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德育課程對小學高年級的應用論文
摘要:小學高年級德育課程多為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學生心理成長期間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因此,結合研究型教學方式和學校德育課程,能更好地實施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德育教育,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從傳統教育下德育課程教育的問題入手,針對研究型德育的概述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小學高年級開展研究性德育課程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研究型;德育課程;小學高年級
小學高年級學生從單純模仿周圍人們的行為習慣漸漸轉化為自主思考的心理狀況,邏輯抽象思維漸漸開始預備成型,是尤為重要的時期。德育課程作為有關于學生心理、道德、法治、人文等等有關的生活教育類學科,需要運用有趣的課堂知識為學生提前樹立好正確的價值觀。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枯燥,難以引起少年時期的學生的興趣,因此無法順利開展教育。而研究型教學是相對于傳統教學的另一種方式,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師生之間的主體性關系,采用“小組工作”的方法達到教學目的,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新性。如引入研究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創新性,用更適合他們的方式來開展德育課程,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與健全人格,極大增加了課堂教學效率與性價比,也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一、傳統教育下的德育課程教育問題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方法。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年齡多在10~12歲,思維能力活躍,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很多學生就是由于缺乏正確引導變得叛逆、抗拒外界。學生、教師、外界之間的關系相互牽連,常常會由于處理不好而產生反效果。
(一)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
當前,我國大部分小學德育課程教學均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授課前備好課案和教學課程,在課堂內按部就班地灌輸給學生,學生的思路與學習方式都要按教師所安排的方式進行。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最有效的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主心理還未成型,對知識的接觸需要全程跟隨、模仿教師;但對具有初步自主意識的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填鴨式的教學會讓他們產生疑問,但無良好的傾訴途徑,從而會引發抗拒、逆反心理。而且,也不利于小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評價方式的單一片面
目前我國小學的課程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測驗考核,以在一定時間內填寫試卷,并算出每個人的成績為主,甚至還會有針對性的批評教育、記過等處分。學校多以每個人的評分為主,一切的排序都是按照學習成績而定,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甚至在五、六年級階段,學校為了升學率,將德育課取消或者改為數學、語文等主要考試科目。這不利于學生通過德育課程來獲得全面的自我認知,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型德育課程的概述
(一)什么是研究型教學
研究型教學模式以學生學識積累為基礎,輔以課程內容,引導學生運用自身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再通過與同學、教師的討論自行解決問題[1]。在研討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知識,培養了創新合作能力,也鍛煉了思維方式。研究型教學著重培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主體性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結合實踐進行知識探索,鼓勵學生運用自身的探究心理和好奇心,在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研究型教學與德育課程的結合
在德育課程中,教師更加注重輔導,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本身。教師提供不同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料,方便學生在各種環境下激發最大的自主學習性,主動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實踐與理論,更為關注學生的個性與品格道德的培養。研究型德育全面關注學生的各項發展,包括學習成績、個性發展、品德教育等,更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價值觀的建立。
三、小學高年級如何開展研究型德育課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主導關系
在研究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是平等的`,不應該是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輸知識,而是學生主動探尋知識,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課本《語文(下冊)》中的口語交際練習,教師可以不與常規教育一樣布置一份作業就結束教學,而是讓學生自己摸索信件的書寫格式和方法,教師還可以提供不同的信件供學生參考學習,再引發學生對信件的興趣,自發性地對信件書寫展開練習[2]。
(二)利用“小組工作”的學習方式
“小組工作”是通過小組組織者發起活動,通過小組成員不同的分工與互動,使小組成員能夠參與到不同的語境與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方式。它是一種彈性很大的學習方式,在群體學習里有著突出的學習效果。在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中的“回顧拓展”章節里,課本提出了“閱讀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一概念,學生在攻克此問題時便可以成立“小組工作”的團隊方式,由其中一人指定某篇課文,全部小組成員在不參考他人意見的情況下寫出自己的看法;組織人收集好不同學生的閱讀理解后,再交叉討論、交換意見,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學會有效溝通和交流,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研究型德育課程中引入“小組工作”,打破了一般課堂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育方式,為學生創設課堂上的實踐環境,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評定方式全面豐富化
在研究型德育課程中,問題的研究討論都是由學生自己主導,答案也有各種不同的結果,因此,傳統的成績評定方式是無法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教師可以運用描述性評價方法(如圖1所示),通過各種方式與平臺,從各方面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動,進行多方參與彼此互評[3]。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學校共同參與到評定系統中來,實行雙向評論,采取多元化的評分標準,這樣的評價方法將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換成主動探尋的求學者,不只是對學生的單向對比(成績判定),而是完善整個教育體系的評分系統,做到不偏不倚、全面發展。
四、結語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具備初步的認知能力和自主性,這決定了他們需要多面化的教學。德育課程作為關系到學生德智體美勞的課程之一,曾經在傳統教學中未引起重視,導致學生身心沒得到良好發展。如今結合實際教育環境和各種研究數據都已表明,研究型德育課程教學方式是更加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接受教育的方法。只有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方式才是合格且優質的。
參考文獻:
[1]張京京,張原瑞.研究型德育課程教學方式在小學高年級的應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9):58-61.
[2]高雙.小學德育實效性低下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3(4):10-11.
[3]仁真古.淺談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9):225.
【研究型德育課程對小學高年級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構建適合普通學生的研究型課程論文10-22
學校德育課程的論文06-28
德育課程體系論文04-26
中小學研究型課程步入歧途12-07
語文研究型課程的開設與指導12-07
關于研究型課程的基本定位12-05
微課程在初中地理教學的應用論文09-02
關于多媒體課程視頻應用的論文07-09
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研究與應用論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