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進程中的語言多樣化發展的思考論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如何保持語言的多樣化是現代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而保持語言多樣化的核心問題又是保護弱勢語種。世界的語言系統應該是一個穩定的結構,保持語言的多樣化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是世界文化多樣化的體現。語言多樣化不是全球化的絆腳石,相反,尊重語言的多樣化使各個民族、各種文化和諧發展反而能推動全球化的發展。
[關鍵詞]全球化;弱勢語種;語言多樣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步伐加快,全世界語言功能差別正變得越來越突出:一些語言的使用范圍迅速擴大(“強勢”語言,例如英語);而另一些語言,尤其是小語言(“弱勢”語言)的功能在逐步減退,使用范圍也大幅縮小。全世界范圍內,“強勢”語言的學習者日益增加。有數據顯示,在當前的全球化進程中,英語已經獲得了毋庸置疑的地位,已經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如今世界上超過2/3的科學家使用英語寫作;全球3/4的郵件是用英語寫的;全球生活諸多方面的電子信息的80%是用英語存儲的;120個國家中有1.5億人收聽英語無線電廣播節目;5000多萬小學生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8000多萬中學生學習英語(以上數字不包括中國)。由此可以看出英語已經滲透到了世界各地。我們還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一組數據:世界上的語言尚有6000多種,但多數語言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如果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得出的語言消失速度來預計,250年后人們可能將只會聽到漢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等少數幾種語言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新研究發現,全世界有95%的語言目前只被4%的人使用,平均每個月就有2種語言消失。因此,一些人口少的少數民族中出現了強烈的保護本族母語的愿望和呼聲。王遠新認為,語言保護不僅是出于政治、經濟方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民族語言對保持文化傳統、提高民族尊嚴、維護人類社會長期生存發展的重要作用。
對任何國家來說,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鑒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文化傳統不僅對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塑造出與其他民族國家區別開來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在文化的擴散中,語言卻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它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并且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每一種語言都在文化上具有規范乃至感情上的內涵。在文化的各種形態中,語言是文化的外殼、文明的載體,是知識得以世代相傳的最有效的工具。
一、語言的多元化發展的意義
一般而言,保持語言文化的多樣化的核心問題就是保護弱勢語種,這樣做有以下幾方面的裨益:
1.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保持語言多樣性更有利于整個語言系統的穩定。生物學的研究表明,物種越豐富,結構越穩定。國際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費什曼(Fishman)指出:“當所有的人都說一種語言的時候,世界末日也就要來臨了。我們的語言是神圣的,當它消失時,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也就隨之而去。”
2.從語言的功能上來看,小語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要保護這些被邊緣化的語種?要回答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必須首先明確語言的作用。第一,語言是保存和記錄知識的工具,人類文明的許多經驗和知識是通過語言傳承的;第二,語言是傳遞信息的`媒介,不同的語種在信息傳遞的準確性上是不同的;第三,語言是思維的單位,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語言是思維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意識的產生擺脫不了語言這一物質的外殼。不同的語言有各自不同的優勢,需要保持語言的多樣性。
3.從語言系統的進化觀來看,在一定的時代條件下需要特定的語言,很難說目前所選擇的一元化的語種,將來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保持語言多樣化是一個最優選擇。1593年9月法國宣布廢除拉丁語而確定法語為統一的全民語言那天起,法語在歐洲大陸成為舉足輕重的語言。然而,二戰之后,隨著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不斷上升,法語的國際地位卻江河日下。
二、在全球化進程中,語言多樣化是最優選擇
1.語言多樣化不是全球化的絆腳石,全球一體化也不盡然導致語言、文化的單一性。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全球各國、各地的發展速度的加快、互動頻率的增多,促使人們進一步了解語言多樣化,同時也促使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發生了充分的接觸。這樣它們相互產生了影響和滲透。“強勢”語言對“弱勢”語言的沖擊更大、滲透更深,但不可能形成全球同質性的文化;同樣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語言多樣化不再表現為區域間語言文化之間的斗爭,而是表現為語言文化的多樣化,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二元共存、雙向交流的關系。
2.全球化進程中語言多樣化是最優選擇。從語言承擔的交際、符號雙重功能來看,許多社會語言學家認定語言是“族群特征”的構成成分。人們有自發地保護本民族語言的民族情結,全球化進程不能忽視這一點。每一種語言都表明一種歸屬和標志,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方式。一個民族的智慧、宗教、風俗、歷史都深深蘊涵在他們的語言中。因此,語言向來被公認為人類最典型的特征。每一種民族語言,不論其使用人數的多少、使用范圍的大小,都是那個民族靈魂的源泉、創造力的鑰匙以及文明的承傳載體;失去一個語種,就意味著伴隨這種語種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的消失,也意味著斷送了一種人類的文明。正如18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所說:“語言是唯一的共同特征,是民族文化特征的最高標志,只要被征服的民族沒有失去自己的語言,這個民族就還有希望。”因此,盡管“弱勢”語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的情形十分嚴峻,但是我們依然需要去保護它們,盡可能地去維護一個語言文化多樣化的世界。唯有如此,各個民族才能更好地保護好自己的獨特語言和傳統文化。 3.語言權也是人權,國際法承認語言的多樣性。聯合國大會經過四十來年辯論,于1992年12月18日正式通過的《民族或族群、宗教和語言的少數群體成員權利宣言》第4(2)款則要求各個國家“采取措施,創造有利條件,以使分屬不同少數民族的個人得以表達其特征,發展其文化、語言、宗教、傳統和風俗習慣;除非其特定的具體做法觸犯國家法律,違背國際標準”。維持語言的多樣性來保證世界的民主性,有利于構建一個公平健康的全球化。歐盟在一體化過程中也沒有忽視這個問題,其通過的《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性行動計劃》宣布了將采取行動的三個廣泛的領域:擴大對所有公民終身語言教育的受益范圍,提高語言教育方法和創造一個更友好的語言環境。這項計劃隨即提出一系列在2004—2006年間在歐洲層次的行動建議,以便保證朝著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多樣化邁出重要一步。
三、語言的多樣化發展關鍵在于保護弱勢語種
語言的不均衡發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11月提出了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倡議提出,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于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很多國家也開始重視本國語言的多樣化發展,著力保護弱勢語種。
1.弱勢語種的保護與落后地區、民族發展密不可分。語言種類的迅速消失突出地反映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各族群間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發展不平衡的態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主體語言民族憑借強大的經濟優勢使自己的語言不斷地向外擴散,在主觀上和客觀上對弱勢語言構成威脅,使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和土著語言不斷衰竭進而大面積地消亡。語言的消亡就是文化現象的消亡,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損失。扭轉這一趨勢首先要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2.語言的應用范圍越狹小,其發揮功能的空間自然很小。目前為止大多數弱語言,只有很少的使用者,那么這些語言的優勢很難體現出來。相反。一些語言的使用范圍迅速擴大,致使不同語言功能上的差異更加突出。由此我們對語言多樣化的認識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認識層次上。要保護這些語言必須加強對它們的認識和研究,使語言的價值盡早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不僅可以發揮它們的功能,為人類造福,而且也有利于語言自身的發展。
3.保護弱勢語種的過程要同時處理好與強勢語種的關系。處理好與強勢語種的關系對于弱勢語種來說非常重要,現實中不同的民族采用了對立與融合兩種處理方式:一些居住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族群采取了深入原始森林,與世隔絕的做法;而另一些族群則選擇了融合兩個世界的方式。比如,將正規的西式教育同本民族傳統文化課程結合起來,并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實施教育規劃。夏威夷人和毛利人則將正規的西式教育同傳統的非正規教育區分開來,讓自己的子女同時接受兩種語言文化的教育。在澳大利亞,土著族群把英語單語人講授的、具有澳大利亞白人文化特點和結構的“百科知識”同自己的土著知識相結合。這樣,語言和文化的多樣化就可以保存下來,并不一定要出現非此即彼而相互對立的文化框架。在以往的調查研究中我們就知道,‘求同’和‘存異’作為一對矛盾在古往今來的民族交往中就是長期存在的客觀事實。“存異”展示的是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而“求同”則是互相了解、相互融合的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也就是說,“以不同民族為載體的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之間‘求同’和‘存異’的不斷磨合,一直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動力而發揮作用”。因此,狹隘的民族觀不利于保護弱勢語種,相反,融合策略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原因有二:第一,當前一種語種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的形成起始于母語國家或地區經濟地位的提升,這是語言獲得長期穩定發展的原動力;第二,完全與強勢語種相隔離不利于民族的發展,當前高端的科技文獻、計算機的源代碼、技術標準等,都是用以英語為代表的強勢語種來表述,這些語言的發展已經獲得了先發優勢。在這一方面印度處理得很好,他們一方面在保護自己的民族語言,另一方面掌握英語也為印度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優勢。
4.環境是生物進化的影響變量,而語言的發展也不能逃離社會環境的作用,在語言的保護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文化環境的影響力。語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表現個性,每一種民族語言總是與特定的歷史、文化相聯系,而人工語言恰恰在這方面無法滿足其使用者的要求。在19世紀的最后25年中,為了追求人類共同語言的理想,相繼出現了各類人工語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為了發明和傳播人工語言方案,人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時間和精力,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L.L.Zamenhof,1887)創制的“世界語”(Esperanto)。盡管世界語有很多優點,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最終還不能被廣泛接受,其中最深刻的教訓就是語言不單單是作為人類知識和經驗的存儲器和傳播工具,它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尊嚴的載體,脫離一定的文化支持,語言很難有足夠的傳播動力。
無論如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將會繼續以勢不可擋的勢頭發展。在它的影響下,語言文化的多樣化和獨特性也將長期存在下去;同時,我們也需要一個語言多樣化的世界。只有這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才能夠更好地和諧相處、共同發展。令人欣慰的是,保護和發展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已經成為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各地區普遍重視的問題。有理由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關注語言消亡現象,并以各種方式維護語言的多樣化,維護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遺產。
【全球化進程中的語言多樣化發展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主權02-25
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考論文05-06
高校體育的發展及思考論文02-06
幼兒語言的發展論文02-09
行政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進程論文02-10
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進程研究論文09-12
英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進程分析論文09-12
對農機推廣難題與發展進程進行研究論文02-13
中職班級管理中的多樣化手段論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