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反思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反思 篇1
[摘要]在如今推行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教學質量成為我們所關心的重中之重。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恰恰給我們提供了可學習和借鑒的范本,這也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在此,筆者將自己的數學教學教育經驗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結合起來談幾點見解。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小學數學
如何提高小學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之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可學習和借鑒的范本,筆者將自己的數學教學教育經驗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結合起來,淺談自己的觀點。
一、關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以教授書本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是不值得推薦的,教育應該以生活為中心。想要使學生能真切的親近數學,體會到數學的簡單,就需要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他們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從而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而且可以用課堂上老師教過的數學知識快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當今時代的科學教育觀,它在指導我們進行教育改革方面和建立起適應社會發展、符合時代潮流的教育體系方面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雖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今的教育改革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卻難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實施。原因有二:一是我們國家的大教育環境,其中包含課堂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二是身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和學生自身,社會環境與學校環境之間差距過大,學校所教授的科學文化知識更多在于書面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與當今社會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
針對上述原因,若要徹底落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第一步應創造好的教育環境。一是社會環境。堅持教育改革,普及教育,實現教育的民主和平等。二是學校環境。要積極的實行教育改革,增加其有效性;堅持改革后開放式的教育,把學校和社會緊密的聯系起來。三是課堂環境。師生關系要保持平等和諧,推行手腦并用的行動教育,讓課堂貼近生活,在行動教育中加強獲取知識和經驗。
二、讓數學教學貼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不僅為教育的基礎,更是教育的本質。生活教育是深刻的滿足人生需要的教育,我們所教的也正是人們所需要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明確指出了生活是教育之源泉,然而長久以來傳統的數學教學卻一直都是為了教學而教學,停留在書本表面,囿于小課堂,忽視了生活的大課堂,且將生活大課堂里隱藏的良好資源與魅力與也一并忽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問題,發掘數學知識的深刻生活內涵,并結合教學內容,使生活這個大課堂融于小課堂,為教學服務。教師應給學生走出教室的機會,邁向生活,在大自然中、大生活中去學習和創造,不單單增長知識與才干,還能較好地輔助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第四冊,有一節為《認識方向》(此節的教學目標是在學生了解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前提下,進一步了解東南、東北、西南及西北四個方向)。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引出數學問題,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又利用了學生所熟悉的卡通人物灰太狼,進行提問:你們組是在灰太狼的哪個方向呢?讓學生能夠在虛擬的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通過自我探究理解東南、東北、西南及西北,這種開放性質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取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課堂不再枯燥,學生也能寓學于樂,還可以深切體驗到數學的無限魅力。
陶行知先生曾經強調過,生活為教育的中心,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板教育、僵化教育,而不以生活為中心的學校是死板學校、刻板學校,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沒有靈動之美。
三、數學教學走進生活
生活自身就是極好的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育應該真正回歸生活,如此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到數學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以此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與此同時,在學習與實踐中,還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數學教學需要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將生活的靈動賦予數學知識。例如,在《認識人民幣》一節課的教學中,我不僅引領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決數學問題,還指引他們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這也體現了數學知識確實是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特點。另外,我組織了“10元能買到哪些東西”的游戲,在上課之前準備了較多的價值不等的小物品,對學生進行分組后,讓他們模擬拿10元錢去商店購物的情景。在活動結束后,再讓他們依次介紹自己的購物情況。學生對于這一活動的積極性都很高,不僅在活動中真實地感受到了人民幣的價值以及作用,也體會到了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不能沒有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提高在生活中使用數學的意識,讓他們體會到數學是有用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不僅在現代中國和世界教育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們國家當前創設教育改革新面貌、促進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效改革和發展我們社會主義新教育方面具有很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切身生活聯系在一起,不僅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加有趣、富有生活性,而且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探究,最后解決問題,能夠做到真正享受學習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胡修銀。論教育的生活意義和生活的教育意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6)。
[2]梅納新。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特征[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xx,(04)。
[3]張效珍,申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特征及其啟示[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xx,(01)。
[4]孫越。陶行知學校管理思想與實踐及其當代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xx。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反思 篇2
【摘 要】陶行知作為近代中國教育的先驅,終身致力于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在學習和實踐中積累的歷練的對于教育和社會需求及人作為社會主體的發展,作用,人生意義等方面的認知。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平民教育思想
陶行知主張教育救國,他已經開始認識到了教育對于普通民眾的意義。陶行知積極付之行動,并走出第一步,因為陶行知深受西方民主主義的熏陶,加之以往的教育運動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導者是高級知識分子和官員,導致沒有深入的了解中國教育現狀,使得在普通民眾中推廣的教育活動主要集中在城市,忽視了民族大眾的力量和他們獲取教育的迫切愿望,教育運動的推廣變成了一種強制性的、壓迫性的方式,陶行知甚至說“強迫是一種必要手續”。但是,陶行知的教育改革經歷也為其奠定了強大的理念基礎,促使他把教育放為中心,并結合人自身發展的因素,這符合當時教育改革的現實。
二、鄉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過鄉村教育助民富,啟民智,享民權,保民族。他提出教育與政治相配合,將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僅僅強調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并想以教育來喚醒民眾,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第二,陶行知在鄉村大力推廣教育,促進其發展,他的鄉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歷久彌新。勞苦大眾的子孫可以有機會接受教育,體力勞作與學習知識想結合,這在中國教育歷史上也是首例。第三,陶行知還認為品德對學生和教師都至關重要,他認為教師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稱其為老師,并且要以行為為學生做好的示范,還要積極的改造中國農村的現狀,肩負重燃民族希望的責任。教師不單純的是知識的教授者,更是學生的引導者,更要成為自我修養的鍛造者。教師應把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作為首要任務。第四,陶行知提出使鄉村教育更加科學,強調科學、實際在鄉村的推廣和實踐。陶行知改變了中國傳統的以四書五經為基礎的私塾教育模式,開創科學走下農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學實驗的方法,幫助農民進行生產勞動,用科學武裝農民的頭腦,為他們解決難題,開拓視野。
陶行知覺得,中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數達到百分之八十五的農業國家,農民作為國家的最低階級,受到無情的壓迫和摧殘,創造物質但是卻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也被剝奪。他對中國勞苦大眾的悲慘遭遇十分的痛惜,他希望通過他的教育實踐來使中國的農村改變,使農村的教育改變。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組織成立各類國難教育救國會,他希望整合全部人民的力量,將中國民族正面臨巨大的危機傳播出去,在工學團推廣軍事課,醫護培訓等課程,并提倡大家相互幫助,衛國護家,集思廣益,尋求中國的救國之道,不考慮個人得失。第二,普及教育的`內容從簡單的教識漢字,積極掃盲等變為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和長久;第三,立足為對中國當時的國情現狀,陶行知深知當時的中國貧困落后,他的教育必須要在貧苦大眾中深根發芽,他著手撰寫《普及教育與學武訓》,推廣以武訓的精神為指導,克服各種困難疾苦,以義學為手段,用很少的錢卻造福了很多人。第四,因為當時民眾的抗日熱情已被點燃,普及教育作為具有廣泛號召力的措施動員了全國的民眾,形成了即知即傳人,知識為公,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愿教,人人好學的局面。第五,陶行知十分注重將科學推廣到生活的時間活動中,提倡每個人立足于社會,通過生產勞動改變社會,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在社會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科學的力量促進生產生活,抓生產,團結計提的力量,努力協作,衛己衛國,愛護勝利果實。
四、特殊人才教育思想
遭受侵略的現狀使中國的特殊人才不斷凋零,建立育才學校迫在眉睫,把抗戰的思想融入教育當中,只有全民團結才能救中國,教育也才能服務于廣大的勞動人民。陶行知還重視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他希望育才學校的學生“成長為一個英勇的文化作戰集團”。什么時候敵人來犯,他們也能應對自如,堅決不做亡國之徒。只有國家強盛,人民團結,中華民族才能真正站起來,中國的教育才能真正的發展起來。第二,日益嚴酷的抗戰局面使得,全國的民主主義革命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時陶行知的政治性也越來越強,思想意識也更加堅決。第三,作為普及教育的深入和補充,特殊人才教育開拓了新的途徑。
陶行知把特殊人才教育視為密不可分的建國教育和抗戰教育的結合。抗戰是首要任務,而建國是不遠的目標,在育才學校中通過培育苦難兒童中的特殊能力的人,根據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培養難童中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教育他們,使他們能為抗戰出力,為之后的國家建立建設出力。在對抗侵略的戰爭中,要想解決根本問題,通過扶助一個戰爭中的孩子是沒有效果的,只有大力興辦培訓人才型的學校,才能使更多的中華子孫成為利于人民,國家的人才。
陶行知作為近代中國教育的先驅,終身致力于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在學習和實踐中積累的歷練的對于教育和社會需求及人作為社會主體的發展,作用,人生意義等方面的認知。面對當時國內動蕩不安的局面,局陶行知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直面挑戰,探索救國的教育之路,進行實驗。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時代性,階段性,更具有傳承性,并體現著他為中國教育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反思 篇3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取之無盡,用之無窮”。《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作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的認識,而后轉化為文字。為此,我在學習新課程理念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過程中,在作文教學中關注“作文”與“做人”的關系,將作文教學與人格培養緊密結合。
關鍵字:新課程理念 陶行知思想作文教學 人格培養
陶行知先生極力反對“殺人的會考”,但考試仍然是當下學校的主旋律;先生大力倡導“教育即生活”,而孩子們仍然在教室的囚籠里一心只讀“圣賢書”;先生大聲疾呼“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而孩子們筆下的作文矯揉造作,真情實感難覓蹤跡。倘若先生還活著,該憂心且嘆息了。因此,我們師學先生,應該踏踏實實把他的教育理論與日常的工作密切相連,不喊口號,不架空,讓他的思想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閃爍熠熠光輝,照亮教師,照亮學生。下面,筆者就作文教學,聯系我的教學實際淺談陶行知思想在作文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一、讓生活成為取之不盡的源泉
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就有多廣。先生認為寫作文“應該尋到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斷地涌出真實的水來”。那么源頭在哪呢?“就是我們的充實的生活。”(見《陶行知全集》)先生把“生活”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實屬遠見卓識。生活作文探索是我們在作文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引導觀察,見微知著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也就是說,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并非與生俱來,而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后天“養成”,由“無意識”變成一種“有意識”。因此,教師上的第一堂作文課應該是“觀察”。我常對孩子們說的一句話是:“把你的眼睛變成放大鏡吧!”幾年來,我感到學生觀察感悟生活的能力明顯提高。比如他們能觀察到同學輕輕地幫同桌把椅子放好的細微動作,感受同學樂于助人的品質;能發現媽媽下班后疲倦的臉色,請媽媽坐下,幫她捶背。孩子們眼睛亮了,心也變細了!
(二)回歸生活,豐富積累
生活是一幅多彩的畫,一只打翻的五味瓶,一曲動人的樂曲,需要孩子們用心去靜靜聆聽,慢慢欣賞,細細品嘗,從中視其表象,食其滋味,品其韻味,悟其真意。教師領著學生走進生活的大門,豐富人生的積累。當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出內心的情感,筆下的作文才會神采飛揚。
1.回歸大自然 “大自然是學生的綠色課堂。”大自然集中了無數神奇美妙的東西,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走進大自然,觀察花草樹木、春夏秋冬、風雪雨露、鳥獸蟲魚,感受自然的美。
2.回歸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物質的文明,科技的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范圍廣泛,內容豐富,這些都能使學生激動不已。選取一些有典型意義的圃而,納入生活作文的范疇,引領學生用心去觀察、去描繪、去體驗,把學生帶人到生活中去。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二、因真實而煥發生命的光芒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先生的這句名言無論何時阿地始終煥發著常新的教育意義。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是教育的終極追求之一,而求真是創造真善美人格的基礎,它為我們的作文教學作了最好的注腳。新課程改革以來,作文一再被強調為學生表達自我的需要,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卜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是一種“自我”精神性的實踐活動,它與學生“自我”心靈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就是要激勵學生表現自我,進而引導他們表現好自我,我手寫我心,我文表我情!筆者以為真實的自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獨特的個性,二是真實的情感。
(一)抒寫獨特的個性
作文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表達與溝通”。作文是流淌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個性和自我是每一個生命所擁有的最寶貴的特質。如果失去了個性,喪失了自我,那么也就不能再稱之為完整的生命了。我們不鼓勵學生飛揚跋扈,但我們主張學生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個性、思想和感受,使作文具有生命的意義。
1.立意個性化 我們深知,作文教學不單是寫作技巧的傳授,而是一種生命狀態的燃燒與釋放,是一種寫作個體心路歷程的自我展示。我們希望孩子表達真善美,也允許孩子反映假惡丑,寬容地對待真實的有個性的思想,會看到更多靈動的生命火花。
2.形式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自由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所謂“有創意地表達”是教師不要用文學創作的形式來要求孩子,更不要給他們一個固定的模式,而要鼓勵孩子多用不同文體形式習作。比如同一題材,可以寫成記敘文,也可以寫成童話故事,可以寫成詩歌,也可以寫成廣告詞。總之,多引導學生練習用不同的形式表達,有助于提高習作水平。
(二)表達真實的情感
寫作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只有自己動情才能去感動別人。筆者的教學實踐體會是,寫日記、寫書信是培養學生表達真情的良好途徑,而且是一種更自覺的“表現自我”的“私人寫作”(詳見周國平《私人寫作》)。這種寫作往往給學生帶來精神滿足,寫作時便會異常投入,樂此不疲。因而,激勵培養學生寫日記、寫書信的習慣,使之變成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讓學生隨時表達喜怒哀樂,自覺地抒寫情懷。其中,我特別注意愛護孩子的寫作興趣,不做任何質量、數量的要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一兩句話也可。如此學生才沒有壓力,日記和信函才真正成為情感傾訴的需要。
三、以實踐豐富鮮活的人生體驗
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實踐才能出真知,只有親自站在泰山之巔,你才會真正領會列孔夫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只有親自望著廬山瀑布,你才會真正驚羨—匕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通過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是學生習作的又一捷徑。
(一)加強體驗實踐
小孩子,“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有實踐才能有體驗,有體驗才能有情感。實踐和體驗是學生習作必不可少的一環。語文實踐的形式多樣,例如:口語交際類、聽說訓練類、社會實踐類。
(二)豐富閱讀實踐
一個閱讀豐富的人,寫起文章來往往能輕松自如,妙筆生花。陶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語文教師,不僅自己要愛讀書,更要教會孩子們如何讀書,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從一年級開始,我就為孩子們準備了一葉葉“扁舟”,一盞盞燈塔,指引他們在茫茫書海中尋找航行的方向。
1.誦讀經典。“讀經使人明理,讀書使人靈透。”經典古詩文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思想,歷經數千年仍散發著不朽的思想醇香,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是孩子啟蒙教育的范本。另一方面,經典詩文富有節奏、朗朗上口,便于誦讀和記憶,符合低年級的記憶特點。因此,利用課前5分鐘,我教孩子們讀《三字經》《千家詩》,孩子們非常喜歡。我們班有一位叫李朝錦的孩子,接受能力、記憶力都屬于“慢一拍”的,有一天他媽媽告訴我,當聽見孩子背誦出一大段《三字經》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孩子讀書的積極性隨著越來越美好的閱讀體驗也提高了不少。是的,讀過經典的人和不讀經典的人是不一樣的。誦讀經典著作讓人擁有沉穩厚重的氣質、扎實雋永的文化根基。
2.“讀書廣角”和“讀書名片”。我利用午間開設“讀書廣角”,孩子們把課外書帶到教室來閱讀,教室里只有孩子們翻書的聲音。有時候還舉辦“好書介紹會”,讓學生交流最近流行的、大家都喜歡讀的書。有一陣子,誰沒看過《哈利·波特》誰就是孤陋寡聞,在“讀書廣角”沒有發言權。現在《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成了大熱門,孩子們競相傳閱,爭著發表各自的觀點。書讀多了,就想把它們記錄下來,于是我又讓孩子們設計“讀書名片”,上面記錄自己讀過的每一本好書的名字、最欣賞或最不喜歡的人物、最喜歡的語句、自己的感悟和對書的評價以及爸爸媽媽的話等等。從這些卡片上,可以讀到豐富的信息,了解孩子們讀書的喜好、視野和積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反思 篇4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與社會生活是相應的,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要擴展到整個生活領域,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舊傳統,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就作文而言,材料來源于生活,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對生活再認識的過程。只有投入生活,才能激發寫作欲望,讓作文有源頭活水。因此,作文教學只有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從生活感受中提煉主題,學生才能寫出個性化作文。
一、解放空間,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培養觀察習慣和思維品格
“造化鐘神秀”,大自然集中了無數神奇美妙的東西,教師要敢于突破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以自然為課堂,師法古人,從無字句處讀書,在山水中作文。讓春天的一叢嫩綠,夏天的一瓣花香,秋天的一片落葉,冬天的一粒飛雪,都來觸發他們的靈感,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學生置身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中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新的發現,產生表達的沖動。這為教師實時實景地指導學生作文,創造了良好的情境,也為教師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確定思考角度提供了契機。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彩四季”教學之后,我要求學生觀察周圍的景物,寫一篇觀察日記。學生受到課文的啟發,留心觀察時值秋令中的一草一木。有的寫山光水色之變,表達了視覺上的發現和美感,有的寫秋風秋雨之態,捕捉了它給大自然帶來的細微變化。有的寫景狀物,有的借景抒懷,不僅抓住了自然萬物的特點,而且學會了從多角度去描寫的方法。學生的觀察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就會把握景物的特點,并進行類比聯想,會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地深化對自然事物的認識,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長此以往,多角度、多側面地進行觀察訓練,學生的作文也必定會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鮮活充實。
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讓學生關注社會和生活,不斷積累作文素材
“寫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脫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我們常說學生作文立意膚淺,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我們的教師和家長大都不提倡學生過早過多地關注社會生活,擔心因此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時間和思想情緒,影響考試成績;另一方面是學生被囿于學校和家庭的狹小天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書,以致孤陋寡聞,見識淺薄。陶行知教育思想啟發我們,應該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走進社會,關注生活,積累寫作素材,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心田。“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眼觀四處:看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瀏覽現今詩歌文章;溜街市農場,察社會萬象。耳聽八方:聽音樂廣播,聽報告講座,聽街談巷議,聽民謠諺語。廣開言路:品名作,議時政,談得失,析美丑;吟唐詩宋詞,背現代名篇。“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日積月累,何愁寫起作文來不下筆千言、文如泉涌?又何愁寫出的作文不視野開闊、別具風格?
作文教學既可以把學生從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社會和自然中察觀事理,學習表達。也可以把生活引入課堂,教學方式生活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再現生活情景,引導學生以角色體驗情境。根據作文訓練要求,相機引進生活題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理性化的思考,練習感情化、藝術化的表達。如在教學《背影》一課后,我要求學生借鑒朱自清的筆法練習一篇習作。作文指導課上,我將備課中搜集的有關生活中的背影圖片和視頻,以多媒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如城建中工人揮錘拆舊建新的身影,風雨中留守老人騎三輪車送孫輩上學的背影,燈光下老師伏案夜耕的身影,烈日下農民躬身鋤地的背影……啟發學生:當你看到這樣的背影,又有怎樣的情感體驗?從以上圖像或生活中選擇最能打動你的一幕,結合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表達你對生活的認識和想法。由于有生活做基礎,加上范文引路,學生很快就完成了習作。
三、做中學,讓學生寫生活札記,訓練學生的生活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傳統的作文教學偏重于用統一的模式去框定訓練內容,作文方式以命題為主,且不少命題瞄準考試題型,學生為考試而作文,為文而造情,敷衍湊數,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不良的文風。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感而發,“以我手寫我心”,鼓勵學生持之以恒地寫生活札記。放手讓學生寫自己認為值得一寫的東西,不限內容和文體,“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只要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拓寬他們的信息源,他們的生活體驗必將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寫出的取材于生活、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肯定比強加于學生的“命意作文”好得多。
面對紛繁復雜的生活,學生也許眼花繚亂,難以理出頭緒,不知從何說起;或者察之膚淺,言之泛泛,不得要領,不分主次。教師可適時啟發學生,生活中從不缺少色彩,習以為常的地方也有風景,一山一水皆可成詩,一人一事都是文章。同時,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從最關心的人和事開始,注意抓特點,抓典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也可以有目的地開展一些活動,布置一些任務,激發學生走進社會,培養他們主動參與社會的意識,訓練他們的生活感受能力。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對身邊的一草一木都留心觀察,細細品味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哪怕是一滴雨水、一個小動物、一件小事,只要有所感觸,有所體會,都記之入文。久而久之,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整理歸類,梳理成集,如人物小記、校園新事、四季風景、鄉土人情等等。這對擴大學生的視野,訓練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有裨益,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讓作文回歸生活是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運用于作文教學中的一種有效實踐。生活是習作的沃土,學生以生活為基礎,真實地體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自然生活,從切身的生活中來,到繽紛的生活中去,就能使作文充滿生活情趣。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實際反映生活教育的理念,我們應該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導學生情緒飽滿地投入生活,激活境界思考,喚醒生活積淀,用筆去描繪生活的真善美;揭開封閉了的五光十色,突破傳統的老師命題、學生閉門造車,絞盡腦汁卻無從下筆的教學束縛;摒棄作文言之無物、說空話、說假話、有口無心,無病呻吟的弊病,寫出具有創造力的文章,為當前的作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反思】相關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02-10
陶行知的名言 13篇04-07
關于陶行知的名言精選03-02
陶行知的名言 13篇04-07
陶行知爺爺的聲音作文2篇01-25
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03-02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作文650字03-23
陶行知名言03-15
行知小學怎么樣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