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命科學教學策略探索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精選22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越來越豐富的、復雜的課堂生成現象出現在老師眼前。面對生成,該怎么辦?筆者以為,“動態生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了課堂不再由教師主宰,而是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生成,以生成為教學資源,不斷創新,把師生的互動引向深入,讓課堂上不斷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使課堂更加精彩。
一、面對生成:準備好了嗎
面對生成,教師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合適的反應,長不過幾分鐘,短不足十幾秒。仔細審視現實的科學課堂,我們會發現有許多教師面對課堂生成的情況,或手足無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氣中有什么》一課教學片斷。師出示兩支蠟燭,點燃,再出示一大一小兩個玻璃瓶,問:如果在這兩支蠟燭上分別罩上這樣兩個玻璃瓶,請大家猜一猜,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生:玻璃瓶中的蠟燭會熄滅,小瓶中的蠟燭先熄滅,大瓶中的蠟燭后熄滅。因為小瓶中的空氣少,大瓶中的空氣多。師:到底會是怎樣呢?讓我們看實驗吧!(教師做演示實驗)師:實驗結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蠟燭先熄滅,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蠟燭后熄滅。你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小瓶內空氣少,所以先燒完,大瓶內空氣多,所以后燒完。生2:燃燒需要氧氣,小瓶內氧氣少,所以蠟燭先熄滅,大瓶內氧氣多,所以蠟燭熄滅得晚一些。
師:也就是說,同學們都認為燃燒需要空氣。那么瓶中的空氣是不是全部被燒掉了呢?瓶中到底還有沒有空氣呢?接下來,我們主要來研究這個問題。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兩位同學的發言是有差異的,這反映了兩位同學擁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維水平。分析生2 的發言,我們可以判斷,該同學在課前已對空氣的成分這一知識點有所涉獵,在走進課堂時,他不再是一無所知。教師可通過追問該同學“空氣和氧氣有什么不同嗎?”引導學生在第一種猜想“瓶中的空氣用完了,所以蠟燭熄滅了”的基礎上,產生又一種猜想:“燃燒需要空氣中的氧氣,蠟燭熄滅是因為瓶中的氧氣用完了,但瓶中的空氣并沒用全部燒完,里面應該還有空氣。”但教師壓根就未發現這一課堂生成資源。
案例2: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紅墨水滴到熱水和冷水中哪種情況擴散得快”這一問題時,先讓學生進行猜測,接著讓學生用實驗來探究。本來絕大部分學生的猜想和教師心中的結論是“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快”,但是,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組得出的結論是:紅墨水在冷水中擴散得快。這一結論與學生事先猜想的不相符,也出乎這位教師的意料。于是,這位教師要求學生重做一次實驗,其結果更是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有近半數的小組實驗結論為“紅黑水在冷水中擴散得快”。該教師慌了,他給學生下了結論,判定是他們將水杯“晃動了”,紅墨水應是在熱水中擴散得快呀,接著馬上轉入下一個知識點的教學。
面對課堂生成,這位教師表現得有些手足無措。意外既然發生了,我們應將“壞事”變“好事”,應該抓住機會讓學生討論:為什么同一個實驗,同學們卻得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結論呢?原因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會意識到,影響紅墨水擴散快慢的因素是多樣的,做對比實驗時需要嚴格控制實驗變量。
二、把握生成:可以這樣做
課堂教學要重視預設,更要重視生成,以促進課堂的動態發展。那么,我們該如何把握這些動態生成性資源,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呢?
1、 借一雙“慧眼”——重視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是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觀察,其范圍包括認知水平、學習態度、情緒表現、人際交往、實際操作、獨創等。只有重視課堂觀察,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捕捉到更多的稍縱即逝的生成性信息,并冷靜地分析其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靈活地處理教學環節,重組教學方案,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案例3:在進行斜面的實驗教學時,我先用投影向學生講解實驗方法。講解的同時,我不忘觀察每一位同學聽講是否認真,臉上是充滿信心還是茫然無知,因為我知道這樣一些信息對后續的教學意義重大。忽然,我發現兩名學生已用木板搭出了一個斜面,用彈簧秤鉤著“重物”正想爬坡。看到這一現象,我意識到,自己講得太多了。于是,我停止了講解實驗方法,而是讓其他同學也先試著做一做。結果,通過實驗,每個學生都有收獲,結論“五花八門”,有“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費力”“在高度一定的情況下,斜面越長越省力”“在斜面長度一定的情況下,斜面越高越費力”等。
正是重視了課堂觀察,這位教師才能迅速發現有兩位同學不守“規矩”(未等教師發號施令便動起來),并冷靜地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自己講得太多了),靈活處理教學方案(讓其他同學也先試著做一做),才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2、 試一試“太極拳”——將問題返還給學生
將新生成的問題返還給學生,是處理“生成”性資源的有效策略。原因有兩點:首先教師要在短促的時間里調動大腦中儲存的資料,迅速地形成應對的策略和引導的路徑,需要一個反應思考的時間,同時,需要最大限度地獲取學生對該話題的真實思想。所以,將問題本身返還給學生,無疑會使教師獲得喘息的機會,從容不迫地在內心整合學生的發言,發現問題的癥結,找到巧妙的引導方法。其次,問題從學生中來還回到學生中去,這有意或無意的舉動正契合了新課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
案例4:在《認識磁鐵》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磁鐵有南北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結論時,一學生突然插嘴說:“老師,我覺得這個結論不對。這兒就有兩塊磁鐵(其實是一塊摔成兩段的磁鐵,斷的一頭在藍色一段的中間),你看它們怎么同極相吸?”這位同學邊說邊拿同顏色的兩頭相接近,結果是同顏色的兩頭吸在一起了。這一結果也引起了一部分同學的認同。此時,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原因,但也沒有對這一“插嘴”置之不理,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學生:“對呀,這兩頭都是藍色標志,應該是同極相斥,但為什么會相吸呢?”將學生引向討論中。最后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一塊磁鐵斷掉后,每塊都會有兩個極,那塊都是藍色標志的磁鐵它也有兩個極,剛才同顏色相吸的那頭可能就是北極,所以相吸了”這一假設,然后,用實驗驗證了這一假設。
3、 打一打“預防針”——生成也可以預設
教學的生成性,是否意味著不需要預設或不需要改進預設?
課程專家指出,新課程改革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亙古不變的至理。我們完全可以在進行教學預設時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預設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練習會出現什么錯誤……一旦我們做到盡可能地把課堂生成納入自己的教學預設中來,才可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案例5:有位教師在教學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我的小磁鐵》一課時,為了解決“自由轉動”這一知識難點,事先在學生探究材料中進行了有意識的預設,準備了一支生銹的頂針。在隨后的探究中,學生果然提出了疑問:我們的磁針為什么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于是,教師便把這一組的材料在實物展示臺一一出示,請大家來幫忙解決。不久,有位細心的學生舉起了手,胸有成竹地說:“老師,我知道原因了,是因為頂針上生銹了。”接下來學生自己想辦法除去了鐵銹。一陣驚訝聲之后,學生終于使磁鐵重新轉動起來。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此時的磁鐵轉動情況,并得出自由轉動的特點。
最后,筆者以這樣一個觀點作為文章的結尾:過度生成的課堂,將會是沒有效率的課堂。因為,生成畢竟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為師生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空間,富于挑戰的話題,達到解放學生身心,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一堂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應該以預先設計和動態生成的辯證統一為最高境界。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2
一、我校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經過調查了解,我校小學科學教學實際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我校小學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很少(16個科學教學班只有2個科學教學班是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大多數教學班沒有,科學教師所學專業“理、化、生”或相近科學出身的很少。由于農村小學教師缺乏,學校基本上是把科學課作為“副課”、“搭秤課“來進行教學安排。因此,科學課常存在著擠課、占課現象,甚至有極少數學生一學期連《科學》書都沒見著,談何科學課的教學。
(二)師資力量薄弱。
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兼職教師影響,科學課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應有的重視。多數農村小學科學教師是兼職,幾乎沒有專業背景,這樣的非學科專業背景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質量。
(三)教育經費缺乏,教學資源跟不上、教學配套設施缺乏。
沒有經費投人,無科學實驗室、教育設施奇缺難以適應和進行現代的科學教學。這讓搞科學教學的教師感到非常困難,導致學生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落實的難度大。學校的學生從來沒有進過實驗室。要上科學課就干脆帶學生讀課本,這樣很多的科學教學就變成了一種“走過場”。
二、我校小學科學教學實際現狀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經費投入,改善我校科學教學條件
轉變觀念,提升科學課的學科地位。一門課程的學科地位,取決于它的學科性質。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在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以促進未來國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加強我國在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加強科學課程改革,首先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上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到小學校長及科任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學教育提高到關系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不再把科學課當成副科,從而確保科學課的學科地位。
(二)壯大科學教師的隊伍,增強科學教師的師資力量
小學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深的自然科學知識,而目前教師中有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不多,科學課教師主要任其他學科的兼職教師組成。兼職教師大多屬于“科學”領域的“新手”,沒經過學科訓練,知識水平上不能達到教學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師亟待提高自身的學科知識。
1。實施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教師。
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給語文、數學的主科教師在培訓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給科學教師帶來的`卻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學課沒人愿上,沒人會上。針對目前我校現任科學教師專業水平較低、學歷不高和專業局限的狀況,必須加強我校科學教師的師資培訓。要把轉變教師觀念貫穿于培訓的全過程,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2。提升我校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勢在必行。
科學課本應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學生表示科學課沒意思,學完也沒什么印象。這與學校科學課教育資源有限、很多內容無法開展,但我認為影響最大的是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小學校長也要重視本校的科學教育教學。這是提升我校小學科學教師素養的前提條件。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鎮、縣要常組織一些科學教師培訓,努力轉變科學教師的思想觀念。鎮、縣教育行政部門每學期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目的在于通過競賽激發教師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進行青年教師科學課堂教學比武、案例設計比賽、現場說課比賽、教師操作技能競賽、科學教師基礎知識競賽、論文評比等活動,給我校科學教師提供很多的機會展示自己,不斷地提高科學教師自身的素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我校小學科學教學的實際現狀,要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是基礎,提升小學科學教師素養、教學能力是關鍵,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地方資源豐富科學課教學內容,這能著實提高我校的科學教學質量。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3
一、創新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
當前的小學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于程式化,不過就是在簡簡單單地重復著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書上有什么,自己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具體環境,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實情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簡單照搬,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喜歡根據學生自己的意愿,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原教材里,在本節實驗上選擇了單擺來進行。但這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于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兩次試驗的設計也略顯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的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進,結果很多學生創新性地采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說,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二、巧妙問答,讓學生自主理解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說:“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問答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采取巧妙問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極為有用的,因為這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充分實現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么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通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在聯系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并通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相同之處。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周期復雜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并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巧妙問答,是教學中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實現自由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通過巧妙問答,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三、互動多樣,讓學生自主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游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只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只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難度。通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幫助學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怎么去保持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于不健康?”“殘疾人就一定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后,通過采取小組討論與匯報的形式,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后的做法,讓學生知道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保持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動多樣,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四、總結
前文所述,是筆者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并根據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屬性總結出來的做法,并且在多次嘗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科學是一門需要創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4
一、采取各類教學競賽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
雖然目前絕絕大多數小學課堂都開設的科學教學科目,并且小學科學教育的地位也有顯著提高,但是相對語文、數學等主科來說,仍屬于邊緣學科,而且學校以及社會并未了解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導致了教師在課前備課以及課堂教學中缺乏相關教學熱情,絕大多數課堂教學仍舊停留在完成任務的層面。在這個大環境下,教師普遍缺乏教學熱情,而科學研究卻表明當人在處于競爭環境中,人們通常會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務,完成任務的動力也會更加的強烈。所以,本地的小學教學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定期舉報校園科學教學競賽或是區域間的科學競賽活動,讓更多的教師能夠直接參與進來,通過這樣的競爭能夠在某方面激勵教師在課前充分備課,在課堂上認真授課,在課后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并且批閱,最終教師也會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研究,積極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最終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提高。為了更好地完成科學競賽活動,教師也需要闡明相關的教學方針和策略并且通過實踐教學,讓更多教師能夠參與并且有所學習,這樣幫助更多的教師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教學方法,最終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二、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探究實踐活動
科學課程是一個操作性較強的科目,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要在自我實踐中才能夠不斷提升。所以教師也要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來進行科學探索,使得學生樹立起相應的科學觀。例如在學習“溫度的測量”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示范如何進行溫度的測量,怎樣認識實驗用具,怎樣操作實驗用具,并且如何進行有效地實驗數據記錄等。在教師演示時,教師就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老師在每一個步驟所選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動作是怎樣的。當學生自己親自進行演示時,一定會與教師的操作步驟和動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溫度計放到燒杯中時溫度計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個標準的狀態,而學生在操作時可能會忽視這些細節,導致實驗的結果也會和教師的結果有著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師這個時候就要強調學生們的出錯點,更正他們的操作方法。學生在經過教師的指點后就會明白自己實驗的錯誤點,并且形成自己的認識,再次操作實驗,加深印象,從而學習到溫度測量的正確方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己進行觀察、操作、糾正,最后學習到正確的方法,對這一課的知識掌握到位。所以,學生獨立自主的實踐探究活動才是科學學習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學生自己的探究過程中才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出錯地方,并且能夠根據教師的指點進行及時地更正,到達學習的效果。
三、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體驗快樂
小學階段的學生出于一種好奇心極強和探索心極強的階段,所以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然后把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體現到科學的課堂中去。而實驗教學法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迎合了小學生們的好奇心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們在實驗中的參與度。例如在浙教版小學科學“校園的樹木”這個課題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搜尋校園內不同樹木的情況。比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讓他們負責收集不同樹木種類的樹葉、樹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樹葉和樹皮進行分類和整理,確定好哪些是屬于大樹的,哪些屬于小樹或者小草類的。最后教師教學生用放大鏡等工具來對這些樹葉和樹皮進行觀察,并且記錄好這些樹葉和樹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樹葉的葉子長度、葉子的莖向、葉子的厚度,還比如樹皮的厚度、樹皮的粗糙程度、樹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記錄下來的'內容。更可能的是,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會學生如何制作植物標本,作為自己的珍藏品。這個環節也正好迎合了學生們的好奇心,促發著學生們的興趣,因此教師能夠順利帶動學生進行科學課堂的學習,學生們也能夠從中感受到快樂,進一步地愛上這門學科。教師還可以把學生身邊常常見到的動物作為實驗的對象,例如浙教版小學科學中“尋訪小動物”這個課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觀察校園中的動物,比如“金魚”、“螞蟻”、“蚯蚓”、“蝸牛”等都是可以容易見到的動物。教師們可以讓學生去觀察金魚游泳時嘴巴的運動狀態,螞蟻是如何進行食物搬運的,蚯蚓是如何鉆進土堆里的,蝸牛爬行的痕跡是怎樣的……這些問題也是學生平時會感到好奇的問題,所以這也更加激勵著他們去觀察和探討。學生們自己拿著放大鏡和其他工具進行探索體現了小孩子融入大自然的狀態,學生們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也能夠體會到實驗觀察帶來的快樂,增加了對科學的喜愛之情。
四、總結
總體來說,科學這門學科是一門與大自然緊密結合的學科。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所以學習科學的過程也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一起探索自然,學習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5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信息技術把以往的教學模式來了一個顛覆,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給學生一定的震撼,實現了知識的完美轉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轉變成了具體直觀的動態化知識。小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自覺性不是很高,如果他們沒有學習興趣的話,很難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小學生天生好動,對于灌輸性的知識提不起興趣,如果把知識穿插到圖片、視頻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小學科學本身就是傳播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學科,在教學方式的應用上應該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CAI課件的使用實現了知識的動態化,知識呈現的方式學生也比較喜歡,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激發,將被動式的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學習,實現了樂學樂教的目標。比如在學習《在星空中》的章節內容時,首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粗淺的了解相關的知識。但是牽扯的內容都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魅力,把遙遠、神秘、美麗的星空呈現給學生,教師就可以巧妙的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術創設學習情景,把美麗的星空通過視頻,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然后再結合這些信息技術詮釋理論知識。
二、運用信息技術授課,完勝教學中的重難點
小學科學講授的內容很多是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但是對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對于這些學習難度系數較大的知識點如果采取機械式記憶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的現象就會出現,甚至會出現厭學的情況。對于小學科學而言,知識有簡單和復雜之分,有重點難點之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助于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板書版畫授課,使用掛圖,純碎的語言描述等,這些途徑小學生一般不是很喜歡,雖然老師講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懸河,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卻得不到激發。如果運用信息技術的話,就可以通過聲文并茂的方式呈現知識,也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多媒體技術在一線教學中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從視覺、聽覺和體驗上給學生很大的沖擊,在輔助教學上發揮出巨大的促進作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可以把復雜枯燥的知識轉化為鮮活的圖像、動畫等,大大提升了教學質量。小學生天性好動、貪耍,如果課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就會脫離課堂,甚至思想逃離到課堂之外。而多媒體以聲文圖茂的優勢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著他們,有利于他們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時候,對于課堂中牽扯的知識點,植物種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傳播、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等,小學生生活閱歷膚淺,了解的生活常識也比較少,講授式的授課學生是很難理解的,為此攻破這些重難點,教師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果能通過視頻講解或者利用3DMAX制作的三維動畫給學生演示的話,學生就會非常理解了,并且理解的更加透徹。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知識的轉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顧名思義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其實教學質量的高低不是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接受和了解了多少知識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學科學課堂,小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考慮到學情,應該落腳于學生的`發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或者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做到學會學習。信息技術的使用顛覆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與空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比如在講授《面包發霉了》的時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發霉面包的危害以及發霉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從化學常識還是醫學常識,學生都很難理解。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后,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教師可把這一課制成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塊發霉的面包,然后再顯示兩組試驗的詳細過程,最后在本課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進行文字性小結。使學生在觀察試驗過程中,直觀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平面走向立體,使其思維性、創造性和嚴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6
我在執教《螞蟻》這一課時,根據學生大多都見過螞蟻,對螞蟻都比較熟悉,也比較喜愛,但是因為螞蟻的個體不大,學生對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不是很清楚的實際。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螞蟻的過程,逐步建構自己對螞蟻的認識,培養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為后面對其它小動物的觀察等做準備。觀察螞蟻的身體特點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另一種是在課堂中的觀察。經過課前精心準備(提前用白糖引誘螞蟻,確定準確的觀察地點。上課前一天,我在校園的花壇、樹木、操場等螞蟻可能出沒的地方放上白糖,經過一天的觀察,找到了十多個螞蟻比較多的地方,上課的當天早晨在這十多個地方再放點白糖引螞蟻出來,確保上課時學生能觀察到。)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因為這樣的觀察更接近科學觀察。
(一)視頻課件導入,揭示課題。
1、問題激趣:你們見過螞蟻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見過的螞蟻的樣子嗎?(通過問題激活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回憶,雖然此時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還是錯誤的。)
2、播放課件,出示課題:螞蟻。激發學生探究欲(通過鮮活的螞蟻活動視頻,引發學生聯想。)
(二)室外觀察前的準備,讓學生了解怎樣觀察螞蟻。
1、說說你以前觀察到的螞蟻?(從地點、數量、在干什么、吃什么等方面回答,尊重學生已有經驗。)
2、引導學生從螞蟻的樣子、身體有哪幾部分、怎樣搬運食物、怎樣交流信息、怎樣排隊行進、遇到食物時的反應等方面進行觀察。
3、觀察中應注意的問題。(安全、觀察工具的使用、準備、愛護螞蟻等)
(三)室外分組觀察,引導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運用已有經驗探索新知。)
(四)分組回報觀察結果,開展研討。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對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沒有說完整的由另一個學生補充。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當場討論不能解決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外再觀察再做出結論。(通過實驗、觀察、研討再形成新的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希望被別人認可的欲望。因此尊重學生已有經驗,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7
一、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小學生畢竟還是孩子,貪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要想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在課堂上坐四十分鐘,安安靜靜地聽,對很多孩子來說都很難。一些老師對那些在上課時總是好動的孩子會采取批評的方式,責怪他們“不聽話”,其實這樣不對,老師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出發,了解孩子們的特點,并且加以利用。這也就是說,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不應該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單純地講課,而可以換一種方式,以玩促學,通過一些小游戲、小實驗,讓學生得以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一來,孩子們就不會再覺得上課很無聊,因為他們不需要一直紋絲不動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動態的學比靜態的聽有意思很多。只要學生有興趣,通過主動參與,在玩樂中學習,就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對學習、對知識掌握情況明顯會好很多。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
小學科學,不同于語文、數學,它是一門走在時代發展前沿的學科,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做了最科學、最真實的解釋,小學開設這門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一個勁地告訴孩子們這些知識,學生好像就只是一個接收器,牢牢記住老師所講的東西,這樣很不利于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其實,老師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對這件事、對這種現象,你怎么看?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老師在旁進行指導,循循善誘,幫助他們。要知道,孩子們自己找到、總結的答案,肯定比老師告訴他們的要印象深刻。這樣總結的過程,其實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如此,學生就可以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不僅掌握了老師想要告訴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這種能力,在今后遇到類似事情,完全可以憑自己去解決、發現。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做學習的接收器,而是主動進攻,積極學習。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總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老師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們的思維才不會僅僅局限于老師所講的某一個點,而是可以擴散開來,更有利于他們的學習。通過老師的培養,讓所有學生都擁有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能力,讓這些祖國的花朵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8
一、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1、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中國傳統教學方法極為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但是,這與開設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初衷相背離。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利。因此,這樣的教學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學課程的開展。
2、沒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隨著我國教育方法的不斷改革,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實到教學工作中。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見許多學校依然沒有將學生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師硬性要求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使得其產生抵觸心理。由于學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學工作不能夠順利地開展。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1。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爭取將學生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引發其主動學習知識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神奇的科學現象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用酒精等加熱試管時,教師可以通過酒精燈所發出的藍色火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將其燃燒時所發出的藍色火焰進行講解。因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燒時就會發出藍色火焰。這樣一來,首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進行生動的講解。這樣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不但能將理論知識牢記于心中,更能記住實驗現象,以便為后續的科學數學學習做鋪墊。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小學科學學習中,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學生從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小學生的觀察意識非常薄弱,所以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幫助其有意識地培養觀察能力。但是觀察并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觀察力。例如,在教學液體混合前后的體積變化時,教師讓每位學生動手操作。具體步驟則是分別用燒杯稱取100mL的水與酒精。然后讓學生將其同時放入另一個大燒杯中進行混合搖勻,隨即讓每位學生說出有什么現象發生。這時就會發現混合后的體積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隨后教師告知是因為兩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體積不是200mL。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后續的科學學習。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通過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其善于觀察的能力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落實這兩點工作內容。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9
一、正確理解、處理教材的策略
教師要本著“固本求變”的原則處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據本課教學目標;求變,就是要從實驗出發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改造或者增刪。就是要鉆研教材,并不斷創新,并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在能夠熟練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處理。如《浮與沉》一課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活動,書中只列出了兩種可供研究的物品,這時就可以對教材靈活處理,讓學生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件物品進行研究,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在總結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時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教師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創設一定的探究氛圍,或采用一些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便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促使全身各種器官處于最佳狀態,這時學生才能真正積極和主動參與到整個探索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培養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是學好科學課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設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鐵》一課時可將載著手套的手(內藏磁鐵)接近桌上的曲別針(曲別針被線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學生看到曲別針在空中飛舞,這時的思維便活躍起來,勢必會想,老師是怎么辦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別的物體?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從而會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
(二)體驗成功,鞏固興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又有失敗。如“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活動中,有的學生為了讓鐵塊浮起來、讓裝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實驗,這時教師應該充分發現學生探究中的積極因素,加以鼓勵,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使其體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體驗到意外。只有這樣,學生的興趣才會更加持久。
三、創設自主參與探究的條件
(一)營造寬松、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
在一節課之中,教師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感情投入,學生的思路能否打開,情感能否釋放,全在于教師的引導,所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要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舒適感。使他們毫無拘束地去學習。
(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
新課標認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由于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還按原來的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會出現能力強的同學“吃不飽”,進而興趣減弱;稍弱的學生“吃不了”沒興趣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深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擇,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有所發展,并且在此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進行點撥;對能力稍強的學生,要引導其自行選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三)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自然教學,學生大多處在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之下,獲取知識的途徑過于單一,思維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不夠。因此,在改革后的實際教學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等等各種媒體和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必為了學習而共同處在某一時間和地點,學習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地點可以擴展到課外、校外。例如學習《節約用水》教師,可讓學生調查家庭、學校周圍,社區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費水的現象,爾后引導學生分組研究一些專題,如“水龍頭的漏水情況”,“公廁沖水情況”等等。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統計數據等活動進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參與,有利于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更需要相互協作,因此.自主學習更要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相應的方法,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積極動手動腦,共同完成觀察實驗內容,填寫記錄單。在搜集資料時,要為其他成員提供具體資料,選取有效的信息。在討論時,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尊重并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完成共同目標。
五、堅持科學探究的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并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做出適當的評價。評價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計劃和實驗的,也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興趣,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評價不是為了制造等級,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促使學生順利到達科學彼岸的重要一環。
六、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線,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運用各種策略,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得快,學得好。將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目的落到實處。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0
一、優化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就是一個導火索,可以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進而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否則探究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環節,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以激發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
1、實驗導入。
實驗是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與學習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現象更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學習《食鹽的溶解》時,教師首先為學生做演示實驗,準備好一杯清水與若干食鹽,將食鹽放水杯中輕輕搖晃,學生發現食鹽不見了,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困惑,食鹽去哪兒了?進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
2、多媒體導入。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將其運用于教學中更能突出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征,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思維特點。多媒體展現的不再是單一而靜止的內容,而是將難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奧的知識寓于直觀的事物與生動的場景之中,這樣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3、懸念導入。
小學生好奇心強,運用懸念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探究。如在學習磁鐵時,教師可以將磁鐵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為學生表演魔術,隨著衣袖的移動,可以將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學生躍躍欲試,但是學生拿在手里就不靈驗了,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自然可以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更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
二、有效提問,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是發現的基石、智慧的開端。我們要善于運用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以解決心中的困惑。這樣的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而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與積極思考基礎上的自主探究與自主構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這正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關鍵。
1、問題要具有探索性。
過于簡單與過于復雜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會打擊學生學習信心,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學生的認知是經歷從已知到最近發展區再到未知的循環過程,不斷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在設計問題時要在已知與未知的聯結處最近發展區提問,這樣才能基于學生基礎,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夠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2、問題要具有層次性。
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事實,但也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探究,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地發展。因此,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能提出“一刀切”問題,這樣的問題并不能面向全體,只能成為部分學生的探究。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
3、問題要具有開放性。
傳統教學提出的大多是檢測型問題,只限于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并不利于學生思維與探究的開展。不能拘泥于標準答案,而要提出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擺脫固有思維的.枷鎖,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
三、質疑問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有效的科學探究不僅要關注學生探究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要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勇于提出問題,這是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標準。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喜愛追根溯源。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問的特點,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如在學習《觀察土壤》時,我首先讓學生課下采集土壤,課上我引導學生思考,我們采集土壤是為了研究,那么我們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展開認真而積極的思考,結合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探究熱情更高。當然小學生受各種條件的影響,提出的問題難免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此時教師不可武斷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四、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課外有著更寬廣的探究空間,更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培養。我們要在搞好課堂探究的同時,為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探究活動,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聞,更利于學生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如學完《樹葉落了》,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隨著天氣的變化,植物有何變化?讓學生展開長期而認真的觀察,這樣更利于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學完《鹽在水里溶解了》,讓學生探究如何將溶解在水中的食鹽提取出來?這些課外探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科學課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學生綜合水平提高。
五、總結
總之,我們要發揮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征,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放妥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探究,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再現真理發現全過程。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可以讓學生學會探究這一基本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成為科學探究的主人,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全面發展。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1
一、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問題
在當前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極大的影響著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眾所周知,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需要先對教材內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之后再根據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課堂上進行授課。
然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筆者發現有許多學校和教師對科學課程都缺乏重視,并且很多時候科學課程教師都是由其他課程教師來兼職。而這些教師在身兼兩門課程的教學時,通常會將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原本所教課程上,對于科學課程的教學往往就是草草了事。這樣就導致教師對教材內容沒有深入的理解,就更不用說來教授學生,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問題
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教師漸漸意識到將課堂的主體位置交還給學生的重要性,并且在課堂上更多的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特別是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上,由于科學課程本身就是要求學生具備極強的動手能力,以及涉及許多實驗,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都會留出許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教師給學生留出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探究性活動,雖然量多,卻不能保證質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往往流于表面難以深入。與此同時,教師又沒有很好的扮演一個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教材內容,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在科學課程上的注意力學習。
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學生注意力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來說,科學教師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提高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和講座,并且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對于科學教師的選擇自然也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
當然僅僅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科學教師擁有強烈的責任心。在授課前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的研究,并且對自己所教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在科學課堂的授課時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引導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對科學更加感興趣,使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注意力穩步提升。
(二)教會學生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科學教師要想在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取得更加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那么就必須要將課程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這是因為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每一個科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將這些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科學課程的興趣,提高他們對科學學課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更加主動積極的投入到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
這是因為由于小學生處于獨特的心理和生理期,在這個時候他們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專注力卻不夠。而采用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能夠讓他們從實際的生活當中去接觸每一個科學知識,在利用他們對外界強烈好奇心的同時,還能夠解決專注力不夠的問題,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感興趣。
(三)多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在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科學探究活動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要提高學生在科學課堂的注意力,就必須要注重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這是因為對于學生來說,不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學理論知識,同時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學探究能力除了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包括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
因此,教師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除了要注意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同時還要注重在活動中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的培養。當然,在這其中,教師一定要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活動,并且通過科學探究活動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2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1.創設直觀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將有時用語言難以完整而準確地表達的一些抽象的理論、復雜的實驗過程等通過多媒體進行呈現,創設出生動直觀的學習情境,化抽象為直觀。例如:在《神奇的能量》一章中,由于能量看不見、摸不著,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能量的存在和轉換。
2.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精心策劃每一節科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在《化石告訴我們什么》一課中,教學重點是了解化石的形成過程以及化石的作用。我通過收集當地特有的樹化石給學生進行實物展示,讓學生親眼看、親手摸,同時播放化石形成的視頻。讓學生親身的感受化石的真實形態并觀看了化石形成所經歷的漫長過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利用多媒體技術,講一些抽象或者不好講的內容。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更好的表現出傳統教學技術所不能表述的內容,取得傳統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如:在《探索宇宙》這一單元,關于宇宙、星座和銀河等知識內容比較抽象,也很難找到相關的教具幫助學生理解。如果采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動畫視頻給學生播放,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4.充分利用展示臺,為教學活動提供便利。教師應利用多媒體展臺來展示學生作業、圖表、考試卷、一些比較微小不易觀察的物品或標本等,以便于學生觀察。例如:在《饅頭發霉了》一課中,課本中用圖片出示了霉菌的三種形態:絨毛狀、蛛網狀和絮狀。由于霉菌分布的不規則,通過顯微鏡,很難觀察到三種形態的典型樣本。這時通過大屏幕出示圖片,可以給學生一個非常形象的比較,加深記憶。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實驗教學
實驗是科學教學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學手段,現代信息技術對促進實驗教學同樣起著很重要的輔助作用。由于目前實驗室條件有限,實驗教學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點在教學中很難充分體現。把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實驗教學,不僅能克服實驗條件的.限制,還能提高實驗的演示可見度,加強實驗操作的規范性、正確性,為豐富學生的實驗知識和經驗發揮巨大作用。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自我檢測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很多有趣的練習,可以將機械、重復的練習多樣化。例如,可以設計成學生的通關游戲。將知識點設計為通關障礙,學生答對才可以通關;答錯化學實驗引起爆炸;地震逃生,如果措施不當,引起傷亡等。培養學生關注細節、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吸引學生關注教學重點。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課堂教育提供極大的便利。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以及信息技術和科學課程整合的深入,對傳統的課程理念以及教學方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3
摘要: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越來越感受到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小學科學教學是科學的基礎教育,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科學意識萌芽和發展的最佳時期,因此這門課程的教學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其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研究和推陳出新。
關鍵詞:小學科學 觀察 探究方法 情境導入 課外研究
科學教學的最好的方法是教師悉心指導、學生共同參與,大家在一起無拘無束地認識自然事物的規律,掌握所學,獲得新知,解除疑惑,不斷前進。下面略談一下筆者教學的心得體會。
一、巧設懸念,增進學習興趣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沒有興趣,就沒有動力,就缺乏新鮮感和主動求知的意識。一堂課能否成功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前提就是想方設法增進學生學習興趣。興趣來自哪里? 來源于對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來自于對知識的求知欲。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巧設懸念,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激起他們的探究興趣。
在《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一課中,我先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構造,觀察連接方法,帶著大家一起動手演示,小小的燈泡發出熠熠的光芒,孩子們的臉上寫滿了喜悅。我抓住時機提出問題,能不能讓更多的小燈泡一起點亮呢,能不能讓一個很大的燈泡亮起來? 一連串的提問,激發起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躍躍欲試,情緒高漲,這對知識的掌握、為后面的探究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仔細觀察,掌握探究方法
世界上任何偉大的發現,都和科學家的`認真觀察離不開。有了認真觀察的習慣,觀察能力就會提升,就會有動手的興趣,就會有創造,這就是人們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
我們要根據兒童的年齡,考慮他們的受知識水平以及思維習慣,而教給他們一些觀察需要注意的問題和探究的方法。小學生雖然好奇心強,但是情緒容易引起波動,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識,也不能夠長期地對一件事情進行關注,他們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我們要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提示他們,我們觀察的事物后我們所學的知識有什么聯系? 我們觀察的重點是什么? 觀察這些內容為了獲得什么? 在教學《聲音的產生》一課中,我給學生們準備了一些能發出聲音的物品,讓他們通過敲打、撞擊仔細傾聽這些東西發出的聲音,都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又有什么不同和聯系,他們的一致點又在哪里。學生們得出以下結論: 它們發出的聲音各異,相同的地方是只有震動才能夠發聲,他們從而能夠理解了“聲音是由物體震動而產生的。”
三、節約時間,課下為課堂做準備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指導學生多做一些課外準備,從而收到更好地學習效果。學習《油菜花開了》與《各種各樣的花》這一教學內容時,時間正好是春天。陽春三月百花盛開,我安排課外作業: 觀察公園里路邊以及菜園子里各式各樣的花,注意采摘,要愛護植物,切勿踩踏,采集時要完整,妥善保存起來,輕拿輕放,不要損壞。注意觀察鮮花的顏色、香味、現狀,分辨花的萼片、花瓣,辨別雄花和雌花,寫成筆記做詳細的記錄,總結經驗,提升對于花的感性認識,打好學習《各種各樣的花》這一課的基礎。
四、注重情境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
教學要避免千篇一律,打破常規,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在教學實踐中,課前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毫無新意,平平淡淡,學習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學生們探究活動的動力就會慢慢枯竭。要積極備課,語言幽默詼諧,讓課堂上充滿笑聲,善于向學生提出問題,給學生制造懸念,讓他們激情四射,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這樣的學習輕松愉快,收獲良多。如我們學習磁鐵的時候,我給大家準備了大小不一的磁鐵,提出一些問題“一個小小的磁鐵能吸起一個很大的鐵塊嘛?”學生們親手做實驗,就有了“不同的磁鐵磁力大小不同”的概念。在《巖石會改變模樣嗎?》教學中,從“校園里的巖石七天內有變化嗎?”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不斷地提問,不斷地產生新的認識,逐步帶領學生們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五、讓學生積極進行課外研究
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知識本身也來自生活的總結。學習如果局限于課堂,不僅舍本逐末,而且也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應該帶領大家積極開展課外教學。比如,教學《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這個必須要實際操作和研究了。學生們開始制作,持續觀察,有的同學很不成功,一開始就失敗了,原因是他們沒有按照要求讓綠豆用熱水燙,或者用水泡的時間不夠,沒能夠把綠豆皮泡開。有的同學失敗在過程中,因為他們沒有進行很好的排水,豆芽根部腐爛; 有的同學干脆就是澆水不夠,干枯而死。贊美優秀者,鼓勵失敗者,后者再接再厲,從前者那里吸取經驗,結果他們后來都百分之百的成功了。這樣不僅學習到了知識,還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教好科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養他們的觀察、實驗、理解、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任重道遠的艱巨之路,教師應站在世紀的高度,深入鉆研課標和教材,敢于創新,大膽探索,就能走出一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教育之路。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4
一、創新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
當前的小學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于程式化,不過就是在簡簡單單地重復著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書上有什么,自己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具體環境,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實情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簡單照搬,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喜歡根據學生自己的意愿,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原教材里,在本節實驗上選擇了單擺來進行。但這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于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兩次試驗的設計也略顯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的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進,結果很多學生創新性地采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說,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二、巧妙問答,讓學生自主理解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說:“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問答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采取巧妙問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極為有用的,因為這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充分實現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么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通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在聯系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并通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相同之處。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周期復雜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并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巧妙問答,是教學中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實現自由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通過巧妙問答,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三、互動多樣,讓學生自主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游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只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只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難度。通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幫助學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怎么去保持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于不健康?”“殘疾人就一定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后,通過采取小組討論與匯報的形式,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后的做法,讓學生知道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保持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動多樣,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四、總結
前文所述,是筆者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并根據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屬性總結出來的做法,并且在多次嘗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科學是一門需要創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5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 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在教學《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一課時需要將蠟燭油涂在鐵片上做學具,請學生與自己一起進行教學準備。第二天收到的鐵片大多數與我的一樣—蠟油滴得斑斑點點,薄厚不勻。既不美觀又很浪費! 突然我看到一張鐵片上的.蠟油整齊美觀,就像一筆一筆刷上去的一樣,這時問:“這是誰加工的?我一看是一個不起眼的女孩子,課堂很少能感到她的存在。她介紹道: 先和家長一起用蠟油滴,但是總不能做到薄層均勻,家長幫著出了個主意,即滴滿蠟油后,將鐵片放在燃氣灶上烤一烤,待蠟油化開再將鐵片搖一搖,這時蠟油可以達到整齊美觀的效果。我好好地表揚她一番,并請她代我向家長致謝。從那兒以后,每節課都非常認真積極參與活動。這樣一件小事激活了她對科學課越來越有興趣。種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 只有當它感了陽光的溫暖才會發芽! 我們要做的就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他(她)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6
一、思維導圖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掌握思維構圖的理念和技巧進行思維導圖教學的首要步驟是要讓學生掌握思維溝通的理念和技巧,為學生能在課堂上熟練完成思維溝通做好準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完成簡單的思維導圖,如植物的分類,學生盡量將自己能想到的植物歸類并繪制出來。為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教師可以在練習過程中逐漸將思維導圖的技巧傳授給學生。常見的思維導圖理念和技巧有:主題放在整張圖的中間,次要的概念放在“枝干”上;每個分支只能寫一個關鍵字,且字體要端正;整張導圖要遵循交叉聯結不同分支的要求;可以采用符號、色彩等方式讓導圖更為美觀。
(二)合理引入課堂主題本課的教學主題是電磁鐵,教師可以用合理有趣的方式將學生逐步引入教學主題。借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吊車的Flash動畫,并配上有趣的旁白,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過程。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簡單地講述一下電磁鐵的基本知識,將這一課的主題分為電磁鐵的性質、影響電磁鐵大小的因素、電磁鐵的應用三個部分。
(三)分組構圖和討論成功導入主題后,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導圖設計并自主討論,這樣能減輕學生剛開始的繪圖負擔,同時還能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根據此前對電磁鐵主題分好的三個部分,教師可以在學生導圖和談論前提出相應的問題,如:電磁鐵的基本構造有哪些?電磁鐵的纏繞過程是怎樣的?等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設計自己的思維導圖,自主搜集材料、完成構圖。之后,讓小組成員討論自己的思維導圖作品的不足或者突出的部分,并作一定的修改,在自己的導圖上完好地體現出來。
(四)構圖成果展示各小組經過討論和完善,將最終導圖成品展示給其他小組,通過對比學習、深度討論發現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短處。教師在此過程中,首先要肯定每位學生的成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其次要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最后對整個思維導圖的學習作總結,將學生的導圖成果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善的思維導圖。完整的電磁鐵思維導圖可以由電磁鐵性質、影響電磁鐵大小因素、電磁鐵應用以及電磁鐵知識拓展組成。電磁鐵性質概念可繼續分成結構特點、工作原理、電磁鐵的制作三個分支,電磁鐵應用概念可以分為電磁起重機、電磁選礦機、磁懸浮列車等分支。
二、思維導圖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思考
雖然思維導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很強的應用性,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思維導圖沒有很好地對主題中各個分支概念進行分析和聯系;其次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了更好地將思維導圖融入到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思維導圖與概念圖相結合將思維導圖與概念圖結合起來是對兩者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理清學習思路,理解主題與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也能幫助教師建立一套完整的`課程框架體系。兩者的相互結合有效解決了思維導圖無法全面分析主題中各個分支概念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同時,在結合思維導圖與概念圖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分清概念的主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在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白天和黑夜”第四部分的《看月亮》教學中,可以先給學生提供一個簡單的概念圖,包括滿月、峨眉月、弦月三個分支概念,讓學生將空白的部分填好,如:我們一般在能看到滿月。學生通過熟悉和理解各個概念充分理解主題,可以更好地學習思維導圖。
(二)思維導圖融入其他學科受教學時間限制,教師逐步將思維導圖深入其他學科中,如數學、語文等,這樣不僅能合理分配資源,還能保障思維導圖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同時,對學生而言,他們也可以將思維導圖融入生活中,利用思維導圖來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展示自己的家庭和興趣愛好等。在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與色彩”的《照鏡子》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融入思想品德與生活學科中,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照鏡子,你們知道在生活中鏡子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嗎?”這樣學生就會聯想到媽媽的梳妝臺、爸爸的汽車后視鏡等。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7
小學科學是一門將自然、歷史、地理、社會等內容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大量的存在于教材之中。因此,在實際的科學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的發揮科學課程的優勢,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在科學活動課上,要巧妙地依據學生性格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課內外有機結合,從而達到科學教學的德育目的。
一、在科學教學中發揮德育教師育人功能的作用
科學教學作為小學階段必修的課程之一,是學生接受科學啟蒙教育的學科,也是展現出德育教師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作為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不僅要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更要肩負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任務。同時,科學這門學科內設多種教學內容,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衛生等多方面的知識,的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具有十分豐富的德育因素,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利用教材知識對于滲透德育教育起著積極地影響[1]。在科學教科書中有很多內容都是使教師發揮育人作用的大好時機。例如:科學教材中的某一章節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并設置相關內容,要求學生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進行假設,到底摩擦力大小是跟物體的`重量,還是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等,再根據教材內容所設定的步驟進行實驗設計,以此來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教材內容可以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邏輯思維方法,與此同時,學生通過不斷地學習科學知識,能夠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更具有愛國情懷。例如:在學習古代科學家張恒所發明的候風地動儀的科學知識,學習古代四大發明,講述科學家的故事等,這些內容都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對于教師發揮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在科學教學中發揮德育教師育人功能的途徑
1、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
科學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研讀教材內容,找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學時盡量的將內容與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使德育教育貫穿整個科學教學之中。例如:教師在講解《種子的發明》這一章節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自行總結種子萌發的條件,為了培養學生在做實驗時要具有耐心和細心,教師可以給每人分發記錄表,要求學生每天觀察并記錄種子的成長過程,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記錄,學生在最后匯報實驗結果時,很多學生由于通過細致觀察和悉心照料,種子萌發的很好,而相反,一些粗心大意的學生身邊的種子出現腐爛的現象,因此,通過這樣的實驗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研究是需要有耐心、有恒心,使德育教育達到很好的效果[2]。又如:在學習《飛向天空》時,教材當中加入了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圓中國人民飛天夢的內容,教師可以以此來抓住時機,組織學生就教材內容來談談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總結學生們的想法并可以適當的引申我國為了實現飛向天空這一夢想所付出的努力,利用多媒體設備講述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九號的發展歷程,通過在科學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使得學生能夠感悟到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激發出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于德育教學起到積極地影響。
2、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育人教育
科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領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實踐習慣,應當充分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在學習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具體要求,從小事著手,進行多層次的訓練,引導他們將道德認識付諸于實踐,從而使育人教育發揮出實效。具體的方法有:首先,在科學課堂上,教師要加強學生常規訓練,如課前準備、課堂上的發言、有序的實驗操作等。要將常規訓練融入到科學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之中,同時要求教師要每節課都強調,并適當地對檢查結果予以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平日里的科學教學課上,教師要積極充當德育教師的角色,從細節抓起,教育學生們把用過的實驗設備放歸原處,在使用時要愛惜實驗器材,做到輕拿輕放。其次,在實驗操作時要注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耐心完成實驗內容,以此來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3]。例如:在學習《我的大樹》這篇科學短文時,在組織戶外實驗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科學學科的觀察方法進行,引導學生先進行整體觀察,再將觀察重點放在局部,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科學正確的觀察的方法,同時能夠認識到學習科學課程中的實地觀察比利用畫面觀察獲取的知識更多,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意義。
3、注重自我教育,將德育教育內化
要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德育品質,單靠教師傳授和灌輸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在科學教學之中培養學生自我構建、自我教育。因此,教師在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行確定探究活動方案,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課程的安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體驗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人人有角色,并且在小組討論中給于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可以盡情的討論與交流。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提升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這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科學教學實踐的需要。與此同時將德育教育溶于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加以引導,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又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作者:程學周 單位:羅湖區錦田小學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8
一、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小學科學教學并未受到重視。大多數學校及教師并未真正認識到科學教學的重要性,只將文化課作為教學重點,片面強調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分數,忽略了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培養,這嚴重違背了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一些學校即使開設了科學課程,但是由于缺乏具有專業科學素養的教師隊伍,課堂教學只能是簡單地照本宣科,一方面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一些稍有深度的問題,學生理解不透徹,導致課堂效率低下,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以講授為主,教師在講臺上進行講解,學生被動的接受,缺乏交流與互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因此必須對當前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保障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二、“對話互動”式科學課堂的實施策略
1.轉變教學模式,加強互動交流
要想使科學課堂實現“對話互動”式教學的轉變,首先要從教學觀念上進行革新。由于傳統的教學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必須轉變教學思想,要對以往的單一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充分認識到科學教學的重要性,重視學生科學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僅要注重師生間的對話互動,更要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合作,學會共享,提升學生的互動意識與共享意識。在這種課堂氛圍下,學生的思維能夠更加開闊,交流能力與探索能力都能夠得到充分地提升。
2.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生互動需求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與思考能力有限,因此,片面的課堂講授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會存在許多疑問。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將學生置身于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增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問題與障礙,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學會互動交流,將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分享,增強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在一些具有實踐性的科學項目上,可以每兩人或三人分配一套實驗器材,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互動欲望,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一項實驗項目,每個人負責的項目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交流合作伙伴。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下給學生留一些具有較強實踐性并且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科學作業,使學生自覺尋求對話合作,順利完成作業,同時,也使學生養成合作、共享的良好學習習慣。
3.合理分組,營造“對話互動”氛圍
新課改的實施,對我國的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教學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采取合理、有效地教學策略,實現多樣化教學。分組教學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這在科學教學中同樣適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在分組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與參與性,做到每組均衡配置。在進行科學實踐的過程中,可根據小組的實際情況進行明確分工,盡量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實踐中,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小組學生能夠相互合作,團結一致,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科學任務。合理分組,營造“對話互動”氛圍,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能使學生的探索能力與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升,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均衡發展。小學科學教學“對話互動”模式具有無限的潛力,它綜合了目標、教法、內容等方面對科學教學的全方位變革,充分貫徹落實了新課改的要求,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團結合作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針對我國小學科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必須做到充分的認識,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全面實施“對話互動”教學模式,促進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改革。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19
一、結合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往往都有較強的好奇心,對新鮮的事物充滿著興趣,對更加形象直觀的事物、原理等更有興趣,因此,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實驗,讓他們體會到科學的妙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在《浮與沉》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兩只大小形狀都一樣但是重量卻不相同的小船,讓學生們自己進行實驗,測試將兩只小船同時放進水中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在講解《鏡子》這一課時,讓一個學生在講桌下蹲著,使得班內其他學生都無法看到他。選取幾個同學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寫字,由這個蹲著的同學猜他們寫的內容。幾組同學實驗過后,同學們都會奇怪為什么無論后面的同學寫什么,蹲著的同學總能說對。然后,由教師向大家展示潛望鏡,講解潛望鏡的構造原理。課堂最后,由同學們輪流使用潛望鏡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動手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
二、引導學習,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一節課,如果只有教師進行課程講解,小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而小組討論的形式,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注意力,還可以通過交流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是辯論,營造一種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比如,在講解《雨的形成》這一課時,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剛從冰箱里取出的礦泉水,讓學生進行觀察,并提問:瓶外壁上的這些水珠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出現水珠。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之后由組長發言說明小組觀點。班內同學針對不同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辯論。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引導,帶領學生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又比如,學習《燃燒的秘密》一課時,在剛上課時由教師提出問題:蠟燭燃燒之后生成的物質是什么。讓學生先自己思考五分鐘,然后分組進行討論。討論二十分鐘之后,挑選幾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不要給予任何判決,針對不同的意見,由學生自己進行辯論。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課程的節奏與課堂的紀律。最后,將學生的看法進行匯總、分析,由教師進行問題的講解。
這樣的課堂更有趣味性,更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有助于提高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培養了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三、開放式教學,利用多媒體手段
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它包含著天文、地理、生物、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這門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需要學生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心。科學的教學不應只僅限于課堂上書本知識的教學,還需要與生活中其他各個方面相結合。比如,在學習《未來農業》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嫁接、改良的實驗,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科學實驗的樂趣,學會科學的研究手段。在進行《節約用水》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周圍的河流水域進行觀察,了解周圍河流的使用以及污染的情況,分析污染的`原因。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水流污染、水資源缺乏的視頻、圖片,讓學生了解水流污染的嚴重性以及水資源缺乏的嚴峻性,讓學生們切實體會到節約用水的緊迫性。
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書本知識有更形象的認識,有助于提高他們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課本知識,為學生提供進行科學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真正參與到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去,體會到科學這門課程的魅力,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增加有關科學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為以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結語:
小學科學教師應把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動手實驗能力作為工作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有組織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采用多種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真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20
一、轉變教師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教師的角色就必須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占據課堂的主體位置,其角色是教書匠和講解員,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改變與學生間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師要由課堂組織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發展。再次,教師要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為與學生一起學習的伙伴。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學生學習的導師、朋友,還要成為教與學的合作者、關懷學生成長的有心人。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往僅靠一張嘴、一只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它集聲音、圖片、動畫、文字于一體,能夠突破時空和空間的限制,具有直觀性強、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的特點,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將抽象的'知識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呈現出來,化難為易,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火山》時,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進行火山噴發的實驗。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火山噴發的資料片,隆隆的地鳴聲、噴發時的撕裂聲、火紅的巖漿,那場面猶如讓學生身臨其境。接著利用電腦模擬地球構造,模擬巖漿的上升,使學生認識火山噴發是怎樣形成的,需要怎樣的條件。這樣教學,不僅克服了空間障礙,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還突破了重點、難點,實現了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僅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能代替師生間的交流、教師的講解,它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優勢,為日常教學增光添彩,為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供有利條件,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科學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小學生天真、活潑,單靠課堂教學是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的,這樣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課堂束縛。因此,我們要重視課外拓展,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本地區特點,讓學生在校園、家庭、大自然中去學科學。如在教學《月相變化》時,教師可在給學生確定了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后,讓學生在課外認真觀察,并將一月內觀察到的月相變化做好記錄。通過認真觀察,學生得到了月相變化規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變圓,下半月由圓變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變化都是有規律的,只要我們認真觀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們的奧妙。這樣,學生的科學意志、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四、總結
課堂教學是一門極深學問,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夠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開創小學科學教學的新篇章。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21
透視生活細節,助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升
小學科學課開展的教學目標就是要通過科學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生現在正是知識學習和接受的基礎階段,同時,也是進行發現以及創造的重要階段。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老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技能,還要通過學習讓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好習慣,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而通過生活中的細節來進行教學,則可以達到上述目的,有效提升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貼近生活來進行實驗
實驗本身就是開展教學的一個有效方法,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運用實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會被實驗的器材、現象和蘊含的知識吸引。老師最好選用生活中的例子來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在理解的時候會感覺更加容易,或者說更加貼近生活。
比如,我們在對浮力進行探究的時候,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大家進行分析,老師選用廚房里比較常用的蔬菜馬鈴薯來進行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把三塊形狀、大小都基本相同的`馬鈴薯放到體積相同的鹽水、糖水和清水中來,觀察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通過耐心地觀察,學生發現大小一樣的馬鈴薯在不同的液體里面沉浮情況是不相同的,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在這個時候可以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探討,讓學生自己來翻閱資料了解一下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后來大家通過推斷來判定是因為密度不一樣,那么什么是密度?密度對物質有哪些重要的影響?老師這時可以進行指導,鹽水和糖水的密度都比清水要大,馬鈴薯之所以能夠在水中沉浮,都是與排開同體積的液體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馬鈴薯比同體積的水重,所以就會下沉,如果比同體積的水輕,就會不斷上浮。為了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和水有關的實際例子,很多學生就會想到游泳,在大海中游泳和在游泳池里游泳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海水中有鹽的成分,所以浮力相對比較大,人就容易學會游泳,死海也是因為含鹽成分比較多,所以人能夠自由地浮到水面上來。我們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重教學細節,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進行分析、總結,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得出可信的科學原理,有效地推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提升。
二、通過課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課下的實驗對于課堂教學也有一定的幫助,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熱情,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下的實驗項目,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看到科學的實用性。例如,讓學生觀察平時吃的白米飯,讓每個學生準備一些白米粥,自己在家里做一些實驗,準備一些碘酒,把碘酒滴到大米粥里面,讓家里人和學生一起來觀察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學生會看到玻璃杯中黏稠的大米粥顏色發生了變化,原來是清澈的,后來慢慢地變成了藍色,這時候學生就會感覺很新奇。很多好奇心比較強的學生都會皺緊眉頭,思考是什么原因產生了這個神奇的現象。學生可以自己組成課下實驗小組,共同對問題進行探討,可以上網查閱資料,發現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碘酒和淀粉的混合物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藍色的物質,學生自己探究的知識會有很深刻的記憶。學生有時候還會聯想到我們在細細咀嚼米飯的時候會感到有一絲的甜味,其實原因就是里面有淀粉。在課堂上老師講相關知識的時候,學生接受起來就會很容易,這樣能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的發展,培養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獲取量,讓學生主動對課外知識進行獲取,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三、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夠發現一些科學知識,比如在擰瓶蓋的時候,如果我們的手滑就不容易擰開,媽媽在廚房做飯,有時候手上沾滿水,為了擰開瓶蓋,就要墊上一個干抹布來擰,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原理。通過了解學生發現這和摩擦力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如果接觸面過于平滑,摩擦力就小,就不能打開瓶蓋。這時有的學生就會提問:在火車站發現很多箱子上面都有輪子,那么輪子和地面也有摩擦力,為什么就比沒有輪子的箱子在搬運的過程中省力?老師這時候可以給學生講解滑動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在進行知識講解的時候就會順暢很多。我們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對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還有,在平時燒水的時候我們要讓學生觀察水蒸氣,但是很多學生都認為冒出的"白煙"是水蒸氣,老師有時候會糾正說白煙不是水蒸氣,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其實,這樣的解釋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實驗的方式來給學生解釋。首先,問學生"白煙"是什么顏色的?學生回答白煙是白色的,那么我們問學生水蒸氣的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無色無味,那么白煙是水蒸氣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為"不是".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會更加容易進行理解,通過這個常識,我們要告訴學生在燒水的時候要離壺面遠一些,因為在水要燒開了的時候,我們因為離水壺比較近,噴出的水蒸氣會落到皮膚上,因為水蒸氣遇冷就會凝結成小水珠,在凝結的過程中會吸收熱量,如果落到皮膚上吸收的就是我們皮膚的熱量,會造成灼傷。這樣可以讓學生有安全意識,只有學生了解了原理,才能夠有所警示,也避免了安全隱患。
四、把知識學以致用
對于實驗來說,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把生活實際和學到的知識進行聯系。在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已經有一些相關的科學體驗,科學的學習是對科學現象的重新認識,也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總結以及升華,我們讓小學生把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梳理,這樣學生的思維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學生在親自參與的過程中也是對知識和生活經驗的一種積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傳遞正能量來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還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觀察,對生活細節進行思考,對于不明白的現象可以和老師、同學進行討論,也可以自己查閱資料來進行思考,讓科學知識能夠真正地服務于生活。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關注科學課堂的動態學習過程,把生活中科學想象和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有機的聯系和運用,這樣可以讓生活和科學融為一體,讓科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過對生活的真正透視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合理的運用,教給學生科學學習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努力地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科學。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篇22
一、生活科學教育意義
小學科學是一門源于生活的基礎性學科,它是通過各個領域中不同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知識的存在。由于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的想象力與思維非常活躍,生活科學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軌跡與生活軌跡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的科學知識。生活科學打破了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規律和常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其中的科學成分。有利于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意識與探索精神。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教師仍然充當主角,占據主體地位,教學內容枯燥、抽象,教學氣氛沉悶、乏味,學生上課打盹、搞小動作的現象普遍。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照本宣科的問題,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缺乏知識的有效延伸,與生活聯系不夠緊密,脫離了實際生活。造成學生聽課興趣不高,難以實現培養探索能力的教學任務。導致這種教學現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教師缺乏對學生實際能力的準確判斷,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不相適應,純理論性的知識讓學生理解起來晦澀難懂。其次,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與現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面對這種教學問題,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方法,創新和完善教學模式,運用生活化教學理念與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三、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的實施
1、對生活中的科學進行了解。圍繞生活、了解生活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基礎,首先要對學生身邊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興趣。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么”,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例如,為什么有時候冰棍會冒出白色氣體?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會掛滿水珠?在北方,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會下雪?等等,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們自主思考,提高學生們對生活現象的探究意識。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并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并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后的科學知識。例如,一些孩子會問:為什么家里的鐵鍋會生銹?還有的孩子問:為什么通過電話能夠聽到對方聲音?這些問題的提出,說明學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努力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2、將科學教育生活化。小學科學教學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要實現新課標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教師應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認真貫徹執行教學實踐任務,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與此同時,應加強對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學生拓寬思維與視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科學意識,掌握科學知識。
(1)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并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分為幾個興趣小組,讓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與分享學習經驗,促進科學知識的學習。
(2)教學與活動服務于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于怎么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另外,教師應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班級活動,可以通過聯誼或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拉近班級與班級的距離,普及科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更好的完成知識的學習。
3、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并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于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后仍然可以晾干,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后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于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論文06-19
小學教學論文11-11
(合集)小學科學論文07-27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04-12
小學師德教學論文09-24
小學美術教學的論文10-01
小學美術教學論文08-22
小學拼音教學論文07-27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