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體驗式教學論文
一、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在“探究—體驗”式學習中的興趣
“探究—體驗”式學習中,學生和教師是參與的雙方。在這個學習模式中,學生積極地知識進行探究,體現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是學習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對學生學習的內容和遇到的問題進行引導,引導他們的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魯迅的《風箏》一課時,我給了學生以下探究性的題目。學生通過深入體會課文中的情感來進行探究,和作者的情感體驗產生了共鳴,促進教學效率得到了提高。探究一:圍繞“風箏”,兄弟倆發生了一場小小的沖突。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沖突?兄弟倆對放風箏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從文中找到有關的語句進行朗讀,并說出自己的看法。體驗一:你是怎樣理解兄弟倆對待風箏的不同態度的?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探究二:課文運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我”和弟弟沖突的過程。認真閱讀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從哥哥或弟弟的角度出發,為課文編寫一段對話。體驗二:兩組學生上臺表演,并說說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設計,并請其他學生評論。在課堂探究和體驗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被課堂學習內容深深地吸引了,并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進行探究和體驗過程中,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他們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會跟隨教師提出的問題來進行分析和探究。他們在思考過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的'發展變化,并能站在作者的位置上進行分析,獲得更深的感悟。在探究和體驗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不斷提高,他們高效地完成了教學設計的目標,使語文課堂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二、活動拓展
活動性是“探究—體驗”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這是由于學生在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究和體驗時,他們的情感和思維一直處于發展的狀態。由于體驗是學生作為語文活動參與的個體來獲得的,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探究和體驗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究的場所,并豐富他們的體驗。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學生活潑好動和對親身經歷充滿興趣的特點,適時地、有目的地、有指導地安排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探究,強化體驗,從而提高語文素養,發展個性。例如,在教學《紙船》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真情體驗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為母親制作一張賀卡,并在上面寫上祝福的話,表達對母親的愛。學生在接受教師布置的任務之后,都積極地動手操作起來,并把自己對母親的深厚感情融入到了文字中。通過這次制作賀卡的活動,學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愛和期望,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了,實現了語文教學的高效。
三、問題引領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意義建構需要有精心的問題設計,且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問題設計來體現。“探究—體驗”式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心理特點出發,注重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探究性問題,積極引領學生深入文本,體驗感悟。教師應依據教材的特點,設計教學思路,并依據這條思路充分展開師生、生生之間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體驗的碰撞,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問題從易到難,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同時,設計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能夠激發學生積極的語文思維,讓他們通過探究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四、通過讀寫練習促進知識內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課文是學生需要進行的一項學習內容。在對課文進行朗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情感,流利地讀下來。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他們在不斷的朗讀中獲得語文的語感,通過朗讀獲得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的眼睛、耳朵、頭腦都處于運動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感官來提高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程度,體會到作者在進行創作時的心理,感受作者當時的情感。通過閱讀,學生能學會和掌握遣詞造句的技巧,并能運用到寫作中。寫作是學生運用文字來表達內心感受,并把這種感受傳遞給他人的途徑;是學生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對自我進行剖析的創造性過程。寫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應了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喜歡寫作,樂于動筆,并善于用文字進行表達。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可以提高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使他們學到的知識在自主探究下內化成自己語文體系中的內容,使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
五、結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探究和體驗是不能分開的。學生可以通過對知識進行探究來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獲得情感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又能激發學生向深層次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對語文知識進行體驗,激發他們語文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素質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