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審美活動的神經機制論文
與傳統美學研究的思辨方法不同,認知神經美學的研究主要是實證性的,就是說是通過實驗觀測來探詢我們審美活動的一般規律。這是一個人文(美學、藝術)與科學(腦科學、心理學)密切交叉的研究領域,也是國際學術界最具有挑戰性的新興學科。遺憾的是,國內尚無這方面的系統研究。
假如您是一位藝術家,或者是一位藝術愛好者,當您在欣賞或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是否曾想過在進行這種藝術活動時,您的大腦內部所發生的事件?想過這些活動對自己思維能力的提高、對塑造自己獨特的大腦會產生什么影響?或者在長期的藝術欣賞和創作活動中,您是否知道自己已經潛移默化地得到了許多收益?
1993年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肖(GordorL.Shaw)教授等人在《自然》雜志第365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音樂與空間任務能力”的科學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肖教授指出,大學生經常聆聽莫扎特D大調k.448號作品,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時空推理能力。論文發表后,引起了公眾的很大反響,一時聆聽莫扎特音樂重新成為了大學生們的“時尚”。后來肖教授為了全面闡述音樂與思維能力的關系,出版了一部題為《心留莫扎特》的書,將審美活動與大腦的智力發展聯系了起來。根據肖教授的研究,藝術活動的時空想象能力與語言邏輯的分析能力是提高智力水平相互補充的兩個途徑。
無獨有偶,法國神經生物學家澤剋(SemirZeki)通過視覺藝術也開始了審美神經機制的研究,并于1999年將他的研究成果寫成了第一部神經美學專著——《內在視覺:關于大腦與藝術關系的探索》。于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認知神經美學正式形成了。為了概括這個方向的研究內容,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索爾索(RobertL.Solso)在2003年所著的《藝術心理學與意識大腦的進化》一書的最后,正式提出了“美學的認知神經科學理論”范疇。或許我們可以稱這樣的研究領域為“認知神經美學”。
總之,20世紀的90年代末,在西方的一些神經學家,如上面提到的肖、澤剋和索爾索等人的率領下,人類開始探討自己的腦與藝術的關系問題,開始了藝術審美神經機制的科學研究。
我們知道,審美活動是一種意識活動的高級形式,涉及我們的感知、情感、想象、記憶,以及價值評判等高級認知過程。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埃德爾曼(GeraldM.Edelman)在《意識的宇宙》一書的最后明確指出:“精神作為一組關系有其物質基礎:你的腦的作用及其所有機制產生了一種與有意義的過程有關的精神……正是神經系統和肉體的極端復雜的物質結構產生了動態的精神過程以及產生了意義。”顯然,作為高級認知過程的審美活動也不例外,它是我們無比復雜的神經活動的產物。因此,從科學的觀點看,對審美活動機制的研究,說到底就是要揭示其神經活動機制。
與傳統美學研究的思辨方法不同,認知神經美學的研究主要是實證性的,就是說是通過實驗觀測來探詢我們審美活動的一般規律。這是一個人文(美學、藝術)與科學(腦科學、心理學)密切交叉的研究領域,也是國際學術界最具有挑戰性的新興學科。遺憾的是,國內尚無這方面的系統研究。
我們知道,長期以來,美學研究主要是形而上學討論的范圍,但隨著20世紀西方語言學轉型,產生了一些關注審美過程的美學流派,如闡釋美學、接受美學等等。到了21世紀,西方哲學界又開始了一場認知轉型的哲學浪潮,美學的研究也開始注重于審美認知機制的研究。可喜的是,隨著20世紀80年代后腦科學的蓬勃發展,為美學真正意義上的認知機制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于是,在早期審美現象的哲學思考、藝術心理學與生理學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家們終于開始了審美活動的神經機制的研究工作。
認知神經美學研究的目標是獲取審美的神經機制的認識,具體來說是對審美活動到底激活了大腦的哪些腦區,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的認識。當前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腦對藝術作品的認知機制,離美感體驗機制的認知還有很大距離。當然,認知神經美學研究的對象是進行審美活動的人腦。這里的人腦有兩層含義,第一是研究正在進行審美活動的具體的大腦,比如正在欣賞藝術作品的人的大腦;第二是指研究作為經歷了數億年進化而來的人腦。由于藝術的發展與人腦的進化是同步的,藝術是人腦的創造,所以研究藝術發展的規律可以間接地獲取對不斷進化(包括審美進化)的大腦的認識。反之亦然。
認知神經美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依靠解剖學、病理學的有損腦探測方法和近來應用越來越多的無損腦功能成像技術。前者是傳統的神經機制研究手段,應用范圍局限于病人。后者是腦科學發展的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支持,應用范圍擴展到正常人。腦功能成像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普遍應用,對我們認識大腦的正常活動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認知神經美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視覺藝術(主要是繪畫)的審美活動的研究,研究對象是視覺神經系統,方法是應用無損腦功能成像和病理學手段。這里面涉及大腦對視覺刺激的線條、形狀、顏色、位置、運動各因素的感知和整合問題;
(2)對聽覺藝術(音樂)的審美感知的研究,研究方法是無損腦功能成像,研究目的是揭示與音樂的審美感知有關的大腦活動機制;
(3)對藝術風格的腦成像研究,比如澤剋就對肖像畫、抽象畫派、寫實畫、印象主義畫派和野獸畫派作品分別做了腦科學的研究;
(4)對于藝術審美的神經機制探索,更豐富的腦科學實驗是關于各種藝術形式的審美體驗的實驗報告。當然審美體驗是一類高級形態的主觀意識體驗,對于其中美感產生涉及到十分復雜的神經機制。
上述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比如,在對觀看視覺藝術作品的腦功能成像實驗中發現,不同的作品所激活的腦區是不同的,對作品不同刺激要素(顏色、形狀、運動)感知的反應時間也有差別,并發現了“欣賞”過程中的特異的神經加工通路。再比如,索爾索在對專業畫家與普通人進行繪畫創作的對比腦成像實驗發現,新手的紡錘體區的活動比畫家強,這說明新手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取觀測的特征以把它們表現出來。實驗同時發現,畫家的右腦額區的活動比新手的強烈,額區是創造力活動的關鍵區,這說明專業畫家在創作過程中比普通人更多地進行更高級的思維活動,而不是如后者那樣集中于對具體特征的分析和表現,畫家的創作超越了基本的視覺感知。
在對藝術風格的腦成像研究中,澤剋通過實驗確認,藝術家對特定藝術風格的追求(體現在繪畫作品本身和對繪畫藝術的討論等形式)與腦科學對感知的發現是吻合的。藝術家憑直覺而不是知識遵循了視覺神經系統的運行機制,盡管他們這樣的模仿是不自覺的。
通過實驗,一些研究人員推測出這樣一個審美規律,即視覺刺激的特征若與視覺機制的運行規律相符,我們就能感受到美。如果這個推論成立,那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因為這就意味著對感知的神經機制的研究將揭開科學研究審美的奧秘。
上述的這些研究結果盡管還十分粗淺,但對于我們了解審美活動的基本規律無疑是有幫助的。應該說,正是這些研究,使得我們對于各種美學理論有了一些(當然還遠遠不夠)客觀評價的依據。比如澤剋從審美神經機制角度對柏拉圖美學的理式、亞里斯多德美學的理念、康德的先驗范疇與黑格爾美學的理念進行了考察,發現這些概念的涵義盡管是不同甚至對立的,但是如果將它們定義為“事物的恒定特征在大腦內部的儲存”,它們之間的區別就可以忽略。因為,這些貌似對立的美學理論實際上蘊涵著同一個觀點,那就是藝術是對事物的恒定特征的探尋。
很明顯,認知神經美學的研究及其成果,對于當今美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審美神經機制研究的目標是揭示審美活動的神經基礎規律,美學的對象是審美活動,而任何審美活動都是人的審美活動,更精確地說是人腦的審美活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審美神經機制研究是美學的重要基礎。誠然,目前的審美神經機制研究還不足以構建以它為基礎的美學理論,但是它為美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挖掘被美學理論家長期遺忘的神經機制將對美學的發展作出革命性的貢獻。如果說我們現在離這個目標尚遠,那么審美神經機制研究至少為美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我們可以從這個視角來對一些美學概念和美學理論進行全新的分析。
【探索審美活動的神經機制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探索場定價機制的論文04-06
中職學校信息化管理機制探索論文10-25
基于智庫的高校圖書館服務機制探索論文07-06
校企文化互融機制的實踐性探索論文10-04
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管理與運行機制的探索論文12-28
神經網絡經典論文02-25
神經網絡論文03-11
關于神經內科的論文04-13
人工神經網絡論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