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綠色發展食用菌促進循環農業的發展論文
摘要:文章對山西省武鄉縣雙孢蘑菇栽培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優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產業發展思路及之后的重點建設任務。發展食用菌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能促進農民增收脫貧,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食用菌;雙孢蘑菇;效益;循環農業
1產業發展現狀
山西省武鄉縣食用菌產業起步較晚,2012年開始種植雙孢蘑菇,2013~2015年發展迅速,到目前為止建有雙孢蘑菇棚500棟,其中韓北鄉40棟,蟠龍鄉100棟,監漳鄉50棟,賈豁鄉40棟,故縣鄉70棟,豐州鎮140棟,石北鄉30棟,故城鎮30棟,栽培面積達15hm2,能解決1500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縣內雙孢蘑菇栽培棚都為簡易季節性菇棚,所用原料主要為玉米芯、牛糞,菌種多在外地購買,聘請外地技術員。2015年秋季大量出菇期菇價下跌,再加上技術問題,大部分菇農收入未達預期目標。2016年大量菇農棄種,只有80棟棚進行了種植,而且由于信心不足帶來技術與精力投入不足,有三分之一的菇農虧損,三分之一的菇農持平,三分之一的菇農盈利。2015年重機退休職工王永貴在豐州鎮松北村投資40萬元,建成年產400萬棒規模的香菇菌棒生產場,帶動本村7戶建成7棟香菇出菇棚,一戶一棚,7戶菇農組成專業合作社。菌棒由菌棒場制作,菇農購買菌棒出菇銷售。2016年生產菌棒15萬棒,每戶菇農以4元/棒的價格購進菌棒1.2萬棒,其余菌棒外銷,菌棒場盈利15萬元。菇農出菇1~2潮,產到0.25kg/棒,全部出菇完成達0.6kg/棒,盈利可達1元/棒,每戶可達1.2萬元。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栽培設施設備簡陋
山西省武鄉縣雙孢蘑菇棚都是簡易型的季節棚,設施簡陋,無法均衡出菇,出菇期正趕上全國蘑菇大量上市期,市場無法消化大量涌現的雙孢蘑菇,致使菇價下跌,菇農賣不上好的價格,直接影響菇農收益與生產積極性。豐州香菇菌棒場廠區規劃、設計、建設到生產未經科學論證,生產設備不成套,不先進,存在大面積污染的風險。香菇出菇棚都是簡易的塑料棚,無法調節溫濕度,更不能抵御極端天氣,無法保證生產。
2.2栽培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下
栽培技術落后,菇農對雙孢蘑菇的生物學特性認識不足,對栽培技術無法掌握,聘請的福建技術員水平也參差不齊,在北方不同氣候條件下往往無法靈活應用生產技術,盲目套用福建生產模式,沿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技術,栽培技術規范性,針對性不強,再加上菇農與技術員相互信任度不足,導致生產管理不到位,病蟲害嚴重。豐州香菇菌棒場生產菌棒,也是外聘技術員,而且管理水平較低,沒有形成完整、規范的管理制度。培養料、廢菌棒到處胡亂堆放,極易引起交叉污染。
2.3生產規模小,產品單一,無法形成規模交易市場
雙孢蘑菇、香菇產量均不成規模,而且產品單一,無法吸引經銷商競價收購,菇農賣不到好價格,反遭壓質、壓價。
2.4產業體系不健全,缺乏龍頭企業
由于食用菌產業發展時間太短,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菌種外地購買,技術外地引進,沒有專業的發酵料場,豐州小規模的香菇制棒場無法帶動全縣香菇產業發展。實踐證明龍頭企業對產業發展能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而且能填補產業鏈條的空白,形成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促進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2.5未能充分發揮當地的有利自然條件
武鄉山區夏季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具有雙孢蘑菇提前出菇和反季節生產、香菇夏季出菇、出花菇的良好條件。香菇栽培的主要原材料—木屑、麩皮都從外地購進,額外增加了成本。
3產業發展的優勢
山西省武鄉縣地處太行山脈,空氣清新、水質優良,這使得當地生產的食用菌產品安全、可靠、無污染,具有生產“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有利條件。就武鄉縣2015年的氣象資料看,武鄉夏季涼爽,晝夜溫差大,7月份最高氣溫34℃,最低氣溫15℃,到8月底最高氣溫降低至24~27℃,最低氣溫降低至12~16℃。雙孢蘑菇是中低溫菇種,出菇期需要13~16℃的溫度,全國大量簡易季節性菇棚無法在氣溫高的季節產出商品菇,因此蘑菇價格堅挺,到9月底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陸續出菇,價格開始回落,到10月中旬蘑菇大量上市,價格最低。利用空調菇棚生產雙孢蘑菇,比山東、河北、河南等周邊省份節約大量能耗,可以低成本的進行反季節生產,奪取高菇價市場。簡易自然菇棚,配合上適當的管理措施,完全可以把出菇期提前到8月底,這樣8月底至9月底生產的蘑菇就可以賣到一個相對好的價格。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也為高品質香菇、夏季香菇生產提供了優良氣候條件,進行反季節生產,可極大地提高菇農收益。武鄉縣有豐富的玉米秸稈和牛糞資源,玉米芯360元/t,牛糞價格420元/t,原材料價格相對低廉,對雙孢蘑菇生產相對有利。另一方面武鄉縣食用菌產業起步晚、時間短,生產模式尚未定型,相當于一張白紙,便于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和先進管理方法,可高起點的發展食用菌產業。
4產業發展思路
發展空調雙孢蘑菇菇棚,利用武鄉山區夏季涼快,晝夜溫差大的優勢,進行低成本的反季節生產,奪取菇價高峰期的市場;培植專業的雙孢蘑菇發酵料場,將技術要求高、操作繁瑣、且菇農較難掌握的培養料發酵過程,由專門的發酵料場經營,菇農購買高質量發酵料生產出菇;充分利用現有簡易季節性雙孢蘑菇菇棚,在生產旺季來臨之前,提前出菇,爭取賣出好價格,提高菇農收益;適度發展香菇產業,武鄉香菇原材料資源不太豐富,不可盲目大規模發展;香菇產品以鮮銷為主,干銷為輔,重點發展反季香菇和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花菇;將當地的林業副產品與每年修剪果木樹所產生的廢果枝粉碎為木屑作為香菇栽培原料,降低成本;培養當地的蘑菇經銷商,鼓勵他們走出去,創出武鄉縣自己的市場與品牌,并培育起帶頭創業的龍頭企業,完善食用菌產業體系,鼓勵菌種制作、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企業的經營,服務食用菌產業。帶動290個貧困人口脫貧。有效利用現有500棟自然菇棚,合理安排生產季節,加強技術保障和菇房管理,提質增效。可安排農村閑散(包括貧困人員)勞動力1500名。在現有的基礎上,在韓北鄉、上司鄉再打造一兩家適度規模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當地菇農開展香菇種植即可,總規模達到200左右萬棒,年產優質香菇1400t,售價12元/kg,產值1680萬元。
5重點建設任務
5.1培育雙孢蘑菇發酵料場
雙孢蘑菇栽培要取得優質高產的關鍵在培養料發酵方面,其工藝程序主要包括原料質量把關、科學的配方、原料的預濕、發酵溫度、翻堆時機的精準控制、水分含量控制等,要求技術含量高,經驗豐富,一般菇農很難全面而精準掌握,將培養料發酵料過程由專業的公司完成,菇農直接購買發酵料栽培生產是比較科學的安排,要求有專業化的菌種場、發酵料場、覆土制備場、栽培場,這是該菇生產發展趨勢。建一個4000t的發酵場可滿足200個菇棚的培養料需求,需要投資500萬,其中包括一次隧道、二次隧道、操作機械、化驗設備等。
5.2技術提升,掌握雙孢蘑菇提前出菇技術與反季
食用菌生產技術針對武鄉縣雙孢蘑菇產業現狀與海拔高、夏季氣溫低、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簡易季節性雙孢蘑菇菇棚宜采用提前播種提前出菇奪取生產單季高菇價的方案。具體辦法是:6月15開始培養料發酵,7月15號播種,8月25號出菇。比往年提前近一個月出菇,在10月份菇價下降前,出到三茬菇,近全年產量的70%,此時的菇價比出菇旺季高3~4元/kg,余下的30%的出菇隨市場行情銷售,可以大大地提高菇農的收益。提前出菇具有風險性,其一,雙孢蘑菇是中溫發菌、低溫出菇的菇種,出菇最適溫度在13~16℃之間,溫度過高會出現薄皮菇、早開傘的問題。其二,雙孢蘑菇栽培是開放式栽培,高溫季節正是病蟲害多發季節,栽培料極易被病蟲害侵染。可以利用遮陽網和夜間開窗通風,白天控制通風的辦法解決出菇期高溫問題。在二次發酵完成后,播種前門窗加裝40目以上的紗窗控制蟲害的提前入侵,嚴格控制原料質量,把控一次、二次發酵、覆土消毒的操作規范,并通過在覆土中適當添加無公害的聯苯菊酯與灰霉克星,在出菇管理過程中適當降低菇房的濕度等辦法預防病蟲害發生。向菇農普及高品質香菇生產技術,包括精準化控制發菌溫濕度,適時翻棒、刺孔、轉色、脫袋,適宜催蕾出菇方式,適當的注水方式,嚴格的病蟲害防控。夏天反季節出菇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易發生病蟲害,控制病蟲害要貫徹香菇生產的各個環節,嚴格按照管理規范進行,使菇農自始至終建立病蟲害防控意識。
5.3高起點地建造食用菌菌棒生產場和菇棚
菌棒生產建設要進行科學的論證,布局合理,設施設備先進,管理規范,把人為操作失誤降到最低,制作出合格的菌棒,提高菇農栽培技術。建造空調保溫雙孢蘑菇菇棚,高起點的可調節雙層遮蔭、雙層薄膜、抗風、抗雪持久耐用的'香菇栽培棚。目標是反季節生產高附加值的食用菌。
5.4培植龍頭企業,完善產業服務體系
在資金或政策上支持引導3~5個有發展前景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帶動菇農食用菌生產,同時進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使菇農無后顧之憂。
6綜合效益分析
6.1經濟效益與脫貧效果
雙孢蘑菇每個大棚480m2,產菇12kg/m2,可產菇5760kg,出棚價格按9元/kg,算產值可達51840元,原料、人工成本費用共25000元,每棚利潤達26840元。夏香菇平均產量為鮮重0.7kg/袋,按市場批發價12元/kg計算,每袋產值8.4元,扣去成本每袋3元,每袋可獲利5.4元;按每個出菇菇棚能栽培夏香菇1.2萬袋計算,可獲利6.48萬元。200萬菌棒可獲利1280萬元。雙孢蘑菇棚共計400棟,香菇菇棚100棟,農戶一戶一棚。400棟雙孢蘑菇大棚獲利潤1059.2萬元,100棟香菇大棚獲利648萬元,合計獲利潤1707.2萬元,平均每棟棚獲利3.4144萬元。貧困戶種植100棟大棚,獲利341.44萬元,帶動貧困戶100戶、290人,人均增收1.177萬元。
6.2社會效益
食用菌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一般所含蛋白質約占干重的30%~45%,且蛋白質中氨基酸種類齊全,幾乎所有食用菌都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1kg干菇所含蛋白質相當于2kg瘦肉,相當于3kg雞蛋,相當于12kg牛奶。食用菌脂肪含量低,僅占干重的2%~8%。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多糖等具有一定藥效的生理活性物質,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因此,被人們譽為“保健食品”,越來越受到重視。食用菌還具有很好的保健與藥理作用,所含食用菌多糖具有抗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效。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善,食用菌已經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特別是老、弱、病、殘的營養食品,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營養食品和健康食品,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6.3生態效益
農村養牛業致使牛糞亂堆亂放,嚴重污染環境,增加病蟲害的傳播,影響居民生活。當地的玉米秸稈沒有好的利用途徑,大多就地焚燒,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帶來火災隱患。生產雙孢磨菇每平方米能消化22kg的牛糞和22kg的玉米芯。全縣栽培面積15hm2,可消耗1800t牛糞,1800t玉米芯。通過種植雙孢磨菇,可將亂堆亂放的牛糞、玉米秸稈,收購用做種植原料。農民也能通過出售農牧業廢棄物增加收入,菇農還可得到低廉原料,發揮原料成本優勢,變污染源為生產資料,一舉多得。雙孢菇生產過程不產生任何污染,栽培采用床式,不需要使用塑料菌袋,沒有白色污染。利用當地的林業副產品與每年修剪果木樹所產生的廢果枝粉碎產生的木屑作為栽培原料,可以使林業副產品和果園的廢舊果木枝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是利國利民的好舉措。食用菌栽培后菌渣可以作為有機肥還田,能改良土壤結構和通氣性,在蔬菜大棚中的利用效果特別好,可改變化肥濫用而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的現象。因此,食用菌生產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極大地緩解了生態和環境壓力,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好途徑。
【談綠色發展食用菌促進循環農業的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農業食用菌發展分析論文05-21
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考論文05-06
綠色農業保障發展措施論文05-15
略談促進都市農業發展的對策的論文05-15
甘肅天水市綠色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學術論文05-16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論文05-18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論文05-04
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對策措施研究論文05-16
農機合作社促進農業發展分析論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