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通用11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1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整個的教育心理學做了幾個部份和階段來講述。
一、教育心理學的基礎: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
二、教育心理學的實踐: 個別差異的探討
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作者提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未來的走向:教育心理學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對象全人化,研究方去本土化的一個建議。因為作者認為,現在一般人對於教育心理學總是認為他是心理學的一部份,但是作者強烈的指出:教育心理學原本即是因教育需要而產生的,而非由心理學中分化出來的,所以作者在此強調研究目的要教育化。另外,作者認為教育的對象是人(學生),是整個活生生的的人,而不是局部人,故整個的教學過程,應當是在了解學生心理需求與主觀價值的教育基本目的下進行。最後,作者提出另一個方向為本土化。作者認為教育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而無最好的方法,因此,對於教學對象都是本地的學生,因此,在做教育心理學時,應該以最適合本地學生的方式去做研究。
作者這種論點在其他的書中我都沒見過,算是一種創新的寫法,然此種寫法對於未來從事於中學教師的我們來說應該是一種很好的建議。因此,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寫法和內容。
接著作者以研究對象—人為出發點,來探討一個人的發展,這種寫法讓我真正的了解到我們所教學的對象的本質和成長歷程,這對於日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檢討上都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尤其作者在第四章還提到社會發展和教育的關系。這是在其他書本中很少提到的。我們在探討學校教育時,一般都只考慮到校園的行政、教學對學生所造成的影響,往往都忽略了社會這個大學校對教育所造成的沖擊。在書中作者也論及到這點,讓我體會到社會對教育的影響。
作者接著便進入教學的主題,開始探討一個學習理論和原理。在這裏清楚的介紹各種理論以及其應用,讓我們可以清楚的明白各種理論的定義和范疇。這對於我們未來的教學分析是一個重要的基礎。
最后,整本書以實踐作一個結尾。在實踐部份,作者先從了解個人差異開始進而指導大家如何去設計教學過程。在一般書籍中,往往都只有探討智力因素和教學上的關系,鮮少探討非智力因素和教學的關系,然而在此書中,作者以一個章節來點出一些較重要的因素,讓我覺的較一般書特別的不一樣。
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顯淺易懂,很適合剛接觸教育領域的學生。尤其他在寫書時,都是以本土化的例子居多,來綜合介紹整個概念。另外整個的寫作層次由最基本的人開始,接著介紹理論,進而以實踐結束整本書,讓人讀起來覺的非常的連貫。雖然自己非教育本科系出身,但是對這本書的感覺相當的好,對於往後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2
人的行為都是受心理意識支配的。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懂得學生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學習,教師知道如何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將會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使教育真正成為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孩子的世界單純如白紙,但正是這簡而又簡的單純甚至有時讓我們無從入手,離那片可貴的心靈世界失之交臂。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應該換種眼光看孩子,看待他們的喜好、看待他們的行為,甚至看待他們的缺點。
換種眼光看孩子的能力,會發現孩子的潛力令人嘆服。
那天所任教的班級沒有英語課,又因瑣事干擾,我布置作業的時候已接近放學了,孩子們正收拾著書包,看到匆忙而至的我,大部分孩子都主動拿出本子記作業,只有小琛怪叫一聲,小家伙本以為可以偷懶呢。我心里不禁有些暗笑,“大家根據第七課所學,自己設計一課圣誕樹,并根據所畫寫出五個英語句子。小琛呢,需要寫出十個句子。”小琛有些頹然。
其實作業布置五個句子,我是考慮到孩子們的實際能力的,小琛學習中等,十個句子對他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的目的是要他改正自己不端正的學習態度,我也準備了第二天的說辭——結合他無法完成的作業,好好教育他一番。
第二天課代表將作業送來,卻意外的在沒完成作業的名單里沒有發現小琛的名字,急忙找到小琛的作業,令我意外的字跡整齊,十個句子不但寫完整了而且基本沒有語法上的錯誤,我不禁感嘆萬分,不是孩子們沒有能力,只是我們沒有適時發現他們的潛力。
換種眼光看孩子的行為,會發現孩子的舉動皆自心生。
小越是班上一個不茍言笑的女孩子,相處了半年之久,我幾乎沒見她笑過,偶爾也只是若有若無的一絲微笑。但我也沒見過她的眼淚,即使面對我的訓斥之時。我便認定她是一個喜怒不形于色的孩子。
可是就在這一周之內,我不但目睹了她的開懷大笑,也見到了她的淚如雨下。
本周伊始,為了調動孩子們各方面的積極性,班級出臺了一項新的“制度”——按照新劃分的小組進行競爭,每周結束后總結,分數位居第一的小組,可利用班費為他們照張小組合影。消息一出,教室里歡聲如雷。更讓我驚訝的是小越——眉開眼笑,手舞足蹈。那種興奮,讓我看到了一個孩童的無拘的天真,久違了的浪漫又出現在屬于它的臉龐上,于我那是一種怎樣的驚喜啊,于她那又是一種怎樣的歡喜啊!原來和同學們合影留念,對他們竟有如此大的魔力。
一周很快就結束了,很遺憾,小越所在的小組名落孫山。在奪魁小組的歡呼聲中,我又一次地關注了小越——傷心垂泣,淚如雨下。這還是那個我曾經認為“表情肌”不發達的孩子嗎?
感受著一連串來自小越的意外,此刻的我也真的有些悲喜交加了。悲的是,半年來我一直沒找到小越的切入點,禁錮了原本屬于孩子的天真;喜的是,對于老師的關注,他們是如此的在意。這也無疑給了我強烈的信息,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關注點,關鍵在老師如何去挖掘、去引導。
小越那雙含淚的眼睛一次次的在腦海中浮現,想想孩子們一周來的新變化:課堂守紀了,下課文明了,不亂丟垃圾了…..那么多積極上進的孩子,雖然于心不忍,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規則。
放學的鈴聲在耳畔響起,歡快的樂曲讓我的心也輕松起來,邁向教室的步伐也變的輕盈。一會兒我還是會替小越遺憾,但我會告訴她,她今天成了我的老師,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并不是孩子缺少喜怒,而是老師沒有挖掘到孩子的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想法真的是不同的,作為老師,我會在不同的問題上,多學一點教育心理學,換種眼光看孩子,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多考慮他們的所思所想,為孩子的發展做好一名教師應盡的義務。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3
一、分析學習內容,樹立學習信心,制定學習計劃:
在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就對它有濃厚的興趣,也非常有信心可以把這個神秘的心理學學好,可是到真正學習到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歷史悠久的學科并不是只在課堂上聽好就可以學好的。它需要你在課下、在網絡上更深的了解、學習。心理學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兩大部分,理論心理學的知識大部分是以間接方式指導著我們的各項工作的,而應用研究的各個分支在實際工作中則可以直接起作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于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二、學習心理學的體會: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自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使之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開始的。人的心理現象是自然界最復雜、最奇妙的一種現象。人眼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人耳可以聆聽旋律動聽的音樂,人腦可以存儲異常豐富的知識,事過境遷而記憶猶存。人有“萬物之靈”的智慧,人能運用自己的思維去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奧秘;總之,人類關于自然和社會方面的各種知識,他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和人的心理的存在和發展分不開的。心理學還包括《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犯罪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等等。由于我的專業所以我主要學習的有《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在我眼里心理學是神奇的、神秘的,開始學習就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兩年來,在老師的指導教育下,同學、朋友、家人的幫助支持下,我學到很多知識,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學習心理學,可以加深人們對自身的了解。通過學習心理學,你可以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做出某些行為,這些行為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心理活動,以及自己現在的個性、脾氣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學習了遺忘規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單詞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覺的適應性,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了。學習心理學,可以加深人們對自身的了解。通過學習心理學,你可以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做出某些行為,這些行為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心理活動,以及自己現在的個性、脾氣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學習了遺忘規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單詞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覺的適應性,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了。同樣,你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到人際交往中,通過他人的行為推斷其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更準確的認知。例如,作為教師,如果你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以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條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
培養積極的學習情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我們初步學習心理學的學生來說它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這個神秘的學科包含了很多的奧秘,所以我們要想學好它,必須要有探索的精神、專研的精神。其實想要學好心理學也是非常簡單的。理解心理現象的復雜性。無論是心理學的哲學時期,或所謂科學時期;無論是心理學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我們都會發現一個有趣而又無奈的事實:理論眾多。哲學或科學,都希望找到本質的、根本的以至唯一的認識或理論,但這個原則在心理學身上始終沒能成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現象的復雜性。精神現象不同于物質的品質,能夠使得將物質世界的復雜性揭示的較為清楚的自然科學主義方法論無用武之地,我們就應該承認這樣的現實。 學習心理學不要就一會的新鮮,遇到困難就退縮,那將永遠學不好,一定要多看書,多看書、多專研。就不怕學不好了。
家庭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一)有些學生應家庭因素導致的心理扭曲、不正常,都是現實生活里常見的。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些影響都是從小就養成的。如果父母是無業游明、做事沒有責任心、打架斗毆、喝酒打牌,這些家庭出來的孩子就是有問題的,因為長期受到家庭的影響他們就覺得這就是生活,就該這樣活著,久而久之就給孩子的心靈留下了影響,對孩子以后的上學、工作、為人處事、品德都是一生的傷害。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好榜樣工作,盡可能遵守對日常長過程中就埋下了種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部分心理問題來源于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二)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行為發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影響。父母的溫暖、關懷、體貼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獨立、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無助,辦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害怕被他人拒絕,不懂什么是愛,更不知道被愛的滋味的心理。父母過分干涉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父母懲罰嚴厲教養方式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和不安全感。特別是懲罰嚴厲教養方式易使子女喪失自尊,產生焦慮和強迫癥狀。
(三)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盧勤采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xx級新生進行調查表明:家庭結構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個因子得分均具有顯著影響。寄居家庭相對于其他家庭的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更差。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由于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子女往往會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較,其心靈會蒙上一層陰影,很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心理。
(四)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使子女身心愉悅,心理壓力減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不和諧家庭中,爭吵、溺愛、冷淡和家庭暴力都會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溺愛和暴力兩種家庭氛圍尤為突出。
(五)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但影響有一定限度。心理學對我們大學生的幫助之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交際方面都可以用到這方面的知識。
總結:大學生應該學習好自己的心理學學科,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陰影、認識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當然家庭影響對孩子是很有影響的,學好心理學,做到正確的普及心理學,讓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學,理解心理學。雖然我的心理課結束了,但我對心理知識的學習卻還沒有結束,或許心理學跟我以后的職業沒有什么很大的聯系,但心理學知識對于我的幫助卻是長遠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4
激勵是管理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每個人都需要激勵,需要自我激勵,也需要得到來自同事、群體、組織和領導方面的激勵;作為組織的領導者或管理者,為了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就更需要激勵全體的組織成員。如何調動組織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不斷努力,是任何一個管理者都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因為不論管理者自己多么優秀,個人多么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使全體組織成員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共同努力和合作,就難以提高組織的整體績效。一個組織的成功,不是個人的努力而得來的,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結果,如果部分組織成員與組織脫離,對組織部負責、懶散,則會拖累組織的其他組織成員,領導者或管理者就應該正確處理好組織成員內部的問題,積極調動每一個組織成員的積極性,通過激勵把全體組織成員整合起來為組織做貢獻。這個時候,激勵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激勵在管理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激勵,顧名思義就是激發、鼓勵之意。而在心理學方面的意思就是持續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激勵就是調動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我們現在就從管理心理學方面來進一步認識激勵。人的動機是需要經過刺激激發的,通過激發,人產生一種內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而起到激發作用的就是激勵。人們在面對工作時,每天都是在做同樣的事情,他們的頭腦都被固定住了,已經變得很厭煩,對工作失去了熱情及積極性。這樣,領導者或管理者就不能讓員工們繼續這樣下去,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種積極性是人們面對工作任務時一種持續主動、自覺的心理狀態,它通過積極、努力和創造性的工作行為表現出來。
心理學家奧格登在1963年做了一項“警覺性實驗”用來說明激勵的作用。他通過調節光源的發光強度,記錄被試辨別光強度變化的感覺以測定其警覺性。在實驗中,人員被分成四組,A組不施加任何激勵;B組被告知:你們是經過挑選的,是具有很強的覺察能力的,現在要試驗出哪一位覺察能力最強;C組被告知:你們這個組要同另一組比賽,看哪一組成績好;D組每出現一次錯誤罰錢一角,每次無誤獎勵五分錢。實驗的結果顯示:經過激烈的行為和為經過激烈的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未經過激勵的小組A組,其行為誤差次數是通過精神激勵小組B組的三倍;物質激勵小組D組比A組減少一半的誤差,這說明激勵方式不同又表現出明顯的差異,這個實驗就可以充分地說明激勵的功能與作用,其功能與作用就可以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吸引和保持人才。
人才是一個企業的支柱,如果企業的支柱都沒有了,那這個企業就要倒閉了, 要吸引和保持更多的人才就要通過激勵手段來吸引人才不外流。美國就特別重視運用激勵吸引人才。為了吸引世界各國的人才,美國不惜使用支付高酬金、創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等激勵方法。
二、提高員工工作績效。
組織中員工的工作績效既與他們的能力有關,也與對他們的激勵水平有關,用公式表示就是績效=能力x激勵。激勵可以激發人的干勁并使之有工作的堅韌性,為實現目標而進行不懈的努力,還可以充分發揮人的因素,挖掘人的潛能,從而提高工作績效。
三、激發人的工作熱情和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工作的動力,我們經常說,所事情要對它產生興趣才能做得好,如果你對它本來就覺得厭煩,那該工作就很難做好。興趣是影響動機形成的重要因素,通過激勵,人對工作產生穩定而濃厚的興趣,使人對工作產生高度的注意力、敏感性,形成對自身職業的偏愛。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從事現代化建設,進行著各項改革。改革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有效地調動人的積極性。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各項措施,按其是指來說就是要采取各種形式的激勵手段。一個有效的激勵手段必須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為活動的客觀規律的;反之,不符合人類心理活動客觀規律模式的激勵措施就不會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的。面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全部照搬西方的激勵理論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的責任是要尋找和建立能理解和指導我國社會現實的理論模式,以指導各級管理人員,在面臨這一課題時,能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理論來源于實踐,我們要在中國的土地上,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來解決我國企業事業單位中的激勵問題。
中國傳統的激勵模式是儒家的典范激勵模式,孔子認為一個真正的人是依循規范、按照自己的各種角色、舉止得當的人。大部分人可能學的不夠好,不能靈活應對各種人際關系,機械行事。相對于典范他們有所欠缺,但是仍不愧為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是在群體生活中從容自得,舉止得當,如果十分成功本身就成為典范,如果不那么成功,也要不斷的向典范學習,這種學習是自發的,自愿的。這種激勵模式適用于社會構成相對簡單的封閉的小群體,只有限于這一范圍,這種個人權威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那時的管理者為了能夠說服被管理者首先必須建立忠實的代理人形象,這種明君和賢臣的形象就是公仆的基礎,所以公仆形象幾乎是中國激勵觀念的宿命,而且在國有企業中激勵好幾代中國人。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5
隨著中國社會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公仆的職能,公仆的觀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得以公仆方式出現的典范激勵不再令人信服,于是轉向以理性人為人性基礎的個人主義激勵方式。其實對于大多數中國組織而言不可能完全的采用個人主義的激勵措施以達到創新的目的。個人主義首先使得管理者個人變成了喻于利的小人,那么他對環境的判斷有多少是合乎組織利益的自然讓組織成員擔心。只有在群體主義的組織中存在公開論辯的公共領域,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才不會被神話。所以我們只有在群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相互協調中才能為組織的長期生存找到基礎。但是我國現在很多企業的激勵制度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激勵機制單一,對激勵機制缺乏有效的理解;薪酬結構不合理,缺乏一致性;考核機制、評定手段不夠完善。那么我國就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形成良好的激勵制度,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設計合理的薪酬制度。
中小企業的薪酬是最為敏感和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強有力工具。它是員工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員工與組織之間緊密聯系的紐帶之一。建立一套“對內具有公平性,對外具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是目前中小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當務之急。盡管有些企業的薪酬水平較高,但如果缺少合理的分配制度,將會適得其反。因此,公司在設計薪酬時要注意薪酬的外部均衡與內部均衡,保證薪酬對外有一定的競爭力,對內能夠解決員工的公平感,并且一定要與績效掛鉤,保證按時發放不隨意拖欠員工工資。
二、獎勵制度的設計。
激勵并不是完全的依靠金錢,然而激勵制度的建立與金錢卻是同樣的重要。所以,獎勵也不是單純的只有金錢的獎勵。其實,所有獎勵的基本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從而獲得更有競爭力的優勢。為了做到這點,獎勵手段必須以員工的需要和企業的經營目標為中心,獎勵的方式也應該適合企業員工的現狀。如:獎勵的價值和數量、獎勵的時間、獎勵的公平性和對獎勵的喜愛等,這些的公平性要由公平的考核制度來決定。
三、將激勵機制制度化,防止人才的流失。
大量的中小企業員工為企業走出困境立下赫赫頭功,但中小企業主卻推卻,甚至不愿兌付承諾,根本不按激勵機制操作,造成員工工作積極性降低并且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必須將企業科學化、合理化、系統化的激勵機制制度化,將其寫入公司章程及與員工簽訂的勞務合同中去,同時規定員工激勵的“度”,使其接受法律的監督,保障激勵機制的有效運行。
總之,激勵是企業制勝的法寶。它的本質是適時、適地、適當的給被激勵者帶來內心的變化,對他們產生影響。所以在對企業員工進行激勵時,要做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激勵一個員工必須考慮他的動機,只有發自他們內心的事情他們才真正愿意去做,主動地去做好,只有發自他們內心的事情,他們才能成為事情的主人而非奴隸。這樣才能達到有效激勵員工的動機,激發員工的潛能,使員工收到激勵實效的目的。
記得老師說過管理心理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以人為中心”。 以前一直沒有過對這門學科的了解,從選修這門課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獲,雖然對這么學科的學習和了解還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對這么學科有了很好的認識,并且有興趣和想法在將來繼續在這門學科上學習下去。
人是社會性的,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人不能獨立的生存,他總是生活在一定的團隊中,個人在團隊中的行為,同他在獨自一個人時的行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規律。現代社會是信息的社會,信息把許多獨立的個人,團體貫通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信息溝通是交流意見,傳遞感情,協調人際關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溝通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基層管理者,首要的一個任務就是有效的溝通。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生活,人在社會實踐和團體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定的人際關系,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使人們團結一致,協調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課程建議:由于管理心理學與我們的專業息息相關,上課激情比較高,聽得也很認真,對老師的講解,感覺也很滿意,要說意見建議也是沒有的。不過既然要提,那就提一點吧,希望以后上課的形式可以多樣化一些,并不一定是講課的方式。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6
什么是管理心理學?從最表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管理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管理不僅是對他人的管理同樣也是對自己的管理,而心理學指的就是對人的想法的一種思考。可以說管理心理學也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與我的職業發展我認為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說起,因為現在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
管理心理學教會我們如何與他人進行相處,教會了我們與他人進行相處的技巧。從第一節課的《杜拉拉升職記》到最后一節課的《非你莫屬》。從這兩個視頻中我學到的是與人相處的技巧,杜拉拉通過一系列的與人相處的技巧,得到了升值。非你莫屬中的女學生通過和邵剛老師的互動,和各個企業boss的互動最終拿,到了“優勝教育”的offer。她們都有用到了管理心理學的技巧,很巧妙地與人進行相處,得到了很好的收獲。在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運用管理心理學可以很好的知道他人的需求,得到他人的認可,對自己在大學中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學生會管理工作需要管理心理學
在高校中從事一些管理的工作對我們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做用,可以讓我們在求職的工程中有著很大的優勢。高校學生會工作以人才為核心,管人先關心,高效的管理既要提高工作效率 完成工作任務,又要理順人心,增強主席團、各部門成員成長與發展的力量,解決工作中認為的各種疑難雜癥。這就對學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能夠更好地知人、識人與用人,提升管理技能與完善工作方法,緊密結合學生會各部門內部與外部現實情況,將成員心理動機與部門目標完美結合。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不同的價值觀以及行為習慣。作為管理者知人、識人是首要的任務,而且要將不同價值觀的人統一在部門的同一個目標下運作,這就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學與管理學的聯系被日益重視,心理學對于企業管理和學生部門管理的指導意義主要在于對人的激勵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在高校學生會管理中如果能夠將心理學完整研究及運動到學生會管理中,不僅會為學生會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也會通過激勵提高學生會所有成員的個人價值,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會的效率,促進學院和學院工作的未來發展。 在學校中與同學相處時需要管理心理學
有的人常常說大學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我很認同這句話,大學中與同學相處得怎么樣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們在工作當中和同事之間的交流。在平時的工作中,給予成員一定程度的自由,上級干部在其中起一個平衡與 決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一種自立精神,使他們真正放手地去做事,管理廣大同學的各方面事務。同時,成員以部門為家,就可以向他們提出一種責任感,要求他們承擔一定的義務。同學生相處的時候可以留意對方的動作以及說話的神態及表情,更好的和同學進行相處,既能和同學大好關系又能巧妙地把事情辦好。
進行人生規劃需要管理心理學
普通的一點一滴的生活中都需要管理心理學更不要說我們的人生規劃了,所謂的人生規劃部也是一種對職業發展的規劃嗎?通過管理心理學我們知道了要樹立很正確的人生觀,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一個規劃,教會了我們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通過做從60個行為里面選擇10個自己最喜歡的,在從這10個之中一個個進行排除,到最后只剩下一個的活動,我從中認識到了這些品質對自己的重要性,在割舍每一個美好的品質的時候心中都有了很多的猶豫,到最后甚至覺得每一個對自己來說都很重。從中橫梁出了再自己的內心中什么是真正的有價值的。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對未來的人生旅途有著重要的作用。管理心理學引領者我們人生前進的道路。
在工作中和同事以及他人相處需要管理心理學
提到了我們的職業,就要和他人進行交流,此時管理心理學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難免要和他人進行打交道,此時懂得管理心理學就能更好的和他人進行交流同時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更好的做好自己該做的做好能幫助別人的事,懂得管理心理學從和人說話的時候就已經取得了優勢,在升職的過程中更能比別人多出來機會,由此可見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 總結。
管理心理學可以指導我們進行進行人生規劃。在人生的道路中,管理心理學可以住我們一臂之力。人是無論對企業還是其他組織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無論哪一種組織,要想有效地發揮它概定的功能和作用,離不開財物,更離不開人這種資源。提到了人這種資源,就一定不能離開管理,也不能離開人們的心理。對所有人是這樣,對我們的職業規劃更加離不開管理心理學。學到了管理心理學,我可以更好的分析人們的心理,更好的與人進行相處。學到了管里心里學,當我坐上了管理的崗位,可以更好地對人進行管理。學了管理心理學,我可以對職業規劃做出更好理解。由此可見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在我們職業規劃中,懂得心理學的理論,使用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他人的心理,這對我們的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7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對媒體從業者的引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我國高校教育心理學的一門課程,近年來這一學科逐漸得到行業的認可,并且用于工作中的心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校管理,企業員工情緒疏通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媒體工作壓力大,心理疾病在所難免,思想政治心理學的應用對于媒體從業人員來說具有積極的影響。在任何一個工作中,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將影響工作者的水平。不健康的心理會為其帶來消極情緒,從而產生心理疾病。實踐證明,在緊張、無序的工作中,工作者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我國媒體工作者處于多行業的壓力之下,除了關注社會以外,媒體也受到來自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媒體思想的核心存在揣測、猜疑和評頭論足行為。教育心理學對于媒體工作的思想、心理以及行為發展的變化規律則是行業研究的主要問題,需要為工作者創造良好的環境,正確的評價媒體并應用媒體,減少工作人員的壓力。
2、媒體工作者所在的心理問題
在很多觀念中,新聞意味著道德,尤其是評論性新聞。因此,人們往往對媒體工作者寄予眾望。而事實上,媒體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他們所報道的無非是真實事件,是對這個社會的客觀評價加上部分主觀的自我評價。而社會的關注方向存在問題使得媒體工作者面臨著職業困惑。隨著現代新聞領域的競爭增加,報道創新、經濟創收等多重指標的考核以及需要承擔作為公眾人物的壓力,媒體工作者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主要表現為:首先:媒體創新年代,工作者會有被掏空的感覺,自身專業知識的更新速度與觀念和潮流轉變相比顯得相形見絀。而其知識更新還取決于其觀念、學習能力等多個方面,這使得媒體工作者隨時面臨社會的淘汰。媒體工作者辛苦工作但薪資待遇往往不高,這打消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熱情,使人際關系惡化,甚至一些人會由此而產生獨來獨往甚至輕生的行為。其次:多方面原因造成媒體工作者心理困境。媒體工作者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于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客觀方面是指其壓力大,容易產生緊張等心理。而主觀上,則表現為現代媒體工作者的自我平衡能力,要學會控制自身的情感。總之,媒體從業人員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引導媒體工作者嘗試心理學教育,以促進其樂觀從業。
3、積極引導媒體工作者健康樂觀從業
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不但要具有超強的專業水平,極高的媒體思維,還要保持一顆積極的心態。從業人員的思想政治面貌和心理健康是評價其專業性的基本特征。我們從具體的指導上對其進行分析如下:
3.1實施心理幫助計劃,有目的性的降低從業人員壓力
媒體作為公眾平臺,應堅持管理者與員工并存的原則,在這一基礎下給予員工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信任,才能激發其工作熱情,使其在工作中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狀態。針對我國目前媒體行業管理現狀,管理者應從自身出發,對媒體工作者進行心理啟發,尤其是針對典型心理問題。組織媒體人員參加公益健康活動,緩解其工作壓力。另外,還可以在傳媒內部建立心理輔導小組或者企業培訓制度,對員工的心理健康負責,時刻關注其在公眾面前的表現,但將重點從關注事件的報道結果轉向關注報道者本身上來,使媒體工作者能夠切實感覺到被重視。
3.2激發媒體工作者自我實現動力
職業道德的體現也是媒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內容之一,媒體工作者要善于講真話,敢講真話,但在這個過程中,制度問題是影響媒體工作者自我表現行為的最重要因素。要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媒體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制度改革也是必行的一步。著名媒體人白巖松說:“即便是中國人有那個閑心躺在蘋果樹下,并有幸被蘋果砸到的話,他們的第一反應也是把它吃了”這里體現了兩個問題,第一:白巖松是一個敢于說實話的媒體人,但是不是每個媒體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值得思考。問題二: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了我們多年,使得思維禁錮明顯,社會對于媒體人寄予太大的希望,而忽略了媒體人自身的能力,素質等問題。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問題,需要相關部門注重媒體職業前景的發展,給與員工必要的獎勵和懲罰制度,發揮教育心理學的積極作用,根據員工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實現全面的'自我提高。媒體管理者可以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來激發從業人員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對我國的媒體人實施教育培訓,重視其思維的轉變、道德素質的提高以及心理問題的改善。
4、結語
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相關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在媒體工作中的思想指導中具有積極意義。媒體工作者面臨來自社會、政府、單位等多方面壓力常出現精神崩潰等心理問題,而開展思想政治心理學教育后,能夠端正其態度,使其明確媒體從業的基本原則,并且能夠樂觀的面對工作和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淙一.試析教育心理學在媒體工作者樂觀工作中的應用[J].家教世界,2013(22).
[2]丁寧.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原理引導媒體工作者積極樂觀從業[J].新聞傳播,2012(06).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8
學前心理學這門學科具有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在新形勢下社會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具有越來越高的要求,特別是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質量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作為專門培養學前教育人才的高校面對這種形勢必須要充分地滿足社會的需求,積極地進行專業探索,不斷地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從而能夠使學前教師的專業素養得以不斷的提升,在不斷地提升學前心理學教學的教學效果的同時,能夠將與新時代需求相適應的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出來。
一、我國學前心理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師并不具備應用信息技術的教學觀念
現在很多學前心理學專業教師并沒有充分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多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有在進行比賽或者公開課的時候才會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很難引導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認知能力,并且無法保證學前心理學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自身不熟練的計算機操作
目前很多教師往往更加關注于自身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并沒有充分的重視對技術方面的學習,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現在很多教師運用的更多的是微信、微博、博客、QQ等各種娛樂方面的軟件,很少去學習和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師只有這充分地掌握信息技術之后,才能夠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充分地運用這些技術,然而由于目前很多教師自身并不熟悉計算機操作,也不熟悉制作課件等相關的知識,這樣就導致信息技術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三)缺乏優質的學前教育學軟件
大量的市場調查顯示,目前學前心理學教學教師所選用的各種信息技術資源大部分都是通過商業途徑購買而來的,只有少量的信息技術資源的是教師自己親自動手制作的。與此同時,經過走訪我們發現,現在針對中小學教育的多媒體軟件和信息技術資源在教育教學市場上比較廣泛,卻很少出現針對學前教育的信息技術資源和多媒體軟件,而關于學前心理學教學的資源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現在很多學前教育軟件并不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無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的吸引過來,這樣就使得信息技術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水平很難提升上去。一些信息技術軟件對視聽效果進行了更多地強調,卻忽視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將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只會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起到干擾作用,無法使教師教學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對這些教學軟件進行不斷的修改,嚴重的困擾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信心。
(四)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
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術具有非常豐富的教學載體,可以將學生的事情感官系統充分地調動起來,這樣就能夠對傳統學前心理教學乏味和枯燥的不足起到很好的彌補作用,并且將新的活力和生機注入到教學改革中。然而由于受到種種原因的影響,現在很多學前心理學專業教師并沒有將信息技術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往往只是采用生活實物、圖片以及教科書等作為教學輔助。與此同時,現在很多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對教學進行輔助的時候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首先很多教師只是選擇多媒體制作教學大綱,這樣只是取代了傳統的板書功能,并沒有充分的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其次一些教師根本不會制作最為基本的PPT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到了信息技術的運用效果。總之,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信息技術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和功能,但是在很多教師在具體的實踐中往往只是采用其中最為淺顯的東西,使得信息技術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無法充分地發揮出來。總之,教師必須要充分的應用信息技術,并且不斷地挖掘信息技術的功能和應用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前心理學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除了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之外,還可以起到延伸教師功能以及擴大教學范圍的重要作用。
二、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具體策略
(一)發揮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指導作用
要在學習心理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實現學前心理學課程和信息技術的整合,首先必須充分發揮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指導作用,包括發展性評價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等。例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實現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來進行教學。應用這一教學理論來進行“學前兒童性格”的教學,教師就可以用三字經中決戰耳熟能詳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話來對學生進行啟發,要求學生思考這句話對不對,并說出理由,從而引入教學內容。教師要要求學生充分用以往學習的心理知識和生理知識,對人的性格的特征和形成過程進行探究,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再例如教師還可以應用發展性評價理論,該理論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最終學習結果,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教師還可以應用于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該理論要求教師要將寬松、愉悅、自由的學習環境創設出來,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能力、性格和氣質的個性特征,并對學前兒童的氣質進行了解,而且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學前兒童的性格特點進行深入的探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并發揮大膽的想象,對學前兒童性格的可塑性進行探討。要求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來探討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的性格,對課本有的知識進行擴充,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二)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可用的教學資源很多,不僅有有形的物質資源,例如儀器設備、教具、學前心理學教材等等,還包括一些無形的教學資源,例如學前心理學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家長的能力和支持態度、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經歷等等。這些資源都對學前心理學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對其進行充分的利用,推動學前心理教學的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有機會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幼兒園,進行兒童觀察力的發展和培養的實踐教學。教師的要求學生分別與大班、小班的幼兒進行接觸,并與他們共同游戲。學前心理學的學生可以用實物、圖片和文字對幼兒的感知覺進行分別刺激,教師要要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觀察力及其特點進行觀察和概括,要求學生總結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共性和個性。這樣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開拓,使學生總結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的觀察力,以及該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三)將良好的教學情境創設出來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來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在教學情境中發揮聯想與想象,對已有的知識進行重組和改造,從而實現知識的順應與同化。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合作性教學情境、模擬真實情境、真實情境和問題情境。
1.合作性教學情境。在合作性教學情境中,可以讓學生開展充分的合作,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對課堂氛圍進行改善,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不斷開拓學生的思維。
2.模擬真實情境。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有一些教學內容很難進行真實的接觸,例如遺忘規律、人腦的機能等等,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這些教學內容就無法創設教學情景。教師可以創設模擬現實的情境,例如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呈現人腦的機能和遺忘的規律等等,同樣能夠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加深學生的印象。
3.真實情境。絕大部分的學前心理學教學內容都可以創設真實的情景,也就是讓學生接觸真實的學前兒童,要求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各種問題,并通過觀察和總結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不同的組分別與大班、中班和小班的幼兒進行實際接觸,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進行“學前兒童的注意”的教學時,就可以要求學生在與幼兒做游戲的過程中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防止幼兒的注意力分散,并且通過觀察和總結獲得幼兒的注意分配、注意穩定性和注意廣度的情況。此時教師再進一步提問:“網絡信息時代,幼兒難免要接觸電腦游戲,怎樣控制幼兒接觸電腦游戲的時間?以及如何對幼兒健康使用網絡進行引導?”
4.問題情境。問題情境也就是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教學情境,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充分考慮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教師要緊緊地圍繞教學目的來創設問題,把握好問題的難度,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例如教師可以用學生耳熟能詳的狼孩的故事作為引導,讓學生思考同伴交往的影響力,激發學生探討的積極性。
(四)不斷提高教師本身的信息素養
為了更好地實施學前心理學課程和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信息技術能力和知識的相關培訓,使教師能夠掌握最新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為了提高培訓的效果,要廣泛地收集學科教育的素材,利用當前的信息資源,不斷開發教學軟件,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師是課程和信息技術整合的關鍵,只有教師具備了較高的信息素養,才能真正地在學習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并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三、結語
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充分地應用信息技術,實現學前心理教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其最終目的是要使學前心理學學生能夠適應信息化環境的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地應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并且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我國學前心理學教學的教學效率和質量,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學前教育者。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9
引言
邊際效用探討的是人們內心的滿足程度。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去解決經濟問題,這種思考方式的產生與社會的變革密切相關。19世紀中后期歐洲社會經歷了重大變革,細胞的發現、達爾文相對論和萬有引力的提出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從研究神的存在開始轉向研究人自身的發展,從人類起源到內心活動都是人們的探討范圍。為了鞏固資本主義的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經濟學者不但要思考如何使資本收益最大化,還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利用當時最新的理論方法去解釋經濟現象,這個時候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出現在人們視線,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自然成為了當時學者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一、邊際效用價值論、心理學與經濟學
要明確心理學與經濟學的關系,首先就要說明本文的經濟學所指的范疇。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解釋國家治理與財富積累的一門學科,后來西方學者為了推行“全球化”,便去掉了“政治”一詞將其改名為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的本質及資本主義社會最終要被共產主義取代,扎根于辯證唯物主義而極力回避描述人的主觀意識。綜合歷史中各經濟學流派,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當代西方經濟學,時間以19世紀80年代心理學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為界,不包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1.邊際效用價值論與心理學
邊際效用指消費者每增加消費一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效用增加量,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多,每增加的一單位效用是遞減的,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用描述的是人對商品或服務的價值判斷,即欲望。商品或服務能否滿足人的欲望,取決于個人的心理感受。
因此,邊際效用價值論本質上是以人的主觀心理感受來衡量商品和服務給個人帶來的滿足程度。邊際效用作為分析人的滿足程度的切入點,使得欲望、需求諸如此類的心理感受變得可以考量,它考查的并不是人的滿足程度總量是多大,而是單位增加量的大小和變化。邊際效用價值論為考查人的滿足程度帶來了真正可以操作的方法,這一操作方法的產生正是源于人們開始從心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產生的。
2.邊際效用價值論與經濟學
19世紀70年代邊際學派最早提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其代表人物龐巴維克對邊際效用的論證是:心理上的感覺決定了人們對物品的主觀價值判斷,買賣雙方根據各自對物品的主觀價值判斷進而達成交易,成交商品的價值即為客觀價值,客觀價值是邊際效用價值的完成形態。
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使人的心理活動成為了新的研究視角,邊際效用價值論第一次讓經濟學者把紛繁的經濟現象和人復雜的內心世界結合到了一起。后來的經濟學者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心理學解釋經濟現象,心理學也成為了經濟學方法論的一部分,例如凱恩斯用“流動性偏好”解釋收入該如何分配,以及20世紀50年代產生的交叉學科――經濟心理學,它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經濟學兼心理學教授喬治卡托納創立的。
3.心理學的研究對經濟學的重要性
經濟學以社會中的經濟現象及其背后的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致力于解決社會如何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資源分配關系到個人就會有逐利動機,因此不能忽視人的心理活動。了解心理學能夠幫助經濟學者更好地認識“意識的能動作用”,理解經濟活動參與者背后的動機,只有掌握了經濟動機,才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心理學能夠幫助經濟學者更好地從人的角度而不是以經濟現象的角度,去考慮經濟現象發展之下人的活動,從而提出切實可行的理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能夠啟迪經濟學者的研究,例如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的個案分析法能使經濟學者關注經濟活動中個別人的行為,防止共性的理論掩蓋個性的現象。
二、本文的寫作目的
學者有關心理學和經濟學關系的論證從未停止過。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說過:“所謂新經濟就是心理學”。經濟學家在解釋自己的理論時提出了很多基本概念,比如價值、選擇、產權、機會成本、貿易等,它們是經濟學理論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心理學家則認為,這些概念都包含了人類的行為及心理成分。研究經濟心理與經濟行為的相互關系,能夠為經濟行為的預測和調控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學依據,并為我國制定改革方案和推進改革事業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學依據。經濟學者借鑒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始于20世紀50年代,作為實驗經濟學的創始人,Vernon Smith因“在實驗經濟分析尤其是選擇性市場機制研究中引入了實驗室實驗”而獲得諾貝爾獎。
心理學和經濟學緊密相連,前者自然會對后者的方法論產生影響。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實踐辨證法基礎上的系統抽象法,具體來說囊括經濟學的研究范圍、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通過對文獻的閱讀和整理,本文作者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從三個方面對經濟學產生了影響:擴大了經濟學研究范圍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增強了經濟學方法論的實用性;明確了經濟學方法論的方向性。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三、心理學研究對經濟學的影響
1.心理學擴大了經濟學研究范圍的整體性和完整性
心理學讓經濟學者開始探討人的心理活動,擴展了經濟學者的研究對象,經濟學者的研究視野不僅僅局限在用純經濟學理論解釋經濟現象。在亞當斯密、李嘉圖之前的經濟學者幾乎都在研究如何積累財富,當新興資產階級開始反抗封建統治的時期,經濟學者轉而探討資本主義替代封建主義的合理性以及資本如何獲得最大收益以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經濟學者才開始將研究的目光轉向了普通的個人身上,體現在邊際效益價值論的產生和后來的心理學成為經濟學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經濟學的研究范圍真正覆蓋到了完整的社會生活之中。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例如商務談判、買東西討價還價,如果只從實現均衡價格的角度去分析,往往得到的結論是簡單卻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博弈雙方的反復要價的是心理變化。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們對經濟社會的心理預期會影響政策的有效性,人們對于經濟形勢的判斷建立在完全信息之上,只有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政策才會起到作用,這表明,心理預期已經成為了經濟學者考量的不可或缺的變量。當前,人們的心理活動已經是構成市場經濟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對人們心之所想的判斷,才是完整的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也確保了解釋經濟現象的完整性。
2.心理學增強了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實用性
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經濟行為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行為,因此有必要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引入心理學的思想。以經濟學的研究內容為例,微觀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在于企業如何生產、消費者如何花錢,宏觀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是國家該如何制定經濟政策,這些模型無外乎都是對經濟現象的簡單描述并且建立在苛刻的假設條件之上,如果不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即使理論很完美,作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我們也不會覺得它們的實用性體現在哪里;只有在分析過程中加入了大家熟悉的心理因素,我們才會覺得模型是有生命力的、是為我們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才真切體會到理論源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心理學強調人的心理活動是由外在環境塑造的,并且人的行為反過來會影響外在環境,這就要求經濟學者不僅要提高分析個人的經濟行為的理論性,還要重視考慮了心理作用而產生的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確保研究成果甚至政策制定是切實可行的。心理學極大地推動了博弈論的發展,從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其模型越來越接近現實生活,“完全”到“不完全”的轉化正是經濟學者對心理學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并且對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現狀描繪。只有從相關人員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我們才會說這是理論完整的運動過程,也是理論的實用性所在。
3.心理學明確了經濟學方法論的方向性
心理學本質上以人為研究對象,經濟學與心理學應該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學科,因為它們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有關人的,并為人服務的學科。經濟學的理論也不應該脫離心理學有關人性、認知、理性和欲望的限定,不應該停留于表面上地描述、解釋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的市場活動參與者的行為。經濟學者在思考經濟問題時參考了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就能明確人的目的和動機,并綜合考慮人所處的環境和人本身的條件,把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會有助于產生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學理論。做到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變從前的以資本、利益為研究方向,經濟學者便掌握了以人為本方向,經濟學的研究也會順應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
四、結論及建議
綜合了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學與經濟學相互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和補充。因此未來經濟學的研究仍要參考心理學的相關內容。但要注意的是,經濟學者要吸收利用心理學中有利于解釋人的經濟行為的合理成分,而不是簡單地將心理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相加。另一方面,經濟學者在解釋經濟現象、制定經濟政策的時候不能完全依賴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而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我國國情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即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矛盾是公有制經濟和官僚資本的矛盾。因此我國的經濟學不能忽視政治因素,我國的經濟學適用于經濟學的叫法。我國的經濟學理論不僅要扎根于本土的經濟現狀,還要依靠本土的心理學研究。只有我國的百姓才是最了解我國現狀的,國外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并不適合解釋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況,外國的文化入侵、國內過快的城市化進程,容易讓我們迷失在物質欲望之中不能自拔,只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帶給我們牢固的心理依靠。因此我們要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心理學。
我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人民需求日益多樣化,政策制定必須要考慮到民眾的心理接受能力。政策的執行必須保持連貫性,否則會失去民眾的信任,在社會上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經濟學者必須要重視心理預期對社會總供給、總需求的影響,注重民意,讓人民暢所欲言,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認識我國老百姓的訴求,更好地保證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彭凱平.經濟人的心理博弈:社會心理學對經濟學的貢獻與挑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03:61-69
[2] 方強,海韻,曼達,曉蒙.經濟行為心理學芻議――兼及我國經濟改革的心理科學依據問題[J].經濟科學,1992,04:30-34
[3] 皇甫剛,朱莉琪.Vernon Smith開創的實驗經濟學及其對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心理科學進展,2003,03:243-248
[4] 李霞.心理學與經濟學相融合對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67-69
[5] 馬勝祥,周景輝,李佳健.中國經濟心理學的現狀與出路――關于心理學在中國經濟學領域應用性研究的思考[J].心理科學,2008,01:166-168
[6] 劉永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87-91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10
一、職業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1.擇業心態普遍偏高。隨著高校擴招,越來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成為社會新增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大學生定位為普通勞動者”是目前新形勢下對大學生就業中的定位,但受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這一現狀仍然不認同。數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現實生活的壓力也使得家庭及學生個人對未來就業提出了物質和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較高的心理期望與現實的工作環境之間找不到契合點,這也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方面。同時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也存在著不平衡,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就業壓力遠高于西部欠發達地區。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在西部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就業的機會,但受社會復雜風氣的影響,很多畢業生產生了“就高不就低、就東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業心態。畢業生更多看重從業環境、薪資待遇等外部職業條件,而忽視了自身職業素質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度。
2.對就業簽約的嚴肅性認識不夠。筆者在就業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簽署過程中,抱著草率的心情,剛簽完協議書就后悔,甚至有部分畢業生認為可以同時簽署幾份就業協議書,特別是山東省實施網上簽約以來,很多畢業生已完成網絡簽約過程,但內心又不認可簽約的實效性,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簽訂就業協議雖不同于勞動合同,但同樣具有合同的嚴肅性,畢業生對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認知。伴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畢業生往往在招聘會一開始,就黑壓壓地撲向招聘單位,有就業機會就牢牢抓住,滿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經歷一番求職之后,慢慢對自己的求職意向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于是,在每年5、6月份畢業之前首批簽約者紛紛開始毀約。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表示,希望學校對畢業生加強誠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來約束那些簽了約的畢業生。
3.就業后的跳槽率高。國內高教領域權威調查機構發布的《2012年就業藍皮書》顯示,有38%的2011屆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半年內離職,其中近九成是主動離職,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雖然與高校“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引導有關,但更多是因為大學生在就業前對就業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職業心理轉變。畢業生的短期離職不僅消耗企業的人力資源,對于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很多人力資源經理表示,現在的就業難不光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方的招聘工作也變得愈發困難,招聘畢業生的過程難,招聘后的穩定更難。現在的大學生缺乏職業精神,沒有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心理轉變,沒有團隊意識、責任意識,更談不上對企業發展的奉獻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識,常常把公司對自己的培養看作是跳槽的資本。
二、加強職業心理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的消極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現象均表明,大學生的職業心理教育工作沒有做到位。高校要運用職業心理輔導的相關理論,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
1.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事先規劃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以及從事何種職業,擔當何種角色的行為。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人生目標規劃的實驗,結果發現目標決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決定了結果。目前各個高校雖然也慢慢開始重視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和教育工作,但由于起步較晚,從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教授人員的層次等各個方面來看較歐美發達國家而言還是非常不夠的。高校要抓住大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從心理層面意識到上大學是為了走上社會求職就業、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而做知識儲備的,同時指導學生根據社會環境需求與自身條件的特點確立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在以后的學習成長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構建豐富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不僅是為高校四年后的就業工作打好基礎,更重要的是滿足了學生個體心理成長、生涯發展的需要。
2.開展職業意識、職業興趣教育。職業意識是指個人在求職擇業中所形成與實現的同職業有關的自我認知的整體。職業興趣是指個人對所從事職業的主觀偏好,是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工作的適應能力,表現為有從事相關工作的愿望和興趣,它的形成與個人的個性、自身能力、實踐活動、客觀環境和所處的歷史階段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的理論,職業興趣分為六種類型:常規型、藝術型、實踐型、研究型、社會型、管理型。職業興趣與職業類型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兩者的匹配度越高,職業的自我滿意度、職業的成就也就越高。職業意識和職業興趣是職業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認知和自我發展的關鍵點,對大學畢業生進行職業心理教育時,要結合心理規律,根據他們的職業心理特點、人格類型、職業興趣加以幫助指導,做好大學生的職業意識教育和職業興趣教育,引導大學生更加客觀、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為將來的職業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開展專業素質教育,提高專業認同。素質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趨勢和主流,素質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體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當然對于大學生而言,專業素質是高校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生未來就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大學生中非第一志愿錄取的學生占比較大,就算是第一志愿錄取,入校之后,發現專業不適合進而產生厭學情緒的也不在少數。學生在高考選專業時,多是根據父母的社會經驗,對專業所學缺乏客觀了解,對專業與未來職業之間的關系更缺乏理性認知,導致一部分學生在上大學之后對專業提不起興趣,喪失學習動力。隨著考研熱的持續升溫,一部分畢業生選擇了繼續考研,而考研復習的關鍵階段正是各高校專業課的開設階段,很多考研的學生是以犧牲掉專業課的學習來保證考研科目的學習。對高校而言,出于對考研率的顧慮對學生專業的學習也放松了要求。加之在“專業所學與實際工作脫節”等社會輿論的影響下,大學生普遍專業能力平平,在就業過程中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在選人用人的過程中,多看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換言之,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又具有專業素質的人,特別是后者,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更為用人單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樣示范作用,讓學生能夠從這些校友身上發現專業的重要性,并樹立專業為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過實習實踐增加職業的認知度和適應力。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徑,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可以鍛煉大學生的溝通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大學生整理、表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這些能力和素質是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方面。通過專業實習實踐,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對于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同時對于自身在職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達到了實習演練的目的,為將來的就業做好職業分析和職業定位。不難發現許多用人單位對有實習實踐經歷的學生格外青睞,有實習經歷的學生在就業過程會表現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觀做出職業定位,同時就業后的穩定度也比較高。目前高校雖然都存在實習實踐的環節,但因地域經濟問題、學生規模問題等因素,實習實踐基本上采取“走馬觀花”的形式進行,這對于學生職業認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種社會資源和高校資源來做好學生的實習實踐工作,高校和企業都要在這一方面繼續做出努力和貢獻。
5.開展人才測評等職業心理咨詢服務。所謂人才測評,就是以現代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為基礎,通過心理測驗、面試、情景模擬等技術手段對人員素質狀況、個性特點、職業興趣等心理特征進行客觀、科學地評價,以期幫助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個人的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職業成就感取決于“職業環境”與“人格特質”這兩個方面的適配性,適配性越高,則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及職業成就感越高。通過人才測評可以幫助自我更加科學、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這是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工作中也紛紛利用“霍蘭德的職業類型量表”“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等一系列量表來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但測評后的解釋、輔導工作因師生比例懸殊而很難做到對學生群體的全面覆蓋,這就使得測評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這些測評工具的同時,必須要結合心理輔導,針對不同個體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來給出專業性的建議。在此基礎上還要充分利用好網絡、電視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做好職業心理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
6.開展求職技能培訓等輔助性就業服務活動。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求職技巧、求職技能低下也是導致畢業生職業心理不成熟、求職困難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輔助就業類活動,如就業專家報告會。這些報告會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邀請行業協會的專家,做好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的報告,讓學生對所從事的行業背景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二是要邀請知名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為學生作如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何以立足企業、如何在企業中快速成長成才的報告,為畢業生從“校園人”轉變為“職場人”做好指導;三是要邀請就業指導專家,為學生作如何成功求職、如何順利就業的就業指導類報告,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應聘技巧,提高就業成功率。這些報告會要穿插在大學生四年的培養教育過程中進行,有利于大學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除此之外,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輔導學生撰寫求職信、面試技巧、模擬招聘、就業個案分析等。大學生經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式的職業輔導必然會促進其職業心理的成長與成熟,進而提升學生就業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成功就業。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在大學生的培養教育過程中,要把職業心理教育引入大學生教育體系,從課程設置和心理輔導兩個層面全方位遞進式地進行職業心理的培養。從大學生入校之初抓起,從職業意識、職業規劃、生涯規劃等各個方面對大學生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這是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因素,也希望通過職業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有效改善就業難的現實狀況。做好了大學生的就業工作,順暢了大學生的生涯發展,從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講,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發展。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 篇11
隨著社會的發展,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正式步入了各大高校的課堂。現對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現狀及模式構建的方式進行探析, 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心理健康是人本身的一種良好的狀態, 對內外部環境都能通過心態的調整而積極適應, 而不會出現心態失衡的現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與目標的體現形式, 是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積極構建適應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 是新形勢下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和保證,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 有利于提高其綜合素養
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的內在表現, 包括人的性格、情緒、氣質等各種心理因素, 是培養其綜合素質的基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質上是一項心理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 高校提供給大學生這樣一個發展平臺, 通過各種知識和教育模式的深入, 使學生們可以將知識進行消化、選擇, 并滲透到自身的修養當中, 從而不斷的提高綜合素養, 這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
(二) 有利于推動其人格的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人格的發展, 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是多種主觀因素助力人格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會接受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主觀教育, 這些主觀教育因素會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幫助大學生逐步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其次是客觀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會幫助大學生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念, 這些潛在的價值觀念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評價和調控, 并且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特性, 從而提升人格發展的水平。
(三) 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
開發潛能、提升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開發潛能的前提,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潛能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 幫助他們深度挖掘自身的潛能, 從而將自身的潛能充分的發揮出來, 最終實現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目的。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在西方發達國家,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全面普及, 并且已作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 受到教育領域的高度重視。而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 由于需求者眾多, 其發展速度很快, 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 但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逐漸的凸顯出來。
(一) 重視程度不夠
近些年,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著普遍性、多樣性及道德性等多元化的問題特點, 我國在過去的教育發展階段一直都是重專業輕素質、重思想輕人格、重德育輕心理、重治療輕預防, 曾一度將德育教育當做心理健康教育來發展。雖然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步入正軌, 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尋求方式還有待進一步解決, 我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還不完善, 教育模式依然不健全,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障礙需求, 不能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需求, 并且心里健康求助的方式也比較單一, 往往只靠思想教育來進行, 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 表現出了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科學、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 未能發揮出大學生的主體優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有機結合, 任何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發揮出大學生的主體優勢, 以人為本是時代的發展要求, 這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 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但在目前的發展狀態中, 這種優勢表現得并不明顯, 依然還是以教育本身為主體, 沒能凸顯出大學生的主體優勢。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式
(一) 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我國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態、良好的心理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和需求, 從而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努力實現自身價值。但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不同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依托, 主要體現層次如下:
一是對于心理疾病的治療, 讓心理恢復健康狀態。很多大學生可能已經產生心理疾病, 那么就需要通過治療, 讓他們恢復健康的心理, 這樣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二是要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促進心理健康。預防是針對那些沒有明顯疾病特征的大學生而言的, 積極的預防能使他們遠離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擾, 也是對這一時期心理健康最好的調整方式, 進而實現這類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三是要優化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是可以優化和調節的, 通過開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調節大學生的心理狀態, 如新生入學之后的適應問題、學習心態問題的調整等, 中年級學生的戀愛問題、生活問題、學習動力問題等, 畢業生的職業規劃問題、發展方向、情緒與壓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調節的問題, 也是實現心理健康教務目標的重要方面。
(二)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心里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一些教育原則基礎之上的, 其具體原則可分為系統原則、學生主體原則、教育發展原則。系統性原則是針對大學生進行一項系統性素質教育的工程, 是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要求, 所以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整個教育系統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各個高校要把心里健康教育進行規范, 系統化, 由點到面的全方面為覆蓋, 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其系統原則。
學生主體原則是以學生為主體, 進行心里健康的自我調節與自我預防, 以達到有效的控制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教育發展原則是高校要盡所能的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教育援助、教育診療等方面, 為大學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平臺, 助力他們解決各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 這也是教育發展原則的關鍵所在。
(三) 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過程中, 發現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 我國比較注重人際關系、學習成績以及貧富差距, 這些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重點。首先我國是一個以人際關系為溝通網的社會, 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很容易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 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其次是學習成績的影響。學習、考試是多年來中國教育的傳統, 很多考試另大學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 也是就我們常說的考試綜合征。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 并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考試, 也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迫切解決的難題。再次是貧富差距大產生的心理問題, 我國目前貧富差距相差懸殊, 使得很多大學生產生自卑、甚至極端心理, 導致一些惡性的事件的發生率逐年提高, 因此, 各高校也要把此項內容列為心理教育內容的重點。此外, 我國大學生還有一些其它心理問題亟待解決, 比如獨生子女心理問題、就業壓力心理問題、單親或獨孤家庭心理問題等等, 各高校要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全面考慮, 制定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從根源上杜絕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總之, 在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 要本著促進、發展、預防、調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 運用積極有效的教育模式來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讓大學生能夠充滿自信的走向社會、參與競爭、迎接挑戰。
【心理學心得體會論文(通用11篇)】相關文章:
管理心理學課程心得體會(通用5篇)04-25
消費心理學課堂心得體會(通用5篇)04-27
論文心得體會(通用26篇)05-07
護理心理學的心得體會04-20
最新護理心理學心得體會04-22
應用心理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07-29
心理學基礎知識培訓心得體會04-21
學習護理心理學的心得體會04-21
畢業論文的心得體會(通用15篇)03-18
消費心理學實訓心得體會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