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普通植物病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創新論文

時間:2021-07-08 13:47:20 論文 我要投稿

普通植物病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創新論文

  《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是植保專業本科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骨干課程。本門課程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理論課講授、驗證性和綜合性實驗以及教學實習3個環節的系統訓練,理論聯系實際,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分析農業生產中病害發生原因、流行規律和控制措施。課程改革總體目標為,一是創建一支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穩定、教學質量優秀的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二是抓好系列教材的配套建設,優化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使課程內容具有系統性、新穎性和實用性;三是加強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四是提高教師的科研和教研水平,推動課程建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課程組在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豐富教學手段、改進考試和考察方法、加強綜合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普通植物病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創新論文

  一、理論課程教學大綱修訂及教學內容創新

  課程組成員由一支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穩定、具有奉獻精神的博士學位教師構成,為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完成高水平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材采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學》(第三版),根據教材內容與第二版的內容差異較小,依據課程組成員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優勢,對教學內容和大綱進行大規模修訂,以便學生在掌握植物病理學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最新的學科發展動態。

  在植物病原真菌章節中,因為教材中采用的Ainsworth分類體系(1973)以傳統的形態學為基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重點介紹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真菌分類中應用及意義,增補Alexopoulus主編的《菌物學概論》(Introductory of Mycology 1996)關于真菌分類系統的變動內容。對于半知菌亞門真菌分類地位的變化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子囊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分類的復雜性進行了簡要分析。對“真菌”和“菌物”2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詳細闡明。同時對有益真菌在農業、醫藥和釀造業等行業中的成功應用進行舉例介紹,以便引導學生對真菌學習的興趣,以利于拓展知識面。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章節中,對于植物病原細菌和原核生物的分類地位和分類依據變化,介紹對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類演替過程。在原有經典病害講解的基礎上,重點介紹目前北方果蔬細菌性瘡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和潰瘍病Clavibacter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以及姜瘟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害的逐年加重的原因,這些細菌性病害為我國進出口相關農產品的重要檢疫對象,已成為國際間制衡農產品進出口新的技術壁壘。在植物病原線蟲章節中,重點講解大豆胞囊線蟲Heteroderaglycines、甘薯莖線蟲(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結線蟲(Meloidogyne spp。)和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xylophalus)的國內外研究概況。結合這些線蟲病害給我國農林生產造成的嚴重損失,其中根結線蟲病害已上升為我國保護地果蔬生產亟待解決的難題;甘薯莖線蟲已成為甘薯安全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松材線蟲病害的疫區蔓延迅速,并明顯快速向北方地區擴展,已成為引致重大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生態災難的潛在隱患。在植物病害流行學章節中,補充了宏觀植物病理學理論,借助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植物病原菌的時空動態變化。將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章節和植物的抗病性章節合并講授,引進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識別的分子基礎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新穎性和前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章節中,在植物病害綜合治理(IPM)理論的基礎上,引入了植物病害可持續治理理念,解決困擾人類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農產品殘留和生物安全問題,補充講解了農田生態環境恢復和生物防治措施優缺點等內容。

  積極建立和完善了教材體系,課程組成員1人副主編編寫“農業植物病理學”教材;1人副主編“中國檢疫性植物線蟲”,參編“植物病原線蟲學”和“植物線蟲志”等教學參考書。依據課程組成員的研究優勢,為本科生自編“植物病害流行學”、“植物線蟲學概論”和“真菌分類學”等,教材質量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教學參考書選用Agrios主編的“Plant Pathology”、Alexopoulus主編的“Introductary of Mycology”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學”、“植物病原線蟲學”和“植物病原細菌學”等。

  二、實驗課和教學實習課程內容和大綱修訂

  本課程的實驗課中綜合性實驗課時占47%;另外在春學期末安排1。5周的教學實習。重新修訂了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課程指導書,使其更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新的實驗體系增加了實用性強的綜合性試驗5個:

  (1 )植物真菌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學生自由采集或選擇根病、葉部病害、貯藏期或苗期病害病樣,獨立完成培養基制作和分離純化過程,對于分離結果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2)植物病毒粒體的分離和純化,以及摩擦接種試驗。

  (3)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離鑒定和純化,要求學生自己采集或選用病樣標本,獨立完成試驗過程。

  (4)植物病原線蟲的分離鑒定,針對病原線蟲在寄主植物為害特點,采用直接剖檢法、過篩—重糖離心法和貝曼漏斗法分離線蟲,并掌握分離原理。

  (5)病原物生理小種鑒定方法,本課程組現保存有番茄葉霉病和大豆胞囊線蟲生理小種鑒定的國際標準鑒別寄主,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種病原物進行生理小種進行鑒定。開放植物病理學實驗平臺,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增加學生試驗操作能力和獨立開展試驗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在教學實習教學環節,根據膠東半島主要植物病害發生種類和分布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病害發生區域進行病害調查。實習基地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青島市園林局下設的中山公園和世紀公園,重點調查花卉和園林植物病害發生的種類,進行典型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害發生的時期和為害部位,對病害發生規律和可行的控制措施進行分析;結合昆蟲實習,調查青島浮山和嶗山森林病害發生的`種類;與城陽區夏莊鎮郝家營村蔬菜科技示范區建立了固定的教學實習基地,主要針對保護地蔬菜病害進行調查,從病害癥狀識別、田間發病分布型、危害損失估計進行系統調查,同時對栽培條件和種植品種情況進行記載,分析病害發生的原因。實習報告除完成采集標本量以及診斷結果外,要求學生提交一份實習體會。

  三、開展多媒體網絡課件和教學錄像建設,優化教學過程

  根據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理論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實踐性強的特點。輔助多媒

  體教學在提高教學效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狀態。完善現有教學課件,使之內容更加豐富實用。制作了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課件;植物病害診斷模擬訓練系統多媒體課件;植物病害流行模擬模型的構建及其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果樹病理學多媒體課件的開發;梨黑星病的發生與防治多媒體課件等5個教學軟件。其中植物病害流行時空動態模擬教學軟件開發獲國家版權局計算機軟件注冊。錄制了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全程教學和實驗操作錄像片。大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學生可以選擇多種學習方式,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四、改革考試考查方法,綜合評定本門課程的成績

  完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采用筆試、實驗操作和平時考查等多種形式,測試學生的真實水平,試卷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課考試與實驗課考試分開,分別計分。理論課考試以筆試為主,側重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和實驗原理,占本課程總成績的70%,平時課堂提問和討論占20%,考勤占10%。實驗課成績以實驗操作為主,實驗操作考試采用抽簽方式進行,占總成績的50%,主要進行驗證性實驗操作,如真菌病原菌的形態觀察,鑒定到屬,寫出拉丁名和中文名,采用的實驗材料均為平時實驗中觀察過的真菌;平時實驗課操作及實驗報告撰寫占總成績的40%;考勤占10%。通過近3年來的考試考察結果表明,成績為90分以上學生占學生總數的6%~8%;80~90分的學生為68%~73%;70~80分的學生占18%~21%;60~70分的學生占8%~11%;60分以下的學生占1%~3%。本考試考查方法,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真實課程學習成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3年的理論課、實驗課和教學實習環節教學內容的創新,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手段,為以后的農業植物病理學和相關選修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每屆植保專業本科生考取國內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比例穩定在60%~70%,其中20%~30%考取了重點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科研單位。

【普通植物病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雙語教學理論實踐論文04-10

聲樂教學理論在實踐的應用論文10-13

創新實踐語文教學論文07-22

《普通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實習總結01-21

高職創新實踐教學的案例研究論文04-13

淺談音樂教學的創新與實踐論文01-26

圖形設計教學實踐與創新論文11-29

實踐創新對裝飾設計教學的意義論文11-29

關于《普通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實習總結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