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審題能力與推理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的教育論文
關鍵詞:
審題能力 操作線段 圖板書
摘要:
培養與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先從培養審題能力入手,再借助學具操作或畫線段幫助思考,最后利用板書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從而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解決問題能力高的人成績不會考得差,而解決問題能力低的人成績肯定很差,學生成績的高低是由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的。解決問題能力低的人,他應用知識的能力就差,他學了知識卻無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數學對他們來說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可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重要的。據調查,有許多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這讓老師和家長都很頭疼。實際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審題能力及推理能力密不可分。所以,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與推理能力。
一、抓住關鍵詞分析,弄清題目的含義,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讀題與審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第一步出錯的話,后面的列式、計算等就會白花力氣。根據我對試卷及平時作業的分析,發現很多學生是因為不理解或不仔細,審錯題意而扣掉整題的分數,這是相當可惜的。
審題是重要的,因此首先要讓學生多讀題目,邊讀邊想,仔細想,想明白,抓住關鍵詞想。如六年級期中考試的一道應用題:題干已知煙筒的底面直徑與高,第一個問題是求它的側面積,第二個問題是求20個煙筒需用鐵皮多少平方米。第一個問題,學生能正確解答,因為問題明確指出是求側面積,而第二個問題,就有很多學生列錯算式,都列成一個底面積與一個側面積的和,再乘以20。因為弄不明白煙筒是什么樣子的,他們不知道煙筒只有側面一個面,教師講解時只需對煙筒的形狀作出解釋,或從煙筒的作用引導學生猜出煙筒的樣子,其余可放手讓學生去做。
其次,讀題時要求學生弄清每句話的含義。題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如問題是求表面積還是體積,是求速度還是時間,是求工作效率還是工作總量等等。只有審清題意,才有可能列出正確的'算式。
二、動手操作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一種手段,運用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生疏的問題熟悉化,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的理解、體驗,使學生運用數學的語言、符號進行表達和交流。雖然很多知識在上新課時就讓學生動手操作過,但有些知識時間一久,學生可能又全忘了,如果結合動手操作進行某些知識的復習,可以提高復習的效率。
如復習圓柱與圓錐的知識,已知等體積等底的圓柱與圓錐,圓柱的體積及底面直徑,求圓錐的高時,學生很容易出錯。我先讓學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進行觀察操作,然后回答三個問題:
(1)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幾倍;
(2)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倍;
(3)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多幾倍。
再讓學生思考等底等體積的圓柱與圓錐的高的關系。最后讓學生做幾道不同問題的題目進行鞏固。
線段圖可以把題目形象化、直觀化,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有些題目數量關系復雜,通過畫線段圖,觀察線段圖,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否則很大一部分學生將會束手無策。可見,線段圖是學生解題的好幫手。如:一個數,如果把它的小數部分擴大3倍,這個數是2.2,如果把它的小數部分擴大7倍,這個數是3。8,原來這個數是多少?讓學生自由讀題后畫出線段圖,師巡視,這樣老師既能了解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又能了解學生對哪幾句不理解,以便教師有針對有重點地講解。
引導學生觀察線段圖,找出解題的突破口。如學生找不出,可適當引導,3。8與2。2的差等于哪個量的4倍?其余的就放手讓學生去做。反饋時,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方法,學生舉手積極,興致高漲,解題的方法多種多樣。如果教師沒有借助線段圖,只讓較好的學生口述解題思路,肯定有很多學生不理解,雖然學生最終也做對了,但可能只是一種模仿與記憶,他們的創造能力沒有得到培養,思維能力只能是處于低級水平。
解決問題實際上就是先去某情景當中,再抽象出數量關系,然后列式解答的一種思維過程。線段圖是一種既能去某情景當中,又能讓學生對數量關系一目了然的工具。線段圖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把復雜的數量關系簡單化、直觀化,是學生把生活內容數學化的一種工具,是學生解題的好幫手。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遇到難題找線段圖幫忙的好習慣。
三、板書思維過程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徑
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好學生思考得出的解題思路,后進生不一定一下子就會明白,借助板書有利于他們學習思考,使他們有所提高。
如上題解題方法多種多樣,指名口述解題思路,師板書。
第一種
解:設它的小數部分為x,(7—3)x=3.8—2.2
4x=1.6
x=0.4
2.2—(3—1)×0.4=1.4
第二種
(1)這個數的小數部分的4倍是幾?
3.8—2.2=1.6
(2)這個數的小數部分是幾?
1.6÷(7—3)=0.4
(3)這個數是幾?
2.2—(3—1)×0.4=1.4
這道題的方法多種多樣,還可以引導學生列出:
3.8—0.4×(7—1)=1.4
2.2—3×0.4+0.4=1.4
3.8—0.4×7+0.4=1.4
引導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讓學生比較這幾種方法,看哪一種簡便,教師便把那種思維過程寫完整。留一定時間給學困生吸收,這樣做體現了面向全體,共同提高,使全體學生思維得到一定的發展。優等生思維更加靈活,能同時掌握好幾種方法,而后進生至少也能掌握一種方法。
復習解決問題這塊知識時,用學具操作,借助線段圖,把知識具體化;板書解題步驟,把知識抽象化。這樣把具體與抽象結合,既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又可開發智力,達到有效復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小霞。“讀”出數學的精彩。教學月刊,2005(11)。
[2]呂琴,蔣成榮。讓操作實踐從形式走向實質。教學月刊,2005(11)。
[3]于曉霞。對應用題教學的若干思考與做法。中小學數學,2007(6)。
[4]賈志強。提高分數應用題教學效率的好經驗。中小學數學,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