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大學生就業論文

時間:2022-07-25 18:27:10 論文 我要投稿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歡迎大家分享。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

  摘要:闡述大學生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社會現象,從大學生和高校兩個層面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從大學生綜合素質、面試技巧和學校職業指導等方面來引導大學生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指導

  大學生就業難這是目前社會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樣的,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能夠具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1。大學生就業觀束縛于傳統觀念,就業市場化意識薄弱。傳統文化重視人際關聯和權力等級,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對就業選取還有很深的影響力;計劃經濟時期的“干部意識”之上又加上了新經濟時代的“白領情結”,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單位,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和擇業取向。同時,社會缺乏創業氛圍。社會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輿論,優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脫穎而出;用人單位注重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觀;缺乏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許多用人單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為,不愿作長期投資。大學生缺乏創業觀和市場化觀念,如果換個思維,將開辟就業的嶄新天地。

  2。大學生面試技巧潛質有待提高,缺乏求職技巧訓練。由于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人們一向都很少關注到求職技巧這一領域,就像沒有被微波信號覆蓋的“盲區”一樣被人遺忘。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是一樣,我們學校對求職技巧同樣沒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視,根本不存在求職技巧的問題,計劃經濟時期學生一畢業就被國家分配到企事業單位工作,無需要理會什么求職技巧,只要學好書本知識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職的技巧的知識。雖然到了市場經濟的這天,畢業生就業雙向選取的狀況經過幾年,但求職技巧的訓練仍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我們過去的計劃經濟對“求職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這天,勞動力的價值務必透過市場來實現,有市場存在就會有競爭,而勞動者在競爭過程中,如果不掌握必須的“自我推銷”藝術,縱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單位冷落,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與結構性失衡,高等教育質量難以保障。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簡單擴大供給的問題,而是如何擴大有效供給的問題。在一個有效的市場上,能夠透過價格機制來調節某種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場上,價格機制很難奏效,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應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壟斷高等教育造成“市場失靈”與結構失衡,高等教育的個人投資回報率沒有到達均衡點,私人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過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給不足,大學生內在質量下降,國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實的文憑,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

  4。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脫節現象,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沒有市場化。當前,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首先,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過窄過細,導致培養的畢業生就業面較窄,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就業機會就少。其次,一些學校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滯后于社會的發展的需求,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調整,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和教材陳舊,與時代脫節,培養的畢業生在知識潛質,思維模式等方面與社會的需求有著較大差距,使人與職匹配產生錯位,構成了結構性就業矛盾,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最后,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就業指導資料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就業指導過程過短的問題,在必須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

  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原因中找到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對策來引導大學生就業,這個關聯到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問題,我們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針對化的指導工作:

  首先,引導職業社會化觀念,循序漸進地改變傳統就業取向。大學生就業觀的構成需要一個過程,職業選取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個人興趣和志向的轉變以及就業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要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應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用心性,把就業指導滲透到各科教學中,任課老師不僅僅要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闡明它們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選取正確的職業方向。同時,各專業學院可根據自身實際狀況,號召教授、副教授擔任學生導師,帶領學生進入項目組,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潛質,并利用自己在做項目和做科研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建立的聯系,用心向有用人需求的單位推薦優秀畢業生,全員促進就業。

  第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學生實踐潛質,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太學畢業生是高校生產出的“教育產品”,在教學活動中,大學就應加強實踐環節的設計,為學生創造機會與用人單位接觸,讓學生早日介入就業市場,為就業早做準備。我們應當為學生帶給創新的氛圍,培養創新意識。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就提前做好準備。

  第三、進行求職技巧的訓練,提高面試成功率。面試一般有較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時往往要經過一番精心策劃,巧妙地向應聘者提出各種不期而至的怪題難題,令你防不勝防,從而使你褪去包裝露出“廬山真面目”,迫使求職者臨場發揮潛質的現顯。這時,你不僅僅要有備而來,更要沉著冷靜,不卑不亢,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潛質,真實地展現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被挑選出來。

  最后,大學生要善于自我調適,進行科學職業規劃。大學生也應應對市場需求,做出用心的調整,在心態和觀念上,并發奮提高自身的就業技能。大學生自身的心態應逐步調整與完善:客觀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首先要認清自己,有一個適當的自我定位,客觀評價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樹立職業的社會意識和長遠意識,在求職和擇業的過程中,既有對自己正確的評價,也有對社會長遠的認識和決定,從而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坐標,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構成開放的大職業觀。客觀認識競爭,持續良好心態。良好的心態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是不可缺少的,正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應的位置和不一樣的分工,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應對求職失敗,就應認真反思,吸取經驗教訓,發奮爭取新的機會。在對部分成功就業畢業生調查中,絕大多數都談到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注重發現自己的“賣點”、自身的優點或長處,并設法在應聘中突出自己的“賣點”,最終到達目的。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2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各種職業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的增加,同時各院校也擴大了辦學規模,各種專業層出不窮,招生人數逐年增加。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而畢業生的就業率又是衡量一所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指標,所以如何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高職院校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筆者通過對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力的分析研究來探索提高其就業競爭力的新途徑和方法。

  1 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力對就業競爭力的影響

  自我認知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其受多種情況影響,因個人的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和家庭環境等的不同,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高職院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大多數年青人一樣,其心理認知有其獨特性,同時也存在心理困惑等問題。

  1.1 自我認知的含義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能力,即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等一切的認知,例如:對自己的身高、體重等生理特征的認識,對自己興趣愛好、性格等心理情況的認識以及與他人相處的關系地位等的認識。具體來說,自我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自我,而自我認知就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總體評價和認識。客觀、正確地評價自我,在個人健康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個體對自我認知過高,則會導致在個人成長道路上出現坎坷和曲折,從而常常導致失敗。反之,如果個體對自我認知偏低,則會導致自我心理封閉和自卑感,不利于個人的心理健康成長。

  1.2 自我認知在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競爭中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大學生有其特殊性,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但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學生,他們學習的重點更偏于實際技能的培訓。但是,在企業更注重文憑的時代,他們可能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所以,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夠讓他們在就業時有著明確的態度和方向。反之,錯誤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大學生來說,可能會讓他們在就業遇到更大的困難和阻礙。自我認知過高,往往會導致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當心理預期無法滿足時,可能會出現巨大的失落感,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而自我認知過低,則可能會產生自卑感,出現一些消極的人生態度,從而嚴重影響其就業競爭力。所以,客觀、合理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大學生只有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尋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

  2 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力與就業競爭力的應對策略

  不合理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會產生不利影響,影響其作出正確的就業選擇,增加其就業的難度。因此,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讓其充分就業,必須努力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力,培養全面的素質,確定正確的擇業目標,規劃合理的人生。同時,正確地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合理自我認知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父母對子女的支持和理解,需要社會、企業等對高職院校有充分肯定的認識。

  2.1 加強自我認知力的思想教育

  自我認知形成受內在和外在雙重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一方面需要學生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引導,加強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教育。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各種合理的自我認知教育課程,引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加強自我認知力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開展相應的認知教育,建立培養自我認知的社團,為自我認知的形成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最后,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校企合作,重視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讓大學生對社會環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客觀評價自己,培養其自我認知水平,引導其樹立一個合理的自我認知能力,從而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2.2 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就業時必須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客觀評價自己,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和優缺點。高職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大學生要合理地了解自身的條件,應該清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不能盲目就業。有些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時就給自己定了不進企業一線工作,要去就去事業單位或企業的管理層的目標。還有些大學生就業時只找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崗位,稍不關聯,就重新選擇,不給自己留余地。這樣的就業觀念顯然是不合理的,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先就業,再擇業,再積極創業的就業觀。因此,在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中,要給大學生們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培養他們客觀合理認識自我的能力,使他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社會形勢,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在學校期間就給自己規劃一個合理的職業目標,擺正心態,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2.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的是技術型和應用型的人才,所以在平時教學中可能會偏重于應用實踐教學,而往往會忽視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而且高職院校的培養周期一般只有三年時間,比普通本科院校都要少一年,所以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招聘教師時既要考慮其專業能力,又要考慮到其有無學生管理的工作經驗等。另外,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職業教育的經驗,招聘一些企、事業單位的兼職教師隊伍。學以致用,學產結合,鼓勵這些兼職教師將工作中一些經驗和方法帶到教學中來,讓學生能夠更早地接觸校園以外的先進知識。最后,高職院校還應該鼓勵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積極開展職業規劃教育之類的課程,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提升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合理地規劃就業方向。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完善的教師考核制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大學生。

  2.4 加強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是技術型和應用型居多的,所以高職院校應該考慮市場的需求來合理配置專業課程,加強校企合作。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夠被企業所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就業率。所以,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要與時俱進,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就業,企業也可以招到需要的人才,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有些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10余年沒改變,與校外企業合作的專業更是一個沒有,這樣的職業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現代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市場需求日新月異,變化迅速,所以必須增強校企合作力度,讓職業教育成為企業的教育。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并且建立企業實訓基地,讓在校大學生能夠深入企業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的運用方法,從而可以根據自己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及時地調整自身的職業規劃。同時,可以加強與企業的應用研究和技術的開發,讓企業分享到學校的資源,這樣企業可以加大對學校的支持力度,讓學校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

  3 結 語

  高職院校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要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單單提升學生自我認知力,可能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政府、家庭、社會的支持,高職院校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加強對父母的支持。此外,社會也要給予合理的引導。筆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能夠讓每一位高職院校大學生找到心儀的崗位,并且在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娜,李向陽,黎鴻雁.高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自我認知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xx(3).

  [2]張本鈺,林麗華.大學生就業自我認知與就業焦慮的階段性差異研究[J].高校輔導員,20xx(4).

  [3]魏萍,李園,戴媛媛.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開發與培養途徑研究[J].江蘇高教,20xx(3).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3

  論就業市場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論文

  論文摘要:

  大學生畢業后國家統一分配的政策已于1895年前后結束了,這種結束是計劃經濟下的不問市場人才需求的結束,這種結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標志之一,是由計劃包辦制向市場燕求制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市場經濟進程中的必然選擇,是中國自身國情、經濟發展的韶要,是今后很長時間內所要堅持的政策,也是大學生不愿意面對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

  面對這樣的市場.大學生必須調整好心態、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好自己的職業選擇安排好自己的明天和未來這對大學生來說極具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是邁向社會、必須完成好的第一課。

  一、就業市場的現狀

  二、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手段之一。何謂“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一般認為:大學生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并經過分析、測評后對自己未來的一生中所承擔的職業職務和相應歷程所做的中長期的預期規劃與具體設計。

  事實上在高校中,大學生真正知道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人不多很少人真正在進行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研究成果是值得我們吸取的。西方許多國家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從小學便開始。在一種沒有壓力、不馬上兌現的氛圍下進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早期熏陶和培養這時的教育是潛意識的、游戲式的其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興趣“。西方國家非常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具備和培養,鼓勵年滿14歲的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到校外進行各種打工鍛煉這種打工對于家長或者學校來說并不是讓學生要掙多少錢,而是培養他們“早期的職業意識“。這種意識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到了初中和大學階段的學生主要通過打工來滿足自己基本生活、學習所需。

  所有這些與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完全不相同的。對于職業或者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往往是在學有所成之后才能考慮。國家在這里充當的是一個就業責任的主體,學生充當的是一個就業責任的客體。但是現在國家已經從就業責任的主體變成了就業責任的客體,學生則從就業責任的客體調換成了就業責任的主體。這種變化是一種歷史性的變革,在這種重大深層次、歷史性的變革面前我們的家長學生、學校沒有跟上這種變革的步伐我們的教育體制沒有隨這種變革作相應的改革。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們的職業意識就業觀念未改變;沒有把職業興趣、職業設計意識從小培養。最終所導致的問題就是:大學生面對現實普遍都不適應茫然、仿徨恐懼、失望,他們感到困惑。這種困惑表面上看是大學生本人在就業上的困惑,實質上是一個家庭的困惑,是一個社會的困惑。所以面對目前的就業市場我們不得不作深入地思考。"

  三、幾點思考

  1、建立學校和社會的專業服務機構提供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服務。據在我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抽樣調查的數據得知:大部分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服務“不滿意”有相當多的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學生在校期間主要是專業知識的積累對社會的變化和人才需求了解甚少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本身又是一個持續、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單憑個人的經驗或者感覺是很難實現目標的.因此.進行規范、持續、專業的職業生涯就業咨詢、指導或者設計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這項工作學校有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職責對在校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應該是學校整個教學工作中當然的一部分。目前學校缺乏“一對一”“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服務。這也是出現學生“不滿意‘’和“認識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政府應該發揮自己管理職能在政府引導下建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機構這種專業機構所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是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自然外延和補充。學生可以在學校內得到指導也可以在社會上得到指導。

  2、重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中的相關問題。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相關問題也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對我們順利地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工作十分重要。它主要表現為:一是自我定位不準。現在很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不管自己專業水平高低、職業對自己的專業是否合適、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能勝任只要薪酬高都可以接受。不能客觀地評價主觀的自己和客觀的職業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與此同時一些學生缺乏勇氣對比較有把握的事情總是信心不足、大膽接受對一些自己能勝任的職業缺少競爭的勇氣從而喪失實現理想的機會這兩種表現都是自我定位不準所致。其次要剖析自己的個性特征。例如做一些職業性傾向測驗,看看我是屬于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還是常規型。二是職業目標模糊。不少大學生在大學時代甚至更早就已經形成了對未來職業的一種預期但是他們往往忽視了自己的年齡、經歷、專業知識和發展的考慮,設定的目標過高、過于理想化、情緒化。不顧個人的性格和職業興趣。在過分強調這些的同時卻把真正屬于自己職業目標淹沒了。

  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是一個系統的、持續的工作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學生共同努力。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必須盡量少做出錯誤選擇,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正是我們少走彎路有力的手段。我可以不知道我能做成什么.但我必須知道我能做什么這才能實現我們自己的人生目標。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4

  摘 要: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性失衡,大學生就業逐步呈現出“眼高手低”的就業心態與“驅東避西”的就業取向,由此相互交織而引發的失業現象以及相關社會問題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改善不僅與我國經濟增長水平的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完善、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等緊密聯系,同時也取決于大學畢業生個人就業觀念的轉變。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對策

  隨著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連年增長,20xx年是高校擴招后本科生畢業的第一年,畢業生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畢業280萬人,比上一年增長32.1%,20xx年畢業達到了338萬人。而市場需求沒有明顯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業壓力大。這兩年畢業生人數仍有較大增長,面對工作崗位沒有明顯增加的現實,畢業生們要同富有工作經驗的下崗工人、勞動力價格低廉的農村富余人口進行競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對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表明,有幾個很明顯的特點:

  一、供需差: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從20xx年至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114萬增加到338萬,是擴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于此。

  二、選材刁:應屆生就業不吃香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梁和骨干全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

  三、專業同: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

  四、薪酬低:關于大學生薪酬期望值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6.4%的本科畢業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據有關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月薪的市場值平均為1600~1700元/月,畢業生的期望值顯然高出社會現實水準,也導致部分大學生“有業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數量減少 。一些企業利用當前大學生供過于求的形勢,推出假招聘,先給出誘人的待遇條件,然后以培訓等名義收取費用,再以試用不合格等理由辭退學生。大學生就業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實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學生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少,導致就業難。

  1.大學生就業難深層原因分析

  (1)愿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構成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家庭與學生個人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業困難。家庭對子女教育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資日漸增大,對子女就業的期望自然伴隨教育投資的增長而提高,這是一種客觀反映。就學生及家長的主觀愿望而言,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家長與大學生個人仍然始終對畢業后的就業抱著高期望值。當這種高期望值與現實中的就業崗位或機會存在落差時,大學生就可能陷入難以就業的處境。因此,愿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構成了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2)信息市場的不完善導致就業信息的不對稱。

  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是一個互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用人單位的信息,同時用人單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職人的信息,二者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一方面,求職人員需要了解用人單位所需人才、薪資待遇、具體工作等實際情況;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則需要了解求職人員的真實信息,包括其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存在就業信息不對稱、不充分的缺陷,就業信息往往滿足不了勞資雙方的要求,這就會導致以下兩種情況的發生:一是大學畢業生進入了不適合自己的企業,接受培訓后沒多久就跳槽,或者是根本適應不了該企業的工作環境而被淘汰,從而促使企業招生風險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無經驗的;二是一些畢業生缺乏對企業的了解,進入后發現“事與愿違”,但某些企業會依靠占有檔案非法索取高額違約金,很多畢業生寧愿失業也不簽這類單位。

  (3)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

  我國的大學生培養機制脫離社會實際需要:社會需要的人才大學不供應,非常短缺,而社會不需要的人才大學又拼命培養,導致過剩,因此,我國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其實是一個結構性過剩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地步,許多高校仍在遠離市場實際需求,根據自己的經驗而非實際調查閉門造車,相關教材也過于陳舊,在這種狀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怎么可能為社會所接受?高校教學質量的下降和無所不在的浮躁氛圍,又加劇了結構性矛盾。現在,許多高校對教學的忽略程度令人難以置信。這些高校紛紛大興土木,建造豪華校園,而對教學與科研的投入則非常吝嗇,這種主次顛倒的做法在眼下極其普遍,許多高校以近乎暴發戶的心態擴張,而對高校最核心的教學工作置之不理,培養出來的學生越來越遠離社會的需要。實際上,很多大學生參加工作后,用人單位常常不得不對其進行二次培養,這無疑將加大用人單位的成本,令其頭痛不已,漸漸失去對大學畢業生的興趣,許多用人單位招生要求必須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也是基于這一苦衷。

  (4)就業市場不規范是瓶頸。

  目前,我國就業市場還存在著一些不公平與不規范的現象,就業市場發育不良對大學生的就業造成多方面的損害。在我國的就業市場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觀、用人觀造成了學歷崇拜與學歷歧視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學畢業生與就業機會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另一方面則是各種非正常現象的影響,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性,人際關系客觀上在我國現階段的就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業機會的不公平不僅表現在大學生之間,也表現在大學生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正是由于有關部門未能有效地維護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導致了本來應當最具就業競爭力的大學畢業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業弱勢群體,這是就業市場異化的直接結果。

  2.扭轉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理性思考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結構性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大學生、市場、高校三者的協調與合作。

  (1)政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做好宏觀調控,給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比較平等的競爭擇業環境。

  ①政府應做好長遠規劃,協調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和區域差距,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發展問題。

  ②短時間內政府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當務之急應該是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礙大學生就業的制度、政策壁壘,尤其是關于戶口和流動問題,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大學生涌向大城市就業難的現狀,但可以有效緩解當前大量學生紛紛積壓在大城市求職的狀況。

  ③適當把資源向中小城鎮傾斜,縮小城市和地區在政治資源上的差異,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向不發達地區、小城鎮等地區移動,這樣不僅能為小城鎮帶來人力資源,也能相應緩解大中城市的壓力,促進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④維護公平競爭才是根本。政府部門應當盡快創造與維護就業市場的一體化與公平的就業環境,改變在大學生等特定群體就業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頭痛醫頭的政策取向,將注意力、財力、行政強制力等轉移到努力創造與維護公平的就業市場競爭環境上來。為此,一要禁止就業歧視與摒棄學歷崇拜,代之以公平就業與能力優先;二要規范勞動就業市場,強化對勞動者就業的監管,消除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⑤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多數人總是指責大學生擇業不夠理性,期望值較高,卻很少有人深層次地分析高期望值背后的原因。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安全感,常有后顧之憂,擔心失業、生病以及其他狀況后生活沒有保障。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成熟,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和東西地區發展不平衡使社會保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故大學生在擇業時心有余悸,不得不考慮社會保障這個很實際的問題,從而爭相到條件好的大中城市和單位就業。要引導大學生到西部和農村去就業,改變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勢在必行,特別要在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真正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救濟”的政策。如果真的做到這一點,“大學生到西部去,到農村去”的口號就不會只是一句空話,而會在不久的將來變為現實。

  ⑥政府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協調學校與市場之間的信息溝通,除了制定所謂的就業率指標外,更應該注重宏觀上的規劃和指導,合理引導高校的招生規模以及市場經濟結構。

  (2)大學生:轉變傳統就業觀念,走向市場。

  理念是核心價值觀,正確的理念帶來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會有正確的結果。樹立正確就業理念是大學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業,干什么工作都應辯證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業有重要崗位,偏遠地區有最適合發展機遇,最艱苦的地方,最能磨練人的意志,祖國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長最快的地方。

  ①機不可失,早作決斷。當前,很多畢業生還在左顧右盼、猶豫不定,有的學生手中有幾個選擇但遲遲不簽約,總希望奇跡在明天出現。豈不知,用人高峰稍縱即逝,在畢業生供給充足、社會需求呈現買方市場的態勢下,好的用人單位不可能在一個需求周期內兩次或多次到同一個學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遲來的回復。所以,建議目前有就業意向的同學盡快簽約。當然,實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強人所難。

  ②全面撒網,重點捕魚。還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就業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盡快與學校就業部門聯系,取得主渠道的幫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緣、血緣、學緣”關系,發動老鄉、親友、同學、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標的情況下,要重點“捕魚”,在沒有目標的條件下,可以有選擇地全面“撒網”,甚至“有棗沒棗打一竿”。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5

  摘要: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們要認真分析原因,畢業生要轉變擇業觀念,用人單位要轉變用人標準,高校要調整專業結構,指導畢業生正確擇業。通過共同努力,以求緩和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解決途徑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這種就業壓力還有逐年增大的趨勢。對此,我們應有冷靜的分析,并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在何處

  1、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從1999年起,我國連續擴大招生規模,使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115萬,20xx年有145萬,20xx年達212萬,20xx年達250萬,20xx年將達到380萬,今后還會繼續增長。畢業生數量跳躍式增長,而社會上的人才需求增長則是緩慢或與往年持平的,這樣的大趨勢在近一二十年恐怕不會有大的改變。

  2、高校專業結構失衡。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校畢業生占人口比例還偏低,實際上并不能滿足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和培養模式不盡合理。高校專業結構失衡,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3、畢業生綜合素質不能滿足社會需要。許多用人單位認為,現在的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差,自身毛病多,為人處事方面還存在種種缺陷。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日益成為市場行為,他們的用人標準直接影響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

  4、信息化就業工作模式形成滯后。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仍然是由政府的教育、計劃和人事部門管理,畢業生獲得就業信息和落實就業單位的主渠道是各類招聘會。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加,這一工作模式已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5、政策制約。一方面,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部門人員漸趨飽和,難以承接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營、私營及外企則因為政策上的限制,無法如愿接收大學畢業生。大學生就業難,很大程度上是人為造成的。就業政策、戶籍制度、人事制度等應該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應該成為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力措施。

  二、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途徑

  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最關鍵。我們說,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是事實,但并非不可克服的困難。只要畢業生不斷調整就業觀念,加上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業難的壓力是可以逐步緩解的。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6

  【摘要】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逐步推進,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增速變緩,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在新的就業環境下,通過對就業政策進行分析,以期對未來的就業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

  【關鍵詞】金融危機;就業背景;就業政策

  一、大學生的就業背景發生變化的主要表現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大幅增加,數量呈跳躍式增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比較緩慢或與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20xx~20xx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已經從106萬增加到652萬,畢業生的急劇增加導致大學生就業由原來的“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

  1.國際、國內的形勢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從國際形勢看,國際貿易摩擦影響就業。我國已進入國際貿易摩擦高發期,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已從發達國家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產品從紡織品擴大到電子、五金和機電產品,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導致許多出口行業的經濟不能高速發展,使得這些行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xx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從國內形勢看,自20xx年起全國16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達到高峰,新增勞動力供給遠遠超過新增就業崗位,高校逐年擴招的不利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

  2.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從地區分布看,東部省市吸納了全國5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西部省區接收高校畢業生的比例不足20%,東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依然存在。從學歷層次看,高職高專畢業生仍然是就業的難點。從學科專業看,工科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就業形勢較好,一些文科專業就業困難。專業趨同現象和學校的知名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就業形勢的變化,結構性矛盾已經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短期內這一矛盾將仍然存在。

  3.新的就業環境下四種畢業生成為就業的難點。(1)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由于就業的學生不斷增多,用人單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向重點大學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也越來越大。(2)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多的強調工作經驗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我國的教育體制多是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再加上下崗失業人員、中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的搶占和擠壓,一些低端崗位被多方占領,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3)專業相同的人多,熱門專業人才過剩。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20xx年這一現象將更加明顯。(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受挫,金融部門最不樂觀,銀行、證券等行業處于低谷,可以預見,經濟、管理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加大。

  二、國家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

  1.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這里的基層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的基層單位。一方面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基層干部的管理素質;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導向來分流一部分大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種的就業可能與就業道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推動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提出,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新的環境與機遇。高校連續擴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納人才的能力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推動了人才由城市向農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大學生資源流向農村的一個有效的長效機制。具有同樣性質的政策還有幾項,比如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應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考招聘,擇優錄取;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的,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其提供便利等。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在引導大學生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把擇業面放得更寬一些,把目光放遠一些。對于畢業生來講,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穩定的工作,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業狀況是我們勢必要選擇一個曲折的擇業過程,國家也正是通過一些后續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大學生,鼓勵引導畢業生走上擇業的多樣化道路。

  2.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如果說以上政策是國家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則是主張大學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政策有: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國家在一年內免征其登記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在現有渠道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與其它工作的工作環境相比,自主創業是充滿風險且比較辛苦的,大學畢業后又自謀職業,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傳統觀念的國家中,還沒有大范圍地被認可,穩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數畢業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的整體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會上成功的個人奮斗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經驗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配套政策給予幫助和扶持。國家提供的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打消目前還存留在多數人心中的猶疑和偏見,創造百花齊放的就業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門為暫時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便利。畢業生戶口和人事檔案保留在學校兩年并免收服務費用;畢業半年以上未能就業的畢業生,可持學校證明到入學前戶籍所在城市或是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街道勞動保障機構應免費為其提供就業服務;對特別困難的畢業生實施低保救助等等。這些政策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難的狀況,但也能從思想上情感上來減壓,為一時還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緩沖的寬松環境,讓他們在就業前減少因經濟壓力、生活問題等帶來的不安和困擾,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職擇業的努力中去。

  上述這些政策可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分流和減壓。一方面為大學生盡可能地提供多種就業的便利與可能,另一方面從實質上和心理上都給予減壓。如果要解決就業難的根本問題,就必須從宏觀和長遠考慮:一要加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專業設置和就業狀況的統籌力度;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創業觀教育;進一步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等等。這幾項可以說是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不管是促進高校建設及面對市場的專業設置還是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意識,這些都是“遠慮”的體現,使國家、學校、個人都能真正培養一種面向市場、面對未來的競爭意識。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的就業政策也會在各個方面逐漸跟上實際的需要,切實落實已經出臺的關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同時繼續完善政策框架,在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可能的同時,建立健全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體系。在目前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勢下,國家這些政策說到底只是一種引導性政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將會是今后一段時間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作為高校來講,要切實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意識,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的大學生則需要在學業、能力、實踐、意識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戰。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7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基本問題,進而探究了輔導員在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作用,指出了輔導員應當針對不同年級的不同學生,開展全程化、個性化、數字化的就業指導工作。

  關鍵詞: 輔導員 全程化 就業指導

  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770萬,比20xx年增加21萬多人,再次創下畢業生人數的新高,社會就業競爭更激烈,同時也為大學生增加就業心理壓力。輔導員應做好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發揮重要作用。

  一、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的內涵

  就業指導全程化是指從大學一年級開始,依據雙向選擇,人職匹配的職業指導理論和大學生成長階段的特點,以職業生涯設計、學業指導、擇業指導、創業指導為主要指導體系,結合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分年級、分階段進行指導,并使之貫穿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需求和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掌握職業基本技能,完成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

  二、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處于增長放緩的經濟新常態。作為就業重點群體的大學生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輔導員開展全程化就業指導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實施階段缺乏連貫性

  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系是貫穿于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很多學校對新生的入學教育和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比較重視,往往存在重兩頭輕中間的趨勢。某些學校在大一時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希望大學生在課程中進行人職匹配,確定職業錨。實際上,大一學生剛開始專業學習,缺乏足夠的社會實踐,同時,某些學生可能是被調劑入校的,缺乏專業認同。他們的職業興趣正在探索中,能力和價值觀在變化中,自我探索得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對于大四同學的就業指導,更多局限于就業信息的發布、簡歷的修改、就業禮儀、各類面試技巧等方面的指導。對于其他年級的就業指導則缺乏相應的引導和監督。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很多大二大三階段的學生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實踐經歷有限、傳統就業觀念的制約,對不同途徑的就業類型和具體職位要求并不明確,只有簡單刻板印象。因此,這些學生不注意學業規劃和能力規劃,不積極參與各種鍛煉,對職業素養和技能缺乏重視,對自我的就業能力要求不高,錯過就業技能提高的關鍵時期。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實施對象沒有突出個體性

  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應突出個性化。因為大學生在擇業和就業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個體傾向。當前,多數高校實施就業指導都以院系、年級、專業、班級等集體為單位進行就業指導,缺乏對個體有針對性的指導。就業指導課程限于班級人數和課程課時,往往組織大班授課。學校或者學院組織宣講就業政策、傳授就業技巧的講座,一般針對特定年級或者特定專業。但是每位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以及需要解決的就業問題是不一樣的,需要個性化的指導。針對大學生開展的職業規劃大賽、簡歷大賽、職業訪談等就業類的比賽,能夠使部分積極參與的學生從中受益,但對不少缺乏獨立意識參與性,不足學生的就業指導效果不明顯,尤其對存在學習困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大學生中,某些學生因學業困難、家庭經濟困難、網絡成癮、身體殘疾、因違紀受到處分及心理異常等狀況,在就業時自信心不足,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需要個性化的就業指導使其適應激烈的就業環境。

  (三)大學生就業指導實施方式缺乏系統性

  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系是全員育人的就業指導。在辦學方法上,涉及專業設置與學科建設;在教育方法上,既需要專門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又需要把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的教學之中,更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就業咨詢和指導;在師資隊伍方面,既要求專業教師參與就業教育,又要求從事就業服務工作的人員參與教學活動,使就業教育具有全員化的性質;在理念教育方面,應主動與思想政治工作、學生工作聯系在一起,在日常理想信念教育中貫穿就業指導教育。(2)目前,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思政部、招生就業處、教務處、心理咨詢中心、學工處等各個部門在就業課程的開展、就業信息的搜集、發布、專場招聘會的組織、就業心理調適等方面的重要性。但從整體效果看,某些高校各部門的工作缺乏系統性,缺少對同一個學生大學四年各個方面信息的整合并發揮全員育人的功效。某些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和就業積極性受家庭影響較大。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需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生活、心理情況,進而開展實踐活動、學業情況督促、專業技能提高、心理狀態調整等方面的工作,幫助學生提高能力、正確定位、認知社會。

  三、輔導員在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系中的作用

  輔導員工作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就業思想,與學校各個部門有緊密的工作聯系,在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一)根據不同階段實施全程化就業指導

  輔導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針對大一學生,大二、大三學生及大四學生。在大一階段,輔導員應從專業教育中合理切入就業指導,啟發學生認識到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今后就業的重要性。在大二和大三階段,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側重能力培養和職業定向指導。通過開展第二課堂,讓學生苦練基本功,多掌握復合型技能,提高求職能力;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期間進行專業社會實踐,通過在不同類型的平臺實習,讓學生了解職業、行業的動態,促使學生認清自己、明確定位;根據學生的就業期望、就業問題,結合職業規劃課程和已經畢業學生的親身經歷,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就業途徑真實的就業情況,讓大學生樹立多渠道就業、理性就業、競爭就業的觀念,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計劃和安排。學生進入大四后,輔導員在掌握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及時對大學生的優勢及劣勢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制訂合理、科學的求職計劃;通過講座、小組活動等方式開展簡歷、面試、模擬招聘等專題化的就業技巧指導,為每位同學指導簡歷設計、指導面試要點、調研目標企業等,幫助學生做好應聘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同時建立移動新媒體和社交平臺為途徑的就業平臺,不定期發布就業信息進行就業指導,滿足大學生碎片化和動態化的信息接收習慣。學生就業后,輔導員要做好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反饋工作,及時了解他們的就業去向、工作情況,聽取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意見,建立并維護支持學生探索、校友成長的就業資源共享平臺,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后的就業工作。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8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擇業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根據國家教育部統計,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30萬,比20xx年增加90萬人。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在往后的幾年還將繼續增加。據統計,20xx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68%,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也不斷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

  (一)焦慮心理。

  20xx年應屆畢業生規模是本世紀初的6倍,20xx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700萬人。這些數字無一不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更為直接的是引起即將畢業面臨就業擇業大學生神經的緊張。多數大學生都會擔心十二載寒窗苦讀加之四年的刻苦學習是否能在畢業之際找到一份發揮自己特長、專業對口的崗位,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真確,會否有更好的工作與自己失之交臂等等。特別對于臨近畢業還無著落、不能明晰自己是否要考研究生,或者進入社會工作的學生而言,這種焦慮心理更為嚴重。這樣的心理如枷鎖一樣,沉重地將學子栲栳,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致使學子心情沉重、煩躁不安、意志消沉、注意力難以集中。

  (二)自卑或自負心理。

  此兩種心理均是不能正確的對自我進行認知界定而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態。細較二者之別DD自卑為過低地評價自己的價值,缺乏自信心,導致行為過于拘謹,不能充分展示自我。而自負心理則是過高地評價自己的能力而失去自知之明,自我心理定位過高,好高騖遠。自己的擇業目標與現實產生很大的落差,一旦未能如愿,則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失落、煩躁等心理現象。

  (三)茫然心理。

  由于受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不同,對外圍環境認知不夠準確,大學應屆畢業生中不乏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經歷多年的寒窗苦讀,卻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事實上,這種心理在大學生擇業時是十分普遍的。他們不知道究竟什么職位適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從事哪些工作,導致關鍵時刻抓不住機會,錯失良機。

  (四)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

  這是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時常見的一種心理。眾多的工作崗位中,絕大多數是一些平凡而普通的崗位,而那些高薪、穩定的工作是少數人才可競聘成功的。然而,有些畢業生抱著“你能我也能”的心理,尋求崗位相當的職位不得,看到別人工作理想時痛苦又不甘心。這就不免出現一些小人之舉,違反競爭道德的不良行為。大學生就業一般是初次就業,在此過程中能否得到承認的最常見的辦法就是互相攀比,整個求職路儼然變成一場純粹的攀比鬧劇。

  (五)依賴心理。

  不乏有畢業生在面臨就業壓力和競聘受挫時,曲解“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言。擇業時不主動出擊,迎難而上,而是動用各種社會關系以期達到人情就業,例如依賴學校、教師或者是親朋好友的關系就業,缺乏獨立競爭意識。更有等待用人單位主動邀請,以致錯失良機者。

  (六)從眾心理。

  一些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尋找熱門職業,缺乏理性思考,忽視對社會需求和求職單位的了解,忽視自我認識以及對自己特點的分析。歸根結底是學生缺乏擇業的主動性,缺乏對就業信息主動搜集和動態分析的判斷,導致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及價值觀等沒有明確的認識,最終導致自己就業意識非常模糊,求職時紛紛擁擠在“三資”企業、事業單位等一些狹窄的范圍里,不顧自身特點和社會需求,盲目從眾。

  (七)冷漠與怯懦。

  一部分大學生因擇業時受到幾次挫敗而失去信心甚而看扁自己,對于以后的用人單位不積極。面試時,常常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答非所問,或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而異常的小心謹慎,恰恰沒有把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展示出來。

  二、就業擇業不穩定心理產生原因

  (一)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各種制度的變革,人們不斷構建自己新的價值取向。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社會價值導向多元化、就業制度和就業結構的不完善是導致多種就業心理問題的重要客觀因素。社會處于變革之中,大學生在擇業問題上也同樣存在多元化導向,更加注重功利性。因此她們在擇業時可能更加注重經濟利益、就業地區和社會地位。

  就業結構不平衡性對大學生擇業心理影響體現在學科和區域上。大學生入學時選擇的“熱門”專業世殊時異,畢業時可能已成為就業亮紅牌的專業甚而成為“冷門”,由此造成學科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平衡,成為就業路上的阻礙。而畢業后,在許多一二線城市競爭壓力大的情況之下,畢業生還是不愿意到經濟欠發達地區或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區工作,這也造成了畢業生待業,給其心理上造成巨大壓力。

  高校擴招和就業制度改革的影響。高校的擴招使畢業生逐年遞增,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造成大學生畢業就業難,這是異常心理產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機制尚不健全,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戶籍問題、供需信息不暢、就業公平性不夠等等,就業制度的不完善對就業工作和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嚴重妨礙了就業工作的有效開展,從而造成了大學生心態失衡,由此產生了各種就業心理問題。

  (二)高校教育因素。

  專業及學科設置不合理,造成畢業生與市場供需脫節。部分高校在面臨就業崗位跟不上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而致使崗位供給數量無法完全滿足畢業生期望這一情況時,不能及時適應經濟結構和就業新形勢、新情況來進行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師資結構、水平和學校的資源配置跟不上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很多畢業生到了市場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產生諸多不穩定心理因素。 擇業指導的不充分。目前許多高校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夠細致,就業指導雷同,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規、就業信息和組織招聘活動,缺少過程性的指導。客觀上給就業生求職時帶來不便,導致部分畢業生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無法準確自我定位、茫然失措。

  心理輔導滯后。自20xx年1月,由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一些高校對解決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識,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針對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專門研究和輔導仍然相對欠缺,沒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就業心理指導體系。心理輔導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輔導,專門針對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進輔導不夠深入,明顯滯后于學生擇業心理的發展變化。

  (三)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生由于文化層次、智力水平較高,所以他們都有較高的自我期望和較高的個人抱負,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事業上作出一番成就,但是很多大學生陷入就業困境的原因就是由于大學生自身的各個方面與社會要求能力的不相適應,他們自身存在著很多的缺陷因素,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缺少社會工作經驗,在擇業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業準備過于簡單,擇業材料準備不充分,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產生了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四)家庭因素。在我國,父母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仍然影響著大學生的求職心理。父母的職業選擇觀、其對于子女專業的關注乃至父母的社會地位、教育方法對大學生本人產生的一些影響都是其產生矛盾心理的因素。

  三、大學生就業擇業心理調適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挫折、困難和沖突,因此引發各種心理問題,不利于求職就業,心理調適的作用就在于幫助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客觀的分析自我與現實,有效的排除困擾,更好的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保持一顆穩定和積極的心態。這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任務,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群體本身都要重視擇業心理健康的培養,共同促進大學生的順利就業,保障社會穩定。

  (一)規范就業市場,完善就業保障體系。

  就業市場信息的滯后等問題需要政府采取適當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加強對于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出臺積極的就業政策,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開展,為大學生畢業自主創業提供各種有利條件,并繼續大力推動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成長完善。

  (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工作。

  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讓大學生認識職業,自覺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高等學校加強畢業生思想教育,不光要講一些道理,還要用事實來說明此道理。比如:對在基層有所作為的校友進行追蹤調查,大力宣傳他們有所作為的先進事跡,同時邀請他們返校為畢業生作報告,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理想教育中的作用。通過這些活動,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職業平等觀、競爭就業觀、自主創業觀。

  (三)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雖說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正朝著市場化多元化,功利化的方向發展,但與就業市場對大學生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應積極轉變觀念,到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就業同樣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當代大學生自身應樹立起敢于競爭、立足發展、勇于創新、樂于創業及面向基層的就業觀念到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及臨時就業、靈活就業、自謀職業等。在面對就業壓力時,要正視問題,放松心情,學會自我心理調節。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就業競爭如何激烈,大學生必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素質教育。大學期間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找準興趣點,將日常學習與就業目標聯系起來,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自己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學習過程中盡可能多地進行社會實踐,積累實踐經驗,保證在就業時能夠很好地適應崗位要求。

  大學生擇業就業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甚而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應引起各方面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必將引發學校內部的各種矛盾,也就談不上和諧校園的建設,其不和諧因素勢必迅速向社會蔓延,導致整個社會的不和諧與不穩定。同時,社會環境又反過來作用于校園建設,形成惡性循環。研究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有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發展局面。研究和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而且對國家的穩定發展,社會的和諧構建有重要意義。它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家庭、社會也責無旁貸,需要整合各方面資源,共同影響和引導大學生擇業就業心理健康方向發展。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9

  [摘要]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體系的改革,我國高等教育愈發普遍,隨之,“就業難”也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雖然導致這個問題產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心里素養,往往才是就業最關鍵的原因之一。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工作,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出發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誤區,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心理

  面對當前嚴峻的社會形勢,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看待大學生就業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為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進行引導和教育,同時可以通過學習和輔導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修養和自我評價能力,促進其個性的獨特發展,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1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

  1.1期望過高

  期望過高的就業心理是指一些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的時候,更多的人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無壓力工作,對于社會更多的基礎性的、底層的工作大部分畢業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態度,總想要最好的工作,沒有真正的對自己、對工作的一個正確的態度,一份責任心。另一方面是對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估計的不足,好高騖遠認為自己可以勝任很好的工作,也就產生了對用人單位提供的薪資待遇和其他相關報酬沒有達到自身期望值的現象,身邊有同等就業的同學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沒有結合實際,所以就會造成大學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業困局。面對現階段激烈的求職競爭,大學生應該放下身段,積極從事基層工作,打好基礎。

  1.2規劃不充分

  大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不能正確評估自身能力和思考興趣導向以及就業意向,容易受到同學就業和社會大眾心理等因素影響,盲目跟從就業。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缺乏針對性,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的求職就業,也為國家對于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就業恐懼

  就業恐懼癥,大學生在面臨就業的時候產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從而開始懼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學習后認為自身的能力和知識還不足以應對工作,工作能力不夠優秀,沒有辦法面向社會激烈的崗位競爭,這種不自信直接導致學生缺乏自信,同時不敢主動的推薦自己,沒有辦法主動積極地去競爭用人單位的不同崗位,這樣無形中就喪失了其主動的優勢。這種狀態下無形中就使大學生本人陷入了就業難的困境,他們無法根據就業的壓力和形勢進行客觀準確地評價自身優勢與“短板”。

  1.4壓力過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日漸激烈的就業競爭,對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近年來就業結構化矛盾日益突出,就業難度日趨增大,導致大學生產生恐懼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等。

  2大學生就業心理成因分析

  2.1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系統性的就業指導,而且學校是將學生和社會聯系起來的一個橋梁,高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大環境下,學生們在認真刻苦學習知識的同時,內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壓能力逐步加強。所以,進一步豐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覺悟,不僅能幫助大學生順利緩解就業方面的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還可以為高校本身提高綜合就業率。

  2.2家庭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增大

  家長作為子女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不在少數,甚至有些家長將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卻忽視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帶給子女的心理壓力越大,盲目給子女定了發展的方向。于是大學生忽視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選擇標準高、層次高的招聘單位或崗位,結果增加了就業失敗的可能性。

  2.3大學生對就業沒有充分的準備

  面對各種各樣的招聘會、招聘信息,大學生能否正確的過濾就業信息,找到合適的崗位,成為了一個個接踵而至的挑戰。往往大學生會由于心理準備的不足導致一遇到問題就退縮,沒有自信面對,從而和別人對比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當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復復,內心落差越來越大,心理問題大于能力問題,導致就業愈發困難,此時更應該多注意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抗壓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壓力,增加自身下意識的鍛煉心理抗壓的能力,不斷增強自信心,以良好的就業心態,來抵御外來世界給予的壓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態面對就業,早日就業。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0

  0 前言

  在臨近就業季時,各種類型電視媒體均報道關于大學生就業的新聞就業難成了冠冕于大學生的頭銜,因此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更為明顯,在當下市場經濟調節下,國家主要實行宏觀調控,對特殊群特給予一定的優待,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當下產業中發展國家的國情下來說屬于特殊群體,但是針對這一群體的教育中,高校并沒有針對學生的就業法律意識進行專業性的指導, 導致民族大學生群體在得到優待的同時,也可能隨時陷入困境。學校要在傳輸知識的同時也要授予面對社會的技能,這就需要我們加大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指導與培養。

  1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缺失原因

  下面我們圍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幾大特征來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相關因素。

  1.1 學生自身因素

  語言不通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不同都會使個人對待看法以及相處方面有所區別,這些障礙就如代溝一樣難以逾越。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說,這些在障礙就學生本身。因為這些障礙導致了學生忽略了法律。對少數民族學生來他們大部分是以聚居的方式一起生活,在單獨的情況下人的防備能力也會減弱。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但由于其交談時會有方言口音,因此在語言溝通上有一定難度,導致在外與人溝通上缺少自信,在遇到自己不愿意不平等的情況下也只能往下咽。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基本上都是在較為偏遠,沒有城市鄉鎮上的紛擾,這也讓這種環境下的人缺少競爭意識,通過上訴分析得知,民族大學生特殊群體在就業上缺少對工作力以及選擇的競爭,總是以任勞任怨的形象存在,也因此才讓部分用人單位對他們的“缺陷”進行壓榨。

  1.2 高校施教因素

  從目前的各民族高校來看, 大學里以法律課程為基礎的課程基本上比較少,這樣一來學生真正接受到的法律教育就更少了,對勞動合同簽訂法、就業促進法等都沒有相關的了解,導致在就業上法律意識薄弱,甚至不知道法律,通常在進入到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不理解合同中哪些內容對自己有益或有害, 對企業的協定里一些是否合法的內容無法進行判斷,導致在簽訂之后自己的權益受損。更為嚴重的是進入傳銷組織最后害已害人,因迫切的需要得到工作,一般在工作HR 的誘導中,學生在簽訂合同時不一般不會多想,待到被騙的時候為時已晚。所以高校要擔當起“拯救”起學生的責任,重視就業法律的教育,開設就業法律有關課程,把就業法律課程作為必修課程,與此同時還要多結合實踐進行教育,多進行就業實訓的實踐,這樣才能學以致用。本文分析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部分情況相似,還要根據其民族特征進行分析,民族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最大的區別就是生活環境背景不同,在普通地區像民事家庭糾紛等較多,家長們偶爾也有些人會采取法律的手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都會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在其利益受到侵害時會報警處理,但民族大學生在環境背景下幾乎沒有法律字眼出現,遇事總是先自行判決。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法律意識淡薄,如果學校再不重視就業法律意識的教育,學生在就業的道路上就會失去法律主導權。

  2 拯救缺失就業法律意識的民族大學生

  拯救缺失就業法律意識的大學生已經成了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給予一定的幫助,學生本身加強認識和學習,依靠著三方面來達到拯救的效果。

  2.1 高校的準備工作

  從上論述民族大學生針對就業法律意識缺失的觀點需要高校在這些方面更加用心, 學校應進行換位思考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和相應的規劃,例如,把目前有關法律的選修課程,統一制定為必修課程,以此達到傳授的目的。根據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比較薄弱的環節進行培養,借助有效的教學資源,組建專業的大學教育團隊,投入更多的教育經費建立更加專業化的法律教育機構,以此來加重對學生的培養。同時因為對象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高校應重視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背景落后的現實特征與少數民族學生個體差異性與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

  2.2 對學生自身建議

  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課本知識之余,還需練就一身技能才能在社會上保護好自己,目前許多學生初步出到社會思想尤為幼稚還不夠成熟,對事態方面沒有一定的了解,做事情也比較冒失,非法律專業的學生會認為法律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多的幫助,因此在學習法律上缺少主動性。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需要學生提高對法律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從各方面合理的加強自身的法律知識,這樣在未來社會上才能找到防身之技。本文研討的民族大學生原本就是法律意識的薄弱群體,在這前提之上更加需要從自身出發才能獲得永久性的幫助。

  3 結束語

  目前解決民族大學生對就業法律認識的問題任重而道遠,不僅是教育者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同時也是社會國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就業法律意識是學生順利走向職場的重要保障,高校要保障好學生對待就業法律意識的認知之外,還要重點了解缺失具體原因,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后才能有針對性的培養。除此之外國家制定有效的政策對也很重要,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未來關乎著千千萬萬的`民族家庭以及未來社會發展,因此,國家要把關好每一步,讓學生們更好的向社會。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1

  摘要:高校就業的壓力與日俱增,如何能夠提升高校學生的就業率已經成為各大高校乃至一個地區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各大高校也在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上使出渾身解數,希望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工作,提前做好大學生畢業就業工作,大學生的就業引導教育要提前分層次的開展,高校應加大對大學生的“自我包裝”,“自我營銷”的教育,對于當今的大學生就業來說自我管理和自我推銷的就業營銷模式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非常重要。

  關鍵詞:自我營銷;包裝;積極能動

  一、自我營銷的概述與作用

  營銷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當今經濟發展的手段和方式,營銷在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又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市場營銷的推廣作用,往往市場的經濟效應會有成倍的功效,所以經濟體制的市場離不開營銷,營銷在經濟市場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功能性,使得營銷的方式和手段不斷擴充到很多領域,政治公關、經濟談判、文化傳播等多領域都在享受著營銷帶來的便捷和推廣。營銷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是自我營銷、自我推廣,即通過對自我的包裝,找到適合自我特色,凸顯自我特點與長處的推銷手段,這種自我營銷具有針對性強,自我特點放大,凸顯自我功效的作用,自我營銷也成為當今人們進行自我宣傳、自我包裝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應用“自我包裝”營銷方式的體現與作用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與市場需求的有限性使得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在與日俱增,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成為了高校急于解決的關鍵問題和難點問題,如何能順利的將培養的大學生送到社會需要的地方去,如何能解決大學生擇業與就業的困難,如何能緩解大學生就業意愿與崗位需求的矛盾,這都需要高校提前做好調查與規劃,提前部署大學生就業前的自我管理教育與就業引導性教育,在就業引導性教育中應提早納入對大學生“自我包裝”的營銷教育,因為任何教育都是被動的灌輸與宣傳作用,只有積極主動的自我管理與自我學習對于學習者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自我包裝與自我管理就是讓高校學生提前養成自我學習與自我管理的意識,積極主觀能動的做就業前的各項準備,學會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就業市場。

  1.語言的自我包裝營銷在就業中的作用

  高校在加大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我包裝營銷時,應注重加強對大學生語言的包裝營銷,因為語言是我們與人溝通與交流最基礎和關鍵的工具,也是我們工作中使用最多最快捷的溝通方式,一個人的語言表達在很大成程度上展現了一個個體的文化、涵養與素養,語言更可以展現一個個體的氣質與性格。高校應當加強對大學生語言應用的自我包裝,大學生應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注重對語言的學習和掌握,正式場合應使用普通話,聲音洪亮有力,說話語速應場合和情景的不同掌握,語言表達清楚,發音清晰,語言表達內容文明,注重禮貌用語,特殊場合和工作環境專業用語,學會職場用語的規則與技巧。只有掌握了適度和恰當的語言表達才能在職場中有利的展現自己的魅力和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圖,所以大學生要在就職前學會正確合理恰當的語言表述,學會用語言包裝自己,正確營銷自己。

  2.注重形象的自我包裝在自我營銷中的作用

  自我形象對于個體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人們相互接觸和相互了解的首要印象,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自我包裝”營銷時不能忽略對大學生個人形象的引導與教育。個人形象的教育體現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平時的生活中對大學生的儀容進行培養和教育,當代大學生應穿著簡單有活力凸顯大學生身份的服裝,將來在工作崗位應穿著適合本崗位要求的著裝,著裝大方得體,大學生要學會基礎的穿衣規則與搭配技巧,這樣才能在職場中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同時,對于大學生來說還應掌握適合自己的發型與妝容,個人應保持干凈衛生的形象。除了要學習儀容的包裝營銷外,大學生還應注重儀表的包裝營銷,因為一個個體的魅力的展現除了長相衣著等外貌表現外,儀容儀態也非常重要,大學生應學會加強自我儀表儀態的包裝營銷學習,做一個有禮貌,有素養的大學生,平時注重自己的走路和坐姿的方式與形象,注意自己進餐與公共場所的說話與吸煙等細節的要求,注重自己的儀表和儀態,只有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形象,將來在職場中,大學生才能做一個積極健康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輕職業者,所以大學生應注重對自己儀容儀表的包裝,在對自己推薦和營銷中才能將最好的自己展現給別人,才能在擇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

  3.注重專業素質的培養與包裝在自我營銷中的體現

  大學生對自我的包裝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項是對自我專業素質的學習與培養,將來走向工作崗位,良好的專業素質是對自我很好的展現,雖然專業不是絕對和必須的,但是良好的專業素質可以體現個體的好學的精神,也能體現個體懂得學習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個體的自制力,擁有良好專業素質的個體在自我包裝營銷中也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學生能否有勝任專業崗位的基礎和能力。

  4.個體良好的工作素養包裝的重要性

  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自我包裝營銷時,應加強對大學生工作素養的培養與教育,良好的工作素養是大學生將來走向職場成功的關鍵。大學生應在校期間不斷學習為人處世的態度與方法,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學習團隊合作與競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總之大學生在進行自我包裝營銷時,一定要將自己培養和鍛煉成擁有良好心態,身心健康,積極樂觀,有方法,講方式的綜合能力就業者。

  三、小結

  高校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在校的就業引導性教育,不斷從大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我提升方面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將大學生的自我包裝營銷做到有特點有針對,發揮大學生的優勢與長處,不斷提升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和綜合力。

  參考文獻:

  [1]郝星光.產品包裝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J].江西食品工業,20xx,(3):49-50.

  [2]李彥亮.文化在營銷中的作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3):115-118.

  [3]馮麗云,王利.現代營銷實務[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1999.

  [4]何巧紅.產品包裝與營銷策略[J].包裝工程,20xx(6).

  [5]曹盛盛.可口可樂視覺藝術營銷策略[J].中國商貿,20xx(4).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2

  在當前高校不斷擴招,高等教育準入門檻降低的大環境下,就業問題時橫亙在當前高校教育問題與大學生成長成才問題中的重要話題,相比于同期畢業的男大學生,女大學生的就業率多低于男生,對入職單位的滿意度也想對較低,因此,女大學生求職、擇業時間相對較長,就業單位的選擇范圍比男生減少很多。究其根本,影響女大學生順利就業擇業的原因是體現在多方面的,在求職中,女大學生會面臨更多的性別歧視問題,心理壓力問題,從女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和特點來看,對于高校女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環境因素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刻板印象,表示社會認知偏向性和凝固性的,因此,穩固的影響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極易讓人產生偏見。在當前供遠遠大過于求的就業市場上,諸多用人單位帶著對女大學生的刻板印象,在招聘工作中帶有鮮明的性別歧視色彩,使用或明或暗的手段提高女大學生的招聘門檻,同時附加諸多不合理的條件,將很多優秀的女大學生拒之門外。同時,從人力資本投資上來看,女性在職業生涯中所面臨的結婚、生育等必然問題,女大學生生理原因導致的工作效能降低,這些都使得女員工的人力成本及福利成本要遠遠高于男性員工,這些附著在女大學生身上的成本條件,成為了許多企業不愿意招收女員工的原因,加之當前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國家強制性政策保護的弱化,勞動政策保障的不完善,成為了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因素。

  二、教育環境因素

  從教育環境來看,女大學生的學科分配、教育知識結構的不合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匱乏,多成為影響女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女生多就讀于文科專業,而男生則更多于理工科等一些知識技能較強的專業,因此,女生多常見于應聘一些文秘、語言、行政、管理等知識技能及收入相對較低的行業,而進入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女生則相對較少,這本身是受女生知識結構的局限影響的。在學科設置上,一直較為忽視適應于女性學科的建設,使得女性特長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女性教育缺少特色,并且在教育過程里,并不看重對學生心理塑造與獨立人格培養,女性優勢無從發揮,女學生的特點與需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三、女大學生自身因素

  從自身因素來看,女大學生就業的首要影響因素是生理因素。女性體力上先天弱于男性,不能參與較為繁重的體力工作,大大縮減了女性就業的行業范圍。從心理上,女性更傾向于依賴和從其他途徑得到幫助,而男性在性格上更傾向于與他人交際、表現與征服。在女大學生進入職場不久,便將面臨結婚、妊娠、哺乳、育兒,造成職業生涯的中斷,嚴重影響了女性的職業發展,使得她們由于生理因素,在就業、升遷等問題上遭遇了極大的不公平。在學業上,女大學生更看重于學業成績,而忽視自己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社交能力等總是素質的培養。在職業選擇上,女大學生更偏好于穩定性強、舒適度高、挑戰性低的工作,對自身定位過高,不符合自身能力素質實際,攀比心理較強,過分依賴家庭和其他社會關系。綜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來自于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環境與教育體制等多方面問題,因此,思考行之有效的對策緩解女大學生就業壓力,提升女大學生求職技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法律法規及政策支持。為了遏制就業市場中的性別歧視問題,許多國家設立了完備的法律法規,保障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合法權益,而我們國家在此項問題上號召性政策較多,對于解決勞務市場上出現的歧視女性問題,在實施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國應盡快的完備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追究違法人員的法律責任,加大對歧視行為的懲罰力度,使用人單位意識到不合理的拒絕女性求職者將要付出成本代價,矯正和干預女性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保護女性平等就業。

  (二)社會樹立性別平等就業理念。借助社會化媒體力量,進行性別平等的就業理念宣傳,打破封建思想糟粕,增加公眾對女性求職者的認可度。就業上的性別平等,并不是指女生也要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而是用人單位在選用人才時,不能帶有刻板成見,輕視女大學生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養,將就業平等不僅僅體現在法律上,還體現在招聘錄用的過程中。用人單位須充分認識到女員工在職場上存在的天然力與競爭優勢,更多吸納女員工入職,使單位男女員工比例協調化,在工作中利用各自優勢互促互進,拓展處理工作中出現問題的思路與解決辦法,促成企業使用利益更大化,也幫助企業創造更為和諧輕松的職場環境。

  (三)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除了改變外部環境外,強化內因,提高女大學生自身就業心理與綜合技能,才是改善就業狀況的根本。相比于男生,女大學生在某些方面具備明顯優勢。女大學生的課業成績較優,學習能力較強,研究表明,女性有更為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更加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女性在思考問題時更加全面,在處理問題上更加周到細致,具備更強的感性認識。另外,在工作問題的協調上,女性的親和力更容易推動問題的解決,在社交場合上往往具有較高的人際交往能力。另外,女性還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女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積極鍛煉自己,克服自卑與恐懼心理,對自己客觀評價,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與才華。因此,端正就業心態,根據自己的性格、專業、氣質與興趣,勇于面對壓力,嚴格要求自身,必定將幫助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打造一片嶄新的天空。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3

  論文摘要: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應該從創業教育理念確立、政策與文化創建、組織機構設立、課程體系開發、專職師資培養等方面著手構建以保障對大學生創業觀念、創業知識、創業方法、創業技能的良好教育和培養,從而實現通過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去提升他們就業能力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

  當前,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已經進入每年大學畢業生達到600多萬的時期,在大學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壓力下,高校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問題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對緩解就業壓力,改善就業環境將起到良好的作用。當前大學生創業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還有待于我們去認識、去解決。因此,創業教育已經越來越為高校所重視。高校實施創業教育可以增強和明晰當今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

  一、創業與創業教育的含義

  由于人們對“創業”定義的不確定性,創業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內涵,究竟是“為了(for)創業的教育”,還是“關于(about)創業的教育”,或是“通過(through)創業的教育”,還是三者皆隱含在內?就國內高校正在進行的創業教育現狀來看,顯然應是三者的結合,而且這三種類型的教育也無法截然分開。開設多種相關課程。邀請知名企業創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職場人士做報告和座談,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競賽等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是大多數學校的做法,它包含了“為了學生將來能自主創業”的意義。同時也包含了“關于如何建成企業、事業、職業”的意義。而部分高校在校內開設“大學生創業園區”,直接為學生創業提供場所、經費等必要條件,則更多的是“通過實際意義上的創業活動”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能力與品格。

  在此,有必要對學業、就業和創業三個概念做出明確的區分。學業是就業的基礎.就業是學業完成者追求的目標。可以說不同學業經歷的個體可以得到不同的就業崗位;學業也是創業的基礎。不同的創業類型需要創業者具有不同的學業經歷,具有不同學業經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會選擇不同創業項目;就業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只有通過就業才能在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獲得生活所需的來源。而創業是積極的就業,在解決個人就業的同時還可能為別人提供就業崗位,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并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

  從創業教育的意義上來看,它是生存教育、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創業教育視為“第三本教育護照”,將創業教育提高到與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們在社會上賴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內在本質和支撐,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體現和實踐;在學習化社會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都已包含在終身教育的框架中。沒有哪一種教育可以使人一勞永逸受用終身。

  從創業教育的實施上來看,其目標是多重的,因為創業本身的含義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創業是如何進行的,也要培養出與受教育者相關的創業精神和品質,最后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業者;其對象是廣泛的,應覆蓋所有需要這一教育的社會群體,而絕不僅僅是某個學院、某個專業或某個年級的學生;其學科邊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內容包羅了從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到心理學、歷史學等多種學科;其教學方法是實踐性的,更強調理論與實踐互動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和學習模式。

  二、高等院校學生創業教育的對策

  (一)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為側重點

  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是創業教育的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生處于創業理念及創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對創業問題的思考深度還有待進一步發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憑借知識、智慧和膽識去開創能發揮個人所長的事業。要通過樹立自主創業成功的先進典型,引導大學生增強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和扶植更多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脫穎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理解創業的深刻含義,使大學生既有開拓創新、務求必勝的勇氣,又要有敢于失敗、百折不撓的毅力。 "

  (二)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側重于提高學生創業技能的創業教育

  近年來,教育理論方面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由重知識轉向重能力,實踐活動對人的能力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創業實踐能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激發研究欲望,提高將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還能培養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個性,樹立堅定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實現創業所需的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既要加強教學計劃內的實踐環節,如科研實驗、專業實習、勞動教育等,還要加強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既要在校園內進行,還要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學校要對教師的創業輔導工作給予支持,經費上給予保證,以科研促教學,以創新促創業;要在資金和咨詢輔導上為學生和畢業校友提供一定的幫助;增加資金投入,改善創業教學與實踐的軟硬件設施條件;也可以引進企業參與機制,通過企業與高校的創業合作,實現企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雙贏。

  (三)以參加創業計劃競賽和建設創業論壇為主的創業教育

  創業計劃競賽是大學生創業模擬練習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蓋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內容,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創業計劃競賽過程中,學生要經過組隊、選項目、培訓、市場調查、完成創業計劃書以及答辯等階段。通過參與競賽,學生獲得了寶貴的模擬創業經歷,積累了創業知識,培養了創業能力,鍛煉了團隊精神、溝通交流和組織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創業計劃競賽這個載體,構建培養模式和訓練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業精神和事業心,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業技能。

  (四)要構建科學的創業教育體系:高等院校應改變過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將創業教育納入已有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中,并構建起立體的創業教育體系,延伸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所有活動中。樹立服務社會、鍛煉學生的“雙贏”理念,構建社會、學校、學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聯的多贏合作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學校、學生的積極性,架起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經濟之間的橋梁。社會實踐活動是增強學生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近幾年學校在校地合作企業、校友企業、校辦企業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會實踐基地,要逐步形成社會實踐基地項目化,規范化,社會化,基地化;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循序漸進,實現從認知到應用,從應用到創造的教育目標,每個階段的實踐過程都有所側重。

  要將創業教育融入各種教學過程,除課堂理論教學的知識滲透外,特別注意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創新思維、創業素質和能力,在實習教學中通過生產、教學、科研的結合來尋找創業活動的切入點。其次.在課堂以外的其他各種活動中都加強創業教育。主要包括參與學科競賽、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工作、參與社團組織等等。這些實踐活動應有針對性地與創業教育掛鉤,著力在課堂外培養學生的創業品質和精神,并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再次,應特別加強模擬創業和創業計劃大賽活動,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計劃可在教師團隊的指導下逐步付諸實施,這是對創業教育效果最好的檢驗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實施創業教育,必須首先構建相應的教師團隊

  其中應包括:經濟管理類專家,他們熟悉現代經濟理論和市場運作規律,對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具有較強的把握能力和預測能力,可培養學生對市場的敏感性和對國家經濟政策的領悟能力,以使他們及時調整市場策略應對各種變化,并可以企業管理顧問的身份參與科技企業的管理;技術類專家,需涵蓋科技發展的各個領域,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性支持并為學生提供指導;政府經濟部門的專家,他們可幫助受教育者了解政府經濟部門在產業發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長期規劃和近期計劃等宏觀調控行為;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一般都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堅定的自信心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與他們的接觸、溝通和交流能夠激發受教育者的創業激情,并為受教育者樹立學習的榜樣;創業園的管理專家,現在國家在多個重要城市都建有高新技術園區或創業園區。給予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許多優惠政策,這些園區的管理專家可以為創業者提供直接的創業條件;心理學和職業規劃方面的專家,他們可以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導,并根據不同人群的心理特點。提供相應的創業領域和創業敏感點等建設性意見。要在隊伍建設中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工作格局。

  (六)根據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調查狀況,同學們對于比較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需求是比較迫切的

  以課外學術、科技、文體、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二、三課堂也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從教學走向實踐的兩種途徑。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三課堂相銜接的一體化模式,三者互為補充、相互反饋,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相得益彰。在第一課堂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中,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個人興趣以及個性特點的基礎上,要初步形成分層次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并在學校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大綱中進行滲透。在分層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每個專業可以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有所擴充。要在大學的校內建立一批學生創新團隊,各個實訓中心和創新基地要能夠全天候對外開放,只要經過核準的創業創新項目團隊都能夠優先保障使用,并配備專業教師團隊進行指導。要在大學的創業教育中形成了創新、建設、競爭、協作能力的培養機制,構建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體系是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學生創業意識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在很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4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及對策分析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客觀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出發,對改善就業難現象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高等教育開始向大眾化教育形式轉變,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擴招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本文從社會及政府、高校教育體制、用人單位、學生自身素質等方面分析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及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及政府的影響

  首先,社會及政府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機制和就業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夠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機制方面還比較滯后,仍然存在著制約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障礙,從而制約了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在我國,高校就業工作由教育部門管理,戶口歸公安部門管理,人才市場歸人事及勞動部門管理。部門在溝通協調方面經常存在各種問題,同時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畢業生在跨地區就業時經常會遇到各種條件限制,這些不利條件都會影響公正有序就業市場的建立。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市場規則不統一、秩序混亂導致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難以達成一致,既浪費成本又影響就業。

  (二)高校教育體制的影響

  當前,我國高校在教育體制上仍然沿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導致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同時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也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第一,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一些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趨同性,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夠緊密甚至產生脫節現象,對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一定困難。第二,管理體制不合理。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體制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與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實用型的人才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滯后。一些高校忽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在就業指導和服務中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導致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不能夠迅速適應角色的轉變,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用人單位的影響

  當前,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擇和聘用上經常存在重學歷、重經驗和輕誠信等情況,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中存在一定的障礙,進而引發畢業生就業難。一是經驗障礙,許多用人單位為快速創造價值,拒絕錄用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二是人才高消費。一些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擇上盲目追求高學歷,追求人才高消費,從而造成人才浪費,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一定的難度。三是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為,影響就業競爭中的公平性和大學生的誠信度,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性。

  (四)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在就業觀念方面過于傳統、陳舊,存在就業觀念誤區。首先,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經常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其次,學生自身定位偏頗。有些大學生對自身能力沒有正確的評價,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導致在就業時經常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這些情況會對大學生的擇業和就業心理產生一定影響。還有的大學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觀望等待的態度,一味尋求好地方、大企業,最終錯過就業就會。再次,誠信問題是近年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畢業生在求職時弄虛作假,一方面導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整體形象。

  二、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及建議

  (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就業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完善就業市場機制,同時要深化人事、勞動、戶籍、檔案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靈活的就業政策,促進畢業生合理流動。對未就業或失業的畢業生,政府應建立相應的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機制和培訓機制,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救濟及服務。同時,高校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及調整專業結構,培養知識和能力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為了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不斷提高就業指導與服務水平,將就業指導融入到大學生活的每個階段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二)推進素質教育,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高校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質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增強社會競爭力。因此,大學生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滿足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高標準人才的要求。高校應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為社會培養符合現代化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而有效地緩解就業壓力和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單位用人政策

  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轉變傳統的經驗論、學歷論,消除就業歧視現象。用人單位應從企業實際情況和長遠效益出發,制定合理的選人用人標準,樹立長遠規劃,同時要在競爭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儲備觀。這樣,企業在競爭中能合理選用不同層次的人才,杜絕學歷高消費的現象,同時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費。因此,科學合理的用人政策為企業和畢業生搭建了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平臺,既有利于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又促進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既有利于用人單位選擇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幫助畢業生選擇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單位用人政策對完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樹立正確就業觀,強化綜合素質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畢業生要調整心態,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突破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首先,高校素質教育要求學生要在知識、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以滿足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學生要積極調整心態,準確判斷就業形勢,對自身合理定位。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不要過分苛求地域及薪資待遇。同時,高校及政府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業觀念,積極引導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自主創業既解決了學生自身就業問題,也為緩解就業壓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總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高校、社會、政府及大學生的共同關注與努力。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夠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才能夠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大學生就業論文大全15

  摘要:

  關工委雖然以組織老同志關心、教育下一代為工作目標,雖然在年紀、思維想法、工作理念與年輕人存在一定差距,但他們用幾十年的匠人精神和工作經驗引導年輕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面對當代年輕人因社會環境的外因和個人發展的內因雙重因素影響而急劇改變的就業思潮,關工委如何順應年輕人的思想,給予正確指導?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關工委;匠人精神;就業;創新創業

  一、高職類學生面對的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面臨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狀,國家通過宏觀調控,有計劃性地調整企業用人需求;通過鼓勵學生創業,帶動新型市場,分散就業壓力。在全世界都在探討“創新”、“變化”的今天,重提“忠誠”、“敬業”、“主動”之類的話題未免會讓人覺得無趣和過時,但這些標貼卻是關工委老同志們身上內化的絕對敬業、高度執行力和主動性工作美德,是他們希望傳承給年輕人的就業“法寶”,而這是大學生匱乏的寶貴品質。

  1.就業競爭環境激烈

  從多家門戶招聘網站信息可以看到,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工作經驗,這兩個詞被提及的次數最多,而這恰恰給高職類學生砌上了雙層隔墻。與本科相比,專科生只有3年的學習過程,在就職體驗上稍遜一成;每年考研人數屢創新高,使得招聘市場對于學歷要求也是水漲創高。連著很多年,只要到6月份,新聞總是不出例外地打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標語,這種日趨常態化的問題對于就業學生來說似乎“沒有最難,只有能難”。

  2.結構性矛盾突出

  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經濟差異也有擴大趨勢,北上廣及周邊城市成為學生就業的首選,導致這些地區競爭異常激烈,其他城市出現“用人荒”。再加上高職類學校與本科高校存在較大專業差異,大部分本科院校專業布局大、廣、深,高職類學校的專業設置比較局限,導致專業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文科類尤其明顯,對外經貿類、外語類一度招生火爆卻是就業困難專業。

  3.就業期望值不匹配

  根據最近幾年麥克斯公司對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追蹤分析得出:80%以上的畢業生首選都是大公司、大企業或是企事業單位,認為福利待遇好、發展有前景,這一方面說明了企業效益帶來的人才驅動,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的預期期望值與實際情況存在匹配困難。總結目前的就業形勢,從外部環境來看有效需求不足、勞動力供大于求,招聘信息不對稱、難以優化配置;從學生個人因素來看最大的問題是知識能力不適應、思想準備不夠。關工委可以依據問題導向,幫助畢業生更好地實現有效就業。

  二、匠人精神的三點體現引導樹立正確就業意識

  一般說起匠人,我們的理解是把那些只會埋頭干事不知創新的人叫作匠人,前不久,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于關工委的老同志來說,他們是對本職工作中“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第一,“匠人”的敬業精神。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而且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淀。他們對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也是本職責任。年輕人要學的不僅僅是聆聽老一輩的人的教誨,更要將敬業精神付諸行動。第二,“匠人”的執行力。“匠人”對于自己要完成的事業精益求精,也外顯在強大的執行力上。對待工作嚴謹、認真,與現在年輕人光說不做、辦事拖拉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匠人”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將自己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完全顯現在強大的執行力上。第三,“匠人”的主動性。傳統教育充斥太多“被動教育”,上什么學校、選什么專業、從事什么工作,似乎沒有多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執行,父母似乎掌握著子女人生的主動性,大學生或主動或被動地喪失了支配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三、關工委如何在實際工作幫助實現有效就業

  1.就業知識的普及化

  就業成果作為考量一個學校工作的硬性指標,得到了學校的有效重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把就業培訓納入必修課程;完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實施方案,把就業素質作為基本素質之一等措施都是為保障學生就業做出的努力。但是與專業課程授課存在明顯不同的是:學生通過3-4年的漸進式學習掌握專業課程知識,只想通過1-2個月的密集型授課就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受用一生的就業技能,這幾乎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關工委在每個大學階段有計劃地安排就業培訓、就業講座。通過階段性專業知識普及,讓學生在入校后就能實現有效的就業規劃,而不是等到大三再考慮“要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

  2.就業實戰的常態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雖然談起來有些陳舊,但這一理念卻永不過時。再好的專業培養都是為了進入社會后的實踐運用,實戰好比容器,將學習過的知識置于這個容器中。關工委可以利用自己長期工作的經驗,為學生搭建在校實戰平臺。定期開展模擬招聘、網上招聘會,讓學生們在一次次的鍛煉中得到增長;運用企業人脈,推薦優秀學生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利用短期集中培訓讓學生盡早接觸社會,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3.就業機制的完善化

  目前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校園環境,保障機制隨之完善,很多學校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建立起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受到個人潛力和市場機遇的阻礙因素,大部分學生最終還是會選擇就業。但是就業的配套保證體系卻沒能跟上時代需求,依然停留在每年11月和4月的招聘推薦會上。關工委可以組建就業特長生工作室,激起學生對就業的內在需求;創立就業學生保障組,提供一站式咨詢、困難幫扶體系、多元化的推薦就業等方式。從學生進校后就能對就業產生認同并積極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就業。

  參考文獻:

  〔1〕王劍敏.高校基層關工委工作著力點及路徑選擇〔J〕.前沿,20xx(10):177-179.

  〔2〕朱文武.高校關工委工作的價值及其拓展研究〔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2).

  〔3〕曹蕾.高校關工委指導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xx(19):196-197.

  作者:陳潞 單位: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就業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的就業論文03-31

大學生創業就業論文03-31

大學生關于就業論文03-29

大學生就業論文精選03-30

大學生就業的論文03-31

大學生創業與就業論文03-31

關于大學生就業的論文05-03

大學生就業論文例文05-12

就業指導大學生論文03-24

大學生就業擇業論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