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
摘要:中學生是處于特殊發展時期的群體,其心理發展變化很快,具有不穩定性,這就決定了中學生心理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不能在這一階段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引導,中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識經濟帶來快節奏生活,信息時代迎來高科技的發展,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和挑戰。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傳播媒介的影響、學校對升學率的重視、家庭對孩子的重壓,無形中給學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是,社會、學校和家庭都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桿。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問題頻發,催生各種犯罪、自殺等行為的報道屢見不鮮。由此可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不容忽視。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1.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實踐中,教與學都處于內外兩個環境中。外環境是指豐富的外界刺激,內環境是指師生意志的投入條件。只有內外環境同時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作用。顯然,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再適應時代的要求,新時期教師要與時俱進,靈活運用開放、自由、活潑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如在教學《青春發育期萌動》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列舉各自或周圍同學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并向教師講述自己的困惑,最后再由教師綜合講解。這樣一來,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幫助學生克服青春期的心理障礙。
2.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學證明,教師只有以激勵的教育方式誘導學生產生內驅力,才能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程序,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要學會寬容,把微笑展現給學生,不能因為學生影響了課堂紀律而冷眼以待。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給予肯定;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也要給予鼓勵。恰當的激勵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感染
羅曼羅蘭曾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態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緒對智力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想要保持頭腦清醒,學生必須擁有愉快的心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4.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中學生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活潑好動的性格,對豐富多彩的活動總是躍躍欲試。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點,積極組織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提高自我認識。如教師可以舉行“我更快樂”的評選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總結自己認為快樂的一件事、一個表情、一個瞬間,先通過小組評選、全班評選,最后再進行全年評選,直到參加全校評選。在評選過程中,要注意公開、公平。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發掘并放大自己內心的快樂,同時還能學會分享快樂,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結語
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是科技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必須主動承擔心理學教學任務。作為教學主體,教師必須以靈活為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激勵為原則,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以自己為榜樣,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感染;以活動為中心,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2
[摘要]中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讓家長和教師費心、傷神,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學生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
越來越多的家長感覺到自己無法和孩子溝通交流,越來越多的教師感覺到學生不服管理,而越來越多的學生覺得父母和教師不理解自己,時時處處為難自己。我認為,協調好了教師、家長與學生的關系,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思想的領路人、更應該是學生心理的疏導者。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與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分享。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1.部分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精神萎靡不振、產生厭學情緒、考試時會表現出焦慮。這些情況出現在學習成績處于中等的學生中,這部分學生學習積極主動,但是往往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基礎比較薄弱,面對成績好的學生會自卑,常常會與成績好的學生進行比較,從而產生心理壓力。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注意問題的難度要適當),盡可能面批他們的課后作業。這樣不僅會讓這部分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還能在交流中使他們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步驟,又可以增進師生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壓力。
2.人際關系問題。大部分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想擺脫父母和教師的管教,他們只會給父母和教師提要求,卻不會嚴格要求自己。他們認為父母和教師的要求過于苛刻,個別爭強好勝的學生甚至會認為父母和教師是故意為難自己,認為教師、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們,從而產生對抗心理。如果這時候由于教師、父母的錯誤判斷而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成績的提升。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利用主題班隊會讓他們感受什么是真正的責任和義務。在教學和管理中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處理問題之前必須了解清楚問題的真相,賞罰要分明,要讓學生感受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樣學生就會思考什么事該做,什么話該說,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接受教師的管理和教育。
3.青春期學生由于早戀引起心理問題。中學生往往對異性充滿神秘感,由于對方的容貌、學習成績優秀而產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驅使而接近異性,萌發情感。但他們對自己、對異性認識不清,很容易因為早戀陷入心理困境。對于中學生早戀,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利用適當的時間進行青春期知識講座,引導學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書籍;另一方面教師不能諷刺挖苦,要理解學生,在贏得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溝通,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壓力。切記在全班學生面前點名批評或雖不點名但實有所指地暗示批評,羞辱學生,或向家長告狀,這樣會極大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戀迷途的學生更加感到壓抑和無助,有可能會出現早戀學生相約“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劇。班主任如果發現學生有早戀跡象,切勿急于處理,在冷靜分析后,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在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進行單獨的心理輔導,讓學生認識早戀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
二、心理咨詢注意事項
1.“了解”是心理咨詢的前提。了解被咨詢對象的具體情況,包括家庭、學習和情緒狀況以及心理變化的內因和外因,認真分析被咨詢對象的內心活動。要制定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切忌隨意、盲目、無準備地進行咨詢。
2.“以誠相待”是心理咨詢的基本原則。只有尊重學生、為學生著想、以誠相待,做學生的親密朋友,學生才可能與你傾心交談,我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才能引導學生朝著積極、樂觀、向上的方向前進,才能成為學生思想的領路人。3.學會傾聽是心理咨詢的基本要求。傾聽是心理咨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最基本要求。傾聽既可以表達對求助者的尊重,同時也能使對方在寬松和信任的情況下訴說自己的煩惱。傾聽時,要認真、有興趣、設身處地去聽,不要有偏見,不做價值評價。
三、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詢只能解決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要使我們的教學和管理更加輕松,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接受心理教育。而以心理健康為內容的教育活動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起到教育和預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減少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預防因為心理矛盾和壓力無法排除而出現的情緒波動、心理失衡和行為失控問題。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原本就千頭萬緒,而日益嚴峻的是學生成長中的心理問題,令教師和家長煩惱,也使得許多花季少年傷心費神。如果我們能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多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多關注學生在成長中的煩惱,不僅管理會輕松高效,而且會讓更多的“祖國花朵”綻放異彩!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3
摘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重視。在常規教育活動中融入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健康教育的班級活動,還可在課堂教學中(如語文、體育等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 學習
一、正確認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真正含義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應該是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次是有較好生活行為心理,人格個性心理,最后才是學習心理。具體而言:
(1)正確的價值觀。中學生階段,學生應設定正確的長遠人生規劃,清晰的短期目標,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對生活有信心;對既定目標能有積極行動的表現。
(2)生活行為心理。中學生應當是樂于交友,即使與異性也得得體自然交往;應當愛幻想卻不沉迷其中;敬老,敬母,敬師,愛幼,有同情心;行為、作風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
(3)人格個性心理。中學生應有自己的個性,能夠自我肯定,但也有自知之明;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調節不良情緒的能力;樂于助人,有合作精神;有社會責任心,在陌生環境有自我調節適應能力。
(4)努力學習心理。在學習心理上,對考試成績重視而不依賴,重結果更過程,能針對考試結果制定以后的學習計劃;課堂學習能正面、輕松接受,基本掌握所學知識;課外興趣廣泛,且認真對待。
二、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一般的教學活動一樣,給學生上心理課。生硬的心理課程往往難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給學生一種逆反心理。因此,應當把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到學樣的日常教育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時,不自覺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時,目標要明確,更加注重學生心理的感受,而非教育本身。
(1)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課。班級集體活動或小團體活動作為健康教育的形式,實踐證明有較明顯的作用。班級活動主題可以圍繞生理衛生、健康心理兩大展開。生理衛生類的可以組織學生認識青春期生理衛生保健、禽流感的預防、愛眼、愛牙、禁毒、預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活動。健康心理類的活動可以開展我和青春有個約會,我與青春對話、成長中的我等系列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青春期心理,還可以開展尋找最佳學習方法、抵抗誘惑、培養良好的心理、正確面對人生挫折、如何交往、如何面對考試等活動,以活動的形式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工作。
(2)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利用有意義的課文實現心理教育。語文課程中有不少的課文本身很有教育意義,這些語文課程如果能夠深化利用,將很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在今年尋找最美的山村教師的評選中,一位手臂殘疾的山村老師沒有手指,他長年用沒有手指的手臂給學生在黑板上寫字,在給學生講到《植物是如何傳播種子的》這篇文章時,老師會說:植物沒有手,沒有腳,是怎么傳播種子的呢?答案有很多種,雖然種子沒有手沒有腳,但是植物有植物的`辦法。老師每次還會拿自己做例子,說:我沒有手,但是,我是怎么給學生傳播知識的呢?我通過不斷的努力,用我的手臂給大家在黑板上寫字。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退縮,我們要想盡辦法,克服困難。他的每一屆學生在聽到這一課的時候,都會流下眼淚。這一課讓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時,要想辦法克服困難,提高了學生的意志力。這是一個典型的把課文中內容和老師自我體會融入到教學中去的例子,當然,只要老師細心發現,不斷挖掘,還有很多課文是可以用于心理教育的。
(3)把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性比賽。比如:拔河比賽。這一活動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集體意識。我所在的學校就有這樣一個例子。為準備一次拔河比賽,優先挑選的肯定是有力氣、個子高、結實的女生,其中一個體型較胖的女生在其他學生動員她參加的時候,一直拒絕參加。其實這個女生一直因為自己的體型問題,比較自卑。最后經過老師的勸說,這個女生最后參加了比賽。經過學生們的努力,也很幸運的是,這個女生所在的隊伍贏得了這次比賽。比賽結束這個女生高興地笑著,特別開心。后來這個女生的性格發生了明顯變化,變得比過去開朗,而且學習也更加積極了,開始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后來老師找她談話,問及她的改變,她自己坦然回答說,在那次拔河比賽中,她覺得自己是班里的一員,可以發揮自己作用,也找回了自信。從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體育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可以經常使用一些集體性的游戲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可以增加學生的集體主義,增加責任感;能夠不斷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起到優化教學氣氛的目的,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樂觀、積極、開朗、向上的性格,為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礎。而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當中,更是可以學會自我控制和調控能力。
(4)把健康教育融入生活。健康教育還可以在學生的生活中進行,比如老師想改善兩個同學之間的關系,在情況允許時,可以讓兩個人結伴回家,給學生安排一個在回家的路上討論的問題,并且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一起提交一個討論的結果。雖然起初是老師硬性安排的,學生可能會有抵觸情緒,但是學生經過接觸,深入討論之后,很可能會發現對方的優點。這種方法可以增加關系不良的同學之間的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明白自己不喜歡的同學也許有很多優點。可以讓學生學會更客觀的看待別人,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改善同學關系。
因此,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教師自己要有正確的心理健康標準,并且采取多種形式,融健康教育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受到健康教育。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4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21世紀教育發展的新理念,是實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快農村素質教育的發展步伐,首先要在農村中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農村中學生 心理現狀 心理健康教育 實施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已越來越顯得重要,面向現代和未來社會的青年學生,不僅要有聰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自主發展和創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資料和跡象表明,農村素質教育的步伐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加令人擔憂。
1農村中學生的心理現狀
1.1現狀調查 .
對部分農村中學進行調查的數據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發展。
1.1.1學習積極性不高
有近41%的農村中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積極性不高。在課堂回答問題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能認真完成作業的初中為70%,高中僅為50%。可見,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應引起高度重視。
1.1.2意志不夠堅強
學生的意志不夠堅強,生活中貪圖享樂,害怕吃苦,不思進取,遇到困難不是知難而進,相反只有退縮,輕易放棄。特別在學習上,更表現出了意志力缺乏,懶惰思想嚴重,識記的東西太少,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鉆研難題。
1.1.3自信心不足
農村學生基礎較差,家長、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期望較高,總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產生差距,家長對學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失去自信心,導致某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1.1.4早戀問題的困擾
中學生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早戀問題”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戀愛的困惑中,高中階段就更為突出,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沖突加劇,產生了種種心理病態。
1.2現狀分析
以上現象反映的雖然是部分農村中學生心理現狀,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現歸納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家庭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相當多的家庭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當貧困,出現了明顯的三多三無現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法引導,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力引導;三是對教育認識不正確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心弓f導。同時,部分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多,忽視孩子的心理狀況,加上社會的離異率升高,家庭破裂越來越多,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創傷,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1.2.2農村環境因素
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文化氛圍不濃,“小農經濟”意識普遍.,絕大部分農民對教育缺乏足夠認識,對心理教育知識知之甚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缺乏耐心細致的引導,甚至錯誤地認為父輩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兒孫照樣可以繼續延續下去,使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2.3自身因素
中學生年齡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斷的能力較差,不能正視和克服自身的缺點和弱點。面對父母離異,家長打罵,教師批評,考試失敗等挫折難以正確對待。對許多社會問題不能完全理解,往往會陷入歧途,無法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出現許多心理問題。
2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農村中學,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簡單,且學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生心理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存在很多問題。
2.1認識問題
在農村,父母比較關心孩子的成績和身體狀況,忽視了心理健康情況,認為只要學習好,將來考上好大學,其他都無所謂。學校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重升學應考的科目和分數,很少去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致使學生一門心思全放在讀書、應試上,其余都漠不關心。
2.2知識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農村學校,心理健康知識在教師中普及率低,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少教師愛莫能助,束手無策,部分教師簡單的說教或硬性灌輸,甚至諷刺挖苦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感。有些教師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不良的個體心理品質,對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3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馬克思曾說過:“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3.1構建學校心理教育的組織領導機構,讓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
將心理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議事日程,加強對心理教育的組織領導,既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活動課,又要滲透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中。
3.2加強學校常規教育,進行正面引導
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性的教育,重點擺在學生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咨詢指導,矯正訓練,提高應對技巧,適當磨煉,增強適應能力和抗挫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自立意識,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集體觀念。
3.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關鍵在于教師心理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改進教育教學方法,進而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3.4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功能,共同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3.5加強區域性學校間的合作,實現信息共享.方法互補,縮小差距,共同進步,增強心理素質
總之,對農村中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在理論上、實踐上進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目前學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處事的心態平衡健康與否,將關系到他們適應挑戰的成敗,關系中華民族的興衰與存亡。青少年是祖國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學校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積極關注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現代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學生心理.20xx.2,3,4期.
[2]張東梅.心理輔導與德育的關系,北京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xx.4.
[3]方方.心理健康研究,教育出版社,20xx.7.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5
摘要:
音樂教育在提高中學生審美能力、構建高尚人格、培養健康心理方面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調查表明,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嚴峻,存在情緒、人際關系、學習和人格偏離等常見心理問題。廣大音樂教育者應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獨特的價值功能優勢,抓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
關鍵詞:
中學生;音樂教育;心理健康;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趨勢是伴隨著年齡和生理成熟的增長。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危險時期”。這也是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他們的一生影響很大。尤其是現代社會無疑是對中學生心理的挑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巨大壓力壓倒了他們。從家庭的角度來看,許多中學生現在是獨生子女,許多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希望他們的孩子和女兒成為鳳凰”,這實際上給中學生帶來了壓力。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與學校、班級與班級、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無疑給大多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造成了一些困擾,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注意力和動機,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學習壓力;此外,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和信息社會激烈競爭和鼓勵的形勢下,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壓力。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承受不了這么大的壓力。這種無形的壓力使他們容易產生過于強烈的自尊、強烈的自卑感、做事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責任感不強以及導致他們犯罪的其他心理問題。據統計,20xx年有10起重大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例如,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16歲的沈某,因在網吧搶劫8元錢,被判處一年監禁,緩刑兩年。國內專家針對這些駭人聽聞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研究表明,它主要是由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疾病引起的。
“李記·季樂”說:“從聲音開始,心就誕生了。”“音樂,天生的聲音。它是基于內心的感覺和事物的感覺。”音樂教育可以不斷培養中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興趣。它可以在中學生無聊的學習過程中給他們增添一絲敏感,從而凈化他們的心理。作為一名音樂教育者,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了音樂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音樂教育可以讓中學生輕松學習,緩解壓力和焦慮。
目前,中學生主要存在焦慮和恐懼的心理問題,這主要是由中學生過度的學習壓力造成的。聽音樂是最好的治療方案之一。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暫時忘記學習煩惱,放松神經,重建被學習壓力侵蝕的自信心,逐漸走出焦慮的心理狀態。其中,聽“班得瑞”系列音樂是首選。班得瑞的音樂創作自始至終都深深植根于阿爾卑斯山森林,堅持不混合任何人工混音。昆蟲、鳥、花和流水的每一個聲音都深入到山和湖中。班得瑞的音樂不僅賞心悅目,也是最純粹最干凈的減壓音樂模式!心理治療實踐證明,情緒改善是緩解患者心理障礙的重要條件。好音樂傳達的情感就像一個向導,引導許多中學生把他們的思想引向積極的角度。經常聽好音樂可以讓中學生平靜下來,學習文化知識,讓學生的情感升華。音樂教育的實施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在它的影響下,學生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將得到緩解和釋放,從而減少學習焦慮。
其次,音樂教育可以提高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人們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培養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尤為重要。他們的心理素質可以反映在他們與他人的關系上。可以看出他們與他人的.溝通技巧是否無障礙,他們是否能自由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擅長聽音樂的中學生往往個性更好,可以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音樂可以感染許多人,從而給無聊的環境帶來一些活力。
例如,打擊樂器如響鈴和鈴鼓應該首先教孩子們最基本的節奏,使用簡單的和弦,兩個或更多的聲音,要求孩子們互相傾聽,并準確地互相配合。讓學生學會尊重合作伙伴的重要性,理解合作的默契。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不同的音樂。舞蹈教學也是如此。對于中學生來說,聽音樂和做一些動作是非常簡單的,例如牽手、轉圈、觸摸腳、跺腳等。我相信他們會從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讓他們體驗音樂在這些運動中的魅力,并理解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此外,我們還應該理解團隊的集體榮譽感和與他人的合作,尊重我們的對手,幫助我們的合作伙伴更好更快地完成他們的目標和任務。
第三,音樂教育幫助中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音樂能以最強的力量滲透到靈魂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法合適,他們會用美滲透靈魂并美化它。如果沒有這樣合適的教育,頭腦就會被誹謗。毫無疑問,好的音樂教學方法可以幫助中學生豐富內心情感,完善人格魅力。它還能讓中學生感受到世界的神奇和美麗。歌唱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發展。中學生在演唱或表演一些不同節目的節目時,也可以豐富和感知每個節目或作品中的不同情感,這樣中學生就可以體驗到每個角色的不同,從情感的角度思考,比較情感沖突與現實,讓他們更好地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以“歌唱祖國”為例培養中學愛國主義情感;“軍港之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解放軍的生活和使命。“云追月”可以讓中學生愛上民族音樂帶來的美,讓他們的心理發展得更好、更成熟,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和感知能力。總之,中學生的心理正處于敏感時期,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持。音樂可以幫助中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重視音樂教育可以釋放他們美麗的心靈。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成為21世紀全面發展的人才。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6
【摘要】
中學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和個性特征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個體心理也容易出現問題。家庭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影響重大,作為父母,應當準確的了解子女在中學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對中學生進行民主科學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對策
一、引言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中學生在生理上逐漸的成熟,中學生的心理狀態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表現出成人感與幼稚感并存、閉鎖性與開放性并存的發展特點。中學生在這一特殊時期,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還存在人際交往與青春期等心理問題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監護人,也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對子女的影響也最大。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關系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夫妻關系,父母與學生長時間居住在一起,對中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夫妻關系在整個家庭環境中對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家長之間產生沖突,很容易導致子女的心理機能產生變化。學生在這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心理十分的細膩,容易造成創傷。尤其是家庭離異的子女,子女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容易給子女造成潛在的精神壓力,不利于中學生成長。其次,親子關系,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內心矛盾多,對父母較為敏感,但是內心深處仍然十分依賴父母,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決。在這個階段,雙方在這個時期需要進行良好的溝通,否則就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父母在這個關鍵時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問題,多多給予子女關愛,促進子女健康成長。
2.家長期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首先,教育期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在家長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績好壞意味著將來要進入名牌大學,就是優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長的期望,很少有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追尋夢想,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脫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容易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人際關系期望,在中學階段,同學之間的關系在人際關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家長對子女的朋友干涉較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壞了子女的人際關系。在中學階段,學生往往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心,這個時候父母擔心子女的早戀問題影響成績。家長不能過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際關系,培養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3.教育內容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長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識學習能力,忽視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對子女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樣會嚴重影響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處于青春期的階段的中學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現問題。但是家長最注重的就是關注子女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情況,缺乏對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視對子女獨立能力的培養,使得中學生缺少獨立性。
三、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優化家庭氛圍。
根據研究顯示,中學生的家庭關系比較親密的,測試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比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中學生,往往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十分的親密。因此,在每一個家庭中,家庭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長之間要彼此和睦愛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營造美好健康的成長氛圍。另外,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的好壞也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諧穩定的親子關系,需要不斷的溝通,父母要主動和子女進行溝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子女提升他們自身的認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鳴,家長和子女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能力,優化家庭氛圍。
2.提高家長自行素質,轉變教育觀念。
家長自身的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提升家長的對學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長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廣泛的閱讀關于教育的書籍,對不同時期的心理發展特征和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中學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家長定期的開導,不要給子女施加壓力,關注子女的心理特征。
3.加強子女青春期教育與生命教育。
中學時期學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這個時期需要和學生有血緣關系和高度信任關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師。家長在這個時期需要有意識的和子女談論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指導。教育子女進行正常的交往,順其自然的解開對異性的好奇心理。在這個時期,學生往往對學習和人際交往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產生的壓力無法排解容易使得學生產生挫敗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強強調生命的重要性,通過溝通排解子女的壓力,讓子女學會尊重和熱愛生命。綜上所述,父母應當重視家庭的各種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及時的了解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對子女進行健康科學的家庭教育,預防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國芳,李麗芳.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綜述[J].棗莊學院學報.20xx(01).
[2]吳惠娟,沈鑒清,駱宏.家庭環境對初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xx(08).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7
摘要:“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心靈健康的呵護,作為國家的朝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維護尤為重要,而對于地處邊境地區、偏遠山區、少數民族的桂西南地區來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顯的更為重要。
關鍵詞:少數民族;家庭心理健康;桂西南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需求的大幅度滿足,精神層次,心理需要的滿足成為當前社會重要的缺口。大批“心靈雞湯”的出現,心理咨詢活動的開展,心理健康作為一門課程,開始走進學校,社區和社會生活中。而今,在任何一宗案件的發生中,很多人都會去思考,相關人員心理的健康狀況;甚至是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在職工的培訓中也都會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培訓內容;更為之重要的是在自然災害,尤其是地震等事件后,人們同樣關心的也是災區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重要的社會保障要素。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家庭心理
家庭心理,首先是建立在家庭這一載體之上的。作為家庭,它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整體類屬概念。因而家庭心理,應當具備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即是家庭成員的心理,主要體現在家庭個體成員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另一個是家庭成員組成的團體心理,主要表現在家庭團體心理、群體心理。
(二)家庭心理健康
由以上分析可以明確的是家庭心理健康同樣應該包含家庭個體成員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應該包含整個集體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但是二者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影響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又相互影響,互為紐帶。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則是由教育主體和受教育者主體兩部分載體構成的行為過程。對于包含有家庭成員個體心理和家庭成員組成的群體心理的家庭心理而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則顯的較為復雜。首先,第一個成分是家庭成員間,父母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家庭教育的關系角度出發,家長、長者往往充當了教育的主體,而子女、晚輩則往往成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部分。其次,家庭心理健康的另=一個心理載體,就是家庭成員組成的家庭群體心理,同樣面臨教育的問題。那么家庭整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面對的教育主體是誰呢?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思考
葉一舵教授就曾在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論”一文中明確提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主要有幫助家長樹立心理健康的觀念,增強對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家長認清角色,強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意識;幫助家長系統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原理,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
(一)家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行動跟不上思想,且思想比較淺很多的家長都在關心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能為了孩子考試期間不存在壓力感,完全可以為孩子撐起全部生活空間;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維護,可以到處去學習、看書,從自我角度出發,以為一切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都是對的;別人的說教勝過孩子自己內心的傾訴,理想的環境勝過孩子真實的需要和想法。因而,往往得到的結果卻是,換來了孩子更多的不理解,不體諒和抱怨與指責。這一切的根源源自我們的觀念里一直認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是主體,孩子是被改造的、被教育的客體。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落實跟不上政策,配套資源跟不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和諧”社會構建的一部分,主體責任不明確,是要放在社區進行?還是由政府承擔?還是由家庭自己來完成?既沒有責任負責劃分,也沒有具體的保障措施,更沒有監控測評的過程和結果反饋。政策的落實,缺少相應的資源配置。不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樣,既有課程,又有具體的教育工作場所,還有監控監管流程。
(三)家長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術抵不上孩子本身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開展,學生在學校接受了更多的心理輔導、心理測量和心理知識培訓,心理自我調節技能訓練。而作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家長,卻因為工作為問題、經濟條件問題、知識背景問題,反而成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缺乏者。科學的心理教育在很多家長那里成了通俗的非專業化的“心靈雞湯”式。
(四)過于側重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忽視家庭整體的心理健康環境當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強調的是家長對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維護,而為了開展這一工作,家長心理水平技能的提升也成為當前關注的重點。但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單指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問題,也并非指家庭中某一成員的教育問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應當是在一個健康家庭心理氛圍環境下進行的,家庭整體心理氛圍的不健康,恰恰說明家庭成員個體或者家庭成員之間是存在不良心理問題的'。需要家庭之外的團隊才可以解決,依靠家庭內部來解決,此時是不合理的。
(五)民族地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更多問題作為邊境、少數民族、偏遠山區的地方來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從觀念上還是行動上和資源配置上,都顯得蒼白無力,更需要關注和健全。偏遠邊境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由于歷史文化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另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部分沖突,也是影響民族地區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
三、桂西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狀況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對作為整體的家庭進行心理環境的考察對象一、同時又將傳統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為教育主體的家長和長者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考察對象二;最后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被教育者作為考察的對象三。采用開放式和封閉式相結合的自編問卷調查法,主要針對百色地區各區縣共202人的中學生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本次調查采用自編問卷,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渠道,主要包括政府類、社會公益類、學校開展類三個層次,分別針對家庭成員中的不同人群進行調查了解,用以驗證本次研究中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低于被教育者。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當前被調查者所處的家庭環境下,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在不健康心理水平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情況,如援助者主要是由誰完成,援助者的文化水平,援助效果等。第三部分為開放式問答題,主要調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者的手段有哪些?主要用于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問題。
(二)研究結果
1.被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本次調查對象的年齡范圍主要為14-21歲的初高中學生,民族主要有漢族、壯族、苗族、瑤族。從調查的初步結果來看,總體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初中階段壯族、瑤族學生居多。主要涉及到了百色地區12個縣和1個區,以及區外的城鎮鄉村。2.接受過相關機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無論是全體家庭成員,還是父母或者是自己,政府類和社會公益類的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比例均處于最高,其中所有成員未接受過政府類的和社會公益類援助分別都為91.6%,而父母在此兩類的情況下,則是政府類未接受過的有84.7%,社會公益類未接受過89.1%,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被教育者而言,他們所占的比例卻相對較少,但相比于接收過援助的比例也相當高。3.家庭環境對于被調查者心理健康的影響。按照心理健康判斷標準:病程、會功能受損情況、痛苦程度,對被調查者進行初步篩選,了解家庭環境中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況。在被調查中發現有69.8%的人認為家庭環境影響了其心理健康狀況。通過數據分析,由表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存在一般心理健康問題,具體病程在三個月以下的有91.6%,社會功能受損的有75.7%,痛苦程度91.6%;而其余被調查者存在嚴重心理問題,具體情況如表所示。4.家庭成員心理健康援助情況。在被調者中,75.7%的接受到了家庭成員的幫助,且多數幫助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從后期的第三部分分析情況來看,這種有效的幫助卻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特點。
四、總結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邊遠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邊境地區,開展情況不容樂觀。作為政府機構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積極開展政府贊助的公益機構,如各區縣的團市委,社會青少年公益幫扶平臺,積極開展社區,鄉村等公益講座活動,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術;作為教育類學校機構,應當擔任起重要的建設橋梁作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扶課程和輔導活動的建設,開展高校與中學對口心理健康教育幫扶工作。政府應當鼓勵社會心理健康公益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同時對于各類組織機構進行登記注冊,進行管控。
參考文獻:
[1]史永超.初中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葉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23-128.
[3]余鳳紅.淺談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9):137-138.
[4]戴新利.農村中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2):85-87.
[5]徐衛良,家庭心,應湘,李長虹,李鷗.城市中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58-64.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8
摘要:中學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屬于心理逐漸發育成熟的特殊時期。這階段的孩子家庭教育會對其今后的發展乃至一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然而在我國當今的教育大環境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父母及老師都將焦點放在放在了孩子的成績及升學率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巨大的學業壓力所覆蓋,絕大多數的老師及家長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中學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問題
中學時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變化錯綜復雜,趨近于成熟,但仍缺少經驗,青春期的一些表現隨之而來,因此這階段的孩子極其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隱患。隨著大學生自殺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問題以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學生心里問題的存在以及他們心理發展情況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而家庭是孩子來都世界所接觸的最為基礎的教育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親密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1父母強烈期盼影響學生的心里健康:父母過分的重視孩子的學習,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心理焦慮、情緒不穩定心里不平衡、對他人表現出敵對情緒、抑郁、學習壓力大、適應不良。由于父母過分的對學生學習狀況以及成績的重視,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輕則進行說教。重則打罵,從而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極其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焦慮厭學的情況。由于對孩子的學習過分的關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優秀的孩子進行對比,并在孩子面前對那些成績好相對優秀的孩子大加贊揚,這回對孩子造成極大的挫敗感,很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情形導致學生自暴自棄。
1.2父母過度的懲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過分的嚴厲、懲罰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主要由于父親懲罰孩子的過程中不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在接受懲罰之后迫于父親的威嚴,不敢將自己的憤怒及不滿表達出來,將這種怨懟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這樣負面的情緒長時間積累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心理問題。而母親的懲罰往往會伴有言語上的說教,孩子同樣不敢宣泄不滿及憤怒因此同樣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據統計大部分經常被父母懲罰的孩子成績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厭學、抗拒考試;還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常與人發生爭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會對生活以及未來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郁癥的表現。
1.3父母過度的干涉保護孩子影響心理健康發展:由于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在家里都被是若珍寶。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長輩出于疼愛的心理過分的對孩子進行保護及干涉,以至于限制了孩子獨立、自主、勇敢精神的發展。一部分孩子出現懦弱、焦慮、面對失敗與挫折毫無承受能力。家長的過分干涉保護有時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體驗,他會認為父母這樣的行為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并且將他人的好意也視為敵意。于是會產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違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表現以及思想偏執,人際關系緊張等等不良后果。
2家庭教育正確的做法
2.1父母加強自身素養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都將影響到孩子。要想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首先要讓自己變得優秀。心胸狹隘的父母,很難教育處胸懷寬廣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狹隘,沒有容人之量,對孩子也是指指點點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長期的責備聲中孩子就會產生強烈自我懷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歡讀書等等。其實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應想下自己,是否這些毛病都源于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養是對孩子社會化影響最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準、家庭關系、生活方式等等都取決于父母文化素養。因此家長首先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與人為善、誠實守信、建立高度的責任心、對工作對他人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從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實行家庭教育,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2.2創設和諧氛圍建立良好溝通的親子關系:家庭中良好親自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有利于父母將他們的健康理念、社會目標傳達給孩子,有助于中學會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使其樹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確的價值走向,促進其良好習慣的培養。人的一生會面對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親子關系是人生社會關系的起點,中學生在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獲得成功愉悅的體驗,將會對其面對其他社會關系建立信心以及積極的影響。良好親子關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工作生活帶來的壓力,給孩子展現出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從而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也是良好親自關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作為家長應該盡量抽出時間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動態、以及看問題的態度、觀點,真正的走進其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導。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關心、包容、理解、信任、體會家庭的溫暖,把父母當作朋友。這樣自然會喜歡與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給予的建議才會很容易的接納。
2.3合理要求適當管理:熱愛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縱,對于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講不過分干預約束,但也要適當的要求。由于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的愛及呵護很容易過度。多數的父母都想盡最大努力為孩子鋪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點點苦。但他們忘了在成長的道路上誰打磨練、痛苦荊棘是他們必須要經歷及承受的。在這樣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對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無不親力親為,這樣過多的干涉影響了孩子獨立生活及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父母應多給孩子一些空間,還給他們自由的權利。圈養在籠子里的鳥兒永遠學不會飛翔,長在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要想培養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將他置于社會大環境中去接受磨練,培養其面對困難,應對問題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中成長培養起堅強的意志力及耐力,從而為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3結語
要想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家庭教育也極其關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起點。因此在中學時期孩子身心成長的這一特殊時期家長正重視家庭教育,及時了解子女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提升自身素質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從而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初中生心理問題與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研究[J].教育技術報,2012.
[2].初中生親子關系性格特征及相關的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4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9
一、引言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與家庭、社會、學校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是發展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嚴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的基本條件。然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根據調查分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依賴心理:當前,獨生子女學生越來越多,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溺愛、嬌寵,好比溫室里的花朵,缺少獨立意識,什么事情都要依賴家長。
2.自私狹隘心理:表現為心胸狹窄,自私自利,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把個人利益看得過重,具有較強的報復心理。
3.易怒心理:所謂易怒就是指容易沖動、急躁,愛發脾氣,喜怒無常,報復性強,常有干危險、愚蠢事的沖動,事后冷靜下來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學生對外界的刺激常產生與常態相背的心理反應,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對抗態度,對老師、家長的教育感到厭煩甚至頂撞。
5.嫉妒心理:這是一種恐懼或擔心他人優于自己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重點中學的學生尤為明顯。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觀因素。概括起來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二是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三是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一)家庭環境因素
從教育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家庭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終身學校。通常情況下,家庭內部成員關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開朗樂觀,適應環境的能力會更強。
(二)社會負面因素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另一方面,影視宣傳、文化娛樂隨處可見暴富和暴力,計算機和網絡又輕而易舉地提供給中學生容易成癮的暴力和賭博的游戲,使他們陶醉于自身價值得到體現的虛無世界中,從而更不愿與世界交往,甘愿獨處于封閉之中。在社會大環境下,酒吧、游戲機房以及隨處可見的網吧等等,極大地影響著中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優點和長處。通常血緣關系使子女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信任感與親切感,父母的喜怒哀樂時刻感染著子女,他們之間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時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覺的影響,從家庭教育的影響途徑和方式來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過耳濡目染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嚴密計劃和系統性的正規教育。
(四)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應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堅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對少數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應耐心的啟發誘導,而不能動輒批評指責,甚至把他們當成典型的例子張揚,致使這些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
(五)社會環境治理方面
教育體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要真的“減負”,要讓我們的孩子活得輕松些,使他們能有精力突發奇想、展開幻想,去搞科研、搞發展,讓他們去實現祖國飛速發展、繁榮昌盛的中國人的愿望;影視宣傳、文化娛樂網絡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殺,否則后患無窮。
四、總結
青少年做為向成年人過渡的階段,既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時期,同時又是一個情緒多變、情感沖突的時期。因此,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之間和諧發展,幫助青少年學會心理調適,社會適應,才能真正地實現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美好和諧! 根據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舒適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
【摘要】中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刻,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來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與心理的發育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遇到各種心理問題,有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的話將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嚴重的使他們出現心理障礙或人格缺陷。
1.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1學習類問題
1.1.1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每天復雜、繁重的學習任務,使學生長期置身于學習中,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緩等一系列問題。
1.1.2考試焦慮,是一種自信心或自卑心理過強而產生的對考試的恐懼感,他往往隨著不同級別的考試而表現不同。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
1.2人際關系不協調
1.2.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導致學生產生的逆反心理,教師死板老化的教育方式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偏差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拒絕他人的建議。另外“,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使學生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往往病態的感知這一切,這也是師生之間發生沖突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壓抑、消極情緒,師生關系日趨緊張。
1.2.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然而生活中的矛盾時刻沖擊著同學間的友好關系,有的同學就流露出一種莫名的孤獨感,最終遠離班集體。
1.2.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1.3青春期的心理問題
1.3.1青春期閉鎖心理。青年學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好奇心強,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需要,探索比較新奇的問題,并以標新立異為自豪,不愿意格守“老一套”,不愿意聽“老生常談”,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1.3.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時期的心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2.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2.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夠重視,造成青少年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的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在20xx年3月西安發生的一起少年團伙持刀殺人案中,13名犯罪嫌疑人中有8人是父母離異的青少年。據中央綜治辦和全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對未成年人犯罪調查中顯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而屬父母離異的青少年就占了其中的50%。
2.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家庭是學生最初接觸的社會場所,也是影響學生品格的最初環境。現在許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忙于工作或發財致富,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采取驕寵態度,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
2.3社會環境“污染”由于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是習以為常,并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青少年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盜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生。
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3.1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之中。只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該策略才有實施的基礎;然后將心理教育分布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絡。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咨詢和實施心理治療。
3.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
3.3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生活空間,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龍德宏.加強中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芻議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xx,(1)
[2]聶喜飛.芻議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中學班主任的談話藝術.東方青年教師,20xx,(5)
作者:孫瑩瑩 單位:甘肅省西和縣第四中學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1
當代中學生處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面臨諸多矛盾、沖突,加上他們生理、心理發展以及學習生活的特殊性(獨生子女),常常會使他們產生這樣那樣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如何疏導學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緩的事情。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下,我在體育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體育課上學生不良心理狀況及成因:
在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賴心理;④焦慮心理;⑤孤獨心理;⑥自責心理;⑦過敏心理;⑧沖動心理;⑨反感心理;⑩異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體質和學習成績以及不良個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學生身材矮小、肥胖,體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殘疾等,他們在練習中因怕做不好動作被別的同學譏笑而產生對運動的恐懼感,導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棄,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又如:在考核或成績評定時,總覺得教師給別的同學的分數與評價比自己的高,懷疑教師不公正、有偏向,在進行集體項目的比賽時,總認為自己的技術水平對取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現自己為中心,這樣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師的肯定。而對這些內心無法平衡,又難以從正常途徑宣泄,從而造成在學習時心理極不穩定。有些學生由于身體素質基礎差,或者學習動作時接受、掌握動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進度。在平常學習時,與那些身體素質好、成績好的學生比較時,總覺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無法趕上其它學生,從而在練習時放不開思想包袱.顯得膽小、怯懦、縮手縮腳,結果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虛榮心強,愛出風頭。喜歡在課堂上引起教師和其它學生的注意,愛表現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從心的動作時,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為了“面子”硬撐著去做,結果失敗。久而久之,這種挫折失敗的陰影會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對自己能做的練習,也不敢表現自己,怕萬一失敗而被其它同學譏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
1)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核心。教學既是對師生關系的教學,同時也是對同學關系的.教學。在良好的人際關系背景下,師生之間的積極關系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合作支持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要遠遠多于其它課堂教學,也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3)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場地與器材。體育課大多在室外進行,復雜多變的環境,給小學生上體育課帶來一定的干擾。所以應在課前畫好場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潔、美觀、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學前滾翻時,把墊子放成梅花型,讓每兩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花瓣”,讓學生一到場地,就感到心情舒暢,愉快有趣,渴望快點上課。
2、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如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游戲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競快的游戲活動,因為在游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的群體力量,同組的同學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比如,在換物接力賽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所換的物體都必須立起來,不得倒下,否則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隊伍時,一定要從右邊歸隊,一次錯就扣該隊一分,這時,各組前后同學紛紛互相提醒,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學生之間關系也很融洽,拋棄了那種不愉快的情緒。又如,讓體育素質較差、但責任心強的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擔任裁判,通過他秉公執法,同學也不會輕視他,讓學生養成尊重裁判,遵守規則的習慣。使這些學生不會因為體育素質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這些活動中,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養。
3、采用靈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互幫合作快樂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著重培養學生互相合作學習的習慣。互相幫助、探討學習,使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也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
2)在游戲中培養學生團結拼搏奮發進取精神。教學中運用游戲,能夠使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奮勇拼搏。如:團結一致過黃河,集體跳長繩游戲比賽,接力跑游戲等集體游戲活動。通過對游戲規則的了解和參與游戲活動,培養了學生團結一致,努力拼搏奪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同時讓學生在比賽中也體驗到勝利的喜悅。
4、課后小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設疑法。講課時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后進行思考。②提問法。通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評價、辨別。③暗示法。教師利用心理學原理,讓學生對課堂上自己的表現進行回憶,自己評價。④議論法。教師就課中某一環節,特別是學生的看法和評價不一樣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熱烈討論,自己找出正確的答案。其次,體育教學中有許多競爭性比賽或游戲,肯定會產生“失敗”的一方。這些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會產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壓抑,應注意消除他們的心理疲勞和心理障礙。教師可用簡短、幽默的語言或小故事去啟發他們,用真誠的目光去鼓勵他們,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獲得成功。
另外,學生具有個體差異,各個階段心理狀態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督促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2
【摘要】
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很脆弱,自尊心很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本文就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議論,旨在從學校和教師包括家長的角度更加重視和積極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加強
中學生是不成熟卻趨于成熟的青少年,在這競爭激勵的年代里,不僅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底蘊,還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當下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這個階段是他們第二次成長高峰期。這個階段無論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識等都在迅速發展,是人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關鍵時期。這階段的學生最容易出各種問題。作為他們的老師應該充當好管理者的角色,還必須知道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需求,幫助他們形成良好品質及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的學生由于自身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以及來自社會和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領,很容易使他們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結果。
一、為什么中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少年在成長中都會產生逆反心理。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自尊心、自認為是大人了,有極強的自我意識,不愿意服從長輩,喜歡自己的獨到見解,不愿受別人引領和指導,有些青少年過分自我意識很強,惟我獨尊,對于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幫助接受不了。有意背道而馳,他們能力和價值主要體現在反抗和不遵重。這種心理如果不正確的引導,他們求異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就會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很難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的不良心態。
2.青少年就會產生脆弱、孤獨的不愿意讓人接近的心理。現在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業,很多父母顧不上他們,與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時間少,就會產生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交流,把自己封閉起來。大多數孩子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沒有吃過苦、受過罪,經不起挫折,在學習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內心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產生焦慮、抑郁心理。這種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不知所措,精神狀態低入谷底。
3.應試教育更多的注重書本知識,而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現在競爭有很激烈,更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升學競爭壓力大,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迫切的愿望加重學生心理負擔。頻繁的測試、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壓狀態,超負荷的學習讓學生精神緊張,心情抑郁。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痛恨自己能力,失去了對學習的渴望和信心。此外,大多學生都是單親家庭,或親人不在身邊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現在這些不健康的心理,與當代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不相吻合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現在老師應該擔當的任務。
二、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學生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敏銳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察覺學生行為。在平常的教學中、課外活動、學生的交流和交往的過程等所有方面,都認真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精神面貌、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建立心靈信箱,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到心靈信箱里,老師定期查看,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2.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聽學生心聲。老師經常通過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傾聽他們的內心想法,了解學生的心理的思想問題。談話是最親切和最直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悅色、你要舍得放下教師的架子和學生平等地交流,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重要信息。心理學研究表明,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雙方之間的一種交往與認識過程。談話雙方的心理特征、態度、期望、動機、知覺、情緒和行為等對談話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3.要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中學生的心理挫折主要源于成績的不佳和同學關系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不良心理給以指導和幫助,這樣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級作風。剛上初中時,很多學生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很多同學產生了厭學情緒,內心嚴重受挫。對于這類情況,就要讓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要及時有效地告誡他們,有遠大的理想是件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通過名人成功的案例教育和激勵他們,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一些困難,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習成績也提高很多。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要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對待每個學生付以真誠的情感,尊重他們感化他們,讓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熱愛學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到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愛的情感播種到學生的心田,讓每一個學生在新教育形勢下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師生間才能做到心心相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5.要指導家長“賞識教育”。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學校要和家庭緊密配合,以教育開展的效果為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實踐,為了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3
摘要:在當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教育在他們的學習和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他們未來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研究了現階段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希望能為中學教師在中學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研究;
在當前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廣泛關注。中學生作為心理成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的引導作用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是非觀念,并能有效幫助學生對日常學習有良好的記憶,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是判斷獨立個體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中學教師應不斷進行德育教育,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得到正確的引導,促進其全面發展。
1、心理健康教育在當前中學生德育中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心理健康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與學生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德育中不斷滲透。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學生自身的發展。中學教師應在德育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并有效地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實際德育中。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學德育能有效地幫助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原則發展。因此,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可以更好地由幫助教師來引導,也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其次,中學教師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初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思維和更好的發展。最后,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指導者,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在德育的實際過程中為學生創造積極的氛圍,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
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廣泛關注。中學教師應在德育中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中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
2.1學校應不斷提高教師素質
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滲透過程直接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開展有效的學習,以增強個人魅力,贏得學生的信任,更好地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該充分重視教師的素質。教師可以定期組織統一學習,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教師可以在日常道德教育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教師才能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影響。學校通過提高教師素質,有效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言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價值觀。
2.2中學教師在德育中應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學。
現階段,中學教師在實施德育過程中應重視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幫助學生在思想教育的實際過程中營造樂觀向上的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中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心理健康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學生教育。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可以鼓勵教師采取各種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培養學生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用樂觀的眼光面對困難。在中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相對較快。教師需要在德育過程中運用心理學觀點來實施教育過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3教師應采取適當的方法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
中學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德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幫助學生平息逆反心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中學教師首先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師生環境,讓學生能夠充分信任教師,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讓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讓學生能夠傾聽教師的建議,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規范自己的言行。
2.4中學教師在德育中培養學生的樂觀情緒
樂觀能幫助學生在面對困難的情況和問題時保持穩定的心態,并能樂觀地看待事物,以積極的心態行動。中學生正處于青年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日常學習中容易出現不穩定。教師應該在德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樂觀精神,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保持穩定的心態和調節情緒。
2.5中學教師培養學生的道德教育毅力
在目前的教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堅定意志的培養。因此,在德育過程中,中學教師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直面困難的頑強毅力和勇氣,從而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中遇到困難時,能夠通過堅定的信念迎接挑戰。
3、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心理健康是衡量一個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中學階段,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優秀人才。德育滲透中學生心理健康要求中學教師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整體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永軍,孫連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生德育中的滲透[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xx,37(2):83-83。
[2]馬一寧。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德育中的滲透[科技信息,20xx,12(36):208-208。
[3]黃銳太陽李芳。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應用[。教育調查(下半年),20xx年,5(8):43-44。
[4]陳艷紅。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職德育課堂中的滲透[職業,20xx,22(27):125-125。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4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齡背后的代際差異。調適逆反心理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沖突;多一點包容,少一點分歧;多一點溝通,少一點爭執;多一點思量,少一點沖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調適;逆反;化解;沖突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我與他人和集體》中交往與溝通目標要求: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調適逆反心理,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為此,我們課題組在執教人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兩代人的對話》板塊內容時,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適時進行學科滲透。
一、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與成因
中學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喜歡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特別討厭大人對他的再三囑咐和重復要求,希望自己獨立去實踐;二是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決定;三是對父母不再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四是對傳統觀念、現成結論和權威往往不迷信、盲從,而是持批判的態度。通過對中學生逆反心理表現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來自社會、學校方面的因素。從自身原因看,進入青春期,青少年雖尚未涉足社會,但已開始以自己的視角觀察、分析社會,以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讀所見所聞。然而他們的心理、思維和對事物的判斷因社會閱歷所限而與社會現實存在一定距離,往往會表現出一種不適應,自我意識常常處于困惑的'矛盾狀態。再者,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平衡,進入青春期后,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產生強烈的“成人感”,而心理發展速度的相對緩慢、滯后,使他們處于“心理斷乳期”。因為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他們在知識、經驗、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處于半成熟狀態,對身心發展現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逆反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齡背后的代際差異:親子之間年齡差異,父母與子女的人生經歷、生活經驗、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興趣愛好、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存在較大差異。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往往使子女對父母產生反感和反抗。心理訓練:說說父母說得最多的十句話,理解父母“源于愛”的初衷。
二、調適逆反心理,和諧親子關系
1.打開自己的閉鎖心理,敞開自己的心扉,走進父母,親近父母,主動與父母溝通對話,從現實中架起溝通的橋梁。主動溝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溝通產生理解,理解產生信任。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因愛而生,是愛的沖突,以愛報愛,是黃金法則。
2.換位思考,理解至上。當中學生不能理解父母、與父母發生沖突時,要學會換位思考,替父母想一想,這樣,會變得更加冷靜、理智。當中學生與父母出現意見分歧、產生摩擦、隔閡、矛盾、沖突時,要體諒父母的辛勞和不容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克服逆反心理,不要疏遠、回避、頂撞,甚至反抗。中學生要主動與父母談談自己的心里話,交換不同的看法,也可以與父母一起探討一些新觀念、新思想,要相信,每一次溝通都會促進信任,加深感情。
3.父母子女相互將心比心,相互理解,心理上產生共鳴,情感上才會出現共振。這樣,相互之間的關系才會融洽,親子關系融洽了,中學生也就不會再出現叛逆心理了。
4.與父母平等交流。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不能一概說是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父母也不是圣人,他們的觀念時常滯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難免有誤區。所以,與父母平等交流,有助于幫助父母更新觀念、走出家教的誤區,也有助于中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克服逆反心理,化解愛的沖突,密切、和諧親子關系。
5.出現逆反心理,要學會適時調控自己的情緒。牢記:克制、冷靜、理智、溝通、交流、理解、體諒。冷靜下來,中學生才會做出恰當的選擇。中學生應提醒自己:我們能忍心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嗎?
6.克服逆反心理,化解愛的沖突,和諧親子關系的基本要領:了解父母,敞開心扉,耐心解釋,換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異。心理、行為訓練:當中學生和父母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怎樣去做?找父母談一次心,真正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寄語:你想讓父母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父母。這是子女與父母溝通交往的“黃金法則”。調適逆反心理,化解愛的沖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沖突;多一點包容,少一點分歧;多一點溝通,少一點爭執;多一點思量,少一點沖動。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
一、教學研究目的
目的:改善中學生人際關系,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由于當前城市和農村獨生子女的生長環境與他們的前輩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許多獨生子女在心理發展上不健康,很多時候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團體精神等多種問題,綜合表現為人際關系不和諧,而且性格方面表現得比較自私。本研究試圖從體育教學角度研究分析,從而增進中學生的人際關系,使得孩子們得到健康發展。
二、教學研究方法
1.實驗法
在學校,選取兩個教學班作為比較樣本,一個稱之為實驗班,一個稱之為普通班。我只是采用經過特別設計的具有促進心理發展內容的體育項目,比如:拉網墊球。規則是張開一張大的圓形繩網,直徑為5米。選擇十名學生,將球置于網上進行高高彈起,球著地即為失敗。該運動項目鍛煉的是大家的合力和團隊精神。另外,在傳統項目上增加具有相應效果的內容,并在活動中間進行心理輔導和技術指導。經過一年實驗,實驗班與采取按傳統體育教學班級的個性心理調查結果進行比較。
2.問卷調查法
在學校和家長的配合下,不定期向學生發放問卷,從而獲得所需要的數據資料,最后整理匯總分析。
三、對比結果分析
從上表可以看出,學校中我教的實驗班學生的人際關系水平優于普通班學生,兩者存在顯著差異。這種情況表明:通過心理健康促進因素得到提升的體育教學活動實驗班學生對人際關系敏感起到積極作用。學生在運動中能夠較好地克服自我中心,協調人際關系。實驗班學生經常參加經過特定設計的體育運動,因此其人際關系敏感問題較普通班學生少。另外,通過對實驗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人際關系水平異常(14分以上)的比較,實驗班學生組學生人際關系水平異常者2人,占總人數的1.81%,非實驗班學生的'人際關系異常者8人,占總人數的4.21%,以上結果也間接表明了體育運動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敏感的積極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論
(1)對我校學生不同群體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調查分析表
明,獨生子女人際關系問題的比例高于非獨生子女;農村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城市學生。由此,這兩個學生群體應加強引導。
(2)經過有特別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積極的影響作用,能促進學生保持輕松、愉快的情緒,克服以自我為中心,進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結論得出,在目前學分教育的教學環境下,不能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識的增加,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對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加之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相對比較孤獨,在家里沒有適齡孩子的心理傾訴和交流對象,只是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人際交流的渠道相對狹窄。因此,全方面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迫在眉睫。
2.合理建議
(1)借助網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學生互動群。網絡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網絡的私密、互動、快捷的特點恰好符合心理教育的需要和規律。學校心理教育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發揮網絡特長,開展網上工作。當然,在班主任管理員的指引下,針對學生在網絡上流露出的心理狀況,對全校學生進行多次的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為每屆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此跟蹤了解學生的內心活動、心理變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增加心理健康內容
體育老師要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來促進心理健康。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不同的特點,也適宜于不同個性的學生。比如要經常進行接力跑、拔河、多人跳繩等集體項目的鍛煉和球類教學,這樣有利于在對抗比賽的過程中讓學生慢慢地改變孤僻的性格,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相互交往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時間越長、密度越大,越容易產生共同的體驗和感受。參加游泳、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膽怯心理,學會團結互助,幫助學生形成勇敢、堅=毅、果斷、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等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體育運動對于學生的人際交往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要充分利用體育這一兼有健身和娛樂功能的有利條件,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有意識地發揮功能,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人際交往水平。
參考文獻:
[1]李五洋.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M].甘肅日報,20xx-09-12.
[2]周杰.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xx.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相關文章: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08-31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篇08-31
心理健康論文08-21
心理健康論文12-01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集合15篇01-10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07-16
心理健康論文15篇12-15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2-21
心理健康為主題的論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