,控制自己在憂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心理方面的障礙,不斷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質量。同時,高校應為大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學生能夠在心理變化方面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此過程中,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因為參加集體活動是有效治療和調節心理障礙的最佳途徑[2]。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調整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體育,進行體育鍛煉,讓大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參與到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讓大學生能夠增強自信心,產生一種自我效能感,逐漸形成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和情緒。同時,應培養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升大學生的運動能力。通常情況下,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在運動能力和鍛煉習慣等方面都比較差,這類的大學生一般都不愿意參加到體育鍛煉的教學活動中,更不喜歡參加一些具有較強競爭性的體育運動。因此,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的運動能力和體育鍛煉習慣,是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鑫強,蘇志強.大學生心理素質之個性品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基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6).

  [2]吳秀云.有氧運動與心理干預對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以超重與肥胖人群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xx(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4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進入全面的轉型時期,在這重要轉型時期,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深入分析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并據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顯著地提升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夠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立足于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積極地引入人文關懷的概念,要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為何”“生又為何”的人文教育真諦,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人文教育的內涵,鼓勵并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切實提高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

  據最新的調查研究表明,雖然我國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問題依然存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或有問題者呈上升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有大半都有過心理問題,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心理偏執現象,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造成大學生輟學、自殺等這些不良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概率更為嚴重[1]。據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前景是不容樂觀的,造成當前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影響

  家長是每一個學生的啟蒙教師,為此,學生家長品質的優劣、文化水平層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當以及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無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縱觀我國當前的家庭教育現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自身的條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不利,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極為粗暴,動輒打罵孩子,使得孩子從小就對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長過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難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幫助,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難以得到家長的有效引導和鼓勵,致使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壓抑感”和“委屈感”。

  2.學校教育不當

  受制于整體的教育環境,我國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和弊端,片面重視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高校教育雖不像中學教育那樣片面追求升學率,但這種應試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學生自身的專業素質教育,將學生專業成績的優劣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這勢必會造成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單調,使得很多學生不得不面臨嚴重的升學和就業壓力,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眾多學生存在持續的心理壓力和一定的心理問題。

  3.社會不良影響的存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潮日益滲透到當前的大學生群體,而大學生群體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還不夠穩定,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處在形成和穩定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社會上各種現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認,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視等內容的傳入,對大學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有的學生對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這些來自社會上的負面影響,造成了當前大學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謂的“人文”包括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因此,人文素質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成是文化素質,即指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一般而言,一個人的人文素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人文知識、人文態度和人文精神,在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個人文素質的最高形態[2]。人文教育對學生內在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過積極有效地傳播人類文化,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內化成人的穩定的基本品格。這些品格包括我們的人格、品質和修養。通過這種品格的內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會進步的標準。由此可見,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積極地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簡單意義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過人文教育讓學生學會怎樣做一個順應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凸顯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諧性,積極領悟其中的真諦所在,并用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在現實學習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矛盾,要積極鼓勵大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并據此有效探索個人成長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契合點,進一步明確并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用以滿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進一步協調好內心的和諧和均衡發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人文關懷的策略

  1.積極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誤區

  近年來,關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關教育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各院校及相關教育部門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有效地開展了眾多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就當前我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現狀來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存在著嚴重的失衡性[3]。如有的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沒有產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重視并預以加強,更有甚者,片面地認為,大學生已經成年,其個人的心理品質業已定性。要想切實優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要積極地轉變觀念和認知,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事實求是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有效地融入相關的人文教育策略,積極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種誤區,并據此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發展。

  2.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

  高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機構,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對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點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必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意義。建立大學生的心理檔案能夠更好地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的心理檔案一定要依據科學規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學生的智力、個性及學習適應性,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未來的職業潛能有著準確的描述和預測,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分析學生心理的各個側面,對學生的評估要堅持從內到外的整體勾畫。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實施科學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也能為高校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關的心理依據。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提升對自身的認知,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從而顯著地幫助他們預防和緩解種種心理問題。

  3.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

  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這些壓力和沖突來自多方面,如學業上的不順,感情上的糾葛,人際關系的緊張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這些常常使得大學生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為此,在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據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關懷,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體凝聚力和心理歸屬感。群體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夠進一步增強群體對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吸引力。正是因為群體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對群體活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4]。學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須要有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通過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使得學生在群體之中建立更為融洽的同學關系。同學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愛,對于形成健康、和諧的人際心理氛圍有著積極的作用。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幫助,幫助學生積極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體生活中去,增強他們的群體凝聚力和群體歸屬感,對于優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

  大學時代是個人心理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學生心理變化最強烈的時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代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有相當部分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據大學生群體及個體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或咨詢活動,促進大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高校應深入了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并大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

  1.適應能力較弱

  新生入校后將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戀家情節較重的學生就會出現心理不適的狀況。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此時易產生自卑、消極、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個別少數民族學生在飲食起居方面也會因其特別的風俗習慣,難以快速融入大學生活,從而產生焦慮感。

  2.學習動機缺乏

  大學與中學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使部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降低,學習目標模糊。一些學生不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成績的下滑使他們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時期成績優異的學生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中突然淪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生在一個集體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為中心,需要強化集體協作意識、互相理解與包容。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經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有人因性格過于內向而不善與人溝通。這些都會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久而久之使人產生孤獨感,更有甚者會出現社交恐懼癥,漸漸自我封閉,懼怕接觸外界。

  4.個人就業壓力

  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方向,就業焦慮感在臨近畢業時會越發嚴重。多數人求職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畢業生招工的好崗位非常有限,社會需求量很小的專業,學生就業壓力更大。一些家庭貧困和沒有家庭背景的學生承載了全家人改變命運的期望,但就業現實又令自己難以如愿,部分人就會出現心理失衡、怨恨社會等不良情緒。

  5.戀愛觀不成熟

  大學生談戀愛對他們自身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幫助他們的心理逐步趨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戀愛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心理影響[1]。大學生的情感還比較稚嫩,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多數學生都不善于處理愛情與學業、愛情與責任的關系,戀愛受挫后,部分大學生會失魂落魄,出現偏激心理。

  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補救式”教育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著重點主要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后的疏導和調適上,關注于如何消除大學生已產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對個案的心理疾病治療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數已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缺乏對常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統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絕大多數暫時無明顯心理問題學生的消極心理預防和積極心理引導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一般具有隱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覺,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強調追根溯源從預防著手,就會治標不治本。

  2.專業師資力量匱乏

  多數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老師非常少,遠遠滿足不了實際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是非心理學專業的兼職老師,其中有個別老師僅僅通過了國家心理咨詢師等級考試就能持證上崗,而我國此類考試的各地區標準及難度不一,導致證書無法代表實際能力。這些非專業教師缺乏系統的心理咨詢實操訓練,不具備較高的心理教育業務水平,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而對比美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僅需通過專業的心理資格考試,還必須得到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單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這兩種形式。目前,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多面性,不僅需要課堂上的引導,還需將此教育覆蓋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保持課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詢中心是心理輔導的課外機構,但其具有被動性,若學生不主動前來咨詢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可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不愿意正視自己的不同,一般不會主動求助,怕被人歧視和排擠。

  三、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高校應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它們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決定作用。正確的三觀可以讓人充分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使個體在解決問題時能減少盲目與偏執,維持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能幫助大學生勇敢面對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難而迷茫,使其能較好地處理、平衡各種復雜關系;同時,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責任感。

  2.引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積極心理學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補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針對傳統病理式、問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積極的內容和方式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消減了傳統心理教育的被動性和局限性[3]。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人的心理機能,能夠調動學生對生活及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的消極情緒,并全面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同時,還能最大程度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塑造出學生的健全人格。

  3.擴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應僅靠校內幾位心理教育專職老師來完成,應將各院系教師、學生都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其中。可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由心理素質過硬的學長來勸導、安撫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齡人,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也可設置各院系心理咨詢站,重點培養年級心理輔導員及班級心理委員。要求心理委員每月填寫一份班級心理“晴雨表”并及時上交給心理輔導員,使其能第一時間掌握、了解各班同學的整體心理狀態。聯合校園內各方力量共同呵護與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更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為加強這些組織體系的專業技術能力,學校可定期約請專家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學習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及心理危機干預能力[4]。

  4.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網絡構筑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當代大學生善于運用互聯網,網絡的虛擬性可使大家暢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極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高?沙浞掷帽拘XS富的網絡資源建立校園心理網站,在網站上設置心理學知識板塊、發布各類心理測試及心理咨詢案例分析,隨時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動態[5];開設能直接和心理教師進行網絡交流的一對一咨詢服務,在自由的網絡世界中學生可盡情表達內心體驗,教師也能以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動掌握其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另外,高校可借助目前學生對移動智能設備的高使用率特點,開發針對移動終端的心理教育平臺。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眾服務號,將心理教育、心理咨詢活動移動化,方便與學生隨時溝通。高校運用互聯網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間不失為一種經濟有效的形式。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性教學

  高?筛鶕髮W生心理問題集中多發點,結合他們所關心的熱門話題,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并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日活動;也可每周組織給學生放映一些思想積極向上,題材覆蓋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種類型的影片;還可在校園公示欄的醒目位置設計心理宣傳櫥窗,在校報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并利用校園廣播講解各種心理問題案例。通過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正視。能從大學生心理養護的角度為其排解常見心理困惑,起到預防、疏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

 。3)提供并創造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

  社會實踐可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真正的鍛煉與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進個體心理成熟,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會實踐不僅令大學生增長了眼界、增加了社會閱歷,也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心理調適及承受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高?衫霉澕偃战M織學生到附近的貧困地區進行義務支教,并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協商,使其開放部分實習崗位,爭取為大學生創造并提供更多的社會工作實踐機會。

  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建議

  1.重視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培養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須通過內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學會自我調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6]。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強大后,大學生才能做到處事不驚、從容理性。高校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與自我規劃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善于借用各種理由進行心理減壓,從而將外部環境對自己情緒產生的不利因素盡量弱化;還應建議他們主動接觸品質優秀且格調高雅的課外教育,多結交正能量的伙伴及多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告誡他們需自覺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識侵蝕。

  2.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1)注重和諧的人文環境建設

  高校應努力建設優良文明的校風學風,倡導友愛溫暖的大學校園人際關系?啥嚅_展一些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其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讓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心、消除孤獨感。同時,高校應創建整潔、清新、舒適的校園生活與學習環境,不斷優化校園內部公共設施,并對那些易于誘發大學生產生不良心理意識的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清理、整頓及凈化。這些都是一股無形的力量,能使大學生感到積極、愉悅,使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依靠感和歸宿感,從而保持穩定良好的心態。

 。2)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

  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心理品質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帶來直接性影響,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著積極作用。教師應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要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斷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不自覺的愿意主動與之親近。對于自己尊敬、崇拜和喜愛的老師,學生對其所授課程大多會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老師的思想和行為也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模范榜樣,能夠吸引和感染學生并促進其積極心理的形成。

 。3)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

  為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信息反饋作用,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資料得到科學管理,高校應強化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該系統必須滿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學生的心理隱私。學生登錄系統后會進行多項心理測評,測評內容以心理檔案的形式錄入數據庫并得出相應測評報告,系統會根據測評結果自動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7]。之后,心理健康老師將依照系統篩選的結果,對有需要的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心理輔導。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便于老師隨時存儲心理咨詢輔導內容,并利于后期的及時跟進和信息查詢工作。

  五、結語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國對新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引起我們每位學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視與思考。高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解決,不斷總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經驗,積極拓展、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與模式。

  參考文獻:

  [1]張英琦.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路徑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7).

  [2]曾夢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3).

  [3]袁忠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構建[J].教育現代化,20xx(39).

  [4]方瑗.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J].高教學刊,20xx(3).

  [5]莫夢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6).

  [6]張佳.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J].文學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xx(2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11

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6-21

淺談大學生教育下的心理健康論文06-2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論文06-22

大學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06-2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個案分析論文06-2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000字04-06

教育理論下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06-1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