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環境下的廣播發展之道論文
廣播名字雖然是“廣”,實際上影響力不再“廣”。盡管在災害天氣和緊急情況等非正常狀態下廣播還是最為有效的信息溝通手段,然而比起常態,非正常狀態畢竟很少。因此,如何令廣播的功能在新時代繼續發揮作用十分值得思考。
一、理念先行,模式創新
在全媒體環境下,媒體技術日新月異。但無論如何,媒體要始終堅持受眾本位的運作原則和規律,要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行業理念。受眾在哪里,用戶和市場就在哪里。就目前而言,受眾的媒體選擇日益個性化,特別是年輕受眾媒體消費日益個性化和自由化。他們更多地關注于新興媒體,而不再單一以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為主要消費媒體,媒體服務已經由傳統的公共服務、單向服務轉向個性服務和交互傳輸。此外,還要充分把握廣播發展的技術本質,要明確技術變革對受眾習慣的重大影響力。在技術先行的前提下,廣播媒體要加強運行模式的創新,尤其要加強新媒體環境下的流程再造,這樣不僅能夠打破廣播媒體傳統生產模式的限制,而且將進一步消除以往的平臺和內容界限,真正實現多平臺傳播和資源高度共享。在這方面,國外BBC強大的內網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要加強記者培訓,培養一專多能型的人才,以充分適應多媒體平臺;完善考核與評估體系,鼓勵記者制作高質量信息產品,擴大廣播影響力。
二、人才培養,面向國際
首先,培養復合型人才。所謂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擁有復合型知識體系,而且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寬廣的知識視野。創新屬于復合型人才的本質因素。不僅要求復合型人才具備創新精神和思維,而且要具備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能夠取得實際創新成果。只有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復合型媒體人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現代傳媒尤其需要一批既懂經營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培養國際傳播人才。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必須要面向國際,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和高能力的國際傳播人才隊伍,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廣播媒體,全面提升我國廣播媒體的國際傳播實力。當前,國際傳播人才短缺的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國際傳播的發展。我們必須大力建設一支具備國際化水平的傳媒隊伍,不僅要精通外語,擁有較高傳媒素質,而且要具備國際視野,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以此來提升我國媒體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媒體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國內媒體的國際傳播力。
三、體制改革,企業轉制
當前,雖然我國媒體體制改革日益深入,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弊端和問題。事業與企業的雙重身份,難以做到將傳播和經營徹底分開,服務主體的意識非常淡薄,嚴重缺乏發展內驅力和生命力,更無從談及構建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和運營機制。我國廣播媒體的產業化之路必然是一個艱難的企業化探索之路,以市場為基準,徹底分開事業和企業的雙重身份,將媒體宣傳和企業經營相分離,加快可經營性企業轉制,以現代企業制度為依據,構建產權明確的企業化經營平臺和產業開發體系。廣播媒體企業化改革屬于順著市場經營之路向企業轉變的過程,內外環境和關系的構建需要以市場為核心、以資本為樞紐、遵循平等互利原則。廣播媒體在結構優化和資源整合后,全面實施制播分離,如此才能盡快實現媒體產業化經營。
四、運用直播和微評論,提高時效性
目前,廣播評論的時效性存在一定的滯后。為了提高廣播評論的新聞性,可采用微評論和直播連線的報道,大大提升廣播評論的時效性。所謂微評論,就是長度不長,但是針砭時弊的評論。處理好廣播評論內容的長度,縮短廣播評論的時間,有利于在保證節目質量的同時,減輕制播壓力。此外,直播和現場連線能有效提升節目的時效性。此外,在重大的新聞事件中,廣播評論應該做到不缺位,做好統籌策劃工作,選題切不可忽略某些重要議題。
五、面向市場、多元盈利
廣播媒體要面向市場,就是要以受眾為本,以市場為準,以創新為動力,以管理帶效益。一要實現宣傳和經營相分離,分別建立相關頻道以實現分類管理,同時構建與之相匹配的.規章體系和管理體系。二要建立廣播媒體市場化相關培育政策,包括節目準入、內容規制以及低稅減稅等政策,根據政府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而制定細分政策來培育媒體發展市場。三要完善節目交易體制。廣播媒體的體制改革要充分整合自身媒體資源,充分掌握市場規律,把握市場動向,落實制播分離,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節目實行資源整合要精心打造品牌,形成核心競爭,推動強勢節目的展出,實現廣播節目的六次售賣。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條相對完整的廣播產業鏈條,實現多元盈利。
六、升級技術手段,提供更優質的信號
數字音頻廣播。數字音頻廣播與傳統廣播相比,除能讓聽眾享受到CD級的音質,以及劇院般的欣賞效果外,還具有抗干擾性強、覆蓋面廣、頻譜利用率高等特點。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廣播原有的各項業務,使其增值,同時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全新的增殖業務,如提供動態路況信息、即時股票金融行情、音樂娛樂下載等。同時,在廣播互聯網上可以直接傳送各種圖片廣告及花樣繁多的商業信息,使廣播廣告市場增值。
辦“看得見”的廣播。廣播走到戶外、走向聽眾,在被聽眾“看”到后產生更大影響力、號召力、吸引力。在城市繁華地段的商場內開設戶外直播室,把一些大眾參與的節目搬到戶外做,這樣可以加強聽眾與節目的互動,也可以看到主持人是怎樣做節目的。通過這種形式,把廣播辦出“形”,“形象”躍然生動,實現聽眾零距離欣賞。
廣播節目“看得見”有時還可以借助與報紙、電視、網絡等其他媒體的互動來實現。比如《政風行風熱線》節目,可以多種媒體互動,在每一期節目前,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都發出上廣播的單位(部門)名稱、時間、等主要內容的節目預告。每期節目在電臺直播的同時,電視臺和報社的記者在現場錄像和同步采訪,網絡同步轉播。隨后,電視臺在相應的欄目中播出,整理后的內容登在報紙版面、互聯網頁面上。相互襯托、事半功倍。
精耕細作,服務受眾。廣播頻率越來越走向專業化、類型化,擁有不同的聽眾。比如健康廣播,可做成一個健康廣播網,聯合醫院、藥店,向聽眾提供求醫問藥信息、身體檢測等老百姓關心的信息,并迅速形成產業鏈。在老年節目的運作中,創辦以關心老年人精神生活、倡導關愛老年人社會風尚為主旨的節目,成立老人俱樂部,聚集一大批老年人聽眾參與。通過經營聽眾,形成連接聽眾的橋梁、為聚集廣告資源創造條件。
七、結語
總之,廣播要利用長期打造出來的優勢,如隊伍和品牌、媒體運作經驗、國家喉舌地位,提供獨家新聞和資訊、服務和娛樂,同時聯合起來,資源共享,各頻率有所側重,把信息資訊優化組合,多次利用,把廣播經營到底!
【全媒體環境下的廣播發展之道論文】相關文章:
新媒體環境下動漫產業的發展論文06-03
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論文10-07
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的發展趨勢論文05-11
新環境下的品牌營銷之道論文11-06
談新媒體時代廣播技術的發展論文03-05
談新媒體時代廣播技術的發展的論文03-04
自媒體沖擊下全媒體管理模式的實踐論文12-31
淺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的德育環境論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