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教學可持續發展探究論文
中學體育教學思想的定位與學生認識體育的錯位,教學內容的競技化和教學形式的軍事化,被動體育與強制性教育的沖突,給體育教師和學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鎖,使體育教學失去了應有的活力。筆者認為,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不在于教材和教學內容,而在于對體育教學觀念和意識的定位。中學體育教學應是生活中,圍繞人的身體、心理、文化和所處的人文社會及自然環境而展開的一門研究人行為的學科。運動形式是教學的核心,身體活動是教學的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共同構成了育人的內涵,而學生體育意識和教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才是引導教學的航標。
一、轉變觀念,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意識
筆者認為,既然“體育課就是玩”的觀念在學生的認識上已根深蒂固,教師何苦要在形式上確認體育就是“課”呢?而事實上,強制式的教學、被動體育的訓導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形成了教與學的矛盾,才使教師在教學中感到累。若教師順應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以“課”的形式去組織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在“玩耍”中找到支撐“玩”的骨架———體育的知識,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發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等的關系,調整和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學習行為向著生活行為“遷移”,這種“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習的過程,是知識內化的過程。
二、明確目的,超前引導,促進發展
學生體育考試的`成績不能客觀地反映體育教學的情況。體育課因為《合格標準》《鍛煉標準》的層層考核,導致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行為都是為了考核結果,教學的目的發生了偏移,疏忽了教學過程的教育性,阻礙了學生對體育教學功能的理解,遏制了學生體育興趣和體育能力的發揮。如果教師調整教學思路,在課前給學生講明學習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及時點評學習現象與教育目的的關系,超前引導,使學生能夠明確目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并樂于接受教學過程中的累和苦等,使學習成為一種有趣的活動,學習就不再是艱苦的差事了,學習行為也會在趣味性的變化中漸成習慣。在體育課堂上,因其教學活動的直觀性和開放性等特點,使學生的表現真切而自然,便于教師觀察,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適時性。因此,教師的言行舉止本身就是一種超前的啟發、一種示范性的教育。在特殊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一些行為和意識并給予足夠的關心,予以客觀的評析、超前的引導,使學習的行為在形成習慣之前,使學生的心理活動在無意識和有意識之間得到有效調控,促進學生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三、主動參與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培養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教學,是保證體育教學效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常常以課堂教學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來決定教學的組織形式,用這些有形的指標來束縛和指導教學安排,而從根本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態度。并不是一堂負荷合理的體育課就能喚起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投入,而恰恰是在活動中教學情感的激發、教學態度的轉化,促使學生對“課”產生興趣,情感和態度支撐學生主動地學習,不斷地完善發展。課堂上的強制教學方法,訓導式的教學是在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它把體育課上五十多名學生參與教學的作用壓制到了被動接受的地位。個人的教學行為顯然小于眾多學生參與教學的行為,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共同參與教學,保持良好的教學互動,才能使學生對教學產生興趣,自主地參與教學,使體育教學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連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四、協調發展是體育教學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在教學活動中,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協調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生理機能和外在形體的變化是教師應提示學生去用心感知的,肢體運動對心理過程、心理素質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運動興趣和鍛煉的手段是相互促進的。如果在教學中,我們既教技能,又教做人;既教行為,又教思想;既強體魄,又健人格;技術發展能力與自我發展能力并重,教育的效果就更好,學生的收益就更大,繼續學習和發展的潛力就能發揮更好。
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體育訓練,通過我們特有的活動形式,使學生了解自己,了解體育教學;還體育于生活之中,融學習于自覺的行動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使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從觀念到行為都有根本的轉變,體育教學的內容就有了深究的必要,體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