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滲透于體育教學中論文
【摘要】災后重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災后心理的恢復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特別是災區兒童心理恢復,更是心理專家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利用社會的一切力量對災區兒童心理重建提供科學的,有效的心理援助,幫助他們盡早走出災難的陰霾,重燃生活的希望,是全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體育教學入手,根據災區青少年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體育的特殊功能,對把心理援助滲透于體育教學過程的具體做法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災后心理重建;心理援助;體育教學;學生
汶川大地震,不僅奪走了數萬同胞的生命,摧毀了美麗的家園,也給幸存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心理創傷。對受災群眾特別是學生實行科學有效的心理援助和輔導,是幫助他們盡快走出災難陰影、重樹信心、恢復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手段。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災后心理援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社會各界,特別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心理援助,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筆者試圖從理論上對這個問題進探索,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為災區學生心理重建,樹立信心有所幫助。
1 災后心理援助的重要性、長期性、復雜性
1.1 對災區學生心理援助的重要性:災難事件后所有人都會留下心理創傷,區別只在于程度的輕重,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自然災害或重大突發事件之后,約20~40%的受災人群會出現輕度的心理失調,這些人不需特別的心理干預,他們的癥狀會在幾天至幾周內得到緩解;30~50%的會出現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調,及時的心理援助和調節會使其癥狀得到緩解;而20%的人在災后一年內可能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他們需要長期的心理援助。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曾表示:中國汶川大地震受影響的民眾中,多達10%的人需要長期的心理治療。[1]
1.2 心理援助的長期性:在特大事故發生后,當事者經過自我的心理修復,心理問題好像是得到解決,生活也趨于正常。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卻經常不由自主地重現災難發生時的情境,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閃回”。也就是巨大的災難經歷者經常會在生活中身不由已的重新經歷這種災難的歷程,這種“閃回”會成為再次心理創傷的根源。有學者不久前進行了唐山地震30年后心理創傷研究,結果表明,在唐山地震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創傷后精神障礙的問題。經歷災難的人們如果得不到專業的救助與治療,將因此發生人格的改變、扭曲,而且可能終身無法痊愈;同時也給社會留下不穩定的因素。
1.3 心理援助的復雜性:當災難發生后,對所有經歷的人群應該及時進行心理援助,但考慮到受災人員是個很大的群體,大多處于偏遠的鄉鎮、農村,并且我國在心理援助這方面起步較晚,專業隊伍嚴重匱乏,心理專業工作者數量有限,做一對一的心理醫療不僅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必要的。比較切實可行的方式是:幫助災民結成“互助組織”。在一個群體中,總有一部分人更堅強、更開朗、更明智,他們戰勝恐懼,開始新生活的心理歷程會相對較短也更有說服力。政府和與醫療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可以邀請有關心理專家在某個社區和村寨開展心理講座和咨詢。對于我們高度關注的災區兒童,學校應當有意識地增加心理輔導課程,要樹立心理援助工作人人有責,每個教師就是學生最好的“心理醫生”的大心理健康觀,在教授學生科學和其他知識的同時,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去幫助他們理解地震災害,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學著縫合內心的創傷,給他們提供積極的信念和引導,重燃生活的希望。
2 體育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體育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多功能、多目標的系統[2]。體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功能、娛樂功能、促進個體社會化功能、社會情感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這里我們著重討論體育對心理促進作用的功能。首先,體育的健身功能是體育最基本的功能,但體育同時具有認知、情感功能。體育能使身體、認識、情感協同發展,促進個性形成和發展;其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有教育的功能。體育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哪一個運動項目 ,都有強身健體、提高認知能力、培養情感的作用;最后,促進集體凝聚力,實現群體協調發展的功能。群體亦稱社會群體,泛指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的集體,是人們社會活動的具體單位。體育運動可以增強群體內部及群體之間的交流,從而消除隔閡,促進集體團結,實現群體的協調發展。
3 心理援助滲透于體育教學中
基于對災區學生進行心理援助的重要性、長期性、復雜性的具體情況,結合體育的學科的特點和功能,把心理援助滲透在體育教學中在理論上有了依據,但這對災區的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體育教師必須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識與技巧:災后心理援助屬于危機心理干預的范疇,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因此,從事危機干預的心理咨詢師,心理志愿者以及我們廣大的教師應具備一般的基本素質以外,還應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識與技巧,同時應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危機面前能夠表現得成熟、樂觀、堅強;應具有鎮定的`心態,面對任何情況能有條不紊、沉著應對,能夠為受害者恢復心理平衡創造理性的、穩定的氛圍;應能夠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需求,不斷進行自我調整,以保證旺盛的精力和積極健康的心態。
3.2 針對災區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心理重建:在災后,面對學生可能出現的身心癥狀,如何安撫其情緒及進行輔導,便成為教師一項重要的課題。地震后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快恢復教學秩序這本身對學生及家長的心理就是一種極大的穩定和安撫。那么在教學中,特別是在體育教學中如何結合體育的特殊功能,把心理援助滲透于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這是我們廣大體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對于地震后受到嚴重精神創傷的災區孩子們,如果還是按原來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來進行授課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不僅僅是授課的效果會受到影響,更有甚者可能加劇部分孩子的心理創傷[3]。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心理援助的時段性,合理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把心理援助有機地和體育教學結合起來,并積極配合專業的心理教師,對災區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促進災區學生心理健康重建。
3.3 根據心理援助的時段性,分階段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災難過后,幸存者的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如果得到及時正確的疏導,心理狀態將逐步恢復正常,否則將很有可能轉變為創傷后應激障礙,造成長期的精神痛苦。對災區學生進行心理援助通常采用三個步驟:首先應為他們營造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其次,要保持與受援助者密切的接觸,建立溝通關系;最后,鼓勵他們宣泄心理的痛苦,給予他們積極的暗示,糾正錯誤和不合理的認知,進而引導他們采用積極的應對策略和技巧,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根據心理援助的三個基本步驟,結合災區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體育教學內容,并且在不同階段進行實施,以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促進災區學生的心理康復。
3.3.1 災后體育教學的第一階段,采用體育游戲法:災區學生在經歷過這次災變之后,普遍出現的身心癥狀,包括缺乏安全感、焦慮、恐慌、畏懼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問題、不愛上學、上課不易專心,情緒及行為反應不穩定且容易失控等等,在這一階段體育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團結互助、共渡難關的體育游戲[4],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到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精神,提高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亦可以增加一些模擬受災時刻如何撤離到安全區域的體育游戲,使災區學生對當時地震的情境有一個再現和回放,釋放心理壓力,走出地震災害帶來的心理陰影,同時增強學生的防災意識和能力。體育教師在這一階段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根據災區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精心設計好每一個體育游戲的方案,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高度重視自己的言行,避免對學生進行第二次心理傷害;最后經過這一階段后,如果還發現個別災區學生的心理狀況沒有好轉的跡象,及時和專業心理教師取得聯系以求該生能得到專業的心理輔導,盡快解決心理問題。
3.3.2 災后體育教學的第二階段,采用體育戶外活動法:體育戶外活動,體育旅游等[5],通過第一階段的體育教學,災區學生的安全感、自信心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對學習,對事物有了一定的興趣,這一階段,體育教師可以有目的的帶著學生去外面了解大自然,體育教師要精心準備利用帶隊外出多給學生介紹一些地震的基本常識,地震產生的原因,怎樣防護,怎樣自救和互救等知識,讓學生對災害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并熟悉自己生存的環境,由災后對大自然的憎恨漸漸變為了解自然、熱愛自然。另外體育教師還可以利用帶學生外出時宣傳重建后美境,增強學生對生活的信心,讓學生更加了解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對災區的關懷。這一階段體育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在帶隊外出參加體育戶外活動時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所經過的路線,教師必須親自檢查,盡可能的選一些風景較好而沒有危險的地方;其次在對學生宣傳國家對災區重建規劃時一定要實事求是。
3.3.3 災后體育教學第三階段,采用比賽法:通過前兩個階段的體育教學以后,災區學生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對社會的認同都有較大的提高,注意力和興趣逐步放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上來。這時的體育教學內容就可能選譯一些較為激烈的運動來進行教學和比賽,比如足球、籃球、拔河等等,通過這些激烈的運動讓災區學生的心理壓力得到徹底的釋放,正確引導他們在災后形成的各種情緒,重新點燃對生活的渴望,對學習的期待。在這一階段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情緒,讓每位學生都投身于鍛煉或者是比賽的氛圍中;其次體育教師應該要有清醒的頭腦,密切注意自己教學或者比賽場上的情況,關注學生的行為,不能過度,更不能為了自己心理的宣泄而傷害他人。
4 結論與建議
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太多的思考,震后重建特別是災區學生心理重建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體育教學工作者,怎樣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對災區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幫助災區學生盡快恢復心理重建,這是我們全體教師,特別是災區的教師所必須解決的艱巨任務。筆者認為:災后對災區兒童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援助是必須的,但由于地震災區多處于偏遠山區或農村,一對一地進行心理援助不太可能,那么每位教師就承擔起了心理輔導的艱巨任務,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除了良好的師德和業務能力外,還須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知識的培訓,增加對地震知識的了解。作為體育工作者,可以根據體育的功能和特點,把對學生的心理援助滲透于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可結合心理援助的三個步驟分階段,有針對性選擇體育游戲,體育戶外活動和較為激烈的運動項目,積極配合專業的心理教師對災區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重燃生活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N].人民出版社. 2008
[2] 盧元振.社會體育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3] 教育部. 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R].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4] 于振峰等. 體育游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
[5] 黃仕健. 中小學體育教學的認識誤區及其原因[J].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體育學刊.2006,13 (01):97-100